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法實訓總結匯總十篇

時間:2022-12-25 01:26:04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經濟法實訓總結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經濟法實訓總結

篇(1)

[中圖分類號]D99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9438(2015)06-0109-04

一、國際經濟法課程概述

國際經濟法是調整自然人、法人、國家、國際組織相互之間國際(跨國)經濟關系的各種法律規范的總稱,是國內法和國際法的邊緣性綜合體,是法學的重要分支。目前,我國各大法學院校都普遍將國際經濟法作為法學專業領域課程中的必修課來開設。國際經濟法作為一個獨立的綜合性的法律類別,與其他部門法相比,具有以下特點。

(一)國際經濟法是一門交叉或綜合學科

它的研究對象十分廣泛,包括跨國際公法、國際私法、經濟法等相鄰學科,既涉及國際法、又涉及國內法。它的學科體系包括國際貿易法學、國際投資法學、國際貨幣金融法學、國際稅收法學、國際海商法學、國際經濟組織法學等相對獨立的分支學科。而且,國際經濟法包含多種法律規范,包括調整私人國際經濟交往的民商法規范、國家政府管理對外經濟交往的規范、調整國家間經濟關系的國際法規范。

(二)國際經濟法具有典型的涉外性

國際經濟法以國際經濟關系,即個人、法人、國家與國際組織由于從事跨越國境的經濟活動所產生的各種關系為調整對象。國際經濟法的淵源不僅包括經濟方面的國際條約和國際慣例,還包括國際民間商務慣例和各國國內的涉外經濟法規。因此,國際經濟法無論是其主體、調整對象還是法律淵源等都具有典型的涉外性。

(三)國際經濟法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應用學科

因為國際經濟關系錯綜復雜,因此對國際經濟法的研究和學習必須把法律和經濟密切結合起來,立足于本國的實際和國際經濟發展的需要。作為一門交叉學科,學好國際經濟法須以了解和掌握國際經濟貿易基本實務操作為前提。以國際經濟法的重要內容———國際貿易法律制度為例,要學習這部分知識就必須學習國際貿易實務,包括合同的洽商和訂立、國際貿易術語、國際貨物運輸及保險、國際貨款的收付等。只有熟悉這些實務環節,才能更好地從法律角度分析和解決問題。基于以上特點、較之于其他部門法的授課,我們若想在國際經濟法課程的教學上獲得良好效果就必須對教師、高校教學管理者和學生提出更高的要求。第一,要求國際經濟法的授課老師必須要具備扎實的法學理論功底,不僅熟悉我國的國內法,還要對國際經貿等方面的國際條約、國際慣例等有較深入的了解和研究;熟悉國際經貿實務;有廣闊的國際視野、對國際政治、經濟形勢的發展有敏銳的洞察力;具備良好的外語能力。第二,在高校課程設置方面,基于國際經濟法綜合性和交叉性的特點,要求高校要有針對性地、科學合理地安排授課課時以及開課時間。第三,在學生方面,學好這門課除了要求學生具備法科學生的基本素質外,還要先學好國內法,在積累一定國內法基礎知識的同時還要具備較好的外語基礎。

二、高職院校國際經濟法教學的不足和困境

目前中國高校不少專業普遍處于就業率低、專業對口率低、就業質量不高的生存窘境。要解決這種就業結構性矛盾,今后國家將以建設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為突破口,對教育結構實施戰略性調整。和本科院校相比,我國的高職院校長期以來一直以培養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高等技術應用型專門人才為己任。高職院校的法學類人才的培養也應服務于這一目標。高職院校國際經濟法課程設置的核心目標應在于培養學生較高的處理國際經濟糾紛的素質,重點關注提高學生的國際經濟法學理論水平和解決國際經濟法律問題的實踐能力;在理論教學的同時更注重加強職業技能的訓練,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在經濟交往全球化的今天,國際經濟法作為教育部指定的十四門法學專業核心課程之一,高職院校開設這一課程對于完善法學專業學生的學科知識體系、提高學生國際法學的職業能力以及培養復合型法律人才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高職院校在國際經濟法授課方面還主要存在以下問題。第一,授課普遍采用講授式、以理論教學為主、方法單一。俗稱的“填鴨式”教學較為常見。即便現在很多高校已經逐步完善和更新了教學設備、教師也逐漸將電教引入課堂,但是單純通過PPT等教學工具的推廣和使用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第二,學生課堂參與度低。相較于民法、刑法、訴訟法等國內部門法,學生對國際經濟法課程的重視度不夠,缺乏正確認識。特別是由于國際經濟法案例較復雜、能引入課堂講解的案例較少,很多知識點離日常生活較遠、難度較大,因此學生學習普遍缺乏興趣和主動性。第三,由于老師的單向講授和學生的被動接受的教學模式長期存在,課堂氣氛普遍比較沉悶,缺乏師生的互動,教學效果不理想。一方面老師在課堂上講授知識且完全占據了課堂的主導地位,很多老師往往是講滿整堂課時間,很辛苦。而另一方面學生又很消極地去接受知識,沒有能主動思考、積極參與到整個教學過程中。這最終導致學生通常應付完考試就把所學知識忘記了,理論知識非但沒有真正掌握,實踐和操作能力的提高更無從談起。結合廣西政法管理干部學院(下稱我院)國際經濟法教學的實踐經驗,導致出現上述問題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一是缺乏合適的教材。目前高職院校國際經濟法的授課基本都是使用本科教材。這些教材由于針對的教學對象是本科法學專業學生、人才培養目標和高職院校有一定的差異,因此更偏重理論知識,案例和實務操作等內容在教材中則較少。二是缺乏經驗豐富的教師隊伍。現在高校的國際經濟法授課老師大多是來自國內外高校的國際法學專業畢業的碩士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而且絕大多數是從大學畢業后就直接進入高校從事教學工作。“學校到學校”的學習和工作經歷導致教師隊伍普遍缺乏實務經驗,教師對國際經貿實務操作缺乏了解。而且,在長期的教學工作中很多教師缺乏求“新”和求“變”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沒能及時更新知識體系和改變教學方法無法很好地因材施教。三是學生的綜合素質不高。由于近年來我國高校不斷擴招,錄取到高職院校的學生分數普遍不高,和本科院校相比,高職院校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習基礎和學習自覺性均較差。這也給國際經濟法這門專業程度較高、難度較大的課程教學帶來了不小的難度。四是課程設置不合理。高職院校在開設國際經濟法課程時,偶有出現開設時間過早的問題。有些高校會在低年級學生還沒學過國內訴訟法等相關法律的情況下開設國際經濟法課程,這給老師的講授帶來很大的困難。此外,專門的法學類高職院校中專業設置較細,但在針對不同的專業開設國際經濟法課程時往往缺乏對教學對象、人才培養目標、課時設置和授課模式等進行深入比較研究,未能有針對性地、有區別地進行課程設置。普遍存在不同法學專業在開設國際經濟法課程時,課時相同、教學模式相同、教學重點也相同等問題。

三、在創新和求“變”中走出高職院校國際經濟法的教學困境

要解決高職院校國際經濟法教學實踐中存在的以上問題和困惑,我們關鍵是要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在努力創新和求“變”中尋求發展和突破。

(一)了解學生,根據教學對象來確定教學目標、教學計劃和教學方式

在專門的法學高職院校,專業都劃分的很細。以我院為例,我們就設置有貿易法律、涉外法律、東盟法律、律師助理等法律實務專業。這些專業都將國際經濟法列為必修課程。此外,司法警察專業、刑事執行等法律類專業,為了完善法學知識體系和實現培養復合型專業人才的目標,也有必要將國際經濟法列為必修或選修課程。但是針對不同的專業,由于教學目標和對象不同,我們必須在課時數的安排上加以區分。例如:貿易法律專業由于具有較強涉外性,因此需將國際經濟法課程設置為必修課,一般都開設80個以上課時。而司法警察專業培養目標不同,國際經濟法課程可開設為選修課、安排20或40個課時。而且司法警察專業不要求對國際經濟法有深入的研究和理解,再加之課時有限,我們還可以考慮以講座等較靈活方式來進行講授。而做到這些則需要我們高校的教學管理部門對每個專業做細致深入的調研、收集教師意見、合理科學地制定教學計劃。

(二)明確課程在專業課程體系中的重要地位,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

要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國際經濟法課程,改變學生認為國際經濟法不重要、不實用等錯誤心態。通過設置教學重點、選用教學方法等途徑將課程內容“化難為簡”、貼近生活,真正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覺性。要實現這一目標,我們不能僅僅依賴口頭的表述,更要在教學內容上抓住國際經濟法課程和我們日常生活的連接點,讓學生感受到這門課程是和我們今后的就業密切相關的,是有用的而且是有趣的。以廣西為例,我們既沿海又沿邊,毗鄰東南亞,是中國—東盟自貿區的橋頭堡、前沿陣地,我們的畢業生大多都會留在本地區就業。我們在備課時就應該有意識地把重點放在國際貿易法這一部分。尤其是廣西和東盟國家海陸相通、擁有天然優良港口,因此要尤其突出國際商貿合同談判簽訂、國際貿易支付、國際貨物運輸、國際貨運保險等章節的講授。將理論實踐緊密結合,通過有效的教學方法重點提升學生在這些領域的職業能力。此外,基于近些年中國對東南亞國家直接投資的增多,國際經濟法課程中的國際投資法部分也可作為授課的重點。而國際金融法等內容,由于教學對象、教學目標和課時等方面的限制,我們可以相對縮短這部分的課時、采用更靈活的授課方法。總而言之,國際經濟法課程要和地區經濟發展緊密結合、和學生的就業方向緊密結合、和用人單位需求緊密結合。在教學中做到重點層次分明,不同章節教學方法區分有別,只有這樣才能使這門課程真正成為一門實用的學科。

(三)要重視教師隊伍建設

一方面,在高校領導層面首先要端正對國際經濟法課程的認識和態度。在高職院校,不少教師和領導依然存有“國際經濟法無用”的想法,這種態度會導致對這門學科教師隊伍建設的忽視。另一方面,從教師本身而言,應該積極主動地在教學實踐中提升自己的理論水平、尤其是實務操作能力;避免工作惰性,通過進修、學術會議、律師實務等途徑,及時更新學科知識、積極探索新的教學方法。另外,針對目前國際經濟法教材實踐性不足的問題,授課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應避免照本宣科,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前提下主動完善案例素材、及時總結教學經驗、深入了解學生需求、有效提高教學質量。

四、引入案例實訓教學方法,提高國際經濟法教學質量

以我院為例,目前我院各系都已基本建立實訓室,很多學科的實訓教學體系已經初步建成并積累了一定經驗。在法律類專業方面就專門開設有律師執業技能實訓課程、刑事法綜合實訓課程、行政執法與行政訴訟綜合實訓課程和司法警察警務訓練課程。其中學院專門為律師專業技能實訓課程設置了108個課時。這門課主要針對高職律師助理專業的學生。整個授課過程包含學生模擬操作環節、評價與總結環節以及“診所式”實訓環節。教師在授課過程中主要采用要領歸納法、課堂演示法和實戰觀摩法。模擬操作環節包括書面設計、單項模擬、綜合模擬等內容,由教師選定案例資料,學生按律師辦案要求設計、制作各類法律文件,并分別扮演各類角色,直接進行案件辦理的模擬操作。目的是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初步具備律師的基本職業能力和律師的實際操作能力,為學生未來從事律師職業打下實戰基礎。經過多年的實踐,該實訓課已獲得較好的教學效果,也深受學生的喜愛。相對而言,國際經濟法課程和其他課程頗多相通之處,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和操作性。因此,在傳統講授教學方法的基礎上,我們也可以將實訓教學方法借鑒到國際經濟法的教學過程中。但是,在備課時我們也應注意到這門課的特點,切勿照本宣科。首先,專門針對國際經濟法開設一門單獨的實訓課程并不現實。畢竟受到高職院校三年學制、教學層次較低等方面因素的限制,我們只能將實訓環節融入到課程教學過程中。其次,國際經濟法是由多個部門法組成的一門綜合性學科,學科構成較為復雜。其中國際貿易法、國際投資法、國際金融法、國際稅法等又相對獨立。因此,它很難像刑法、訴訟法等學科,通過一兩個案件的實訓教學就能把課程所學的大部分內容串聯起來對學生進行學科綜合的職業能力培訓。再次,國際經濟法中的部分內容具有較強的實踐性,但有些理論方面的內容也較為高深、操作性較弱,如國際金融法。因此,針對高職院校的學生,并不是所有的國際經濟法內容都適合作為實訓教學的素材。而且相較于國內法,國際經濟法適用于實訓教學的案例素材也較少。因此要對這門課開展實訓,需要教師對教學形式、教學內容、課程安排等方面做更深入的研究和計劃。總而言之,為了更好地在高職院校開展國際經濟法的實訓教學,我們應該注意以下問題。首先,國際經濟法課程的實訓依舊離不開案例教學。傳統教學中,我們主要是依靠老師在講授理論知識的同時穿插講解案例,或者通過布置課堂練習和課后作業來讓學生復習、鞏固所學知識。雖然這些教學方法的效果有限,但這些傳統方法依舊是我們國際經濟法實訓教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次,為彌補傳統案例教學法的不足(如學生參與度低等情況),我們可以考慮在課堂授課過程中引入情景教學、分組討論教學等形式(尤其是針對部分實踐性較強的章節)。以國際貿易法部分為例,我們可以選擇合適的案例將國際貿易法涉及的主要環節(貿易談判、合同簽訂、合同內容、合同履行、運輸與保險、國際貿易支付、貿易爭議解決等)都串聯起來,專門設置幾個課時來開展實訓。在實訓前先給學生設置情境,分配角色和任務,提前預習和準備。在實訓過程中,讓學生主導整個實訓環節。教師通過提問、評論或點評等方式來引導學生突出重點和回歸重點。最后,要真正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提高教學質量,除了改變教學方法、引入實訓教學法之外,我們還要將實訓教學環節學生的表現、參與度實實在在反映和落實到學生的學科成績中。通常情況下,學生的學科成績是由平時成績和考試卷面成績兩部分構成。如果開設實訓環節,建議高職院校應當把實訓環節的成績納入為學科成績評定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甚至可以考慮將實訓成績和平時成績、考試卷面成績獨立設置,三部分成績共同構成學生的學科最終成績。而且,要將實訓環節的成績評定和培養目標、要求等結合起來,成績評定標準要客觀、規范。這就需要我們在深入研究、設計實訓教學環節的同時,還要謹慎制定和落實科學、客觀的成績評定標準。只有將兩者相結合,才能更好地發揮實訓環節的作用,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劉冰.實例教學法在法學教學中的探索與應用———以國際法學科教學為視角[J].海峽法學,2014(3):110-115.

[2]王臘梅.國際經濟法教學模式重構和拓展———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自主探究式教學模式[J].法制與社會,2014(9月下):226-226.

篇(2)

二、《經濟法》教學內容的取舍

目前市面上很多經濟法的教材在內容體系上都傾向于,先花大篇幅講述經濟法的基本理論,包括經濟法的產生、概念、特征、調整范圍、作用、地位、基本原則、體系、淵源、經濟法律關系、經濟法律責任等,再講各個部門法。對于高職院校的學生來講,教師完全沒有必要在課堂上講述各種學術爭議,只需要掌握通說即可。在總則部分,教師需要給學生簡明地講述經濟法的概念、特征、調整范圍、作用、基本原則、淵源、總的體系、經濟法律關系構成要素、法律責任的性質,其他的內容沒有必要贅述。因為作為經濟法學習的基礎,上述內容已經足以支撐學生進入分則的學習。在分則的教學內容選擇上,我們需要考量職業崗位業務活動的需要。以企業中的法律文秘人員為例,作為企業中的法務人員或者準法務人員,從業人員需要掌握如何設立企業,需要掌握企業內部組織機構的組成和運行規則,需要掌握企業破產的基本流程,需要掌握參與市場競爭的法律底線、經營者在與消費者交易中的義務和責任、法律對產品質量責任的規定、法律對于產品價格的規定、財務稅收制度以及政府采購的規定等,根據這種崗位的需求,教學內容可以這樣安排:在市場主體法的部分,企業法是必須講述的內容,尤其是企業登記制度和企業組織法的內容,還需要講《企業破產法》;在市場規則法的部分,《反壟斷法》、《反不正當競爭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產品質量責任法》都必然是教學的重點內容,尤其需要理論結合實訓;《價格法》、《會計法》、《審計法》也需要讓學生掌握基本的規則;在宏觀調控法方面,大專層次的法律文秘學生進入政府部門管理層的可能性較小,進入廣東地區的金融機構法律相關崗位的可能性也不大,因此,宏觀調控法、金融法等內容可以略講或者不講,由學生根據興趣選擇自學,但稅法、政府采購法等內容與企業關系密切,應當把基本規則納入教學內容;在勞動與社會保障法的領域,《勞動法》、《勞動合同法》與學生自身以及將來面對的工作崗位都有密切聯系,也應當作為主要的教學內容。另外,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廣告法律規范和環境保護法律規范也可以納入教學內容。總的來說,在《經濟法》教學內容的安排上,應當根據職業崗位要求來設置,并且根據社會生活的發展彈性安排教學內容。

三、《經濟法》課程的實訓安排

高職院校普遍要求在教學中安排相當大比例的實訓課時。《經濟法》課程的實訓課安排應當盡可能模擬學生將來走上職業崗位的工作狀態。以律師助理崗位為例,假設律師要求律師助理幫忙給客戶準備設立合伙企業或者公司的文件,向客戶解釋設立企業的流程,如果學生在學校就曾經模擬設立合伙企業或者公司,體驗過相關的流程,就能夠比較好地完成這個任務。因此,教師應當根據法律文秘專業所適應的崗位要求來安排實訓。在市場主體法的部分,可以設置企業申請設立登記的實訓項目,要求學生模擬設立企業,也可以設置企業破產申請的項目,要求學生繪制破產流程圖等;在市場規制法部分,可以要求學生模擬模擬不正當競爭行為的斷定與投訴、模擬質量侵權的申訴與處理、模擬撰寫投訴書、模擬為企業被消費者投訴做法律風險分析、模擬撰寫律師函、模擬法庭等;在宏觀調控法部分,可以要求學生模擬個人所得稅的計算和咨詢等;在社會保障法方部分,可以要求學生撰寫勞動合同或者模擬處理簡單的勞動合同糾紛等。這些課堂實訓項目雖然和學生日后遇到的實際工作任務內容不完全一致,但在方法和要求上是一致的,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能獲得知識和技能的提高,日后參加實際工作可以盡快上手。需要說明的是,《經濟法》教學中的實訓項目并不是單純為了讓學生學會解決某個具體問題,還要在這個過程中培養學生在以后的職業生涯中所需要的職業素養。

四、《經濟法》教學方法的優化

法律規則的學習和理解往往需要生活經驗的積累。而在校學生恰恰缺乏生活經驗。《經濟法》課程的很多內容,在學生看來是比較遙遠和無趣的,例如企業組織法,學生往往覺得枯燥無味,認為不如民法和刑法貼近生活又生動有趣。然而,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應當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調動學生的興趣和好奇心,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配合度,師生共同完成學習任務。

(一)案例教學法

案例教學法在《經濟法》教學中的運用是非常廣的。可以在一個新的知識點講述之前,以真實案例來引發學生的討論,共同總結出法律原理;可以在一個知識點講述過程中,舉例幫助學生理解;可以在一個知識點講述完之后,設置案例分析題來幫助學生檢驗和鞏固知識。從教學實踐的效果來看,教師在采用案例教學法的時候,要注意三點,一是挑選案例要與時俱進,要盡可能采用最新的真實的典型案例,畢竟如今的授課對象是在發達的信息網絡環境中成長的一代人,最好避免用陳舊的案例;二是講述案例的時候注意設置一系列小問題,引發學生進行階梯式的思考,避免教師一直講,學生不動腦筋等答案;三是在案例討論完畢之后,應當有總結和深化的環節,引導學生舉一反三,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項目教學法

項目教學法實質上是要求學生帶著任務去學習。對于《經濟法》教學來講,就是給學生布置相應的職業崗位中真實具體的工作任務,圍繞這個工作任務,師生共同學習與這個任務相關的知識點和原理,共同討論解決問題的方案,并執行方案,最后檢查和評價工作過程以及工作結果。使用項目教學法的時候要注意三點:第一,項目的挑選既要符合職業崗位的實際,也要難度適中,避免太難的項目打擊學生效能感或者太容易的項目無法引發學生的好奇心;第二,項目的設置要突出培養的能力目標,選擇合適的教學組織形式;第三,項目教學法不能承載《經濟法》的全部教學內容,因為法律課程畢竟還是文科的課程,需要法學理念和人文素養作為基礎,不能把所有的教學內容當成機器零件,只做簡單的拼接,這是不符合法律學科的特點和實際的。

(三)實物展示法

由于學生的生活經驗很有限,對于經濟法所涉及的某些概念理解上會存在困難,如果教師能夠給學生盡可能提供實物或者進行直觀的演示,既能幫助學生理解,也能增加課堂的趣味性。例如,講述企業登記制度的時候,可以向學生展示真實的企業營業執照圖片;講述非現場購物的無理由退貨的時候,可以向學生展示淘寶的“賣家秀”和“買家秀”的圖片;講述不正當競爭的時候,可以向學生展示侵權產品的圖片或者實物等。除此之外,還有多種教學方法可以靈活穿插運用于《經濟法》的課堂教學中去,有助于營造生動活潑、師生互動良好的課堂氛圍,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達到課程教學目標。

篇(3)

[作者簡介]楊波(1969- ),女,遼寧海城人,鞍山師范學院高等職業技術學院管理系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法學。(遼寧 鞍山 114000)

[中圖分類號]G64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3)33-0136-02

傳統的課堂教學主體是教師,教師教學圍繞著學生轉,以灌輸知識為主。隨著職業教育的大力發展,著眼于學生崗位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提升的需要,高職院校培養的學生大大有別于本科院校,因此除具有必備的基礎理論知識和專門知識外,重點應落實在實踐能力的培養和技能提升上。近年來,筆者對高職院校經濟管理類“經濟法基礎知識”教學實踐加以總結并根據課程特點創設了一整套完整的課程實踐、實訓環節教學情境,初步形成了一套立體課堂的實踐教學模式。

一、該課程采用流程式實踐、實訓環節教學情境的必要性

1.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需求。職業教育是面向社會的教育,培養的人才應適應社會的需求。適應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目標和學生學習需求,同時把經濟法知識有效融入學生未來工作實踐之中,是每一位教師需要探索的問題。現代社會要求高職院校的學生必須認真學習經濟方面的法律法規,切實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

2.課程本身具有實踐性、應用型特點。“經濟法基礎知識”課程實踐性強,在傳統的重理論傳授、輕實踐訓練的課堂教學模式中,教師注重課堂講授,學生被動接受知識要點。這種方式因師生之間缺乏互動交流溝通,極大阻礙了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學生實踐感知性差,慢慢導致學習信心不足,失去對課程的學習興趣。“經濟法基礎知識”課程是一門實踐能力要求極強的課程,在教學過程中尤其應重視基本理論與專業實踐相結合,注重培養學生運用經濟法理論知識分析、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

3.現代教學方式要求打造立體課堂。拘泥于傳統的教學規范、教學制度、教學觀念的限制,以往“經濟法基礎知識”課程課堂基本以講授為主,雖有在課堂上模擬真實生活的案例,講授一些生活中的真實案例,但對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離學生的認知特點還有距離。因此,從整體上按照授課環節設計教學情境,即從課前、課中、課中加課余、課后、畢業前等環節入手,創設出該課程的立體課堂、設計完整的“經濟法基礎知識”課程流程式實踐、實訓環節教學情境,能適合職業教育學生能力培養的需要。

二、流程式實踐、實訓教學情境的具體環節及實施

“經濟法基礎知識”實踐、實訓教學情境模式設計,整體上按照授課環節設計教學情境如下:

1.課前:學習方法指導、課前五分鐘演講。(1)課程網頁上的學習方法指導。“經濟法基礎知識”課程2009年被評為遼寧省省級精品課,已經建立了該課程的網站,因此學生在學習本門課程時可以充分運用網絡資源。在課程資源欄目中專門設計了學習指導項目,教師授課前可以指導學生課前在網上查閱學習。(2)課前五分鐘演講。有演講實施方案和環節:實施的目的和意義、預期目標、演講方案、總結和評估,教師點評指導意見;學生上交演講稿,教師反復指導;每次課課前可以采用學生自己自薦或者集體或者教師推薦進行演講;演講后學生上交演講感想。

2.課中:案例引導教學法。采用“任務驅動”方式。比如,在講解某一個章節內容時,流程如下:舉具體案例實例(選取典型案例)―引出本章具體內容―指出問題(可以從教者指出也可以讓學生指出,同時可以進行互動)―教師講解本章節具體內容―再進一步解決所舉的具體實例―發散思維舉相關案例,提高學生能力。

3.課中+課余:自擬案例、相關實訓項目。第一,自擬案例。(1)流程包括:方案設計(教師在課堂布置,學生也可以上課程網站自學方案查看實例)―學生根據方案分組操作―上交自擬案例材料―教師講評―課堂反饋。(2)方案設計如下:項目創意,通過所學的法學理論知識上升為實踐能力的培養;考查環節:教師基礎理論講授―學生吸收―學生分小組自編案例―小組討論―集體評議―教師講評。(3)案例選取要求:選取的案例范圍應圍繞教師已經講授的知識內容和相關法律法規;案例選取的內容必須貼合實際,可以是身邊發生的案例也可以是親屬的實例;案例描述可以圍繞一件事或一系列的事件來展開,應完整;案例的分析評價應有理有據,觀點和策略要集中、正確;(4)自擬案例涉及環節:案例題目自擬,每一案例材料包括四個部分內容――背景、案例描述、分析、反思。在表述時,四部分內容可分可合,由作者視行文的需要而定。(5)采取形式:每班級以五人為單位分小組進行,每個同學有發言,有小組結論,基本上采用合議庭評議方式進行,小組結論類似法官判決。(6)教師講評:從法律規定和案件處理兩個方面進行。

第二,相關實訓項目。針對培養學生的法律知識應用能力設計了8~10個相關實訓項目。訓練目的和任務:培養學生運用法律手段處理在經濟管理活動中遇到的各種矛盾和糾紛的能力,擴充學生的知識結構,擴展學生的執業能力,加強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主要項目有:討論并制作一份企業設立策劃書、進行公司審批申請及登記注冊、簽訂并完成一份合同法律文本設計、所得稅或產品質量法解讀與運用案例討論、書寫訴狀等。以簽訂并完成一份合同法律文本設計為例,該實訓項目包括:項目能力培養目標、實訓內容、訓練方式、項目考核辦法等環節,同時配備實訓項目考評參考樣表。

4.課后:網絡考試測試系統和網絡“教、學”研討與交流。(1)考試測試系統。通過“經濟法基礎知識”網絡課程,針對測試知識掌握情況設計了網上考試系統,測試項目有選擇、名詞解釋、簡答、案例分析、材料分析等題型,學生可以在線測試知識的掌握情況。(2)“教、學”研討與交流。訓練方式:由教師精選有代表性的案例,同學們需結合所學的有關法律法規從提供的案例中選取一到兩個進行自主分析,由教師進行評價和指導。最終學生可以登錄網頁查詢到各個題目的參考答案。“教、學”研討與交流這種方式就是通過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形成交互互動。

5.課余:辯論賽、法院旁聽、模擬法庭、校園法律咨詢平臺等。(1)辯論賽。訓練流程如下:關于辯論理論規則和辯論技巧的培訓和講解;選辯題,擬選用辯題――抽辯題,經參賽班級選手現場抽簽,確定對壘班組;觀摩國際大專辯論賽的光碟并分析;擬定辯論賽賽程,確定指導教師;經過初賽、復賽、決賽程序過程;總結表彰。(2)法院旁聽:庭審實例這種方式生動、形象、鮮活,受到大學生的歡迎。法院為大學生提供法律實踐教育,在加深大學生對社會的理解、塑造大學生完美人格方面,有著其他部門不可替代的優勢。培養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強化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是人民法院社會管理創新的一個有效途徑。(3)模擬法庭。模擬法庭環節應按照庭審的實際環節進行,流程如下:前期準備、庭審現場、庭審過程、合議庭評議以及宣判。學生在課余的演練環節應包括:制訂模擬法庭實訓活動方案―法院旁聽觀摩―學習參考劇本―確定擬用劇本―安排角色―反復演練―實際進行模擬法庭―效果評估與反饋。(4)專家講學。專家講學采用講座教學法,定期聘請法官、檢察官、律師、企業法律顧問等就有關法學實踐具體問題進行專題講座,專家的實際辦案經驗與經濟法相關理論密切結合,通過極富感染力的講授,切實增強學生對經濟法課程知識的感性認識。(5)校園法律咨詢平臺。課程籌建了一個網上與學生能夠實時互動的溝通渠道――校園法律咨詢平臺。這個平臺不僅可以給學生傳遞法律信息,而且能夠做到普及法律常識、提高法律意識、解決法律疑問,同時增加學生課程學習的實用性。(6)社區法律咨詢活動。成立社團或者法律咨詢小組將學生的課余時間利用起來,進社區開展如以“送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進社區”為主題的法律咨詢活動。活動不但能提高學生的理論知識水平,更能增強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能力,為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實踐平臺,充分鍛煉理論結合實踐的能力。

6.畢業前:學生寫經濟法方面的畢業實踐調查報告。調查報告寫作是學生綜合知識能力的檢驗。幾年的實際運作證明,這種調查報告的模式十分適合高職院校的學生。例如我系學生寫過《海城地區商標侵權現狀調查》,調查主要是選取了海城地區的夜市、商場、箱包市場來進行,對調查到的第一手資料分析運用,采取的形式和選取的資料都具有實際性。這樣的調查報告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應用性。

三、實施流程式教學情境應注重的問題

1.注重實踐、實訓環節的全流程實施。“經濟法基礎知識”這門實用性很強的學科,只有應用到實踐中解決問題才能最大程度實現教學目的,因此一定要注重在教學過程中全流程實施教學情境模式。第一,樹立“教師教會學生學”的理念,切實轉換教師與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往是“教師教、學生學”以及“教師教學生學”的模式,“教師教學生學”較比“教師教、學生學”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相脫節的狀況較有進步,但是相對于“教師教會學生學”的模式仍有不足。“教師教會學生學”,教師不僅教知識而且教會學生學習方法,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第二,全面把握實施的各個環節,將全流程實施落到實處。利用有效手段將課前、課中、課余等環節有效實施。僅以課前五分鐘演講環節為例,該項目僅占用課前五分鐘,但是教師和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完成該項目需要大量時間。教師指導需要做的工作包括:講解項目實施的目的、意義、項目實施的預期目標;對課前演講方案予以指導;學生演講結束后的總結和評估等。學生自主完成的內容包括:組建組織機構,選擇學生負責人,對學生進行分組,選拔人員,選取演講稿,課下準備,課上演講。課前五分鐘演講環節同時為課余環節的辯論賽提供有效預熱。第三,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培養學生組織能力和自治能力。這些能力的培養需要通過構建學生領導機構和小組以及評價機制,在實訓環節中切實貫徹運用。以自擬案例實訓環節為例,大量訓練環節需要學生利用業余時間完成,效果展現需要在課堂實施。實際操作過程中,為充分利用學生的業余時間以及方便學生之間相互溝通,可讓學生以寢室為單位進行分組操作,以班委成員為領導機構監察實施效果;在課堂檢驗實施實效時,各分小組模擬采用法庭合議庭評議方式進行,即學生以分小組形式展現,各模擬組模擬法官發言,小組結論類似法官判決;各模擬組實施結束后由評議組評價、現場打分,教師重點講評完成此環節。通過這些環節的環環相扣,學生的自治能力和組織能力得到提升。

2.注重教學效果的實效性。實踐、實訓教學情景模擬把學生置于真實或近乎真實的教學環境中,可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法學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第一,注重提高學生口頭表達能力和思辨能力。學生親身參與司法流程扮演不同的角色。如模擬法庭環節:聘請法院的法官實地指導開展模擬法庭活動,在活動過程中經過前期準備、庭審現場、庭審過程、嘉賓點評、模擬法庭效果評估與反饋等過程,以實戰檢驗學生所學法律理論知識,學生組織能力、善辯能力、綜合分析問題能力在實戰中取得實效。第二,注重學生創新能力培養。在實踐、實訓教學環節中,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分析、解決實踐中遇到的具體問題時,引導和積極調動學生創新思考的主觀能動性,激發學生的潛能。例如調查報告寫作是學生綜合知識能力的檢驗,這種實踐調查報告的形式最適合考查高職院校經濟管理類學生的專業學習水平。教師引導和幫助學生進行科學選題,選取具有實際性的資料、針對性和應用性強的調查報告寫作,有助于學生解決問題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提升。第三,注重強化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由于實踐、實訓情景模擬的諸多環節都需要學生共同參與,互相配合才能完成,在這些過程中學生容易形成較強的集體榮譽感,加強團隊合作精神,所以教師應很好地予以引導和把握。通過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熱情,讓學生積極參與新穎豐富的多樣化實踐、實訓教學模式,通過個人或集體搜集資料、整理與思考的過程凝聚集體的力量,這是傳統教學模式無法企及的。

3.注重對學生進行多維評價,考核方式多元化。(1)注重職業技能與職業道德評價。在模擬真實實踐、實訓的教學環境下,學生身臨其境地模擬各種角色,遵循實際能力培養的程序、方式方法具體操作,學生的專業知識得到鞏固和擴大,同時充分發揮潛能,在職業能力訓練中綜合素質潛移默化得到培養。實踐、實訓中學生分小組進行,集體討論,團隊合作,增強群體意識、合作意識,培養職業道德方面的責任感和敬業精神,養成工作主動、負責、真誠、守信、保密、沉穩、機敏的職業規范。(2)采用多種形式評價考核學生的實訓成果。以往的考核方式學生單純為了應付考試,重結果不重過程,而實施流程式實踐、實訓教學情境方式,注重加強過程監控,強調過程評價。可以調整整門課程的理論考核比例,輔之以考核技能的文書擬寫等題型,實踐環節應對課前、課中、課余環節項目均設定一定相應的分值。考核內容包括技能分,輔之以態度、形象、團隊、創新分值等。教師考核學生實踐、實訓成績的依據應包括:學生的自我管理、溝通合作、解決問題和完成任務、設計和創新等方面的能力。

總之,“經濟法基礎知識”課程通過課前、課中、課余、課后到畢業前等環節全程流程式設計實踐實訓教學環節,采用全方位立體課堂培養學生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能力,教師在教學中從培養學生的實際能力出發,將這些環節加以貫徹,切實提高高職院校學生的綜合素質,符合高職教育重素質培養的要求。

[參考文獻]

[1]黃潔琦.高職院校經管類專業經濟法課程體系重構探析[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1(2).

篇(4)

論文關鍵詞:經濟法;工學結合;教學目標;分層次教學;案例教學;實訓

“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是高職院校遵從職業教育規律、凝煉發展特色、提升辦學水平、增強育人能力和服務社會能力的必由之路,也是全世界高職教育發展的共同取向。《經濟法》課程作為高職院校經貿類專業的必修課,由于涉及的法律法規眾多,覆蓋了經濟生活的方方面面,知識點眾多,且作為一門應用性極強的學科,又要求學生具備較高的邏輯概括能力和問題分析能力,因此,對尚未投身社會的學生而言,學習難度是較大的。如何切實增強《經濟法》課程的教學效果,使高職學生真正達到能懂會用的目的,確需我們在教學中不斷探討,改革教學方法手段、教學程序設計以及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在此,筆者就如何契合高職院校“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對高職經貿類專業《經濟法》課程教學改革進行探討,以期拋磚引玉。

一、高職經貿類專業《經濟法》課程開設的現狀

黨的十四大確立了建立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并提出了“市場經濟就是法治經濟”,這不僅符合我國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客觀要求,也適應我國全面推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基本方略的客觀需要。與此相適應,高職院校在培養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人才過程中,在大多數專業的培養計劃中,經濟法都是被作為必修課或者選修課安排的。特別是在會計、金融、市場營銷、電子商務、國際貿易等經貿類專業中,基于其人才培養目標為適應經貿部門或企業經營管理第一線需要、實踐能力強、具有良好職業道德的高技能應用型專門人才的定位,其在知識的結構中,就必然要包括企業法律制度、合同法律制度、競爭法律制度、勞動用工制度等法律在內的非常廣泛的市場經濟的法律知識,通過加強對我國以及主要貿易國經濟領域的法律制度的認識和理解,以培養學生預防經濟糾紛發生的能力為重點,使其在將來的實際工作中具有初步掌握運用法律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符合現代企業對員工的基本素質要求。因此,經濟法課程已成為各類高職院校經貿類專業培養既懂經貿知識、又懂法律知識的高素質經貿人才的一門重要的必修課程。

二、高職經貿類專業《經濟法》課程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教學內容未能突出重點,不利于學生學習目標的確定

《經濟法》課程由于涉及的法律法規眾多,因此,對于非法學專業的高職經貿類學生而言,在學習中不僅會處處遇到抽象、專業的法學專有術語的問題,還經常感到知識點太多,難以掌握,從而容易滋生畏難情緒,影響了對學科學習興趣的產生。此外,經濟法屬于法學體系中的內容涉獵很廣,覆蓋了經濟生活的方方面面,學生既需要掌握法學專業知識,又需具備一定的經濟學的知識。因此,如采取傳統的教學方法,只是根據經濟法學科的結構體例逐章講解,而不是根據課程開設要達到的使學生能真正掌握必備的法律實務技能,增強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從而最終形成處理職業中的法律事務、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實務能力,成為適應市場經濟發展需要的專業技能人才的目的來安排教學,突出實用性技能方面內容的教學重點,必然使學生學習目標不明確,學習興趣不高,學習《經濟法》課程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夠,最終使該課程開設的目的不能達到。

(二)以理論知識講授為主,理論聯系實踐不夠

法律課程由于涉及到眾多的法律概念和具體的法律條文,傳統的教學方法往往是注重概念的解釋,特別是對于非法律專業的經貿類學生,為便于學生理解陌生的法律專業術語,老師理論知識的講授時間一般較多。但這種傳統的以法律概念、特征、作用為主要知識點的理論講授模式,使學生每節課都是被動地接受老師的講授的大量概念,不僅在知識消化上存在一定難度,使學生作為一個初學者在接觸新概念、新知識時可能產生種種錯誤和不解;而且由于不能將抽象的法律概念、法律條文與具體的實踐生活、社會現象相聯系,結果往往使學生不能理解法律的抽象與社會生活的具體之間的聯系,從而使學習者在學習經濟法過程中對經濟法知識性的了解和掌握與經濟法的實際運用存在著一定差距,理論聯系實踐不夠,法律的適用性、操作性不強,導致課堂講授的知識缺乏說服力。

(三)教學手段單一,影響了教學效果的提高

傳統的教學手段往往是教師在課堂上唱“獨角戲”,老師一本教材、學生一本課一本筆記本,由教師向學生灌輸教材內容,且偏重于理論部分,學生采用的是“上課記筆記、下課背筆記、考試考筆記”的應試學習方法,處于一種盲目跟從的地位,缺乏自主思維和學習積極性,學生參與實踐的機會偏少,最終導致培養出的學生學習主動性差,知識面窄,綜合素質較低。由于《經濟法》是一門實用性很強的課程,而單純的法律條文又十分枯燥,如果單靠老師一味地說教來講解,學生就永遠只是課堂的配角和被動的接受者,這樣,既不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不利于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其結果往往使教學效果事倍功半。所以在講授《經濟法》課程中,教師一方面需要用大量的案例作為輔助來幫助學生理解法律條文,調動其學習興趣,另一方面,還應該積極探索其他新的教學手段以提高教學效果。

(四)缺少實訓內容,未能體現高職院校“工學結合”的教學要求

從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目標的定位來看,高職院校學生實踐技能的培養是其重點,而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要根據課程的特點,結合課程開設的目標,將實訓內容引入到課堂當中,通過“工學結合”的教學模式,切實提高學生的實務應用能力。但從目前各高職院校《經濟法》課程的講授情況來看,由于相當部分授課教師本身缺乏具體從事經濟法實務工作的經驗,甚至由欠缺法學背景的授課者來擔當授課教師,由于授課者本身欠缺實際的經濟法規訓練,往往把經濟法教授成單純的法律條文解釋學,更談不上指導學生結合實際具體運用相關法律知識。無論有多么科學的教學大綱、適合的教材、先進的教育技術,如果在教學模式中未能加強對學生的實際運用能力的訓練,尤其是那些動手實踐性很強的一些專業技能,單靠以教師講授、理論為主的教學方法來進行課堂教學的話,學生應用能力和實務技能的培養都只能是一句空話。 轉貼于

三、改革高職經貿類專業《經濟法》課程教學模式的對策和建議

(一)要明確課程性質,確定教學目標

《經濟法》課程的開設,是旨在通過經濟領域主要法律制度的學習,使學生能夠熟練掌握未來在企業中工作時需掌握的法律知識和法律技巧,最終形成處理職業中的法律事務、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實務能力。因此,在課程開始講授之前,就必須向學生明確課程的性質,即該課程是屬于應用型的課程,要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必須開動腦筋、勤思考,多總結,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不僅掌握各種法律法規的基本原則,而且逐步提高應用具體法律規定解決實務問題的能力,能夠學以致用,為參與實際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例如,在課程開始講授之前,我就首先明確,經濟法作為一門應用性極強的法律學科,死記硬背沒有用,最終,還是要通過掌握法律知識解決實務問題。由于課程的性質、特點以及作用等問題明確,教學目標清晰,學生比較全面地了解了課程的基本體系與結構,明確了課程在整個專業教育中的地位,并特別注意與其他緊密相關課程的銜接與配合,這就為切實增強《經濟法》課程的教學效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二)要抓住教學重點,采用分層次教學

由于《經濟法》課程包括了公司法律制度、合伙企業法律制度、個人獨資企業法律制度、合同法律制度、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律制度、產品質量法律制度、反不正當競爭法法律制度、稅收法律制度、金融法律制度、對外貿易法律制度、勞動法律制度等,因此,所包含的內容是相當廣泛的,對初學者來說,往往因課程的內容廣泛而在學習中易于混淆,影響了教學的實際效果。針對這種情況,在教學過程中,筆者采用了“抓住重點,分層教學”的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具體做法是,根據《經濟法》課程的內容特點,將課程內容和要求學生所應掌握的學習內容分為“了解”、“掌握”以及“能用”三個層次。對于經濟法的一般原理、概念和功能,要求學生達到“了解”;對于簡單而較次要的法律知識,只要求學生達到“掌握”;而對于學生今后工作、生活中要運用到的重要的法律知識,則要求學生達到“能用”。例如,在講授合同法律制度時,基于商事主體參與經濟活動基本是通過合同的方式進行,因此,合同法律制度作為重點講授的章節,在教學時,我就對教學內容劃分了不同的層次,如合同法概述、合同法的基本原則等內容即屬于“了解”層次;合同的成立、合同的效力等屬于“掌握”層次;而合同的內容、違約的補救方法等則屬于“能用”層次,是課程的教學重點。

由于學生對整個課程的教學層次有清晰的了解,在學習重點和分配學習精力上就能有較好的把握,能注意區分重點與非重點,合理分配和使用力量,從而取得了以點帶面、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效果。

(三)要以實務為主線,進行案例教學

法學課程,可以說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學科,因此,基于法學課程的特性,在《經濟法》課程的講授中,要以實務應用為主線,以學生未來在企業中工作的實際需要為重點,拋棄以往法學教學單純羅列法條,深奧、枯燥的理論知識較多的教學方式,采用案例教學的教學方法,通過循序漸進、由淺漸深的案例教學,不僅使課堂教學氣氛生動,師生交流活躍,也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篇(5)

中圖分類號:D922.2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5884(2016)05-0069-03

近年來,隨著社會發展,眾多高校紛紛將經濟類專業人才的培養目標定位在既擅長經濟又懂法律的復合型人才上。毋庸置疑高校經管類專業開設的經濟法課程已成為其教學課程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目前的經濟法課程教學中存在教學方式單一、理論和實踐相脫節的狀況,以教師為中心的理論教學占據主導地位,教師的課堂教學以傳統的“一言堂”“填鴨式”教學為主,師生之間缺乏互動和交流,教學相對分離。尤其對于先天法律基礎薄弱的經管類學生而言,本身對課程的學習興趣不足,缺乏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師若還拘泥于傳統單一的教學方法,則教學效果堪憂。因此,創新經濟法課程教學改革思路,提升學生學習興趣,使其通過主動學習對我國經濟法律制度有更清晰的理解,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是在教學中需要不斷研究和探討的問題。當然,所有教學行為都離不開科學的教學理論,我們的研究主要以混合教學理論和建構主義教學理論為理論支撐,采用“傳統”加“實踐”的教學模式,教師積極引導,學生自主實踐,以期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

1經濟法課程教學中各種實踐教學方法的應用

1.1案例教學法

案例教學是指教育者本著理論與實際有機整合的宗旨,遵循教學目的要求,以案例為基本素材,將學習者引入一個特定的真實情境中,通過師生、生生之間雙向和多向互動,積極參與,平等對話和研討,重點培養學習者的批判反思意識及團體合作能力,并促使學習者充分理解問題之復雜性、變化性、多樣性等屬性的重要教學形式[1]。案例教學法的形式包括文字案例教學和視頻案例教學,其中,文字案例教學是常態性手段,我們的創新重點在視頻案例教學。在視頻案例教學中,首先,教師選取案例要注意做到與教學內容相匹配,符合關聯性原則,應盡量選取源自現實生活中的具體而生動的典型案例。例如,在《公司法》《物權法》《合同法》《知識產權法》《市場秩序法》等多個部門法的講述中,我們都選取了有針對性的視頻。如《公司法》的課程中,我們選用了《誰動了我的麥當勞》這一發生在長沙本土的案例來講述隱名股東的問題,在《物權法》的課程中,我們選用了《天價烏木之爭》《小區來了陌生人》這2個案例來分別講述原始取得、建筑物區分所有權、相鄰關系等問題,在《合同法》的課程中選取《房屋買賣糾紛案》這一案例講述合同的誠信原則,用《惹禍的石頭》這一典型案例來講述合同的法定解除問題,在《知識產權法》課程中我們選用了《誰是王致和》來講述中華老字號如何走出國門進行商標訴訟維權的問題,在《市場秩序法》這一課程中我們選用了鐘山說法欄目的《知假買假》《一房二賣》等多個案例來講述發生在湖南長沙的消費者權益保護、不動產一房二賣糾紛等貼近生活實踐的法律問題。教學中,老師在充分講述相關理論知識后,暫時退居到幕后,學生走向前臺,相互間開展積極的探討和思考。在播放視頻之后,教師再次走向前臺,發揮“指引”和“矯正”作用。第一,要注意自由討論并不意味著放任自流,而是應當引導學生圍繞案例的爭議焦點展開討論,并注意觀察學生的反應,鼓勵在討論中積極參與的學生首先發言,帶動課堂氣氛,再陸續請不同學生發言,廣開言路,讓不同的思想產生碰撞的火花,把學術氛圍推向高點;第二,學生發言結束后,教師應適時做出回應,就學生所提出的解決問題的思路和可行性途徑進行點評并總結,鼓勵和褒獎表現不錯的同學。當然,在案例教學中也應當要注意若干問題,如視頻的播放頻率要適當,播放太過頻繁則容易造成“觀看疲勞”,降低學生興趣。再如,觀看視頻切忌一看了之,要圍繞案例中心點結合理論具體分析才能達到應有的效果。

1.2模擬實訓教學法

模擬實訓教學,是以全新視角,借助商事登記軟件、商事談判軟件等現代技術對“經濟法”課程進行創新,在學生掌握基本理論知識的基礎上,通過多層次、多方位、多手段的法律實操綜合模擬實訓,使學生在模擬仿真和真實的業務環境中,熟悉各種經濟法律規范及商事活動流程,應用所學經濟法律專業理論和商事法律實務相結合,最終提高學生的學習成效。例如在講解《公司法》這一章節時,我們就可以采用“商事登記”模擬實訓教學。授課前教師精心準備素材,課堂上針對新《公司法》中關于公司資本制度、公司登記制度的修改著重講述。課后,基于公司注冊實際流程的地域性差異,我們以湖南長沙地區為模板,將注冊有限責任公司所需相關材料及具體流程大致提供給學生,由其自由組隊組合成若干學習小組,組內成員扮演股東、法人代表等多個角色,由各小組利用2周時間完成小組討論、文本制作、陳述展示、模擬登記等各個環節的工作。因為老師提供的資料有限,實際注冊登記公司還需完成大量相應文案及涉及多個流程,這就會使學生從被動接受知識到主動探索,查閱資料、請教老師、互相討論,在一個逼真的環境中通過實訓獲得初步的實踐經驗,掌握公司注冊登記流程、文本制作、銀行賬戶開設、稅務登記等一系列法律知識,在提升學習興趣的同時,也增強了學生對于當前我國商事登記制度改革的社會意義的理解,為后續課程學習及將來走入社會奠定基礎。

1.3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是一種情景模擬活動。經濟法課程中的角色扮演法,是一種在老師指導下,學生通過角色扮演而親自體驗仿真式的教學方法,是教師創設教學內容所需要的接近實際工作或生活的場景,然后讓學生在這種場景中分別擔任不同的角色,教師在一旁進行指導,并作出最后總結的一種虛擬實踐性教學方法[2]。角色扮演法本身是一項帶有娛樂的參與性活動,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興趣和參與積極性,同時需要各個角色之間的配合、交流與溝通,提高學生專業素養的同時也增強了其交際能力。例如,針對合同的訂立這一知識點,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采取學生自愿加老師指定的方式,每組選取2~3名學生作為洽談負責人(其他未直接參與洽談的同學負責搜集資料、提出建議等工作),以模擬實訓教學中所組建的公司為基礎,依據教師所給的素材或者學生自己上網搜集的素材,分別代表買賣雙方進行洽談形成合同文本,兩組同學在洽談過程中要結合多媒體進行必要的陳述展示,其后,其他同學可以進行評價和發問,教師還應就學生的洽談過程和點評過程做出評價和總結,最后還應當要求學生整理文本,上交報告以便評分。這樣既能寓教于樂,活躍課堂學習氛圍,又能使學生在親身實踐中深刻領悟和掌握相關法律知識,增強學習效果。

2對相關教學理論的實踐

在各種實踐教學活動中,混合教學理論和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得到了具體的實踐。例如,在混合教學理論的指導下,將傳統和實踐相結合,包括傳統和實踐學習的結合、定制內容和非定制內容的混合,自主學習與協作學習的混合、課堂內學習和課堂外學習的混合等等。在該理論指導下的課程教學模式改革中,學生成為教學活動中的主體,老師不再“包辦”,而是“引導”,整個學習過程可以劃分為不同的版塊,每個版塊有其具體的學習目標,各種教學手段是支撐,學生在老師的帶領下,自主實踐,完成連續的學習活動,師生互相配合,共同完成“引導、自主學習、矯正、評價”的學習過程。還比如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其理論的核心就是以人為本,充分發揮學習者本身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從自主學習的經驗中構建自己的知識框架,而非單純被動地接受。在經濟法的課程教學實踐中,教師應根據教學條件、學生的專業特點等多方面因素為其提供實踐的機會,而且這種設計的出發點應當立足于學生本身,使學生在整體的大方案下可以實現個性化的自主學習,教師不僅是“授之以魚”,還要“授之以漁”,要讓學生不僅知道是這樣,還要知道怎么才能做到這樣,使其在老師的教授下,自主學習,學會撰寫各種文案,掌握開展各種類型實踐性活動的方法和技巧,為今后的工作實踐打下基礎。以模擬實訓和角色扮演為例,學生在了解立法包括最新司法解釋的基礎之上,采用小組討論的實踐性方法,設定一個訓練的題材,在課后不僅自身要進行鉆研,還要與同學協作制作文案等登記和洽談的材料,要在討論的基礎上達成共識,再來進行模擬登記和商務洽談。在這種過程中非常好地應用了這兩種教學理論。

3對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的完善

通過實施上述各種實踐教學方法,不僅有利于提高教學質量,而且有利于優化評價體系。首先,我們經濟法課程教學的評價途徑改革目標是“形成性評價”,所謂形成性評價,是“對學生日常學習過程中的表現、所取得的成績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態度、策略等方面的發展”做出的評價,是基于對學生學習全過程的持續觀察、記錄、反思而做出的發展性評價。學生主動參與各種實踐教學活動,可以增強自信和協作精神,使其從被動接受評價轉變成為評價的主體和積極參與者,同時有利于實現從對結果的考核向對過程的考核轉移這一“形成性評價”的最核心的目標。其次,評價主體多元化,包括教師、學生個體和學生組織的三方評價。傳統教學中,教師是唯一的評價主體,學生處在被動接受評價的地位,而經濟法課程以大班教學居多,教師對學生的評價高度依賴最后的課程閉卷考試。學生參與實踐性教學活動過程中的學生自評、小組互評可以改變這一傳統模式。學生自評包括對自身取得的實際成績和精神上的收獲兩方面的評價。學生組織評價不僅是促進生生之間的交流與溝通,提升合作精神,同時也具備監督作用,積極參與者更有前進的動力,而懈怠被動者則只能改進,避免了吃大鍋飯的局面;最后,評價形式多樣化。我們將整個實踐環節的得分設計為占課程考核成績的30%,采取多樣化的考核方式。如針對案例教學法的考核,老師可通過案例討論的參與互動情況及課后布置的案例題的分析回答情況給予評分。針對模擬實訓環節的考核,可根據實訓情況采取指導教師評定、文案評比與實操登記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成績按照相關比例記入總成績;角色扮演活動的成績考核則主要以學生在整個扮演活動中的表現以及學生提供的書面材料為依據,成績按照相關比例記入總成績。總之,通過實施各種實踐教學方法,實現多樣化的考核形式,不再單純依賴最后的閉卷考試,能夠更好地促進教學改革,使學生獲得更好的發展。

參考文獻:

篇(6)

(二)知識學習為手段,方法意識為目標我國近年的立法進程加快,即使對于法科學生來說,不可能每頒布一部法律,就設置一門法律課程。對于新的法律的理解和運用,需要學生從相關理論出發,進行法律推理,使學生能夠在無須課堂講授的情況下,也能依靠法律教育培養起來的素質和基本知識理解和運用新頒布的法律。對于商科學生來說,專業核心課程的設置都難以滿足,在有限時間內再設置比較多的法學課程是不可能的。如何使部分學生能夠根據自身能力和興趣自覺地學習法律知識,教師有責任在經濟法這門課程的講授基礎上,通過網絡課程做些適當有效的拓展:結合企業經營管理知識,重點拓展與商務技能培養相關的法律知識。在這些知識的基礎上,通過設置實務技能、熱點討論等內容,要求學生掌握法律文獻的檢索和應用方法,從法律角度判斷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自覺運用法律知識和法律思維方法處理商務問題,以此培養學生認知法律和運用法律的意識和能力。

二、經濟法網絡學堂應用實效的保障措施

(一)公布熱點案例,匯集疑難問題網絡學堂是教學的輔助手段,過去囿于教學條件所限,案例討論往往是在課堂上隨堂公布,這樣做,一是不利于教師最新的熱點案例供教學討論,二是不利于學生利用課外時間充分思考準備,課上的討論往往流于形式。而網絡學堂可以充分利用其動態性、開放性特點,提前公布熱點案例,或者從學生中收集感興趣的案例,師生可在網絡學堂共同探討,匯集疑難問題,再利用上課時間進行面對面的觀點交鋒,能夠收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篇(7)

“經濟法概論”作為高校經濟學專業的基礎學科,具有實踐性極強的特點。在如今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要培養出現代化的新人才就不得不與時俱進,而傳統的教學手段與方法已經不能適應經濟發展對人才素質提高的要求。如何提升經濟法概論的教學實際用途,是我們必須要面對的一個重要問題。

一、教學現狀及面臨的問題

(一)基礎學習較少,學識基礎薄弱

“經濟法概論”的教學內容多,但教學學時較少,因此在各高校,“經濟法概論”的教學方法往往是傳統的“填鴨式”教學。老師一個人講,學生基礎弱,聽不懂,無法融入課堂里,這樣就使得主角配角位置顛倒,必然無法令人滿意。

(二)教學手段相對陳舊

如今,案例教學以及多媒體課件教學的方法已經廣泛的應用于各種課堂,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主要采用的還是灌輸的教學模式。這種傳統的教學模式容易導致學生對老師或是知識具有依賴性,學生學習只懂皮毛,不懂得舉一反三,靈活運用到現實生活中,思維狹窄,不會產生創設性的思考。這樣的教學是無法提高學生素質的。教學應以實際應用為導向,不能只是滿足于簡單講授經濟法律的基礎知識。教師應該主要注重引導學生去真正理解法律的內涵、闡釋立法的精神和原則、提高學生應用法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教材缺乏層次感

教材是教師的教學依托,是教學環節重要的組成部分。但是《經濟法概論》教材的內容偏多,而且繁雜深奧,大多數內容需要學生自己學習,教材大多只是起到參考價值,而且較為陳舊,無法做到立足實際,與實際問題嚴重脫節,如《勞動合同法》等章節更新緩慢,無法做到對現有問題進行實際分析,且邏輯混亂,重點不突出,缺乏層次感。

(四)傳統的考核結果束縛學生的學習潛能

目前我們高校的考試主要還是閉卷考試,這導致學生還要遵循為了考試而學習,學校的一切工作也是圍繞考試這一主題展開,讓分數來作為測評師生成績的重要依據。在這樣的傳統學習環境中,使得學生的主要任務就是考高分,這樣就使得學生的實際運用能力無法得到很好的鍛煉與提高。

二、教學改革的建議

(一)調整課時設置

不同專業對學生的素質要求不同,不能只是單純地給學生奠定法律基礎。在初步明確基礎知識的情況下,對于經濟學和非經濟學專業進行差別對待。經濟學專業建議先開設《法律基礎》這一課程,在此基礎上設置《經濟法概論》,兩者課時合計60課時,中間10課時實現實訓;非經濟學(非法學)專業可直接開設《經濟法概論》,但要保證48課時以上,中間有8課時以上實現實訓。

(二)重點必須突出,邏輯必須清晰

經濟法教學內容繁多,突出重點是提高教學質量的一個很好的方法。首先應按照不同專業的培養目標和要求來取舍課程內容,形成自己的專業需要,如學經濟管理專業的,就應注重市場管理法等的學習;學會計專業的,就應注重稅法、金融法等的學習。同時還要注重與時俱進,比如將新出現的熱點問題或最新立法及時的融入到教學中,不斷更新教學內容,引導學生關注熱點,思考熱點,開拓學生的思路。(三)結合學生專業素質的不同要求,豐富教學手段

古語云:“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在開放教育環境下的經濟法課堂教學應該是開放、靈活多變的教學,注重教學的創新與開放。在開展教學的過程中,鼓勵學生將課外的知識充實進課堂,將課堂的理論知識與課外的社會實踐結合在一起。要注重發揮學生的個性和特長,培養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積極開展第二課堂,如參加一些學生法學社團,也可以與法院建立經常性的實習觀摩基地。另外,強化案例教學及多媒體課件教學的使用,將單一的課堂講授變得多樣,可以進行講課、課堂討論、案例分析、社會調研等多種方法相結合的教課模式。

案例教學是一種具有極大發展潛力的教學模式。案例的選擇應重視符合“三實”(實戰、實用、實務)帶動“三基”(基礎知識、基本概念、基本理論)的要求,尤其要重視一個“實”字,要引導學生運用所學到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讓學生意識到自己所學的知識是可以有實際作用的,這樣學生的積極性及探究欲就會得到極大的提高。如今常見的案例分析法有三種:列舉案例法、講評案例法、討論案例法。

1.列舉案例法

是指在授課中,教師為了更具體形象的闡述重點難點內容而列舉一個或一組典型案例,案例可是現實生活中發生的真實事件,也可以是對真人真事進行加工修改后的案例。

2.講評案例法

是指教師為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某一教學重點而對一案例進行深入的解剖與分析,并通過講評案例使學生更好的理解與掌握課本理論。在進行這樣的教學時可以使用電化教學方式,比如播放民事審判的錄像片,邊看邊講評。

3.討論案例法

為了加深同學們的學習印象,鞏固教學效果,教師可以在某一主要章節講授完后,組織學生進行案例討論。教師需要事先準備有針對性和難度的案例,并且人們大都對這個案例有不同的見解和結論的。案例要有詳細的情節,教師在介紹案情后,提出問題,要求學生運用所學經濟法知識來分析解決案例。小組討論,大班討論都是可行的方法,也可以先合后分或先分后合。盡量讓每一個學生有機會發表自己的見解。老師在最后要對同學們的表現進行評價及總結,這樣的方式可以很好地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結合學生專業素質的不同要求,完善學習效果評價方式

教師教學過程中可以結合各章節的內容給學生布置討論題,組織學生針對一些熱點問題開展討論,以學生在案例的處理表現,作為平時成績,以此調動學生參與問題討論的積極性。經濟法的教學應根據專業的不同而進行不同的選擇,對于需要學生記憶的知識可以出題進行統一考察。通過經濟法的教學活動,使學生們能夠深入理解和把握經濟法理論,能夠運用經濟法知識解決現實問題。同時課堂的教師不要固守傳統的法律院校的教學模式,應從不同方面做工作,通過多樣的教學手段的綜合運用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出社會所需要的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張慧琴.淺談經濟法概論中的案例教學[j].文教資料,2005,(2).

篇(8)

1.課程設計理念

高職經濟法課程設計的理念是指課程設計的原則和標準應圍繞高職經濟法職業本位的課程觀和教學觀。高職經濟專業旨在培養企業市場營銷、財務會計、人力資源管理、行政管理等方面所需的基層管理人員,課程內容需覆蓋企業市場營銷、人力資源管理、行政管理等崗位職責所需要的法律知識以及相關的能力技能,教學時要有根據有選擇性地進行訓練,這就是所謂的職業本位的課程觀。

2.課程設計思路

順應設計理念,高職經濟法的課程設計的目標也要緊緊圍繞著企業管理專業人才進行,以法律理論為基礎,以法律應用為目的。具體而言就是課程學習的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素養目標依據市場營銷管理、企業財務會計和人力資源管理等各個崗位所需的經濟法律法規知識、能力,選擇對應相關的課程教學內容,設計各方面的能力訓練情境,同時也要設計好課程考核評價方案,逐步實現能力培養目標。

經濟法課程實踐教學體系

1.實踐性的課堂教學

啟發式教學。教師要圍繞理論結合案例進行有目的、有針對

性和有技巧地創設問題情境,啟發學生參與課堂,并積極發言討論,從而習得知識。整個課堂看上去就是在運用相關知識點不斷地回答和提問的過程。啟發式教學必須要注意以下兩個問題:一是選擇的材料必須要具有典型性和生動性,具有可思考的價值。二是教師創設問題時要具有層次遞進性,引導學生層層深入思考,同時也可以鼓勵學生用多種角度、不同思維方式思考并解答問題,這樣討論與合作的學習方式,有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案例教學。不管是啟發法或是其他方法,在進行課堂教學時,多采用不同案例進行教學。教師在選擇案例時從兩個方面進行考量,一是選擇當前社會影響力大的大案要案;二是貼切大學生生活實際的案例,如大學生個人在成長過程中常見的案例。實施案例教學時,教師要留給學生充分的討論時間,也可以在課堂結尾時留給學生呈現案例,利用課后時間進行思考討論,在第二次課時,學生呈現討論結果,教師綜合討論并進行總結。重點是要給學生留有足夠的想象空間,有助于培養學生利用創造性思維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社會化教學。相比較教師課堂教學積極設計的啟發式或者案例教學,另外一種有效的課堂教學方式就是讓學生接觸到真實的社會情境,這就是社會化教學。教師可組織學生旁聽法院庭審的現場,或新選擇簡單案件在校模擬法院庭審,這樣使得學生對各類訴訟有一個直觀的認識。學校還可以多途徑地開展社會化教學,如聘請知名法學家、律師或者法官等定期到校進行講學,增強學生對辦案經驗和技能的直接感官經驗。

2.實踐性的專業實習

在校的任何課堂教學或是各種社會情境的模擬最終都要落實到實際的崗位上,學生最終都要進行必要時間段的專業實習。在實訓期間,學生可以接觸和了解具體案件,熟悉職業人員各個環節的工作,實際感受司法職業人員在司法環境下的實踐活動。同時還可以了解并熟悉職業人員從業的資格要求以及職業素養,觀察職業人員與當事人在整個執業過程中的關系處理,此外還要了解相關法定權利義務以及相關的法律責任,熟悉單位法律顧問應堅持的工作職責和業務范圍以及工作原則。

基于職業本位的經濟法課程考核評價設計

篇(9)

1.教材內容偏理論講解,欠實踐操作性

傳統的教材注重概念、條文的解釋,考慮法律以外的社會、經濟、政治、道德等因素不全面,不能解決法律的抽象與具體的社會生活之間的矛盾,從而使學生在學習經濟法的過程中對經濟法知識的了解和掌握,與經濟法的實際運用存在著一定差距,理論聯系實踐不夠,法律的適用性、操作性不強,導致課堂講授缺乏說服力。

2.教師灌輸講授多,學生參與互動少

傳統的經濟法教學往往是教師一本教材、一支粉筆、一塊黑板,教師向學生灌輸教材內容,且偏重于理論部分,無法有效地在短期內使學生進入經濟法的學習情境。學生采用的是“上課記筆記、考試背筆記”的應試學習方法,處于一種盲目跟從的地位,缺乏自主思維和學習積極性,參與實踐的機會偏少,最終導致培養出的學生學習主動性差,知識面窄,綜合素質較低,甚至高分低能。

3.對學生成績的評定不夠全面

對學生成績評定側重于對相關經濟法知識的記憶和理解,不能全面檢測學生的實踐能力,無法反映學生運用經濟法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對策與建議

如何解決上述問題,筆者結合自己多年中職經濟法課程教學經驗,提出以下一些想法,以供同行共同磋商。

1.兼顧教材內容的實用性與系統性,向項目化發展

(1)重新修訂《經濟法課程教學大綱》。修訂時遵循的基本原則是在保證應知應會內容的前提下,適當精簡理論,增加實踐教學環節內容。以就業為導向,深入企業,以經濟類畢業生職業崗位分析為切入點,充分反映市場對該門課程的能力需求。與會計、市場營銷、電子商務等專業課程教學形成呼應,培養學生運用經濟法的基本知識從事企業經濟活動的能力及解決生活中常見法律問題的能力,并注意與會計等其他經濟管理類專業技術資格考試大綱相銜接,強調其實用性和延伸性,為提升學生未來就業層次奠定基礎。

(2)增加經濟法規背景知識介紹及理論分析。目前我國經濟法類教材普遍存在對法律條款解釋較多、分析較少的問題,導致學生只知條文,不理解背后的目的,最終導致運用理論指導實踐的綜合分析能力、職業判斷能力缺乏,對一些非常規業務的處理不規范。因而,教材應增加必要的法規出臺背景知識介紹及法規條文的理論分析等。例如講到我國《反傾銷法》時,可增加該法的立法背景。我國改革開放初期,許多國外的大企業在進軍中國市場之后通過低價傾銷幾乎壟斷相關行業,對中國的民族工業打擊極大。比如日本的富士膠卷在20世紀80年代曾經占據了中國膠片市場70%的份額。在其他行業這種情況也是屢見不鮮,以新聞紙行業為例,由于加拿大、美國以及韓國企業的傾銷,導致我國的新聞紙行業產量急劇萎縮,減幅達到20%,如果不采取相應措施中國的新聞紙行業毫無前途可言。基于保護國內相關產業的要求和建立健全市場經濟體制的需要,必須建立起完善的調節市場主體競爭關系的法律體系,這個體系應該包括《反傾銷法》《反壟斷法》《反不正當競爭法》等。這樣有助于學生在更深層次上理解相應的法規條文,從而活學活用、融會貫通。

(3)教材章節前增加引導案例。經濟法是一門專業性、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因此,教材中案例的使用顯得尤為重要,特別是與實踐緊密相關的具有典型性的真實案例。例如講到我國的《反不正當競爭法》時,筆者先引入了大家都熟知的寶潔公司(WHISPER、護舒寶同為其注冊商標)狀告北京國網信息有限責任公司以“WHISPER”為標志在中國互聯網上搶先注冊域名一案,向學生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國網公司的該行為是否合法?如不合法,不合法之處何在?此時學生尚未學習相關知識,讓其對案例進行初步探討,但教師不作點評,而是帶著學生的問題講授知識點、重點和難點。在講授過程中,對學生的回答再作點評,講授完結后,再讓學生進行總結分析。這樣可以變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為主動求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4)根據需要,隨時補充思考、討論等內容。目前所使用的教材一般是在一章或一節內容結束后,給出相應的復習思考題,這樣的體系設置雖然有一定的優勢,但不利于學生在學習某一個具體內容時及時提出問題,并積極思考解決問題。因此,筆者建議,在教材各章節內容中,根據需要適時插入一些“小思考”、“小討論”。例如講到《公司法》中高級管理人員任職資格時,可以先向學生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如果我們是年齡剛達16周歲的學生,可以擔任公司經理職位嗎?為什么?講到《合同法》中的合同種類時,可插入小討論:加工承攬合同是單務合同還是雙務合同?以激發學生自主學習、思考討論的積極性,同時也有助于教師有目的地開展教學,與學生不斷互動,啟發引導學生。

(5)基于工作過程導向,動態修訂教材。根據區域經濟產業發展需求,筆者學校與珠三角多家企業建立了校企合作關系,利用這一便利,與企業密切溝通,及時掌握企業的最新崗位設置和經濟活動,根據學生畢業后將要從事的企業經營與管理的典型工作任務,按照工作過程編寫教材內容,讓課程內容與實際工作崗位任務一致(這些都是企業經濟活動中日常性、實用性強的工作任務,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實現畢業生上崗零過渡。

2.改革教學方法

(1)壓縮教師課堂講授時間,增加學生課堂討論的機會。開展討論教學,目的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的能力,學生討論過程中教師不參與發言,僅維持秩序和提示。例如筆者講到《公司法》關于公司合并內容時,引入了當時社會熱點新聞――可口可樂公司欲收購中國匯源果汁集團有限公司一案(當時我國商務部還未做表態)。當時多數學生持贊同態度,認為這是公司行為,屬于一般的公司合并,只要細節符合我國《公司法》相關規定,就沒問題;但也有少數學生提出反對意見,認為匯源果汁是我國著名品牌,市場占有率高,如被收購,那民族品牌何在?可他們當時還沒有找到法律依據。到后來講了《反壟斷法》,持反對意見的同學就有了比較明確的法律依據反對此收購行為,認為該收購對正常市場競爭不力。正反雙方爭執不下,為此學生每天都追新聞,等商務部的裁定,雖然商務部的裁定是到下學期開學初才宣布的,而我們的課程上學期末已然結束,但學生的熱情依然很高,他們后來告訴筆者:“我們贏了”。感覺他們就是真正的法官,真理就在他們手中一樣。那時,筆者比他們更開心,因為筆者看到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效果。

(2)引入多媒體技術,提高教學效率。研究表明,人們的學習有11%是通過聽覺,83%是通過視覺取得的。多媒體技術可最大程度地滿足學生視聽的需要,更有助于實施案例教學。可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一些錄自《今日說法》《新聞調查》等電視節目中的案例來具體分析,激發學生樂于學習,提高學習效率。

(3)以情境教學強化學生實操技能。筆者學校所在的廣東省地處沿海地區,外向型經濟發達。經濟類畢業生多在個人獨資企業、合伙企業、有限公司和外商投資企業就業。針對這一特點,筆者學校專門設置了個人獨資企業、合伙企業、有限責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和外商投資企業法律實務等學習情境。學習情境的學習任務完全來源于真實的工作任務,例如企業如何注冊,合同擬定、報關法律手續等。教師將這些內容納入到學習情境中,學生在完成真實工作任務的同時完成學習情境的學習,達到學訓一體的要求。

(4)注重工學結合,提升學生職業能力。作為提高學生綜合職業能力的重要手段和環節的實訓實習,僅靠單一的校園實習、模擬實驗室實習等遠不能滿足要求。只有讓學校與企業在教學實訓上融為一體,使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相結合,才能實現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因此筆者學校多次組織學生深入企業進行課程實習,而且每次實習盡可能在不同類型的企業進行,其目的在于使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能更廣泛地了解不同企業,擴大與社會的接觸。比如學校選擇了股份有限公司順德科龍、外商投資企業佛山豐達電機公司等單位作為課程實習基地。這些課程實習均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不僅有助于學生經濟法知識的學習,對其他相關課程知識的學習和理解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同時對學生了解專業就業信息也有積極作用。

3.改變學生成績考核方法

傳統的書面答卷形式的單一考核方式,只能檢查學生理論知識的掌握情況,很難測試學生的實際運用能力。筆者建議將經濟法課程考核分為三大模塊,一是平時案例討論課參與,工作任務完成情況應作為一個重點考核內容,且應占總成績的50%;二是平時作業及出勤情況應占總成績的20%;三是期末書面答卷情況應占總成績的30%。這樣的考核結構有利于全面檢驗學生經濟法知識的理論學習效果和實踐運用能力,防止出現高分低能現象,比較科學、全面、系統地引導學生重視實踐能力的培養和學習。

上述關于經濟法教材、教法、成績考核的改革措施,是筆者在近幾年教學實踐中逐步形成的,有一定實效,故草撰此文,以拋磚引玉。

參考文獻:

[1]馮永平.加強教材建設與管理、提高教學質量[J].高等農業教育,2003,(1).

[2]李賓,張宗浩.論《經濟法》教學內容的設計和方法更新[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3).

[3]黃若君.關于《經濟法》課程教學改革的思考[J].廣西財政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0,(4).

篇(10)

《經濟法基礎》作為我國中職院校開設的課程之一,是一門應用性學科,兼具理論知識與實用性的特點。針對中職類院校財會專業學生的學習需求,《經濟法基礎》立足于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和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特別是在學習過程中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一、《經濟法基礎》課程的課堂教學現狀

職業教育是中職類院校培養人才的一大特色。通過理論、實訓、實習等教育過程,培養學生面向工作時的實際操作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只有切實培養出學生的綜合能力,才能向用人單位輸送人才,而只有用人單位對本校學生有需求,才能促進學校的進一步發展,因此,雖然看似僅僅是課程的講授,但實際關系著學生的前途、學校的發展。

中職院校的學生與大學生相比,具有文化功底薄弱、學習能力欠缺等問題,同時《經濟法基礎》課程的相關概念、法條都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抽象性等特點,對于學生在理論知識方面的學習來說積極性不高,會感到十分枯燥,因此,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組織有效的課堂教學和氛圍就顯得尤為重要。

二、選擇適合的教材

目前市面上關于《經濟法基礎》的相關教材不勝枚舉,但學校在選定教材的時候卻更加應該慎重。

首先,針對中職學生對于理論性知識和課程興趣不大的特點,在教材選擇方面應避免選擇純理論性的教材,而是應該選擇理論與案例相輔的教材,讓學生通過案例來理解較為生澀的理論知識,同時也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其次,對于教材的選擇應掌握適度原則。目前市面上關于本門課程的教材雖說種類繁多,但也存在內容單一、水平參差不齊的問題,特別是針對中職學生法律基礎知識相對薄弱這個問題,不應選擇難度較大的教材,會引起學生的厭學情緒加劇。但也不宜選擇難度過小的教材,教材過于簡單會使得學生對課程產生輕視心態,不宜促進學習。在教材的難度選擇上,可遵循“跳起來摘桃子”的原則,即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容易掌握的,但也有不易掌握的,但不易掌握的這部分通過教師的講解或學生之間的分組討論、分析等努力可以掌握,這樣既促進了學生的學習動力,也增強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自信心。

三、使用貼近學生的教學語言

課堂語言具有面向學生傳授知識、組織課堂教學內容、進行情感溝通等多方面的作用,因此,課堂教學語言的魅力其實也體現了一個教師的教學魅力。由于經濟法本身是一門邏輯嚴謹規范的課程,法條、章程等容易使學生產生枯燥厭學的情緒,這就更需要教師注重自己的講述方法,深入淺出,從學生的角度用學生更易于接受的方式進行講述,而不是一味地照搬教材中的概念進行單調的闡述。在語言的使用方面,可盡量選擇學生生活中喜聞樂見、易于接受的流行語言、廣告語言,甚至是網絡語言,這些都未嘗不可,因為這樣更容易讓學生從心理上接受對于課程的學習,在笑聲和積極主動的情緒中接受并加深對所學知識的認識,同時也促進了師生間的交流和溝通。

四、采用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

作為傳授知識的課堂,傳統的只依靠教師講授的“靜聽式教學”已無法滿足學生的需求,應采取更多元化的方法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提高課堂效率。

1.案例講授法

經濟法作為一門具有實用性特征的課程,僅僅依靠理論知識的講授顯然是不夠的。針對經濟法實用性的特征,結合相關案例對學生進行講述,可使教學方式由單向的講授變為雙向的互動,使學生在案例的學習了解過程中,既掌握了應該掌握的知識,活躍了課堂氣氛,也獲得了解決問題的能力。

雖然我國在法學領域里的案例教學法已經趨于成熟和完善,不管是在教材中還是在網絡上都有大量相關經濟法的經典案例,但是真正面對中職學生的案例卻并不多,如果案例距離學生生活較遠或難度較高,也很難激發學生興趣,無法達到預期效果。應選取一些貼近中職學生日常生活的案例進行講解,這樣使得學生有參與感,能夠激發其主動性。例如,現在的學生個個都是手機不離手,于是,在講到“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時,就以手機話費套餐為例進行導入,立馬就引起了學生的注意,因為這能夠讓他們聯想到自己在使用套餐時遇到過的問題;再如,在講到“反不正當競爭法”中的“附條件交易行為”時,以超市用泡泡糖等物品當作零錢找兌給顧客向學生舉例,立即引起了學生的共鳴,紛紛表示自己在超市購物時也遇到過此類情況……以身邊案例進行講解,能夠快速引起學生的注意力和興趣,達到良好的傳達效果。

2.比對講授法

在教材中,有很多知識點是對立或易混淆的,對于這類知識點,若在使用的教材中是分開的,教師可適當地變動教學順序,將對立或易混淆的知識點放在一起對比講授,方便學生的記憶。

例如,在講到“公司法”時,“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是本章節的重點,但兩者若只是分別講授的話,學生不好理解兩種公司類別的區別與聯系,筆者在講授時,從兩類公司的信用基礎、股東數額、募股集資、股份是否等額、股份轉讓、組織結構及設立等方面進行對比講解,并在最后通過表格的方式讓學生進行歸納、總結,使學生加深對知識點的印象和理解,并在復習時通過總結的表格能夠一目了然地回憶起相關的知識構架和重點。再如,可將“總公司與分公司”“母公司與子公司”這兩對近似的概念放在一起對比舉例,例如可以通過“寶潔(P&G)與潘婷、海飛絲、飄柔……”的關系幫助學生理解,這些學生在生活中隨時隨處會使用或見到的東西,能夠幫助他們更簡潔、明了地掌握原本認為晦澀、不易理解的概念。

3.多媒體運用

隨著教學教法的不斷創新,多媒體已經成為現代教學的主要載體和手段。將單一的板書書寫變為文字、圖片、視頻相結合的PPT課件,從視覺、聽見上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和興趣,使教材中枯燥的知識點變得直觀生動、形象易懂、易于接受。

另外,經濟法中有些案例的描述過于冗長,僅靠教師口述很容易造成學生的分神和興趣降低,如果配合圖片進行生動的講解,甚至是一段相關節目的視頻播放,更容易讓學生對案例產生了解的興趣。教師可通過網絡資源等途徑選取與知識點相關的案件節目給學生進行播放并配合講解,加深學生的理解。

上一篇: 督查工作安排 下一篇: 國民經濟論文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午夜亚洲AⅤ在线影视 | 亚洲欧洲免费小视频 | 日韩中文字幕精品在线 | 欧美最大在线观看 | 亚洲欧美日韩在线 | 亚洲精品国产二区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