博物院考察報告匯總十篇

時間:2023-02-21 07:28:19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博物院考察報告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博物院考察報告

篇(1)

【中圖分類號】 TU-8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4244(2013)11-237-3

永登位于東經103.2°,北緯36.7°,在甘肅省蘭州市西北,后魏廢縣,建永登亭,《水經注》載:“潤水南經永登亭西是也”。元置莊浪縣,明改莊浪衛,清改平番縣。1927年改為永登縣。而連城則隸屬于永登縣管轄,距縣城65公里, 連城地貌特點為東西兩山高聳相峙,南北呈一狹長谷地,清澈鏡明的大通河如一條哈達穿鎮而過。雖處西北,但當地林木蔥蘢,景色宜人,歷來有塞上“小江南”之譽,而魯土司便居于連城鎮。

魯土司始祖于明初歸附,封為土司,世襲相傳,以“土皇帝”居于西北,世忠于朝廷,守土保家,經歷十九世,二十二人,歷經561年(公元1370年――民國21年)。在這漫長得五百多年里,其家族的發展至衰亡足以列入歷史發展過程中研究。明王朝于公元1368年建立至1644年滿人入關而滅亡,期間時長為275年;清王朝于公元1644年入關至末代皇帝1912年退位,其時長為267年,明、清兩個朝代總的年限為542年。幾乎歷經明清兩王朝始終的魯土司足以把握中央政府的邊疆治理、民族政策、乃至中央與地方關系的考證等各個方面。但是,或是由于史料缺乏、或是由于研究者關注不夠,關于魯土司的研究為數不多。鑒于此,文章將魯土司的研究成果分類加以詳細闡述。

一、魯土司家族的祖源探討

李良品的《中國土司研究百年學術史回顧》(《貴州民族研究》2011年第4期)中將土司研究分為啟蒙期(1908年到1949年),低迷期(1950年到1979年),快速發展期(1980年到1998年),鼎盛期(1999年到2010年)四個階段,其中在快速發展階段提到這一時期土司研究注重于土司制度的產生源頭和發展過程的探討,而就在這一時期關于魯土司的研究則聚焦于它的祖源探討。馬明達、王繼光的《箋注》(《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4年第4期)中從《魯氏家譜》卷三《始祖傳》及《魯氏世譜》得出明初率部落歸附者乃脫歡,而非阿失都或鞏卜失加。魯鑒始祖脫歡,據《家譜》、《世譜》云為元安定王。而這篇文章得出魯土司始祖脫歡非元宗室系成吉思汗四子闊列堅的支裔安定王脫歡,而是順帝至正元年任過平章政事的有名脫歡者,得出魯氏家族并非元宗室,只為蒙古族后裔。郭永利在《甘肅永登魯土司家族的始祖及其家族的辯正》(《絲綢之路》2003年第1期)中從魯光祖的《魯氏家譜》及魯《魯氏家譜》的一份敕諭的年代得出魯氏家族率眾歸附者是鞏布失杰,并非始祖脫歡,指出攀附始祖脫歡具有有意附會之辭,而在否定了始祖脫歡之后,有以土達一詞說明魯氏家族的祖屬為蒙古族。而郭永利在《甘肅永登連城魯土司家族的聯姻及其家族問題》(《青海民族研究》第14卷第2期)中在聯姻問題中指出十五世土司在清代與阿拉善蒙古親王之間的聯姻, 近親結婚的結果使魯氏的子孫有的早夭,有的成為癡呆人,既在前文中指出魯土司家族非元宗室,又何來與蒙古親王的近親結婚,這兩篇文章在小論點似乎有出入。王繼光《安木多藏區土司家族譜探研―一以《李氏宗譜》、《魯氏世譜》、《祁氏家譜》為中心》(《西北民族研究》1988年第2期)中在對甘青土司家譜的遺存做了說明后對魯氏家族的祖源提出質疑,以始祖脫歡為元宗室且武功卓著,卻不見于史,進而提出質疑,認為魯氏家族始祖脫歡僅為蒙古族后裔,非元宗室。易雪梅的《魯土司家譜考》(《檔案 (史料研究)》2002年4期)中也認為魯土司家族為蒙古族后裔。南德慶的《永登連城魯土司始祖考證》(《青海師專學報(社會科學)》1997年第3期)中從檢索出元史名脫歡的五人,在《魯氏家譜》與《明史》做出斷定:脫歡非為每土司始祖;在《明史?魯檻傳》與《魯氏家譜》的史料得出阿失都鞏卜失伽為土司始祖證據不足;并據妙因寺寺內存有一匾《救賜大通寺記》,推定魯賢為魯土司始祖,并據《明史魯檻傳》“魯檻,魯賢之子”,肯定魯賢確有其人,也是魯氏土司家族史有記載的最早的祖先。

二、魯土司家族的

魯土司的的屬寺為研究其的切入點,有紅城鎮的感恩寺、永登縣的海德寺、連城鎮的妙音寺及寺、顯教寺、雷壇、東大寺、西大寺,研究者也多以此為切入點。

趙朋柱的《魯上司信奉的宗教》(《蘭州學刊》1988年第4期)中簡單指出魯土司系蒙古人出身,信奉喇嘛教。羅文華、文明的《甘肅永登連城魯土司屬寺考察報告》(《故宮博物館院刊》2010年第1期)中對妙音寺、顯教寺、雷壇三寺內做詳細說明,對妙音寺的8座大殿內的塑像、壁畫做考察,顯教寺的碑亭及四殿塑像碑刻詳細說明,雷壇的泥塑、壁畫做一詳細報告,指出此次考察對宗教研究的重要性。夏春峰的《甘肅連城妙因寺及其相關寺院探研》(《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6期)中對妙音寺的壁畫內容作了詳細的說明,得出當時魯土司信仰錯綜復雜,佛、道并存的信仰,體現家族對宗教的依賴性以及地方文化的包容性。魏文的碩士論文《甘肅紅城感恩寺及其壁畫研究》對魯土司的家族信仰以藏傳佛教為基礎,尤其對感恩斯內的藏文碑記作了釋讀,以感恩寺淵源以及感恩寺記事做了大量的史料概括,以歷史與藝術的雙重視野得出魯土司的藏傳佛教的豐富內容魯土司家族的信仰以藏傳佛教為主,輔以道教,雜糅藏傳佛教的各派中的薩迦、格魯。米德《蒙古族魯土司屬寺東大寺《西游記》壁畫內容與粉本考辨》(《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4卷第4期)文中以東大寺的壁畫的具體內容《西游記》作一具體的研究認為魯土司家族信仰藏傳佛教寺院。楊鴻蛟《由蘭州永登縣博物館藏明清唐卡看15――17世紀河湟地區藏傳佛教的信仰變遷》 (《中國藏學》2010年第1期(總第89期))文中對99副唐卡以及壁畫推測,魯土司家族最初信奉薩迦派,并據妙音寺的多杰羌殿得出魯土司家族對噶舉派的推崇及重視,推測魯土司家族改宗格魯派始于17世紀。張寶璽《永登海德寺和紅城感恩寺調查研究》 (《敦煌學輯刊》2006年第l期)成為甘、青、內蒙一帶頗負盛名的藏傳佛教寺院,其境內尚有多處藏傳佛教寺院。趙秀文的碩士論文《永登連城魯土司歷史文化資源及其旅游開發》中對魯土司家族的信仰分為道教、藏傳佛教并對其信仰的原因作一簡單的介紹。

三、魯土司家族婚姻

郭永利在《甘肅永登連城魯土司家族的聯姻及其漢化問題》(《青海民族研究》第14卷第2期)中認為魯土司家族與青海李、祁土司兩大土司聯姻,以借助彼此的力量來擴大穩固地方的小統治,揭示了政治與婚姻的聯系。趙秀文的碩士論文《永登連城魯土司歷史文化資源及其旅游開發》對祁土司、李土司的聯姻也作了簡單的介紹,并且對喪葬及生活習俗作了簡單論述,源于旅游的緣故,文中論述過于簡略,論點簡單。陳亮《淺析明代甘青李魯土司家族的發展與歷史作用》(《雞西大學學報》第11卷第10期)中對李魯土司的發展及家族聯姻有以簡述,對李魯土司的發展及盛衰的原因及歷史作用作一簡要的介紹,旨在肯定土司家族在維持西北邊疆的穩定,為中國的統一、安定與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四、其他相關研究

(一)西北土司發展與滅亡:王繼光的《試論甘青土司的形成及其歷史背景》對甘青一帶存在土司但并不納入史料提出,明政府并不承認是土司區,其原因就在于這種土流參設制度與土司制下的行政建置不同,并且提出這種西北土司特點與這些地區的歷史變遷、民族分布和地理形勢密切相關。李世宇《從土司地區的經濟結構看土司制度的建立》(《貴州大學學報》1985年第01期)以貴州地區的土司來研究提出封建領主制經濟為基礎的經濟制度,陳嘉宗《從土司后裔賣地看土司制度的衰亡》(《廣西地方志》2001年第3期)文章對沂州地區的土司的土地情況做了詳細的介紹,從霸地到賣地契,揭示土司家族的衰亡,魯土司也經歷了同樣在衰落時期賣地契、田地的以維持家業。林偉科《簡析明代西北土司的特點》(《黑龍江史志.史志鑒研究》2010年第15期)客籍多、根基淺,土流參治、土制于流,忠于朝廷、服從征調,軍功起家、承襲武職等西北土司的基本特點,李清凌《元明清時期甘青地區的土司制》(《云南社會科學》2003年 第5 期)首先指出西北地區亦存在土司制,中央政府對甘青土司在制度上存在一些土流參治,土控于流、守土與護家休戚相關、多封眾建,各族頭人機會均等的制度創新。賈霄鋒的碩士論文《元明清時期西北與西南土司制度比較研究》對西北與西南土司的差別以及原因作了研究、分析與歸納。高士 榮《明代西北推行土司制度原因芻議》(《西北史地》1996年第3期)對西北推行土司制的原因分五個原因加以說明。李向德《連城魯土司述略》(《青海民族研究(社會科學版)》1995年第1期)中簡單介紹了魯土司家族,對魯土司作為封建統治的一部分,它存在亦有它的殘酷性作一簡要說明。近兩年博碩論文亦有涉及到魯土司的發展,青海師范大學黨晶碩士論文《明代莊浪衛與魯氏家族》文章以四章對莊浪衛的經濟文化作了詳細闡述,同時對莊浪衛下轄的魯土司作了以軍功為主的的論述,肯定魯土司以軍功起家,并以軍功得到中央王朝的賞識并加以壯大。蘭州大學賈霄鋒博士畢業論文《藏區土司制度研究》更是對甘青地區的土司制度作了全面詳細的論述,以政治、制度兩大篇以八章的篇幅詳細闡明了土司的繼承制度、發展及滅亡原因,對研究魯土司的發展宏觀的啟發與指導,郭勝利、王希隆《西北土司流變考》(《新疆社會科學》2009年第3期)對西北土司的發展及變化,張生寅的碩士論文《國家與社會關系視野下的明清河涅土司》文中對河湟土司分三個部分作了簡要介紹河湟土司的興起、發展、衰落并對國家對其管理做一梳理,以國家與社會互動背景下土司勢力由盛而衰發展過程,認為河湟地區土司一直以來是強國家弱社會的特點。

(二) 旅游興起與開發: 隨著旅游的發展有關魯土司旅游的文章也出現少,趙秀文的碩士論文《永登連城魯土司歷史文化資源及其旅游開發》與趙秀文、金鋒《永登連城魯土司文化旅游開發的戰略構想》(《生態經濟》2009年第02期)中對魯土司的旅游開發作了簡單的說明,葉明暉、孟祥武《永登魯土司衙門建筑形制述略》(《華中建筑》2009年第08期)中對魯土司衙門的建筑作了簡要的介紹。

(三)出版書籍:永登地方黨史辦出版《古鎮連城》和楊培鑫《連城勝跡》(甘肅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以簡單通俗的語言作了對魯土司全面的介紹,趙朋翥《連城魯土司》(甘肅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書中對魯土司家族的十九世土司,二十二人作了詳細的簡要的生平介紹,并且對魯土司屬寺也作了相關的介紹,算是一本總論性的簡要介紹的書籍。王繼光《安多藏區土司家譜輯錄研究》(《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文中對《魯氏家譜》敕諭以及序言有關族譜作一詳細的歸納,并對遺誤不清之處進行了考證辨析,對研究魯氏家族的發展有重要作用。

五、其他

2008年8月22日至24日,首都師范大學佛教美術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導師謝繼勝為代表的團隊對永登縣境內的佛教寺院進行了二十多天的深入考察,以妙音寺為重點考察對象,甘肅省蘭州市文物局與永登縣政府聯合主辦、首都師范大學、故宮博物院和甘肅省永登魯土司衙門協辦的甘肅永登魯土司屬漢藏佛教藝術研討會召開,提出魯土司衙門大量的壁畫遺存及碑刻等大大等大大拓展了藏傳佛教的研究領域。會后有賈維維、孫琳提交《甘肅永登魯土司屬寺藏傳佛教藝術考察及學術報告會議綜述》(《中國藏學》2009年第1期),對考察作了詳細的介紹。左五元《專家研討魯土司漢藏佛教藝術》(《中國文物報》2008年002版)對魯土司考察報告也作了報道。邵其珍的《考察隊發現并確認大量曼荼羅壇城和國內罕見的佛教壁畫》(《蘭州日報》2008年第001版)指出此次考察發現的曼荼羅、佛教壁畫、唐卡圖案、金銅佛像、佛經等大量的資料。蘭州日報推出《永登發現大量國內珍貴文物》(《永登發現大量國內珍貴文物》,《蘭州日報》2008年第001版)對考察報告作一簡單介紹。

六、后記

篇(2)

文化是人類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校園文化是學校在辦學過程中所形成的基礎建設、環境建設、師生身心與能力的發展、心性與精神修養的積淀。教育部《關于大力加強中小學校園文化建設的通知》指出:校園文化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面育人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是展現校長教育理念、凸顯學校特色的重要平臺,是規范辦學的重要體現,也是德育體系中亟待加強的重要方面。

農村學校的校園文化建設因為實際存在的城鄉差別而面臨許多困難。但是,只要學校領導重視校園文化建設,并且能夠因地制宜地開展工作,也會創出自己的特色,收到預期的效果。近年來,象湖中學根據農村地區的實際情況,重點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校園文化建設。

1.美化校園環境,營造校園文化

校園環境建設要有利于陶冶學生的情操,培養良好的文明行為。優美的人文和自然校園環境能給學生以潛移默化的深刻影響。良好的校園文化會以鮮明正確的導向引導、鼓舞學生,以內在的力量凝聚、激勵學生,以獨特的氛圍影響、規范學生。

雖然象湖中學是一所農村初級中學,但校園的教學區、活動區、生活區布局合理。歷任學校領導都非常重視校園環境建設,對校園人文環境進行精心設計,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積極性,鼓勵學生大力參與校園環境的設計和維護,充分利用校園的每一個角落,營造良好的德育環境和氛圍,使校園內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石都體現教育的引導和熏陶。經過多屆師生的參與規劃和建設,如今校園內有11顆參天大樹,有4個美麗的花圃;有2道150米跑道,在跑道圈內,修建了標準籃球場和羽毛球場;在跑道的外圈,還有跳高、跳遠、鉛球、單杠、雙杠等場地和設施,這一系列體育設施至少可以保證200名學生每天開展1小時的體育活動。學校非常重視校園文化氛圍的建設,充分發揮和利用宣傳欄、科普欄、評比欄、團隊欄、學習欄、報刊欄、榜樣欄、廉政欄、價格欄等設施宣傳校園文化,以書法、繪畫、攝影、圖片等形式開展安全、救生、禁毒、禮儀、健身、勵志等宣傳教育,極富感染力,收效明顯。

教室文化氛圍建設是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除了懸掛規定的國旗和名人畫像之外,每個班級的班訓標語由學生自己撰寫、學校統一制作。學生對自己提出來的口號比較有認同感,自己就會努力去實踐,避免了對說教式空洞口號的漠視。班級學習專欄、圖書角、黑板報是同學們交流學習成果、展示個人才藝、開展文明交際的園地。2009年暑期,象湖中學投入近5萬元巨資將教學樓、辦公樓的內外墻粉刷一新,更換了門窗、桌椅。此后,再也沒有學生在桌面上涂黑,愛護和保護美麗的教室、維護美麗的校園環境成為學生的自覺行為。

2.開展校園活動,展示師生風采

根據學校的人力、物力、財力等實際情況,克服困難,創造性地策劃和組織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吸引力強、能調動學生主動參與的校園特色文化活動,以活動為平臺,讓廣大師生充分展示自己的創造力和活動表現力,體驗成功的快樂。

2.1 結合國家的重要節日、紀念日及各民族傳統節日,引導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教育活動,并逐步形成制度。從2004年開始至今,象湖中學結合元旦、國慶節、教師節等節日,組織學生開展了“國慶”、“元旦”校園文藝匯演,參與人數多,文化氣氛濃厚,發現了一批文藝特長的學生,提高了學生藝術鑒賞能力,潛移默化地陶冶著學生的道德情操。

2.2 強化學科課外活動,豐富課堂教學的模式和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富有農村特色的校園英語朗誦、合唱比賽、英語手抄報比賽、英語賀卡制作比賽、英語作文比賽、英語作業書法比賽等,展示了農村學校英語教學的特色和成果。語文科經常配合黨和國家的時政大事開展“專題作文比賽”、“專題演講比賽”,提高寫作和演講水平,同時滲透世界觀和人生觀的教育;數學奧林匹克競賽、“理、化、生”生活常識競賽、“政、史、地”常識競賽等活動,將課本知識與生活常識相結合,弘揚科學精神,普及科學知識,學會科學生活,學會科學思考,提高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美術興趣小組的學生,以書法、繪畫、攝影、手工作品等杰作,把校園生活和鄉村景物絢染得像一個童話世界,表達他們對美的理解、追求、創造和憧憬。

2.3 保證學生每天1小時的體育活動,重視課間特別是大課間體育活動,讓學生既放松身心、增強體質,又增進對同學、對集體的情感。除了規定的課間操、眼保健操、體育課之外,每學期1次的登山活動、拔河比賽、球類比賽,是學生們非常喜歡的課外體育活動;第六屆學校田徑運動會更是學生體能和競技水平的大展示,有13名學生打破10項學校田徑運動紀錄。課外體育活動增加了學生的體育健身活動時間,增強了活動能力,提高了身體素質,同時也展現了集體主義精神和個人頑強拼搏的意志。

3.挖掘鄉土素材,加強德育教育

城市里的博物館、科技館、紀念館、圖書館等公共設施為中小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德育資源。相比之下,農村學校的學生無法方便地享用這些資源。但是 ,農村學校的周邊也蘊藏著豐富的鄉土文化素材,這些鄉土文化素材是青少年德育活動得天獨厚的資源庫,是課堂上無法學到的文學、藝術、歷史、地理、宗教、建筑等方面知識的補充。鄉土文化是中華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總書記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指出:要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團結奮進的不竭動力。要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

上一篇: 采購部月度工作計劃 下一篇: 畢業學生自我總結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日韩电影免费在线观看网站 |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色另类 | 亚洲欧美久久综合网站点击 | 青青青国产免费手机视频在线观看 | 亚洲欧美制服丝袜精品久久 | 一本大道中文日本香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