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1-27 19:29:58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人才培養總結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1.關鍵崗位人才空缺對生產造成影響:一線技術含量高、與產品質量關系密切、培養周期長的關鍵崗位,當面臨員工請假、休假、調崗、離職、出差等情況時,此時車間必須有其他員工填補空缺。尤其在《員工帶薪年休假管理辦法》出臺以后,每位工作滿1年員工都享有每年最少5天假期,如果不未雨綢繆,及時培養出崗位“后備人才”,當崗位面臨后備人才匱乏的情況,勢必對車間生產工作造成一定影響。
2.一流企業對一流員工隊伍的需求:企業在“爭創一流”過程中,對員工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員工不能只滿足于掌握單項專長,而應轉變觀念,增強危機意識和競爭意識,在生產實際中成為“多面手”、“萬金油”。同時,車間通過培養更多崗位人才,才能真正做到“人盡其才,才盡其用”。
3.企業技術進步與流程再造的要求:近幾年來,各卷煙生產企業技術改造的速度加快,技改后,生產作業流程隨之變化,原有崗位會出現合并重組,這就需要有掌握不同技能的“復合型”人才不斷涌現。
4.員工自身職業生涯規劃的需要:按照國家局指導思想,煙草行業跨省重組,組建大企業、大集團是行業發展的必由之路。隨著鄭州、新鄭卷煙廠聯合易地技術改造項目的確立,企業更高層次聯合重組迫在眉睫。面對新一輪的崗位競爭,廣大員工迫切要求學習新的知識和技能,提高自身的綜合競爭實力。
二、關鍵崗位“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創建與實施基本模式和主要做法
在培養模式方面,車間從學習理念、環境、機制、方法等方面進行積極探索,形成“1+2+3+4”后備人才培養模式,即:“樹立一種理念,營造兩種環境,建立三種機制,運用四種方法”。
(一)樹立一種理念,轉變思維方式
面對行業競爭的新形勢,車間對員工進行合理引導,教育員工要終身學習,并在車間內部樹立“學習工作化工作學習化”的理念,把工作的過程看作學習的過程,把學習看作工作的一部分,使工作和學習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從思想上轉變員工思維定勢。
車間黨支部開展“四個一”讀書活動,發放《沒有任何借口》、《你在為誰工作》等針對性很強讀物,使員工觀念有了根本轉變。同時為發揮榜樣帶動作用,車間多次組織先進技師、優秀青工進行現場經驗交流,通過優秀員工先進示范作用,激勵人,帶動人,為全體員工提供仿效的榜樣。
(二)營造兩種環境,豐富學習載體
為給員工學習與交流提供平臺,車間先后從硬件和軟件兩方面入手,有效營造兩種學習環境。
1.在硬件環境建設方面,車間先后為專業維修人員,建立學習室和信息化重點實驗室。學習室包含學習區、資料區和討論區,資料區設在電修室和設備室,可方便員工自由查閱技術圖書資料;討論區則成為“創新活動專區”,可方便員工交流學習經驗,開展創新活動;另外,車間還與鄭州輕工業學院聯合組建河南省信息化重點實驗室,建立煙草生產過程工業網絡實驗平臺,并印制該平臺《試驗指導書》等學習資料,豐富了電氣專業人員對監控畫面制作、plc在線編程、網絡組建等方面學習內容,該實驗平臺項目在全國煙草企業中尚屬首家使用,該項目也于*年順利通過河南省科技廳的成果鑒定。
2.在軟件環境建設方面,車間以“知識共享”立足點,組織專業維修人員收集設備相關資料,建立設備維修經驗庫;車間還組織牽頭,結合職工興趣愛好,開展各種學習論壇與讀書活動,以此拓寬職工知識面。如成立新聞寫作團隊、電腦愛好者協會、工藝攻關小組等。通過廣泛交流使員工對如何學習有了全新認識,營造出共同進步的新局面。
(三)建立三種機制,規范考核流程
1.為適應企業發展的需要,車間不斷提升人才培養模式,對員工競爭上崗、學習培訓情況、工作創新等多方面內容進行明確規定。先后制定《人員競爭上崗管理辦法》、《學習培訓管理辦法》、《制絲車間績效考核方案》三種機制,車間還以維修工段為試點,推行維修工分級管理,把考核成績以百分制形式進行月度匯總,并與員工全年的工作業績進行掛鉤,以此對員工進行分級管理(級別從a+檔到f檔),為“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提供制度保障。
2.為規范人才考核流程,車間還以三種機制為保障,不斷創新管理形式,加大員工績效考核力度。為每位員工建立“制絲員工學習檔案”,設計員工培訓學習分冊,對員工全年參加培訓次數和情況進行考核統計,針對員工學習工作情況進一步挖掘崗位的后備人才。
(四)運用四種方法,注重培養實效
1.扎實開展員工‘內培外訓’。員工培訓內容更趨多樣化,在內部培養方面,為了不影響企業生產工作,車間敢于借助專家‘外腦’,聘請美國ab公司、西門子公司等技術人員、鄭州輕工業學院教授來車間定期集中授課,講述前沿技術領域的相關應用;另外,在外出培訓方面,企業組織開展針對性強的外出培訓,參加外出培訓后歸來的員工,必須把所學內容再進行內部培訓授課,由此使更多員工充分受益。車間定期開展“每周一課”,如變頻技術、網路技術、plc應用技術、機械制造等專門培訓。
2.有效開展操作人員‘訂單式’培訓。所謂‘定單式’培訓,就是結合生產需要,車間有針對性地對生產操作人員進行現場培訓授課,主要采取“機旁示教”和“兼職培訓員”兩種形式。在“機旁示教”中,車間挑選關鍵崗位分包維修工通過現場集中授課方式,講解設備的結構、性能、原理和操作基本技巧,使崗位操作工對關鍵維修技術都有所了解。另則,車間還指定設備管理人員、技術骨干擔任兼職培訓員,對參訓員工學習情況進行全面考評,這種“以點帶面”的學習方式,有效豐富了現場操作人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
3.開展維修工“ab角結對子”活動,即兩名維修工一組結成對子,并制定詳細學習計劃書,師徒之間必須掌握對方所承包設備維修技術,通過師徒優勢互補,實現共同進步,逐步形成了“老、中、青”三層梯隊技術力量,防止專業技術人才隊伍斷檔。
4.建立現場操作人員輪崗機制,即“橫向到邊、縱向到底”上下工序交叉人才培養方式。在橫向培養中,車間要求葉段、烘絲段、梗絲段、四摻加香段中控工相互學習交流,中控工必須熟練掌握各工藝段中控操作技能。另外,要求中控工至少要培養1名本地操作工掌握中控操作技能,每位本地操作人員必須熟練掌握該崗位中控操作;在備用工中挑選兩名素質較高的培養對象,使其在實際中掌握關鍵崗位(切絲機操作,烘絲機本地操作,香料廚房操作、膨化電控)的操作技術。
三、關鍵崗位“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創建與實施的效果
關鍵崗位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在生產實踐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并在員工素質、后備人才儲備、企業技術進步等多方面產生了明顯效果,為企業生產經營提供技術保障。
(一)提高了員工整體素質
1.通過此項管理方法實施,豐富了廣大員工在不同崗位上實踐能力,為車間儲備充足的崗位人才,有效解決車間人才缺失的困擾?!皩W習工作化工作學習化”的學習理念在制絲車間成為員工自覺、自發、自愿的行為,創新成果層出不窮,員工素質有了較大提高。僅*年一年,車間共完成廠級創新成果12項;在職業資格證書取得方方面,*年車間培養高級以上技術等級資格員工11人,其中一人取得工程師資格,四人取得維修技師資格。在全國“泰山杯”煙機設備維修職業技能大賽中,車間兩名選手還獲得sq34切絲設備第三、第四名好成績,并被推薦為“行業技術能手”,取得我省煙草行業同工種比賽歷史最好成績,
(二)豐富了后備人才儲備
關鍵崗位“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創建與實施,使車間后備人才培養逐步走向正規。在關鍵操作崗位,一個崗位每班次至少有三人會操作關鍵崗位設備;在關鍵技術崗位,培養了多名操作技術能手,彌補了關鍵崗位操作人員不足現象,完全達到了車間人才培養目標。以下為車間關鍵崗位后備人才培養對比表:
(三)推動了企業技術進步
1.員工參與車間技術革新、勞動競賽、科技攻關、設備改造等活動積極性空前高漲,車間員工結合所學知識,勇于開展工藝創新活動。其中《松散回潮安裝煙餅分離機》、《提高切絲質量工藝創新》等新工藝新技術已在制絲工藝生產中得以運用,為車間工藝生產解決了大量的實際難題。
2.技術創新項目水平和檔次得到大幅提高,團隊革新項目碩果累累。車間廣大員工依靠團隊優勢,開展了多項節能革新活動,其中《車間滾筒類節水節電改造》、《車間照明智能改造》、《提高加料機水分cpk值》、《干冰煙絲膨脹伺服系統供電改造》、《整改1線真空回潮機返抽控制》等14項革新活動已經應用于車間生產中,對企業的“提質降耗節能增效”起到了作用。以下為車間技術革新項目數量對比表:
3.群眾性qc小組活動得到蓬勃發展,為更好加快技術成果轉化速度,車間把技術革新與成果申報緊密結合,并把該項作為員工成才量化考核指標。由于成績突出,車間有多個qc課題獲得“省優”、“國優”等稱號,*年制絲車間第五qc小組《減少貯葉柜故障維修時間》成果,獲得“國優”稱號,維修工段電工班獲得國家級“質量信得過班組”榮譽稱號。通過qc活動,廣大職工立足崗位“學技能、練技術、比貢獻”的學習氛圍更加濃厚,為企業創造出巨大效益。
一、生產車間關鍵崗位“復合型”人才培養的實施背景
(一)隨著行業改革不斷深入推進,車間一線崗位人才培養問題日益凸現,主要基于以下四方面因素:
1.關鍵崗位人才空缺對生產造成影響:一線技術含量高、與產品質量關系密切、培養周期長的關鍵崗位,當面臨員工請假、休假、調崗、離職、出差等情況時,此時車間必須有其他員工填補空缺。尤其在《員工帶薪年休假管理辦法》出臺以后,每位工作滿1年員工都享有每年最少5天假期,如果不未雨綢繆,及時培養出崗位“后備人才”,當崗位面臨后備人才匱乏的情況,勢必對車間生產工作造成一定影響。
2.一流企業對一流員工隊伍的需求:企業在“爭創一流”過程中,對員工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員工不能只滿足于掌握單項專長,而應轉變觀念,增強危機意識和競爭意識,在生產實際中成為“多面手”、“萬金油”。同時,車間通過培養更多崗位人才,才能真正做到“人盡其才,才盡其用”。
3.企業技術進步與流程再造的要求:近幾年來,各卷煙生產企業技術改造的速度加快,技改后,生產作業流程隨之變化,原有崗位會出現合并重組,這就需要有掌握不同技能的“復合型”人才不斷涌現。
4.員工自身職業生涯規劃的需要:按照國家局指導思想,煙草行業跨省重組,組建大企業、大集團是行業發展的必由之路。隨著鄭州、新鄭卷煙廠聯合易地技術改造項目的確立,企業更高層次聯合重組迫在眉睫。面對新一輪的崗位競爭,廣大員工迫切要求學習新的知識和技能,提高自身的綜合競爭實力。
二、關鍵崗位“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創建與實施基本模式和主要做法
在培養模式方面,車間從學習理念、環境、機制、方法等方面進行積極探索,形成“1+2+3+4”后備人才培養模式,即:“樹立一種理念,營造兩種環境,建立三種機制,運用四種方法”。
(一)樹立一種理念,轉變思維方式
面對行業競爭的新形勢,車間對員工進行合理引導,教育員工要終身學習,并在車間內部樹立“學習工作化工作學習化”的理念,把工作的過程看作學習的過程,把學習看作工作的一部分,使工作和學習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從思想上轉變員工思維定勢。
車間黨支部開展“四個一”讀書活動,發放《沒有任何借口》、《你在為誰工作》等針對性很強讀物,使員工觀念有了根本轉變。同時為發揮榜樣帶動作用,車間多次組織先進技師、優秀青工進行現場經驗交流,通過優秀員工先進示范作用,激勵人,帶動人,為全體員工提供仿效的榜樣。
(二)營造兩種環境,豐富學習載體
為給員工學習與交流提供平臺,車間先后從硬件和軟件兩方面入手,有效營造兩種學習環境。
1.在硬件環境建設方面,車間先后為專業維修人員,建立學習室和信息化重點實驗室。學習室包含學習區、資料區和討論區,資料區設在電修室和設備室,可方便員工自由查閱技術圖書資料;討論區則成為“創新活動專區”,可方便員工交流學習經驗,開展創新活動;另外,車間還與鄭州輕工業學院聯合組建河南省信息化重點實驗室,建立煙草生產過程工業網絡實驗平臺,并印制該平臺《試驗指導書》等學習資料,豐富了電氣專業人員對監控畫面制作、plc在線編程、網絡組建等方面學習內容,該實驗平臺項目在全國煙草企業中尚屬首家使用,該項目也于08年順利通過河南省科技廳的成果鑒定。
2.在軟件環境建設方面,車間以“知識共享”立足點,組織專業維修人員收集設備相關資料,建立設備維修經驗庫;車間還組織牽頭,結合職工興趣愛好,開展各種學習論壇與讀書活動,以此拓寬職工知識面。如成立新聞寫作團隊、電腦愛好者協會、工藝攻關小組等。通過廣泛交流使員工對如何學習有了全新認識,營造出共同進步的新局面。
(三)建立三種機制,規范考核流程
1.為適應企業發展的需要,車間不斷提升人才培養模式,對員工競爭上崗、學習培訓情況、工作創新等多方面內容進行明確規定。先后制定《人員競爭上崗管理辦法》、《學習培訓管理辦法》、《制絲車間績效考核方案》三種機制,車間還以維修工段為試點,推行維修工分級管理,把考核成績以百分制形式進行月度匯總,并與員工全年的工作業績進行掛鉤,以此對員工進行分級管理(級別從a+檔到f檔),為“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提供制度保障。
2.為規范人才考核流程,車間還以三種機制為保障,不斷創新管理形式,加大員工績效考核力度。為每位員工建立“制絲員工學習檔案”,設計員工培訓學習分冊,對員工全年參加培訓次數和情況進行考核統計,針對員工學習工作情況進一步挖掘崗位的后備人才。
(四)運用四種方法,注重培養實效
1.扎實開展員工‘內培外訓’。員工培訓內容更趨多樣化,在內部培養方面,為了不影響企業生產工作,車間敢于借助專家‘外腦’,聘請美國ab公司、西門子公司等技術人員、鄭州輕工業學院教授來車間定期集中授課,講述前沿技術領域的相關應用;另外,在外出培訓方面,企業組織開展針對性強的外出培訓,參加外出培訓后歸來的
員工,必須把所學內容再進行內部培訓授課,由此使更多員工充分受益。車間定期開展“每周一課”,如變頻技術、網路技術、plc應用技術、機械制造等專門培訓。
2.有效開展操作人員‘訂單式’培訓。所謂‘定單式’培訓,就是結合生產需要,車間有針對性地對生產操作人員進行現場培訓授課,主要采取“機旁示教”和“兼職培訓員”兩種形式。在“機旁示教”中,車間挑選關鍵崗位分包維修工通過現場集中授課方式,講解設備的結構、性能、原理和操作基本技巧,使崗位操作工對關鍵維修技術都有所了解。另則,車間還指定設備管理人員、技術骨干擔任兼職培訓員,對參訓員工學習情況進行全面考評,這種“以點帶面”的學習方式,有效豐富了現場操作人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
3.開展維修工“ab角結對子”活動,即兩名維修工一組結成對子,并制定詳細學習計劃書,師徒之間必須掌握對方所承包設備維修技術,通過師徒優勢互補,實現共同進步,逐步形成了“老、中、青”三層梯隊技術力量,防止專業技術人才隊伍斷檔。
4.建立現場操作人員輪崗機制,即“橫向到邊、縱向到底”上下工序交叉人才培養方式。在橫向培養中,車間要求葉段、烘絲段、梗絲段、四摻加香段中控工相互學習交流,中控工必須熟練掌握各工藝段中控操作技能。另外,要求中控工至少要培養1名本地操作工掌握中控操作技能,每位本地操作人員必須熟練掌握該崗位中控操作;在備用工中挑選兩名素質較高的培養對象,使其在實際中掌握關鍵崗位(切絲機操作,烘絲機本地操作,香料廚房操作、膨化電控)的操作技術。
三、關鍵崗位“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創建與實施的效果
關鍵崗位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在生產實踐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并在員工素質、后備人才儲備、企業技術進步等多方面產生了明顯效果,為企業生產經營提供技術保障。
(一)提高了員工整體素質
1.通過此項管理方法實施,豐富了廣大員工在不同崗位上實踐能力,為車間儲備充足的崗位人才,有效解決車間人才缺失的困擾?!皩W習工作化工作學習化”的學習理念在制絲車間成為員工自覺、自發、自愿的行為,創新成果層出不窮,員工素質有了較大提高。僅08年一年,車間共完成廠級創新成果12項;在職業資格證書取得方方面,08年車間培養高級以上技術等級資格員工11人,其中一人取得工程師資格,四人取得維修技師資格。在全國“泰山杯”煙機設備維修職業技能大賽中,車間兩名選手還獲得sq34切絲設備第三、第四名好成績,并被推薦為“行業技術能手”,取得我省煙草行業同工種比賽歷史最好成績,
(二)豐富了后備人才儲備
關鍵崗位“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創建與實施,使車間后備人才培養逐步走向正規。在關鍵操作崗位,一個崗位每班次至少有三人會操作關鍵崗位設備;在關鍵技術崗位,培養了多名操作技術能手,彌補了關鍵崗位操作人員不足現象,完全達到了車間人才培養目標。以下為車間關鍵崗位后備人才培養對比表:
(三)推動了企業技術進步
1.員工參與車間技術革新、勞動競賽、科技攻關、設備改造等活動積極性空前高漲,車間員工結合所學知識,勇于開展工藝創新活動。其中《松散回潮安裝煙餅分離機》、《提高切絲質量工藝創新》等新工藝新技術已在制絲工藝生產中得以運用,為車間工藝生產解決了大量的實際難題。
2.技術創新項目水平和檔次得到大幅提高,團隊革新項目碩果累累。車間廣大員工依靠團隊優勢,開展了多項節能革新活動,其中《車間滾筒類節水節電改造》、《車間照明智能改造》、《提高加料機水分cpk值》、《干冰煙絲膨脹伺服系統供電改造》、《整改1線真空回潮機返抽控制》等14項革新活動已經應用于車間生產中,對企業的“提質降耗節能增效”起到了作用。以下為車間技術革新項目數量對比表:
3.群眾性qc小組活動得到蓬勃發展,為更好加快技術成果轉化速度,車間把技術革新與成果申報緊密結合,并把該項作為員工成才量化考核指標。由于成績突出,車間有多個qc課題獲得“省優”、“國優”等稱號,08年制絲車間第五qc小組《減少貯葉柜故障維修時間》成果,獲得“國優”稱號,維修工段電工班獲得國家級“質量信得過班組”榮譽稱號。通過qc活動,廣大職工立足崗位“學技能、練技術、比貢獻”的學習氛圍更加濃厚,為企業創造出巨大效益。
一、悠久的辦學歷史和穩步增長的辦學規模是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的動力
會計專業是學院的重點建設專業之一,創辦于1986年,有著悠久的辦學歷史。專業前身為昆明地質學校、云南旅游職業學校(中職)會計專業,共招收了26中職班,培養了1100名畢業生,畢業生深受省內外用人單位的歡迎和好評。學院升格為高職院校后于2013年開始招收高職會計專業學生。目前在校學生規模三年制大專727人、五年債大專754人,年平均報到率92.25%。2016屆畢業生數113人,其中,直接就業87人,升學25人,升學率為22.12%,參軍1人,就業率為100%,就業對口率 98%。
二、充分的人才需求調研是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的前提條件
社會需求:截至2015年末,全國工商登記中小企業超過2000萬家,個體工商戶超過5400萬戶,中小企業提供80%以上的城鎮就業崗位,成為就業的主渠道。
地區需求:截至2015年底,云南省民營經濟戶數達225萬戶,比上年增長12.1%。其中私營企業39.5萬戶,比上年增長34.8%,增速比去年提高6.9個百分點。
產業需求:旅游業是云南重要支柱產業,旅游業的發展狀況直接影響到云南整個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但是在當前國民經濟增速放緩、中央八項規定實施、反腐力度不斷加大的大背景下,轉換經營模式、實施精細化管理就成了旅游行政管理部門以及每個旅游企業面臨的現實問題,而轉換經營模式、實施精細化管理的基礎和核心是旅游企業會計核算、財務管理水平,就目前而言,會計核算、財務管理恰恰是云南絕大部分旅游企業(包括酒店和餐飲企業)經營管理中最薄弱的環節。
學歷需求:根據我院對社會和旅游行業企業會計人才需求調查結果顯示,用人單位對會計人員的專業技術職務要求明顯高于學歷要求、實踐技能要求高于理論知識要求。中小企業對專科層次會計人才的需求占社會對會計人才需求的58%。
崗位需求:企業對會計專業人才的崗位需求是我們確定專業方向的重要依據。調查資料顯示,中小型企業提供的財務會計專業崗位主要是:出納、會計、辦稅員、審計助理。
三、合理的人才培養目標與準確的培養規格定位是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的首要任務
(一)制定明確的人才培養目標
本專業旨在培養擁護黨的基本路線,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和敬業精神,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掌握出納、報稅、成本核算、會計、審計等專業知識,熟悉企業會計核算、納稅申報、成本管理、內部審計等日常經濟業務處理的操作技能,能勝任出納、會計、審計等工作崗位,有深厚的職業發展基礎的高素質、高技能的應用型會計專門人才。
(二)確定合理的人才培養規格
本專業培養的學生主要面向中小企業出納崗位、財務會計崗位、稅務會計崗位、審計助理崗位、財務管理崗位,在基層積累多年工作經驗后,通過努力取得中、高級專業職稱,可提升至會計主管、財務主管崗位從事專業管理工作。同時也培養面向會計師事務所、記賬公司等會計、審計服務中介機構的審計或稅務鑒證崗位、會計或稅務咨詢崗位。本專業根據服務面向的企業和崗位以及學生未來職業拓展路線確定合理的人才培養規格。(見圖1)
(三)定期評價人才培養目標的合理性,實時調整培養目標規格,保證和社會經濟或地區發展對會計人才需求相適應
1.緊隨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態勢,開展了兩輪會計人才需求調研
一輪針對社會通用會計人才需求,一輪針對云南旅游行業會計人才需求,并根據調研結果實時調整人才培養目標規格定位,確保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符合社會經濟發展需要。
2.緊扣人才培養目標,不斷修訂和完善人才培養方案,保證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
在制定和修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過程中,我們嚴格執行“劃分職業崗位確定工作任務分析能力要求設置課程體系”的工作流程,充分利用企業、行業專家的意見,直接引進行業標準作為專業培養標準,最大限度的實現學校到社會、學習到工作的無縫對接。在人才培養方案的執行過程中,通過不定期人才需求情況調查,全面了解社會、行業對會計專業人才需求的變化趨勢,以三年(一屆學生)為一個周期,總結人才培養方案的執行情況和效果,不斷修訂和完善人才培養方案。
3.加強教學質量監管,優化配置教學資源,促進人才培養目標實現
建立健全包括教學計劃制定與實施、教學方法研討與改革、教學檢查與評價、學生職業能力測試等多種形式的教學質量監督管理體系,對教學情況進行全面監督管理,提升任課教師教學水平,保證教學效果。同時根據專業培養目標規格定位和人才培養方案要求的教學條件,優化配置教學資源,加大以改善實踐性教學條件為重點的辦學經費投入;強化以“雙師型”為核心的師資隊伍建設,為實現人才培養目標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4.建立和實施畢業生回訪,跟蹤制度,以畢業生的就業質量和用人單位的評價情況來衡量人才培養目標的合理性
通過委托專業咨詢機構,定期向畢業學生進行電話回訪、問卷調查,了解畢業生就業情況及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評價。通過回訪,反映出目前對會計專業人才需求中,高職大專是用人單位較為廣泛選擇的學歷層次,獲得會計從業資格證書是本專業畢業生的重要技能。本專業畢業生由于動手能力較強,特別是會計電算化操作能力較為扎實,能夠較為快速的熟悉工作崗位流程,得到用人單位的認可。
四、圍繞會計專業職業能力和素養教育,打造“校企合作、理實一體、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是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的根本手段
(一)加強政治思想教育、強化會計職業道德建設是會計專業學生職業能力和素養教育的基礎
學院馬列部在開設政治思想常規課程的基礎上強化學生就業、創業指導,將政治思想教育融入學生就業、創業實踐中,增強了政思想教育的可操作性和考量性,也使政治思想教育的效益由隱形變得顯性。在專業系部,從新生入學教育中的專業介紹、到學生學習期間的專業課程教學、再到學生畢業時的就業指導,會計職業道德建設全面貫穿專業教學和學生管理整個工作過程,在剛入學的第一學期便開設了《財經法規和會計職業道德》這門課程,定期開展有關財經法規和會計職業道德方面的專題辯論賽、知識競賽等活動,使學生解了今后在自己的工作中應當遵循的、體現會計職業特征的、調整會計職業關系的職業行為準則和規范并自覺遵守這些準則和規范
(二) 扎實的專業知識和熟練的操作技能是學生職業能力和素養教育的核心
學院堅持“校企合作、理實一體、工學結合”的辦學模式,全面推行體現“以能力為本位、學中做、做中學”的課堂教學方法,充分利用企業資源,強化實踐性教學環節,按照“劃分職業崗位確定工作任務分析能力要求設置課程體系”的工作流程制定科學合理的人才培養方案并嚴格實施,實踐性教學占整個專業教學課時的60%以上。在完成必須的專業教學的同時,本專業在校內定期舉辦包括出納實務、納稅申報、票據翻打等方面的會計技能比賽,積極組織參加校外各項會計技能大賽。
(三) 打造帶有濃厚企業、行業特點,體現職業特性的校園文化建設是學生職業能力和素養教育的有力保障
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平臺,聘請企業專家、行業專家進校授課,舉辦講座,開展以企業冠名的各種專業比賽、文化體育活動,促進校企文化交融,營造就業、創業氛圍;在校園環境、教室環境、班級文化建設等物質表現形式凸顯職業能力和素養教育的目的和宗旨,使學生職業能力素養教育看得見、摸得著。
(四) 加大會計專業就業、創業指導,強化學生職業生涯發展規劃,使學生職業能力和素養教育變得有目的、有方向
五、建設符合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支撐會計職業能力和素養要求的課程體系
科W合理的的課程體系是實現才培養目標的保障,也是確保教改成功的關鍵。我們遵照《教育部關于加強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工作的意見》的精神,把教學教法的改變和課程體系的重構作為教改的重點,提出了構建課程體系的原則:淡化專業基礎與專業課的界線;淡化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界線;強調職業崗位技能,構建職業崗位課程板塊;理論以“必須、夠用”為度;根據云南地方經濟發展的特點和需要等原則構建課程體系。
六、“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是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有效保證
根據學院師資隊伍建設規劃的要求,采取“外部引進和內部提升相結合、教師走出去和專家請進來相結合”的師資隊伍建設策略,廣泛籌措資金,多方面拓展教師發展空間,提高教師綜合素質。(見圖2)
(一) 進一步優化師資數量與結構
(見表1)
(二)進一步強化“雙師型”教師培養
通過加大“雙師素質”教師引進力度、鼓勵支持教師參加相關專業職業資格證書考試、鼓勵支持教師到企業參加實踐鍛煉,聘請企業、行業優秀管理人員和技術能手到校內兼課等方式來形成了一支專、兼結合的雙師結構教學隊伍。
(三)加強教學梯隊建設,重點培養專業帶頭人和骨干教師
重視加強教學團隊建設,重點培養1~2 名專業帶頭人,3--4名骨干教師。形成以專業帶頭人為引領,以骨干教師為核心,以“雙師”素質教師為主體,以“校內講師”和院級教壇新秀為中堅力量,以外聘教師為補充的教學梯隊。
(四) 注重培養青年教師
通過組織崗前培訓和教學方法(教學技能)培訓,組織安排青年教師參加省教育廳舉辦的高等學校教師崗前培訓,選派部分青年教師到相關高校進修深造等方式來培養青年教師。同時,為青年教師配備副高及以上職稱的業務指導教師,負責指導青年教師的教學和科研工作,促使青年教師盡快成長。
作者簡介:徐剛(1973- ),江蘇省靖江中等專業學校教科室主任,高級講師。
“每一個零部件都反映著民族的素質,職業教育是面向人人、面向全社會的教育,是實現人的尊嚴、擇業自由和全面發展的終身教育。從長遠來看,要保持國家經濟社會的長期、穩定、可持續發展,必須培養高素質的產業大軍,造就幾代人的素質,必須把職業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薄秶抑虚L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專章對職業教育進行了戰略部署,再次重申了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方針,突出了改革、發展兩個主題,明確提出職業教育要以提高質量為重點,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推進教育教學改革;實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頂崗實習的人才培養模式。中等職業教育肩負著為建設人力資源強國培養數以億計有職業道德、有中高級職業技能的勞動者的歷史使命。圍繞著《綱要》提出的兩個主題和四項重大任務,就當前職業教育的發展現狀來看,應當著力從體現中職教育人才培養的特色、滿足社會發展對中高級技能人才的需求、滿足學生終身學習的需求、滿足人的潛能發展需求等方面,加強我國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下中職教育質量評價體系的研究。
一、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內涵
“工學結合”即生產或工作與學習相結合。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是一種以職業人才培養為主要目的的教育模式。在人才培養的全過程中,它以培養學生的全面職業素質、技術應用能力和就業競爭力為主線,通過學校和合作企業雙向介入,充分利用學校和企業兩種不同的教育環境和教育資源,注重工作或生產與知識學習過程的結合,強調學生要在學中做,在做中學,在評價中學習。
“工學結合、校企合作、頂崗實習,是具有中國特色的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和中等職業學?;镜慕虒W制度?!睂嵺`證明,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有利于職業學校人才培養目標的準確定位;有利于推進職業學校專業建設和教學改革;有利于學生所學理論知識向實際工作能力的轉化;有利于學生職業能力和職業道德素質的培養;有利于學生就業競爭力的提升,拓寬了就業渠道。
二、職業學?,F行評價體系存在的主要問題
1.評價觀念落后陳舊,評價指向偏離了職業學校人才培養的正確方向。考試改革遠不及職業人才培養模式、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改革那樣受到重視。與“就業為導向”的人才觀、質量觀和教學觀不相適應。目前的評價體系與行業、企業的需求相脫離,評價的內容和方法與培養目標相脫節。有些學校技能、能力的實際考核比重僅占考試內容的20%左右;評價方式仍以閉卷筆試為主,而對職業技能與能力考核缺少系統研究,命題及評價標準欠科學,技能和能力評價沒有成型有效的經驗。
2.評價不能凸顯激勵導向功能,不能發揮評價的反饋調節功能。具體體現為以下兩個方面:學生的素質測評的內容和要求不規范,具有主觀隨意性,很少能征求和綜合任課教師的意見,僅僅為了評先、評定獎學金等需要,是為評而評,評價對學生素質培養的引導、激勵作用不強,沒有達到激勵學生的作用;不能通過考試對學生在學習方面和教師在教學方面存在的差距與不足進行認真和系統的分析,缺少真實的考試評價總結,不利于調動和發揮教師進行考試研究和探索的積極性。事實上,一定程度上講,學生某些方面的素質養成是通過教師的教育方法形成的,學生很多方面的情況是不可能通過一兩次考試反映出來的。
3.評價主體單一,評價方法簡單。一是忽視評價主體多元化,尤其是忽視自我評價及社會行業評價的價值;二是評價體系不能很好地反映課程的性質和特點、學生的個性與差異,尤其是學生的學習能力,或者說是創新精神、實踐能力,通常的考試是考不出來的,有很多通過探究性、研究性學習所得到的收獲無法體現在考試的結果上。在學習過程當中有很多情感體驗、直接經驗的收獲等等,這不是一種間接經驗和書本知識的收獲,很難通過考試來測量。
4.評價重結果,輕過程。對學生學習成績的評價往往是“一錘定音”,即通過每學期結束的期末考試成績評價學生知識和技能的高低,而在教學過程中鮮有其他過程性考試,學生的技能考核主要采用職業技能和職業能力的鑒定性考試。
三、國外職業教育評價機制的有益啟示
英國國家職業資格證書考試與傳統考試最大的不同之處在于,它是建立在學習的實際工作效果評定上,不再限于書面的紙筆測驗,而是一個搜集證據并判斷證據是否符合操作標準的過程。一般是結合以下幾種方法的多重評定方式來進行:考官在工作場所觀察考生的實際工作表現,以實際工作表現為依據,在工作中進行考評;考官在模擬的情境中,對考生進行能力測試、技能測試和熟練度測試,這種模擬的情境一般都能反映真實工作條件;搜集輔證據,主要以通過口頭提問、開卷筆試、多項選擇等方式來檢查受評定者是否理解工作的一般原理,并遷移至其他情境以充分應用的工作能力;搜集有關以往學習成效的證據,包括設計方案、實際產品、文獻報告及經認可的成績證明等。
澳大利亞對培訓課程提出了最低的能力測試考核要求。具體做法是:建議教師采用12種標準測試方法中的某幾種作為課程的考核手段。這12種考核方法是:觀測、口試、現場操作、第三者評價、證明書、面談、自評、提交案例分析報告、工件制作、書面答卷、錄像、其他等。這些方法的綜合運用,比之用試卷的考核方法,更能反映出學生的實際能力。
德國職業資格考試及雙元制職業教育與培訓緊密結合。在接受雙元制培訓過程中,考生在行業協會監督下進行兩次考試,這兩次考試都分別由兩類考試組成,即培訓畢業考試和職業資格考試,產生兩類證書,即培訓畢業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
四、建立綜合評價體系的思考
評價可以被簡單地定義為決定某一事物的價值,是一種價值判斷的活動,是對客體滿足主體需要程度的判斷。教育評價就是對教育活動滿足社會與個體需要的程度作出判斷的活動,是對教育活動現實的或潛在的價值作出判斷,以期達到教育增值的過程。教育質量評價就是根據教育質量目標的要求,運用評價標準對教育過程進行評判,判斷教育目標實現的程度,以期促進教育質量提高的活動。
“中國特色的職業教育,必須著力培養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必須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緊密結合,實行靈活多樣的人才培養模式,逐步形成完備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職業教育作為一種教育類型,具有明確的職業性。首先,其知識結構主要是根據職業崗位的要求確定的,要求學生不僅掌握足夠的理論基礎知識,而且要掌握與職業崗位相關的知識和技能,能在職業崗位上充分發揮個人潛能,為個人的終身職業發展奠定基礎。其次,中等職業教育的培養方式強調應用性和實踐性,培養學生的技術應用和實踐能力是教學的主要部分,要求學生能靈活地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踐和具體職業崗位中,滿足社會與用人單位的要求。因此,中職教育應具有不同于普通教育的評價體系,其質量評價應關注人才培養的特色,應注重從市場對人才的需求出發,充分調研行業、企業等用人單位的實際要求,并結合經濟社會發展的前瞻要求,改革考核評價制度,將原來傳統的靜態、單一、應試式的評價體系變為適應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要求的系統、動態、多元化的評價體系。
1.關于評價理念
有什么樣的人才培養目標,就應有什么樣的質量評價理念。中等職業教育要為社會經濟發展服務,為社會培養各類中高級技能專業人才,一個有特色的中職教育質量評價體系忽視了學生發展、社會發展與學校發展的任何一方面都是不完善的。中職教育質量評價應善于吸收現代教育理念中符合自身發展的、科學的內涵,在先進教育理念的指引下,不斷優化與完善教育質量評價體系。
2.關于評價主體
在傳統的教育教學評價中,學校教師是最重要的評價者,其次是實習實踐企業的指導老師,學生總是評價的對象,處于被動的地位。而在國外先進職業教育改革過程中,企業和社會參與評價,評價主體多元化的經驗很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如德國的職業教育實踐教學模式,其實驗、實踐、設計、實習等占教學總學時數約一半的實踐教學環節,都是在企業完成的。學生在企業實踐、實習期間,其實踐、實習成績的考核與評定工作由企業負責。實踐、實習結束時,企業指導人員將為學生出具一份實踐、實習工作鑒定;學生要完成一份詳盡的來自企業的實踐、實習報告。這時,企業教師是學生的第一指導教師,學校教師是作為學生的第二指導教師,學生成績的評定由企業和學校聯合組織進行,企業是評價考核實踐教學成果的主體。
工學結合教學評價主體要多元化,評價主體不僅包括學校內部教師,學校外部企業、社會,還包括學生自己和學生相互間的評價。社會評價應包括學生家長評價和社會權威部門評價(如國家職業資格鑒定)。多元的評價主體有利于提供多角度、多層面的評價信息,尤其是來自企業和社會的評價,不僅使對學生實踐能力的評價更為真實、科學、恰如其分,而且可以幫助學校和教師利用評價結果及時診斷教學中出現的問題,修正教學導向,使實踐教學更貼近企業和社會的需求。
3.關于評價內容
工學結合模式下的教育教學評價是從多角度進行的全面的評價,不僅評價專業技能,而且把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學習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等現代職業人基本素質要求列入評價目標;不僅關注學生學習成果,還關注學生學習的動機和過程,關注學生的心靈,關注在情感、動機、信念、價值觀、生活態度等非智力方面發展的評價。借鑒國外先進職業教育改革經驗,評價的內容應該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1)職業意識。職業意識對于學生順利進入職場,施展專業技能,做好本職工作,實現職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樹立職業意識需要學生具備認同感、責任心、適應性以及合作與競爭的觀念。
(2)專業技能。其中的“頂崗技能定位”,主要是評估學生在具體崗位上學習的技能、在職業需求中覆蓋范圍的大小、地位的高低以及是否為職業需求的關鍵技能。同時應鼓勵學生在工學結合實踐中的主動參與意識與創新意識,在評價中“業務合理化建議”和“技能改善與創新”方面應得到體現。
(3)自我管理。主要是評估個體在組織紀律、道德規范、心理調節等自我約束方面的表現。
(4)人際溝通。主要是考查學生在多大程度上具備了良好的人際適應能力,能否因此產生對專業技能學習的促進作用。
4.關于評價方式
工學結合模式下的評價方式不能局限于固化成果的終結性評價,而應當是把評價“嵌入”到職業教育教學的全過程,使評價活動成為職業教育教學整個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工學結合模式下的評價是一種動態的,將評價過程和實踐教育教學過程緊密結合起來的新方式。
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強調以學習者為中心,特別關注學習者的學習方法與學習能力的培養。因此,必須改變理念,不能簡單地套用傳統的課程考核方式;同時,工學結合綜合了多種學習實踐活動,而不同類型的學習活動需要不同的評價方式,因而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下的評價形式是多樣的,并且評價過程較為復雜。
首先,工學結合模式下的教學是基于工作過程劃分學習單元的,不同的學習單元,其學習活動形式存在較大的差異,這使得工學結合教學的評價也需要更加細致和具體。其次,工學結合模式下教學的主要特征在于課程的教學場所已由教室走向工作崗位,在工學結合課程教學中,學習者的學習活動不再是單純的課堂聽課,其形式多樣,過程復雜,單純的期末考試不能反映學習者的學習成就。因此,在進行教學評價時,要全面關注學習者在知識、技能、感情、價值觀和學習過程與方法的變化,綜合使用形式性評價、總結性評價和診斷性評價,形成由教師評價、學生互評、用人單位評價和社會評價為主體的及時反饋的多元化評價體系,通過用人單位反饋的信息不斷優化教學內容與結構。最后,改革只重結果的傳統作法,注重過程評價并據此及時反饋的評價信息,為此,要設計“過程+結果”的評價機制,以鼓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注重職業道德、職業規范及團隊精神的培養,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1]馬樹超,范唯.中國特色高等職業教育再認識[J].中國高等教育,2008(13/14)
[2]姜大源.職業教育情景與情境辯[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8(25)
[3]李平.高職教育教學評價體系的構建[J].職教論壇,2003(12)
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人才引進作為衛生事業發展的基礎,是衛生人才工作的重中之中,20*年,在縣委、縣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縣從昆明醫學院引進12名衛生緊缺人才,對填補相關領域人才空白,提高我縣醫療技術水平起到了良好效果。
二、加強人才儲備工作
積極做好20*年全縣衛生事業單位補充人員的招錄工作,全系統計劃招聘47個工作崗位,報名人數300人,其中本科2人,專科13人,中專285人。295人參加考試,經過各輪篩選后,最后錄用了35名。
三、改善用人環境,完善激勵機制。
根據衛生系統人才發展需要,逐步建立起重引進、重培養,雙管齊下的人才工作機制。加大人才經費投入力度,為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提供物資保障。為引進的人才創作良好的工作、生活環境,千方百計為他們提供便利,安排周轉住房等,免除其后顧之憂,使他們盡快適應新的崗位,全心投入工作。
四、規范衛生專業技術人才的管理,做好職稱晉升等工作。
我縣衛生人才管理工作進行有序,順利按計劃實施。組織完成了20*年度全國衛生專業技術初中級資格考試工作。20*年新增初級職稱37人,中級職稱11人,評定高級職稱2人。
五、加強學習培訓力度,不斷提高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和醫務人員的醫療技術水平
20*年,縣衛生局積極安排人員參加縣委黨校組織的黨政干部培訓,全年共有3人參加培訓,并選送1人到文山參加學習培訓,1人到昆明參加學習培訓。積極組織專業技術人員到上級進行學習培訓,全年共有286名基層衛生人員參加縣級培訓,136人參加州級培訓,78人參加省級培訓。積極響應國家“萬名醫師下鄉”精神,組織安排一批省州醫師共15名到基層開展服務,帶動當地醫療水平的提高。加大對農村醫療衛生人才的培養力度,全年共組織鄉村醫生培訓4次1*2人次,舉辦鄉村醫生培訓班1班共296人。
中圖分類號:K92 文獻標識碼:A
0引言
2013年3月7日,國務院正式批準《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發展規劃(2013-2025年)》((以下簡稱為《規劃》),鄭州航空港區成為了國務院批復的全國首個上升為國家戰略的航空港經濟發展先行區?!兑巹潯范ㄎ秽嵵莺娇崭蹍^為"內陸地區對外開放的重要門戶",旨在將鄭州航空港區建成為"國際化陸港城市,國際性的綜合物流區,高端制造業基地、服務業基地,最終打造成為國際航空物流中"。從《規劃》的戰略定位來看,鄭州航空港區建設走的是國際合作型的產業發展道路,因此必然存在著國際航空經濟領域合作、中外文化交流、國際化行業規范、國際化營商慣例、國際化服務意識等,外語、外語翻譯在鄭州航空港區的建設與發展中也就自然而然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從《規劃》的發展目標來看,鄭州航空港區將成為具有競爭力的國際航空貨運大樞紐,形成引領中原經濟區發展、服務全國、連通世界的開放高地。同時,到2025年鄭州航空港區進出口總額將達到2000億美元,預計可提供100萬個就業崗位。如此定位和發展目標無疑給河南省高等教育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機遇和巨大挑戰,因此,在鄭州航空港區的建設與發展進程中,河南高校要搶抓機遇,轉變辦學理念,厘清發展思路,主動對接鄭州航空港區建設,為航空港區建設培養與輸送多層次國際化人才,成為航空港區經濟發展的有力推手。
1河南省高校外語專業人才的培養現狀
目前河南省高校外語專業人才培養的現狀不容樂觀。其一,河南省高校數量較少,規模較小,河省高校數量(120所)僅約占全國高校數量(2484所)的4.8%。其二,河南省高校外語人才培養呈現出結構性矛盾。近年的《河南大學畢業生就業報告》、《河南省高校畢業生就業、預警和重點產業人才供應年度報告》中顯示大約70%的外語專業畢業生主要進入勞動力市場的中低端崗位,而市場需要的高端復合型外語人才和基礎應用型外語人才嚴重不足,這恰恰表明了高校外語人才培養方案社會適應性嚴重不足,已無法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因此,如何對接鄭州航空港區的建設與發展,如何適應社會發展需要,探索高校外語人才培養模式迫在眉睫。
2對接航空港區經濟外語專業人才培養措施:改革課程設置
聯合市場需求與鄭州航空港各階段的人才需求,河南省各高校應適時、合理地調整辦學計劃,適當調整專業方向、專業結構,專項定制與需求相關的課程。在課程內容設置上,以外語知識和技能的培養為基本點,培養外語專業學生具有扎實的語言基本功、厚實的外語語言文學知識,培養學生具備外語語言綜合運用能力、強調語言技能訓練。此外,還應全面考慮應用性和實踐性模塊,充分利用豐富的校內已有專業教育資源,如財經、商科院??梢砸劳行冉洕①Q易、金融、會計等學科優勢資源,為外語專業學生開設相關的西方會計、國際金融、國際市場營銷等課程;政法大學可以借力于法學、管理等學科優勢資源,為外語專業學生開設國際慣例、國際商貿法規等相關課程;工科院??山Y合計算機、電子信息、物流運輸等學科優勢資源,為外語專業學生擴充工科知識結構,開設計算機英語、物流翻譯等相關課程。突破過去純外語專業教學,從同質化外語教育中分流出來,辦出各自院系的特色。同時,高校還應積極鼓勵學生修讀雙學位、雙專業;鼓勵學生運用網絡平臺參加網課學習,學習國內外、校內外一些課程;鼓勵外語專業學生拓展自己的專業背景,拓寬知識、能力涵蓋面,增強就業競爭力和專業能力。
3對接航空港區經濟外語專業人才培養措施:優化師資隊伍
改革課程設置之時,勢必需要一支外語能力過硬、具備多元化知識結構的師資隊伍作支撐。目前外語教學師資隊伍存在著知識結構單一的問題,他們精通本專業的教學,但鄰近學科、邊緣學科和交叉學科的知識儲備不足,這已然不利于為鄭州航空港經濟建設與發展培養專業化、國際化與復合型人才。因此,高校不但要鼓罱淌"走出去"接受繼續教育、跨專業學習、海外深造;還要"引進來",與校內其他院系合作,倡導其他專業教師開設針對性極強的選修課;引進國際貿易、國際市場營銷、招商談判等各類實戰專家,開展有針對性地培訓。
4對接航空港區經濟外語專業人才培養措施:校企深度合作
針對"畢業生找工作難,用人單位又招不來人"這一窘境,校企深度合作是解決問題的出路。實行"從企業中來,到企業中去",邀請來自業界的企業專家與高校教師對話,探討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新思路,邀請企業專家走向學校指導學生、開設專題講座、組織實戰培訓。此外,實施點對點直接嵌入式聯合培養模式,積極與航空港有關部門、企業開展合作,簽訂協議,實行訂單培養,甚至是點對點地輸送,有助于學生明確學習目標,端正學習態度,提高學習動機,占據核心競爭力,從而順利就業。高校是人才培養的主力,企業是人才吸收的大本營高校如能抓住這一契機,無疑對于高校與航空港都將形成雙贏的局面。
5對接航空港區經濟外語專業人才培養措施:加大實訓力度
以同聲傳譯實驗室和翻譯工作坊為依托,運用CAT等新技術,定時開展模擬實訓。高校也可通過產學合作、競賽、基地實習等多種實訓方式來強化實踐環節,增加實訓基地,拓展實訓模式,強化學生的實訓素質,以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實踐能力,有效培養學生的實戰技能和溝通能力,提高學生的專業知識水平和職場能力,滿足市場對國際化外語、外語翻譯人才的需求。
6對接航空港區經濟外語專業人才培養措施:培養跨文化能力
中國人應具備的跨文化能力有四方面:Thinklocally(中國立場,中國視角);Thinkglobally(人類情懷,跨文化視角);Actlocally(接地務實,愛國利民);Actglobally(國際規范,合作共贏)。具體到我國高校外語專業學生的跨文化能力是指既熟知中國國情、中國文化,具有中國情懷,在實踐中,應從維護中國的利益出發,具有愛國主義精神,又需要寬廣的國際視野,熟悉掌握本專業的國際化知識;掌握國際慣例;具有較強的跨文化溝通能力、獨立的國際活動能力、較強的運用和處理信息的能力且具備較高的政治思想素質和健康的心理素質。能經受多元文化的沖擊,在做國際人的同時不至于喪失中華民族的人格和國格。因此,外語專業學生在打好語言基本功、熟知涉外貿易知識的基礎上,注重培養跨文化能力也是相當重要的。具體表現為學生在語言學習過程中,還需認識世界的多樣性、了解多元文化的差異、尊重與接受異質文化,以積極開放的態度對待多元文化現象,克服文化差異造成的障礙,最終完成跨文化交際任務。因此,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專業教師應穿插式講解引領學生了解多元文化,創建跨國文化體驗室,開設文化體驗實訓課程,培養跨文化意識和文化敏感性。
7結語
鄭州航空港的建設與發展對于外語專業人才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合理調整高校外語人才的培養方案,培養出適合市場需要的人才,既是立校之根本,也是育人之初衷,具有如下幾點重要的現實意義:(1)培養和造就一大批既掌握外語、外語翻譯又熟悉國外經濟、法律、國際規則并了解河南經濟、歷史文化的高素質、國際化、復合型人才,有利于河南省地方經濟建設與河南人力資源事業發展,為河南省地方經濟建設提供人才保障,也將成為河南對外開放、發展外向型經濟、實施內陸開放戰略的重要支撐。(2)探索河南省國際化外語專業人才的培養方向,緊密結合經濟社會,有利于為鄭州航空港建設提供更多、更優質的國際化應用性外語人才。(3)在外語人才培養方面進行有益探索和實踐,有利于加強河南省高校外語學科建設、優化河南省高校的專業設置,拓寬外語人才培養路徑,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實現學校的發展與壯大。(4)調整河南省國際化外語專業人才的培養方案,有利于受教育者明確學習目標,端正學習態度,提高學習動機,提升專業核心競爭力,幫助畢業生成功就業,實現人生價值。同時,按照市魴枰,改革外語人才培養方案,優化河南省高校外語專業課程設置,開拓外語人才培養路徑與模式,對于高校外語專業建設與發展無疑也是一次具有理論建樹的探索,可謂理論源于實踐,理論往往是對實踐活動中的系統總結與概括,自然,這樣的探索有利于外語專業教學理論的產生。
參考文獻
[1]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發展規劃(2013-2025年)[N].河南日報,2013-04-08.
[2] 郭淑萍.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建設對外語人才的需求分析及對策研究[J].河南教育(高教),2014(4):58-59.
[3] 賈真真.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建設對外語人才的需求及對策研究[J].長江叢刊?理論研究,2015(5):40-42.
[4] 劉彩霞.基于鄭州航空港建設的河南省高校國際商務人才培養-以商務英語專業為例[J].河南財政稅務高等??茖W校學報,2013(6):18-20.
[5] 劉彩霞.鄭州航空港建設與我省高校國際商務應用型人才培養[J].河南商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3(6):107-109.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18.041
1 引言
現代化的社會里,我們的生活總是被新時代的設備所影響,遠的不說,就比如說我們平時說的習慣用語,還有我們使用的一些電子設備等等,這就是時代的力量,所以說在當代的傳播方式中播音主持就顯得尤為重要,新時代下,媒體成為了很熱門的一個行業,那么播音主持就是媒體的最重要的環節之一,媒體的形式很多,只是大多都是播音主持的又一個新的轉變而已罷了,播音主持專業是媒體從業人員的隊伍當中的重要的一個隊伍力量,新的媒介是這個時代不斷發展的產物也是我們的智慧成果,新媒介以驚人的速度在發生著變化,不斷地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同時也在不斷催生著新的媒介的產生與發展。
2 現階段的新媒介環境
2.1 現階段的媒介的發展
現階段我國在以驚人的速度發生著變化,不斷地催生著新的傳播媒介的產生也不斷地促進社會的發展和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高職院校的學生的學習勁頭與興趣都比本科院校的學生在客觀上來說較差,所以在專業素養和專業能力方面的培養當中學校方面肯定是希望能夠給予他們越來越好的環境以及越來越多的實踐的機會,所以這就需要我們的校企合作單位能夠在學生的在校期間為我們的學生提供更多的實習的機會,使我們的學生能夠在專業能力的提高方面得到一個好的鍛煉的機會,在學生自我價值的提高的方面合作單位起到了一個推動的作用,現階段的媒介正在以它們的驚人速度發展著,不斷逼近我們的生活。
2.2 當代環境
我們是祖國幸福的一代,我們處在一個經濟高速發展的和平時代,我們的生活不斷地信息化不斷地電子化,我們是新時代的高科技產物的享用者,所以說我們是幸福的,我們是新時代的孩子是幸福的一代,我們處于一個電子時代,這是科技革命的作用,當代的環境就是我們的傳播渠道是多方面的,方式是多種多樣,傳播的速度是很快的,以驚人的速度傳播著我們所要知道和不想要知道的一切信息。
2.3 當代媒介發展趨勢
當代是一個電子時代,我們都在使用大多的電子設備,我們的媒介從最初的口頭到實物再網絡等等的發展以及電子設備的廣泛應用,社會不斷發展我們的傳播方式也在呈現著多元化的趨勢,同時也是越來越簡便易懂的,以更快的速度在傳播著,這就是我們現階段的所處環境,至于媒介的發展將會是一個驚人的態勢,將會更加的容易讓我們接受的,將會是我們無法預料,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會越來越高科技。
3 播音主持專業
播音主持是我們現階段的一切傳媒發展的基礎,使我們的傳媒邁上一個新階段的標志,對于播音主持專業的發展我們要時刻去關注,要保持著一顆洞察力很強的雙眼去關注我們的播音主持這個專業,面對著每年不斷增加的學習播音主持專業的學生,我們要不斷地去做出相應的措施,這是使我們能夠更好的辦好播音主持專業的考驗之一,播音主持專業說小它就只是一個信息傳遞的方式而已,但是說到大就是可以說是影響我們國家精神面貌的一項活動,大多的播音主持是娛樂性的,但是對于央視等那些主流媒體就是很正規的,關乎一個國家的精神風向,這是世界了解我國的一個重要方式和窗口所在,所以播音主持專業對于社會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
4 播音主持專業的人才素質的培養
學校對于學生專業的培養應該從課本抓起,只有讓他們掌握了專業知識的同時才能安排他們去企業里面去實習,學生們的實習過程可最好最準確的了解學生的最近動態和能力,這也在很大的程度上減少了企業在招募新的人員上所需要花費的不必要的時間和精力以及財力等,當然這對于有些學生來說也是一個好的機會,因為這樣不僅可以減少自己找新的工作的時候所要花費的時間也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自己適應新的環境的時間和精力等,讓自己更快更好的投入到新的工作環境,這樣不僅對于企業是好的機會,同時也是對于學生的好的機會,每一個學生上大學不僅僅是為了增強自己的知識和擴大自己的視野,同時也是為了能夠找到好的工作,所以校企合作這樣能夠使學校提高在同行業的知名度,好的就業能夠吸引更多的學生,能夠不斷為學校和企業輸送更多的人才,使企業、學校、學生三者之間形成互利共贏的最好狀態。
5 結語
播音主持行業在這個現代化的社會里面越發的讓人喜愛,是我們樂于學習的一個專業,同時它也是這個電氣時代的不斷進化的產物,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值得驕傲的產物,讓我們的信息快速的傳遞,對于播音主持專業方面的人才的培養就需要我們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參考文獻:
[1]孟建.國際新聞界[J].時尚雜志,2011.
20世紀20年代,中國開始培養專業社會工作人才。到20世紀90年代,中國政府開始重視社會工作人才培養。2006年,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上提出建設宏大社會工作人才隊伍的戰略部署,并于2011了《關于加強社會工作專業人才隊伍建設的意見》。自此,學術界開始較多關注中國社會工作人才培養的狀況。文章梳理了中國社會工作人才培養研究文獻,并對已有研究成果和缺陷做了總結,以期進一步推動中國社會工作人才培養工作的開展。
社會工作人才概念、內涵的界定
雷潔瓊提出中國民政工作就是社會工作之后,王思斌對實際社會工作和專業社會工作作了區分,他指出,與專業社會工作相比較,實際社會工作包含兩重含義,一是實際社會工作者并不是一個專門的職業,二是從事實際社會工作的人并沒有受過社會工作系統的專業訓練。在此基礎上,袁光亮將社會工作人才區分為專業社會工作人才和實際社會工作人才,甑炳亮、王秀江認為社會工作人才包括從事社會工作的專業技術性的社會工作者和從事相關社會服務但沒有專業性要求的社會工作人員,易鋼則認為社會工作師和社會工作人員構成了社會工作人才隊伍。
在界定社會工作人才相關概念之后,劉華麗對成功社會工作者所需要的素質進行了概括,認為一個成功的社會工作者對人性持關懷和樂觀的態度、對自我具有合理定位且自尊自信、對他人尊重信任接納友善以及誠實務實有活力。周宏、付尚媛、梁楠從初級、中級和高級社會工作者三個層次,與社會工作者能力素質的職業知識、技能和價值觀三個維度交叉建構了中國社會工作人才需要具備的具體能力素質,朱雨欣等人還以西部農村為考察對象,也從社會工作者能力素質的職業知識、技能與價值觀三個維度對社會工作人才素質指標體系進行探討,李林鳳還針對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的社會背景,提出社會工作者向少數民族群體提供社會服務時應具備的素質除一般社會工作專業能力素質外,還應具有掌握案主族群文化和特征、挑戰并改變自己對少數族群案主具有的成見以及了解中國民族政策與法規等素質。
中國社會工作人才需求現狀
這方面研究主要集中在兩個問題上,一是中國社會為什么需要社會工作人才,二是需要多少社會工作人才,現在已有多少社會工作人才。王思斌、仲祖文、戚欣、徐永祥等學者的研究試圖回答第一個問題。王思斌認為市場化改革的后果及和諧社會建設需要建設宏大的社會工作人才隊伍;仲祖文認為壯大社工人才隊伍是和諧社會建設的組織保證;戚欣從以人為本和諧社會建設及社會轉型的角度闡述了建立社會工作人才隊伍的迫切性;徐永祥則從社會工作對和諧社會的體制建構三個方面,即社會工作是政府社會職能轉移的促進者和主要承擔者、是第三部門發展的促進者和示范者、是公共財政體系的催生者,論述了對社會工作人才隊伍的需求。
在社工人才需求量及現狀方面的研究主要從兩個方面展開,一是以區域為例,如孫中鋒、王邦虎以安徽為例,認為欠發達地區由于經濟發展、制度設計等因素的制約,其社會工作人才隊伍普遍存在總量偏少、結構分散、身份尷尬、待遇偏低等問題,提出欠發達地區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必須探尋適合的模式,通過輿論宣傳、科學規劃、崗位開發、完善體制等路徑來推動,進而促進本區域的社會工作發展。還有張小蕾對天津,石方軍對河南,彭鑫對上海盧灣區等省市社工人才在年齡、專業化、職業化和服務領域等方面的分布及需求和存在問題的調研,研究結論大致相同。
另一是以服務領域為例,張時飛通過對廣州養老院社工人才建設的調查與思考,提出建設社會工作人才隊伍的三點建議,即率先在兒童、老年人、殘疾人等社會福利單位開展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試點工作,率先從農村五保供養服務機構入手,推動農村地區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試點工作。把發展社會工作的“核心服務”作為建設社會工作職業權威的重要突破口。周勝和周愛萍通過廈門市救助領域社工人才調研,認為明確社會工作人才的職業身份,進行專業化、職業化、規范化的管理,發展社會工作,加強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是當務之急。
構建社會工作人才培養模式及經驗總結
中國社會工作人才培養模式,尤其是學院式培養,建立在國際經驗借鑒基礎之上。20世紀90年代,王德豐、陸士楨、陳樹強、孫立亞、張作儉、馬鳳芝等先后撰文討論了新加坡、美國、香港、挪威、日本等國家和地區社會工作教育在教育機構、課程設置、教學方法、與政府關系等方面的經驗及其對我們的啟示,直接指導了20世紀末期大陸社會工作人才培養的發展。21世紀以來,周湘斌、李迎生、張朝雄等人在全面考察英國社會工作的資格教育及其專業教育過程中形成的研究導向的人才培養體系與實務導向的資格教育體系并行不悖的二元結構模式基礎上,提出了大陸社會工作教育發展要堅持政府主導、社會認可、多方參與以及專業教育和資格教育相結合的思路。
在經驗借鑒基礎之上,中國學者也努力建構中國本土化的社會工作人才培養模式。王立紅、周光亮認為應依托需求發展社工教育、實行正規教育與短期培訓有機結合,并進行分層分類發展的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周林波認為社會工作人才教育培養與本土實踐具有強大的“嵌套”關系,堅持價值觀教育與知識技能教育并重,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并重,學歷教育與職業培訓并重,專業教育與社會教育并重,政府、學校、教師三位一體的培養模式。
學院社會人才培養模式經驗總結代表性成果:顧海霞、羅觀翠通過總結中山大學采用理論與實踐互相促進的人才培養模式,認為通過盡可能地挖掘、動員、整合資源,以構建社會工作學生的社會支持系統,達到社會工作人才培養的目標;高崇慧、呂濤、姜敏以云南各高校為例,研究NGO與社會工作教育機構在課程設置、實踐環節、師資培訓、資料建設等方面的合作,力圖總結“雙贏”經驗,探索適合中國社會工作教育發展的理想途徑和模式。
地方社會工作人才培養經驗總結代表性成果是民政部對全國有代表性的四個地區(上海市、深圳市、江西萬載縣和浙江寧波海曙區)以及四個試點單位(北京第一福利院、上海市第二精神病院、鄭州市救助管理站和西寧市兒童福利院)在社會工作人才培養方面的經驗總結。上海市以制度建設為核心,成立社會工作的行政管理機構,積極培育社會工作者的行業管理機構,注重加強社會工作教育培訓機構建設;江西萬載縣從三個方面形成社會工作人才隊伍的基本格局,一是開發一批社工崗位,二是創建與高校社工專業和社工、從工(準義工)、義工的兩個聯動機制,三是培養三只社工隊伍,即專業化、職業化社工隊伍、本土化社工從業隊伍以及志愿服務的社會化社工隊伍。
社會工作人才培養模式的反思和未來取向
社工人才培養模式反思和未來取向主要集中在學院式專業社工人才培養上,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文軍對中國社會工作發展面臨的“專業教育與實務能力培養脫節”、“職業社工培養中價值理念與實務技巧的錯位”等十個挑戰分析;王思斌對非協調轉型背景下中國社會工作教育發展的階段、動因、非均衡性的分析,指出中國社會工作教育未來在數量與速度、人員與素質、專業化以及社會責任方面需要在發展中取得平衡。
史柏年總結中國社會工作教育的四個特點:后生快發、教育先行、師資滯后和拿來即用,并提出社會工作教育在教育目標、道路、管理和人才培養四方面面臨的嚴峻選擇。向德平分析中國社會工作教育面臨一系列問題,如本土化理論和方法缺乏、專業價值觀和理念缺乏、專業師資缺乏、培養目標模糊、教學脫離實際、就業渠道狹窄等,提出中國本土化的社會工作教育要堅持國際通則與本土經驗并重、價值觀教育與知識技能教育并重、知識傳送與能力培養并重、學歷教育與職業培訓并重、專業教育與社會教育并重的取向。
總結與反思
從上述文獻綜述來看,學術界對中國社會工作人才培養已取得若干共識。第一,中國社會工作人才包括兩部分,一是受過系統社會工作專業訓練具有專業技能的專業社會工作者,一是沒有受過社會工作專業訓練,但實際上又從事社會工作相關服務的人員;第二,社會工作人才培養是中國轉型社會建構和諧社會,維護政治穩定的重要保證;第三,中國社會工作人才培養必須走專業化、職業化、本土化道路;第四,中國社會工作人才培養必須嵌入到現有社會政治經濟關系環境中,在政府主導下,通過多方參與形式開展。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x.2017.01.012
0 前言
我國的家政服務業起步較晚,但隨著我國經濟和社會的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而成為一個朝陽產業。近幾年來,家政企業數量逐年增多,2013年全國家政服務企業65.2萬家,從業人員2162萬人,但按市場需求分析仍然缺口2000萬左右,按每10人需要一名行業管理者,家政服務行業管理人才缺口也達200萬,行業拔尖創新人才短缺困境越來越成為影響行業整體發展瓶頸,人才資源越來越成為推動行業社會發展的戰略性資源,教育的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2010年隨著國務院辦公廳《關于發展家庭國服務業的指導意見》,支持高等院校開設家庭服務業相關專業,培養從事家庭服務的經營管理人才和中高級專業人才。
當前家政學教育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為我國家政服務行業培養創新人才是高等教育義不容辭的責任,如何利用自身優勢和特色,在高等院校建立拔尖創新家政學人才體系,如何打造行業精英,改變目前行業局面,體現高等教育向行業“精英化”培養發展趨勢,探索建立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有效機制,促進拔尖創新人才脫穎而出,是建設創新型國家,實現行業發展的要求,也是當前對教育改革的迫切要求。
1 家政學拔尖創新人才內涵
教育部頒布《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計劃綱要(2010-2020)》明確提出各高校要建立“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特區”。所謂拔尖創新人才原指在各個社會領域有著強烈的事業心、社會責任感和鮮明榮辱觀,有創新精神和能力,為國家和社會發展作出重大貢獻的帶頭人和杰出人才;而對于高等學校人才培養來講,拔尖創新人才應主要指具有厚實專業基礎,寬廣的專業視野和熟練的實踐動手能力的厚博精深型人才。概括起來應該具有“四位一體”能力的人才。一是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與修為;二是具有完整的知識結構體系,包括專業知識和交叉學科知識;三是具有創新精神與批判意識;四是具有出眾的實踐能力與組織協調能力。
2 家政學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
高等學校家政學專業從2003年招生以來,經過十余年的發展,培養了大批家政服務行業專業管理人才。但隨著近些年社會對家庭服務業的關注,尤其是2010年國務院辦公廳43號“關于發展家庭服務業的指導意見”文件,大力發展家政服務管理專業人才培養,家政學專業招生規模迅速擴大,國內一些高校紛紛新建家政學專業。但專業設置趨同,培養模式復制程度高,只注重人才培養數量而忽略質量,培養出的人才與家庭服務行業與社會發展需求仍有很大差距,具體體現在:
首先,很多學校硬件基礎條件建設出現滯后,家政專業實驗教學無法滿足,只能以培養“成品”為主,無太多精力注重拔尖創新人才培養。
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本身就需要高水平的硬件基礎設施條件作為保障,并且與國外先進實驗條件保持在同一水平上。而家政學專業是近些年才開設的新專業,目前在二本層次只有吉林農業大學和湖南女子學院開設此專業,作為新專業各校本身對其投入就很有限,尤其家政學的應用型學科屬性又導致其實驗室及實驗設備又難與和其他專業學科進行共享,投入動機就會更弱。在這種境遇下,專業只能無奈于硬件基礎條件的限制,采用工廠流水線似的培養模式,以培養技術型“成品”人才為主,缺少個性化及拔尖型人才培養。
其次,目前家政學學科體系分散并缺乏開放性,難以構建課程集群體系。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首先要求學科要具有一定統整性,課程設置應該讓學生在從寬泛到專業,再到交叉這樣一條線性的知識體系上。而家政學科由于建立在技能應用性培養基礎上,導致像營養、服飾、藝術、護理、管理等方向難以形成課程集群并發掘其課程核心。導致再實際中更多以填充形式對課程進行設置,有人形象把家政學教育比喻成“一籮筐,什么都可往里裝”,多學科交叉融合固有的屏障仍未打破。
再次,高校對家政學專業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是一個系統工程的認識不夠。
一些家政教育者認為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等同于素質教育,是對個別學生進行一次性的改革實驗,未將創新拔尖人才培養納入到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體系中。通過對現有家政學人才培養現狀與行業需求調查表明,傳統家政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單一,同質性強,思維方式以模仿型、再現型為主,許多學生缺乏創新意識,創新能力不強,其素質、知識、能力與家政服務行業和社會發展不相適應,已成為制約家政服務產業發展的瓶頸。因此,建立有利于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和創業能力的人才培養體系已成為家政學教育培養的當務之急,尤其是高等教育家政學教育必須立足于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
3 家政學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途徑
(1)開展“平臺+模塊”課程設置。根據家政學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需要,采取“平臺+模塊”模式課程設置。在入學第一年開展通識教育,實行在通識基礎上的專業教育,平臺包括專業基礎課程平臺及文理交叉平臺(校級選修課程)構成。第二學期讓學生根自身興趣及能力開展選修模塊課程?!捌脚_+模塊”突破學科及實踐邏輯,平臺體現縱向課程體系,模塊又體現橫向課程聯系。
(2)構建“一體+分層”的人才培養體系。2014年依托省級質量工程 “家政學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 項目,開展家政學拔尖創新人才實踐,嘗試“4+3”本碩銜接學制。同時根據學生特點分為“拔尖班”、“創新班”、“卓越班”,不僅實施“分層制”教學,更在分類指導與分層考核上實施區別化教育,形成“一體+分層”的培養模式。
(3)以“兩創”為依托,打造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內外環境。家政學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目標實現是以“大學生科技創新項目”及“大學生創業訓練項目”為途徑,前者傾向對學生理論科研能力培養,后者傾向對學生創業實踐能力培養。自開展拔尖創新人才培養以來共獲得如“新型家政教育咨詢公司”、“多角度鏡子”、“家政服務員職業認可度調查”等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10余項。2015年,家政學專業整合現有實驗教學資源,經吉林省教育廳批準成立“人文科學實驗教學示范中心”。該中心不僅整合自身專業資源,同時又依托學院整合心理學、藝術設計、社會工作等學科實驗資源,為家政學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提供環境保障。同時依托專業與日本山野女子大學聯系,每年日本大學講師團來校完成不少于40學時講學,同時定期選派家政學拔尖人才前往日本開展訪學活動。通過采取“請進來與走出去”想結合模式,共同打造家政學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內外環境。
4 家政學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經驗總結
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已成為我國人才戰略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目前各高校深入推進的重要工作之一。通過近幾年家政學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實踐與探索,總結以下幾方面思考,希望能為各高校及相關專業提供借鑒與思考。
總結一:“教育理念”是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動力源。
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是充分體現主體性教育理念的教育實踐,以學生為中心,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倡導自主學習、快樂學習、研究性學習及成功教育的模式。尤其是作為人才培養的標桿――培養目標的設定上應充分考慮地區及專業的特色,應做到“通天接地”。即“通天”指培養目標應體現“寬口徑與厚基礎”,“接地”則體現對行業、產業集群具體匹配上,不能過分追求“高水平、頂尖、領軍”,而忽視拔尖學生培養的地域性和獨創性。
總結二:“專業設置”是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推進器。
_展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應不斷完善“專業設置”,打造成完備交叉學科體系。“不破不立,破而后立。做繭縛體,破而叢生。“破”則要善于打破學科壁壘、培養多學科理論融合創新人才;“立”則要從學校制度層面給予確定,保證人才培養、人才考核相關制度執行延續性,避免“朝令夕改”,保證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制度執行的穩定。
總結三:“實踐環節”是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穩定劑。
“知雖良而能不逮,猶之乎弗知”,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雖都具有良好智慧,但缺少身體力行的實踐能力,這等于“不知”。培養與訓練拔尖創新人才實踐能力,除了通過一些平臺項目等途徑支撐外,更重要的是應把實踐意識滲透到人才培養始終。實踐是激發創新潛能的最佳途徑,對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起到保障與穩定作用。
課題項目:吉林省高等教育學會高教科研課題“家政學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JGJX2015C12)課題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 楊叔子.文化的全面教育,人才的拔尖創新[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5(10).
一、研究背景
(一)以產教園為載體
隨著社會對于技術型人才的需求猛增,以培養高素質技術型人才為主要任務的高職教育也得到了社會各界廣泛關注,我國職業教育正在發生深刻變化,人才培養向市場需求靠攏,教學內容向崗位能力看齊,產教園的建設初露鋒芒。
“職業教育要把提高質量作為發展重點,前提是加快與行業、企業的合作?!痹谛碌臍v史條件下,在市場經濟分工協作的基礎上,現代化的產教園區建設,成為了時代的需求。產教園不僅是職教的辦學新方式,更是職教的辦學方向。產教園的建設,在很大程度上,成為了職教創新的載體。
(二)以跨境電子商務為契機
在全球電子商務快速發展的大背景下,世界各國對“中國制造”產品需求旺盛,跨境電子商務已經成為我國對外貿易發展的新引擎。
作為新興的電子商務應用模式,跨境電子商務受到語言及其他因素的制約,暫時還沒有在高職院校中得到廣泛推廣。但仍有部分高職早在跨境電子商務興起之時,就開始探索這一人才培養方式,并獲得成功:如義烏工商職業技術學院與網絡外貿交易平臺敦煌網合作開設的“敦煌班”;與阿里巴巴全球速賣通公司合作開辦的“速賣通班”等。
目前,高職院校對跨境電子商務的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電子商務的發展模式和政策支持方面,主要研究方法是以某個地區建設為例,總結其創新發展模式。專門針對高職學生進行跨境電子商務類創業的研究還不多見,而以商務英語專業視角進行跨境電商的研究至今仍是少之又少,這正是本項目的研究創新點之一。
高職院校,特別是具有語言和商務知識優勢的商務英語專業要抓住跨境電子商務迅猛發展的契機,探索跨境電子商務創業的模式,幫助有志于創業的高職學生成功踏上創業之路。
二、高職外語類專業進行跨境電子商務人才培養的可行性
2012年以來,國家出臺了《關于利用電子商務平臺開展對外貿易的若干意見》,2012年12月海關總署確定在上海、重慶、杭州、寧波和鄭州等5個城市開展跨境電子商務通關服務試點工作;2013年4月國家發改委等13個部門辦公廳下發了《關于進一步促進電子商務健康快速發展有關工作的通知》;2013年7月國務院辦公廳下發了《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促進進出口穩增長、調結構的若干意見》,明確要求要解決以跨境電子商務方式出口貨物所遇到的海關監管、退稅、檢驗、外匯收支和統計等問題,推動跨境電子商務的發展;還出臺了《關于實施支持跨境電子商務零售出口有關政策的意見》等政策文件支持跨境電子商務發展。隨著有關政策的大力落實,以及跨境電子商務支付手段的完善,新的物流系統和支付方式將會逐步形成,高職外語類學生已經初步具備跨境電子商務能力培養的優勢。
由于跨境電子商務實現了跨境企業之間、企業與個體消費者之間的直接交易,跨境電子商務的單筆訂單多為小批量或單件,替代了傳統國際貿易的大批量形式。互聯網的便利,使得小額訂單或零售訂單進一步增加?!靶巍币呀浿鸩匠蔀橥赓Q企業的主要經營模式,高職外語類專業完全可以以此為契機,創新跨境電子商務人才的培養。
三、高職外語類學生跨境電子商務能力培養的理論依據
教育系統論認為,教育是一種復雜、開放的系統,教學內容、條件、教學方式與途徑,老師和學生、教學的軟件、硬件環境等都是構成教育系統的重要元素。校企合作的產教園建設,作為高職教育教學的一個新興組成部分,是一個由學生、學校、企業和政府等基本要素構成的一個開放的系統,其中高職學校與企業作為兩個相對獨立的子系統,雖然有著不同的社會職能,但不是封閉的系統,兩者之間與外界環境,有關復雜的聯系。
系統論認為,一個正常發展的系統具有整體性、動態性、開放性和環境適應性等特征。根據教育系統論的觀點,產教園作為一個高職教育的子系統,該系統中的學校、企業、學生等作為構成系統的要素,彼此之間是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關系。高職學校在依托產教園進行人才培養時,要充分利用產教園的資源,才能更好地實現這個系統的各個功能,達到培養高素質人才的目的。
這一理論也為高職學校依托產教園,開展跨境電商專業人才的培養,提供了有力的理論支持和方法指導。總的來看,以往的人才培養雖然進行了大量的創新,但在人才培養方式上,顯得比較零散,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人才培養的整合價值。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就是沒找到高職校企合作下的新模式―產教園來進行人才培養。另外,已有的電子商務人才培養和外語類人才培養,常常只是側重單個專業的培養,并沒有整合好專業之間的合作資源。鑒于此,依托產教園建設,進行跨境電子商務人才培養,是一項極具可行性的研究課題。
四、高職外語類專業進行跨境電子商務能力培養的調研
本研究本著從實踐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對蘇州經貿學院依托產教園區的跨境電商人才培養進行了全面的研究。具體來說,本研究的思路是“理論分析――現狀調查,總結問題,分析原因――實踐研究,解決問題,總結經驗”,本研究使用的比較重要的研究方法有:文獻研究法、調查法、經驗總結法、行動研究法等。
課題研究組還與蘇州富馳中小企業服務有限公司進行合作,選取了蘇州經貿產教園內的跨境電商企業Aiweiyou進行了系統地調研,并對蘇州經貿學院的商務英語專業人才培養進行了創新,對產教園模式下的商務英語人才培養取得的成效及不足進行了深入分析。
為了客觀地了解產教園內企業對于跨境電商人才培養的真實需求,判斷商務英語專業進行跨境電商人才培養的現狀,以及發現跨境電商人才培養的實踐中存在的一些問題,為本研究的實踐環境提供事實依據,課題組人員還對產教園內企業的管理人員或者相關工作人員進行了訪談調查,調查結果如下。
首先,通過研究發現,依托產教園,高職學校與企業聯合開發跨境電商專業人才,有利于培養跨境電商人才,搭建跨境電商人才培養平臺,對于提升商務英語的專業人才培養,構建科學高效的培養機制,具有很好的效果。
其次,通過依托產教園的跨境電子商務人才培養訪談,總結了一些寶貴的經驗,從商務英語人才培養模式的架構、內容、途徑,實施方式,管理制度等方面獲得了一些成果。例如,在依托產教園的跨境電子商務人才培養方面,共訪談了35人,包括教師、企業和學生,了解他們參與跨境電商人才培養中的實施途徑方面的信息,調查結果如下。大部分人認為依托產教園,個性化的培養方式可行,占94.3%;認為需要開展個性化的培養活動,利用學校的電子商務實訓基地的豐富的資源進行跨境電商能力培養,占97.1%;教師和學生均認可課后的校企交流活動,利用學校的電子商務實訓基地的跨境業務交流學習,占85.7%。由此可見,依托產教園的跨境電子商務人才培養,大有可為。
四、產教園模式對于跨境電商人才培養的借鑒
高職院校應當重視產教園模式對于外語類專業進行跨境電商人才培養培養的借鑒。高職外語類專業,應該充分依托產教園,整合資源,開設電子商務、語言文化、國際物流、跨境支付等方面的跨專業課程,在產教園內設立跨境電子商務人才培養實訓基地,鼓勵產教園內的校企雙方開展多種形式的合作,改革教學內容和教育方式,同時對外語類專業學生進行跨境電子商務創業指導并培養創業技能,為跨境電子商務產業輸送企業家、職業經理人和實踐操作人才。
參考文獻
[1]趙國君.校企合作的發展現狀及其建議[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9(26).
[2]李龍.現代企業職工培訓創新的思考[J].中國成人教育,2009(10).
[3]顏楚華,鄧青云.構建校企合作長效機制的理性思考[J].職業教育研究,2009(02).
[4]唐祥金.論高職商務英語人才培養中的校企合作――以蘇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高等職業教育(天津職業大學學報),20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