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用心理學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3-01-26 05:27:01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應用心理學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應用心理學論文

篇(1)

1應用心理學優化高三課堂的教學

高三學生的學習生活是緊張的,如何使高三的課堂教學以有限的時間、精力和教學資源的情況下求得課堂教學的最佳效果,成為高中教師關注的焦點。如何在有限的課堂時間里達至最佳的教學效果也成為應用心理學教育工作者深深思考的一個課題。心理學理論認為“情緒系統和認知系統是信息加工過程中的兩個子系統”所有信息加工過程都含有情緒成分。

心理學研究早已發現“人們在中等愉快情緒下學習單詞比在悲傷情緒下回憶量要大”,因此,盡可能的讓學生在愉快的心情中學習知識變得尤為重要。對于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關鍵問題是如何控制學生的情緒,教師要根據每節課的不同特點靈活地組合運用下述愉快策略。確定符合教育對象的學習任務。學習任務是學生經過努力可以完成“不太難也不太易”盡可能使全體學生體驗成功。適度的贊揚能使學生產生積極的心態有利于學習,過度的批評會引起消極的心態,不利于學習。

因此,對學生進行贊揚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改變學生的學習態度,適度鼓勵高三學生,可以減輕他們的焦慮情緒,提高他們的自信。對于一些學習成績相對較差的學生,高三教師應該特殊注意,這部分學生嚴重缺乏內在的自尊心和價值感,對這類學生要經常的給予鼓勵,經常地談心和交流,及時疏導他們的心理問題。

高三學生經常會出現焦慮的現象,焦慮主要伴以緊張和恐懼情緒,有時可能使學生產生厭學、、逃避、自責、自卑等情況,教師應該對于有過度焦慮感的學生,降低任務的難度,放寬任務完成的時間。強調個別談話,指出存在問題,減少公開批評。減少學生之間比較等方法。

當然適度的焦慮可以促進學生的學習,對于焦慮感過低的學生應該給予適度的刺激。利用學生的好奇心理可以增加學生的求知欲望,教學往往會出現事半功倍的情況。運用多媒體、示教等手段創設情景、不斷變換視覺、聽覺等刺激。制造懸念,呈現新穎、奇特的刺激都是利用學生好奇心理的好方法。

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心理學教育方法中一個常見的和重用的方法,學生個體興趣是其自身帶入課堂的興趣,情景興趣是其在一個特殊的情景中參加一種特殊活動時體驗到的興趣。高三教師應該通過以下方法培養和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

如列舉符合生活需要的例子;充分運用肢體語言,如面部表情、姿態表情與語調表情;結合課程內容運用幽默的語言講述課本內容等??偠灾?,在具體教學實踐中,教師要根據具體課的不同特點,并配合教師的個性特點,靈活組合運用有關情緒策略,以達到提高課堂效率,優化課堂教學的目的。

2應用心理學對學生進行教育

根據高三學生出現心理問題的特征,學校應該制定專門的適合學生心理的心理健康輔導課程,課程要針對解決和疏導當代青少年成長期的各類典型心理健康問題并且要長期堅持和定期的對學生進行教育。其次,把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滲透在學校教育的全過程中。要經常開展各項活動,另外利用活動課、班團隊活動,緩解學生的壓力。舉辦心理健康教育的專題講座。開展對學生的心理咨詢、輔導和測試,定期對學生的心理活動進行測試,掌握學生的心理狀態,及時解決學生心理存在的問題。

3應用心理學對學生進行管理

因為高三學生的思想狀況和應用心理學一樣都要去研究人的心理,只是研究的側面不同。學生的心理活動有其自身發展的規律,對高三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富有預見性和針對性,可以掌握過程中個性、群體、組織的心理活動規律,借以幫助高三學生思想政治工作者擬定合理管理方案,激勵全體學生奮發努力,促進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

學校應該定期的對高三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引導學生在校期間樹立遠大抱負,努力學習知識,不斷追求進步。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培養“四有”新人,使他們能成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為國家和社會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運用“激勵”原則,調動學生全面發展的積極性激發動機原則是應用心理學的一個基本原理。在我國一些高中的管理當中,對高三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常常是硬抓硬管,堵而不疏,這種治標不治本的高三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已不能適應當代高三學生的成長成才需要。因此,應充分利用激發動機原理,采取激勵的原則與方式來促進學生全面成長成才。

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是加強和改進學生心理問題的組織保證,學生希望自己的教師有較高的文化素養,有淵博的科學知識,能用科學的方法去引導他們,在思想交流溝通中需要與他們進行情感上的交流,使之相互理解、信任、尊重。超級秘書網

相對來說對教師風趣幽默、關心學生、教學質量和待人熱情等品質期望值比較高。因此,必須通過應用心理學對教師隊伍進行培訓,提高教師的心理疏導技巧,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身心發展規律,以及個體差異等特點來進行交流,做到能夠愛護學生,理解學生,以達到充分挖掘學生潛能的作用。

篇(2)

1、 前言

聽力理解體系的運用涉及兩類知識:語言知識和非語言知識(或叫百科知識)。心理學家通過長時間的觀察與研究發現,人們在進行聽力理解時都是先通過聽覺器官接收來自外部的語言信息,然后把接收到的語言信息與大腦中已儲存的知識與經驗相聯系,據知識經驗對接收的信息進行判斷、篩選與重構,產生聯想,從而推導出說話者的真正意圖,即理解。圖式理論(schema theory),作為一種新發展起來的認知語言學理論,針對更具特點的英語新聞聽力教學,有助于幫助學生將語言知識和非語言知識系統有機地結合起來,合理地進行聽力理解 。

2、關于圖式理論

圖式理論是認知心家用以解釋心理過程的一種理論。圖式理論的主要論點是:人們在理解新事物的時候,需要將新事物與已知的概念、過去的經歷,即背景知識,聯系起來。對新事物的理解和解釋取決于頭腦中已存在的圖式,輸入的信息必須與這些圖式相吻合。圖式理論認為,來自外界的各種刺激反復作用于人的感知器官,最終會在大腦中留下痕跡,這種痕跡就像一幅幅圖片保留在記憶中。這些圖片的規模不一,層次也不相同,但它們之間卻是相互聯系的。圖式理論的和圖式的廣泛應用使學者們從根本上改變了以往對語言理解的傳統看法。

圖式理論對新聞聽力理解的作用:

一是圖式理論對新聞聽力理解認識的指導作用。在解釋聽力理解過程中,圖式理論強調兩種基本方式:細節到整體和整體到細節的處理方式。細節到整體指先由細節(如一個單詞,詞組或意群)上升到語句水平,再過渡到語篇整體理解。這種方式能使聽者注意到新信息和與所預期的內容不相符的信息。整體到細節的方式首先是總體理解,先聽主旨然后再注意細節。這種方式能加速信息的吸收和同化,有助于聽者消除歧義,在輸入的信息有不同解釋時做出選擇。這個方式能培養聽者對語境和語調進行推測判斷的能力。這兩種方式在聽力理解過程中是相輔相成的。

二是圖式知識對新聞聽力理解的預測作用 ?!☆A測是指聽者在聽的過程中,根據己有的信息對即將聽到的內容進行預測。若預測被證實,其內容則易于理解,若預測未被證實,說明聽者的預測出現偏差,則會刺激聽者修正偏差,并提高聽的興趣。

圖式集合了有關某一特定事物的具體構成知識,為聽者理解話語做好了積極的準備工作。聽力材料提供的有限信,會激活聽者頭腦中的相關圖式,當圖式被激活后,聽者對即將要聽到的內容會產生一種預期,產生許多聯想,從而擴展信息量。

3、新聞聽力材料的特點及新聞聽力教學的難點

3.1、新聞聽力材料的特點

一是詞匯。新聞報道的內容涉及面廣,幾乎涵蓋了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科學等社會各個方面,因此新聞使用的詞匯相當豐富,新詞也層出不窮。專有名詞和地名的大量出現也是新聞詞匯的一大特點。由于新聞報道的需要,新聞中會出現國名、地名、人名、機構或者組織的縮略詞。這些詞匯超出了學生平時學習積累的范圍。如果不熟悉新聞報道中的詞匯,就會對聽力理解形成障礙。

二是句式。新聞報道由于受到時間的緊迫性,所以一般篇幅簡短,便于迅速及時的報道新聞事實,語言要生動簡潔。新聞的報道大多采取高度擴展的簡單句,采用同位語、介詞短語、分詞短語等將豐富的信息壓縮在有限的篇章中,句子結構緊湊。這樣的句式結構更適于閱讀,而對聽力理解來說則具有一定的難度。

三是結構。新聞報道一般采用“倒金字塔”結構,即把新聞中最重要的五個W(who, what, when, where and why)和一個H(how)頭重腳輕地安排,把新聞的和結論置于全文的第一個句子,這個句子被稱為新聞導語( the news lead),然后按照事實的重要性以遞減的順序來安排,從小到大,突出最重要、最新的事實,所以聽懂新聞的最前面對了解全部內容很重要。

3.2、新聞聽力教學中的難點

一是新聞涉及的面廣,包含的詞匯量大,而且專業詞匯和專有名稱多,其中不少詞匯還滲透著不同文化的隱含意義和歷史意義,增加了學生理解的難度。

二是新聞不同其他一般材料,它固定格式多,長句多,虛詞多,縮略詞多,學生在理解的過程中由于缺乏語境,理解就很困難。

三是新聞播音的語速比日常會話的語速快,篇幅短,包含的信息量大,而且聽者完全是被動的,既不能自動調節速度,也不能讓播音員重復,這就給學生的理解帶來了很大的困難。

4、圖式理論在新聞聽力教學中的應用

4.1 引導圖式的推出

學生已有圖式是聽力理解的前提條件,要想正確地理解聽力內容,必須激活已有圖式。在聽力理解過程中學生不能正確地激活與材料相應的圖式,是因為在材料中沒有充足的線索,或學生大腦中沒有與材料相關的圖式。那么通過什么方法才能激活與聽力材料相關的已有圖式?這就涉及到圖式的激活程序,教師在訓練學生聽力時應發揮重要作用,那就是在說話者(聽力材料)與聽話者(學生)之間充當“牽線搭橋人”的角色,設法使聽力內容同學生已有圖式有機地聯系起來,幫助和引導學生搭起一座從已有圖式通向新圖式(對材料內容的正確理解)之間的橋梁。我們把這種具有激活功能的程序稱作“引導圖式”,如果說教師是“搭橋人”,那么這個橋梁就是引導圖式。

4.2 引導圖式的構建

學生頭腦中的圖式是有限的,因此教師需要幫助學生建立新的圖式,使之更為豐富。為了幫助學生建立新的圖式,教師可以在聽前,即開始語言活動之前,讓學生通過課程資源或圖書館資源等預先收集與新聞聽力材料主題相關的背景知識。教師也可以通過講解特定的文化特征,為學生提供背景知識,幫助學生建立新的圖式。根據圖式理論,學習者原有的背景知識越多,理解聽力材料就會越容易。因此,在英語新聞聽力教學中,教師應在聽前導入階段適當地向學生介紹與聽力材料相關的背景知識,幫助學生建立新的圖式,進而使學生為理解材料內容提前做好知識鋪墊和心理準備。例如,在聽 “Sports and Drugs”中的“The Downfall of Ben Johnson”內容時,事先只有很少一部分學生知道Ben Johnson是一個與Carl Lewis并駕齊驅的短跑健將,幾乎更沒有人知道他曾經因服用違禁藥品而被禁賽的背景情況。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可以通過PPT等形式向學生介紹有關Ben Johnson的相關情況,甚至可以通過網絡資源為學生播放Ben Johnson在比賽中的實況錄像以及他被禁賽的資料片。一旦學生在大腦中建立了這些新的圖式,就能更好地理解所聽內容。

4.3 引導圖式在理解過程中的作用

通過以上各類引導圖式,詞匯網、問題鏈、圖、語義圖的構建以及它們的特點來看,引導圖式在聽力理解過程中所起的作用顯而易見。在聽的初始階段,由于學生對聽力材料處于一種完全陌生的狀態,對于說話者的聲音特點、頻率、語速的快慢、材料的長短以及文體的特點(如新聞、科技文章等)一無所知,這使得學生心理難免會產生緊張、焦慮,而引導圖式的構建能夠盡快幫助學生建立對材料的整體認知,消除緊張、焦慮的心理狀態,增強自信心,以輕松積極的心態來聽錄音材料。

5 結論

聽力理解是個經過創造性思維活動重新組合語言的活動,是一個重建與我們原有知識結構和己獲取的舊信息相吻合的新信息過程。圖式在新聞聽力教學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通過聽者頭腦中已有的圖式與接收到的新信息之間的相互作用,有效地促進了聽力理解,進而優化了英語新聞聽力教學。

參考文獻:

[1]陳風華.圖式理論提高大學英語聽力教學效果的策略研究[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9,(4).

[2]陳鳳.試析大學英語聽力理解中的圖式激活[J].牡丹江學院學報,2009,(1).

[3]高萍.圖式理論在大學英語聽力教學中的應用[J].陜西教育(高教版),2009,(1).

篇(3)

對于研究方法的分析來實現對經濟心理學進行研究發展,應當注意到經濟心理學是注重于實際操作與實用性的學科,因此對于參加人員的背景應當進行明確,其明確內容包括了:對經濟學的背景、心理學的背景以及相關領域的分析等,這樣的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使經濟心理學難以滿足社會不斷發展的需求,使得社會人員難以很好地接受,無法實現經濟心理學的全面發展。同時,經濟學家在對經濟心理學的發展過程中片面地強調于對實驗研究的發展而忽略了采用客觀公正的方式來解釋與處理相關的經濟現象,進而使得經濟心理學難以走向大眾,使得大眾對其的了解較少,認為其空洞且缺乏實際價值,無法在社會實踐中的到肯定與發展,也就無法進一步地實現對社會經濟發展的貢獻。因此,在現階段對于經濟心理學的發展應當加強對方法的合理性提高、對社會對象的發展進行通俗化地研究,這是需要經濟學家與心理學家共同努力的。

1.2研究目的過于模糊、研究思路缺乏創新

經濟心理學是注重于對經濟現象的研究、闡釋、解決的學科,其研究目的與其自身的實用性都決定了它不僅僅是心理學研究的一個領域,它是為了實現經濟更好發展而提出的,因此它的發展環境不能局限于在實驗室中,而應是從社會生活出發,切實對社會生活中產生的經濟現象與問題進行分析,與經濟學相結合。但在目前我國對于經濟心理學的發展來看其發展方向與發展的宗旨有著一定的差異,即注重于對學術研究的發展而失去了實效性。在高校教育中,堆砌教育模式局限于對經濟理論的講解,同時其研究探討的開展往往局限于西方的理論數據,而不是從我國的實際狀況出發,其研究的方法與模式是對西方的模仿學習,缺乏中國自身的體現,尚未建立起符合中國國情的研究方法與模式,因此中國發展的實際需求難以實現與滿足,缺乏自主創新精神與對本國實際狀況的清晰認識是導致我國經濟心理學難以實現進一步發展的重要阻礙因素。具體分析其阻礙因素的產生原因,不難發現,在對經濟心理學發展研究的隊伍中,老一輩學者難以突破對固有西方模式的突破,年輕一代的學者缺乏創新的精神,難以挑起對經濟心理學發展的大梁。但在目前,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對于經濟心理學的依賴正在不斷增強,倘若不能實現這一學科的進一步發展將會導致我國的經濟發展受到阻礙,無論是對該理論還是對經濟發展都會帶來前所未有的打擊。

2.經濟心理學的出路

2.1步入社會生活、融入經濟領域、走現代經濟心理學的之路

我國的經濟心理學發展由于受到多方面的因素影響進而使得其開展模式打大抵都是通過實驗室的研究來開展的,進而其發展過程中缺乏對社會實際問題進行分析與解決,喪失了學科理論應當具備的實用性,造成這樣狀況的原因,既有可能是心理學自身固有的不足限制,也是由于長期以來傳統經濟學發展的限制所導致,比如在2007年,對于中國證券市場上漲過快的言論產生是經濟研究人員的錯誤播報;再者2007年5月出現的對印花稅的調整,使得指數下跌幅度較大,進而產生瘋狂的市場動蕩。這本依靠于經濟心理學的研究來實現解決,但實際情況是相關經濟心理學家表現的無所事事,而單純研究經濟學的學者又提出了嘩眾取寵的言論導致了經濟市場的進一步動蕩。這些因素共同導致了經濟心理學的發展困難重重,能夠維持現狀就已經是十分不易,更難以實現進一步的發展。對經濟心理學的產生進行分析,想要實現其發展,需要注重于對現有發展模式的突破,著重于對社會生活的研究,加強對經濟問題的分析與解決,進而將經濟領域中所出現的問題進行有效地規避與處理。同時,在這個過程中也要加強與經濟學家、心理學家的交流與合作,實現學科的完善性與適用性,進而共同解決經濟問題與經濟發展難關。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中國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政府、社會以及廣大人民群眾對于經濟學的重視程度已經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甚至可以看作是社會的一門大眾學科。這也就導致了人們對于經濟學的認識與信任也是前所未有的拔高與發展的,想要更好地發展經濟心理學,也就需要在結合對現有經濟學的發展狀況進行充分意識的前提下,對人們的心理活動進行分析,進而更好地解決單純靠經濟學難以解決的問題,如證券市場的不規范發展、官員的、先富人群的為富不仁等問題。對于經濟心理學的發展還應意識到其發展的階段還處于初級階段,經濟學的發展對其的影響十分深遠,經濟心理學是基于其開展的,同時,想要取代經濟學的地位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想要使得經濟心理學發展應當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發展,一方面,需要積極地對經濟學進行學習與合作,來明確自身的發展方向;另一方面需要積極主動地融入到經濟學的研究發展領域中去,對于經濟學所不能解決的問題進行分析處理,進而取得“成果”實現社會對其的關注度與認可度的提高。

2.2積極開拓新的研究領域,走出一條適宜于中國的經濟心理學之路

就目前而言,經濟心理學家開展對于經濟學理論對于證券市場投資者的行為研究是其發展的新型模式與創新所在,是一種具有重大意義的嘗試。可是,在這里也應當意識到這項研究的開展也是經濟學研究的重要領域,如若一味地強調經濟學的理論是難以改變經濟心理學的發展地位的。在這個過程中也就開始強調于對心理學理論的運用,同時也應當結合多方面的理論研究來彌補經濟心理學自身的不足,揚長避短,根據我國的文化分析,著重于對儒家思想以及傳統文化的研究進而對投資者經濟活動進行全面分析以來得到更為科學合理的解釋,以此來實現經濟心理學在中國的特色發展之路。

篇(4)

我所開辦的幼兒英語學習班,培訓4—7歲年齡的幼兒。這個成長期的幼兒,正處于智力開放盛期,是學習外語的最佳期。

語言學習是一個不斷重復刺激,實踐糾正,加強鞏固,最終達到應用的過程。無論母語的難易程度如何,一般人都是母語學習的成功者。然而不少人卻在外語學習中困難重重,原因何在?

先來看看母語的學習過程。嬰兒學語言叫母語學習。嬰兒跟著母親或家庭中其他成員,在反復說叨、示范中把特定的聲音和特定的事物聯系在一起,由嬰兒反復模仿、記憶直到應用。如"九個月的嬰兒,通過大人的反復示范,能作一些"拍拍手"歡迎歡迎,"點點頭"你好你好,"招招手"再見再見等動作。

當再遇到同樣的場合,便可根據記憶,把聽懂了的聲音和大腦儲存的信息聯系起來,做出準確的動作和反應。再長大些的嬰兒就經常吱吱呀呀地學發音,模仿大人說些簡單的詞匯。逐步用不完整的詞句表達自己的意思。直至能用流暢的口語與他人交談。到了學前班、上小學的年齡,識字認字積累書寫知識,學語法,學寫作,從而進入學齡兒童的培訓學習。

再看成年人學外語,在一般情況下,由于成年人在有了國語語言表達的基礎和習俗,對學習外語免不了存在固執排他的成習,成年學外語先是研究書寫符號、語法結構、讀音規則,然后才練就閱讀、翻譯、寫作,最后練聽和說這樣一種強制性的語言學習途徑。難怪不少成年人學外語事倍功半,頗費周折。

幼兒學外語最大的特點是順其自然,是學外語的最佳期。幼兒具備用母語表達的初步能力,存在有意識求學好學的雛形,對接受外界新事物有敏捷而易學的本能;幼兒頭腦的知識面單純,如同一張白紙,對接受外界新事物具有準確而恰當反映的本能;幼兒心理好奇心強,學習英語采用聲音、圖片、實物、行體動作等配合引導,創造英語學習環境,促使順其自然的學好英語。掌握幼兒學英語的有利條件,把握幼兒學英語這個最佳期,為以后繼續學英語開創良好條件,建立良好基礎。

二、利用幼兒心理特點開展英語教學

任何事物與同類事物中相比,既有共性,又有特殊性。幼兒心理特點較顯的有:模仿能力強、記憶力強和好奇心強。把幼兒的心理特點,引導應用在學習英語上,學習效果是十分顯著的。

A、利用幼兒模仿能力強的特點,能學會純正的英語發音。

經過教學比較,幼兒學發音要比成年人學發音準而快。幼兒沒有成人那種固執排他的成為。幼兒學發音愿接受老師的指導。如遇發音不準,給以糾正,立可見效。當逐漸接近準確音調時,繼續指導并加以表揚鼓勵,就能迅速模仿達到準確。

發揮幼兒的模仿能力,掌握純正的英語發音,必要的條件是教師的發音要準確,若不重視這個條件,將會給幼兒和成長后學英語帶來較大的困難。

在發音上能體現幼兒期是學外語的最佳期,莫過于這樣一個事實:生長在兩地的兩個幼兒,學會說話后各自的地方口音很明顯,然而一旦有機遇,將南方出生的幼兒移居北方,他成長后的音調就成了北方調。這就是幼兒模仿的魅力。相處在說家鄉話、地方話的環境中生活的老年、成年和幼年,一旦號召學國語、講普通話,在這些年齡層次中,最先能改變過來,先能學好普通話的是幼兒,年紀越大的越難改,甚至是南腔北調的典型者。

所以,若要掌握純正的英語語音語調,必須抓好幼兒時期的音語培訓。

B:發揮幼兒記憶力強的特點,可以學得更多的詞匯,增強語感。

在教學中作個這樣一種試探:用了兩周四次共六學時由教師面授的時間,幼兒學會了1—900的英語數數。具體作法是,在幼兒能用國語數出1—10位數的基礎上,先教會1—10的英語數數,然后,再分次數會十位、百位數按序進位的組詞數數。以配合聯系實物,配合歌韻曲調,編成順口溜的念讀,加深記憶,效果很好。

用數字聯系實物教學,既可加深對數字的記憶,又可擴大詞匯量。作法是:

先把1—10的阿拉伯數字寫在黑板上,教師指著數字,口中發現相應的英語讀音,當幼兒能用英語按順序熟念后,即按阿拉伯數字標畫出與數字相同的實物。如1—10支鉛筆,1—10朵鮮花,1—10株樹等等。這樣把數字與實物聯系起來記憶,幼兒很樂意接受練讀、背誦,直至熟練。

經反復測驗,數字教學效果好,既記得牢,又增添了生詞。經過這種方式培訓的幼兒,時隔幾個月后,他們對1—900的數仍記憶牢固,能流暢地數出1—900的數。

C、利用幼兒的好奇心強,采取邊學邊玩,形式多變的教學法,引導幼兒從玩中學,樂中學。

幼兒的好奇心有兩面性,一是求新好學;二是好動而缺耐力,利用求新好學的一面,因勢利導地學習英語,使其感到新奇而愿學。對待好動而缺耐力的一面,我采取多變的教學形式。如做游戲。歌唱、跳舞、做操、看圖片等等形式,配以相適應的英語詞匯,邊玩邊學,引其在快樂中學會英語詞句。

例如:我采用開玩具店的形式。輪流選其中一幼兒扮做老板,其他幼兒扮做顧客,進行問候、客氣請求、數詞、感謝和告別等詞句的練習:

——Goodmorning/afternoon/evening!

——Goodmorming/afternoon/evening

——MayIhelpyou?

——Yes,pleaseMryIhaveadog,please?

——Hereyouare.

——Howmuch?

——10yuan

——Hereyouare.

——Thankyou.Bye-bye!

——Byebye!

又如做操。由我做示范,幼兒排成隊列,模仿教師的動作及發音,配放磁帶音樂,進行人體各部位和器官的英語稱謂練習,站隊時進行祈使句及左、右、中的詞匯練習。如TurnLeft!Turnright!Cometothemiddle!如果其中有的幼兒轉錯了方向、就會引起大家哄笑,他就會努力去記住哪個英文單詞是左,哪個是右。做操時由于配有音樂和動作,幼兒很感興趣,一會兒站直了摸頭,一會彎下腰摸腳。若單詞記憶不準確,就會摸錯部位,自感不當,很快糾正,與大家步調一致。如此反復做操,在很短的時間里,幼兒能記住一大堆有關身體各部位,各器官的詞匯,而且記得牢固,長時間不忘。

我又用彩色鉛筆或粉筆繪畫的形式,進行英文表達顏色詞匯的練習;用英文字母打牌,進行26個英文字母大寫小寫的認讀練習;用捉迷藏進行英文方位介詞的練習等等教學方式,把幼兒心理特點引導應用到學英語上來。經過一段時間的培訓,參加學習的幼兒很樂意聽課。每到授課時間,總是主動摧促他們的父母帶領,準時來到英語學習班。似乎,把上英語學習班當成了去俱樂部游玩那樣的輕松樂意。

三、誘導式教學法

幼兒英語教學,捕捉幼兒心理特點,誘導其積極的一面用于學習,我把它稱為誘導式的教學法。這個方法好就好在幼兒樂意學,學得快,成效高。經過一段時間英語學習的幼兒,平時有意無意地用英語呼喚周圍所接觸的一切。好奇地顯示自己的本領。無形中鞏固了已學得的英語詞句。他們遇到一起學過英語的小朋友,像似遇到了知音,搶先用英語打招呼。玩耍時能用英講表達周圍的物和景為榮耀。就此幼兒在課外自尋練習環境,教師在課堂創造學英語環境,兩者配合提高幼兒的聽說能力。

誘導式的教學法,應該注意哪些問題,我的體會是:

a、順其自然,發揮優勢,誘導貫串在每個教學環節。

幼兒在學習上的心理特點,好學而貪玩,好學而缺乏耐力,好表揚而厭批評,順其心理,樂意接受誘導式的教學,疾忌填鴨式的教學方法。從聽、聯系、記憶、模仿到應用,各個環節既有各自的特色,又是相互銜接的整體。誘導必須貫串每個教學環節,使幼兒樂在其中,學在其中,玩是手段,學是目的。

b、循序漸進,由淺入深,步步為營

幼兒學英語要達到的學習目的,是在普通日常生活用語上達到會聽、會說和會用。這三會既要按序分階段有所側重的進行教學,又要把握三者環扣式的深入。要做到這一點,必須經常注意處理好以下幾個關系:①語言環境與多聽多練的關系——盡可能地在課堂上利用現代化手設,如錄像帶、錄音帶等。模擬場景,如做游戲、扮演角色等,創造英語語言環境,給幼兒更多的聽和練的機會。②教與學的關系——師生之間建立良好的友誼關系,促使幼兒樂意配合學習。③學習進度與定期檢查的關系——每學一段時間,進行小測驗,以了解幼兒對學習內容的掌握情況,及時調整教學進度。④深化與復習的關系——利用幼兒喜好的形式,經常重復練習學過的內容,在鞏固已學得知識的基礎上,不斷加深擴大學習內容。

c、教材、教案和教學實施的選擇,必須相互銜接,以適應幼兒學習的特殊性。

篇(5)

結構一詞來源于拉丁文“structure”,指構成整體的各個部分及之間的關系。結構思想是指以事物結構為認識對象并以結構分析為手段的一種主張。人類很早就產生了結構思想,并以之作為認識事物的基本原則,極大地促進了科學進步及各學科的發展。心理現象是人類最復雜的認識對象之一,心理學最早就是從探索意識結構開始展開對心理現象的科學研究,其受結構思想的影響持續至今。因此探討并反省結構思想及其在心理學中的應用,無疑有助于促進心理科學研究方法的完善。

一、結構思想的興起與發展

(一)樸素結構思想

結構思想最早出現在古代樸素唯物論中。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認為,任何事物都有一定的結構,不同因素構成某一事物,某一事物也可以分解為不同因素。依據這種思想,產生了古代原子論,即認為所有事物都是由微小的不可分割的物質粒子(即原子)所構成。古代結構思想總的來說是猜想和論說性的,但其有關任何事物都有一定結構的主張為結構思想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二)科學結構思想

近現代物理化學研究把結構思想大大向前推進了。在化學研究中,英國化學家波義耳提出化學元素論,認為元素是直接合成完全化合物的成分,也是完全化合物最終分解的要素。其后法國化學家普羅斯確立了定比定律,認為每一物質具有一定不變的組成,組成相同,則性質相同,組成不同,則性質不同。后來一些化學家發現了同分異構的化學現象,即化學成分相同但由于結構不同而表現出不同的化學性質。在物理學中,對原子結構的深入研究先后導致了質子、中子、介子等基本粒子的發現,極大地推動了對微觀世界的認識。物理化學的相關研究顯示,任何物體都有其內在結構,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結構,結構的不同制約著事物的性質。由此可見,物理化學的研究進一步推動了結構思想的發展,并為結構思想提供了堅實的自然科學基礎。

(三)哲學結構主義

結構思想在自然科學研究中的成功導致其影響日益深入到社會和人文科學,并最終推動哲學流派結構主義的產生。結構主義出現于上世紀50年代,60年代開始流行。大致可以分為四個支派:語言結構主義、人類學結構主義、歷史結構主義和認知結構主義。最早出現的是語言結構主義。瑞士語言學家索緒爾認為,必須重視語言系統、語言要素之間的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關系。美國語言學家喬姆斯基把語言結構分為“表層結構”和“深層結構”,表層結構是語法結構,深層結構是句法結構,同時他把語言結構看成是天賦觀念。法國人類學家列維·斯特勞斯建立了人類學結構主義,并使結構主義向哲學升華。他認為,一切社會活動和社會生活中都隱藏著一種內在的、支配表面現象的結構,而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的任務在于尋找這種內在結構。法國歷史學家福柯認為,人類社會文化及其歷史,不管其現象如何凌亂復雜,它們都深受其內在深層結構所制約。他把人類文化發展分為三個時期,分別對應著三個結構:綜合的結構、分析的結構、立體的結構。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創立了認知結構主義,提出結構的三個特征:整體性、轉換性和自調性。整體性指結構是按一定組合規則形成的整體;轉換性指結構的各個部分可按一定的規則相互替換,并不改變結構本身;自調性指組成結構的各個成分相互制約,不受外部因素影響。

結構思想發展到今天,作為一種哲學思潮的結構主義已日趨沉寂,但作為一種認識方法的結構思想,卻日益深入到越來越多的學科中,成為一種重要的研究范型,這顯示結構思想具有持續不斷的生命力和影響力。

二、結構思想的基本內容

結構思想經歷三個發展階段后,其內容日益豐富,觀點也開始趨同。其基本內容或主張可以歸納為兩部分:一是作為認識論的結構思想;二是作為方法論的結構思想。作為一種認識論,結構思想的主張可概括為四點:一是認為一切事物都包含一定的結構,結構蘊含于事物的內部。二是認為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結構,結構制約著事物的性質,對事物起支配作用。三是認為結構是由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各個成分形成的整體,具有整體性、關聯性和共時性等基本特點。四是認為結構是認識事物的重要對象,要深入現象的本質和達到有次序的認識就要掌握現象的結構。作為一種方法論,結構思想有兩個基本主張:一是強調整體性,即把對象當作一個有機整體來看待,十分注意對象內在的多樣聯系,注重研究對象各個成分的組成,以及它們被組成的方式,力圖在整體中把握事物,在關系網中揭示規律。二是注意揭示現象背后的結構根源,并把結構作為事物發展變化的重要內因。

由基本內容或主張可發現,結構思想堅持以事物的結構為認識對象,力圖在事物內部的各種聯系中把握事物,以對事物的解剖分析來揭示其本質,這是符合科學認識規律的。但是結構思想是一個復雜的觀念體,其部分觀點特別是結構主義的一些主張存在明顯的局限:一是“天賦結構”觀,即把結構看作先于事物而存在,并且是靜止不變的,這就把結構變成一種先驗和機械的東西;二是“結構決定”論,即認為事物的性質及發展變化由結構決定,但根據辯證唯物論,事物的性質及變化是由內部矛盾決定的,內部矛盾也決定結構的發展變化,所以內部矛盾才是第一決定因素;三是認為認識現象的結構不能通過經驗概括達到,只能通過理論模式去認識,這極大狹隘了結構的認識手段;四是企圖把人文社會科學改造成一門精確科學,同時還排斥其他思想方法。這些局限是結構主義雖然曾經盛極一時、但又很快歸于沉寂的重要原因,因此應加以摒棄或克服。

三、結構思想在心理學中的應用

結構思想在其發展過程中逐漸滲透到各個學科中,心理學也包括在內。心理史學家就認為,西方現代心理學的發展并不是雜亂無章的,而是圍繞著心理學究竟研究什么(對象),應該怎樣進行研究這樣兩大基本理論問題,反映著結構主義(或構造主義)與機能主義(或功能主義)的對立與爭論展開的,由此可見結構思想對心理學研究的巨大影響。

(一)心理學中的結構思想

結構思想與心理學研究的結合形成了心理學的結構思想,心理學的結構思想發端于馮特,主要以鐵欽納和皮亞杰學派為代表。

1.馮特的結構思想

馮特(WilhelmWundt,1832-1920)是科學心理學的奠基人,他采取實驗內省的方式研究意識的基本元素。馮特認為,意識本身及在意識內所發生的一切,都是一些已經復雜化了的現象,但是這些復雜現象卻源于簡單元素。在心理學中,簡單元素構成心理生活的開端,這些簡單元素只有通過解剖復合現象才能得到,而簡單元素又轉過來提供幫助以便探討這些復合現象,這個過程就像解剖學從顯微解剖及胚胎研究開始告訴人們關于形態的起端,并由此了解細胞組織結構的規律以及有機體的規律。馮特主張復合現象由簡單元素構成,但卻不關注簡單元素怎樣形成復合現象,而且拒絕功能研究,因此人們一般稱馮特的心理學為內容心理學。

2.鐵欽納的結構思想

鐵欽納(EdwardBradfordTltchener,1867-1927)是結構心理學的代表。他認為對機體采取描述心理學的方法不能達到科學定論的結果,因此主張探討機體的結構,即通過分析,確定它的組成部分,再通過綜合,揭示各部分形成結構的方式。這種思想體現在心理學研究中,就是要分析心理的結構,把心理的基本過程從“意識的纏結中清理出來,或者把一定的意識組織的組成部分分離開來”。依據這種研究思想,鐵欽納認為心理過程通過內省可以分析為元素(感覺、意象、情感),這些元素有各種屬性(特性、強度、持續性、明晰性),元素在空間和時間上的結合(聯想)而構成知覺、想象、情緒、思想等復雜心理過程。在結構和機能的關系上,鐵欽納并不否認機能研究的價值,但認為在結構還未被充分說明之前就研究機能,就會陷入目的論的解釋困境中,對科學進步造成傷害。鐵欽納強調分析機體的組成部分及其構成整體的方式,而且關心結構和機能的關系,促進了結構思想的發展。但鐵欽納的結構研究因為嚴重依賴內省方法而受到批判,其結構優先的主張受到機能心理學的嚴重挑戰。

3.皮亞杰的結構思想

皮亞杰(JeanPaulPiaget,1896-1980)是心理學中結構思想的集大成者,他著有《結構主義》一書闡述其結構思想。其主要內容可概括為三部分:一是認為(認知)結構是人與客體交互建構的結果,既不是預成的,也不是經驗的,而是發生性的,即所謂“主體與客體,人與自然界的‘會合’”。二是認為結構具有三個特性,分別是整體性、轉換性和自調性。整體性指結構雖然是由若干成分組成的,但不是各種成分的簡單相加,而是按照某種程序或規律整合而成;轉換性指結構并不是靜態的,而是要加工新的材料并把它們整合進原有的結構成分中;自調性指結構是自我調節的,并不需要外來的因素,即指“結構具有自身滿足的性質”。三是認為結構和功能是不可分的,并指出“結構的發生和轉換,體現為某種功能的改變”。皮亞杰采取臨床實驗法研究兒童思維結構的發展,認為兒童的思維結構形成于兒童與客體的交互作用中,并揭示結構的三大特點,這些極大地豐富和完善了結構思想。但是皮亞杰的結構思想主要針對認知結構的研究,在運用于其他領域時必須具體分析。

4.狄密特利修的結構思想

新皮亞杰學派狄密特利修等人對皮亞杰的結構思想有所繼承和發展,具體表現在兩方面:一是都反對超驗結構,皮亞杰認為結構來自主客體的交互作用,新皮亞杰學派認為結構的源頭是經驗,其面對和作用的途徑也是經驗;二是強調結構及其功能的關系,皮亞杰將結構與功能聯系起來,新皮亞杰學派則進一步認為任何系統所經歷的變化都是受其結構及結構所賦予的功能的限制,主張個體的認知操作或認知作業也就是結構性組織的直接反映,如果人的經驗或觀念以不同內容、不同數量、不同符號和不同形式的結構加以組織,那么這種結構組織的變化也會在個體執行任務、識別目標、加工信息或解決問題時或多或少地表現出來。

但狄密特利修等人的結構思想與皮亞杰有所不同的是,皮亞杰強調的結構過度注重一般性和抽象化,最終脫離了經驗世界;而狄密特利修等人強調與現實的聯系與接軌,主張經驗結構。綜合分析,兩者并非對立關系,而是反映了結構的抽象和具體兩個不同層面。

(二)心理學中的結構方法

在運用結構思想于心理現象的研究中,人們采取各種手段去揭示心理現象的結構,并由此發展形成了四種有效方法。

1.理論建構法

結構的理論建構是依據某些理論材料或采取理論方式來建立結構的一種方式。理論材料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直接有關要研究的心理現象的理論材料,如對其本質內涵的界定,對其特點的分析等;二是與所要研究的心理現象間接有關的理論材料,如鄰近學科理論等。理論方式主要有演繹法和類比法。演繹法是從理論解釋出發,根據理論內涵來建立結構。譬如,臺灣學者楊國樞就根據人們將孝道理解為“子女以父母為主要對象之良好態度”,并從態度包含的知、情、意三個層面出發建立孝道結構為孝知、孝感、孝意。類比法是根據兩種事物其他方面的相似尋求結構上的相似。信息加工的認知心理學在研究人的認知結構時就習慣于采取這種類比方式。理論建構往往形成的是比較宏觀的結構,較多出現在結構研究的初期。

2.反應時法

任何心理現象的存在必定表現為時間和空間上的特性。反應時法就是利用心理現象在時間上的存在特性來揭示這種心理現象的存在。在心理學中,人們常常利用減法反應時來確定某種心理現象的存在。比如Posner用減法反應時清楚地確定,某些短時記憶信息可以有視覺編碼和聽覺編碼兩個連續階段。Greenberg使用自由聯想測驗內隱自尊,以兩類聯想反應時的差異來表明內隱自尊的存在及其高低。反應時法適宜研究某種,ON成分的存在及建立比較微觀的心理結構。

3.資料編碼法

資料編碼是質性結構研究常用的方法,其基本的原理是:通過經歷、訪談、觀察、個案研究等手段收集有關某心理現象的資料,然后對這些資料按照一定要求進行編碼分析,揭示有關這一心理現象的資料所包含的成分。比如Newell和Simon就是運用出聲思考來收集學生問題解決時的資料,通過對這些資料的編碼揭示學生問題解決的心理結構包括初始狀態、中間狀態和目標狀態。馬斯洛通過對名人的訪談與傳記研究收集有關他們需要的資料,在對資料進行編碼分析的基礎上建立需要的層次結構。資料編碼適宜于對初級心理資料結構分析,形成的一般是初級心理結構。

4.因素分析法

因素分析是定量結構研究最常用的方法,它的目的是簡化一群龐雜的測量,找出可能存在于觀測變量背后的因素結構,其數學原理是共變抽取。因素分析法適用于揭示廣泛共存的心理結構的組成因素及其之間的關系,而且可以利用數據對結構進行驗證分析,具有其他方法所不具備的優點,同時因素分析可以同理論建構、資料編碼等方法結合使用。在心理學中,卡特爾采取因素分析法獲得了16種人格特質,塞斯頓利用因素分析建立了能力的7因素結構,自尊的多因素結構基本上都是通過因素分析的手段獲得的。因此因素分析是對心理結構更完善的統計建構,在心理學中的運用日益普遍。

(三)心理學中結構的實證研究

1.從結構組成出發的結構研究

(1)平面結構研究。平面結構指構成心理現象的各種成分處于同一抽象或功能層次,成分之間只橫向發生聯系。這種結構又有兩種典型形式:一是性質因素結構,指結構成分是按照某種性質分類獲得的。譬如,斯皮爾曼的二因素智力結構,認為能力由兩種因素構成:一般因素(G)和特殊因素(S)。一般因素指個人的基本能力,也是一切活動的共同基礎;特殊因素指個人完成特殊活動所必須具備的能力。可見這兩個因素都不是指代某種特定的能力,而是兩種能力類型或兩種性質的能力。阿爾波特的特質人格結構模型亦是這樣,他認為人格結構中包含兩種特質:共同特質commontraits)和個人特質(individualtraits)。共同特質是屬于同一文化形態下所有人具有的一般特質,人們在共同特質上有多寡和強弱的差異;個人特質是個人獨特的特征。共同特質和個人特質也不是指某種特定的特質,而是指兩種類型或性質的特質。二是內容因素結構,指結構成分直接指代特定內容。譬如塞斯頓的七因素智力結構模型,該模型認為智力是由七種因素構成,這七種因素就代表七種能力,分別是詞的理解力、語詞運用能力、計算能力、空間知覺能力、記憶能力、知覺速度和推理能力。再如加德納的多元智力結構模型,認為智力是由音樂智能、身體運動智能、數學邏輯智能、語言智能、空間智能、人際關系智能和自我認識智能構成,這七種智能指代的就是七種特定的能力。

(2)層次結構研究。層次結構的基本特點是,構成現象的各成分處于不同的抽象或功能層次,各成分既有橫向的聯系,也有縱向的聯系。層次結構可以依據成分抽象水平層級建立,如弗農的能力層次結構。弗農(P.E.Vernon)提出能力的層次結構理論,他以一般因素為基礎,設想出因素間的層次結構,即由低到高分別是:特殊因素、小因素群、大因素群、一般因素。這些不同層級的因素實際上代表不同的抽象水平。層次結構也可以依據功能層次建立,譬如卡特爾(R.B.Cattell)的人格結構模型,該模型把人格特質區分為表面特質(surfacetraits)和根源特質(sourcetraits),表面特質是指一組看起來似乎聚集在一起的特征或行為,這些特征雖有關聯,但不一定一起變動,也不根源于共同的原因;根源特質指行為之間形成一種關聯,會一起變動形成單一的、獨立的人格維度,根源特質的外部表現就是表面特質,每一種表面特質都來自一種或多種根源特質,而一種根源特質卻能影響多種表面特質。由此可見,表面特質和根源特質代表不同的制約行為的功能水平。

(3)立體結構研究。立體結構的基本特點是,構成現象的成分不但有抽象和功能層次之別,也有標準或維度的不同,成分之間具有復雜的聯系。其代表是吉爾福特的智力立體結構模型。吉爾福特(J.P.Gmford)根據智力測驗結果的因素分析,提出了智力的三維結構模型,他把智力區分為三個維度:內容、操作和產物,智力活動的內容包括聽覺的、視覺的、符號的、語義的、行為的,是智力活動的對象和材料智力操作指智力的加工活動,包括認知、記憶、發散思維、聚合思維和評價,智力活動產物是智力加工產生的結果,這些結果可以按單位計算(單元),可以分類處理(類別),也可以表現為關系、系統、轉換和蘊涵。

結構組成是從內容出發進行的結構研究,揭示的只是結構是什么,而結構會如何作用及怎么樣變化卻是深入結構研究必須面對的問題。

2.從結構特性出發的結構研究

早期人們對結構特性的涉及是無意識的,即在研究結構組成時附帶涉及一下結構會怎樣變化。馬斯洛等人在研究需要結構組成時,多數人就提到這種結構會出現變化,這種變化是從低層次向高層次發展,結構的內容由簡單到復雜。有意識關注結構特性的是心理學家皮亞杰。他在兒童認知結構研究中深入考察了認知結構的特性,并提出結構具有整體性、轉換性和自調性三大特性。受皮亞杰關注結構特性的影響,后來的研究者在揭示結構組成的同時,有意識地涉及到結構特性的研究。這種研究有兩條主線:一是采取發展研究來考察結構的穩定性。在自尊研究中,研究者就采取發展研究揭示出整體自尊具有較高的穩定性水平,而具體自尊有很大的起伏。二是采取跨文化研究考察結構的普遍性。西方“大五”人格結構就引發了廣泛的跨文化研究,結果發現“大五”人格并不具有跨文化的完全普遍性。

從已有研究看,雖然結構的特性逐漸受到重視,但對其進行系統深入的研究還比較少見,這是進一步研究要解決的問題。

篇(6)

接著教師提出:我們已學過了長(正)方形的面積計算方法,請同學們思考,怎樣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這個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產生進一步探究的欲望,為主動參與探求新知識提供了良好的心理環境。

師生共同參與探究。激發了學生求知欲望后,教師就應及時地將新課的內容有計劃、有層次,由淺入深地展示給學生,并讓學生參與新知識建立的過程,促使學生對新知識加以理解和掌握。同時,在教學過程中要有意識地結合教學內容向學生顯示“怎樣思考”的信息,提高思維能力。在引導學生觀察用數格子的方法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時,讓學生說出是怎樣數的,并思考長方形和平行四邊形面積有什么關系,這些問題是新、舊知識的結合點,教師應幫助學生理解新知,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提出最近發展區之間的問題,以實現知識遷移。教師要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引導學生打開思路去想問題。本階段,注意引導學生通過動手、動口、動腦加以分析解答,調動多種感官同時參與學習過程,參與探索知識的過程。

引導學生歸納概括。在師生共同參與探究,初步完成新知“內化”過程后,教師就應引導學生自己總結方法、規律,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同時也檢驗學生是否真正理解和掌握了本質規律,從而將對新知識的感性的認識真正提高到理性認識。教師可結合新授的例題,引導學生根據割補后長方形與原平行四邊形間的關系,判斷平行四邊形的底相當于長方形的長,平行四邊形的高相當于長方形的寬。根據長方形的面積=長×寬,學生很快會說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這樣學習新知識中的難點迎刃而解,實現了新知的遷移和內化。

質疑問難,答疑解惑。學貴知疑,要使學生多思善思,必須先會多問善問。

篇(7)

1應用型本科高校重視程度不夠

目前應用型本科高校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未引起足夠重視,覺得學生只要不要出大事,就不會有什么問題,對心理健康問題還是停留在認識期.有的應用型本科高校也成立了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小組,制定了一系列的心理健康教育教程和工作流程,但是在具體落實執行的時候卻欠缺力度,很多只是停留在喊口號的階段;在人員配備,經費支持上也不夠到位,導致大部分應用型本科高校雖然有心理輔導室,但是卻沒有起到實質性的作用.因為心理健康教育問題沒有得到應用型本科高校領導的高度重視,所以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現實問題較多.為了進一步研究,筆者對本市高等院校進行了問卷調查,調查結果表明:在被調查的高校中,72%的高校都有心理教育場所,其中教育部直屬高校基本上都有,而應用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場所設置不完善,很多都是臨時場所或教師辦公室,沒有固定場所;在師資隊伍建設方面,75%的高校都配有專業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師,應用型院校在這方面相對薄弱.

2心理健康教育專業人士較為缺乏

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詢中,專業人士是指心理學,精神醫學上的專業人員,他們的主要職責是處理學生的心理疾病和人格障礙等問題,而在應用型本科高校,卻是很缺乏這方面的專業人士,廣州醫藥大學的賴麗曾在08年做過一分調查,調查結果表明:在被調查的13所高校之中,有61.5%的高校配有專業人士,其中重點本科院校配備專業人員的比例占到了84%,而在被調查到的應用型高校里面,基本上都沒有配備相關的專業人士.這組數據也說明應用型高校專業人士的缺乏,也是他們正常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大難題.目前雖然教育部門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所投入的經費,人員編制,待遇等問題都做了明確的規定和相應的保障.但在應用型本科高校里面,心理健康老師普遍都是行政編制,很難在崗位上有很大的發展和突破,且待遇偏低,使應用型本科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處在一個較惡劣的環境下,這些問題也導致應用型本科高校很難招聘到優秀的專業人士.另一方面,目前我國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從業人員并沒有進行專業的培訓,培訓內容和標準不完善,這些也導致了心理健康教育人員的專業水平參差不齊;再者心理健康教育人員在理論和實踐方面有所欠缺,有的有著豐富的理論知識,卻缺乏實際經驗,而有的經驗豐富卻缺乏很好的理論知識,而這些都是影響應用型本科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開展和深入的重要原因.

3心理健康教育方法過于傳統

當下,我國應用型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還是以單獨輔導為主,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并沒有很好的普及下去.多種形式的教育方式也是適應大學生心理障礙的個性和共性的需要.首先,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師應該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團體心理健康教育,讓大學生在和諧的大環境下去學習心理健康教育知識,這樣會取得更好的效果.其次,開展心理學課程的學習和實踐.心理學課程的學習是應用型本科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礎,因為其不僅能讓大學生學習到心理學方面的知識,建立起良好的心態,而且還能使學生正確的去面對困難、挫折并能積極的調整心態.目前已有部分應用型本科高校開展了心理學的教育課程,但是主要還是沿用傳統的說教形式,只是將相關知識灌輸到學生的頭腦,并沒有針對性的去展開實踐,因此所起的作用不大,不能在真正意義上讓心理健康教育很好的在學生中普及.

二應用型本科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方法

從以上分析可見,目前國內應用型本科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還存在著很多問題,所以為了控制和減少應用型本科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發生,針對新時代新情況,應用型高校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改革和創新迫在眉睫,學校和相關部門應該引起高度重視,在開展好心理學課程學習和實踐的同時,要針對應用型高校大學生自身的特殊性去采取切實有效的教育方式,開展相關活動,使應用型高校的大學生能夠健康成長.

1引進心理教育專業人士

專業心理健康教育團隊對大學生心理健康起著很關鍵的作用,所以應用型本科高校應該培養建立起一支高素質的心理健康教育團隊.在教育體系方面,學??梢詫⑿睦斫逃{入思想政治教育范疇,這樣思想政治教育就不僅僅是教會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而且還要掌握他們的心理健康發展,將他們的心理向積極的方向去引導,幫助他們形成健康的心態,提高心理素質.這樣就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完美的結合在一起,達到教育的有效性和針對性.有條件的高等師范類院校也可以成立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教育專業,為高校培養輸送高素質、專業的心理健康教育老師.

2提高對心理健康教育的再認識

應用型高校的管理者,應該站在時展的前沿,研究當今90后大學生的成長特點,高度重視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問題.對具有新時代特色的新問題要客觀分析,正確認識,從而做出相應的教育指導.同時改進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和方法,具體落實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屬于心理科學,其主要是為了預防心理障礙和增進心理健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包括學習心理指導,健康的情感教育,人際關系的指導等等,所以要清楚認識心理健康教育,并使其與德育教育完美結合.

3進一步普及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應用型高校要貫徹學習心理健康教育知識,確保安全穩定,就必須給予一定的經費支持,在高校成立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經常組織一些心理健康教育講座,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進行問卷調查,在大學中營造出重視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氛圍,同時也可以借助現代高科技發達的網絡力量去宣傳,創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輔導網站,確保心理健康教育能夠在新形勢下實現健康穩定發展.

篇(8)

關鍵詞:心理暗示 語文課堂 應用

Key words:Psychological suggestion Chinese Classroom Application

作者簡介:杜德生,吉林省長春市,東北師范大學文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語文課程與教學論:宋維,吉林省樺甸市第四中學

一、 心理暗示法

心理暗示作為一種特異心理學現象早就存在且被一些智慧者巧妙地運用,諸葛亮的“空城計”就是一次成功的心理暗示應用。時至上個世紀50年代中期,保加利亞心理治療醫生G?洛扎諾夫運用這一方法成功地治療了一些由考試導致信心不足的心理疾病患者。隨后他將這一方法發展成為“暗示教學法”。顧明遠主編的《教育大辭典》這樣定義:“心理暗示是在受暗示者無對抗、無批判、無抵制的基礎上,通過議論、表情、手勢、服飾、環境氣氛等有利條件,從側面間接地刺激受暗示者的潛意識,從而對受暗示者的心理和行為產生影響。在教育中運用暗示手段,通過轉變學生的內在需求和激發學生的心理潛力,減輕學生在課堂上的心理負擔,以此達到高速、高質地傳遞教學信息的目的。”這是教育者有意識的活動,但這個活動的目的是不被受暗示者感知和意識到的。蘇霍姆林斯基認為任何一種教育教學現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覺到教育者的意圖,其教育效果越大?!睗撘颇馗腥緦W生,起到“潤物細無聲”的作用,心理暗示法正符合了這個要求。

二、課堂特點

2001年頒行的《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

(1)“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要求培養學生聽說讀寫能力,“促進德、智、體、美和諧發展”。這就決定了語文課堂的豐富性特點,改變固有的舊觀念,讓語文課堂豐富起來,“課堂教學生活化”“有意識地將生活世界相關資源引入實際教學中,將生活資源轉化為教學資源”由單一走向多元,由枯燥走向生動,提高每個學生的學習熱情,改變少慢差費的狀態,唯有源頭活水,方能渠清如許。

(2)“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語文課程本身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學生的個體體驗也是多樣化的,這就要求語文課堂關注不同的聲音,具備民主化特點。同時“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這一點要求語文課堂注重學生的體驗性,我們的教師不能讓個別聲音代替大眾感受,淹沒大眾的聲音,讓語文課堂充分地具備體驗性民主特點,關注個體差異,促進整體發展。

(3)“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此條理念提及“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改變以教師為主宰的課堂局面,真正從學生的角度去觀察與思考課堂,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養成良好的學習方式。所以語文課堂還應具備學生的主體性特點。

(4)“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這就注定了它是開放的,包括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策略等的開放。只有這樣才能系統化,讓我們的學生開闊視野,由點點聯系到點線、面面聯系,形成交叉性網絡,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提高學習效率,獲得真正的實踐能力。

綜上所述,語文課堂在新理念下應具備豐富性、體驗性民主、學生主體性、開放性四大特點。

三、理性依據

通過對心理暗示法的分析可以知道其在課堂上的功能主要是在場暗示下激發動機進而開發學生潛力。馬斯洛層次需要研究表明人都有自我實現的需要,這是心理暗示法得以理性應用的條件。人都是渴望成功并得到別人的認可,這種內在動機是普遍存在的,但巨大的學習壓力導致學習的內驅力不夠。心理暗示法則可以在一定場內把各種暗示因素組織起來,帶動學生動機的內驅力,從而形成很強的動機需求。語文課堂就是一個由教師和學生組成的二元化的場,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在一定的場中很容易進入場內角色定位,完成在場的角色選擇,具備所在場的角色特點,這其實就是個體已經進入了暗示的無意識心理傾向中。而語文課堂的特殊性與心理暗示法進行了很好的對接,為心理暗示法提供了一個可操作性平臺,教師是這個平臺上的“導演”,學生的主體性使其在場內具有足夠的民主與自由。語文課堂的豐富性和開放性可以使“導演”任意安排“燈光”“背景音樂”“煙霧”(暗示手段)等等,進而完成預定目標。

四、策略例析

心理暗示策略中最基礎的是語言暗示、體態暗示,這里不一一詳述。

1.情境暗示

洛扎諾夫說:“我們是被我們生活的環境教學和教育的,也是為了它才受教學和教育的”。環境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我們,作為特定情境的語文課堂是一個最易設定的場,所以李鎮西把課堂轉設在岷江之濱、草地上、田埂旁……在特殊的情境下,學生心情放松,特定心理反應和無意識心理傾向協調發揮作用去感染學生,從而增強信息傳遞的有效性。

2.行為暗示

主要通過學生的體驗完成。一些課程老師的講授未必有學生的直接體驗效果好,如話劇類課文。所以很多老師編排了課本劇,讓學生親身體驗劇中人物角色所富含的豐富情感,從而更加深刻的理解課文的主題。這種感受要比外界語言的刺激深刻,學生的反饋也很好。魏書生也經常在書寫標題時故意寫錯,然后讓學生挑錯,再找一名易寫錯字的學生去板書正確的字,加深其印象。

3.角色暗示

生活中個人的角色定位是很強的,在不同場中又轉換著不同的角色且具備這種角色的特點。每個人都給自己一定的角色暗示,深負責任感和使命感。教育電影《放牛班的春天》中馬休老師就很好地運用了這種角色暗示,他面對的是一群性格古怪的問題學生,平時根本無心學習,于是他成立了合唱隊,給每個學生安排一個角色,讓迷失的心回到合唱隊這個場中,孩子們找到了自己的角色歸屬,渴望實現自我,于是積極地投入到學習之中。魏書生在上課前總是用一個詞“商量”來拉近自己和學生的距離,轉變教師的角色,給學生一個民主平等的暗示。

參考文獻:

篇(9)

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簡稱“思政課”)是一門理論性很強,教書育人要求很高的重要學科,她肩負著把握輿論導向,把握意識形態話語權的教育使命,向青年學子灌輸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中華民族精神,宣傳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排斥異端思想,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筆者通過學習和實踐,認為在思政課教學中增添“課前新聞播報”環節,可以促使學生不斷養成“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良好習慣,樹立胸懷天下、報效國家的理想,同時可以更好地把幾門思政課有機的結合起來,彌補“形勢與政策”開課不足的現象,更有效地提高思政課的教學實效。

1“課前新聞播報”的簡述

“課前新聞播報”是指在上思政課前的10分鐘左右時間,讓學生輪換上臺播報最近一周的時事新聞,并由教師和同學作適當補充和點評,把新聞播報的成績納入到學生的思政課的成績考核之中?!靶侣劜蟆敝饕且髮W生把從網絡、新聞媒體、廣播、電視、報刊、雜志等報道的新聞或自己撰寫的新聞,聯系本節課的內容,制成PPT或稿件,以小組為單位,在講臺上進行口頭新聞播報。給學生一個學習和交流的平臺,培養學生掌握搜集、處理、學習、討論時事新聞的方法,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2“課前新聞播報”的步驟

如何順利開展“課前新聞播報”呢?準備工作很重要,先定好規則,使工作做到有章可循,有序進行。

第一,制定“課前新聞播報”評價表,讓學生明白“課前新聞播報”的要求和規則。如表1所示。

第二,制定好輪換報道順序。每學期的開學第一節課,向學生說明課前新聞播報的要求、意義及考核辦法,要求全體同學全員參與,而且每人每學期只有一次播報機會。此項工作可交思政課信息員或學習委員負責提前安排好,可以制定一定的原則,兩個人或三個人分成一個小組,然后按組別安排好輪換次序,在班里公布,學生按課程和播報次序組織編寫新聞播報材料,提前做好新聞播報準備。

第三,新聞播報內容的收集整理。包括新聞播報內容的選定,新聞材料內容的改編和新聞稿件的撰寫,播報內容PPT的制作等等。要求同學必須依據新聞內容的重要性、時新性、顯著性、趣味性、關聯性等原則,從報刊、雜志、廣播、電視、網絡等媒體選擇播報內容,按照新聞發生的時間順序,對所發生的事件,詳細情況等基本要素進行整理,編寫新聞提綱、改編新聞內容和撰寫新聞稿。

第四,上臺播報,點評打分。每次上課前,在班級按班級小組輪換表,由準備好的那個小組的學生上臺進行現場新聞播報,播報時間控制在5分鐘左右。同學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播報方式,可以個人或雙人進行播報,可以站著或坐著直接口頭播報;也可以利用多媒體制作PPT進行圖片新聞和圖像新聞播報;在學生進行新聞播報中,要求學生仔細聽,認真記,老師也要對新聞播報的內容同學們的現場表現做好詳細的記錄,等學生播報完畢,可以邀請1~2位同學就新聞播報的情況進行進行現場分析,最后由教師進行現場點評,總結優點和分析不足,填寫好評價表,并將按其表現納入平時成績。

3思政課“課前新聞播報”的作用

3.1對教學的作用

(1)有利于貫徹落實高校思政課的課改要求?!罢n前新聞播報”還符合思政n課程改革的要求。思政課理論性非常強,學生不是很喜歡,必須加強思政課程改革,增強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思政課開展課前新聞播報,從學生選擇新聞、整理材料、撰寫新聞,到上臺播報,都體現了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思政課中要學的知識、原理,只有與生活中的具體事物聯系起來,才能更容易理解和掌握。所以,借助每節課的“課前新聞播報”,讓學生從中感悟到思政課中的相關知識點,等于不知不覺幫學生學習有關的知識,鍛煉了學習能力。有的時候,學生所讀的新聞剛好是和本課知識相關,那就成了非常好的新課導入或課堂案例,為順利完成教學任務錦上添花。

(3)有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大學生是國家與未來社會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關心時事,既是國家、社會對學生的要求,也是他們成長與成才的內在需要,開展“課前新聞播報”活動,可促使學生在學校期間就關心國事、家事、天下事,為將來融入社會擔負起國家建設重任奠定良好的基礎。大學生就是要緊跟時代的步伐,時刻保持與社會的緊密聯系,增強和提高自己對社會的適應性。一個國家和社會的榮辱興衰是與這個國家的每一個公民聯系在一起的,國家的前途命運與個人的前圖命運是息息相關的,因此,關心國家大事,關心天下事,是每個公民愛國主義思想的重要體現,也是每個公民應該具備的品質,人的本質是社會性,人是社會的人,就要知社會事。我們就是要從學生時代就開始培養并加以訓練,無論現在還是將來,從時事中選擇正確的觀點和認識,以積極的態度認識當今社會,用發展的觀點對待社會的發展變化,從而形成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以適應將來社會發展的需要。

3.2對學生的作用

(1)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芭d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習興趣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提高學生對思政課的學習熱情,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正處青春期的大學生,喜歡新事物,有“趨新”的心理需求,而思政課教材雖然不斷有改革和更新,但也不可能經常改革和更新,所選的材料再好再實用,過不了多久也會變成“舊聞”,自然會影響學生學習興趣的提高,而富有時代特色、貼近生活實際的“課前新聞播報”則能很好地彌補這一缺欠,滿足學生們“趨新”的心理需求,從而激發了學習興趣。

(2)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傳統的教學觀念強調的是教師的主導地位和主導作用,而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主體作用,這樣的教學模式,教師始終處于主動的、權威的地位,學生則永遠處于被動地位,根本無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而課前新聞播報,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學生可以自主選擇新聞播報內容,撰寫新聞播報稿紙,通過“做中學、學中做,教學做一體化”的教學模式,增強了學生的學習信心,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更好地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3)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課前新聞播報”活動不僅鍛煉了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表達能力和應變能力,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在新聞播報的準備過程中對所搜集的材料進行整理和分析論證的過程,就是一個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從形象思維過渡到抽象思維的訓練過程。有些同學還把搜集到的新聞制成PPT課件,圖文并茂,生動有趣。學生多方面的能力得到鍛煉,就必然使他們自身的綜合能力得到極大提高。

3.3對老師的作用

篇(10)

當前,我國不少地方院校培養的應用心理學專業畢業生實踐能力不足,崗位適應較慢,滿足不了用人單位對人才的需求。有研究指出,應用心理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陳舊,與社會經濟發展的現狀很不協調,其中專業定位和培養目標不明、課程設置不合理和教學方法陳舊落后、師資缺口和師資實踐能力缺失是當前專業發展存在的突出問題[1]。另有研究認為,目前應用心理學專業仍然以理論傳授為主,實踐教學沒有得到真正的重視,許多地方高校的應用心理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盡管把實踐環節寫進去了,但介紹相當籠統,一些實踐活動并沒有實際開展,而有些常規性的實踐環節,如見習、實習等,雖然定期實施,但組織不力,缺乏有效的督導、評估,致使實踐教學收效甚微,甚至有名無實[2]。此外,一些調查發現,應用心理學專業教師的實踐技能不足是妨礙該專業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的重要瓶頸,聘用和培養雙師型教師是今后該專業教師隊伍建設的重要目標[3]。鑒于當前地方院校應用心理學專業實踐教學現狀,通過實證調查了解應用心理學專業實踐教學存在的具體問題,探索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對地方院校應用心理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采取整群抽樣對平頂山學院應用心理學專業2013級和2014級全體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共發放問卷83份,有效回收83份,有效回收率100%。其中男生24名,女生59名;大二學生40名,大三學生43名。

(二)研究工具

研究采用《應用心理學專業實踐教學評價問卷》,該問卷為自編問卷,包括四個一級指標:實踐教學環境評價、實踐教學條件評價、實踐教學過程評價、實踐教學效果評價。其中,實踐教學環境評價有兩個因子(二級評價指標),即實踐教學目標和實踐教學態度;實踐教學條件評價有兩個因子(二級評價指標):實踐教學師資力量、實踐教學物化條件;實踐教學過程評價有兩個因子(二級評價指標):實踐教學計劃與安排、實踐教學實施方式;實踐教學效果評價有兩個因子(二級評價指標):學生綜合素質、各方面評價。

(三)數據處理

采用SPSS19.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錄入與統計處理。統計方法涉及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驗。

二、結果與分析

(一)應用心理學專業實踐教學評價結果

應用心理學專業學生對本專業實踐教學所做的評價均分為67.92,其中,實踐教學環境(權重21%)權重后均分為15.12,實踐教學條件(權重27%)權重后均分為17.82,實踐教學過程(權重29%)權重后均分為18.13,實踐教學效果(權重23%)權重后均分為16.85。上述一級評價指標均分與各自權重的比值由大到小依次為:實踐教學效果(73.26)、實踐教學環境(72.00)、實踐教學條件(65.93)、實踐教學過程(62.52)。通過上述學生評價可知,平頂山學院應用心理學專業實踐教學總分并不高(67.92),在四個維度中,實踐教學過程評分最低,而實踐教學效果評分最高。實踐教學過程評分最低,可能是因為目前平頂山學院正處于轉型發展初期,教師的實踐教學能力和意識都亟待提升,實踐教學還沒有成為專業教學的重要環節,教師的實踐教學方法不夠靈活,不能隨時收集各方面反饋信息及時調整教學,實踐教學計劃制訂不夠詳盡合理,教材的適切性較差,實踐教學課時比例較低。實踐教學效果從學生綜合素質(考研通過率、就業率及各類資格證書獲取率)和各方面評價(學生對教師教學的評價、教師對學生實踐學習的評價、用人單位對畢業生能力素質的評價)兩個維度進行評估。本研究中,實踐教學效果相對其他幾個一級指標評分更高,可能主要是因為,各方面評價中教師和用人單位對學生學習及能力素質的評價學生不甚清楚,因而從自我肯定的立場出發,學生寧愿認為教師和用人單位對自己的學習和能力素質是較為滿意的。另外,就學生綜合素質而言,由于2016年平頂山學院應用心理學專業學生考研通過率較過去幾年有較大增長,加之歷年來應用心理學就業率及各類資格證書獲取率都較高,因而這一評價指標的評分也較高。實踐教學過程評分較低而實踐教學效果評分較高,表明該評價指標體系的效果評價維度在讓學生實施評估中,應向學生盡可能全面地提供教師和用人單位對學生實踐學習及能力素質的反饋信息,以便于學生做出更客觀準確的實踐教學效果評價。(二)實踐教學評價的性別差異用心理學專業的學生對本專業實踐教學評價分不存在顯著的性別差異。這表明,應用心理學專業男女生對本專業的實踐教學評價很一致,均認為我校應用心理學專業實踐教學水平不高。

(三)實踐教學評價的年級差異

應用心理學專業學生對本專業實踐教學評價的總分及實踐教學過程和實踐教學效果兩個指標的評價分存在顯著的年級差異,大二學生的評分均高于大三學生。究其原因,可能是因為實踐教學環境和條件一般與硬件關系更為密切,客觀性強,因而這方面的評價在年級間的差異不顯著。但實踐教學過程及效果相對而言與人的心理感受和所獲得評價信息有關,大二學生在大一時開設的心理學專業課程很少,因而到大二接觸到較多的心理學必修課程時,自然會感到眼界大開,心理學知識撲面而來,覺得心理學的殿堂好大、好神奇。另外,大二學生對實踐教學的含義和意義也許沒有大三學生理解得深刻,因而會給本專業實踐教學給出較大三學生更高一點的評價。而大三學生已經學過了較多的心理學核心課程,對心理學的理論知識掌握明顯較大二學生更多,但由于實踐機會少,對心理咨詢和心理治療、人才測評與人力資源管理缺乏實踐經驗,不知道在現實中如何恰當而有效地運用所學的理論知識,因此他們對學校應用心理學專業實踐教學評價,尤其是對教師的實踐教學過程和效果評價顯著低于大二學生的評價。

三、改革實踐教學,提高教學質量

調查結果表明,目前地方院校應用心理學專業實踐教學水平較低,不利于學生實踐能力的養成。為提高該專業實踐教學質量,本研究從實踐教學環境、條件及實施過程入手,就培養方案、師資隊伍、實踐基地、教學體系、教學方法等方面的改革提出如下建議。

(一)制定以實踐能力為導向的培養方案

培養目標是實踐教學環境的核心所在,對人才培養起著導向、引領、調節、激勵等重要作用。教育部對本科應用心理學專業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具備心理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能在教育、工程設計、工商企業、醫療、司法、行政管理等部門從事教學、管理、咨詢與治療、技術開發等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據此,應用心理學專業培養方案應以實踐能力為導向,強調專業建設要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和學科發展的進程[4]。應用心理學專業實踐主要有五大方面:課程實踐、專業技能實踐、創新實踐、社會實踐和畢業實踐[5]。培養方案要突出全程實踐教學這一課程實施理念,從大一到大四,要明確各階段實踐能力培養的具體要求。課程方面,在重視基礎知識教學的同時,應加大專業訓練力度,基礎理論與實踐訓練并重。心理學專業技能培養除了開設實驗心理學、心理咨詢技能訓練、心理診斷與評估、人才測評、心理危機干預等課程,還可以通過定期舉辦心理情景劇大賽、朋輩咨詢、校外心理輔導等活動,促進學生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實踐方面,鼓勵學生積極申報大學生創新創業計劃項目,主動參與任課教師的課題研究,促進學生將課堂上學到的心理學理論和科研方法應用到實際的創業活動和科研活動之中,積累創業和科研經驗[6]。

(二)加強專業師資隊伍和實踐基地建設

師資隊伍是實踐教學條件中的人力因素,擁有一支高素質的專任教師隊伍是有效開展實踐教學的首要條件。當前,提升教師實訓指導能力,加大“雙師型”教師的培養力度,是應用心理學專業師資隊伍建設的重中之重[7]。一方面,要重視“雙師型”教師的引進和聘用;另一方面,要鼓勵教師進修學習,不斷拓展知識、技能結構,成為“雙師型”教師。建設高素質的實踐教學師資隊伍,管理部門需探索相應的激勵機制,鼓勵心理學專業教師提高學歷層次,到心理學專業實力強大的名校和研究機構訪學、進修;鼓勵教師積極參與社會實踐和科研活動;有計劃地邀請心理學領域有影響的名校專家、學者來校做學術報告,不斷開闊教師視野。實踐基地是實踐教學重要的物質條件,作為學生穩定的實習平臺,實踐基地的建設和利用對大學生實踐能力訓練和培養意義重大。學校在重視校內實訓基地建設的同時,要加強校外實訓基地的建設[8]。校外實訓基地對于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建設應遵循產學研相結合的原則。可以選擇從幼兒園到高中各學段的學校作為實訓基地,從而便于應用心理學專業學生對個體心理發展進行縱向了解,同時,高危人群集中的勞動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企業、消防、公安、監獄等單位也是較好的選擇。

上一篇: 建筑工程機械論文 下一篇: 質量月總結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日本欧美亚洲高清在线观看 | 一本大道香久在线播放 | 五月天婷婷在线播放视频 | 日本韩国野花视频爽国产在线 | 亚洲欧美动漫卡通一区二区 | 久久一本大到香蕉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