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24 02:53:04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職高教師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本文作者:陽金萍顧金峰楊益花工作單位: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
高職教師專業發展中不良文化的影響分析
科學的教師文化能促進教師專業的健康發展,而不良的教師文化則可能成為教師專業發展的桎梏?!叭鮿菟季S”作為一種消極的心理暗示,侵蝕著教師專業發展的心理動能從教師個體層次的專業發展來看,它主要包括專業理想的建立、專業知識的拓展、專業能力的發展、專業自我的形成等內容[3]。其中,專業理想是指教師對成為一個成熟的教育教學工作者的向往與追求,專業自我是個體對自我所從事工作的感受和接納的心理傾向。兩者之間是一種相輔相成的關系:專業理想為專業自我提供動能,專業自我的不斷形成和調整則是促進專業理想實現的必要過程。專業理想和專業自我作為教師專業發展過程中的心理支撐因素,對教師的行為有著直接的導向作用:具有專業理想和積極專業自我的教師,對教學工作會產生強烈的認同感和投入感,會對教學工作抱有強烈的承諾,并能積極面對和化解職業困境?!叭鮿菟季S”作為一種對事業的消極心理傾向,它降低了教師的自我認同感和工作滿意度,“弱勢思維”放任的結果,必然是教師專業自我形成的障礙,這種障礙蠶食著教師專業發展的職業激情,并同職業怠倦結合在一起,使教師逐漸喪失對教育理想的追求,極大地影響著高職教師個人潛能的發揮與成就的取得?!袄O式思維”相對被動的行為導向,阻斷高職教師專業發展的支持通道與普通高校教師專業發展相比,高職教師專業發展的特殊性表現在職業性和實踐性。高職教育是以就業和市場為導向的,高職教師的專業發展應著眼于職業活動的完整性而不是學科體系的完整性,因此,高職教師更應關心市場的動態和發展,在教學內容上與教授方式上強調以就業為導向,工學結合。從當前高職師資來源渠道單一、實踐經驗不足、課程開發能力薄弱的現實情況看,開放與合作已成為高職教師突破這一困境的關鍵。而高職教師相對封閉和被動的心態與行為方式,無疑阻斷了其專業發展的支持通道。高職教師必須積極主動走出“象牙塔”,改變單獨“作戰”的習慣,通過校企合作,提高專業職業能力,通過合作教研探討,開發職教課程,促進教學能力的提升。“權威意識”所導致的依附心態,束縛高職教師專業發展的自主性教師專業發展是教師作為主體的主動發展過程,它強調教師是專業發展的主人。從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外部環境看,理想的教師專業發展只需通過設計各種相關的制度激發教師的自我控制、引導與成長的意識。而在行政權威影響過強的情況下,教師的專業自極易受到漠視與侵犯,專業自主精神不僅難以得到滋養與提升,反而容易消磨殆盡。從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內部環境看,研究表明,“反思和研究是通向‘解放’、實現教師專業自主的有效途徑。”[4]高職教師對某些學術權威的依附,是一種思維上的惰性和慣性,也是高職教育研究與教學實踐脫節的原因之一。獨立與創新是大學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沉淀下來的公認真理,只有通過基于情境的反思、研究與創新,才能真正形成中國特色的高職教育理論和實踐體系,才能真正彰顯高職教師的專業化。
高職教師專業發展中的不良文化破解
教師專業發展是一個系統的過程,既需要教師個體的積極主動發展,也需要外在的條件保障。從學校管理層面看,可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重建高職教師專業發展的軟環境。強化現代職教理論學習,提升教師職業認同感二戰后,以德國為代表的職教發達國家的實踐證明了職業教育在經濟社會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當前,“弱勢思維”的存在,一方面固然與高職發展歷史短、底子薄并且遭遇招生、經費等現實困境的刺激與影響有關,另一方面,還與教師自身對高職教育的作用、地位以及發展規律等方面的認識不夠有很大關系。對于大多數高職教師而言,對教育教學理論尤其是現代職教理論的系統學都來自于高校教師資格考試,而該考試的應試性又使其學習實效大打折扣。事實上,教師對自身職業的認識越明確,對外在規范的內化程度和對自身職業的投入程度就越高,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和滿意度就會越強,這也正是教師成長的專業情感。從當前實際看,提升教師的職業認同感,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幫助教師轉變觀念、深化認識。(1)結合經濟發展規律和國家戰略發展需要,幫助教師認清高職教育在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地位;(2)結合人才培養目標和教改實踐,幫助教師領會高職教育這一特殊的高教類型特征;(3)結合多元智能等教育理論,幫助教師樹立正確的學生觀和發展觀;(4)結合本校辦學歷史與辦學特色,形成上下認同的辦學目標與共同愿景,等等。在方式和手段上,要注意理性教育與感性觸發的結合。理性教育手段,比如集體學習、討論、專家講座、理論學習專題資料宣傳等形式;感性觸發手段,比如走訪企業、校企座談、杰出校友的宣傳形式??傊ㄟ^各種途徑,幫助高職教師確立職業理想和使命,提升他們的職業榮譽感和歷史責任感,讓職業認同成為高職教師自我成長的內在動力。重視教師合作文化建設,注重教研合作效能當前高職教師對于校企與教研合作的相對被動局面,既有教師自身的原因,如教師長期以來的個人主義,也有學校管理的原因,如競爭性的學校制度以及行政性的合作取向等因素。[5]因此,學校要在進一步完善校企合作管理機制的同時,加強引導與管理,重塑高職教師合作文化。1.激發教師的合作意識。(1)以共同愿景激活教師的合作動力。邀請教師參與討論、制定學校的辦學定位及遠、近期發展規劃,并把學校的發展目標與教師合作團隊的具體目標結合在一起,并融入到個人的教學與科研中去;(2)通過合作宣傳提升合作理念。全方位、多角度地宣傳合作的益處,通過對合作成果的宣傳和合作經驗的總結,讓教師體會知識共享的積極效應,幫助教師真正樹立知識共享的理念。2.強化合作項目管理。在調查中,我們發現,當前高校科研與合作項目的低效與形式化,也是導致教師對合作喪失興趣與信心的原因之一。強化合作項目管理,關鍵是要改變對合作項目與平臺停留于表面的管理方式,突出教師合作的專業取向。(1)在項目的把關環節上,要充分發揮教學委員會等學術權力組織的作用,淡化合作組織和項目管理的行政化特征;(2)在監督和評價環節上,要過程結果兼顧,完善評價體系;(3)在保障環節上,要強化管理的服務職能。另外,還要邀請教師代表廣泛參與,以民主的形式共同制定教師合作的管理和評價制度,積極營造民主和諧的管理氛圍。支持教研探索和創新,激發主體作用發揮對教師的政策引導必須要根據教師的職業特性和專業發展的規律才能奏效。教師專業發展不僅強調教師的自主發展,同時,其過程也呈現出明顯的階段性特征,即既有發展,也可能出現停滯或低潮。因此,要在寬松民主的管理基礎上,創設良好的外部引導和激勵的環境來促進高職教師的教研創新和主體作用的發揮。1.要完善專業發展支持平臺建設,支持教研探索。(1)完善常態的教研組織機構,如教研室、科研團隊、教學團隊的科學管理,包括制度建設和考核標準體系的完善;(2)強化動態的以項目為載體的教研活動如科研項目、產研合作項目的立項管理和過程管理,強調校本研究和應用;(3)鼓勵和支持打破專業和部門界線的日常教研活動,并使這些活動定期化、常態化。2.要強化以過程為主的教師發展評價和反饋機制,激勵教研創新。教師的專業成長是一個長期而細致的基于日常實踐的過程,因此,學校管理要摒棄過去那種完全以數字來衡量和考核教師的管理方式,建立以教師為本的發展性教師評價與反饋機制。(1)要建立教學、科研與社會服務三位一體的評價體系,避免教師專業發展單一化的取向,使三者取得平衡并相互促進;(2)在對教師工作進行考核時,既要強調工作的量,也要注重工作的質,科學合理地評價教師的工作;(3)要打造寬容的教研創新文化,當老師失誤時,得到的是幫助、培訓和改進的機會,而不是批評與處罰;(4)要暢通與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的溝通渠道,使教師得到如何做得更好的經常性反饋。比如在青年教師的專業成長過程中,可通過“導師制”等方式,按照一定的標準和程序,遴選一批優秀的老教師對他們“傳、幫、帶”;在青年教師開展的項目式教研活動中,充分發揮專家組或教學工作委員會的專業指導作用,在具體的教研實踐中推動青年教師的成長??傊?,只有將學校的發展與教師的專業成長發展結合在一起,教師才能在職業生涯發展過程中,打破無力、懶散、應付的現狀,教師專業發展的主體性也才能得到最充分的調動和發揮。
1前言
繼續教育是構建終身學習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目的為更新、補充、拓展和提高專業技術人員的知識及技能。改革開放以后,高職教師培訓經歷了三個階段,即以教材教法過關為主的非學歷階段、學歷補償階段、非學歷教育和學歷教育結合的繼續教育階段。目前我國多數地區高職教師繼續教育工作已經進入非學歷教育和學歷教育相結合的階段,并逐漸以非學歷教育為重點[1,2]。針對目前高職院校教師繼續教育工作所處的階段及側重點,采取體驗式及委托式的教學模式接觸行業技術前沿及理論發展趨勢,并加強國際交流,是向高職教師傳遞前沿知識、更新教育觀念以及強化創新能力的有效途徑。
2體驗行業技術前沿
高職院校的教學目的是培養合格的一線技術人才。然而行業技術革新的發展往往快于職教課程的設置,這就要求職教老師對行業技術熱點有一定程度的包圍,方可在教授課本知識之余,還能使得學生能對行業的發展有一定的適應性。而采用體驗式教育模式來對高職教師進行培訓,使其加強對行業前沿的體驗可有效提升教師對行業前沿趨勢特點的把握。體驗式教育指根據高職高專院校教師的專業需求,組織聯絡行業內優勢企業或前沿單位,為受訓教師提供可有效體驗行業前沿的培訓環境(或是平臺)。體驗式培訓可以生產項目為導向,甄選前沿項目,并派遣受訓教師以項目參與人員的身份參與項目并適當承擔一定工作,來掌握專業相關的最新技術發展及實施動態,同時了解生產項目實際運作過程中各種專業協同工作的流程。也可以技術革新點為導向,把握行業技術革新熱點,將受訓教師派駐到具備技術優勢的具體企業,近距離接觸體驗技術革新的躍進。
3感知理論發展趨勢
繼續教育不僅關注教師在對行業前沿的把握,還需要使其在理論知識體系和業務能力上有持續的提升。因此采取委托的方式,依據培訓目的,將具體培訓工作委托給具備理論優勢的相關中科院、本科院校或者專業培訓機構,有針對性的為受訓教師開展專項項目的培訓,可幫助高職教師增進對行業理論發展趨勢的了解。例如在理論更新方面,可由組織受訓教師不定期的走進校園,走進實驗室,走進科研院所,利用教學科研的單位在理論上優勢,使得受訓老師熟悉并掌握最前沿的專業發展動態或是接觸尖端及研究成果。
4加強國際交流
德國、英國、美國等國家的職業教育事業起步較早,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經驗。國際交流是本著為受訓老師提供國外先進理念為目的,與德國、英國、美國等國家的職教院校建立長期戰略合作協議,定期組織受訓教師開展國際交流或以進修培訓方式,了解國外先進的職教理念、職教方法、職教手段、課程設計、人才培養及學科發展等信息)。例如組織受訓老師進行國外院校進行研修,深度了解國外職校在校企深度合作、跨學科學分認證體系、職業認證體系、課程開發、人才培養模式等方面的先進做法或理念。也可以國內講座論壇方式,聘請國外合作學校選派各專業的精英教師定期到國土資源技術學院開設交流講座,為受訓老師提供交流平臺。
5結語
總的來說,理論在發展,行業在進步,培養合格的畢業生需要高職院校教師能與時俱進不斷的提升自己,來滿足行業發展對教學要求。而是采取體驗式教育方式促進教師對行業技術前沿的了解、委托理論優勢單位加強教師對理論發展趨勢把握,以及積極開展國際交流,是對高職院校教師進行知識更新、補充、拓展和能力提高的有效繼續教育方式。
作者:楊柳 詹芳香 單位:湖南工程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其次,高職英語教師的引導在網絡環境下的教學中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學生們已經習慣了傳統教學中教師的“灌輸式”教學方式。自主學習能力差,這時,就需要教師對學生進行引導,使學生自主學習。教會學生在面對海量信息的時候學會篩選和提取有效的信息資源,讓他們學會在海量信息中找到需要的信息,并將之運用在學習中,引導他們確定學習目標,以及如何高效學習,從而達到學習目標。同時,培養學生自我監控和調節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另外,教師要參與到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充當他們學習的伙伴。教師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者,同時也是輔導學生學習的輔導者。教師可以在qq和微信等公共平臺上與學生實時交流,學生有不懂的問題教師及時予以指導,同時,可以在qq群里面共享對學習有利的資源,以促進學生的學習,同時還要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提供差別化的指導,加強師生交流,共同學習,共同進步。同時,在制作課件時也可以讓學生參與進來,豐富課程內容。加強教師與學生的互動和交流。使學生在合作的學習環境中學習和發展。
最后,教師作為人類工程師,更應該積極學習,要有終身學習永不落后的精神,作為有基礎、有思想的成年人,學習能力絕對是毋庸置疑的,只要稍加花費一點功夫,就是一天一個樣,讓學生看到每天變化的教師,讓學生知道學習永無止境,所謂身教勝于言傳。英語教師除了英語專業知識以外,還必須學習和掌握信息技術、計算機等有關方面的知識。要在提高英語專業水平的同時,熟練掌握信息技術,才能更好地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在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組建教師教學交流qq群,通過和全國各地的教師交流教學經驗,學習別的教師的教學方法和教學資源,資源共享,使自身獲得進步,促進自身的發展。
高職院校的學生,很多是文化功底薄弱或高考失利,有的是為完成家長的要求而應付式上學。他們在同齡人中往往感覺沒面子,說話沒底氣,容易產生莫名的失落感,自我認識的偏差及社會對高職院校的偏見,更加重了他們的自卑感,使他們覺得做人沒有自信,未來沒有希望。在教育實踐中,教育者要尊重學生的人格,切忌用刻薄的言語批評學生,而要以尊重為出發點,經常發掘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及時給予賞識,使學生感到被關愛、被重視,從而克服自卑,從教師的賞識中獲得成就感,重獲自信。教師對學生始終保持尊重、賞識的態度,學生會回報這種尊重與賞識,以充足的干勁和滿懷的信心投入到學習中,去實現教師的期待,形成良好的循環互動。
(二)挖掘學生潛能,提高學習積極性
高職院校的授課方式、學習進度和考試方式有了很大變化,很多文化基礎薄弱的學生無法適應,學習沒有計劃性,也不會運用好的方法,長期處于被動學習狀態,付出大量時間和精力卻收效甚微。有的學生是被逼著去上課的,他們缺乏基本的求知欲望,上課是為了拿學分,從而順利畢業,久而久之,必定導致嚴重的厭學情緒。賞識教育緊扣素質教育的脈搏,遵循學習的客觀規律,秉持賞識、鼓勵的基本理念,引導學生產生興趣,讓學生認識到自己才是學習的主人,幫助學生轉變學習的態度,主動去學習,最終形成好的學習氛圍。它承認學生之間的差異,允許學生失敗,并及時發現學生的優點和長處,不斷加以擴大與強化,激發學生的潛能,使其充分發揮個人能力。
(三)消除逆反心理,構建良好師生關系
逆反心理在高職學生中普遍存在,在家里他們在乎個人的空間,希望得到家長的認同,不再順從父母的教育言語;在學校他們反感老師苦口婆心的說教,有時故意與老師抬桿,挖苦思想進步的同學,甚至不顧后果與老師或同學發生沖突,不遵守規章制度,個人英雄主義突出,集體協作精神缺乏。對于上述問題,教師如果處理不好,會使師生關系緊張,產生消極的學習情緒。在學生犯錯誤或者學習遇到困難時,教師不應一味簡單地責罰,而應該及時與學生溝通,努力挖掘學生的閃光點,用賞識的眼光去鼓勵學生,想方設法幫學生解決難題,這樣有利于讓學生建立對教師的信任,形成良好的師生關系,學生才更愿意把教師對自己的要求內化成個人的需求[3]。教育者通過真誠地溝通、積極地鼓勵、無私地贊揚,營造輕松、愉快的氛圍,使學生收斂張揚和叛逆,有利于學習的有效進行。
(四)培養集體觀念,強化自制力
高職學生容易過度關注自我,認識或處理事情喜歡從自我的角度出發,強調個人利益為先,喜歡抬高自己,貶低他人。行為上我行我素,不愿與他人合作共事,認為依賴集體力量解決問題是個人無能的表現,缺少團隊精神和團結意識。有的學生做事沖動、不理智,經常違反校紀校規,個人欲望強,自我節制意識淡薄。教育者要積極倡導集體主義和理想信念教育,鼓勵和引導大學生積極參加集體活動,為學生在集體活動中展現自我塑造好平臺,讓每個學生感覺自我存在的重要價值,相信集體,依靠集體,熱愛集體,在集體中成長,增強集體榮譽感。對于自制力差的學生,教育者要鼓勵學生抵制各種誘惑,提出嚴格的要求,激勵學生要與不正之風作長期的、堅決的斗爭,幫助學生樹立明確的學習目標,杜絕上課遲到、曠課、考試作弊等違紀行為,擺脫網絡游戲的禍害,培養自制、獨立、果斷、堅定等優秀的意志品質。
二、當前賞識教育在實施中的主要誤區
(一)只賞識,不批評
在實施賞識教育過程中,很多教育者陷入了“只賞識,不批評”的誤區,一味用賞識滿足學生,最后導致出現“賞識依賴癥”,學生努力是為了獲得賞識而不是進步,考高分是為了博取老師家長的表揚而不是獲取知識。出現上述問題主要是沒有把握賞識教育的本質,賞識教育并不是遷就的教育和過分包容的教育,也包含了適當的批評和懲罰。教育者不能一味的表揚或批評,要處理好兩者之間的關系,合理運用,因材施教,只有二者相輔相成,才會達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使學生形成良好的性格。學生做得對,做得好,就應該客觀、真誠地表揚,如果犯了錯誤,就要及時提出批評,批評也要適當,注意保護學生自尊。
(二)賞識不適度
在賞識教育中,存在一個“度”的問題。曾經有一位家長非常認可賞識教育,并將之應用到對孩子的教育中,無論做家務,還是完成作業,他都會盡量表揚孩子。后來,他發現孩子聽不得批評了,委婉的勸說也會使孩子心情低落,遇到困難也容易自暴自棄。上述問題的根源在于,家長沒有把握好賞識的尺度。教育者要達到賞識的目的,必須掌握好火候,嚴防“過”與“不及”。若賞識不夠,會傷害學生的自尊心,使其產生自卑心理。反之,則會導致學生自滿任性,不能客觀認識自己。要把握好賞識的“度”,對膽小的學生多肯定鼓勵,善于捕捉問題學生的閃光點,及時恰當賞識。賞識教育要讓學生學會賞識自己,賞識他人,賞識人生,賞識世界。
(三)溺愛
賞識教育的本質是愛,但不是“溺愛”。教育者關愛學生的出發點是好的,但要正確區分賞識與溺愛的界限,實施理性的賞識教育。學生的成長需要肯定、包容和理解,一味地滿足其物質欲望,忽視心理需求,不能使其健康成長。教育者要在充分了解學生的基礎上,給予其應有的尊重和信任,并引導、激勵學生主動發展,滿足學生物質和心理上的雙重需求。溺愛是不科學的,不是真正的愛,更不是賞識教育。要培養學生抗挫折的能力,當學生遭遇挫折時,教育者要本著包容和愛的原則鼓勵學生,使其從容面對挫折與困難,增強心理承受能力;要鼓勵學生培養自信心,自信心越強,對成功的期望越大,就越容易獲得成功。
(四)一好百好,相互比較
不少教育者存有一種偏見,認為學生只要成績好,其他方面也會好,包括性格與行為,所謂“一好百好”。相反,把成績差的同學視為在性格、行為各方面都很差。這是典型的對學生缺乏全面了解,沒有認識學生優缺點的一種偏見,這種偏見會助長“好學生”的優越感,抹殺“壞學生”積極性,衍生出許多心理問題。相互比較,是指教育者喜歡把學生與學生比較,通過比較來鑒別高低與優劣,對優異者進行贊美,認為有助于學生長善救失,取長補短,這恰恰忽視了學生之間的獨特性和個性差異,容易傷害學生的自尊心[4]。
三、賞識教育實施的主要策略
(一)培養賞識意識,關注學生心理
賞識教育要求教師要善于發現學生的優點,然后及時賞識,引導學生向正確方向發展;教師要具備較高的綜合素質,不僅要有過硬的教學本領,還要有崇高的品德及循循善誘的能力;教師要對學生的家庭、學習、特長等情況有全面了解,才能有的放矢地作出不同的賞識;教師要密切關注學生的心理變化,通過賞識不斷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培養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學生對同樣的學習內容可能會有不同的反應,有的會因基礎好而粗心大意,有的則灰心喪氣,教師通過個別鼓勵,適當調整教學內容和方法,防止情況惡化。教師要深入學生生活,關心學生成長,對學生遇到的問題盡可能提供解決策略和必要幫扶[5]。
(二)把握時機,及時賞識
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育者要細心觀察、傾聽和理解學生,注意把握賞識教育的時機,時刻保持對學生的關注,哪怕是非常細微的進步,都要給與相應贊賞,及時鼓勵學生,使學生感覺被關愛和重視。對高職院校學生實施賞識教育,教師很難做到對每一名同學都關注到位,賞識性、激勵性的語言表達不夠及時,隨性的評價反而占了很大比例。這要求教師善于用發現美的眼睛捕捉學生的美,不放過任何一個合理的賞識機會,也不濫于給出賞識評價。以此為契機,不斷增強學生的自信心,促使其持續進步,用賞識、愛心和真誠去激活高職院校課堂,讓一個個年輕、鮮活的生命,在賞識教育中乘著夢想的翅膀飛翔。
(三)因材施教,正確賞識
高職學生存在較大個體差異,賞識的方法也要有所側重。針對學生的不同特點,教育者要分析具體情況,實事求是地開展賞識教育。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想要獲得的賞識差異較大,有的想得到信任,有的想得到鼓勵,有的想得到贊美,對某些思想頑固的學生,或許適當的批評與懲罰效果更好。因材施教是指,教育者根據不同學生的認知水平,學習能力以及自身素質,選擇適合每個學生特點的賞識方法來有針對性的教學,發揮學生的長處,彌補學生的不足,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樹立學生學習的信心,從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6]。對不同學習程度的學生,教育者賞識評價的方法和內容要有所區別,要適時、正確地進行賞識,教學過程中注重賞識同批評、懲罰等方法結合運用,促進學生更好地學習[7]。
(四)認識局限,講究藝術
教育者要認識到,賞識教育的作用是有限的,它解決不了所有的教育問題。賞識帶給了學生自信,催生了付諸實踐的強大動力,使學生獲得成功。如果不加節制地賞識學生的一切,很容易把學生帶入“我是無敵超人”的心理陷阱,當遇到失敗的挫折時,可能致使學生“一瀉千里”,從此不敢面對現實,不再愿意挑戰自我。賞識也要講究藝術,語言上多以肯定和鼓勵為主,促使學生發憤圖強,而不是懈怠墮落;可以通過恰到好處的行動實施賞識教育,讓學生體會到老師的重視和欣賞,激發學習的干勁;不要忽視體態語言的妙效,“拍拍肩”、“摸摸頭”,一個贊許的眼神,一個滿意的微笑,都會給予學生無窮的力量;賞識教育要求教育者有耐心、有恒心、有信心,堅持不懈地付出努力。
(五)多方聯動,形成合力
實施賞識教育要注重構建家庭、學校、社會等多方聯動的機制體制,形成賞識合力,促進教育效果。高職院校的大學生自身存在自卑、厭學、消極等諸多問題,這些家長、老師眼中的“后進行”如何發生本質改變,進入“優等生”的行列,這需要多方賞識教育的聯動。通過學校與家庭、社會的有機聯系,共同協調、研究,建立學校、家庭和社會相結合的立體化教育網絡,形成教育合力,更好地促進學生發展。家庭要為學校教育提供強有力的支持,為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提供廣闊的平臺,大力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一)賞識教育可以增強高職學生的自信心高職學生在初高中已被老師定性為“后進生”,缺少老師的關愛,有的只是批評和嫌棄,他們具有較強的自卑心理,自暴自棄。如果對此類學生進行賞識教育,給他們多一些鼓勵和關愛,關注他們的長處優點,揚長避短或以長補短,我們有理由相信能激發學生的自尊心、自信心,能挖掘學生的潛能,使其能力得到充分的發揮。這就要求教育者在教育教學中發現學生的閃光點,以點帶面,鼓勵、激發其它方面共同發展。
(二)賞識教育可以融洽師生關系教育者的批評指責,只會讓學生產生逆反心理,疏遠老師,自暴自棄。長期的教育實踐告訴我們,每一個學生,即使是老師眼中的最差的學生,也絕不是一無是處,也有他們的閃光點。賞識教育就是要尊重學生,平等的與學生交流,善于發現學生的閃光點,最大限度發揮學生的長處,學生犯錯誤時,應靜心與學生一起找出原因,正確引導,逐步改正不足。在賞識教育的過程中,教師不是高高在上的“師道威嚴”,而是一個信任、賞識學生的引導者、朋友和家人,這樣學生愿意給老師敞開心扉,形成教學相長的良性循環。
(三)賞識教育可以培養集體主義精神教育者在教育教學過程中以賞識的理念對待學生,積極發現每個學生的閃光點,因材施教,這有助于形成良好的集體氛圍。和諧的集體氛圍使每個學生對班集體都有歸屬感、責任感和榮譽感,每位同學都愿意為班級榮譽而戰、為維護良好集體形象而努力,為進一步形成良好的人格,更好地適應社會打下基礎。
(四)賞識教育是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需要賞識讓學生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潛能,最大限度的感受自我價值的存在,最大限度地開創自己幸福人生。賞識教育,就是要尊敬學生,從心底欣賞他們,如果把他們看作是后進生,問題生,就不可能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只有尊敬他們、觀察他們、賞識他們,才能培養他們會做人、會求知、會做事、會合作,提高高職學生的綜合素質。
二、賞識教育的實施與運用
(一)正確的學生觀在職業教育教學過程中,面對一群有朝氣活力但綜合素質相對較低的學生,作為教育者,必須樹立人人能成才,人人有潛力的理念,以愛心營造一種平等、友愛、積極向上的氛圍。這些學生,由于成績差,長期得不到關注,他們猶如受過傷的小鳥,需要教育者高看一眼、厚愛一層,付出加倍的努力;需要教育者用愛心啟發愛心、用愛心啟發潛能,幫助學變得自尊、自信、自強。
(二)了解與研究學生是進行賞識教育的關鍵高職院校的學生學習成績不好,但不能因此而否定、甚至放棄他們。學生真正進入社會后,學習成績僅僅是競爭的一個方面,一個人的品德、學習能力以及面對挫折的能力等也起非常重要作用。所以,教育者要真正做到賞識教育,需要了解和研究每個學生的特質,了解每個學生的潛力和不足,因材施教的幫助學生發揚優勢,克服不足,提升他們未來進入社會的競爭力和綜合能力。
(三)日常教學活動是賞識教育最主要的途徑日常的教學活動是實施賞識教育的主要陣地,學生知識積累和素質培養主要源于日常教學活動。做為任課教師,要充分利用課堂教學活動,抓好主陣地,使學生學有所得。1.培養學習興趣。高職院校的學生出勤率不太高,究其原因,他們學習動力不足,加上之前受的打擊,學習興趣慢慢喪失,培養學生對學習的熱情是高職教師的第一要務。我們知道就算最差的學生,他們內心深處都有一團火苗,他們內心都渴望學到知識、渴望優秀。做為教師,第一要務是要幫助學生恢復對學習的熱情,讓他們內心對成功渴望的火苗燃燒。2.多樣化的教學方法。根據學生的認知風格和群體特征調整相應的教學方法。大多數高職院校的學生一節課很難始終專注于學習,因此任課教師安排的教學內容不宜過多和理論化,要采用多種教學方法讓學生持續保持注意力,做到少而精,注重知識和能力相結合的培養,讓學生內化成自己的知識、學會運用是關鍵。3.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以賞識的眼光看待學生,多用贊許的方式來表達情感,多予以肯定和表揚,讓他們看到自己的進步,嘗到成功的喜悅,這會強化他們往優秀的方向發展。總之,為使教學達到最佳效果,應在“賞”字上下工夫,通過“賞學生”,引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自信、激發潛能、傳遞希望、成就學生。
二、信息化應用技術發展是高職教育走向微時代的催化劑。
(一)信息技術應用的快速發展孕育了教育“微時代”發展環境
信息技術(InformationTechnology,簡稱IT),狹義上講,主要是指多媒體技術和網絡技術。該技術在教育中的應用,引發職業教育的一場“微教育”革命。從教育史上看,沒有語言的發展,文字的誕生,印刷術的發明,沒有這些技術的出現,就不會產生一次又一次的教育革命。顯然,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使職業教育日益處在信息技術環境下。借助音視頻制作、移動互聯網技術創設人——機、人——人互動系統的學習環境,使知識的傳播實現了時間與空間的超越。
(二)學生對教學的更高要求促使教育“微時代”的發展
通過問卷調查,高職學生及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學生有90%以上的學生(發放100份,收回100份,有效問卷100份)對目前的教育不滿意,上課學習提不起興趣來,遇到問題也很少問教師,往往采取“百度”的方式解決。100%的學生持有智能化手機并喜歡觀看網絡視頻,持續時間較短且以學習為主的較少。由此可以了解到,學生對于知識的需求已經由傳統的課堂接受教師填鴨式的灌輸轉化為自主探索性的學習,對教師的依賴性越來越小,對網絡的癡迷程度越來越重。但是,由于缺乏正確的引導,學生利用網絡學習的能力還有待提高。如60%的學生未接觸過微課網站,在精品課程建設負責人的引導下會觀看教學錄像,卻未等看完就產生了厭煩情緒等。很顯然,學生的自主探索與學習要求高職教育的“微時代”快速發展。這一發展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教師的正確引導,使學生正確使用互聯網工具學習;二是豐富微課教學內容,滿足不同學生的不同需求。
(三)教師對教育的更高追求促使職業教育“微時代”的發展
高職學生的學習情緒化較強,對感興趣的東西學習積極性較高,而對于內容枯燥的內容則學習效率較低。同時,職業教育的生源參差不齊,對知識的學習要求不盡相同。顯然,職業教育教師面臨新的挑戰。通過對高職院校及應用型本科院校教師的調查了解到:年輕一點的教師都比較了解微課,甚至有些教師還參加了微課比賽。教師們普遍認為微課能夠豐富課堂教學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師生交流與溝通;微課還能夠有針對性的有效解決教學中的重難點問題,利于學生的自我學習。90%以上的教師都表示愿意選擇微課教學作為職業教育改革的切入點。但多數教師提出制作微課會增加教學負擔,尤其是教學設計環節難度較大。
三、高職教育走向微時代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高職教育走向“微時代”,就是實施“微教育”。眾所周知,教育是以課程為陣地的,無論是理論課程、實踐課程、還是理實一體化課程,都是教師針對教學對象圍繞課程的教學目標、教學方式、考核形式等展開。因此,在高職教育走向微時代的背景下,開啟“微教育”的正是“微課程”,它成為職業教育的必然產物。“微課程”是指以視頻為主要載體,記錄教師圍繞某個知識點或者教學環節開展的簡短、完整地教學活動,并配套教學設計文本、多媒體教學課件等輔助材料,一般時長在10-20分鐘之間。相對傳統的課堂教學活動安排,微課的制作是在教師的精心準備下,教學設計和教學內容也都是經過教師的仔細斟酌,微課時間雖短,但教師前期投入很大,目標明確,針對性強。
(一)“微時代”為“微課程”的發展帶來了機遇
微課程,就是“微型視頻課程”,它是以教學視頻為主要呈現形式,圍繞學科知識點、例題習題、疑難問題、實驗操作等進行的教學過程及相關資源之有機結合體,借助互聯網技術進行廣泛傳播。具有教學知識結構微小,教學時間短小的特點?,F代信息技術的發展使得這種微課程得到了學生的追捧與喜愛,其高效的教學效果得到了教師的認可??梢哉f,微課程在今后的職業教育中有著廣闊的發展空間。
(二)“微課程”的發展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一個成功的微課程視頻可以有效幫助教師提高教學效果,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效率,但制作微課面臨技術與教學設計的挑戰。教學設計是微課的靈魂。需要根據學習對象設計學習目標,分解教學知識,確定教學內容;同時,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呈現教學內容;設計科學評價形式。比如:操作性微課采取演示的實景教學,而解題類教學采用寫字板的形式,逐步寫出解題步驟,更能夠引導學生思路。因此,不同的教學內容采取不同的呈現形式,不同的呈現形式又會帶來不同的教學效果,這主要由教學設計及學習者的特點決定。信息技術的應用是制作微課的關鍵支撐因素。在調查中絕大部分教師表示愿意采取微課輔助教學,提高教學質量的同時,也紛紛表現出制作微課的為難情緒。微課主要是利用多媒體與互聯網技術將音視頻整合到一起的超小型視頻課程。因此,制作微課需要對視頻進行拍攝、后期剪輯制作等,涉及到AdobePremiere或是會聲會影等軟件的應用,甚至為了追求微課視頻的完美效果用到更為復雜的Autodesk3DSMax或MacromediaFlash等軟件的使用。這些技術的應用對于教師來說是一個挑戰,要求教師學習軟件操作,掌握一定的音視頻制作技術。
二、職業教學能力
1、職業教育能力
教師應該明確旅游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掌握最新的職業教育理念,選擇更好的適合學生發展的教學模式,注重教學方法創新,構建適合學生實踐綜合能力提升的課程體系,為學生的實習實訓以及各方面的綜合考核制定較好的評價機制。同時,認真研究學生的特點,高職院校的學生有一種失落感,學習目標不夠明確,旅游管理專業是社會服務型較強的行業,需要學生能夠從基礎做起,不斷豐富知識,不斷積累經驗,培養他們的職業意識,強化他們的職業道德。教師能夠因材施教,結合旅游行業的崗位能力要求培養學生綜合能力。高職教師應該更加注重旅游專業的特點,不斷強化學生綜合能力,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增強學生的未來發展潛力。
2、職業教學能力
高職旅游管理專業教師還應具備較強的教學能力,能夠根據職業教育的特點,圍繞旅游管理專業實際,設計更多的適合學生發展的教學方案,具備較強的課程設計與開發能力。旅游管理專業涉及領域非常廣泛,學生不僅要掌握地理歷史知識,還應該讓學生獲得更多的社會人文知識、心理學知識。因此,每一個教師都應該具備全局觀念,理清專業課程之間的關系,注重課程開發和設計能力的提升。還應該具備教學的設計組織、課堂的控制以及對學生綜合考核能,幫助學生更好地實習和實訓,提高自己課堂駕馭能力。能夠圍繞教學目標和學生基礎,采取有針對性的考核策略,引導學生更好地自主學習,讓學生能夠真正學到知識,提升能力,培養和造就更多的適合旅游業行業發展需求的高層次人才。隨著信息化技術的發展,高級旅游管理專業教師還應該具備運用現代教學技術手段的能力,尤其是運用現代化的教學設備,精心制作各種適合學生發展的課件,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輔助教學。同時根據學生對專業的學習基礎和興趣,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能夠運用較為新穎的教學方法來激勵學生,比如頭腦風暴法、任務驅動法、情景教學法等,靈活選擇不同的教學方式,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提高自己的課堂教學和駕馭能力。
三、科研能力
教師不僅僅對學生進行知識和能力的培養,還應該結合當前的教學實際,圍繞旅游行業發展現狀,開展學術研究,努力成就高素質研究型教師。將學校的理論教學與旅游行業的發展實際相結合,針對當前旅游業所出現的各種問題以及教學中所出現的問題開展研究工作,爭取更多的科研項目既能夠提高旅游管理專業的教學能力,又能夠針對當前旅游業所存在的問題,研究出更多的解決方案。和同類院校開展合作研究,開發出更多的適合學生發展的校本教材,開展有針對性教學。
四、溝通交流協調能力
高職旅游管理教育必須緊跟社會和時展步伐,圍繞市場經濟發展需求,立足旅游行業特點,提升溝通協調能力。在教育過程中不能照本宣科,而應該結合市場對人才的需求,及時掌握市場的最新發展動向,堅持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提高溝通與協調能力。作為教師首先應該具備這方面的綜合素質,以便在教學中更好地與學生進行溝通,還能夠逐步培養學生從事旅游管理行業所需要的溝通協調能力。因此,作為教師需要不斷提高自己的交流能力,多參加一些專家交流會,多參加一些學術性會議,尤其是多與企業進行溝通合作與交流,一方面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和實習機會,另一方面也能夠為學生的實習提供更好的指導作用,同時也能夠促進教師的溝通協調能力培養。
二、新形勢下高職教育發展的對策
(一)不斷的完善高職教育社會環境
高職院校要想有效的創新并完善高職教育,就必須確立正確的辦學態度,消除那些不重視高職教育的思想和偏見,努力構建平等、公正的教育環境,鼓勵教師樹立平等的職業觀和教育觀,讓全社會都意識到職業技術教育的重要性,重視高職教育,同時還要大力的宣傳高職教育在我國教育體系中的作用和地位,明確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對技術過硬的應用型人才的需求度,調查并了解其他國家高職教育發展的狀況和未來發展的方向,在結合本國高職教育實際情況的基礎上來建立和完善具有中國特色的高職教育方式,讓人們可以真正的接受高職教育,消除社會對高職教育的偏見,從而來不斷的完善高職教育的社會環境。
(二)創新高職教育管理體制
新形勢下,雖然我國的高職教育在經濟社會不斷進步和發展的環境下取得了飛速的發展,但是其在教育管理體制的建設上依舊存在不足之處。現階段,雖然我國高職院校已經完善了過去高校由中央集中管理體制中存在的問題,并將管理體制改革為由中央和省的二級管理,但是,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這種管理體制已經不能適應時展的需求[3]。高職教育不僅具有很強的行業性,同時也具有不同學歷教育的特殊性,所以我們應該采取自由放任的措施,給高職院校較大的自主辦學權利,讓高職院校在省級和當地政府共同管理和控制下,來發揮服務社會和經濟的作用。此外在我國高等教育日益大眾化的背景下,高職教育還要不斷的轉變教育觀念,確立正確的人才培養目標,積極的打破各院校之間的界限,加強聯系和交流,對高職教育界限統一領導,并且還要建立高效的協調機制進行高職教育管理,強化對高職教育的引導,與此同時,高職教育要遵循現階段我國的考證標準和專業技術資格標準,實施持證上崗,持證就業的制度,從而來推動高職教育的協調發展。
(一)經費市場
根據政府經費配置是否具有競爭性,分為基本計劃經費和項目經費,其中計劃經費主要是指政府為高校提供的非競爭性的生均撥款,此經費主要是為了實現高校人才培養目標而采取按照學生人數等進行的計劃性的經費配置方式。近年來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國家加大對高等教育的經費投入,除了非競爭性的生均撥款等基本經費支出外,用于高校學科、專業建設以及科學研究的項目經費逐年增加。其中高校競爭性的項目經費主要是指為了實現高校的發展目標,由政府財政專項資金或者高校非稅資金安排,在高校間以競爭性和效率為標準而設定的專用經費,主要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社會科學基金、教學團隊、科研團隊、精品課程、特色學科專業以及各種平臺建設項目等。高校或個人要想申請到項目經費,必須提升自身的實力,毫無疑問,以競爭為動力機制的經費市場可以促進高校教學質量以及科研水平等方面進一步發展。
(二)師資市場
師資是學校生存和發展重要的人力資源,而高校教師是高校教學、科研和服務社會三大功能實現的重要主體。一般而言,師資市場的主體主要是指師資這一人力資源的供給方和需求方,師資市場的價格即教師的工資如一根指揮棒調節著教師和學校的雙向選擇行為。在競爭比較充分的師資市場中,教師的工資待遇作為一種信號,調節著學校和教師雙方的行為決策。對于教師而言,常在不同工資待遇供給主體中進行選擇,并最終會把自身的人力資本使用權讓渡給工資待遇較高的購買者,教師的這種行為正是其追求自身收入和福利最大化目標的體現,這也正是師資市場充分競爭的必然結果。對于學校而言,在選擇教師時,主要是以自身發展最大化為目標,具體而言,學校在師資市場中,總是會選擇那些與其支付工資待遇相吻合,并且能帶動學校教學、科研等進一步發展的教師。尤其是在高等教育領域,當前好多高校為了吸引優秀教師,常在招聘簡章中列出一些優惠政策或者福利待遇。
(三)生源市場
隨著高校擴招政策的實施,高等教育規模的逐漸擴大,學生選擇高等教育的權利越來越大,他們往往會從自身家庭承受能力以及高等教育供給需求現狀來主動選擇進入何種類型、水平、專業的學校學習。各高校為爭取生源努力從各方面提升院校吸引力,于是在市場競爭機制的推動下高等教育逐漸呈現多樣化,形成了高等教育生源市場。首先,從高等教育自身發展影響生源市場角度來看,我國多數高校對學生的選擇主要是以高考分數為標準,因為分數某種程度上能夠反映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分數就如一根指揮棒影響學生對高校的選擇,如各高校會根據學校自身定位確定分數線,而學生會努力達到自己理想院校的分數線,無形中分數線會促進生源素質的提高,進而影響生源市場。當然,各高校的聲譽、辦學規模和質量以及學校環境,教師隊伍等都會對生源市場產生影響。其次,從學生的選擇對高等教育發展影響角度來談,我們知道生源是院校發展的基礎和生命力,高校能否順利的發展,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生源的數量和質量,隨著高等教育邁向大眾化甚至普及化的發展階段,學生對高等教育的選擇范圍擴大,學生在選擇高等教育時,除了考慮學校的聲譽以及各種硬件環境外,更多的要考慮以后該學校該專業的就業情況,因此學生就高校專業選擇的這一信號影響高等教育自身專業學科設置。
(四)院校市場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深入發展,高等院校數量日益增加,各高校要想更好的生存和發展,離不開各種資源的供給。由于一定時期資源的有限性和稀缺性,各高等院校必須通過競爭爭取發展資源,便形成了高等教育院校市場。簡言之,高等教育院校市場主要是指為了更好的發展,高校間對人力、財力、物力等有形資源以及社會聲譽、制度優勢等無形資源開展的競爭合作現象。首先體現在高校間財力、物力之爭,目前大學物力財力資源的供給主體呈現多樣化,既有來自政府財政撥款和科研經費支持,也有企業合作資金、學生家長提供的學費以及社會捐贈等等。其次體現在高校間人力資源之爭,包括高校生源、師資以及學校管理者。高校間無形資源的競爭,主要體現在大學的社會聲譽和制度供給競爭方面。社會聲譽主要是社會對大學作出的評價,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學在社會中的地位和形象。社會聲譽作為大學的無形資源,其實質也是一種無形資產,直接關系到學校的人力(主要指師資和生源)、財力和物力等資源的供給狀況。因此,各大學為了自身在大學排行榜中有個顯赫的位置,會努力提升辦學質量和水平。除了大學排行榜這種無形資源的競爭外,還涉及到政府的制度供給這種無形資源,例如,國家的““985工程”“211工程”以及國家及省部級重點科研項目及成果獎勵、重點實驗室等,這些都是作為官方認可的無形優勢資源,它不但能夠帶來可觀的經費投入,而且無形中會促使高校獲得各種有形或者是無形的資源,促使這些高校更好的發展。
(五)技術服務市場
隨著知識經濟的深入發展,技術的創新和應用已經成為生產力進一步發展的必然要求,在高等教育領域,高校作為技術創新以及社會發展的信息源的重要主體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當代涉及多學科的政府決策、企業技術咨詢以及地方發展規劃等,這些都離不開大學的咨詢。目前,高校中的產學研合作模式就是大學適應市場的體現,同時產學研合作的市場化模式又進一步推動高校的學科、專業建設,促進高校內部決策市場化、科學化。
二、構建高等教育外部治理市場機制的幾點思考
(一)充分發揮市場機制
在高等教育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市場是客觀存在的,在經濟社會中,我們無法回避市場的重要作用,具體到高等教育領域,高校應充分認識到市場機制的重要性。回顧我國高等教育的改革歷程,市場力量已經不可避免地在高等教育領域的各個環節發揮作用。如高校教師在不同學校間的競爭性流動,尤其是目前高校關于高層次人才的引進方面,多是以競爭性的優惠待遇收攬人才,出現所謂的“協議工資”這樣市場化工資分配方式,這些都是市場機制通過價格、競爭等手段實現師資資源優化配置的體現。再如,生源市場上的學費變革,大致經歷了從免費到收費的教育過度,且各級各類學校學費標準多樣。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市場機制通過價格手段發揮資源配置的作用。最后,如就業市場,高校畢業生由之前的國家“統包統分”到目前的“自主擇業”,這些變化同樣是高校就業市場引入市場競爭機制實現人力資源優化配置的體現。需要注意的是,在充分發揮市場機制重要作用的同時,要認識市場機制的負面影響。例如,目前在我國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深入開展,出現大學盲目擴招,各種教育資源嚴重匱乏,教室、實驗室和圖書館等無法滿足擴招后學生的正常需求。因此,高等教育在引入市場機制時,要有效利用市場的積極因素,盡量避免市場盲目性帶來的消極后果。
(二)發揮市場機制
在高等教育治理制度中的重要作用治理制度是通過吸收多元利益參與者來共同治理大學,平衡不同利益主體的利益沖突,促進資源優化配置的制度安排。因此,不同于傳統封閉的資源配置制度,治理制度是體現多元主體參與的資源配置的制度安排。例如,在高等教育中,學科—專業—產業鏈這一組織制度,就是引入市場機制的治理制度的典型代表。所謂學科—專業—產業鏈,簡單來講,是指高校的學科、專業為產業鏈中企業提供智力、技術支持,同時產業為相應的學科、專業提供資金、場地等資源支持,二者在互動合作中形成利益的共同體。學科—專業—產業鏈不是自發形成的,也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政府合理規劃、市場正確引導以及大學積極參與。但是隨著知識經濟的深入發展,在高等教育外部治理中,要實現學科、專業與產業鏈的有效對接,市場機制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國內,胡赤弟教授對學科—專業—產業鏈理論的構建作出了重要的貢獻,他指出,要想使學科—專業—產業鏈持續地運轉下去,必須依靠市場這一關鍵力量,利用市場可以為這一利益共同體建立起持續運轉的資本運作模式,同時利用市場的競爭機制為其提供不斷創新的動力。因此,在構建學科—專業—產業鏈這一治理制度時,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
職稱評聘工作是人事管理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科學的制定職稱評審條件,合理的設置專業技術崗位,加強專業技術職務聘后管理,是全面推行高校全員聘任的基礎,也是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核心內容,隨著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斷深化健全和完善職稱評聘制度顯得十分迫切和重要。
一、當前高校職稱評聘中存在的幾個問題
(一)、職稱評審標準制定不科學
目前,高校及各行業職稱評審標準大都由各省市人事職改部門及不同的行業自行制定,因此,不同的系列就會有不同的評審標準。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教育主管部門不可能設置所有幾十個系列的評審會,由于不同系列職稱所制定的評審標準不同,使同在一所高校申報不同系列職稱晉升機會就會不一樣。
有輕教學的現象。在教師系列高級職稱的評審中,教學效果再好,沒有核心期刊文章就不符合晉升條件,不能參加評審,一些教師到處找核心期刊發表文章,花費了大量時間,有的不惜花費高額版面費。高校教師職稱評審條件規定,“35歲以下申報副教授職稱、40歲以下申報教授職稱必須取得碩士學位,”這對于一些剛從事教師工作不久的年輕教師,無疑是一種考驗,為了晉升職稱,有的盲目進修,花費大量時間和金錢,但是收效甚微。
還有的既不安心教學,更是忽視了對自己綜合能力的培養和提高。而對于那些學歷相對低一些的教師,雖然教學效果很好、科研成果突出,高學歷、資歷也把他們擋在了職稱評審的大門外。
(二)、職稱評審過程中存在不公平的現象
主要表現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有的參評人員所從事或研究的學科屬于交叉學科或邊緣學科、新興學科,因而成了評審中“姥姥不疼,舅舅不愛”的棄兒,因為沒有這方面的專家評審,其標準也比較難界定,有的參評者連續申報多次都未能通過,極大地傷害了這部分教師的積極性。第二,大評委會的設置,出現外行評內行的現象。由于大評委會成員中多數不是相應學科的專家、學者,他們對申報者的真實學術水平自然無法作出比較準確的判斷以至于在投票是時往往不是根據申報者的學術水平、研究能力等等,而是憑感覺、有的甚至是憑關系,這樣的評審結果必然會存在優秀申報者落選有不小差距的人卻榜上有名。第三,無記名投票方式容易使一些專家在評審時存在一種有“權”無“責”的可能,在強大的關系網、人情網下也會產生不公正的結果。第四,職稱評審會召開期間,安排的時間往往都比較短,但在申報人員多,在評委少的情況下,評委對每位申報者提交的申報材料審核時間不夠充分,也容易產生偏差。
(三)、職稱評聘中有重評審,輕聘任的現象
長期以來,人們受傳統的人事管理體制影響對聘任制認識不足,重評輕聘,以評代聘的現象突出。使得一些專業技術人員把大部分的時間都用在“創造條件”評職稱上,認為只要能夠評上職稱學校就一定會聘任,致使部分專業技術人員得了職稱就萬事大吉,不思進取,有吃老本的現象,嚴重地制約著學校聘任制的改革與深化。
二、解決職稱評聘中存在問題的對策
(一)、制定更科學的評聘標準
1、高校與其它行業的特點和性質有著本質上的差異,比如,高校從事衛生、工程專業人員與專業從事衛生、工程工作的專業人員放在同一行業評審部門來評審的話,顯然高校的專業人員就會處于弱式,如果放在行業評審部門來評審的話,永遠是“吃虧”的,為了平衡這種不平等關系,上級人事職稱評審主管部門,有責任和義務在做好同一系列的專業技術人員評審縱向公平的同時,也要做好不同系列專業技術人員橫向公平,并制定出有利于平衡高校中教師系列和其它不同系列專業技術人員的評審條件。另外,適當下放不同系列的評審權給高校使高校不論是教師系列、衛生系列、工程系列等等系列的每一個申報者都處于同一起跑線上。
2、消除輕教學的現象。高校不僅是科研場所更重要的任務是教學工作。一方面,我們必須在職稱評定過程中正確處理好教學數量與質量關系、科研數量與質量的關系、教學與科研的關系,保證評審工作科學、規范、可操作性。另一方面,要加強對申報教師職稱的教師進行嚴格的教學考核,適當提高教師教學課時量,教不好的,課時不夠的,不能申報教師系列。年輕教師教學經驗少,不宜一開始就在科研上花費過多的時間和精力,應該重視教學,提高教學質量。在教師系列評審時應區分側重教學的教師和側重科研工作的教師進行評審,不要只看文章的篇數,而是要注重質量,有教學論文、教學課題的在教師系列評審時應優先通過。對于那些既在教書育人方面成績突出,學術研究方面成果多的教師,應當放寬條件,使真正有能力的人脫穎而出。
(二)、組織評審要公平、公正
首先,必須精心挑選、嚴格審查、合理安排學科評審專家,從源頭上杜絕不公平、不公正的現象發生。
對于從事交叉學科、邊緣學科和新興學科專業技術的申報者,要給予重視和扶持,評審時不能采取“踢皮球”的態度,在不很明確應放在哪個學科組評審的情況下,可組織由涉及多學科的專家進行聯合評審。
其次,為了避免外行評審內行的現象發生,筆者認為,學科組評審的地位應該突出,應把評審的重心放在學科組上,充分尊重學科組專家的意見。
一般來說,學科組的專家都為本學科、本專業的權威,是他們在評審會期間對每一位申報者組織答辯、進行學術論文水平鑒定和申報材料詳細審閱等具體的工作,他們十分了解每一個申報者的情況因此,學科組專家評審結果可以說具有權威性,應視為最終的評審結果。
再次,變無記名投票為有記名投票,使每一位評委都明確標注代表專家學術尊嚴和對評審結論負責的名字,以便接受監督。
第四,采用細化、量化職稱評審條件的方式,變投票為打分制。制定一個科學的量化評審標準,并規定相應的起評分數,除對申報者進行綜合評價外,還應逐項地進行評分、比較,然后從高分取到低分,把人為因素降低到最小,使評審結果更加準確更加公正、公平。
(三)、轉變觀念,淡化職稱評審,加強職稱聘任和考核
職稱的評和聘是不同性質的兩回事“,評”的依據是業務能力、業務水平,是上級主管部門為不同職稱制定的條件和規定,達到了條件就可以申報或取得相應的職稱,解決的是資格問題;而“聘”的依據則是學校根據工作需要、崗位設置和經費承受能力,解決的是待遇問題。然而,在很大一部分高校中采用的是評聘不分的終身制,造成少數教師急功近利,缺乏競爭意識,最終阻礙了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因此徹底區分評與聘是高校當務之急。
1、高校人事部門必須轉變觀念,積極配合國家的人事制度改革,加強對專業技術人員進行評聘分離的重要性、必要性教育,提高他們對聘任制的認識。借鑒國內外職稱評聘方面的經驗,提出適合市場經濟及本校實際的管理模式。如淡化評審,不拘一格聘用人才,只要達到學校崗位設置要求,可采用“低職高聘、先聘后評”等方式吸引人才。
2、消除聘任“終身制”,加強聘后管理。如成立考核小組,加強聘期中期和聘期終期的考核工作防止出現聘上崗位后得過且過,不求上進,不出成果的現象。積極探索并制定科學、有效、可行的考核辦法保證聘用教師在聘任期內逐步完成所在崗位需完成的任務,使聘任考核工作制度化、規范化、科學化,促進教學科研工作的開展。
3、是學校應根據本校的發展目標、經濟實力以及專業人才隊伍的情況,選擇適合本校特點和優勢的聘用模式。合理設置高校專業技術崗位,按需設崗,以崗聘任。按需設崗是職務聘任的重要前提,要科學合理設置崗位,有多少的崗位,就聘多少個專業技術職務,因事設崗而不能因人設崗。根據學科建設、教學活動及科研工作的情況,可以在教師崗位中設置以教學為主、以科研為主、教學科研并重的三種類型教師專業技術崗位,這樣教師們就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進行合理的選擇,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長。
4、是設立終身高級專家職位,吸引優秀人才來校工作,并與他們簽訂終身聘任合同,解除他們的后顧之憂,為他們營造寬松、自由的學術研究環境使他們能夠全身心投入到教學科研中去,促進學校教學科研工作的可持續性發展。
綜上所述,職稱評聘對高校專業技術人員舉足輕重,它不僅是專業技術人員學術水平、工作能力、工作業績的綜合反映,也是黨和國家對知識和知識分子的尊重以及對知識分子復雜勞動的肯定。職稱評聘標準過低或過高,都會造成專業技術人員心理壓力過大,影響其內在的事業心和創造力發揮從而也梏桎著職稱評聘工作的良性發展。因此,只有職稱評聘工作制度健全了,透明度增加了,評聘程序和方法充分體現出客觀公正的原則,才能保證評聘的質量,調動廣大專業技術人員的積極性、創造性,穩定專業技術人員隊伍。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