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14 18:46:30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大學生創新教育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二、大學聲樂教學現狀
要在大學聲樂教學中開展創新教育,有必要分析一下教學現狀:第一,教學體制的不適宜。現階段,雖然,高校聲樂教學中一直倡導著創新教育,但是并沒有將創新很好的融入到教學中,教學結構、教師配備、課程設置、教學內容等都是在傳統教學體制下安排的,單獨在某個環節中強調創新是不足的,而且容易引起斷節;第二,教學觀念的不適宜。教師的觀念不能適應創新教育主要體現在:不同年齡結構教師的教學理念有很大的差別;老教師教學經驗足,但教學理念相對保守,年輕教師跟進創新容易,但教學經驗少;年輕教師接受新觀念的難度小,而老教師接受難度大;還有就是大部分教師的教學觀念陳舊,但是又不愿意接受創新思維,缺乏創新精神。
三、如何發展大學聲樂教學中的創新教育
其一,在聲樂教學內容上創新。聲樂教學就是教師將音樂理論知識、音樂鑒賞能力和表演技能傳授給學生的過程,聲樂教學的內容要適應學生的真正需求,與音樂市場接軌,教師應當引導學生發現、創作新好作品,通過音樂理論的掌握,培養學生鑒賞作品的能力,引導學生發現作品的美,并將這些美加以利用,創作出更美的作品。教學不應當僅僅局限于教材內容,還可以充分利用中國傳統音樂、西方優美樂曲等,引入不同類型、不同風格的作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給創作帶來靈感。同時,教學內容要貼合學生實際,以培養學生的鑒賞、表演等能力為目標,鼓勵學生創新,全面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其二,在聲樂教學方法上創新。長期以來,我國的音樂教學都依賴于講臺、課桌式的師生關系,教學觀念、教學方法的陳舊,以及師資參差不齊等狀況,制約了聲樂教學的進步。教學中,應當以科學的發聲為基礎,以學生為主導,尊重學生的實際,給予學生準確的定位引導,充分發掘學生的潛質。教學過程中,可以充分運用獨唱、合唱、重唱、表演唱等各種方式對學生進行訓練,講解方法也可以多種多樣,例如個案講解、示范演練、個別鑒賞、現場表演等。同時,教師還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利用多媒體將圖文并茂的影像傳遞給學生,帶給學生更好的視覺、聽覺效果,更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通過多媒體獲取信息方便快捷。
(一)對創新創業教育重要性的認識不夠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人才培養方向深受“升本”前院校的影響,抹不去“師專”或“高專”的痕跡,非常注重學生專業學習的理論性、系統性與完整性,而忽視了創新創業教育,有些高校可能有提及,但不深入,也沒能達到一定的重視程度。有些高校只有“標語式”的內容,沒有具體的、可操作性強的實施辦法,流于形式。首先,應該是部分高校領導的觀念沒有轉過來,他們沒有認識到創新創業教育在人才培養中的重要作用。其次,是高校的有關部門、二級學院在具體操作層面,主要是在人才培養方案的執行層面,沒有將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作為促進創新創業教育的動力,因而不能積極、主動地將創新創業教育的內容進行豐富和拓展。再次,就是學生本人,還是以學好專業基礎知識、提高專業實踐能力為最終目標,忽視了創新創業教育的重要性。
(二)對創新創業教育的形式及內容創新不夠
雖然,隨著國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門的重視和學校自身的發展需求,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也順應形勢的發展和現實的需求,在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方面進行了大膽的探索和積極的實踐,有些高校還取得了“本土化”的經驗和富有個性的模式。但從總體看,其教育形式與內容的創新仍然存在諸多問題,還遠遠不能適應學生學習的需求。一方面是創新創業教育的形式,主要還是采取課堂講授、專題講座等傳統的“課堂灌輸式”的教學手段與方法進行授課,這種以完成教學任務為目標的教學形式效果較差,不受學生歡迎,而且也不能實現創新創業教育的目的;另一方面是創新創業教育的內容,比較偏向宣講政府各類政策、講述創新教育的基本理論或個人案例分享等,缺乏體驗式的學習環節設計。綜合分析,創新創業教育內容創新不夠———最典型的就是從案例的角度看,現在很多教學案例都是圍繞成功人士或大集團、大公司的運行情況來介紹的,但事實上我們的學生創業起點比較低、形式比較散,和所講述的案例之間相距較大,不切合實際,也沒有具體的、有針對性的指導意義。
(三)對創新創業師資隊伍建設的重視不夠
師資隊伍建設不能適應新時期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需求———這在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中表現得尤為突出。一方面,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由高專或高職升格而來,其總體的師資就是非常薄弱的,距離本科教學要求還比較遠,長期處于“爬坡”階段。為了應付教育部本科教學水平評估等各種檢查和考核,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在大力引進人才方面可謂不遺余力,竭盡全力。但是,人才引進主要還是考慮學科建設和專業布局,極少會考慮到創新創業教育方面的需求;另一方面,目前在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從事創新創業教育的師資主要是由原來的高專教師轉型而來,他們相對來說職稱、學歷偏低,雖然近年引進的高學歷優秀輔導員充實到該隊伍中去了,但尚缺乏教學經驗,總體來說,結構性矛盾問題依然突出;第三個方面,就是教師本身屬于傳統的以教學為主營業務的師資群體,自身沒有創業經歷,在實例講授和實踐操作中無法給學生帶來真實的創業故事分享,這不但會影響學生對于創業的積極性,同時還影響學生對教師的信任程度,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也勢必影響創新創業教育的效果。
二、推進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創新創業教育需要處理好幾種關系
創新創業教育不是單純的某一種知識或某一方面能力的提升,而是需要系統設計、系統推進的綜合素質提升,例如該教育涉及了創新精神培養和工商管理、企業經營管理、市場營銷、行政審批及其他相關專業知識,是非常復雜的系統工程。因此,在推進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方面必須要處理好幾種關系,這是將創新創業教育融入到高等教育和高校專業教育中去的首要條件。
(一)知識普及教育與實際操作能力提升之間的關系
創新創業教育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的普及固然重要,但就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本質而言,關鍵還是實際操作能力———即“怎么看”和“怎么辦”的問題。所以,只有在教育活動中處理好這兩者之間的關系,科學劃定它們的比例,合理掌握這兩者之間的相互支撐關系,才能真正實現創新創業教育的目的。在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其本科教學體系尚不成熟,仍然在探索中,特別是原來由師范專科學校升格而來的新建本科院校,在教育教學環節設計上,始終走不出“師范教育”的影子,非常注重理論教學,在教學方式上也采取單一的理論灌輸為主的教學方式。這個問題必須首先解決好,在教育教學活動設計的時候就應該先考慮起來,側重實踐能力的提升,強調實踐才是創新創業教育的根本所在。
(二)專業課程學習與創新創業教育之間的關系
創新創業教育課程是隨著形勢的發展和學生需求的不斷增大,而新增加的一門專業課程。當前,在我國大力提倡創新教育的大環境下,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更應該嘗試普及創新創業教育,將創新創業教育作為專業課程學習的內容之一,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調動學生創業熱情,傳授創新技巧,提高大學生的就業創業能力,緩解當前大學生“就業難”的現狀。因此,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應該從低年級學生入手,逐步將創新創業教育納入到專業課程學習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切實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
(三)面向全體學生與培育重點學生之間的關系
首先,創新創業教育的目的不是要求每個大學生都去嘗試創業,而是為了培養大學生的創新意識。就目前的情況而言,對于絕大部分大學生來說,接受創新創業教育,主要是為了樹立創新意識和學習創新技巧,極少部分學生真正在大學期間嘗試創業或是畢業之后自主創業的。因此,這就需要高校處理好面向全體學生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和培養重點學生提升創業能力之間的關系。其次,當前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創新創業教育還處在探索階段,課程體系和實踐經驗都不夠完善,面向全體學生進行創業指導和實踐訓練的平臺還沒有搭建好。所以,我們需要有重點、有選擇地開展創業人才的培養,將創新創業教育的大眾化、重點化和特色化結合起來,既要面向全體學生開展創新創業教育,深化學生的創新意識,又要對具備創業熱情和基礎的學生開展實際的創業指導和培訓。
三、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創新創業教育的體系構建
(一)建設專業、穩定的創新創業教學團隊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在創新創業師資隊伍建設上還存在較大缺陷,在隊伍建設上應當以具有創新創業能力和指導實踐背景、工商管理知識背景的專業教師為主,吸引部分有指導創新創業活動經驗的教師和輔導員,擔任學校該項教育的核心團隊成員,共同探討和研究創新創業的課程設置、教學模式等。同時,鼓勵教師前往其他高校學習成功經驗,再結合本校實際,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的探索。與此同時,要聘請企業家、企業高級技術人才、投資專家、創業成功人士擔任創業導師,用他們的親身經歷來示范、激勵、開展創新創業教育。高校內還可設立創新創業教育教學研究所和創業就業指導服務中心,負責創新創業課程教學、活動訓練和項目孵化的教學、研究、指導和服務工作,以及就業教育的教學研究工作。
(二)建立多層次、立體化的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
將創新創業教育課程納入大學生職業發展總體課程中,融合職業生涯規劃和就業指導內容,將“創業基礎”納入公共必修課,啟動校級重點教材開發項目;開設SIYB、KAB等課程,在通識課程中逐步增加創新創業課程的數量;結合不同專業的特點及人才培養目標定位,鼓勵開設若干門如管理學、人力資源、市場營銷、財務管理等創業教育選修課,針對特殊專業(如財務管理、市場營銷、國際貿易等),應該將創新創業課程增設為必修課程。
(三)有步驟、有重點地開辦創新創業實驗班
在學生通過為期一個學期的創新創業基礎教育課程后,由學生自主申報,從中選拔出創業熱情高、創業資源豐富、創業基礎較好的少部分學生組成創新創業實驗班。這部分學生仍然歸屬于原二級學院,再通過一個學期左右的課余時間接受更為專業的創新創業課程教育,如開設“大學生KAB創業基礎”“創業管理”“商業計劃書”等創新創業類課程,經過一年的專業訓練,最終確定以創業為方向的學生,以創新創業實踐代替專業實踐和畢業論文。經過試點,取得成功后,可以逐步開設單獨的創新創業實驗班,單獨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從學生入校到畢業、從學習到生活、從專業教育到素質教育、從理論學習到實踐訓練、從課堂內到課堂外———開展一系列全方位的創新創業教育,提高學生的創業能力。
(四)開展豐富多彩、實踐性強的創新創業活動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創新創業教育一方面要注重課程的基礎性教育,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視實際操作能力的培養和創業實踐的經驗積累。課程教育要與豐富多彩的創新創業活動結合起來,通過各類創新創業活動和競賽,夯實學生的理論知識,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同時在總學分中設立創新創業教育必修學分,條件成熟后逐步增多學分,修訂大學生創新創業活動學分認定管理規定,將學生創新創業活動整體納入創新創業教育學分體系,推行學分替代制度,試行將學生創新創業標志性成果替代畢業論文和課程修讀制度。
二、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探索與實踐
根據社會需求及時調整專業方向、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和培養目標,緊緊抓住“創新性”、“應用性”這個內涵,在注意提高學生掌握深厚的基礎理論知識的同時,突出創新創業綜合能力、工程技術實際應用能力、實踐動手操作能力的訓練,努力加強對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和工程實際應用能力的培養。
1.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目標的確定學院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目標的定位是主要面向地方區域經濟,為地方工業經濟的發展和老工業基地的改造服務,通過緊扣培養目標、改革教學內容,轉變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努力優化培養方案、完善課程體系,完善實踐教學環節、提高學生動手能力,鼓勵學生參加創新科技活動、提高學生工程實踐應用能力,探索具有地方高校特色的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模式及其實施途徑,進行人才培養目標的創新創業型改革,培養學生從簡單意義上的機械產品設計與制造的工程師轉變為可以實踐或接近實踐,承擔轉化應用。
2.創新創業課程體系的設置與優化,開展嵌入式課程改革嘗試通過對不同本科專業學生多年培養過程的經驗積累和畢業生就業網絡系統反饋,根據社會需求重新設置和調整專業方向,明確培養目標,合理調整培養方案、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培養重點面向黑龍江地方經濟建設的創新應用型人才,科學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制訂了一整套適用于機械類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的課程體系,尤其是在理論知識點與工具軟件應用的對應關系方面,針對不同學期、不同重點理論課程制訂了相適應的培養方案,并設計出一整套適用于該培養方案的實踐教學課程,以便適時適度地考核學生在該階段下對知識點及其工具軟件的掌握程度。
3.構建“教、學”平臺,因材施教,大力推行“導師制”改革嘗試教學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所組成的一種人類特有的人才培養活動。為促進學生創新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使他們成為社會所需要的人才,教師應該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引導學生積極自覺地學習和加速掌握文化科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學院強調構建“教、學”平臺,摒棄以往構建學生“學習”平臺的做法,實行“兼職導師+研究生培養+本科生教育”一體化管理模式。專業教師兼職學生學習導師,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學方法,依托導師的科研項目,在本科生中選拔優秀成員,組建金字塔型“教、學”團隊,提供學生創新實踐的“第二課堂”,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提升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從簡單到復雜,循序漸進、潛移默化地深入到導師的科研項目研究中。
2.缺乏專業教師指導和幫助。科技創新活動是一個系統工程,其創新性和專業性特點決定了專業教師的重要指導作用。在普通學校,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往往是一些大學生有創新意識和愿望,自己動手進行一些科技含量較低的小制作,由于沒有相應的政策支持,指導教師幾乎不參與,或參與非常少,導致學生科技創新的成功率低,作品科技含量低,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學生參與科技創新活動的積極性。
3.學生科技創新的激勵機制不健全。科技創新激勵機制是促進大學生能夠不斷深入研究科技創新活動、平衡有效發展的一個重要的制度基礎,與學分設置、課程改革以及學生評價體系,物質和精神激勵等因素密切相關。但一方面,以獲獎、、申請專利、轉化效益等特定標準來衡量學生科技創新活動成果,雖然也形成了學生科技創新的激勵機制,但這種激勵標準高,太過于苛求、讓大部分學生望而卻步。另一方面,一些高校還沒有建立聯系這些因素之間的機制,只注重傳統的物質和精神獎勵,而忽視學生的學分及評價制度創新,激勵學生科技創新制度還沒有真正形成。
4.物質保障條件不到位。活動場地、必要的資金和實驗室儀器設備都是開展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重要物質保障。目前,大學生由于科技活動投入的嚴重不足,我們可以從以下進行分析:忽視管理團隊的組織和專業指導教師的培訓;活動經費來源,一般主要依靠學校的補助;專門為學生開展科技活動的設施和場地非常的有限,有些高校甚至是沒有的。這些物質條件的不到位,在很大程度上嚴重制約著學生技術創新活動的發展。
二、構建大學生科技創新意識與能力培養長效機制的探索與實踐
1.加強宣傳,營造大學生進行科技創新的良好氛圍。根據參與學生少的現象,應該積極嘗試通過各種渠道(如課堂教學,課外活動等)進行有效的引導和宣傳,給學生解讀學校對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支持和保障激勵政策,同時介紹科技創新活動在學生自我認知,自我完善中的強大功能,讓學生在思想上高度重視科技創新活動,并積極參加科技創新活動。通過宣傳和指導,提高學生參與科技創新活動的積極性和自主性。
TRIZ是什么?它是俄文縮寫轉換為拉丁文字,其意義為“發明問題解決理論”,也有中國專家給它取了一個中國化的名字叫“萃智”理論。
“舉個例子,要讓干果、種子的外殼和果實分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專家對許多物理現象和發明專利進行研究后發現,通過緩慢加壓(大氣壓)然后瞬間減壓,就可以使緊貼在一起的物理性狀不同的物質分離開。掌握了這個規律,許多問題就觸類旁通了。TRIZ就是這樣一門研究發明創造背后的規律、培養創新思維的理論。”創造學專家張武城教授說。
據介紹,TRIZ理論是前蘇聯學者阿奇舒勒歷經50多年,對數以百萬計的專利文獻加以整理、歸納、提煉和重組,建立起的一整套實用的理論方法體系。
在前蘇聯,以TRIZ為核心的創新方法學的教育非常普及,TRIZ是理工科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必修課。
目前美國、韓國、日本和北歐及西歐一些國家,不僅在高校開設TRIZ相關課程,還面向不同年齡青少年開展相關創新教育。
在我國,以TRIZ理論為基礎的創新教育剛剛起步。高校開展的TRIZ理論教育培訓,都選擇了與目前市場上唯一的專業咨詢服務機構---億維訊科技有限公司合作。該公司創新產品業務部總經理林岳,就是中國第一位專門研究TRIZ理論的博士。
創新理論應用成效明顯
“TRIZ是解決發明創新問題最有力的理論工具,而CAI(計算機輔助創新)是解決發明創新問題最有力的信息化工具,二者的結合解決了無數的工程難題,也為高校創新教育提供了現實路徑。”林岳說。
目前國內已經有北京理工大學、北京化工大學、北京工業大學、天津大學、東北林業大學、西南交通大學等30多所高校與安世亞太公司合作,引人TRIZ和CAI開展創新教育。目前,我國高校中開展的TRIZ理論相關教育,主要有兩種形式:一是開設選修課或與高校開設的設計類課程相結合,選修課一般32個學時,學生修完可獲得2-3個學分;另一種形式是以TRIZ理論為指導,結合CAI,輔助學生進行畢業設計,或輔助有課題的在校師生進行創新設計。
TRIZ作為一種舶來品,能否與中國教育順利嫁接?林岳介紹說,前蘇聯國家的TRIZ教育重在數理分析,而中國高校在開展TRIZ培訓時,弱化推理而強調興趣引導,注重生活案例和工業案例分析。
在開設TRIZ課程或進行畢業設計時,教師要求學生提交具體問題,在學習期間運用TRIZ理論獲得解決方案。在此過程中,學生的創新思維被激發,一大批成果脫穎而出。2007年4月,北京聯合大學在畢業設計中引入CAI高校解決方案,學生全部順利完成畢業論文撰寫和答辯,其中機械工程及自動化專業學生劉峰完成的“手機電池彈片塑料熱熔焊接機設計”目前正在申請專利;天津工業大學2004年下半年開始在創造學課程中開展創新能力拓展培訓,20余名大學生在校期間就申請了專利;東北林業大學31名博士、教授在TRIZ師資培訓的過程中,申請了兩項專利。
與此同時,一大批接受TRIZ培訓的學生在全國創新設計大賽中獲獎。
創新教育需進一步拓展范圍
創新理論教育要想在高校中產生更大影響,尚需進一步拓展范圍。在日前舉辦的一場創新教育論壇上,與會專家認為,TRIZ理論培訓的核心是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它是一種思想武器和“方法論”,不僅僅適合理工科學生,而是具有一定的普適性。據了解,復旦大學正計劃將TRIZ理論引入藝術人才的培養領域。
中圖分類號:G463;C96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6)17-0006-02“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自主創新能力是國家競爭力的核心,一個國家只有擁有強大的自主創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把握先機、贏得主動”。黨和國家已充分認識到了創新的重大意義。創新的關鍵在人才,人才的關鍵靠教育。《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也明確提出“著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教育學生學會知識技能,學會動手動腦,學會生存生活,學會做人做事,促進學生主動適應社會,開創美好未來”,將創新能力作為學生三項基本能力之一,為我國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指明了方向。構建科學的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體系,切實提高他們的創新能力,培養創新型人才,是擺在當今社會尤其是高等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課題。
一、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基本內容
大學生創新能力是創新型人才應具備的基本素質,它涵蓋了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知識和技能、創新品質等四方面內容。創新意識包括聰明才智、觀察力、創新潛力;創新思維包括辯證思維、批判思維、聚合思維、發散思維;創新知識和技能包括專業知識、信息能力、動手能力;創新品質包括責任感、協作精神、自信心。
(1)創新意識是源泉。只有在強烈的創新意識引導下,才可能產生強烈的創新動機,樹立創新目標,充分發揮創新潛力和聰明才智,釋放創新激情。
(2)創新思維是關鍵。創新性思維具有五個特征,即積極的求異性、敏銳的觀察力、創造性的想象、獨特的知識結構及活躍的靈感。創新思維能保證學生高質量地掌握知識和技能,并能將這些知識運用到具體的學習和生活實踐中去,創造性地解決遇到的各種問題。
(3)創新知識和技能是核心。缺少必要的創新知識和技能,創新的意識和靈感無法實施,都將成為空想。
(4)創新品質是保障。創新是一個艱苦卓絕的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簡簡單單就能取得成功的,沒有足夠的興趣和熱情,缺乏堅強的毅力,學生的創新靈感往往是短暫的曇花一現,不能使靈感變成現實,在實際工作中往往容易虎頭蛇尾、見異思遷,甚至放棄追求。
創新能力中,創新的意識、思維、知識和技能、品質之間不是平等并列的關系,而是層次漸進的關系,其中意識和思維因素處于最底層,知識和技能因素處于中層,品質因素處于最頂層,呈金字塔式結構。
二、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體系的構建
創新不是憑空臆造,它建立在知識的傳播、轉化和應用的基礎之上,而這一切又深深扎根于教育之上,無論是知識創新還是技術創新均離不開教育對它的支撐。因此,要全面提高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必須全面系統地構建一個創新能力培養體系,實施創新教育,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高素質的創新人才。
1. 課程體系
課堂教學始終是大學教育的主要形式,也是提高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創新人才的主戰場,課程體系決定著人才培養的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新水平。因此,設計適合于創新人才培養的課程體系,是培養大學生創新能力的首要基礎工作。
(1)通識課程體系著重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通識教育課程體系包括通識必修課和通識選修課,前者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論課程、軍事技能課程及大學英語、計算機、體育等專項技能課程;后者為參照世界著名大學通識課程而設置的課程體系,要打破學科壁壘,基本涵蓋人文科學、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等各個知識領域,要重點體現人文和科學的融通、古今貫通、中西合璧、學科交叉滲透的理念,培養學生辯證和批判思維、發散和聚合思維等多種思維方式,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科學素養和信息素養,引導學生學會思考,啟迪學生探索未知的動機,培養探索的精神,增強學習的主動性與創造性。
(2)核心課程和特色課程體系著重提高學生的核心競爭力。實踐表明,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基本能力是最有價值的,它們具有較強的遷移性。打造核心基礎課程體系,使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獲取最有價值的知識,掌握最基本的技能和創新能力;通過特色課程體系,塑造學生特殊的氣質,發展學生鮮明的個性,培養學生具有個性化的研究品質和獨立思考的能力。
(3)實踐課程體系著重增強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提高實踐實驗課程體系的比例,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參加到實踐實驗中來,理論聯系實際,在實際操作中提高動手能力;增加創新性、綜合性、設計性實驗,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增加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檢驗并加深學生對專業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鍛煉學生與人溝通、協作的技巧,培養學生認真、扎實的工作態度。
(4)跨學科課程體系著重擴大學生的學術視野。當今世界科學研究不斷向跨學科的“大科學”方向發展,許多世界一流的大學紛紛把目標瞄準跨學科的研究領域,成立了許多跨學科的研究中心。因此,高等學校必須拆除各學科間教育的壁壘,設置跨學科的課程體系,構建多學科的本科教育機制,可通過鼓勵學生跨專業選課、開設輔修課程體系、建立跨校課程共享機制、利用現代網絡技術、E-Learning等方式,打破時間、空間、地域等的限制,擴大學生的學術視野。
2. 培養模式
人才培養模式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手段。要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建立“寬口徑、厚基礎”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一是以學分制和選課制為基礎,擴大學生的自主選擇性。學生可以自主選擇專業、課程、教師、教學進程,可以自由參加各種學術活動等。高等學校要抓機遇,爭取增大辦學自,增強教學制度的靈活性,增大學生的自由度,增強教學的彈性,使教學內容更加豐富和多樣化,拓展學生的發展空間。二是實施跨學科大類培養。根據學科特點分若干學科大類,一個大類往往有多個學科專業,有的甚至覆蓋幾個學科門類,如文史哲類、經濟管理類、數理類、化生類等,由相關的學科所在學院聯合培養學生。三是實施本碩博連讀培養。將個別具有特殊潛質的創新人才培養方案進行整體設計、通盤統籌考慮,在本科階段以寬、厚、廣的基礎教育為主,在碩博階段以專、深、尖專業教育為主,培養研究性創新人才。四是擴大交換生教育。“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通過加強與海內外高水平的大學互換學生交流,豐富學生的第二校園學習閱歷;還可通過聯合辦學,實行課程互選、學分互認的政策,加強優質教育資源的共享,拓展學生的學術視野和交流空間。
3. 實踐平臺
實踐教學體系是培養大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環節,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實踐中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創新能力,提高創新技能。
(1)創新實驗教學平臺。改革傳統的實驗教學模式,需完善三類實驗教學平臺:一是實驗教學平臺,包括公共基礎教學實驗、專業或綜合性實驗、自主式和開放式實驗;二是實訓、實做教學平臺,包括模擬實訓、仿真實訓、真操實做訓練;三是課外創新平臺,包括科技或社會活動項目、競賽活動或項目、創新作品或創業成果。每一個平臺都分為基礎層、綜合層和提高層,形成一個完善的實驗教學平臺。
(2)建設學、研、產相結合實踐平臺。積極鼓勵學生參與教師的科研和企事業單位的生產實踐活動。實施“走出去”和“請進來”戰略,積極創造條件讓教師參加科研、產業開發和企業經營管理,教師將最新成果和產業實踐及時反饋到課堂、進入教材,使教學延伸到科研和市場第一線;同時也要想方設法讓企事業單位有經驗的成功人士走進大學課堂,將生產實踐中的重點、難點和存在的問題傳授給學生,彼此形成良好的互動。優化學生的實踐教學環節,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參與實踐活動,以理論指導實踐,在實踐中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以實踐豐富理論,增強務實創新的科學精神和實踐能力。
(3)建設創新教育和創業教育相結合平臺。大學生的創新教育和創業教育具有很多共同特點,建立一套系統的、完善的大學生創新和創業相結合的一體化教育管理模式,以大學生的創新活動帶動創業,以創業活動促進創新教育,深化創新教育的廣度和深度,二者相互聯動,形成新的教育模式。
(4)建設第二課堂實踐平臺。開辟第二課堂實踐平臺,鼓勵學生參加課外創新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自主學習和探索,在學習和探索中不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努力解決問題,促使學生從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使學生的應變能力、創新意識、創造能力在實踐活動的過程中得到培養和升華;學生通過參加各種形式的創新活動和科技創新比賽,還可為創新活動構建一個交流的“平臺”,讓不同領域的知識在不同學科的學生之間得到交流、合作,讓思想碰撞出創新的“火花”。
4. 評價體系
教育評價具有導向和反饋等重要功能。長期以來,高校通常以課程考試成績作為考核學生的主要依據,或者以簡單的綜合測評來評價學生,對大學生創新能力的評價往往只是根據學生取得的成果(競賽獲獎、發表學生論文、發明專利等)在綜合測評中適當加分來評定,而且這部分測評在學生綜合測評中的所占比例很小,以終結性評價為主,評價方式方法較為簡單粗放,不適合于引導和調動學生的創新積極性,甚至容易產生負面作用。
大學生創新能力的評價體系不應只注重評價結果或現實創新的產品,更應注重評價學生的創新潛質和引導他們的創新積極性;不應是終結性評價,應是以過程評價為主。評價應遵循以下原則:一是前瞻性原則。傳統的以學生取得的創新成果作為指標的是一種事后指標,這種指標體系的缺陷是顯而易見的,作為學生創新能力的評價應該是具有前瞻性和預測性的指標體系,要面向未來,體現在創新能力的培養和提高上,關注學生將來的創新發展態勢和發展空間。二是系統性原則。評價指標體系能盡可能完整地、全面地、系統地、準確地反映出大學生的創新能力、水平和創新潛質,防止以偏概全,切實反映學校的辦學目的和辦學指導思想,達到“以評價促發展”的目的。三是導向性原則。學生創新評價體系有別于教師評價體系,其目的是激發大學生從事科學研究的激情和興趣,引導學生進行創新性、研究性學習,主動拓展自己的學習內容,發掘具有創新潛質的人才,是一種以過程為主的評價體系,要給學生以“只要跳起來,人人都能夠得著”的現實目標,全面增強其創新的熱情和積極性。
參考文獻:
[1]朱永新,楊樹兵.創新教育論綱[J].教育研究,1999(08).
198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北京召開了“面向21世紀教育國際研討會”,會上首次提出“事業心和開拓教育”(Enterprise Education)的概念,后被譯為“創業教育”。1995年,該組織在《關于高等教育的變革與發展的政策性文件》中全面闡述了完整的創業教育概念,即創業教育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求職和創造新崗位。1998年又進一步指出了“高等教育應主要關心培養創業技能與主動精神,畢業生不再僅僅是求職者,而首先將成為工作崗位的創造者”。
在我國,提出創業教育的理念開始于1999年1月公布的《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計劃》,其中提到要“加強對教師和學生的創業教育,鼓勵他們自主創辦高新技術企業”。同年,由團中央牽頭組織了首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創業計劃大賽。2002年初,教育部高教司在中國人民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9所高校開展了創業教育試點工作。經過短短幾年時間,關于我國大學生創業教育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筆者基于清華同方全文數據庫檢索系統,對關于我國大學生創業教育的研究進展與趨勢進行了描述與分析,從中發現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擬據此提出推進我國大學生創業教育研究的對策。
論文統計分析
發文的數量分布2006年12月5日,利用清華同方“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以“大學生”和“創業教育”為檢索詞進行篇名路徑檢索,從得到的統計結果中可以看出,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在2001~2006年期間,收錄了有關“大學生創業教育”的論文共計144篇(剔除一稿多投、文摘,由于系統的時效性,2006年的論文統計可能不夠全面),論文數量的年代分布呈現出遞增趨勢和階段特征:(1)2001年為研究的初始階段,國內對于大學生創業教育的研究初露端倪,發文僅3篇,占2.08%,說明雖然國內對大學生創業教育的研究早在上世紀末就已經開始,但對于大學生創業教育的研究尚未得到應有的重視。(2)2000~2003年為快速增長階段,此階段研究論文以年均7.5篇的速度增長,說明國內開始重視對大學生創業教育的研究。(3)激增階段(2004~2006年),相關研究論文數量激增,2004年比2003年增加了12篇,2005和2006年分別比2003年增加了18篇、28篇。三年的論文數量占總發文數的77.77%,從學術研究的角度分析,我國大學生創業教育的研究開始逐漸向高層次發展。
發文的主要內容分布以篇名為路徑檢索到的144篇我國大學生創業教育的論文中,有42篇是研究大學生創業教育內容的,占總數的29.17%;有24篇是探討大學生創業教育的途徑、模式的,占總數的16.67%;有24篇是研究大學生創業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的,占總數的16.67%;另有18篇是研究大學生創業教育與就業的關系的,17篇是研究大學生創業教育的必要性的,分別占總數的12.50%、11.81%。其他研究涉及大學生創業教育的影響因素、內涵、評價體系等內容。
發文的期刊種類與期刊分布以篇名途徑檢索到的144篇有關大學生創業教育的論文,主要發表在7類期刊上,其中64篇發表于大學學報,占44.44%,位列第一;38篇發表于教育學期刊,占26.39%,位列第二;16篇發表于科技類期刊,占11.11%,位列第三。關于大學生創業教育的發文期刊分布較分散,其中發文最多的期刊為《科技創業月刊》,共發文8篇;《中國高教研究》和《中國大學生就業》各發表6篇,并列第二;《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江蘇高教》、《當代教育論壇》各發文3篇,名列第三;發文2篇及其以上的期刊共18種,具體見下表。
發文作者機構分布通過對144篇論文作者機構類型的統計分析,發現論文作者大部分集中在高校,其中在高校教學部門的作者共97位,占全部作者的67.36%,位列第一;在高校管理部門的作者共39位,占全部作者的27.08%,位列第二;其他作者共5位,占全部作者的3.47%,位列第三。
我國大學生創業教育研究的概況
(一)大學生創業教育的主要內容
對大學生創業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學生創業教育的能力培養、課程體系、教學方式等方面,具體包括大學生創業教育的基本內容、創業能力、創業意識、利用時機能力、課程體系、教學方式與心理素質的培養等方面。
參考文獻[1]分析了當前我國大學生創業教育的具體思路與現實意義,提出我國大學生創業教育的創業意識、創業心理素質、專業職業能力、經營能力、綜合能力、創業知識結構五個方面的基本內容。
參考文獻[2]認為大學生創業教育的失敗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乏系統的時機能力的培養,提出時機能力培養是關鍵,并概括出大學生創業教育利用時機能力培養的主要內容,即時機意識、認識時機能力、抓住時機能力與尋找制造時機能力四個組成要素,并進一步提出培養學生利用時機的能力應該從四個方面入手:一是強化時機意識;二是認識時機意識,具體包括認識時機的本質、激發學生成功欲、把握時代特點能力等三方面;三是抓住時機能力;四是尋找與制造時機能力的培養,主要應培養大學生主動開放的心態、冒險與進取的精神。
參考文獻[3]研究了國內外創業教育的研究現狀與進展情況,剖析了當前經濟全球化和知識資本化時代背景下大學生創業教育面臨的嚴峻形勢,指出大學生創業教育改革的主要內容:一是教育思想改革,應把大學生創新、創業精神和能力的培養作為高校教育的根本目標;二是教育內容與課程體系設置改革,應設置理想理念教育、勞動教育、挫折教育等課程;三是教學過程、環節、方式、組織、手段的改革。在教學過程與環節上,應讓學生主動參與,親自動手,既有模擬也有實戰;在方式上,應實現課堂教學與課外實踐相結合。
參考文獻[4]剖析了心理素質教育在大學生創業教育中的重要性,指出心理素質是影響大學生創業的主觀因素,也是制約大學生創業成敗的關鍵因素。提出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應從心理健康教育與培養心理調適能力兩方面著手,具體地說:一是心理健康教育,包括認知能力、愉悅樂觀的情緒和情感、堅定頑強的意志和百折不撓的精神以及果斷、勇敢、敏捷的行動等幾個方面;二是心理調適能力培養,包括多種能力、敏捷的氣質、樂觀的性格的培養、健康的人生觀、價值觀和崇高的理想、高層次的精神需要、強烈的成就動機與高雅的興趣愛好培養等方面,最后還指出了大學生創業心理素質教育的具體途徑。
參考文獻[5]概括了大學生創業教育的內涵,并借鑒國外大學生創業教育課程設置體系的經驗,提出我國大學生創業教育應開設專門的學科課程,如“創造學”、“科技發明學”等課程,應編寫涵蓋創業風險、創業心理、創業技巧、創業能力、創業理論、創業指導、創業法制常識等不同內容的教材,并應以創業需要為切入點,結合創業教育介紹一些相關且必須掌握的市場經營與生產管理方面的知識、政策與法律法規。
(二)大學生創業教育的途徑與模式
對大學生創業教育途徑與模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學生創業教育的體系構建、實現途徑、教育模式等幾個方面。
參考文獻[6]闡述了創業教育的內涵與開展大學生創業教育的現實意義,并分析了創業教育作為一種新的教育理念,從提出到實踐是一個不斷探索、逐漸完善的過程。大學生創業教育體系是一項系統工程,不僅要樹立科學的創業教育理念,還要營造積極的氛圍,建立適應當代大學的培養管理機制,全方位、多角度構建大學生創業教育體系。具體內容包括:(1)轉變與時代要求不適應的、不適合高等教育發展規律的傳統觀念,樹立科學的創業教育理念;(2)打造具有濃厚的創新意識,適于開展創業教育的校園環境;(3)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改變人才培養的教育模式;(4)創新有利于大學生自身潛能挖掘的大學生管理體制;(5)創造創業實踐的有效環境,給大學生提供創新實踐的機會。
參考文獻[7]分析了知識經濟背景下開展大學生創業教育對促進就業的重要性,通過探析我國大學生創業教育的發展歷程,總結出我國大學生創業教育的三種主要模式:一是以中國人民大學為代表的“以學生整體能力、素質提高為重點的創業教育”,其特點是將創業教育融入素質教育之中,強調創業教育“重在培養學生創業意識,構建創業所需知識結構,完善學生綜合素質”,將課內教學與模擬實踐相結合開展創業教育;二是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為代表的“以提高學生的創業知識、創業技能為側重點的創業教育”,其特點是商業化運作,設置專門機構,開設創業教育課程,建立大學生創業園,教給學生如何創業,并為學生創業提供資金資助與咨詢服務;三是以上海交通大學為代表的“綜合式創業教育”,其特點是將創新教育作為創業教育的基礎,在專業知識的傳授過程中注重學生基本素質的培養,為學生提供創業(創辦公司)所需資金和必要的技術咨詢服務。
參考文獻[8]分析了大學生創業教育在我國高校的發展歷程與現狀,總結出我國高校大學生創業教育存在創業教育的認識不到位、定位局限于創業實務層面、課程設置不合理、缺乏明確的教育目標與學科內容、實施規程不完善、師資隊伍不健全,專業師資力量不足等問題,最后根據系統論的觀點提出大學生創業教育的實現途徑:一要樹立全面的創業教育觀念,將創業教育納入到整體育人體系中;二要改革課程體系與教學模式,構建合理的創業教育課程體系;三要推進教育方式與方法的創新,將創業精神融入到學生的人格中去;四要加強創業教育實踐基地的建設,為學生提供創業實踐演習場所;五要建立科學的創業教育認證制度,完善學生自主創業的知識與能力結構;六要定期舉辦創業計劃與設計大賽,積極營造創業教育的良好氛圍。
(三)大學生創業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對大學生創業教育存在問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學生本身對創業的認識、高校的認識、師資缺乏、課程設置體系、支持系統等幾個方面。
參考文獻[9]通過對比中美兩國的創業教育與大學生的創業實踐,得出我國創業教育與大學生創業活動尚處在較低水平和初級階段,總結了我國大學生創業教育存在問題的主要方面:(1)認識方面的問題,高校師生存在認識不統一、不到位的現象;(2)師資方面的問題,具備一定理論知識、具有一定創業實踐經驗的師資缺乏;(3)課程方面的問題,目前尚無統一、科學的創業教育教材,尚無明確的教育目的和教學內容,創業教育課程同其他課程之間的邏輯關系、創業教育課程內部的邏輯關系問題都有待進一步完善;(4)教育模式方面的問題,創業教育模式封閉,內容陳舊,方法、途徑單一,缺乏創業思維與創新精神的教育。
參考文獻[10]通過對高校大學生創業的“熱”與“冷”(火爆的創業報告與冷清的創業教學,熱鬧的創業競賽與尷尬的創業實踐)兩個方面的對比,指出大學生創業教育存在起步晚、缺乏利益、教師沒有動力、缺乏資金支持與實踐場地等問題。
參考文獻[11]從高校教育主體分析了大學生創業教育存在的問題:(1)高等教育中創業教育的學科基礎薄弱,高校缺乏創業教育的系列課程;(2)對高校開展創業教育的認識不夠,創業教育意識淡薄;(3)缺乏創業思維與創新精神的教育。
參考文獻[12]通過對零陵學院開展大學生創業教育的歷程、現狀、取得的成果進行介紹分析,指出零陵學院開展的大學生創業教育存在思想認識不到位、創業教育意識淡薄、創業教育的方法與途徑單一、創業實踐活動與學生的要求相差較遠、措施不配套、發展不平衡、特色不突出、教育模式改革滯后等方面的問題,并提出了對零陵學院深入開展創業教育研究與實踐的建議。
(四)大學生創業與就業的關系
參考文獻[13]分析了當前我國大學生就業面臨的壓力和困難,闡述了創業教育的內涵及對大學生就業的導向作用:一是有利于學生轉變就業觀念,通過創業教育可使大學生轉變“就業靠國家、靠父母、靠關系”的舊觀念,樹立就業靠自己、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自主創業、為社會多做貢獻的創業觀念;二是有利于提高大學生的就業競爭力;三是有利于拓寬大學生的就業途徑。
參考文獻[14]分析了當前導致大學生就業難的社會、高校、學生自身方面的因素,指出大學生創業教育是培養創新型大學生人才、緩解大學生就業壓力、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根本途徑。
(五)大學生創業教育的內涵
參考文獻[15]分析了創業教育的歷史背景,主要從創業人才培養方面界定創業教育的內涵,指出“創業教育”是一個統稱,涉及多種課程,可以界定為:進行從事事業、企業、商業等規劃活動過程的教育;進行事業心、進取心、探險精神、冒險精神等精神與心理素質的教育。在高校開展創業教育就是以開發與提高大學生的創業基本素質為目標,培養大學生從事創業實踐活動所必須具備的知識、能力與心理素質。
(六)大學生創業教育的評價體系
參考文獻[16]認為大學生創業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創新型人才,這一目標的實現應通過構建完整的評價體系加以檢驗,應主要從評價方式的選擇、評價標準的制定、評價操作系統的設計等幾個方面構建大學生創業教育的評價評估體系。
參考文獻[17]提出了基于模糊綜合評判的大學生創新創業的評價方法,設計了質量控制系統結構,主要由模糊多級綜合評判方法、評價指標體系與質量控制系統組成。
我國大學生創業教育研究的特點
集中性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發文作者機構分布的集中,94.44%的作者來自高校的教學與管理部門;二是發文期刊類別的集中,97.22%的文章發表在大學學報、教育與科技類期刊上;三是發文的年代集中,77.77%的文章發表于2004~2006年;四是發文的內容集中,75.01%的論文內容集中在大學生創業教育的內容、實現途徑、模式與存在的問題等四個方面。
廣泛性主要體現在大學生創業教育研究的內容分布不僅包括大學生創業教育的基本內容、實現途徑、教育模式、影響因素、存在的主要問題、評價體系,而且還涉及政府、高校、大學生自身在大學生創業教育中的作用、創業教育對大學生就業的促進作用等方面的內容。
專業性主要體現在各類學者研究大學生創業教育的角度與側重點不完全相同,高校就業指導部門的論文作者注重從創業教育對就業的促進作用研究創業教育,并探析了創業教育的內容、方式對大學生就業的影響;高校教學部門的論文作者注重從創業教育內容、課程設置體系等角度著手研究;統計學領域的論文作者則主要通過對大學生創業教育的評價體系研究大學生創業教育的質量評價。雖然各類學者的研究各有側重點,但也存在交叉,體現出各自的部門職責與專業特色。
多樣性主要體現在論文作者們對大學生創業教育的研究采用了多種方法,主要有系統分析、綜合、比較、推理、調查實證分析、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等方法。
發展性主要體現在論文作者們對大學生創業教育的研究緊貼時代,目前對大學生創業教育的研究已經不局限于一般的理論探討與定性分析,而是更注重采用實證與定量的分析方法,結合當前大學生創業教育存在的問題、當前的時代背景等具體情況進行研究。
我國大學生創業教育研究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一)大學生創業教育研究存在的問題
大學生創業教育的研究內容較窄目前對大學生創業教育的研究,更多地側重于對大學生創業教育的內容、課程設置、實現途徑等方面的研究,而對大學生創業教育的影響因素、大學生創業教育的服務系統、支持系統、政策、成本收益等問題則很少有人研究。
大學生創業教育模式的研究過于籠統目前大學生創業教育模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具體教育模式的構建上,而對運行機制、實現方式等方面的研究較少。
大學生創業教育成本收益的研究很少目前還很少有人對大學生創業教育的成本投入與預期收益問題進行研究。
(二)推進我國大學生創業教育研究的對策
針對目前我國大學生創業教育研究中存在的問題,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幾個方面推進我國大學生創業教育研究的深入。
一是必須拓展大學生創業教育的研究領域。應對社會上關于創業研究的最新成果加以借鑒,重點加強對大學生創業教育的心理素質、投資收益、資金獲取、服務系統以及對就業的促進等方面的研究。
二是必須加強對大學生創業教育模式實現途徑的研究。尤其要對大學生創業教育模式的具體方式與保障機制予以關注,大學生創業教育模式的具體方式與保障機制是培養創新創業型大學生的關鍵。
三是必須重視對大學生創業的資金籌集方式、融資渠道的研究。應積極探討國外大學生創業教育的資金籌集模式,并結合我國的現實狀況,探索適合我國大學生創業的資金籌集方式、融資渠道,探索為我國大學生創業提供有效資金保障的途徑。
參考文獻:
[1]高慶.大學生創業教育初探[J].和田師范專科學校學報(漢文綜合版),2004,(2).
[2]于源溟,明輝.試論創業教育中大學生利用時機能力的培養[J].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3,(2).
[3]黃摯雄,羅安,楊勇.大學生創新與創業教育的研究與實踐[J].實驗教學與儀器,2003,(1).
[4]陳燦軍.略論大學生創業教育中的心理索質教育[J].求索,2004,(1).
[5]楊愛杰.大學生創業教育的實現途徑探討[J].科技創業,2006,(1).
[6]劉彩生,李國峰.大學生創業教育體系探析[J].武漢船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3).
[7]戴育濱,張光輝,張日新.淺論知識經濟時代大學生創業教育[J].科技創業,2006,(6).
[8]羅美萍.我國高校大學生創業教育的現狀及對策[J].浙江工商大學學報,2006,(2).
[9]王賢國.淺析我國大學生創業教育的主要問題[J].中國大學生就業,2006,(4).
[10]袁先海.大學生創業教育現狀透視[J].大眾科技,2005,(10).
[11]陳麗影.大學生創業教育探析[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05,(3).
[12]古月明.零陵學院大學生創業教育的現狀與對策[J].零陵學院學報,2003,(5).
[13]施菊華.大學生創業教育引導就業教育的探討[J].當代教育論壇,2005,(7月上).
[14]袁美學.市場經濟條件下創業教育是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根本途徑[J].商場現代化,2005,(9月下).
佳木斯大學自2005年國家本科教學水平評估以來,定位準確,明確辦學指導思想,突出辦學特色,遵循培養基礎扎實、知識面寬、實踐動手能力強、具有創新精神、綜合素質高的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三年來,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注重人才培養質量,認真實施 “教學質量年”、“課堂教學年”、“學科建設年”主題年活動,實現由規模發展向內涵發展的轉變,狠抓教學建設和教學改革,有力地促進了應用型人才培養和畢業生就業工作。
1.明確培養目標優化培養方案
專業的培養目標和基本規格要求要充分體現本專業人才培養特點和職業崗位對人才的需求,在符合國家專業目錄要求的基礎上,應具有自己明確具體的培養目標和規格要求,基本業務規格要符合我省的經濟情況和本專業的人才培養實際。課程設置要與該專業的基本業務規格要求相一致。
我校十分重視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與畢業生就業的內在關系,不斷優化人才培養方案。一是根據高等教育和應用型人才培養規律,以就業為導向確定專業培養目標;二是依據市場需求和專業崗位對知識、技能、素質的要求合理選擇課程內容;三是以就業為導向的應用技能培養為主線科學構建課程體系;
修訂工作中堅持培養應用性本專科人才的思路,以就業為導向,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強化質量監督和保障體系,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在人才培養模式上,以傳授知識、培養能力和提高素質為主線,堅持以學生為主體,因材施教,分類指導,注重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推行雙學位制、主輔修制、學分制、職業資格證書制、專業+方向等培養模式;發揮綜合性大學優勢,促進學科間交叉、融合、滲透,形成立足邊疆辦學,充分利用綜合性優勢為區域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的辦學特色,堅持為區域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培養應用型人才。
2.依據市場需求 調整專業設置突出融合與創新
一方面根據市場需求合理調整專業設置。佳木斯大學辦學指導思想是立足三江、服務龍江、輻射全國,為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佳木斯市地處東部地區是我省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農機制造基地、煤炭生產基地、煤炭機械制造基地和北藥開發基地。建設我省東部煤電化基地是省委、省政府重大決策,也是四大經濟版塊的重要組成部分。我校專業設置涵蓋了十大學科門類,其中優勢特色學科機械設計與制造、材料科學、生物醫學等專業可以為我省東部地區煤電化基地、大項目和高精尖項目建設提供技術和人才支持。學校根據黑龍江省、和三江地區產業發展的實際需要,不斷更努力加強專業建設新和調整專業設置,形成了文管結合、醫理滲透的專業格局。并根據定期的市場調研和畢業生跟蹤調查,合理確定年度專業招生計劃,確保所設專業最大限度滿足市場需要。另一方面積極進行專業內涵改造。在廣泛深入調研的基礎上,邀請校內外教育專家以及企業管理和技術專家共同參與,分期分批對已設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進行修訂完善,科學設置課程,調整理論課與實踐課比例,強化技能訓練,圍繞應用能力和就業需要,修訂課程教學大綱,自主開發理論課和實踐課教材。專業建設與課程建設取得了很大成就,現有1個國家級特色專業,9個省級重點學科,8個省級重點專業,3個省級重點實驗室,7門省級精品課程,12門省級重點課程,1個國家高職高專教學改革示范試點專業,為就業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撐。
專業設置上重點進行突出融合與創新,充分利用合校后各學科融合的有利條件,發揮優勢,以高新技術改造傳統專業,更新專業內容,融入高新技術內容,調整專業方向,有些市場需求小的長線專業可隔年招生或調整專業方向。
積極探索復合人才培養模式,根據我校實際情況,在實行歸類為人文、理、工、醫、管理五大基礎平臺之前,在機械工程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和化學與藥學院試點的基礎上,全面試行以學院為單位的基礎教育平臺,實施“平臺+模塊”教學模式。機械工程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和化學與藥學院可適時試行以五大平臺為基礎的大類招生模式。前二學年(或一年半)不分專業,進入基礎課平臺學習,后二學年由學生根據個人意愿和社會導向選定專業,在完成專業基礎課程學習的基礎上進一步選擇專業方向模塊,以達到厚基礎、寬口徑的人才培養的要求。
3.實施創新人才培養計劃 提升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落實《黑龍江省高等教育強省建設規劃》精神,發揮我校傳統辦學優勢與特色,深化教育教學改革,以創新精神和能力為核心,以培養專業知識結構合理、綜合素質高、應用能力強的創新人才為目標,構建科學、先進的創新人才培養體系,具體措施如下:
①優化人才培養模式,加強校際間交流,采用“借讀培養、聯合培養”等模式,避免近親繁殖,擴大學生視野,增長他們的見識,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加大培養創新人才工作的力度。
②建立大學生“創新實踐基地”和“創新實驗中心”,為學生創新實驗、創業發明提供必備的物質條件保障,鼓勵支持自覺主動學生進行科學實驗、創新發明。
③樹立創新觀念,強化競爭意識,激勵學生參與競爭。
采用多種渠道和措施,本科生實行末位淘汰制,研究生學位論文實施完全盲評,讓學生參與競爭、樹立競爭與危機意識,支持學生做出創新成果。
④科學組織進行精品課程和優質教材的評選、推廣工作,鼓勵教師提高專業水平,促進教學質量提高。每年評選出7-10門校級精品課程,遴選3-5門推薦參與省級精品課評選,組織評選優質教材,參與各級各類學術評獎活動。
通過以上措施的實施,強化學生創新技能的研究與實踐,建有5 個科技創新小組,2 個學生創業實踐基地。黑龍江省研究生創新培養示范基地2項,共獲資助100萬元;在校期間研究生四、六級外語通過率始終保持在86.5%的較高水平。應屆碩士生考取博士平均比例在35%左右,其中100余名考取了國內重點大學的博士研究生。大多數畢業研究生現已擔任科室技術骨干、學科帶頭人、后備學科帶頭人、各級學會要職和單位的領導等職務,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創造了顯著的社會和經濟效益、為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振興作出了突出貢獻,通過近幾屆畢業學生隨訪及用人單位的反饋,我校畢業碩士生素質高、創新和實踐能力強,受到用人單位的好評,贏得了社會的廣泛贊譽。
【參考文獻】
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社會對人才創新素質的要求迅速反饋到教育界,高等學校越來越重視對大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的培養。隨著人才培養目標重新調整,不僅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發生了變化,教學內容、教學體系、教學方法的改革也逐步深入,但除此之外,還必須有整套的評價體系作為保證,才能切實達到培養目標的落實。本文將對在學生創新能力的評價談些粗淺的看法。
一、大學生創新能力評價標準
大學生的創新能力應該包括創新知識體系、創新能力結構和創造性人格。知識是創新的基礎,所謂創新的知識體系,不在于擁有的知識信息量,而在于有一個基礎雄厚布局合理的知識結構,要打破原來的專業狹窄、文理分家的不合理性,塑新型的知識結構。創新能力結構是指“人在觀察、思考活動的基礎上形成的掌握知識、運用知識、進行創新的本領。”具體由創造性觀察能力、創造性思維能力和動手實踐能力等組成。創造性人格是在社會實踐中長期形成的個性心理品質和態度傾向,創造性人格為創新能力的發揮提供了非智力因素方面的保證。
《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明確規定,高等教育的基本任務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教育部制定的《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計劃》中認為,在當今及今后一個時期,缺少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創造性人才,已經成為制約我國創新能力和競爭能力的主要因素之一。增加創新能力的評價,是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評價標準的進一步補充,也是新時代的需要。
以我們來看,創新能力的結構(評價)應包括創新精神、創新思維能力、動手能力和創造性解決問題能力。
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包括科研能力、發明能力和成果轉化市場的能力。科研能力可用大學生參加科研項目,科研項目水平、大學生數來進行量化。發明能力的評價可用申請專利件數、各種創造發明競賽獲獎等級和次數作為標準。成果轉化市場的能力評價比較復雜,既包括管理能力、應變能力、社會交往能力等,又包括經濟、法律的知識運用能力。
二、評價大學生創新能力的方法
從不同的方面來評價學生的創新能力,形成綜合性評價指標,比僅僅看重分數,能夠更全面地評價人才。未來社會需要復合性人才,這是個不爭的事實。但是在掌握綜合評價指標時,不能機械地要求學生處處都好,還應該設定一些專項評價標準,給那些某一方面有特長的學生以肯定。如在國際上獲取某項獎的學生,可以加大評價分數的加權,或可以免修某門課程等。只有正確評定學生的素質和才能,充分挖掘和鼓勵每一個學生的潛能和進取精神,才能真正造成一種天生我才必有用的生動局面。
評價大學生的創新能力,既可以從不同的方面進行,也可以從不同的水平進行。制定全面、客觀的,適合不同年級學生特點的評價體系。
1.評價現實創造力
現實的創造力是指凝結在創造性產品中的創造力。那些僅僅停留在主體思維中的具有新穎性、獨特性的半產品,并不具有現實性,只是類創造力。現實的創造力主要是通過對學生的產品的創造性水平直接或間接地衡量。我們常用獲專利的件數、大學生“挑戰者杯”創造發明競賽的成果衡量一個人的工藝設計等。也可用引文分析間接地衡量一個人的創造性,即采用論文被引用次數和更科學的指數計算辦法來評價作者的創造力。
評價現實創造力,最容易把握,但缺陷是對創造性人才的早期識別與培養不利。如果都要在取得創造性成果之后,才能確定一個人的創造力,那么,一切有關人類智慧的研究都沒有了意義。
2.評價潛在的創造力
潛在創造力,“即根據一個人所具有的能力傾向和人格物質,如動機、認知風格所具有的創造性傾向,以及技能水平而預測出來的創造力。”正處在求學階段的大學生,還未很好地掌握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他們的創造性產品還相當稚嫩,他們當中的大多數人并不能提供被社會所承認的創造性產品。因此,對大學生的創造力的評價來說,還應強調潛在創造力的問題,避免只看現實創造力,而看不到一個人的潛在創造力,忽視開發訓練的實際意義的傾向。
3.評價前創造力
前創造力是指“以創造為目標,表現出某種大膽但不成熟的創造,或是處在準備階段的創造力,也可稱其為創造力的雛形或前創造力。”例如,處在學習和模擬創造水平上的大學生的作業和作品。許多教師對學生作業的評價,或局限于技能,或局限于知識的掌握,忽視對其創造性進行評價。甚至還因學生前創造力的幼稚性,而冠以“怪”、“荒誕”。直接挫傷了學生的創造性。
具有潛在創造力者,容易產生前創造力,也可說創造力是他們的自然流露,只要掌握了一定的專門技能和知識,潛在創造力水平高的人最有希望做出現實的創造。因此,有些學者認為,“在創造力開發訓練模式制定上,可遵循從潛在的創造力水平入手,經過發展前創造力,而轉化為現實創造力的循序漸進的方式進行。”由于潛在創造力或前創造力并沒有已經成功的創造產品作為客觀標志,便必定存在著被扼殺的可能,因而注意及早發現和培養就是必要的,對于年輕人來說則尤其如此。
三、學生創新能力納入高校學生評價體系的意義
1.有利于重視大學生創新能力的開發和培養
傳統教育以分數為核心評價體系,看重的是知識的傳授。人們認可的是學習掌握知識的程度。盡管也有“三好學生”的評選,但實際上,無論是學校還是社會,都以學習成績人微言輕推薦學生和選拔人才的最主要指標。在向市場經濟轉軌的現在,這一局面之所改變,主要是一些新型企業用人觀念有所不同才產生了影響,但高校內部的評價并沒有大的變化,因此,培養的學生總是擺脫不了學習知識型的窠臼模式。創造新知識的能力始終不能得到應有的重視。學校的最根本的任務是教會學生會生存。能在社會上。首先,要學會如何做人,其次,要具有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至于掌握必要知識和技能只排在第三位。
對于高校教育改革來說,發表再多的議論、空喊太多的口號沒有用,關鍵是個性現有的評價體系。對教師來說,評價體系意味著他以什么標準來培養人才,對學生來說,一切反饋都在告訴他們,學校鼓勵是什么,提倡的又是什么。分數是評價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分數不能成為一節。把大學生創新能力作為一項重要指標納入學生評價體系中,體現了教育觀念的變化,必然會對教師和學生的行為產生重大影響。最直接的作用就是有利于創新能力的培養和開發。
2.有利于較早地在年輕人中發現富于創造性的人才苗子
現實生活中,由于受傳統智商概念的影響,一些具有創造潛能的人才,或因為考試成績、或因為較強的個性,往往受到埋沒、甚至扼殺。如果能通過全面的評價,給他們的創造才能以肯定,就會減少或制止出現這種現象。另外,有些富于創造性的人才由于沒能從事適宜發揮其才能的工作而被浪費,實施創造力測評,也有助于使這些人才的創造潛能得到應有的發揮。一般來說,在科技方面顯示出創造潛力的個體,從青少年時期就表現出熱愛自然、好奇心強喜歡,動手制作、向往科學以及傾向自由思考等行為特點。其中有的人,盡管非常喜歡學習,善于思考,但卻不喜歡學校,尤其厭惡考試。對此,愛因斯坦就曾說到過他在蘇黎世阿勞中學深切感受到的“自由行動和自我負責的教育”對他的好處,而不是仰賴訓練和考試。所以,在一些具有較高科技創造潛力的學生中,有的學習成績并不一定很好,如果僅以考試分數衡量,就有可能扼殺其潛在創造力。反之,由有可能為他們打開一條成功之路。
例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生唐世明學習成績中等偏上,但善于思考,動手能力強,創造志向高,曾在全國大學生科技競賽中多次獲獎。畢業前,因參與一科研項目沒時間準備攻讀碩士研究生考試,憑其學習成績不夠免試條件。幸運的是,他得到了李心燦教授的力薦和學校破例批準免試錄取。讀研究生三個月后,他和導師共同承擔的科研項目“三級倒立擺控制系統”取得成功,后獲得部級科技進一步一等獎。此外,他還曾以與同學共同研制的作品,代表中國大學生參加大孤學生機器人競賽,并榮獲“最佳創意獎”。
重慶大學機械學院在第四、第五屆全國大學生挑戰杯競賽中得獎的兩面三刀名本科生都不是優秀生,其中一位獲得多項專利的學生,因時間精力用于創新活動過多,好幾門課程補考,面沒有得到學士學位。如何看待他們,幫助他們脫穎而出,值得認真思考與研究。這樣做的意義不僅對有創新能力的學生是件好事,也對其他同學具有意義。大學必須為斷修訂對學生評價標準,以符合現代要求,才能為社會培養合格的人才。創新能力是知識經濟時代人才的核心。因此,對大學生創新能力的評價問題意義重大,亟待解決。
參考文獻
[1]肖云龍.創新教育論.湖南大學出版社,2000,02:38-39.
[2]羅玲玲.創造力的理論與科技創造力.東北大學出版社,1998:13.15.
[3][德]海納特著,陳鋼林譯.創造力.工人出版社,1987:14.
[4]Busse,T.V.& Richard S.,Mansfield,“Selected Personality Traits and Psychology,1984:117-131.
大學生使用手機非常的普遍,手機已成為師生交流不可或缺的媒介,是輔導員從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重要載體。本文從大學生手機媒體的使用現狀,分析手機媒體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積極和消極的影響,探討對策,提高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
一、大學生中使用手機媒體的現狀
一是普遍性。大學生手機使用突出表現為普及率高和使用率高。“90年代”的大學生基本上人手一部手機,有90%的大學生認為手機是生活中的必需品,沒有手機將會非常不適應。
二是時間長。據調查,每個大學生平均每天使用手機的時間都在3小時以上。每個人用手機上網都有一年以上的歷史。每個月的上網流量都超過了500M,且還有加大的趨勢。
三是依賴高。大學生非常依賴手機,手機好像成為了人身體的一種器官。沒有了手機,就會產生焦慮、緊張等不良性緒。甚至上課的時候都在使用手機。
二、手機媒體的使用對大學生的影響
(一)手機媒體對大學生的積極影響
1.大學生愿意接受這種交流方式。手機相對于傳統電腦而言手機上網更加便捷,許多大學生都愿意使用這種快捷、高速的上網方式。學校可以利用手機互聯網覆蓋范圍廣和使用便捷的特點,建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為主題的網頁并組織學生瀏覽學習。
2.有利于大學生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90后的大學生在大學期間是人格獨立的具體實踐期,個性的張揚凸顯常常容易造成人際交往過程中的矛盾。而手機交流不需要正面接觸,能降低正面交流所具有的緊張感,有助于同學間師生間相互之間的溝通。
有利于大學生獲取知識信息。在手機媒體和網絡出現之前大學生獲取知識的最主要渠道就是書籍和培訓,但由于資源有限,他們所接觸到的知識有可能相對過時,以致于無法第一時間得到最新訊息,而手機海量的信息擴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
有利于大學生的社會化。用手機瀏覽網頁、看信息、寫微博、讓學生可以隨時隨地了解社會、接觸知識、感悟文化。手機媒體的思想政治內容拓展交往對象的范圍,讓交往內容走向心靈世界,成為了促進大學生社會化的有效手段之一。
(二)手機媒體對大學生的消極影響
任何事物都有其兩面性,手機媒體的應用也對大學生產生了一些負面影響。
1.手機輻射有損學生身體健康。科學研究已明確表明長時間頻繁使用手機會使人體內分泌紊亂、睡眠質量下降;
2.上課玩手機,嚴重影響老師教學質量。學生在課堂上使用手機上網、玩游戲、看視頻,無心聽老師講課。“低頭族”不僅影響自身的聽課質量,也嚴重影響授課教師的情緒,這致使教學質量得不到保證。
3.部分學生經常利用手機網絡瀏覽不良垃圾信息,嚴重影響心理健康。經常瀏覽不良信息會導致學生學習分心、性格異常、思想極端,成為校園的不穩定因素。
4.愛慕虛榮、盲目攀比。手機已成為學生手中的炫耀之物。蘋果手機也成為一個時尚的標志。家庭條件一般的學生在盲目攀比的氛圍下很可能會迷失自我,從而對社會產生怨恨社會的情緒,失去自我。
三、利用手機媒體全方位的展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輔導員要利用網絡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同時要有所創新。
一是利用手機媒體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時效性。輔導員利用手機短信、QQ平臺開展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過QQ群、微信群能夠將身邊的重大事件、重大新聞以及身邊的好人好事迅速發給同學們;對熱點新聞、時事政治、文化觀點和就業信息等能與同學們進行現場討論。
二是利用手機媒體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海量性。網上有很多關于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大學生行為道德規范內容,這些個內容以大學生喜歡的動畫、PPT、視頻等形式出現,內容豐富多彩。
三是利用手機媒體增強班級凝聚力、加強班級班風學風建設。QQ 群有很多功能,除了基本的聊天功能之外,還可以上傳群文件,共享相冊。同學們可以利用QQ群分享對一個時事的看法,輔導員加以引導,在辯論中理清楚自已的人生觀、價值觀;利用微信群引導學生發言,充分發揮學生們的主觀能動性,更加有效地提升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四是利用手C媒體加強大學生的自我管理。手機媒體提高了大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利用手機方便瀏覽網頁,同學們對于不懂的道理,隨時可以網上查看,主動學習。網上的信息很多,虛幻的東西有真有假,同學們要加以判斷,鑒別。
高校是提高大學生素質的主陣地,輔導員加強學生思想教育要利用好手機媒體,用好有利的一面,規避消極的一面。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