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學習材料匯總十篇

時間:2022-12-13 17:17:11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學校學習材料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學校學習材料

篇(1)

在新課程理念下,教學的本質是引發學生對學習材料的探究活動過程,課堂上要使學習活動有計劃、有目的、有效地進行,最重要的是學習材料的有效,因為學習材料是學習活動的載體。教師能否對教材做到既準確理解、科學處理,又能夠靈活駕馭、變通創造,是開展有效教學的關鍵之一。由于受客觀因素的制約,傳統小學數學教材中的諸多學習材料存在著一些不利于學生自主探索的突出問題。如設計脫離現實起點,創設“忽視”學生的數學思考,選擇時缺少數學內涵等。誠然,新一輪課程教材的編寫有所改善和突破,但學習材料的給出也不可能完美無缺。下面,筆者就結合自己的課堂教學針對學習材料的有效性談一些自己的思考。

一、課堂教學中學習材料存在的問題

1.學習材料設計脫離學生認知起點

【案例1】在一次學校的教學研討活動中,筆者連續四次聽了人教版四下第一單元《四則運算》一課。教學片段大致如下:教師通過課件把課本的主題圖放大,準備以這些圖片為學習材料,引導學生探究新知。

師:這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有關“四則運算”的知識,好嗎?

生:好!

師:請看“滑冰場”(出示主題圖),你們能找到哪些數學信息?

生:滑冰場原來有72人,中午……

師:你能根據這些信息提一個數學問題嗎?

生:現在有多少人在滑冰?

4位教師幾乎都按這個模式一帆風順地上了下來,但是課的結尾出現了一個驚人的相似:

師小結:今天我們僅僅學習了只有加減法或只有乘除法的運算方法,以后我們還會學習既有加減法又有乘除法該怎樣計算?

生齊答:先乘除后加減。

師:有小括號呢?

生齊答:先算小括號里面的。

師無奈地說:如果小括號里有加減乘除呢?

生齊答:先算小括號里面的乘除法。

每一個學生都有原有的知識儲備及生活經驗,在以往的學習和生活中,他們已經積累了許多有關四則運算的知識,從這四節課來看幾乎所有的學生已經清楚了四則運算的方法,面對最后這驚人的相似,我們只能遺憾學生已經知道的知識我們又教了一遍。原本教材的編排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讓學生掌握運算的順序,然而教師只按“邏輯起點”按部就班,沒有關注學生的現實起點,導致課中一會兒關注解決問題,一會兒又關注運算方法,兩者很難兼顧。如果我們事先能了解學生的認知起點,對學習材料(包括學生中生成的素材)有效調控,課堂教學效率自然就提高了。

2.學習材料創設忽視學生的數學思考

【案例2】《幾分之一的認識》中的一個教學片斷:

師:剛才我們已經認識了幾分之一,請同學們觀察下面兩幅圖,出示:

師:看到這兩幅圖,你們想到了哪兩個分數?

生: 1 3 和 1 4 。

師:同學們,你們能比較它們的大小嗎?

生2: 1 3 > 1 4 ,我是根據圖形比較出來的。

師:下面我們來比較幾個分數的大小好嗎?

……

師:通過幾分之一的大小比較,你發現了什么?

生:分子相同,分母大的分數反而小。

師:對,跟老師一起講一遍……你們以后會比較了嗎?

生齊答:會了。

顯然,上面片斷中教學幾分之一的大小比較的方法是值得商榷的,教師通過呈現兩個圖形,讓學生寫出兩個分數再比較,這樣在圖形的幫助下就算對分數一無所知的學生也能判斷誰大誰小,這一材料的呈現和運用束縛了學生的思維,忽視了學生的數學思考。如果教師能讓學生先去“猜一猜”誰大誰小?繼而用自己的方法去證明,那么學生思維的火花也許就迸發了。可見,學習材料必需要讓學生有深層次的思維,否則苦心經營的材料將成為教學的“絆腳石”。

3.學習材料選擇缺少數學內涵

【案例3】《兩位數乘兩位數》教學片斷:

師:同學們,你們喜歡看動畫片嗎?

生:喜歡。

師:下面我們就一起來欣賞一段動畫片(放錄像,生隨著音樂一起唱起來)。你們知道這部動畫片的片名嗎?

生:知道,是《灰太狼與喜羊羊》。

師:那你最喜歡片中的哪個主人翁?

生:……

這個案例中,教師提供的學習材料,看似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但是,這個學習材料的設計與所要教學的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知識之間并沒有多大聯系,充其量不過是為營造一種看似熱鬧的教學氛圍而已。學習材料不一定要“絢麗多姿”,但一定要有“數學內涵”,凸顯數學味。

4.學習材料安排缺乏體驗的實效

【案例4】如《認識人民幣》教學片斷:

師:老師知道你們喜歡上街逛商場。那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玩買賣東西的游戲好不好?

生:好!

師:下面,請幾個小朋友當營業員和文明的顧客,請顧客拿好錢去購買自己喜歡的商品。(課前在教室后面準備好一些缺乏體驗實效的琳瑯滿目的商品。活動開始時學生興趣十分濃,一哄而上,這時整個教室亂成一團,老師也不耐煩了。)

師:請小朋友自覺排好隊,只能買一樣,買好后迅速回到自己的座位上。

于是,學生排成整齊的隊伍,一個接一個購物,回到位置上的小朋友東張西望有說有笑。教室里又是一片混亂。

在上面的案例中,教師苦心安排了購物情境,目的是讓學生體驗。然而,設計中卻安排了很多無效的數學活動,一節課中浪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許多年輕教師心中還存在著一種誤區,認為沒有學生實踐活動的課就不是好課。活動作為課堂教學的重要形式,要讓學生變得更加主動、活潑和敏捷,要使學生能在活動中學習數學、感受數學,加深對數學的理解和掌握,對數學產生興趣,但是切記不可將數學活動設計簡單化、模式化。

二、對學習材料有效性的幾點思考

1.學習材料要有效貼近現實背景――在真實中學

在教學中,學習材料要盡可能地貼近學生的現實背景,具體來講,即要符合學生的生活背景和數學本身的認知背景。現在課堂的教學重視學生的經驗和體驗,根據學生已有經驗和知識,設計課堂活動內容及學習素材,這實際上也就允許教師可根據實際情況及對學習內容的理解,對教材進行重新整合。因此,應該尋找適合學生的、能體現數學知識生活原型的學習材料,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案例5】在教學“百分數的認識”時,我們可以從學生感興趣的生活實例出發,創設一個這樣的生活情景:某小區要請綠化公司進行綠化,下面是三個綠化公司的資料:

師:如果你是小區的負責人你會選擇哪個公司?

生1:選擇丙公司,因為丙公司成活了44棵,是三個公司中成活棵樹最多的。

生2:我選擇甲公司也許他們種了9棵,9棵全部成活了。

生3:我不想這樣選,因為現在不知道他們一共種了多少棵?

師:我聽懂你們的意思了,看來現在還不好選擇,因為不知道他們一共種了多少棵?

師:現在你想選擇哪個公司呢?

……

在上面的教學片段中,教師從貼近學生現實生活的綠化工程引入,讓學生先“猜一猜”選哪個工程隊,學生的積極性一下子被調動,在他們心底都有了一種默認:成活的棵樹一定要多。于是有學生就覺得應該選擇丙公司,但是六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稍強的分析能力,有學生提出一共種了多少棵不知道時,很難進行選擇,這時老師再出示第二張表格,逐步引出90 100 、95 100 、88 100 (通分得到)這三個百分數就水到渠成了。這樣的教學設計,學習材料來自師生熟知的信息,體現了生活數學的現實性,讓學生體驗到數學就在身邊,用好數學可以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而且還能提升學生探究和解決日常生活問題的能力。

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2.學習材料要有效提升數學思考――在思考中學

在教學活動中,我們應關注的是更好地利用學習材料,引導學生用數學思想方法去思考問題,逐漸從淺層的思考邁向高一層的思考。面對學習材料,大部分學生只能憑借生活的經驗,從自己的角度進行思考,導致了數學思考目標難以達成。因此,對我們來說,不僅要用好教材教,并且要開發教材。

【案例6】筆者在教學《面積與面積單位》時,就采用了某特級教師的一個教學環節:在教學好面積概念后,學生知道了在圖形上畫出大小相同的方格,通過數格子的方法,可以比較這兩個圖形的面積。隨后我出示了下表:

師:這三個空格中有三個圖形,可惜圖形看不見,但是知道了第一個圖形有9格,第二個圖形有6格,第三個圖形有15格。你們認為那個圖形的面積最大?

生1:15格的圖形面積最大,因為我們剛剛學過格子越多的那個圖形面積就最大。

生2:我不同意他的想法,剛才我們可以通過數格子的方法來判斷圖形面積的大小,有一個前提是每個格子的大小都相同。但是現在沒有說每個格子都相等。

生3:我也覺得哪個大不一定,也許6格的最大,因為它的每個格子可能最大。

……

師:你們贊成誰的想法?小組討論一下,各自講講自己的理由。

這樣的學習材料并不是簡單的讓學生猜一猜誰大誰小,更不是簡單的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是有很強的思考性。在學生學習面積單位前,已經知道了面積的含義,也已經初步感受了格子越多面積越大的道理。上面的學習材料就是針對學生的這一特點,設計了這樣的一個環節,學生通過“猜”、“爭”、“論”等環節充分感受了必須要有一個統一的比較方法,自然引出了面積單位。教材只是落實課程理念的載體,只有用新課程理念來指導教學實踐,對教材進行多樣化的處理,大膽實踐,因材施教,靈活使用,教材才能煥發出獨特的魅力。在充分利用原教材的基礎上,教師與學生從教學實際出發,以提升思維含量為目標,通過對教材進行重組挖掘,創設活動,互動交流,在交流評價中,創生新的教學資源,學生的學習才會更生動,才會促使學生各方面不斷的發展,讓學生從經驗上升到數學思考層面。

3.學習材料要有效突出數學內涵――在文化背景中學

新課標指出:數學是人類的一種文化,它的內容、思想、方法和語言是現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過分強調數學的工具作用,弱化數學的文化價值,這非常不利于學生視野的拓展與數學素養的提高。同樣,教材中的某些知識點只有回歸到厚實的數學文化背景中,讓學生再次探尋數學知識的產生過程,數學這門學科才會被賦予更深刻的內涵,才會引起更多學生的興趣。

【案例7】在教學“圓周率”時,我們老師教學時大致有兩種方式:一是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去測量圓的周長和圓的直徑,算出周長與直徑的倍數關系,讓學生觀察比較得出周長是直徑的三倍多一點;二是先介紹周長是直徑的三倍多一點,然后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去驗證。兩種方式雖然形式迥然,但它們都有兩個共同的特點:一是讓學生通過大量地操作、計算、觀察、比較找到周長與直徑的近似比值,這個近似值大約是3倍多一點。二是在學生充分體驗的基礎上,教師贊賞地說:“這就是著名的圓周率!你們探求圓周率的過程跟偉大的數學家祖沖之有著驚人的相似!”在肯定了學生的研究結果后,教師可以馬上給學生講一講圓周率的故事: 祖沖之在前人的基礎上,經過刻苦鉆研,反復演算,將圓周率推算至小數點后7位數(即3.1415926與3.1415927之間),并得出了圓周率分數形式的近似值。祖沖之計算得出的圓周率,外國數學家獲得同樣結果,已是一千多年以后的事了。為了紀念祖沖之的杰出貢獻,有些外國數學史家建議把圓周率π叫做“祖率”。

上面的案例中,在學生經歷探究的基礎上,教師認為他們的研究成果與數學家的成果有驚人的相似,這對學生是一種莫大的鼓勵。同時通過故事讓學生看到了自己研究的不足,同時深深地被數學家孜孜以求的精神所折服。品味了圓所蘊含的豐富歷史價值和文化內涵,更多的是對知識的理解、闡釋與再創造,數學課堂在恰到好處的豐富拓展中,達到了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的融合統一。鑒于此,數學教師在設計教學時,應充分挖掘教材的人文性,把與數學知識密切相關的“名人故事”、“文化傳聞”或“科學趣事”等一并納入學習材料組合的廣闊視野,并精心選擇那些蘊涵數學意義、富有思辨價值的社會現象以恰如其分的方式呈現于課堂現場中,引導學生靈活應用數學知識、恰當透析社會現實,從中既增長知識、錘煉思維,還能感悟數學的文化內涵,體味現象的社會根源。

4.學習材料要有效利用動態生成――在活動中學

現代教育理論認為,最有效的學習是學生對學習過程的體驗,它能給予學生自主建構知識和情感體驗的時空,激發學生的思維。教師為學生提供的有效學習材料則為學生的體驗性學習搭建了平臺。

例如,在“圓的認識”這節課中,教師創設了如下情景:如果給你一支筆固定住繩子的一端,拉緊線,在同一平面內用繩子另一端的筆圍著固定的點繞一周,想象一下,將會是怎樣的圖形?同桌兩人合作,動手試試看,與想象的一樣嗎?學生個個興致高昂,在隨后的環節中,再組織學生利用同桌合作畫出來的圓或利用老師準備的圓,通過“折、量、比、想、找”的方法來研究圓。學生在這樣的氛圍中對所提供的學習材料產生了探究的欲望,并在探究中產生了一種要與周圍人進行交流、與同伴分享發現成果的強烈愿望。

篇(2)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5)23-044

由于學習習慣、注意力等因素的影響,學生解決問題時思維會出現斷層現象,表現為思維僵化與凝固,這就是所謂的思維盲點,即思維的空白點。當課堂上學生出現思維盲點時,教師要關注這種學習現象,盡量減少、消除它,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下面,我從巧用學習材料的角度,談談消除學生思維盲點的一些做法。

一、提供導航儀,讓思維有“徑”可循

我們有過開車迷路的體驗,如果迷路時有導航儀引領我們,找起路來就會準確得多。學生的思維有時也像開車迷路一樣,遇到辨別不清的時候,等于產生思維盲點,此時給學生提供幫助識別方向的導航儀,利于學生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1.出示幾何直觀圖,讓思維有“徑”可循

例如,教學“雞兔同籠”時,教師先出示題目,如下。

(1)3號選手共搶答8道題,最后得64分,她答對了幾題?

(2)1號選手共搶答10道題,最后得36分,他答錯了幾題?

(3)2號選手共搶答16道題,最后得16分,他答對了幾題?

學生基本上采用假設法解答,假設3號選手都做對,那么他就有8×10=80(分),這樣就多出了80-64=16(分),這兩步列式是沒有問題的。但第三步列式時,做對一題比做錯一題多10-6=4(分),還是10+6=16(分),學生就搞不清楚了。這時,教師可以出示一條線段,告訴學生這是做對的10分,接著在這條線段后面添上一條線段,告訴學生這是做錯扣掉的6分(如圖1),然后提出問題:“請觀察一下圖,兩者之間相差多少?”學生借助幾何直觀圖,很快理解了做錯一題,10分不但沒能加上,反而會被扣掉6分,兩者相差16分。

又如,教學“2、5的倍數的特征”的練習時,教師出示課堂作業本第7頁第1題:三個連續的偶數,和是90,這三個數分別是( )、( )、( )。反饋時,課堂上只有幾只小手舉得高高的,其他學生無從下手,教師請舉手的學生回答。

生1:90÷3=30,30-2=28,30+2=32。

師:誰明白這位同學的想法?(很多學生一臉茫然,師出示線段圖,如圖2)看著線段圖,誰能說說這種方法是怎么意思?(課堂上舉起的小手舉漸漸多了起來)

生2:把第三個數比第二個數多出的2拿給第一個數,這時三個數的大小相同,因為三個數的和是90,所以第二個數就是90÷3=30;因為第一個數比第二個數少2,所以第一個數就是30-2=28;因為第三個數比第二個數多2,所以第三個數就是30+2=32。

師:想一想,此題還有別的方法嗎?

生3:90-2-4=84,84÷3=28,28+2=30,30+2=32。

師:她的方法誰懂了?

生4:把第三個數比第一個數多出的4和第二個數比第一個數多出的2分別去掉,這時三個數的大小相同,由于三個數的和是90-2-4=84,所以第一個數就是84÷3=28,第二個數就是28+2=30,第三個數就是28+4=32。

生5:老師,我還想到了一種方法,即把第一個數加4,第二個數加2,這時三個數大小相同,它們的和是90+2+4=96,所以第三個數就是96÷3=32,第一個數就是32-4=28,第二個數就是32-2=30。

師:同學們真聰明,想出了三種方法!以后遇到類似的題目可以先畫畫草圖,借助圖幫助我們思考。

……

2.運用學具,讓思維有“徑”可循

例如,教學“兩位數加兩位數的進位加法”時,教師先出示主題圖,然后提問:“從圖中,你獲得哪些數學信息?”

生1:一頂帽子36元,一雙手套28元。

師:根據這兩個信息,可以提一個什么數學問題?

生2:一頂帽子和一雙手套一共要多少元錢?

師:怎樣列式?

生3:36+28。

師:請列豎式計算。(指名學生板演,如下)

師:黑板上出現了兩種方法,誰對誰錯呢?請拿出小棒,自己驗證一下。

生4:答案64是對的。

師:為什么?

生5:因為個位上的6+8=14,滿十了,可以從14根小棒里拿出10根捆成1捆,即1個十,這樣十位上合起來就有6個十,所以答案是64。

……

上述教學中,學生出現思維盲點時,教師及時出示幾何直觀圖或學具,引導學生通過數形結合,一步一步探究出正確的解題路徑,使他們在最短時間內掌握新知。

二、呈現參照物,讓思維有“樣”可照

在實際生活中,學生接觸長度單位、面積單位和質量單位的機會比較少,直接讓學生目測一些物體的長度、面積和質量是有難度的,從而出現思維盲點。這時,教師可提供參照物,讓學生對照參照物看一看、比一比、掂一掂,就會輕松估計出物體的長度、面積和質量。

例如,教學“米的認識”時,教師請學生估一估學校的教學樓有多高,有的學生說40米,有的學生說18米。面對不同的回答,教師沒有馬上公布答案,而是出示米尺,讓學生用手比劃有多長,接著估一估教室一層大約有幾米。有了米尺做參照,學生就估得非常準確,有的說快3米,有的說3米多一點點。教師再拿米尺量給學生看,果然一層樓大約有3米,然后問學生:“我們的教學樓有幾層?”學生不假思索地回答:“有4層。”“現在你知道我們教學樓大約有幾米了嗎?”學生一下子就算出大約是3×4=12(米)。在學生知道準確的答案后,教師沒有就此止步,而是發展學生的遷移能力:“你能估一估這樣的5層樓大約有幾米嗎?10層樓呢?”有了一層樓的高度作參照物,學生立即報出了得數:5層樓大約有3×5=15(米),10層樓大約有15+15=30(米)。

又如,教學“100以內數的認識”時,教師準備了三個大小、形狀相同的瓶子,先拿出1號瓶請學生估一估里面大約有多少顆豆子,學生出現了五花八門的答案。這時,教師拿出參照物2號瓶,告訴學生這有10顆豆子,接著拿出3號瓶問學生:“根據2號瓶豆子的顆數,請你估一估3號瓶里有多少顆豆子?”因為有2號瓶的豆子顆數做參照,學生馬上估出了準確的答案――3號瓶有100顆豆子,再根據3號瓶豆子的顆數,重新估一估1號瓶有多少顆豆子就比較容易了。

上述教學,第一個案例中的教師給學生提供了米尺這個參照物,讓學生先估一層教學樓的高度,再以一層教學樓的高度為參照,估整幢教學樓的高度;第二個案例中的教師先以10顆豆子為參照物,讓學生估3號瓶有多少顆豆子,再以100顆豆子為參照,估1號瓶有多少顆豆子,使學生的探究水到渠成。這樣教學,使學生的估計能力在課堂的有效時間里得到了較大程度的發展。

三、通過岔路口,讓思維有“機”可辯

有些題目非常相似,有時僅一字之差,就會導致學生對題意的理解產生困難,從而出現思維盲點。教師教學時可以把這些題目設計成題組,如一題多變、一題多解等,引導學生抓住聯系,辨別異同,從而發展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例如,教學“分數對比”的練習時,教師呈現題組(如下),先讓學生畫圖列式獨立解答,再交流反饋。

(1)果園里有橘樹180棵,蘋果樹占橘樹的1/3,蘋果樹有多少棵?

(2)園里里有橘樹180棵,占蘋果樹的1/3,蘋果樹有多少棵?

(3)果園里有橘樹180棵,蘋果樹比橘樹少1/3,蘋果樹有多少棵?

(4)果園里有橘樹180棵,比蘋果樹少1/3,蘋果樹有多少棵?

(5)果園里有橘樹180棵,蘋果樹比橘樹多1/3,蘋果樹有多少棵?

(6)果園里有橘樹180棵,比蘋果樹多1/3,蘋果樹有多少棵?

師:同學們觀察一下這組題目,你發現了什么?

生1:我發現各題的第一個信息一樣,都是“果園里有橘樹180棵”,問題也一樣,都是求“蘋果樹有多少棵”。

生2:都是橘樹和蘋果樹的棵數在比較。

師: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2:從第二個信息中觀察到的。

師:哪幾題以蘋果樹的棵數為標準量,哪幾題以橘樹的棵數為標準量?

生3:第2和第4、第6題以蘋果樹的棵數為標準量,第1、第3和第5題以橘樹的棵數為標準量。

師:前一類題用什么方法計算,后一類題用什么方法計算?

生4:前一類題用除法計算,后一類題用乘法計算。

……

通過題組的訓練,學生很快知道了這六道題的聯系和區別,正確理清了解題思路。經常對學生進行變式題組、對比練習的訓練,他們就能形成習慣。長此以往,做一些容易混淆的練習,學生就會想到一些相關的練習,使他們對知識的理解更深入。

四、展示瑕疵品,讓思維有“誤”可導

企業生產中,一些產品難免會出現瑕疵,有些瑕疵品如果進行二次加工,就變為了正品,有的甚至成為精品。學生由于思維盲點形成的錯題就好比瑕疵品,教師要及時發現和利用好這些學習材料,尋找學生形成思維盲點的原因,然后進行疏導,讓錯題變廢為寶。

例如,教學“軸對稱圖形”時,教師在揭示軸對稱圖形的概念后,讓學生在本子上簡單畫出或寫出自己見過的軸對稱圖形。教師巡視時發現一個學生的本子上寫的是“人”,教師把學生的錯題拿到展臺上,問:“這位同學舉的例子是人,老師就是一個人,請問老師有長度嗎?”“有。”學生大聲地回答。“那有寬度和厚度嗎?”教師邊說邊在身上比劃寬度和厚度。學生見狀,紛紛說:“有。”教師邊指著板書上的兩個字邊說:“既然人有長度、寬度、厚度,那么人就是一個立體圖形。請看板書,軸對稱圖形概念中的‘圖形’指的是平面上表示出來的物體的形狀,它只有長度和寬度,是沒有厚度的,所以‘人’不能說是軸對稱圖形。”

又如,教學“平行與垂直”一課時,教師提問:“把兩根小棒都擺成和第三根小棒平行,看一看,這兩根小棒有什么關系?”教師巡視時發現有一個學生擺成圖4的情況,于是先出示圖3并提問:“同學們,這是××同學的作品,誰來說說你發現了什么?”

圖3 圖4

生1:他把兩根小棒都擺成和第三根小棒平行,所以這兩根小棒互相平行。

師:誰還聽明白了?

……

師(出示圖4):這是×××同學的作品,這三根小棒是線段還是直線?

生:線段。

師:如果將這3根小棒看成直線,圖4上的兩條直線會怎樣?

生:重合在一起。

師:重合后變成了幾條直線?

生:一條直線。

師:一條直線能叫兩條直線嗎?

生:不能。

師:圖4的小棒應怎樣移一移符合題目要求?

……

篇(3)

學校因地制宜從“教育性、藝術性、娛樂性”出發,對校園環境進行“綠化、美化、凈化”。目前,整個校園布局合理,設計精巧,營造了一個優雅、舒適的育人環境。

幾年來學校堅持改革,堅持發展,加強學校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大力倡導文明禮貌、助人為樂、愛護公物、遵紀守法的社會公德;

大力倡導尊師愛生、團結友愛、誠實勤奮、自律自強的校園美德。在全校范圍內形成團結和諧、積極向上,既有壓力、動力,又有活力,各方面協調發展的新局面。

20*年,學校再次通過了省、市級文明單位的復查驗收,順利地通過了省、市現代教育示范學校的中期評估工作,還被評定為市首批特色學校、市先進書法實驗學校,另外,黨建工作也躍上一個新臺階,被確定為寧波市級學校黨建工作示范點……

二、豐富管理理念,明確創建工作的方向。

1、學校領導以“十六大”精神和同志“三個代表”思想為指導,不斷豐富管理理念,加強責任意識、法制意識、開放意識和服務意識的培養。我們主動了解教師的內心需求,特別是精神上的需求,并最大限度地加以滿足,想他們所想,急他們所急,使他們對領導產生信任感和安全感,用我們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響他們,引導他們。在具體的工作中,我們尊重教師的人格,尊重教師的個性,給教師一個適當的“自由度”,盡量為他們營造一個寬松的工作氛圍。我們認為,學校領導的工作主要是服務,為教育教學工作服務是我們的責任,要為教師搭建施展才華實現自我價值的舞臺,為教師的發展創造條件,把提高教師素質,培養骨干教師作為學校的一項重要工作,同時使教師也認識到,只有不斷提高自己,發展自己,才能在今后激烈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從而激發了他們學習進修的自覺性和積極性。

由于在學校管理中以了解教師、尊重教師、發展教師的思想為出發點,使領導與教師之間增進了溝通,融洽了關系、增強了學校的凝聚力,使全校教師的精神面貌煥然一新,工作的積極性和自覺性不斷增強。

2、積極推進學校現代化建設進程,提高學校行政管理效率。我們申請了域名以動態結構重建了學校的行政網站(并附設黨建網),即時各項動態信息,這樣,學校的所有工作都可以在網上開展、執行,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益。另外,網站建立后,家長直至全社會都可以方便進入我校網站,進行查詢,了解學校辦學情況,這一舉措促使學校領導增強了“法”的意識,使學校行政管理真正納入了公開、規范、有序的軌道。特別是實驗校區教育教學工作步入正常性軌道后,對“一校二址”的辦學模式,我們又借助了現代技術的網絡優勢,探索了“一體管理、相對獨立”的管理方式,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3、落實“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推進學校民主施政的進程。

“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是十六大精神的靈魂,體現在學校管理上就是為教師著想,為學生服務。在學校的工作中充分發揮教代會參與學校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的作用,樹立教師主人翁意識。我們進一步完善了學校校務公開領導小組和校務公開監督小組,對于有關學校發展和教師切身利益的重大事件,都通過教代會廣泛向教師征求意見。又根據家長想了解自己孩子是否安全進校,何時出校等情況,最后與網絡公司合作推出了“家長放心工程”,如果家長要找孩子所處的即時地域位置,只要通過手機查詢,即可找到。凡此種種,充分體現了“利為民所謀”的價值。

在學校管理中,我們始終把創建文明單位擺到學校工作的重要議事日程,專門成立了由書記為首的創建文明單位領導小組,根據不同階段制訂創建目標和具體的創建計劃,并通過各種形式向全體教師宣講創建的意義、

目標、條件。定期組織教師分析我校創建工作的有利條件及存在的差距,提出整改意見。這樣使創建工作深入人心,變領導意圖為教師群眾的自覺意愿,進而化作實際行動。然后我們把創建工作的任務作具體分解,層層落實,分頭實行。使整個創建工作有一個明確的方向,朝著既定的目標,規范、有序地進展。

三、提高教師素質,促進創建工作的開展。

學校是精神文明建設的搖籃,作為教師更要用高于社會一般的道德標準來要求自己。因此,學校在狠抓教師文化素養和教育教學能力提高的同時,切實加強教師職業道德教育,開展以“奉獻于教育,服務于學生”為主題和以實踐師德規劃為核心的教育實踐活動。學校以申報區“群體師德創優”為契機,進一步規范健全學校的“群體師德創優”工作,各室都建立“群體師德創優”記錄本,自主性地開展活動,同時,我們實行廣濟教師信用承諾方案,組織全體教師進行信用承諾的簽字儀式,把我校教師的信用承諾向家長公布,以接受學生及家長的監督。這一活動的開展,切實提高了我校教師的信用程度。

同時使師德規范深入每位教師心中,成為每一教師的自覺行為。全體教師逐步樹立起正確的教育觀、質量觀和學生觀,提高了教師的整體素質,逐步樹立“學生歡迎、家長滿意,社會尊重,同行佩服”的廣濟教師形象。

在這過程中,我們充分發揮了黨支部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團員的先鋒模范作用。開展“一個黨員,一面旗幟”活動,在全校范圍內設立黨團員示范崗,實行掛牌上崗,以進一步規范黨團員的行為,接受教師、家長的監督。二年級組辦公室被評為市巾幗示范崗先進集體。學校黨團支部多次被評為區先進黨、團支部。并被確定為寧波市級學校黨建工作示范點,有力促進了創建工作的順利開展。

四、實施課程改革,提升創建工作的內涵。

1、豐富德育內容,拓展德育內涵,加強德育行為。把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等思想道德教育細化,使其融入到全市上下“爭創全國衛生城市”的行動中去,提高學生“小公民”意識。

進一步完善校園文化設施建設,凈化、綠化、美化校園環境,培養學生文明素質,形成良好校風,加強班級環境建設,優化班級文化氛圍。學校紅領巾電視臺試播了《校園風景線》的第一期“校門口風景線”,讓學生看著鏡頭中的自己,修正現實中的行為,這已成為學校行為規范教育的重要途徑。

規范少先隊日常工作,加強班集體特色建設,創建班集體特色文化,推進班級特色風采展示活動。學校給班級以更多時間和空間,提倡在班主任老師的指導下,在家長的幫助下創建班集體的特色文化,不少班級通過班隊活動的形式展示了“快樂的雙休日”、“快樂的假日小隊”、“亮出自己”、“交通安全知識”等為主題的特色活動,還有的中隊以電腦小報和班級網頁的形式展示了他們的班級特色。

2、加強學校全面質量管理,完善新課程教學機制,以質取勝。努力營造適合于新課程實施的“時空”,為教師實施新課程搭建平臺。施展才華。

我們“因校制宜”構建較為合理的課程設置和時間結構,并探索科學的評價方法。以實驗校區為試點,根據需要,開設了“師生互動交流”、“午間自助勞動”、“校本課程自主練習”等校本課程,并適當調整時間安排,為學生的發展營造了豐富的時空。同時對考試改革也作了大膽嘗試。改變了卷面設計,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減輕學生應試的精神負擔。同時改進命題思路,注重學生的綜合素質,采用A、B題或A、B卷,體現出新的人才觀、質量觀。評價方式也體現平等自主,著力于學習習慣、態度、興趣等方面的激勵和導向,體現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

與此同時,我們加強現代教育技術設施的投入與運用,為新課程的實施插上有力的“翅膀”。我們給兩校區的一、二年級教室都配置了大

屏幕背投、電腦和實物投影儀,這樣教師很方便地把日常收集到的教學資料運用于日常課堂教學,使多媒體技術的運用經常化,提高了使用效率,另外通過教室電腦這個小“窗口”引導學生了解“無限的世界”,方便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現代化教育技術有力推進了學校新課程改革的進程。把創建工作拓展到更為廣闊的領域。

3、“教學要上去,科研為動力”,這已在我校形成一個共識。在教科室的精心組織下,全校教師共同參與,憑借學校的現代設施,學校的教科研工作躍上了一個新的臺階。省級課題——《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培養學生探究性學力》的研究,在全體老師的努力下,目前已接近尾聲。另外,在第一輪班集體建設研究已取得顯著成效的基礎上,我們又進入了新一輪的研究,《班集體建設與教學相關性研究》,這一課題將班集體建設納入新課程改革的正常軌道,融德育于學科教學之中,把班集體建設推向了更深的領域。

4、藝術教育活動既是我校的特色,又是對外宣傳的一個窗口。近年來,我校藝術教育豐富多彩,書畫教學更是上了一個新的臺階,學校被評為寧波市藝術特色學校和寧波市先進書畫實驗學校,這是對我校書畫藝術教學的最好肯定。

5、體育工作再傳捷報,成果突出,通過科學有效的訓練,在區第二十屆小學生田徑運動會上再次獲得團體總分第一和道德風尚獎。確立了我校田徑在海曙區的強校地位。在培養尖子的同時,始終沒有忽視我校群眾性體育活動的開展,定期安排跳繩、踢毽子和拔河比賽等群眾性體育比賽,還向上級學校輸送了體育人才。

篇(4)

小學數學有效學習材料的開發,就是教師為了在教學中營造出一種讓每個學生都能在課堂中釋放生命活力,追求個性張揚的并能充分發展學生智能和有效促進學生學習的學習載體。歸根結底是教師創設什么樣的學習材料,如何使用,才能使學生以較少的時間得到更多發展。

一、激發興趣是開發有效學習材料的前提

興趣是小學生產生學習動機的主要原因,也是維持良好的數學學習過程的主要因素,因此激發興趣也是有效學習材料開發的前提。教師利用有效的數學學習材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并通過對豐富多彩的個性化問題的思考與解決,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發展學生的個性。如:小學六年級數學“比例尺”這一知識,感受“比例尺”的意義是學習的重點,而要達到這一重點,關鍵是教師利用學習材料激發學生產生自主探索這一數學知識的需要。據此,我將學生自己的個人照片作為這一課學習的第一個資料,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具體描述如下:

上課一開始,先讓學生拿出一張自己的近期全身照片,小組合作解決以下問題:

(1)實際的你身高多少?照片中的“你”身高又是多少?

(2)怎樣才能將你的實際身高拍在這么小的相紙上?

(3)要想使別人能從照片上了解你的實際身高,你可以寫上一句什么話?

學生順利地回答了前兩個問題,對于第三個問題,他們提出了解決的辦法。

生1:實際身高是照片高度的17倍。

生2:照片中“我”的高度只有我實際身高的1/11。

生3:實際高度比照片中高度多一米。

生4:實際與照片中“我”的高度比是161:13。

生5:照片中“我”與實際高的度之比是5:154。

……

此時,時機成熟,教師順理成章地引出“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揭示比例尺的概念,使學生初步感知比例尺。這里的學習材料是學生生活中所常見的并且是自己的照片,自然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既達到了感知新概念的目的,又將數學與生活、學習有機的聯系起來,提高了學生學習概念的有效性。

二、突出重點是開發有效學習材料的基礎

當前,小學數學教學中存在著“學習效率低,學業負擔重”的現狀。要從根本上改變這一狀況,教師應著眼于基礎教育的培養目標,著力于提高課堂教學質量,著重于提高學生課內活動效率。這就需要我們圍繞教學目的,突出重點內容,開發出針對學生知識、思維水平的數學學習材料。因此,突出重點是有效學習材料開發的基礎,也只有突出重點才能使學生在材料的使用過程中有效地構建知識體系。這就要求教師在開發有效學習材料之前深入鉆研教材,明確一節課的教學內容有幾個知識點,明確哪些是重點,哪些是難點,以免在教學時抓不住主要的內容,而在次要的或者學生容易接受的內容上多花時間,或者面面俱到平均使用力量,影響重點、難點的理解和掌握,而達不到預定的教學效果。

三、思維提升是開發有效學習材料的關鍵

“數學是思維的體操”。我個人認為是非常具有科學道理的,這是由于數學學科的基礎性和學生成長的發展性所賦予的。有效的數學學習材料在幫助學生自主探索數學知識,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的同時,還需要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與思維品質。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也是學生繼續進行有效學習的必備技能。因此,思維提升是有效學習材料開發的關鍵。

四、互動生成是有效學習材料開發的過程

數學教學過程是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數學活動的過程,是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過程,是師生共同發展的過程,是一個不斷生成問題、不斷解決問題的過程。因此這些過程也是學習材料不斷生成的過程。

篇(5)

      在過去一學年的工作中,我在上級領導的關心指導下,在全校教師的理解支持下,忠于職守,務實工作,認真貫徹執行教育方針和黨的各項政策,堅持正確的辦學方向,結合學校發展規劃,切實制定好學校的各項計劃和制度,并有計劃有步驟地組織人力,物力和財力認真落實。下面我就2017--2018學年度本人及學校的工作,做一認真的剖析匯報。

這一年,對照《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的要求,我堅持“誠心對人,真心做事”的準則,不但團結了同志,而且團結了學校的班子成員,增強了我們學校這個大團隊的凝聚力和戰斗力。并在工作中嚴格要求自己,做到以身作則。

這一年,學校工作總體上穩中有進,領導班子和全體教師分工清楚,職責明確,在抓常規管理的基礎上,著力突出以下的工作:一是進一步明確了學校的成長思路,那就是“立足自身,充實內涵,提升品位”逐步豐富學校文化內涵;二是加強對學生行為規范養成的系列教育,開展了德育序列化教育,努力使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三是繼續加強隊伍建設。首先創設良好的工作環境,提供公平竟爭的平臺,讓老師們工作生活的舒暢。其次為全體老師提供學習培訓的機遇,讓他們的業務素質得到提高;四是加強教育教學活動,依據教改模式,改革課堂滿堂講的舊習,倡導先學后教的課堂結構,認真組織了聽評課活動,教學技能比賽等促師生全面成長;五是著力改善環境和辦學條件,營造良好育人環境。在工作的同時,我也沒放松業務學習。一年來,我深入到教學第-線,參加聽、評課活動50佘節。

我能切實地遵循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作為校長,力爭能成為全體教職工的榜樣,因此做到了小事、小病不請假,堅持出勤、出滿勤,因公開會,學習都提前向值班同志報告。平日里,勤于和班子成員、教師開展思想溝通,并多次與教師個別談心。一年來,我和全校每位教師都有過多次交流。我想“兼聽則明”,多聽取大家的意見肯定會對學校的工作有好處,事實也證明了這點。日常工作里我還勤于動手,上課、寫材料、技能訓練等我都身體力行,這樣能使是我個人的素質得到提升。

     一年來,在學校領導組級全體教師的共同努力下,學校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1、全體教師堅持開展集體聽課、評課活動,在活動中,互相學習,共同進步,使學校的整體課堂教學質量明顯提高。

    2、“寫字教學”作為本年度的第二課堂教學,已初顯成效,學生對正確的書寫已有正確認識,學生書寫水平亦有改善,提高。

    3、各級,各科教師都狠抓教學質量,在鎮級學科競賽中,多名教師受到表彰,我校綜合成績位居全鎮第一。這已經是我們南校連續第十一年獲得此傲人成績。

    4、扎實開展了安全工作。學校抓安全管理的隊伍配套完善,專人管,安全應急預案、方案、制度齊全。此外經常開展安全教育,進行安全檢查、演練,確保學校、教師、學生的人身安全,安全管理措施到位,學校安全工作已形成齊抓共管的局面。

五、廉:

我嚴格執行上級政策,不搞“三亂” 活動,能嚴格要求自己,執行財務制度,做到凡是學校有大型支出或重大項目,都要在教職工會上通報校委會成員研究決定之后執行,嚴格按教育系統反腐倡廉制度規定規范自己的做法,學校全體教師均能廉潔從教,無犯法違紀情況出現。

但是,反思這一學年的整體工作,仍能發現自己的不足之處,經過自我深入的剖析,發現還存在以下問題:

管理方面還不夠精細、精準。

校本課程開發不夠充分、在研究性學習方面投入的力度還不夠。

在家校溝通方面,學校整體工作還不夠完善。

針對發現的問題。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將及時努力改進:

篇(6)

《課標》指出:數學教學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由此可見,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將教學活動置于真實的生活背景之中,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再反過來運用到現實生活中去解決實際問題。

如在《統計》一課中,有位教師運用教學課件呈現一副“美麗的森林”圖景,圖中有許多動物在過生日,創設情境導入:“在美麗的森林中,大象爺爺的生日到了,很多客人領著全家,帶著禮物來到大象家給他過生日。你聽,他們一起為大象爺爺唱起了生日歌。”學生也跟著一起唱起生日歌。稍作觀察,教師追問:“看了這張圖,你想知道些什么?”“我想知道大象家來了哪些小動物?”“我想知道小猴家來了幾只?”……學生十分踴躍的提出自己的想法,場面十分熱鬧。教師故作茫然著說:“這張圖上,來大象家的客人排列得比較亂,我們能一下子就能回答一些同學提出的問題嗎?”學生邊說邊搖頭:“不能。”教師趁機追問:“那有沒有什么好辦法呢?”學生馬上就提出:“可以讓一樣的小動物排成一排,整理一下。”

在上面的教學片斷中,引入學生最熟悉的生活情境,以動畫形式呈現,選擇學生感興趣的“過生日”這一事件,讓學生通過觀察,主動提出問題,經歷師生互動,生生互動,逐步地引入統計的知識,為后面的學習鋪平道路。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有選擇性地攝取生活的原料,激發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引導他們從觀察、思考、實踐中獲取知識,使他們真正地感受到數學源于生活,在生活體驗中學習數學,理解數學。

二、引入趣味性學習材料,讓學生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

《課標》重視對學生情感態度的培養,提倡學生能積極地參與數學活動。這就要求教師提供的學習材料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之上,必須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挑戰性,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進而建立其學習數學的信心。

如在《三角形的認識》這課中,有位教師設計了一個趣味游戲:猜一猜,魔法袋中是什么三角形?課件出現動畫形象孫悟空,孫悟空搖身一變,出現了一個魔法袋。以孫悟空操作魔法袋,魔術袋中先露出一個直角,讓學生猜是什么圖形?學生都很踴躍的回答,答對了也有相應的獎勵,學生情緒高漲。緊接著是出現鈍角。最后是一個銳角,學生提出一些不同的答案。通過一番地爭辯和交流,最后一致認為這三種三角形都有可能。此時,孫大圣又給大家帶來了獎勵,學生的積極性又一次被調動起來。之后,孫悟空再次追問:“如果一個三角形有兩個銳角,那么可以確定這個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嗎?”小組討論匯報中……

在上面的教學片斷中,教師引入生活中喜聞樂見的故事人物,以變魔術為線索,并逐步地深入,使學生在愉悅的環境中自然地體會到“露出一個是鈍角的時候是鈍角三角形,露出一個是直角的時候是直角三角形”,加深對直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概念的理解。隨后,教師引導學生深入地討論,并逐漸加深了對各類三角形的區別和認識。通過游戲情境的創設,將數學知識寓于游戲之中,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探究興趣和欲望,賦予思維以動力,從而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培養學生在活動中思考、感悟、發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引入開放性學習材料,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開放性的學習可以有效地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多方面活動能力與數學思維能力,讓學生能按各自不同的目的、不同的能力、不同的興趣選擇不同的數學并得到發展。因此,開放性學習材料的選擇更突顯出其重要性。多種解題策略、多種結果,能促使學生運用各種數學知識與數學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為學生提供廣闊的思維空間,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有較高的教育價值。

如《我們會當家》一課,有位老師以春游租車的例子導入,引出春游首要解決的租車問題。課件展示事先調查的市場上租車的價格和限坐人數:中巴,每輛600元(限乘28人);小巴,每輛400元(限乘17人)。租車多少不限。以本班的60名同學為例,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設計租車的方案,并選出最佳的方案。

學生主要有以下幾種不同的方案:

方案一:中巴租2輛,租金1200元;小巴租1輛,租金400元;總座位73個,空座位13個,總租金1600元。

方案二:中巴租1輛,租金600元;小巴租2輛,租金800元;總座位62個,空座位2個,總租金1400元。

篇(7)

案例片段 《9加幾》

教師創設情境得出算式:9+4并揭示課題――9加幾。

師:9加4等于幾?可以用小棒擺一擺,想一想。

教師話音未落,一個學生馬上答道:等于13。

師:先擺一擺小棒,再想一想你是怎么得出結果的。

生小聲嘀咕道:這還用擺小棒阿,我早就會算了。

生2:我也會算,不就是13嘛。

然而師命不可違,學生進行近2分鐘時間的操作(說是操作,其實是在玩小棒,這里學具成了玩具)……課后問學生,怎么不用擺的方法。學生吃驚地說:很早就學會這樣算了,擺的方法想也沒想過。

問題凝視 學生不是空著腦袋進教室的,每一個學生都有許多數學知識和生活經驗,影響并制約著數學學習。“湊十法”是20以內進位加法中最優化的算法。孩子學會了湊十法再回過頭來讓他通過擺的方法無疑是讓學會了跑的孩子用爬的方式走路,所以會有天真的孩子忍不住的大笑。

出路審視 學習材料的選擇要“順藤摸瓜”,即順著教學內容之“藤”,摸學生認知起點之“瓜”,貼近學生的現實背景,讓數學知識與學生的生活實際和現實背景零距離接觸,從而有助于學生理解、感受、體驗數學知識的實際意義及其用處,有助于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和興趣。

現象二:學習材料缺少思維含量

案例片段 《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

(教師引導學生理解周長含義后,利用比較兩個圖形“誰的周長長”,得出求周長的策略,并通過計算得出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然后進行鞏固練習,共安排了“找周長”“求周長”“周長在生活中的簡單應用”三個環節。以下是本節課的課堂總結。)

師: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生:我知道周長就是平面圖形一周的長度。

生:我會計算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

生:老師,今天的題目太簡單,不用花力氣就解決了,真不過癮。

(這引起了大家的共鳴,學生紛紛議論起來……)

問題凝視 學生之所以會感到“太簡單”,就是因為從開課到練習所提供學習材料思維含量過低,缺少挑戰性,學生體會不到思考的樂趣,思維得不到發展,失去數學課應有的“思考味”,難怪學生會覺得“真不過癮”。

出路審視 在選擇學習材料時,一定要準確定位學習材料的思維含量,把它落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讓學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這樣的材料最具探究價值,能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對于《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可以這樣上:先給學生提供多種平面圖形,有規則的,也有不規則的,豐富學生對周長的感性認識;再讓學生自主探索計算周長的解決策略和方法,拓展思維空間;然后讓學生在有梯度、有深度的練習中繼續接受思維的挑戰,如“設計跑步路線”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熱情,發現圖形周長之間的變化規律,使學生的思維實現從現有發展水平到潛在發展水平的提升,發展思維能力。

現象三:學習材料數量不適度

案例片段 《搭配中的學問》

小紅的早餐是一杯飲料和一份主食。以下是她的食譜:

飲料:牛奶、可樂、雪碧、豆漿。

主食:面包、面條、蛋糕、粽子、肉丸、粉干、餃子、湯圓。

師: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搭配方法,那么到底有幾種搭配方法呢?

(學生說了很多,也很激動,但毫無頭緒)

問題凝視 由于材料數量太多,給學生的學習帶來干擾。學生雖然說了很多搭配結果,但是由于紛繁復雜的材料吸引了學生的無意注意,影響了學習效果。

出路審視 有一位老師創設的問題情境與本案例基本相同,但他所提供的材料數量不同――2種飲料和3種主食。學生在具體的情景中逐步得到了6種搭配方法,并通過各種形式的整理,自主地比較各種方法的優劣。整個過程目標明確,學生學習始終是積極主動的。

現象四:學習材料呈現不適時

案例片段 《認識圖形》

師:老師為每組同學準備了一份禮物,大家想玩嗎?

生:想!

師:這份禮物在組長的抽屜里,請組長拿出來,小組同學自選一種玩一玩……

(沒等老師把話說完,學生們你爭我奪,自顧自擺弄起來。)

師:請大家靜一靜,先聽老師把話說完……

(學生沒有買老師的賬,還是興致勃勃地擺弄玩具)。

篇(8)

我校把這次活動作為推動學校工作科學發展的難得機遇,采取了“發放征求意見表”、“網絡評議”、“學生座談會”、“交心談心”等方式征求意見。

1“發放征求意見表”學校為教師、學生家長發放了共640張征求意見表,回收意見表320張,對我校實施新課程改革,提高教學質量,教師師德師風,學校今后發展,家校聯系、協同培養孩子等建議68條。

2“網絡評議”學校將征求意見表到書香乾明公共博客上,廣泛征求師生、家長、社會的意見,點擊次數225次,已經收到各項建議19條。目前,網絡公開征求意見仍在進行之中。

3“學生座談會”學校召開學生座談會,就學校發展、校園文化建設、教師從教行為等方面征求學生意見,學生暢所欲言共收集建議12條。

4“交心談心”校長、副校長一周以來分別與任課教師、班主任老師、行管人員及學生代表個別談心20人次,收到對領導班子及其成員的建設性意見和建議10條。

學校對所有意見進行了梳理和歸納,我校堅持以教學工作作為學校的中心工作,以教學質量視為學校的生命線,教學質量不斷得到提升,受到社會、家長、學生的廣泛認可,社會滿意程度高。認真分析我校發展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突出問題,特別是當前學校發展所遇到的急需解決的問題與困難;認真查找教師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形成共識,提出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

二、影響和制約學校科學發展的突出問題

學校通過廣泛征求意見,匯總梳理出來的意見建議進行歸納篩選和分析論證的基礎上,經過認真研究討論,進一步總結出了影響和制約學校科學發展的突出問題:

(一)制約和影響學校發展最突出的問題:一是學校教學設備,發展條件受限;二是受傳統教育模式的條框束縛,思想不夠解放,缺乏科學發展思想。

(二)學校教師年齡結構老化趨勢明顯,精力、體力跟不上當今教育發展速度;在新課改的理念和實踐中都存在一定的差距,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教師的專業化發展。學校部分教師進取意識不夠,對自己今后的發展沒有明確目標,工作狀態,精神動力不足,精力投入不足。有的教師較少與學生溝通,較少關心學生的全面發展;有的教師缺乏對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效果的探索與研究;有的教師關心、愛護、尊重、鼓勵學生不夠。

(三)領導班子的工作作風還需要進一步務實

學校各項管理制度需進一步完善,工作執行能力與監督的力度還需加強。學校干部隊伍要不斷加強理論知識的學習,不斷提高專業技能、領導藝術和領導水平。領導班子對于一些突出問題調研和分析地還不夠細致深入。同時,在工作中,除了要重視檢查、評比、考核等手段外,相應的鼓勵、獎勵、對教師的生理、心理健康的關注,對師生評價等舉措力度不夠。

三、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形成共識

學習實踐活動開展以來,領導班子成員積極帶頭參與各環節的活動,在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上形成了共識,并在四個方面得到了進一步深化。

一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必須牢牢把握發展這個第一要義,把全部工作的重心放在促進學校科學發展上。緊緊圍繞學校的戰略目標,把所有的力量凝聚到加快學校發展上來,把所有的資源集中到加快學校發展上來,把所有工作的著力點落實到加快學校發展上來,促進學校發展,保證學校各項任務目標的順利實現。

二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必須牢牢把握以人為本這一核心。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提升學生綜合素質作為教育教學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通過對科學發展觀理論內涵和精神實質的認識,激發黨員干部教師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把各方面的力量和智慧凝聚在一起,轉化為謀劃學校發展的正確思路和實際能力。

三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必須牢牢把握全面協調可持續這一基本要求,提高辦學水平。要進一步提高廣大教職師政治素質,提升業務水平,求真務實、真抓實干,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堅持重實干、重實事、重實效,開拓創新意識的自覺性和堅定性。促進學校轉入科學發展的軌道,不斷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

四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必須牢牢把握統籌兼顧這一根本方法,科研興校,課題帶動課改。我校在“十一五”期間都承擔了省級級課題研究工作,讓課題研究工作促進了教師的專業化發展。推進各項工作取得新進展。積極探索教育教學與科學發展有機融合的途徑和方式,著力把學校的教育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實現學校的科學發展、和諧發展。

四、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思路和主要措施

1、進一步樹立科學發展的新理念。

通過對科學發展觀深厚的理論內涵和精神實質的理解,使廣大黨員干部教師理論水平有較大的提高,堅持轉變思想觀念、創新發展理念,把學習科學發展觀作為長期的學習任務切實抓緊抓好,提高實踐科學發展觀的自覺性和堅定性,真正將科學發展觀融入到學校科學發展的進程中。

2、進一步轉變領導作風

①從群眾反映的熱點、難點問題制定切實可行的方案,逐步落實并加以解決。由簡到繁,由淺入深,邊整邊改。

②牢固樹立改革創新的意識,端正黨風,端正學風,堅持民主集中制原則,增強領導班子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始終保持一種團結向上的精神狀態,力求解決實際問題。

③關心干部,營造良好工作氛圍。在今后的工作中多與教師多交流,推心置腹,交心談心,廣泛聽取職工的意見建議,同時,多開展健康有益的文娛活動,多幫助職工解決實際困難,營造團結向上、勤政務實、奮發有為的精神風貌。

篇(9)

新的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師不應只做教材忠實的執行者,而應該做教材的開發者和建設者。學習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對于轉變學習方式具有重要意義。一方面,可以超越狹隘的教育內容,讓師生的生活和經驗進入教學過程,讓教學“活”起來;另一方面,可以改變學生在教學中的地位,從被動的知識接受者轉變成為知識的共同建構者,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挖掘身邊素材,讓學生輕松學習。

小學生學習的數學應是生活中數學,是學生“自己的數學”。數學只有在生活中才能賦予活力與靈性。教師充分挖掘了學生熟悉的物品作為學習的資源,例如:出示“恐龍、鯨魚、輪船、直升飛機”等大宗物品,讓學生感受到用原來的千克作單位太小了,必須要用一個大的計量單位來表示,那就是“噸”;再出示“雞蛋、奶牛、純凈水、綿羊”等小宗物品的重量,并以此為基礎,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估算或計算,深刻理解1噸的概念,最后再出示一組噸在生活中應用的圖片:馬路的承載量、起重機的額定載重量、電梯的載重量等,把數學活動和生活應用很好地融合在一起。教者在尊重和理解教材的基礎上,對教材進行了重組和改造。從學生熟悉的生活中尋求最佳切入口,讓學生對數學產生了親近感,體驗到了數學與生活同在,生活真有趣,數學真有用。

㈡運用生成資源,引導學生自主探索

新課程背景下的數學課堂教學每一分鐘都在孕育著創造,都將可能誕生一種新的方法、新的思想和新的創意,已由完全地預設不斷地走向動態生成,時時在彰顯著課改的多彩魅力,演繹著課改的新理念。而這精彩的生成,有的在我們預設之中,有的在我們的意料之外。這就要求我教師要從關注預設的教案,走向關注學生、學情和生成。例如,在感受噸在生活中的運用時,教師出示了電梯的載重量1t,蓋住了可承載的人數,讓學生猜猜應該是多少人?學生的回答是:“二十幾”、“20”、“25”、“30”、“27”,教師面對出現偏離預設的生成,沒有強行把學生的思維拖回預設的軌道,而是靜下心來,傾聽孩子的深入思考,這時第六個學生站起來說:“應該是13人,剛才他們說的是小孩,應該是大人。”教師蹲下身子看孩子的世界,故意反問“那小朋友應該是33人,那我們是不是該寫小朋友33人?”這時學生想象著33個小朋友進電梯的情景,突然有同學醒悟:不行,雖然33人的重量沒超過1噸,但是33人電梯里面是裝不進去的。這時教師再請33人站起來,問道:“如果把這33人裝進電梯里,情況會怎樣?”學生看著這么多同學,一下子就明白了電梯里面為什么不寫小朋友33人了。教師放慢腳步,與孩子同行,善于從兒童的生活經驗和心理特點出發,從熟悉的地方顯出新的風景,創造出了精彩的瞬間。讓課堂教學在動態生成中得到完善,走向大氣,走向灑脫,走向睿智;學生在動態生成中得到全面、健康發展,讓課堂真正成為師生心靈共舞的家園。

二、親歷過程,主動建構——讓學生在體驗中親近數學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是人們對客觀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畫、逐漸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論并進行廣泛應用的過程。這一描述,明確了小學數學的內涵,即數學是一種過程。數學的學習,應努力讓學生親歷這一完整的過程。

然而,反思我們的數學教學,在很大程度上存在著偏重于學生“眼看、心記、耳聽”的現象,孤立、機械地強化抽象概括,狹隘、生澀地解讀方法理論,忽視了小學生“操作中體驗、體驗中感悟、感悟中建構”的認知規律,使數學逐漸變成一門被相當一部分學生認為是枯燥、乏味的課程。以前在教學“噸的認識”時,我們一般都只是簡單地告訴學生一袋大米重25千克,請學生算一算40袋大米重多少千克,接著就得出1噸=1000千克,隨后的任務就是做很多的鞏固練習。從中顯現出來的教學方式為:單純觀察----機械記憶----克隆模仿,這是典型的接受式的教學方式。

1噸是個既重又抽象的概念,如何能讓學生在頭腦中正確建立1噸的觀念?本課可謂獨具匠心。教師讓學生親歷完整的數學學習過程,觸摸數學鮮活生動的生命脈息,使學生在親身體驗中得到發展。具體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㈠讓學生在活動中享受數學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應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課堂中,通過學生的“猜測、驗證、操作、感受”等活動,1噸的大小在學生不知不覺的體驗中生成。

1、充分感知,建立表象

學生現有的數學經驗是學生學習認知的起點,也是探索、建構新知識的“支架”,噸的認識必須建立在對“1噸的大小”深刻理解的基礎之上。教學中,教師給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學習資源,40袋每袋25千克的大米重1噸;每個同學平均體重30千克,33個共重1噸;每頭奶牛重500千克,2頭奶牛重1噸;每桶油重200千克,5桶油重1噸等,共10組,有了這么多素材積累,學生在頭腦里建構了豐富、科學的1噸表象,為后面幾噸物體的重量打下了堅實的認知基礎。

2、開放的活動,豐富表象

教學中,教師給予學生提供了廣闊的思考、探索、交流的空間,給學生提供“做數學”的機會,讓他們通過有目的的操作、估計、交流、想象等活動,經歷1噸大小建立的過程。課堂上,老師安排了3個層次的活動。⑴通過搬一袋重25千克大米,體驗25千克的感受,讓學生談談自己的感受,學生有感而發:“太重了”“特別重,實在搬不動”、“我覺得有點象運動會里的舉重”……豐富而又真實的感受,接著老師追問:剛才一袋大米重25千克,得要多少袋這樣的大米重1噸?進而推出要40袋,教師再問:如果把這40袋大米轉到一個大袋子里,你可能會有怎樣的感覺?學生根據剛才搬25千克大米時的感受,想象著可能會有的感覺,自由地談論著:“重死了,根本搬不動”、“壓扁了”“還沒搬起來,渾身的力氣都沒了”、“我渾身都散架了”。,通過搬一搬、說一說、想一想等體驗活動,初步建立了“噸”的表象,初次感受到1噸的大米對學生來說實在是太重了。⑵利用想象和推理,進一步感受1噸的重量。老師讓學生猜猜在坐的同學的體重有沒有1噸?多少個同學的體重接近1噸?最后讓33個同學起立,讓大家看一看、想象一下33個同學的體重,這大約就是1噸的重量。⑶利用常見的物品,想象1噸的重量。老師首先出示一組圖片:

讓學生在小組里說說圖片的意思,再在班級內交流匯報。然后教師又出示圖片:

由學生自由選擇其中的物品,想想需要多少個這樣的物品重1噸?

篇(10)

作為一名英語教師,我們所面臨的問題就是如何為學生創造更多的語言實踐的機會。而目前的英語教學普遍存在語言實踐的機會較少,因此在英語學習中,如何為學生搭建語言實踐的機會尤其重要。而合作學習不能停留在表面上,而是真正達到其作用,小組成員的組合要怎樣才能達到有凝聚力、才能共同促進呢?在實踐教學中,我在尊重學生自愿的原則下,盡量使各組的成員在性別、性格、個性特征、學習成績等諸方面保持合理的差異,突出它的異質性。每小組由一般由6人組成,每個小組中都有優等生2名、中等生2名、和學困生2名組成,讓他們主動參與、互教互學、合作探討。學習小組經過合理、優化地重新組合,由學習小組民主推薦一名組織能力強、學習基礎好的學生擔任小組長。另外,各組內還設有不同的角色,如記錄員、資料員、審核員、匯報員等。不定期的互換角色,保證每個學生的積極參與性。組間搭配力求做到均衡,無明顯差異,便于公平競爭。并要求各小組的成員相互友愛,坦誠相待,民主平等。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組內學生的探究和互助活動,共同完成學習任務。

二、明確任務,運用“合作”

小組合作學習前,我做到首先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因為呈現問題是合作學習的第一步。請同學們自由選擇自己最想解決的一個問題,然后請選擇相同問題的同學組成一個學習小組,到指定地點,選出一位臨時組長。這樣,既給了學生明確的學習任務,又給了他們自由的內容選擇和活動的空間,使學生明白怎樣學習,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把握時機,體驗“合作”

開展合作學習,要結合學生和教師的實際水平以及教學內容的特點,不能濫用。因為并不是所有性質的教學內容都適合合作學習的。例如簡單的學習內容,可以讓學生獨立學習,快速解決問題;而復雜的知識內容,則需要教師的精講,所以合作內容的確定需要我們每一個教師慎重考慮。針對初一學生而言,最初很多都是聽說練習,這樣我們可以在老師講解了知識點之后,要求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合作性學習可以集中大家的智慧,有利于問題的解決和學生團隊精神的培養,特別是針對初一學生避免兩極分化的產生起很大的作用。

上一篇: 五年級英語復習計劃 下一篇: 黨政辦公室科員工作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免费一级字幕 | 中文字幕乱码亚洲第一页 | 最新91地址中文字幕 | 亚洲jizzjⅰzz妇女 | 日本人妖一区二区 | 一本一道DVD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