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2-12-24 09:27:55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投資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投資論文

篇(1)

預可行性研究文件是項目立項的依據,主要就是工程前期收集相關的工程資料,考慮社會、經濟的宏觀影響因素、調查物資的運量及對涉及工程的現場進行勘探,然后編制規劃。搞好征地拆遷(含三電、地下管線遷改)數量及補償標準調查,完成土地利用、環境保護、水土保持、文物保護、地質災害、地震安全、壓覆礦藏、防洪評價、通航論證等前期評估論證工作,避免影響線位變化,引起大的投資估算缺口。

1.2可行性研究階段

1)研究目的可行性研究文件是項目決策的依據。我國對于鐵路中長期規劃的要求是,一方面,綜合考慮運輸能力和運輸質量,對物資的運量和運送費用進行規劃;另一方面,在工程技術、經濟影響、環保與節能、土地的運用效率等方面進行深入的論證,采用初測資料進行基礎性設計。在項目建設整個階段中,可研階段對投資控制的影響程度最高,可達到70%~90%。

2)控制要點可行性研究報告是建設項目規模和投資控制的依據,是建設項目規模和投資控制的遵循守則。因此,建設單位要積極參與可研階段的相關工作,做好投資控制相關工作。對于目前投資緊張的項目,絕大多數因前期工作做得不深造成的,因此要加強對前期工作的管理。要做好前期工作,應做好以下幾點:一是建設單位應盡早組建,以便及時介入可研階段工作;二是必要時建設單位可聘請部分專家參與,加大可研階段工作的參與力度;三是對可研階段要全過程參與,對與投資控制密切相關的重大技術方案、施工組織設計、征地拆遷費用標準、材料源和價格、大臨工程設置、取棄土(砟)場設置和三電遷改工程數量調查等方面要全面參與,確保投資計劃全面、準確[2]。

1.3初步設計階段

設計階段的投資控制是整個建設項目投資控制的龍頭,初步設計階段對投資的影響約為65%,做好初步設計階段的投資控制至關重要。

1)設計方案

(1)設計方案要滿足對點、線的配套、布局的科學性、對建設和運營成本進行評估、建設理念要體現強本簡末等,制定的設計方案要具有多樣性,保證能夠對方案進行比選。

(2)明確影響線路方案的外界環境、工程地質條件;建設鐵路對外界環境的要求是比較高的,其中涉及到立交橋的規劃、民用住房和土地的征遷、電網的變更和改遷、重要水管、氣管、油管的改移等,這些都需要人員進行現場的調查和實地勘察,以及對制定的方案進行實際的論證和進一步的設計,并且與地方政府和居民進行商談并簽訂實施協議。

(3)在對路基設計和規劃的時候一定要注意避免高填深挖,對于臨河和臨山的地區要防止滑坡、落石、泥石流等險情的發生,及時做好風險的防范;對地質條件差、水文情況復雜地段的鐵路的設計和布局的時候,要根據實際情況對方案作出修改和比選,保證建設的鐵路工程安全性和經濟性。

(4)對建設的鐵路用地規劃要嚴格按照標準進行,積極優化設計方案,盡量降低用地規模和拆遷數量,從而減少工程投資費用。

2)施工組織設計

(1)施工組織設計就是對工程工期的安排要合理、對鋪軌基地和箱梁預制場設置要與實際情況相符合、難點工程路段的施工方案設計要細致、對站前站后工程統籌與接口的難點設計要進行深入研究。

(2)加強對材料供應基礎資料的收集,使料源能夠滿足設計需求。對物質材料供應要及時,主要有混凝土、土石方、鋼材、建造器材、設備選型、人員配套等進行實地的勘察和調研。

(3)工程建設的時候總會涉及到臨時用地,因為其特殊性,必須加強對臨時用地的審核優化,尤其是針對一些特殊的臨時用地,比如:制梁廠、取棄土場、棄砟場等的設計,盡量減少對臨時用地的占用規模。

(4)對大型臨時設施要進行深入細致調查,并落實;對大型臨時設施數量設置方案進行合理分析,對工程單價和費用進行系統的評估。

1.4施工圖設計階段

在進行施工圖設計的時候要嚴格遵守工程實施和驗收的依據,要根據上級部門對設計草案的批復和回饋意見,進行全面的編制和修改,并且為了讓工程的具體施工人員能夠看懂這些設計圖紙,要為所設計的施工圖配備相應的圖表和設計說明,并且詳細說明施工注意事項和要求。對注意的事項和安全施工措施也要加以強調,在工程施工的前期階段最好要求設計人員與施工人員進行面對面的商談,對不明確的地方要及時對照,以免施工人員領會錯設計人員的意圖,造成施工事故損失。

1.5工程招標階段

1)在滿足招標內容基本條件要求的前提下,合理設定潛在投標人的合格條件,包括資質等級、技術能力、業績和財務能力等要求。模,提高臨時設施使用效率,避免重復建設或增建、擴建,減少臨時工程建設成本。

2)制定合理總工期和分階段工期目標,以及與其匹配的勞動力、物資和投資使用計劃,避免資源浪費,降低資金使用成本。

3)招標僅是擇優選擇承包方的手段,而合同是約束承包方全面兌現投標承諾的保證。根據項目確定的管理思路,通過細化合同條款,約束承包方行為,督促承包方全面履行其合同義務。在細化合同條款方面,主要有質量、安全、進度、驗工計價、索賠、違約、計劃、變更設計、文物保護、水土保持管理等內容[3]。

1.6項目實施階段

項目實施階段控制投資的主體是項目建設單位,對實施過程中增加或減少投資的真實性、可靠性負責。

1)征地拆遷投資控制重點是推進征地拆遷工作和落實外部協議的實施,并控制征地拆遷補償等施工準備費用支出。對部分項目由建設單位負責的軍事設施、工礦企業等特殊拆遷,要委托評估機構及時對資產進行評估,確定征地拆遷價款。合資鐵路由地方負責征地拆遷工作的,要及時督促地方政府完成征地拆遷手續確認,第三方審價單位及早介入,審價完畢后及時辦理驗工計價。對征地拆遷超出初步設計批復概算的,要階段性完成征地拆遷概算報批工作,避免因征地拆遷超概嚴重,導致最后無法下達投資計劃,影響其他工程進展。

2)變更設計管理變更設計管理是項目實施階段投資控制的最為重要的環節,建設單位對發生的變更設計要及時組織現場勘察,確定技術方案,組織設計單位編制變更設計文件。

3)價差調整投資控制對于建設周期較長的鐵路建設項目,施工期的價差調整也是實施階段投資控制的重要環節之一。目前,鐵路建設項目基本執行的是信息價法。甲供物資設備按采購價據實進行調整,部分其他材料按經規院定額所公布的信息價進行調整。建設單位應及時組織對價差進行清理并經第三方審價后報審批機關審批。

4)清理概算總盤子,對初步設計批復概算進行清理,包括已招標工程、甲供物資設備的招標結余,未招標工程、甲供物資設備的招標結余,基本預備費,納入預備費管理的施工圖審核優化結余等。這樣對于整個建設項目的投資情況就有了一個比較清晰的概念,便于建設過程中的投資控制。

1.7竣工驗收階段竣工驗收后,鐵路建設項目一般要編制清理概算文件和辦理末次驗工計價,并據此辦理竣工決算。

1)清理概算項目建成收尾銷號時,在批復規模內建設單位組織編制項目清理概算文件報鐵路上級主管部門審批。建設項目清理概算超出批準概算時,應與鑒修概算進行詳細對照分析、說明原因、落實責任,提出處置意見,隨項目清理概算文件一并報鐵路上級主管部門審查。項目清理概算批復后作為建設單位辦理末次驗工計價和編制項目工程決算的依據。審查批復后的清理概算是項目投資的最終限額。

2)末次驗工計價和竣工決算項目清理概算批復后,建設單位及時依據合同約定和批復概算,依法合規地辦理末次驗工計價、竣工決算和固定資產移交工作。

篇(2)

伴隨著紛至沓來的外商投資,一種現象引起了我們的注意,那就是自1997年以來出現的外商在華直接投資的獨資化浪潮,加入WTO以后,這一浪潮更為猛烈。1997年,我國實際利用外資數額452.57億美元,其中獨資項目共計161.87億美元,約占外商直接投資數額的35.7%。而近幾年的情況是這樣的:2006年,我國實際利用外資數額630.30億美元,其中獨資項目共計462.81億美元,約占外商直接投資數額的73.4%。2007年第一季度,我國實際利用外資數額158.93億美元,其中獨資項目共計123.38億美元,約占外商直接投資數額的77.6%。從上面具體客觀的數據來看,外商獨資正成為跨國公司進入中國的主流方式。這篇論文

商務部的一項調查表明,2005年~2007年,82%的跨國公司繼續擴大對華投資,57%的跨國公司在生產方面的投資傾向于獨資新建??梢姡馍掏顿Y獨資化的情形在未來更是會呈現加速發展的態勢。

二、跨國公司在華投資獨資化的原因分析

1.外商投資產業政策放寬,市場準入領域擴大

外商在華投資初期,我國對外開放程度較低,合資、合作是外商進入中國的最佳選擇。隨著我國加入WTO,在2002年《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中,進一步放寬了外商投資的股權限制,對銀行、保險、電信、運輸、旅游、法律咨詢等服務領域的外商獨資經營限制進一步放寬,更多的產業領域允許合資企業中外商持有51%以上的控股權。這項政策的改變起到了鼓勵外商獨資化的作用,不僅新建的外資企業中外商獨資企業比例上升,原先無奈采取合資方式進入中國的外資,也紛紛轉變為獨資化企業。

2.合資企業雙方在管理和文化的沖突

合資企業在二十幾年的發展中,盡管有不少成功的案例,但是由于管理理念不合或因文化差異等原因導致內耗大幅度增加的案例也不在少數。一項國際性的合資企業調查報告顯示,合資企業的成功率一般只有三分之一。很多跨國合資企業在管理中最突出的一個問題就是合資雙方在企業管理和文化上的沖突。有了合資關系,就要花很大氣力來協調管理制度和風格,協調成本很高。

3.保持跨國公司的所有權優勢

依照鄧寧的國際生產折衷理論,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動因是具有所有權優勢、內部化優勢和區位優勢,其中,所有權優勢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由于獨占無形資產所產生的優勢;另一是企業規模經濟所產生的優勢??鐕舅袡鄡瀯葜饕w現在技術、企業規模、組織管理等方面,尤其以先進技術最為重要,這些是他們相對于東道國競爭者的比較優勢,是企業獲得長期競爭力的核心能力。以契約投資的方式與東道國合伙人共同建立合資企業,將會導致專有性的無形資產迅速擴散。當合資所取得的收益不足以彌補企業為防范其“技術外溢”所花費的成本時,跨國公司寧愿選擇具有較高控制程度的形式,也就是獨資。

三、跨國公司在華投資獨資化對本土企業的影響

1.減弱了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的溢出效應

FDI技術外溢主要是指跨國公司在跨國直接投資中,由于在東道國設立子公司或成立合資公司等形式的國際化生產,使技術自愿的或非自愿的向東道國擴散,從而帶動東道國企業技術水平、管理水平和人才素質的提高,促進東道國企業創新能力的提高和生產力的進步,是經濟外部性的一種表現。其技術溢出效應是對本土企業產生影響的重要因素。然而,隨著獨資化趨勢的加強和自有知識產權的保,這種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擴散的渠道也被封死了,減弱了正的溢出效應,使得本土企業的學習模仿變得更加困難,阻礙了本土企業對先進技術的獲取。這篇論文

2.阻礙本土優勢企業的發展,擠占國內市場份額

通過以往多年的競爭,我國已經形成一批有較強的技術和產品開發能力、有名牌產品、在國內外市場上都有較強的競爭力和場占有率的本土企業。不過,由于諸多制約,這些本土企業與跨國公司相比,實力還有明顯差距。獨資跨國公司通過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和品牌形象,提高產品科技含量,增強產品競爭力,進一步擴大國內產品與其產品的差距,在市場上居于絕對優勢地位,擠占了本土企業的產品市場,甚至在某些領域中居壟斷地位,從而控制國內市場。目前,國內一些行業的本土企業已被外商控股,特別是輕工、化工、醫藥、機械、電子等行業中,不少商品已被外資占有約三分之一的市場份額。

3.導致人才競爭更加激烈,本土企業更難留住人才

篇(3)

1、資金來源結構存在嚴重缺陷,銀行貸款和經營性欠款數量巨大。1997年以來,房地產投資的各種資金渠道中,國家預算內資金、債券、利用外資,以及外商直接投資均呈現回落趨勢,而國內貸款、自籌資金和其他資金來源則迅速上升。論文百事通2003年國內貸款、自籌資金和其他資金來源占當期房地產開發投資總額的比例高達98.5%,三項總計12932.29億元。2004年1-5月國內貸款、自籌資金和其他資金來源占當期房地產開發投資總額的比例上升到98.7%,而銀行貸款和經營性欠款兩項合計就達3772.13億元,占全部資金來源的61.1%。

2、資金投向結構不合理,經濟適用房建設投入不足。1997-2003年住宅開發投資穩定增長,2003年達到6782.41億元,占當年房地產開發投資的67.1%;雖然經濟適用房的開發投資規模在各類住宅建設中所占的比例并不是最低的,但是與我國的收入結構比,這一比例明顯偏低。2004年1-5月在房地產和住宅開發投資增長分別高達32.0%和32.2%的同時,經濟適用房開發投資的增長只有9.1%。因此,造成供給與需求的結構性矛盾有加劇之勢。一些城市普通商品房和經濟適用房供不應求,高檔商品房卻不同程度地空置積壓。截至2004年6月末全國商品房空置面積高達9697萬平方米,其中空置一年以上的商品房達5673萬平方米,占空置商品房總面積的58.5%;全國商品房空置面積同比增加0.2%。

二、房地產開發投融資體制面臨挑戰

1、降低國內貸款和預售籌資比例帶來的融資渠道相對收縮。隨著中國銀行體制改革,房地產投融資體制發生了很大變化。特別是隨著中國人民銀行總行出臺的關于住宅開發貸款和住宅按揭貸款的限制性文件的進一步落實,各家銀行對房地產開發貸款將更為慎重。另外,由于期房銷售受到限制,依靠預售房款籌集開發資金的渠道也越來越狹窄了。上述變化表明,我國房地產投資體制正在發生變化,將扭轉長期以來房地產開發過度依靠銀行貸款和預售貨款,從而加大金融風險的局面。另一方面,由于貸款難度加大,使開發商面臨開發資金緊張和還貸的雙重壓力,不僅會迫使開發商調整價格策略,以維持企業的有效運轉,同時也推動有關方面加大金融創新力度。

2、自籌資金比例居高不下,債券融資拓展緩慢。1997年以來,自籌資金占房地產開發資金來源總額的比例不斷上升,2003年占到當年房地產開發資金來源的28.6%,2004年1-5月上升到31.1%。債券融資在房地產開發資金來源中所占的份額一直很低,這與我國房地產業的發展階段是不適應的,應當大力拓展債券融資的空間。

3、經營性欠款數量巨大,其中蘊藏的風險需要及時化解。統計表明,我國房地產開發企業的經營性欠款自1997年以來一直處于上升中,1997年經營性欠款占當年資金來源總額的38.1%,到2003年這一比例上升到46.1%。由于2004年以來各地清繳拖欠工程款的力度加大,加之有關部門對房屋預售做出了相對嚴格的規定,促使經營性欠款的比例有所下降,2004年1-5月下降到38.3%,但比例仍偏高。經營性欠款的主要部分表現為待出售的房地產項目,但是由于價格原因,供給和需求在低水平上維持均衡,短期內似乎難以改變,因此,及時降低這部分比例成為一段時間內的重要內容。

4、房地產業應對國際、國內沖擊的能力亟待提高。1997-2001年我國房地產開發利用外資額持續走低,2002年這一數字開始回升,2004年1-5月外商直接投資同比增長1.4%。結合中國金融業對外開放步伐的加快,預示著外商對中國房地產的投資有可能持續回升,并成為我國房地產開發投資的重要力量。然而,外資以何種形式進入我國房地產市場,必須加以注意,以便妥為利用,防范負面影響。同時,國內游資對房地產的投機也值得關注,目前一些省份的游資有千億元之巨,如何利用其有利的一面,防范其負面影響,也是有關各方不可忽視的問題。

三、完善房地產投資相關政策建議

1、完善市場運行機制是根本,行政手段須慎用。房地產業作為我國經濟的一個新生長點,對國民經濟增長發揮著重要的帶動作用,如果政策效力過猛,調控力度過大,有可能引起連鎖反應,抑制經濟增長。因此政策力度選擇應適當。此外,我國房地產開發的公平競爭環境問題一直比較突出,應當努力為房地產開發創造一個良好的法制環境,完善市場功能,以期在實現調控目標同時兼收培育市場之功效。目前各地針對土地供應、“爛尾樓”出臺了不少政策,但是其中相當部分帶有明顯的行政強制色彩,對市場的作用重視不夠,一些地方明確提出“提高門檻”、“治理城市疤痕”等對策。其實關鍵在于建立公平競爭的環境,而不是強迫開發商服從政府意志,如果通過行政手段強制性地推行某些政策主張,甚至采取所謂的提高門檻等歧視性政策,不僅無助于降低市場風險,反而加重市場的扭曲,導致更大的風險。可取的政策導向是化解結構性矛盾,增加市場的公平性。

2、近期主要目標是結構調整。以結構優化促進總量調整,控制空置面積繼續增長,消化存量商品房。房地產業目前的金融風險不在規模上而在結構上。首先是資金使用的結構。很明顯,直到目前我國廣大城鎮家庭的居住面積仍沒有達到基本的標準,對房屋的購買欲望仍非常強烈,有購買力的需求也十分龐大。另一方面,空置一年以上的房屋在5600萬平方米以上,龐大的需求和供給由于價格因素而無法有效實現。其次是資金來源結構。房地產開發投資中,銀行貸款和經營性欠款所占比例過高,2003年兩項合計占房地產開發資金來源總額的70%,2004年1-5月兩項合計占比仍高達61.1%。有效地改善供需結構、資金結構,是近期調控房地產市場,降低風險最有效的著力點。

3、加強房地產市場的規范管理力度,把好土地源頭關。近年來,政府主管部門出臺了一系列支持和規范房地產市場發展的政策,政府對房地產市場的調控從以往簡單的行政手段為主轉向以法制手段為主。在此基礎上,應更深切體會土地資源對于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實施更嚴格、高效的土地管理制度。對建設用地進行合理控制,進一步完善年度土地供應計劃,全面盤活土地資產,加快建立健全的、適應市場經濟需要和房地產業發展的土地產權制度。

篇(4)

首先,貿易自由化的發展使跨國公司能更好地將其所有權優勢與東道國的區位優勢相結合,為跨國公司調整其對外直接投資的地區分布和增加對外直接投資帶來了動力。隨著各國關稅水平不斷降低,非關稅壁壘不斷減少,跨國公司海外子公司在東道國的中間投入品進口也越來越自由。這一方面,使跨國公司能通過內部貿易,為一些子公司解決因東道國難以提供足夠符合其要求的中間投入品而帶來的質量控制問題;另一方面,公司內部貿易的發展還可以使跨國公司根據不同東道國的區位優勢,通過直接投資實行區域性專業化生產,從而獲取規模經濟利益。此外,公司內部貿易的發展還為跨國公司通過轉移定價獲取額外收益提供了方便。其次,貿易自由化的發展加劇了東道國國內市場競爭,促進了東道國整體市場環境的改善和勞動力市場彈性的增強,為子公司降低在東道國的生產成本、提高經營效益創造了更好的條件。最后,貿易自由化的發展,特別是服務貿易自由化的發展為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

(二)金融全球化為美國跨國公司擴大對外直接投資創造了更有利的條件

首先,金融市場全球化從兩個方面降低了美國跨國公司的籌資成本。第一,隨著金融市場全球化的發展,套匯、套利活動加劇,全球利率水平進一步趨同,并趨于下降,這降低了跨國公司間接融資的利息成本。第二,金融市場全球化降低了企業在金融市場上進行直接融資的成本。這主要是由于以下幾個原因:其一,金融市場全球化大大改變了資本供應人和企業之間的關系。金融市場全球化的發展使企業的潛在投資者大大增加,而潛在投資者之間的競爭以及金融中介機構(主要是投資銀行)之間的競爭,大大降低了企業進行直接融資的利息成本和交易成本。其二,金融市場全球化使爭奪企業控制權的競爭更加激烈,從而強化了對企業管理人員的監督,降低了企業直接融資的利息成本。金融市場的全球化給企業管理人員帶來了強大壓力:如果他們經營管理不善,企業就很可能成為被兼并的目標。相反,企業經營狀況良好就會使企業現有投資者受益,潛在的投資者也會隨之增加,這有利于企業降低進一步融資的成本。其三,金融市場全球化降低了證券交易的成本,直接和間接地降低了企業直接融資的成本。在金融全球化不斷發展的背景下,證券經紀人、投資銀行的內部競爭及彼此之間的競爭日趨激烈,它們為爭奪客戶而不得不降低服務價格,從而降低了企業在國際金融市場上的證券交易成本。同時,企業也可通過選擇效率高的證券交易所,降低證券交易的成本,進而降低籌資成本。另外,進入國際金融市場融資的企業對信息的披露必須遵循嚴格的規定,因而通過得到有價值的內部消息進行內部交易的可能性大大降低,這樣,從事該企業證券交易的投資人和證券經紀人將會增加,該企業證券的流動性也會增強,從而籌資成本降低。其四,金融全球化使企業能有效利用各種不同的籌資工具,特別是一些新的金融工具和金融技術,以降低風險和籌資成本。

金融全球化的發展所帶來的籌資成本降低正是美國跨國公司增加從國際資本市場籌資以擴大其對外直接投資規模的動力和基礎。

其次,由于金融全球化的不斷發展,各國金融市場有機地聯系在一起,金融市場連續24小時運營,這大大便利了美國跨國公司在全球范圍內管理其公司體系的籌資和資金分配,促進了美國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規模的迅速擴大。

最后,金融市場全球化為美國跨國公司更好地規避金融風險提供了更好的條件。

(三)投資全球化的發展為美國跨國公司擴大對外直接投資創造了必要條件

從本質上講,投資全球化是資本及其相關要素(技術、管理技能等)在全球范圍內的自由、合理地流動,它主要表現為投資自由化、規范化以及資本大規模跨國流動。投資自由化和規范化的發展,一方面擴大了美國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的空間,另一方面也減少了其對外直接投資所面臨的不確定因素,大大促進了美國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的發展。

經濟全球化與美國對外直接投資區位的變化

長期以來,通過對外直接投資占領國際市場一直是美國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的戰略目標,因此,東道國市場的規模和開放程度是美國對外直接投資區位選擇的兩個最重要的決定因素。美國對外直接投資從20世紀50年代初開始向發達國家傾斜,此后,美國對發展中國家的直接投資占其對外直接投資總額的比重不斷下降。60年代后半期、70年代和80年代,這一比重都保持在25%左右的較低水平。雖然美國對發達國家投資占主導地位的對外直接投資區位格局在90年代沒有發生根本變化,但90年代美國對發展中國家直接投資的力度明顯加大。1990~1999年,美國對發展中國家的直接投資總額約2625.7億美元,相當于80年代的5.7倍,約占90年代其對外直接投資總額的33.1%,比80年代高近7個百分點。90年代美國對發展中國家直接投資的較大幅度增長,與80年代末以來經濟全球化的大規模、全方位推進有著緊密的聯系。

(一)貿易全球化的迅速發展為美國跨國公司調整其對外直接投資區位帶來了壓力

貿易全球化的不斷發展,一方面使國際貿易渠道越來越通暢,但另一方面也使國際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由于國際貿易環境越來越自由,突破市場壁壘,就地生產、就地銷售作為傳統的影響美國對外直接投資區位的因素,其重要性大大減弱。而降低生產和研發成本,提高企業的技術實力和產品的競爭力,以適應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更激烈的國際競爭顯得更重要。獲取發展中國家廉價的自然資源、勞動力以及知識、技術、技術人才等“創造資產”(CreatedAssets),正是90年代美國跨國公司對發展中國家直接投資大量增加的重要原因。從90年代美國跨國公司海外子公司雇員人數及勞動力成本變化的情況看,90年代美國跨國公司大量增加對發展中國家的直接投資也確實降低了其總體勞動力成本。1983年,美國跨國公司海外子公司雇員總數為638.3萬人,1989年增至662.2萬人,雇員年均增長率僅為0.6%。與80年代相比,90年代美國跨國公司海外子公司雇員數增長快得多,由1990年的683.4萬人上升至1999年的890.7萬人,(注:美國商務部經濟分析局(bea.doc.gov)對外直接投資統計數據。)年均增長率高達3.4%。而且,海外子公司雇員人數的增加,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美國跨國公司將勞動密集型生產環節大量轉移至勞動力成本相對較低的發展中國家所致,其海外子公司僅在阿根廷、巴西、智利、墨西哥、印尼、韓國、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等10個發展中國家的雇員人數就從1983年的124.9萬人增加到1999年的211.2萬人,在這10個發展中國家的雇員數占其跨國公司體系雇員總數(母公司與海外子公司雇員之和)的比重也相應地由1983年的5.0%上升至1999年的7.3%。在海外子公司雇員人數迅速增加的同時,美國跨國公司總體勞動力成本上升幅度卻大大下降。1990~1999年,海外子公司雇員數占跨國公司體系雇員總數的比重由1983~1989年的年均25.7%上升至29.4%,海外子公司雇員工資年均增長率由1983~1989年的7.9%降至1990~1999年的2.7%,相應地,美國跨國公司總體勞動力成本年均增長率則由1983~1989年的4.5%降至1990~1999年3.0%。(注:根據美國商務部經濟分析局(bea.doc.gov)對外直接投資統計數據整理。)由此可見,90年代美國跨國公司對發展中國家直接投資的大量增加確實降低了其總體勞動力成本。另外,90年代美國跨國公司增加對發展中國家的研發投入,利用發展中國家廉價的科學技術人才進行研究開發,對降低其研發成本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二)投資全球化的發展使美國跨國公司大量增加在發展中國家的直接投資成為可能

80年代以來,特別是80年代中期以來,越來越多的發展中國家開始從限制外商直接投資向歡迎和鼓勵外商直接投資轉變。劇變后,這些前社會主義國家在其市場化改革進程中也向國際資本敞開了大門,這樣,80年代末以來,投資自由化浪潮在全球范圍內蓬勃興起。投資自由化可以分為單邊、雙邊和多邊三個層次。從單邊層次上看,投資自由化主要表現為東道國外資政策自由化和投資硬環境的改善。從各國外資政策和法規變化來看,僅1991~1999年,東道國(絕大多數是發展中國家)對外商直接投資管理政策和法規的調整多達1035項,其中94%(注:UNCTAD:WorldInvestmentReport,2000,p.6.)對外商直接投資有利。在實行外商直接投資管理政策自由化的同時,發展中國家自80年代中期以來在交通、電力、通訊等方面進行了大規模的投資,大大改善了投資硬環境。從雙邊和多邊層次上看,投資自由化主要表現在雙邊和多邊投資保護協定的不斷增加。1999年,雙邊投資保護協定達1856個,避免雙重征稅協定達1982個,(注:美國商務部經濟分析局(bea.doc.gov)對外直接投資統計數據。)分別是1980年的10.3倍和2.8倍。另外,世貿組織多邊協定中的《與貿易有關的投資措施協定》、《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定》以及《服務貿易總協定》也大大促進了國際直接投資管理的自由化。

在不斷趨向自由化的同時,國際直接投資管理也在向規范化方向發展。這種規范化主要體現在區域和多邊兩個層次上的國際直接投資協調。區域層次的協調主要是區域一體化協議中包含的關于投資問題的條款。這些包含在一體化協議中的條款多是具有強制性的,例如歐盟成員國間資本自由流動的協議、1987年《東盟投資協定》、南方共同市場投資議定書、北美自由貿易協定等。區域層次上國際直接投資政策協調的主要內容往往在于放松對國際直接投資進入和開業的限制,進而取消歧視性經營條件以及進行投資保護等。這一層次投資協調的目的一方面是鼓勵國際直接投資,但另一方面也是為了規范和引導投資,促進國際直接投資的有序化。在區域層次的國際直接投資協調不斷發展的同時,80年代中期以來,多邊層次的國際直接投資協調也在不斷加強。作為烏拉圭回合談判成果的“一攬子”協議中包含了三個與國際直接投資有關的法律文件:《與貿易有關的投資措施協定》、《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定》、《服務貿易總協定》。盡管這三個文件涉及的只是外國直接投資待遇的個別方面,但具有較強的約束性。如《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定》對知識產權保護以及其他兩個協定對最惠國待遇和國民待遇問題提出了總原則。特別是《與貿易有關的投資措施協定》,其核心內容就是取消所有與關貿總協定“國民待遇條款”和“取消數量限制條款”不一致的投資措施。這三個法律文件一方面將會推動國際直接投資的進一步自由化,但另一方面,它們也將推動國際直接投資向規范化方向發展。另外,旨在規范國際直接投資的雙邊、多邊及區域內談判越來越多。在世界貿易組織(WTO)和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UNCTAD)的組織和主持下,一些關于國際直接投資管理的多邊談判或討論正在進行。在1998年6月舉行的美洲自由貿易區談判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談判各方同意由投資談判小組制定一個包含廣泛權利和義務的投資管理體制框架。南部非洲發展委員會、非洲國家組織也在就區內投資管理進行討論。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內進行的關于多邊投資協定(MAI)的談判在1998年已告一段落,MAI的草案已經公布。MAI規定了透明度、國民待遇、最惠國待遇等原則,并對沒收外資資產、對外商直接投資企業的業績要求及爭端解決等方面做出了明確的規定。盡管由于美、歐之間利益的嚴重沖突而導致MAI未能達成最終協議,但MAI談判表達了發達國家試圖推動國際直接投資進一步自由化和規范化的愿望,而且一些發展中國家,如巴西、阿根廷、智利、新加坡等也不同程度地表示愿意加入MAI,這表明國際直接投資的規范化有向更廣泛、更深入方向發展的趨勢。

全球范圍內投資管理的自由化和規范化,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外資政策的自由化和投資硬環境的改善,增強了發展中國家對國際直接投資的吸引力,這正是90年代美國跨國公司大量增加對發展中國家直接投資的重要原因。

(三)金融全球化為美國跨國公司大量增加對發展中國家的直接投資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促進作用

這種促進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金融市場全球化降低了美國跨國公司的籌資成本,增強了美國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包括對發展中國家的直接投資)的能力。

第二,金融市場全球化也為美國跨國公司轉移在發展中國家投資的風險提供了良好的條件。80年代中期以來,在金融自由化改革不斷推進的同時,發展中國家,特別是新興市場國家的資本市場也迅速發展。從股市市值占GDP的比重情況看,1990年,阿根廷、巴西、智利、墨西哥、新加坡、印尼、菲律賓、馬來西亞、泰國股市市值占GDP的比重分別為2.3%、3.5%、45%、12.5%、93.6%、7.1%、13.4%、113.6%和28%,1998年分別上升至15.2%、20.7%、65.9%、23.3%、112%、23.5%、54.2%、136%和31.4%。(注:WorldBank,WorldDevelopmentIndicators2000,表5.2,。)發展中國家股市的發展一方面為美國跨國公司在發展中國家的子公司就地進行直接融資提供了條件,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通過貸款和發行債券給公司帶來的金融風險;另一方面,隨著金融全球化的發展,發展中國家資本市場成為全球金融市場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一旦有風吹草動,跨國公司也可通過資本市場迅速抽逃資金。另外,隨著發展中國家積極參與金融全球化進程,其貨幣市場、資本市場、外匯市場和金融衍生產品市場與國際接軌,跨國公司在發展中國家的子公司在進行對外經濟交易中能更好地利用國際金融市場有效降低匯率、利率風險。

經濟全球化與美國對外直接投資的行業流向變化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國在將對外直接投資的重點由發展中國家轉向發達國家的同時,其對外直接投資的部門結構也日益高級化。其主要表現是礦業、石油業在美國對外直接投資中所占的比重不斷下降,制造業所占比重基本穩定,服務業的比重迅速提高。1970~1989年的20年中,礦業、石油業在對外直接投資總額中所占比重下降了20.2個百分點,服務業所占比重上升了26.4個百分點,制造業所占比重幾乎沒有改變,但制造業始終是美國對外直接投資最多的行業。與70年代和80年代相比,90年代美國對外直接投資的行業配置發生了更深刻的變化:1990~1999年,美國服務業對外直接投資總額高達4255.6億美元,(注:根據美國商務部經濟分析局(bea.doc.gov)對外直接投資統計數據整理。)占其對外直接投資總額的53.7%,大大超過制造業所占比重31.2%,首次取代制造業,成為美國對外直接投資最多的行業。

與制造業相比,美國服務業所擁有的更明顯的相對優勢及世界各國經濟服務化程度的進一步提高,是90年代美國服務業對外直接投資快速發展的實體基礎,而80年代中期以來,特別是世界貿易組織成立以來,服務貿易自由化的迅速發展則是90年代美國服務業對外直接投資大幅度增長的直接原因。服務貿易的自由化始于80年代中期,它分為單邊、區域性和多邊三個層次。單邊層次的自由化主要表現在各國對服務業的市場準入放寬限制;區域貿易自由化主要體現在區域經濟一體化協議中關于服務貿易自由化的有關條款及區域經濟集團與周邊國家簽訂的服務貿易協定,這些區域集團包括北美自由貿易區、歐盟、澳新自由貿易區及南方共同市場等;而世貿組織《服務貿易總協定》則是多邊層次上服務貿易自由化的集中體現。首先,《服務貿易總協定》作為世貿組織多邊協議之一,所有成員方都必須接受,這使服務貿易自由化真正具有全球意義。其次,《服務貿易總協定》規定了以無條件多邊最惠國待遇為核心,包括保持透明度、對提供服務所需資格相互承認、實行自由化等一系列成員方所必須履行的一般性義務,為服務貿易的發展提供了更為自由的環境;再次,就市場準入條款而言,盡管《服務貿易總協定》沒有給市場準入下定義,但其明確規定了禁止使用的6個方面的限制措施(除非成員在其承諾表中明確列出),這六大被禁止使用的限制措施十分清楚,操作性強,能有效減少糾紛并且便于監督。最后,《服務貿易總協定》要求世貿組織成員將服務貿易開放的承諾列入承諾表,承諾涵蓋12個部門和155個分部門,而且對于每一個分部門,承諾又根據服務貿易的4種方式進行了細分,因此,《服務貿易總協定》所要求的服務貿易自由化,其廣度和深度是史無前例的。

從世貿組織成立以來成員方在服務貿易方面的承諾來看,服務貿易自由化已取得重大實質性進展。以保險業和銀行業自由化為例,發達國家已對直接保險服務的70%(注:AadityaMattoo,"FinancialServicesandtheWTO:LiberalizationCommitmentsoftheDevelopingandTransitionEconomies,"TheWorldEconomy,Vol.23,No.3,2000,p.361.)以及銀行存貸業務的75%承諾實行自由化。發展中成員及經濟轉型成員承諾開放直接保險服務的50%,銀行存貸業務的53%。(注:AadityaMattoo,"FinancialServicesandtheWTO:LiberalizationCommitmentsoftheDevelopingandTransitionEconomies,"TheWorldEconomy,Vol.23,No.3,2000,p.361.)而且,商業存在作為對這兩個行業影響最大的貿易形式,19個發展中成員及經濟轉型成員承諾在直接保險服務貿易中,除了對建立當地企業實體保留一定限制外,不再對商業存在這種形式采取其他限制措施,26個成員承諾對銀行存貸業務實行完全自由化。

80年代中期以來,特別是世界貿易組織成立以來的服務貿易自由化極大地促進了美國服務業對外直接投資的發展。1990~1999年,美國服務業對外直接投資總量是1982~1989年對外直接投資總量的5.4倍,1995~1999年5年中,美國服務業對外直接投資總額是1990~1994年對外直接投資總額的2.2倍,超過了1983~1994年12年間美國服務業對外直接投資的總和。由此可見,90年代美國服務業對外直接投資的迅猛增長與服務貿易自由化有著十分緊密的聯系。

經濟全球化與美國對外直接投資方式的變化

長期以來,跨國并購在美國對外直接投資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自80年代后半期開始,跨國并購在美國對外直接投資中所占的比重出現加速上升的趨勢。進入90年代,美國跨國公司的跨國兼并活動風起云涌,一浪高過一浪。90年代,美國半數年份對外直接投資主要以跨國并購方式進行,特別是90年代后4年,跨國并購在美國對外直接投資中所占的比重都在60%以上,1998年甚至超過90%。整個90年代,跨國并購在美國對外直接投資中所占的比重約為57%。盡管由于跨國并購案的成交金額存在跨期支付問題(一起跨國并購案的成交金額可能分幾年支付),跨國并購當年的實際支付金額在對外直接投資總額中所占的比重實際上并沒有那么高,但從90年代的總體情況看,跨國并購無疑已成為美國對外直接投資的主要方式。

90年代跨國并購取代綠地投資成為美國對外直接投資的主要方式,與經濟全球化迅速發展所帶來的企業經營環境的巨大變化有直接關系。

第一,隨著貿易全球化的不斷發展,各國經濟開放程度越來越高,各國市場與全球大市場的聯系越來越緊密,這一方面為企業發展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另一方面也迫使企業直接面對國際市場的激烈競爭,因此,企業對經營環境變化的敏感程度和反應速度快慢成為企業生死攸關的問題,而跨國并購正是企業對經營環境變化做出反應及提高企業反應速度的最快、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首先,跨國并購是企業開展國際化經營,爭奪國際市場最快、最有效的手段。一方面,跨國并購能省掉綠地投資方式下進行固定資產投資所需的時間,使企業在東道國更迅速地建立商業存在;另一方面,跨國并購能使并購企業通過被并購企業迅速了解當地市場情況,獲取企業經營決策所需的市場信息和客戶信息,而且并購企業還可以通過被并購企業的銷售渠道迅速搶占當地市場乃至全球市場,這比通過綠地投資或出口,逐步建立自己的銷售網絡占領市場的速度更快。

其次,在全球競爭日趨激烈的背景下,企業規模的大小比過去具有更重要的意義。一方面,企業通過跨國并購迅速擴大經營規模,既可以降低被兼并的風險,又可以通過規模經營,降低生產成本,提高收益;另一方面,通過跨國并購擴大企業規模,企業可以更好地應付生產經營中的不確定因素,降低經營風險。這主要是由于以下幾個原因:其一,通過并購一些有長期業務往來的企業,使以往的企業外部交易內部化,從而降低企業的交易風險;其二,通過并購擴大經營規模,企業對市場環境的控制能力增強,至少可以降低對市場環境的依賴程度,這可以有效減少企業生產經營中的不確定因素;其三,通過跨行業并購,并購企業可以快速開展多樣化經營,有效分散經營風險。

篇(5)

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保險業作為金融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穩定社會、保障民眾、資金融通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保險業目前實行超常規發展,困擾其發展的瓶頸即投資問題.在保險資金投資渠道放寬后引起的效益問題、風險問題、資源有效配置等問題,對保險業的長期運營和社會穩定將產生深刻影響,應引起關注和重視。

一、我國保險資金運用現狀

按我國《保險法》規定,保險資金的運用,限于在銀行存款、政府債券、金融債券、企業債券、投資基金和國務院規定的其他資金運用形式。目前,我國保險資金運用有以下特點:

1.投資渠道狹窄,滿足不了保費快速增長的需求

據有關資料顯示,截止2003年底,各保險公司保險資金運用余額為8739億元,其中:銀行存款為4550億元,占52.06%;購買國債1400億元,占16.1%;購買金融債券占9.48%;購買投資基金占5.23%;其他投資占17.13%。保險公司持有的企業債券已占債券總量的一半,持有的證券投資基金占封閉式基金的26.3%,保險公司正逐步成為資本市場主要的機構投資者。

2.投資收益降低,形成較大的利差損

保險資金投資收益逐年下降,2001年度為4.3%,2002年度為3.14%,與以前年度保單預定分紅率5%、6%相比,出現了較大的利差損。保守估計,保險公司以前年度累計利差損高達數百億元,已成為企業經營的歷史包袱,制約企業的長期、穩定發展。

3.經營方式粗放

目前,保險投資還處在粗放經營階段,面對龐大的經營資產,沒有形成成熟的管理思想,憑經驗投資,靠天吃飯的情況比較普遍。國外比較普遍運用的資產負債管理、投資組合理論在國內保險投資領域還處在探討、摸索階段,金融衍生工具的使用為空白,沒有避險工具,在股票市場對保險投資開放后可能出現的風險因素應引起足夠的關注。

粗放經營的結果是投資收益呈現大幅波動,不斷走低。首先是保險公司收益下降,有些公司甚至出現虧損,引起股東不滿,股東信心下降,對公司長期經營會產生不利影響;其次,客戶也不滿意,因為投資收益下降,造成投資連結保險客戶賬面價值降低,甚至出現較大虧損,購買分紅產品的客戶分不到預期紅利,出現部分客戶投訴保險公司誤導的情況;第三,由于保險公司效益下降,出于成本考慮,將會減少為客戶提供附加價值服務,對客戶服務的深度、廣度和質量也會降低等等。這些情況在社會上將造成不好的結果,既影響保險公司的信譽,對保險行業也是一種傷害,甚至還會影響社會的穩定,使保險失去保障民眾、造福社會的作用。

二、國外投資趨勢

1.發展趨勢

國外保險企業發展的趨勢之一是規模大型化、經營集團化,充分發揮資本并購、投資的積極作用,走上快速成長之路。1998年,美國花旗銀行和大型保險公司旅行者集團合并,成立新花旗集團,服務范圍涉及商業銀行、保險、投資銀行、資產管理、基金等金融業務;1999年,德意志銀行收購美國銀行家信托公司,形成了超大型金融集團;1999年,日本富士銀行、興業銀行和第一勸業銀行合并,成立了全球最大的金融集團—瑞穗金融集團;2000年,大通曼哈頓公司收購J.P摩根,成立摩根—大通公司等。歐洲發達國家的金融企業購并潮此起彼伏,特別是美國《1999年金融服務現代化法》的實施,促進了金融的混業經營,形成了全球金融系統中具有重大影響的超大型跨國金融集團。保險業在這種繁榮的大背景下,迎來了良好的發展機遇。

2.盈利模式

國外保險業經營、承保利潤越來越低,而資金運用投資收益穩定,已成為保險企業彌補承保虧損、產生利潤的主要來源。例如在1975年-1992年間,美國、英國和瑞士三國的承保盈利率在—8%左右,而綜合盈利率還分別達到5.8%、4.5%和3%。在1996年-1999年間,美國、加拿大、英國,法國、意大利的承保虧損率分別為6.5%、5.7%、7.9%、8.3%、14.1%,而由于投資收益率分別為7%、8.3%、9%、5.8%、7.8%,從而保證了保險公司的穩健經營。

從傳統的承保盈利模式向投資盈利模式的轉變,標志著保險業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金融工具的不斷創新,大量金融衍生產品的涌現,使金融投資具有廣闊的選擇范圍。新經濟浪潮的出現,特別是IT技術快速發展,突破了地域限制,使各種金融工具之間的轉換更加便利。保險業順應世界經濟發展潮流,實行管理創新的技術創新,改變了保險投資的作業方式,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國外保險業的發展趨勢對國內保險業的發展方向將產生深刻的影響。

三、我國保險投資方式的創新

國務院《關于推進資本市場改革開放和穩定發展的若干意見》的出臺,為我國資本市場的發展注入了強大活力,促進了金融業的改革開放,對保險投資將產生長期而深刻的影響。支持保險資金直接投資資本市場、提高人市比例,以機構投資者的身份成為資本市場的主導力量,明確了保險資金運用主渠道、經營方式和市場地位。

資本市場以其高流動、高收益、高風險的特性吸引了大量資金參與,融通大量資金支持了社會各產業的發展,同時為市場流通資金提供了盈利機會。保險投資深度參與資本市場,與其產生交互相關性,國外成熟的資本市場如此,國內新興的資本市場亦然。保險資金投資渠道放寬后,經營方式將發生重大改變,以下幾方面將成為重點選擇:

1.股票投資

截至2003年末,國內上海交易所、深圳交易所上市公司1285家,數量逐年增加。目前,香港部分銀行開通了人民幣業務,在內地資金投資香港股市的政策明確后,保險資金還可以投資香港股市。股票市場容量擴大,投資品種增多,保險公司作為機構投資者,對股票選擇有了更大的空間。

在國外,股票是保險資金重要的選擇。在日本、歐洲等國家,股票投資占保險公司總資產的20%-30%,在美國甚止占保險公司總資產的50%,由此可見,股票市場是保險資金重要的投資場所,保險資金促進了股票市場的繁榮,同時,也提高了自身的經濟效益,不斷創造社會財富。

2.直接投資

按《保險法》規定,保險資金不能設立證券經營機構、不得用于設立保險業以外的其他企業。全球金融混業經營的大趨勢,國外保險集團迅速進入我國保險市場,對我國保險業單一經營的模式提出了巨大挑戰。我國保險公司目前正在經營轉型,保險資金的直接投資有了很快的發展。保險公司轉型方向有兩個方面:一種是建立保險、證券、銀行、信托等功能齊全的金融控股公司,發揮全能金融集團的規模優勢、范圍優勢,占領市場份額,以規模求效益、保數量促質量,如中國人壽、平安保險等建立了集團公司,部分發展迅速的保險公司也正在積極申請組建保險集團,拓展經營范圍,促進了企業效益的提高;另一種是建立專業化的保險公司,利用專業優勢,在行業細分市場上深耕細作,擴大其局部優勢,如中國再保險集團等。保險公司在集團化經營時,要著重解決兩方面的問題。一是練好內功,在集團內部建立產險、壽險、健康險等門類齊全的保險子公司,并迅速擴充市場廣度、充分挖掘市場深度,把保險根基打牢,這是與其他金融企業、國外保險集團競爭的基礎。在保險業務沒做好的情況下,盲目建立綜合性集團,有舍本逐末之憂,根基不牢,難成大事,正所謂“皮之不存、毛將焉附”。二是要充分利用其他競爭企業的資源和優勢,在共同發展中求得保險業更快的發展。如各保險公司都在建立自己的資產管理公司,思路是對的,但要注意充分發揮基金、證券公司、銀行的委托理財作用。特別是基金公司,有長期經營的理念,有專業的市場、行業研究人員,有素質較高的基金經理,在2004年一季度的股市行情中,部分基金獲得了10%,甚至是20%以上的收益率。保險公司可以充分利用基金公司的專業優勢,委托經營良好的基金公司進行理財。

四、我國保險資金運用應關注的問題

保險公司經營目標、經營方式的轉變,給保險資金運用帶來了很大的挑戰。保險資金運用范圍的擴大,在提高效益的同時,也會出現相關問題。比較突出的問題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經營創新

經營創新表現在經營思路、投資工具創新。在保險集團內部,資金運用要制訂長期的經營目標,避免短期行為。一是保險是我國重點發展的金融服務業,國家支持其長期穩定發展,有利于人民生活質量的提高和國家改革開放政策的順利實施;二是保險資金以10年期、20年期的長期資金居多,從資金的性質來看,也要求保險公司資金以長期投資為主。

要樹立長期經營的思想,保險公司內部要調整相應的政策,如考核、評價政策等。目前,多數保險公司的考核、評價以短期考核為主,以一時一事的成敗論英雄,嚴重束縛了保險投資人員的經營思想,使他們不敢也不愿意去長期經營。從保險涉及的社會公眾來說,也應有長期經營思想,不要看到投資賬戶盈利就眉飛色舞,虧損了就不肯善罷甘休。其實保險投資也存在經營風險,但從長期來看,會有比較好的盈利機會與前景。保險資金長期經營對保險公司、社會公眾和其他利益相關者都有利。

投資工具創新是指針對新型的投資品種,選擇合理的證券、資產組合,完成獲取收益與控制風險的過程。由于保險公司不能直接投資保險業以外的企業,研究項目投資信托化就顯得很有必要,如電力、高速公路、城市供水、供氣等基礎設施項目,收益穩定、風險較小,非常適合保險資金投資。保險資金不能進行這些項目的股權投資,但如將資產證券化,變成一個個信托產品,保險資金就可購買。諸如此類的金融創新不僅可以解決項目建設資金不足的問題,而且也開辟了保險資金的投資渠道。

2.資本經營

行業的發展過程就是業內公司不斷設立、消亡、兼并與資產重組的歷程。我國保險業發展至今,各保險公司發展不平衡,在業務規模、資產質量、經濟效益等方面存在巨大差異,本身存在兼并沖動。國外金融集團的進入,加快了兼并與重組的步法。20世紀90年代以來,保險業的兼并風起云涌,造成了德國安聯、荷蘭ING等大型保險集團的出現。我國保險業做大做強有兩個標準,一是保險市場規模足夠大,有很大的容量,在金融領域甚至在國民經濟體系中有較大的影響;二是保險集團公司的規模足夠大,造就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保險“巨無霸”,積極參與國際保險市場競爭,融人全球金融一體化發展進程。從發展的眼光看,規模是特別重要的,如果要保證競爭優勢,規模也是必須的??梢哉f保險業的兼并與重組是大勢所趨,是發展的必然。

保險業的兼并與重組的過程,也是錘煉保險投資能力的過程。保險投資除了有短期獲利能力外,出色的資本經營能力也是一個很重要的方面。資本市場的風風雨雨,更多的是股權的爭奪與喪失,資本在流通中變化,在變化中尋求增值機會。保險資本同樣具有逐利性以及與之相伴隨的風險性,這是保險資金投資時需面對的客觀現實。

3.風險控制

保險行業本來就是集聚風險、分散風險的,轉移風險、控制風險是保險公司的責任。保險投資作為風險高發區,對風險的控制就顯得尤其重要。保險投資風險控制程序分為風險預防、風險識別、風險發生、風險消除等。風險預防首先要建立風險預警系統,對投資品種進行指標評價,如設置證券購買的最大數量、最高價格等,進行諸如威廉指數、乘離率、AR指標等相關的技術指標分析,對風險進行跟蹤監控,預防風險發生。盡管監管部門對保險公司投資品種有數量監督、金額管制,那是監管性約束,是不能違反的,但企業應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確定風險控制金額,一旦超過,便是高風險區,必須降低倉位,作減壓處理。其他指標的控制也應做類似處置。

債券在保險投資中占有的比例較高,到2003年末,國內保險公司對國債和金融債的投資金額已達到2230億元,占保險資金運用總額的25.43%。2003年,交易所市場22只國債現券中,只有12只的年回報率為正數。2003年最后4個月內,絕大多數參與國債交易的機構都難逃賠錢的厄運。從票面上粗略計算,全行業的損失金額應在400億元—500億元之間。

篇(6)

內容提要

一、投資爭端的定義與類型

二、投資爭端解決方法及相互關系

三、國際投資爭議處理方法與WTO爭端機制異同

四、ICSID爭端解決機制產生的原因

五、ICSID的組織,規則與地位

六、ICSID的管轄權成立的基本條件

七、ICSID的法律適用問題

八、ICSID仲裁裁決的承認與執行

引言

澳門經濟的發展有賴于改善投資環境,吸引國際投資,并有效地解決國際投資爭端。澳門政府為此已同意適用《ICSID》公約。在法律上,公約將會優先適用。因而對澳門法律界來說,對公約和相關內容的探討在法律及經濟上是必要的,也是現實的。

一、投資爭端的定義與類型

國際投資爭議首先是指外國私人直接投資關系中的爭議,其次,又可將其具體分為三種爭議:1、東道國政府與外國私人投資者之間的爭議。2.、外國私人投資者在東道國與不同國籍的合營者之間的爭議。3.投資所屬國與投資東道國之間的爭議。其中第一類爭議在實踐操作中較為復雜和棘手,其問題往往出現在法律適用,外國私人投資者在國際法庭中有無訴權,以及如何執行國際法庭裁判國家敗訴的決定等。尤其是由于法律適用的特殊,往往會使問題政治化,上升為國與國之間的爭論(比如通過投資所屬國的代位求償權或外交保護權而轉化成國家間的爭議)。第二種關系涉及的是在舉辦合營企業或世行開發自然資源的活動中產生的爭議。這種爭議在法律適用上比較明確,也容易解決。第三關系除了國家間由于雙邊投資條約的解決或適用問題而產生的爭議情況外,一般是屬于第一種關系的激化才發展而來的。它的解決往往只能使用傳統的國際公法的解決辦法。

二、投資爭端解決方法及相互關系

解決國際投資爭議的方法不完全等同于一般國際經濟貿易解決爭議的方法,一般分為政治的與法律的解決方法:

(一)、政治方法

1、協商與調解。

協商(Negotiation)是指各方當事人直接交換意見。在評判自身利益的得失中,通過談判達到互諒互讓的協議。調解(Conciliation)是指當事人(或當事國)將爭端提交由當事人(或當事國)所認可的委員會,委員會基于調查與公平合理的基礎,提出解決方案,該方案不具有法律約束力,因此爭端方沒有必須接受的義務。

協商與調解的區別在于:協商無需第三者介入,而調解需第三者介入。在國際投資爭議解決方法中往往出現調停(Mediation)的方法,它與調解的相同點均是有第三者介入,但調解需由第三者提出方案,而調停一般不提出方案,它僅是非爭端方為當事人提供談判與重開談判的創造有利條件,且往往會親自主持談判。

2、外交保護

由投資者所在國家(澳門必須通過中國)來代表投資者通過外交途徑向東道國提起國際請求。在提起外交保護時必須注意:a)用盡當地救濟(localremedy),即除非東道國法律另有規定,投資爭議必須通過當地救濟加以解決。b)還需注意國籍持續原則。海外投資者在其權益遭受損失的當時到要求實行外交保護之時,只要曾一度喪失其保護國的國籍,均不能受到該國的外交保護。請求外交保護國如不違反用盡當地救濟與國籍持續原則,就可向東道國提起國際請求,兩國政府應就此爭議通過外交談判或國際仲裁或通過國際法院的訴訟加以解決。

(二)、法律方法

1、國際仲裁:

也稱為公斷。是雙方當事人通過協議將爭議提交第三者(一般是國際商事仲裁和專門的投資仲裁機構),尤其對爭議的是非曲直進行評斷并做出裁決。它與調解的區別在于仲裁有法律效力,具有排他性和終局性以及司法裁判性質,而調解沒有法律效力,也即無強制效力。按西方國家的做法,調解與仲裁程序嚴格區分,不但在人員任命上嚴格區分,而且在規定仲裁程序中不允許有調解,調解與仲裁費繳納也各自獨立。

2、外國法院訴訟:

外國投資者在東道國以外國家的法院中,提起對東道國的訴訟,這種訴訟的內容一般涉及:a)反托拉斯訴訟。以第三國(共謀與嗖使國)的反托拉斯法為依據,指控其與東道國共謀與嗖使對原告實行國有化。b)所有權無效訴訟,也稱為追索訴訟(PursuitLitigation),。它往往以對物訴訟(以實際持有人為被告)與對人訴訟(以實施國有化措施為被告)。

在中外合營企業的合同文本中一般只提供仲裁和協商兩種解決爭議的方式。在具體操作上理應還有調解和向法院提訟解爭議兩種方式。協商、調解、向法院與協商、調解、仲裁,這兩個組合內容的三個方式可混合使用,唯有仲裁與向法院這兩種方式是相互排斥的。在西方這兩種方式也是互相排斥的,比如參與調解的人員不是被任命為同一爭議的仲裁員,或者即使任命也需雙方當事人的同意;又如只有在調解失敗,當事人申請的情況下才能提起仲裁程序。仲裁程序中不得調解,在申請調解程序時,繳納調解費。調解如失敗,仲裁才開始,并仍需繳納仲裁費。在中外合營企業的爭議中,有了仲裁協議的合同,法院將不予受理,反之亦然。必須注意的是中國國際經濟貿易仲裁委員會(ChinaInternatioanlEconomicandTradeArbitrationCommission-CIETEC)的仲裁規則第60條,仲裁裁決是終局的,對方當事人均有約束力。任何一方當事人均不得向法院,也不得向其它任何機構提出變更仲裁裁決的請求?!栋拈T仲裁法》(法令29/96M,別稱《國內仲裁法》)第35條也有相應的規定。即:終局的仲裁裁決,對雙方當事人均有約束力。法院不能再受理當事人的,《澳門涉外仲裁法》(法令55/98/M)第一條也以適用國際公約而與ICSID公約35條的終審性與拘束性相一致。而中國國內的任何仲裁雖也實行仲裁終局制度,但如裁決被人民法院裁定是撤銷或者不予執行的,當事人如不想就該糾紛重新達成的仲裁協議申請仲裁,就可以向人民法院。這與中國國際經濟貿易仲裁委員會的仲裁規則不一樣。

三、國際投資爭議處理方法與WTO爭端機制異同

由于中國加入WTO已是定局,估計在2002年十月可以加入。所以在研究國際投資爭議處理方法時,與國際投資爭議解決方法與WTO的DSB的解決方式不同之處作一比較是有好處的。WTO的DSB的解決方式相同之處在于雙方均使用協調和調解及仲裁的手段解決爭端,

篇(7)

投資效益是指在投資活動中所消耗或占用的活勞動和物化勞動與所獲得的有用效果的比較,也就是投資活動中所耗與所得的關系。投資效益審計是指對投資活動所耗與所得進行監督、評價和建議的活動。基于這一概念,投資效益審計的內容應包括:

(一)審查建設項目立項決策的正確性。以前審計發現,有些項目可行性研究論證不充分,地質勘探不詳,存在應付、走過場現象,可行性研究報告審批不負責任,決策草率,長官意志嚴重,直接導致項目布局不合理,或者污染嚴重,破壞環境,經濟效益低下,損失浪費驚人。因此,投資效益審計必須首先對建設項目立項決策進行審計,內容包括審查勘探設計單位的資質、擬建規模是否科學合理、項目選址是否滿足城市規劃和環境保護的要求、項目論證是否切實可行等。

(二)審查建設項目概算。建設項目概算是在可行性研究報告批準的投資估算框架內,編制項目從籌建至竣工所需費用的重要文件,是控制和確定工程造價的依據。審查概算包括審查概算的編制和執行兩個方面,其主要內容一般包括:

1.審查建筑安裝工程費用。

2.審查設備費用。

3.審查工程包括土地、青苗補償費、拆遷安置補助費、建設單位管理費、勘測設計費、辦公及生活家具購置費、研究試驗費、生產職工培訓費、聯合試運轉費、建設期貸款利息等費用在內的其他費用。

4.審查概算的執行情況。

(三)審查建設資金使用的合規性和有效性。建設資金的運用貫穿于建設項目從籌建至竣工的全過程,管好用好建設資金對于提高投資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對建設資金使用的審計應以資金流程為主線,從項目立項至竣工諸環節資金的管理使用方面入手,其主要內容一般包括:

1.審查建設資金是否符合專款專用的原則,有無挪用資金的問題。

2.審查各種債權是否真實合規,有無不合理的資金占用。

3.審查建設支出是否真實,有無虛列支出后轉移資金的問題。

4.審查工程結算是否合規,有無多計多付工程款的問題。

5.審查工程專家咨詢費、業務活動費、廣告費、贊助費等是否真實合規,有無商業賄賂問題。

6.審查內部收款收據存根是否列入了財務帳,有無基建收入等各種收入不入賬,形成帳外資金的問題。

(四)審查建設工期和達到設計能力的合理性。建設項目的工期分為設計合理工期和實際工期,達到設計生產能力的年限也分為設計年限和實際年限。在保證建設質量的前期下,實際工期越短則投資效益越高,同樣,在保證產品質量的前期下,實際達到生產能力的年限越短則投資效益越高。因此對已竣工的建設項目應審查以下四個方面的內容:

1.通過設計工期與實際工期和設計達產年限與實際達產年限的對比分析,評價建設速度和建設質量對投資效益的影響程度。

2.通過設計概算與實際完成投資額、建設成本與單位生產能力投資的對比分析,評價工程造價的高低。

3.通過可研與實際的投資回收期、財務凈現值、內部收益率等經濟指標的對比分析,評價項目建成投產后的獲利能力大小。

4.通過現金流量分析,評價項目償債還款能力。

二、投資效益審計的指標

投資效益審計與投資財務收支審計不同,涉及面廣,難度大,又比較復雜。因此,投資效益審計除應用投資財務收支審計的方法外,還應建立一套科學適用的審計指標體系,通過定量與定性分析,得出比較準確的結論。投資效益審計針對不同的審計內容應主要設立以下指標考核:

(一)建設速度審計

由于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加快項目建設速度,快速形成生產能力,就能加速資金周轉,提高投資效益。因此,對建設速度的審計應設立建設工期和達到設計能力兩個指標考核:

1.建設工期審計指標。建設工期是指建設項目或單項工程從開工建設至建成投產為止所經歷的時間,分為設計定額工期和實際建設工期,審計中應將這兩個指標對比:

竣工建設項目實際工期

建設項目定額工期率=--------×100%

竣工建設項目設計定額工期

竣工各單項工程實際工期

單項工程定額工期率=--------×100%

竣工各單項工程設計定額工期

通過這兩個指標的對比,可以得出建設項目或單項工程是提前建成,還是延期建成,并分析其原因,提出審計建議。

2.達到生產能力年限的審計。達到設計生產能力年限是指建設項目或單項工程從投產至達到設計生產能力為止所經歷的時間。由于在達到設計生產能力之前,產品產量、質量、成本、勞動生產率、盈利等指標均不穩定,達不到設計的要求,相應的要造成一定的經濟損失,不過這個相對損失是客觀存在的,并在設計合理年限范圍內允許。因此,對達到生產能力年限的審計應以達產前造成的實際經濟損失多少來判斷:

L=T〔(C1-C0)Q1+E·F(1-Q1/Q0)〕

上式中,L為實際達到設計能力年限的經濟損失,T為達到設計能力實際所需的年限,C1為達到設計能力前的單位產品實際成本,C0為達到設計能力時的單位產品實際成本,Q1為達到設計能力前的實際平均年產量,Q0為達到設計能力時的年產量,F為建成投產的固定資產價值,E為標準投資效果系數。

通過計算得出實際達到設計能力年限的經濟損失,再與設計文件中達到設計能力年限的經濟損失相比較,如果數額越小,說明經濟損失愈小,反之,則經濟損失越大。應分析其原因,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改善管理,降低成本,加強質量控制,提高勞動生產率的建議。

(二)工程質量審計。按國家現行標準規定,工程質量可劃分為優良工程、合格工程和不合格工程三個等級。凡竣工并經驗收的建設項目單位工程都可評出工程質量等級。審計時應設立以下三個指標考核:

優良單位工程個數

優良工程品率=--------×100%

建設項目全部單位工程個數

合格單位工程個數

合格工程品率=--------×100%

建設項目全部單位工程個數

不合格單位工程個數

不合格工程品率=--------×100%

建設項目全部單位工程個數

通過以上公式計算可得出優良工程、合格工程、不合格工程所占全部單位工程的比重,評價工程質量情況,并對不合格工程應查明原因和責任,對由于施工方責任造成的質量問題,應按規定建議無償返工;對由于建設方責任或不明原因造成的質量問題,應建議采取加固補修等補救措施,否則不能交付使用。

(三)建設成本審計。對建設成本的審計主要應通過計算工程成本降低率、單位生產能力投資、報廢工程支出率三個指標進行考核。

預算價與實際成本之差

工程成本降低率=--------×100%

各單位工程預算成本之和

通過計算這個指標,可以得出實際建設成本比設計成本降低或超支額,并得出與設計成本之間比率,考察分析建設成本管理的有效性。

建設項目實際交付使用成本

單位生產能力投資=--------×100%

交付使用項目所增生產能力

通過計算這個指標,可以得出每個單位生產能力所耗費的投資額,并與同行業或歷史水平比較,考察分析單位生產能力投資的高低。

報廢工程支出

報廢工程支出比率=--------×100%

項目建設總成本

通過計算這個指標,可以得出在建設過程中因主客觀原因發生的報廢工程支出與建設總成本之間的比率,考察分析這類支出的比重,查找其主客觀原因,提出防止損失浪費的建議。

(四)建設項目投產后收益的審計。對建設項目收益的審計應設立新增固定資產價值率、投資利潤率、投資回收期、貸款償還期等四個指標進行考核。

本期新增總產值

新增固定資產產值率=--------×100%

本期新增固定資產價值

通過這個指標,可以得出項目單位固定資產價值所新創造的產品價值。比率越高,說明項目投入產出率越大,反之,則越小。

項目投產后的年利潤總額

投資利潤率=--------×100%

建設項目投資總額

通過計算這個指標,可以得出項目的獲利能力。這個比率越大,說明獲利能力越強,反之,則越弱。

N

投資回收期:I=∑(S-C′-T)

i=1

上式中,I為項目投資總額,S為年銷售收入,C′為不含折舊的年經營總成本,T為年銷售稅金,N為投資回收期。

通過計算這個指標,可以得出項目以凈利潤及折舊的形式賺回投資總額所需要的時間,再與可研報告確定的投資回收期相比較,得出項目實際投資回收期的長短,投資回收期越短,說明投資經濟效益越好,反之,則越差。

Pb

貸款償還期:Ib=∑(F+D+F0)

i=1

上述中,Ib為投資中的貸款本金和利息,F為年凈利潤,D為可用作償還貸款的折舊,F0為可用作償還貸款的基建收入留成等其他資金,Pb為貸款償還期。

篇(8)

二、事前審計是控制項目投資的重要源泉

事前審計主要是作好開工前審計,它是控制項目投資的源頭和前提保證。審計人員應按照基本建設程序,對建設單位(項目業主或法人)提供資料的真實性、完整性、合法性、合規性以及建設項目的可行性、效益性進行初步審查,提出審計意見。對建設項目開工前的有關批件、資金來源、初步設計、施工隊伍、招標過程、前期準備工作進行審計或參與監控,重點應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

(—)審查項目投資程序執行情況

1.對項目立項、可行性研究是否按規定進行了論證。

2.項目建議書、可行性研究報告、初步設計等有關文件的編制、審批是否按照規定程序進行,是否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及相關規定,有無越權審批的現象。

3.項目立項、投資計劃是否按現行分級管理的規定具備合法手續。

4.項目法人(或業主)的組織機構、人員配備、內控制度等是否建立健全。

5.設計、監理、施工、物資(含設備)供應等承建單位的資質等級、資信能力、技術服務是否符合建設項目的要求,財務狀況是否良好。

6.征地拆遷、施工現場“四通一平’等前期準備工作是否已準備就緒。

(二)審查建設資金的籌措與保障情況

1.資金籌措方式是否科學,資金來源是否安全,資金成本是否經濟,前期資金是否到位。

2.建設資金來源為自籌的部分,審查建設單位的財務報表和建設期間的財務預算,根據經營和積累情況,測算建設期間可能籌集到的建設資金是否可以滿足投資需要。

3.建設資金來源為撥款的部分,審查有無撥款單位下達的相關文件。

4.建設資金來源為貸款的部分,審查是否簽訂了貸款意向或協議書。

5.建設資金來源為利用外資的部分,審查其真實性和合法性,是否簽訂了合同、協議等。

6.建設資金來源為合資經營項目的部分,審查合資企業合同中資金來源和各方出資比例、時間,中介機構出具的驗資報告。

(三)審查初步設計及概算的內容是否齊全,編制依據是否適用,費用計算是否合規、準確。

1.總概算內容的全面性、真實性。有無夾帶計劃外工程、擴大建設規模、提高建設標準,或者用計劃外項目擠占計劃內項目的情況;有無少列、漏列工程和費用項目,或者故意留缺口,將限額以上項目壓為限額以下項目的問題。

2.編制概算所依據的指標、定額、費率、材料(設備)的預算價格等是否現行適用,費用計算是否合規、準確。

3.對初步設計的可行性、技術性、經濟性以及程序進行優化審查。初步設計是對建設項目進行全面規劃和具體描述實施意圖的過程,是工程建設的靈魂,是確定與控制建設項目造價的基礎,設計是否經濟合理,對控制造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優化設計的方法和措施很多,如推行限額設計;引入競爭機制實行設計招標;引入設計監理加強設計審查;運用價值工程從功能和價值上優化設計方案。

(四)嚴格實行公開招投標制度,規范招投標行為。

是否按規定進行了招標,招標方式、程序和評標辦法是否客觀、嚴密,必要時審計組可參與招標過程監控。按市場經濟規律辦事,各個經濟主體憑借實力公開公平參與競爭,杜絕邀標及對內部施工單位的保護,限制工程轉包或者轉讓資質收取管理費的行為,加強對項目投資中違規違紀問題的查處力度。

另對重點建設項目可進一步采取“新開工項目審批表”的方式逐一審查,并規定“未經審計,不得開工”政策。

三、事中審計是控制項目投資的有效途徑

事中審計主要是作好建設期間審計,它是控制項目投資的重中之重。建設項目開工后至竣工決算之前,審計組應對項目建設中的各環節、各流程的主要控制點進行符合性測試,對工程進度和質量實施過程監控,對建設單位及設計、施工、監理等單位與建設項目有關的財務收支的真實性、合規性進行實質性審計,重點應從以下七個方面進行。

(一)確定控制點,適時進行符合性測試,及時對有問題的環節提出整改意見,確保建設期間各環節暢通。符合性測試應包括:

1.業主內部控制是否有效,具體包括指揮協調、組織結構、人員配置、財務控制、投資控制、工期控制、質量控制、合同控制、信息控制、招標控制等。

2.監理內部控制是否有效,具體包括監理資格、現場組織、現場人員配備、監理大綱、實施細則等。

3.施工環節內部控制是否有效,具體包括施工資質、施工組織、施工計劃、技術裝備、質保系統、形象進度、成本控制、施工檔案等。

4.采購環節內部控制是否有效,具體包括采購方式、供貨保證、產品質量、技術標準、運輸方式、檢測驗收、付款方式、合同履行、售后服務等。(二)對簽訂建設工程合同進行審計監督。審計組要對建筑安裝合同、物資采購合同進行審查及監督,并簽署審計會審意見,作為簽訂合同的依據之一。主要是對總承包合同、分包合同、物資采購合同是否符合國家法律、法規的規定;是否符合招標投標文件的約定以及技術、商務澄清答疑的要求;合同的條款是否科學、具體、明確等內容進行審計監督,確保合同的嚴密性和可操作性。

(三)對影響工程“質量、工期、造價”三大控制目標實現的重要環節進行審計。審計組可通過參與工程的施工組織設計、施工技術方案(措施)、施工網絡計劃、重大設計變更的技術經濟論證;參與工程施工圖交底;參與施工圖設計預算審查工作,簽署施工圖預算審計意見,來實現過程監督。

(四)對建設項目變更情況進行審計。概(預)算的調整是否依照國家規定的編制辦法、定額、標準,由有資質的單位編制,是否按規定程序報批;設計變更的內容是否符合規定,手續是否齊全;有無擅自擴大建設規模和提高標準的問題。

(五)對建設項目資金到位和使用情況進行審計。建設資金是否落實,并按計劃及時到位;建設資金是否按規定使用,有無被轉移、侵占、挪用、損失浪費等問題;有無非法集資、攤派和亂收費問題。

(六)對施工單位的分包轉包行為進行審計。主要審查施工單位有無以下非法轉包工程行為:

1.有無將中標項目轉讓,或者將中標項目肢解后分別轉讓。

2.有無將項目主體、關鍵性工程分包的行為。

3.分包是否在合同中約定或者經招標人(項目法人)同意。

4.分包人是否具備相應的資格條件和技術實力。

5.有無多次分包行為。

(七)堅持“先審計、后付款”原則是控制質量和造價必需手段。無論是對未完單位工程支付予付款,還是對已完單位工程結算價款,都必須按規定程序審計,方可作為工程結算及財務付款的依據。單位工程結算審計的主要內容:

1.建筑安裝工程合同及開、竣工驗收資料是否齊備,并按規定履行了合法手續。

2.工程價款結算是否符合合同規定,工程預付款及年度劃線結算是否以監理單位注冊監理工程師簽發的工程進度款支付令和年度分部分項工程驗收記錄為依據。

3.單位工程預算結算的工程量是否與施工圖紙、工程施工簽證(設計變更、隱蔽工程、材料代用等)相符合,計算是否準確。

4.預算定額套用是否準確,定額材料消耗量分析、匯總是否準確。

5.建設工程材料預結算價格是否準確,材料價差調整是否符合規定,有無隨意擴大調差范圍的問題。對于特殊的新型材料、配件的預結算價格,必須由使用單位提供有關資料及測算依據,按程序報審計部審計確認后,方可進入工程預結算;一次性使用金額在5萬元以上的新型材料、配件,應由審計部初審后提出審計意見報集團公司領導特批;對于一般材料、配件,其價格必須控制在同期、同種類、同規格材料、配件市場指導價格的5%范圍內。

6.各項取費是否符合規定,有無隨意擴大取費范圍、提高取費標準的問題。

7.有無偷工減料、高估冒算、虛報冒領工程款等問題。

8.有關質監、監理、材料試驗、施工記錄、工程檔案等原始資料是否完備、真實。

9.未完工程按形象進度結算時必須經過審計,并由建設方、施工方、監理簽證后方可支付不超過90%的價款。

四、事后審計是控制項目投資的最后保證

事后審計主要是作好竣工決算審計和投資評價,建設項目竣工之后,交付使用之前,審計組應對竣工決算的真實性、完整性、合法性進行最終審定。對項目投資的經濟性、效率性、效果性進行綜合評價和預測,重點應從二個方面進行。

(一)按照“先審計、后決算、再轉資”的審計原則對竣工項目的真實性、效益性、合法性、合規性(包括:建筑工程費用、安裝工程費用、設備工器具購置費用和工程建設其它費用)進行決算審計。為了避免重復工作審計時可以充分利用事前、事中審計的結果,竣工決算審計報告可作為申請固定資產轉資,以及工程項目由基建財務核算轉為生產財務核

算的內部依據。

1.審查工程建設項目管理的法律、法規、政策的執行效果,包括基本建設管理程序、建設項目法人負責制、合同管理制、招標投標管理制、工程建設監理制等方面的內容。

2.審查工程建設“工期、質量、投資”三大控制目標的實現情況。

3.審查建設單位(項目法人)編制的竣工決算報表、竣工決算報告說明書、建設項目交付使用財產總表及明細表等內容。主要內容如下:

(1)審查竣工決算的編制依據是否符合規定,資料是否齊全,手續是否完備;

(2)審查工程項目是否符合已批復的概算內容,有無概算外工程;

(3)審查尾工工程的未完工程量及所需的投資,查明是否留足投資和有無新增工程內容;

(4)審查建設項目結余資金,銀行存款、現金和其它貨幣資金是否真實,有無帳外帳和小金庫;

(5)審查庫存物資實物和帳面價值是否真實,有無積壓、隱瞞、轉移和挪用;

(6)審查債權債務的是否真實,有無轉移、挪用建設資金和清理債權債務不及時等問題;

(7)審查建設項目交付使用財產是否真實合法;

(8)對建設項目工程質量的認證情況進行審計,審查各項工程質量證明文件是否齊全,有無重大質量事故和經濟損失。

篇(9)

2本科院校投資學課程改革措施

因投資學本身的特殊性,在改革上應結合該學科的特點,進行以下方面的改革:

2.1教材選擇應科學適當

在教材的選擇上,首先,要考慮該教材內容是否順應當前社會經濟環境的發展動態;其次,教材所涉及到的教學形式應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及興趣方向;此外,在教材的難易程度上要由淺至深,環環相扣,層層遞進,并有利于學生的自學;最后要考慮的是教材的內容必須與本科院校的培養目標一致,達到理論與實踐并重的要求.

2.2教學方法需要改進

由于我國的社會經濟發展較快,使經濟專業教學內容變更的頻率較快,尤其是投資學科,其本身的性質對教學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要運用現代計算機技術、網絡多媒體技術等多種教學手段,在教學方法上,由“灌輸式教學”轉變為“啟發式教學”,讓學生自主學習,開動自己的思維,在接受知識時由被動變為主動,達到最終的教學目的.其次,在教學方法上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多利用實訓室進行實踐操作,讓學生自己去搜索查詢數據、資料,培養學生的軟件應用能力,加強其對理論知識的理解.此外,搭建師生之間的交流平臺,提升學生自主發現問題的能力.據統計,在美國有66%的院校開展了本科生科研項目,并設有專門的科研辦公室,通過科研活動,可讓學生從最初的學習者演變為開發者、探索者,充分發揮出學生的才能,增強學習興趣,拓寬學生視野.

2.3科學調整課程設置

課程的設置是專業學科發展的關鍵,目前,我國本科院校課程設置安排的比較密集,出現了大量課程內容重復的現象.因此,有效調整課程設置,也是投資學科的重要改革內容之一.應適當的刪減一些不重要或重復的課程,這樣能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深度把握重要的知識,從而達到學習效益的最大化.

2.4加強軟件應用能力的培養

在投資學課程中,數據分析占據了很大一部分課程內容.其中,模板的處理作為投資學教學的基本內容,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我國的本科院校常以學習知識理論為目的,忽略了學生的操作能力.很多學生連最基礎的EXCEL數據處理分析都不會運用,對投資學的實踐性造成很大影響.所以,在投資學的課程中,可考慮開設一些與其相關的軟件應用課程,不但可以使學生在軟件操作上得心應手,更為今后投資學的學習做好有效鋪墊.

2.5改進考試方式

首先,應構建多元化的考核體系.可通過課堂布置小論文的形式來鍛煉學生在知識運用過程中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其次,將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每一小組自主選擇一個科研項目進行研究,用科研結果進行這方面的成績評定;最后便是閉卷考核.通過以上三方面考核的綜合結果,來評定學生的最終成績.

篇(10)

1、金融投資行為理論分析

金融投資行為理論悄然興起于上世紀80年代.其在博弈論和實驗經濟學被主流經濟學接納之際,對人類個體和群體行為研究的日益重視,促成了傳統的力學研究方式向以生命為中心的非線性復雜范式的轉換,使得我們看到了金融理論與實際的溝壑有了彌合的可能。金融投資行為理論以期望理論、行為組合理論和行為資產定價模型為其理論基礎,并將人類心理與行為納入金融的研究框架,具體體現為以下幾個模型:

首先,BSV模型。BSV模型認為,人們進行投資決策時存在兩種錯誤范式:其1是選擇性偏差,即投資者過分重視近期數據的變化模式,而對產生這些數據的總體特征重視不夠,這種偏差導致股價對收益變化的反映不足。另1種是保守性偏差,投資者不能及時根據變化了的情況修正自己的預測模型,導致股價過度反應。

其次,DHS模型。該模型將投資者分為有信息和無信息兩類。無信息的投資者不存在判斷偏差,有信息的投資者存在著過度自信和有偏的自我歸因。過度自信導致投資者夸大自己對股票價值判斷的準確性;有偏的自我歸因則使他們低估關于股票價值的公開信號。隨著公共信息最終戰勝行為偏差,對個人信息的過度反應和對公共信息的反應不足,就會導致股票回報的短期連續性和長期反轉。

再次,統1理論模型。統1理論模型區別于BSV和DHS模型之處在于:它把研究重點放在不同作用者的作用機制上,而不是作用者的認知偏差方面。該模型把作用者分為“觀察消息者”和“動量交易者”兩類。觀察消息者根據獲得的關于未來價值的信息進行預測,其局限是完全不依賴于當前或過去的價格;“動量交易者”則完全依賴于過去的價格變化,其局限是他們的預測必須是過去價格歷史的簡單函數。

最后,羊群效應模型。該模型認為投資者羊群行為是符合最大效用準則的,是“群體壓力”等情緒下貫徹的非理,有序列型和非序列型兩種模型。在序列型模型中,投資者通過典型的貝葉斯過程從市場噪聲,以及其他個體的決策中依次獲取決策信息,這類決策的最大特征是其決策的序列性。非序列型則論證無論仿效傾向強或弱,都不會得到現代金融理論中關于股票的零點對稱、單1模態的厚尾特征。

2、對金融投資者的個人行為分析

1.多為投機心理,短期行為嚴重

我國很多證券投資者入市并不是看重上市公司真實的投資價值,而是企圖從中獲取超額回報。絕大多數的投資者入市的主要原因是為通過股票的買賣價差而獲利,這類人群多是為賺錢買賣差價進行短線操作;只有少數投資者進入股市是為了獲得公司分紅收益;38%的投資者因有閑置資金而,把股市看成是1個長期投資場所。高比例的企圖賺取短期收益群體的存在是1個十分危險的信號。博取短線利潤群體的過大是我國證券市場行情波動幅度.驚人的重要原因,這也是造成證券市場不穩定的主要原因之1。從投資者入市動機上分析,就已經預示著我國證券市場投資者短期行為比較明顯。

我國個人投資者更多的是短線投資、投機,而沒有把股票作為長期的投資。另1方面,股票價格的劇烈波動誘發了1部分人的賭博心理,盲目追求短期利益。由于證券投資者容易產生羊群效應,使這種市場短期行為具有很強的蔓延性,從而極大地加重了投資者孤注1擲的心理,1旦認為找到了機會,就會過高地估計自己的能力,置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不顧,冒險參與高風險的證券投資活動。在我國證券市場中,我國投資者的短期行為特征表現為比較明顯的冒險心理和投機短期行為。

2.投資承受能力差

調查顯示,我國個人投資者以中等收入的工薪階層為主,家庭主要經濟來源為工資收入,參與證券市場的時間普遍較短,證券投資意識很強,但投資經驗相對缺乏,股市投入占家庭金融資產比例較大,這充分說明我國個人投資者的抗風險能力很弱,投資者對投資股市的“情感依托”強烈。

3.對股票專業知識了解不足

絕大多數個人投資者的股票投資知識來自于非正規教育,主要通過朋好友的介紹、股評專家的講解以及報刊、雜志的文章等獲得;在做投資決策時,投資者大多依據“股評推薦”、“親友引薦”,以及“小道消息”;在投資決策的方法上,兩成以上的個人投資者決策幾乎不做什么分析,而是憑自己的感覺隨意或盲目地進行投資。投資者進行投資決策時過于看重自己知道的或容易得到的信息,而忽視對其他信息的關注和深度挖掘。大多數投資者在評價投資失誤時,往往將失誤歸咎于外界因素,如國家政策變化、上市公司造假,以及莊家操縱股價等,而只有少數個人投資者認為是自己的投資經驗或投資知識不足;大部分投資者對新出現的金融品種如開放式投資基金的認知程度有限。

3、結語

總體來說,我國的股票市場中對于股票價格的影響因素過多,政策因素、大戶操作因素,這說明中國股市不符合經典金融理論對于市場是有效的基本假設;同時,投資者所表現出來的特點也不符合經典金融理論中,投資者對于風險總是厭惡的基本假定:在收益時,股民表現出對已有收益的貪婪,以及賭博心理,而在被“套牢”時,又寧愿苦苦等待,以待反彈機會.這些特點都說明中國股民的投資心理符合金融投資行為理論的期望理論。

參考文獻:

上一篇: 借款調查報告 下一篇: 上半年黨建總結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人成日韩中文字幕无卡 | 亚洲国产精品二区三区 | 亚洲国产91高清 | 日韩国产欧美中文综合 | 亚洲变态在线播放 | 久久96热情精品国产高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