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4-29 01:05:26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大學生人際交往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一大學生人際關系的類型和特點
1大學生人際關系的類型教師與學生,是大學校園里的兩大基本群體。師生關系,同學關系是和大學生聯系最緊密的。教師是學生人際交往的重要對象,師生關系是學生人際關系的重要內容。師生關系直接影響學生在學校的健康的學習成長。教師是知識的傳授者,是大學生人格模仿的對象。與教師交往也是大學生知識需求的一個重要途徑,教師與學生的平等交往是師生共同成長的前提;同時師生關系也是一種業緣關系,師生之間心理距離小,心理相容度高,教師對學生充滿愛護與關愛,學生對老師充滿尊敬與敬仰,師生關系是一種純潔而無私本論文由整理提供的人際關系。同學是大學生交往的基本關系,也是大學生人際交往的主要對象。大學校園里的同學關系總的說是和諧、友好的。大學生之間的交往是最普遍,也是最微妙和復雜的。一方面,大學生年齡相仿經歷相同,興趣愛好相近,共同生活在一個集體,學習相同的專業,溝通與交往容易;另一方面,大學生來自不同的地域、不同家庭背景、生活習慣個性氣質差異,再加上大學生空間距離小,交往密度高而且自我空間狹小,而對人際交往的期望較高,一旦得不到滿足,容易采取消極退避的態度。同學之間、師生之間、老鄉之間、室友之間、個人與班級以及和學校之間等錯綜復雜的社會交往,構成了大學生人際交往的網絡系統。大學生處于一種渴求交往、渴求理解的心理發展時期,良好的人際關系,是他們心理正常發展、個性保持健康和具有安全感、歸屬感,幸福感的必然要求[1]。
2大學生人際關系的特點大學生交往呈多元與開放交往。大學生渴望友誼,渴望結交更多的朋友,交流更多的信息,接受更多本論文由整理提供的新思想。大學生人際交往呈現出前所未有的開放式交往趨勢,表現出以下特點:(1)交往范圍擴大。交往對象由以前的親緣、朋友交往轉向更廣泛的社會交往群體。同學交往不局限于同班同學,而逐漸發展到同級、同院系甚至是同校的可認識的同學;不僅包括同往,異往也是交往的重要方式。(2)交往頻率提高和交往手段多元化。大學生交往由偶爾的相聚發展到經常的聊天、社團活動、體育活動、娛樂以及其他一些集體活動。網絡和電子產品的發展為大學生的交往提供了更加廣闊的交往空間,交往手段的發展使大學生的人際交往變得更方便、更快捷。(3)從交往方式看,以寢室為中心,社會工作和網絡社交占主導。大學生由于時間、精力、生活環境、經濟條件等方面的限制,交往的主要場所在校園,中心是學生的寢室和教室,新型的社交方式BBS和QQ等發揮著重要作用。(4)交往目的的多樣性。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大學生在選擇什么樣的人交朋友,并不純粹是由于情感和志同道合,交往動機變得很復雜,越來越注重與自身社會利益相關的務實性,呈現出情感型交往與功利型交往并重的趨勢[2]。
二大學生常見的人際交往障礙
1猜疑心理,缺少知心朋友猜疑心是在交往中由主觀推測而產生的對他人不信任的復雜情感體驗。這類大學生對別人總是持不信任本論文由整理提供的態度,不肯講真話,戴著假面具與人交往。一些人由懷疑他人到懷疑自己,失去信心,變得自卑、怯懦、消極和被動,人際交往陷入困境。因為找不到交心的知己,所以,他們不免感到孤獨和無奈。
2自我中心,不能深入溝通這類大學生雖然能與其他人交往,但是關系非常一般,溝通質量不高,與多數人的關系僅是“點頭之交”,沒有知心朋友,既沒有人值得他牽掛也沒有人會想念他,他們希望周圍的人以他為中心,服從于他。這種人強烈希望別人尊重他,卻不懂得尊重別人。只從自己的經驗角度去認識人和事,而不能意識到別人對同一事物的看法和觀點,對人和事的看法帶有強烈的主觀性。
3自卑心理,交往困難自卑是一種過低的自我評價,認為自己在某個方面或幾個方面不如他人的情感體驗。有自卑心理的大學生大多較為敏感,缺乏自信,他們處事過分謹慎,為減少挫折,盡力避開人群,因而喪失許多發展機會。還有一部分有自卑心理的大學生表現為凡事對自己要求很高,在交往中總是力求完美,以免于遭到他人的恥笑常以一種盛氣凌人的架勢來掩飾自己自卑而脆弱的心理,這使他們將自己的社交圈子限制得非常狹小。
4恐懼心理,社交恐懼癥有些大學生與人交往時,會不由自主地感到緊張、害怕,以至于手足無措,語無倫次,嚴重的甚至害怕見人,導致社交恐懼癥。當代大學生面臨的學業壓力和就業壓力日益增大,尤其是網絡時代的來臨,使得大學生容易沉溺于網絡上虛擬的社交活動以對抗日益增大的精神緊張情緒,而忽略了真實的人際社會中人與人的直接交流的社會技巧。
5孤僻心理,不想交往孤僻心理的大學生總是不愿和他人交談,不愿參加集體活動,時間長了以后,他們就會出現寡言少語、感情冷淡、不善交際等表現。他們認為人際關系不重要,甚至瞧不起所有的人,自我封閉、孤芳自賞,性情內向,少言寡語,有些人可能還存在某些怪癖[3]。
三影響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因素
1認知因素對自己、他人和人際交往過程本身的認知偏差,是影響大學生人際交往,造成交往障礙的關鍵原因。比如:過高評價自己會引起自負,導致交往中的盛氣凌人并不屑交往;而過低評價自己會引起自卑,羞于與他人平等交往,導致交本論文由整理提供往中的恐懼感。大學生由于社會閱歷有限,心理上也不成熟,人際交往中常常帶有理想的模型,然后據此在現實生活中尋找知己,一旦理想與現實不符就會產生交往障礙[4]。
2個性因素個性因素是影響大學生能否成功地進行交往的重要因素。有些大學生的人際交往障礙來源于其不良的個性品質,如不尊重人、缺乏責任感、情緒無常、放縱自己、過分苛求他人、行為怪異、虛偽、冷淡、自私等。部分大學生在人際交往中,語言表達欠妥當,有的人說話夾槍帶棒,或出語尖酸刻薄、言外有意等,常會引起人們的反感,影響人際交往的效果。
3交往能力和技巧不足有些大學生不能與人成功交往,往往與其交往能力不足有很大關系。這些同學中有相當一部分是所謂的“讀死書,死讀書”的人,他們一貫作風是只顧埋頭讀書,很少注意與他人溝通和交往。但是大學生活的多樣化又迫使他們不得不和他人交往,他們也意識到了加強人際交往的重要性,其內心渴望交往,但又因為以前沒有類似的經歷不知從何做起,缺乏正確的交往技能導致他們在交往中屢次碰壁。
4社會環境的影響價值多元化對正在形成自己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大學生帶來了巨大沖擊,許多大學生在交往中帶有很強的功利性。其中,拜金主義和價值主義讓大學生之間的交往不再單純,不少大學生為了當選班干部而請客吃飯等;游戲主義讓一本論文由整理提供些大學生追求過程,不在乎結果,這在異往中尤為突出;互聯網的普及讓一些大學生沉迷于網絡,并在網絡上尋找人際安慰,完全忽略了或者不重視現實環境中的人際交往。社會上的這些負面因素正在侵蝕著大學生的正常交往。
5家庭環境的影響家庭經濟狀況的好壞也是影響當代大學生人際交往的一個重要因素。有些經濟狀況好的大學生不太愿意和經濟狀況差的學生交往。經濟狀況差一些的大學生對于生活和前途關注較多而對人際關系關注不多。特別對于一些貧困大學生而言,他們認為自己的條件不如別人,從而很容易帶著自卑的情緒與人交往,這些學生在人際交往中也比較敏感[5]。
四大學生人際交往遵循的原則
1平等與尊重的原則平等和尊重是建立良好人際關系的基本前提和條件。大學生人際交往過程中,無論你的學業成績多好,相貌多英俊,父母的地位多高,家庭多富有,只有與他人平等相處,尊重對方,才能與別人進行正常的來往,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如果自以為在某些方面有優勢,就居高臨下,看不起別人,就很容易引起別人的反感,遭到大家的反對而被孤立。
2真誠原則真誠待人是人際交往中最有價值、最重要的原則。以誠相待是人際交往得以延續和深化的保證。在人際關系交往中,只有抱著真誠的動機和態度,雙方才能互相理解、接納和信任,思想和感情上才能產生共鳴,交往關系才能得到發展和深化。如果一方虛情假意,言行不一,甚至欺騙對方,就不可能得到對方的信任,交往也就無法順利進行。
3理解原則互相理解是人際溝通本論文由整理提供、促進交往的條件。理解不等于知道和了解。就大學生人際交往而言,大學生不僅要細心了解他人的處境、心情、特性、需求,還要根據彼此的情況,主動調整或約束自己的行為,盡量給他人以關心、幫助和方便,多為他人著想。在交往中,善解人意,處處理解和關心他人[6]。4寬容與謙遜的原則社會是多元的,每個人由于出身、經歷、文化、觀念、習慣和性格的不同,會有很大的個性差異。差異的存在容易造成人際交往中的誤解和矛盾,影響人際關系的順利發展。大學生在交往中應遵循寬容和謙遜的原則,正確理解人與人之間的差異,能夠設身處地,換位思考,,寬容待人,以博大的胸懷去感化對方,從而消除矛盾和誤會。同時,大學生應虛懷若谷,謙遜謹慎,戒驕戒躁,虛心向別人學習,謙虛待人,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7]。超級秘書網
六解決大學生人際交往問題的對策
1正確的看待自己正確的看待自己,就是要客觀地認識自己,有積極健康的自我體驗,悅納自己。具體來說就是要客觀地認識自己,評價自己,同時要接受自己,喜歡自己,滿意自己,有自豪感、成功感、順心感和愉;能確定適度的奮斗目標,有積極的自我體驗,開朗、樂觀,對生活充滿憧憬;能夠冷靜地、積極地對待自己的得與失,充滿信心地認定自己的長處與短處,既不“夜郎自大”,也不盲目自卑,在人際交往中,確定自己的角色,擺正自己的位置。
2發展為動力,不斷加強大學生自身人際交往能力的培養大學生希望自己生活在良好的人際關系氛圍中。如何搞好人際關系,如何加強人際交往,是每一位大學生迫切希望解決的問題。人際交往也是一種復雜的社會互動,有著獨特的交往原則和技能技巧。只要有可能,就要努力提高自己,改進自己。每個人身上都有很多值得學習的東西,大學生要注意學習別人的優點,在與其他同學的交往中,不論是水平比自己高的,還是水平比自己低的,我們都能夠從他們身上吸取一些有益的東西。通過不斷地學習,提高自身的品質[8]。
3客觀地了解別人大學生在與別人接觸時,對別人的印象不完全是直接獲得的,而往往是間接推斷的結果,間接推斷往往會帶有不少客觀因素,需要我們加以注意。首先要盡量避免人際交往中認識偏差的影響,充分認識它們的規律;其次積極對待他人的情緒,用心去傾聽他人的心聲,感同身受,將心比心;最后要以平等的態度對待別人,避免自己對他人產生絕對化要求,不要以自己的意愿為出發點來要求別人。
4積極的自我暗示在交往中,如果發現自己出現不良交往情緒時,可以對自己進行積極的自我暗示。比如:我不過是這么多同學當中普普通通的一員,誰也不會對我特別留意;或者告訴自己“天生我才必有用”。用這種自我暗示,不斷提本論文由整理提供醒自己,逐步擺脫過于關注他人評價的思維方式[9]。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7)06-0-01
騰訊公司于2011年1月推出微信(WeChat)――一款通過網絡快速發送語音短信、視頻、圖片和文字,支持多人群聊的手機聊天軟件。借助手機客戶端在90后大學生中迅速掀起熱潮。2012年4月19日,微信推出微信朋友圈,意在將微信用戶的個人好友在虛擬的平臺上整合成為小型交際圈,通過個人狀態的展示、分享和評論,達到朋友間交流的深化。微信朋友圈的應用為大學生提供了一個私密的圈子,對現實生活中的人際交往帶來了影響。
一、微信朋友圈的特性
移動互聯網的出現,帶來了媒介終端的移動化發展,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的廣泛使用正深刻變革著媒介信息承載的狀態與媒介信息流通的手段,而隨即應運而生的新型移動社交平臺,更以全新的互動方式改變著受眾接受信息的形式與傳播信息的方式。微信作為新型社交媒體的代表,具有自身特性:
1.“圈子”的私密性
基于Web技術的各類人際交往應用向手機領域延伸,針對智能手機的各個系統開發出了移動端口的應用,新型社交媒體也逐漸成為人際交往的一種方式。微信可以與手機通訊錄、QQ好友相連,通過此“導入”微信通訊錄,這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熟人圈”的真實和私密性。與微博類似,微信朋友圈能夠即時個人的心情,分享照片,查看與轉發各種內容,而不同的是,朋友圈的評論僅為本人和評論者可見,評論者包含互為朋友的人,即三方互為好友。同時,個體會根據社會關系將不同的親朋好友分入諸如“同學”、“同事”、“上司”、“家人”等不同的小交際圈中。可見,朋友圈擁有熟人社交網絡和強關系鏈的特性,用戶與用戶之間熟悉程度高,它的設置功能,在很大程度上保證了用戶同一交際圈中的個體不易受到另一交際圈中個體的干擾,進而保證了交往空間的私密性。
2.“圈子”的延展性
盡管微信主打的是熟人社交平臺,通過熟人間的交流互動不斷深化彼此的人際關系,但隨著微信版本的不斷升級,“附近的人”、“搖一搖”和“漂流瓶”功能相繼問世,構成陌生人社交的入口。“附近的人”功能依靠的是LBS (Location Based Service)位置定位服務,微信用戶通過使用該功能,可以查找到用戶周圍1000米以內同樣使用了微信定位服務的用戶。“搖一搖”功能即通過搖晃手機數秒就能夠匹配到同時段觸發該功能的微信用戶。“漂流瓶”功能:微信用戶可以通過文字或語音的方式將需要傳遞的信息“裝入漂流瓶中”扔入虛擬的大海,其他用戶也能夠在虛擬海洋中“打撈漂流瓶”讀取瓶中信息,進而擁有成為“瓶友”的機會。這些功能設置和應用,一方面,迎合了90后大學生獵奇、求新的心理;另一方面,又從某種程度上延展了微信的朋友圈,使得陌生人介入了大學生的朋友圈。
二、微信朋友圈對大學生人際交往的正面影響
1.朋友圈的相對真實性使得大學生在人際交往中敢于“自我暴露”
我學者李麗明在《人際交往學》中認為,人際交往的深度與自我表露(self-disclosure)的程度有關,自我表露越真實,則反映出人際交往的程度越深入。自我表露即自我暴露,我國傳播學者王怡紅在《人與人的相遇――人際傳播論》中提到:“‘自我暴露’是一種實際的人際傳播現象,無論人類使用的傳播樣式如何變化,人類的傳播或交流始終保持著一個共存的關系,我不是與這個你、這個他人,就是與那個你,那個他人發生關聯,并暴露出‘我是誰’的秘密” 。“在微信朋友圈中,信息虛擬和虛構成分的下降,體現了用戶能夠互相坦誠相對進行交往,讓用戶間的交往趨于真實,這樣真實化的人際交往,加強了人際交往的深度。”90后大學生是樂于表現,善于表現自我的群體,他們在朋友圈狀態的過程,也是他們自我表露的過程。在虛擬與真實生活的交錯中,大學生們敢于在屬于自己的“熟人圈”里去“自我表露”,這種狀態的呈現多是真實生活和互動的反映,同時這也反映出他們與好友間良好人際交往的程度。
2.朋友圈的延展性使得大學生人際交往形成一定“強關系”
有研究表明:社交媒體上的好友數量越多、用戶與好友的互動情況越好,大學生的主觀幸福感越強。1朋友圈的功能性為為人們提供了一個更為平等、開放、自由、同時私密度相對較高的環境,大學生們突破時間和空間的界限,與朋友更便捷的互動。同時,朋友圈“微視頻”的應用,使大學生間以更加生動和直觀的方式進行交流,從而提升自己的社會交往能力,而社交能力的提高是增強個人幸福感的重要因素。2通過“附近的人”、“搖一搖”、“漂流瓶”功能和“掃一掃”等功能,社交圈子更加方便地被擴大,交往生活中的“強關系”網絡也得以拓展,而不斷擴大的社交圈子,使得大學生在進行人際交往的過程中獲得更多支持和疏導,從而一定程度上降低消極情緒。
3.朋友圈的實時性使得大學生人際交往更加有效率
朋友圈的實時性消除了時空維度的限制,有利于大學生營造良好的人際關系。90后大學生正處心理發育成熟期,他們有對朋友間良好人際關系的心理需求,同時,又是缺乏良好人際交往技巧的階段。朋友圈一方面滿足了他們交往的需求,另一方面,通過朋友圈狀態的呈現和展示,化解了心理上渴望又怕尷尬的交往心理。交往的時效性越強,越能提高人際交往效率。對于年輕的大學生而言,他們愛好廣泛,精力充沛,追求多種多樣的人生體驗,多數人會選擇加入自己感興趣的組織,參加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而對于這群年輕人來說,追求人際交往的時效性可以為他們爭取到更多寶貴的時間,不僅使得信息的大范圍快速傳播變成現實,還使得信息的有效到達和回饋成為可能。
三、微信朋友圈對大學生人際交往的負面影響
1.大學生對微信朋友圈的過分依賴易削弱人際交往能力
使用社交媒體的強度越高,意味著大學生用戶花在線上的社會交往的時間越長,也就是說,線下的社會交往相對減少。根據國外學者的相關研究,當線下的人際交流變為線上的網絡交往,真實的社交生活被置換成虛擬的人際交流,人的幸福感會在一定程度上有所下降。通過新媒體的虛擬交往與現實中的人際互動是存在差距的。通過微信朋友圈的人際交往可以摒棄各種現實條件對人際交往的約束,而現實的人際交往卻要受到各種條件的約束,如情境、習俗、規章制度、 身份、收入、性別、語言、表情等。虛擬的人際交往比現實的人際交往更便捷、更廣泛、更自由、更平等,但如果大學生對虛擬空間的人際交往過分依賴,勢必會造成大學生現實人際交往能力的缺乏。當有些大學生無法應對現實中的日常人際交往時,便會對現實人際交往世界日漸疏遠,而對網絡虛擬狀態下的人際交往過度依賴。然而,虛擬的人際交往方式并不能取代現實生活在大學生成長中的地位,大學生的人際交往仍需回歸現實。
2.微信朋友圈的半開放性使得大學生面臨安全隱患
盡管針對陌生人際交往,微信朋友圈也有其相應的隱私設置,但不同于人人網,朋友圈的隱私設置是半開放而非完全封閉的,陌生人能夠訪問用戶的朋友圈并從中瀏覽到最近的10條朋友圈狀態,以朋友的身份與其進行純粹好友間的“人際交往”。微博的碎片化信息多側重于媒體性質的公共信息,朋友圈則側重于見聞、情感和個人照片等方面的個人信息,陌生人進入朋友圈后能夠較為直觀地獲取到其中的真實信息。這使得一些不法分子利用朋友圈的信息對大學生群體實施詐騙。大學生在安全意識薄弱、警惕意識不高的情況下,很容易上當受騙。
3.缺乏監管的微信朋友圈易使大學生人際交往商業化
從2013年下半年開始,越來越多的傳統媒體對朋友圈興起的微營銷進行了關注,其中不乏有微信賣家誠信缺失售賣假冒偽劣商品。大部分用戶在朋友圈中的狀態基本為個人信息,微信團隊對于朋友圈當中所的狀態并沒有采取主動的監管和引導,這就為一些微信朋友圈中的“熟人”商人提供了宣傳的平臺。“‘殺熟'是今天中國社會生活中出現的新語匯,意思是欺詐熟人。語言是社會生活的鏡子,欺詐熟人的現象可以在任何一個社會中找到,但類似‘殺熟'在今天的中國已經成為一種頻率較高的、不斷進入日常話語的社會事實。”這些微信賣家為進一步擴大獲利面,可能會在原有微信好友的基礎上盲目交往,從而牟取更多暴利。大學生在日常交往中缺乏甄別和判斷,易盲目跟風,最終完全將個人微信及其朋友圈商業化。
綜上所述,微信朋友圈對大學生人際交往是一把雙刃劍,它既能促進大學生“暴露”個性形成一種人際“強關系”,過分依賴于朋友圈交往又能使大學生面臨人際交往的困境。所以,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堅持適度原則,正確引導大學生確立健康的交往心理,營造和諧的朋友圈人際交往,加強“線上與線下”的聯系,形成良好的人際交往氛圍。
參考文獻
[1]宋江波,《微信朋友圈對人際交往的影響研究》,廣西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年6月
1.以自我為中心。當代大學生大都是獨生子女,從小到大感受著家庭的溫暖、親人的溺愛,很自然地形成了以我為中心的人生觀,習慣于站在自我的立場看待和處理問題,忽視他人和集體,不能正確處理個人利益和他人利益、集體利益的關系;不能或者不愿深入地了解他人,關心他人,幫助他人,常常為一點小事而斤斤計較。
2.自卑與退縮。經濟基礎、文化基礎甚至身體素質的差別很容易在學生心理上形成層次感。個別來自農村或者小城鎮的學生,在來自大城市或者家庭經濟條件相對優越的學生面前抬不起頭來;部分同學悲傷于自己長相不好,口才欠佳,缺乏幽默感等等。他們對人際交往特別敏感,對交往中的負面因素考慮太多,總是極力回避,久而久之,逐漸形成自卑與退縮的性格,陷入焦慮、痛苦、自卑并嚴重影響到日常生活和身心健康。這類學生雖然相對較少,但危害極大,不容忽視。
3.情緒化傾向。情緒化是自我控制與調節能力不足的體現,表明了個人在人際交往方面的幼稚。有些大學生在人際交往中過于情緒化,習慣于感情用事,高興時滿面春風,稱兄道弟;不高興時冷若冰霜,拒人千里。隨自己心情的好壞決定對待他人的態度,不顧及他人感受,這就很容易傷害到人與人之間的感情,使人感到不快,在心理上產生隔閡。
4.缺乏交往技巧。人際關系本身的復雜性、多面性對部分大學生的人際交往形成了一種心理上的障礙,大學生的學習與生活環境相對中學時代來說較為寬松和富有彈性。生活和環境的巨大變化使這些交往需求迫切但交往技巧相對不足的大學生很容易受到挫折而導致情感的損傷,這在大學新生身上表現尤為突出。
二、解決大學生人際關系問題的對策
大學階段是大學生個性品質形成和發展的重要時期,也是一個強烈地渴求交往、渴求理解的心理發展時期,良好的人際關系,是塑造健康的身心和形成安全感、歸屬感、幸福感的必要條件。因此,探索解決大學生人際關系問題意義重大,措施如下:
1.優化人格。改造不良人格,培養和優化良好人格,這是建立和發展良好人際關系的第一步。大學生一定要經常反思自己的所作所為,發現和總結自己在人際交往中存在的問題,培養熱情開朗、積極果敢、自信寬容等優良品質,形成良好的人格魅力,同時,要善于向那些人際關系好的同學學習,使自己的人際交往能力逐步提高,促進人際關系的發展。當然,人格的優化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大學生只有在實踐中反復地總結,不斷地修正自己,才能日趨成熟。
2.加強指導。發揮大學“德育課”教學主渠道的作用;開設適合大學生需求的心理課程進行集體輔導和宣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當學會從大學生的衣食住行等各個環節上,把握他們的思想觀念、情感態度、思維方式以及價值取向;關注他們關心的熱點問題,把握他們的潛在意識和心態,幫助學生正確地認識和評價自己。此外,還要配置專門的心理咨詢老師進行個別輔導,及時解答學生交往過程中出現的困惑,使他們能及早走出心中的陰影,增強自信,克服自卑,在心靈上產生安全感和歸屬感。
3.提升校園文化建品位。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不僅能夠豐富大學生的業余生活,陶冶情操,而且有助于大學生間正常的人際交往。舉辦各種講座聯誼會和其他形式的活動,可以為學生提供眾多人際交往的機會。這就使他們既在實踐中鍛煉了自己,又在互相幫助、互相尊重的群體氛圍中協調、感受了良好的人際關系,使他們產生愉悅的情感體驗,為他們的人際交往向縱深發展創造有利條件。
導致大學生人際交往問題的原因是很多的,僅僅依靠大學師生的努力是遠遠不夠的,家庭和社會也應承擔起相應的責任。從家庭的角度來說,要讓孩子有一個健康溫馨的家庭生活環境,讓孩子感受到親情的美好并學會愛;對社會而言,要營造一個誠實守信、公平公正的社會環境,并盡最大的可能減少貧富差距,從而使大學生們能及早走出心中的陰影,滿懷信心地投入到正常的交往中去。
參考文獻
一、大學生網絡社交工具的使用現狀
調查數據顯示大學生接受新型網絡社交工具的能力較強,更喜歡選擇使用新型網絡工具。相較而言,對于傳統網絡工具,例如BBS,電子郵件等,大學生的使用率相對較低。方便同學與朋友間的聯系和獲取信息已經成為大學生使用社交網絡的最主要的目的,并且絕大多數人每天都在使用。由此可見,網絡社交工具已經滲透到大學生活的各個方面,越來越多的人在慢慢地對網絡產生了依賴。大學生更傾向于與熟人交流,注意保護自己的隱私,對陌生人有所顧忌,對個人信息的透露有所保留,日常的學習生活、情感話題成為大學生交流的主要話題。與發雜的外界環境與社會關系相比,大學生思想比較單純,交流的話題也比較單一。
二、網絡交往對大學生人際關系的影響
網絡社交工具的進步與發展正在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大學生的生活觀念與思考及處理問題的方式,間接著影響著語言表達與交流能力。網絡交往的自由、平等、隨意等特性符合大學生的心理特點,使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傾向使用網絡社交工具進行人際交往,尋找交流對象,但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大學生的現實中面對面的交往。[2]這有可能導致他們不能正確地使用社交工具,可能會對他們的學習乃至于以后的生活與工作產生不利的影響。總的來說,絕大多數大學生認為網絡社交利大于弊,有利于人際關系的發展。
三、大學生網絡社交中存在的問題
大學生自我控制能力差,面對五花八門的網絡世界,他們無法做到堅持自我,抵御外界世界各種干擾的能力,很多大學生在大學期間很容易沉迷于網絡的虛擬世界,不思進取、頹廢是阻礙大學生長遠發展的最主要的因素。有些大學生正是因為網絡的影響而荒廢了學業,所以網絡成為了他們人生發展的巨大障礙,能否正確使用網絡成為了網絡影響他們的關鍵問題所在。絕大多數的大學生在網絡中都不愿意透露自己的私人信息,甚至在網絡中存在著很多的信息造假與網絡詐騙現象。大學生的網絡社交存在信任危機。網絡的廣泛使用減少了人與人之間面對面交流的機會與時間。這可能會給他們的人際交往帶來不利的影響,畢竟網絡與現實存在著很大的差距,有些大學生在使用網絡交流時沒有任何障礙,但是,一旦需要進行面對面交流時他們就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所以,當今的網絡使用也應該把握好合理的“度”。[3]
四、對大學生網絡社交中存在問題的解決方案
如果能正確運用并使用社交網絡,則會對大學生的生活產生有利的影響,如果不能夠正確使用網絡,則會對于他們產生難以克服并避免避免的消極影響。針對大學生網絡社交存在的問題,提出以下解決方案。
(一)加強網絡教育管理隊伍的建設,正確引導大學生人際交往
一是要開設網絡技術、人際交往等相關學習課程,教授大學生正確有效的交往手段和方法;二是要組織形式多樣的活動,鼓勵大學生融入現實人際交往;三是要在不妨礙大學生正常交流需求的前提下,對大學生人際交往過程進行必要干預,提升大學生交友效率,確保其正常的發展方向。
(二)加強網絡社交工具的校園化
要營造良好的校園網絡社交環境,加強對校園網在校大學生網絡社交工具使用的引導和管理,注重對大學生的介入和疏導。以班級、系、專業或年級為主體成立QQ 群、飛信群、官方微博或人人網主頁,以輔導員和學生黨員、學生骨干為主要管理者,做到覆蓋班級、專業或年級全體同學,及時更新和學生需求的教學、學習、就業、社交信息,發揮正面引導優勢,使之和校園網一同成為學生獲取相關信息和教學資源的主渠道。要注重校園網和網絡社交工具的多維發展,不僅提供大量可供學生上傳下載的專業資料學習信息,同時利用便利快捷的平臺為在校生人際交往提供切實的幫助。使通過校園網和校園化網絡社交工具實現人際交往的大學生能夠正確認識到人際交往的相關內容,杜絕其他平臺產生的不良信息,營造校園網絡的文明氛圍,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
五、結論
本文從科學技術哲學的角度來認識和了解現代網絡社交工具在大學生人際關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從網絡社交工具的使用現狀入手,通過運用科學的社會調查方法,立足于實證,探索現代網絡社交工具對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影響,并對此做出系統地分析。
本文通過研究發現,現代網絡社交工具對于緩解當今大學生人際交往壓力,實現其平等、自由的人際交往,建立更加廣泛的人際關系,提高其交往能力都有積極的影響,但與此同時,由于對現代網絡社交工具的使用不當等原因,也對大學生現實人際關系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因此,制定和規范網絡社交秩序的相關法律、法規,培養大學生的誠信意識,構建具有普遍意義的大學生網絡社交道德觀念和規范就顯得尤為重要。現代網絡社交工具的存在對當前大學生人際關系發展有諸多的有利因素,但它對其的不利發展也不能忽視。因此,研究現代網絡社交工具對大學生人際關系的影響對于引導大學生正確、合理、適當地運用網絡社交工具,培養大學生健全的人格,建構和諧的人際關系,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喬木.現代網絡社交工具對大學生人際關系的影響及對策研究[J].成都理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
大學生人際交往是大學生以高校為交往環境的一種特殊的社會交往。內容包括同學之間的交往,師生之間的交往,班級社團等方面的工作交往和課外生活中的情感交往,等等。人際交往是大學生認知自我、適應社會、滿足精神需求、形成健康健全人格的基本途徑。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夠提高大學生的自尊和自信,增強自我價值感和力量感,有助于降低他們的挫折感和孤獨感,緩解內心的沖突和苦悶,宣泄消極情緒,對個人的心理健康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
但是,由于認知偏差、動機錯誤、情緒障礙、缺乏技巧等多種原因,當代大學生在人際交往過程中面臨重重危機和考驗。國內學者研究發現,人際交往障礙已經超過擇業壓力、學業壓力,成為誘發大學生心理問題的首要因素,占40%以上。
高校輔導員在工作中,經常會遇到學生之間產生矛盾的案例。尤其是女生之間的宿舍關系更是微妙和難以捉摸。曾經有個四人的宿舍矛盾特別大,三個女生與另一個女生關系相當糟糕。矛盾的源頭就是,這個女生一貫以來的生活習慣獨特,加上不擅于與其他人溝通,造成雙方互不理解,關系也越來越緊張。從冷戰到互相謾罵,后來竟然在宿舍大打出手。從剛開始出現矛盾的時候,我就及時介入其中,跟雙方學生進行談話并調節,并聯系了那個女生的家長,希望家長對孩子的生活習慣和人際交往方面進行疏導和教育。雖然一直關注該宿舍的關系,而且一直試圖化解雙方的矛盾,但是效果甚微。直到最后出現了動手事件,讓我感到一直以來的努力全部白費。
一、大學生的人際交往矛盾重重
當代大學生,尤其是“90后”的學生,自我意識比較強,凡事多以自我為中心,遇到事情后不愿讓步,因此,在集體生活中,容易和同伴產生矛盾。學生從高中進入大學,無論在學習還是生活方面,都發生了很大轉變,對自身的自覺性和獨立性要求很高。“90后”的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在家庭生活中擁有自己獨立的空間。一旦進入集體生活,這種獨立空間被打破,對于一些適應能力較弱和不善于人際交往的學生來說,沖突就在所難免了。
正如文章開頭的案例所示,獨生子女在家庭中,受到父母的呵護,即使有一些過錯,也會得到父輩們的包涵。但是,如果和同齡人交往過程中,如果還期望別人也會像父母一樣寵愛自己的話,沖突就在所難免了。案例中的女生所面對的人際障礙主要是由于過度以自我為中心。這也是目前大學生人際交往中普遍存在的問題。以自我為中心也就是僅僅從自己的立場和觀點去認識事物,而不是從客觀的、他人的立場和觀點去認識事物。通常表現為自私和自負,為人處事以自己的需要和興趣為出發點,而不去考慮他人的感覺和利益。
總的來說,造成大學生人際交往問題的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1.社會客觀原因
學校教育方面,主要表現在大學教育過于注重智力素質的培養,而忽視了非智力素質的培養;注重指示燈灌輸,忽視能力的培養;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忽視心理的溝通疏導。①家庭教育方面,由于現在的大學生獨生子女較多,優良的家庭環境使得家長對孩子的要求比較單一,只要求獲得好的成績,而忽略了對孩子全面素質的教育和培養。有些家長甚至向孩子灌輸不正確的人際交往觀念和交往方式,從而造成子女在大學期間的人際交往障礙。
2.個人主觀原因
雖然大學生個體發育上已經具備成年人的體格和生理功能,但是在心理上和閱歷上還遠遠不能夠成熟地面對和處理人際交往中所遇到的問題,表現為沖動、片面、情緒易變。這極易產生自我中心、功利意識等傾向,從而導致人際關系緊張。有些大學生在人際交往中比較缺乏交往的知識、策略和技巧。在言語表達方面,有的大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差,詞不達意,話不得體。有些大學生人際交往經驗不足,不知道怎樣與不同性格類型的人交往,不知道如何關心他人,也不知如何表達自我,更不會協調復雜的人際關系。
二、大學生之間的同伴教育效果顯著
人們通常愿意聽取年齡相仿、知識背景、興趣愛好相近的同伴、朋友的意見和建議。學生問題經常會出現反復,他們的思想容易發生波動,當時可能接受了你的觀點,回去后可能立刻就否定了。這就要求輔導員要有耐心,定期不定期地找學生再次談話,不斷鞏固思想教育成果。除此之外,還要借助周圍朋友或者同學的建議,因為他們可能更加容易接受同齡人的觀念和想法。
還是開頭的那個例子。同學關系嚴重激化后,作為輔導員,我和雙方家長、雙方當事人、同宿舍的其他學生、宿管站人員分別談話,試圖能夠找到一個更好的方法來解決問題。我嚴厲批評了動手的雙方當事人,并對她們進行了多次深入的談話,但是我明顯感覺到其中一位雖然沒有反駁的意思,但是認為自己的過錯小于對方。過了幾天,這位學生突然主動找我來談話,并對打架事件進行了深刻的反省,也主動承認了自己在這件事情上的過錯和與他人交往過程中的不成熟。仔細詢問之后得知,原來前一天,她與一位朋友分享了這個事件。那位朋友對她進行了深談,讓她豁然開朗,從內心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也真正知道了自己的所作所為是不成熟的表現。
大學生正處于成長發展的關鍵時期,群體成員間相互影響很大,同時由于社會競爭激烈和生存環境不斷變化,大學生對同伴和同齡團體的依賴心理也較為突出。大學生之間的同伴教育有時候效果會比師生之間的教育效果更好。
三、輔導員重視同伴教育,建立同伴關系
根據行為科學的研究,如果信息的傳達者和接受者經歷相似并且關切相同,面臨共同的問題,接受者就更容易接受信息,從而引起相關態度、信念和行為的改變。同伴教育,正是利用這種關系,從學生的角度去溝通,找到師生之間的共性和相似性,使學生更好地接受信息,對學生施加影響,從而達到期望的教育效果。
1.同伴教育是大學生教育的重要形式
優越的成長環境培養出來的大學生基本上形成了獨立的人格特征和人生觀、價值觀,對傳統的教育方法和理念逐漸帶有抵觸情緒,而他們生活環境中同學、朋友等亞文化群體的影響力正在逐漸提高。從高中的集約式管理模式解脫出來的學生們渴望民主與自由。通過發揮同伴作用引導學生自我認識、自我管理,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促進學生的發展。
2.同伴教育是輔導員工作的必然要求
正因為同伴教育在大學生人際交往中的作用很明顯,所以輔導員在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工作時要注意引導學生在接受自己的觀點的同時,力圖與學生建立良好的同伴關系,②盡可能與學生展開一對一的談心,建立師生之間的信任和溝通。實踐證明,師生間的信任與溝通是化解危機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輔導員在與問題學生談話的時候,要以平等的態度去對待他們,而不是以老師的姿態去訓斥和教育他們。同時,輔導員可以把有人際交往問題的學生集合起來,進行團體輔導,形成一個臨時的團體,使他們產生一種集體感,減輕孤獨感,共同面對人際交往的困擾并解決問題,互相分享自身的經驗,從而改善和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
另外,輔導員應通過培訓學生同伴教育骨干,建立同伴教育激勵機制,通過同伴間的互助,以起到相互教育、培養、矯正的作用。同時,以宿舍為同伴教育的陣地,以同伴引導教育同伴。
《禮記·學記》曰:“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在當今大學生主體意識和知識水平不斷提高的現實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能僅僅靠權力影響和思想灌輸,必須充分利用同伴教育的作用,解決大學生人際交往中的種種障礙,為學生的發展搭建一個有利的平臺。
注釋:
①王志玲.大學生人際交往問題探析.[J].中州學刊,2010.9,(5)(總179):271.
②同伴關系是指年齡相同或相近的兒童之間的一種共同活動并相互協作的關系,或者主要指同齡人之間或心理發展水平相當的個體間在交往過程中建立和發展起來的一種人際關系。
參考文獻:
[1]王方暉.大學生人際交往障礙的教育應對措施[J].科技信息.
[2]孔治國.大學生常見人際交往障礙及其調適[J].中國石油大學勝利學院學報,2010.3.VOL24,(1).
[3]陳亞青.同伴資源在大學生思想教育中的價值探究及實施[J].文教資料,2009.9(下旬刊):199-201.
[4]尹萌.李朦.綜述同伴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應用與意義[J].中國高教探討雜志,2010,VOL22,(4)(總174):73-75.
[5]孔素容.何嬌.同伴關系影響因素的概述及教育實踐啟示[J].唐山師范學院學報,2009.7,VOL31,(4).
[6]趙吉云.發揮同伴作用,促進大學新生入學教育[J].科技信息,2010,(33).
一、大學生和諧人際關系
大學生和諧人際關系是指大學生在學習、工作和生活的過程中形成的,利益與需要協調發展,尊重彼此、交流情感的這樣一種狀態和關系。
二、大學生人際交往關系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以自我為中心。這是大學生人際關系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在大學期間,他們仍沉浸在父母無微不至的關懷下,沒有意識到自己已經長大,正在進行著獨立走入社會生活前的最后準備,因此很難真正適應大學的環境和集體生活,更加不善于處理人際關系。
2.人際交往缺乏主動性,并且趨向功利化。現在許多大學生缺乏交往的主動性,有的人甚至將享受孤獨作為了一種時尚,這就導致了一系列的人際交往問題。由于缺少交流的實踐和經驗,不少大學生出現交往困難的困境,面對人際交往常常感到緊張害怕,回避同學,躲避交談。同時,面對當今社會激烈的競爭和就業壓力,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注重人際交往的物質性,有用即真理的實用主義價值觀受到推崇,許多大學生傾向于選擇對自己有益處的人際交往,特別是有直接的物質幫助的交往對象。
3.網絡的出現,使人際關系變得冷淡。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選擇在網上與人交往,忽視了現實的群體關系。比如,有許多大學生感到寂寞、空虛,就到網上沖浪,一天的大部分時間都在網上度過,同外部世界的溝通聯系很少,他們用虛擬交往替代了現實的面對面的交往,這就不可避免地破壞了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模式,使人的心靈上產生隔閡,最終導致人際關系的冷漠。
4.理想中與現實中交往理念的差異。隨著大學生的民主平等意識德提高,他們更加關注人際關系中的地位平等。然而現實中的人際關系存在很多不平等的因素,尤其是物質生活貧富的差別上。例如,家庭經濟條件的差異,導致貧困家庭的大學生和那些生活優越的大學生在人際交往中形成了兩個不同的群體。富有家庭的學生依仗父母有錢有權往往,往往為居高臨下,盛氣凌人的姿態,而經濟上拮據的學生在人際交往中會產生自卑、內向等心理。
三、影響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因素
1.客觀因素
家庭因素。大學生在人際交往中出現心理問題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家庭教育的誤區。現在絕大多數大學生都是獨生子女,在長輩的呵護下成長,缺乏交往的愿望,這在一定程度上使大學生們缺乏獨立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使他們容易走向極端。
社會因素。由于市場經濟體制不完善,也不同程度上造成了人際關系的疏遠,人情的冷漠以及拜金主義的傾向,從而影響了大學生的交往觀。在物質欲望的驅使下,有一些大學生對人生的理解僅僅停留在物欲的滿足上。另外,日新月異的網絡也引發了許多新的問題。虛擬的網絡環境容易對學生的思想和行為產生誤導。例如,有些學生對現實的人際關系不知所措,有些學生沉迷于網絡,這也容易導致大學生的道德弱化和人際關系淡化。
2.主觀因素
個性的差異。由于每個學生的成長環境和性格特點都不同,就導致了大學生性格千差萬別,從而導致了大學生在人際交往中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除此之外,就是交往認知有誤。大學時期是一個生理、心理、思維等各方面從成長到成熟的時期。在這個階段,大學生們對自己和周圍的一切還難以做出全面、合理的評價,也難對人際關系做出正確的理解,于是就會產生認識上的偏差。比如,過高或過低地估計自己和他人,這就難免產生嫉恨、沖動、暴怒等心理感受,從而影響人際關系。
四、構建大學生良好人際關系的重要意義
1.良好的人際關系能夠促進大學生的社會化進程
大學生要成為一個具有良好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的社會人,離不開良好人際關系的構建。人們由于不斷的進行交往,交流思想感情,吸收有關信息,才使得個體心理由低級向高級逐漸發展,實現了自然人到社會人的轉變。大學是個體社會化的關鍵時期,大學生們通過各種途徑學習和掌握了社會道德和行為規范,并使之得以鞏固和內化。
2.有助于正確認識自我,提高其身心素質
發揮良好人際關系,就要能正確地認識自我,認識他人。人只有通過各種交往活動才能體會自我的交往方式,并根據自我的行為與態度對他人的影響以及他人對自我的評價來逐步認識自我。良好的人際關系不僅能令大學生看到自己的優點,而且也能意識到自己的不足。只有一個身心健康的大學生,才能能對周圍的人持信任友好的態度,做到嚴以律己,寬以待人,才能正確處理自己和他人的關系。尤其是當產生矛盾時,和諧的人際關系能夠讓大學生及時地將負面情緒加以化解,建立起樂觀開朗、積極進取的心態。
3.促進大學生個性化的實現
人的個性有著先天遺傳因素的影響,但更為重要的是后天生活、學習實踐和成長環境的熏陶。交往的深度直接影響個性的品質,交往的廣度直接影響個性的形式,大學生在交往中認識自我和社會、感受人生,在互助中領悟愛心與親情,在啟發中發展智力與思維,在鼓勵中戰勝困難和挫折,從而形成自己鮮明的個性特征。
4.和諧人際關系有利于大學生更新觀念
首先,和諧人際關系有助于大學生樹立注重自我形象的觀念。注重自我形象要注意培養得體的姿態動作,要有良好的自我表現意識,要善于讓別人了解自己,良好的自我形象是為個人成才的必備條件。其次,積極開展人際交往有利于提高人際交往能力。處理好各種人際關系能夠使大學生充實自身生活,擴大知識面,提高認識自我和社會的能力。最后,這也有助于大學生樹立合作的觀念。現代社會是分工與合作并同的社會,作為當代大學生就必須學會與人進行最大限度的合作,通過合作來豐富和充實自己。
參考文獻:
[1]金盛華,張杰.當代社會心理學導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2]徐濤.論大學生人際交往中的心理障礙與對策[J].黑龍江高研究,2005.
一、引言
交往,是指兩個以上的人為了交流有關認識性與情緒評價性的信息而相互作用的過程。簡言之,人際交往就是在社會生活活動過程中,人與人之間的意見溝通,信息情報交流與相互作用的過程。大學生一般年齡在17-23歲之間,正處于青年期的初、中期,這正是一個人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觀形成與穩定的關鍵時期,同時也是大學生渴望交往、渴求理解的心理發展時期。
現在網絡正在日益深入大學生的生活,這個由鼠標、鍵盤和導線連成的網絡世界成為大學生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網絡已經成為大學生與他人交流的重要渠道,它使大學生豐富了生活、開闊了視野,為其更好地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提供了一片土壤。網絡人際關系成為大學生人際交往的一個重要方面,如何正確認識與使用互聯網對大學生的人際交往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具體分析互聯網對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影響。
二、網絡影響著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對象
大學生上網已經相當普遍,網上交流就是大學生上網的一個重要目的。大學生于網絡上的人際交往,由于網絡的超時空特性,便形成了跨時間越地域的交流。這樣的交流,沒有地域和時間的限制,甚至沒有國界,因此網絡大大豐富了大學生的人際交往對象。另一方面,我們應該看到能使用網絡交流的人大致是這么一些群體:一是中小學生,這些剛剛接觸電腦的青少年對網絡世界充滿了好奇與幻想,沒有太多的電腦或者網絡知識和人生閱歷,大學生們會覺得中小學生在網絡上瞎胡鬧是那么幼稚可笑,所以很少與中小學生在網絡上交流。二是大學生本身,他們具備一定的電腦與網絡知識,對網絡的各種功能好處有充分的體會。一項調查表明,當遇到有趣的事或煩悶、苦惱的事首先告訴的人是同伴的大學生高達76.6%,據有關調查,大學生本身就是其網絡交流的最主要對象。三是在崗的中青年,他們在工作余暇也會經常在網絡上逗留消遣。這類人有著豐富的工作和生活經驗深深吸引著大學生的注意力。可惜的是,工作之后的人通常會覺得在校大學生也是那么天真幼稚,故不把大學生放在交流的主要人群中。四是待業的青年,這些人部分已經有一定的電腦知識,能領會網絡的一些功能,且其生活經歷也會讓大學生覺得好奇,而待業青年在網絡交流中或消磨時光,或另有各種目的,倒不是很介意對方是幼稚還是成熟,或者還可以感動一下大學生的純潔。因此這類人也會是大學生網絡交往的重要對象。
網絡交流的這些群體,決定了大學生人際交往偏向于這么一些類型:必須是經常使用網絡的青少年和中青年,有一定的電腦和網絡知識,有一定的社會經歷和共同語言。大學生太注重與同學等同齡青年之間的橫向交往,就很容易忽視與教師、家長之間的縱向交往,他們與長輩之間的交流很少,從而形成一道無形的“代溝”。網絡交往在進一步縮小大學生橫向交往的同時,也進一步深化了這種代溝。因為從大學生的交往范圍上看,他們在網上的交往大多只限于一個小范圍的同輩之間的交往,而與成人之間的社會互動相對很少,代際之間的學習、互動明顯不足。所以網絡人際交往不僅減少了大學生與同齡人之間的橫向交往,也削弱了大學生與教師、家長之間的縱向交往,使得原本微弱的縱向交往更加陷入一種困境,久而久之,將不利于我們這個社會的進步。
三、網絡改變了大學生人際交往的方式
大學生相互交往的方式,隨著他們社會交往內容的擴展、范圍的拓寬,從單一向多樣化發展。交往形式多樣,除了書面語言,口頭語言形式,還注重非語言交往形式,例如運用眼神、面部表情、手勢、姿態、聲調、禮物、衣飾等來交流思想情感。但當大學生人際交往的中間環節多了網絡成分,這一切就開始發生了變化。網絡給的只能是在顯示器上顯示的書面語言,沒有非言語的參與,這使得大學生通過網絡來排解心情和進行交往成為“隔靴搔癢”,并不能治本。大學生只是在這樣一種虛擬的環境中,體驗著一種虛擬的情感,使自己沉醉于一種虛擬的滿足中,以屏幕為界來回避直接面對矛盾。然而網絡畢竟是網絡,它是虛擬的現實,就像人不可能像槍戰電影里面那樣幸運,在現實中有時候沒有選擇的余地。網絡可以給你許多選擇,而且不用付出大的代價,然而到處充滿人個性的釋放,也許和現實中的他們一點都不一樣,所以很少有真正的感情交流,只不過是過眼煙云,頃刻即逝。
四、網絡影響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原則
大學生的人際交往并非七拼八湊的,而是依據一定的指導思想,并在一定原則支配下進行的。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基本原則是:一是平等尊重原則,二是互利互惠原則,三是信用原則等。但是在以計算機為終端的網絡中,由于匿名性而隱去了身份,許多現實社會中的規范、規則、道德在虛擬的世界中凍結,這樣就給自我控制能力尚且不足的大學生提供了恣意表現自我、放縱自我情感的平臺。據相關調查,42%的大學生并不認為網上撒謊是不道德的,53%的大學生基本同意偶爾在網上說粗話沒有什么大不了,26%的大學生基本同意在網上做什么都可以無所顧忌。大學生使用網絡進行人際交往,這些交往的原則就往往容易被淡忘掉。
1.網上交流使大學生的人際交往顯得平等而欠尊重
大學生在網絡上的交流,平等是存在的,而且非常重要,因為大學生在網上公開、坦白地發表觀點意見,當然會要求平等對話。至于尊重與否就難說了,你不知道我是誰,我喜歡尊重你,或者我高興我心情好的時候尊重一下你,有什么所謂?而我想冒犯你,我不想尊重你,或者我怎么知道你是誰,你值得不值得我的尊重都難說,因為在網絡上交流的雙方,誰也不知道對方是誰,你有你說話的權利,同樣的,我愛說什么愛怎么說,誰也管不著。我們經常可以在聊天室里看到互相漫罵的現象,而且是越罵越起勁,好像這樣能使彼此越高興,這樣談何尊重?
2.網絡對交往中的互利互惠原則的影響
大學生網上交流大多都是抱著一定的目的的,或簡單的傾訴,或有問題求助,或就只是為了消磨無聊的時光。網上交流多半可以讓他們獲得一定的滿足感。只要你說,就會有人聽,傾訴終于不愁是唱獨角戲了,讓人心理得到慰藉;有問題求助的,也會有網友提供建議的,當然到底這些建議合理否,那有待你用實踐去證明,也是可以拭目以待的;消磨時光就更好辦了,因為有許多大學生和你一樣,也想找個人來隨便說說,找點有趣的話題,共同度過這個百無聊賴的時刻。就這么看來,大學生網上交流還真是互利互惠原則的,只不過到底這利有多少,這惠有多少,是要好好思量的。比如有人聽你傾訴,你會想到這個人到底有沒有用心在聽我說話,或者聽半天一點反應都沒有,這樣你會領悟到唱獨角戲的悲涼;有許多人給你建議,那得自己首先判斷篩選一番,這無疑使面對難題的人再加一道難題;消磨時光是最容易不過了,互相順便說說,時間一下子就過去了,原來可能覺得這兩個小時難熬,結果聊聊,一天也就這樣過了,多簡單,不知不覺又過了一天,生命中又少了一天!
3.網絡大大降低了大學生人際交往的信用度
據有關調查,在接受調查的大學生中居然有42%的大學生并不認為網上撒謊是不道德的,這說明差不多半數的大學在網上交流都覺得撒謊很正常。許多大學生認為在網絡上交流不必要那么認真,因為你也不知道對方是誰,并認為對方也經常是造假的。網絡上的“美眉”就常常是現實中的“恐龍”。甚至有人利用網絡交流欺騙大學生的感情和財產,比如上面說到的待業青年,這部分人當中就有經常在網絡上伺機行騙大學生的,這些不法青年利用大學生的純真和同情心,欺騙他們的錢財。據報道有一個女大學生上網聊上了一些社會上的網友,她覺得這些人可以和她推心置腹,后來當這些人中有人出現了“困難”,急需錢的時候,這女孩毫不猶豫就把她家里幫她準備的學費借給了人家,結果錢借了出去,她那群“好友”就相繼失蹤了,銷聲匿跡了!她一年的學費就這樣煙消云散了!可憐的她家境也貧寒,一下子更困頓了,這對她來說是多么大的打擊和災難啊!諸如此類事情,在網絡上已經是屢見不鮮了,在網絡上的人際交流信用度是十分令人遺憾的。
可見,網絡使大學生的人際交往平等不夠尊重,互利互惠要打折,信用度更是令人寒心了。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原則在網絡面前顯得那么的蒼白無力,以至于讓人懷疑其存在的必要了。
五、結語
網絡以其高速性、自由性、時尚性給大學生的學習、生活、科研帶來利益的同時,由于網絡的虛擬性也給大學生的人際交往帶來了許多負面影響。大學生要正確認識網絡的虛擬性,保持良好的、健康的心態,認真考慮日常的人際交往與網絡之間的關系,不要過分依賴網絡,而忽視身邊存在的現實,否則網絡就會使大學生的人際交往變得越來越狹窄,越來越不可靠,久而久之,就將會是我們社會健康、和諧發展的一道新難題。
參考文獻:
[1]彭聃齡.普通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關鍵詞:90后;大學生;人際交往現狀;特點;影響因素;策略
90后的孩子是繼80后又一倍受關注的群體,被認為是非主流的一代,是包在懷里長大的一代嬌慣自私,不可理喻,獨性十足,難以接觸是對他們的寫照。90后大學生已進入社會,他們正值世界格局轉變,中國飛速發展的時期,他們肩負著建設祖國的重任。人際交往歷來是學習和工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人際關系的好壞直接影響人們的學習和工作。90后大學生是肩負祖國發展的新一類人群,而使人對他們的評價林林種種。
一、當代大學生人際交往現狀
考慮到問卷調查在施測過程中可能影響其信度的因素,研究結合了訪談法,以更真實地貼近大學生人際交往的現狀。訪談結果中發現有以下問題:
(1)人際關系緊張,感覺自己時常傷害別人。主要是由于認識障礙所致。在人際交往中常帶有理想的模型,一旦理想與現實脫節,并會產生情感動機[2]。另一方面,當代大學生自我中心感更強,不愿付出太多,不能虛心聽取別人的意見。在平時工作中發現少數人也表現出不能專注地傾聽,不能廣泛地聽取別人的意見,時常避免表達自己的感受。人際交往就是一個互相尊重,相互體諒,滿足雙方交往需要的過程。一旦你表現出步自在,別人也就會懷疑到你倆的感情程度,從而導致關系緊張。如果把握不當還會引發人際僵局,影響正常交往。
(2)人際爭斗。這主要表現在班級中,大學班級中的兩名主要負責人大多采用一男一女擔任。當班干部中發生利益沖突時很可能將整個班級分為幾個派別,久而久之可能引發人際報復。當代大學生好勝心與虛榮心更強,在班級管理中很可能引發人際爭斗。
(3)不夠健談,感覺自己與對方沒有多少話題可聊。這主要與當事人的知識面和生活閱歷有關。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你可以將你熟知的東西講給對方聽,同時也可以向對方詢問你不知道的。另一方面是由于你對對方還不夠了解,你步知道對方想要什么,投其所好,在交友中未必不是好事,同時專注傾聽也是交友之道。
(4)心里緊張,害怕自己的觀點不能適合大家的胃口。其實這是情感障礙中的自卑心理在作怪。自卑是一種過低的自我評價,自卑心理在大學生交往中常常表現為缺乏自信心,畏首畏尾[3]。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卑的一面,我們要善于發現自己的優點。保持樂觀的態度。
(5)喜歡獨處,害怕被傷害。表現這一現狀的人大多存在對他人的不信任或與以前經歷有關,或家庭因素有關。他們很少外出,就算外出也是獨來獨往。整天呆在宿舍,將自己關在牢籠中,每時與書為友,外人看來他是在認真學習,其實效率卻不高。
(6)人際恐懼,害怕與陌生人交往。遇到與陌生人交談便面紅耳赤,而在熟人面前則能談笑自若。這主要與其內向羞怯的性格有關,這一類人大多出自邊遠山區。
二、當代大學生人際交往的特點
結合長期的工作發現當代大學生在人際交往中存在著許多新的特點,主要表現特征有:
(1)主動性。在測試現場,被試能夠很主動的活躍的回答問題,并且少數同學反映自己和班上同學相處得十分和諧。目前正擔任班上的臨時負責人,并有信心進軍班干部的選舉,在處理異性關系上也能很主動的與對方交談。
(2)樂觀性。被試對測試結果的好壞并不擔心,當主試告知其現狀時,他們能夠表現出樂觀的一面,并積極尋求幫助,對主試指出的不足,也能坦然面對與接受。
(3)互補性。在測試中,我們了解到他們的交友原則已不僅僅局限在志同道合上,反而表現出互補性。大部分被試表示如果可以的話,想結交更多與自己有不同性格的朋友,從而達到互補的結果。“吸其之長,補己之短”這是一位被試對我說的。
(4)廣泛性。在測試中,部分同學表示希望能在 大學好好鍛煉自己,結識廣泛的朋友,最好每個系,每個專業都有。他們相信朋友多了路好走,有極少數同學還表示要有機會還想通過兼職認識社會上的人,希望能早日接觸社會,了解社會。
(5)有償性。部分被試表示他們的付出,希望能得到回報,希望在付出的同時能得到肯定,當然在自己需要幫助時,也希望對方同樣的回報。
(6)目的性。多數被試表現出交友動機的明確化,他們交友帶有功利性,存在著某個明確的目的。比如獲得選票,金錢上的支持等。
(7)網絡性。進入網吧,你會發現校內網,QQ,BBS,直播等交友網是當代大學生最愛關注的網絡。他們希望通過網絡結交到新的朋友,了解不同人群,交換知識和情感。
三、建議
人際交往障礙嚴重影響著個人的學習與發展,改善人際關系,加強人際交往,對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都至關重要。我們可以從以下幾點做起:
(1)肯定對方。人類普遍存在著自尊心理,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與肯定,只有在他人的行為得到肯定時,他人才樂意與你交往,尤其在大學群體中,自尊心尤為嚴重,我們必須學著肯定對方,尊重對方才能得到對方的肯定與尊重[4]。
(2)真誠熱情。在人際交往中必須對人真誠,才能取得別人的信任,言必行,行必果。這樣,別人才能接納你,共同鑄架友誼的橋梁。
(3)自信。在人際交往中自信的人往往處事不卑不吭,落落大方,談笑自若,活潑可愛,這樣才能吸引對方,給對方一個好印象。為下一步主動搭訕提供基礎。
(4)寬容。當同學所犯錯誤影響不大時,要克制住自己的情緒,抱著寬容的心態去面對。要相信“金無足赤,人無完人”,都有犯錯誤的時候嗎。
(5)放平心態,正確認識自己。無論你此時是多么的優秀,家庭是多么富裕,你不可能永遠一帆風順,人總有遇到困難的一天,遠水解不了近火。當你遇到困難的時候,能盡快幫助你的人永遠是離你最近的人。只有放平了心態,敞開心扉才能得到他人的進入。一只盛滿水的杯子,要想不溢出水,是不可能再裝入新的東西的,只有倒掉一部分,你才能獲得更多好的東西。
(6)主動提供幫助。當你身邊的同學遇到困難時,主動提供幫助,可以有效地占據他的心靈,給他人一個好的印象。研究表明每個人都會記住在他遇到困難時曾幫助過他的人,而很少有人能記得在他順暢時幫助他的人[5]。
(7)專注傾聽。傾聽的目的一方面是給對方表達的機會,另一方面是更好地去了解對方。尤其是在他人有傷心事情時,對方既然選擇了你作為傾訴對象,說明你們關系很好,對方很信任你,此時你不應該感到厭煩,反而應該高興對方對你的信任,要是你心不在焉,東張西望,目光游離,還時不時看表,那么你倆的友誼即將結束,也許還會引起對方的不滿。
(8)學會拒絕。如果你的確很忙,可以向對方說明自己的處境,同時向對方報以真誠的歉意。如果你是不想接受對方,那么你就要學會委婉的拒絕對方,比如:我今晚答應了某某做什么要不下次吧。同時也要表示自己的歉意,切忌直言不諱,傷害對方的自尊心。
參考文獻
[1]方翰青.當代大學生人際交往現狀調查分析[J]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田軍.高校經濟貧困生抑郁心理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碩士論文.
社會心理學家G?H米德于1934年提出了符號互動理論,他認為人的自我意識是在主我和客我的辯證互動中自我形成、發展和變化的,人與人之間互動的媒介是具有意義的“符號”,而各種符號(包括聲音、語言、文字、圖像等)是心靈、自我和社會三者形成、變化和作用的工具。[1]新媒體的出現使得網絡情境下的符號互動理論有了全新的意義。新媒體是指利用數字和網絡技術,通過互聯網、通信網、衛星等渠道,使用電腦、手機、數字電視機等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和娛樂服務的傳播形態。新媒體極大增強了媒體對人際間互動符號的傳播力和影響力。大學生好奇心強,思維活躍,是最快接受新鮮事物的群體,新媒體的出現為大學生的人際交往提供了更為寬廣的空間。大學生可以通過新媒體在虛擬網絡平臺上將代表自己的角色與狀態的符號傳播出去,以獲得其他個體對自己的態度,從而實現對自我的認知。在網絡情境下,個體之間的互動就是符號的互動,新媒體比傳統媒體所傳遞的符號形式更加多樣化,內容更加多元和立體。因此,本文將從符號互動理論的視角研究新媒體的出現對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影響。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對象
2013年3月-4月對廣州大學城十所高校的在校大學生進行調查,最終回收有效問卷297份。接受調查的學生中,男生比例為51%,女生比例為49%;文科學生比例為61%,理科學生比例為39%;高中期間擔任過班干部的學生比例為74%;來自城市的學生比例為76%。
2.測量工具
大學生多媒體與人際交往量表共30個項目。測量目的是要了解大學生使用新媒體途徑,使用新媒體主觀傾向以及使用新媒體效果三個方面的內容。其中,使用新媒體效果主要指使用新媒體后主觀感受是快樂還是覺得浪費時間,能否增加信息量,能否擴大交友面,能否交到知心朋友以及是否有助于情緒宣泄等幾個方面的內容。本研究量表的Cronbach’s α 系數為0.85。量表的前22個項目采用Likert五級評分,主要了解大學生使用新媒體主觀傾向以及使用新媒體效果;量表的23-28這六個項目為單項選題,主要了解大學生使用新媒體途徑;量表的最后兩個項目為開放式題目,了解大學生對新媒體下人際交往的看法。
3.深入訪談
對典型被試如基本不太使用新媒體交往的學生和過于依賴新媒體交往的學生進行了深入訪談。
三、研究結果
1.多數大學生使用新媒體進行交友,交往的朋友多為現實中認識的
根據研究結果(見圖1)計算得出,只有22.9%的大學生對使用新媒體的交友方式失去興趣;17.2%的大學生討厭非面對面的交友方式。也就是說,絕大多數的大學生熱衷于采用新媒體的交友方式,認為使用新媒體的確能使人際交往范圍得以擴大,但卻難以交到知心朋友。根據調查結果(見圖2)發現,90.23%的大學生喜歡利用微博或其他網絡方式了解朋友們的狀況,而且交往的朋友大多為現實中真正認識的。綜上所述,絕大多數大學生對于使用新媒體的交友方式持支持態度,并且人際交往的對象大多為現實中認識的,而非不認識的陌生人。
圖1大學生對使用新媒體進行人際交往的態度圖2大學生使用新媒體進行人際交往的途徑
2.QQ和微博是大學生使用的主要新媒體,使用的主要目的是娛樂
?教師與學生?新媒體對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影響探析86%的受訪大學生表示,進行人際交往使用的新媒體主要是QQ和微博,其次是微信,博客的使用量最少。他們多數偏好在QQ和微博上發表評論,表達自己的感想。新媒體是大學生獲取信息的主要來源。使用新媒體的主要目的是娛樂,其次才是瀏覽新聞和完成作業。結果見圖3。圖3大學生使用的主要新媒體及使用目的3.男生比女生更傾向于使用新媒體交友,其動機多是出于結交異性
性別差異對于大學生使用新媒體進行交往的看法有實質性的差別。從圖4看出,男女生對于利用新媒體了解信息方面存在較大的差異,多數男生認為自己并未從微博上了解到實質的東西,而女生則較多認為可以從朋友的微博中了解到信息。在交友方面,男生比女生更認為自己能通過新媒體結識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而且更傾向于網絡交友。這也與男生比女生更喜歡獨自宅在宿舍玩電腦和手機相關。因此,相對于女生而言,男生認為自己的交友范圍會通過新媒體而擴大。根據這個分析結果,我們進行了更深入的訪談調研,得出結果是:相對于女生而言,男生利用新媒體進行人際交往的動機更多是出于結交異性。
圖4不同性別對使用新媒體交往的看法差異 4.曾擔任班干部、城市生源的學生和理科生更傾向于使用新媒體交友
本研究顯示,在高中期間擔任過班干部以及來自城市的大學生更傾向于利用新媒體去了解朋友們的狀況(見圖5)。高中期間的學科類型對于大學生利用新媒體進行交往也存在著顯著的差異。理科生比文科生更傾向于通過網絡渠道獲取學校信息,這是因為理科生比文科生對電腦技術、網絡的熟悉程度更高。
圖5是否擔任過班干部、生源地對使用新媒體交往的看法差別 5.大學生使用新媒體的種類、意愿、感受、信息量、交友面和表達看法之間存在顯著相關關系
本研究使用SPSS統計分析軟件對大學生使用新媒體的種類、意愿、獲取的信息量、交友面和表達看法之間進行相關性分析。分析結果顯示,這些指標之間在0.01水平上(雙側)存在顯著相關關系,具體的相關指數參照表1。大學生使用新媒體的途徑種類越豐富,他們就越偏好使用新媒體進行人際交往。新媒體給大學生帶來的正面情緒效用(快樂)越大,學生交友面也會越廣,他們通過新媒體表達自己的看法也更具有主動性。同時,越喜歡使用新媒體交往的大學生,越認為通過新媒體難以結交到真正的知心朋友。究其原因,這與交友面增大有關。人際交往數量的增加,使得結交知心朋友的機會和精力減少。
表1指標之間的相關關系
使用意愿快樂交友面表達看法浪費時間難以交
知心朋友新媒體的種類.291**.247**.302**.220**使用新媒體的
意愿.269**.514**.442**.424**感受的快樂.281**.228**獲取的信息量.283**.209**.393**交友面.406**.151**.549**表達看法.277**
注:**表示在 0.01 水平(雙側)上顯著相關。 四、分析與討論
1.新媒體搭建了大學生表現自我、實現自我的虛擬平臺
新媒體中的QQ、微博、微信以其虛擬性、互動性、開放性、平等性等優點,正好切合了大學生思維活躍、好奇心強、精力充沛的特點,對大學生構成了難以抗拒的吸引力。[2]因此多數大學生偏好在QQ、微博、微信上發表評論,表達自己的感想。借助新媒體,大學生在人際交往中所獲取的符號信息更豐富、更形象,使人際交往更具生機與活力。同時,他們也可以通過這些新媒體找到興趣相投的同類型群體,從而獲得歸屬感,將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困惑、煩惱、喜悅、痛苦和孤獨進行宣泄,尋求得到朋友的認同、支持和共鳴。借助新媒體的人際交往,取消了現實生活中的地位、文化、民族、職業、收入、身份等差別,名字、語言和行為都不過是一串串符號而已,大學生的人際交往更具有平等性和廣泛性。
2.新媒體可以擴大人際交往面,卻沒有提高人際間的信任度
符號互動理論認為個體在符號的傳播、互動過程中尋求自我定位、認知社會、認知世界。借助新媒體,一方面,大學生的人際交往可以突破時空的限制,為大學生維護和強化原有的人際交往圈創造條件。即使不在同一地方學習生活,學生間也可以時刻保持聯系和溝通。另一方面,網絡交往的廣泛性和無界限可以輕易地超越國界、民族、時空的差異,使大學生互動交往的對象為“地球村上的所有居民”,為大學生最大限度地認識新朋友、擴大交往面提供了現實的可能。因此,新媒體極大地擴大了大學生的人際交往面。
在網絡情境下,個體可以在完全虛擬的環境下扮演自己的“角色”,這個“角色”既可以是真實的自我,也可以是虛構的自我。因此新媒體所傳遞的符號有可能是真實的,也有可能是虛假的。新媒體傳遞的符號所負載的聲音、文字和圖像信息構成了一個不確定性的擬態情境,大學生在交往中將面臨著篩選、消化和接受更多的符號,這給大學生的自我認知、社會認知和自我實現增加了難度。因此,多數大學生認為使用新媒體的確能使人際交往范圍擴大,但難以交到知心朋友。
3.大學生個體特性會影響其使用新媒體進行人際交往的廣度和深度
大學生的性別、生源類別、學科類別和擔任學生干部經歷都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大學生使用新媒體進行人際交往的廣度和深度。男生比女生更傾向于使用新媒體交友,一方面,在電腦、網絡、手機的使用能力上,男生比女生的動手能力強,他們可以駕輕就熟地使用新媒體進行人際交往;另一方面,在現實的人際交往中,男生在交談、待人接物、異往方面往往弱于女生,而通過新媒體的人際交往只需通過符號的傳遞就可進行交往,可以忽略了語言、表達、自信心等方面的限制,所以更能得到男生的青睞,男生更喜歡使用新媒體獲取信息,結交異性。
生活在大中城市的學生擁有更廣闊的人際交往圈子,他們人際交往環境較優越,思維也較為活躍。約90%來自大中城市的學生,在高中時就已經會使用電腦和網絡,而來自農村的學生中只有約20%會使用電腦和網絡。新媒體的使用主要是借助于電腦、網絡,因此城市生源的大學生更傾向于利用新媒體去了解朋友們的狀況。在高中曾擔任班干部的學生,學習能力、組織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也比較強,他們更傾向于使用新媒體來維持和擴大自己的人際交往面。理科生比文科生對電腦、網絡和軟件的掌握和熟練程度更高,理科生更傾向于通過新媒體獲取各類信息,進行人際交往。
4.使用新媒體進行人際交往具有自我強化的趨勢
本論文的分析結果顯示,大學生使用新媒體的種類、意愿、獲取的信息量、交友面和表達看法之間在0.01水平上(雙側)存在顯著相關關系,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自我強化的趨勢。一方面,使用新媒體進行人際交往的途徑越多,如QQ、微博、微信、博客等,他們就越偏好使用新媒體進行人際交往,新媒體給他們帶來的正面情緒效用(快樂感)就會越大;另一方面,大學生通過新媒體所獲得的,會促使他們更傾向于使用新媒體進行人際交往。本研究結果顯示,95%以上的大學生每天都使用新媒體進行人際交往,約65%的大學生每天使用新媒體進行人際交往的時間為1小時以上。
5.新媒體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大學生現實人際交往的需要
新媒體給大學生的人際交往創造了虛擬性、平等性、自由性、互動性的空間,受到了大學生的追捧,可以說,沒有一個大學生是從不使用新媒體進行人際交往的。特別是對于那些在現實人際交往中具有自卑心理、自信心不足的大學生,更傾向于使用新媒體來滿足或彌補現實人際交往的缺陷。例如內向、不善于表達的學生,往往喜歡在微博、QQ上發表自己的觀點,喜歡沉迷于網絡游戲。通過新媒體的虛擬交往與現實中的人際互動是存在差距的。通過新媒體的人際交往是單純的符號傳遞,它可以摒棄各種現實條件對人際交往的約束;而現實的人際交往卻要受到各種條件的約束,如情境、習俗、規章制度、身份、收入、性別、語言、表情等等[3]。虛擬的人際交往比現實的人際交往更便捷、更廣泛、更自由、更平等,但如果大學生對虛擬空間的人際交往過分依賴,勢必會造成大學生現實人際交往能力的缺乏。當有些大學生無法應對現實中的日常人際交往時,便會對現實人際交往世界日漸疏遠,而對網絡虛擬狀態下的人際交往過度依賴。[4]此時,網絡情境下的人際交往具有相當的誘惑力和心理慰藉作用。但事實上,虛擬的人際交往方式并不能取代現實生活在大學生成長中的地位,大學生的人際交往仍需回歸現實。
五、新媒體情境下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合理引導1.引導大學生正確處理虛擬交往和現實交往的關系
新媒體只是人際交往的一個工具,虛擬的人際交往只是現實人際交往的一種補充和延伸,并不能替代現實生活中的人際關系,只有提高現實的人際交往能力才真正有利于大學生的成長成才。學校應通過講座、選修課等形式,引導大學生正確處理虛擬交往和現實交往的關系,正確認識網絡人際交往的真正地位和作用,把主要精力放在現實的人際交往上,提高現實的人際交往能力。大學生通過參加學校開設的相關講座、選修課學習現實人際交往的技巧,通過積極參加各種社交活動提高人際交往的能力,并在現實的交往活動中努力克服心理障礙,樹立自信心,擴大人際交往的范圍。對于那些對虛擬人際交往有著嚴重依賴性的大學生,學校則要采取主動介入的方法,通過心理咨詢、教師輔導、父母引導、朋輩幫助等多種措施的合力作用及時進行引導和糾正。
2.加強對網絡虛擬空間的監管,引導大學生建立良好的網絡交往道德規范
目前,我國對基于互聯網所形成的虛擬空間缺乏有效監管,相關法律、法規建設十分不完善,管控難度大。由于網絡空間具有隱匿性和模糊性,虛擬的人際交往常常夾雜著欺詐和虛假信息,不法分子通過盜取QQ號碼、短信等方式進行行騙的事情時有發生。對此,政府應加強對網絡虛擬空間的監管,制定詳盡可行的法律法規,對網絡違法違紀的言行進行嚴懲。高校作為大學生的教育管理者,一方面,通過建立成熟的網絡管理體系來加強對虛擬人際交往的管制和約束。例如采用實名制加大對校園網、班級QQ群、班級微信群的監控和管理;學生思政工作者應主動介入大學生的各類社交網站,進一步教育和引導大學生建立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道德修養。另一方面,高校應將新媒體素養教育納入學校素質教育范疇。通過組織新媒體知識講座、教師輔導等形式強化大學生的媒體道德意識、自律意識和法制觀念,使大學生能自覺遵守媒體規范與道德,合理使用新媒體資源進行人際交往。[5]
3.引導大學生積極參加校園社團活動和實踐活動
校園文化作為高等教育的一種管理文化和教育文化,對大學生的成長成才起著陶冶情操、砥礪德行的作用,并逐步內化為學生的素質。高校通過引導大學生積極參加校園社團活動和實踐活動,提升現實的人際交往能力,減弱大學生對虛擬空間的依賴。大學生根據各自的興趣和愛好組織和參與各類社團,可以提升和完善自己的興趣愛好,找到志趣相投的朋友,不僅可以擴大人際交往面,還可以提升現實的人際交往能力。90后的大學生有很多都是獨生子女、留守兒童成長起來的,他們在人際交往中或多或少都存在著某些方面的缺陷。鼓勵大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如三下鄉、專業實習等,有利于他們從現實的人際交往中正確認識和評價自己,有助于他們人際交往能力的提升和健全人格的培養。
參考文獻:
[1]王杰.符號互動理論視閾下的思想政治教育[J].南京政治學院學報,2008(5):99-103.
[2]郭俗丹.淺談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J].教育探索,2011(7):121-122.
The medicin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strengthen the medico to communicate ability interpersonally the raise
Yang Yuqin Zhao Zongyi
Abstract:The medico communicates ability to have certain problem interpersonally,needs to strengthen them to communicate ability interpersonally the raise.May use humanities medicine curricula and so on increase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Selects many kinds of methods to train the medico to communicate ability interpersonally;Takes to train the student to pay attention to medical trouble in communication methods and so on emotion sex act.
Keywords:Medico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中圖分類號】G4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646(2009)09-0064-02
世界醫學教育聯合會《福岡宣言》指出,所有醫者必須學會交流和處理人際關系的技能,缺少同情應看作與技術不相稱,是醫者無能的一種表現。“溝通技能”是全球醫學教育最基本要求(GMER)7大領域之一。美國中華醫學基金會(CMB)指出的國際醫學教育七項基本要求中就有一項是“交流技能”。隨著醫學模式由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理―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轉變,醫患關系中的醫患溝通越來越受人們的關注,而作為將來的醫務工作者的醫學生的人際溝通能力也越來越受到重視。
1.目前醫學生人際溝通現狀
據報道,71.3%的大學生在學習與生活中承受著很大或較大的心理壓力[1],其中人際關系不良、社會障礙等方面的問題在大學生日常心理咨詢中占近50%的比例[2],已和學習問題、戀愛問題共同構成影響大學生心理行為健康發展的3大問題。人際關系困擾是造成大學生留級、休學、退學的主要原因之一[3]。國外研究亦表明,良好的人際關系有利于身心健康,能促進學業的進步;不良的人際關系常引起心理失衡,導致心理問題的出現,如焦慮、空虛、心情壓抑、抑郁,嚴重者甚至出現自殺傾向。醫學生是大學生中的一個特殊群體,其心理障礙的發生率要比一般綜合院校的大學生高,人際關系也較一般大學生敏感。71.1%的醫學生認為自己在日常學習生活中亦存在有人際關系困擾和溝通障礙,導致他們不能真正實現良好的溝通。[4]
陳軍[5]對20所醫院1000名實習生人際交往能力的調查發現,對自己的語言溝通能力感到非常滿意的人數9.7%;認為自己溝通能力一般47.3%;認為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差,在與患者和他人溝通時感到困難的24.4%;74.8%被調查者對禮儀的概念模糊,不知道禮儀包含哪些內容。
尼春萍[6]對醫學生《人際關系與溝通技能》選修課開設的必要性及其教學方法對202名學生進行團體問卷調查。71.1%的醫學生認為自己在日常學習生活中亦存在有人際關系困擾和溝通障礙,導致他們不能真正實現良好的溝通。90%以上的學生認為開設該課程很有必要,選修的目的是為了提高人際交往的能力;92.9%的學生建議授課突出實踐,93.9%的學生希望采用情境模擬或結合自身實際撰寫論文考核;97.9%的學生感到學習有收獲。
馬偉光[7]發現,83.3%的護士對與病人交流溝通方式基本不了解,30%的護士不知道或不完全知道如何根據病人的不同情緒采用不同的交流技巧。
2.醫學生人際溝通不良的原因
根據調查,全部接受過心理學、醫學倫理學、社會學、美學等人文學科教育的醫務人員只有 15.4%,70.8%的醫務人員部分接受過人文學科的理論教育,13.9%沒有接受過[8]。目前,我國重視醫學生職業技能的培養,而忽視了對人文素質和社會實踐能力的培養。無論在本科教育和畢業后的醫學繼續教育,醫學生和醫生們幾乎沒有系統地接受過醫學倫理學、人類學、心理學、社會學、美學等方面人文知識的教育及實踐(這些學科都涉及醫患溝通問題),一旦進入工作崗位,便不同程度并以不同方式顯示出來。這樣的教育方式使得大部分醫學生畢業走上工作崗位后,對病人沒有愛護觀念,態度冷漠,而且缺乏溝通技巧,不能和患者進行有效的溝通。
3.改善醫學生人際溝通的建議
3.1 增加人際溝通等人文醫學課程。
美國、德國人文醫學課程占總學時的比重多達20%~25%,英國、日本約為10%-15%,而我國一般為10%或者更低。醫學院校有必要借鑒美國的醫學院校普遍開設的《與病人溝通》、《病人》、《醫患溝通的藝術》以及英國醫學院校開設的《醫患溝通》、《醫生與病人相處的能力》及《如何告訴病人壞消息》、《情商教育》等課程。開設醫患互動和人際交流的專門課程,讓醫學生了解他們在人際交往上有什么特點,他們有什么需要,并根據他們的需要對他們進行教育,以期讓他們通過親身體驗、經驗分享進一步探究人際關系與溝通的相關內容。反思自己人際交往的缺點和障礙,通過自我反省和分享他人經驗來改變自己的觀念與行為,達到不斷提高自己人際關系與溝通技能的目的。使他們逐漸掌握人際溝通技能,提高自己人際交往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這對于他們個人的心理健康有積極意義。同時把人際關系發展策略以及溝通技巧的培養納入職業教育中來,提高醫學生人際交往的能力、改善醫患關系均具有重要的現實和長遠意義。
3.2 采用多種方式培養醫學生人際溝通能力。
可以借鑒國外一些醫學院的經驗,如對學生開設共情課程,系統地訓練醫學生如何觀察病人的表情和身體語言,如何從語調中理解病人的感受,與病人進行有效交流,如何更好地感知病人的痛苦和需要。二是掌握患者的心理需要和心理特點。葛煥琦[9]等在醫學生培養的早期階段接近臨床實習之前,利用標準化病人(StandardizedPatients,SP) 利用SP對學生進行培訓,同時對醫學生在溝通方面的表現做出評價,如是否有耐心,反應是否敏捷,言語和肢體語言是否得體,態度是否坦誠和氣等,以培養學生的醫患溝通能力。SP又稱模擬病人或病人指導者,是從事非醫療工作的健康人,經專職培訓后,能發揮扮演病人、充當教學評估者和教學指導者三種功能。在美國和加拿大,70%的醫學院校都不同程度地使用了SP參與教學,甚至還用于住院醫生的畢業后教育。
我國一些學者如張澤洪[10]對醫護人員進行敏感訓練。敏感訓練是利蘭•布雷德福(LelandBradford)和他的同事在進行無領導者團體的研究時,無意之中發現的一種進行人際關系訓練的技術。”就醫務人員而言,敏感訓練的目的就是要通過小組交流討論的形式,使受訓的醫務人員能:“設身處地為病人著想,對他們提出的要求,合理且能辦到的,要盡職盡責地給予滿足;合理但客觀上辦不到的,要耐心解釋;不合理的要求,要講明道理,以求得病人諒解,使病人對醫院有一種信任感、安全感。”
3.3 重視培養學生關注醫患溝通中的情感。
李娟[11]用SEGUE量表對醫學生醫患溝通技能評價研究,發現醫學生在溝通內容上“只重視疾病”。醫學生與病人溝通內容上沒有完成從“只重視疾病”向“重視病人”方向的轉變。在信息收集上。多數學生對影響疾病的社會、情感心理因素問的不多或不全,問及疾病對生活影響的更少。有研究表明在言語溝通方面,89.9%的醫務人員認識到和患者溝通時語言最重要的是通俗易懂,但在日常工作中,使用醫學專業術語進行溝通的比例高達 94.4%[8]。醫護人員和患者的溝通此時是一種任務的工具,從解決問題出發,以技術性為基礎的技巧,所需要的是專業知識,醫護人員使用的是工具性言語。過多的使用專業術語進行醫患溝通,達不到溝通的基本要求和效果,患者很可能感到他們的病情和感受等沒有被醫護人員理解和認識,患者對溝通信息的一知半解,不利于患者的早日康復,有時還會造成誤解,引發糾紛。
應該重視患者需要的溝通還包括和醫護人員進行社會情緒性的情感性溝通。即需要醫護人員視患者為一個個體,而不是一個個案。情感性的言語包括具有鼓勵性、令人放松、友善地、開放與誠實的、表示關心、給予信息、表示贊同、對病患介紹自己、稱呼患者的名字、與患者聊天等。
參考文獻
[1] 樊富珉、李偉.大學生心理壓力及應對力式―在清華大學的調查,青年研究,2000(6);41}5
[2] 梁執群、盧莉、朱素娟等.醫科大學生人際關系敏感的影響因素研究,中國學校衛生,2004,25(2);211~212
[3] 姚曉燕.當前大學生人際關系障礙問題研究,甘肅高師學報.2003,8(1):110~111
[4] 雪晴.應重視培養大學生良好的人際關系,內蒙占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3,16(6);30~31
[5] 陳軍.醫學實習生對公共關系技能需求的調查與思考,醫學與哲學(人文社會醫學版)2007年10月第28卷
[6] 尼春萍等.為醫學生開設《人際關系與溝通技能》選修課的調查分析,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08年第14卷第7期
[7] 馬偉光、李繼平.醫院場所暴力原因分析及對策[J].護理管理雜志,2005,5(5):23~25
[8] 馮軍強.某綜合醫院醫患溝通現狀調查分析與對策引導的研究,第三軍醫大2008碩士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