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8-18 12:39:44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縣醫院副院長述職報告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盛名背后,凝聚著一代代阜外人的智慧結晶。阜外醫院副院長、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心血管病研究所副所長楊躍進,正是其中的一員。
技術踐行者
初見楊躍進。剛剛落座,他大手一揮:“今天不談技術問題。論技術,我有絕對自信。”豪氣的話語中,透著一股外科醫生的瀟灑勁兒。
自20世紀80年代末起,楊躍進就在阜外醫院心內科扎了根。20余年來,他早已練就一手絕活。翻開其學術履歷,一連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劃課題負責人、20余項國際協作課題項目負責人頭銜,令人目不暇接。
事實上,作為管理者,楊躍進需要操心的事務實在不少,每天上午9點之前是他的“簽字時間”,需要過目、批改的文件在他手上從來不超過24小時;除了每周固定的手術及門診時間,他的精力幾乎全部用于項目科研、學生指導和參加學術會議。
因此,盡管已在醫院管理者的崗位上工作十余年之久,他卻更鐘愛心內科學科帶頭人這一稱號。他常說,管理能夠錦上添花,即減少失誤、優化流程、提高效率,但不能偏離技術核心。
“沒有為人民服務本領的醫院,永遠不可能真正為人民服務。管理者一定要牢記:管理理念應服務于醫院的責任,服務于普及和提高醫療技術;患者是來看病的,不是來單純享受服務的。”楊躍進說。
行醫多年,楊躍進聽到最多的一句話往往就是:“楊醫生,我們就是沖著你來的。”
每每聽到類似的話語,他就會下意識地告誡自己:患者專程趕來,往往都會寄予厚望,因此無論技術多么嫻熟,也要時刻保持警惕,充分考慮技術風險,把患者的安全放在首要位置。
名師帶高徒
作為阜外醫院的核心技術骨干之一,當下楊躍進最為關注的是承前啟后,培養一支優秀的接班團隊。
“某些沿海地區的醫院大樓修建得美輪美奐;相比之下,阜外醫院的外觀設施卻毫不起眼,甚至略顯陳舊。但為何患者偏偏都要來阜外醫院就診?打個比方,廟雖差,和尚太厲害。”楊躍進極為自豪地說。
他一口氣列出如下數據:2011年,醫院心血管外科手術量達10107例,冠脈介入治療10649例;2012年,冠脈介入治療11456例,死亡率低于5%00,是國際公認的1/10,是目前世界唯一外科手術和冠心病介入治療量雙破萬的特大心臟病中心。
三年前,在管理者述職報告中,楊躍進一針見血地指出,無論管理理念、方式如何更新,管理本身并不能提高技術水平,技術的提高必須通過學習、培訓、實踐并總結,要依靠傳幫帶。
但他不愿把技術提高歸結于簡單的人才培養——這一定義過于寬泛,包括授課教書,但哪怕學生考試得100分,技術不過關仍然不是一名合格的醫生。
楊躍進最近正著手練習駕駛技術,他自嘲為“拿了十年駕照卻從未上路的老司機”,經過近一段時間的練習,“終于可以在地下室轉轉了”。
這個小細節卻令他深有感觸:醫療技術就如同駕駛,是一門實踐出真知的技術活。即使看得懂,卻未必能真正操作。因此,還得靠傳統的傳幫帶式教育培訓。
感念于陳在嘉教授、高潤霖院士傳幫帶式的實踐指導,楊躍進希望將這種優良傳統進一步發揚光大:“沒有老師們用師父帶徒弟般的方式指導,我們這批人達不到現在的成就,除了帶技術,也包括帶作風、帶思想。倘若優秀的技術、作風和思想得不到傳承,醫生水平不能提高,醫改的成功可能會大打折扣。我現在要做的,就是扮演好師父和教練的角色。”
“我們這批人離退休之后,年輕人能不能接過我們手中的接力棒,這是我們醫院管理者要考慮的問題。何況時間不等人,三五年過去還沒有好的接班人,阜外醫院的品牌就會受影響。所以,培養人才是我作為學科帶頭人義不容辭的責任,且具有緊迫性。”
拳拳父母心
在阜外醫院工作多年,楊躍進見過太多千里迢迢求醫的疑難雜癥患者。他低頭想了一下,說:“過去阜外醫院接診的危急重癥患者大多數是北京本地患者,近十年來,又多了來自河北、河南、山西以及東北等地的患者,而且都是諸如心肌梗死這樣的危急重癥患者。”
談及此,他放慢了語速:“我非常體諒這些來自周邊地區的老百姓。特別是河北,為京津地區發展做出了相當的貢獻。我們為什么不能為他們提供這點醫療資源呢?他們來看病,我從不敢有絲毫怠慢。哪怕是大半夜來個七八十歲的老太太患有急性心肌梗塞,只要急救需要,也馬上爬起來做PTCA介入開通堵塞的冠脈搶救。”
“一定要體會到老百姓的不容易。”他話鋒一轉,“但醫學本身是無奈的科學,無法達到100%圓滿。所謂看病難,其實是相對老百姓的期望值難。當下醫患關系的敏感,正從側面反映出整個社會出現的信任危機。作為醫生,我們能做的就是技術、服務、溝通三步到位,告訴患者,醫學沒有100%的把握,但我們一定盡力。”
對于新醫改提出的“保基本,強基層”原則,楊躍進有自己的體會:“患者是有導向性的,把他們的病治好,口碑就會一傳十十傳百。阜外醫院這么多年的品牌也是如此建立的。”
他的觀點是:預防工作留在基層,看病可自由選擇,用報銷手段做好宏觀調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