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株待兔教學反思匯總十篇

時間:2022-06-19 02:01:57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守株待兔教學反思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守株待兔教學反思

篇(1)

為什么出色的教師卻險些走上不歸路?

為什么優秀的教師卻總是遇到麻煩?

為什么越是成績顯著越是評優落選?

為什么年富力強的教師卻突然病倒了?

諸如此類,都是為什么?就因為教師也是人,教師的心靈也會有誤區與迷途。在學生的心理健康得到普遍關注的今天,我們不能不看到,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教師的心理健康也應得到足夠的關注。教師的心理枯竭不僅危及學生的身心健康,教師本人也承受著常人無法想象的精神折磨。“教師是所有職業里面最容易出現心理問題的一個”,過大的壓力讓教師認為“學生難教、家長難處、學校難待”,職業倦怠明顯。

但是,教師的心理健康應該由誰來關注?怎樣做一個幸福的教師?怎樣做一個心理健康的教師呢?讓我們來聽聽教師們自己的心聲吧!

本期策劃 聶蕾

最近,筆者參加一次區域教研活動。閑聊時,談到當下教師生活現狀,一位剛過五十的教師說:“我現在就是一個‘三等’公民。”在場的人頓生幾分好奇,無不把目光投向了他,靜聽下文。見大家一臉詫異,他便接著說:“我現在每天就是等飯吃,等退休,等死。”聽罷此言,在場的人驚恐失色。這雖是一句半開玩笑半當真的話,卻暴露出了當下教師濃濃的職業倦怠感。

多年來,由于教師職業邊緣化,“提高工資待遇”總是“雷聲大雨點小”,教師的期望猶如“肥皂泡”。漸漸地,很大一部分教師已經處于一種“麻木”狀態――從不關注追求晉升職稱,從不指望評先表模,從不追求學習提升,從不奢望成名成家。對于生活、工作以及教師專業發展等方面,表現出與那位“三等”教師相似的無奈。他們每一天正在上演著現實版的“守株待兔”“緣木求魚”和“刻舟求劍”的故事。

職業態度“守株待兔”。多年來,教師待遇低下,教師幸福指數偏低,成為公認的事實,加之地域差距原因,部分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嚴重受挫。同時,由于職稱晉升機制不健全,晉升指標控制過死,“晉升難,難于上青天”已經成為業內調侃職稱晉升的一句“口頭禪”。就筆者所在的學校來說,70名教師中,工作30年的中學二級教師還有3名,工作20年的中學二級教師還有8名。符合晉升中學高級教師條件的中學一級教師就有35名之多。而每年晉升指標似“蜻蜓點水”,有時候全鎮僅僅1名、2名的,其中幾年甚至沒有指標。這樣的評比進度,讓絕大多數教師看不到希望。一年,兩年,干脆“死”了這個心,工作積極性再度受挫。新教師工作熱情難以“保鮮”,中老年教師職業倦怠感越來越重,“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守株待兔”思想越陷越深。

教育理念“刻舟求劍”。課改已推行多輪,但素質教育落難已經成為事實。每當說到素質教育,更多的教師習慣于找客觀原因,總愛把問題的癥結指向“指揮棒”,很少有教師積極主動反省自己,反思教育觀念;很少有教師愿意改變自己,從一名教育者的教育良心、良知去改變,從每一個教育現場的作為去改變。有的人教育理念“原地踏步”,自始至終沒有“越雷池半步”;有的人教育理念“易反易復”,培訓學習時一套,回到課堂又是一套;有的人把“教學實績”想的很多,如何“以人為本提高教學實績”想的太少;有的人埋怨“當下的學生越來越不好教”,可如何“與時俱進變革教育教學方式”想的太少。尤其是部分學校里,想必向“掙錢”,言必談“考試”,行必為“分數”的教師,居然還不在少數。

專業發展“緣木求魚”。改革是必須的。但當下的課改明顯有盲目跟風跡象。一些地區,一些學校,成天被一些媒體牽著鼻子跑,今年學“某某課堂”,明年搞“某某模式”。學來學去,丟失了自己,改去改來,忘記了學生。“一刀切”的課改學習,造就了千人一面的教師,打造了千人一面的課堂,必將培養出千人一面的學生。不少學校被迫放下自身的優勢,一些教師被迫丟棄了自身的傳統。現如今,人人個個追求電子化備課,時時處處使用電子白板教學。大量的時間用在制作課件上,很少有人提出讀書、反思、寫作等字眼,很少有教師主動讀書。閱讀,反思,實踐,不能形成良性循環。絕大多數教師沒有成長規劃,“哪里黑哪里歇”,個人專業發展“緣木求魚”,機會來臨時卻因為“缺項”失之交臂。

那么,新時期教師究竟該如何走出職業倦怠的泥淖?柳青說過:“人生的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的確,人生能有幾個10年、20年?人生還有幾個“緊要處”呢?所以,不管怎樣,逝去的讓它逝去吧,把握住當下才是一位思想者所為。為了把握住當下的“緊要處”,是“變”的時候了!要積極求變,在“變”中獲得“新生”,要主動“突圍”,讓教師職業永葆青春活力。

多一分敏銳。少一分遺憾。每一名教師,包括剛走上講臺的新教師,切勿還躺在高考成功的“功勞簿”上,要積極行動起來尋找新的起點。重新喚起工作熱情,喚起對教育事、教學事的那份“敏銳心”。有了敏銳心,可以給自己減少一些“缺項”遺憾。當機會來臨的時候,再不會因為沒有“紅本本”,讓機會擦肩而過,再不會因為“紅本本”被拒之門外。

篇(2)

一、對語文課堂活動教學的反思

怎樣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性,進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我們著力研究活動教學,堅持“以活動促發展”,把教學的目標指向學生綜合能力(包括學習能力)的培養,素質的整體發展上。進行教學流程設計時,堅持以程序性知識為基本學習內容,堅持以學生主動學習為基本習得方式。比如,在語文課上,一般先讓學生初讀全文,感知語言,讓學生解決“是什么”的問題;然后要求學生運用原有的經驗、方法,進一步細讀課文,弄懂“為什么”的問題;在上述學習之后,學生還要在變式訓練中學會如何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培養理解和運用能力。然而,第一步的目標,我們已達到,而第二、三步,則主要還是停在理論的分析研究上,為什么?因為“傳統教學在教學目標的選擇和追求上,歷來重視知識的學習”,“表面上是一種認識的偏差,但深層上卻反映出傳統教學在實踐上始終沒有形成一套可促進學生能力發展的機制”。由于我們研究的起點很低,活動教學的研究始終停留在淺層,使活動教學在大面積的實施操作層面上,尚遠未達到展開的層次,其突出的表現是活動的效率較低。

在研究活動教學時,創新教育是我們追求的至高點,但是在教學實踐中,可供我們應用的僅是心理學研究中對發散思維的理論。我們也盡可能地對學生思維的變通性、求異性、精致性的培養。比如,從教學內容上,我們對課文題目、語句進行推敲,鼓勵學生發表不同意見;在設計學習活動時,重視讓學生帶著疑問去自學、討論,試圖讓學生在反思或觀摩其他同伴的學習方法的同時,獲取創新能力的核心――策略性知識,以培養創新的精神,但是,我們的目標也始終未能達到。

二、對語文課堂活動教學的思考

我們認為創新教育與活動教學的本質是相同的,其追求的目標也是一致的。但是,把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作為研究的總目標,我們的視野會更開闊,而提高學習活動的主要因素是轉變教師的觀念,改變教師的行為。為此,我們對學習活動的流程“明確目標――自主學習――反饋討論――變式練習”的各個環節進行分析并分別提出相應措施。

1、設計以活動的目的性為根本

要高度重視和認真研究學科的特點、知識的屬性、學習規律等,并以此為根據合理設計活動,使學生在活動中獲得綜合性的發展。

另外,備課時要仔細分析學生學習時可能出現的各種情形,做好“剪裁”的準備。比如:如果要問“種田人再這么等下去,會出現哪些不同的結果”,就要估計到學生的思維會因此怎樣“發散”,對哪些回答應及時“剪去”,哪些回答則既有利于達到原定目標,又有利于培養學生創新精神,應及時鼓勵他們展開,以真正實現“活動促發展”。

2、設計合適的反饋形式

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常常會碰到這樣的情形,學生帶著一個綜合性的練習題進行了足夠時間的閱讀思考,但教師提問時仍舉不起手。是學生不會嗎?不,多半是反饋的形式不恰當。這就要研究反饋的形式。首先是研究反饋的形式是否便于教師及時捕捉學習信息。第二是反饋的形式便于學生創造性地學習。聽、說、讀、寫,本身無所謂優劣,但我們通常以指名個別學生說出學習結果,老師當裁判的形式為主,顯然,一方面忽視和影響了大多數學生的發展,而另一方面單一的說的形式往往不是最佳的反饋形式。為此,我們要思考反饋的時間、人數、形式、情境等,更要考慮聽、說、讀、寫、演等的結合,便于全體學生參與到實踐活動中去,這樣才能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創造性。

3、設計精當的點撥

由于活動教學的塊狀明顯,問題的綜合性強,所以,課堂上有時出現“冷場”是正常的。如果點撥得當,冷場可以轉變為發揮學生學習主動性和創造性的大好時機。首先,應盡量選擇直覺式的點撥方式。平時,我們常見的點撥形式大致有兩類。一類是邏輯推理式的。

篇(3)

由于教育改革的不深入,在傳統的課堂中往往會出現弊端,這些弊端往往得不到重視,因此一直被保留。隨著素質教育理念的不斷推進,傳統教學方式亟待改進。發現問題是解決問題的基礎,要先對其進行總結。

1.讀寫分離教學

在傳統的教學課堂中,教師沒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讀寫雙管齊下的教學方式,因此存在讀寫不均衡的現象。有的教師重“讀”,認為讀可以滿足一切需求,而忽視了對筆頭的訓練,這樣學生的知識記憶得不到加深,存在腦海中的知識往往是記憶片段,而非連貫的知識結構。而有的教師重“寫”,忽視了閱讀對學生心靈的塑造作用,使得學生的理解能力以及寫作水平得不到提高。

2.古板的思維模式扼殺了學生的創新意識

有的教師依舊保留著答案唯一的觀念,這對于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是很不利的。學生正處于思維成熟發展的關鍵階段,想象能力和表現能力較為發達,思維跳躍得比較快,大部分的教師通常都是以大人的眼光來審視學生的綜合素質,使學生在不斷的否定中慢慢消磨了對自由想象和表達的欲望,扼殺了學生的創新意識。

3.忽視現代化思想的教育

大部分的教師往往注重德育,而忽視了現代化素質教育的培養。例如,在一些學生的作文中經常會發現對教師帶病上課等事例的頌揚,以這個作為標準來對學生的作文進行判斷,這種對價值觀錯誤的引導使得學生的認識偏離教育的初衷。

二、如何進行教育方式的正確改革

1.掌握心理,挖掘學生潛力

小學時期學生的心理尚未成熟,在這一階段學生的心理是處于動態之中的。因此教師要從根本進行入手,掌握學生的心理變化,探索具有針對性的教學方式。小學生普遍存在愛玩的共性,因此,教師對這一心理的把握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情緒。例如,在進行西師版第三冊第三單元《讓貓頭鷹好好睡覺》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貓頭鷹等角色的扮演,使學生充分地參與到教學實踐當中,有利于營造愉快、和諧的課堂氛圍。教師還要注重對學生潛力的挖掘,一個人的潛力是無限的,教師要善于調動學生的思維,在現學的知識基礎上進行引導性教學,塑造學生成熟思維,充分挖掘學生的潛力,使學生的內在動力一直處于充沛的狀態。

2.合理地進行減負

在應試教育尚未向素質教育轉型成功的現階段,一部分教師還是存在只重視學生成績,而不重視學生的綜合素質。教師要適當地減壓,為學生留出充足的課余時間進行創新實踐,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教授的知識要符合學生的發展規律,因此教師要遵守循序漸進的原則,在尊重學生、充分考慮學生接受能力的前提下對學生進行適當的課程教授。在教學當中教師要兼顧所有的學生,使每個學生都能夠得到平等的對待,在此基礎之上進行知識的扎實掌握和人格的建立。

篇(4)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16-0138-01

備課是教學工作的首要環節,備課的好壞直接關系著一堂課的精彩程度。新課改要求課堂教學應達到學生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目標,這就要求教師實現高質量備課,把握住備課的最佳時機。

一 順手牽羊,有心積累――隨時隨地備課

蘇霍姆林斯基在自己的書中寫過“對于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畢生的時間來備課的。”這句話開啟了一個窺探教學技巧的窗口,發人深省,應用畢生的時間來備課。我們畢生中有很多個細節,但作為一名教師也應該觀察到每一個細節,做到有心積累生活中的各種素材,隨時隨地地備課。

1.利用摘錄

其實,我們周圍有很多與化學有關的詩詞,只要留心抄下來做成摘錄,在教學中會起到很好的效果,如講解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時,可用的詞“千里冰封,萬里雪飄”講解什么是物理變化。“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可用于講解化學變化。“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可用來講解化學變化和物理變化。還有于謙的石灰吟詩既可用于講解化學反應類型,又可用于講解與鈣相關的化學性質。

2.利用抄報、剪報

學生自己制作手抄報的主題鮮明、內容豐富,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們抄報中與化學有關的內容做一個歸納、整理。如制作以學生開展與運動會為主題的手抄報時,教師可搜集一些與發令槍有關的圖片或文章,在講解“氧氣的制取”章節時可作為教學內容設計。教師問:“田徑比賽時,發令槍發出的白煙是什么?”學生思考。教師提示:“發令槍中的彈藥是由氯酸鉀和紅磷混合制成的。”學生:“發令時,這些藥品受到撞擊,氯酸鉀迅速分解,產生的氧氣馬上與紅磷反應生成五氧化二磷,發生大量的白煙。”

3.利用電視、電腦等現代媒體

現代媒體技術能把清晰的文字注釋和生動的動畫、圖片,外加動聽的聲音巧妙地結合起來,教師在備課時若能突出一些內在的、重要的、本質的內容,在熒屏上能突顯微觀放大,宏觀縮小,動態與靜態有機結合,就能幫助學生理解抽象的概念,如“分子和原子”章節中品紅在水中的擴散,可運用“天宮課堂”來導入,相關素材可在網上輕松得到。

二 “二次”備課――積累教學經驗的好途徑

目前,不少教師普遍忽視了“二次”備課的重要性,常認為一節課結束了,課后根本沒必要去分析自己在教學上的得失。“二次”備課是通過教學實踐,對教學效果進行總結性、反饋性的備課,也可以叫“課時后的備課”,通過“二次”備課,教師進入再認知的階段,能幫助其進行自我分析,了解自己的優點與缺點,積累教學經驗,并使教師養成勤于思考的好習慣。

教師會定期進行教研活動,不管是新教師還是專家型教師,都有自己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技巧。“二次”備課能為教師之間的教研提供資料,把各自在教學中的教學方法和效果記錄下來,進行廣泛而深入的探討,集思廣益。

有些教師有寫教后記的習慣,其實教師們都可以這樣做,把教學中的一些故事以隨筆的方式記錄下來,這些隨筆能反映出教師在不同教學時期解決問題的策略,在日后的教學工作中可隨時翻閱,不斷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反思是整個“二次”備課的重要環節,教學反思是一個教師快速成長的有效手段,教師應抓住時機寫好教學反思,不斷地探討與檢驗教學目的是否達到,不斷地反省教學工具和自身方面的問題,改進教學實踐中的不足,促進自己向專家型教師發展。

三 集體備課――共同成長

集體備課可以集中所有教師的智慧才能,共同探討教材、教法,挖掘與課程相關的資源。在討論中學習,每位教師具有不同的知識結構和認知風格,教師應抓住集體備課的時機,吸取交流的精華。如創設濃硫酸性質的教學情境的討論,大家認為可通過濃硫酸槽罐車泄漏事故,或濃硫酸潑人事件或硫酸在生活中的用途與哪些化學性質有關或實驗室中失去標簽的兩瓶硫酸的鑒別等。對于這些教學情境的設計,教師要根據本班學生的興趣愛好、網絡流行語、時事熱點問題等來進行篩選,吸收內化后成為教師自己的備課內容。

等待時機如同守株待兔,作為新時代的教師,在備課時要把握時機,努力搜集身邊的信息,隨時隨地備好課,要及時做好“二次”備課,積累更多的教學經驗,也要在集體備課中收獲更多的思想和方法,以促進自己的專業成長。

篇(5)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674-9324(2012)06-0196-02

語法學習是語言學習的基礎。教學中過于強調英語學習的“背”和“記”,實際上是英語學習的“守株待兔”法則。該結果往往使學生對英語的學習只能是“就事論事”而不懂得把語言變通“舉一反三”,英語表達又“生”又“硬”。不學英語語法或者不懂或者是對英語語法的一知半解只會導致在英語語言的學習中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對英語充滿困惑。

一、英語語法的教學困境

“He studies good.”“I like I father and mother very much.”

以上是所謂的“漢化英語”病句。其根本問題出現在語法上面。不懂得詞語的性質和作用。形容詞一般是用來表示名詞的性質或特征,所以形容詞通常與名詞發生連用關系,而副詞通常表示形容詞或副詞的程度、表示動作發生的時間、地點、方式等,所以副詞一般是用來修飾形容詞、其他副詞和動詞的。還有許多學生不懂句子結構,不懂何為主謂賓(SVO),什么是主系表(SLP),更分不清主謂賓補(SVOC)等,不懂基本句型結構。此外,還有在英語時態方面、定語從句與同位語從句方面、虛擬語氣方面、倒裝句方面、以“it”為形式主語的主語從句與強調句型方面等都是學生經常出現錯誤的地方。這些錯誤的出現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在實際教學中英語老師只強調向學生介紹一些語言現象或實例而忽略了向學生講解這些語言現象背后的語法規則,只強調語言實用功能而輕語法教學。長此下去只能教出“漢化英語”的結果。依“漢”而“英”,“按葫蘆畫瓢”,最終只會越畫越糟。

二、有待商榷的語法教法

傳統教學中,語法的講解通常都是在講解單項選擇時才有所側重,而對書中的對話以及課文講解只是一味要求學生記憶一些短語、習語、常用語、固定詞語搭配、固定的句型結構等,并未對書中出現的語言點、知識點所包含的語法規則加以詳細的分析講解。對文中出現的句子尤其是長句子、結構復雜的句子結構不分析這些句子的構成要素,不講解句子中所用到的詞的詞性的配合、對句子成分和句子所用到的句型結構不做詳細的分析講解。其結果是只能讓學生零碎地掌握一些語言現象或實例,只知道一些語言現象不懂語法規則,在考試中學生們也只能像“守株待兔”那樣做題,而無法將所學到知識點放到特定的語境中變通從而做到“舉一反三”。

從現行的中學英語教材的編寫來看,英語的交際功能被提到了首席位置,所以教材編寫者也緊跟時代步伐,在教材中更加突出了英語交際功能。一味地要求學生多聽、反復地聽,多說、不厭其煩地說,多練、不顧一切地練,多模仿、“按葫蘆畫瓢”式地模仿,從而把語法部分精簡再精簡直至把語法內容精簡到一個小角落里去了。對于這種被“精簡”到角落里的語法內容,有經驗的教師或一些上了年紀的老教師們會把這部分內容像面包師對待面團那樣把它“發酵”得很大很大,會像魔術師手中發出撲克牌那樣變幻無窮而且是層出層新。而沒經驗的外語教師或者是不太負責任的外語教師往往在這部分內容中找不到“話”說從而一帶而過,“草草收兵”。這種顧此失彼的教法很值得商榷。

三、語法教學在英語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

常言道“不依規矩,無以成方圓”。英語語言中的“規矩”就是英語語法規則,有了這個“規矩”,學生才能到處盡情去畫出心中的“方圓”。

其實,英語語法,是我們英語學習的一條捷徑,它幫助我們透過語言現象認識語言內部構造的實質。英語語法就是英語語言中的“筋骨”,沒有這根“筋骨”再多的“血肉”也難以成“形”,也無法形成英語語言的巨大“軀體”。所以,對教師來說,教語言而輕語法的做法只能是干“事倍功半”的事情;對習者來說,學語言而不學語法或是不懂英語語法只能是干“過勞死”的事情。

所以,在英語教學中,教師要教會學生英語詞性知識能讓學生知道如何在詞與詞之間形成連用,提高學生對英語語言運用的準確性。教師要教會學生認識基本句型結構和構成基本要素,提高對句子和語篇的理解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也可以幫助學生在寫作時寫出正確完整的句子。教英語從句知識可以幫助學生了解英語語體,提高學生對英語運用的得體性和地道性。

總之,語法是語言使用的規則,對語言實踐有著積極的指導作用,掌握和運用語法知識對獲得言語能力有著積極而重要的作用。英語教師對英語語法的教授適當到位可以使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最終能使學生對英語的掌握做到“舉一反三”由此及彼的長期效果。

四、走出英語語法教學的困境

語言學家威爾金斯曾經說過說:“沒有語法就不能很好地表達……”在我們的教學中,必須基于職業教學的學情出發,把語法教學科學貫穿于教學始終,多管齊下,探索英語語法的新學勢。

首先要適當增加語法內容在教材中所占比重,集中系統的編寫語法內容并配以練習,這樣能夠提高或督促英語教師們語法教學的自覺性,也能突出語法教學在英語語言教學中的不可或缺性。

其次,英語課堂教學重“因”輕“果”。在課堂教學中,既要注重短語、習語、常用語、固定詞語搭配、固定的句型結構等的記憶訓練,,也要注重對文中出現的句子尤其是長句子、結構復雜的句子結構的分析解析,關注講解句子中所用到的詞的詞性的配合、對句子成分和句子所用到的句型結構做詳細的分析講解。讓學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再次,組織專家小組編寫適合于中等職業教育的語法必修教材。有了這種教材可以督促英語教師教英語語法的自覺性,同時也能給自覺學習英語語法的學生提供一種很好的途徑。

學習語言,不學習語法是不行的。英語語法教學就是讓學生從根本上掌握語言的使用規律,并用以有效地指導語言實踐。語法教學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語言現象、表達思想感情,可以使他們在學習中盡可能少出偏差,少走彎路,從整體上提高英語學習的效率。

參考文獻:

[1]陳建生.外語教學理論的幾點反思——來自教學實踐中的內省[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7,(11).

[2]章振邦.談談中學生如何學好英語語法[J].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2007,(10).

[3]范曉,張豫峰.語法理論綱要[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3.

[4]齊滬揚.語氣詞與語氣系統[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篇(6)

班主任是學校德育工作最直接的實施者,是一個學校的德育工作的基石,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班主任要積極調整自我心態,才能在教育工作中成為一名快樂的引導者,思想的布道者,人生的領路人。回顧班主任工作,愉快而充實,在與學生的日常溝通中,筆者認為,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沒有愛就沒有責任感。一切最好的教育方法,一切最好的教育藝術,都產生于教師對學生無私和真誠的愛。筆者希望學生能改掉他們在學校的陋習,在今后人生的道路上找到自己的方向。

一、以積極樂觀的心態面對學生

改變從心態開始,態度決定一切。能否做好工作的關鍵不取決于你有多聰明,不取決于你有多少方法,而取決于你對工作的態度。這就是為什么許多學歷不高的人成功的原因。碌碌無為的人,要么沒有能力,要么根本不用心。工作本身沒有貴賤之分,但是對于工作的態度卻有高低之別。看一個人是否能做好事情,只要看他對待工作的態度。而一個人的工作態度,又與他本人的性情、才能有著密切的關系。一個人所做的工作,是他人生態度的表現。一生的職業,就是他志向的表示、理想的所在。

如果想改變你的世界或改變你的生活,首先改變你自己;如果你的心態是積極的,你的生活會是快樂的;如果你的心態是消極的你的生活也會是憂郁的。在沒辦法改變周遭環境的時候,能改變的只有自己的心態,當你的心態正確了,工作就不會是一件苦惱的事情。我相信這句話:你想成為怎樣的人,就與怎樣的人為伍。所以我們要避免與悲觀的人為伍,不要讓悲觀的情緒感染。當你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生活顯得不錯而且流暢。你有展望,有智慧,有判斷力。時間也變得充足,你的麻煩看起來不那么可怕而且更容易解決。

二、在繁忙的班主任工作中保持一顆平常心

平常的心態就是面對已經來臨或者將要面對的事物的時候保持一種平常臨危不亂的態度。記住應該記住的,忘記應該忘記的,改變能夠改變的,接受不能改變的。改變不了環境就適應環境,正確看待榮辱得失。保持平常的心態不但有利于做好本分工作還能保持心境的開朗。

蘇霍姆林斯基說:“每一個決心獻身教育的人,應當容忍兒童的弱點”,請寬容地看待每個學生都會犯錯的事實,冷靜地調查犯錯的原因,對癥下藥,給予真誠地幫助和引導,做一個耐心而理智的班主任,把每日“治病救人”當成一道家常便飯,心態就平和了。一個優秀班集體的形成不能一蹴而就,一個學生的進步不能一夕而成,需要經歷長期反復的過程。倘若看重一時的榮譽一時的名利,每日里患得患失,對自己的心靈是一種折磨,同樣也會將這種負面的情緒帶入班集體,給學生造成壓力。將眼光放長遠,保持一顆平常心,踏踏實實做好每一天的工作,才能才能克服工作中遇到的各種困難,和班級一同成長。

三、以感恩的心態面對周圍的人

感恩的心態更加不能缺少,感謝父母,感謝同事,感謝周圍的同事,感激所有使你堅定成就的人,甚至要感謝挫折,感謝困難。因為沒有這些就不會鼓勵你積極面對,沒有這些就沒有排除萬難后的成功,也就是這些成就了你迎難而上的堅定意志。永遠都需要感謝。推銷員遭到拒絕時,應該感謝顧客耐心聽完自己的解說。這樣才有下一次惠顧的機會!上司批評你時,應該感謝他給予的種種教誨。感恩不花一分錢,卻是一項重大的投資,對于未來極有助益。真正的感恩應該是真誠的,發自內心的感激,而不是為了某種目的,迎合他人而表現出的虛情假意。時常懷有感恩的心情,你會變得更謙和、可敬且高尚。所有的事情都是相對的,不論你遭遇多么惡劣的情況。如果你每天能帶著一顆感恩的心去工作,相信工作時的心情自然是愉快而積極的。

四、班主任意味著更多的付出

面對班主任工作更要有付出的心態。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在收獲之前我們首先要付出。不要做守株待兔的農夫,每天就在樹樁旁等待撞死的兔子,懶惰且愚昧。

有人曾經研究,為什么當機會來臨時我們無法確認,因為機會總是喬裝成“問題”的樣子。當顧客、同事或者上司交給你某個難題,也許正為你創造了一個珍貴的機會。對于一個優秀的員工而言,誰該為此問題負責,誰應該具體完成這一任務,都不是最重要的,在你心目中惟一的想法就是如何將問題解決。付出多少,得到多少,這是一個眾所周知的因果法則。也許你的投入無法立刻得到相應的回報,也不要氣餒,應該一如既往地多付出一點。回報可能會在不經意間,以出人意料的方式出現。

五、反思的心態是班主任成熟的標志

教師的成長離不開教學反思,教學反思是教師走向成功的法寶。教師要對自己的教學行為和教學中的各因素樂于反思、勤于反思、善于反思和精于反思。新課程為教師的創造性與個性化的教學開拓了更廣闊的天地,根據新的課程標準,教師的教學策略和教學方法己發生了變化,由過去單一的講授變為引導學生主動地、探究性地學習。課程改革把轉變教師的教學方式,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擺在突出位置,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過程是師生互動的過程,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這就需要班主任對教學方法的選擇、教學手段的創新、課程資源的選用,課堂模式的轉變,自主學習機會的提供,考試與評價方式的更新等方面多加追問和思考。惟有對日常教學行為的質疑和追問,課改理念才能在實踐中體現,教學活動才能在實踐中更新。

此外,班主任還要具有尊重感、公正感和職業幸福感。班主任工作非常辛苦,在高負荷的工作中容易產生職業倦怠,消除職業倦怠的最佳途徑就是班主任能熱愛自己的工作,在工作中找到自己的價值,擁有職業幸福感。因此班主任幸福與否不僅關系到班主任個人的生命質量和專業發展,還關涉到學生的幸福以及教育本真追求的實現。

參考文獻:

篇(7)

教學方法和手段

發揮多媒體的優勢,利用信息技術使語文學習更方便高效,課堂容量更大。采取師生互動的形式,既強調學生主動學習,老師又要做好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積極倡導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體現新課改“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理念。“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語文學習的課堂時間有限,但課外學習語文的時間更多、空間更大,引導學生由課內到課外,給他們提供更廣闊的學習空間,進行自主學習。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方法:

課前要求學生帶自己日用的成語工具書,并向學生展示常用的幾種成語工具書。短短一節課的時間不可能教給學生有關成語的全部知識,只能通過這節課的學習,讓學生初步了解成語并掌握學習成語的方法,其目的是引導學生借助工具書在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中自主學習成語。

二.教學內容:

(一)成語的來源:(通過多媒體展示有關成語的幾幅圖畫讓學生猜成語,老師總結)

神話傳說:夸父逐日 精衛填海

寓言故事:刻舟求劍 自相矛盾

歷史故事:負荊請罪 臥薪嘗膽

文人作品:樂不思蜀 望梅止渴

外來文化:功德無量 立地成佛

(二)成語的特點:

成語是人們長期以來習用的、形式簡潔而意思精辟的、定型的詞組或短句。具有形式固定、源遠流長、含義完整、言簡意賅的特點。

(三)成語的運用:

1.讀音:

瞠目結舌chēng 如法炮制páo 鍥而不舍qiè 鮮為人知 xiǎn

強詞奪理qiǎng 惟妙惟肖xiào 螳臂當車dāng 風靡一時mǐ

2.字形:

(川)流不息 以逸(待)勞 和(藹)可親 (唉)聲嘆氣 甘(拜)下風 金(碧)輝煌 一(籌)莫展 寥若(晨)星

3.高考成語題主要設置誤區:

(1)四十年來,您培養的莘莘學子,或縱橫商海,運籌帷幄;或潛心學界,激揚文字……在各行各業的建設中,總是首當其沖。――望文生義

(2)李老師當了20年的班主任,工作勤勤懇懇,常常日理萬機。――輕重失度

(3)這些年輕的科學家決心以無所不為的勇氣,克服重重困難,去探索大自然的奧秘。――誤用褒貶

(4)當看到趙本山的小品時,一向嚴肅的父親也忍俊不禁地笑了。――語義重復

(5)陳教授剛才那番話拋磚引玉,我下面將要講的只能算是狗尾續貂。――謙敬錯位

(6)馬克思、恩格斯為了共同的理想而奮斗,幾十年如一日,相敬如賓,堪稱人類歷上“最珍貴的友誼”。――對象不當

(7)姐姐跟我說:“想到五個月后就要參加高考,我就心有余悸。真的還沒準備好呀!”――不合邏輯

(8)清華大學食堂賣饅頭的小伙竟然考上北大國際貿易系,令全體清華人對之側目而視。――含義混淆

(四)成語與文化:

1.成語與自然文化

江山如畫――對美好的山川大地的謳歌

凄風苦雨――對險惡自然的由衷敬畏

傲霜斗雪――對自然的精神氣節的歌頌

描寫自然的成語還有:山清水秀、風和日麗、彤云密布、花團錦簇、春意闌珊。

2.成語與服飾文化:

鳳冠霞帔――帝王妃嬪和貴族婦女的服飾

荊釵布裙――普通的勞動婦女的服飾

披紅掛彩――遇到喜事

披麻戴孝――遇到喪事

描寫服飾的成語還有:西裝革履、華冠麗服、衣衫襤褸、衣冠楚楚、長袖善舞。

3.成語與建筑文化:

雕梁畫棟――有雕刻和彩繪裝飾的棟梁,形容建筑物富麗堂皇。

金碧輝煌――形容建筑物裝飾華麗,光彩奪目。

甕牖繩樞――破甕做窗,繩作門軸,比喻貧窮人家。

家徒四壁――家里只有四面的墻壁。形容十分貧困,一無所有。

描寫建筑的成語還有:美輪美奐、鉤心斗角、空中樓閣、鱗次櫛比、古色古香。

4.成語與做人:

表現中華民族勤勞勇敢的成語:披星戴月、奮不顧身

表現中華民族誠實守信的成語:一諾千金、童叟無欺

表現中華民族不畏的成語:勇者無懼、大義凜然

表現中華民族勇于創新的成語:不落窠臼、獨辟蹊徑

描寫做人的成語還有:高風亮節、浩然正氣、光明磊落、兩袖清風、寬宏大量。

(五)成語游戲:

一.猜謎語:

啞巴說話、變奏為春、舉棋不定、濫竽充數、二四六八十各打一成語。

答案:啞巴說話――有口難言(指手畫腳) 變奏為春――偷天換日 舉棋不定――下落不明 濫竽充數――裝模做樣 二四六八十――無獨有偶

二.成語對聯:

以“守株待兔”“流芳百世”分別作為上聯,寫出它們的下聯;以“放虎歸山”“下里巴人”分別作為下聯,寫出它們的上聯。

答案:守株待兔――掩耳盜鈴 流芳百世――遺臭萬年 請狼入室――放虎歸山 陽春白雪――下里巴人

三.成語接龍:學生分三組分別以“大庭廣眾” “石破天驚”和“鮮為人知”的最后一個字為下一個成語的第一個字接龍。

教學反思:

篇(8)

一、對語文活動教學的反思

怎樣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性,進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我們著力研究活動教學,堅持“以活動促發展”,把教學的目標指向學生綜合能力(包括學習能力)的培養,素質的整體發展上。進行教學流程設計時,堅持以程序性知識為基本學習內容,堅持以學生主動學習為基本習得方式。比如,在語文課上,一般先讓學生初讀全文,感知語言,讓學生解決“是什么”的問題;然后要求學生運用原有的經驗、方法,進一步細讀課文,弄懂“為什么”的問題;在上述學習之后,學生還要在變式訓練中學會如何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培養理解和運用能力。然而,第一步的目標,我們已達到,而第二、三步,則主要還是停在理論的分析研究上,為什么?因為“傳統教學在教學目標的選擇和追求上,歷來重視知識的學習”,“表面上是一種認識的偏差,但深層上卻反映出傳統教學在實踐上始終沒有形成一套可促進學生能力發展的機制”。由于我們研究的起點很低,活動教學的研究始終停留在淺層,使活動教學在大面積的實施操作層面上,尚遠未達到展開的層次,其突出的表現是活動的效率較低。

在研究活動教學時,創新教育是我們追求的至高點,但是在教學實踐中,可供我們應用的僅是心理學研究中對發散思維的理論。我們也盡可能地對學生思維的變通性、求異性、精致性的培養。比如,從教學內容上,我們對課文題目、語句進行推敲,鼓勵學生發表不同意見;在設計學習活動時,重視讓學生帶著疑問去自學、討論,試圖讓學生在反思或觀摩其他同伴的學習方法的同時,獲取創新能力的核心——策略性知識,以培養創新的精神,但是,我們的目標也始終未能達到。

而目前,我國教育界對創新教育的呼聲與日俱增,小學教育要一下子跳到培養學生敢于打破常規,能夠發現問題,敢于提出問題,善于解決問題的創新教育這一層面,我們還有相當長的路要走。

二、對深入研究活動教學的思考

我們認為創新教育與活動教學的本質是相同的,其追求的目標也是一致的。但是,把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作為研究的總目標,我們的視野會更開闊,而提高學習活動的主要因素是轉變教師的觀念,改變教師的行為。為此,我們對學習活動的流程“明確目標——自主學習——反饋討論——變式練習”的各個環節進行分析并分別提出相應措施。在教學實踐中,以備課為切入點,真正落實這些措施,以提高活動的效益,從而達到以熟讀感悟、探究討論、專題活動等新型學習方式取代單一的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的教學模式,廢止繁瑣的“發胖式分析”套路。

(1)設計以活動的目的性為根本。要高度重視和認真研究學科的特點、知識的屬性、學習規律等,并以此為根據合理設計活動,使學生在活動中獲得綜合性的發展。例如,教學第七冊《撈鐵牛》一文,其中一個學習活動指向培養學生分段、歸納段意的能力。那么無論是教學時間的分配,還是活動的展開,都是以此為根據。學習活動設計的成敗也在于此。

另外,備課時要仔細分析學生學習時可能出現的各種情形,做好“剪裁”的準備。比如:如果要問“種田人再這么等下去,會出現哪些不同的結果”,就要估計到學生的思維會因此怎樣“發散”,對哪些回答應及時“剪去”,哪些回答則既有利于達到原定目標,又有利于培養學生創新精神,應及時鼓勵他們展開,以真正實現“活動促發展”。

(2)設計合適的反饋形式。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常常會碰到這樣的情形,學生帶著一個綜合性的練習題進行了足夠時間的閱讀思考,但教師提問時仍舉不起手。是學生不會嗎?不,多半是反饋的形式不恰當。這就要研究反饋的形式。首先是研究反饋的形式是否便于教師及時捕捉學習信息。比如,學習第九冊《鯨》一文時,要讓學生說說鯨睡覺的特點,有的學生經過讀書思考,連課文從幾個方面寫鯨睡覺都沒弄清。他們學習中的誤差這么一點點積累,教師巡視時卻無法知道這一些,下一步的指名回答也因此存在較大的盲目性,接著的點撥便不切實際。在教學《鯨》一文時,另一位教師讓學生先讀書,然后根據課文內容擺出鯨睡覺的樣子。他稍一巡視,發現學生擺得認真,但有幾位學生把鯨的圖片胡亂地擺成一圈,便立即明白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情況。他隨即選一名學生到實物投影上試擺,要全體學生再讀一讀課文,評一評這位同學是不是根據鯨睡覺的特點進行擺圖。學生便立即明白了:讀書要抓住鯨的每個特點。通過獨立學習,他們很快擺出鯨睡覺的圖畫,并說出鯨睡覺的兩個特點:一是幾頭聚在一起,二是頭朝里圍成一圈。第二是反饋的形式便于學生創造性地學習。聽、說、讀、寫,本身無所謂優劣,但我們通常以指名個別學生說出學習結果,老師當裁判的形式為主,顯然,一方面忽視和影響了大多數學生的發展,而另一方面單一的說的形式往往不是最佳的反饋形式。為此,我們要思考反饋的時間、人數、形式、情境等,更要考慮聽、說、讀、寫、演等的結合,便于全體學生參與到實踐活動中去,這樣才能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創造性。

篇(9)

一、對語文活動教學的反思

怎樣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性,進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我們著力研究活動教學,堅持“以活動促發展”,把教學的目標指向學生綜合能力(包括學習能力)的培養,素質的整體發展上。進行教學流程設計時,堅持以程序性知識為基本學習內容,堅持以學生主動學習為基本習得方式。比如,在語文課上,一般先讓學生初讀全文,感知語言,讓學生解決“是什么”的問題;然后要求學生運用原有的經驗、方法,進一步細讀課文,弄懂“為什么”的問題;在上述學習之后,學生還要在變式訓練中學會如何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培養理解和運用能力。然而,第一步的目標,我們已達到,而第二、三步,則主要還是停在理論的分析研究上,為什么?因為“傳統教學在教學目標的選擇和追求上,歷來重視知識的學習”,“表面上是一種認識的偏差,但深層上卻反映出傳統教學在實踐上始終沒有形成一套可促進學生能力發展的機制”。由于我們研究的起點很低,活動教學的研究始終停留在淺層,使活動教學在大面積的實施操作層面上,尚遠未達到展開的層次,其突出的表現是活動的效率較低。

在研究活動教學時,創新教育是我們追求的至高點,但是在教學實踐中,可供我們應用的僅是心理學研究中對發散思維的理論。我們也盡可能地對學生思維的變通性、求異性、精致性的培養。比如,從教學內容上,我們對課文題目、語句進行推敲,鼓勵學生發表不同意見;在設計學習活動時,重視讓學生帶著疑問去自學、討論,試圖讓學生在反思或觀摩其他同伴的學習方法的同時,獲取創新能力的核心——策略性知識,以培養創新的精神,但是,我們的目標也始終未能達到。

而目前,我國教育界對創新教育的呼聲與日俱增,小學教育要一下子跳到培養學生敢于打破常規,能夠發現問題,敢于提出問題,善于解決問題的創新教育這一層面,我們還有相當長的路要走。

二、對深入研究活動教學的思考

我們認為創新教育與活動教學的本質是相同的,其追求的目標也是一致的。但是,把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作為研究的總目標,我們的視野會更開闊,而提高學習活動的主要因素是轉變教師的觀念,改變教師的行為。為此,我們對學習活動的流程“明確目標——自主學習——反饋討論——變式練習”的各個環節進行分析并分別提出相應措施。在教學實踐中,以備課為切入點,真正落實這些措施,以提高活動的效益,從而達到以熟讀感悟、探究討論、專題活動等新型學習方式取代單一的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的教學模式,廢止繁瑣的“發胖式分析”套路。

(1)設計以活動的目的性為根本。要高度重視和認真研究學科的特點、知識的屬性、學習規律等,并以此為根據合理設計活動,使學生在活動中獲得綜合性的發展。例如,教學第七冊《撈鐵牛》一文,其中一個學習活動指向培養學生分段、歸納段意的能力。那么無論是教學時間的分配,還是活動的展開,都是以此為根據。學習活動設計的成敗也在于此。

另外,備課時要仔細分析學生學習時可能出現的各種情形,做好“剪裁”的準備。比如:如果要問“種田人再這么等下去,會出現哪些不同的結果”,就要估計到學生的思維會因此怎樣“發散”,對哪些回答應及時“剪去”,哪些回答則既有利于達到原定目標,又有利于培養學生創新精神,應及時鼓勵他們展開,以真正實現“活動促發展”。

(2)設計合適的反饋形式。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常常會碰到這樣的情形,學生帶著一個綜合性的練習題進行了足夠時間的閱讀思考,但教師提問時仍舉不起手。是學生不會嗎?不,多半是反饋的形式不恰當。這就要研究反饋的形式。首先是研究反饋的形式是否便于教師及時捕捉學習信息。比如,學習第九冊《鯨》一文時,要讓學生說說鯨睡覺的特點,有的學生經過讀書思考,連課文從幾個方面寫鯨睡覺都沒弄清。他們學習中的誤差這么一點點積累,教師巡視時卻無法知道這一些,下一步的指名回答也因此存在較大的盲目性,接著的點撥便不切實際。在教學《鯨》一文時,另一位教師讓學生先讀書,然后根據課文內容擺出鯨睡覺的樣子。他稍一巡視,發現學生擺得認真,但有幾位學生把鯨的圖片胡亂地擺成一圈,便立即明白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情況。他隨即選一名學生到實物投影上試擺,要全體學生再讀一讀課文,評一評這位同學是不是根據鯨睡覺的特點進行擺圖。學生便立即明白了:讀書要抓住鯨的每個特點。通過獨立學習,他們很快擺出鯨睡覺的圖畫,并說出鯨睡覺的兩個特點:一是幾頭聚在一起,二是頭朝里圍成一圈。第二是反饋的形式便于學生創造性地學習。聽、說、讀、寫,本身無所謂優劣,但我們通常以指名個別學生說出學習結果,老師當裁判的形式為主,顯然,一方面忽視和影響了大多數學生的發展,而另一方面單一的說的形式往往不是最佳的反饋形式。為此,我們要思考反饋的時間、人數、形式、情境等,更要考慮聽、說、讀、寫、演等的結合,便于全體學生參與到實踐活動中去,這樣才能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創造性。

篇(10)

教師觀念的轉變是實施新課程的重要前提和保證。教育觀念是教育思想、教育教學模式、教育策略、教學目的等諸方面的集中體現,它反映出教育發展的方向。7—9年級全日制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實驗稿)是國家教育部制定的綱性標準,它關注學生的生活與現實,貫徹了以促進學生發展為本的現代教育理念,它與過去為教師制定的《歷史教學大綱》相比有質性的區別。因此,歷史教師必須轉變教育觀念才能適應新形勢下課程改革發展的要求。

二、教師教學地位的轉變

長期以來,我們的基礎教育是以教師為中心的教育,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從教學大綱的制定,各學科教材的編寫、教師用書(教學參考書)的應用、課堂氣氛的營造等諸方面,教師都處于主角地位。常言“有什么樣的教師,就會教出怎樣的學生。”仿佛教師決定了學生的一切,“天地君親師”是千古不變的信條。這種教師的絕對權威扼殺了學生的個性發展,湮沒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扭曲了學生的心靈,不利于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和個性化知識的建構。它培養出來的學生也必然是啃教材的書蟲,教師的應聲蟲。中學歷史學科在這些方面表現得更為突出。幾千年的文明史,而教材選取的內容僅是滄海一粟。同時,歷史知識具有過去性、客觀性、綜合性和不可再現性等特征,學生根本不可能感知歷史知識的真實情境,教材的表述和教師的陳辭就成為歷史知識傳承給學生的正確結論。但是,歷史知識的傳襲帶有明顯的階級烙印,尚有許多質疑、設想、考證、研究的空間,以教師為中心的傾向必然扼制學生探究歷史的可能,不能還給歷史真、善、美的面孔。歷史新課程的實施,改變了以教師為中心的傾向,更多地關注學生的發展。歷史課程標準和配套實驗教材,都以學生發展為本,充分考慮了學生的需求,是為學生設計的標準和教材。因此,歷史教師的教學地位將發生重大轉變,教師獨霸課堂的教學權威感將消失,教師應主動與學生溝通、交流、對話、平等參與教學活動,真正樹立學生主體的觀念,認同學生的觀點,指導和組織學生的活動,與學生合作探究問題,營造民主教學的和諧課堂氛圍,增加師生之間的親和力,共同完成教學任務。

三、教師知識結構的變化

建國以來,我國的基礎教育先后進行了七次課程教材改革。但是,改革的幅度不大,沒有從根本上改變教材課程的模式和內容,只是進行一些局部的修補。九年義務教材初中歷史課本在20世紀80年代初進行了一次重大調整,但是,一直沿用了20多年的初中歷史教材在格式、體例、內容等方面都沒有大的變化。換而言之,歷史教師只要具有較深厚的學科專業知識和教學能力儲備,就可以幾十年如一日應付現行的歷史教學。這是多么的可悲和可怕啊!當今信息社會,人的知識結構以三至五年的速度更新一次,難道歷史教師不思上進,守株待兔還能混下去嗎?歷史新課程標準的實施,無疑將促使教師的知識結構發生深刻的變化。新的課程標準和配套教材,更多地關注學生的現實和生活,采用最新的學術成果,歷史知識的實用性、綜合性趨勢更突出。這就要求歷史教師加強理論和業務學習,不斷更新知識,樹立現代教育理念,注意汲取最新的歷史學術成果,構建通識性學科知識體系,注意學科之間知識的整合,加強社會綜合知識的積累,注重將長期以來的科學素質、人文素質的積淀運用到歷史教學中去。同時,歷史教師還應提高教育科研的能力,升華自己的教學教育水平。

四、教師教學方法和手段的改進

應試教育的惡習之一,就是教師一支粉筆、一張嘴打天下。陳舊的灌輸式、填鴨式主宰教學,不重方法只重結果,“不管白貓黑貓,抓住老鼠就是好貓”。有些老教師發出這樣的感嘆:“從教三十年,桃李滿天下,?一無所有,重復了三十年的循環勞動。”在教學過程中,學生被動接受知識,被當作知識的容器,教師嚴格控制教學,教學中缺乏合作。反映在中學歷史學科則更為可悲。由于初中歷史學科不是中考科目,學校、社會、家長、學生都不重視歷史學科,在學校屬于副科,任何教師都可兼教歷史課,初中歷史教師沒有地位,評職稱、評先進都該讓位,這就嚴重挫傷了歷史教師的教學積極性。同時,有些歷史教師不思上進,得過且過,也極大地影響初中歷史教學的發展。在教學中,采用一些實物模型、掛圖、自制的簡單圖表,已經是難能可貴了。歷史新課程的實施,要求歷史教師實現從重教到重學,從重結論到重過程,重育到重差異教育,重模式化教育到重個性化教育的轉變,倡導教學方法多樣化,提倡啟發式教學、活動教學、情境教學、創新教學、合作教學等具有時代感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和研究性學習。同時,更新教學手段,盡可能地將現代科學技術運用到教學中來,充分利用現代傳媒、遠距離教學、互聯網等教學工具,提高教學效率。

上一篇: 數控技術專業 下一篇: 高師論文
相關精選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国产熟女激情精品视频 | 亚洲性网在线观看 | 亚洲精品一级在线观看 | 中文字幕亚洲第一 | 中文字幕在线日韩6页 | 亚洲日韩国产欧美精品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