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匯總十篇

時間:2022-12-02 23:14:10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活動

篇(1)

【中圖分類號】B84

長期以來,人們對健康有一個共同的看法,這就是“無病即健康”。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健康有了新的見解,意識到心理因素、社會文化因素也與人的健康有密切的關系,心理健康教育也就提出來了。心理健康教育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核心,離開心理健康教育精神文明將失掉靈魂,健康的身心是一切的保證。作為21世紀的主人——兒童青少年,尤其是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具有歷史和現實的意義。小學生處于長知識、長身體的時期,他們的生理、心理在迅速發展、劇烈變化著。他們生理、心理的健全發展更需要重視心理健康。處于義務教育階段的小學生,在人生成長、學習的路上僅僅具有知識與能力是不夠的,還必須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這樣才能為他們將來的工作、生活奠定扎實的基礎。可以說在眾多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中,心理活動課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式。

心理活動課不同于一般的文化課,是當前中小學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種有效途徑和載體,是以提高學生心理素質水平為目的的實踐課程。它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以他們的心理需要和所關心的熱點問題組織活動內容,并以他們喜聞樂見的形式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作為一名普通的心理輔導老師,結合自己的實踐教育活動談幾點認識。

1、與學生真誠溝通,讓學生真情投入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心理輔導的活動內容必須關注學生的實際生活,讓活動貼近學生的學習和生活,這樣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積極參與,敞開心扉,暢所欲言,講出心中所想,走進學生心靈,產生心理輔導的教育效果。

小學心理活動課需要教師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全面扎實的教育能力,要求教師要有積極的情緒感染力。以積極的情緒去感染學生,使學生在求知的過程中形成一種積極的、健康的心理。“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世界。”在心理輔導活動中,教師要善于走進孩子的情感世界,用自己的心發現孩子的心,精心選擇與學生的實際生活聯系最密切的話題,找到他們渴望解決的問題,撥動孩子們的心弦,引起共鳴,引發大家的話題。在開學的第一次心理輔導活動課,我設計了一個“填寫個人小檔案”的活動,讓小朋友根據問題大聲地說出自己的個人小檔案:“我的姓名,我的樣子,我的喜好,我的優點,我的不足,我認為老師和同學們是怎么看我的,我的愿望……”通過這一步步活動讓學生從外貌、喜好、優缺點、他人的評價等方面來比較全面地認識自我。在活動中,我面帶笑容,傾情參與活動中,讓學生有如沐春風的感覺,體會到我的真摯感情。

2、心靈體驗,使學生感悟升華

心理輔導活動課如果沒有學生的參與就不能稱為活動課,學生積極主動地全身心地投入是活動課順利進行的保證。活動的設計提倡用創設問題情境、小組討論、游戲、角色扮演、小調查、小測驗等各種活動輔助輔導,通過各種形式的活動讓學生思想活躍起來,讓學生全身心地獲得心理感悟,通過感悟內化為自己的行為習慣,通過習慣形成穩定的心理品質。

小學生心理世界是隱蔽的、復雜的。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特點和生活實際設計活動課,讓學生感悟到知識內涵應延伸課外。以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多變的情緒》為例。對于小學三年級的學生而言,“情緒”這個概念是非常抽象、很難理解的,所以老師不談什么是情緒,而是先問:人有哪些情緒表現?小學生們回答非常踴躍:激動、愉快、憤怒、輕松、驚訝、恐懼……然后老師通過游戲讓幾位同學即興表演,其他同學猜測表演的是哪一種情緒。然后通過模擬幾個典型情景,如爸爸媽媽吵架時,孩子害怕的樣子;考試沒考好時,情緒低落的樣子。讓同學們了解到不良情緒給人們學習生活帶來的負面影響。最后老師拋出問題:當我們心情不好時該怎么辦?引導學生進行討論,并在學生發言的基礎上歸納了幾條克服消極情緒的常見方法,如轉移注意力、尋找朋友傾訴等整節課絲毫看不見抽象的情緒理論,但讓學生們真切地感受到了什么是情緒。

3、對于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思考

我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開設的比較晚,起步較低,我校更是如此。雖然各方面的努力使其有了較大的發展,但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從當前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所存在的問題為切入點,談談自己對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的思考。

受“應試教育”的束縛,很多學校現在仍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人才而不得不放棄心理健康教育課,由于大部分教師缺乏專業素養,不能準確把握心理健康教育課的教學,以致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施過程中較為盲目,造成心理健康教育課的狹隘化。

因此,學校首先要重視心理健康教育課,應加強對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專業素質培訓。對于已從事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的教師,學校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提高教師的專業能力:逐步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活動課的評比,鼓勵教師進行心理健康方面的研究,對表現突出的教師給予表彰,提高教師從事心理健康教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此外,我們還應關注所有從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師的心理狀況,加強對教師的輔導,提高教師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

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沒有固定的模式,也沒有統一的要求,以上的看法僅是我自己在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的實踐中的一些思考和想法,希望能得到從事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師和學者的關注和指導關注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努力上好學小的心理活動課,是我們小學教育工作者責無旁貸的工作,我們將繼續本著“以人的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在小學心理活動課中不斷探索、不斷實踐、不斷創新,為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獻上我們的綿薄之力。

參考文獻:

篇(2)

第一,重集體互動,輕知識講授,體現互動性。

互動性包含生生互動、師生互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有別于數學、物理、化學這些學科課程。在學科教學中,知識點的掌握對于學生來講是至關重要的,教師的教學成果能夠較快地顯現,并且很容易被測量和評價,而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的教學中,更偏重對學生行為、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其教學成果往往是內隱的,其影響往往是細枝末節、潤物無聲的。尤其是對于小學生來講,其認知能力還沒有完全發展成熟,思維能力、語言能力還有很大局限,如果通過知識講授的方式去培養學生的行為、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教學效果可想而知。

例如,在“認識自我”這一主題活動課上,如果教師對小學生講解“生理我”“心理我”“社會我”的概念,試圖通過這種方式讓小學生通過本課的學習能夠認識自我,教學效果可能并不會理想。首先,這些概念的掌握對小學生來講比較有難度;其次,這些概念的掌握并不會促進小學生對自我的了解。如果教師轉變一下教學方式,將知識講授轉換為游戲互動,那么教學效果可能會不一樣。

有一位教師通過“大風吹”這樣的游戲,來促進學生們對自我的探索。“大風吹,吹什么?吹扎小辮的人,吹戴眼鏡的人,吹愛笑的人,吹喜歡幫助同學的人……”在聽課過程中我們發現,這一游戲不僅調動了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和學習興趣,還能促進學生去進行自我探索,了解自身的特征,有效達成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生生互動、師生互動這些集體互動方式,可以創造一個開放、共享的氛圍,學生在互動過程中充分鍛煉自身的人際溝通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學會尊重他人,習得開放、積極、包容的態度,建立積極、和諧、內部一致的情緒情感體驗。

在一次評課活動中,一位教師提出了如何在心理活動課中傳授知識的方法。她認為,心理活動課中知識的傳授,不宜通過平鋪直敘的方式,由教師直接講授出來,而應通過學生在活動中的行為表現、體驗、感悟等課堂生成,由教師總結、提煉出來,呈現給學生。筆者認為,通過這樣的方式輸出心理學相關知識,比直接講授知識,效果更好。

第二,重動態活動,輕靜態思考,體現動態性。

動態性是指讓學生在行為上動起來,有肢體活動,有相互協作與配合。結合自身教學經驗以及聽課經驗發現,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中,教師的提問總會遭遇一些尷尬的場面,例如,學生的回答太表面化,內容沒有深度,答案并不是針對教師提出的問題等。同時,學生討論也比較流于形式,要么是各說各的,不會通過分析形成小組意見,要么是大家的注意力并不在討論問題上,導致討論過程并不會促進相互交流、學習與思考。這些問題的出現與小學生的思維發展階段和特征息息相關。

因此,筆者認為,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尤其是低年級)應該輕靜態思考類活動,討論類、分享類、思考類的活動應該適度,多設計一些能夠讓學生動起來的“動態”活動。

筆者曾經觀察過不同類型活動中學生的反應,觀察結果顯示,游戲類活動的效果最好,學生的參與熱情最高,游戲后的討論也較有深度和內涵,如果在游戲過程中再突發生成一個小故事,那么其教育意義就更大了。

“桃花朵朵開”這個游戲經常被教師用到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中。這個游戲的規則是,當教師說“桃花朵朵開,桃花幾朵開”時,學生根據教師說的數字,自動結對,結對人數超過和不足該數都要受到懲罰。在這個游戲過程中,我曾遇到過兩個小事件。

第一件事是一個不太受學生歡迎的男生因為找不到結對對象,一把抓住了我。通過這個事件,我引導學生們說出這個孩子的積極品質,如機智、反應快等。

第二件事情是幾個小男孩誰都不愿意退出這個群體,導致群體里的所有學生都要接受懲罰。通過這件事情,我引導學生思考個人與集體的關系,個人得失與集體榮譽的關系。通過我的引導,在再做此類游戲,出現類似情況時,某些學生的反應是,既然有人注定是結不成對子的,那么他愿意自己成為那個游戲失敗的人,而不去影響其他同學的游戲結果。

第三,重行動引導,輕言語指導,體現操作性。

操作性是指學生在課堂中,需要更多地通過自己親身實際的行動習得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等,而不是通過教師的言語指導去習得,即要做起來,而不是告訴他“為什么做,怎么做”。

在一次關于小學生學習習慣培養的教研活動中,教師們在討論如何通過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時,其中一個很重要的觀點是,告訴學生為什么需要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如何能夠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有哪些方法。這些指導對真正促使小學生培養起良好習慣是很有難度的。通過讓學生動起來,指導他們真實地去做,才能真正培養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例如,有的學校為了提高學生的注意力,在每次上課前用幾分鐘時間,讓學生們做數字劃消游戲,以趣味游戲切實提高學生的注意力。

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要為教育服務,要為解決學生實際問題服務,落腳點必須是學生的實際學習與生活。強調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的操作性、行動性,旨在促進學習的遷移,避免課堂與實際相分離的現象。

為了方便教師掌握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的流程與標準,朝陽區推出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的幾個步驟,大致把一節課分為“熱身區”“明理區”“實踐區”等幾個部分,其中“實踐區”要求教師結合學生的實際學情設計活動,促進知識的遷移,讓學生面臨實際問題時有計可施。

第四,重氛圍營造,輕理性說教,體現情感性。

情感性是指心理健康教育課堂是積極的、開放的和包容的,觀點是可以碰撞的,思維是可以交流的。教師不再是權威者和說教者,而是傾聽者和參與者。

心理健康教育是潤物無聲的教育,不能僅僅通過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去考察效果。如果用理性說教的方式去上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這堂課的性質會轉變為德育課、班會課或者思品課。心理健康教育課應該營造一種輕松、安全、關愛的氛圍,師生是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彼此坦誠的,學生能夠自由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展現自己的特點,抒發自己的真實情感。

曾經聽過一堂主題為“感恩父母”的課,課堂的氛圍非常沉悶,課程的主旨表達了父母的辛苦和不易,授課的主要形式是教師講解,學生的主要活動是進行案例朗讀和討論、分享。無疑,這堂課并不符合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的評價標準。“感恩父母”是一個比較感性的主題,需要喚醒學生內心的情緒,喚醒學生對父母辛苦的認知。單純通過教師講授的方式,學生很難深層次地體會父母的辛苦。

也曾聽過另一堂主題為“感恩生活”的課,課堂形式比較活潑,學生的活動比較豐富,如用小星星為自己的狀態評分,“拍賣健康”活動,觀看《黃美廉的故事》等。

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重在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感悟和思考,教師的角色定位是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陪伴者等,而不是講授者、說教者。

除此之外,情感性還體現在活動設置需要正向、積極。例如,在一次聽課活動中,課堂主題是“壓力應對”,在課開始之前,教師通過撒謊的形式虛構了一個壓力事件,“班主任說本課結束之后進行課堂抽測”。筆者能體會教師的用意,但是構建壓力事件的方式有多種多樣,姑且不論“課堂抽測”是否能夠構成壓力源,這種方式本身就會引起學生的反感。

第五,重積極引導,輕刻板評判,體現專業性。

專業性是指課堂中的內容要符合心理規律和心理學原理,不能有知識性錯誤,也不能忽視心理健康教育“尊重生命,尊重個體差異”的教育理念。

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是一門關注人格發展、態度、價值觀等的課程。其探討的很多問題并不是“是與非”的問題,更多的是澄清學生自身的態度和價值觀,引導學生朝著正向、積極的方向發展。心理教師應該秉承客觀的態度,不可輕易對學生加以評判,而是在適當的情況下加以積極、正向的引導,促進學生健康發展。

在一次關于“如何調節情緒”的課中,教師讓一位學生回答他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壓力時是如何調節情緒的,學生撩起袖子,指著手臂上的傷疤,說:“覺得有壓力的時候,會用小刀劃手臂。”在聽到這個答案之后,教師的表情很凝重,幾秒之后快速恢復了鎮定,詢問這位學生是否有其他方式去緩解情緒,比如尋求同學幫助等。同時,追問全班學生,大家是否愿意互相幫助,幫助需要幫助的同學,把班集體建設成大家心靈的溫暖港灣。當然學生的回答是肯定的。最后,這位教師讓全班學生喊出了“加油,我們共同面對壓力”的口號。此時,課堂的氛圍變得異常溫馨和諧,大家能夠感受到當事同學心中的平靜。相反,如果這位老師不夠專業,而是批評學生采用了一種錯誤的方式宣泄情緒,那么課堂效果可能會是另外的樣子。

篇(3)

教學模式是一定的理論和經驗的有機結合,是為完成特定的教學任務而形成的、相對穩定地用于組織和實施的教學策略和方法。設計教學模式有利于課堂教學機構改革和課堂教學規律的把握,因為,教學模式是在一定教學理論的指導下,是某種教學理論在課堂教學特定環境中、特定條件下的特定表現形式,是這一理論得以發揮實踐功能的中介,從而使特定條件下的教學結構和功能得到統一。“感受、感知、感悟”教學模式是學生在教師引導下的一種圍繞活動展開的學習,模式需要教師通過運用多元化的方法,將內容逐步呈現在學生面前,而在逐步呈現的過程中要求學生去感悟生活,感受問題情境,然后以學生互動、師生互動的模式,歸納總結,讓學生自悟自得,實現學生自我教育的目的。

1.該模式的建立以人本主義教育心理觀作為理論指導,重視學生的精神需要和個人體驗,強調每一個主體都參與其中,通過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的心理交流,使學生不僅從教師那里,更重要的是從活動課形成的心理場獲得心理支持和經驗,優化情緒品質,增進心理健康。

2.該模式的建立必須依據活動的特點,防止兩種傾向。

(1)防止學科化傾向。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程與傳統課程相比,有很大的差異性,學科課程學的是具有科學性的社會經驗和自然經驗,是一種“了解—體驗(應用)”的課程。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恰好與其相反,是一種“體驗—了解”的課程。兩者的本質區別在于課程的設計思路與形態,那么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程的教學模式顯然也應區別于其他學科。

(2)防止德育化傾向。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品德教育的一個重要區別就是強調接納和無批評,所以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程教育模式的建立必須重視個人體驗,重在溝通、疏導,必須是無濾過認知的,無批評的。

二、模式的實施策略

教育強調以人為本,心理健康教育也需要以人的發展為本,以教師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學生。“感受、感知、感悟”教學模式是通過教師創設一定的心理情境,開展富有啟發意義的活動,來造成學生個體內心的認知沖突,喚醒學生內心深處潛意識存在的心理體驗,通過親身感悟,以達到實際地培養學生健康心理、提高心理素質的目的。它的實施策略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情境設定,體驗情境,認識自我。

第二階段:移步換景,感知參與,調適自我。

第三階段:再現情境,自悟自得,展現自我。

以上整個教學過程具有一種潛在的活力,這種活力源于師生及學生間的互動、互感,是一種多向的交流,這樣的交流讓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課充滿興趣。同時整個教學過程都是以學生為主體,學生多想、多動、多參與、多感悟,教師不作過多的講述、講解。教師只是在必要時加以引導,這種讓學生自感、自踐、自悟自得的方式當然要比教師直接給出答案有意義得多,體會也深刻得多。整個教學過程使心理健康教育達到知、情、行的有機結合。

以上三個階段有一定的順序性,但根據不同的教育內容也不一定拘泥于這樣的順序,總之,這三個階段可通過三種基本活動途徑來完成:

1.認知式。一個人有什么樣的行為方式及情緒情感體驗,取決于他對情緒的認知反應。如果認知反應積極、正確,那么他的情緒情感體驗是積極的,采取的相應行為是積極的;反之,情況則相反。認知式就是引導學生學習正確的認知方式,通過學生的感知、想像、思維等認知活動實現活動目標。可通過以下方式進行:

(1)故事聯想式。教師在活動開始或活動中,利用學生喜歡聽故事的心理,引入故事,同時通過學生的觀念聯想活動,訓練學生的想像力、創造力、表達內心的感受和經驗。

(2)討論—澄清式。針對當前學生關心的敏感性問題、熱點問題、困惑問題、爭論性問題展開專題討論或辯論。

2.情境式。通過提供、創設一些具體的情境,引導學生體驗、感悟。情境分為以下幾種:

(1)氛圍式。利用錄像、錄音、電影等多媒體手段,真實地再現某些生活場景,或感受環境之優美、或感受人物之心態起伏。

(2)角色—體驗式。根據活動需要,讓學生扮演活動中某一人物角色,按角色需要思考、行動,體驗該角色人物的思想、心理,學習模仿好的一面或更清楚地認識到其不恰當的思維方式及行為,進而增進自我認識,減輕或消除心理問題,發展良好的心理品質。活動方式有:

啞劇表演。輔導教師提出一個主題或一個場景,要求學生不用語言而用表情、動作表演出來。

空椅子表演。由一個人表演。將兩張椅子相對擺放,學生先坐在其中一張椅子上,另一張椅子空著,但假設坐著另一個人,讓該生先表演彼此間曾經發生過的對話,或心中所想的話,然后坐到對面去,扮演對方的角色以對方的立場說話,如此重復多次,增進學生對對方的了解,改善與對方的交往。

角色互換。與前者相似,但參與的人是兩個以上。比如,輔導教師讓一個學生扮演失敗者,一個學生扮演幫助者。兩人對話一段時間后,互換椅子或角色。

雙重扮演。兩個學生,一個是有問題的學生,一個是助理演員。有問題的學生表現什么,助理演員就重復表現什么,這樣表現、重復事實,幫助問題學生清楚認識自己。

(3)游戲式。游戲是最受學生歡迎和喜愛的活動形式之一。它具有趣味性、自主性、虛構性、創造性、社會性(契約性、互動性)的特點,通過游戲能使學生在緊張中放松,在不安中坦然,在競賽中找到觀點,充分放松自我、表現自我、流露真情。而且在這種團體活動中達到彼此互相信任、經驗分享,進一步產生友誼感、成功感等各種真實感受。

3.行為訓練式

行為主義關于行為強化的學習理論認為:通過獎懲等強化手段可以建立新的、良好的行為或消除某些不良的行為。

(1)示范。這是一種借助模擬來習得或掌握新行為的方法。輔導教師自己或選擇某方面行為優秀的學生作為示范,示范對象在學生中具有權威的形象,學生模仿他們的良好行為從而獲得良好的行為。

(2)獎賞。利用實物如糖果、文具、分數等強化物或語言肯定其某種行為并增強該行為,同時增強其自信和自我效能感。這其中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鼓勵尤為重要,但也不要忽視學生的“自我獎賞”,當自己某方面經過努力做得不錯時,自我鼓掌、喝彩,給自己一個放松機會,獎勵自己一個糖果或其他物品也很重要。

(3)懲罰。在心理教育活動課中這是要慎用的一項活動。但巧妙地運用懲罰有時會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比如,游戲犯規時可罰掉一次參與機會等。

(4)契約。在活動中,師生雙方共同商定一份明確、公正而可信的契約。在契約中,明確規定何種良好的行為可以得幾個積分;何種不良的行為表現要扣掉幾個 積分;多少積分就可換取何種強化物,或享受某種特權。這份契約使教師明確教育訓練的各階段重點,使學生明確知道訓練要達到具體的目標。

在活動中,上述幾種活動形式是交叉運用的,并且由此還可組合派生出更多的活動形式。無論哪種活動形式,都在有機地服務于主旨,有助于實現活動目標,且都是通過感受體驗,通過感知訓練,最后達到自我感悟、自我教育的目的,“感受、感知、感悟”模式使整個心理健康教育達到了知、情、行的有機結合。

三、模式的特點

1.對象的全體性和個別性

整個活動模式的設計和過程都是無偏頗、無成見、無條件地面對全體學生,鼓勵全體學生的參與,并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個別和特殊發展,既不能使個別差異消失在全體之中,也不能只注重個別而放棄全體。它要求教師要有“同感性的理解”、“完整地接納每一個學生”等一般操作原則,設身處地以學生的思想和情感去感受、體會周圍的人和事物,真誠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學生,并積極引導他們互相傾聽,分享和思考不同的意見。

2.學生的主體性

在活動目標的確立、設計及實施中均可由學生參與,教師把學生擺在活動的主體地位。當學生主體地位得到體現時,學生在活動中才能積極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充分發揮其能動性、自主性和創造性。

3.形式的活動性

“感受、感知、感悟”教學模式不同于純知識傳授課型,而是將知識融于活動中,并以活動為載體,讓學生在活動中去體會、去感悟。學生在活動中,能不斷接收到新的信息和他人的反饋,他要考慮如何作出反應,這就使其思維處于激活狀態,伴隨積極的思維狀態,學生全身心投入活動,在情感上會有愉悅的體驗,參與自主意識將提高,使活動變得積極、主動、輕松、愉快。

篇(4)

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在有目標、有計劃、有步驟地提高學生的整體心理素質方面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它是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載體,是實現心理健康教育目標的重要保證。為了共享北京市中小學心理教師長期積累起來的優秀的心理活動課資源,提高北京市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的水平,北京教科院德育研究中心在市教委德育處的支持下,組織開展了首次全市性的“中小學優秀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征集與評選”活動。

一、北京市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的開展現狀

本次活動歷經了籌備、區縣初評、專家復評、組織錄課、對優秀課錄像進行審閱、對活動進行總結等階段,整個過程從2009年3月開始,到2009年年底結束,歷時9個月時間。

本次活動征集的教案,反映了我市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的開展現狀。

1.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基本確立起心理活動課以活動為主要特征的理念,突現出心理活動課的特色,但還存在一定不足

從心理活動課教案本身看,廣大心理教師基本可以做到:

(1)整體構思邏輯清楚,情景創設與學生生活及課程主題密切相關,能引發學生興趣,激發感悟。

(2)能運用一定心理輔導技巧與方法,教學環節的安排具有層次性,重點難點把握得當,連接過渡自然、順暢。

(3)符合學生年齡特點,靈活恰當地應用多媒體等教學手段,活動設計合理,能有效促進師生互動與生生互動。

(4)課堂氣氛寬松活躍,師生、生生心理相容、平等和諧。

(5)專注傾聽,對學生發言不進行價值判斷和干預,能給予及時適當的引導。

存在的不足:

(1)部分教案活動設計與教學目標之間不吻合,活動銜接不夠自然;出現“活動化”傾向,把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完全變成了“活動”(游戲),對“活動”的導入、分享與總結尚有欠缺,活動與教育目標有距離,活動主次不清,表面上學生參與性強,課堂氣氛輕松活躍,但深層次的感悟、體驗不足,情感與認識的升華被忽略。

(2)沒有能夠充分利用課堂上學生生成的教育資源,對學生現場的感受、情緒不能即時關注和引導;整個活動過程重預設、輕生成,沒有做到預設與生成相結合。

(3)對課后延伸重視不夠。心理素質的提高不可能在課堂上幾十分鐘內完成,學生只有把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上獲得的感受、體驗、認識等遷移到日常的學習、生活中去,并不斷強化這些感受和體驗,久而久之,才能成為習慣,進而內化為素質。心理活動課如果僅僅重視課堂環節,而忽視課后延伸,就很難達到提升學生心理素質的效果。許多教師對這一點的認識還有待提高。

2.教師對心理健康教育內容關注程度不一,不同內容主題的心理活動課之間存在水平上的差異

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非常廣泛,涉及到學生成長的方方面面。但是從目前我市心理活動課的主題內容看,許多教師關注的僅是學生的溝通交往、情緒管理等少數教育內容,而對入學適應、生涯規劃、意志力、危機應對等問題關注不夠。盡管在下發征集通知時專門對教案的內容范圍和數量比例作了嚴格的規定,但是,結果仍然是一些內容的教案不僅數量多,而且水平比較高;而另一些內容的教案數量少,水平相對比較差。

3.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水平不平衡

在心理活動課教案的數量和質量上,區縣之間、中小學之間存在不平衡。有的區縣不僅參評的教案數量多,質量也高,如西城區、東城區、延慶縣、大興區等;有的區縣獲獎教案數量少,質量明顯偏低。朝陽區、房山區等基礎好的區縣仍然保持其優勢,部分郊區區縣發展迅速。西城、東城、崇文(2010年歸入東城區)、宣武(2010年歸入西城區)等區,原來就有比較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基礎,教研力量雄厚,一直在全市乃至全國保持著領先水平;部分郊區縣如大興、延慶、密云等,由于近年來認識到位,有專業教研員指導,心理教師的專業化水平明顯提高。

4.區縣級相關部門教研員的專業指導是提高教師心理活動課水平的關鍵

區縣級相關部門(德育室、教師研修學院、教科所等)對心理活動課比較重視,有專業教研員指導、經常開展心理課教研活動的區縣,心理活動課教案質量明顯高于其他區縣。如西城區,有專業的心理教研員,長期以來堅持有目的、有計劃地在全區中小學心理教師中進行專題教研,穩步扎實地提高教師的水平;大興區、延慶縣也在專業教研員的指導下開展定期教研活動,取得了明顯成效。

調查還發現,北京市開設心理健康活動課的學校達到了73.2%,在開設心理健康活動課的學校中77.3%將活動課列入了課表。2006年徐志芳等人的調查結果為,北京市41.7%的中小學校開設了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課,23.28%的中小學校開設了心理健康教育選修課,與之相比,北京市2009年中小學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的比例明顯提高。

但是心理健康活動課的開設存在明顯的區域差異,西城區在開設心理健康活動課的比例和是否列入課表兩項都居于前列,大興區雖然在將心理活動課列入課表一項的比例略低,但在是否開設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一項高居榜首。延慶、通州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的學校不足一半,門頭溝與昌平不足60%。這與我們通過其他途徑了解和掌握的情況基本一致。西城是北京市最早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區域,有心理健康教育的傳統和豐厚積淀。2009年,大興區在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組織的“優秀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評比中獲得一等獎和二等獎的比例都名列前茅。總之,通過此次征集和評選,我們對我市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的現狀和水平、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有了進一步的了解,為下一步有針對性的引導提供了依據。

二、提高北京市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質量和水平的建議

1.進一步提高對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的認識,提高教師的教育能力

從某種意義上講,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的水平應該成為教師專業水平的標志和集中體現。但是目前還有相當一部分教育者對心理活動課的重要作用認識不足,把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僅僅看成是心理咨詢。有相當一部分校長認為,學校有心理咨詢室就等于開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對針對全體學生心理素質提高的心理活動課不夠重視;相當一部分教師熱衷于學習各種心理治療技術,忽視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提高。因此,還要向廣大中小學教育工作者宣傳教育部、北京市以及兄弟省市有關心理健康教育的文件精神,提高北京市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的質量和水平。

2.心理教師的培訓應體現專業化

我市一直以來都十分重視對心理教師的培訓工作,在提高心理教師專業水平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但是,由于對心理教師角色定位不準,導致培訓內容與心理教師的專業需要不吻合,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誤導作用。例如許多區級培訓邀請精神病醫院的醫生講授神經癥、精神病治療的理論和技術,請某些咨詢或治療專家講授諸如“箱庭治療”“催眠治療”“音樂治療”等技術,使相當一部分教師認為掌握了這些心理咨詢技術就實現了心理教師的專業化,所以許多教師不惜自費花巨資去考“咨詢師資格證書”。錯誤的理念導致錯誤的行為,許多心理教師熱心承擔心理醫生的工作而淡化了自己的教師角色,所以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沒有得到提高。事實上,心理咨詢師與心理健康教育教師是兩種完全不同的角色,心理教師是教師而不是醫生。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師與學校心理咨詢員的工作目標、任務等是有差別的,在培訓內容、管理要求等方面不能混為一談,應該走專業化的道路。

因此,在對心理教師的培訓方面應該有清晰的定位,使培訓目標更加明確,內容更符合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實際需要。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培訓和資格認證應分為兩個系列: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系列和學校心理咨詢員系列,兩個系列在培訓目標、內容、方式方法、管理要求等方面應有明顯區別。

3.加強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理論研究,構建北京市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目標、內容和評價體系

北京市心理健康教育目前還沒有形成有自己特色的理論體系,在很多重大的理論問題上,各級領導、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人員、一線教師之間并沒有達成共識,致使北京市的心理健康教育在近30年的發展中仍然沒有比較完備的課程標準,各學校在對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解上各有側重,制訂的目標各不相同,所選擇的內容、采取的方式、方法五花八門。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門教育科學,它既需要有廣泛的心理學理論基礎,必須遵循中小學生心理發展和心理活動的規律,同時作為素質教育的基礎和重要組成部分,又同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等具有相同的屬性,必須遵循教育規律。此外,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性又決定了它具有很強的技術性、操作性和實踐性。如果對這一點的認識不充分,忽視理論研究和指導,就不能保證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甚至還會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引向歧途。

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將心理健康教育納入基礎教育課程體系的重要標志,也是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徑之一。2001年北京市就有61.8%的學校開設了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但是至今使用的教材各種各樣,水平和質量參差不齊,有的區縣或學校用的竟然是剛從別的學科轉過來,只上過一兩節心理活動課的教師編的所謂的“校本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各學校所使用的教材有二十多種。課程設置的隨意性很大,有的是必修課,有的則是選修課,課時安排也從一學期幾節到三十多節不等。這種表面看來“百花齊放、各具特色”的現象對心理健康教育的長久、科學發展非常不利,它會導致各個學校自行其是、重復摸索,長久在低水平的狀態下徘徊;它不利于心理健康教育評價標準的制訂,也不利于校際的交流和協作,更不利于心理健康教育教研活動的開展。

既然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素質教育的基礎、核心與中介,那么心理健康教育就應該有本學科的教育目標體系、內容體系、方式方法體系和評價體系,有自己的教育大綱,有通過審定達標的教材,有相對穩定的課時保證,有一定水平的、穩定的教師隊伍,有教研室,等等,這樣才能保證其教育效果,而現狀與之相距甚遠。只有加強理論研究,確立心理健康教育的課程體系和標準,才能保證我市心理活動課的質量和水平。

4.開展全市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教研活動,建立資源共享機制

通過本次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的征集評選活動,我們發現我市有相當一部分教師能夠拿出全國一流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示范課,不少教師經常被兄弟省市邀請。但是,我們自己并沒有充分利用這些優質的教師資源。區縣間的交流分享不夠,致使區縣之間的不平衡狀態沒有明顯改善。調查發現,目前北京市中小學心理教師參加心理健康教育教研科研活動的比例偏低(參加過區縣級及以上活動的占38.5%),且呈現出明顯的區縣、類型與地域之間的差異。針對此,我們應該建立市級和區級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教研機構,初步構建基本的市、區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常規工作制度與合作模式,形成三級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交流平臺,有計劃地、定期地進行研討,提高心理教師的整體教學水平。

參考文獻:

[1]郭友.新課程下的教師教學技能與培訓[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8.

[2]胡永萍主編.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第二版)[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10.8.

[3]沈貴鵬.心理教育活動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0.1.

[4]郭念峰主編.心理咨詢師[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7.

[5]劉宣文.心理輔導活動課的設計與評價[J]. 教育研究.2002(5).

[6]鐘志農.心理輔導活動課操作實務[M].寧波:寧波出版社.2007.7.

[7]〔美〕多爾著. 王紅宇,譯.后現代課程觀[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

篇(5)

學校教育的宗旨是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綜觀心理學各理論學派對健康人格的研究和描述,我們發現人格是多角度、多層次的,共同特征包括:

1.情緒的成熟度。健康人格者能忍受生活的挫折,能面對現實,保證冷靜和自信。

2.道德感。道德的自律性使他們的個性得到充分的發展和表現,并使人獲得幸福感。

3.對現實有清醒的認識。心理健康的人能準確、客觀地認識現實,并清楚地認識現實自我與理想自我。

4.樂于接受新的經驗和挑戰。心理健康的人強調增加緊張的重要性,而不貪圖安靜和穩定,富有創造性。

5.獨立性和自主性。心理健康的人對自然和社會環境的看法有相對的獨立性和自主性,能把握自己而不受他人支配。

6.有高峰體驗。高峰體驗是一種強烈的沉醉于事業的喜悅狀態,處于這種情緒之中,人會體驗到強烈的自信心和力量。

7.人際關系融洽。心理健康的人既承認自己,又尊重別人,與他人保持親密關系,和睦相處。

在我們經歷的兩次團輔活動中已經在這七個方面得到了訓練。如何利用團輔的這種方法對學生進行人格培養呢?我做了一些思考。

一、強化環境育人,營造教育氣氛

營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圍,從提高教師素質、優化校園環境、提高家長素質入手,努力為廣大師生創設寬松、和諧的發展空間。

(一)加強科學研究,提高教師素質

教師的教育觀念、心理素質和人格力量對學生的心理健康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只有具備現代教育思想和教育能力的教師,才能擔負起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重任。

(二)倡導校園文明,優化育人環境

環境能影響和改變人,它能使人振奮,也能使人頹廢。對于學生來說,影響最直接的是家庭環境和學校環境。有序的學校管理,優美的校園環境,良好的校風、班風,和諧的人際關系,濃濃的人際關系,濃濃的學習氣氛,都會使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熏陶。為此,校園環境要體現學生的學習與生活,用環境來凈化學生的心靈。在良好的班風的創建中,通過建設優秀的班集體,來為學生營造一個平等、和諧的心理環境,讓每一個學生在班里都感到愉快、溫暖,樹立“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思想,讓每一個學生都有一種“同學因為有我而快樂,集體為我而光榮”的心理體驗。

(三)優化家教環境,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搖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家庭教育對于孩子心理素質的形成和發展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完整的家庭結構、溫馨的家庭教育氛圍、科學的教養態度都是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重要保證。我們發現,有些家長不懂得孩子的心理需要,缺少溝通,造成孩子心理上的障礙。教師要與家長統一認識,統一步調,密切配合,形成合力。為促進家長與孩子間的交流,還可以讓學生和家長參加團輔活動,通過交流與碰撞,使孩子理解父母,父母重新認識孩子,從而獲得了較好的教育效果。

二、強化活動育人,提高學生素質

落實學科滲透,建立工作體系。心理健康教育并不只是在心理活動課上進行,它可以隨時滲透在我們的每一個學科教學中。在課題組中,已有語文、數學、音樂、美術、體育五個學科開始嘗試在本學科課堂教學中滲透團輔理念的研究,并有相應的課堂調查問卷,學生跟蹤等干預手段。

三、開展團體心理輔導班會

團體心理輔導班會是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的一種有效途徑,以班會為載體,通過團體交互作用,運用心理劇等形式,促使個體在交往中通過觀察、學習、體驗,認識自我,探討自我,接納自我,從而改善人際關系,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一)創設活動情境,突出內心體驗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門從理論到實踐、從觀念到行為的科學而全面的教育,要實現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就要更多地依賴于個體在真實情景中的實踐體驗。因此,我校通過學生訓練營,運用多種層次的心理拓展游戲,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內心體驗,從學生的知、情、意、行等諸方面存在的實際問題和他們的心理需要出發,有針對性地開展豐富多彩的教育活動。這些活動使學生學會了關愛他人,增強了社會責任感與使命感,在“做”與“學”中,心靈得到了凈化,情感得到了升華,意志品質得到了磨煉。

(二)建立心理檔案,講求教育實效

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僅僅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則和一般方法是不夠的,還必須及時洞察學生的心理問題,準確把握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有的放矢地進行教育,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運用心理學的方法對學生進行心理調查,隨時觀測學生的心理狀況,引導學生學會調整心態,學會排除煩惱,學會自主愉快地學習與生活。

(三)加強心理咨詢,建立溝通渠道

篇(6)

良好的心理素質是優良品德形成的基礎,更是一個人健康成長的標志。許多實踐充分證明,在數學教育活動中,巧妙地將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其中,不但能促進學生以更好的心態參與數學活動,還能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我認為把小學數學實踐活動與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主要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數學教師嚴謹而不失民主的陽光行動,給學生營造了適宜A心理環境

教師在小學生眼中有著極高的地位,教師每天都與學生在一起,是他們學習的榜樣,其言談舉止、做事方法往往影響著他身邊的一大批小學生。數學教師嚴謹的工作態度,民主的工作作風,往往會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影響。這樣的數學教師往往情緒穩定,沉穩大方,課堂上、活動中以親切的眼神關注學生;風趣幽默而飽含激勵的話語與學生交流,則多了一份鼓勵,少了一份指責,多了一分關愛,少了一分冷漠。這樣的教師能給學生一種心靈的安全感,會使他們產生積極、樂觀的態度,感染學生形成積極情感,從而使學生在輕松、愉快而活潑的氛圍中參與數學實踐活動。

二、充分發揮小伙伴的作用,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

小學生之間,因其年齡相近、學習生活的經歷相似、心智水平發展的近似、語言相通,以及較為相近的興趣愛好,小伙伴之間情感交流更容易,在活動中可以起到潛移默化相互幫助、相互教育的作用。在小學數學實踐活動教學中,教師可以把一些熱點問題拿出來讓學生討論。例如:“數學實踐活動中遇到問題怎么辦?”“你喜歡什么樣的數學實踐活動?”“小伙伴遇到了問題,我該怎樣做?”“抄襲作業對嗎?抄襲作業有什么危害?”“遇到自己不喜歡的教師,我們該怎樣做?”等問題,讓小伙伴在討論交流中各抒己見,實現相互教育、相互影響、自我完善,從而使學生在愉悅接納中學會與人相處,學會傾訴自己的心聲。

三、數學實踐活動為學生成長與體驗數學搭建了平臺,提供了機遇

(一)豐富多彩的問題情境創設,有效激發了小學生參與數學實踐活動的興趣和欲望

小學數學實踐活動的開展既要遵循小學生的認知規律,符合其心理需求,又要能有效激發小學生參與數學實踐活動的興趣和欲望,意味著教師要將數學實踐活動探究的問題預設到一定的生活事件中,創設出含有數學問題的社會生活原型情境,學生在對情境中的事件進行觀察、分析的基礎上,依據情境中的信息提出數學問題,喚起學生對問題的研究欲望,確定進行實踐研究、開展實踐活動的主題和內容。

(二)數學實踐活動使學生在合作實踐交流中學會協作

小學數學實踐活動是學生自主探究和小組合作交流相結合的活動。因此,在數學實踐活動中既要鼓勵學生個體的自主探究,又要倡導合作學習,團隊協作,從而使學生明白個人在活動中的價值和團隊在活動中的作用,沒有個人的自主探究,就沒有團體對實踐活動不斷深入的研究,沒有團隊每一位成員的齊心協力,就不能高效完成學習探究任務。每一個成員都充分參與到活動之中,形成積極向上的學習氣氛。成員的分工顯得尤為重要,各個成員只有明確自己的職責,才不會出現一部分人忙得焦頭爛額,一部分“閑人”袖手旁觀的現象。讓優秀的學生不驕傲自滿,而是繼續努力、引領發展;暫時落后的學生也不自卑,而是在自己力所能及的崗位上不斷努力,不斷成長。在活動小結時,學生都為自己的收獲與成功而感到自豪。

(三)尊重學生差異,使不同學生得到不同發展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課程應致力于實現義務教育階段的培養目標,要面向全體學生,適應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1]因學生之間的智力、習慣、能力、體質等方面差異是客觀存在的,就要求在小學數學實踐活動中,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差異,并針對活動主題和學生實際能力,分層要求、分層評價。讓每個學生都能在適合自己實際水平的層面上學習,本著“下要保底,上不封頂”的原則,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在自己原有水平與能力的基礎上有進步、有發展,充分保護學生的自尊心,真正為學生營造安全的學習環境。

(四)突出評價的激勵與發展功能,促進和維護學生的心理健康

“學習評價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全面了解學生數學學習的過程和結果,激勵學生學習和改進教師教學。”[2]做好學生參與數學實踐活動情況評價,是促進和維護學生的心理健康的重要契機,要堅持評價主體多元化、評價形式多樣化,如把學生互評、自評與教師的評價相結合;小組的評價與組內個人的評價相結合;校內評價與校外評價相結合等。評價不僅要對活動的探究結果做出評估,而且要特別關注學生實踐活動過程的評價和在過程中的評價,關注他們在學習過程中表現的各方面,如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態度、參與度等。無論其最終結果如何,只要經歷了實踐,對數學、自然、社會、自我有了新的認識,體驗了數學探究活動,就給予學生積極的評價,突出評價的激勵與發展功能,增強小學生參與數學實踐活動的興趣和自信心,積極肯定自己,使評價活動成為學生自覺內省和反思的開始,成為促進學生交流學習的機會和平臺。

(五)在數學實踐活動中體驗成功的樂趣,激勵學生健康成長

小學數學實踐活動課將數學知識運用到解決社會生活問題的過程中,把抽象的數學知識轉化為看得見、摸得著的可操作性數學。在具體問題的解決中,驗證和應用所學數學知識,使學生親自體驗數學產生的過程,積累實踐經驗,體驗到成功的喜悅。正如桑代克在《算術心理學》所說的,“對外部刺激有滿意反應,由此引起的學習是主動地、有選擇地學習,刺激與反應之間的聯結可以通過一種正強化,即成功就能獲得報償而得到加強。”[3]成功所產生的積極愉快和自我滿足的情緒體驗,是學生自我潛能得以發揮的強大動力。對小學生來說,成功本身并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享受成功的感覺,體驗到通過自己努力與付出做成自己想做的事,實現自己愿望時的那種開心和滿足的心情。

總之,數學實踐活動與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不僅是新課程改革的要求,也是現實對數學教育的要求。數學教師在教學活動中不但要關注學生的學習活動,重視數學活動與心理健康教育間的相互融合、相互促進,更要關注孩子的心靈成長,真正實現小學生在數學實踐活動中愉快學習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篇(7)

中圖分類號:G4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4)15-0199-01

一、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的重要性和意義

技工學校的學生,年齡大多在15―18歲之間,處于身心發展的重要時期。他們絕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家長過高的期望給他們造成了過重的壓力和困擾;市場競爭、就業的壓力也給他們的心靈帶來了很大的沖擊。他們大多數人,到技工學校學習是出于無奈,不喜歡所學專業,認為前途渺茫,有強烈的自卑感和失落感。從長遠看,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使之養成“自立、自信、自尊、自強”的良好心理素質,將使他們終生受益。

健康教育活動課,從學校“心育”的任務來看,能夠促進學生個性健康發展,有計劃、有目的地推動同齡學生個性心理品質積極發展,預防因缺少關注、引導而可能發生的心理不適應、心理障礙或心理疾病。

學校的“心育”,涉及了學生心理發展過程中方方面面的問題,如自我意識發展、學習潛能開發、情感情緒調控、人際交往訓練、青春期心理適應等等。這些內容。有的可以在課堂教學中滲透,有的可以在學校日常教育內容中結合,有的可以在班主任的個別思想工作中體現,以班級為主體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則是一種可以兼顧青少年成長發展過程各種心理需要的團體輔導形式,它用一個比較充分、集中地輔導時間,圍繞一個比較專一的輔導主題對學生進行輔導,為學校“心育”工作開辟了專門的渠道。“班級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應該成為學校“心育”的重要載體,它在提升學生的心理素質、發展學生個性、是學校教育人性化方面所起的獨特作用是其他“心育”形式所無法完全取代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是一個不可或缺的環節。

二 、實施技工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的策略

1、為教師創造更為寬松的教學環境

實施民主管理,讓教師認識到自我在學校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充分感受到學校對自己的認可,進而體現教師在學校發展中的價值。

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來減輕、緩解教師的心理壓力。加強一線教師的知識技能培訓,提高教師適應和實踐新時期教學要求的能力;制定合理、規范、可考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的效果評估標準,心理教育活動課的評估不同于一般的對學科課程的評估。本課程評估的重心應是學生自身的變化。

心理教育活動課可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評估:

第一,班級狀況:主要是指班級達到的情況。即通過活動,班級整體是否達到預期的目標。如班級整體問題是否有所改觀?班級的凝聚力是否增強?

第二,學生個人情況:一是學生是否對本課程感興趣。表現為愛上這門課,積極參加本門課程的活動等;二是學生自身的心理狀況是否發生了變化,包括學生的自我認識、自信心、人際關系等各方面的變化。這些可通過與學生的交談、觀察等方法來評估。

第三,活動設計的質量:一是活動無科學性錯誤;二是活動的主題和目標是否符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問題應該是學生要解決的;三是活動設計得情景是否生動、有趣、是否受學生歡迎。

第四,教師的表現:一是教師的角色是否到位(包括組織引導者的角色、知己的角色、心理輔導者的角色);二是教師的情感是否投入,情緒是否樂觀、開朗。能否通過自己的語言和非語言行為給學生以感染力;三是教師是否有創造性。

2、維護教師心理健康

要加強對教師的心理教育,提高教師的心理素質 :要引導教師加強自身修養,明確自己的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提高自身對教育事業的責任感和事業心,樹立道德自律觀念,強化愛崗敬業、擁有開放的胸襟、真誠的民主意識和無悔的奉獻精神。

要幫助教師開展自我教育,以健康積極的心態正確對待自身素質的缺失,坦然接受新課改中存在的問題,通過創造條件爭取再學習、再提高。教師要學會自我疏導,在對各種社會現實產生不良情感時,往往需要適當地排遣,否則就會產生郁悶;在心情不舒暢的時候,,進行自我減壓.。

要樹立教師心理教育觀念,健全教師心理教育機制:要建立教師心理狀況定期檢查和心理素質測查制度,讓教師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狀況,為其自我調整心態提供依據。要為教師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講座,讓教師多掌握一些心理學知識,使他們能夠有效地進行自我調適。建議設立心理咨詢機構,使教師出現的一些消極的心理感受能夠及時得到排遣。

管理方式的改革促進教育公平,讓教師獲得心理上的平衡實施民主管理,讓教師認識到自我在學校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創新管理形式,讓教師充分感受到校園環境的和諧。

3、提高教師的心理輔導技能

科學合理的自我評價和定位,我們教師都是獨一無二的,你要善于分析自己:要分析自己所處的環境,分析自己特質的強、弱、危及自己的專業才能,以及對教育目標的認識與價值信念,每位教師對自己的個性專長和優缺點要心知肚明,并根據自己的這些特點給自己的整體定好位。在評價中尤其要看到自身的進步。提升自我境界,塑造自身人格 。

提高任課教師的業務素質 :首先,應該準確的把握心理健康教師應具備的人格特征。其次,應加強對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任課教師的業務培訓培訓工作,提高其專業素質:第三,安排其深入教育實地,進行學生心理狀況的調查,參與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的開展與教學活動,此外,我們還應關 注所有從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師的心理狀況,加強對教師的輔導,提高教師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

4、組織開展各種心理健康教育活動

篇(8)

馬勒博士說過“有了健康并不等于有了一切,但沒有健康就等于沒有了一切”健康是人生快樂,幸福,成的基礎和前提,而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人們的生活節奏在日益加快,競爭越來越激烈,人際關系也變得越來越復雜;高校擴招使中職學校面臨嚴重的生源不足,學生綜合素質急劇下降。作為現代社會的組成部分,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中職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顯得尤為突出。

康德曾經說過:“人通過教育而成為人”。這說明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是可以通過教育而獲得的。教學模式是教育成效的關鍵所在,而教學模式的多樣化作為人的心理-社會活動,它不應該也不可能依靠某一種模式實現它的全部功能,而心理健康教育課是一種創造性的過程,其效果取決于師生雙方的創造性活動,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教無定法,因此我們常說教學是一門藝術。

為滿足青少年心理發展和社會對高素質人才的需求,心理健康教育己經成為中職學校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在教育實踐中教育者們達成了共識,即開設專業課程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條不可替代的重要途徑,心理健康課不同于其他教學學科以系統科學知識的傳授為目標,而旨在優化學生的心理素質,幫助學生學會正確地看待自我,悅納自我,學會交往和情緒調整,提高社會適應能力。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課堂是以學生個體的經驗為載體,以活動為中介,通過學生參與,體驗和感悟,認識自己,開發自己的潛能,獲得自助的過程。

中職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一門使學生獲得心理體驗,促進個人成長,培養學生心理素質,塑造學生良好心理品質,確保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課程。基于此,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就不能按照傳統的思路方法去“教導”,也無法通過“教導”進行心靈的交流,心理健康教育應該是“引導”式活動,教育者只是一個引導者,學生心理品質的發展需要學生自己去認知、感悟和建構。讓學生在活動中得到體驗、在活動中學會調適。心理健康教育應具有活動化的特點,所以在實踐教學中心理健康教育課應采取活潑豐富的活動形式。

1團體心理輔導,懂得學習經驗

人不是一座孤島。人從呱呱落地就在家庭中開始了團體生活。人在任何的成長階段都需要團體的陪伴和支持。人是社會動物,只有處于一定的團體中,成為團體的一分子,個人的需要和期望才能得以滿足。在日常生活中,每個人都會建立各種形式的人際關系。而許多心理問題和困擾往往來源與不良的人際關系,處于青春期的中職生,他們的思想、觀念、行為、態度更易受到同輩團體的影響。實踐證明,在幫助那些有著共同成長課題和類似問題或困擾的人時,團體心理游戲對幫助青少年改變和成長有很大效能。

團體心理輔導是把教學目標及內容寓于學生游戲活動中,使學生獲得相應的體驗、領悟一定心理知識,獲得一定心理技能的教育活動。如:“年輕的朋友來相會”游戲活動,學生都能融人到游戲中,即獲得了經驗,也增強了與新同學的感情。安排團體游戲要注意與教學內容密切結合,調控好活動的時間與節奏,并制定安全措施,以保證活動取得良好的實效。在團體的協助下,審視自己的內心,反思自我的成長,思考學習,思考人生,推動自我發展的過程。 轉貼于

2角色扮演,體會真情實感

角色扮演技術特別適用于青少年,可以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相應角色的種種心理和行為狀態,激發學生參與的興趣和熱情,具有較好的示范感染效果。角色扮演有別于文藝節目,在教學實踐中,要做好角色扮演組織工作,應注意表演的內容要切合學生實際,能反映教學的目的;形式為內容服務,以即興表演為主,不必追求過多的修飾雕琢。如一個同學與母親的關系有問題,常常發生沖突。可以模擬他平時生活中與母親爭吵的真實場景,請其同學扮演他的母親,重現那個場面。根據不同人扮演母親時,他的不同表現,找出他內心沖突的根源。

3討論交流,學會坦誠相助

在課堂上開展討論、辯論活動,既是為了讓學生通過平等寬松的溝通交流,相互提示相互影響來獲得心理體驗和感悟;又可以通過這種形式加深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增進同學之間的了解和合作。討論一般采取分組或全班進行的形式;辯論則宜按照不同的觀點來劃分辯方。教師要鼓勵學生暢所欲言,對學生的觀點和論據,不能隨意加以點評而導致傾向性。討論不必非要求得一致意見,辯論更不必非要分出勝負優劣。只要學生經過真誠參與而開拓思路、獲得知識與技能,增進了解與合作,就達到了教學效果。

4技能訓練,消除心理障礙

教師在教學中經常要進行心理行為訓練,以幫助學生消除心理障礙、培養學生心理調節的能力。如訓練學生掌握幫助消除焦慮癥、強迫癥的基本方法、人際交往的基本禮儀、調節情緒的基本技巧等等,都能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產生積極的輔助作用。

5量表測試,幫助自我認知

我們學校應用的是心海心理測試軟件來理現狀來了解學生的心理行為狀況,幫助學生自我認知和自我評價。首先學校可以把量表測試作為教學的輔助手段,但注意必須嚴格審評量表本身的合理性和科學性。其次要引導學生自愿如實地填寫量表。再次,不能把量表作為評價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唯一的、主要的標準;再次,對量表資料應有嚴格的保密措施,不能傷害學生的隱私權和學生對教師的信任。對學生進行定期測量或特別測量與監護,問卷的結果對有效預防、教育及矯正都具有重要意義。如通過心理健康測評(SGL-90)能讓被測者更清楚的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狀態,有助于心理輔導老師更理性的對學生進行客觀的幫助,并對以后的工作提出有效的建議和對策。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種創造性的過程,教師不能墨守成規,教學要有彈性,一個主題可有多個方案,并根據課堂中學生的情況靈活使用,不斷推陳出新。心理健康教育課的教學,不是一個灌輸說教的過程,而是一個討論過程,一個心靈溝通的過程,一個情感交流的過程。心理健康教育課以尊重為基礎,以同感為前提,意在以心靈的溝通來強化學生自我反省與自我完善的意向,促進其健康成長。

篇(9)

一、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小先生活動模式實質

以發展學生主體性為根本出發點,讓學生以小先生的身份積極能動地參與活動,在活動中進行自我教育和相互教育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我們認為小先生活動首先是一種教育觀念和教育思想的轉變,它擯棄了“以教師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以教室為中心”的陳舊教育模式,承認學生是小先生,小先生的身份可以使學生在活動中以主體態度參與,在主動參與中形成積極的態度和較高的能力,使學生原有的心理素質得到進一步提高。

在小先生活動過程中,師生的角色身份定然會發生相應的轉化,即教師由過去意義上的“權威”、“導演”自覺地向“朋友”、“伙伴”的身份轉化,學生由單純的、被動的受教育者向“小先生”、“亦師亦生”的雙重角色身份轉化,即要求師生在雙邊活動中形成一種全新的、和諧的人際交往關系。

二、目標體系

1、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小先生活動模式目標體系

(1)根本目標:高揚人的主體精神,培養能動的、會生活的、具有良好個性心理品質的新人。

(2)基礎目標:以小先生的身份做人,以小先生的身份做事。

(3)具體目標:懂做人,會做事。

2、關于目標體系的要點闡述

小先生活動模式的核心思想是:參與、發展、自覺、覺人。我們強調學生在活動中人人參與,在參與中積極發展。參與是前提,發展才是目的。“自覺”即“自助”,它是一個自我教育的過程;“覺人”即“幫助”,它是學生之間進行相互教育的過程。

三、操作系統

1、操作流程

(1)操作流程步驟

第一,創設情境。學生接受信息,準備參加活動,教師創設活動情境,提供豐富的活動機會。第二,承擔角色。學生通過自薦和互薦,承擔小先生角色,教師主要起啟發、建議、指導作用。第三,投身活動。學生以小先生身份參與活動,并逐漸成為活動的主體,教師則主要是提示、示范。第四,感受沖突。讓學生感受舊有認知結構與新認知的沖突,教師及時點撥、引導、展示矛盾沖突。第五,同化順應,學以致用。學生判斷、選擇、同化,完成結構的重組,在新的情境中學以致用(自覺),教師以朋友和伙伴的身份共同參與活動。第六,即知即傳。學生將活動中獲得的理性知識傳給伙伴(覺人),教師移位。

(2)流程要點闡述

我們認為,學生在心理健康教育課中的主體地位來源于他們所承擔的小先生角色。因此,教師在創設情境的過程中,必須提供足夠的、不同層次的、豐富多彩的參與機會,每一個小先生角色都有特定的活動內容和對象,讓他們真正感受到自己是活動中的主角和最重要的人物,從而保證學生的參與性和主體性作用的充分發揮。

非理性認知是學生心理健康的大敵。據此,感受非理性認知與理性認知的沖突是同化順應的基礎,而同化順應的目的是學以致用。即知即傳的必然結果是一個小先生帶出一群小先生,真正做到人人參與、全員投入,形成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良性循環和健康氛圍。

2、方法途徑

(1)方法途徑的板塊結構

途徑一必修課。其活動形式主要有小組活動、心理劇和小品、個案分析、問題討論等。

途徑二課外活動。其活動形式主要有心理咨詢、心理健康講座、心理之窗專欄等。

在上述活動形式中,學生所承擔的角色和任務主要有:第一,學生值日。第二,學生表演。第三,學生聽課。第四,學生辯論。第五,學生咨詢。第六,學生嘉賓。

(2)方法途徑的要點闡述

構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三級網絡。必修課活動是以發展性模式為主,構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一級網絡。課外活動以防治性模式為主、發展性模式為輔,構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二級網絡。對于學生中出現的極個別嚴重的心理障礙和疾病,通過學校心理健康中心和市心理康復中心進行康復治療,這是以治療模式為主的第三級網絡。

小先生的來源和培訓。小先生主要來源于“志愿者”,由學生根據活動內容和角色需要自告奮勇來承擔,也可由學生互相推薦。對于一些性格內向、膽子小的學生,我們采用布置任務、積極鼓勵的方法,請他們從小角色開始參與,逐步適應,投入活動。小先生可以由教師培訓,也可以由小先生來培訓。其途徑主要是專題培訓,也可以通過社團活動和課外活動的途徑進行。

四、評價體系

篇(10)

一、研究目的

隨著我國體育課程與教材改革的開展,不僅更加重視體育的健身功能,而且越來越重視體育的健心功能。尤其注重體育教學和體育活動對小學生心理健康的促進作用。本文對此從不同角度進行闡述,加以總結和回顧,并提出要加強這一領域的實驗研究,更好地促進學校體育教學改革與發展。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對象

本校的小學中高年級學生

三、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閱讀有關文獻書籍和學術論文,給以收集

2.觀察法:結合教學實際、理論和實踐相結合予以積累

3.談話法:通過和學生課后交流獲取反饋信息

4.歸納總結法:對所掌握材料歸納總結,從而得出分析結果

四、結果與分析

1.體育教學和體育活動對小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1)對改善學生情緒狀態的影響

情緒狀態是衡量體育鍛煉對小學生心理健康影響的最主要的指標。小學生在緊張復雜的學習生活中,經常會產生憂慮、壓抑情緒,體育教學和活動則可以轉移個體不愉快的意識情緒和行為,使他們從憂慮和煩惱是擺脫出來。體育教學和活動對學生的情緒和情感有明顯的促進作用,學生在參加體育活動后能產生愉悅、舒暢的心情,使得自信心和能力感不斷增強。再之,讓學生參加一些集體性的比賽(如團體接力賽、拔河等),是培養他們集體主義觀念以及高度責任感、榮譽感的有效途徑。所以小學生經常合理地參加體育活動,尤其是他們自己喜愛和擅長的體育活動,可以使他們從中得到樂趣,振奮精神,陶冶情操,從而產生良好的情緒狀態。

(2)對提高學生智力功能的影響

經常參加體育活動可以提高智力功能,不僅使鍛煉者的注意、記憶、反應、思維和想象力等能力得到提高,還可以使其情緒穩定、性格開朗、疲勞感下降等。同時,由于體育活動能有效地促進小學生神經、呼吸及循環等系統的發育,提高各系統的功能,從而更有助于學生注意力、記憶力、想象力、思維分析等能力的發展。因此,經常參加體育活動有助于學生智力功能的發展和提高。

(3)對確立學生良好的自我概念和表象的影響

自我概念和表象是個體主觀上對自己的身體、思想和情感等的綜合評價,它是由很多自我認識所組成的,包括“我做個什么人”、“我信仰什么”、“我現在怎樣做”、“我將來怎樣做”等等。由于堅持體育鍛煉可使體格強健、思維敏捷、精力充沛,因而,體育鍛煉對于形成學生良好的自我概念和改善身體表象的審美意識至關重要。

(4)對培養學生堅強意志品質的影響

意志品質是指一個人的果斷性、堅韌性、自制力以及勇敢頑強和主動獨立等精神,意志品質既是在克服困難的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又是在克服困難的過程中培養起來的。在體育活動中常常要求學生不斷地克服客觀困難(如氣候條件的變化、動作的難度或意外的障礙等)和主觀困難(如膽怯和畏懼心理、疲勞和運動損傷等)。因此體育教學和體育活動可以更有效地培養學生良好的意志品質,能更好地發展學生自覺性、果斷性、堅韌性。使堅強的意志品質能夠遷移到日常的學習、生活中去,為以后的健康成長和順利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礎。

(5)對促進學生個性形成的影響

社會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個性的形成和發展與人的行為活動密不可分。在體育教學中,學生是活動的主體,并擁有一個較為廣闊的空間領域,思維活動與集體活動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從而有利于個性的表現和發展,對學生個性的形成起到促進作用,為學生個性多元化發展提供了條件。

(6)對改善學生人際關系和提高適應社會能力的影響

體育活動可以讓不同職業、年齡、性別的人相聚在運動場上,進行平等、友好、和諧的練習與比賽,相互取長補短,共同提高,使人們互相之間產生親近感和愉悅感。由此可見,學生通過體育活動,能結識更多的朋友,通過體育活動和比賽學會與別人分工合作及公平競爭,從而更好地融入社會和適應社會。

五、結論與建議

通過以上的總結可以看出,我國的運動心理學者和學校體育工作者對學校體育與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進行了廣泛的研究,但我們認為這一領域仍有以下問題需要研究:

1.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構成心理健康的幾個心理緯度(情緒、意志品質、個性、社會適應性及智力潛能的研究)上,而其它的問題如體育課程和體育活動對中小學生認知能力的影響等方面研究較少,應加大這方面的研究力度。

2.目前的研究大多是研究了短期的體育活動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而長期的系統的體育課程和體育活動對心理健康的影響研究較少,應加大投入。

3.體育課程和體育活動對學生的心理產生積極性的影響不是自發產生的,而需要體育教師合理的選擇教材和教學方法,才能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因此,體育教師的素質、活動類型、活動的強度及活動的組織形式也是應加強研究的領域。

上一篇: 小學關工委工作計劃 下一篇: 婚姻登記管理條例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中文字幕巨大乳在线看 | 久久伊人精品青青草原精品 | 日本在线A∨视频网 | 在线永久免费看AV | 日本亚洲欧美在线视观看 | 亚州最新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