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2-01 14:29:33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小學四年級德育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2.家長對學生教育理念有待更新,社會、家庭、學校三結合工作仍需加強。
3.需更加注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促進學生身心全面和諧健康的發展。
二 、今后工作設想
1.進一步加強師德建設,突出全員育人觀念,充分發揮全體教師的育人作用,真正做到服務育人,教書育人的全方位育人觀。
2.加強德育科研,探討新形勢下德育工作的針對性、時效性、實效性。繼續加強德育課題研究工作,進一步提升教育管理水平,把研究成果及時應用到學校教育工作中去。
【中圖分類號】G623.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11-0047-02
前言
對于小學生來說,閱讀是他們必須掌握的一項基礎能力,也是當前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點。我國在課程改革的目標中,提到要提升學生各方面的綜合素質,閱讀能力就是綜合素質中的重要指標,所以小學語文教師對于閱讀教學策略的研究和實踐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當前小學四年級語文閱讀教學中的突出問題
1.課堂教學過度依賴教材
和語文其它方面的教學相比,閱讀教學的靈活性更強,其教學目的是培養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而不是讓他們背誦課文,所以教材中的文章只起到一定的引導作用。但是許多語文教師是“教材寫什么,課堂講什么”,對于教材中的重要學習課文,不論必要與否先讓學生把大段的文章背誦下來,這種教學方式缺乏對閱讀資源的開拓和創新,過于流于形式[1]。
2.教學思路落后
當前小學四年級閱讀教學中,教師沒有明確學生在課堂中的主置,同時過于強調學生的刻苦學習。一些教師在課堂中只顧自己滔滔不絕,并沒有考慮到學生是否愛聽,是否有疑問,是否有意見。這樣以來,一方面教師講的十分辛苦,另一方面學生在臺下昏昏欲睡,不利于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二、小學四年級語文閱讀教學策略
1.重視課外閱讀積累
閱讀教學的教學素材不應該只關注教材的內容。教師在利用好教科書的前提下,需要合理的引導學生去主動搜集資料,閱讀課外文章,進而提升他們的閱讀能力。比如,教師在講解生詞、生字的過程中,可以使用相關生活經驗或者淺顯易懂的例子來讓學生理解字詞的含義;在開展“叩響詩歌大門”綜合性學習時,引導學生搜集他們喜歡的詩歌;在講解“人物描寫一組”時,可以指導學生讀簡版《西游記》或者《水滸傳》等,指導學生摘抄印象深刻的內容,并且簡單做讀書筆記。這樣以來,既能讓他們拓寬自己的知識面,還可以促進他們寫作技巧的提升,實現閱讀能力的提升[2]。
2.設計有效的閱讀形式
教師在指導學生讀書的過程中,需要應用靈活多樣的形式。為了讓學生獲得美的享受和思想上的熏陶,教師需要對文章的重點和精華部分進行示范性的閱讀。如果文章中含有比較難理解或者負責的段落,教師需要的使用領讀的方法來引導學生讀順、讀通,讓學生才不同的聲色和聲調上了解文章的結構和層次。對于自然多較多、篇幅較長的課文,教師可以指導班級學生進行連續讀。為了讓學生能夠快速理清文章脈絡和其中的線索,并且提取其中的關鍵詞語和句子,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默讀,并且細心品味句子。同時,也可以使用小聲自讀的方式讓學生感受描寫生動、語句優美、含義深遠、畫面集中的地方。對于故事情節和對話居多的文章,可以應用分角色朗讀的形式,進而體會人物內心情感,理解文章內容。對于精彩語段、詩歌、警句,可以使用齊讀的方式,進而活躍氣氛、激發靈感、強化記憶。閱讀的方式有很多,教師需要因材施教,并且選用合理的閱讀方式,進而讓學生讀通、讀熟、讀懂,進而在閱讀文章中收獲知識。
3.重視“寫”的訓練
在小學語文四年級教材中,不僅具有豐富的內容,同時還有精美規范的語言,這些都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但是需要明確的是:閱讀教學中所說的“寫”和寫作教學中的“寫”具有不同的內涵[3]。閱讀中的“寫”指的是根據課文的語言形式和思想內容而寫出的片段性的感想,屬于一種練筆,這種練筆耗時少、收獲大、目標明確,一方面能夠促進學生對文章內容的把握,另一方面可以加深學生對文章內容的深度理解,并且把握文章中的語言形式。所以,這樣的“寫”,“言之有情”,“言之有物”,同時和“讀”相得益彰。比如在講解《觸摸春天》的過程中,手指悄悄的合攏,攏住了蝴蝶,她的臉上充滿驚訝,這個時候,她會想些什么呢?她想說什么呢?他的眼前是什么樣的影像?教師可以抓住此處的語言空白,讓學生動筆寫,進而進入課文的語境當中,道出文中人物的心理獨白,進而激發學生的激情和思維的花火,水到渠成的體會到此時作者的內心世界,并且把握好文章中向往光明和生活美好的主題。能夠應用這種教學方式的課文有許多,教師需要抓住文章中心內容,并且融洽的、合理的加入“寫”的訓練,讓閱讀教學更上一層樓。
三、結論
綜上所訴,小學四年級是小學生語文學習的重要時期,其教學質量直接影響到其它方面語文教學的成效。所以說,小學語文教師需要革新傳統的教學思路,并且加強對創新教學策略的應用,從而切實的提升小學語文教學水平。
參考文獻:
[1] 沙華中.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本質回歸――聽《李時珍》課后對京、蘇兩派閱讀教學的思考[J].教學與管理,2013,(08).
所謂“高效課堂”,即指教學者通過運用各種創新的教學技術手段,使用各種新型的教學設施,能夠極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習興趣,能夠使學生以極高的效率完成學習任務,能夠最大限度地掌握所學內容。高效課堂相較于傳統課堂教學模式,其最大優勢在于能夠使枯燥無味的教學學習過程變得輕松有趣、省時高效,而且通過對比實驗可以看出,同樣的教學學習內容,高效課堂里的學生對學習內容掌握的扎實程度要遠遠高于普通課堂里學習的學生。由于數學這一學科自身比較抽象,學習起來難度也比較大,種種原因阻礙著教學效果的改善情況,如何運用高科技手段來突破這一藩籬,是我們需要深入探討的問題。
一、開展“高效課堂”教育的具體舉措
1.通過設定情境的方式激發學習興趣
設定情境即鼓勵學生自己用創設相關情境的方法將所要學習的內容結合到相關情境中去,使學生更生動形象地理解所學內容,通過這種方式可以極大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學生在創造情境的過程中,會逐漸理解所學知識,并學以致用,學用結合,這筆單純的抽象學習要更為高效,省時省力。可以讓學生自己編造一個小故事,故事情節中包含所學知識,學生在編造故事的過程中,會將自己所理解的知識結合到故事中去,這樣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也加深學生對知識的記憶,并培養了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例如傳統的“雞兔同籠”問題,就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范本,通過創設雞兔同籠的故事情境,將二元一次方程的運用體現得淋漓盡致,這種形象的方式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加深理解記憶。
2.通過組建學習小組的方式來營造互相幫助互相學習的氛圍
在新課改的形勢下,在課堂上結成學習小組是一種非常高效的學習方式,通過學習小組的組建,一個小組內的學生可以交流自己的學習心得體會,互相學習,取長補短,同時在學習中可以鍛煉學生與人溝通交流的技能,也可以通過小組的組建鍛煉學生的組織協調能力,相當于讓學生進行了一場小規模的社會實踐活動。通過這種方式,學生們也可以體驗一下當老師的樂趣,學生可以將自己的學習成果分享,組內學習能力比較高的學生也可以帶動水平稍差的學生來進行高效率的學習。
二、開展“高效課堂”需要注意的事項
1.情境設定不能過度
通過情境設定的方式進行學習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但是最重要的還是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隨著學生的年齡的增長,這種能力的培養顯得越來越重要,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立探究問題,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是非常必要的。過度的情境設定,可能會使學生轉移學習重心,不利于相關能力的培養。
2.教學者應當把握教學過程中“寬嚴結合”的度
本質上來說,教學活動還是由教學者來引導的一場學習活動,給學生適當的自由空間可以激發他們學習熱情,培養其創造能力創新能力,如果給學生過度的自由,又會過猶不及。學生的自制能力較差,就會偏離學習的重心影響學習效果,可能會使學習變為一場游戲,違背了“高效課堂”構建的初衷。同時,在學習過程中要不吝鼓勵,可以給予表現突出的學生獎勵,更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得到更好的學習效果。
在現在的教育環境下提出“高效課堂”的教育模式是十分必要的,教學者通過適當的引導,使學生主動深入地學習課堂知識,比以往的“填鴨式”教學要更為高效,而且教學效果也更為顯著。在傳統教育模式下,由于同一個課堂上的學生由于接受能力、理解能力、對知識的消化吸收能力不同造成了學生的水平參差不齊,但是通過“高效課堂”這種教學模式,可以使教育者及時發現學生的差異,并采取針對性的措施來因材施教,從而可以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而且由于現代教育愈來愈重視學生的綜合素質的提高,通過這種教學模式,可以鍛煉學生的獨立思考的能力,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鍛煉學生的創新能力,這樣不僅能夠更好更高效地達成教學目標,也更為符合現代素質教育的目標。
參考文獻:
工作措施:
一、理論學習與時俱進
1.精心組織理論學習,提高學習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主要圍繞以下專題開展學習活動:
⑴《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和《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
⑵有關教學策略和教學評價的理論和經驗。
2.繼續鼓勵教師撰寫教育教學論文,從實踐上升到理論。
二、常規管理常抓不放
1.組織新上崗英語教師學習常規,對照常規,搞好外語教學的每一環節。重點要抓好課堂教學常規的落實,著眼于培養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通過創設合理的教學情景,引導學生在模擬或真實交際中理解、模仿和運用語言;要充分運用實物、圖片、手勢、直觀教具和表演等方法,生動活潑地進行外語教學。本學期將繼續組織體現這些導向作用的研究課和示范課,供大家觀摩學習。總結經驗,推廣成果。
2.抓好教研組建設。英語教研組要在落實常規方面發揮重要作用。要做到每周堅持集體說課備課,發揮團隊協作精神,用集體的智慧來促進自己的教學。抓好英語教師的“六認真”工作,英語課堂教學力求體現“新、精、活、實”的要求。教師優良課率達100%,優課率達60%以上。
三、教學研究人人參與
1.加強英語學科課程改革課堂教學研討,使英語教師人人明確基礎
教育改革是以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為重點,以學生學習方式轉變為特征,以應用現代信息技術為標志,關注學生體驗,感悟和實踐過程,體現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學理念。
2.根據《英語課程標準》對小學英語學科發展的新要求,積極為教師創設接受繼續教育的機會,不斷加強小學英語教師隊伍專業化建設的力度和效度,提高教師自身的專業素質和教學能力。注重實效,抓好“青藍工程”,發現苗子,培養尖子。積極指導青年教師參加小學英語優秀課競賽和展示觀摩活動。
3.組織好教師培訓活動。通過說課、聽課、評課、講座、集體備課、教材分析等活動,讓教師過好大綱關和教材關,盡快明確備課、上課的基本規范,適應小學英語的教學要求,不斷提高自身的業務素質。
4.充分發揮優秀教師的示范作用,組織優秀教師作理論講座、上示范課、研究課。創造機會讓更多的青年教師脫穎而出。并爭取在11月的英語老師基本功比賽中取得好成績。
5.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畢業班英語全科合格率達98%以上,良好率達70%以上,優秀率達40%以上。非畢業班英語全科合格率達98%以上,良好率達70%以上,優秀率達40%以上。
6.開展雙語教學,加強英語教學與其它學科的整合。
在一年級實驗班的數學雙語教學實驗的基礎上,鼓勵和要求非英語教師使用英語授課。電腦、自然、體育及藝術類教師要努力做到30%以上的課時使用英語教學。
四、開展課外活動,激發學習興趣
課外活動是重要的教學輔助手段,有利于增長知識、開闊視野。有目的、有組織地開展各種適合學生語言水平和年齡特點的課外活動,可使學生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可以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培養興趣。我們準備根據不同年級掌握的知識水平,組織一些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如:手抄報、對話表演、英語課本劇、英語能力競賽等,組織評委認真評定,評出集體獎和個人獎,給予物質和精神獎勵。給學生充分展示自我,認識自我的機會。
為了幫助學生創設英語語言環境,我們準備除了在課堂上用英語組織教學外,課外也引導學生用英語打招呼、對話。并開展“每日英語”的活動。開辟了學校的“紫藤架下”為英語角,利用學校電視臺播放英語歌曲、營造良好的英語學習氛圍,增加語言實踐的廣度和密度,培養學生交際運用英語的能力。計劃在12月成功舉辦首屆“英語節”。
工作安排:
一、做好“EverydayEnglish”的工作。
負責人:顧憶恩
二、英語早讀規范化。
負責人:顧憶恩
三、做好“英語廣播”的工作。
負責人:英
四、辦好“英語角”。
負責人:沈旦萍
英語活動:
九月:三~六年級的“英語日常用語”比賽。
十月:三~六年級的“英語背頌”比賽。
十一月:四~六年級的“英語百詞”競賽。
英語節活動安排:(12月)
一年級:英語兒歌比賽
二年級:英語繞口令比賽。
三年級:英語書寫比賽
四年級:英語小報比賽
俗話說的好:“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古人亦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興趣是學生學習知識最好的內驅力,它能讓“要我學”變成“我要學”。 小學低年級兒童的感知具有明顯的隨意性與情緒性。他們的感知活動較少受目的控制,較多受興趣控制。因此,創設一個生動、有趣的情境,在低年級數學教學中顯得尤為重要。例如:在教學《有余數的除法》時,出示元旦迎新會的布置場景,天花板上掛著按照一紅兩黃三藍規律排列的小旗,師說:“同學們,今天讓你們考考老師,你們隨意說第幾面,老師能馬上告訴你那面小旗是什么顏色。”“老師有什么絕招嗎?”這樣給學生造成懸念,激發他們的求知欲,讓他們帶著追求知識的渴望和疑問,在教師的引導下進入對新知的探索。
二、有效利用學具,培養動手實踐能力,使數學學習更加有效
小學低年級兒童以形象思維為主,利用學具進行直觀、生動的操作,能幫低年級兒童建立表象,形成形象思維,從而提煉出抽象思維。但是,也是因為低年級的年齡特點,他們的無意注意占優勢,有意注意還不完善,很容易被一些新穎的、有趣的事物所吸引。學具有時就往往成了他們注意的對象,一整節課變成動手玩學具,而忽略了老師上課的內容。所以我們要有效的利用學具,要讓學具成為提高課堂效率的工具。首先,要明確要求,讓操作更有目標。很多學生由于在操作時,不明確操作要求,操作時往往顯得無從下手,從而導致玩學具。所以,在操作之前,教師一定要讓學生明確要求,要在確保學生明白之后,再讓學生動手。例如:在教學《幾和幾》時,其中講到4可以分成幾和幾時,讓學生拿出小棒擺一擺,在擺之前,讓學生想一想,怎樣擺不會重復或者遺漏,讓學生想好了再開始動手操作。學生帶著問題去操作,這樣操作的目的更加明確,操作更加有效。其次,培養學生善于傾聽,使操作更加有效。操作完,教師組織同學進行匯報、交流,但在課堂上我們有時會看到,起來匯報的同學在唱獨角戲,其他同學還是繼續在擺弄著他的學具,這樣就導致操作的成效大大的降低。因此,我們要培養孩子養成善于傾聽的習慣,善于傾聽別人發現的數學問題,得出的數學概念,從而形成自己的數學思維。那么,教師應在學生匯報之前,讓所有同學停下手中擺弄的學具,注意傾聽別人的發言。
三、學會思考,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使數學學習更加有效
高校低年級學生的消費行為和心理,直接影響著他們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取向,因此,越來越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為了讓學生樹立科學的消費觀念,培養良好的消費素質,改變不良的消費習慣,筆者對沈陽藥科大學的低年級學生做了專項調查,以期了解他們的消費心理和特征,從而為構建和諧的消費環境貢獻一份力量。
一、高校低年級學生的消費現狀
為深入了解高校低年級學生(大一、大二)的消費現狀,本人在查閱有關文獻的基礎上,編制了《大學生消費觀調查問卷》。本問卷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被調查者基本情況(學院、專業、性別、年級)調查表,第二部分是學生消費觀調查問卷,測試內容具體包括學生每月的生活費、生活費的來源、消費的用途以及消費的理念等幾方面。本人向沈陽藥科大學制藥工程專業、應用化學專業、環境科學專業的大一、大二年級在校本科生發放了230份調查問卷,收回224份,回收率為97.39%,回收問卷全部有效。調查樣本中大一年級占45.09%,大二年級占54.91%,貧困生占32.59%。
根據調查顯示,高校低年級學生每月生活費在400-800(含800元)的占67.86%,每月生活費來源為家中補給的占92.86%。高校低年級學生每月的生活費主要以伙食消費為主,伙食費在200-400(含400)的占80.36%。除伙食費以外,每月消費的主要用途中,選擇電話費、購買日用品的分別占25.45%、38.39%,可以看出伙食費、電話費和購買日用品為學生消費的主要用途。
二、高校低年級學生的消費現狀分析
1.以實用為消費的基本出發點
在“購物時最注重什么”一題中,選擇“物美價廉”的占70.09%,選擇“名牌”的有3.13%,選擇“產品質量,不考慮價格”的占15.18%,選擇“時尚,趕潮流”的占5.36%,選擇“個性”的占2.23%。因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實用是當代大學生的基本消費特點。
2.消費水平存在很大差距
據調查顯示,高校低年級學生年消費最高的可達到20000元以上,最低的僅有2000元左右,差距巨大。這種差距的形成主要來自于家庭收入的差異。高校內存在著龐大的貧困生群體,他們的消費水平較低,有些人甚至連基本的生活費都難以保障。
3.理性消費占據主導地位
理性消費仍是高校低年級學生主要的消費觀念。對于“每月是否有盈余”,60.71%的人選擇了“有,但不多”。對于盈余如何處理,66.52%的“將盈余轉入下個月的生活費”,24.55%的學生選擇“存入銀行以備后用”。
4.感性消費的影響力不容忽視
由于低年級學生沒有經歷過社會的歷練,沒有形成完整、穩定的消費觀念,進入大學時基本上是他們離開父母第一次自己擁有支配各種費用的權利。因此,往往表現為不會理財,不能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安排消費。在如何安排生活費方面,5.36%的學生選擇“馬上去買或想去買自己想要的東西”,有38.39%的學生選擇了“沒什么安排,想用就用”。對于“是否建立了消費記錄”,32.59%的人表示有記錄但斷斷續續的,41.07%的學生表示想過做記錄,但沒落實,1.25%的同學想都沒想過要建立消費記錄。對于“是否有對科學理財知識的需求”,67.86%的同學回答是肯定的。
三、改善高校低年級學生消費觀的對策
1.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消費意識
作為學生的引路人,我們應重視培養和塑造學生健康的消費心理和行為,引導學生形成積極的心態,做一個清醒的消費者。教育學生繼承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培養自身科學的消費意識。引導他們在考慮個人消費時能夠根據各自家庭的經濟條件科學規劃安排,合理、適度地消費,使個人消費標準與家情相適應。
2.引導學生形成科學的理財觀念
培養和加強理財能力是現今的大學生在激烈競爭的社會中生存的必備因素。所謂財商,指的是一個人在財務方面的智力,即對錢財的理性認識與運用,具體包括正確認識金錢及金錢規律的能力;正確運用金錢及金錢規律的能力。我們應該圍繞這兩方面的內容,在學生的日常生活中以生動活潑的形式來達到教育的目的。
3.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節約行為
筆者建議把低年級學生良好消費心理和行為的培養作為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校園文化建設中設計有關弘揚節約行為的主題活動,如開展環保助學行動、舊貌換新顏手工藝品展示行動,并持之以恒,通過這些活動來幫助學生培養良好的節約習慣,從而使節約型的校園理念逐漸深入人心。
4.幫助貧困生逐步提高生活水平
高校應對貧困生實施物質援助,因為物質解困是幫助貧困生減輕生活壓力順利完成學業的一個不可或缺的條件。高校可以通過發放助學貸款,建立貧困生入學綠色通道,募集社會捐贈,發放國家助學金、陽光愛心基金,進行個別資助,幫助貧困生多方面尋找勤工助學崗位等多種渠道來幫助貧困生改善生活狀況。
一、小學語文作文教學的現狀及原因
1.學生自身的因素
對于五年級的學生而言,他們本身的生活積累比較少,平時也缺乏對生活的思考,再加上現在社會上一些因素的影響,學生思想的認識不夠深刻。但是作文是一門生活的藝術,需要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其中,發現生活,思考生活,感悟生活,才能使作文是真實的、心靈的寫照。但即便是有些學生,有著豐富的課余生活,也由于家庭背景和教育的原因,會接觸較多的外界事物,但是,如果學生對于寫作沒有正確的認識,依舊追求華麗的辭藻,而無法將自身情感融入其中,寫出來的文章,依舊是缺乏真情實感、違背生活現實、缺乏生活智慧的。
再加上當前網絡時代的飛速發展,家家都有電腦。有些學生沉迷于電腦游戲無法自拔,缺乏閱讀,生活圈子狹隘,眼界狹小,即便是對生活有所感悟,也苦于不知如何表達。還有一些學生即便是在讀書,也是閱讀一些武俠小說,于作文寫作沒有太大的幫助。這也就是為什么冰心說要讀書,要多讀書,而且還要讀好書了。
2.教學方面的因素
寫作本是生活的需要,是內心情感的流露。這也就是說,作文教學就是要實事求是,但是在實踐的教學中,教師卻將其功利化。作文教學中,缺乏對學生進行生活的引導。在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多數教師的做法,都是一味地傳授給學生一些作文的技巧和方法,甚至是一些固定的模板,只追求考試的高分,卻忽視對學生進行生活化的引導。導致學生在寫作的過程中,為了寫作而寫作,就像是做數學題一樣,死記硬背作文公式,套用作文格式。要么就是作文呈現千人一面的情況,沒有自己的個性和情感,要么就是五花八門,各有不同,使書寫和表達的都是虛情假意的情況。不僅嚴重影響學生的作文興趣,而且還會影響作文教學的效率。
此外,還有一些教師,本身的寫作素養并不高,自己也不能堅持寫作文,研讀和積累寫作的理論。只是有時候迫于職稱的壓力,偶爾寫寫論文,或者應學校的要求,寫一些教學反思、教學總結等,為的也只是應付差事,完成任務罷了。沒有時常的寫作、練習和積累,自然寫作的素養也沒有增進。
3.教學手段的因素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我們的教育行業也進入了一個信息化的時代,各種教學媒介的出現,也帶給學生繽紛多彩的感官體驗和沖擊。很多學生選擇在QQ空間等地方,進行簡短、明了的情感表達,使學生對作文的興趣深受影響,寫作在學生的心中變得越發的不重要,而被逐漸地淡忘。
二、有效進行小學語文教學的方法和策略
1.要樹立大作文的教育觀
在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語文教師應該兵器教育的功利性色彩,認識到學生學習作文,并不僅僅是為了應對考試,為寫作而寫作,更多的是為學生增加文化底蘊,打下精神底色,為學生一生的發展奠定基礎。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先要培養學生愛讀書,多讀書的興趣和習慣,多積累,積淀語言基礎,最終能夠用自己的語言,準確的表達自己內心的情感。
2.教師要不斷學習,加強自身的寫作素養
閱讀教學是小學低年級學生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是學生初學識字、培養閱讀能力的重要途徑,有利于提高小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同時,能夠幫助小學生鞏固語言能力,發展閱讀思維,幫助學生獲得多方面的提升,同時提高小學生審美能力,幫助學生形成正常的世界觀、科學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因此,教師應引導學生的閱讀興趣,幫助學生掌握閱讀的方法,提高閱讀的效果,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
1.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
小學低年級學生對于閱讀處于懵懂的接觸階段,因此,教師應當引導和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小學生初上小學,認識的字數有限,還未能系統地學習閱讀。因此,教師不宜強制性地規定小學生的閱讀種類和數量,否則可能引起學生的反感。語文老師應采取多種形式,激發孩子們閱讀的興趣,使學生認識到閱讀是一件輕松有趣的事。教師應了解學生感興趣的讀物,和學生站在同一角度一起進行閱讀,同時還應激發學生內心的熱情,幫助他們體會到閱讀的愉悅。
教師可以通過親子共讀的形式,充分利用課堂時間、課外時間及興趣課活動時間,以繪本等故事書為媒介,聲情并茂地講述書里的故事。教師在講述故事時,可以通過設置一些疑問,向學生提出問題。一方面,可以有效吸引學生的興趣,使學生對閱讀產生興趣,另一方面,可以使學生產生求知欲,使學生愿意主動從書中尋求答案。在語言閱讀教學中,筆者給學生講述龜兔賽跑的故事,并提出疑問:烏龜和小兔子進行第二次賽跑,到底是誰勝利了呢?這引起了學生的興趣,此時,筆者適時指導學生進行故事的閱讀,幫助學生從書中找到答案。在進行閱讀訓練時,教師也可以組織情景表演來進一步激發學生的興趣,特別是在閱讀神話或者寓言故事時,教師可以幫助學生進行表演。
2.強化學生閱讀能力
除了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外,教師還應幫助學生培養閱讀能力,使得學生能夠通過閱讀掌握和了解語言文字中深層次的含義,理解其中的道理,明白語言文字的表達和寫作方法,幫助學生達到會讀、會學的水平。
教師還應幫助學生學會泛讀,增大閱讀量,使學生從數量上掌握更多的閱讀內容。泛讀可以幫助學生能夠在瀏覽過程中,快速獲取自己需要的信息內容,從而集中注意力,提高信息獲取能力。在泛讀的同時,應指導學生進行有選擇性的精讀。教師可以選取經典課文為精讀內容,要求學生集中精神進行閱讀,充分調動全身感觀,做到口到、心到、眼到,邊讀邊想,養成深度閱讀的好習慣。學生在深入閱讀時,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對在閱讀過程中發現的優美詞句進行摘抄,或者根據需要將相關內容進行收集,對閱讀的難點重點進行勾畫,幫助學生積累豐富的語言素材。
3.結合閱讀強化思考
在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中,應結合學生的特點,幫助他們把閱讀和思考相結合,學會思考,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例如,在北師大版一年級語文教學中,教學《烏鴉喝水》一課時,筆者采取了以讀促思的形式,首先讓學生自己閱讀課文,并讓孩子們思考自己想到什么辦法可以幫助小烏鴉喝到瓶子里的水,然后展開討論,在學生的閱讀和討論中,增強了學生思考能力。
在培養學生閱讀和思考能力的同時,應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口語化地表達。閱讀是信息輸入的方式,而表達則是信息輸出的一種體現。應有意識地將讀和說相結合,引導學生在閱讀中有效表達自己的體會和感受。
4.通過課外閱讀拓展視野
課外閱讀是語言閱讀教學的重要補充,是課堂閱讀的延伸,也是閱讀課程的重要內容。它是提高學生閱讀能力、提高語言素養的重要基礎。雖然課外閱讀對學生的影響可能無法直接體現出立竿見影的效果,但是其影響是長遠的和潛在的。針對低年級學生,課外閱讀,最重要的是培養孩子們閱讀的興趣,幫助孩子們在豐富的書本中感受到閱讀的快樂,并不斷拓展視野。
參考文獻:
依據《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修訂的蘇教版小學數學教材從一年級開始就安排了思考題,與實驗版在中、高年級才安排思考題相比,這次修訂給了學生較大的思維發展空間,也給了教師較大的教學研究空間。數學思考題是彈性教學內容,它有利于鞏固和拓展學生的知識,使他們掌握正確的思考方法,從而促進他們發展思維能力,培養探索精神和創造才能,提高學習興趣,使他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但是由于低年級學生的知識儲備、生活經驗和思維水平有限,思考題的教學常常不能達到編者的預期目標。
蘇教版二下“兩、三位數的加法和減法”單元“練習六”中有這樣一道思考題:趙強家養的雞比鴨多30只,后來又買來30只雞和45只鴨?,F在是雞多還是鴨多,多多少只?
根據教材的編寫意圖和教參的要求,我們在解決這個問題時有兩種思路:一是抵消,二是假設。在實際教學中,學生的錯誤率非常高,有的學生即便知道了結果,也說不出所以然。
這道思考題對于二年級的學生而言有一定的難度,但仔細分析教材,這道題在這個單元教學并非沒有可能。
本冊教材安排了豐富的解決問題的內容,但都沒有安排獨立的教學單元。在這一單元教學加法和減法時,安排了兩步計算的加減法實際問題。之所以這樣安排,一是因為其數量關系比較容易理解,學生只要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聯系加減法的含義,就能正確地列出算式;二是因為結合計算教學適當安排一些實際問題的教學,可以使學生感受計算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逐步體會到學習計算是為解決問題服務的,進而增強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正是有了這樣的基礎,為了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要,促進學生生動活潑地發展,教材結合基礎知識的教學相機安排了一些思考題。在此之前,教材已經安排了一定數量的思考題,學生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解決思考題的經驗和能力。
在深入分析教材和學生思維實際的基礎上,我開展了一次教學嘗試,以下為主要教學片段:
1.借助直觀,形成數量關系的表象。
師:我們怎樣用線段圖來表示雞和鴨原來的只數呢?
生:先畫出雞和鴨同樣多的部分,再畫出雞比鴨多的部分。
師:這時雞比鴨怎樣?
生:雞比鴨多30只。
師:那又買來30只雞怎么用線段圖來表示呢?
生:再畫一小段表示雞比鴨多30只。
師:這時雞比鴨多多少只了?
生:60只。
師:你怎么看出來的?
生:原來多30只,現在又多30只,一共多了60只。
師:鴨的只數有沒有變化?怎樣表示呢?
生:鴨買來了45只,在鴨的后面畫一小段表示鴨增加的只數。
師:這時雞多還是鴨多?你怎么知道的?
生:雞多,因為雞兩次多了60只,鴨只多了45只。
師:雞比鴨多多少只?
生:15只。
師:怎么計算的?
生:60-45=15(只)。
2.分步呈現,順應學生的思維促進理解。
首先呈現:趙強家養的雞比鴨多30只。
師:根據這個信息,誰能說一說趙強家的雞可能有多少只?鴨可能有多少只?
生:雞可能有40只,鴨有10只。
其次呈現:又買來30只雞。
師:好,現在又買來30只雞,那么現在一共有多少只雞?
生:一共有40+30=70(只)。
最后呈現:又買來45只鴨。
師:現在一共有多少只鴨?
生:一共有10+45=55(只)。
師:現在雞和鴨的只數都知道了,你能知道雞比鴨多多少只嗎?
生:多70-55=15(只)。
師:同學們可以選擇不同的數據試一試,看最后所得的結果是不是一樣的。
生:是一樣的,雞比鴨多15只。
3.變換數據,在舉一反三中理解數量關系。
出示第一個信息:趙強家養的雞比鴨多30只。引導學生思考這樣三個問題:如果買來10只雞和10只鴨,雞比鴨多多少只?如果買來10只雞和5只鴨,雞比鴨多多少只呢?如果買來5只雞和10只鴨,雞又比鴨多多少只?
生:買來10只雞和10只鴨,雞就比鴨還多30只。
師:什么只數變了?什么只數沒變?
生:雞和鴨的只數變了,雞比鴨多的只數沒變,還是多30只。
師:也就是說,雞和鴨買來的同樣多,雞就還比鴨多30只。
師:如果買來10只雞和5只鴨,又是怎樣的?
生:雞更比鴨多了。
師:多多少只?你怎么知道的?
生:多35只。原來多30只,現在又多了5只,一共多了35只。
師:買來5只雞和10只鴨,又會有什么變化呢?
生:雞比鴨不是多30只了,而是多25只。
師:為什么呢?
生:原來多30只,后來鴨比雞多了5只,去掉5只就只多25只了。
師:這樣一多一少相互抵消,剩下的就是雞比鴨多的只數了。
有人說: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這次的教學實踐使我再次認識到教是為了不教,是為了學生創造性地學。立足于學,我們的教才會彰顯色彩。立足于學,就要做到學生在哪里,課堂就在哪里;學生的思維在哪里,教學就從哪里起步。低年級學生的思維還停留在直觀形象思維階段。因此,抽象的知識必須建立在直觀的感知和理解基礎之上,線段圖對于理解兩個量的變化及其相互間的關系則是最合適的方法。
在閱讀教學中,基本的對話就是教師與學生的對話,學生與學生的對話,但是教師要清楚的認識到對話的中心是每一個學生個人,而不是我們教師。教師必須強調學生閱讀的自主性和獨立性,文本的意義是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自行發現,自行建構起來的,要讓學生自己閱讀、自己會閱讀。所以要從各方面來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認為,要想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必須要形成發展學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因為創造性活動從本質上講就是與眾不同,有創造力的人在心理上必須有“自由”、感到“安全”,自由能使人的潛能得到最大發揮。所以在閱讀教學中師生間應當建立一種平等、民主、親切、和諧的關系,確立學生閱讀的主體地位。
二、激發興趣,變被動為主動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閱讀的興趣,學生才能變被動為主動,自覺地投入到書的海洋中去遨游。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钡d趣的培養非一日之功,需要教師耐心地加以引導和培養。一般說來,學生對某科的學習目的是能夠明確的,問題是小學生的自制力較差,教師進行閱讀目的教育時,學生就“熱”一下,過一段時間,又“冷”了,這時需要教師注意適時調動學生思維的主動性。一是當學生認為對課文內容理解得差不多,沒有什么可想的時候,就追問一個可以加深理解的問題;二是當學生思考遇到困難時,就提出有點撥作用,能使學生豁然開朗的問題;三是當學生的思維處于抑制狀態,不愿思考問題時,就提出可能引起爭論的問題,以激發他們探討的興趣;四是當學生滿足于自己能從一個角度提出問題時。學生有了學習興趣,就能積極主動地學習。如小學四年級上冊學了《語文園地二》中的成語故事“胸有成竹”,后來學生對成語很感興趣,于是我讓學生課外搜集更多的成語故事來讀,讀完后讓學生來揣摩成語的意思,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指導閱讀,授之以“漁”
教會學生閱讀的方法首先是指導精讀。在指導學生閱讀時,要求學生先理解每字的意思,然后通解一句之意,又通解一章之意,相接連作去,明理演文,一舉兩得。這是傳統的三步精讀法。它是培養學生閱讀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如教學《觀潮》第3、4自然段時,先讓學生細讀課文,想象畫面。再請同學們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第三、四自然段,寫潮來時的聲音和形狀,并分別用波浪線和直線畫出作者描寫錢塘江涌潮聲音和形狀的語句。這樣,學生才會設身處地、入境入情地讀書。既理解了內容,體會了感情,有領悟和學習了作者表情達意的方法。其次是指導速讀。在現代社會當中,對信息的篩選能力和篩選速度尤其重要。如果每篇文章都字斟句酌,則很難適應時代的要求,跟上時代的步伐。作為教師的我們應指導學生根據自身所需選擇讀物進行速讀,當然在速讀的同時也不能忽略對內容的理解,這樣學生們就能在最少的時間獲取盡量多的信息。再次是注重課外延伸。為了使學生逐步學會讀書,豐富學生的生活,開拓他們的視野,幫助他們積累生活經驗,可以選擇一些適合同學們閱讀的有關報刊、書籍,經常開展閱讀課外活動,有意識地指導學生閱讀。如我教學完《幸福是什么》后,搜集了有關幸福的名言,如:徐特立的“想不付出任何代價而得到幸福,那是神話”;果戈理的“如果有一天,我能夠對我們的公共利益有所貢獻,我就會認為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了。
四、重視朗讀,讀出“其義”
作為一名教師,我們都知道朗讀有助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內容。語文教學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小學低年級學生閱讀時注意力穩定性大多較差,而大聲朗讀能使他們保持注意力的穩定,有利于對課文內容的思維、理解和記憶。古人所說的“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即說明了這個道理。此外,朗讀可以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包括口頭表達和書面表達兩種。無論哪種表達,都要求做到用詞準確、生動,語句通順、連貫,句式靈活、多樣,內容具體、清楚等。朗讀可以使學生對讀過的文字印象深刻。另外,通過朗讀課文,學生可以積累語言材料,把握各種句式,學到連句成段、連段成篇的方法,將會促進說話、作文能力的提高。比如教學《去年的樹》,我讓學生找出小鳥與樹、樹根、大門和小姑娘之間的對話,指導學生分角色朗讀,讓學生讀出當的情境和人物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