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08 22:04:48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三年級科學教學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以培養小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積極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展他們對科學本質的理解,使他們學會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為他們終身的學習和生活打好基礎。
二、全冊教材分析:
1、全冊內容情況和各單元教學目標:
本冊內容由“植物的生長變化”“動物的生命周期”“溫度與水的變化”“磁鐵”四個單元組成。
“植物的生長變化”單元,將引領學生在種植風仙花的過程中,觀察綠色開花植物的生長發育歷程,發現其生長變化的規律,知道綠色開花植物的生長都要經歷“種子萌發”“幼苗生長”營養生長”“開花結果”這樣的生命周期。同時伴隨著生長過程,指導學生研究植物主要器官一根、莖、葉的功能,初步認識植物體都有維持其生存的結構、結構與功能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
“動物的生命周期”單元,將指導學生親歷養蠶的過程,了解蠶的一生要經歷出生、生長發育、繁殖、死亡的生命周期,并以蠶的生命周期為例,從常見動物的生命過程中,以及從人體特點的觀察中,認識動物和人的生命周期。
“溫度與水的變化”單元,將以水為例,引導學生探究熱量和物質狀態變化之間的關系。通過觀察水的固、液和氣三態,研究水在融化、結冰、蒸發和凝結等過程中發生的變化,幫助他們初步認識物質是不斷變化的,這種變化是與外界條件密切相關的。同時,幫助學生初步建立自然界物質“循環”的概念。
2、主要材料清單:
“植物的生長變化”單元: 大豆、玉米、花生、蓮花、風仙花等植物的種子,放大鏡,花盆、土壤、鏟子等種植工具,透明玻璃杯、衛生紙等;試管、植物油等;圖片或剛出土的風仙花照片;植物葉的水平分布照片;植物葉的垂直分布照片;植物光合作用示意圖;植物光合作用的相關資料及圖片、幾個主要生長階段的風仙花照片等。
“動物的生命周期”單元:蠶卵,放大鏡、飼養盒;不同生長階段的蠶;蠶繭及蛹,小剪刀,手電筒;熱水,小碗,竹簽,絲綢制品;蠶蛾、有關動物生長發育過程的圖片及資料;學生從出生到現在每年的身高、體重、牙齒等生長變化的資料;嬰兒、幼兒園或小學兒童、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身體特點的圖片或影像資料。
“溫度與水的變化”單元:氣溫計、體溫計、水溫計(測量范圍在一20 0C-}-110 0C)、其他各種式樣、不同用途的溫度計;保溫杯、冰塊、食鹽、試管、燒杯、玻璃杯、;云、霧、雨、露、霜、雪、冰等自然現象掛圖或影像資料。
“磁鐵”單元:各種形狀的磁鐵,鐵的物品、一些金屬物品及非金屬物品;一定數量的鐵釘、回形針、大頭針、鋼珠和大鋼針;不同材質的人民幣硬幣((1元的鋼幣,5角的銅幣和鋼幣,1角的鋁幣和鋼幣,分值的鋁幣);盒式指南針,做指南針的材料(可以讓學生自備)。
三、教學重難點:
本冊教學內容仍然屬于生命世界和物質世界的范疇,但是探究的重點有所不同,主要指導學生對變化的事物進行觀察,觀察其變化的過程并探究其變化的規律。本冊教學還要結合教學內容,引導學生關注事物之間的相互關系,如生物與環境、生物的結構與功能、物質狀態變化與熱量、物體性質和用途的關系等。
在科學探究方面,本冊的教學將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實驗能力。如在較長的一段時間內堅持觀察、記錄的習慣和能力,并學習用流程圖、循環圖等方法記錄觀察結果。同時重視基本實驗操作技能的培養和實證意識的培養。例如指導學生學習定量的觀察,經歷“觀察現象一提出問題一做出假設一分析、檢驗假設一尋求新的證據以做出新的假設……”的科學探究過程。使其主動提出問題、思考問題、研究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有所提升。
四、學生情況分析:
1、整體學習狀況:三年級學生整體學習科學興趣很高,學習比較認真,但缺乏靈活性,普遍習慣于常規課堂學習模式,而不善于設法自主去獲取知識并在生活中靈活運用知識。因而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往往只停留在了解上,理解不甚深刻,運用能力差。
2、已有知識、經驗:從課外書中獲得的科學知識比較豐富,但科學探究能力比較弱。家長和某些教師偏重于語數教學,使學生沒有多少時間和機會接觸大自然,更沒有得到大人和老師及時、周到的指導,使學生沒能很好地在觀察、實驗、調查等實踐活動中獲取知識、發展能力、培養思想情感。
3、兒童心理分析:在小學階段,兒童對周圍世界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們樂于動手操作具體形象的物體,而我們的科學課程內容貼近小學生的的生活,強調用符合小學生年齡特點的方式學習科學,學生必將對科學學科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五、提高教學質量的主要措施:
1、提高課堂效率措施:
(1)、根據教材及學生的實際認真備好課,準備好活動材料,做到吃透教材,設計好科學活動、問題和作業。
(2)、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自身精神飽滿,面向每一位學生進行教學,努力調整每位學生積極性,把握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學習心態,并適時調整。
(3)、進一步確立學生的主體意識,對學生的回答和作業及時準確反饋,貫徹以表揚鼓勵為主的原則。
(4)、在科學知識的教學過程中,有意識的訓練學生的比較、分析、綜合、抽象、概括能力,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2、提優補差措施:
(1)、鼓勵學生擴大閱讀量,多看一些有益的課外書籍,并提倡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實驗、小發明、小創造、小制作活動,以進一步提高能力。
新課標倡導“引導學生像科學家那樣自己去探究大自然的秘密,合作建構適應新世紀的本領。”按照這個指導思想,我認為學習科學課首先要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精神。實事求是,這就是科學。
二、否定法
三年級學生剛接觸科學,教師要告訴學生:原來認識的事物要當做不認識的事物重新認識。例如,在生活中看到的蝸牛、蚯蚓、螞蟻、金魚、樹木、草等,這些只是孩子們平時隨意看到的,如果這些被列入科學教材,作為研究對象,我們就要像科學家一樣去研究它們的生命特點、生命規律及其與人類的關系。
三、利用本土資源法
在三年級科學教科書上,有的內容和本地實際相比安排的過早。如果按教材講只能是照本宣科。例如,三年級科學下冊第一單元,讓學生種鳳仙花,并觀察鳳仙花一生的變化過程,而鳳仙花一般是春天播種,夏天開花,秋天死亡,它的生長期很長,讓學生無休止地觀察下去,不利于學生集中掌握知識,也會給教師的教學帶來一定的困難。
四、觀察法
人類的好多知識都是觀察得到的,例如大家熟悉的《昆蟲記》、《動物世界》、達爾文的《物種起源》等。三年級學生初次接觸科學,重在培養他們良好的觀察習慣。觀察前要引導學生制訂詳細的觀察計劃、觀察地點、觀察目標、觀察順序、觀察它的什么特點等。
五、寫觀察日記法
在三年級科學下冊教材的第二單元《動物的生命周期》中,教材要求學生養蠶,通過養蠶,讓學生了解變態動物的生命周期,而蠶的生命周期大約要一個季度。學生只有寫觀察日記,記錄下各個階段的生長特點,才會了解蠶的一生。
六、探究法
《植物的一生》是建立在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我眼里的生命世界”的認知基礎之上的,它將帶領學生對植物從種子的萌發到根、莖、葉、花、果實的形態功能做較深層的研究。同時引導學生開展一次長周期的“種植物”活動,這是對一個生命周期做連續觀察、記錄、描述的活動,是一次親身經歷植物生長每一個階段的活動。教材始終貫穿了一條隱線——“種植一株植物”。本單元的編排有兩條線,一條明線是通過觀察、解剖、測量、比較、實驗等多種方法探究植物六大器官的結構和功能;第二條隱線是認真細致地種植、觀察一株植物的一生,堅持做連續的觀察,體驗收獲的快樂,感覺到只有堅持才會有收獲。在活動中可以圍繞探究性活動學會觀測、測量、收集證據、積累資料等科學方法。主要由《植物和我們》、《果實和種子》、《根和莖》、《葉和花》四課構成。
《固體和液體》本單元是依據物質世界板塊中關于“物體的特征”等具體內容標準建構的,它指導學生利用多種方法認識固體和液體,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使學生在現階段完成對固體和液體的認識,體現“要想全面認識一個事物,就需要多種多樣的方法的設計思路”。
通常情況下,物質有三種主要存在形式:固態、氣態、液態,各種形態的物質具有不同的特征,本單元就是在這一背景下引領學生利用多種方法認識固體和液體,諸如輕重、軟硬、形狀、顏色、沉浮、溶解等方面的一些特點。由于本單元沒有涉及分子和原子的概念,沒有提及密度,因此對于固體和液體的沉浮與溶解的認識,都只是停留在感性認識層面上。請任課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注意把握概念的深淺度。按照教科書的整體設計主動地安排,本單元在過程技能方面是一個隱性化處理的單位,著重觀察能力的訓練與培養,同時對涉及到的其他過程技能如分類、測量也加以訓練。通過用語言、文字、圖畫描述觀察結果,指導學生怎樣觀察,怎樣通過觀察得到證據,促進學生基礎過程技能的形成、發展。從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滲透來看,本單元通過科學探究注重實證性來進行科學精神、科學品質培養。它包括以下三個方面:認識固體以及固體的性質,包括《認識固體》和《把固體放到水里》兩課;認識液體以及液體的性質,包括《認識液體》和《把液體倒進水里》兩課;了解改變沉浮狀態的方法并感知其中的原理,即《使沉在水里的物體浮起來》。
《關心天氣》本單元是根據小學科學《課程標準》中關于天氣變化現象和對天氣的觀測,以及天氣變化對人們生產生活的影響等方面的內容來建構的。通過認識現象和展開觀測活動,使學生更加關注天氣,初步掌握觀測天氣的方法,加深對天氣變化的認識。由于小學生在通常情況下只是被動地關心天氣和接受天氣變化的事實,在成人的要求或指導下改變衣著,以及在氣溫和環境的變化下被迫地改變行為方式,缺乏主動關注天氣、了解與認識天氣變化的主動意識行為,所以本單元的建構充分體現了調動主動學習意識進行有意識學習的理念,將學生從被動應對者導向主動探究者。本單元教材共有5課,內容主要包括三個方面:首先,從關心天氣的角度談天氣預報,即《今天天氣怎么樣》;其次討論天氣與人的關系,介紹氣象預報的過程、方法、手段和表現形式。指引觀測天氣,包括《氣溫是多少》《雨下得有多大》、《今天刮什么風》三課。介紹觀測以及記錄氣溫、濕度、降水量、風力與風向的方法和手段,并教學生自制雨量器、風向標和風力計的方法,引導學生進行觀測和記錄。最后、引導認識季節特征,即《氣候與季節》。
《觀察與測量》本單元主要是根據《課程標準》分目標中“能通過對身邊事物的觀察,提出自己能夠研究的問題”,“能運用自己的感官、簡單工具或通過實驗等方法,收集與問題有關的證據”的表述;以及內容標準中“能針對問題,通過觀察、實驗等方法收集證據”,“尊重事實,對收集到的證據能做到原始記錄,并注意保留且不隨便涂改原始數據”的表述建構的。在科學探究過程中,觀察不僅是基本的收集問題證據的方法與技能之一,也是其他兩種收集證據的基本方法,即調查與實驗的方法和基礎。從學生的角度看科學探究,觀察又是學生最能夠便利使用與體會自身的感官與科學探究之間的密切關聯的活動形式。本單元的主要內容包括以下兩個部分:第一部分,觀察。第二部分,測量。
需要注意的是本冊書第一單元的土壤與生命的有關內容可以適當推后,與第三或第四單元的教學內容調換。因為春節后溫度低,土壤中的生物還沒有蘇醒,這部分內容后移能觀察得更全面。(1)
二、 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努力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得學生們在日常生活中親近科學、運用科學,把科學轉化為對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導,逐漸養成科學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
2、了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讓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從中獲得科學知識,增長才干,體會科學探究的樂趣,理解科學的真諦,逐步學會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
3、繼續指導、引導學生學習運用假設,分析事物之間的因果關系,注重觀察實驗中的測量,特別是控制變量、采集數據,并對實驗結果作出自己的解釋,學習建立解釋模型,以驗證自己的假設。
4、保持和發展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形成大膽細心、注重證據、敢于質疑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5、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珍愛生命,積極參與資源和環境的保護,關心現代科技的發展。
三、教學措施
1、現場考察:科學課就是使學生親近大自然,讓學生在大自然中的探索科學秘密。
2、實驗:科學課就是通過各種實驗,使學生親身體驗和感知各種科學秘密,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3、養殖種植:通過種植花,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
4、科學游戲:游戲是活動方式而不是目的,讓學生在玩的過程中,悟出其中的科學秘密。
5、信息會、報告會、交流會:讓學生根據所需內容進行研究,搜集整理有關資料,寫出研究報告,并在課堂上交流,營造一種民主的科學交流的氛圍,讓學生嘗試、體驗科學交流活動的樂趣。
四、主要教學活動類型:
搜集信息 現場考察 自然狀態下的觀察 實驗
專題研究 情境模擬 科學小制作 討論辯論
種植飼養 科學游戲 信息會、報告會、交流會
參觀訪問 競賽 科學欣賞 社區科學活動
家庭科技活動 角色扮演 科學幻想
五、主要導學方法:
探究法 演示法 參觀法 實踐法 討論法
談話法 辯論法 實驗法 列表法 暗示法
六、實驗教學安排表
單元名稱
課題
實驗名稱
實驗材料
備注
土壤與生命
了解土壤
研究土壤成分
研究土壤種類
紙巾、土壤樣本、燒杯、水、攪拌棒;
燒杯、塑料杯(底部穿孔)、放大鏡、水
肥沃的土壤
做一個肥料袋
土壤、水果皮、菜葉、水、燒杯、鏟子、蚯蚓等
植物的一生
果實和種子
觀察種子內部構造
探究種子萌發條件
鑷子、放大鏡、浸泡過的種子;
透明的瓶子、紙巾、水、燒杯、待萌發的種子、塑料小匙等
二、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努力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得學生們在日常生活中親近科學、運用科學,把科學轉化為對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導,逐漸養成科學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
2、了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讓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從中獲得科學知識,增長才干,體會科學探究的樂趣,理解科學的真諦,逐步學會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
3、繼續指導、引導學生學習運用假設,分析事物之間的因果關系,注重觀察實驗中的測量,特別是控制變量、采集數據,并對實驗結果作出自己的解釋,學習建立解釋模型,以驗證自己的假設。
4、保持和發展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形成大膽細心、注重證據、敢于質疑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5、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珍愛生命,積極參與資源和環境的保護,關心現代科技的發展。
三、學生情況分析
三年級的大多數學生通過一學期的學習,對科學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已經具備初步的探究能力,他們對周圍世界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樂于動手,善于操作,另外,在進行著觀察、提問、假說、預言、調查、解釋及交流等一系列活動時,強調小組合作必要性,,所以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得到大大的增強。
四、教材分析
三下有七個單元,19個課題,教參安排為23課時上完,我的設計是29課時。
第一單元《猜猜猜》
(一)、單元類型:探究過程能力訓練單元
(二)、主要目標:初步嘗試猜想與假設,了解假設與事實的區別。
(三)、教學內容:
《猜猜看》——要有根據地猜
《猜對了嗎》——猜想需要驗證
《猜猜猜》——猜想練習
第二單元《風啊,你吹吧》
(一)、單元類型:綜合探究活動單元
(二)、主要目標:假設性解釋
(三)、教學內容:
《起風了》——初步了解風
《風的測量》——測量風
《可愛又可恨的風》——風的利弊
第三單元《神奇的指南針》
(一)、單元類型:綜合探究活動單元
(二)、主要目標:對實驗現象的原因進行猜想與假設。
(三)、教學內容:
《神奇的小針》——玩小磁針,提出問題,猜想原因
《有趣的磁鐵游戲》——驗證猜想
《磁鐵的妙用》——拓展
第四單元《水和鹽的故事》
(一)、單元類型:綜合探究活動單元
(二)、主要目標:能夠利用已有條件來驗證猜想與假設。
(三)、教學內容:
《把鹽藏起來》——溶解
《水落“鹽”出》——水的三態變化
《沉與浮》——沉浮
第五單元《電與我們的生活》
(一)、單元類型:綜合探究活動單元
(二)、主要目標:能對事物或現象的原因和結果進行猜想與假設。
(三)、教學內容:
《生活離不開電》——電的作用
《電燈亮了》——探究簡單電路
《小心!有電》——安全用電
第六單元《地球真的不動嗎》
(一)、單元類型:綜合探究活動單元
(二)、主要目標:能區分什么是事實,什么是假設。
(三)、教學內容:
《白天與黑夜》——認識晝夜現象
《晝夜變化對生物的影響》——晝夜現象的影響
第七單元《漂移的大陸》
(一)、單元類型:探究的探究單元
(二)、主要目標:進一步感受科學假說的重要性
(三)、教學內容:
《漂移的大陸》——案例分析
《我也能當科學家》——反思交流
五、基本措施
1、把科學課程的總目標落實到每一節課;
2、把握小學生科學學習特點,因勢利導;
3、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
4、讓探究成為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
5、樹立開放的教學觀念;
二、教材分析
本冊內容由“植物”、“動物”、“我們周圍的材料”和“水和空氣”四個單元組成。將帶領三年級剛開始科學學習的同學們,展開四段不同但有聯系的科學學習旅程。
在“植物” 單元中,學生們將對生活在周圍的不同植物進行觀察比較,通過比較陸生植物(大樹、小草)和水生植物(金魚藻、水葫蘆)的不同特征,通過觀察植物的生長和變化,對植物的共同特征形成初步認識。
在“動物”單元中,學生們將通過飼養和觀察蝸牛、蚯蚓、螞蟻和金魚,認識它們的生存需要,對動物的共同特征形成初步認識,并在“植物”單元的基礎上共同形成“生物”的概念。
如果說“植物”和“動物”展開的是一段生命世界的學習旅程,那么“我們周圍的材料”將讓學生經歷物質世界的探究之旅。學生們將比較木頭、金屬、塑料、紙、磚瓦、陶器、瓷器等常見材料在硬度、韌性、吸水性和在水中沉浮等方面的異同,認識到不同材料具有不同的特性,不同特性決定了它們不同的用途。
“水和空氣”單元,是一段充滿挑戰的旅程。學生們要想辦法來解決、用證據來證明在探究水和空氣過程中產生的許多問題,最終,學生們將在事實的基礎上,認識到水和空氣在重量、體積、形狀、占據空間、流動等方面的許多特性,并且對固體、液體、氣體、物質等概念有初步的理解。
三、學生情況分析
剛剛步入三年級的學生,對周圍世界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們樂于動手操
作具體形象的物體,而我們的科學課程內容貼近小學生的生活,三年級的學生必***將對科學學科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因此激發和呵護學生對科學的興趣是至關重要的。同時,由于受年齡和其他條件的限制,學生的科學常識極為缺乏,科學探究能力也較弱。家長和學校某些老師偏重于語數教學,使學生沒有多少時間和機會接觸大自然,更沒有得到大人和老師及時、周到的指導,使學生沒能很好地在觀察、實驗、調查等實踐活動中獲取知識、發展能力、培養思想情感。這更需要我們科學教師傾注更多的精力。
四、教學目標及措施
本學期的課程設計了大量的探究性活動,學生對每一個科學概念的發展都是建立在已有認識、探究所獲得的事實和邏輯思維加工的基礎上。同時希望學生在具體概念的基礎上能有一定程度的抽象概括,獲得概念性理解。
在科學探究方面,培養學生基本的科學探究能力和發展對科學探究的理解力是同樣重要的。通過本學期的學習,將重點發展學生想辦法解決一些簡單科學問題的能力;進行持續、細致、有聯系的兩兩對比觀察能力;多次重復,進行簡單對比實驗的能力;綜合運用觀察和***實驗所得證據,經過思維加工并嘗試進行解釋的能力。在對科學的理解力方面,希望學生能認識到,將觀察和實驗結果用于科學討論和解釋,更具說服力;探究受到多種因素影響,因此有必要重復實驗;運用工具會幫助我們更精確地獲得事實。
對證據的重視,理性的思考,大膽的質疑,是科學態度的重要標志,也是本學期中發展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的重要內容。同時,由于學生剛開始科學學習,需要加強和培養小組中友好合作的意識,積極參與班級討論的習慣。
在本學期教學中將引導學生恰當運用概念圖和圖表來記錄和表達所得到的信息。
五、主要材料清單
“植物”單元
水葫蘆、金魚藻、狗尾草、多種植物的葉、放大鏡、塑料尺、蠟筆、水槽。
“動物”單元
四種小動物——蝸牛、蚯蚓、螞蟻、金魚,飼養箱(或廣口瓶)、飼養盒、魚缸、金魚藻、放大鏡、泡沫塑料、盤子、玻璃杯、菜葉、青瓜、西
紅柿、面包片。
“我們周圍的材料”單元
木條、金屬條、塑料條尺、白紙、各種紙制品、滴管、塑料杯、筷子、毛巾、磚塊、陶瓷。
“水和空氣”單元
信封或者黑色塑料袋或者其他不透明的袋子、透明塑料袋、密封袋、石頭、木頭、樹葉、醋、牛奶、塑料杯、玻璃片、蠟光紙、筷子、試管、細木條、玻璃杯、塑料瓶、水槽、食用油、洗潔精、滴管、吸管、量筒、紙帶、膠水、打火機、吹泡泡器、玻璃瓶、注射器、紙巾、橡皮泥、長木條、細線、皮球、托盤天平。
六、教學進度
周次 教學內容
1 科學課始業教學 我們看到了什么
2 校園的樹木 大樹和小草
3 水生植物 植物的葉
4 植物發生了什么變化 植物有哪些相同特點
5 尋訪小動物
6 蝸牛
7 蚯蚓 螞蟻
8 金魚 動物有哪些相同特點
9 觀察我們周圍的材料 那些材料硬
10 比較韌性 它們吸水嗎
11 材料在水中的沉浮 磚瓦和陶器、瓷器
12 給身邊的材料分類
13 水
14 水和食用油的比較
15 誰流得更快一些 比較水的多少
16 我們周圍的空氣 空氣占據空間嗎
17 空氣有重量嗎
18 學期復習
在教學中我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以建構主義的學習觀以及研究性學習思想來指導教學,讓學生在研究的過程中獲得探究的體驗、能力的提高、知識的增進,養成良好的素養
二、教學措施:
1、 每名學生準備一個用于記錄發現的問題,研究過程中收集的材料,觀察到的現象的本子。讓學生學會隨時在研究過程中作好記錄。
2、 采用研究性學習的教學,教師創設情境讓學生提出問題或自己發現問題,圍繞問題指導學生進行研究,采用課堂研究與課外研究結合的方法,讓課堂上沒有研究的內容延伸到課外。
3、 因本期沒有了實驗室,在上實驗課時,盡量讓學生獨立實驗,減少小組
實驗給以便于開展教學。能在戶外活動的實驗課,盡量在戶外開展活動,以增加小組實驗的機會。
4、 本學期將平時學生是否能與小組同學一同參與研究,能否在他人發言及時認真傾聽、能否對一個問題持之以恒地研究下去等這些表現納入期末考察中,以促進學生平時良好科學素養的形成。
三、成績及不足
教學背景:本課是蘇教版小學科學教材三年級上冊《我眼里的生命世界》單元中的第一課。本課的學習是通過讓學生在校園內外尋找有生命的物體,討論生物特征的活動,建立起符合學生思維發展特點的有生命物體的科學概念,使學生知道自然界中的物體分為有生命的(生物)和無生命的(非生物)兩類,知道有生命的物體具有能夠繁殖、長大、呼吸、吃東西、運動等基本特征。
學生情況分析:我校地處鄉下,學生接觸大自然的機會較多,對有生命的物體有較多的感性認識,但對有生命物體的基本特征認識還比較模糊,尚未形成科學的概念。我校三年級才開設科學課,學生初涉科學探究,學習興趣濃厚但又缺乏學習的方法。因此,探究方法的指導將貫穿本課整個教學過程。
在教材處理上,為了更好地完成本課的教學目標,在把握好課程標準的基礎上,我對教材內容做了合理化的調整和補充。另外,我校地處城鄉結合部,給我們尋找有生命的物體提供了廣闊的天地,因此我將尋找有生命的物體的場所從校內擴展到校外。同時將課堂教學延伸到了課外,讓學生在家長的幫助下查閱"我們肉眼看不到的生物"的有關資料。
在教學的準備方面,遵循便于操作和合作探究的原則,盡可能多為學生創設情境,借助多媒體如:播放錄像、自然風景音樂光碟、投影儀展示等,讓學生在創設的氛圍中進行合作研究,教師的角色是學生研究時的參與者、引導者。因此應努力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夠溶入到科學探究活動中去。在教學過程的設計方面,遵循兒童科學認識活動的規律,以科學探究活動來展開整個教學活動:創設情境、提出問題――小組合作交流、匯報富有特色的記錄――探究、研討有生命的物體的共同特征――拓展延伸、續寫科學詩,感受生命世界的無限美麗。
本課從科學知識目標上來說,是比較貼近生活的,學生都有一定的認知基礎,但在實現教學任務的過程中必然要涉及科學的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也是本課的教學重點。
教學目標:
1.過程與方法
(1)能夠運用多種感官去觀察我們周圍的世界。
(2)能夠運用文字、圖表等記錄有關的觀察、調查結果。
(3)能夠有目的地交流研究活動的方法與結果。
2.知識與技能
(1)知道大自然中有種類繁多的有生命物體,認識常見的動物與植物。
(2)知道生物體的基本特征和共同需求。
3.情感態度價值觀
(1)體會到對有生命的物體進行探索的興趣。
(2)意識到生命是寶貴的,要珍愛生命。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讓學生獲得關于生物的親身感受。
教學難點:分辨有生命物體和無生命物體的兩大類。
教學準備:
事先找好適合學生活動的場地,準備一些學生調查研究用的工具,如:記錄表格、筆、網兜、鐵鍬、昆蟲盒,自然景色音樂光碟等。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揭示課題
(1)教師出示有生命和無生命物體的圖片。(播放課件)
(2)師提問:看到了什么?
(3)談話:美麗的大自然處處都有生命的存在,這節課我們就來"尋找有生命的物體"(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 疑問是激發學生探索欲望的原始動力,只有引導學生發現感興趣的問題,才有可能真正激發學生的探究動機。
2.親身經歷(到校園里尋找有生命的物體)
活動前準備:
(1)學生討論:在校園里尋找有生命的物體注意些什么?
(2)提示、要求:(出示課件)
提示:在觀察、撲捉的過程中,注意自身安全,不要破壞動植物的生活環境,愛惜它們的生命。
要求:①在活動過程中,要使用鑷子,不可用手觸摸,不可用嘴嘗試。可以通過聽、看、聞的方法,進行觀察并記錄。
②觀察過的動植物要把它們安全地"送回家"。
(3)學生分組尋找、觀察。
(4)教師巡視、指導、及時與學生溝通、交流。
[設計意圖] 這部分教學設計的主要目的是――突破重點。將學生置于樂觀的情感中,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好奇心。調動學生的求知欲望,發展創造性思維,培養發現精神。
(評價:觀察和記錄是進行科學探究必不可少的能力,教師通過實地指導學生仔細觀察、認真記錄,培養了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在這個過程中老師做個有心人,及時發現學生有創意的記錄,為下一部分的教學做鋪墊。)
3.交流、研討
(1)交流:剛才同學們在校園里找到了那些"有生命的物體"?
(2)出示同學用文字、圖畫、列表等各種形式記錄的發現。
(3)討論:為什么說它們是有生命的?
[設計意圖] 展示觀察結果,培養學生語言交流能力。
(評價:傾聽是一種觸動,傾聽伴隨科學探究的始終,讓學生細心地聽,才能找到與自己的不同,大膽地提出自己的意見、建議、引發爭論。學會傾聽是科學探究能力提升的重要標志,教師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學生的這一良好習慣。)
4.辨析明理、拓展深化
(1)出示一個發條玩具,讓其運動起來。提問:它有生命嗎?為什么?
(2)課件小游戲:"找一找,填一填"(填寫序號)
有生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無生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出示圖片:a 房子、b機器人、c花瓶、d云朵、e沙子、f水杯、g蔬菜、h鮮花、i小男孩、j乳酸菌。
1、通過觀察,讓學生了解螞蟻的身體特點。
2、通過學生對螞蟻的觀察,嘗試讓學生解決觀察螞蟻過程中碰到的問題,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3、引導和鼓勵學生在課外進行一些觀察研究小動物的活動,培養學生關注、親近小動物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觀察螞蟻方法的探究指導。
教學難點
觀察螞蟻方法的探究。
教
具:
放有螞蟻的杯子、白紙、放大鏡、昆蟲觀察盒、小木塊、飲料瓶蓋、泡沫塊、紙條、畫筆、水槽、燒杯等。
教學過程實錄
一、揭示課題
1、激趣導入
師:同學們,喜歡猜謎語嗎?老師這里有一個謎語,我們一起來看一下。(課件出示謎語:身體雖不大,力氣可不小,有時搬糧食,有時挖地道,團結又互助,勇敢又勤勞。)
生:螞蟻。
師:課前老師請同學們捕捉幾只小螞蟻,你們捉到了嗎?
生:捉到了。
二、引導探究
師:你們是在哪找到螞蟻的?(學生紛紛舉手回答,老師對學生的表現給予表揚。)
是怎么去捕捉的?
生:墻角邊,我是用饅頭渣來引誘的。
生:草叢里,用吃飯時掉的肉沫來引誘的。
生:大路邊,我是用糖塊引誘的。
……
師:看來同學捕捉螞蟻的方法真不少,也捕捉了許多小螞蟻。
2、??交流對螞蟻的觀察情況
師:同學們,請你們回憶一下,你們在捉螞蟻的時候發現了什么?把在課前觀察螞蟻的情況作一個簡單的匯報好嗎?
學生紛紛舉手回答:
生1:螞蟻雖小,可是總是在不停的爬。
生2:我看到了螞蟻們來的來、去的去,好像總是很忙碌。
生3:我看到了螞蟻發現大的食物搬不動時就會一群螞蟻一起搬。
生4:螞蟻特別喜歡吃甜的和香的東西。
生5:我看到了一只螞蟻知道哪里有食物后,接著就帶來了一大群的螞蟻。
師:現在教師請你們用筆畫一只小螞蟻,行嗎?
生:行。
師:好,我們請畫得最快的幾位同學把畫的小螞蟻貼到黑板上給大家展示。
(學生畫螞蟻,然后到黑板貼螞蟻)
師:這幾位同學畫得都很好。下面老師和同學們一起來畫一只小螞蟻,看看要畫好一只小螞蟻必須要畫出小螞蟻的什么?捕捉來的小螞蟻是不是與他們畫得小螞蟻一樣有那么多的節?那么多的腳?
(教師這一問,引起了學生的注意,思考我們捕捉來的小螞蟻到底是怎樣的?促使學生從內心出發迫不及待想去觀察)
老師和同學們一起畫出小螞蟻,并讓同學們再次拿起筆,把自己的小螞蟻畫得更好并小結。
師小結:
(1)、在螞蟻出沒的地方放置食物。
(2)、用毛筆將螞蟻刷入瓶內。
(3)、用帶有氣孔的蓋子蓋好。
3、研討觀察小螞蟻的方法
師:那么我們根據我們畫得小螞蟻,同時觀察我們捕捉來的小螞蟻看看他們長的什么樣子?
學生觀察小螞蟻
師:哪位同學代表小組來說說。
生:小螞蟻有很多腳。
師:那么小螞蟻到底有多少腳呢?
生:老師,數來數去也數不清。
師: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生:螞蟻很小,看不清楚。
生:螞蟻還要爬來爬去,很難看清楚。
生:螞蟻老是爬走,一不小心它就沒影了。
(教師板書:太小、亂爬)
師:怎么辦呢?各小組可以討論一下。想出一種方法就寫在預備的小黑板上,看看哪組寫得方法最多,然后我們一起交流。
(問題不是老師給的,是學生自己在觀察中生成的,新的問題促使學生去探究)
各同學在小組內交流討論,并寫出討論結果。
教師小節出4種較好的方法:
(1)放在浮在水面上的飲料瓶蓋上,螞蟻就不會亂爬。
(2)放在昆蟲盒里觀察。
(3)放在薄一點兒更透明的玻璃瓶里觀察。
(4)用放大鏡來觀察。
師:再想一想還有沒有其它的辦法呢?請你們小組說說。
生:把小螞蟻放在水中的泡沫上觀察。
生:把放大鏡直接蓋住杯子來觀察。
(教師充分放手,讓學生嘗試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放開了學生的思維。從實際看,學生雖小,但其創造力和想象是很豐富的,不可限量的,這是教師意想不到的)
師:這個方法不錯,老師這里就有這樣的觀察器具(出示)它叫昆蟲觀察盒,只要把小螞蟻放在里面,便直接可以觀察了。現在,我們每個小組選擇一種觀察方法。需要的器材請各組小組長選擇領取,觀看螞蟻時教師強調:
(1)觀察時一定要仔細、認真;
(2)注意觀察方法(昆蟲盒觀察法)和觀察順序(從上往下觀察)。
(3)主要觀察螞蟻的身體分幾個部分?每個部分都長著什么?
(4)觀察要求:
觀察結果要寫在老師發給你們的記錄卡上。
師:老師把觀察要求說明白了嗎?
生:(明白了)。
師:請你再來說一遍觀察方法和觀察順序。(再請另一名同學說說觀察要求)。
(設計意圖:老師和學生反復強調觀察方法和觀察要求是為了讓學生養成正確的、良好的實驗習慣。)
4、探究出小螞蟻的身體特點。
師:今天老師把螞蟻請到我們的課堂上來做客,請各位同學觀察時不要傷害小螞蟻!
(設計意圖:在探究過程中,引導學生愛護小動物,珍惜生命,與自然界中的小動物和睦相處。)
學生觀察,教師巡視參與活動
師:誰能代表自己小組說說小螞蟻的身體是怎樣的?
生:螞蟻身體分三節,而且有三對足,頭上還有觸角。
生:是四節。
生:(多數同學)三節。
師:其他組呢?
生:老師,螞蟻有些還有翅膀。
生:對,是這樣。
生:螞蟻的3對足長在胸部。
5、教師小結
師:同學們很聰明,觀察的也很仔細,螞蟻的身體就分為三部分:分別是頭、胸、腹。頭上長有一對觸角,胸上長有三對足。
師:再請同學們想一想,剛剛有同學說部分螞蟻有翅膀,那么,翅膀是不是螞蟻的身體特征呢?為什么有的螞蟻有翅膀,有的卻沒有呢?全班注視)
生:螞蟻老了,所以長翅膀。
生:長翅膀的螞蟻只是螞蟻很多種類中的一種。
……
師:同學們,你們的想象力真豐富,這個問題請你們回家上網查一查,再到學校交流吧!
(在觀察結果的表達方式上,教師充分地尊重學生的意愿,真正地把課堂主動權交給學生,實現學習的多元化、自主化。)
三、課外延伸
師:剛才我們初步觀察了螞蟻,實際上螞蟻還有許許多多值得我們研究的地方。如螞蟻怎樣吃東西?螞蟻是怎樣用觸角傳遞信息的?冬天我們看不見螞蟻,螞蟻去哪了等,你們想不想再繼續去研究?
生:想。
師:現在發給每小組一個課外調查表,請各組課下繼續觀察一下,看看螞蟻還有哪些生活習性和有趣的事,下一節課我們舉行一個“螞蟻研究信息報告會”好不好?
生:好。
師:同學們還記得我們學得《生物的家園》嗎?
生:記的。
師:那么,觀察完了小螞蟻,我們應該為小螞蟻做些什么呢?
生:送小螞蟻回家。
師:噢,那小螞蟻家在哪兒?
生:在大樹下。
生:在墻角邊?我經常看見小螞蟻在墻邊的縫隙中爬
出。
師:那我們一起送螞蟻回家吧。
(設計意圖:在探究過程中,引導學生關愛小動物,珍惜生命,與自然界中的小動物和睦相處。)
四、:板書設計:
頭
有一對觸角
螞蟻的身體
胸
有三對足
腹
課后反思:小學科學課的特點就在于內容來自于學,培養學生的興趣,從而去思考,去探索。這本節課整個教學過程以學生的自主探究活動為主,讓學生在探中發現、探中感悟、探中創新,較好地實現了小學科學課程的培養目標。
本課的重點是通過學生實驗,能描述螞蟻的外形特征。所以在安排課程過程中,充分考慮到這一點,安排了大量的活動和實驗,學生從中獲益。
一、明確目標,引導傾聽行為
小學生的特點是活潑好動,表現欲強,絕大部分學生喜歡別人聽自己說,而沒有耐心去聽別人說,因而課堂上常常是有的學生在回答問題,另外的同學卻在干別的事情……因為他們覺得這不關他的事,他們自己無事可做。教師這時應該給學生明確的目標,這部分學生應該做什么,那部分學生應該做什么,告訴他們“聽”也是學習的目的,在“聽”中學生能發現更多的問題,在“聽”中能激起學生思維的火花。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抓住機會多次強調,聽與說同樣很重要。說是表達自己,讓別人明白,聽是尊重別人,弄懂別人的意思,說要大膽,聽要專心,老師欣賞積極發言的同學,同樣也喜歡專心傾聽的同學,在專心傾聽的基礎上,再踴躍發表自己的見解,那才是最好的學生,值得老師表揚的學生。我上課的時候,經常會說:“請同學回答問題,其他同學在聽的時候,思考回答問題的同學說得怎么樣?”或者“誰還有補充的嗎?”“誰還有更好地想法或意見?”等等。學生只有認真傾聽別人的問題后,才不至于使自己的答案與別人雷同。學生明確目標,傾聽的成效就提高了。
二、創設氛圍,激發傾聽欲望
我們都知道,要求學生在課堂上每一分鐘都全神貫注,聚精會神是不可能的。有活力的課堂才最有魅力,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應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轉換教學模式,生動展現科學課堂,使學生全神貫注地聽,興趣盎然地聽,靈活自主地聽。在教學中,我經常將猜謎語、看視頻、聽音樂等靈活多樣的形式融入課堂中,將科學問題用科學故事的形式表現出來,或者在教學中,可以結合生活中的一些有趣的自然現象和生活常識,這樣自然就提高了學生聽的興趣了。
其次,可以巧用各種教學輔助的手段。例如,我在課堂教學之前,自己動手做一些模具,制作有聲有色的多媒體課件,或者是制作一些標本,準備一些演示實驗,這樣有利于創設真實的情境,開闊學生的視聽,優化課堂教學,使“說”更具感染力,使“聽”更具吸引力,調動學生的求知欲,探求真理的熱情與潛力。
三、適時評價,激勵傾聽主動性
社會心理學家認為,被人贊揚,被人理解和尊重,能使人感受到生活的動力和實現自身的價值。正確、適當的評價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重要因素,也是培養學生“傾聽”的重要手段,所以在“聽”的培養中,教師千萬不要吝嗇你的贊揚,讓學生能夠品嘗到成功的喜悅,就能獲得成功的滿足感。對于善于傾聽別人發言的學生,積極鼓勵,并且大加贊揚,讓其在班上起帶頭作用。我經常會說:“你聽得最認真,這可是尊重別人的表現呀,值得我們大家學習啊!”“這么一點小小的區別都被你找出來了,你可真了不起!”“你聽出了他的不足,可真幫了他的大忙。”“大家看,這位同學不僅聽懂了別人的發言,還加進了自己的想法,多棒呀!”……一個眼神,一句贊揚,一個微笑,不花時間,不費力氣,卻能收到明顯的教育效果,我們要善于發現每個學生的閃光點,用真誠的話語鼓勵他們,課堂上學生怎么會不認真聽講呢?在評價過程中,要更關注暫時落后的學生,用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去捕捉他們的進步,讓這些學生也能享受到喜悅,促使他們更快的進步。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o兒童以勞動的快樂,獲得學習成績的快樂,喚醒隱藏在他們心中的自豪感,這是教育工作者的一條金科玉律。”適時的評價是調動學生積極性的重要因素,也是培養學生傾聽能力的重要手段。
四、榜樣師范,構建傾聽平臺
學會傾聽,這就需要教師良好的指導。教學生學會傾聽是教師的重要任務,我在教學實踐中,注意從以下幾個方面優化對學生“聽”的能力訓練:
1.教師應給孩子要求
教師在課堂上要求學生要認真聽,可到底怎樣才能算認真聽呢?學生對此概念比較模糊,教師應該給孩子一個具體的、細化的要求。在教學中應明確提出學會傾聽應做到哪幾個方面:一要專心,無論是聽老師上課,還是聽同學們發言,都要聽清老師或發言人說的每一句話,腦子里不想其他事情;二要耐心,要聽完別人的話,不隨便插嘴,再發表自己的意見;三要細心,當聽別人的發言有錯時,要求學生指出錯誤的地方,做到不重復他人的意見,自己的意見要建立在他人發言的基礎上或者提出新的想法;四要虛心,當別人提出與自己不同的意見時,能虛心接受,邊聽邊修正自己的觀點;五要用心,在聽取他人意見時不能盲從,要有選擇地接受,做到“說”“思”并重,相互促進。
2.發揮教師榜樣示范作用
小學生的向師性很強,教師是他們心中的偶像,教師的一舉一動都會給學生帶來潛移默化的影響。在教學中,教師首先學會傾聽,做學生學習的榜樣,無論學生說得好還是不好,都要專心聽。當學生感受到老師在傾聽自己的發言時,定會對自己充滿信心,優秀的教師無一例外都是耐心的傾聽者。老師專心的神情、傾聽的姿態等會像膠卷底片一樣印在孩子們的腦海中,使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去仿效。課堂上我常常和善地提醒學生:“聽他把話說完好嗎?也許他有他的道理呢。”反復強調之后,孩子們一般都能等別人把話說完,并努力去理解,思考同學的發言。即使這個學生的發言中有錯誤,其他學生迫不及待、躍躍欲試時,我也會用手勢或眼神提醒他們耐心等待,這樣他們再發言時就多了幾分冷靜的分析和理性的思考。教師這種認真傾聽學生說話的習慣,給學生養成傾聽習慣,樹立了可感的榜樣。
3.讓學生自己當“小老師”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了解和掌握提出問題的方法。指導學生從愛提問到會提問。
過程與方法:
指導學生在仔細觀察周圍事物時愛提問。
能對一些流行的說法、觀點大膽質疑。
能在動手學習過程中發現問題,積極探究,交流討論。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想知道,愛提問。
對流行的一些說法、觀點不盲目相信,能合理懷疑。
感受并體驗到科學并不神秘,科學就在身邊。
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法布爾的圖片,讀物《昆蟲記》;廚房圖片,校園一角圖片,伽利略和比薩斜塔圖片
2、同學們回家觀察廚房,試著提些問題;選擇校園熟悉的地方,仔細觀察,記下想提的問題。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同學們,通過近一個學期的學習,我們認識了自然界中許多有生命的物體,并深入研究了水和構成我們的生活物質的材料,大家一定積累了許多的問題。這個單元我們就來總結一下大家的問題。本單元我們要學習的是《提出問題》,今天我們首先來看怎樣盡可能多地提出問題(板書課題)
二、新授:懂得怎樣盡可能多的提出問題
(一)在仔細觀察周圍事物時提出問題。
1、介紹科學家是怎樣提出問題的。出示法布爾的圖片以課文中介紹的法布爾的事跡為例,指出可以像法布爾那樣在仔細觀察中提出問題。介紹讀物《昆蟲記》。
2、出示校園一角圖片,討論我們在觀察校園里的生物時,大家有沒有發現什么問題呀?
(交流:如蚯蚓喜歡黑暗潮濕的地方嗎?栽在密封罐里的小草靠什么存活下來?)
3、出示廚房圖片,引導學生回憶,觀察廚房后可以提出哪些問題。
(如:鍋蓋上的水滴是怎樣形成的?
為什么用布包著鍋的把柄就不燙手了?
洗碗盆放水時,水為什么會形成旋渦?)
(二)對一些流行的說法提出懷疑。
1、教師講解《兩個鐵球同時落地》的故事。
學生討論:你對哪些結論產生過懷疑?
2、你對哪些流行的說法有懷疑?
例如:金魚喂太多會脹死因為它不知道自己是饑是飽。
“冬蟲夏草”就是冬天變成蟲子,夏天又變成草的一種藥材。
指導討論,你還有哪些疑問?
(三)在科學小制作的過程中,也能提出問題。
活動:請大家來作折飛機的游戲。折好飛機后飛一飛,看看你們能提出什么問題?
例如:什么樣的紙飛機會拐彎?
什么樣的紙飛機飛得遠?
什么樣的紙飛機在空中停留時間長?
動動手,把你提出的問題記下來,和同學們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