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地掛職鍛煉總結匯總十篇

時間:2022-02-20 21:21:52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異地掛職鍛煉總結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異地掛職鍛煉總結

篇(1)

過去的一年,我們×系統在局黨組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進一步樹立科學發展觀,牢記服務宗旨,切實履行藥監職能,全面地完成了全年各項目標任務。特別是在培養鍛煉年輕干部上,我們進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通過拓寬選人用人渠道,激活用人機制,積極推進多元化交流等措施,有力地改善了我市縣級局領導班子的年齡和知識結構,促進了系統內年輕干部的交流與成長,為我市×系統培養造就一支“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風上過得硬”的后備干部隊伍提供了堅強的組織保證。

一、精心組織、統籌安排、增強干部交流的科學性和規范性。

干部交流是一項政策性、規范性、系統性很強的工作。為規范有序地實施干部交流,我們除積極營造有利于干部交流的良好氛圍外,著重抓了三個方面的工作:

⒈選準對象。選準交流對象是做好干部交流工作的基礎。近年來,我們把培養干部的工作重點放在對年輕干部的培養鍛煉上,著重挑選那些基本條件較好、發展潛力較大、有培養前途的優秀年輕干部進行交流鍛煉。黨組研究后認為:縣局稽查工作任務重、條件艱苦,是鍛煉培養干部的平臺,為了把系統內優秀的后備人才挑選出來,我局探索建立了以群眾公推、黨組提名、上級組織考察,任前公示和上級審批為主要形式的后備干部推薦人才機制,積極推行“助理制”、“掛職制”,每年都對縣局后備干部人才庫進行調整充實,分類排隊,篩選出合適對象,分期分批進行崗位交流,讓他們在多崗位上鍛煉成長,提高素質。我們先后推出名縣局局長助理,名所長助理,通過實踐鍛煉,他們的工作能力和執法水平均有明顯提高。

⒉超前規劃。實施超前規劃是做好干部交流工作的前提。三年來,我局每年都對轄市(區)局進行一次年度考核,同時組織群眾對后備干部進行推薦,通過平時了解和年度考核,及時掌握縣局班子整體運行情況,對班子進行運行質量分析,擬訂出每年班子調整和干部交流的總體計劃。對那些班子結構不盡合理的,亟需加強領導力量的,都提前擬訂調整方案。黨組反復討論方案的可行性,使之逐步完善,達成共識。

⒊制度規范。為了加強和規范藥監干部交流工作,××××年我局就制定出臺了《國家公務員實施教育輪崗(交流)暫行規定》和《關于加快培養選拔年輕干部實施意見》,對于干部交流的范圍,對象和組織紀律都進行了嚴格規定。

我局還結合藥監工作實際,先后制定了《關于年輕后備干部掛職鍛煉的意見》和《關于縣局級領導干部實行異地任職的生活待遇的暫行規定》。對年輕后備干部的交流工作作了明確規定,做到有章可循,按章辦事。

二、拓寬渠道、多元交流,增強干部交流的靈活性和針對性。

多元化干部交流是指組織上通過多種渠道,采用多種形式對干部進行多方位的交流。打破地域、崗位的界限,實行系統內的對流,是激活用人機制的一種探索和嘗試。實施這種多元化干部交流,我們考慮:一是有利于改善領導班子的結構,加強縣局領導班子建設;二是有利于促進干部換位思考,增強大局意識和全局觀念,提升工作平臺、增強干部適應能力和打開新局面的工作激情。三是有利于加強局機關與基層局之間上下溝通理解,更加求真務實,以促進系統內工作和諧、協調共振。四是有利于在實踐中練兵,增長才干,實施追蹤考察,讓這批年輕干部到基層艱苦環境中去摔打磨練,不斷增長閱歷,提高駕馭復雜局面的能力。為此,我們探索建立了二種干部交流機制。

⒈橫向交流。指干部在部門與部門、崗位與崗位、縣局之間的平行換崗交流。去年底,我局通過年度考核,對×、×局領導班子進行組織調配,著力于調優配強,如把×局分管×工作的領導調配到×局主抓稽查執法工作,加大崗位鍛煉的力度,把業績較好的×局局長助理提拔安排到×局工作,進一步拓寬了工作平臺,把×局推薦的局長助理調配到×局配合抓稽查工作,進行崗位練兵。通過互動式的橫向交流,使這些班子充實了力量,增強了活力,改善了結構。此外,市局部分業務處室之間,行政和業務處室之間的領導年前也進行了橫向交流。

⒉縱向交流。指市局和縣局之間的干部交流。我們擴大了選人用人視野,充分運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的成果來促進專業人才的合理流動。如×局在公推后備干部工作中,×所長脫穎而出,為了使這位具備一定專業知識的年青干部提高行政管理能力,我們采取“上掛”的形式,提拔后調至市局稽查處任副處長。我們還以下派任職的形式,派出一名市局副科級中層干部到×局任副局長,這種縱向交流措施,一方面充實加強基層局領導班子的力量,另一方面也給市局年輕干部補上在基層一線工作的一課。

三、強化跟蹤管理,增強干部交流的實效性。

篇(2)

縣27所受援學校與市27所學校建立“校對?!苯Y對幫扶關系。

二、結對幫扶內容

(一)“教師交流互派”項目

由教育局選派27名教師來縣結對學校開展教育教學工作;11名掛職干部到結對學校指導教育教學及教研工作;縣選派5名教育管理人才和后備干部到結對學校掛職鍛煉;30名骨干教師到結對學校跟崗學習。

(二)“講師團”講學交流項目

由區教育局牽頭,選派30名特級教師、骨干教師、學科帶頭人等來縣講學交流。

(三)“異地代培”項目

縣選送20名初一學生到去就讀,該項目由經開區實驗中學校具體實施。

(四)日常教育教學交流

以“校對?!苯Y對幫扶為載體,各結對學校加強溝通聯系、深化結對幫扶,通過開展送培送教活動、工作坊研修、心連心、手拉手活動等智力支教活動,促進學校間、師生間的交流交融,為幫扶學校提供物資資金支持,幫助學校轉變教育理念、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和師資隊伍整體素質。

三、組織管理和考核

(一)高度重視,認真落實。

各校(園)要按本方案的要求,高度重視,切實加強組織領導,與幫扶學校共同制定適合本校實際的幫扶方案,加強日常管理,專人負責,抓好各項工作落實。

(二)加強管理,督促考核。

篇(3)

2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與手段

教學過程中,除了沿用一些優秀的傳統教學方法外,還應積極借鑒總結一些新型教學方法,如“目標任務驅動法”、“啟發式案例教學”等。此外多媒體教學手段、網絡教學,將相關的專業課教學大綱、教案、教學課件、授課錄像、習題、參考資料目錄,財會網站等進行網上免費開放,網絡教學使學生與教師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同步或異步交流變得易如反掌。通過電子郵件,學生能夠很容易地從教師那里獲得個別化的學習指導和幫助。通過網上聊天室,身處異地的學習者可以輕松地跨越時空走到一起,共同分享學習經驗和體會,共同探討或解決學習上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從而培養他們之間相互協作,探索專業知識的精神。

3實踐環節的構建

實踐環節的構建,具體而言可以有以下四個方面:首先,在完善教學環節的基礎上,搭建校內、校外實踐教學平臺。會計專業的實踐教學體系應由基礎實踐、專業實踐、社會實踐和綜合實踐等四部分構成。其中的重點為專業實踐,由課程實訓、綜合實訓和畢業實習三部分組成,從而使實踐教學由淺入深、由局部到整體、循序漸進,理論與實踐同步運行;其次,各高校應購置配套的財務軟件。購置專業財務軟件以及稅務軟件,和模擬企業ERP軟件,為學生提供了虛擬的企業環境,鍛煉了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再次,拓展并鞏固校外實踐基地。現在多數高校在校企合作方面的進展遲滯不前。各高校應制定一系列校企合作的制度,一方面實現學生實習和畢業生就業,另一方面,可以與企業共同完成橫向科研課題,以解決企業面臨的實際問題,并向企業輸送所需人才,這樣才能達成校企雙贏局面,和企業保持長期合作關系。最后,聘請有豐富經驗和行業背景的專家,做專題報告和講座,把企業實際遇到的問題及解決方法傳授給學生和教師,使學生提前適應職場。3教學團隊建設會計專業是隨著經濟發展不斷更新的專業,這就需要建設優秀的教學團隊。師資培養方面要加強對青年教師的培養,鼓勵青年教師到企業掛職鍛煉或兼職,加強實踐能力的培養,豐富教學內容,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成為理論實務兼備的“雙師型”教師。另一方面有豐富教學經驗和資深實務資歷的專業帶頭人把握好專業建設發展方向,帶領青年教師把教學改革、課程建設、教材開發、專業建設、團隊文化建設推向新的高度,建設一支能夠滿足人才培養需要、結構合理、素質優良,充滿活力的“雙師型”教學團隊。

篇(4)

顯然,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和發展的過程中,共青團組織建設正面臨著許多新挑戰,需要回答許多新問題。目前,全國擁有團員5680萬,僅比黨員總數多幾百萬;而在我國農村,團員人數卻比黨員人數少數百萬。全國的團員占青年總數的比例,按團的組織系統對青年的統計為基數是19.9%;但這個統計似乎不是故意地卻顯示了一個不大不小的失誤,團組織的統計比國家統計局統計的全國青年總數少了7000萬,若是按國家統計局統計的青年數為基數,團青比例更為無情—5.8%。倘若我們再把目光移向這幾年新生長的經濟群,我們還會驚異地發現:在三資企業、獨資企業、民營企業、鄉鎮企業等新的經濟生長帶中,共青團組織建設的空白區、空白片更大。數字與統計雖然十分抽象,但這些數字與統計卻像一組碩大的、無情的警示信號,告誡全團—我們必須關注與加強團的組織建設。

正視現實需要勇氣,正視現實有時甚至有點痛苦,尤其是當我們曾經不遺余力地抓了幾年的團的基層組織的整頓工作之后。面對日益活躍的我國經濟與社會的發展,我們不能不冷靜、理智地審視和考慮共青團組織的建設與發展,改革與前進。

當然,自知者明。正是在這樣的挑戰面前,團中央書記處在全團范圍的大調研后不久,即舉行“全團組織工作會議”,團中央書記處常務書記劉鵬代表書記處提出了今后全團組織工作的基本任務:自覺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積極推進團的建設和改革,以發展團員為重點,建設一支數量宏大,能夠發揮模范作用的團員隊伍;以多出人才為目標,把團干部培養成適應團的工作現實需要和未來世紀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要求的復合型人才;以推動社會經濟發展和服務青年成長進步為著眼點,走出一條團的基層建設的新路,逐步建立起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接軌的團的組織運行機制,為全團工作再上新臺階、再創新局面奠定基礎。

江蘇、上海、甘肅等地團組織,在團的組織建設中,面對挑戰,探索新路子,作出新的回答

面對挑戰,共青團從來沒有失去信心和勇氣,共青團的生機與活力也正是在挑戰中生長與發展的。

江蘇在黨的后,工農業生產發展迅猛,工農業產值躋身全國前列,并創造了令全國矚目的“蘇南模式”—以集體工業為標志的農村經濟發展模式。團江蘇省委在江蘇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始終關注農村的鄉鎮企業中團員隊伍的建設。團江蘇省委書記徐鳴介紹:由于統計上的困難,我們還未對全省鄉鎮企業作全面的調查,但根據抽樣調查,我省鄉鎮企業中建團率達80~85%,這一建團率遠遠高于全團在鄉鎮企業中的建團平均率。團江蘇省委在鄉鎮企業建團的過程中,根據產業需要,靈活設置團組織,或以團帶村,或以村帶團,或團企合一,穩步發展,逐漸取得了目前的可喜成績。去年以來,他們又把眼光盯上了流動勞動中的青年大軍。他們從流入地入手,先是組織業余文體活動吸引外來青工參加團的活動;繼而配合企業發展和青工自身素質提高的需要開展各種技術練兵、比武活動;之后,又在青工中積極發展團員,認真地開展建團工作。這一工作,雖然剛剛起步,但已受到了社會各方的重視和支持。

團上海市委在團員隊伍的建設上,又有其獨特的眼光,按照團上海市委副書記薛潮的概括是:“陣地前移,早期導入”。他們在團員發展中抓住源頭部位,做好中學生和中專、技校學生的團員發展工作,在行業分布中注意抓住經濟發展中新機構、新人員聚合的地方,如在大量涌現的外資銀行、證券和信咨投資公司等金融機構,以及賓館、旅游業等行業中積極開展建團工作。團上海市委認為這些行業中的青年流動快、人員素質構成高,其工作和生活方式對其他行業青年的導向作用大,并且在將上海建設成國際化的金融、商貿大都市過程中,從事這些新行業的青年還將不斷增多,因此上海的團員隊伍建設必須“陣地前移,早期導入”,以爭主動。

在培養“復合型”團干部的工作中,團上海市委又走在全團的前列。他們總結了幾年來這方面工作的經驗,認為“復合型”團干部的定義,應是政治素質與經濟素質的復合,是基層工作實踐經驗與領導機關的管理能力的復合,是不同崗位和不同經歷的復合。因此,培養“復合型”團干部的目標是:政治素質的全面性、工作能力的適應性、知識結構的合理性、實踐經驗的豐富性。在培養的途徑上,團上海市委創造了在崗培訓、黨校脫產學習、委托專門院校代培、團干部掛職鍛煉、團干部輪崗交流等多種形式相結合的方式。

篇(5)

關鍵詞: 應用型;會計;人才培養;創新

Key words: application-oriented;accounting;talent-cultivation;innovation

中圖分類號:C9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3)23-0001-02

0 引言

近年來,人才市場上初級財會招聘崗位相對需求較多,會計專業已悄然位列全國24個省、市、自治區高考生志愿填報的十大熱門專業之一。但是目前許多高校會計本科專業的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脫節,一方面是高校培養的會計類人才 “找工難”,另一方面是企業需要的能服務于基層的會計類人才又“招工難”,這種“找工難”與“招工難”的矛盾凸顯出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的錯位。新形勢下各高校面對競爭激烈的就業市場,應用型會計人才的培養迫在眉睫。

財政部在制定《會計行業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2010-2020年)》明確指出:“各級財政部門要推動建立以用人單位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的產學研戰略聯盟;要推廣以院校教學為主體、以單位實踐為補充的會計人才培養模式;社會各界應當履行社會責任,搭建會計人才培養平臺,共同推動應用型會計人才培養。”

應用型會計人才指的是“能夠將會計專業知識和技能應用于會計工作實踐的專門人才”,對此,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基礎扎實、知識面寬、實踐操作能力強、綜合素質高的應用型會計人才已成為平衡財會初級人才市場供需矛盾的主要途徑。

應用型會計本科教育作為一個教育概念,在我國提出的時間不長。目前代表性觀點強調應用型人才應具備理論夠用、動手能力強的特點,應培養專業知識與技能為主線,以就業為導向,細化專業課程,突出應用能力培養,職業教育與本科教育結合,加強校內外實訓實習建設等等途徑實現人才培養目標。雖然我國會計學術界、實務界和教育界對于應用型會計本科人才培養模式進行了較系統的探討,但是對其做出的研究和討論依然存在紕漏。

比如,我國大部分院校均提出會計學本科專業人才培養定位應為應用型、技能型;課程設置與課程體系應從市場需求出發、突出校企合作、注重實踐教學,并針對上述觀點提出了相應的改進措施和改革建議,但是所提出的措施和建議一方面未形成完整的體系,不能夠使各種措施在人才培養模式的運行中的環環相扣,達到改革的目的;另一方面提出的部分措施和建議在實踐中可操作性較差,如重視校企合作,部分高校建設了諸多校企合作基地,簽訂校企合作協議,但是由于會計行業的特殊性導致很多協議在實施過程中流于形式,無法達到預期的目標。

在這方面,國外做得比較好。歐美發達國家對應用型會計學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方向是很明確的,那就是:應對經濟環境的不斷變化及市場對會計人才的需求所做的改進。其改革的重心是教育目標的準確定位,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把課堂教學與實務運用相結合。

英國會計學本科專業還采用“三年學制+一年兼職”的待色課程體系,允許學生休整整一年或兩個半年到企業兼職,以增強實務操作能力。

美國的會計學專業的課程設置與社會需求、學生就業結合非常緊密。根據市場需要和學生就業情況,定期進行會計課程的總結、修改和替換。

綜上,與會計職業的快速發展和成熟的國外會計學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相比,我國應用型會計人才培養存在一些紕漏,目前我國高校會計本科人才培養在培養目標、課程設置、教學方法等方面均顯得落后,無法適應會計實務不斷發展的需要。

因此,非常有必要針對市場競爭環境下會計本科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提出切實可行的改革措施。

1 教學環節的改革創新

1.1 課程體系整合 會計學科是重視實踐操作的學科,根據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整合課程是人才培養模式構建的首要任務。

根據課程性質搭建“通識教育平臺+學科基礎教育平臺+專業教育(專業理論+專業實踐課)平臺的課程體系,以適應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知識和能力結構的要求。

通識教育課是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素質、身體和心理素質,并為專業課程學習奠定的基礎;學科基礎課目的是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社會需求的適應性,并為專業課學習奠定的基礎;通過搭建的平臺課學習,獲得必須具備的基礎理論和較寬的專業知識。

通過專業課實踐的實訓和企業實習,使學生具有財會專業特長和實用技能。體現出“專業+實踐專長”的人才培養特色。

1.2 職業教育與本科教育相結合 在會計本科人才培養過程中,將職業資格證書的考試、會計職稱考試等內容納入課程體系中。

如配合國家每年4月份舉行的會計從業資格考試,在第一、三學期開設《基礎會計》、《財經法規》及《會計電算化》等3門課程。配合每年的5月份舉行的會計職稱統一考試,在第二、三、四學期開設《財務會計》、《財務管理》、《經濟法》等課程。以提高學生的考證通過率,增強學生的就業競爭能力。

1.3 教材的擴展 會計學的傳統教材不再是作為教學材料的主要依據,如《商界》、《財經》、《商業周刊》等等財會雜志期刊都可以成為教學材料的重要組成部分,以活躍課堂氣氛,鍛煉學生的專業判斷思維能力,豐富教學內容。

1.4 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與手段 教學過程中,除了沿用一些優秀的傳統教學方法外,還應積極借鑒總結一些新型教學方法,如“目標任務驅動法”、“啟發式案例教學”等。

此外多媒體教學手段、網絡教學,將相關的專業課教學大綱、教案、教學課件、授課錄像、習題、參考資料目錄,財會網站等進行網上免費開放,網絡教學使學生與教師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同步或異步交流變得易如反掌。

通過電子郵件,學生能夠很容易地從教師那里獲得個別化的學習指導和幫助。通過網上聊天室,身處異地的學習者可以輕松地跨越時空走到一起,共同分享學習經驗和體會,共同探討或解決學習上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從而培養他們之間相互協作,探索專業知識的精神。

2 實踐環節的構建

實踐環節的構建,具體而言可以有以下四個方面:

首先,在完善教學環節的基礎上,搭建校內、校外實踐教學平臺。

會計專業的實踐教學體系應由基礎實踐、專業實踐、社會實踐和綜合實踐等四部分構成。其中的重點為專業實踐,由課程實訓、綜合實訓和畢業實習三部分組成,從而使實踐教學由淺入深、由局部到整體、循序漸進,理論與實踐同步運行;

其次,各高校應購置配套的財務軟件。

購置專業財務軟件以及稅務軟件,和模擬企業ERP軟件,為學生提供了虛擬的企業環境,鍛煉了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

再次,拓展并鞏固校外實踐基地。

現在多數高校在校企合作方面的進展遲滯不前。各高校應制定一系列校企合作的制度,一方面實現學生實習和畢業生就業,另一方面,可以與企業共同完成橫向科研課題,以解決企業面臨的實際問題,并向企業輸送所需人才,這樣才能達成校企雙贏局面,和企業保持長期合作關系。

最后,聘請有豐富經驗和行業背景的專家,做專題報告和講座,把企業實際遇到的問題及解決方法傳授給學生和教師,使學生提前適應職場。

3 教學團隊建設

會計專業是隨著經濟發展不斷更新的專業,這就需要建設優秀的教學團隊。

師資培養方面要加強對青年教師的培養,鼓勵青年教師到企業掛職鍛煉或兼職,加強實踐能力的培養,豐富教學內容,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成為理論實務兼備的“雙師型”教師。

另一方面有豐富教學經驗和資深實務資歷的專業帶頭人把握好專業建設發展方向,帶領青年教師把教學改革、課程建設、教材開發、專業建設、團隊文化建設推向新的高度,建設一支能夠滿足人才培養需要、結構合理、素質優良,充滿活力的“雙師型”教學團隊。

4 在課程計劃之外積極開設第二課堂活動,給學生提供更多資源和發展空間

會計專業實踐性較強,因此積極開展結合專業實踐的各類第二課堂活動,鼓勵學生參加各類創新競賽和各種健康有益的社團活動,舉辦財會知識大賽、ERP大賽及開展財會學科實踐教學研討、去會計師事務所和企業財會部門觀摩,培養學生的認知能力和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達到培養市場需要的優秀應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培養目標。

面對當前在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下應用型會計人才培養模式創新中的普遍存在問題,并提出全面系統的改革措施,從而推進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創新,為會計本科人才質量的提高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即可從根本上解決高校畢業生“找工難”與企業“招工難”的矛盾,平息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的錯位。

參考文獻:

[1]張魯雯.高校會計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財會月刊壇,2010(06).

[2]張曉萍.美國會計教育模式對我國會計教育的啟示[J].科協論壇,2011(02).

[3]馬強.我國會計人才教育培養體系改革探討[J].猜著監督,2011(08).

[4]黃羽佳,張永冀.美中會計學博士教育現狀及比較[J].財會通訊,2009(04).

[5]湯湘希,彭平鋒.21世紀我國會計教育的改革[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02(04).

[6]符學忠.加入WTO與我國會計教育的探討[J].華南熱帶農業大學學報,2000(04).

篇(6)

一、大力實施創業就業工程

圍繞建立經濟發展和擴大就業的聯動機制,深入落實創業就業三年行動計劃,完善扶持創業和促進就業的各項政策,規范招人用人制度,努力穩定和擴大就業。一是著力促進重點人群就業。繼續全力做好以高校畢業生為重點的青年就業工作,加大對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的扶持力度,健全高校畢業生基層服務保障機制。自治區將進一步增加政府購買公益性崗位數量,促進高校畢業生特別是貧困家庭和蒙古語授課畢業生就業,今年力爭實現高校畢業生就業13萬人以上。積極引導農牧民就近就地轉移就業和返鄉創業,增強轉移就業穩定性,農牧民轉移就業人數達到240萬人以上。加強就業援助,確保完成失業人員再就業5萬人,就業困難人員再就業6萬人。增強失業保險制度預防失業、促進就業的功能,做好化解產能過剩、企業兼并重組轉型過程中職工安置工作。二是著力加強職業技能培訓。完善落實培訓補貼政策,切實加強技工院校和職業技能公共實訓基地建設,深入推進特色培訓品牌創建活動,啟動實施農牧民工職業技能提升計劃,大力開展就業技能培訓、崗位技能提升培訓。三是著力推動創業帶動就業。進一步健全扶持創業工作機制,強化創業指導服務,完善小額擔保貸款政策,加強創業園區和創業孵化基地建設,深入推進國家和自治區級創業型城市創建工作。四是充分發揮家庭服務業促進就業的作用。把發展家庭服務業作為就業新的增長點,以推動社區服務中心建設為重點,繼續打造區域性家庭服務業公益性信息服務平臺,構建中心城市家庭服務體系,探索建立政府購買公益崗位和有償家政服務相結合的模式,增強家庭服務業吸納就業的能力。組織實施自治區家庭服務企業“百戶十強”創建活動,深入實施家庭服務業特別培訓計劃。五是強化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建設。加大人才市場和勞動力市場整合力度,建立統一規范的人力資源市場。加強人力資源市場誠信體系建設和標準化建設,促進人力資源服務業發展。全面落實就業服務實名制管理和企業空崗報告制度,加強就業信息網絡建設,推進就業信息全區互聯共享,將大學生就業服務終端延伸到校園、社區,提高就業信息服務質量。

二、大力實施人才強區工程

加強統籌協調,整合各種資源,集聚多方力量,深入推進人才強區工程。一是完善人才政策體系。加快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和政策創新,健全人才培養、引進、使用、評價和激勵機制,分類推進職稱制度改革。暢通引進高層次急需緊缺人才綠色通道,建立促進人才向基層、非公有制經濟組織、艱苦地區、生產一線流動的激勵機制。二是搭建人才工作平臺。加快人才資源信息庫建設,統籌落實國家專項人才計劃和“草原英才”工程任務,加強區域人才交流合作,認真落實京蒙、粵蒙人才開發合作協議。建設海外高層次人才聯絡平臺,推動引智成果示范基地建設。三是加強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建設。圍繞重點產業發展,深入實施專業技術人才知識更新工程,進一步落實少數民族專業技術人才特培計劃,有針對性地引進和培養一批能夠突破關鍵技術、帶動新興產業、發展高新技術的急需緊缺專業技術人才。四是加強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圍繞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繼續實施高技能人才振興計劃和百名高技能人才培養計劃,加大重點行業和企業的關鍵崗位和緊缺職業技師、高級技師培養力度。

三、著力推進社會保障體系建設

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堅持把完善社會保障作為民生工作的重要內容。一是完善社會保險政策。認真落實《社會保險法》及其配套法規和政策,進一步規范養老保險自治區級統籌和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保險盟市級統籌。從我區實際出發,探索建立城鄉養老保險制度銜接辦法,逐步完善被征地農牧民社會保障政策。研究制定困難企業和困難群體參加醫療保險政策,全面推進居民大病保險制度,繼續深化醫保付費方式改革,強化定點醫療機構監管,將醫療保險封閉運行企業全部納入社會統籌。研究出臺工傷保險條例實施辦法。二是不斷擴大社會保險覆蓋面。探索完善社會保險參保激勵機制,以非公有制企業職工、個體工商戶、靈活就業人員和農牧民工為重點,進一步擴大職工基本養老保險覆蓋面;以高風險行業、中小微企業、事業單位職工和農牧民工為重點,擴大工傷保險覆蓋面。三是穩步提高待遇水平。做好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調整工作。提高城鎮居民醫療保險財政補貼水平,城鎮職工和居民醫療保險政策內住院費用基金支付比例分別保持在80%和70%以上。探索建立大病統籌保障機制,將特殊困難大病重病患者目錄外用藥列入大病保險支付范圍。四是加強社會保險基金管理和經辦服務。建立和完善科學的征繳機制,強化基金內控管理,加強社?;鸱乾F場監督,全面推行醫保監控軟件網上應用,提高基金使用效率,確?;鸢踩?。加強業務基礎建設,開展網上經辦和柜員制服務,擴大標準化建設試點范圍。加快異地就醫信息平臺、管理平臺、結算平臺建設,實現參保人員區內異地就醫即時結算,拓展與區外重點地區異地就醫結算合作機制。

四、不斷深化人事制度改革

積極推進專業技術類和行政執法類公務員分類管理工作,穩妥、審慎地推進公務員聘任制試點。加大公開遴選力度,促進基層機關公務員向上級機關有序流動。研究建立公務員分級分類考錄試行辦法,以加強和穩定基層公務員隊伍為重點,完善基層公務員錄用制度,適當降低艱苦邊遠地區公務員錄用門檻,開展從優秀嘎查村干部、服務基層項目生中考錄公務員的試點工作。深入開展“公務員素質建設年活動”,加強公務員法定四類培訓、京蒙合作培訓和東西部對口培訓,擴大在線學習范圍,強化公務員職業道德建設和能力建設。做好公務員平時考核工作和公務員統計直統試點工作。不斷深化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認真貫徹落實事業單位人事管理條例,研究制定具有行業、專業和不同崗位特點的公開招聘辦法,進一步完善事業單位公開招聘制度。積極開展專業技術二級崗位聘用工作,進一步規范崗位設置管理。積極穩妥做好安置工作,改革干部安置辦法,確保年度干部任務圓滿完成。加強自主擇業干部的管理服務工作,認真做好部分困難企業干部解困維穩工作。

五、努力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積極推進機關事業單位工資和津貼補貼制度改革,研究建立地區附加津貼制度。落實在旗縣以下機關全面實行公務員職務與職級并行、職級與待遇掛鉤制度,逐步解決基層公務員待遇偏低問題。結合事業單位分類改革,進一步完善事業單位收入分配政策。制定事業單位績效考核指導意見,充分發揮績效工資的激勵和導向作用。開展機關事業單位收入分配政策執行情況自查、督查整改專項工作。強化企業收入分配調控,貫徹落實自治區企業工資集體協商條例,健全企業工資決定和正常增長機制,合理調整最低工資標準,完善工資支付保障制度。

六、積極推進和諧勞動關系機制建設

嚴格執行勞動合同制度和勞動用工備案制度,實行勞動用工備案動態管理,依法規范勞務派遣,進一步提高勞動合同簽訂率和履約率。繼續開展和諧勞動關系單位及工業園區創建活動,全面推進勞動關系協調工作進社區,進一步加強勞動關系三方協調機制和隊伍建設。大力推進仲裁機構實體化和基層調解組織建設,創新仲裁辦案方式,加強裁審銜接,推廣使用仲裁辦案信息系統,提高勞動爭議處理效能。進一步加大勞動保障監察執法力度,完善監察執法服務措施,探索健全勞動保障監察維權綜合治理機制,開展突出違法問題專項整治,推進企業勞動保障守法誠信建設。建立自治區、盟市聯動舉報投訴平臺,推進勞動保障監察“兩網化”管理。進一步健全農牧民工工資支付保障機制,加強拖欠農牧民工工資問題綜合治理。

七、進一步加強基層基礎建設

積極推進基層公共服務平臺試點項目建設,加大督查力度,確保試點項目按時完成。加強基層公共服務平臺標準化建設,制定服務窗口、服務平臺工作考核評價辦法,提高基層窗口服務效能。積極推進信息化建設,以實施“金保工程”為依托,清理整合基礎數據,加快就業創業、社會保障、人事人才、勞動關系等數據庫建設,實現信息系統對業務、人群的全覆蓋,完善網上辦事服務功能。深入開展與群眾利益相關政策的宣傳和解讀,做好政務公開、新聞宣傳和輿論引導工作,提升12333電話咨詢系統服務效能,實現自治區與盟市聯動服務。認真開展維穩風險評估工作,加強對事項、形勢的分析研判,進一步完善領導干部接訪、包案制度和重大問題掛牌督辦機制,切實做好矛盾排查和化解工作。

篇(7)

經費保障是教育均衡發展的基礎。和平區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等法律法規,在財政預算安排上,將教育投入放在首位,義務教育經費在財政預算中單列,教育經費始終堅持“三個增長”?!笆晃濉逼陂g,預算內教育撥款與財政經常性收入年均增長率達11.83%。

為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和平區在全市率先成立了教育督導室,組建教育督導評估與質量監測中心,研究制定了幾十個綜合與專項督導評估指標體系。先后幾次修訂落實教育法律法規的辦法,在教育整體發展規劃編制、基礎設施建設、校內外環境優化、青少年活動場所建設、落實扶助貧困學生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確保教育環境持續優化。成立義務教育學?,F代化標準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制定了《和平區義務教育學?,F代化建設實施方案》及《和平區教育布局調整方案》,通過資源整合,在有限的區域空間中,徹底解決校舍小、老、散的問題。所有新建、改擴建的學校,都按照天津市“校安工程”和《天津市義務教育學?,F代化建設標準》,精心設計,精心施工,建必一流,一次達標。

近年來,在推進教育布局調整過程中,和平區累計投入42億元,新增教育設施12萬平方米,相繼建成一批示范校、歷史名校、現代化達標學校,改擴建并提升中小學和幼兒園。僅2012年暑假,全區就有21所學校、27個校區進行了提升改造,16所學校的師生在新學期搬入新校舍。2012年10月,市政府教育督導室專家評估組充分肯定了和平區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工作,認為和平區堅持教育優先發展,以實現高位均衡發展為重點,推進教育改革,改善教育品質,提升教育質量,優化教育結構,為教育現代化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由于歷史原因,和平區學前教育資源分布也不盡合理,“五大道”地區幼兒園過于集中、辦園規模較小,而部分街區因城區改造卻沒有公辦幼兒園。和平區從“抓規劃”入手,在落實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過程中,根據區域出生人口預測、適齡兒童居住分布、外來人口流入及社會對學前教育的需求等實際情況,按照“統籌規劃、合理布局、擴大規模、提高效益”的原則,采取合理調整布局與加快優質學前教育資源建設并重的舉措,不斷盤活區域教育資源,利用中小學布局調整后的校舍,優先改建成幼兒園,在進一步實現幼兒園合理布局的同時,擴大了辦園規模,提升了幼兒園的硬件水平。

均等是重點——“公平不問來處”

“和平人”把“讓每個孩子得到平等的入學機會”作為義不容辭的責任。

就近入學,公平升學,破解難題。為落實好市教委相關文件精神,和平區各小學在全市率先出臺了抑制無序轉學的學籍規定及具有和平特色的《小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方案》,實現了“六升七”100%推薦,充分體現了義務教育的公平性、普惠性,有力地抑制了“擇校熱”現象。初中階段,采取“公辦不擇校、擇校找民辦”的基本原則,基本解決了“擇校”問題。2010年,和平區制定了《高中指標推薦分配方案》,逐年擴大指標定向分配比例,從2010年的10%擴大至2012年的40%,改變了以“升學考試分數簡單相加”作為唯一錄取標準的評價方式。為確保各中小學班額符合市教委有關規定,和平區立足長遠、科學規劃、依法治理,每學年第一學期,對各中小學班數、學生數等相關信息進行匯總統計,區教育局中小學科、督導室進行隨機監控與督查,及時掌握學生動態,嚴格控制班額。

讓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以下簡稱“隨遷子女”)公平享受優質教育。和平區高度重視轄區內隨遷子女就學問題,并將其納入教育發展規劃和財政保障體系。區教育局與區流動辦密切配合,積極為隨遷子女提供服務。義務教育階段的隨遷子女享受“兩免一補”政策,區政府保證足額資金投入,對隨遷子女比較集中的學校,在首批現代化學校達標時,進行了提升改造,學校硬件條件實現了一流,使隨遷子女享受同城待遇。學校在生活、學習、習慣培養等方面,對隨遷子女給予特別的關愛,讓他們在接受公平教育的同時體驗集體的溫暖。

讓殘疾兒童少年享受全納教育。為確保戶籍在和平區的3 至20歲殘疾兒童少年接受全覆蓋的學前教育、義務教育、職業教育,區教育局與區殘聯及各街道緊密配合,對重度殘疾兒童少年提供送教服務,對輕度殘疾兒童少年實行在普通小學隨班就讀政策。殘疾兒童少年入學率、鞏固率均達到100%,視力、聽力、智力三類殘疾學生全面普及了九年義務教育,形成了學前教育、義務教育、職業教育系列化的特殊教育體系。和平區因此連續兩次被評為“全國特殊教育先進區”,區培育學校被評為全國特殊教育奧林匹克先進單位。

關鍵在師資——“‘一般?!灿泻美蠋煛?/p>

教師是教育的第一資源。打造高素質的干部教師隊伍,是教育高位均衡發展的關鍵。

和平區按照各學校的地理位置、辦學規模、辦學水平和發展潛力,劃分為7個合作學區,采取“一帶一”手拉手協作和“一帶多”示范引領等多種形式,組建相對固定的“均衡發展合作學區”,并以學區為單位開展教師交流,通過建立協作片教研,充分發揮骨干教師的示范、引領和輻射作用。

為全面提升中小學整體辦學質量,促進各學校間的均衡發展,和平區下發了《關于區域推進學校均衡發展,建立教師互派交流制度的實施意見》《教育系統黨政領導干部交流工作暫行規定》《中小學優秀教師互派交流管理制度》等文件,建立了教師、校長互派交流制度。其中,教師互派交流活動在和平區開展的“聯校協作手拉手互動教研”基礎上,以頂崗任教為主要形式,積極探索研修學習模式、學科共建模式、共同發展模式等,從而實現區域內優秀教師交流。此形式更加深入有效地促進了校際交流,進一步完善了“均衡發展合作學區”,使全區學校教育結構布局更加合理,隊伍建設更加完善,個性特色更加鮮明,育人質量更加優化,區域教育發展更加均衡。具體實施中,各學校選派師德好、業務精、有一定理論和指導教學水平的優秀教師定期到其他學校交流任教,任教期限為一年?;ヅ山處煶袚緦W科相應年級的教育教學任務,深入學科組參與集體備課、教學觀摩、教育科研、學術研討等教學研究活動,有條件的要培養1至2名青年教師。同時,規模較小學校的教師也交流到優質校、示范校任教,逐步建立和完善相對穩定、流動有序、資源共享、均衡發展的教師交流機制?;ヅ山涣骰顒又羞€組建了專業發展指導小組,小組成員負責制定互派教師專業發展指導方案,為互派教師提供業務學習材料;開展“蹲點會診式”聽評課活動,幫助教師提高理解課標、把握教材的能力;為教師提供承擔區級教研活動的機會,為教師根據教學中的問題開展研究、撰寫論文或總結等提供指導;為同學科教師開展學習、教學、教研、科研等交流活動提供平臺;對互派教師一年的專業發展情況進行綜合評價。教師互派交流工作設有專項資金,用于活動和獎勵。

支教在行動——“熱輻射效應”

篇(8)

一、圍繞業務抓拓展,在保項目促發展上取得新成效。

(一)交易規模不斷攀升。1-10月份,合肥招投標中心共完成建設工程、政府采購、產權交易、土地拍賣四大領域招投標項目3338個,交易金額__億元,中標金額__億元。節約和增值資金累計達到__億元,與上年度同期相比,完成項目增加17%,預算金額增加40%,中標金額增加41%,節約和增值資金合計增加24%。1-10月份,中心完成財政非稅收入__億元,上交稅收__萬元,各項指標均創歷史同期新高。

(二)交易質量不斷提升。在交易業務量日益增長和繁雜的情況下,抓住重點,分清緩急,以最快的速度,招最好隊伍、建最佳工程,招最好企業、保優質采購,招最好客商、促招商引資,保障了全市大建設項目的順利實施。1-10月份,順利完成了濱湖中心、*北路高架、__大道與高鐵南站銜接段工程、軌道交通1號線一、二期工程土建施工,龍騰家園、*社區安置房、福祿南園安置房建設,合肥市規劃館、博物館館內布展設計,環巢湖旅游道路橋梁設計,半湯、湯池國際溫泉度假區規劃設計,第三屆住博會住宅產業化材料協議供貨定點單位,__市肉類蔬菜流通追溯體系建設軟件開發系統集成與專業設備采購,曙光商廈10年經營權轉讓等一大批重大項目,以及各開發區、工業園區、濱湖新區的工業項目,交通水利、基礎設施、生態環保、民生工程、招商引資等重點項目。吸引了中鐵、中交系列等中字頭大型央企和一大批特級、一級施工資質大型國企單位參與我市大建設。1-10月份,完成大建設項目323個,預算金額*億元,中標金額__億元,節約資金__億元,節約率34.62%。

(三)交易領域不斷拓寬。今年以來,在確保重點交易項目順利實施的基礎上,以要素大市場建設為契機,積極推進文化、版權、環境能源、農村產權、廣告經營權、動漫產業等新興業務開展,同時,進一步加強專業市場的業務拓展。__年5月,合肥招標投標中心被正式確定為全省法院涉訴資產(非國有)進場交易平臺,即將建成覆蓋全省法院的拍賣公告、網上報名、網上競價等全流程網上業務系統,為各級法院提供便捷、高效的涉訴資產處置平臺。

二、圍繞制度抓規范,在制度體系建設上書寫新篇章。

今年以來,為進一步加強對招投標統一市場的監督管理,為公共資源交易市場發展創造條件,繼續深入推進在市級政策、部門文件、內部管理三個層面的招投標市場管理制度體系建設,結合《招標投標法實施條例》的施行,報請市政府出臺了《__市招標投標監督管理辦法實施細則》,相繼制訂并出臺了《__市招管局(招投標中心)重大項目招投標服務保障和管理暫行辦法》、《__市屬縣(市)、區招投標項目集中管理實施方案》、《__招標投標中心電子競價交易規則》等制度、規范性文件40多項,使各類招投標管理與服務活動更趨規范、科學、高效和透明。尤其是結合全國公共資源交易發展趨勢和招投標工作實際,組織起草了《__市公共資源交易監督管理條例》,已經市人大會議一審通過,將上升到地方人大立法高度予以出臺?!稐l例》的出臺將為__招投標工作向公共資源交易轉變創造條件,為合肥公共資源交易事業的發展開啟新的路徑。

三、圍繞服務抓提升,在完善信息化手段上邁出新步伐。

今年以來,為進一步規范業務流程,提升服務水平,滿足 發展需要,我們積極推動公共資源交易的信息化建設。一是網上招投標工作取得突破。在成功實施網上公示公告、網上遞交投標文件、網上詢標和網上開評標試點的基礎上,先后推出了網上詢價模塊、貨物類和服務類評標系統模塊,正在加快遠程和異地評標系統建設,進一步推進了招投標工作的信息網絡化、投標電子化、評標程序化的建設進程。二是保證金管理平臺正式運行。成功開發了保證金信息化管理平臺,在全國率先實現了保證金系統自動計息、自動退還等功能,提高了招投標工作的“安全性、保密性、高效性、便捷性”。三是版權交易和涉訴資產交易系統研發運行。為創新版權交易形式,提高版權登記效率,推出了版權網上登記系統,實現了網上版權登記、交費和領證。為配合全省涉訴資產交易工作的推進,與省高院對接合作,自主設計研發了安徽省人民法院涉訴資產交易中心網、業務管理系統及競價系統,為涉訴資產處置提供便捷、高效的信息化平臺。通過不斷的創新,合肥招標投標中心公共資源網上交易平臺憑借全程實現無紙化操作和人性化的電子化服務,榮獲“全國政務服務類電子政務優秀應用案例”獎項。

四、圍繞監督抓管理,在強化市場監管上實現新突破。

今年以來,我們繼續嚴厲查處違法違規行為,共查處招投標過程中弄虛作假、放棄中標資格等違法違規案件35起,記錄不良行為__條,對7家存在不良行為的企業和個人做出限制6個月以上進場交易資格的處理,對履職不力的15名專家做出了限制6個月以上評標資格的處理,維護了招投標市場的正常秩序。一是強化標前準備。標前會同招標人、造價咨詢單位等制定招標時間安排表,強化重點環節節點時間安排;實施重點重大項目評審會議制度,標前組織業主、清單編制單位、招標機構向專家介紹項目基本概況、評審重點和工程、采購要點;設立重大項目課題和實施小組,精心科學編制針對性招標文件,并與業主就招標文件、現場施工管理、采購產品驗收等不同要求進行溝通,使招標更加精細化,更具針對性;實施招標事項標前備案審查制度,對招標文件、答疑進行備案審查,從源頭上消除隱患。二是加強現場監管。在實施開評標現場直播、特邀監督員隨機抽取的基礎上,再次面向社會公開招聘15名社會民眾招投標義務“特邀監督員”,讓社會民眾更直接的參與招投標現場監督。三是加強標后跟進。實施業績公示制度,對招標機構、從業人員、中標單位的業績實行網上公示,納入誠信體系建設,進一步規范招投標市場秩序;強化約談制度,對大建設項目、社會關注度高、涉及民生的項目等在定標后發放中標通知書前,與相關部門約談中標企業,宣貫法律,重申紀律,敦促簽約和履約;實施招投標市場與建設現場聯動制度,深入建設現場一線,加強與業主單位、施工單位、監理單位的聯系和溝通,督促項目順利實施;實施投訴案件外出調查和核查制度,對投訴人反映的投標人在投標過程中有弄虛作假、偽造業績、串標、圍標等行為,會同紀檢、重點局等部門到外地進行調查取證,確保案件處罰事實確鑿,證據充分;推行督查建議制度,辦理案件過程中,對自身部門工作中存在問題進行總結分析,發出督查意見書,明確需整改問題并提出對策建議,及時堵塞工作漏洞。

五、圍繞縣區抓指導,在健全招投標體系上開辟新視角。

今年以來,把推進各縣(市)區招投標市場建設和規范管理作為重要工作,先后深入到各縣市區、開發區進行調研,并通過季度招投標業務例會和月度報表的方式,全面了解縣(市)區、開發區公共資源交易工作的進展情況。并針對實際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和困難,在業務培訓、網站建設、操作流程、專家資源共享和人員交流等方面,進一步加強工作指導和技術支持,同時在制度建設、業務拓展、信息化建設和市場監管等方面實施聯動工作機制,積極推進縣(市)區一體化公共資源平臺建設,促進了各縣(市)區招投標工作健康穩定發展。

六、圍繞隊伍抓服務,在加強內部管理上推出新舉措。

一是開展各項主題活動。深入推進創先爭優,扎實推進新一輪公開承諾工作,簽訂公開承諾書66份;深入開展“保持黨的純潔性”主題教育活動,開展專題講座和書記講黨課;深入開展“建黨91周年”和“建國63周年”等活動。二是加強政風行風建設。制定20__年度政風行風工作實施方案,以加強政風行風建設為核心,以解決問題為目的,采取開門納柬,與“合肥論壇”開展政務公開網上問卷調查活動,提升我局工作效能。三是推進黨務政務公開。按照“政務公開標準年”建設活動部署和要求,健全完善《政務公開工作方案》、《招標投標信息暫行規定》、《信息保密審查制度》等制度,充分利用中心的電子觸摸屏和門戶網站,將局和中心的職能、招投標信息、辦事指南、有關招投標政策、法律、法規,收費標準、違法行為的處罰依據、處罰程序、處罰措施及處罰結果等全部及時進行公開,打造公開、公平、公正、透明的市場交易環境。四是實施廉政風險防控。通過個人找、群眾幫、部門查、領導點、集體定“五位一體”的形式,從思想道德、制度機制、崗位職責、業務流程和外部環境四個方面存在的風險,積極主動查找重要崗位和關鍵環節存在的風險點,共查找出廉政風險點__個,做到了單位、部門、崗位、職責、風險點及防控措施六落實。五是完善人才機制。今年以來,市局與巢湖分局實施人員互派,交流了8名干部;推薦了1名干部赴廬江縣樂橋鎮基層掛職鍛煉;拿出3個中層干部崗位開展競爭上崗,充分錘煉了隊伍。六是優化績效評估。深入開展“定績、評績、比績、核績”活動,制定局和中心績效考核暫行辦法,分級對部門和人員進行量化考核,設置23項部門和__項目個人考核指標,將績效任務分解到各部門和具體責任人,每月、每季度、每半年對每個干部職工的工作績效進行評比,并公開評比結果,與績效工資掛鉤。七是強化學習培訓。開展業務培訓工作,每月末開展招投標項目操作教學會、案件查處分析會、項目監管案例研討會等,對招投標過程中存在的操作、監管細節進行分析、解剖,查找招投標過程風險點,優化招投標工作流程,提升招投標整體形象;建立員工“工作周記”制度,按照“執行體現態度、過程保障結果、體會促進成長”的理念,引導廣大員工養成工作有計劃 、執行有措施、結果有分析的習慣。同時進行考評,切實規范工作行為,提升工作效率。

__年度工作計劃

__年,我們將圍繞區域性特大城市建設和實現“新跨越進十強”的戰略目標,進一步健全市場監管體制、法規制度和工作機制,提升公共服務效率和依法行政水平;進一步加快市場結構優化和公共資源交易市場資源合理整合重組,培養發展市場要素,積極開拓交易領域和范圍;進一步增強招投標的社會地位和對全市經濟發展的貢獻作用,在區域至全國范圍內提升影響力;進一步完善統一開放、競爭有序、高效運行的現代公共資源交易市場體系和協調順暢的市場關系,推進科學、規范、高效的區域性公共資源交易市場建設。到__年年底,力爭實現建設工程、政府采購、產權交易、土地拍賣四大領域交易總額達到1000億元。重點抓好以下六個方面工作:

(一)突出“規范有序”,不斷健全公共資源交易制度體系建設。一是完善市場管理制度。結合國務院《招標投標法實施條例》學習貫徹和我市招投標工作實際,在《__市公共資源交易管理條例》出臺的基礎上,推進和完善一系列的市場配套制度建設,根據不同公共資源的特點,建立適合其公平交易的特別規定,切實維護公共資源交易的公開、公正、公平和有效競爭,鞏固和發展“__模式”改革的創新成果。二是完善業務管理制度。進一步完善已修訂的有效最低價評審辦法,進一步健全有效最低價評審制度并建立與之相配套的保障措施;進一步完善外來交易項目協調和服務流程,健全完善財政投資類項目自行、其他社會中介機構進場交易、中直和省直及市外項目進場交易等整套管理制度和流程體系。三是完善內部管理制度。結合政風行風建設和機關效能建設工作,簡化辦事程序,優化辦理流程,促使各類交易程序更加科學合理、公平高效。結合廉政風險點防控管理工作,進一步梳理、排查廉政風險點,完善防控措施,保證公共資源交易活動的規范和安全運行。

(二)突出“要素交易”,不斷拓展公共資源交易領域和范圍。在確保服務好市屬重點投資項目的基礎上,以合肥要素交易大市場建設為契機,發揮自身優勢,吸引合肥地區的中直、省直國有資金項目和其他非國有投資項目進入中心交易,進一步推進文化、版權、合同能源、農村產權、涉訴資產交易等業務開展,加快招投標市場結構升級;積極開拓全省范圍內新型專業市場業務,爭取異地土地項目以及非公有產權項目進場交易;進一步發揮“合肥模式”的示范輻射效應,以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合肥經濟圈、合蕪蚌自主創新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以及中部地區為主攻方向,加強與外地先發地區市場之間的戰略合作,進一步拓展外地市場,推進區域性、特色性公共資源交易市場建設。

(三)突出“科技促建”,不斷推進公共資源交易服務信息化建設。一是推進全流程的“網上招投標系統”建設。進一步完善網上信息、網上報名、網上受理、網上開評標、網上支付和網上監控系統功能,利用網絡通信和安全保障技術,積極推進多城市之間的異地評標網絡和遠程評標系統建設,著手編印《__招標投標中心網上招投標系統管理使用手冊》,實現信息化資源的共享,營造更加公平、公正的招投標環境;二是加強電子化專業庫建設。推進企業會員庫、專家評委庫、造價咨詢庫、小額零星項目庫等電子化專業庫的建設、使用和管理,發揮專業庫在規范市場秩序、提升市場競爭力方面的作用。三是完善OA辦公系統功能。結合招投標各部門各崗位的工作范圍、工作流程和需求層次,在OA辦公系統與業務系統的融合、行政管理功能和業務管理功能等方面進行完善,進一步暢通信息渠道、提高工作效率、提升管理水平。四是謀劃要素大市場信息化建設。為順應公共資源交易市場發展的要求,提前介入、積極謀劃要素大市場的信息化軟硬件建設,根據不同層次、不同領域、不同行業的公共資源特點和交易需求,建立聯內通外、結構清晰、職責明確的信息化服務、保障和監管系統,更好建設國內一流、設施完善、功能齊全的區域性公共資源交易場所。

(四)突出“誠信聯建”,不斷加強公共資源交易市場監管。一是加大項目招投標監管力度。強化源頭監管,加強招標事項事前備案制度執行情況督查,保證備案事項嚴格執行;嚴格規范招標程序,對縮短招標時間的特事特辦項目,嚴格履行審批程序。二是加大投訴查處力度。嚴肅查處招投標活動中違法違規行為,加大違規案件的公開曝光度,維護公共資源交易平臺公信力。會同紀檢、建設等部門深入開展年度招投標專項執法檢查和針對限額以下項目操作等方面的專項督查,并按照屬地管理的原則,將招投標專項執法檢查的范圍逐步延伸到中介組織和社會機構,并建立起長效監管機制。三是加強部門和行業間聯動。加強與審計、監察和各行業主管部門的溝通協調,落實招投標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定期通報情況,及時移送線索,共同查處問題;探索成立招投標仲裁委員會,負責招投標投訴中相關疑難復雜問題的研究和認定,提出具有權威性的意見和建議;加強與各縣市區及外地市招投標機構的誠信體系聯建,進一步推進誠信體系建設。四是加強招投標的信息公開。進一步拓展信息渠道。在現有信息渠道基礎上,加強與全國有影響力的招投標機構網站進行信息聯網,以吸引眾多知名客戶群體,提升招投標市場競爭力和影響力。同時,在在招標信息、招標條件、招標結果公開的基礎上,通過媒體公開征集、遴選社會各階層人士走進招投標中心,現場監督評標過程,增加招投標活動的公開透明度。

篇(9)

自1993年國家頒布《中國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中,決定實施全國“百萬校長培養計劃”以來,我國開展中小學校長培訓工作已經整整20年。20年來,中小學校長培訓工作雖然在培訓目標界定、培訓需求確定、培訓課程設計、培訓模式選擇、培訓師資培養、培訓評估實施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從中小學校長培訓更深層次的系統運行針對性、有效性、科學性、實效性的角度,還需要基于在促進校長專業發展的視角為培訓提供更為有效的培訓模式專業化保障,在為更基礎性和更針對性的方向上給予理性引領和實踐探索,以此在中小學校長培訓模式專業化方面給予符合校長發展規律以及培訓活動自身規律的行為選擇和政策支撐。

一、中小學校長培訓模式專業化的重要性和現實性

中小學校長培訓是對校長專業化發展和專業化成長起著至關重要作用的管理活動。從中小學校長職業的專業化轉變層面的角度看,校長專業化就是校長職業從準專業階段向專業階段不斷發展的過程,也是校長個體的內在專業結構(專業精神、專業知識、專業能力、專業素質)不斷更新、演進和豐富的過程。基于中小學校長培訓專業化給校長群體、個體帶來的專業化提升和成長優勢,全世界各國都非常重視通過專業化培訓提高中小學校長管理學校的能力。

(一)國外中小學校長培訓模式現狀

國外中小學校長培訓研究的起始時間比我國略早, 培訓模式也是建立在理論研究及實踐探索的基礎上。主要有以下模式:

1.問題中心模式

上世紀90 年代初, 美國將醫療教學模式引入到校長培訓中, 該模式以校長已有知識為基礎, 以獲得管理技能為培訓目標, 教師創設問題情境, 啟發校長積極思考, 鼓勵探尋問題解決的新見解、新方法。主要包括問題設計、問題探究、成果匯報、評價反饋四階段。該模式強調先問題后學習, 以問題為導向 , 校長是主動學習者, 教師是促進和設計者。

2.同輩互助模式

該模式由美國舊金山遠西實驗室教學管理研究所設計, 以教學特性、校長需求及成人學習特點為理論基礎, 強調為校長提供批判性檢查自己和其他校長行為的機會, 培養校長全新的思考及思維方式。校長通過觀察在相互學習、探討中反思個人管理行為, 通過自我反思、借鑒, 提高其管理能力。操作過程包括

觀察、反映式訪談和領導結構框架構想三要素。

3.促進校長專業發展模式

國外校長培訓中心試圖參照醫療、建筑等行業的做法,把培養目標定位是培訓教育管理專家。強調校長的自主學習是成人學習最有效的方式之一,由此培養校長稱為反思實踐者。

4.辛迪加模式

辛迪加模式是澳大利亞中小學校長培訓模式, 它采取全封閉式的講座、個案研究、參觀學校、辛迪加小組討論等完成對校長的培訓。按照校長經歷組織設計工作并促使合作, 讓校長輪流當主席, 加深校長之間的認識與了解, 不斷提升自我能力。培訓過程以辛迪加小組( 3 -20 人) 為單位, 以研討會形式, 討論采取頭腦風暴法。校長最少擔任一次專題討論主席和秘書, 當地教育行政官員傾聽后要做出評論和建議。培訓學院幫助校長運用知識, 營造辛迪加學習氛圍, 并將培訓過程制成影像資料, 再分析各自的表現, 提高自我認識的客觀性。[1]

5.校長專業資格模式

英國教師培訓署根據《國家校長標準》, 先后推出《 國家校長專業資格》( NPQH) 、《校長領導與管理計劃》 ( HEADLAMP) 及《在職校長領導計劃》( LPSH) 三個互相聯系、逐步遞進的校長培訓計劃 ?,F以NPQH 為例:NPQH 是校長上崗的必要條件, 是英國現有三個校長培訓計劃中延續時間最長、內容最多、程序最復雜的一個計劃, 分為申請、入門、發展、最終評估四個階段。只有通過最終評估的校長, 才有資格參加校長崗位競聘。

通過實施專業化的培訓模式,注重了培訓的科學性、有效性,使講授與自學相結合,研討與交流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統一性與個性化相結合。促進了各國中小學校長專業發展的有效提升。

(二)實施中小學校長培訓模式專業化的現實選擇

我國的中小學校校長培訓工作自“八五”以來,至今已經經過了一個由初級到高級、由團體到個體、由粗放到精細的發展過程。從全國一統、自上而下的簡單化組織培訓到統一與多樣化組織培訓相結合,從看重校長隊伍(整體發展需要)到看重個體校長(個性發展需要),從校長一般職業培訓到校長專業化發展,使中小學校長工作逐步走向了法制化、規范化、專業化的軌道。同時,在中小學校長培訓中,也進入了校長培訓的“高原期”、“沼澤地”階段。從多維認知的一般視角看,在培訓目標、培訓課程、培訓模式、培訓管理、培訓質效上還不能完全適應中小學校長培訓的整體要求,在運用培訓模式中還出現如下問題。[2]

1.在培訓定位上,還沒有把校長培訓模式當做培訓工作的核心元素。

2.在培訓實效上,還沒有把校長培訓模式當做作培訓工作的核心問題-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的重要載體。 3.在培訓研究上,還沒有把校長培訓模式當做校長培訓研究的主要課題來深入研究。

4.在培訓系統上,還沒有完整準確地把握培訓模式的實質性問題,在理解上表面化、膚淺化。

5.在培訓模式選擇上,還不能切合實際、專業化、科學化地運用培訓模式,在培訓模式的選擇上出現盲目性、隨意性。

凡此種種,體現出中小學校長培訓在培訓模式的視角上出現了培訓定位、培訓實效、培訓研究、培訓系統、培訓模式等方面的不適應和不協調。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以上問題缺少對校長工作實踐的關注,沒有對校長培訓需求做深層次的調查分析。尤其是對校長培訓模式的整體把握,其工作的結構和邏輯還不能滿足校長工作的實際需要。[3]

基于對校長培訓模式專業化中存在的問題和對當前校長培訓研究的反思,可見我國中小學校長培訓系統雖然在組織架構和課程設計、培訓模式及培訓實效上已經取得成效,但從培訓運行的有效性和科學性的視角看,還需要在促進校長專業發展的定位上為培訓的專業化提供現實保證,在更為基礎和更具有針對性的培訓模式專業化上做相應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

二、中小學校長培訓模式專業化的特征及其表現形式

培訓實施的載體就是具體的培訓模式,通過一定的培訓模式,實現特定的培訓目標。培訓模式主要是指,根據“培訓目標”的要求,校長應該按照什么樣的方式學習?校長與專家應該設計什么樣的情景進行學習?基于校長的認知特點和校長的實踐性知識形成需求特點,探究中小學校長培訓模式專業化,對于當前中小學校長培訓整體工作而言,既具有理論意義又具有現實意義。

(一)中小學校長培訓模式專業化的內涵界定:

中小學校長培訓模式,是在一定教學思想獲教學理論指導下建立起來的、為實現一定培訓目標而實施的較為穩定的教學活動結構和活動程序。培訓模式既是對培訓課程實施概念化的體現,也是培訓課程實施的載體,做為鏈接理論和實踐的中介,培訓模式的設計既需要考慮到培訓課程的特點,也要考慮到校長的認知特點。由于現有的培訓課程是學科本位的,以系統學科知識和管理理論作為校長學習的主要內容,缺少對能力技能培養的實踐知識,導致現有的培訓模式遠離工作情景,系統理論的學習產生的“惰性知識”較難與校長原有的知識結構建構出新的知識。[4]

因而,建構中小學校長培訓模式專業化的基本條件就是需要與校長的工作情境高度相關。也就是說:要“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結合,即:“自上而下”的了解校長需要什么樣的課程和指導,給予顯性知識的教學與指導;“自下而上”就是在教學情境中解決問題、實施教與學,給予隱性知識的教學指導。

校長培訓需求分析模式就是“自上而下”的專業化培訓模式之一。這種模式針對當前校長培訓中對校長調查不足的現狀,通過有計劃有步驟針對性的需求分析,調查校長專業特點、結構素質、能力水平等,并以此為基礎開發培訓課程。在培訓需求分析過程中,校長能系統思考學校及自身發展存在的問題,以定量研究的方式給予校長和培訓機構有關校長專業發展特點和水平的描述,揭示校長專業發展結構。培訓需求分析模式的特點是定量化、程序化、易操作、結論明確,便于對校長培訓進行分類分層指導。

校長培訓案例研究模式也是“自下而上”的專業化培訓模式。案例研究能提供給校長虛擬情境,使校長們更有利于在案例中學習到新的知識,并將校長所熟知的管理事件典型化為案例,在教學中進行講述,使培訓內容能夠貼近學校實踐,使案例研究成為聯接理論和實踐的契合點。案例研究模式的重點:在于培養和發展校長的判斷力、系統思維力,解決處理問題的能力,其重心是培養校長的研究方法、思維范式、研究能力上。

校長培訓同伴互助模式、問題中心模式都是“自下而上”的專業化培訓模式。

同伴互助模式(簡稱pal)是美國舊金山遠西實驗室的教學管理研究所創設的,這一模式就是將模擬問題情境深入至現實情境,并以旁觀者的站位觀察情境中的校長行為及決策,使校長在角色轉換的時空中,體驗如何超越事物本身實踐系統思考和理性分析。旨在為校長提供機會,回顧與檢驗自己的日常行為,思考行為和意圖是否一致。校長通過地位相當的同伴幫助和支持,進行知識和技能學習。同伴互助的整個過程包括在理論框架指導下,參培校長進行個人反思、觀察同伴,相互詰問,共同討論、改進實踐。通過互助式學習提供結構化、有始有終的反饋,有利于校長們了解自己的學習進步、改進不足、相互學習、交流問題、增長經驗。“同伴互助”還包括同伴指導、同伴示范、同伴教育、同伴咨詢、同伴監督、同伴評估等。[5]

校長培訓問題中心模式是集系統思考、實踐、學習模式之大成,將思維訓練、能力提升集中在問題解決過程中,體現校長學習的本質和特點。只有當學習是基于現實工作中的問題,學習的所有權才能由校長把握?!皢栴}中心”培訓模式,就是讓校長解決一些結構不良的、真實的問題而進行的一種有針對性、實踐性的學習。它在課程組織和策略指導上得以彰顯。也就是說,“問題中心學習”就是讓校長在實際問題情境中學習,讓他們把所學的知識與實際生活聯系起來,以此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和學習主動性,讓他們構建自己完整的知識框架。

問題中心模式強調在復雜的、有意義的問題情境中,校長通過合作解決現實問題,同時學習隱含與問題背后的管理理論,形成解決問題的技能和自主研究的能力。

為此,中小學校長培訓模式專業化的內涵建構(界定)有以下幾點:

1.培訓目標指向“學校發展”而不是“校長發展”。致力于促成學校之間的師生結對、優勢互補、資源共享、以此帶動學校發展。

2.培訓數量指向“團隊合作”而不是“專家講授”。注重團隊智慧,促進團隊發展。

3.培訓內容指向“問題解決”而不是“理論提升”。直面學校發展困境與難題,使培訓效果迅速轉化為工作質量的提高。

4.參培身份指向“角色多重”而不是“受訓校長”。參訓校長是真正的培訓主體,既是學習者、觀察者,同時也是專家、導師。

(二)現行中小學校長培訓模式的基本梳理

我國中小學校長培訓在不同歷史階段,對培訓模式的研究和實施都有不同的內容。從培訓主體看,有院校培訓、導師制培訓;從培訓對象角度看,有資格證書培訓、崗位提高培訓、高級研修培訓;從培訓過程看,有“三導(-導學、導思、導行)培訓、科研探究培訓、六步三式(集中理論輔導、分散回崗消化、在崗掃做實踐、參觀考察借鑒、總結交流提高、培訓成果展示。他助式、互助式、自助式)培訓、主題參與培訓、“學研改實一體”培訓(學習、研究、改革、實踐);從培訓管理角度看,有學分驅動培訓;從培訓課程實施角度看:有以課堂教學為主的培訓,有虛擬工作情境為主的培訓,有實踐活動為主的培訓;綜合起來,大體歸納為以下8種培訓模式。

1.課程進修培訓模式

課程進修模式是典型的學科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以學分為控制、以證書為導向、側重系統學習理論知識。課程講授一般依托各級教育學院、教師進修院校及相關高等學校。同時根據培訓要求,確定培訓課程、培訓教材、培訓形式。課程研修模式可以再最短的時間內,較系統的傳授教育管理知識,還有“低投入、高產出”的特點。但從校長參培學員反應看,還有如下弊端:

(1) 課程進修培訓模式注重理論知識的傳輸,與校長實踐導向的工作需求有一定的距離

課程進修培訓模式以課堂教學為主,所選課程基本上是學科導向的,與校長工作實踐中遇到的問題相差太遠。這也是在培訓過程中,缺少培訓需求調研,培訓師資緊張,因人設課比較嚴重。校長在培訓中,很需要能將所學理論知識直接應用到實踐中去快速實現知識轉化,因而對課程進修培訓模式不能滿足校長的培訓需求。為此,以什么方式呈現理論知識?以什么樣的培訓模式將理論知識傳輸給校長,使其與校長原有的知識結構整合在一起,是課程進修培訓模式要解決的關鍵問題。

(2) 課程進修培訓模式忽視校長作為成人學習的特點,不利于校長將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中

以課堂講授為主的課程進修培訓模式,到目前為止仍然是校長培訓的主要教學模式。作為理論學習的主要實現方式,這種培訓模式也有其重要的價值,需要對這種模式進行改革,建構以校長需求為導向,適合校長成人學習特點的教學模式。

成人學習則是為了扮演社會角色的需要,有一種立即運用知識和技能的愿望。對成人來說,教育是一個提高能力以應付工作中面臨問題的過程。而機械、灌輸、枯燥的學習方式,已經使校長感到厭倦。應該給校長以鮮活的案例,真實的情景,使校長在解決問題的學習中,圍繞著學校中的問題有思考的沖動。這種培訓模式轉化,不僅僅是教學理念的轉變,還需要在課程內容、培訓教師、教學程序各方面的配合才能收到實效。

2.案例教學培訓模式

案例教學是最早廣泛運用于醫學和法學專業人員培養過程中重要的學習方法。為了培養和提高學習者的知識和能力,將已經發生和將來可能發生的問題作為個案形式讓學習者去分析和研究,并提出各種解決問題的方案,從而提高學習者解決問題的能力。

案例教學培訓,是在教師指導下,根據教學目標的要求,組織學生對案例的調查、閱讀、思考、分析、討論和交流等活動,教給校長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或道理,進而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加深校長學員對基本原理和基本慨念理解的一種特定的培訓方式,其本質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互動式教學模式。

案例教學培訓模式,就是讓教育的目的,以案例為基本教學材料,將校長引入教育實踐的情境中,通過專家與校長、校長與校長之間的多項互動、平等對話和積極研討等形式,提高校長面對復雜情境的決策能力和行動能力等一系列的教學方式的綜合培訓模式。

案例教學培訓模式作為實踐和理論之間的有效連接模式,既能訓練參培校長的思維能力、溝通交流能力,還可以通過案例的學習加強理論和實踐的結合,這也是在校長培訓中較為理想的培訓模式。但在培訓實踐中還存在幾點問題,需要進一步解決。

(1)案例教學培訓,多以案例作為培訓講課的支撐,但對于案例的使用和開發還處于比較淺層次階段,校長學員比較認同來源于實踐的案例、有針對性的案例。

(2)案例來源受到限制,案例的“人工化”、“不切合實際化”使參培校長的學習積極性受到限制。雖然案例教學培訓模式對于訓練校長思維和提升問題解決能力是一種很好的培訓模式,但培訓專家很少有做校長的經驗,很難獲得從學校實踐中的第一手真是案例,其案例來源基本上都是二手材料。這就使案例教學培訓的實施效果打折扣。

(3)案例教學培訓過程參與機制設計不良,不利于校長參與學習。案例教學培訓與課堂講授式培訓的不同,就在于校長有充分展示自我的機會,自主學習、自主思考、主動交流。但在培訓中,一方面授課專家的“一言堂”,忽視、排斥了校長的事跡經驗,而用其教學主體的地位使傳授的知識合法化,以使在整個培訓中處于主導地位,大大降低了校長參與討論的積極性。另一方面,由于校長對案例準備不充分,課堂討論實效性差,校長又沒有投入較多的精力和時間了解案例的背景知識、查閱相關的理論和原理,就不能對課堂中所呈現的案例進行分析、解釋、討論。在案例討論中,還容易形成“路徑依賴”,教師先入為主,校長的思路受到局限,無法啟發校長們以批判的視角對案例進行研討。

案例教學培訓模式,需要在各個環節設計上有利于校長參與學習的機制,從案例收集、案例討論到形成案例報告都要確保每個校長參與其中,并扮演好設計者、引導者、推進者、激勵者、調節者、挑戰者、總結者的角色。這既有助于校長價值判斷標準的形成,又有利于將理論運用于實踐的能力形成,還可以激發校長自主深入研究,更有利于校長理論高度的提升和升華。

3.課題研修培訓模式

課題研修培訓模式是是基于行動學習和實踐共同體理論而建構的教學培訓模式,是行動學習理論指導下的學習模式在校長培訓中的運用。作為一種理念和系統方法,行動學習法強調理論探索與解決實際問題的有機結合,提出學會學習是個人發展中最重要的因素。在校長培訓中使用行動學習理論為指導的課題研修培訓模式 ,就是要通過行動學習,不是簡單地主張在行動中獲得新知識和新能力,而是更關注對校長已有經驗的總結和反思,使個人通過反思并在體驗過程中獲得指導其行動的理論知識。這種培訓模式也有一些缺欠,導致形式化現象比較嚴重。

(1)對課題研修培訓模式定位不準。由于校長對于行動學習的內涵以及行動研究實施的步驟不了解,將行動研究學術化,認為研修培訓就是要寫學術論文,需要高深的理論知識以及嚴謹的研究方法。所以對研修式培訓有“諱莫如深”的態度,從而產生為難情緒,學習熱情驟減。培訓部門應該適當的為參培校長指導,包括行動學習的理論依據,基本概念、實施程序、操作策略,以及如何將課題研究與學校工作結合在一起,使研究和工作一體化。

(2)在課題研修培訓的行動學習中,課題研究小組未能更好發揮作用。課題研究小組是參培校長、指導教師形成的實踐共同體。它是指多個個體的集合,是一個交流思想、共享知識、分享專業成長經歷的集體。這其中,校長們有著共同獲相似的研修任務,有著共享的實踐性的知識基礎,即基于工作任務的實踐性知識。但目前,實踐共同體的建構由于缺乏相應的組織和激勵機制的安排,運作不太順暢。

4.任務導向培訓模式

任務導向培訓模式是以任務導向學習框架為基礎,從滿足校長專業發展需要、關注校長問題為中心的學習特點為出發點,設計了任務導向的培訓模式。包括培訓需求分析課程模式、案例研究模式、同伴互助模式、問題中心模式。

任務導向的培訓模式注重實踐、注重現場、注重操作、具有注重實際問題的解決要求校長參與研究、在真實的、特定的工作環境中進行研究,有動態的意蘊。這種培訓模式可以克服傳統培訓實踐活動中觀念與方式相脫節,忽視校長已有的教育背景及培訓時的非情境性教學的弊端,充分關照到校長不同的學習風格等個性差異,充分發展校長專業自主意識,使學習過程成為造就有思想的實踐者有效平臺。[6]

5.“層級導師制”培訓模式

“層級導師制”培訓模式是根據校長專業成長階段,讓每個校長的參訓角色雙重化。每位校長在培訓中既是受訓者,又是培訓者;既是學習者、又是指導者。校長們向高一層級的導師請教,也努力反思,提煉自己的經驗教訓,為下一層級的校長提供指導幫助,這也是不斷自我反思與提煉的過程。[7]

6.“聚焦診斷”培訓模式

“聚焦診斷”培訓模式是借助培訓集體的團隊力量,圍繞某個主題,對某所學校進行“聚焦式”的分析與研究,找出影響學校發展的問題與對策,為學校發展尋求突破路徑。“聚焦診斷”培訓模式整合了案例教學、現場教學的優點,直接把參培學員學校作為案例,專家、參培校長一起為學校的發展出謀劃策,是培訓工作和實際工作有機結合起來,這是培訓更有實際啟迪意義。

7.“問題探究主題研討”培訓模式

“問題探究主題研討式”培訓模式是一種以關注學校實際問題、提高校長研究水平為重點,吧美國的基于問題(pbl)的學習方式運用于校長培訓活動,并以科研與培訓整合為目的的培訓模式。這種培訓模式的建構流程是:(1)培訓機構精心設計和組織,引導校長仔細觀察本校的教育實踐過程;(2)從學校亟待解決的矛盾中提煉出帶有根本性的關鍵問題;(3)經過反復論證,確定研究課題;(4)圍繞課題,組織開展具體研究活動;(5)通過不斷反思,獲的課題研究成果。

8.“異地研訓”培訓模式

這種培訓模式是一種從封閉培訓走向開放培訓的有效培訓模式。有三種形式:一是充分借用區域內資源,合作互助的“異地培訓”;二是依托高校資源開展“異地培訓”;三是借助國際優質資源,進行“異國培訓”。

通過對相應的校長培訓模式的梳理,為校長培訓模式專業化的形成奠定提升基礎和實踐支撐,以此為校長培訓專業化的有效實施探索路徑。

(三)現行中小學校長培訓模式局限性的分析

從目前來看,我國中小學校長培訓模式還存在以下的局限性。

1.以傳授理論為主的培訓,局限在學科化、被動化

這種培訓模式以課程進修為特點,它的變式包括專題式培訓、教育考察-會診模式中的第一階段的集中學習,以課題研修第一階段的理論學習。其主要特征:以學科教學為主的培訓,以學科知識的邏輯為依據組織課程與校長工作的邏輯結構不相符合。其局限體現為:培訓課程內容的學科化決定了培訓模式的學科化,傳統課堂教學模式將校長置于被動接受的位置,忽視校長的工作經驗在學習中的地位,割裂了理論和實踐的結;課程設置和課程內容學科化,降低了校長參與學習的積極性,新學的理論知識在校長被動學習中很難得到有效的建構。

2.以案例教學為主的培訓,局限在表面化、形式化

這種培訓模式以模擬實踐情景形式為教學模式。它的變式包括模擬情景學習、角色扮演學習等。主要特征:需要校長和培訓者對所研究的問題情景做出完整的描述,尤其對培訓者的要求很高,要在整個模擬情景中起到發起者、指導者的作用。

其局限體現在:在培訓實踐中,一方面從案例的來源看,校長作為處于案例情景中的主角,應該是案例的主要來源。但是培訓中校長并沒有成為形成案例的主力軍,依靠培訓專家尋找案例,使案例的質量和真實性都降低標準。另一方面,由于對案例的收集不規范,培訓機構尚未形成高質量、有代表性的管理案例庫,在案例的使用和研究方面比較隨意,缺乏對案例完整的、縝密的闡釋,對案例中的任務描述不清,使案例研究流于形式,導致校長不能進入情境,最后形成案例教學的形式化和表面化。

3.以課題研修為主的培訓,局限在理論化、差異化

這種培訓模式是基于實踐情境的行動學習為表現形式。其表現特征:是通過校長自身管理活動和管理行為進行反思以此形成問題意識。在理論的指導下,不斷深化對問題的認識和理解,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進而改善校長系統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種模式的局限性為:校長在對課題研修的認識上有偏差,對結果的重視多于過程,將研究報告學術化,形成理論的堆疊對自己學校問題的研究較少,也說明校長缺乏問題意識,沒有將學習的定位放在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上,使研修的目標出現偏移。同時,校長置身于實踐中,卻由于對研究定位和研究方法的不明確而使問題停留在表面,不能將問題予以明確化,不能做進一步的挖掘,也沒有形成有效的知識建構,理論和實踐發生斷裂。

三、建構中小學校長培訓模式專業化的有效途徑

在中小學校長專業發展和職業生涯中,接受經常性的專業引領和職業培訓是不可缺少的。要保證校長的專業發展,建立相應專業化的校長培訓體系是必要條件,而提供專業化的培訓模式是提升中小學校長培訓質效性、實踐性、針對性的重要保證。

(一)構建多樣化中小學校長培訓模式的綜合體系

1.確立專業化的培訓目標

專業化的培訓目標是培訓模式專業化的核心要素。 校長培訓目標應從學校發展方向和校長的自身發展角度來確定, 其目標的價值取向應具有時代性、主體性、發展性和實效性。

2.設計專業化的培訓內容

中小學校長培訓的內容即課程設計培訓專業化中處于核心地位。校長專業化發展的培訓需求是確定培訓課程的依據。一是校長個體需求, 在確保理論高度的前提下, 充分考慮校長的實際, 重視校長個性發展, 關注校長自我實現, 以此來確定其接受培訓的層次、類型及內容; 二是學校組織需求, 以提高學校管理水平和辦學質量為宗旨, 引領學校教育教學改革的方向, 找出其學校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其解決的對策, 三是社會需求, 要考慮教育的超前性, 進行未來預測, 提出戰略性、前瞻性的發展思路。這樣的探索, 有助于校長以更理性的思維解決新形勢、新背景下的學校管理和發展問題。[9]

3.確定專業化的培訓方式

專業化的培訓方式, 注重科學性與操作性, 做到講授與自學相結合, 研討與交流相結合, 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統一性與個性化相結合。引導學員主動獲取信息,聯系實際, 認真反思自己的辦學理念與辦學行為; 以有關教育改革與發展和學校管理中的熱點難點問題為載體, 讓每一位參訓校長在共同參與的過程中相互交流、研討、碰撞, 進而通過梳理、反思、總結, 形成新的辦學理念與方略; 組織學員在理論學習的基礎上進行角色扮演、案例分析、掛職鍛煉, 然后由教師進行點評、對突出問題進行會診, 這些都是促進校長專業發展的有效方式。

4.運用專業化的培訓手段

要充分利用國家提供的現代遠程教育資源, 搭建包括網上學習和信息服務在內的具有多功能的綜合平臺。借助互聯網, 培訓導師向學員傳遞信息知識, 布置作業、檢查學習情況。學員在家庭、學校接受指令, 詢問問題。這樣既可以有效地解決工學矛盾, 也使多向選擇式交流成為可能, 提高工作、學習的綜合效益。校長之間也可以通過網絡平臺相互交流, 資源共享、信息互通, 就感興趣的重點、難點、疑點和熱點問題開展討論。以教育的信息化帶動培訓的專業化, 使教師和學員通過現代化手段共同建立學習共同體。

(二)準確把握培訓模式專業化的實質, 在培訓模式的運用上采取多元化、專業化培訓模式

專業化培訓模式具有嚴密的邏輯性、程序性。 構建和運用培訓模式應準確把握培訓模式專業化的實質,從校長培訓需求的實際出發, 充分考慮學校的教育狀況、教改要求、校長的實際水平與學歷程度等情況。不同層次、不同崗位、不同定位的培訓要采取相應的專業培訓模式,才能收到好的培訓效果。

改變培訓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 為培訓模式專業化的生成創造良好的政策、組織環境傳統校長培訓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 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培訓部門對培訓模式的選擇運用與創新, 影響了培訓院校培訓的能動性和中小學校長參加培訓的積極性。面對中小學校長培訓專業發展的新形勢、新任務, 需要進一步改革和完善校長培訓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實行政府宏觀調控,宏觀指導培訓教學業務,宏觀監控培訓質量, 給培訓部門以更多的培訓自,為培訓工作的開展提供有力的組織保障和寬松的發展空間, 使培訓部門在專業化培訓模式的探索與改革上多下功夫,提升校長培訓的質效。

中小學校長培訓模式專業化要有新的理念、新的創造和準確的價值取向來定位,才能構建具有實效性、專業性、針對性的培訓模式和與之相適應的管理機制、培訓機制以及科學的、可持續的、促進中小學校長專業發展的專業化培訓模式。

[參考文獻]

[1]褚宏啟. 校長管理智慧[M]. 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0(09).

[2]李方.教師培訓研究與評價[M].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12).

[3]呂蕾.中小學校長培訓專業化研究[M].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4]林森. 吉林省基礎教育干訓藍皮書[M]. 長春: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11.

[5]婁南平. 中小學校長專業化培訓模式的建構[J]. 黑龍江教育學院學,2008(27).

[6]夏芳. 中小學校長培訓模式的比較研究[J]. 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34).

上一篇: 農業科技政策 下一篇: 食品安全宣傳周總結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久久 | 亚洲Av一级在线播放 | 亚洲就去吻婷婷网 | 亚洲国产日韩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日本va一区二区三区久爱 | 中出受孕中文字幕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