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說話晚的原因匯總十篇

時間:2022-08-20 07:46:47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寶寶說話晚的原因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篇(1)

寶寶帶著第一聲啼哭來到這個世界后,媽媽們總是在期盼著寶寶一個又一個的第一次:第一次笑、第一次抬頭、第一次爬、第一次走、說的第一句話……這些對于寶寶有特殊意義的第一次,會給媽媽帶來無限的欣喜和驕傲。然而,當自己寶寶的第一次比其他同年齡的寶寶晚時,媽媽們也會不可避免地擔憂起來。

追尋寶寶的發育進程

對于絕大多數的寶寶來說,每個第一次的出現都是自然而然的,但每個寶寶也都有他獨特的發育進程,或早或晚,比如,有些寶寶是走路早而說話晚;有些寶寶正相反,說話早而走路晚。不過,即使有差異,寶寶第一次的出現也是有一定的年齡范圍的,在這個年齡范圍內,相對早一些或晚一些都正常,但如果超出了這個范圍,就要注意寶寶的發育進程是否出現了問題。

如果媽媽能細心地觀察和記錄寶寶的第一次,不難發現寶寶的第一次實際上有著獨特的規律性。

運動發育:從上到下,從粗到精

寶寶的運動發育遵循從上到下、從近到遠、從粗到細的順序。寶寶都是先學會抬頭,接著會坐和爬,然后才能站和走,也就是從上到下地發育;從手腳亂動發展到能有目的地伸出手或腳,也就是先能控制手臂和大腿,然后才能控制手和腳;從用全掌一把抓起玩具到準確地用拇指和食指拾起細小的糖豆等,從粗到細;還有,寶寶都是先學會上樓梯后,然后才學會下樓梯。

語言發育:從哭到笑,從聽到說

寶寶的語言發育也有著獨特的規律。從新生寶寶的大聲啼哭,到學會用微笑、笑聲與別人交流;從無意地咿呀發音,到逐漸理解語言的意義,聽懂別人的指令,然后叫出第一聲媽媽,說出有意義的單詞;隨后,隨著詞匯的積累,寶寶慢慢地學會說簡單句,越來越完整而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意思。

另外,寶寶的視覺、聽力,以及記憶力、想象力、注意力等方面的發育也都有其獨特的規律性。

運動發育

第一次的時間范圍

寶寶的運動發育分為大運動和精細運動兩大類。2006年,世界衛生組織在全世界范圍內制定了0~2歲嬰幼兒體格生長標準的同時,也調查了嬰幼兒六大重要的大運動發育指標,分別是寶寶學會獨坐、扶站、爬、扶走、獨站、獨走的年齡。而精細運動主要是指寶寶手指精細運動的發育過程,如能用手抓大玩具,用拇食指撿起小東西,會用勺子,會疊積木,會翻書等。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調查數據,寶寶大運動發育第一次出現的時間分別為:

這六項大運動發育指標對于判斷寶寶運動發育的進程非常重要。媽媽可以對比一下,評估自己寶寶的發育進程。如果在以上應該學會獨坐、扶站、爬、扶走、獨站、獨走的年齡還不會時,要多創造寶寶練習的機會,特別是當寶寶在相應的年齡跨度后仍然遲遲不會時,一定要引起重視,帶寶寶到專業機構尋求幫助。

寶寶精細運動的發育不如大運動發育那么引人注意,但這些精細運動的發育也是按一定的發育規律逐漸出現的。一般來說,寶寶精細運動的發育進程如下:

是什么在影響寶寶運動發育的早與晚

除腦癱等疾病和腦外傷等的影響之外,肥胖、季節、遺傳甚至風俗習慣等因素都會影響到寶寶大運動和精細發育的進程。

胖寶寶比瘦寶寶晚

相對于瘦寶寶來說,胖寶寶常常顯得動作笨拙,學站、學走都會晚一些。

體弱寶寶比皮實寶寶晚

經常感冒、發燒、腹瀉等體質虛弱的寶寶,其運動發育進程也相對延遲。

穿衣服多時比穿衣服少時學會的時間晚

夏天寶寶衣物單薄,活動自如,翻身、爬行都很容易;而到了冬天,穿上厚厚的棉衣后,學翻身、學爬就不那么容易了。

過于精細的照顧會推遲寶寶運動發育進程

有些媽媽擔心寶寶會抓壞皮膚,總是給寶寶戴上小手套;或者擔心不衛生等原因,不讓寶寶自己動手吃飯,這都可能會妨礙寶寶精細運動的發育。

地區習慣不同,寶寶的運動發育進程也不同

不同的地區,帶寶寶的習慣不同,寶寶的運動發育進程也會出現早或晚。比如有些地區喜歡將寶寶背在背篼里,這些寶寶學會坐的時間就會相對延遲。

遲遲不會坐、不會走怎么辦?

寶寶出生后,媽媽就可以經常給寶寶做全身按摩、練習被動操等,以促進寶寶的運動發育。同時還可以根據寶寶的年齡和運動發育進程,有目的地加以引導和培養。比如,寶寶一個月左右時,就可以將他翻過來,將他的小手放在前面趴著,幫助寶寶學習抬頭,鍛煉頸部肌肉。寶寶6個月左右時,可以讓寶寶趴著,在前面放一個寶寶喜愛的玩具逗引,同時推動寶寶的小腳,讓他嘗試爬行。在寶寶坐穩后就可以試著讓他扶著沙發站等等。

當寶寶坐、站、走等確實明顯落后于同年齡的寶寶時,需要由專業醫生進行更全面的專業評估,并進行其他各項檢查,從而對寶寶的發育進程有一個更全面、更客觀的了解,同時了解造成寶寶運動發育落后的真正原因。對于運動發育明顯落后的寶寶,可以在專業康復訓練師的指導下,根據寶寶的發育狀況給予相應的訓練,促進寶寶的運動發育。

語言發育

第一次的時間范圍

相對于運動發育來說,寶寶語言發育的早晚相差更大,但也是有規律可循的:

是什么在影響寶寶的語言發育

性別差異 寶寶的語言發育受到更多因素的影響,其中性別差異就是一個重要的因素。相對來說,女寶寶的語言發育確實要比男寶寶早。女寶寶在19個月大時就已經積累了50個左右的單詞,而男寶寶要到22個月才能達到相同的水平。

語言環境 家庭語言環境也是一個重要的影響因素。生長在雙語家庭中的孩子,如父母一方講英文,另一方講中文,孩子可能因為早期接觸兩種語言,長大后能熟練運用兩種語言。但也有不少的孩子卻因為困惑于這樣一種混合的語言環境而遲遲不開口。

寶寶為什么遲遲不會說話

用他最熟悉的語言和他進行交流

寶寶的語言發育需要有一個適宜的環境,即使家庭中的日常使用語言并不是英文和中文這樣截然不同的語言,而是一些比較類似的地方方言,部分寶寶也會因難以適應而遲遲不說話。因此,當感覺寶寶說話比較遲時,全家人首先應該統一與寶寶交流的語言,采用他最熟悉的語言和他進行交流。

電視不能教寶寶說話

語言學習是一個互動的過程,不能把孩子扔在電視機、DVD前,希望通過電視、電臺播音員的標準語言來幫助孩子學說話。孩子的語言發育必須通過與其他人的交流互動,理解詞匯的意義,掌握語音的不同,然后才能運用所掌握的詞匯來表達自己的意思。

查查他的聽力有沒有問題

篇(2)

在生命最初的3年,寶寶的大腦處于快速發展的時期,而你和他的交流,能夠促進大腦的發育。有研究表明,對于比較健談的家庭來說,要比那些不怎么健談的家庭,在寶寶最初的3年里,多說大約3000萬個詞,同樣的研究也表明,說更多的話,對寶寶的大腦形成更多的刺激,而學習閱讀和聽力在很大程度上是取決于這些大量詞匯量的,所以,這些說話多、尤其是和閱讀結合在了一起的行為,給寶寶構建了精彩的詞匯庫,這對他的認知發展也有一定的幫助。原來,和寶寶說話,不僅提升他的語言能力,還促進了認知能力的發展。

二、和寶寶說話的技巧

你可能是靦腆的、不愛說話的,面對寶寶的時候,也覺得不知道說什么;或者你本身很健談,和親戚朋友總有說不完的話,可唯獨跟寶寶在一起的時候,沉默不語。接下來這些說話的技巧,讓你頓時變成話嘮媽!

1、做什么說什么!

上面我們提到了,嬰兒也是可以理解我們說話的,所以,寶寶餓了哭泣的時候,你可以說“寶寶是不是餓了呀?媽媽來給寶寶喂奶”;當你做飯的時候,你可以說“我先切生菜、西紅柿,最后是脆脆的胡蘿卜”;如果抱他到外面玩兒,也可以把看到的東西指給他,并告訴他名稱。比如看到了汽車,小鳥,你可以說“我看到一輛汽車,一群小鳥”,“汽車嘀嘀嘀”“小鳥嘰嘰嘰”。總之,不管你做什么,看到什么,都可以告訴寶寶,讓他接觸更多的詞匯。有人說當了媽之后,就變的嘮嘮叨叨,呵呵,為了寶貝的語言發育,不嘮叨可不行。

2、指著說!

由于小寶寶的視野有限,我們只是把看到的東西告訴他,他可能不知道我們說的是什么,配合手指,手指指著我們說的物體,便于寶寶理解。比如,看到汽車,手要指著汽車,或者用寶寶的手指,讓他的注意力集中在我們說的物體上,然后說出名稱,這樣效果遠比單說,不配合手指要好的多。

3、說“媽媽語”,不要“寶寶語”!

現在不提倡使用“寶寶語”,比如說吃飯飯、穿鞋鞋等,而是提倡采用正常的詞語和句子--吃飯、穿鞋子,今天我們說的“媽媽語”,則是采用緩慢的長音、高音來說話,句子要簡單,并配上夸張的表情,比如說吃飯,可以放慢我們說話的速度“chi--fan”,并把嘴巴張大,作出夸張的面部表情,這樣來幫助寶寶理解語言并學會說話。

4、對寶寶說的話進行擴展。

有時候寶寶會說出簡單詞語,媽媽可以將其擴展為句子,比如,寶寶看到汽車時會說“汽車”,媽媽可以回答“你說的對,這是一輛紅色的汽車”。通過對寶寶短語的不斷擴展,能夠不斷豐富他的詞匯量,待到下次的時候,可能做出更加詳細的描述。還可以通過重復加上擴展的方式進行,比如孩子說“很美的花”,你說“是啊,是一朵美麗的花,花是鮮艷的紅色,它聞起來也不錯,你想不想聞一聞?”

5、采用選擇式的提問。

隨著寶寶長大,你會詢問寶寶一些問題,不要采用簡單的“是”或“不是”來回答,而是采用選擇式的提問,比如“你想喝一杯牛奶還是水?”當他回答的時候,你還可以告訴他“謝謝你告訴我你想要什么,我會給你拿一杯牛奶”,以此來鼓勵他表達自己的想法。

6、等待回答。

當寶寶達到1歲的時候,可能依然使用手勢,手勢是語言發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可以更好的表達自己,你可以通過一邊說話一邊做手勢,讓寶寶理解之間的關系,比如當孩子指著蘋果的時候,我們理解他的意思,知道他想吃蘋果了,那么我們就可以這樣回應他“你想要什么?”然后等一會兒,給孩子一個反應的時間,有時候他會回答“蘋果”,有時候不回答,那么,說“你想要什么?蘋果嗎?好的,我們來吃蘋果。”這樣的行為,可以鼓勵孩子來參與對話。另外,當有人向寶寶問話的時候,你也要等待他自己來回答,不要代替他說,給他更多語言表達的機會。

7、給寶寶讀書。

任何時候開始給寶寶讀書都不會太早。閱讀能夠帶給他更多的詞匯量,可以從最簡單的紙板書、卡片書開始,隨著寶寶的成長,逐漸增加故事的長度。那種能夠反復閱讀的句子,讀起來朗朗上口的句子,都對語言學習有幫助。帶寶寶到附近的圖書館或者書店,有利于養成愛讀書的習慣。如果他對于書中的某個內容比較感興趣,可以由此多說一些相關的內容。比如男孩子比較喜歡車,那么就可以說更過關于車的事情,并重復的嘮叨的說給他聽,并鼓勵他模仿你說的。

篇(3)

很多家庭都是祖孫三代,老人幫忙帶孩子,家里的語言環境也因此會變得很復雜,爸爸媽媽說普通話,爺爺奶奶說家鄉話,這種復雜的語言環境會給處于語言敏感期的寶寶帶來一些困惑,他需要更多點時間來積累和轉化這些語言。

不用說話也可以

和寶寶相處的時間越長,爸爸媽媽和寶寶的默契度也會越高。寶寶的一個小眼神,或一抬手,一挑眉,媽媽就能準確無誤地知道寶寶想要做什么。這種“默契”會讓寶寶覺得不說話也沒關系,當然就不用很辛苦地學說話了。

積累期

每個寶寶說話有早有晚,在他真正開口說話前都會經歷一個漫長的語言積累期,而這個積累期的長短也各有不同。在他真正開口說話前,其實一直在用耳朵聽,一直在儲存詞匯呢!

太在意發音

有些爸爸媽媽在寶寶初學說話時就很注重發音,一遍一遍地糾正寶寶說的不清楚、不標準的發音,這會讓寶寶感到說話有壓力,自然就更不愿意開口嘗試了。

大方開口小貼士

耐心等待

如果寶寶對周圍人說話的意思都理解,并做出正確的反應,那不妨就再多給他些時間吧。等待的時候多為他讀故事書,和他對話,問他意見,他會從先說2個字開始,慢慢說成4個字,然后逐漸會說出完整的句子了。

學做“懶”媽媽

媽媽為寶寶傳遞他要的東西或響應他的要求時,不要那么刻不容緩,稍稍放慢些節奏等他再要求一下。這時,寶寶會咬字不清地邊描述,邊比畫著自己想要拿到的東西,大人回應的時候,一邊遞過去,一邊還可以問:“是這個嗎?”“能再說一下嗎?媽媽不是很清楚?!碑攲殞氂懈鄼C會開口鍛煉,并發現說話很有用時,他就會在更多情況去嘗試語言表達了。

篇(4)

寶寶智力落后的表現

寶生下來還是一個嶄新的小生命。這個小生命的智力發育情況到底怎么樣,需要父母認真觀察才能看出來。很多寶寶由于種種原因的存在,出現了智力發育落后的情況。其實寶寶智力發育落后是可以通過一些小細節看出來的。那么寶寶智力落后的表現有哪些呢?

不會笑或很晚才會笑

正常孩子2個月左右就會笑,4個月時能放聲大笑。假如不會笑或很晚才會笑則是智力 低下的一種信號。

眼睛功能發育不全

一般來說1個月的嬰兒就會用眼睛注意周圍環境,再大一點就會轉動眼球,跟蹤他有興趣的事物。但是智力低下的嬰兒則對周圍的人或事物常常表現為無動于衷。

對聲音反應差

嬰兒對周圍的聲響常常特別敏感,會害怕很大的噪音或者打雷之類的巨響。如果他對聲音沒有什么反應,即便是聽到不普通的聲音也顯得特別“老實”,則常常是智力障礙的征兆。

平時哭聲少

寶寶都會經常哭,餓的時候哭,尿濕的時候也哭。如果孩子哭得很少,遇到什么事情只會尖叫,或者對外界刺激顯得很淡漠,往往是智商比較低的表現。

喂養困難

咀嚼晚,吃固體食物不易咽下并且常常出現嘔吐也是智障的征兆。1歲以內小兒流涎可以說是正常現象,但1周歲后還淌口水便要想到智力障礙的可能。

動作笨拙

出生3~5個月的嬰兒特別喜歡玩自己的手,但到6個月后仍不會玩手或到2~3歲還喜歡將玩具往嘴里放就不正常了。與同齡正常嬰兒相比,智力低下的孩子動作笨拙,等到學會走路后兩腳還是相互亂踢,平時無目的的活動較多。

本文詳細介紹了寶寶智力發育落后的幾種表現。如果你發現自己的寶寶出現了本文所講的這些問題,那么你的寶寶就可能存在著智力發育落后的問題,你最好是及時采取措施來改善寶寶的智力發育問題,這樣才能夠讓寶寶更好的發育。

教你識別寶寶智力落后的7個信號

1.很遲才會笑或不會笑

一般嬰兒2個月會笑,4個月會大笑。如果發現嬰兒3個月仍不會笑,6個月還很少笑,1周歲還不會大笑或很少笑,就應注意,這往往是智力低下的早期信號。

2.喂養寶寶比較困難

智力障礙的寶寶最早表現出來的癥狀往往是吃奶困難,不會吸吮,特別容易吐奶,這樣就表示神經系統有損傷,日后智力會受影響。到寶寶半歲時添加輔食以后,咀嚼晚喂養困難,吃固體食物不易咽下并且致使嘔吐。

3.豎頭不起轉頭困難

有些寶寶滿百天的時候豎頭不起或轉頭困難,單眼或雙眼持續向里或向外。

4.哭聲異常或不會哭

正常嬰兒生下來就會哭。如果嬰兒不會哭或很少哭,哭聲無力或只是尖叫。平時受到刺激也不易哭,似乎特別乖。其實也可能是智力發展、大腦機能有問題,當然這并不是絕對的,需要經過檢查確認。

5.睡眠過多且不易喚醒

一般說來,1個月以內的新生兒,一晝夜內所需的睡眠時間大約為18-20小時。每天肯能大約只有3-4小時處于清醒狀態。當到了2-3個月大的時候,每天需要睡16-18小時;5-9個月寶寶寶仍然需要睡15-16小時;滿周歲的時候大概需睡14-15小時。

6.說話較晚

有的寶寶語言發育落比較落后,到10個月時不能咿呀學語,發音也不清晰。這個時候,要多學習一些教寶寶開口說話的小技巧,多鍛煉寶寶學說話,如果經過鍛煉,到了兩三歲左右寶寶仍然遲遲不會說話,要及時做必要的檢查。

什么是阻礙寶寶智力發育的背后推手

7.對外界環境不感興趣

有的寶寶在6個月以后,依然持續有注視手和玩手的動作。他們的精神只集中于一種事物,表現得很呆,對外界的事物不感興趣,就只知道自己玩手,這是不正常的。

影響寶寶智力發育的原因是復雜的,大致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遺傳性疾病

遺傳性疾病主要可以分為染色體異常和代謝性缺陷兩大分類。另外,近親結婚也可以引起子代的遺傳性疾病,包括先天愚型,貓叫綜合征,克蘭法勒綜合征,杜納式綜合征,苯丙酮尿癥,半乳糖血癥,械糖尿征等。

2、母乳問題

比如藥物、患風疹、情緒壓抑、內分泌異常、酗酒與抽煙、輻射等都對母乳有影響。

3.與生產相關的因素

篇(5)

【案例】 一歲多的小石頭不會叫媽媽

小石頭已經一歲兩個月了,連媽媽都不會叫,平時只是“啊啊”地嘟囔,家人也聽不懂他說什么。雖然爸爸媽媽、奶奶姥姥時常教他說話,但他就是不會說??吹酵g的孩子都會說短語了,爸媽很是恐慌。為此,還專門帶他去兒童醫院做了相關檢查,可是檢查結果一切正常。有病亂投醫,心急的小石頭媽媽帶他去請教一位幼教專家,這才發現問題,小石頭開口說話晚的原因令他們吃驚。原來,小石頭從小由奶奶和姥姥輪流照顧。奶奶照顧一兩個月回老家了,再由姥姥來照顧一段時間。奶奶是山東人,平時總是說山東話;姥姥是四川人,習慣說四川話;小石頭的爸爸媽媽對小石頭說普通話;爸爸跟奶奶對話用山東方言;媽媽跟姥姥對話用四川方言。而小石頭正處于語言學習的初期,也是敏感期,如此混亂的家庭語言環境,增加了他對語言的理解困難,一會兒聽到這種話,一會兒聽到那種話,可能是同一個意思,但是導致小石頭聽迷糊了,所以就出現了遲遲不會開口說話的情況。

【分析】 學語初期,幼兒需要純粹、單一的語言環境

幼兒開口說話之前的幾個月,是語言的啟蒙時期。這個時期,雖然幼兒不會說話,但是他已經開始學習語言了,以聽的方式學。這是一段隱性的語言積累期,是慢慢感知語言、理解語義,將事與語言對號入座的艱難過程。如果孩子長期生活在語言混雜的家庭環境,勢必增加他理解語言的困難。現在,很多家庭是老人幫著帶孩子,而很多老人習慣說老家的方言,無形中阻礙了孩子學語言。所以,要盡量避免這種語言混亂的環境,為孩子創造簡單、純粹的語境。

【經驗】 盡量跟孩子說普通話

針對這種情況,大人盡量做出讓步和改變,起碼在孩子面前,最好用普通話交流,特別是跟孩子對話時,更要用普通話。哪怕老一輩的普通話說得蹩腳一些,但只要放慢語速,你會發現,方言還是很容易被糾正的。畢竟對大人而言,轉變一種語言表達習慣,相比初學語言的寶寶來說更容易些。而正牙牙學語的寶寶,尤其需要相對正統的語言學習環境。等他過了語言形成的敏感期,漸漸形成自己的語言體系和習慣之后,你再用方言與他交流,就對寶寶影響不大了。所以說,語言的根基一定要打好。

原因二:家長給孩子養成了“勤動手懶動口”的壞習慣

【案例】 孩子動手不動口

甜甜出生后,媽媽辭職做了全職媽媽,一天24小時陪護甜甜??梢哉f,甜甜從小的一舉一動,哼唧一聲,媽媽就明白她是什么意思。用甜甜爸爸的話說:“甜甜一伸手,媽媽就知道她想要什么?!边@一點都不假。比如,甜甜指著蘋果“啊”一聲,媽媽不等她說出要吃蘋果,就替她說了:“甜甜想吃蘋果是嗎?媽媽給你拿。”甜甜用手指指門,媽媽就說:“噢,你想出去玩是嗎?”……就這樣,本該甜甜練習說話的機會,全被媽媽搶去了。結果,媽媽把話都搶答完了,甜甜也就習慣了,有事動動手指頭就行,不用開口說了,反正媽媽都明白,立馬就幫她解決了。

【分析】 媽媽剝奪了甜甜學說話的機會

孩子學說話,需要不斷練習,才能越說越好。長時間不開口練習,自然就口拙了。而甜甜只要一伸手,媽媽就看懂了,幫她解決了問題,甜甜也就喪失了用語言表達自己想法的機會。時間長了,養成了惰性思維,遇到事情小手一指就行了,何必再費口舌呢?

【經驗】 家長不要太眼疾手快,有時要裝糊涂

明明知道孩子伸手指的是什么,讀懂了他的手語或者動作的意思,但也要假裝不明白,逼著孩子自己說出來想要干什么。這樣,不但孩子能更好地將實物與名稱對應起來,同時也鍛煉了語言表達能力。所以家長該糊涂的時候要糊涂,該偷懶的時候要偷懶,不能替孩子說,而是鼓勵他自己說出來,你再滿足他的要求。

原因三:家長“廢話”太少,幼兒的語言刺激不夠

【案例】 沒人理的孩子

豆豆平時由爺爺帶,爺爺是個木訥的人,很少跟豆豆說話。他想反正豆豆還小,聽不懂,也不會說。每天爺爺最常做的事,就是把豆豆往手推車里一放,推著豆豆到小區廣場看幾個老人下棋,一看就是幾個小時。豆豆自己坐車里要么啃玩具,要么吃橡膠奶嘴。而爸爸媽媽上班忙,早出晚歸,難得跟豆豆說話相處。豆豆到了會說話的年齡,會說的詞很有限,只會簡單地叫爸爸、媽媽。平時別人逗他說話,他也常常金口難開。

【分析】 孩子不會說話,也要跟他說

很多家長會犯這種錯誤,就是以為孩子還不會說話,就不過多跟孩子說話。其實,這是非常不利于孩子學說話的。孩子從三五個月開始,就已經能聽懂大人說的一些話,比如你經常叫他的名字,他會有反應,說明他是一直在聽你說話的,而且能聽懂。比如雖然孩子才幾個月大,但是你叫他跟人再見,他雖然不會說,但是聽到你的指令,已經會擺擺小手了。也就是說,孩子雖然不會說話,但是他們一直在聽別人說話,一直在潛意識里模仿和學習。身邊人說的每一句話,都是他學習語言的素材。如果家長不跟孩子說話或者說話少,孩子的語言素材過于稀少,積累的詞匯量也就不豐富,自然無話可說。孩子學說話的過程,是由聽(語言輸入)到說(語言輸出)的過程,二者缺一不可。聽得不充分,說得就不靈活。

【經驗】 家長“廢話”越多,孩子學說話越早

我家寶貝小的時候,只要他醒著,我就跟他嘮叨個沒完沒了。我邊給他做撫觸,邊跟他聊天:“小寶貝,做操了,伸伸胳膊,蹬蹬腿,拉拉小手長得高?!苯o他沖奶粉的時候,我會念叨著:“噢噢,寶貝餓了吧?咱們喝奶嘍?!苯o他換尿布的時候:“不哭不哭,小屁屁濕了,難受是嗎?咱們換上新的就舒服了……”就這樣,我手上忙著,嘴也不停地說著。結果豆豆就比同齡孩子會說話要早,而且說得非常流利,詞匯量也很豐富。其他家長向我請教,我思來想去,除了每天這樣不停地對他說,別無他法??梢姡瑸橛變簞撛熵S富的視聽環境,有助于幼兒學習語言。

原因四:批評太多,過早給孩子貼上不會說話的標簽

【案例】 你怎么這么笨啊,這孩子就是不愛說話

月月媽是個急性子,對月月缺少足夠的耐心。每次她教月月學說話,一次兩次月月說不對,或者不跟著學,她就急,就隨口指責道:“你怎么這么笨?。吭趺淳蛯W不會呢?”結果月月更不愿意張口說話了。這下月月媽著急了,逢人便叫月月打招呼,月月或者身子往后縮,或者抿著嘴不說話。媽媽就尷尬地打圓場:“唉!我家月月就是不愛說話,嘴笨著呢?!彼雎粤嗽略碌母惺?。媽媽總是批評月月,以至于打擊了月月的自信心,使她不敢開口說話。而且媽媽總當著月月的面向外人訴說月月不愛說話。對于年幼的孩子來說,她聽到什么就理解成什么,就真的以為自己不愛說話,便更不開口了。

【分析】 別過早給孩子貼上不愛說話,或者不會說話的標簽

語言天賦不同,所處的家庭語言環境不同,決定了每個孩子開口說話的時間不同。有的孩子說話早,有的孩子說話晚。越是孩子說不好,越不要批評他;越是孩子不愿開口說,越不要逢人揭他的短,抱怨他不愛說話。過早給孩子貼上這些負面的標簽,孩子會在心里o自己下這樣的定論,認為自己真的就是爸爸媽媽口中說的那樣。這樣一來,孩子就更沒有說話的信心和欲望了。所以,當孩子說話晚時,不要只盯著孩子找原因,也要多反觀自身,是不是自己哪里引導得不恰當?只有找到原因對癥下藥,先改變自己的不足,才能慢慢引導孩子往好的方面發展。

篇(6)

標準時間:在出生第二個月,寶寶可能會稍稍抬起頭和前胸部,在俯臥時能將頭抬起45度。若把他垂直抱起來,頭部稍能挺直,并能隨視線轉動90度。到了第三個月時,寶寶的頭部能挺直,頭能拾得很穩,并能隨視線轉動180度。

媽媽說:我的寶寶抬頭比其他的孩子晚了1個多月,是不是因為孩子發育不好呢?

專家指導:其實,每一個寶寶都有自己的生長發育規律,早抬頭未必就有利于其發育。

寶寶抬頭的動作是一個很自然的發育過程,媽媽不要過于著急。從寶寶滿月開始就可以讓他趴著玩,但此時還沒有必要為了讓寶寶早日抬頭而刻意給他做抬頭練習。此時寶寶的肌肉還沒有發育完善,早做抬頭練習未必好,還是讓寶寶的肌體自然發育比較好。

不過,如果寶寶到了4月齡還不能把頭抬得很穩,這時最好去醫院檢查一下。

翻身

翻身的發展歷程為先由俯姿翻為仰姿,再由仰姿翻為俯姿。有些寶寶在3~4個月大的時候,就已經能夠自己蹬著腿從俯姿翻為仰姿:但通常要到5~6個月的時候,才能從仰臥翻身變成俯臥的姿勢。

媽媽說:我的寶寶都6個月了,為何還不會翻身呢?究竟是什么讓寶寶懶懶的呢?

專家指導:如果寶寶超過6個月還不會翻身,除了個體差異,還可能是由以下幾方面原因造成的:體弱缺鈣。翻身對于寶寶來說也需要力氣,如果肌肉無力、骨骼缺鈣,寶寶就會覺得運動困難。過于肥胖?,F在生活水平好了,寶寶體重明顯超標,身體不堪重負。衣服束縛。如果穿多了,衣服也會束縛寶寶活動,想動也動不了。心理障礙。如果寶寶有關于翻身的不愉快記憶,也許他就沒有翻身的積極性了。發育遲緩。大腦發育遲緩時小兒翻身動作出現較晚。父母在發現寶寶有翻身跡象時要積極引導,若寶寶大于6個月還不會翻身,父母應帶寶寶到醫院檢查。

坐立

標準時間:6~7月齡時,寶寶脊部、背部、腰部已漸漸茁壯,已經初步學會了獨立的坐姿。

媽媽說:為何寶寶6個半月還不會坐立?坐立的時候身體老是向前傾,坐不直?

專家指導:寶寶單獨坐立的時候身體老是向前傾,坐不直,這主要由于神經系統尚未成熟或相應的腰部肌肉發育還沒有達到足夠強壯,身體本能向前傾是在找平衡位。

嬰兒期是生長發育最快的時期,這時如讓寶寶坐的時間太長或過早學坐,對他們的生長發育是不利的。主要原因是小寶寶骨骼的硬度小,韌性大,容易彎曲變形,也因為這個年齡的寶寶體內起固定骨關節作用的韌帶、肌肉比較薄弱。

爬行

標準時間:8~9個月,寶寶可用手支撐胸腹,使身體離開地面,開始爬行。

媽媽說:寶寶都10個月了,為何還不會爬?

專家指導:一般8~9個月大的寶寶就開始用“爬行”來探索這多姿多彩的世界。爬行也有助于寶寶的腦部發育、促進手眼協調。

近年來,很多父母顧慮環境安全,或怕寶寶弄臟,從而很少讓寶寶爬,常常抱著或背著寶寶。于是,很多寶寶便略過了爬的階段,直接進入站和走的階段。不過,目前很多研究發現爬與不爬的寶寶在協調性方面有差別。因此,父母應該鼓勵寶寶多爬。

站立

一般情況下,寶寶在9~12個月就能夠站立。

媽媽說:為何寶寶都1歲了,還站不起來呢?

專家指導:一般嬰兒在9~12個月能夠站立,而性格好動和好強的寶寶在7個月時就可站立,還有些嬰兒1歲之后才能站立。

站立早晚并不影響其智力發展。站立較晚的嬰兒多半都是不愛動的胖寶寶,另外一些則是因為腿部力量不夠,但其總的發育情況卻令人滿意。值得注意的是,過早站立確實對寶寶的腿型有影響,寶寶幼小時,腿部骨骼尚未發育完善,多是膠質,很軟,過早支撐重量很易使其骨骼彎曲,特別是在維生素D缺乏時。

行走

標準時間:大部分寶寶在12~14個月大時學會走路。

媽媽說:鄰居家的寶寶才10個月,已經會走路了。我的寶寶都1歲了,卻還不會走路。請問,是不是我家寶寶發育不好?

專家指導:并非走路越早,寶寶身體就越健康,發育越好。寶寶是否能站立、走路,與其神經系統的發育、全身的協調、腿部力量的發育以及鍛煉、營養、教育方式等因素有關。

每個寶寶站立和能獨立行走的時間也有差異。一般寶寶在出生后11個月就可以站穩并扶著東西走路了。如果不顧寶寶的具體情況,過早讓他學走路,對寶寶的腿部發育是有害的,甚至會導致其骨骼發育畸形。但是,如果寶寶到15個月仍然不能走路,就要到醫院去檢查一下,看看是不是神經或運動系統異常。

說話

標準時間:小寶寶到了l歲左右就開始牙牙學語,說幾個簡單的詞句,到兩三歲時基本會成句說話了。

媽媽說:寶寶都3歲了,為何還是“金口難開”?

篇(7)

語言對于人類的作用不言而喻,寶寶也會隨著自己語言能力的發展,慢慢體會到表達內心的愉悅、與人溝通的快樂、傾訴真情的美好和歌唱生活的幸福。父母們不厭其煩、一遍又一遍的重復著簡單的詞句,為的就是教會寶寶說話,更早的體會開口說話的樂趣。

如何教寶寶說話

許多父母覺得,寶寶長到一定的年齡自然就會開口說話,這就像是人的一種本能,但實際上寶寶開口說話的早晚,和許多因素分不開,尤其和父母的語言教育分不開。下面為您推薦一些實用的小方法,相信一定會讓寶寶更快的學會說話。

多和孩子交流。剛出生的小寶寶,大部分的時間都在睡覺,父母一定要抓住孩子醒著的時間,多和孩子交流,逗孩子笑、拿著有趣的玩具和孩子說話,這都是提高孩子說話興趣的好方法。也許孩子并不明白父母在說什么,父母也不要覺得自己是“對牛彈琴”,這實際上是引導孩子學習語言的前提。

反復和孩子講眼前的事。媽媽每天要給寶寶穿衣服、喂奶、拿玩具等等,這個時候媽媽應該和孩子講自己正在做什么,并且反復的講,這樣大約到了1 歲左右,孩子就能理解母親在做什么了。例如媽媽在給孩子穿衣服的時候,只要媽媽說“小手伸直”,孩子就知道把胳膊伸直了。同時,孩子也能說“拿”、“要”、“吃”等簡單的詞語。

父母吐字要清晰、慢、強調重點、說簡單句子。父母在教孩子說話時最好放緩語速,讓孩子聽清楚每一個字,和孩子盡量說簡單的短句,不要說太長的句子,這樣孩子理解起來有困難,比如媽媽說“媽媽用勺子喂寶寶雞蛋”這句話時,應該強調“勺子”和“雞蛋”,這樣可以引起孩子的注意。

多用表情和肢體語言鼓勵孩子。教寶寶說話時父母表情要親切愉快,這樣讓寶寶學習語言更加輕松,多多夸贊孩子,也許孩子根本聽不懂,但他卻可以感知父母的情緒。看到寶寶有回應,可以獎勵性的抱抱孩子、親親孩子,讓寶寶覺得學習說話是快樂的事。

多說孩子感興趣的事。許多孩子沉默寡言,除了性格的因素,多半是因為對父母說的東西不感興趣。這個時候父母要細心觀察孩子會對什么感興趣,例如孩子對某個玩具或這項活動感興趣的時候,父母可以借助這個機會多多和孩子聯系說話。

回應孩子的喃喃自語。小寶寶在2 - 3 個月大小時就會咿咿呀呀的喃喃自語,這時候父母應該對孩子的反應做出回應。這樣孩子會感受到對話的喜悅,而引起他學說話的欲望。如果父母不聞不問,那么孩子就會覺得失望而沒有和別人說話的興趣了。

常常呼喚寶寶的名字。半歲以后寶寶開始對自己的名字有所認識,叫他的名字時寶寶會有所反應。寶寶知道了自己的名字,等于意識到自己和別人有所不同,有自我意識的早期表現,經常呼喚寶寶的名字,可以幫助寶寶早點產生自我意識,從而激發其與外界交往的需要,逐漸意識到自己以外世界的存在,以及自己和外界的聯系。

看圖說話和看物說話。為了讓寶寶能將具體的詞和實物聯系起來,便于記憶,媽媽最好在教寶寶說話的時候給寶寶看實物或者圖畫,比如拿著蘋果告訴寶寶這是“蘋果”,拿著香蕉告訴孩子這是“香蕉”,多利用身邊的實務和圖畫冊,讓寶寶學會聯想記憶。

父母用語要注意。父母在教育孩子學說話時有三點需要注意:第一,不要自顧自的說。要留下充分的時間給孩子模仿和學習。第二,不要問孩子太多問題,這樣會讓孩子很緊張而害怕說話。第三,邊說要邊演示,通過父母的肢體和一些感性的認識,更利于孩子的語言能力的提高。

把握學習語言的時間和時機。父母教孩子說話的時間可以循序漸進,因為小孩子集中注意力的時間很有限,父母可以由每天2 - 3 分鐘慢慢逐漸加長時間,另外,父母選擇教孩子學習語言的時機也很重要,選擇孩子心情比較好、精力充沛的時候,不要選擇孩子生病和困乏的時候。

2 歲后要堅持教育。寶寶到了2 歲后能說和聽許多詞匯,父母常常覺得這個時期后就不需要有意識的教寶寶說話了,但是這個時期是很關鍵的時期,是寶寶學習能力很強的時期。如果父母對孩子學說話再不關心,孩子就會放緩學說話的速度。

寶寶開口說話的時間表

簡單發音階段( 0 - 3 月):這個階段會發較多的元音,如:a/ai/e/ou和少量輔音m/h 等。

連續音節階段( 4 - 8 月):會發的輔音增加;而且出現重復的連續音節。寶寶發出ma-ma,pa-pa 的聲音,其實并不是會叫爸媽,而是前言語階段的發音現象。

學話萌芽階段( 9 - 12 月) :會發更多的聲音和不同音節的連續發音、變換音調,還能模仿成人和學習新的發音,有時可以對著物品發出正確的讀音。

吐字的開始階段( 12 - 19 月),他們可能會說出生平的第一個字,不外乎「爸爸「媽媽等。通常女孩學說話比較早也比較快,男孩發育比較晚一點,可能一歲半、甚至兩歲才會開始說比較多的辭匯。

詞匯疊加階段(2 歲左右),詞匯增加的速度也變得很快,他們可以理解幾百個詞匯、也可以聽懂一些復雜句子的意思,他還會將一些會說的辭匯加以組合,例如會說“媽媽抱抱”這樣的話。

最快學習階段(2 歲半左右),這通常是人一生中詞匯學習最快速的階段,寶寶的詞匯可能從兩百個增加到一千兩百個。寶寶也能將詞匯組成簡單的句子,比如他會說“媽媽抱抱我”,這已經跳脫單純是名詞的組合,開始有了動詞或受詞的使用。

語法學習階段(3 歲左右),大部分的寶寶都可以了解長的句子及復雜的句子,并且能正確反應或回答。因為他的說話方式已經開始發展文法規則,句子里會有副詞或形容詞出現。他們也會聽從兩到三個簡單指令。這時候,如果你問他“你叫什么名字”,孩子幾乎都可以說出答案。而這個時期的語言表達,家人都可以百分之百了解他所說的話,一般陌生人也可以了解七八成左右。

偶爾出錯階段(4 - 5 歲),陌生人已經都可以了解他所說的話,語法發展幾乎已經完善,偶爾會出點小錯。但正常何人溝通已經完全不成問題。孩子能認識數字、顏色,并且發音更加清晰。

語言發育完成階段(6 歲后),孩子開始上學前班和小學后,開始系統的學習語言,他們的表達方式會更生動、多元化、更流利,這宣告著孩子的語言發育的完成。

不要這樣教寶寶說話

不要用疊字。許多媽媽喜歡將“杯子”說成“杯杯”,將“貓咪”

叫成“”,父母認為這樣的疊字會更利于寶寶掌握單詞,但是卻會阻礙寶寶學習長句子和整段的話。

不要重復錯誤發音。許多媽媽為了逗弄寶寶常常會模仿寶寶的錯誤發音,這樣只會給正在模仿階段的寶寶帶來困擾,寶寶會習慣性的模仿錯誤的發音。

不要矯揉造作。有時候媽媽抱著寶寶的時候會像抱著兒時的布娃娃一般,發出很嗲的聲音,這種矯揉造作的做法只會讓寶寶學到不自然的發音方式,不利于寶寶對語言的學習。

不要指望電視和CD 教學。許多父母為了省事,就買了些CD 配合著電視讓寶寶聽,但這樣的方式刻板且不感性,最好的方法是父母面對面對著孩子說,讓孩子看到自己的嘴型,更容易模仿發音。

不要不耐煩。孩子的教育是一個系統而長期的工程,父母不要將自己的煩躁情緒發泄在孩子身上,焦躁的情緒只會讓孩子膽怯和口吃。

什么樣的寶寶說話晚

如果寶寶到了三四歲還不會喊爸爸媽媽,父母就應該多多關注自己的寶寶了,因為這可能是發育遲緩的征兆。什么樣的寶寶會說話遲緩呢?

個性內向的孩子。拋開病理的原因,大部分的孩子遲遲不肯開口說話,最常見的原因要歸結于寶寶的性格內向。寶寶孤僻、內向,不善與父母交流,因此開口說話越發困難,而不會說話成為孩子與外界交流的屏障,阻礙了孩子的成長。

互動機會少。如果寶寶不經常去公共場所接觸,常常被困在家里,這樣他們與他人的互動就會減少,減少了寶寶學習他人語言風格和提高聽力的機會,更重要的是也缺少談資。

口腔功能出現問題。寶寶如果在吃奶或者吃東西時,不停的流口水或者吃進去的食物又流出來,說明孩子的口腔發育可能出現了問題,這樣的孩子也會遇到語言障礙。

聽力障礙。寶寶對別人的呼喊和巨大的聲響沒有反應,很可能是聽力方面有問題,孩子聽不清聲音,自然無法模仿和學習。

篇(8)

寶寶在出生后,正常情況下其左右頭顱應該是對稱的,不會有“偏頭”一說。但是這個時候寶寶的頭部比較軟,骨骼發育很快,再加上頸部肌肉也未發育完全,就比較容易受外力影響而變形。引起寶寶睡偏頭的原因主要有:

1 媽媽在生產時使用了外力。有些媽媽在生產時,醫生可能會迫于無奈給予采用了真空吸引、使用產鉗等方法,這個時候比較容易形成血腫。寶寶出生后就不愿意側向血腫處睡,易形成偏頭。

2 媽媽的習慣使然。如果出生后寶寶的左右頭顱是對稱的,而媽媽經常習慣采取同一個姿勢臥寶寶睡覺,這個時候寶寶也容易形成偏頭。

3 營養與遺傳疾病等原因。這主要是由于媽媽在孕期的營養不足而導致的頭顱畸形或其他的一些家族遺傳因素而導致的寶寶偏頭等。

預防偏頭

凡事都要以預防為主。如果寶寶一出生,媽媽就注意寶寶的睡眠姿勢,就可以免去許多不必要的麻煩,給寶寶一個完美的頭形。

經常改變睡姿

寶寶前3個月是塑頭形的關鍵時期。從寶寶出生的第一天起,媽媽就應該習慣經常變換著姿勢臥寶寶睡覺。以保持寶寶頭部兩側受力均勻。不要讓寶寶經常采取同一種睡姿,特別是在白天。

Tip:趴著睡可以讓寶寶的頭形比較圓,也能避免被溢奶嗆著,但趴睡時,嬰兒床周圍的玩具、枕頭、被褥可能會堵住寶寶的鼻子,造成窒息。如果讓寶寶趴著睡,就不要給寶寶用枕頭,床也不能過軟,床上更不要放毛絨玩具等。

頭下墊一些合適的物品

由于剛出生的寶寶在3個月前不需要枕頭或定型枕,因為這樣容易造成寶寶的脖頸彎曲,引起呼吸困難。這個時候媽媽可以在寶寶的頭下墊一些松軟的棉絮或者是質地比較好的純棉毛巾(疊成長方形塊)等物品,以緩解其頭部著枕處所受的壓力。

Tip:媽媽也可以自制一個小枕頭,其高度只需在3―4cm就可以了。枕頭不要太軟,要吸汗、通氣的。外面應該是純棉軟布的,里面可以填充蕎麥皮、茶葉、蘆花、木棉等。

經常調換位置

由于天性,媽媽喂奶時寶寶會把頭轉向媽媽一側,寶寶在睡覺時一般也都習慣于面向媽媽。為了不影響寶寶頭骨的發育,媽媽和寶寶同睡時應經常和寶寶變換位置或者掉頭睡。

給寶寶適當補鈣和維生素D

為了促進寶寶骨骼的發育,媽媽可給寶寶適當地補充鈣質和維生素D,讓寶寶多曬曬太陽等。

一旦偏頭,如何糾正

寶寶一旦睡偏頭了,媽媽應及早想辦法給予糾正。因為年齡越小的寶寶,其頭骨還未完全定型,其頭形也更容易糾正。

在寶寶頭部一側墊高點或給寶寶買個定型枕

在寶寶的頭部有點偏的一側,用比較松軟的東西給其墊高一些,以使其頭部不能隨意偏向該側?;蛘呷胪瘜Yu店里買個定型枕,效果也很不錯的。

變換位置跟寶寶說話

當寶寶醒著的時候,媽媽或家人要左右兩邊都坐著跟寶寶說話,不要只在一邊跟寶寶說話。特別是偏向于寶寶睡偏頭的一邊,以便于糾正。

適度地按摩寶寶的頸部

可以根據寶寶偏頭的方向,經常給寶寶的頸部適度地按摩一下,以緩解其頸部的壓力。時間長了。會有很好的效果的。比如,寶寶的頭習慣偏向右,就給其右頸部按摩等。

用米袋來固定寶寶的睡姿

若寶寶已經習慣于某種睡姿,對糾正后的睡姿不能長久保持,或經常翻回到原來的睡姿,這個時候就比較難辦了。媽媽可自制一個米袋,放在寶寶的后枕部以固定其頭部。若寶寶是“左偏頭”,就讓寶寶朝右側睡,反之則讓其朝左側睡。

Tip:米袋要用柔軟的純棉布料做成,適當地做大一些,里面裝入適量的大米(米要在鍋里炒熟),再將袋口扎緊,然后用兩層棉布包裹米袋,以防漏米。

小帖士:

1 寶寶的睡姿在前兩個月內最重要,因為當寶寶逐漸長大后,其頭骨的硬度也跟著變大,骨縫密合,頭形就不大會改變了。

篇(9)

“怎樣訓練才能讓孩子早點說話?”

“孩子說話早晚由什么因素決定?”

“我家寶寶說話總是口齒不清,總有幾個音發不清楚,會不會是舌頭或者哪里沒有長好?”

……

以上這些關于孩子開口說話的問題是梁愛民大夫在日常門診中最常遇到的一部分問題。她的兒童語言發育門診每周有1次,每次開診總是能遇到因語言問題前來就診的病例,可見現在對孩子語言發育有疑惑的家長不在少數。

梁大夫接診的家長中,有很多是過度擔心孩子的“無需就診型”,也有不少是真有問題但卻錯過了最佳干預期的“就醫遲滯型”。可能有些家長還不知道孩子說話也有專業的門診可看,遇到問題只能聽之任之,除了跟別人家的孩子比較干著急之外,束手無策。如果您也是這樣的家長,那您可要好好聽聽梁愛民大夫的“語言發育育兒經”了。

“貴人語遲”是正常現象

嬰幼兒的語言發育一般分為兩個階段――1歲之前的前語言期和1歲之后的語言發展期。

所謂前語言期就是語言的潛伏期。這個階段語言發育的最大特點是:孩子不會用詞語表達,與家長用表情、目光、肢體語言、簡單的發音進行交流。可以說,前語言期是語言發育的積累期。雖然這個時期的積累不能決定孩子說話的早晚,但是卻對孩子開口說話后語言發展的快慢有很大的影響。所以雖然在這個階段,有些父母覺得對孩子說話似乎有點“對牛彈琴”的意思,但正常的語言環境卻對孩子語言發育至關重要。大家都聽說過“狼孩”的故事,“狼孩”是不會說話的,即便是回歸人類社會,也很難學會說話,因為在前語言期,“狼孩”沒有正常的語言環境,自然不會有日后的語言發展。

梁大夫說,家長們在孩子1歲之前“貴在付出”,不要期望孩子過早說話。在正常的語言環境下,對于智力正常的孩子,一旦其發音器官成熟了,他們便會開口說話。

開口說話的時間因人而異,早一點的孩子在1歲左右,晚一點的在1歲零幾個月,時間的早晚也跟遺傳有一定關系。如果父母一方開口較晚,特別是爸爸說話較晚,那他們的寶寶很可能也會說話比較晚。在孩子開口說話時間這個問題上,個體差異特別大。所謂“貴人語遲”,未必是件壞事情。做家長的一定要心態平和,不可急躁。

孩子需要怎樣的語言環境

梁大夫經常會接診1歲半甚至2歲、3歲還“不愿意”開口說話的寶寶。梁大夫總是會問他們的家長,1歲前會跟孩子說話嗎?不少家長會楞一下,然后搖搖頭。

很多父母認為,1歲前的寶寶聽不懂大人在講什么,所以與寶寶單獨相處時,很少說話。也有的家長想跟孩子說,但是卻不知道該說些什么。還有的家長平時工作很忙,根本顧不上跟孩子說話,回到家,哄哄孩子睡了,自己萬事大吉。

梁大夫說,很多孩子說話晚或者不愿意說話,不是孩子本身有問題,而是家長給孩子提供的語言環境有問題。促進孩子的語言發育,需要在豐富的語言環境中,家長與之正常的交流。

什么叫做正常的交流?梁大夫說,就是正常的說話。平時跟家里其他家庭成員說的話,都可以跟寶寶說。在此基礎上,如果想做得更好,要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好環境的前提是讓寶寶有安全感。很多孩子不說話不是發音器官有問題,而是心理發育有問題。父母要與孩子之間建立一種和諧的依戀關系。對孩子過度照顧,大聲斥責,不理不睬或者夫妻之間爭吵不斷等,都會導致孩子缺乏安全感。還有一個社會問題值得關注,就是家里請保姆帶孩子的,如果保姆不愛說話,家里人又很少與孩子交流,則經常會出現語言發育遲緩的問題。梁大夫接診過一個病例,保姆總是把孩子放在沙發上看電視,自己忙著干別的。孩子每天聽到最多的是電視機的聲音,可是那是機器的聲音,孩子最需要的爸爸媽媽愛的聲音以及看護人交流的語言,最終孩子以語言、行為發育障礙引起父母的關注。

第二,與孩子說話有講究。語速要慢一點,語氣要稚嫩、夸張一些,要看著孩子的眼睛,要根據孩子的反應來調整內容和語氣,說話時心中要有愛。這是有效交流的前提。反之,自顧自一個勁兒地說,不顧及孩子的反應,那樣說沒有交流的功能,也容易引起孩子語言暫時的發育遲緩。因為語言環境不好,3歲不開口說話的孩子并不少見。

一個不好的習慣和一個好的辦法

孩子都是家里的寶。很多父母或者爺爺奶奶、姥爺姥姥對孩子照顧得無微不至。時間久了,很多家長對孩子一舉一動、一顰一笑的意義了如指掌。比如孩子想要自己的小玩具,拿眼神一看,或者小胖手一指,家長便心領神會,趕緊給拿了來放到手里。梁大夫認為,這個習慣不利于孩子早期語言的良好發育。

孩子失去的是一個與家人正常交流的良好機會。當孩子用眼睛或手示意:“我要小汽車”時,家長往往非常明白,順手遞過去,或說:“好,給寶寶?!倍@個過程本應該是:孩子用眼睛或手示意:“我要……”,家長反問:“寶寶是要小熊嘛?”孩子搖頭或示意:“不,我要小汽車?!奔议L再給寶寶,同時應順口說:“寶寶要汽車呀,這個汽車真漂亮?!钡认嚓P的語言刺激。別小看這“小兒科”的幾句話,這是孩子日后人際交往的起點,更重要的是給孩子一個良好的語言刺激環境。

有些家長在營造家庭語言環境上已經做得很好了,還想更進一步,怎么做呢?一個簡單可行的好辦法是:給寶寶講故事。

梁大夫說,從寶寶5、6個月開始,就可以給他們講故事了。對于1歲半以內的寶寶,故事書要選擇一幅大圖配簡單一句話的,頁碼不宜過多,5、6幅圖就能敘述完一個故事的為宜。

很多家長乍一聽覺得不可行,因為很多人在家中試過,孩子根本不聽,或者看著別處,或者使勁抓住書不放。如果是個男孩子,那他聽故事的反應會更令人沮喪。梁大夫說,不要期望孩子認真去聽,耐心些,每天定時定點堅持讀下去。漸漸地,慢慢地,你會發現孩子的眼神越來越專注。時間長了,孩子會像條件反射似的,每天到了聽故事的時間,就會乖乖在那兒等著了。

沒有不喜歡聽故事的寶寶。到了孩子2歲半以后,語言表達快速發展,這些從故事中積累的詞匯和句子會內化為孩子的語言。在某個年齡階段,孩子的語言發展會給父母一個驚喜的。

孩子真的“口吃”嗎?

孩子語言發育期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其中一類最讓家長惴惴不安的就是口吃。梁大夫接觸的“口吃”兒當中,十有八九都是生理性口吃。

與生理性口吃相對應的是病理性口吃,這類患兒器官或者心理行為上存在一定的問題,表現為“口吃”,需要到專門的醫療門診醫治。而絕大多數幼兒的生理性口吃則不然,屬于孩子語言發育中的一個過程,而不是問題。究其原因在于,這些孩子的思維發展快于語言的表達。當孩子想表述某件事情的時候,言語上不能及時找到合適的詞匯表達。他們一邊說著,一邊琢磨著該怎么說。于是,“口吃”現象發生了。

沒有經驗的家長發現孩子口吃,都會緊張和不安。脾氣好點的家長,會包容地說:“慢慢說,別著急!”經過家長糾正,而屢糾不改的孩子遇到脾氣不好的家長很可能會遭受責罵:“你怎么又結巴了?!”

梁大夫說,這兩種做法都是錯誤的。即便是前一類家長也是在溫柔地強調孩子的錯誤。孩子的“口吃”在父母的訓導中被強化了,孩子注意到自己的問題,想改,卻是越急越改不了。小小的他們面對問題無法傾訴、無法排解、無能為力。于是,生理性的口吃被家長無意強化成病理性口吃,醫療起來相當困難。這種例子在梁大夫的門診中并不鮮見。正確的做法是,忽略孩子的口吃,就當沒發生,家長不顯山、不顯水地將正確的語句說出來就可以了。

對待孩子口齒不清的正確做法

還有一類問題,幾乎每個家庭都會遇到,那就是口齒不清。比較輕的口吃不清,孩子只有少數幾個音發不標準,比如“姑姑”,孩子會發出類似“嘟嘟”的音;“哥哥”,孩子會說“的的”;“蘋果”孩子說“bíng guǒ”。嚴重的口齒不清可能連家里人都不知道孩子在說什么。

這個問題的原因,一是可能源于孩子自身口腔結構,需要到耳鼻喉科做個檢查,排除口腔結構問題,比如孩子的顎弓特別高或者隱形的腭裂等。第二個可能的原因是,也許孩子所處的語言環境特別亂,比如爸爸說天津話,媽媽說湖北話,爺爺是山西人,姥姥有東北腔。語音的混亂同樣可以造成孩子語言發育的暫時遲緩及口齒不清等問題。

如果上述兩種原因都能排除,那就是孩子暫時性的構音問題。語音的發育也是有其順序的:孩子最先發育的是唇音,比如孩子們最先會叫的“爸爸”、“媽媽”都屬于唇音,之后是其它語音,比如“zh”、“ch”、“sh”最晚可以到孩子在孩子6歲左右發育完成。

當遇到孩子口齒不清,家長又拿不準時,首先家長要帶孩子到醫院排除病理因素,再慢慢加以指導。個別音節不清,家長自行指導即可,但指導方法很重要。跟前面所講的口吃一樣,家長不可強化孩子的錯誤。比如孩子說:“我要bíng guǒ。”家長如果說:“不是bíng guǒ,是píng guǒ。”孩子記住的反而是“bíng guǒ”。正確的做法是,愉快流暢地重復孩子的話,但要用正確的發音。比如上述例子中,家長可以回答:“哦,你要píng guǒ啊?!卑烟O果遞給寶寶,把愛與希望也遞給寶寶。

讓寶寶快樂開口說

梁大夫說,3歲以內孩子的學習方式叫做無意注意的學習。就是說,他們不需要跟大孩子似的,專注地坐那兒聽講才能學會。他們會很快學會平時聽到的東西和看到的東西,不管是經意的還是不經意的。這個時期,家長只要做到無私的給予,讓孩子高興地去探究、嘗試就夠了。不要強迫他們去記憶或者學習,尤其是在語言發育的問題上。語言的發育是一種進化式的發育,要順其自然,切不可急功近利。

如果想促進孩子的發育,那就多帶孩子去接觸大自然,多去看看展覽,多與人溝通,擴大孩子的生活范圍。語言是工具,目的在于交流和溝通,很多孩子學齡前能認上千字,可是一見陌生人就哭,或者不肯說話,這樣又有什么意義呢?

篇(10)

很多時候寶寶提高嗓門尖叫是因為他心里充滿了喜怒哀樂,他在試探自己聲音的力量,想知道用聲音可以做什么。爸爸媽媽要了解寶寶的各種尖叫聲背后的含義,明白什么時候寶寶會尖叫。

豐富多彩的“海豚音”

高興的尖叫

用尖叫來表達快樂,用快樂的情緒感染大家

寶寶看到喜歡的東西,或是玩游戲玩到了高興處,就會興奮地揮舞小手,身體上下擺動,眼睛笑成了一條線。但這還遠不能讓寶寶充分表達他興奮的情緒,于是刺耳的尖叫聲就成了寶寶高興的信號。

寂寞的尖叫

用尖叫來博得父母的親近和,向父母抗議對自己的不重視

爸爸不在家,媽媽在廚房做飯,寶寶一個人在客廳的地板上玩積木。但是過不了5分鐘,寶寶就玩得不耐煩了,一個人玩多沒意思呀!寶寶需要有人在旁邊為他鼓掌加油。于是,尖叫聲再次響起。

憤怒的尖叫

自我保護的信號,尋求得家長幫助的信號

寶寶和小伙伴正玩得開心,突然另一個寶寶搶了自己的玩具。不行,那是我的!寶寶雙手緊緊抱住自己的玩具。但是對方力氣太大了,快搶不過了,寶寶發怒了。于是,“啊――!”14個月的寶寶還不會用語言進行交流,也不懂得如何和小朋友和平相處,只能用尖叫表達自己的抗議,尋求他人的幫助。

反抗的尖叫

用尖叫表達的不滿和抗議

該喝牛奶了,不想喝!該睡覺了,不想睡!怎么媽媽總要我做不想做的事情呢?我要抗議!于是,不論時間有多晚,爸爸媽媽有多辛苦,寶寶的尖叫聲就像劃破長空的鳴笛,尖銳刺耳。1歲多的寶寶不再是襁褓中的嬰兒,他需要理解和尊重。當寶寶產生反抗情緒的時候,不如停下來問問寶寶的意思,和他溫存一下,緩和一下情緒。

模仿的尖叫

比比誰的嗓門大,越叫越興奮

寶寶的模仿力很強,不管是好的還是壞的,只要是這寶寶感興趣的,他都會親歷親為地去嘗試。媽媽抱著寶寶出去曬太陽,聽到別的寶寶尖叫,寶寶也會跟著尖叫。一起叫多有意思啊!看誰叫得更響,看誰叫的時間更長!

寶寶“海豚音”,父母別著急

理解寶寶的尖叫聲

1~2歲的寶寶還不能完全用語言充分表達自己的感受,只能通過尖叫表達喜怒哀樂,利用尖叫鍛煉發音系統,通過這個方式證明自己的存在,因此,尖叫是這個階段寶寶普遍存在的特點。作為父母,我們要看到寶寶尖叫的正面積極的作用。尖叫是寶寶對周圍環境的積極反饋,它能讓父母了解寶寶的意愿,并予以相應的滿足。當寶寶的詞匯量有所增加的時候,他就不會再用尖叫來刺激人們的耳膜了。

滿足寶寶的日常生活所需

寶寶的尖叫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生理原因造成的,也許尿褲子了、餓了、累了、想睡覺了或者受傷了。當寶寶發出尖叫時,家長要看看寶寶身上有沒有什么令他不舒服的狀況發生:尿褲子了嗎?小手擦傷了嗎?口渴了嗎?如果是因為正常的需求而尖叫,父母要及時給予滿足。如果寶寶尖叫是想讓你注意他,或因為情緒的不穩定而顯得煩躁不安,這時你需要做的是積極地回應寶寶的感受。你可以擁抱他、撫摸他或對他說話,令他安靜下來。

讓寶寶學會用正常音量說話

如果寶寶在表達自己的需求時,因表達不清楚而尖叫,這個時候要讓他像“你說話一樣”,不要喊叫。同時,父母也可以降低自己的聲音,這樣他就不得不安靜下來才能聽到你說話。然后再平靜地告訴寶寶:“寶寶,媽媽受不了你的尖叫,尖叫讓我頭疼。”

用游戲化解尖叫

上一篇: 鄉級計生工作計劃 下一篇: 農村建筑論文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欧美中日韩中文字幕在线 | 亚洲无线观看国产精品 | 亚洲国产综合在线一区 | 午夜短视频福利在线播放 | 亚洲人成影院在线播放精品 | 在线看片亚洲免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