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6-13 08:35:10
序論:好文章的創(chuàng)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yōu)槟扑]十篇汶川地震感人事跡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一位43歲的男教師,“李國林”,他為就自己的學生,卻犧牲了自己的兒子!當他聽到兒子呼喊著:‘救我’,難道會忍心失去他嗎?”“不,因為他明白---如果其他家長失去了自己的孩子也是一樣的傷心。當他把三十多名學生成功解救后。誰?誰知道,那年輕的生命已經(jīng)悄悄離去。這不僅是一個偉大的父親,更是一位偉大而讓人敬佩的教師!
這名男子是該校29歲的老師張米亞。“摘下我的翅膀,送給你飛翔。”多才多藝、最愛唱歌的張米亞老師用生命詮釋了這句歌詞,用血肉之軀為他的學生牢牢把守住了生命之門。
大震中,張老師的妻子、同是該校老師的鄧霞和他們不滿3歲的兒子也被垮塌的房屋深埋……
汶川縣映秀鎮(zhèn)幼兒園的聶曉燕老師始終守護在垮塌的教學樓旁邊,目不轉睛地看著武警官兵用手扒開廢墟。
直到她遇難的孩子被挖出,聶曉燕的眼淚終于如山洪暴發(fā):“娃……娃娃……媽媽……來不及……啊……”
地震時,孩子們都在睡午覺,聶曉燕一手一個抱出了兩個孩子,而她自己的孩子還在屋子里!
“娃娃,你的臉怎么這么臟啊?”聶曉燕打開帶在身邊不知多久的嶄新粉紅色棉褥,小心翼翼包裹孩子,“媽媽給你洗干凈。”她和丈夫用手帕輕輕地擦著孩子滿是灰塵的頭發(fā)和臉蛋,好像生怕把孩子弄醒。
旁邊一位武警戰(zhàn)士用安全帽使勁地敲著自己的腦袋,讓疼痛阻止淚水傾瀉。
13日22時12分,救援人員扒出了德陽市東汽中學教導主任譚千秋的遺體。只見他雙臂張開趴在一張課桌上,死死地護著桌下的4個孩子。孩子們得以生還,他們的譚老師卻永遠地去了……
“要不是有譚老師在上面護著,這4個娃兒一個也活不了。”被救女生劉紅麗的舅舅流著淚說。“在我們學校的老師里譚老師是最心疼學生的一個,走在校園里的時候,遠遠看見地上有一塊小石頭他都要走過去撿走,生怕學生們不小心摔傷。”夏開秀老師說。
劉紅麗的舅舅仰天長嘆:“譚老師,大好人,大英雄噢!”
抗震救災中,遍地是英雄:崇州市懷遠鎮(zhèn)中學老師吳忠洪本已逃生,為救兩名學生義無反顧地返身沖進正猛烈搖晃的教學樓內(nèi),湮沒在轟然倒塌的樓房中;北川縣第一中學教師劉寧在大震之時機智地保護了59名學生,卻失去了自己的寶貝女兒;都江堰向峨鄉(xiāng)愛蓮社區(qū)黨支部書記王婉民為救學生和老師,自己87歲的老母被壓在廢墟下無睱顧及;武警某部政治部副主任嚴勝華、質安科長涂云、參謀劉新嶺等人在搶救中因體力嚴重透支而暈倒,醒來后立即沖向第一線;巨震突襲之時,都江堰市人民醫(yī)院正在進行手術的5名醫(yī)務人員,俯身撲上手術臺,用身體護衛(wèi)患者;成都千名出租車司機自動趕往災區(qū)搶運傷員;綿竹市天池鄉(xiāng)農(nóng)民張吉福徒步求援后又冒死趕回災區(qū)搶險;成千上萬解放軍、武警和公安戰(zhàn)士放棄使用機械,“像繡花一樣”小心翼翼用手刨、用肩扛,為廢墟下的幸存者打開生命之門;成都一些血站前獻血的市民排成長隊……
“板蕩識英雄”,大災大難方顯大仁大義。
“一起活下去”
一塊水泥板倒下來,壓在崇州市漩口中學初三學生向孝廉身上。“我心想完了,就什么也不知道了。”這位13歲的小姑娘對記者說,醒來后,她從縫隙里看到外面有亮光,接著再次昏迷。一個聲音喚醒了她,那是同學馬健的聲音。“我哭著對他說,馬健你別走,等我死了再走吧。馬健說,我不會走的,你是班上年紀最小的,也是生命力最旺盛的,這點困難難不倒你。”
馬健一邊喊著“堅持,堅持!”一邊瘋了似的用雙手刨著水泥碎塊。大約4個小時后,小孝廉終于被刨了出來,而馬健的雙手已經(jīng)血肉模糊。已感覺不到傷痛的馬健背起孝廉就向門外走去。剛到門口,扒出孝廉的地方墻壁突然倒塌。好險!“如果晚了幾分鐘,我們兩個都出不來了。記者叔叔,你們一定得幫我給馬健頒一個見義勇為獎。”小孝廉說。
12日晚,脫險后的北川中學同學在校長劉亞春的組織下,男生4人一組,打著手電連夜搜索未脫險的同學,直到晚上三點半余震頻發(fā)才停下來。第二天上午,同學們又協(xié)助武警救援隊搭帳篷,維持現(xiàn)場秩序。許多學生到13日下午才吃上第一口飯。同學們從倒塌的校舍中救出了大量幸存者,僅高三3班生活委員申龍所在的小組就救出十幾名同學。同學袁壘一人就救出6名同學,而他自己則因勞累過度,在13日凌晨集合時昏倒在地。14日轉移至綿陽后,袁壘又和另外5個同學成為救災志愿者。
大震襲來之時,重慶市兩個共有55名游客的旅游團隊行進在距汶川50多公里處。“快往公路邊的平壩跑,快往公路邊的平壩跑……”導游劉曉容和余九冬聲嘶力竭地喊著。龐大的隊伍在兩名不足1米6的小女子的指揮下迅速集中到了公路邊的平壩上。山石正在滑落,岷江對面的山轟隆隆地垮了下來,煙塵、沙石撲面而來。眼前的世界霎時變成了灰色,10米外的事物已不可見。前路坍塌,后路阻斷,四周是震天巨響,“往哪里跑”成為大家爭議的焦點。
“快、快撤,不要留在這里。”“留在原地,會有人來救我們吧?”“怎么辦、怎么辦……”眾人心中只浮上了兩個字——完了。
自救,勢在必行。
入夜,幾十人相互扶持著擠在一座小山頂?shù)男K平地上,余九冬、劉曉容則和駕駛員留在山下守望。山下的人時刻警惕著,山上的人牽掛著為他們“站崗放哨”的兩個小姑娘。
天剛蒙蒙亮,隊伍就踏上“征程”。傾盆大雨和大地的顫抖中,這支特殊的隊伍互相扶持、互相鼓勵。繞過一段又一段斷裂的公路,狂奔過800米搖搖欲塌的隧道。突然,岷江水被強余震激蕩而起,兩米多高的大浪讓大家從“泥人”變成了“水人”。男人們找來一片塑料膠袋,拆開攤平頂在頭上,大家圍成一圈,女人和小孩在里面。余震剛歇,隊伍又開拔。走走停停5個多小時后,這支隊伍終于見到了救援者。
“一起活下去是唯一的信念,我們從彼此的依賴、信任、扶持中獲取動力。”余九冬對記者說。面對巨大災難的三天三夜中,自助助人的動人故事俯拾皆是。
讓死神望而卻步
武警水電三總隊質安科長涂云已做好了面對任何慘烈畫面的心理準備,然而,眼前的一幕卻一下子打開了他淚水的閘門:
什邡縣鎣華中學被埋在廢墟下的16個孩子,當被救援人員告知要少說話,保存體力時,立即拿出身邊的課本,默默地認真地學習起來,同時悄悄地相互提醒:“不要睡著了。”
頑強生長著的生命或許根本就對死神不屑一顧。
孩子們得救了。劫后余生的孩子沒有大人們預想的那樣號啕大哭。女孩張曼見到老師陳全紅的第一句話就是:“陳老師,我以前做了很多錯事,原諒我好嗎?”腿和手指都嚴重受傷的羅瑤對抱著她的武警戰(zhàn)士說:“叔叔,我想彈鋼琴、跳芭蕾舞……”男孩蔣蒙則反復念叨:“下面還有人……”
當武警戰(zhàn)士抓住高銀手臂的那一刻,小姑娘本已癱軟的身體猛地向上一聳——那是求生的本能!她在拼盡全力配合營救她的人!
都江堰市聚源中學搶救現(xiàn)場,發(fā)現(xiàn)小高銀時,她的頭部上方是兩塊交錯疊壓的水泥板,雙下肢骨折,右腿被別在倒塌的課桌和座椅間,嚴重變形,上面還壓著一塊大石頭。
6個多小時的救援,6個多小時的“生死時速”,小高銀一直默默地配合著大人們。“這個女娃兒被抬過來的時候,眼睛睜得大大的,眼神亮亮的,緊咬著下嘴唇。”聚源鎮(zhèn)衛(wèi)生院院長汪能說。
小高銀明亮的眼神和頑強的一聳,令死神羞愧了,退卻了。
救援實錄:11點多記者趕到現(xiàn)場,當時,那些特勤隊員拼命實施救援。傷者所在的位置非常危險,無法用大型機械進行援救。前方救援人員只能像螞蟻啃骨頭一樣,通過人工的方式,用所帶工具刨了一個洞,一個多小時把這個洞刨開了,有三四十公分的寬度。刨開以后,救援隊員進去,就和傷者溝通,叮囑他千萬不要睡覺,然后故意跟他說話大聲喊他。最后到下午一點十分左右,終于把他從里面拽出來了。
記者感言:搶險除了勇敢,除了獻身精神以外,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專業(yè)技術。他們用了很多很小,但是很頂事的設備,能把東西給撐起來,避免把人夾住,避免垮塌,把人壓著。還有電動的剪子,一瞬間就把鋼筋剪開了。很多這樣非常小巧的設備。今天是救援行動進行到第四天,可以說這位傷者是挑戰(zhàn)了生命極限,也是創(chuàng)造了一個奇跡。成功將他營救出來,救援隊員們很高興。
救援實錄:第二位幸存者姓徐。他的情況比前面那個人的生命體征差一點。高壓60,低壓是30,血壓情況不太好,心跳120,也屬于不太正常。記者看了一下旁邊有位女士在哭,她看了一眼傷者,認出那是她的愛人。當時就癱倒在那,嘴里念著感謝,救她的愛人。她也不斷地呼喚著傷者,鼓勵他一定要堅持住,這位女士一直在焦急地關注丈夫的消息。救援隊員經(jīng)過艱難地努力,終于把這位傷者給救出來了。傷者的手動了一下,出來之后,救援人員為他的臉上蓋上毛巾,因為他在黑暗中待太長時間,救援人員擔心傷者的眼睛被陽光傷著。特勤隊員非常專業(yè),他們在搶救傷員的時候,一只手始終托著傷員的腰往前走。因為他們擔心傷者的腰椎受到傷害。地震中,腰椎最容易受到損傷,本來受了一點點傷,如果一震的話,就容易導致傷者癱瘓。
四川北川一副縣長全家被埋7口忍痛救人
冬天的太陽像月亮一樣蒼白無力。汶川大地震背后的感人事跡青
最早出現(xiàn)的啟明星,在這深藍色的天幕上閃爍起來了。它是那么大,那么亮,整個廣漠的天幕上只有它一個在那里放射著令人注目的光輝,像一盞懸掛在高空的明燈。青蛙碧綠的身體上布滿了墨綠色的斑點,白白的大肚子像是充過了氣,一鼓一鼓的。
沒有敢抬頭看一眼太陽,只覺得到處都耀眼,空中、屋頂、地上,都是白亮亮的一片,白里透著點紅,由上到下整個像一面極大的火鏡,每條都是火鏡的焦點,仿佛一切東西就要燃燒起來。汶川大地震背后的感人事跡個到
最早出現(xiàn)的啟明星,在這深藍色的天幕上閃爍起來了。它是那么大,那么亮,整個廣漠的天幕上只有它一個在那里放射著令人注目的光輝,像一盞懸掛在高空的明燈。青蛙碧綠的身體上布滿了墨綠色的斑點,白白的大肚子像是充過了氣,一鼓一鼓的。
燦爛的陽光穿過樹葉間的空隙,透過早霧,一縷縷地灑滿了校園。汶川大地震背后的感人事跡爛
最早出現(xiàn)的啟明星,在這深藍色的天幕上閃爍起來了。它是那么大,那么亮,整個廣漠的天幕上只有它一個在那里放射著令人注目的光輝,像一盞懸掛在高空的明燈。青蛙碧綠的身體上布滿了墨綠色的斑點,白白的大肚子像是充過了氣,一鼓一鼓的。劑網(wǎng)購電話:
5月12日下午14時28分,四川汶川發(fā)生8級地震,北京、重慶、湖南、湖北、山西、陜西、河北等近半個中國有震感。突如其來的災難,吹響了中國軍人向著災區(qū)立體突擊的沖鋒號。在10萬平方公里的重災區(qū),10萬武警官兵與死神展開了一場驚心動魄的生死競技.
無數(shù)人見證了這場特大災難,人民子弟兵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筑起生命通道。他們用雙手扒開廢墟中的亂石,用雙肩扛起擔架上一個個虛弱的生命,用雙腿踏過一條條崎嶇險阻的道路,用鋼鐵般的意志走過中國歷史上的第二次,譜寫著一幕幕感人的畫面。在這場生死決斗中,人民子弟兵含淚血戰(zhàn),但這不是畏懼的淚,而是對遇難同胞的同情之淚、惋惜之淚。十萬鋼鐵般堅韌的軍人眼里噙滿淚水,一個民族的凝聚力發(fā)揮到了極致!
從到達前線的第一時間,他們冒著生命危險,日日夜夜與地震展開頑強戰(zhàn)斗,從不叫一聲苦和累。就在余震發(fā)生的那一刻,他們還奮不顧身擠進廢墟之中,當被戰(zhàn)友拉出來時,他們表現(xiàn)出來的是滿腔的憤懣:"為什么不讓我多救一個?我還能救一個!"為了人民,他們連自己的命都可以不要,此時的他們只有一個念頭:火速搶救。還記得一位女,她的父母、出生不久的孩子都在這次地震中遇難,可她并沒有把悲傷過度放在家人身上,而是立即深入前線展開對其他人的救援。當上級準備把她調(diào)離前線時,她擲地有聲地說:"我的親人遇難了,但還有很多人等著我去救,我現(xiàn)在的任務就是盡量多救人。"一位年輕母親,有著和平凡母親一樣的愛子情結;身為人之子女,她同普通人一樣愛著自己的父母,她也很悲痛,但就因為她是一名軍人,她將悲痛化為無盡的力量去拯救黎民。
為了全心全意拯救災區(qū)人民,我們的武警官兵甚至寫好遺書去戰(zhàn)斗!同樣的事例還很多很多,每一幕都感動著數(shù)十億中國人。讓我們向人民的子弟兵致敬!也許他們的名字不為人知,但他們的感人事跡和表現(xiàn)出來的崇高精神卻能讓我們永遠銘記。至此,我們不得不聯(lián)想到,面臨無數(shù)次突如其來的災難,沖在前線,用身體擋住"槍林彈雨"的總是人民的子弟兵。從唐山大地震到九八抗洪,從遏制非典到抗擊冰凍,直到今天的四川抗震救災,人民子弟兵的身影無時無刻不在我們眼中、心中浮現(xiàn),并在歷史的長河中熠熠閃光。
是什么讓這些原本平凡的人擁有一身浩然正氣,在任何災難中都舍生忘死,在任何情況下都大公無私、舍小家顧大家,那便是中華民族綿延幾千年的中國軍魂。有了中國軍魂的中國軍人無論在何時何地,總能為祖國和人民找到一片光明,撐起一片晴空!正是那錚錚傲骨和堅韌的意志,鑄就了中華民族那堅不可摧的鋼鐵長城,永遠把災難征服在城外!
每個人都祈禱著,祝福著,默哀著——我們反復念叨著這些詞匯,總理哭了,國民哭了,一切有良知的人們都流下了眼淚。
此時此刻,生命高過于所有的一切,我們所唯一祈求的就是四川同胞鮮活的生命。也只有面對如此的大災大難時,我們才會這般深刻地體味到生命的寶貴。正是基于對生命的無比尊重,才讓我們看到并冀望“國難興邦”意義上的成長。
當政府接到通知,便快速地作出反應——派遣救援官兵趕赴災區(qū),總理也趕去慰問受災群眾。8.0級地震的消息立刻于各網(wǎng)站,當時報紙的頭條消息就是“眾志成城,抗震救災”。
這不僅贏得了國內(nèi)民眾的高度支持,也贏得了國際社會的普遍贊譽。
政府的快速決策和全面的信息公開,為營救生命贏得了寶貴的時間,這無疑是一個長足的進步;而這一長足進步所取得的積極效果,更為以后的政府應急行為提供一個可以借鑒的成功范例。
在媒體方面,各個媒體節(jié)目也深入到采訪災區(qū)報道的廣度、深度及力度,堪稱歷史性的飛躍。
地震發(fā)生后,多少電視頻道都中斷了正常節(jié)目的播出,電視中時不時地播放出“陽光總在風雨后”等許多贊歌,總是對災情和救援工作進行了24小時連續(xù)不間斷報道。其它媒體,也投入其中,向社會公眾及時提供了最新、最全面和最細致的信息。讓各地區(qū)的人民都能時時刻刻都能夠關心四川人民。這種強大有速的報道力度充分地體現(xiàn)了媒體的生命情懷和責任擔當,令人動容,令人感動。
更大的感動,來自于地震現(xiàn)場,災民的自救互救,志愿者的主動援助,人民子弟兵們的與災難的英勇奮斗。
“老師舍身為孩子擋垮掉了的水泥板”、“私人診所醫(yī)生拿出全部藥品救助病人”、“成都的出租車司機自發(fā)奔赴災區(qū)參與營救”……在整個抗震救災過程中,人民的組織力量與團隊精神的雛形進一步得到發(fā)展。
從非典流感到洪災救災,從罕見雪災到超強臺風,從事件到圣火護衛(wèi),眾志成城,萬眾一心的力量一次一次讓人如此的感動,不住地流淚。
這次的特大震災,更是一種緊密團結在一起的巨大力量。
我們知道,電視連續(xù)報道是對正在發(fā)生、發(fā)展中的新聞事件及所追蹤的事態(tài)(通常是重大的新聞事件),進行及時而又持續(xù)的報道,追蹤事件的最新動向,連續(xù)、動態(tài)地作深入、詳盡的報道。它是按照時間順序,隨著特定新聞事件的發(fā)展演變,而分段、有序地將新動態(tài)及時傳遞給觀眾的一種追蹤式報道。系列報道則是圍繞同一新聞主題,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作多次、連續(xù)的報道。如果說連續(xù)報道是線式報道,系列報道則是發(fā)散式的網(wǎng)狀的報道,但它并不是無序的,而是圍繞著同一主題,通過多次報道突出體現(xiàn)這一主題,挖掘某種共性,反映具有普遍意義的狀況或趨勢。
由上來看,電視連續(xù)報道與系列報道在題材的選擇、報道時效、報道序列上都存在一定差異,可以說它們本來是兩種不同的報道形式。《焦點訪談》的兩次大型災難報道,卻既具有明顯的連續(xù)報道特征,又體現(xiàn)出典型的電視系列報道特征,兩種報道形式交叉、融合使用,深化了節(jié)目主題,并構造出節(jié)目整體的宏大感。
報道的連續(xù)性特點
一般來說,災難事件的發(fā)生、發(fā)展和后續(xù)影響等是沿時間軸展開的,大都適合連續(xù)性報道。例如雪災報道,隨著事態(tài)的不斷發(fā)展,節(jié)目報道的重點依次是災情、救災抗災、災后重建。例如:1月21日《焦點訪談》播出《大雪突襲》,1月24日播出《應對大雪》,此后轉入救災抗災報道,1月26日、27日,《焦點訪談》播出《京廣線迎戰(zhàn)風雪》、《搶修京廣線》,2月15日后,報道重點轉入災后重建,當天播出了《積極行動,恢復家園》,2月20日以《千方百計,保障民生》為題,關注各地如何保障受災群眾生活。
而汶川地震的報道,時間連續(xù)性也非常明顯。5月12日,《焦點訪談》播出《四川汶川發(fā)生地震》,采訪了地震局的新聞發(fā)言人和值班室工作人員,報道地震發(fā)生的事實和有震感地區(qū)的反應。5月13日,焦點訪談以《救災,十萬火急》為題,報道各部門奔赴災區(qū)展開救援的情況,此后,連續(xù)播出《生命大營救》(5月14日)、《汶川三日》(5月15日)、《白衣天使在前線》(5月16日)、《救助點一夜》(5月17日)、《為了生命,絕不放棄》(5月20日)、《壓不垮的基石》(5月21日)、《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5月22日),報道救災最新情況,并依照事態(tài)發(fā)展的情勢,在5月19日播出《舉國志哀》,報道各地的哀悼日場景。
隨著震災后遺癥的延續(xù),5月23日后,《焦點訪談》將報道重點轉入災后搶險防疫,播出了《大災之后防大疫》(5月23日)、《堰塞湖搶險》(5月27日)、《109隧道搶險記》(5月29日)、《防汛抗洪嚴陣以待》(5月30日)、《曉壩七日》(5月31日)等節(jié)目,在此期間,還隨事態(tài)發(fā)展,穿插播出《傷員跨省大轉移》(5月25日)、《搶建過渡安置房》(5月28日)、《捐贈款物發(fā)放紀實》(6月3日)等節(jié)目。6月1日后,報道重點進一步轉入災后重建與災區(qū)人民的生活,先后播出《這個“六一”節(jié)》(6月1日)、《播種希望》(6月2日)、《扎好帳篷去打工》(6月4日)、《讓災區(qū)亮起來》(6月5日)、《備戰(zhàn)高考》(6月6日)、《自救互助,重建家園》(6月7日)等節(jié)目。6月中旬后,繼續(xù)關注災后重建,依照事件發(fā)展順序陸續(xù)作了不少報道。從整體來看,《焦點訪談》的這兩次大型災難報道,應屬于連續(xù)報道。
報道的系列性特點
另一方面,在兩次災難報道中,《焦點訪談》還常選取多個典型事跡與案例,圍繞同一新聞主題,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作多次、連續(xù)的報道,呈現(xiàn)出系列報道的特征,既深化了主題,又體現(xiàn)了報道的廣度。至于選擇哪些側面和角度,主要考慮兩點:一是要具備突出性和典型意義,二是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問題。
例如雪災報道中,《焦點訪談》先后播出《情暖旅途》(1月29日)、《熱血化堅冰》(1月30日)、《風雪路上保安全》(1月31日)、《抗冰搶險保供電》(2月1日)、《危難時刻顯身手》(2月3日)、《通信如何保暢通》(2月4日)、《抗災前線魚水情》(2月5日)、《燕趙深情,回報三湘》(2月18日)、《排憂解難,勇?lián)厝巍?2月19日)等多期節(jié)目,從不同側面和角度報道各界共同抗擊雪災的感人事跡,范圍涉及交通、供電、通訊等多個人們普遍關心的問題。
在汶川地震報道中,這種系列性體現(xiàn)得更為明顯。除了前述關于救災與災后重建主題的報道,在節(jié)目報道后期更播出了一系列政府與社會各界抗災救災的報道,例如《同心協(xié)力,支援災區(qū)》(6月14日)、《依法穩(wěn)定災區(qū)物價》(6月21日)、《讓救災款物在陽光下運行》(7月7日)、《民營企業(yè)的努力》(7月11日)、《圖書送到災區(qū)來》(7月14日)等,體現(xiàn)了系列報道的特點。
兩次大型災難報道中,《焦點訪談》都對典型人物與事跡進行了系列報道,例如震災后期陸續(xù)播出《震不垮的東汽》(6月10日)、《彰顯榜樣的力量》(6月12日)、《無畏的雄鷹》(6月15日)、《英雄出少年》(6月16日)、《少年英雄,情動中國》(6月29日)、《民營企業(yè)的努力》(7月11日)、《勇敢者站起來》(7月15日)等報道,突出人物的精神力量,喚起民眾抗震救災、重建家園的決心與信心。
當然,《焦點訪談》的這兩次大型災難報道,雖然同是系列連續(xù)報道,但在手法上也存在一些區(qū)別。首先,在節(jié)目形式上,對汶川地震的報道以《我們共同面對》為題,進行系列、連續(xù)報道,而對雪災的報道則沒有一個共同的主標題。可以說《焦點訪談》在系列連續(xù)節(jié)目的總體策劃上更趨成熟,這點在奧運主題報道中體現(xiàn)得也非常明顯。
其次,根據(jù)客觀情況與報道需要,兩次災難報道的時間跨度與連續(xù)性也略有不同。雪災報道從2008年1月21日開始,到2月20日結束,報道中間雖有間斷,但持續(xù)了1個月。不過,雖然自1月12日以后很多地區(qū)就出現(xiàn)大幅度降溫,出現(xiàn)雨雪、凝凍甚至暴雪,但《焦點訪談》對于雪災的報道,最早是在1月21日播出《大雪突襲》,第二次報道在1月24日播出《應對大雪》。也就是說,雪災出現(xiàn)跡象后一個多星期,才開始正式的報道。
而汶川地震這次災難,具有強烈的突發(fā)性,所以《焦點訪談》在地震的當天就立刻迅速報道,但當時還沒有以系列連續(xù)報道的形式出現(xiàn),而是在第二天,隨著災情的明朗,對新聞報道價值的敏銳把握,有了對整個報道的整體策劃,才直接以《我們共同面對》第二期的形式出現(xiàn),承接前一天的《四川汶川發(fā)生地震》。
雪災的報道,從1月21日開始到2月20日結束,1個月內(nèi)大約有20期節(jié)目是雪災的相關報道,中間時有間斷。汶川地震的報道則從5月12日開始,除了偶然間斷播出其他主題報道外,一直到6月16日,35天內(nèi)連續(xù)播出了《我們共同面對》共31期節(jié)目。6月中下旬以后的9期節(jié)目,則以奧運等主題的相關報道穿插播出。到7月15日播出《我們共同面對》系列最后一期《勇敢者站起來》,報道時間共持續(xù)了兩個月之久,共播出了40期。從整體來看,震災報道的時間跨度更大,連續(xù)性更為突出,尤其是在報道前期。
此外,在報道內(nèi)容的安排上,對汶川地震的報道角度更全面,涉及范圍更廣。除前述對于災情、救災抗災、災后事宜、典型人物的報道外,《我們共同面對》系列連續(xù)報道的觸角還更多地涉及社會各界,系列性的特點也更為明顯,體現(xiàn)出更為成熟的報道思路與節(jié)目的整體意識。
可以看出,在雪災報道后,《焦點訪談》在大型災難新聞的報道上有了更多的經(jīng)驗,汶川地震報道中,節(jié)目的整體策劃和報道思路更為成熟。在奧運會和殘奧會的報道中,《焦點訪談》也采取了這種大型系列連續(xù)報道的節(jié)目形式。例如,6月30日開始以《奧運沖刺》為題進行大型系列連續(xù)報道,至8月7日,共播出了16期;8月25日至29日播出了《奧運盤點》5期系列報道;8月30日開始播出《同樣的精彩》對殘奧會進行系列連續(xù)報道,截至9月20日共播出13期。這些報道大多也都融合了電視系列報道與連續(xù)報道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