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8-11 09:47:51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懷念母親教學設計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根據“語文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和散文的基本特點,我把《春酒》定為以學生感悟為主的美文欣賞課。還學生主體地位,給學生主動參與的空間,讓他們釋放激情、自主探究,與教師共建生命課堂。
【教材分析】
本單元以民間文化為主題,所選文章趣味盎然、生動豐富。在《春酒》這篇文章中,作者用細膩的筆觸描繪了故鄉濃濃的風土人情,抒發了對童年、故鄉和母親的無限追思之情。詩一般的生活織就了詩一般的童年,而作者又用詩一般的語言描繪出這一切,文章處處體現了一種對人性的謳歌和贊美。
【學情分析】
八年級的學生積累了一些散文知識,也具有一定的社會知識和生活經驗,在教師的引導下,能夠憑借這些知識經驗欣賞文學作品,初步領悟作品內涵。初中學生很少離開家鄉,對思鄉之情較難理解。為此,我創設情景,激發學生興趣,使學生與作者達成情感共鳴。
【教學目標及確立依據】
本文文質兼美,含蓄深刻,富有人生意蘊,閱讀時需要調動一定的人生體驗和積累。新課程倡導合作探究,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和 “大語文”觀,并尊重學生的個性化閱讀。同時“語文課程標準”中也提到,要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發掘民族文化智慧,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吸收人類文化的營養,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
根據上述內容,確定知識與能力目標:充滿感情地朗讀課文,品味文中的細節和關鍵詞語,加深對文章中風俗人情的感受;過程與方法目標:用探究與小組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學習本文;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融入作者濃濃的思鄉之情之中,加深熱愛家鄉的情感 。
【重、難點及確立依據】
本課文字淺顯但意蘊深刻,如果機械地讓學生去分析課文中的情,恐怕學生很難真正投入和理解,無法體會作者對于“八寶酒”的懷念。
因此,本文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學會感悟,感悟作者真摯、熱烈、深厚的思鄉情。教學難點之一是學生沒有足夠的生活經驗與體會,難以理解如此之濃的思鄉情,其二是品味文章的關鍵詞語和句子,透過對語言文字的朗讀與理解來體悟情感。
【教學策略】
引導學生分憶、賞、悟3個步驟來品味文章,并根據本節課目標采取相應教學策略:創設情境――朗讀課文――整體感悟――品味鑒賞――情感延伸。
【教學流程】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我先出示一組新年圖片,讓學生伴著輕松歡快的音樂回憶家鄉的春節有什么習俗?歡騰而熱鬧的新年場景及樂曲激起學生的興趣,由此引入溫州新年有喝春酒的習俗,使學生有了解這一習俗的渴望。
憶春酒,理情思
首先,我配上“思鄉”的主題音樂,讓學生在音樂中朗讀,使學生很快融入情境,走進作者故鄉的新年。為了調動學生的朗讀熱情,我又朗誦了一首根據課文內容編寫的小詩:“有一種酒,一點點,就能使你沉醉;有一種情,一點點,就能牽動你的心;有一些人,雖然離去,但你卻難忘他的容顏;有一些事,雖然遙遠,卻又總是記得那么清晰……”每句詩后面都有一個問號。在舒緩的樂曲中,讓學生細讀一遍課文,找出上面問題的答案(春酒――鄉情――母親――童年)。自然過渡到下一個環節。
賞春酒,品情趣
給學生朗讀體會的時間,同時讓他們找出喜歡的詞句,并進行品讀。以自主與合作探究的方式,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分析文章中詞句,使學生體會到作者細膩溫婉的筆觸。如,“其實我沒等她說完,早已偷偷把手指頭伸在杯子里好幾回,已經不知舔了多少個指甲縫的八寶酒了” (寫出“我”很饞,很喜歡母親的八寶酒);“可見她做什么事,都有個尺度在心中的。她常常說:‘鞋差分、衣差寸,分分寸寸要留神?!保▽懗隽四赣H的細心和聰慧。)通過這個過程讓學生進一步了解勤勞聰明、熱情賢惠的母親,體會充滿童真童趣的童年,感受濃得化不開的鄉情。同時教師要隨機應變進行點撥、引導,尊重學生的閱讀體驗,開啟學生的思維。
悟春酒,解鄉愁
思鄉是本文的一大主旨,但學生缺少相關的生活體驗,對這一感情理解得不透徹,僅從文本理解還不夠。所以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進行拓展、延伸,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深化對文本的理解,使學生從真正意義上領悟思鄉之情。因此,我設計了幾個問題,以學生做“陽光使者,發手機短信撫慰作者漂泊的心”開始,然后問學生:“你是否有離家的經歷,能否感受到想家是一種什么滋味?”“當你長大離開故鄉時,有哪些事物會讓你時時想著故鄉?”“作為一名游子,你會跟家鄉人說什么?”然后教師順勢提問:“讀琦君的書像翻閱舊相簿,一張張泛黃的相片都承載著深厚的記憶與懷念,溫馨中透著幽幽的愴痛,作者把這種深深的思鄉之情,濃濃的懷念之意,集中濃縮在文章的哪一句話里?讓學生找出來,并讀出那種失落,那種追想,那種懷念的心情來?!?/p>
情感升華,創設
此時,學生已經滿懷熱愛家鄉的激情。我對學生說:“是啊,母親是根,故鄉母親也是根,祖國母親更是根,葉落總要歸根。對故土的眷戀,是任何人無法割舍的情感。許多海外游子,離開故鄉幾十年,聽到呼喚,毅然踏上尋根的歸途!”由對故鄉母親的愛升華到對祖國母親的眷戀,引出回歸主題,用激情的語言調動學生的情感共鳴。
用短短的40分鐘,師生穿行在春酒的灑香中,感受琦君濃濃的鄉情,我呼喚學生把這一份鄉情銘記!然后欣賞歌曲《望鄉》,一起在音樂聲中去體味醇美的鄉情!
課堂結語,余蘊無窮
當學生沉浸在音樂中時,我用深情的語言總結:“漂泊在外的游子,無論歸鄉的路有多漫長,總不會忘記故鄉的山水,故鄉的人。也許有一天,你也會背起行囊遠離故鄉,你會發現故鄉的形象清晰而美好地在你的記憶深處閃耀。到那時別忘了這首歌,別忘了我們曾經品味過的春酒,愿你揣著鄉愁踏上歸鄉的路,帶回游子的問候與祝福!”
一、學習名師,不迷失自我
名師,無不擁有自己鮮明的個性、特色。學習名師,不能盲目崇拜,應該努力豐富、完善自己的教學個性,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最終形成自己的獨特教學風格。記得第一次到井岡山學習,回來后校長要求我上一堂移植課,我并沒有移植學習所聽的課,而是依據自己學生的具體情況模仿于永正老師的一個作文課堂實錄上了一堂作文復習課,課堂上,由聽課老師出題,同學們一邊復習作文的基本步驟,一邊創造性地構思片段,聽說讀寫,精彩紛呈。現在還記得很多同學寫的題為《天上彩云飄,人間六九班》的習作,文中對班級的熱愛,對母校的依依惜別之情躍然紙上,頗具真情實感。
很多時候,名師的教學方式、方法和手段,未必對我們適用。在學習名師的過程中,只有把名師的經驗轉化為自己的東西,融入到自己的教學中,學習的過程才真的具備了激勵成長的功能。學習名師就應該學出獨特的自我,讓教學因我而更加精彩。
二、學習名師,在模仿中創新
名師大多身懷絕技,常能使課堂峰回路轉、柳暗花明。面對名師,不少老師東施效顰,很難跨進真正的理想境界。平時備課時我也喜歡到網上去查找資料,欣賞名師的經典課堂,偶爾也把一些認為實用而又有價值的東西融入自己的課堂,大多時候都能找到我和學生共同提高的幸福感。我曾移植了閆學老師教的《匆匆》一課,感覺上起來得心應手。第二次教六年級,要上《懷念母親》這一課時,腦子里突然冒出閆老師教《匆匆》的課堂實錄來。我把兩篇課文進行比較,發現它們有很多相似之處,比如寫作的年代都比較久遠,比如作者都是中國有名的語言大師,比如文章都蘊含著作者深厚的情感:一個是對時光匆匆的感慨,一個是對生身母親和祖國母親的懷念,等等。于是我決定用閆老師的教學思路設計教學《懷念母親》,先讓學生了解作者,引出課題;接著讓他們通過多種方式熟讀課文,為感悟、品評做準備;繼而潛心感悟、品評文本,感受懷念之情最后展示交流有關母愛的詩文、名言,抒發感情,并拓展升華,寫下對祖國母親的祝福。這份教學設計在江西省小學語文“開發與利用課程資源,促進小學語文有效教學”主題優秀成果評選活動中榮獲一等獎,并刊登于《學習報》(教師版)。
三、學習名師,豐厚自己的文化底蘊
在倡導素質教育的今天,“以人為本”成為當前中學語文教育的基本思想,也是我校一直以來所倡導并踐行的教學理念。作為我校一名年輕語文教師,我深知要改變陳舊的教學觀念,在語文課堂教學這個主陣地中切實抓好學生主體地位的落實,正確處理“導”與“學”的關系,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幫助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做人、學會創新,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發展,使每一位學生都能在語文學習中積極發揮主觀能動性,進入豐富多彩的語文天地,享受語文的無窮樂趣,感受語文的精彩魅力,體驗學習語文的自信成功,發展自己的獨特個性,完善自己的獨立人格,提高語文素質和人文素養,從而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實現語文教學目標。
從事語文教學工作兩年,我深刻地體會到在生本教育中構建有效、高效的語文課堂是很重要的,真正的高效課堂是要看學生知識掌握、能力增長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變化程度??唇虒W效果是否實現了少教多學,師生之間的交流互動是否是愉悅的。本文主要結合我自己的語文教學實踐,以初中語文八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19課《春酒》為例,談談我對于生本課堂教學模式的嘗試及看法。
一、精心備課,正確引導
作為語文教師,上每一節課前,我首先要做的,就是一定要閱讀文本數遍,從而得到自己對文本最真實的閱讀感悟。然后,還要廣泛地查閱資料,搜集各種教學資源、參照各種教學參考資料(教學參考、優秀教案、課件、教學實錄),汲取其他資源的優秀之處,廣采博納,取其精華,從而優化自己的課堂教學設計。
在上課前,還要再次認真鉆研教材,把握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明確教什么、怎么教、怎么學等,并結合學生所學內容及已有的知識、理解能力,還要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知識需求、思想狀況、學習方法及習慣等,在此基礎上設計出比較合理、針對性強的教學方案,使教學做到有的放矢。當代信息技術十分發達,獲得信息的渠道也多種多樣。如果讓學生有一杯水,老師就要是一條河,這樣才能夠對學生提出的問題作出迅速而準確的解答,只有站在另一種高度,才能夠對學生作出正確的引導。
例如,本學期在教授琦君的散文《春酒》時,學習的重點是通過學習關于童年家鄉過年喝春酒的幾幅圖畫,賞析精美語言,體會深厚的情感。為此,我準備了《品讀》關于作者琦君的動態視頻介紹、《春酒》課文朗讀精美視頻、《舌尖上的中國》關于海外華僑對故鄉味道的癡迷與依戀、學生自繪的圖片以及閱讀文章的感悟。在上課時,用作家琦君的傳奇經歷導入,引發學生的興趣:
有這樣一位作家,1917年生在溫州,1949年遷至臺灣,50多年間,都沒有回過家鄉溫州。
有這樣一位作家,一生寫過很多思念家鄉的作品,直到她90高齡才永遠擱下了那支生花妙筆。
有這樣一位作家,故鄉是她魂牽夢繞的地方,但她沒有吟詩,沒有作畫,也沒有唱歌,只是斟上了一杯故鄉的“春酒”。
她就是臺灣女作家琦君。今天,讓我帶著同學們一起來細細品嘗這杯故鄉的“春酒”吧。
在合作探究環節,我精心準備了幾個閱讀步驟,制作了精美課件,層層深入:
(一)酒醒落花風里,夢回啼鳥聲中――開懷暢飲,美讀春酒
(二)開君一壺酒,細酌對春風――細酌慢飲,品味春酒
(三)醉心造佳釀,溫情還舊香――精心醅制,釀造春酒
詩意引導,帶給學生美的享受。由美讀到品味,由初品到細品,由細品到創造,讓學生深入體會、認知,并激發他們的情感共鳴和再創造的欲望。
在初讀課文時,我請學生通過合作回答:“我”泡的八寶酒與兒時喝的味道相同嗎?不同在哪里?從而抓住文章的主要線索,初步感受“春酒”的不同:
時間――童年
人物――母親
地點――故鄉
這一環節,學生的眼光與篩選能力以及課前預習都很重要,學生勤于閱讀、敢于發現,才能在課堂上突出主體地位,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有了充足的準備,老師才敢于放手,多給時間讓他們去展現自我,學生的獨立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才能得到充分的發揮。
二、精準設計問題,深入領悟
精準設計問題,符合學生實際,合理引導,課堂提問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重要手段。在課程教學中,一個好的問題,勢必將成為溝通教師、教材和學生的橋梁,成為挖掘學生潛能、培養創新精神的催化劑。其次,在教學中教師要先認真去解讀文本。有些課文中有些字或句是此篇課文的“根”。抓住了這一個“根”,就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文體,悟透文本。
通過對文章細節的品味,很容易得出結論:我們看到的節日里孩子的快樂里蘊藏著原汁原味的童真童趣;母親是一個勤勞的人,善良的人,溫柔的人,慈愛的人,質樸的人,賢淑的人;作者懷念的家鄉是一個處處充滿溫馨的、充滿融洽的、充滿快樂的故鄉。在這里我們感受到了童年的趣味、母親的情味、家鄉的人情美和風俗美。這才是春酒的真正味道――琦君永遠懷念的母親的味道、家鄉的人情和風俗的味道。
對于本文的結尾,很多教學設計都粗略地匆匆帶過,而筆者認為,本文結尾深意十足,非常值得讓學生好好品味,這恰恰才是進一步領會作者蘊含在文字當中款款深情的鑰匙。
在教學過程中,我還運用各種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對學生閱讀、問答、討論、評判等學習活動,給予精心指導,巧妙引領。對一些當前還不能解決的問題,可以告訴學生留待以后適當的時候再研究,力求課堂教學的每一分鐘都能發揮最大的效益。
三、以生為本,合理利用課堂生成資源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7503(2013)09-0057-03
翻轉課堂以信息技術為基礎,改變傳統教學知識傳授和知識內化的過程,將原本在課堂上講授的內容錄制成視頻,連同相關的課程和學習材料,一并放置到網絡上。學生通過網絡下載視頻和課件進行課前預習,并完成一些習題進行自我檢測,教師根據學生檢測結果歸納教學重難點。在現實課堂上學生完成作業,遇到問題組成合作小組與同學討論協商解決,或者向教師請教[1]。這種教學模式充分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調動了學生學習的參與性和積極性,提高了教學效果。[2]目前,重慶市聚奎中學和廣州市第五中學都在嘗試翻轉課堂教學,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受到廣大教師和學生的歡迎。
一、課前準備
(一)教學分析[3]
1.教材分析
《我的母親》是江蘇省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語文基礎模塊·下冊》第5課的教學內容。主要講述了母親生前的幾件事,通過學習讓學生學會通過細節表現人物性格,感受母親的人格魅力,培養學生體驗母愛的偉大,學會愛自己的母親。
2.教學對象分析
本節課的教學對象是初中一年級的學生,他們接受過作文寫作的訓練,能對人物進行刻畫,對母親的了解很深,因此,對本節課學習內容有很好的準備。
3.教學目標分析
(1)知識與技能目標:把握文章內容,了解自傳體特征。
(2)過程與方法目標:學會細節描寫表現人物性格寫作技巧。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感受作者對母親的懷念,體會母愛的偉大。
4.教學重難點分析
(1)教學重點:理清母親生前幾件事,把握母親的人格魅力。
(2)教學難點:體會母愛的偉大,表達對母親的愛。
5.教學方法
學生通過課前觀看教師錄制好的教學視頻,學習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做好課前預習工作;課堂上,學生組成小組,共同討論,協作完成教學任務,小組合作不能解決的問題也可以向教師請教;最后由小組代表與班級同學將自己小組成果與大家共同分享。
(二)搜集資料,制作課件
在對教學內容分析的基礎上,備課組教師協商討論,搜集相關資料,將授課內容制作成PPT課件,制作課件時盡量考慮色彩、內容,爭取圖文并茂,生動形象,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同時,針對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可以搜集一些相關的拓展性資源,比如:的個人經歷,母親的個人經歷,家族情況等,使學生對整篇文章的背景有更全面的了解。同時,搜索相關的練習題,供學生在課前預習后自我檢測。
(三)視頻錄制
視頻的制作方式很多,可以通過電腦或手寫板將課件內容錄頻,生成視頻課件。視頻內容可以是教師對PPT課件內容進行講解、展示或者注釋;還可以由主講教師像平常上課時一樣直接講課,由技術人員用攝像機進行錄制生成視頻;或者教師可以在學習網站上搜集查找本節課的教學視頻。視頻的時長一般保持在15分鐘左右,過長會導致學生沒有足夠時間觀看,過短又不能將教學內容全部呈現。最后由教師將準備好的學習資源上傳到學習資源庫中,供學生下載觀看。
(四)學生觀看視頻
學生下載學習資源庫中的視頻資源進行觀看,可以控制視頻的播放進度,對于簡單的部分可以快進、跳過,對于較難的部分可以重復觀看,還可以暫停記錄筆記等。在視頻觀看結束后,學生可以登錄作業平臺做一些習題檢測預習效果。還可以在網絡平臺上與同伴進行簡單交流。
二、課堂學習
(一)速讀課文,整體感知
學生速讀課文后思考回答以下幾個問題。
1.課文講述了母親生前的哪幾件事?
(1)督促我早起,“催”去上學。
(2)我說了不該說的話,她重重責罰我。
(3)在除夕之夜對付敗家子大哥的債主,她從不罵一聲,也從不露出一點怒色。
(4)忍受了兩個嫂子的氣,忍到不可再忍時,悲哭一場。
(5)聽了五叔的牢騷話,表現出剛氣,不受一點人格上的侮辱。
2.用一句話來描述母親的性格特點?
我母親管束我最嚴,她是慈母兼任嚴父。
3.為什么說母親既是慈母又是嚴父?
對我諄諄教導,幫我舔眼翳,在我犯錯的時候又很嚴厲地懲罰我。
(二)品讀課文,合作探究
學生精讀課文,與小組成員交流討論以下問題。
1.童年是美好的,但作者的童年是怎樣的呢?
作者童年是枯燥無味、沒有樂趣,不快樂的,被傳統教育方式約束了發展。
2.作者為什么要用大量的筆墨寫自己童年的一些事情呢?
(1)寫作者的性格特點和童年生活,一方面寫出作者童年的愛好、快樂,另一方面也寫出兒童好玩的天性;既寫出童年的單調和失落,也寫出環境與教育對人性格形成所起的作用。總的來說,作者童年生活,除了看書之外,是貧乏的,是有缺憾的,正是在這一背景下,母親給他的一點做人的訓練和教誨,不僅珍貴,讓他永銘于心,而且與文末相呼應。
(2)這篇文章選自《四十自述》,寫母親的同時也是寫自己人生成長道路上的一段經歷,或者說,是把母親作為人生道路上的第一位恩師來寫的,所以,開頭寫了較多自己童年的經歷。
3.作者主要寫母親是他的恩師,為什么除了寫母親怎樣訓導之外,還描寫她與家人相處的事情?
教育要言傳身教,不僅是表現在語言上的說教,更表現在行動上的示范和引導。母親與家人相處的描寫看似游離主題,卻更貼近主旨。母親對作者的影響不僅體現在訓導上,更多地體現在母親平時怎樣待人接物上。因此,寫母親如何與家人相處的情形是寫她以身示范對作者潛移默化的教育和影響。
4.作者在文中很少運用直接抒情的語言表達對母親的感念之情,可感激和懷念之情卻處處可見,這種感情如何體現?
首先,文章用質樸、真切的敘述語言和自然流暢的結構與作者真摯、發自內心的情感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如有些語句就包含了深厚的感情:“每天天剛亮時,我母親……多久了”,其中,“我從不知道她醒來坐了多久了”將母親的辛苦寫得淋漓盡致,令人讀來潸然淚下。
其次,文章是用回憶的形式來進行描寫,毫無成人的姿態,亦無學者的深沉,如實道來,真誠傾吐。甚至可以說,作者是用“心靈”來寫母親的,全文自然而然地洋溢著對母親的敬愛之情。
最后,行文結構流暢,毫無矯揉造作之態,是作者的真情實感。
(三)拓展延伸,成果共享
(1)小組合作討論共同完成學習任務,遇到小組解決不了的問題可以由教師適當引導、點撥。
(2)各小組派一名代表將自己小組的討論成果與全班共享,大家取長補短,相互學習。
(3)根據自己的切身感受,用80字左右描寫自己童年生活。抓住細節,描寫自己母親的獨特之處。
(4)將學生的作品進行展示。
(四)歸納總結
克己容人世人敬
嚴父慈母一身擔
三、課后延伸
母愛是人生最美好的話題,自古到今,不少人都描寫過自己的母親,比如:、史鐵生、老舍等。課后學生可以在網上搜集相關的文章進行閱讀、拓展。學生應該將自己對母親的描寫放到網絡平臺上與同學交流分享,感受母愛的力量。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不僅僅為了了解母親生前的事,更需要體會母愛的偉大,學會理解和體諒父母,珍惜父母的愛。
四、課后反思
信息技術的發展為翻轉課堂的實施奠定了基礎。自翻轉課堂模式引入我國后,受到廣大教育工作者和學生的廣泛歡迎,翻轉課堂以其新穎的教學方式必將帶動我國教育的改革。使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優勢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4]
(1)視頻學習擺脫了傳統單調的信息傳遞形式,以圖文并茂,有聲有色的視頻多維度向學生傳遞信息,提高信息接受效果。
(2)翻轉課堂以課前學生自主學習,課上合作討論的學習模式進行,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充分調動了學生的自主性、參與性和積極性,提高學習效果。
(3)翻轉課堂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自由度,學生可以根據自身情況任意選擇觀看教學視頻的地點、時間和節奏,把握學習進度和節奏,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4)信息技術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學生的信息獲取不再受教師的局限,網絡上有豐富的教學內容,優質的教學資源,可拓寬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綜合素質。
(5)網絡為學生提供了信息、思想交流的平臺,學生可以在學習結束后利用網絡與同伴進行交流,分享學習經驗和解決學習問題。
(6)信息技術實現了資源的共享,充分發揮了集體智慧,制作出更優質的教學資源,還可以一人制作,年級共享,降低教師的工作量。
(7)翻轉課堂是建立在信息技術基礎上的,學生和教師在實施的過程中可以提高使用現代信息技術的能力,提高信息素養。
[參考文獻]
[1] 張躍國,張渝江.透視“翻轉課堂”[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2,(3):9-10.
比如我在執教《種瓜得豆》時,就有這樣一個片段:師:同學們,轉基因技術有什么特點,有什么用途呢?請帶著這個問題默讀課文,邊讀邊想。(注:全班同學默讀課文,師巡視) 師:請停一下,我發現,全班同學不但邊讀邊想,還在用筆畫、作記號??磥怼安粍庸P墨不讀書”的做法已深入人心了。人人要養成這樣一個好習慣。對,接著讀吧?!。ㄗⅲ骸W生繼續讀、想、畫,然后老師請大家互相交流一下,看畫得是否準確) 師:轉基因的特點和作用都弄明白了嗎?(全班學生舉手,表示明白)不過,老師不打算讓你們說了,我想讓你們寫。寫什么呢?(我在黑板上寫下了“自述”兩個字) “自述”是什么?就是自己介紹自己?,F在我把全班分為四組,第一組寫“轉基因西紅柿自述”……現在你們都是轉基因的東西了?!。ㄐβ暎┱埌涯銈兏髯缘奶攸c、作用寫出來,為自己做個廣告??凑l會夸自己,當然嘍,要實事求是,不要吹牛。(笑聲)(全班學生寫“自述” ,師巡視。學生寫了將近 15 分鐘后,老師讓學生讀自己寫的“自述”) 由于我巧妙地把“寫”擠進了閱讀教學之中(這里的“讀寫結合”就是閱讀教學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 不僅有效檢驗了學生是否把課文讀懂了, 而且還有效地訓練了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圓滿地實現了“文意兼得”的目標。
二、博采眾長,走出新路
讀寫結合常用“以讀帶寫”和“以寫促讀”兩類方法。我們結合這些,創出了以下的幾種方法:
1.仿照法
語言學是從模仿開始的,要模仿寫和說,日積月累,豐富語言,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在閱讀的基礎上,教師可引導學生體會課文的精彩之處、具有示范作用之處等,組織學生進行句子仿寫、片斷仿寫、選材模仿、組材模仿等訓練,既幫助學生學習、積累表達的形式、知識和方法,又有利于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還可以從觀察、分析、立意等方面引導學生模仿。如學習《秋天的懷念》一課,可結合課文中描寫人物的方法設計課內練筆。這一課最突出的地方就是通過人物的動作、語言、神態來表現人物的精神世界,表現一個偉大的母親對子女的愛護與寬容。我課后就設計了爸爸在炒菜做飯給子女的場景,爺爺雨中送孫兒的情景,姐姐幫弟弟擦藥的情景等。讓學生仿照《秋天的懷念》里的描寫人物的方法,來展示人物的品質,人物的形象比以前豐滿多了。
2.延伸法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23-341-01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互聯網也越來越廣泛的應用于課堂教學中,但是由于小學教師對互聯網教學的實踐有限,所以教師要基于互聯網背景下,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策略不斷進行研究,從而達到更好的語文課堂教學效果。對此,筆者結合小學語文教學,感觸如下:
一、合理介入網絡技術: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網絡技術能夠把文本、聲音、動畫、視頻等有機結合起來,教師可以把教材中枯燥的語言轉化為生動形象的情境展示。在互聯網背景下,在進行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時,教師要學會利用多媒體、網絡等技術進行情境教學,把學生領進一個生動又活潑的教學情景中,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網絡教學的重點就是多媒體教學,因此,教師要積極進行多媒體教學,給學生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因為多媒體主要是借助互聯網進行教學,這就要求教師在進行講課之前,能夠在互聯網上尋找相關的知識,查找重點和難點,將這些教學設計在課件中。教師可以使用多媒體互聯網教學,擴展語文課堂的豐富程度。如在教學《雨點》時,教室就可以在互聯網上下載很多下雨之前的視頻,讓學生在觀看這些片段的時候對下雨有深入的了解。教師還可以給學生播放下雨之前的沉悶場景,以及下雨過程中的電閃雷鳴,給學生營造良好的氛圍。
在互聯網教學中,教師應該將教學的重點簡明顯示出來,讓學生能夠在眾多的幻燈片中一目了然、切入主題。多媒體畢竟是教學課堂的工具,最主要的目的還是讓學生投入教學環境中。因此,教師可以圍繞教學設計,進行相關知識的講解。如教學《坐井觀天》,教師的主要目的就是讓學生了解這則寓言的本意,因此可以在多媒體上展示一張青蛙在井底仰望天空的素筆畫,讓學生對這則圖片進行思考和討論,然后說出自己的看法。這樣學生就能夠直接深入主題,了解到這則寓言的真實目的。教師還可以進行一定的提高:“若是青蛙跳出來,會發生什么事情?”引導學生紛紛說出自己的想法,從而達到教學的目的。
二、利用網絡設立題材鏈:拓展學生的思維
在網絡等現代技術的幫助下,教師可以很容易地把教材與課外知識進行有機結合,可以通過對教材課文的背景、作者介紹等來加強學生對教材的理解,又能夠開拓學生的視野,或者可以通過對教學內容進行精選,突出學習內容的重點。例如在學習六年級上冊課文《懷念母親》時,教師可以建議學生通過網絡去尋找關于“母親”題材的文章,例如的《我的母親》、老舍的《母親》,在學習課文之前教師可以先播放歌曲《我的中國心》,學生會思考“這首歌和母親有什么關系呢?”從而引起學生的好奇心,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就會集中注意力去學習,通過學習學生就會知道課文中講的母親有兩個,一個是自己的母親,還有一個是祖國母親。教師可以給學生介紹這篇課文的作者季羨林老先生,讓學生能夠通過對作者的了解掌握作者寫作的情感。再讓學生閱讀找到的相關資料,能夠讓學生更加了解母親那偉大的愛。并且以后在寫作中遇到相關的題目的時候,學生能夠更好地進行運用,能夠不斷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應用能力。通過網絡等技術來對材料進行拓展,有利于拓展學生的思維,從而真正解放學生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在真正自由的環境下進行真正的教育。
三、利用網絡技術:安排合作探究學習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對小學語文課堂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是《語文課程標準》的新要求。倡導合作學習是現代素質教育的基本理念之一。網絡技術把人與知識的距離縮短了無數倍,讓人們可以置身于浩瀚的信息海洋中,豐富的知識信息為學生的合作探究學習提供了一個嶄新的平臺。教師可以充分發揮網絡高速、便捷、互動性強的特點,讓教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在網絡環境下進行合作探究學習。例如小學語文教材的每一冊中都會有古詩詞的教學內容,教師可以配合教材內容制作一個詩詞專題網頁,分為“詩詞知識”、“我來寫寫”“漫步古詩苑”等,并且可以設計一個BBS論壇,讓學生針對某些問題進行自由討論,如“《天凈沙?秋》中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表達了作者的什么情懷?”“《詠柳》的比喻手法是怎樣運用的”等等,讓學生在網絡這個開放的環境中進行合作探究學習。
四、利用網絡技術:幫助學生突破難點
小學語文教師要緊跟時代的步伐,充分掌握多媒體網絡技術,并運用信息技術探索新的教學模式。如在教學生寫作文時,充分利用多媒體計算機所提供的聲音、圖片、影像、文本資料庫,以及畫板工具、交互功能等,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擴展學生的知識視野,借鑒優秀的作文范例在作文課上,學生能夠達到看、聽、查、議、寫、評、改等過程同時進行,而教師也可以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進行指導、講評、修改以及定稿,增加作文訓練的密度,幫助學生突破作文這一難點。在教學中,語文教師要注重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尋找和自由選擇識記漢字的方法,讓學生變被動學為主動學習。比如可以采取猜謎語的教學方式,調動學生識字的興趣?;蛘吒鶕值男螤罨蛞饬x編成字謎,利用電腦顯示出來,讓小朋友去猜,去讀。如“竹子下面長了毛”(筆字)等。以這樣的形式,不僅能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樂趣,還可以激發自主學習的積極性。還可以通過組織課堂小游戲的方式,將教學內容與游戲結合起來,使學生積極地參與到學習中來,提高學習效果。
運用網絡教學對小學語文教育確實有著很大的作用,但是教師在使用網絡技術進行教學時,也應該注意一些問題。教師要正確認識網絡的輔助教學地位,在使用網絡教學時,教師要注意課堂教學的實效性,不要把網絡當成教學的唯一手段。網絡教學不是對傳統教學的摒棄,而是一種創新,教師要根據實際的教學內容來探索符合語文教育要求的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6-013-01
如何使教育對象能夠輕松愉快的學習是教育改革的指歸之一。職業高中的學生學習基礎較差,學習積極性不高,學習的動力不足,因此,創設生動精彩的課堂環境,使學生樂于學習,主動探究,就顯得尤為重要。越來越先進的教育手段和教育技術為生動課堂愿望的實現提供了可能,不過,僅有這些還是不夠的。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我覺得,語文學科的教學,除了要充分用足語文學科的優勢之外,還要從學生自身實際出發,在以下三個方面努力。
一、聯系生活求精彩
文以載道,語文教學從來就擔負著育人的重任?;虼猴L化雨,潤物無聲;或委婉含蓄,曲徑通幽;或直抒胸臆,正面說教。語文總是以不同的面目、不同的方法表達思想、講解道理。那么,適合職業中學學生的方法是什么?上述的方法固然都是好的,但是對于不愿深入思考、仔細品味、認真咀嚼的職中學生,教學效果總是會打一些折扣,這樣,聯系生活不失為一種好的選擇。
藝術源于生活,藝術又高于生活。在教學中,如果讓藝術回歸生活,貼近生活,就一下子拉近了學生與藝術的距離。于是,藝術就變得可親可感。學生也十分容易接受老師的“說教”了。
老舍的《我的母親》、史鐵生的《我與地壇》、《合歡樹》是職中語文課本中的一組懷念母親、感恩母親的文章。在教學中,我把這些分散在不同教學單元的文章整合在一起,進行專題教學。為了貼近生活,我特意設計了兩個教學環節。
第一個環節:發現閃光點,樹立好品德。首先讓學生在文中找出母親對作者有哪些良好的影響,作者在母親身上學到了哪些可貴的品質。然后學生再聯系自身實際,說說自己在自己母親身上受到的好的影響有哪些。
第二個環節:舉辦“感受親情,感恩母親”主題故事會,學生講解感人的母親故事,內容上首先選擇發生在自己母子身上的故事。
二、力求真實細膩
這種貼近生活的教學方法,對于一些還處于叛逆期的學生,拉近了和自己母親的距離,洗滌了心靈,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三、貼近專業求精彩
根據《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教學大綱》要求,職業高中語文課的整體功能定位有三點:其一是“培養學生基本的科學文化素養”,其二是“服務學生專業學習”,其三是服務學生“終身發展”。其中“服務學生專業學習”無疑是明顯區別于普通中學語文教學的最大特點,那么如何服務學生專業學習呢?
1、語文教學的內容選擇要向專業課傾斜。比如在應用文的選擇上,財會專業就應該明顯有別于文秘專業。
2、淡化學科本位,實現語文課和專業課有機融合。
要做到這一點,教師必須擴大自己的知識面,擴展自己的知識結構,一方面要有扎實的語文功底,另一方面還必須對專業班級的專業課有較多的了解,才能實現兩者的有機結合,才能使語文課更好地“服務學生專業學習”。
以教學《我的空中樓閣》為例,在旅游專業和美術專業,教學設計就截然不同。在美術專業,我讓學生在品讀課文的基礎上,在課文中選擇自己最喜歡的段落,把它畫出來,可以一個人獨立完成,也可以幾個人共同創作。課后,學生把自己的得意之作在教室后面的黑板上展示出來,專欄的題目就是“我秀我的空中樓閣”。而在旅游專業教學這篇課文時,我則把“我的空中樓閣”設定為一個景區,讓學生在品讀課文的基礎上,把文章描寫的內容劃分為幾個不同的景點,并選擇其中一個或幾個景點寫出導游詞。這樣的教學方式新穎別致,貼近專業,受到了學生的廣泛歡迎。
要想有效的開展對話閱讀,首先就要開啟對話的空間大門,讓對話落到實處,這就需要教師采取相關的閱讀策略,拓展對話的渠道和路徑。教師作為語文閱讀教學的引導者和調控者,要依托學情,巧妙設計,不斷提供具有一定深度及廣度的課堂閱讀拓展,使學生在文本學習時擁有較為完善的思維方式和更為豐富的思想。
如在教學《合歡樹》時,教師在課堂導入中可以采用印度著名詩人泰戈爾的詩歌《仿佛》為引子:“我不記得我的母親,只是在游戲中間,有時仿佛有一段歌調,在我玩具上回旋,是她在晃動我的搖籃……”,這樣做增加了學生的情感體驗,讓學生較快地融入到文本情境中。然后讓學生對母親的性格進行評價分析,展開相關的討論,很多學生其實總覺得詞不達意,甚至出現詞窮的狀況,原因可能就是學生沒有切身的體會。這種情境下語文教師就可以采取有效的策略,打開對話的大門,將作者在秋天關于懷念的文字引入課堂,使學生結合文字再次對課文中的母親情感進行理解。作者描寫母親痛哭及堅強的情感是比較隱晦的,文本中只言片語,讓學生感受到母親的情感是不太容易的。為此,語文老師可從拓展的材料入手,以啟發學生,促進學生和課文文本間對話。
二、縮小對話的代溝,以增強學生和文本間對話
高中生雖然接受到多年的語文教育,但是由于生活閱歷較淺,對文字和文化的理解還停留在表層,對陌生的文學作品、文章專著和相關的閱讀材料的理解,無法真切感受到文本的精神實質,縮減了閱讀的張力。若老師使閱讀張力變得不那么大,可以增加學生對閱讀材料的把握,領略到文本內在的精神。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能機動靈活的使用對話教學,可以有效地規避淺層次對話和偽層次對話的出現。
語文教師除了給學生提供相關的文本創作背景之外,還需要對作者的個人生活以及當時的社會大環境做出一定的解讀和巧妙創設,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使他們和作者在情感方面達到共鳴,縮小課堂上的對話代溝。開展對話閱讀,需要學生敢于對話,那么教師就要創設既定的可以激發學生對話的情境。如在閱讀《合歡樹》時,教師可以把母愛作為有效的切入點,母愛人人都有自己的感受,如果情境鋪墊和融入的恰到好處,這份情感的體驗就如噴泉一般;一旦學生關于母愛的情感體驗得到迸發,那么教師就可以因勢利導,讓學生感受作者所感。這為縮小課堂內對話代溝做好了準備。
三、依據學情和教學內容,開展形式多樣的課堂對話
在高中語文閱讀和教學的過程中采用對話教學的方式,要依據閱讀教學的內容、學生的情況和教學的需要采取形式多樣的方式。有學生和文本間對話、生生對話、教師和文本對話、師生對話等等,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學生與文本之間的對話。當學生沉浸在文本中,應使學生利用對句子的體會及感悟,同語文老師和同學一起就文本開展對話和討論,通過對話討論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和所表達的意義。對話策略是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有效的教學方式,但是教師一定要注意,不能為了對話而對話,一定要整合學情和教學內容,優化教學設計和閱讀課堂管理,提升對話的質量和有效性。在開展對話閱讀的過程中,還要構建和諧寬松的閱讀教學氛圍,做到尊重學生,了解學情,發揮對話教學的最大功效。
然而,對于如何處理好“主導”與“主體”的關系,我想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探究是在教師主導下的探究,在這種情景中,教師既不能主宰課堂,更不能放任自流,應找準“導”的著力點。
首先要“導疑”。教師作為課堂閱讀鑒賞的組織者,學生討論的促進者,應該做好向學生提出哪些問題、怎樣提出問題,以及學生可能會提出哪些問題的預設。問題的設計入口要小,要善于抓住“動情點”——景物中最具特征的部分或文本最有情味的細節,激發學生的生活體驗,從而感受文本的情趣。而“為什么“‘什么意思”“有什么作用”之類的問題,則可能會使學生茫然不知所措,往往使探究陷入停滯。如第三段在探究作者的“悲”時,先找出最能表現“悲”的感情的詞語,則學生會很容易找出“泣”“長號”,教師再引導學生找出“凡再變矣”(嘆);再找出描述“嘆”一“泣”一“號”內容的具體詞句,然后從具體的詞句中感悟其情感、意味,這樣的設置或許會激發學生對話的欲望,引導學生對“悲”的內涵、程度、原因有著更為直觀、更為深刻的體悟。
其次要“導趣”。探究活動應該是開放性的,應肯定學生閱讀過程中的“異見”,以激發其探究的興趣。而先由教師預設好結論,再引導學生靠近,則可能會使“對話”失去發散性。其實有的問題可能沒有現成答案,如作者的“喜”,是全身心投入讀書之樂,還是來自對現實的超然的暫時的喜悅?軒中讀書的少年是一個先掃一室后掃天下的樂觀少年,還是一個煢煢孑立、形影相吊的懷著無邊寂寞的落拓學子?軒外的環境是“幽靜”,還是一片“死寂”?這需要尊重學生的感悟,鼓勵學生去尋找答案。而諸如“睹物懷人,悼亡念存,隨事曲折,娓娓細談”這些已有的“定論”,可不提供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去探索,從而感受探索的過程與樂趣。
最后要“導法”。教師作為鑒賞活動中的對話者之一,要“心中有法”,而對文本有準確、深刻乃至獨到的解讀是關鍵。對《項脊軒志》若只關注了“可喜”“可悲”的具體內容,而忽略了“喜”與“悲”在文中的比重、內在的關系及產生的原因,甚至只把鑒賞停留在“歸有光的少年情懷”上,似乎割裂了文本的“喜”與“悲”的有機聯系,也不利于引導學生從整體上感悟作者的情感。而“歸有光在這間小屋中既體悟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及“項脊軒多次遭火未焚,……卻‘有神護’,字里行間無不透露著少年歸有光要實現理想的堅定信念”等結論多少有些率意。
“導法”即通過鑒賞示例引導學生學會鑒賞之法。要能從字詞句的理解揣摩開始,“從整體上把握文本內容,理清思路,概括要點,理解文本所表達的思想、觀點和感情”。張老師在對文言字詞的理解揣摩上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處理得很出色。而領悟文本所表達的感情,則要在文本內容整體把握的基礎上,再進入到細節或語言的咀嚼品味,才不至于使分析脫離語境。如賞析第三段時,學生最好能從諸父異爨、慈母早逝、祖母厚望三件事上著手,再從作者敘述三件事所用的詞語、語調、語氣等來品味其對家庭衰敗的哀痛、對母親的懷念、對祖母的牽掛或懷才不遇、功名未成、辜負了親人的撫育和期望的無限沉痛的心情等。
二、探究是以學生為主體的探究,在這種情景下,學生既不是局外人,更不能是問題的被動接受者,而應該是一個個有主見的個體。
首先,學生的主體性,表現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上。但怎樣才能有效地進行“合作、探究”卻一直困擾著我們:是用問題來框住學生進行“合作、探究”,還是讓學生隨意“合作、探究”?是把所有的課堂環節都交給學生進行“合作、探究”,還是在關鍵處、疑難處進行“合作、探究”?……張茗老師的這節課給語文的“探究”提供了一個有價值的話題。
自國家教育部啟動實施全國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建設計劃以來,我市積極貫徹落實培訓計劃,對我市中小學教師全面展開培訓,取得了顯著成效。兩年來,在和一線語文教師廣泛深入地接觸中,我發現語文教師在教育技術認識和操作上存在著一些共性問題,我將之歸結為三點加以剖析,但愿能為廣大語文教師帶來一點幫助和啟發。
1、問題一:對教育技術的內涵認識有偏差。很多教師把教育技術與信息技術混為一談,認為教育技術培訓就應該多講現代化教學手段操作方面的,如課件制作等,甚至有的教師把教育技術培訓直接叫做電腦培訓,學習技術操作時勁頭十足,一聽教學理論就浮躁消極。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方面和教師們急功近利的實用主義態度有關,另一方面是因為很多教師沒有真正把握教育技術的內涵所致。
我們以國際廣泛認同、目前仍在使用的美國教育傳播與技術協會的“94定義”來看一下什么是教育技術:“教育技術是關于學習過程和學習資源的設計、開發、利用、管理與評價的理論與實踐。”這個定義我們可以從兩方面把握:第一,教育技術是以學習過程和學習資源為研究對象(我們國家一般強調教學過程和教學資源);第二,教育技術的研究內容包括教學過程與教學資源的設計、開發、利用、管理和評價等五個方面(或五個范疇)。這條定義之所以廣為人們認可,主要是因為20世紀90年代以來,建構主義理論已經在世界范圍內廣為流行。多媒體、網絡技術也獲得了極大的發展。由此,我們就可以理解這條定義關于教育技術的深刻內涵:①促進學生的學習是發展和利用教育技術的目的,堅持“學生本位”;②實施、影響課程教學,開發、利用相關課程資源是發展教育技術的意義和功能所在,強調“資源意識”。所以,教育技術的內涵促使語文教師應重點思考:①利用建構主義思考語文教學和學生學習的本質;②多媒體、網絡趨勢下,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發展和相關的語文課程資源的利用、開發。
另外,教育技術中的“技術”既包括有形的“物化技術”(物化技術中又分硬件技術和軟件技術),也包括無形的“智能技術”(無形技術主要指在解決教學問題過程中運用的技巧、策略、方法,以及其中蘊涵的教學思想、理論等):有形技術是教育技術的依托,無形技術是教育技術的靈魂。由此可見,教育技術的應用最終是要服務、促進學生的“學”,而不是利用計算機和網絡趕時髦、裝門面。只有認識到了這些,語文教師在參加培訓及今后工作中才能潛心于語文教學和學生學習,充分應用現代教育技術推動教學改革和學生發展。
之所以出現上述認識誤區,我認為主要是廣大語文教師一心撲在教學實踐的同時缺乏必要的理論提升與引領而造成的。一說到理論,很多教師有排斥心理,覺得理論的東西和自己的實踐有距離,不如實實在在拿來就能用的東西來得立竿見影,這也是目前中小學教師普遍存在的問題。語文教師要在專業成長上有所突破,首先就要扭轉這種思想,以包容、接納的態度不斷汲取新的理論營養,提升自身認識,以科學的理論指導自己的實踐,只有這樣我們的教學實踐才會“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2、問題二:教學目標的分析和閾述問題多多。教學目標的分析與確立是教學設計的首要任務,它決定著教學的總方向,能否確定清楚具體的目標直接影響課堂教學的質量。傳統的教學目標設計存在重知識輕過程、輕育人等問題,而語文新課程提出的三維目標則有效地矯正了這種偏差,應該說目前語文教師基本上都能按照語文課程標準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來設計教學目標。在培訓中我發現,相當多的教師在教學目標分析和闡述方面尚存在其他一些問題,而這些問題卻往往被教師們所忽略并習以為常了。
2.1 癥狀一,語文教學目標設計由于缺乏針對性而存在嚴重的盲目性。當代教育技術學認為,教學設計首先應從學習需要的分析開始,解決“為什么教”的問題:接著去調查學生的初始能力、一般特征和學習風格,進行學生特征分析,解決“怎么教”的問題;最后再以學生為行為的主體,闡述教學目標,并付之教與學的實踐。由于語文教學的范圍廣泛,知識系統較散,再加上缺乏嚴格的學習需要分析、學習內容分析和學生特征分析,致使語文教學目標的設計缺乏針對性而存在嚴重的盲目性。如一位教師設計《秋天的懷念》教學目標為:
(1)知識目標:認識本課的5個生字,熟讀生詞。
(2)能力目標:①通過各種讀書方法,最終達到有感情的朗讀課文。②提高口頭表達能力。
(3)情感目標:使學生通過讀課文,讀懂課文,受到偉大母親的熏陶感染,感受偉大而無私的母愛。
該教學目標中除了第三項情感目標能夠體現出該課的內容特點之外。前兩項目標閱讀教學課幾乎可以通用,放在哪一課都合適。這樣的教學目標由于缺乏對課文內容及學生特征的深入分析,而顯得模糊、針對性不強,不利于課堂教學效果的落實。
2.2 癥狀二,目標對象定位不正確。教學目標的傳統表述,常常是以教師為本位,將教師作為行為主語,如“引導學生理解文章大意”、“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懷,教育學生珍惜時間,刻苦學習”等等。新世紀基礎教育改革中語文教育的基本任務是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為了強調“教是為了學、一切從學生出發”的宗旨,教學目標體現的應是學生的學習目標,教學目標闡述的是學習者學習的結果,是指他們在教師與同伴的幫助下,利用資源和工具學會了什么,而不是指教師應該做什么,或者通過該課教給學生什么。因此,教學目標分析與設計的對象是學習者,而不是教師。
2.3 癥狀三,教學目標表達抽象、籠統,缺乏操作性,難以測量評價。很多語文教師設計教學目標時用比較抽象、籠統的話語來表達,如:“學習生字詞,理解部分詞語的含義”?!袄斫獠糠衷~語的含義”中的“理解”可能是指:①能用自己的語言解釋詞語的含義;②能根據課文的語境解釋詞語的含義;③能正確地使用這些詞語來造句。學生究竟達到哪種程度才算符合要求呢?表述不清導致評價的標準模糊。再如,上述《秋天的懷念》能力目標中的第二個目標“提高口頭表達能力”,通過什么條件提高口頭表達能力?這節課學生口語表達要達到什么樣的程度?怎樣判別?所有這些問題都沒有在目標中顯示出來,由于缺乏操作性,這個目標即使想落實也有難度,也就最容易落空。
布魯姆關于行為目標的研究表明,教學的完成是學生行為的改變,無論是認知、情意的學習,還是動作技能的學習,最后均能表現在學生的行為上面,這些行為是可觀察的,也是可測量的,以行為目標的方式來表述教學目標,可以有效
提高教學目標對教學活動的指導作用。據此,一個好的教學目標的表述,就是要將一般性的目標具體化為可觀察、可測量的行為目標,要說明學生在教學后能學會什么,學到什么程度,說明教師預期學生行為改變的結果,這樣才有利于教師在教學時對目標的把握與評定。
針對以上問題,我認為語文教師應從以下兩個途徑來著手:①深入領會新課程理念,并不斷提升踐行新課程的能力,避免經驗主義,固步自封;②加強教學方法、教學技能的鉆研和提升,用理論武器指導自己的實踐,避免課堂教學的形式主義,切實在教學實踐中踐行新課程理念并不斷創新,將之落在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