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國培研修總結匯總十篇

時間:2022-11-17 12:36:34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地理國培研修總結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地理國培研修總結

篇(1)

為進一步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高教師隊伍整體素質,促進教育公平和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教育部、財政部實施了“國培計劃——中西部農村骨干教師培訓項目。“國培計劃”項目是《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__-2020)》確定的重大項目,也是一個難度大任務重的項目。這個項目的實施不僅能為__農村地區培訓一批骨干教師,而且還能使這些骨干教師在實施課程改革、素質教育和教師培訓上發揮示范輻射作用,項目實施的意義重大。__師范大學作為__的省屬重點大學,培養教師,服務基礎教育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我們以先進的培訓理念、創新的培訓模式、優質的教師隊伍、豐富的教學資源和可行的項目實施方案,通過公開招標競爭,承接了國培計劃項目,通過項目的實施履行了師范大學服務基礎教育的光榮職責,發揮了師范大學對教師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引領作用。

我校承擔的兩個子項目,一是“農村中小學骨干教師置換脫產研修項目”,該項目是通過遴選優秀大學生頂崗實習支教,以2:1的比例置換農村骨干教師到高師院校和優質中小學進行為期三個月的脫產研修。通過置換脫產研修為我省農村培養一批在深入推進課程改革,實施素質教育中發揮示范和輻射作用的鄉(鎮)中小學學科帶頭人。二是“緊缺薄弱學科骨干教師培訓項目”,該項目是針對我省緊缺薄弱的英語、音樂、體育、美術四個學科教師進行的為期十天的短期集中培訓。通過短期集中培訓為我省農村中小學緊缺薄弱學科培訓一批骨干和“種子”教師。

我校承擔的兩個國培項目,輻射全省六個地區,覆蓋15個學科(語文、數學、外語、物理、化學、生物、地理、歷史、綜合實踐、英語、音樂、體育、美術)、培訓教師規模達2496人(頂崗置換培訓560人、緊缺學科1936人),頂崗實習生規模達1120人,12個學院參與國培項目。輻射面寬、學科多、頂崗任務和培訓任務重。

我校對國培項目的實施高度重視,為加強對項目的統籌和領導,學校成立了由校長擔任組長,分管校長為副組長,學校相關職能部門及相關學院領導組成的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和專家組,為項目的順利實施提供了強有力的組織保證。

為了確保國培項目的順利實施,我校組織了專家對實施方案進行了精心的策劃,通過先期調研、學習考察、方案設計、專家論證、部門協同,擬定了項目實施的方案。召開了部門協調工作會,安排落實教學、后勤服務、教學管理、安全保衛、學生管理等工作,并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劃撥一定的經費用于支持學生頂崗支教,舉全校之人力和物力,集全校之智慧和力量,使項目的實施責任到人,落實到位,全力為項目的實施營造了一個良好的實施環境。

我校承擔的國培項目,以“互動雙贏,促進改革”的培訓理念,分階段、立體式的新型培訓模式,打造了國培項目的培訓特色。在培訓內容上緊密結合實施素質教育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要求,針對研修對象的實際需要,構建了學科課標解讀、學科核心知識、教學方法策略、課堂教學實訓及校本研修的培訓內容體系;在研修形式上采用到高等師范院校集中研修與到優質中小學跟崗研修相結合、理論研修與實踐研修相結合的立體式形式進行;在

培訓方式上采用專題講座、案例分析、現場觀摩、參與體驗、經驗交流、教學反思等方式進行;在培訓實施步驟上按“集中研修、跟崗研修、總結反思、跟進研修”分段實施。整合資源,為國培項目提供最優質的服務是我們實施項目的主導思想,我們整合了高校、優質中學及教科所的教師資源,組建了三位一體的教師培訓團隊;整合了高校、優質中小學及省級培訓基地的硬件條件資源,搭建了三維一體的培訓空間平臺。我們將通過雙重整合,依托我校教師教育的優勢和豐富的職后培訓經驗,為國培項目提供最優質的培訓服務。

為保證國培項目的培訓質量,我們建立了培訓工作的質量監控機制,設立專家組對培訓項目進行全程的專業指導、質量監控和定性定量的質量評估;設立專門的項目實施巡查組對項目的實施進行過程監控;制定與之配套的管理制度對頂崗實習生和受培教師進行規范管理;建立項目的宣傳平臺,加強對項目實施的宣傳報道。采取有效措施對

篇(2)

一、項目實施的基本情況

2020年我們承擔的中小學“一對一”精準幫扶培訓項目參培學員60人,參培率100%;在全體管理人員的精心管理下下,輔導老師兢兢業業,學員們學習積極性高,培訓過程嚴謹、輕松、愉快,活動形式多種多樣,達到了培訓的真正目的,起到了較好的效果。

在培訓期間,我們聘請了一批知名教授、優秀教研員和教學一線骨干教師組成的“三結合”的高水平的師資隊伍,為學員帶來了一場場學術盛宴;開展了學員交流研討、示范課、說課評課、教學觀摩、教學研討等教學活動;培訓活動安排合理、內容豐富、效果良好。經過歷時一個月的集中培訓與校本研修混合式學習,全體學員為國培交上了圓滿的答卷,明晰了專業發展路徑和方法,涌現出了一批研修成果和優秀課例,切實提升了課堂教學能力,并初步形成了以問題為導向聚焦主題開展以同課異構、異課同構、一人多輪等多形式的校本研修常態化機制。

二、項目實施的主要做法

主要做法:

(一)加強領導,提高站位

成立項目領導小組,充分發揮領導力。為確保我縣“國培計劃”項目順利完成,成立了以縣教育局分管領導為組長的“國培計劃”項目實施領導小組,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在縣進修學校,具體負責項目的日常管理工作,為順利推進項目的實施提供了強有力的組織保障。進修學校、接培學校、基地學校的校長全程參與了集中送教活動,特別是中學的三位主管校長,全程參與導師團每次送教前的交流研討會、送教后的總結分析會,給了大家極大的信心和鼓舞。可以說領導的重視程度體現了項目的重要程度,也是本次國培項目成效顯著的重要原因。

為加強管理,使項目取得實效,分別出臺了項目的《實施方案》,對培訓原則、培訓內容、培訓形式和組織領導提出了明確具體的要求。并明確要求:葫蘆、馮家寨、大平臺三個學校必須把“國培計劃”納入常規工作,列入教育局對學校的年度目標管理考核;參培教師返校研修過程中必須在所在鄉鎮進行推廣使用,真正起到骨干示范作用;凡培訓未合格的教師,一律不得參與各類評先評優。從而在制度和組織上為培訓工作開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領導的重視程度體現了項目的重要程度,也是本次國培項目成效顯著的重要原因。

(二)優化團隊,保證質量

這次國培送教下鄉培訓,我們組建了項目指導及實施團隊,形成了指導團隊、專家團隊、和后勤保障團隊三支力量。

管理指導團隊包括局鄉校(校長)三級行政管理團隊和班主任、協作組三級班級管理團隊,這支力量主要起到了行政推動和組織管理作用。

專家團隊由外聘專家、一線名師、優秀教研員和我校專職培訓教師三方面構成:我們按照“圍繞需求定課程,圍繞課程選專家”的原則來選聘專家名師,選聘的6位高校專家教授都是由主辦單位推薦,我們選聘3名中小學名師和優秀教研員是通過當地的名師資源庫,結合其現任教情況選聘。

后勤保障團隊也是由縣鄉校(后勤校長或主任)三級構成,這支力量主要是為學員提供安全舒適的學習生活保障。

培訓團隊各自任務具體,職責明確,相互協作,優勢互補,保證了項目實施各環節行動路徑清晰,組織分工具體,方法措施得當,目標落實到位。

(三)加強防控嚴格排查

一是高度重視疫情防控。明確專人負責,把學校聯防聯控的工作要求細化到每一個培訓環節、落實到每一位學員,堅決防止疫情向校園輸入擴散。培訓期間一律佩戴口罩。二是每天對校內區域進行消毒處理,對報告廳、辦公室、廁所等公共場所逐一清潔打掃,并實施消毒防疫。三是對進入校園的所有人員,一律進行實名登記,接受體溫檢測和出示健康碼。

(四)健全制度,規范運作

為把本次國培項目做優做實,使我縣承擔的送教下鄉培訓能夠按照培訓指南要求,不走形不變樣,我們按照項目實施方案,明確了工作人員崗位職責,建立健全了各項規章制度,主要包括有:《學員手冊》、《學員守則》、《班委會工作條例》、《優秀學員評選條件》、《學員請銷假制度》、《學員學習考核辦法》。為了細化管理,學校還制定了《培訓方案》、《培訓管理細則》。班主任組織學員不定期召開座談會,了解學員的意見和要求,不斷改進教學方式方法及內容及后勤服務保障。做到精心管理,規范實施,過程落實,不走過場。活動過程中,要求每位學員認真學習,按時活動,積極完成交辦任務,班主任定時或不定時地對學員進行考核,確保了學員出勤質量。學校嚴格執行管理制度,責任落實到人。在培訓過程中,在管理上沒有出現問題,與管理制度健全和管理人員執行到位有很大的關系。一系列的規章制度,全方位保證了項目能夠有規可依,按規實施。

(五)精心謀劃,務求實效;

1、科學遴選項目接培學校和參訓教師

接培學校的選擇:依據“如何上好一堂課”研修主題,我們幾次開會研究接培學校,以求項目效果最大化。我們廣宗有8個鄉鎮12個中心小學,南北狹長,鄉鎮中學有大有小。基于便于學員管理、便于學員集中、學校基礎設施好、地理位置好、發展水平好便于協作研修這幾方面,結合學校實訓條件、教師教學能力等情況統籌考慮。

參訓學員遴選:在送教鄉鎮轄區內,主是是基于三方面考慮:青年教師積極性高、培訓需求相近、助力提升空間大。故而選擇了葫蘆、馮家寨、大平臺三個中學的數理化學科教師參訓。

2. 訓中抓重點,學以致用。

在培訓期間,還指派專人擔任培訓班班主任,對學員到勤、學習參與、作業完成情況進行量化管理。我們安排管理員和坊主就坊員在線上學習情況進行指導、對坊員所做的作業進行批閱,定期對坊員在線學習情況進行通報,及時通知“后進”坊員及時在線學習,使每位坊員的成績都達到90分以上。線上學習,是坊員研修的一項重要內容。研修網平臺為坊員提供了優質的課程,如何讓坊員按時完成課程學習任務,取得線上學習效果,縣進修學校管理層面發揮了重要支撐作用。除了在“微信QQ群”及時發成績通報外,還匯總坊員所在學校的集體成績,全縣通報。

在整個培訓期間,專家團隊從教學整體設計、課堂教學設計以及信息化教學三個方面為學員進行培訓。培訓課程包括職業教育政策文件解讀、課程設計的理念與思路、現有課程結構分析、教學設計與評價、說課的程序與技巧、課堂教學的語言藝術、信息化教學設計、微課教學資源的建設與應用、PPT的制作與美化等內容。在培訓過程中,根據接培學校的需求,在提高教師教學水平的同時,還對學員進行指導,從課程結構設計、幻燈片、說課稿、錄制說課視頻等多方面對參訓教師的公開課進行了完善指導。專家團隊還采用講授、示范與實戰演練相結合的方式,拓展學員們的思路,通過舉辦小型說課會,為教師提供展示和交流的平臺,實實在在幫助受訓老師們解決如何“上好一堂課”和“建好一門課”的問題。

3. 及時督導,擴大效果。教師培訓是一種高度專業化的活動,它不僅需要先進的培訓理念、高水平專業化的培訓團隊、科學完善的培訓方案,同時還需要嚴密的管理監督保障。在本次培訓中,為達到培訓效果的最優化,我們在培訓的管理監督方面也采取了比較得力的措施。具體表現在:一是主管校長負責制和學科管理員制,每個學科為一個小組,都推選一名管理員。全面負責本小組學員的學習、生活及溝通聯系工作。二是嚴格考勤,精細化管理,保證了培訓的質量。此次培訓嚴格考勤制度,原則上不允許替換、請假等事宜,各基地學校根據學員跟崗階段的考勤及其表現給予評價反饋,這種約束機制保障了良好的出勤率,沒有出現無故缺席的現象,將培訓工作扎扎實實落到實處,避免流于形式。三是積極引領各位學員成為培訓的主體,開展交流研討、經驗介紹、成果展示等多種方式,充分發揮參訓學員的聰明才智、集思廣益,同生共長。培訓在管理員的組織帶領下,以學科小組為單位,通過研討、小組活動、微信群主題討論等多種形式,組織學員就本次培訓過程中的收獲與感想、學校校本課程開發、教師成長體系等多方面的熱點問題充分討論、互動交流、發言研討。

項目特色:

突出創新,彰顯特色

特色一:實行“切塊打包”責任制。

“切塊打包”是參訓學員指以學校為單位進行管理,而討論時按學科進行分組,由各學校主管教師培訓的副校長負全責。從參訓學員的通知、召集、報到簽到、領取資料到乘車、聽課、上報材料,主管校長全程管理。有效地保證了簽到率、聽課率和按時上報資料,保證了工作效率和培訓效果。每一次活動,都要求活動基地有方案,有督查,所有細節均有主管校長負責落實。

特色二:局領導全程參與,調動積極性

主持人在活動中有序而靈動地組織、串聯、協調活動的各個環節,胸有成竹地駕馭活動的進程,與其他授課專家教師配合,機動靈活地處置授課中的各種情況,可以有效地保證學員參訓期間學習的高效、保證與授課專家的溝通暢通。我們特意選派縣教育局師教股股長祝海興同志全程擔任集中培訓主持人工作,負責組織課堂紀律、簡介專家、穿插引導和組織答疑。

三個學科,各有一名學科帶頭人出任管理員,主持分組討論活動,幫助學員養成在課堂中的有效提問、互動交流、注重實效的培訓學習習慣并跟蹤培訓全程,課間組織一些熱身活動,處理協調臨時事件。以學科小組為單位進行合作交流,各小組分別提交作品進行評價。制定可執行的方案,組員之間及時交流溝通,解決問題。集中分學科教研。在對教學設計深入研討的基礎上,由各學校教師代表登臺獻課,大家觀課議課,再進行反思,對已有教學方案,從教法、學法、課堂評價等方面做了修改,在課堂實施方面做了優化調整,最終在大家集思廣益基礎上,形成更加完善的教學設計。多次的展示、匯報、小組討論等,讓老師們在培訓過程中感受到了團隊的力量,增強了的團隊意識,有助于老師們去培養自己的學生。這保證了培訓中的每個環節實施到位,從而催生出了培訓的實效。實踐證明,這樣做學員積極發言,課堂效果好。

三、關于今后培訓的設想、意見、建議

(1) 科學規劃,精心設計

在今后的培訓中,我們將認真總結經驗,反思本次培訓的不足之處,尤其要重視學員的反饋意見,查缺補漏。在培訓方案設計上充分考慮培訓設計方案的針對性、科學性和實效性,做到理論和實踐結合,確保培訓質量。

(2)及時部署,通暢運行

篇(3)

開發利用好教師資源是教育改革發展的第一要務。我們踐行“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和“用最強的師資支撐最大的民生”理念,堅持以教師發展為根本,實施“面向全員、突出骨干、傾斜農村、共同發展”策略,以校本全員培訓為基礎、師德師風建設為核心、教改科研為先導、“導師制”培訓為龍頭、名師骨干培訓為重點、登記制度為保障,加大統籌力度,加強培訓工作,教師教育取得了明顯成效,為推進教育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科學發展提供了有力的師資隊伍和教育質量保障。

一、研修一體,整體提高教師專業發展水平

我院擔負著全區83所中小學的教學指導和質量監控工作,履行著研究、指導、培訓、評價、服務等職能,是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門的參謀、智囊和助手。強有力的專業引領和專業指導,并發揮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我院的生命線。培訓好教師,提高他們的專業發展水平,進而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是我院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也是檢驗我院工作成效的重要標準。為此,我們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切實加強教師培訓提高工作,讓全區中小學每一位教師都優秀起來,讓優秀的教師更優秀。

一是完善指導服務功能。

在創建教師進修學院的基礎上,完善與直轄市文化區地位相匹配的“小實體、多功能、大服務”功能,切實加強中小學干部教師繼續教育培訓、教育教學科研指導、教育教學質量評價、教育信息資料和現代信息技術遠程教育等五個中心建設,增強學院持續健康的發展能力。

二是提高專業服務水平。

堅持開展教職工論壇、“兩課”活動、教研展示等活動,采取學習培訓、上掛鍛煉、下校交流(或蹲點)等措施,搭建高端培訓、課題研究、學術交流等平臺,切實加強教科研人員能力建設,提高綜合素質,增強核心競爭力,助推專家型教科研人員的成長。

三是整合科培研德力量。

進一步整合教研、科研、培訓等力量,優化部門職能和工作規范,強化每個教科研人員“科、培、研、德”四位一體的職責意識,勇于擔當,鼓勵創新,促使每個教科研人員集培訓、教研、科研于一體,承擔各類教師培訓任務,真正成為教師專業發展的合作者、指導者和促進者。

四是加強“四化”建設。

立足課堂教學,著眼教師專業發展,推進教研方式變革,按照“教研專題化、科研培訓化、培訓課程化、研修一體化”工作思路,建立健全研修一體化的科學管理運行機制,形成教師教育“一盤棋”工作的活力。

五是提高課堂教學勝任力。

堅持開展職初教師、農村教師、邊遠薄弱學校教師等培訓和學科優質課大賽,以賽促培,賽訓結合,使中小學教師課堂教學勝任力得到進一步提高。在重慶市首屆義務教育階段教師基本功大賽決賽中,我區8名選手獲得了7個全能一等獎,在24個單項獎中獲17個一等獎。在重慶市首屆中等職業學校教師教學技能競賽中,我區6名選手全部奪得一等獎的第一名。在重慶市教委直屬小學與主城部分示范小學教師技能大賽中,我區教師獲5個一等獎、3個二等獎。

六是加強教師研修平臺建設。

開展網絡教研,建立教師教育專家資源庫,構筑教師研修共同體,助推教師發展。同時,總結推廣“校本教研與教學優質化”研究成果,深化校本教研,開展教育部規劃課題“區域性推進義務教育內涵式均衡發展的實踐研究”的研究實驗工作,指導各中小學加強教師校本培訓,立足本土催生教師發展。

五年來,全區5000多名城鄉中小學教師100%參加了繼續教育,合格率保持100%,教師隊伍綜合素質不斷提升。

“中小學教師STM體系研究”(選拔、培訓、管理)課題成果獲市政府首屆優秀教育成果一等獎。

二、突出骨干,全力打造教師隊伍領軍人才

中小學教師高端培訓是提升教師專業發展水平,培養一支學科帶頭人、教學名師、教育家隊伍,增強核心競爭力,推動教育優先發展、科學發展的重要途徑。“導師制”和“名師班”培訓是我區充分發揮科教文化區優勢,聚集利用高等院校和有關科研院所優勢資源,開展中小學教師高端培訓,培養學科帶頭人、教學名師、教育家等基礎教育高端人才的一項新的教師研修模式,是我區堅持提升教師專業發展水平的有效途徑。

目前,“導師制”和“名師班”培訓已先后聘請148名在全市乃至全國有較大影響的專家教授,為我區中小學培訓了423名優秀骨干教師。第五屆“導師制”99名學員和第三屆“名師班”20名學員的培訓工作持續扎實推進。“導師制”和“名師班”培訓在探索起步的基礎上提檔升級、深化發展,突出了三個重點,做到了四個結合,實現了三大創新,取得了顯著成效。

一是突出了三個重點。

從培訓對象看,重點加強對優秀骨干教師的培養培訓,帶動整個隊伍專業發展水平的提升;從區域類型看,重點加強對農村學校教師的培養培訓,促進城鄉教師隊伍建設水平均衡發展;從價值目標看,重點培養培訓學科帶頭人和名師,著力追求教育家辦學。

二是做到了四個結合。

一是專家教授、優秀教研員和學員有機結合。從重慶市教科院和西南大學、第三軍醫大學、重慶師范大學、重慶教育學院等聘請的專家教授,從我院聘請的各學科優秀教研員,與從全區各中小學選的優秀骨干教師,組成相應的學科組,擰成一股繩。按學科教學特點要求,導師、學員和聯絡員根據學員實際,量身制定學員培訓發展計劃,從理論水平提升、教學技能提高、科研能力增強、成果業績展示、示范作用發揮等方面,導師對學員開展結對培訓,提供“全程服務”。二是教育行政部門、教科研部門和各中小學有機結合。區教委、區教師進修學院、學員送培學校、導師、學員各自承擔相應的職責任務,形成互動共向合力機制。三是學員發展的現實基礎、最近發展區和發展愿景有機結合。從學員自身實際出發,找到最近發展區,精心設計培訓內容,科學確定學員發展愿景目標,高起點謀劃,高標準培訓,高規格要求,高質量展示,引導每位學員立足現實發展的起點,著眼長遠可能發展的目標,追求專業發展的快樂和生命的幸福,循序漸進,逐步提高,差異發展,形成自己鮮明的個性和風格。四是先進教育教學理論的學習和精品課堂教學、項目驅動、科研引領、成果展示等實踐操作有機結合。

三是實現了三大創新。

作為一種新生的教師培訓方式,“導師制”和“名師班”培訓一是創新了教師研修模式,把“學、研、修”融為一體,提高了骨干教師內涵素養與綜合實踐能力;二是創新了教師培訓制度,堅持定期開辦,加強考核激勵,對學員培訓后的持續發展和作用發揮等及時跟蹤,完善后續跟進培訓;三創新了聯絡員制度,較好地解決了培訓主體之間的橋梁問題,保證了培訓的順利進行。

四是取得了顯著成效。

“導師制”和“名師班”培訓新機制的建立,讓所有教師都有了不斷提高、梯次提高的機會,提升了教師爭當學科帶頭人、教學名師和教育家的積極性,使一大批優秀教育人才脫穎而出,形成了以骨干教師、學科帶頭人、教學名師、教育家等為龍頭的優秀教師群體。目前,全區有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2名,全國模范教師4名,全國優秀教師、優秀教育工作者5名,全國先進集體2個,重慶市優秀教師群體1個,重慶市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1名,重慶市學科帶頭人1名,重慶市名師4名,重慶市特級教師20名,重慶市教育終生貢獻獎2名,重慶市優秀教師優秀教育工作者22名,重慶市骨干校長8名,市級骨干教師154名,中學研究員級教師11名。

三、輻射示范,著力促進城鄉教師均衡發展

作為重慶市首批教師進修學院和中小學教師教育市級培訓基地,我院積極承擔國家級和市級有關教師教育工作,發揮了示范帶動作用,為縮小城鄉學校師資水平和教育質量差距、促進城鄉教育均衡發展和提供教育公平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一是順利完成市級培訓項目任務。

我院先后承擔重慶市小學數學培訓、農村小學信息技術、初中英語骨干教師、香港田家炳基金會援教涪陵英語教師等培訓項目,為全市培訓學科教研員和優秀教師397人。

二是扎實開展“國培計劃”工作。

“國培計劃”實施以來,我院與四川外語學院合作,組織全市各區縣59名農村初中英語教師完成了“國培計劃”重慶市初中英語教學能手培訓工作,進一步提高了農村英語教師隊伍整體素質。我院 組織區內9所中學和28名優秀骨干教師,承擔了重慶師范大學“國培計劃”初中語文、地理和化學置換脫產項目38個區縣142名學員的影子跟崗培訓工作,呈現出“培訓層次高、培訓規模大、培訓模式新、培訓資源優、培訓定位準、培訓監管嚴、培訓實效顯”等特點,得到教育部“國培計劃”項目辦和市教委的充分肯定。

三是真心真情開展對口援教工作。

我院組織教科研人員先后對國家級貧困縣奉節、城口、武隆、涪陵、秀山、酉陽等送教17次,聽課308節,評課275節,上示范課47節,開展專題講座86場,問卷調查5650份,受培教師達22500多人次;同時,還組織區內市、區級優秀骨干教師48人次送教12次,上示范課105節,聽課280節,交流研討86次,受培教師達8000多人次。

篇(4)

(1) 生源減少:生源減少是全國普遍的趨勢,江蘇近年來生源減少的速率相對較快,高中每年畢業的學生從4年前的50多萬人減少為2012年的約40萬人。每年平均遞減約5%。

(2) 高考體制導致的生物選修生人數減少:由于江蘇高考采用了語文、數學和外語三門高考科目計入總分,加兩門選修科目的等級測試,其中物理是理科學生必選科目,生物和化學是理科學生的選修科目,學生普遍對生物課程不重視,2012年高考中選修生物的學生不足10萬人。

生源的減少和高考體制導致江蘇近年來科學課程教育水平和基礎教育對科學課程的重視程度降到了歷史最低點。高中生物教師隊伍相對于教育需求過于龐大,各地區生物教師招聘人數急劇下降;選修人數下降及省“五嚴”禁令導致生物課程總課時數下降,教師處于“吃不飽”的狀態,部分地區的調查顯示教師平均周課時數僅為9.6課時/周。解決師資隊伍過剩的問題是今后相當長時間內社會必須關注的話題。今年教師節,各大媒體同時報道了教師資格不能終身制的消息,這實際上傳遞了一個明確的信息:隨著課程改革的推進,教師隊伍現狀與課程改革的不對稱日益嚴重,精簡教師隊伍、提高教師隊伍的專業化程度是推進新課程改革、提升教育質量的必然之選。

2 高中生物教師普遍的專業成長需求

(1) 在對參加2012江蘇省培的高中生物骨干教師的調查中發現,90%的教師具有本科學歷,10%為碩士研究生以上,這個比例在目前的教育體系要求下顯得略低了一些。教師本身接受的教育、從事過的科學研究工作會對教師的教學行為產生巨大影響,同時新課程提高科學素養、倡導探究性學習的理念對教師提出了更為苛刻的要求,這也是目前各地招考中普遍對參考人員提出“碩士以上學歷、或(和)本科211以上高校”這些苛刻條件的原因之一。這些苛刻的條件雖然不盡合理,但它傳遞出了基礎教育需要更高學科素養的教師的信息,客觀上對教師的專業成長起到了推動作用。

(2) 在教師需要哪些培訓內容的調查中發現,40%的教師選擇了教學實踐技能的培訓,對學科知識(10%)和教育理論(不足5%)的要求普遍較低(見圖1),這不能不說是目前教師隊伍中普遍存在的認識上的問題。在訪談中我們發現,作為基礎教育的主管領導(主體是校長)們其實都非常重視教師本身的學科素養和教育理論儲備,他們普遍認為學科素養是教學富有成效的基礎和關鍵,而且學科素養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教育理論則對教學實踐產生指導意義,可以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對于教育技能校長們常常只強調符合某個基本要求即可,這是在教學實踐中可以很快增長和發展的東西。教育主管領導們的認識固然不完全正確,但這是基于實踐經驗的認知,有相當的合理的成分。這實際上應該對培訓者和被培訓者都產生積極的影響。

(3) 在對培訓效果的評價預期調查中,超過40%的教師選擇了“小組合作解決問題”的選項,這說明教師實際上對學習有正確的預期,他們大都能意識到學習的主體參與和對解決問題過程的體驗對學習的積極意義,這些恰恰應該成為他們在教學環節中充分注意的問題(注意教學過程的組織,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放手讓學生參與學習過程,凸顯學生的學習主體性,注重過程性學習而非結論性學習等)。

(4) 從以往的培訓和教學實踐過程來看,教師本身的素養急需提高。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① 專業技能亟待提升。例如:徒手切片、臘葉標本制作、校園植物的辨認、昆蟲標本制作這些基本技能,大部分教師反映自身的掌握是有欠缺的;復雜的基因的擴增、電泳技術、微生物發酵技術等教師掌握的程度就更差了。而這些都是義務教育生物課程標準或高中生物課程標準對學生提出的要求。2011年江蘇生物高考考了PCR技術中的引物設計原理,包括一些教授級中學高級教師在內的約90%的高中生物教師都不能正確地回答,這反映了目前高中生物教師在專業技能方面與課程的要求仍有差距,亟待提升。

② 概念不清,概念傳遞的方法不正確。前科學概念不僅存在于學生,而且存在于不少教師身上,這就導致了教師傳遞概念會采用不科學的方法。例如,某教師在生態系統結構講到食物鏈時,把食物鏈簡單地總結為“吃”和“被吃”的關系,導致學生在判斷過程中將“蘑菇”誤認為“生產者”,因為“蘑菇”是可以被吃的植物;另一位教師在講到為什么采用哺乳動物紅細胞制備細胞膜時的解釋是“紅細胞沒有細胞核和細胞器是為了給血紅蛋白騰出更大的空間”,直接導致學生對現代進化理論的矛盾認知,這也是學生出現諸如“細胞分化導致基因選擇性表達”和“冬季植物葉片中可溶性糖含量升高是為了抵御凍害”的因果顛倒的錯誤概念的原因。當然,現在教學中普遍存在的“先看書、再答題”的閱讀式教學方式也是概念傳遞與教學低效的重要原因之一。

③ 對先進的教育理念認識不到位。對課程的一知半解是導致課堂低效的又一重要原因。在江蘇省培結束后對學員的調查中發現,學員反應收獲最大的除了教學觀摩的實踐活動,就是先進教育理念的傳遞(見圖2)。這說明教師們在參訓前對很多教育理念的理解是似是而非的,經過專家引領,互動研討,大家收獲很多,明白了對教育原理、方法、理念的誤讀是導致今天生物課堂教學流于形式,“新瓶裝舊酒”的重要原因。現在的課堂教學,尤其是公開課、匯報課、展示課等,表面上看教學過程轟轟烈烈,實際上收效甚微,學生習得的東西很少。課堂教學象演戲,多數環節都是預先排練好的,演完散場,學生除了哈哈一笑,其實什么也留不下來。教育理念的提升,有助于廣大生物教師更好地理解生物課程理念,更好地踐行生物新課程,提升教學的有效性,提高教學質量。

3 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措施

(1) 各級教師培訓:以本次江蘇省高中生物教師培訓為例。2012年以前,市級以下高中生物教師培訓由各市、縣教研室組織,但去年的培訓反饋情況很不樂觀,主要的癥結是:缺少先進教育理念、理論和方法的引領;缺乏新的教育思想和方法的碰撞;缺少高水平培訓師資(基本都是當地中學教師培訓當地中學教師,參訓教師反應收獲小、效果差)。所以2012年省教育廳師資處下決心開展異地培訓,委托高校進行培訓。江蘇全省有7所大學(南京師大、江蘇大學、蘇州大學、江南大學、南通大學、揚州大學和江蘇師大)參與了培訓,參訓學員基本都是異地培訓。培訓中強調實踐環節,省教育廳明確要求一定要有40%的時間為跟崗培訓,注重了培訓的實效性。目前省教育廳根據國家培訓項目的要求,參考國培課程標準,組織了相關高校分別牽頭制定江蘇省省培課程標準,希望在國培的基礎上做得更有針對性和更強調實踐性。除了省培外,還有國培示范項目、國培項目和中西部國培計劃等。

篇(5)

  通過遠程補修培訓學習,每天都充實地度過,看視頻,聽講座,聽專家點評,看簡報,發評論,做作業,看研修文章、評論以及參與評論,不斷地為別人的評論而叫好,不斷地被別人的作業而感動,真是受益匪淺。現將這次培訓體會總結如下:

  一、豐富理論,更新理念。

  通過理論學習,專家結合理論對實際課例的點評與分析,名師關于教學設計、課堂教學經驗介紹,學員之間的展示交流等,使我提高了理論水平,對一些久在心中懸而未解的疑惑有了頓悟,猶如撥云見日,茅塞頓開,思維頓時清晰起來,領悟到了新課程改革的精神實質,從而進一步更新了理念。

  二、這次遠程研修,我們體驗了一次全新的現代網絡生活。

  令人感到深刻難忘。通過參與在線研討和交流,我領略到了遠程研修的魅力,有幸聆聽到了各位學友們不同的課改心聲;通過完成提交作業,我鍛煉了表達,增長了個人智慧;我分享到了學友們的研修成果和專家們的課改成果;最后,通過撰寫提交研修總結心得,思想和認識又得到了進一步的升華。

  三、充分利用教學資源上好政治課,調動學生積極性和參與熱情。

  教師不能拘泥于課本,而是要善于利用課本,利用多種教學手段,把課本知識用最通俗的語言來講授,善于聯系生活,使學生感到政治課就在我們身邊。能夠聯系生活,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要面向全體學生,力求公平、公正對待每一個學生。

  嚴于律己,以身作則。要時刻保持樂觀的心態,調節好自己的情緒,忘我地工作,努力把微笑帶給學生。繼續提高自身的現代教育技術水平和自身素質,探索教學規律,改進教法。多向同行名師專家學習,與經驗豐富的教師交流,聽取他們的意見,同時還爭取機會多聽課,從中學習別人的長處,領悟其中的教學藝術,逐步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特點。

  五、結合熱點,把握時代脈博。

  思想品德課是時代性較強的一門學科,因而其教學內容不能脫離時代,也不能滯后于時代。更何況當前中學生思維特別活躍,興趣非常廣泛,對國內外諸多“熱點”問題,喜歡了解,更喜歡評論。這時,教師應該要了解學生在想什么,盼什么,需要什么,號準學生的思想脈博,再把這些問題與教材內容聯系起來,這樣思想品德課既有說服力有又增加了吸引力,學生也會心悅誠服地接受教師講授的知識,從而取得學生的共鳴和支持,全面提高教學質量。

  骨干老師學習工作總結2

  根據市教育局骨干教師成長計劃的相關要求,為了打造一支業務精湛、素質優良的小學數學骨干教師隊伍,本著以培促教、以培促發展的原則,我們針對參加培訓骨干教師的特點和實際狀況,以新課程、新理念、師德修養為主要內容,結合小學數學課程的特點,精心策劃、有效地組織,使本次培訓取得了較好的效果,達到了預期的目的。現將培訓工作總結如下:

  一、培訓活動及主要特點

  1、培訓內容具有針對性

  本著培養骨干、講究實效的原則,針對我市教育教學和培訓對象實際,此次培訓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既有專家的講座,又有一線教師面對面的指導,學員間的教學觀摩以及寫論文等。共聽取了專題講座六個:蘆喜強對《數與代數》、《空間與圖形》的培訓;田東平對《解決問題》等的輔導;以及《教材分析與教學實踐》和《教材分析與教學評價》。這些講座內容豐富,題材廣泛,給學員們帶來極大收獲。

  圍繞“在新課程下如何提高課堂效率”這個主題,骨干教師分學段撰寫教學設計,各區內由教研員組織骨干教師研討交流,并進行上課、研課,為老師們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學習、探討的機會。

  2、培訓形式靈活多樣

  培訓中主要以提高認識、關注課堂、尋找問題為研修的主旨、以專題講座、小組互動作業、課堂觀摩、交流研討為研修的主要形式。同時還根據學員的實際和學科的特點,圍繞老師們在課堂教學中的問題進行深入研討。

  為了調動參培教師已有的經驗,我們高度重視他們在培訓活動中的參與,針對每一個專題均有供學員思考、討論的時間和空間。重視教師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生成研究問題。培訓中既有實踐操作又有理論提升,既有專家講座,又有互動交流,既有課堂觀摩,又有學員互動評課,專家引領。靈活多樣的培訓形式,很受學員歡迎。

  3、培訓任務完成質量高

  由于我們根據課標的要求和數學學科的特點,按不同的板塊類型,提供了有研究價值的研究課,圍繞各類課的教學特點、教學策略、教學方法進行分析。因此學員積極認真參與各項教學活動并能進行熱烈的討論,從具體教學切入,聯系實際,充分激活教師教學實際經驗的總結,反思教學行為,實效性較強。高效地完成本學年的培訓任務。

  這種培訓不僅掌握了具體的教學方法,而且掌握新課程教學的一些基本要領。學員們非常喜歡這樣的活動,在他們的總結中寫到:“這樣有理論有實踐的培訓,很實在。作為一個長期從事六年級數學教學工作的我來說,親身感受到了新教材并非那么難上,教法與學法上得到很大提高。”。

  二、培訓取得的成績和經驗

  為了確保培訓的高水平、高質量,從培訓的理念、教學方式以及授課專家的選擇,經過精心安排,精心準備。在培訓過程中,教師們專心致志地聽課,記錄,積極思考并參與討論交流。他們刻苦學習和勤于探索的精神給我們下了深刻的印象。

  1、實現了方法到理論的提升

  教育教學理論的提升是本次培訓的重心之一,我們聘請了全省既有豐厚的教育教學理論又有豐富教學經驗的教育專家學者,他們從不同層面不同角度對教育發展的歷史、現狀和發展趨勢以及新課程改革中的焦點問題進行方方面面精辟獨到的剖析。李曉梅主任對數學嚴謹地表述,潛心地思考,精辟的歸納,不得不讓人佩服數學和數學研究者的魅力。從而加快教師自身專業化發展,讓大家感到受益非淺。

  2、教學實戰能力得到提升

  本次培訓充分關注一線教師的實際需要,不僅在大的緯度上幫助教師構建理論體系,同時更關注新課程背景下課堂教學深層問題。如《教材分析與教學實踐》和《教材分析與教學評價》的講座研討活動中,巧妙地運用一個教學案例,讓大家深刻地理解了“什么是教學設計”,懂得了“教學設計的基本程序”,掌握了“教學設計的核心是什么”。明白了“抓住教學目標、抓住學生思考、抓住教學反思、落實教學環節、落實教學活動,”在充分的教學準備的前提下,設計和上出高質量的新課程數學教學課。

  幾位特級教師老師的精彩課堂實例展示以及豐富多彩的教學片段設計、小組交流等都使每一位參培教師在觀摩、思考、碰撞中得到提高。為學員提供了學習和研究的現場。

  整個培訓活動從實踐到理論,循序漸進,打破了過去從理論到實踐的傳統。從培訓的思維方法看,從過去的理論演繹轉化為從實際到理論的歸納。不僅降低了學習的難度,而且提高了學習的實效。

  3、培訓者的收獲

  教學是一個相互促進,共同提高的過程。充分利用學員優質資源也是我們這次培訓的一大特色。在與參研教師平等對話、交流中思想得到碰撞,通過碰撞,得到共識。同時學員之間交流生成的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也是非常寶貴的資源。

  三、培訓后的思考

  今年的培訓工作從總體上講取得了極大的成功,受到廣大參訓教師的歡迎。但在局部還存在一些值得總結和反思的問題:

  1、在培訓中我們注重調動學員學習的積極性,但供大家參與交流的時間還不夠充分。

  2、由于班額大,人數多,因此跟蹤指導的不夠及時、全面。

  在下學年的教師培訓中,我們一定不斷改進工作,把培訓搞得更加有聲有色,更加卓有成效,不辜負市教育局領導和參訓學員的期望,也希望教育局、各有關學校和廣大教師給我們更大的支持和幫助,共同做好我市的教師培訓工作。

骨干老師學習工作總結3   

  近日我有幸參加了上級部門組織的XX年中職骨干教師培訓。在領導和老師們的組織和安排下,我們這些來自各中職學校的學員們,在團結友好、互助交流中愉快地度過了每一天。通過半個月的學習,我的教育教學水平、專業技術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感受到了名師的風采,同時也學到了企業里很多前沿的管理知識以及新的職業教育理念。更為重要的是,通過這一個月的學習,讓我開闊了眼界,讓我對職業教育的含義有了更深一層的理解,堅定了我從事職業教育的信心和決心。繁忙緊張的半個月的學習生活很快過去了,收獲巨大,感受頗多,現將我的學習情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總結:

  一、培訓過程

  根據上級主管部門的安排,此次學習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以專業理論知識為主。主要內容如下:

  一、教學理論與方法。舉辦了數場講座,主要有:“我國職業教育現狀及發展趨勢”、“企業人力資源管理”、“旅游管理系各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教學過程的優化設計”、“科研論文選題與寫作指導”、“關于服務質量與服務禮儀的若干思考” 、“導游服務技巧”等。向我們介紹了國際先進的職業教育、教學理論與方法,使我對職業教育有了很多全新的認識。這些前沿性的理論開闊了我的視野,在今后教學和科研上會受益無窮。

  二、專業知識與技能訓練。這次培訓還安排了四天旅行社實訓課程,并要求參加初級導游考試。

  第二階段是去旅行社及旅游景點參觀考察。在學校老師的辛苦聯系下。每到一個地方,先安排我們參觀,再安排我們與負責人座談,讓我們直接與企業管理人員面對面交流,受益匪淺。在學習即將結束前,學院安排我們去就近的旅游景點參觀考察,近距離的學習全陪和地陪的工作程序和工作方法。這些實踐活動不僅使我們領略了現代企業的管理理念與企業文化同時還熟悉了企業的生產工藝流程和崗位操作規范,加深了中職學校教育教學和企業實際聯系的理解,為我們這些中職學校的教師指明了教學的目標和方向,使我們在以后的工作中不再盲目,教育教學更具有針對性。為我們以后更好的教學打下了基礎。

  二、個人收獲及提高方面

  1、聆聽名師講座,更新職教理念

  此次培訓,我們每天聆聽有名的專家和學者講座,使我們對職業教育的發展方向、模式有了新的認識;使我們了解精品課程的建設理念及方法;使我們了解了中職學校的教學理念,掌握了課程開發的步驟,初步具備新課程開發的能力。如《中職專業課教師的實踐困惑及其解讀》,《教學過程優化設計》,《關于服務質量與服務禮儀的若干思考》等講座。講座內容涉及中等職業學校學生觀、課程開發、教學設計理念與有效教學實踐、教育研究項目設計與實施、學習方式的變革與教學模式的創新、中職教師心理健康等。每一場報告,每一次對話,都是思想的洗禮,頭腦的風暴。在聆聽與對話中,我感受了教育發展和改革的步伐,感受到了差距,激發了熱情。專題講座課上,教授們的妙語連珠引得在場的學員們不時陷入深思。老師們新穎的職教觀點和教學方法,風趣的講解,使長期困擾我的中職生管理工作和教學工作問題,茅塞頓開。更新了職教理念,學員們課堂上忙著做筆記,下課后,圍著授課老師提問、拷貝課件,那情景真讓人難忘。在每次長達三個小時的講座中,專家學者們很少停下來歇一歇,喝口水。專家們以鮮活的實例和精辟的理論闡述,給我以深刻的啟示,更重要的是我從專家們的身上學到了做學問和做人的道理。看到了他們對教育事業的熱情,對學生的熱愛,這種精神,怎能不讓我們感動?“學高為師,身正為范。”他們的身上體現出了人民教師這個名詞的本義。

  2、深化專業知識,拓寬專業視野

  通過專業課程的學習,使我的專業技術水平有了明顯的提高。通過此次的培訓使我以前所學知識更加系統化、具體化。使我在旅游管理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一些老師為我們做了說課的示范教學,分析了項目任務教學法,使很少參加說課的老師,耳目一新。還有實用的《科研論文選題與寫作指導》和《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的運用》等講座,都讓我提高了不少,對我今后的教學工作幫助很大。

  3、師生相互交流,結下深厚友誼

篇(6)

中圖分類號:G40-059.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9-4156(2014)07-139-03

進人21世紀以來,全球普遍加強了對教師教育的關注,各國紛紛提出了針對加強本國師資力量的各種措施。比較有代表性的是澳大利亞政府教育、就業和勞資關系部于2000年提出的“優質教師計劃”(Australian Government Qllality Teacher Program,以下簡稱AGQTP)、我國教育部于2010年5月正式頒布的《“中小學教師國家級培訓計劃”的通知》。兩個措施都是針對教師資源的改革,對兩國的教師教育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比較分析兩者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又有鮮明的區別,對于促進我國優秀教師的成長及加深對我國教師教育改革、教育政策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一、澳大利亞政府優質教師計劃與我國國培計劃教育政策概述

澳大利亞優質教師計劃,是澳大利亞政府教育、就業和勞資關系部提出的提高教師質量的培養項目。其主要目的在于提高教師的專業發展,在21世紀學校領導所需掌握的教學知識與技能。AGQTP于1999年出臺并于2000年開始正式啟動,一直實施至今,本文選取的政策是《澳大利亞優質教師計劃(2011-2013)》。在2011-2013年,聯邦政府將支付22.5百萬澳幣支持該項目。經費支出將主要用于學校以下九大關鍵學科領域的教師專業學習:文學(英語)、數字計算能力(數學)、科學(包括可持續發展的環境教育)、歷史、地理、信息和通信技術、語言、職業教育和音樂。主要的目標群體是有十年或十年以上教學經驗的教師,離開教學崗位一段時間后又重返講臺的教師,臨時的教師,土著學生的教師,農村、邊遠地區、城市貧窮地區的教師。鑒于澳大利亞分權制的基礎教育管理體制,各地區中小學教育事務主要由州政府負責。

我國的國培計劃是教育部于2010年5月正式頒布的《“中小學教師國家級培訓計劃”的通知》。“國培計劃”包括“中小學教師示范性培訓項目”和“中西部農村骨干教師培訓項目”兩項內容,中央財政投入5.5億元支持“國培計劃”的實施。通過創新培訓機制,采取骨干教師脫產研修、集中培訓和大規模教師遠程培訓相結合方式,對中西部農村義務教育骨干教師采取有針對性的專業培訓。中小學教師培訓屬地方事權,應以地方為主實施。

二、澳大利亞政府優質教師計劃與我國國培計劃教育政策的相同之處

(一)提出背景和目標趨于一致

在國際教師專業化思潮的推動下,教師素質和質量成為當今全球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在這股因時代而產生的教改洪流中,肩負引導教育發展重任的教育政策不僅受到世界各國的重視,而且更加凸顯了其時代價值。澳大利亞政府通過優質教師計劃提高中小學教師的專業素質與專業理解力,從而更好地應對新時代所賦予教師的使命與要求,以此來順應澳大利亞教育的發展方向。

我國政府以新世紀的時代背景結合國內外環境等因素為出發點,認為21世紀給我國教師教育的發展提供了機遇與挑戰。而來自國際競爭的壓力、經濟發展的需求以及中小學教師專業化水平較低、教學質量不高等現實因素,都要求政府制定有關在職教師專業發展的相關政策。2010年,教育部、財政部實施《“中小學教師國家級培訓計劃”的通知》(教師[2010]4號)。其目的是,通過示范引領、“雪中送炭”和促進改革的作用,提高優秀骨干教師的專業化水平、教育教學能力和對青年教師的指導能力,促進他們在實施素質教育、推進基礎教育改革和教師培訓中更好地發揮骨干帶頭作用。同時,開發教師培訓優質資源,創新教師培訓模式和方法,推動全國尤其是中西部農村教師培訓的開展,促進教師培訓工作在新的起點上取得新的突破。由此可知,兩個措施都是旨在提升教師的專業素質和師資狀況。

(二)基本措施一致

1.中、澳兩國都由政府為教師培訓提供專項資金。《澳大利亞政府優質教師計劃》規定:“在2011-2013年,聯邦政府將支付22.5百萬澳幣支持該項目。經費將用于各州和領地的活動開展,政府分配給每個州和地區的教育權威機構的經費主要基于2009年澳大利亞統計局所公布的該地區學生入學人數比例。資金的使用則根據年度撥款法案和1997年教育、就業和勞資關系部的財務管理和責任法案的監管要求。”我國中央財政投入5.5億元支持“國培計劃”的實施,推動全國大規模中小學教師培訓的開展。

2.兩個項目都是在全國范圍內實施的提高教師隊伍和專業化素質的舉措。我國與澳大利亞有著相似之處,地區教育發展不平衡,師資水平參差不齊,處于貧困地區或少數民族邊遠地區的學生,其師資力量也相對薄弱。因此,通過“澳大利亞政府優質教師計劃”與我國“國培計劃”促進各地區師資水平的均衡提升及教師專業化發展。

3.二者都是由中央政府牽頭,地方政府主要負責實施的中小學教師培訓計劃。澳大利亞政府優秀教師計劃雖然由聯邦政府出資籌建,但州政府以及地方的私立教育辦學力量在具體活動的開展方面承擔主要責任。州政府必須在聯邦政府制定的主要架構的指導下開展活動,并給聯邦政府提供年終總結報告。在我國,中小學教師培訓屬地方事權,應以地方為主實施。中央實施“國培計劃”旨在發揮示范引領、“雪中送炭”和促進改革的作用,培訓一批“種子”教師,使他們在推進素質教育和教師培訓方面發揮骨干示范作用,開發教師培訓優質資源。

4.兩國為中小學教師的職后培訓提供了機會。澳大利亞政府優質教師計劃與我國國培計劃教育政策都是面向全國中小學教師的專業發展舉措,兩項舉措的實施使得澳、中絕大部分的中小學教師得到在職專業發展機會。AGQTP為澳大利亞各地的中小學教師提供了許多職后發展機會。在AGQTP的推動下,2010-2013年,新南威爾士州大約有30萬教師參加了讀寫、計算、科學和職業教育等科目的培訓活動。國培計劃也為我國各地的中小學教師提供了很多的在職培訓機會。截至2013年11月,北京等18省(市)的中小學教師全員培訓已完成80%以上,計算機培訓已完成90%以上。

三、澳大利亞政府優質教師計劃與我國國培計劃教育政策的不同之處

(一)政策提出的保障體系不同

澳大利亞政府優質教師計劃出自《關于21世紀國家學校教育目標的阿德萊德宣言》,從政策的內容來看,該政策對政府與實施培訓計劃的單位或個人之間是一種合同關系,并有一系列的相關法案作為約束,如《刑法和犯罪法》(1914)、《種族歧視法》(1975)、《檔案法》(1983)、《性別歧視法》(1984)、《人權和平等機會委員會法》(1986)、《殘疾人歧視法》(1992)、《女性工作機會平等法》(1999)、《2004年齡歧視法》、《公平工作法》(2009),為該項目的實施提供了法律依據。如申請獲得AGQTP資助項目或是退出都必須要遵循一定的法律步驟,促使項目明確化。我國的國培計劃基于《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是以《“中小學教師國家級培訓計劃”的通知》的形式來實施的。這僅是從政策層面上出臺的一個文件,缺乏法律的保護。從政策的內容來看,該政策對政府與實施培訓計劃的單位或個人之間是一種領導關系,實施培訓者對接受培訓者是否在種族、年齡、性別、殘疾有對待不公和歧視等方面有相對細致的關懷與考慮。

(二)兩項舉措的內容存在差異

AGQTP項目通過對教師的培訓來幫助學生的文字與算數水平,進而達到提升學生整體水平的目的。該項目強調對澳大利亞國家課程、目標人群學習的需要、跨學科和學校給予優先發展。詳情如下表:

除了上述活動,每年AGQTP活動計劃還必須分配資金的25%用來支持教師專業發展、澳大利亞的國家課程、全國教師專業標準和學生福祉等領域。澳大利亞政府致力于為全國的孩子們改善教育成果,提高學生的福祉,并為他們今后進入成人的生活做準備。解決學生的福祉是了解學生生活、情緒和學習以及防止青少年抑郁、自殺、自殘、行為(包括欺凌和暴力)和濫用藥物的一種重要方法和途徑。

我國的“國培計劃”包括“中小學教師示范性培訓項目”和“中西部農村骨干教師培訓項目”兩項內容。前者面向全國中小學骨干教師、中小學骨干班主任、農村緊缺薄弱學科骨干教師、教師培訓者,進行分類、分層集中培訓;后者對中西部農村義務教育骨干教師進行有針對性的專業培訓。培訓的內容涵蓋音樂、體育、美術、藝術、科學、信息技術、通用技術、綜合實踐活動和心理健康教育等學科以及學前教育和特殊教育教師的培訓。其中的頂崗實習可謂中國特色一項創舉。農村中小學教師置換脫產研修培訓與城鎮教師支援農村教育、師范生實習支教相結合,組織支教教師、師范生到農村中小學支教、頂崗實習,置換出農村骨干教師到培訓院校和優質中小學進行為期3-6個月的脫產研修。

(三)二者在選拔受訓者的方式上存在不同

AGQTP項目參與培訓的人員多以先申請,待通過了組織機構的審批后才得以參加;國培計劃的參訓人員多以各基層單位先選拔,然后再呈報上級主管部門的方式。

四、啟示

(一)教師教育理念與時展的融合及開闊的國際視野

信息時代的來臨使得澳大利亞聯邦政府在此次優秀教師計劃別強調信息技術的重要性,并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便利來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不僅提高了教師自身信息技術的運用能力,將先進的教學方式運用到課堂中,還利用網絡技術將先進的實踐和研究成果推廣到全國。反思我國的教師專業發展,大多數是強調對教師知識的培訓,如我國的師范教育,多年來課程設置都以學科知識、教學法和教育學概論等理論課程為主,理論知識陳舊,并缺少實踐性,且知識的更新緩慢,缺乏先進的理論和政策指導。學校對新教師的培養多采用師徒模仿式,新教師為在學校中求生存而去模仿老教師的教學模式和教學行為,而缺乏創新環境與土壤。澳大利亞政府優秀教師計劃在對教師的培訓內容上立足本土內容的同時,還有像亞洲研究、國際最佳實踐等相關國際視野的課程培訓及研究;我國在對基礎及中等教育教師的培訓內容上缺乏涵蓋全球化的國際課程內容。

(二)各種社會力量的廣泛參與

澳大利亞政府優秀教師計劃在實施過程中結合了多種社會力量,包括聯邦政府及州政府、非政府教育機構、宗教部門、社區等。在澳大利亞學校教育中,也特別重視家長的教育作用,各州都成立了家長聯合會,與學校一起致力于給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在各種社會力量的共同參與和合作下,政府優秀教師計劃產生了巨大的社會效力,對活動的進一步實施和推廣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我國在提升教師質量的研究和實踐過程中應加強民主性,使社會各界廣泛參與到促進教師發展的工作中來,從而能夠更為細致地了解公眾對教育及教師的要求以及教師自身的發展需要,以進一步促進有效政策的制定,并推動政策的順利實施。

(三)注重教師成長的實踐性

篇(7)

如何讓學生愛學樂學?如何使教學質量提高提升?這些問題自我省普通高中新課改實施以來,已成為定西市廣大高中教育工作者日思夜想的問題。

去年3月,定西市教育局下發了《關于全面推進高效課堂建設的通知》文件,要求各縣區校在高效課堂創建活動中不唯模式唯高效,不搞一刀切。在此目標指引下,定西市各縣區、校制定《高效課堂建設實施方案》,在學習借鑒外地課改成功學校經驗的基礎上,結合本地實際,深入調研論證,以改革課堂教學模式為突破口,以提高課堂教學實效為目的,不斷探究課堂教學模式。

安定區組織相關人員在認真學習山東兗州一中循環大課堂、昌樂二中271等高效課堂教學模式的基礎上,遵循“先學后教,以學定教,以學促教,能學不教”的基本原則,研發了六模塊“3+X”教學模式;臨洮縣實施“學案導學”教學模式已取得了初步成效,以學生預習為教學基礎,以情意導入為教學開場,以問題質疑、討論、解決為教學主線,以目標檢測反饋為教學的總結,以精選習題布置和預習要求為課堂結尾,從根本上改變了教師一講到底,學生被動接受的傳統教學模式。

隴西一中借鑒河北衡水中學以提高教學質量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模式等,并結合學校在教學中長期積累形成的成功教學實踐,提出了“提出問題―自主探究―思辨答疑―當堂訓練”的“四環節”教學模式;定西市一中創建“五環節“高效課堂“12345”工程,制定了《定西一中創建“五環節”高效課堂獎勵辦法(試行)》等文件,作專題研討,進行了高效課堂展示課活動,為全校教師進行了高效課堂展示課;臨洮中學按照高效課堂模式把教學設計分為“溫故、導入、設問、自學、講析、練習、拓展、作業”八個環節,提倡把更多的時間還給學生,讓課堂教學氣氛變得寬松、開放、活躍。

如今定西市的課堂教學形式多樣,學生的學習方式也得到較大轉變。學生們廣泛開展了小組合作式學習方式、自主探究式學習方式、開放式學習方式、課外興趣小組學習方式、綜合實踐活動學習方式等。富有個性、主動積極的科學學習方式已使廣大高中生受益。定西一中的一位老師對記者說,“現在,學生的學業負擔得到減輕,身心得到解放,個性更加凸顯,師生關系也融洽了。這就是我想要的理想教育下的狀態。

課堂教學顯奇效,注重真功夫

走進定西市的高中校園,你會發現每所學校都有自己的特色發展,而校本課程開發是其中最大的亮點。各學校充分調動教師這一校本課程開發主體的積極性,初步建立起校本課程開發建設的競爭機制和管理制度,結合地域特色和學校實際,挖掘地方文化內涵,已初步形成了富有學校辦學特色的校本課程。

定西市一中制定了《校本課程開發方案與獎勵》,進一步提升拓展教師發展空間。目前,《定西鄉土歷史教學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定西鄉土地理教學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已經成書;另外5位教師的校本課程已完成初稿。通渭縣一中編寫的《通渭書畫》《土壤分析》等5種校本教材和通渭縣二中編寫由蘭州大學出版社出版的《耕讀之鄉――通渭》;岷縣一中編寫的《岷縣地理》等校本課程,內容緊密結合縣情、校情,講究科學、實用,體現了地方文化特色,彰顯了學校特色。

為推進課改走向深入,定西市各學校加大了教研力度,教師們更新理念、轉變角色,倡導學生開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致力于在班級中形成民主、平等、開放、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從而為學生全面、健康、個性化發展打下基礎。老師們把新課程思想和理念滲透到具體的教學評價中,改進和完善教學研究制度及評價方式,將教研工作的重心下移到學校,以參與者、合作者、研究者的身份深入教學一線,積極探索課改環境下促進學生健康成長、教師素質不斷提高、學校不斷發展的評價制度;探索改變單純以分數評價學生學業成績的做法,實行學生學習成績與成長記錄相結合的評價方式,重視過程評價,注重對學生學習方法、態度、情感以及實踐能力的綜合評價,重視評價的引導、激勵作用,逐步建立起了符合學校實際的、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開放、多元的評價體系。

如今,在定西“校校有課題,人人都參與”不再是空談。教師們的教科研活動開展得如火如荼,2013年經省市教育科研管理部門評審,有330項課題立項,其中高中階段立項109項課題。定西市專門組織了教師參加省上舉辦的“課題立項培訓會”和“課題結題培訓會”,幫助廣大教師掌握基本的教育科研方法,提高教師撰寫課題研究(結題)報告的能力,培養教師的科學研究素養。

良性運行機制為課改開辟新航路,不惜本錢

為了搞好新課程實驗,定西市成立了新課程實驗工作領導組,分管市長、局領導親自掛帥,局相關科室根據各自職能成立相關實驗工作組進行指導,財政經費優先保障教育投入發展,形成合力打造定西課改新局面。

篇(8)

立足甘肅實際,借鑒先期進入普通高中新課程實驗省份和我省義務教育階段課程改革的有益經驗,利用現代遠程教育手段,幫助教師準確理解和把握高中課程改革的理念、目標、結構、內容和教學要求,增強實施新課程的緊迫性和責任感;了解和掌握新教材的編寫思路、體例特征、結構特征及各學科之間的關系;了解和掌握高中課程改革實施的情況,促進教師教學觀念和教學行為的轉變,逐步提高教師實施新課程的管理能力、研究能力、指導能力和教學實踐能力;完善高中教師繼續教育遠程培訓體系,為教師終身學習提供支撐和保障,為各普通高中學校順利實施高中新課程提供師資保障。

二、培訓內容與對象

(一)培訓學科:思想政治、語文、數學、英語、物理、化學、生物、歷史、地理、音樂、美術、體育與健康、信息技術等13門學科。

(二)培訓內容:普通高中課程改革總體情況及各學科課程方案的介紹;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結構框架和主要內容介紹;各學科有關重要內容的解讀;教學理念、教學設計、教學方式方法的培訓;有關指導學生有效學習方法的輔導;教學評價方法的指導;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教師教研活動特別是校本教研和教師專業成長的引領等。

(三)培訓對象:2010年我省進入普通高中新課程實驗的各普通高中(含完全中學、民辦高中,下同)起始年級學科教師、學校中層以上管理人員(分學科參加)、省市縣高中學科教研員,共計約1.5萬人。

三、培訓時間

(一)準備階段:6月5日—7月20日,各市(州)完成各學科班級組織工作,組織對班主任、輔導教師和技術人員的培訓,配發課程資源,組織學員做好學習前各項準備。

(二)培訓階段:7月28日—8月6日,組織思想政治、語文、數學、英語、物理、化學、生物、歷史、地理、音樂、美術、體育與健康、信息技術等13個學科教師學習。每天5學時,共計50學時。其中學習視頻課程2小時,在線學習、交流和研討時間不少于3小時。

(三)總結階段:8月7日—8月17日。各市(州)培訓主管部門將本地區培訓工作總結報告(電子版)報送至“甘肅省普通高中新課程教師遠程培訓項目執行辦公室”郵箱。

四、培訓組織與管理

(一)本次遠程培訓工作在甘肅省普通高中新課程實驗工作領導小組領導下進行,省教育廳專門成立項目管理小組,由分管副廳長擔任小組組長,成員由省教育廳基教處、師范處、財務處、民教處、督導室,省教科所、省電教中心負責人以及十四個市(州)教育局負責人。省教育廳成立 “甘肅省普通高中新課程教師遠程培訓項目執行辦公室”(以下簡稱項目執行辦公室),執行辦公室設在甘肅省教育科學研究所。項目執行辦公室在甘肅省普通高中新課程實驗工作領導小組和省項目管理小組的領導下,負責對我省培訓實施工作進行統籌規劃和組織管理,協調多方力量組織開展培訓工作。主要包括研究制定培訓實施方案,組織新課程省級骨干培訓,組織培訓者培訓,加強與教育部相關部門和各網絡平臺服務單位的溝通、聯系。省教育廳成立巡視督查組,對各地培訓工作進行巡視、指導與督查,對培訓效果進行評估。

(二)網絡培訓服務平臺的主要職責。“國培計劃”中小學教師遠程培訓項目執行辦公室(掛靠在中央電教館)負責項目組織實施的具體協調工作。通過招標機制遴選有關專門網培訓機構提供遠程培訓的服務和技術支持工作,具體任務分配為:全國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網負責語文、數學、英語、歷史、地理、音樂、美術、體育學科;北京今日園丁科技文化有限公司負責物理、化學、生物學科;北京百年樹人遠程教育有限公司負責思想政治、信息技術學科。

網絡平臺的主要任務和職責是:參與培訓課程資源開發和培訓光盤制作,協助專家團隊進行教學,組織專家在線輔導、遠程答疑,提供教務管理服務,制作操作指南,配合培訓者培訓的實施,組織在線研討和提供培訓信息交流服務,提供技術支持與咨詢服務。

(三)各市(州)教育局的主要職責。根據本地區的具體情況進一步分解、細化我省的遠程培訓項目實施方案,制定本地區針對培訓工作的保障措施和應急預案;組織開展市直高中的培訓工作;成立檢查小組,對各縣(市區)培訓工作的準備、進展情況進行督導、檢查;及時向網絡平臺服務單位和省教育廳上報本轄區輔導教師、班主任、聯絡員、參訓學員編班情況等信息;審核各縣、區呈報的學員培訓成績報表;為本轄區遠程培訓項目的實施提供相應的配套經費,并對本地區培訓工作進行全面總結。

(四)各縣(市區)教育局的主要職責。根據上級主管部門項目實施方案的要求和本縣(市區)學校、教師分布的具體情況,確定本縣(市區)集中學習點(以下稱為“學習中心”);做好本縣(市區)各“學習中心”班主任、指導教師、計算機網絡技術人員的遴選工作;及時向所在市(州)教育行政主管部門上報本縣(市區)班主任、指導教師、聯絡員、學員編班情況等信息;制定本縣(市區)保障培訓工作順利實施的相關措施和應急預案,對培訓中出現的重大問題及時向上級主管部門匯報;做好上級教育行政主管部門選派輔導教師的接待和在各學習中心的分配工作;做好本縣(市區)普通高中教師參與培訓的相關信息的收集、存檔、上報工作。

(五)普通高中的校長、“學習中心”配備的班主任和指導教師是培訓的具體組織者、管理者、指導者,對順利實施和完成本次遠程培訓任務、保證培訓質量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校長的主要職責是:擔任“學習中心”的主任,全面負責該中心培訓期間的組織和管理、協調工作;對班主任和輔導教師履行工作職責的情況進行監督,確保所有參加培訓的教師按時參加培訓,保證培訓質量。

班主任的主要職責是:負責組織和管理本班學習活動,了解本班學員學習進度,記錄學員學習活動參與情況,對跟進不足的學員進行督促,檢查審核作業。輔導教師的主要職責:負責本班學習指導,組織并引領學員研討,點評并推薦優秀作業,編輯并提交學習簡報。各地要選擇富有經驗和責任心的骨干教師和教研員擔任班主任和輔導教師,有條件的地方可以聘請已進入實驗省區的高中課改優秀教師承擔輔導工作。同時,要切實發揮教研部門的力量,要求各市(州)教研部門積極總結和利用在“甘肅省基礎教育網絡教研教師教學遠程研修”平臺中開展的兩次研修經驗,保證本次培訓的順利實施。

(六)各地要根據實際情況配備網絡技術人員,其職責是:密切配合網絡平臺服務單位開展工作,協助行政部門、班主任、輔導教師進行管理與輔導,解決學員在注冊及學習中遇到的相關技術問題,做好本地的技術保障工作。

五、培訓原則及方式

(一)堅持“先培訓,后上崗;不培訓,不上崗”的原則,對進入新課程的高中一年級各學科教師進行系統的全員崗前培訓,原則上各學科任教教師都必須接受不低于50學時的系統崗前培訓,并經考核合格才能上崗。

(二)組織方式:采取班級化組織管理。組班方式以縣為單位,分學科組班(網上虛擬班級)。每個班不超過100人,設班主任和輔導教師各1名。各市(州)、縣(市區)要根據實際情況,盡可能組織學員以縣(市區)為單位按學科集中參訓。各市(州)、縣(市區)根據實際情況設立若干“學習中心”,組織學員集中培訓。

各市(州)、縣(市區)高中學科教研員、各學校中層以上管理人員按相應學科組班進行學習。

(三)學習方式:由市(州)、縣(市區)集中安排學員在“學習中心”學習。其學習形式主要包括:通過多媒體投影在線或離線(dvd光盤播放)集體收看專家主講的視頻課程;輔導教師組織學員針對專家授課內容結合各自教學實踐開展網下的研討和交流;學員個人借助可上網的計算機自學網上的拓展性課程資源和相關學習資料,參與網上的案例研討和專題討論,提出問題或咨詢,接受專家的問題解答和教學指導;按要求完成相關作業等。

(四)輔導方式:本地研討、在線交流與專家答疑相結合。本地研討應在班主任與輔導教師的組織和指導下開展。在線交流應在本地研討的基礎上,在課程專家團隊的主持和指導下,組織學員進行學習交流和專題討論。針對各地學員學習研討和交流中普遍關注的突出問題,由課程專家集中答疑指導。

六、培訓實施及流程

我省普通高中新課程教師遠程培訓工作從2010年6月啟動,分階段、分學科逐步推進。具體實施步驟為:

(一)6月10日前,各市(州)應負責將參加本次培訓的不同學科的教師人數(含高中學科教研員、各高中學校中層以上管理人員),學校多媒體教室、計算機網絡教室等設施設備的數量及技術狀況以電子文本的形式上報“甘肅省普通高中新課程教師遠程培訓項目執行辦公室”郵箱。另外,各市(州)對各縣(市區)學校上報的上述信息數據進行認真審核,按照參訓學員的數量和分布狀況,設立和確定“學習中心”。(注:“學習中心”在冠名時可以其所在學校為基礎,冠以“xx高級中學學習中心”、“xx學校學習中心”等),確定學習中心負責人與技術保障人員。指定“學習中心”所在學校的一名校長和兩名副校長擔任“學習中心”的主任和副主任,負責培訓期間該“學習中心”培訓的具體組織、領導和協調工作。

(二)6月11日,省教育廳將通過視頻會議方式,組織進行對管理者進行培訓,一是部署我省“國培計劃——2010年普通高中課改實驗省教師遠程培訓項目”工作;二是對各市(州)教育局相關負責人、“學習中心”負責人、技術保障人員進行培訓,主要內容包括培訓流程,各級培訓管理者的職責任務和工作要求。

(三)6月20日前,各市(州)按附件2的信息上報要求(相關表格請在省科所網站下載:),完成統計參加培訓相關信息:

1.將各縣(市區)應接受培訓的教師按學科進行編班,原則上每個學科為一個班,并確定每個培訓班級培訓期間所在的“學習中心”。對于學員人數超出50人以上的較大班級,可再將其劃分為若干個學習組,便于組織網下的交流、研討。

2.為每個培訓班級配備一名班主任和培訓輔導教師,對人數較少的小學科,可二個班級配備一名班主任。

3.各市(州)指定一名同志作為聯絡員,負責與“甘肅省普通高中新課程教師遠程培訓項目執行辦公室”和各網絡平臺服務單位的溝通、聯系、接洽工作。

(四)7月1日前,各網絡平臺服務單位將帳號分配到我省;7月10日前,完成輔導教師、班主任的注冊報名工作;7月20日前完成學員注冊報名工作,以便學員及早體驗網絡平臺操作。7月22日班主任在各學校校長的配合下完成審核確認工作,7月24日之前,“甘肅省普通高中新課程教師遠程培訓項目執行辦公室”將確認信息(線下)上報給平臺,7月25日完成用戶調整工作。

(五)7月 15日前,省教育廳將組織全省培訓者培訓,屆時邀請國家學科課程專家及網絡平臺教學管理和技術人員對我省班主任與指導教師進行培訓。

培訓者培訓的內容主要包括:介紹培訓組織流程、培訓輔導者工作職責、課程主要內容、講解課程特點、組織交流研討與輔導答疑的方法和技巧、教學教務管理與技術操作辦法與流程、學習簡報內容與編制、與課程專家組交流溝通及信息反饋形式與辦法。期間,組織學員做好學習前準備。

在此期間網絡服務平臺應完成的主要工作有:

1.相關網絡平臺服務單位將向市(州)教育局送達各學科網絡視頻課程的dvd光盤,各市(州)教育局根據縣區上報的“學習中心(學校)”數向各縣區教育行政主管部門發送,最終逐級配送給轄區內各“學習中心”的培訓點。

2.完成計算機網絡檢測、dvd光盤播放測試、學員網上注冊、分班、預覽相關課程資源等工作。

(六)7月28日至8月6日,培訓工作正式實施。在此期間,各“學習中心”負責人(校長、副校長)、班主任,應認真組織本中心的教師按照網絡遠程培訓課程表的安排到指定的培訓點集中進行培訓;班主任負責對參訓學員集中培訓的考勤和日常管理。輔導教師在業務上具體指導參訓學員的網上學習和組織網下集體研討、交流等活動。

(七)網上遠程培訓工作結束10天內,輔導教師應根據有關規定,綜合評定出學員的培訓成績并交給班主任;班主任經審核無疑義后應將學員培訓課程、課時、成績等信息呈交縣(市區)教育行政主管部門歸檔保存,作為學員進行繼續教育登記和頒發結業合格證書的憑據。

各級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各“學習中心”對培訓工作做出認真的總結,對培訓工作中涌現出的先進典型要納入本年度“教師培訓年”評選表彰活動中。

七、培訓考核與發證

對成績合格的學員,省教育廳頒發由教育部監制的普通高中教師新課程培訓合格證書,同時納入教師繼續教育學時登記。

八、保障措施

(一)組織保障。為了確保培訓工作順利實施,省教育廳成立了項目管理小組,并在省教科所成立了項目執行辦公室,由省教科所負責組織實施。各地也應成立相應的組織機構,統籌協調當地的培訓工作。各相關部門和組織管理、輔導人員要密切配合,各司其責,確保遠程培訓各個環節落實到位。各普通高中校長要特別重視本次培訓工作,保證每位教師完整參加培訓全過程,并嚴格實行持證上崗。

(二)質量保障。培訓期間,省教育廳將組織人員分赴各地檢查、督促培訓工作。省教科所要組織省級專家團隊深入培訓現場指導培訓工作,發現問題要及時提出改進意見。培訓結束時要提交高質量的評估報告。

(三)應急保障。各地要認真做好培訓的準備工作,對突況要做到快速有效應對。對黑客、病毒攻擊等導致培訓無法進行的情況,制定應急預案,保證盡快恢復正常;對培訓過程中出現停電、設備故障及其他突況等,要有應急措施,確保培訓的順利實施。

(四)經費保障。

本次活動經費采用分級負擔:

1.本次培訓的課程資源開發、教學組織、網絡平臺支持服務及管理等費用由教育部安排專項經費;

2.省教育廳負擔本次培訓中管理者培訓費用,班主任與指導教師培訓費用(不含交通費),督查指導工作、省級管理組織費用以及班主任與指導教師的工作補助等費用;對于在培訓中獲得優秀的班主任與指導教師給予表彰獎勵。

3.各市(州)承擔本次活動中各縣(市區)班主任與指導教師的集中培訓費用,市級管理組織以及督查指導工作等費用;

4.各縣(市區)及各校承擔本次活動中對各“學習中心”班主任與指導教師集中培訓費用,縣級管理組織以及督查指導,場地、設備使用維護及其它費用(上網費、電費等)。

本次活動不向培訓教師收取任何費用。

九、其他

本實施方案的解釋權歸省教育廳“甘肅省普通高中課改試驗遠程培訓項目執行辦公室”,如需咨詢相關問題請與辦公室聯系。

篇(9)

山東省威海市高區一中始建于1994年,建校以來,學校實施人文管理與精細管理,特別是在近幾年的教育改革中,學校以“文化奠基,品牌立校”的前瞻理念為引領,逐步推進校園文化的轉型與變革,形成了新型的管理文化、德育文化、學科文化、家校合作、教研文化等一系列文化。

作為學校文化的核心內容,在新型教研文化的建設中,我們以“健康、發展、合作、共贏”為核心理念,改變傳統教研文化中的行政化、形式化、模式化,樹立“大教研觀”,全面盤活學校的教研資源,建立動態、開放、多元、自主、創新的新型教研文化,從而促進教師、學生、學校的健康發展。我們認為,教研文化的精髓在于共建與共享:第一,每一位教師都是教研文化的參與者和創建者。在建設的過程中,教師將學校的發展理念吸納到教研文化中,將每個教研組的特色融入教研文化中,將每位教師的個體發展置于教研文化的整體發展中,通過共同發展形成教研文化。第二,教研文化作為一個開放的生態系統,每一位教師也是教育資源的消費者,他們實現了教研文化系統內外的即時溝通和更新。資源共享、信息共享、成就共享,這是教研文化的核心所在。

二、人文管理――教研文化建設的保障

管理催生文化,文化浸潤制度,管理文化是教研文化的前提,什么樣的管理文化造就什么樣的教研文化。我校長期實施人文管理,創建了寬松和諧、積極向上的人文環境,為構建新型教研文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1.政策導引

文化的構建需要政策的導引。在準確掌握教師專業發展情況的前提下,學校制訂了教師專業發展計劃,即確定教師的近期、中期和長遠發展目標,制訂“青年教師成長計劃”“名師成長計劃”等梯次發展目標,制訂“個人研修”“同伴互助”“團隊發展”等系列計劃,從而促進教師的個體發展,為構建教研文化提供有力的支撐。

2.價值激勵

在日常工作中,我們充分關注教師的個性發展和價值體現,努力讓每一位教師擁有特長、發揮特長:在校園網站設立年度名師榜、骨干教師榜、教壇新星榜;在年度評比中設置優秀課例、優秀教案、優秀指導教師、優秀青年教師等多項獎項,引導教師從不同的角度選擇自己的位置,實現專業的發展和價值的體現。另外,我們還設置了合理的競爭機制,因為有競爭才有動力,以多種評價機制為杠桿,協調教師之間的競爭與合作:集體備課制度化避免了教師之間的差異,實現了有效合作,資源共享;教師業績考評綜合化,實現了個體與整體的共同發展。通過規則和制度最大限度地化解各種矛盾,逐漸形成了有序的競爭體制,實現了競爭雙贏的理想局面。

三、多維教研――教研文化的載體

任何一種文化的產生與發展都必須依靠良好的載體,教研活動是構建教研文化的最佳載體。在教研活動改革中,我們采取“捆綁式前進”的方式,通過校本教研、備課教研、同伴互助和資源共享開展各項活動,營造具有校本特色的教研文化,實現教師的發展。

1.一體化共享

在信息化的今天,一體化共享已經成為最快捷的研修方式,它也是教研文化建設的有力載體。學校利用網絡技術多主體、全覆蓋、跨時空、低成本、高效率的特點,構建優秀教師主導下的校級教師網絡教研共同體。

(1)網絡資源共享

學校通過遠程培訓、網絡教研、主題研修等方式,為不同年級的教師共享教育經驗提供了平臺,另外,還開辟了教師博客和論壇,如學科論壇、網絡沙龍、個人博客,為構建學習實踐共同體提供了網絡空間。

(2)建立資源庫

學校建立了學科教學資源庫,具體內容包括電子教案、學案、教學課件、教學反思試題集錦等,并以備課組為中心不斷充實內容,實現了資源共享,拓寬了獲取知識的空間,擴展了信息的來源。

2.二梯度備課

集體備課是教研文化的最佳平臺。長期以來,我們全力推進具有高區一色的集體備課模式,目前,“大備課、小備課”已經成為學校的特色,兩個梯度備課模式的功能各有側重,“大備課”旨在整體把握、宏觀規劃,“小備課”旨在精備課時、細化環節。將備課分為四個階段,即分塊備課、集體評議、個人修改、注重反思,旨在為學生提供更準確更有用的學習資源。在長期的備課實踐中,我們總結了備課的“六要素”,即備課標、備教材、備教法、備學法、備練習、備學生,有重點有難點地將課程建設得更加完善。如此一來,“集中研討”與“田間地頭”相結合的備課模式就能有效地集中教師的智慧,從而促進教研文化的發展。

3.三維度研訓

教研培訓是教師成長的最佳途徑,也是教研文化建設的重要措施。我校以學科知識為載體,以教研組為學習單元,開展多維度的研訓,旨在全面提升教師的能力。

(1)動態實時式培訓

依據教師的需求,確定了不同教研組、不同層面教師校本培訓的重點和范疇,開展了針對性、實效性、專題性的動態實時式培訓。根據教師的需要,學校舉行了“如何撰寫教育隨筆”“教師的語言藝術與情緒管理”等學科教研活動,適應了教師的學習需求,增強了學習動力,提高了教學效果。

(2)借水行舟式培訓

我校充分利用多種資源請進派出,挖掘外部資源開展借水行舟式培訓。在“洋思中學跟蹤學習”和“上海名校學習”活動中,我們派出教研組長和學科骨干走進名校,了解課堂教學的新理念和新動向,回校后及時反饋給教師。同時,我們還注重挖掘本校資源開展校本培訓,以點帶面,全面輻射,共同發展。

(3)分層精控式培訓

根據學科教師、梯隊教師的特點,我們開展分學科、分層次、分梯隊的校本培訓研討活動。針對青年教師開展的“青年教師論壇”提高了青年教師的課堂教學技能;針對骨干教師開展的“骨干教師專業發展研討”激發了骨干教師的工作熱情,避免了職業倦怠。總之,不同層面的學科培訓立足于學科“小目標”,切入學科中的“小問題”,支持教學中的“小策略”,有針對性地構筑了“十三學科大研究”,共同營造了一個合作、分享的“大學科研訓”。

4.“四梯次”研課

我校開展“四梯次”研課,目的是要讓教師在教學中開展課堂觀察、互助交往、學習反思、經驗交流,進行多方位、多角度的觀察、批評、借鑒和吸收,這是文化衍生的重要途徑。針對教師的層次,學校有計劃地開展“名師講壇”“骨干教師引領”“青年教師達標課”“青年教師過關課”四種課型,而研課活動則包括說課、磨課、講課、評課四個環節,教師們全員全程參與。“四梯次”研課經過五年的改進,已經成為學校的教研特色,它能幫助教師在研究中反思,在反思中學習,在學習中成長,促進教師的全面發展。

四、多元發展――教研文化的價值取向

人文管理為教研文化的建設奠定了基礎,多維研訓活動為教研文化的建設提供了豐厚的土壤,而作為教研文化主體的教師,則在教研文化的建設中實現了多元發展與整體提升。

1.個體提升

在多維度教研活動中,教師的教學理念與策略在不斷地改進與更新,這使教師的教學從日常教學實踐進入到理論研討與提升的層面,教學能力也得到全面提升。近年來,我校大批中青年教師快速成長起來,成為學校的骨干教師,我校現擁有國家級優秀教師2名,省級優秀教師2名,獲得市區級榮譽稱號共計100余人次。

2.團隊發展

新型教研文化發展的重要目標是團隊發展,在新型教研文化中,各學科逐步建構起學習共同體,加強了有效協作,并開展競爭基礎上的協作和協作基礎上的競爭,實現了競爭與協作的動態平衡,有效地促進了團隊的發展。近年來,語文組和英語組被評為威海市第一屆“四名工程”評選的名團隊,物理、生物、地理等教研組的團隊發展也得到了一致認可。

3.整體提升

在“大教研觀”的理念下,教師之間、教研組之間、學科之間以知識共享、經驗共享、資源共享為基礎來建立學科教研共同體。同時,在實際的構建中,我們通過課題活動、專家引領等進一步提升教研文化,通過研究實踐――理論提升――文化建構的模式推動教師專業的發展,推動了學校整體水平的提升。

篇(10)

(一)建設技術人才信息庫。

一是參與整理我市“5+2+2”產業體系的人才、技術需求,建立合作高校院所專家服務東營信息庫,實現入庫專家150位,為企業與專家的合作對接提供便利。二是建成有色金屬技術文獻信息解析系統,累計錄入相關文獻、標準約2700篇,組建專家解析團隊,初步形成2019年有色金屬(銅)產業藍皮書。建設黃河三角洲地理環境科技文獻數據庫,梳理匯集黃河口生態環境治理及重大工程項目方面文獻及水文資料等500多份。三是開發智慧制造云服務平臺,聯合有關專家團隊,為我市冶煉、制藥等領域企業提供智慧工廠建設咨詢與解決方案。

(二)推進高校院所分支機構建設。

一是做好前期溝通對接,服務市委副書記陳必昌與山東大學黨委書記郭新立、常務副校長王琪瓏等市校領導高層互訪,推進我市與山東大學新一輪合作。二是支持中科院黃河三角洲濱海濕地生態試驗站新增2個實驗平臺,建成黃河三角洲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庫。三是配合中科院化學所雅努斯材料工程實驗室赴大慶、廣州等地開展現場實驗,推動技術成果向油田污水處理及油源污染領域轉化應用。四是支持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東營科學技術研究院等平臺發展,促成校企合作項目5項;參與我市高等教育發展情況專題調研,就石油大學東營校區共建等關鍵問題提出建議方案。五是依托中國石油大學(北京)新能源研究院專家團隊,引進中石油石化院、中石化石科院等院所技術力量,探索聯合建設煉化產業創新平臺。六是支持青島農業大學東營研究院積極引種水稻、花生、油菜等多個耐鹽作物新品種,探索適宜地區特點的套種輪作和種植養殖模式。

(三)服務引進高層次人才。

一是受市人才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委托,開展黃河三角洲學者年度績效評價及屆滿考核,收集專家學者對我市人才工作的意見建議。二是做好本單位泰山學者、黃河三角洲學者團隊服務,組織在站博士后申報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2019年面上資助項目,加快鹽堿地循環農業、新材料應用等技術成果的產業化推廣。三是組織申報的專業技術人才知識更新工程項目“高效生態農業生產模式與技術”,經人社部評審論證,成功入選國家級高級研修項目,并列為鄉村振興、扶貧攻堅專項。四是引進山東師范大學專業師資力量,為新發藥業有限公司70名員工開設為期兩年半的化學化工基礎能力提升專題班。五是開展人才招引宣傳,在《東營日報》開辟專欄“高校院所在東營”“學者風采”,宣傳近年來高校院所人才團隊在我市發揮的重要作用,總結好做法、好經驗。

(四)組織精準對接活動。

一是邀請清華大學等院校在京知名專家參加我市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雙招雙引”北京推介會,洽談引進生物質能源、航空航天燃料和化工中試基地等項目。二是主辦2019中國(東營)石化產業高端人才暨科技成果轉化對接交流會,邀請30多位知名高校專家學者與我市75家企業對接。三是舉辦“智慧光谷 共贏未來”青年博士論壇,邀請中科院青年創新促進會專家推介光電新材料有關技術,并與東營光谷未來城公司共建博士聯誼會工作站。四是參與舉辦國家生態系統濕地野外觀測研究站發展研討會,邀請中科院及國內高校的30多位高層次專家為全國野外濕地臺站建設提出意見建議。五是多次組織中國石油大學(北京)、中航科工三院及中節能集團的專家團隊到東營調研考察化工園區和重點企業,推進空天燃料產業鏈聯合創新的平臺開發和項目合作。六是聯合山東大學國際創新轉化學院引薦美國堪薩斯州立大學教授到我市洽談推進鹽堿地農業開發項目。七是啟動“導師進東營”活動,邀請江蘇大學等博士生導師與我市洽談甲殼素、油泥砂等領域技術合作。八是配合市委組織部赴天津、北京、長春、大連等地對接高校院所,洽談人才引進和技術合作事宜。九是發揮市高促會及東營博士聯誼會秘書處作用,參與承辦第二屆黃河三角洲(東營•河口)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推進產才融合高層次人才對接會、第四屆東營橡膠輪胎汽配產業高端人才洽談會,并邀請河北省農林科學院、保利醫療集團、康菲石油公司等單位專家到我市對接技術合作。

(五)開展以企招引。

一是與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合作建設“創新廣場”服務平臺,吸引地方企業入駐,探索共建研究機構、孵化創新企業。二是引進中國石油大學(北京)等人才資源,推進東營高新區、藍色經濟開發區企業與高校院所深度合作。三是邀請中節能總工程師鄒結富率領集團大地修復公司、清潔技術公司、生物質能發電公司等技術團隊到我市縣區調研,提出生態循環經產業園規劃方案。四是組織中航環科(北京)公司等與我市環保技術企業洽談含油污泥處理技術合作,推動申報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項目。五是支持杰達新型建材公司等引進山東建筑大學、暨南大學專家教授研究冶煉廢渣利用事宜。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雖然在推進招才引智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績,但與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現在:一是推進平臺建設效率不高。目前引進高層次人才平臺和高校院所分支機構的“一事一議”政策比較難于操作,導致對現有實體機構建設的支持保障力度不夠,推動新的人才承載平臺落地進展較慢。二是人才資源開發不全面。在省級以上人才工程評選中上報人選層次低、數量少,后備人才儲備不足,對現有人才的利用效能不夠高,新的培養使用模式還沒有充分發掘。三是企業主體作用調動不夠。很多企業招才引智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需要進一步激發,其平臺載體建設還比較薄弱,并且使用人才少、儲備人才少。

三、下步打算

(一)深化市校院所合作。一是做好深化山東大學東營研究院合作共建等工作,按照雙方洽談合作事項的任務分工,推動校地協商成果盡快落地。二是配合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東營校區共建牽頭單位,赴江蘇等地開展調研,參與東營產業技術研究院籌建。三是聯合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和有關縣區,推動共建創新創業平臺。四是推動形成市校院所合作的綜合措施,探索解決高校院所實體機構的人才待遇、平臺保障等問題。

上一篇: 造林綠化工作總結 下一篇: 小小班個人工作計劃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免费在线观看 | 中出国产丝袜熟女 | 亚洲色婷婷爱婷婷综合精品 |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第二页 | 中文字幕一二区二三 | 亚洲中文字幕aⅴ天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