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1-10 21:44:57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大學生個人勞動總結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關鍵詞: 目標牽引 學業規劃 培養策略
一、大學生全面發展的“人學”意蘊
“人的發展”這一命題,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歷代思想家都有過關注和論述。馬列主義經典作家尤其是馬克思、恩格斯,基于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科學探究,建立了“人學”,其核心即“人的全面發展”思想。“人學”認為:人的全面發展,是人勞動、需要、社會關系、個體人能的綜合式的全面發展,其中,居于關鍵首位或者充當先決基礎條件的是“勞動”。勞動使人類產生了一定的社會需要,在滿足社會需要的過程中,人類不斷形成新的交往形式,產生新的社會關系,進而推動社會的整體前進,在這個過程中,人的全面發展的內涵得到不斷充實和豐富。同時,豐富的社會關系使得人們在各方面形成豐富的社會聯系,個人的社會性日益增強。“人學”認為:“人的全面發展”的邏輯起點是人在個體能力維度的全面發展,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公開展示”[1]175。人的全面發展的內涵非常廣泛,在性別、年齡、職業等維度存在一定的差異;個體在體能、智力、情商等方面的綜合式全面發展,是個體能力全面發展的本質內涵,同時也是個體其他能力全面發展的充分和必要條件。“人學”在探討“人的全面發展”思想命題時,主要是基于哲學、政治經濟學、歷史唯物觀等視角展開的。就高等教育范疇而言,“人的全面發展”思想作為高等教育的最高價值目標和具體成果體現,最終必須落實在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上。因此,在考查大學生全面發展的內涵時,我們可以將“人學”作為目標分析的基礎,同時根據大學生的時代特征和具體特點加以豐富和發展,形成系統的培養方案。
二、“人學”視域中的大學生個性與全面發展
大學時代是每個個體個性形成和發展的黃金時期,伴隨著生理和心理的生長發育快速成熟,一個人的社會關系、適應能力、個人素質都在發生巨大的轉變。從馬克思“人學”思想來看,個體素養、個性特征、社會適應能力三者之間的協同發展才是大學生全面發展的應有題中之義。就大學生的個體發展歷程來看,進入大學讀書的階段,首先是學習專業知識和技能,并把它作為提高能力、鞏固社會關系、提高素質、形成個性的基礎,所以,知識理論的全面發展在大學生全面發展的體系中有著不可或缺的重要性。換而言之,大學生要實現個體的全面發展,就必須通過接受高等教育,在理論知識、實踐技能、社會適應、個人素養、個性特征方面奠定協同發展的良好基礎。每個大學生都是獨立發展的個體,有著特殊性。大W生的個性發展,就是在接受高等教育的過程中發揮學習的主觀能動性,結合自身特點,對學習方法和內容做出準確的選擇和科學的判斷,同時要注重培養大學生學會思考、注重創新的意識和勇于進取、大膽實踐的能力。“人學”思想認為:只有“充分發展個性,提高人的社會化程度,才能逐步實現自己的自覺性、自主性和創造性,在社會中展示自己,積極發揮自身的潛能,實現自己的個性的全面發展”[2]359。個性發展不僅對個人而且對整個社會都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但個性發展必定受到客觀物質生活的影響。因此,高等學校應該立足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發揮在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培養中的功能定位,科學界定大學生個性培養的目標,合理激發大學生個人素養提升的因子,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
三、基于目標牽引式學業規劃的大學生全面發展及培養策略
大學時代正是大學生個性發展最關鍵的時期,每一個大學生都有著獨特的個性與追求。因此,在堅持學生的主體性與教育教學、人才培養的主導性相統一的同時,高等學校應當注重挖掘學生個性發展的潛能,提升學生個性發展的水平,最終幫助大學生實現全面發展。基于此,我們提出了大學生個性與全面發展相結合的策略構想――目標牽引式學業規劃。
所謂“目標牽引式學業規劃”,是指高等學校以“人學”思想為指導,綜合考量、評估學生不同個體的興趣愛好、人格特質等自然屬性,分層次、分眾化開展專業認知教育、職業生涯規劃指導,提供可實現目標的素質拓展活動群和專業教育課程群,并幫助學生明確大學期間的階段性目標、規劃人生發展方向,在學生個體發展的同時實現全面發展的協同。“目標牽引式學業規劃”方案的制訂,在頂層設計上必須堅持以“人學”思想為中心,以人才培養目標為遵循,以大學生個體素養拓展、職業生涯規劃為主線,尊重高等教育普遍規律和大學生身心發展現狀,盤活學校育人資源,協同育人工作機制,突出學生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的主體間性[3]41。要把“目標牽引式學業規劃方案”貫穿學生學習的整個過程,以學生的發展作為目標,將素質拓展與專業學習有機結合起來,培養過程以學期(或學年)為時間單位分階段實施,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為社會培養高素質人才,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助力大學新生開展自我認知,進行生涯定位。
大學新生在入校之后,入學教育往往配合軍訓展開,學生此時通常對大學生活充滿新鮮感及對未來的生活工作產生迷茫。這時,各高校應借助專業測評工具或和職業生涯規劃理論,為高校新生進行形式具體的新生職業能力傾向測試的性格測驗等,使得新生能夠順利進行自我認知,從而制訂正確的學業或職業的規劃,度過充實的大學生活。在進行過一定的自我認知之后,高校新生對大學和自我的環境已經有了一定的定位,此時,各班級輔導員或者具體負責老師應當根據每一位學生的特點,幫助他們明確個人發展方向和目標,組織學生通過軟件測評,對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并結合各專業的特殊情況,開展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創業課,對大一新生進行系統的指導,幫助他們正確進行生涯定位。
(二)努力提升老生綜合素質,制訂生涯規劃。
步入大二,學生對大學生活已經有了自我了解,對自身也已經有了一定的定位,此時,高等學校應根據學生對學業(職業)規劃的不同需求,幫助其制訂合理的實施計劃。實施計劃包括課堂學習、課外實踐兩個主要組成部分,便于學生在不同時間節點自主選擇具體的課堂學習或課外實踐工作任務(或工作項目),相應專業課老師、輔導員在此過程中進行一對一的跟蹤指導。另外,在開展這一工作前,由學校提供統一模板參考實施。
(三)組織學生進行自我評估,修正階段性目標。
每學年,學校組織學生對照個人階段目標完成情況進行自我評估,并將此項工作納入學生學年考核工作,檢查任務完成情況,及時總結經驗。針對一些未能完成計劃的情況,組織學生全面分析,查找并指出不足,及時提出目標修正措施或整改意見,使得學生的規劃更能適應學校的成才環境,更符合實際情況,更有利于個人成才。
(四)系統謀劃統籌推進,保障目標牽引取得實效。
目標牽引式學業規劃方案是一項系統工程,這就要求高校各部門之間分工協作,積極配合,整體推進,明確各部門的職能,合理規劃,積極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伴隨著“目標牽引式學業規劃方案”的實施,學校應成立工作領導小組,具體幫助學生,如學生處,這是與學生最密切的一個部分,輔導員和班主任是與學生接觸最多的,應當對他們進行一定的職業生涯規劃理論培訓,使他們在與學生的日常相處與交流中潛移默化,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并通過一系列的班級活動帶領學生進行正確的職業生涯規劃和就業指導。學校各二級院系團委也應通過一系列活動,完善并豐富大學生的課外素質拓展體系,豐富學生的第二課堂,寓教于樂,滿足廣大學生的成才需求。除此之外,教務處、各二級院系、圖書館也應建立健全相應措施,幫助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G711 文獻標識碼: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6.06.058
1引言
大學生是社會棟梁之才,是現階段我國高等教育體制下的產物,對今后我國經濟的發展以及社會的進步都具有決定性作用。高職學生思政教育工作是高職院校推行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加強對人的全面發展對高職院校學生思政教育啟示的研究具有十分現實的意義。
2人的全面發展理論內涵分析
人的全面發展理論內涵重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人的需求發展。人的需要包括物質與精神兩大部分,為了滿足自己的需要,人從事各種工作勞動,獲取滿足感,在過程中又會產生新的需要。生產力較低,人的需求也相對較低;生產力水平不斷提升,人的需求也隨之提升,人的需要不斷從物質轉向精神層面,標志這人的全面發展。第二,人的能力發展。在人的全面發展過程中,應該將人能力的發展放在首要位置,人的能力代表個人綜合素質,包括人的思維能力、認知能力以及天賦等等。可以說,能力是人創造財富的基礎。第三,人的社會關系發展。人的生存離不開社會環境,所謂的人的社會關系包括人與他人關系、人與社會關系等,社會關系能夠體現人在社會中的地位,社會關系越好,人的發展前景就越廣闊。第四,人的個性發展。人的個性指的是思想、品德、情感、性格等等,一般來說,每個人都具有異于別人的這些特性,屬于個體獨有的。個性全面發展,主要是人通過在參與社會實踐中,利用自身的創造性、能動性等,豐富自身個性。第五,人的勞動發展。勞動是人服務與改造社會的主要方式,同時在勞動過程中,也能促進人自身發展。勞動全面發展就是人的智力、體力等全面發展的過程。
3人的全面發展理論對高職院校大學生思政教育的啟示
3.1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
以人為本是人的全面發展理論中的重要內容,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一定要貫徹以人為本的原則,即以學生為中心,將促進學生發展作為教育的主要目標,圍繞學生的全面發展目標,制定合理的教學方案與計劃,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關心學生、愛護學生,關心學生在思想上、感情上的問題,結合實際教學內容,展開科學話的思政教育。同時,教育教學人員需要了解學生的真實需要,提高思政教育的有效性、針對性。
3.2高職大學生思政教育過程應該以學生自身情況為出發點
在高職院校大學生思政教育過程中,教育工作者應該深入到學生中,了解學生,重視學生個體差異的存在。大學生創新思維能力強、思維活躍,在思政教育中應該重視學生個性發展,因材施教。同時,教學內容應該更加生活化,這樣才能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讓學生主動地接受思想教育。
3.3重視高職大學生能力的全面培養
高職院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從學生的成長成才需要出發,著眼于其素質的提高,能力的發展。高等職業教育是培養高等專業技術工人,造就數以億計高素質勞動者的重要途徑,高等職業學院的專業設置更貼近職業,教學更注重實踐,著力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關注學生的全面和可持續發展。在培養高職院校大學生時,不僅要發展他們的體力、智力,還要發展他們的求知、向善、審美等方面的能力,培養他們人際交往、協調溝通、組織配合的能力,要注重加強學生職業精神的培養,從而推動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
3.4注重高職學生社會實踐能力的培養
高職院校一直是我國培養技能型人才的搖籃,對于技能型人才的培養,應該進行準確的定位。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學生一直待在教室中,到畢業都沒有真正接觸到生產一線工作,空有豐富的理論知識,但是實踐能力相對較差。在馬克思人的全面發展理論下,要求對人的社會實踐能力提高重視。因此,高職院校教育工作中,還需要創新教學模式,鼓勵學生走出校門,走向生產的第一線,加強學生實踐能力的提升,同時也有利于學生社會關系的積累。此外,高職院校思政教育工作必須貫徹落實教育部課程改革的要求,為我國推行素質教育打下堅實的基礎。
4總結
通過上述分析可知,人的全面發展理論是思想體系下重要的內容,揭示了人類發展與進步的本質。在高職院校思政教育過程中,應該貫徹以人為本的理念,重視學生個性化差異,促進學生能力的全面發展,同時鼓勵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提高學生社會實踐能力,積累社會關系,促進高職院校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趙莉.人的全面發展理論對高職院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J].現代經濟信息,2015,26(2):125-126.
[2]范亞楠.人學理論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J].大觀周刊,2012,32(12):65-66.
二、大學生兼職中權益受損的保護
從調查中得到的情況看,在大學生兼職的過程中自身權益受到損害時,大約有80%的人維權意識淡薄,極少采取維權措施,一般是自認倒霉;還有一部分是自己有維權的意愿,但是不知該如何進行,不知道應該向什么機構進行投訴。大學生權益受到侵犯與其本人關系最為密切,只有大學生自身提高自我保護意識才能最大限度的減少此類事件的發生。大學生平時留在學校的時間最長,與學校關系關系也極為密切,學校應重視這方面的管理,由學校對于大學生進行相關的培訓,學校可以開設相關課程,這樣無論是對于兼職大學生還是將來大學生就業都有很大幫助。學校可以與一些正規的用人單位簽訂協議,為大學生提供幫助。大學生兼職權益受到侵犯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大學生個人聲音太過弱小,可以有學校牽頭,組織一個兼職大學生自己的機構,當大學生自身的權益受到侵犯時,可以上報機構,有機構出面與用人單位進行交涉,以集體的力量來進行維權。
無論是大學生提高自身維權意識,還是高校加強對于大學生相關方面的教育,都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在校大學生兼職權益被侵犯的問題。我國法律對于大學生兼職的行為定位模糊,而據原勞動部頒布的《關于貫徹執行勞動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12條的規定:“在校生利用業余時間勤工助學,不視為就業,未建立勞動關系,可以不簽訂勞動合同”,雖然“在校生利用業余時間勤工助學,不視為就業”但法律只是不承認,在校大學生兼職的行為是就業,但卻并沒有排除兼職大學生的勞動權利,是因為“就業”與“存在勞動關系”這兩者之間并不等價。既然兼職大學生不屬于勞動法的調整對象,那就應該歸屬于民法的一般調整,或是適用教育部有關的規定,如《高等學校學生勤工助學管理辦法》。就目前來講,我國法律中對于大學生兼職的定性身份模糊,而兼職大學生又不屬于勞動法的調整范圍,只能適用民法的一般調整,或者教育部下發的《高等學校學生勤工助學管理辦法》等。大學生兼職無論是假期工還是平時兼職,都應當與用人單位簽訂書面合同,在合同中一定要明確每條條款的意思,特別是工資、勞動時間及勞動環境等,是否存在潛在的侵害自身權益的行為都應做出事前的確認及防范,也可以為以后的侵權訴訟準備證據。
關鍵詞:
大學生理財個人影響與社會影響
一、國內外理財模式
1.西方發達國家的大學生的理財模式。
1.1生活的高質量追求。歐美學生大多習慣提前消費,當經濟蕭條時來嘗試改變原有的習慣和觀念,在生活的點滴中積累一定的資金。美國大學生就理性消費和奢靡消費具有一定的認知,例如減少咖啡等適當高檔品的消費量,用普通消費品來代替高檔消費品并相應的增加消費量;降低打車頻率,打車的檔次,堅持以步行、公共交通代替無謂的打車消費。據了解可知日本大學生在現今消費時最注重資源的節約,他們擅用優惠券、關注促銷商品、反季購買消費品以降低相對于正常經濟市場時期的開支。
1.2投資理財的合理規劃。西方發達國家的資本和商品市場為大學生個人投資、自主創業提供了良好的社會環境。歐美大學生生活費用的主要來源是外出打工,成人之后沒有向自己的父母索要費用。加拿大學生將自己閑置的資金存入金融機構,如:銀行等,機構幫助他們在銀行存款、基金、債券等理財產品中合理分配自己的資金;在投資理財方面,美國大學生大多選擇購買共同基金來解決自己的資金來源,他們是靠經驗管理機構來替自己理財來降低自己的投資風險。
2.國內大學生個人理財模式。
目前我們中國人的理財習慣也在慢慢的發生著變化。以前理財習慣是:生活理財。父母教給我們一個基本的觀念是勤儉持家,怎樣省錢過日子。現代人的習慣:投資理財。錢可以變成資本,也成為了創造收入的手段。現財的一個很重要的變化就是從生活理財轉變到投資理財,達到資產的增值。但由于我國大學生從小的生活觀念,我們一直都在靠自己的父母來完成自己的理財計劃,或是由于資金的來源單一,沒有資金實力來做資金的投資理財,再加上沒有投資觀念和經驗,迫使投資的失敗,投資理財的最基本要求是:資產增值=投資理+生活理財。
二、大學生個人理財現狀及原因分析
1.大學生個人理財研究現狀。
1.1經濟來源具有單一性。資料調查結果顯示,在我國當代大學生生活費來源方面,由家庭供給的占91.45%,由親友無償贊助、勤工儉學、借款、貸款提供部分經濟來源的分別8.15%、10.05%、5.05%和4.40%,后四種方式都與家庭供給方式相同的性質。由此調查結果顯示可見,學生主要的資金來源主要依靠家庭的支持,很少考慮去嘗試采用更多的融資渠道來增加自己的財務來源,導致大學生自己獨立生存能力差,也抑制了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的上升,大學生在學習期間創造的價值極低,如果當代大學生的財務來源主要來自于自身的創造,那我國的國內生產總值有不可估量的變化。據查資料得知,大學生生活費的主要來源顯示:家庭提供生活費的來源占大學生的88.82%;自己賺錢作為生活費的的人很少占大學生的4.74%;除此之外都是用其他來增加收入的。
1.2消費結構的不合理及缺乏消費理性。
大學生是具有獨立的購買能力的個體,據了解調查顯示,在消費心理和購買行為上有以下不良行為傾向:
1.2.1資金結構安排不合理,在人際交往、休閑娛樂、戀愛等方面消費較多,而在學習上的消費較少。作為大學生我們的首要任務是學習,所以我們應將大部分的生活費安排運用到生活必須和學習中,精神追求固不可少,但我們要適量的在其投入資金來幫助我們的身心發展,認清作為大學生的首要任務。
1.2.2消費缺乏理性觀念,片面追求時尚,消費心理不成熟,不根據自己資金來源和資金的實力有計劃地消費,而盲目自費,自身消費意志力較差,容易在同學之間形成攀比、沖動消費的習慣,我們要更具自身的經濟實力來策劃和制定有效地消費計劃,不要置前消費導致資金供不應求,因為很多事情是善變的,當遇到正真有利于自己發展的東西時無法支付而導致錯失良機,不僅給自己帶來心理上的影響,更會抑制自身的發展。
1.3存在很多理財誤區。
1.3.1投資理念不成熟。大部分學生在學期開始時都要將錢全部以活期存款的形式存入銀行,沒有投資理財的想法;要么將錢投資于風險較高的金融行業中,比如炒股、炒匯、買彩票等,由于我們并非是金融行業的投手,也沒有相關的專業知識來做基礎,更沒有實踐經驗,更不了解其中的行情,不能很好地控制風險、行情不好帶來巨大損失,以后失去了生活費,不能夠更好的投資于學習中,失去了更多的積極向上的機會,再次,如果有個小資本的投資就沒有了考慮的機會,就而失去了更多,其實很多小資本投資也是不容忽視的,既能為自己帶來相關的經驗,更能帶來一點微小收入。
1.3.2沒有處理好短期與長遠利益之間的關系,勤工儉學成為大多數大學生賺錢的渠道,但是不少學生沒有認清學習和勤工助學的重要性,將大部分精力放在了勤工儉學上,忽視學習而導致學習成績的下降,最后沒有自己合適的工作,導致長遠的利益與短期利益的輕屬關系發生了質的變化,最后導致失去更多創造財富的機會。
1.3.3部分學生金錢觀發生扭曲,在盲目消費后為了充實自己的可用資金,不惜用違法手段來獲取經濟來源,來支持自己供不應求的貨幣資金。比如參與傳銷組織、聚眾賭博等,很多學生甚至走上了殺的犯罪道路上。這樣不僅扭曲了個人的行為觀念還給家人帶來很多的擔憂和焦慮,也為自己以后的發展埋下了不可揮去的一幕。
2.造成大學生理財觀現狀的原因分析。
2.1社會環境的影響。高校的發展離不開社會環境。21世紀由于我國經濟迅速的發展,步入了經濟建設的軌道,傳統的消費觀念與現今的觀念相互產生了矛盾,消費方式同時有了很大的變化。大學生正處于學習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重要階段,很容易被社會上的不良風氣影響和左右。社會上不正確的消費觀,使大學生形成了盲目消費、奢侈的消費心理。我國大學生缺乏獨立理財的校園與社會環境。現實中,大學生做兼職的學生比例相對很較少的,在這種大環境下想讓學生有很好的理財觀念簡直是癡心妄想的事情,再加上科技的進步與發展,現今很多大學生都用銀行卡來方便自己的消費,消費卡的方便使得大學生沒有了消費的理性。
2.2家庭因素。現今的大學生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在家中都是嬌生慣養的,家長把孩子視為家庭的重點照顧對象,部分的經濟來支持自己的子女成長,對子女的消費基本上實行有求必應的政策,把孩子上大學的費用視為必須的、責無旁貸的一項巨大支出,家庭竭盡所能,削減其他開支也要盡最大的責任,保證這一項支出。而家庭的經濟來源從來不要求大學生擔心,因而許多學生不知金錢來的之不易,更不可能意識到理財對大學生發展的重要性。
2.3學校理財教育的缺位。在現今社會教育的形勢下,高校放松了對學生進行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等優良傳統的思想教育。在日常管理方面,學校在一定程度上認為,學生花的是自己的錢,對浪費等問題并沒有太大的要求與管理,對大學課程設置考慮不周的原因,教學脫離學生實際發展,不能有針對性地結合大學生的實際理財情況進行思想教育,以致大學生得不到更好的教育與引導,使得當代大學生在步入社會中存在諸多的理財問題。
三、當代大學生應如何理財
1.可以在適當時間參加一些勤工儉學的活動,以增加消費收入來源,減輕家里的經濟負擔。例如家教、實習等工作。也有些同學可能會做一些勞動力和技術型的工作以獲取應有報酬,例如打工、寫作等工作。有兩點是需要說明:一是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獲取應有報酬是光榮的,沒必要感到羞恥;二是這些事情不應當以影響學業為基礎,畢竟學習才是學生的主要工作,因為賺錢而荒廢了學習,一般來說是不值得的,也是非常愚蠢的。當然,如果你是比爾•蓋茨那可另當別論。
2.學會利用社會中的金融工具增加自身的收益。有一部分同學手上還是有部分閑置的錢財,在這種情況下,你可以選擇定利貨幣市場基金、用期存款或者其他金融工具來增加自己的財務收入,但具體的選擇要看不同的情況而定。如果你還有半年甚至更多的時間才畢業,手上有一筆暫時用不上的資金,與其活期存款倒不如定期存款,畢竟利息會多一點。當然也可以買一點風險較低的貨幣市場基金,流動性很高,預期收益率要高于銀行定期存款,安全性也非常的不錯。如果你本身就是財經類專業,切對股票或基金比較相對熟悉,風險承受的能力也比較強,或者你根本就是抱著交學費的態度,你也可以少投入一點在股票或者基金里。特別提示:投資股票基金前請慎重選擇。
3.制定理性的消費計劃。人的天性中就有強烈購物的欲望,很多人喜歡逛街,看見喜歡的東西就想買下來的欲望。可是超市中惹人喜歡的好東西實在太多了,你能每一件都買下來嗎?再說了,喜歡的東西買回來后,有多少會是以后能夠為自己用得著的?僅僅因為一時的喜歡,就掏空了自己原本就不飽滿的錢包,值么?更重要的是,你失去不止是錢包里的這點錢,還有動搖了你的消費習慣,這會讓你今后花掉更多的錢,永遠也無法攢到你的第一筆用來投資掙錢的資本!
4.重視小錢的來之不易。泰山不讓細土則能成其大,江河不擇細流方能就其深!必須知到大錢來源于小錢的積累,當年李嘉誠先生也是少見的白手起家的成功人士,我想曾經他的工資也不是很高,工作也并非想象的心儀,我們怎能看不起小錢的作用呢,所以我們要對每一分錢更加的珍惜,懂得它的來之不易,才能夠為自己創造更高的貨幣資金。
5.將有效的資金投入到有效地應用中。讀書人愛書固然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但是你買的書你都看了嗎?我們總是雄心勃勃地要學習這個,要學習那個,學習是好事。于是,我們在書店會“以學習的名義,買下這本,買下那本”。我們絕對不反對買書,但是,同學,你買的書你看了幾本?書的價格我不用說大家都知道,與其買了置之一旁,不如買一本就認證的學習消化一本。有時甚至不禁有“書非借不能讀也”的感慨,當然,借書也不失為學習的一種好辦法,所以我們要達到一定的目的但不能因此而為借口來盲目的消費。
6.在校園內多開展關于豐富的理財活動,如模擬理財,大學生理財規劃設計,為校園的環境逐漸形成良好的理財氛圍,學校要注重大學生理財的思想建設問題,多在校園內廣播、電視宣傳理財的相關內容,還可組織理財方面的講座,或以討論交流形勢定期開座談會,在交流中發現與總結最近大學生理財觀念中存在的問題并為解決困難提出相關的建議。
四、結語
大學生作為當代的消費主力軍,在現代社會引領消費時尚、改善消費結構方面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他們的消費現狀、消費特點在一定程度上折射著當前大學生的生活狀態和價值取向。面對未來復雜多變的社會,生活壓力和工作壓力不斷增大的狀況,我們更應該趁早建立理財觀念、養成良好的理財習慣,做好長期的理財規劃,能有效合理的利用金錢。
參考文獻:
[1]王旭林.關于大學生個人理財若干問題的思考[J].天水師范學院學報,2011.
[2]楊謙.大學生個人理財調查分析[J]財金晚報,2011,(10).
一、職業生涯規劃的含義
職業生涯規劃則是指個人和組織相結合,在對一個人職業生涯的主客觀條件進行測定、分析、總結研究的基礎上,確定其最佳的職業奮斗目標,并為實現這一目標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
二、高職院校開展職業生涯規劃的意義
⒈明確職業目標。通過職業生涯規劃可以幫助高職院校學生將自己的職業理想和個人志向與國家的利益和社會需要有機的結合起來,從而樹立正確的職業觀,明確職業目標,建立職業道德,使人生更加高效的發展。
⒉鞭策學生更加努力的學習和工作。正確科學的職業生涯規劃將為大學生們指明奮斗的方向,通過實施規劃,鞭策其自身更加努力的學習和工作。同時隨著職業生涯規劃一步一步的實現,大學生的成就感增強,思維方式和工作方式也會逐漸的完善。
⒊培養對社會有用的人才。針對高職學生成長和發展的特點,制定正確的職業設計、人生規劃,依托學院豐富的資源和豐厚的人文素養環境,以就業為導向培養出全方位、社會緊缺的人才。
三、高職院校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SWOT 分析
為了使高職學生能夠更加深刻的了解自己,為自己制定更加科學詳盡的職業生涯規劃,務必對自身進行SWOT分析,即對自己所具有的優勢(Strength)、劣勢(Weakness)、機遇(Opportunity)和挑戰(Threath)進行詳盡的分析。
⒈優勢和劣勢的分析。每個人都具有自己獨特的技能、天賦和能力。在當今社會分工高度細化的市場經濟條件下,每個人都會具備自己擅長的某一方面,而不可能事事都做得很好。認識自己優缺點有用的工具是本杰明富蘭克林開創的自我評價程序——優缺點平衡表。(見表1)表1 優缺點平衡表
⒉職業機會分析。在做職業機會分析時,應該考慮到以下兩各方面:第一,宏觀就業環境的機會分析。第二,專業相關行業發展與相關職位空缺狀況的分析與預測。
⒊職業威脅分析。對于高職大學生的職業發展的威脅可以說是來自多方面的:第一,宏觀經濟環境的影響。個人必須不斷調整和完善自己的知識與技能結構,才能適應環境不斷變化的要求。第二,專業勞動力市場的供求狀況威脅到個人職業的獲取難易程度,而專業勞動力市場的需求同樣影響就業的穩定性。第三,同專業學生數量狀況。競爭者多且實力強,尤其是相關專業的本科生,研究生甚至是博士生越來越多,競爭壓力越來越大,因此職業機會較少,反之,則較大。
四、高職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準備與實施
⒈知識能力的儲備。學好學校開設的課程是學生最基礎的任務。其次,制定相關的專業自學培養計劃,積極學習專業相關的知識。再次,積極認真參加學校所開設的實訓課程以及假期的實習工作,爭取早日將理論聯系實際,將自己的專業技能在實踐中得到進一步的升華和提高。
⒉實踐能力的培養。作為一名新時代的大學生,還應該積極參與實踐活動,獲取人際交往,事物處理,專業技能等多方面綜合能力的培養鍛煉。同時,學校應該引導學生制定相應的社會實踐,引導學生參與素質拓展計劃。此外,更加重要的是學生應該制定職業證書獲取計劃。學生們根據自己所學的專業,有針對性的參與相關培訓或職業技能的鑒定,以獲取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或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等。
五、結論
要做好高職院校大學生職業生涯的規劃,還需要引導和教育大學生樹立以下三個觀念:一是自我負責的意識,即職業生涯規劃關系到大學生個人的發展前途,不要再指望別人來負責。二是要切合實際的觀念。三是要終身探索的觀念。職業生涯規劃是過程,不是結果,需要大學生在職業生涯中適應變化,并且根據職業發展的實際情況不斷修正自己的職業生涯設計。
引導高職學生做好職業生涯規劃,能有效地控制人才在市場上高流動狀況以及流動的無序性,創造一種多樣化人才的和諧,對社會、大學生本人以及高等院校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1)34-0188-02
挫折在《辭海》的解釋為:失利、挫敗。在社會心理學和行為科學中,挫折是一種情緒狀態,是指人們在某種動機的推動下,為實現目標而采取的行動遭遇到無法逾越的困難障礙時,所產生的一種緊張、消極的情緒反應、情緒體驗。近幾年來,伴隨著我國經濟結構轉型的進一步深入,大學生面臨著學業、生活、感情、就業等多方面的壓力,他們在理想與現實、獨立與依賴、交往與閉鎖、個人意愿與職業選擇諸多矛盾和沖突面前,容易在心理上產生挫折感,在情緒和行為上產生緊張、焦慮、沮喪、困惑、失望、抑郁等,這些都困擾著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影響了大學生的身心健康。
一、剖析導致大學生心理挫折的原因
1.大學生心理承受力弱,抗挫折能力較差。如今的大學生大多是從家庭走向學校,缺乏社會經驗,加之年齡較小,雖然生理上基本成熟,但心理尚未完全成熟。部分大學生幾乎沒有挫折經歷,不能正確認識自己、不能正確對待自己的名利得失、不能正確處理人際關系、不具備協作精神;部分大學生心理防衛能力較弱,應對外界刺激及其沖擊的素質較低,缺乏良好的自我調節和平衡能力及耐挫折力。在這種情況下,當他們遇到挫折,往往會茫然失措,失去自我平衡的心理支點。
2.大學生理想期望值過高,不能正視現實。部分“90后”大學生是帶著矛盾心態進入大學院校的。一方面,他們有自己遠大的理想和追求,另一方面,為了理想和追求努力拼搏而遇到困難和挫折時,并不是每個人都能有一個良好的心態來應對。他們追求理想、渴求知識,但又不愿付出太多的汗水,希望有一個和諧愉快的人際環境,卻又在為人處世時斤斤計較個人的得失,不會寬容與忍讓。同時,他們在遇到這些挫折時,不敢正視現實也不肯改變“自我”,缺乏應對策略,或表現為自我否定而陷入苦悶和焦慮,或企圖對抗而陷入困境,長時間的壓抑會使這部分學生精神活動降低并產生生理癥狀,從而影響正常的學習和生活。
3.大學生自我意識強,集體觀念淡漠。心理研究表明,如果集體中的成員缺乏集體意識,彼此之間不能進行良好的了解和溝通,不能相互認同和交往,就容易產生苦悶、孤獨和焦慮。大學生雖然是青年群體中思想素質較高的一部分,但彼此間地域不同導致文化、習慣等多方面的差異,加之多數大學生在獨生子女家庭所形成的“自我意識”,使得一些如學生會、老鄉會等由松散個體組成的學生組織,缺乏廣泛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成員之間思想情感交流不暢通,缺乏友愛氣氛,缺乏集體凝聚力,這為不良心理障礙的滋生造成可乘之機。
4.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滯后,缺乏力度和實效。如今的大學生年齡多在17―23歲之間,他們對人生探索與思考的偏差,對道德標準認同的錯誤以及人生價值取向的偏差,都可能導致種種消極心理的產生。在這種情況下,高校應發揮其教育和輔導作用,引導學生朝著高素質的人才成長的方向發展。但是,我們不可否認,長期以來我國高校的挫折教育幾乎一片空白。教育思想的片面化,使得學校教育重知識灌輸,輕能力訓練;重智力、分數比較,輕情感、意志培養。思想教育的主渠道偏離了對學生消極心理的引導,管理過程中也缺少科學的判斷和切合實際的對策,大學生挫折心理的內在引發源難以及時消除,直至產生嚴重心理挫折。
二、加強挫折教育,提高心理適應能力的途徑
(一)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增強大學生抗挫折的心理素質
1.加強教師素質培養和建設。《關于加強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工作的意見》中明確指出:“通過專、兼、聘等多種方式,建立一支以少量精干專職教師為骨干,專兼結合、專業互補、相對穩定的高等學校心理健康教育隊伍。”因此,高校要加強對班主任、輔導員以及其他從事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干部、教師進行有關心理健康方面內容的業務培訓,要把他們的培訓工作列入學校師資培訓計劃,通過培訓不斷提高他們從事心理教育工作所必備的理論水平、專業知識技能,只有這樣才能滿足大學生越來越多的心理咨詢需求。
2.完善心理輔導機制。要堅持以課堂教學為主渠道,建立和完善課內與課外、教育與指導、咨詢與自助相結合的心理適應教育工作機制,通過大力宣傳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識,使大學生了解心理健康對成才的意義,樹立心理健康意識,增強心理適應能力。一是要盡快把大學生心理教育,特別是心理素質教育納入高校正常的教學軌道,使之成為大學生的必修課。系統地為學生提供科學、有效、實用的心理學技術和方法,消除其心理挫折所帶來的心理危機。二是建立心理活動室,構建以個別或團體咨詢、書信咨詢、網絡咨詢、電話咨詢為主要形式的心理適應教育網絡,矯正其不良心理和行為,減少心理挫折帶來的壓力。三是通過訪談調查、心理測試,對學生心理健康狀況進行摸底,建立學生個人心理素質檔案。對有心理障礙和心理疾病的學生,予以特別關注,幫助其恢復心理健康,提高承受挫折和困難的能力。
(二)加強“三位一體”建設,營造大學生抗挫折的良好氛圍
1.創建良好的校園人文環境,消除可能產生挫折的因素。良好的育人環境,有利于大學生身心健康和專業水平的提高。第一,要重視倡導一定的文化理念,對本校多年來形成的人文、科學精神進行認真總結、提煉,用適當方法宣傳自己獨特的精神文化,使學生能夠深入理解和踐行,建設好院校的精神家園;第二,要深入開展文化建設活動,通過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樹立典型,弘揚正氣,提高學生追求真善美、抵制假惡丑的能力。特別是對于心理有障礙的同學,教師要有更多的愛心和耐心,多和他們談心、交流,鼓勵其參加校園文體活動,幫助其克服孤僻、離群的心理。
2.寬容學生受挫后的不良行為,為受挫學生提供情緒宣泄安全機制。一個人處于挫折情境時,往往會以緊張的情緒反應來替智行為,這種緊張的情緒如果不能適時地宣泄出來,就可能被累積而導致病態心理乃至攻擊、自殺行為的發生。只有使這種緊張的情緒發泄出來,才能恢復理智狀態。因此,在學生受挫折后出現異常情緒和過激行為時,學校應該采取寬容的態度,幫助他們從負面情緒中解脫出來,以避免進一步加深他們的挫折感。高校工作者應當發揮思想政治工作的強大優勢,采取個別談話、意見箱、開展心理咨詢以及第二課堂活動等方式,給受挫者提供各種傾吐受挫情緒的場所和機會,讓他們自由地、毫不顧忌地傾訴自己的煩惱、苦悶和憂慮,把不滿的情緒全部宣泄出來,以達到內心的平衡,使他們能在一個自由寬松、充滿關愛的氛圍中日漸成熟,茁壯成長。
3.加強“家校”溝通,提倡共同教育,提高大學生抗挫折能力。同志在關于教育問題的談話中講道:“加強和改進教育工作,不只是學校和教育部門的事,家庭、社會各個方面都要一起來關心和支持。”大學生個性鮮明,思想意識有很大隨意性和主觀性,因此學校要善于組織、協調、統一各方面教育力量,特別是班主任、輔導員與學生家長教育影響要趨于一致,力求思想工作的最優效益,從而建立起健全大學生挫折抵抗能力的長效機制。第一,調動班主任的教育力量。班主任是學生工作的具體管理者,在學習、生活上關心、幫助、愛護學生,積極主動地深入到學生中去,有的放矢地進行深入細致的思想教育工作,第二,發揮家庭的教育力量。家庭在學生挫折教育中的作用比智育作用更大,如果把學生的受挫能力比做衛星,那么家庭教育就好比是助推其上天的火箭。因而班主任要建立學生家庭檔案,主動與學生家長聯系,互通情況,統一要求,幫助父母改變溺愛型和專制型的教養方式,及時糾正和解決學生的一些錯誤認識和看法,共同發揮教育作用。
(三)加強社會實踐教育,提高大學生抗挫折的社會實踐能力
社會實踐活動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載體,是強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徑。通過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培養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吃苦耐勞精神,引導學生自覺把個人的成長同祖國的發展、社會的進步緊緊聯系在一起,使他們在知識與社會生產、生活實踐互動的過程中,解決理論脫離實際、知識遠離生產生活等問題,從而實現社會實踐與校內教育、實踐育人與理論育人的有機統一和良性互動。如利用寒暑假組織大學生到農村或邊遠貧窮地區鍛煉,讓他們親身體驗勞動,感受社會生活的艱辛,在勞動的挫折中樹立勞動光榮、熱愛勞動、熱愛勞動者的思想,尊重勞動,尊重勞動者;讓大學生適當參加社區掛職鍛煉,到相應崗位實習,使其在實際工作中樹立正確的名利觀、能客觀看待成敗得失,培養屢敗屢戰的氣概和意志力;開展野外生存生活訓練,培養大學生合作意識和競爭意識,幫助其形成勇敢頑強的意志品質和抗挫折能力。
高校挫折教育具有深遠的意義,學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應該通過各種途徑對大學生進行挫折教育,不斷發展挫折教育理論,加強挫折教育實踐,從而教會學生如何從容應對挫折,引導學生在體驗、探索、破解、戰勝挫折的過程中,培養自立、自信、自尊、自強的現代人格與品質。
參考文獻:
[1]張旭東,等.挫折應對與大學生心理健康[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
中圖分類號:G467.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3)07-0068-01
據中國扶貧基金會2009年調查,目前我國高校在校生中貧困生平均比例約為25%,特困生平均比例約為10%[1]。隨著高考招生規模擴大,高校貧困生人數也逐年增加,其資助和教育也日益成為社會和高校的普遍關注。
一、當前高校資助體系存在的問題
1.資助對象的評定工作難以客觀準確
對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提供無償的獎助學金資助,首先必須對學生的家庭經濟狀況進行調查認定。學校認定的依據之一是“高等學校學生及家庭情況調查表”和“高等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申請表”,由學生所在鄉鎮民政部門蓋章證明和學生本人填寫,但不少地方開的證明隨意性很強,可信度較低。再次,由于貧困生個性、心理以及思想認識上的差異,資助中存在著不平衡現象:存在著不貧困的學生裝貧困、爭貧困的現象與貧困生要面子、拒絕資助的現象形成鮮明對比,干擾認定工作。
2.資助對象的評定方法容易帶來消極影響
首先,不利于保護學生的家庭隱私。大多數高校的幫困工作都要經過申請、評比、審查、公示等步驟,在此過程中,學生需要將某些隱私公布于眾,給學生帶來無形的精神負擔和心理傷害。其次,社會上一些善意的捐助活動實施不當,也加大了貧困生的心理壓力。有些社會慈善機構、捐助企業為了營造聲勢,在校內外對受助學生過多的曝光,加大了貧困生的自卑心理。
3.注重“經濟脫貧”,忽視“精神援助”和內在發展
經濟困難的學生往往面臨著學習困難、心理困難、人際交往障礙等多重壓力,但我們現行的扶困措施注重解決學生經濟困難,缺乏對貧困生在思想、人格、心理等方面的教育。且擺脫精神上的貧困遠比擺脫經濟上的貧困要困難和復雜的多。參照國外的資助政策大部分是有條件的,學生必須通過自己的努力才能獲得,完全無條件的資助很少。我國現行資助體系中仍有較大比重補、減、免等無償資助方式,不利培養學生的自強自立精神。
二、改進高校資助體系的工作方式
1.改進貧困大學生經濟資助方式和工作方法
改進資助方式和評審方法。高校應建立按學費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資助基金的制度,加大對貧困生的資助資金的投入。在資助方式上應加大“獎、貸、助”的力度,減少“補”的金額,取消“免”,鼓勵貧困生以優異的成績獲取高額獎學金,充分發揮貧困生自強的心理優勢,克服自卑思想。此外,應圍繞保護貧困生的自尊心來展開資助工作,注重保護受助學生的個人隱私,盡量消除因經濟資助帶來的負面影響。高校要盡量爭取社會資源,設立更多的專項獎助學金和勤工助學崗位,讓貧困生通過自己的勞動獲得報酬。
2.建立和完善貧困大學生精神救助體系
關注經濟困難大學生內在精神培養,營造關愛貧困生的人文環境。提高經濟困難學生自我調節和抗挫折能力,引導他們以積極健康的心態面對困難。關愛貧困生,就要尊重他們、平等地對待他們。社會也應尊重學生的個人隱私,盡量減少對貧困生個體的追蹤和曝光,淡化“貧困生”的字眼。大力營造團結互助的校園氛圍,給予貧困大學生以更多的人文關懷。
三、強化高校資助體系的“育人”功能
1.助學貸款與誠信教育相結合
將誠信教育貫穿至困難申請和助學貸款全過程,如:舉行貸款簽字儀式時,對學生進行誠信教育強調誠信是立足社會的重要基礎;利用校內媒體進行宣傳、引導, 開展“誠信” 討論,開展誠信主題征文、誠信主題演講比賽等活動,讓貧困大學生更深刻地認識到誠信對個人、對社會的重要性,使他們真正認識到“人無信不立”,讓誠信觀念深入人心。
2.無償資助與感恩教育相結合
對于一名大學生而言, 感恩意識絕不是簡單的報恩,而是一種責任意識、自立意識、自尊意識和追求一種人生成就的精神境界。同時,也是對大學生綜合素質的一個基本要求。感恩意識的養成,有利于完善他們的自身素質、增強責任感。
3.專題教育與全員育人相結合
在針對性的開展理想信念教育、挫折教育、自強感恩教育等專題教育活動的同時,要努力構建黨委統一領導,學生資助管理中心、學工、財務、就業、教務、校團委等多部門通力配合,全校教師共同參與的全員資助育人工作新格局。一方面要關注國家資助政策,及時調研、總結國內外高校資助工作經驗,深入分析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資助需求、困難特點、心理特點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狀況,專門制訂工作規劃。另一方面要促進全體教職員工關注和重視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教育、教學情況,使其全面提高。
4.自強自立教育與勤工助學相結合
勤工助學是一種由資助者提供勞動機會和勞動報酬,從而使學生能夠通過勞動獲得報酬,解決學習費用的資助方法。目前學生從事的勤工助學項目大多是由學校自身創造和聯系的一些適合學生業余工作的崗位,諸如班主任助理、辦公室助理、科研助學等崗位,這些都是幫助學生自食其力克服困難的有效途徑。
總之,做好高校貧困生資助工作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社會性的系統工程,需要政府、高校、企業、社會、學生等多個角色的積極參與、共同的努力才能很好的完成。管理者應注重經濟困難學生選定的方式方法,最大可能消除評選過程中的負性影響,注重保護同學隱私,在幫助其“經濟脫貧”的同時,要關注學生的“心理危機”和“精神援助”。同時,高校要加強以人為本,注重服務的教育管理理念,認真做好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工作,為家庭困難的學生送去溫暖,幫助他們增強自信,完成學業,更好的成長成才,更好的促進社會公正與和諧。
[基金項目] 廣西區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1年度C類課題“東盟自由貿易背景下廣西民辦高校學生核心能力培養研究——以物流管理專業學生為例”(2011C0143)
[作者簡介] 黃沫,廣西外國語學院講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物流管理,廣西 南寧,530222;呂國清,廣西外國語學院國際工商管理學院,廣西 南寧,530222;周斯斯,廣西外國語學院國際工商管理學院,廣西 南寧,530222
[中圖分類號] G6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23(2012)10-0111-0003
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為我們展現了一幅美好的世界,美好的世界建立在人類不斷進步發展的科學技術基礎上,而科學技術的發展是人類知識智慧的成果。因此,人才,特別是不斷進步的人才是科技成果的締造者,他們改變著世界經濟、社會和生活的各個方面。在世界改變的過程中,傳統的產業結構也在不斷變化,要求人們能適應頻繁變動的職業崗位,適應不斷縮短的技術周期,人才的要求不僅需要具備技術能力,還需要不斷進取、富于創造和挑戰的沖勁和能力。這就需要大學生調整學習各種能力,重點培養核心能力,以期能更好地鍛煉和培養職業能力,適應時代的發展。
一、大學生核心能力
大學生核心能力包括價值觀念、基本素養、情商、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學習能力四個層次,六個方面[1] 。
第一層次是核心層次,即價值觀,對人的思想行為起著導向作用。
第二層次是基本素質,包括誠信、敬業、責任、自信等,是價值觀的具體化,是具體做事或為人應該遵循的基本原則。
第三層次是情商,情商是一個人重要的生存能力,是一種發掘情感潛能、運用情感能力影響生活各個層面和人生未來的品質要素,是指人對自己的情緒的控制能力和在社會上的人際交往能力,且更能決定一個人的成功和命運,使人積極樂觀、自信、善于合作。情商包括自我情緒認識能力、妥善調控自身情緒的能力、自我激勵的能力、認識他人情緒的能力、人際關系處理能力。
第四層次,包括三部分:學習力、實踐力、創新力。學習是人類生存、發展的基本手段;實踐力是大學生核心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創新力是自己獨特的不可替代的創新能力和潛力,創新力是大學生核心競爭力的重要要素。個人內在的價值觀決定其基本素質和情商,進而影響其學習力、創新力和實踐力。
二、大學生職業能力體系的組成
職業能力是指順利完成某種職業活動所必需的并影響活動效率的個性心理特征, 其中包括一般職業能力和特殊職業能力, 一般職業能力是指與崗位各項任務和各種崗位,各種職業有關的共同能力,諸如自學能力、語言文字表達能力、社交與活動能力、外語和計算機應用能力等, 特殊能力是指人從事某種專業活動所具體需要的能力。
人們針對目前多元化的社會環境分劃出了不同的職業能力,如德國在職業教育主要培養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美國在《關于美國2000年的報告》中提出,新世紀的勞動者應具備三個基本素質、五種基本能力,分別是聽說讀寫算的基本素質、思維素質和道德素質三個基本素質以及合理利用與支配各類資源、處理人際關系、獲取信息并利用信息、系統分析、運用多種技術五種基本能力;我國人事部重點課題《我國專業技術人才能力建設研究》(2004~2005)[2]提出了職業能力建設的內涵,按職業能力的內容分為六種:職業基本能力、職業專業能力、職業創新能力、職業延伸能力、職業適應能力和職業學習能力;教育部課題《中國教育與人力資源發展報告》(2005~2006)[3]中提出了能力建設的金字塔,第一個塔層是聽說讀寫及計算的能力;第二個塔層是基本技能和能力;第三塔層是綜合的和特殊的與工作和職業相匹配的技能;第四塔層是高級技術和職業技能,包括開拓前沿性的技術和知識的自主創新能力等。
根據這些研究,本文總結了當今社會的職業能力體系,該體系由基本能力、專業能力、方法能力、社會能力、個人核心能力組成。該體系將個人核心能力納入職業能力建設中,對完善大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基本能力
大學生的基本能力指的是聽、說、讀、寫、算的基本技能。人類社會從古代社會發展到信息社會,當人類邁向信息社會時,新的就業方式開始形成,就業結構將發生新的變化。美國21世紀勞動委員會、美國教育技術CEO論壇、美國“21世紀素質能力伙伴組織”等,都對信息社會的能力素質進行了研究,認為在當今信息社會,人們應具備的基本能力是有效的聽、說、讀、寫、算能力。用中外文熟練地進行聽、說、讀、寫、算的能力,是信息社會對學習者的基本要求。只有具備這樣的能力,才能在世界領域內進行科學、文化的溝通與交流,也才能推動科技的進步及社會的發展。
(二)專業能力
專業能力主要是指從事某一職業的專業能力,包括具備專門的專業技術知識、水平和工作能力。快速變革時代,專業是最佳的競爭利器。除了自身的學歷與能力之外,擁有完整技能資質的管理人員,將可強化其在工作上的專業性。擁抱專業技能資質,全面提升執行競爭能力。這就是專業技能。在求職過程中,招聘方最關注的就是求職者是否具備勝任崗位工作的專業能力。如今,技術人才,特別是有專業技能的人才已供不應求,他們才是社會主義建設的主力軍。
(三)方法能力
這里的方法能力指的是在專業崗位上由于不斷學習創新地進取所獲得的高級技術和職業技能,包括開拓前沿性的技術和知識的自主創新能力,能夠自我創新和延伸。知識就是力量,知識對于人的素質與能力的提高有著不可否認的價值,但人的真正智慧并不只來自對現成知識的掌握,而是能以一定知識為基礎所不斷探索出的智慧,并在智慧的作用下開發獨立思考能力與創新能力。崇尚創造,學會學習是時代對教育的訴求,如何學會學習,并獲得可持續發展的內在品質,是學生職業能力中必須著重探索的一個問題。學生具有了方法能力,才能在社會競爭浪潮游得更遠更深。
(四)社會能力
社會能力是指與他人交往、合作、共同生活和工作的能力,社會能力既是基本生存能力,又是基本發展能力,是大學生在職業活動中,特別是在一個開放的社會生活中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包括適應社會的能力以及綜合的社會技能。適應社會的能力具備合理利用與支配各種資源的能力,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綜合的社會技能必須符合當下的社會需求,我們目前社會處于信息社會,這就要求學生具備獲取信息并利用信息的能力,能夠進行系統分析,能運用多種技術解決問題,具備綜合的和特殊的工作和職業技能。
(五)個人核心能力
在步入新世紀的今天,大學生畢業后能否經受住激烈的社會競爭?能否抵抗住西方國家或社會上一些不良現象對原有價值觀的沖擊?不管是中國教育和社會需求脫節、職業崗位變動對終身學習的要求,還是在思想上個人對環境、社會及企業等的適應,對高校學生來說最終問題就是一個——有沒有核心能力的問題。大學生核心能力是大學生在通過接受學校教育培養以及自身的努力而獲得的各項基本素質和能力,經過提煉、提升和整合形成的以個人價值觀為核心,以“誠信、敬業、責任”為支柱,通過“情商”調節自己情緒使自己不斷地學習、實踐及創新,使其成為個體最突出、最獨特、最具個性的魅力、能夠被社會認同和需要的最具競爭優勢的差異化素質和能力的統稱。學生的核心能力受思維素質(反思和思辨能力)、心理素質(心態調節能力、自適應能力)及職業精神等方面的綜合影響[4]。
因此,大學生核心能力是可持續發展能力,是一種促進“人”全面發展的能力,大學生核心能力的培養應注意職業精神、思維素質及心理素質的作用,專業能力培養是手段,核心能力培養是目的。
三、大學生職業能力體系各方的關系和作用
大學生職業能力體系中的各方互相影響,互相促進,在這個體系中,個人核心能力處于一個什么樣的地位和作用呢? 如果把整個職業能力體系比喻成一個地震的話,那么震源就是個人核心能力,然后由核心能力擴散到基本能力和專業能力,再擴散到方法、社會能力中去。圖1說明了大學生職業能力體系的組成、相互關系和作用。
如圖1所示,大學生個人核心能力是職業能力的核心,大學生要想在激烈競爭的多元化社會中擁有一席之地,就必須要有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核心競爭力能保證學生有能力對相關領域進行延伸,有能力對社會上不同思潮進行辨別,有能力在陌生領域生存、發展。
大學生個人核心能力是促進學生個人學習和發展的自然力量,對學生個人的基本能力影響最大,能夠使學生通過一定的努力和知識積累來鍛煉和發展基本的技能和能力。
大學生核心能力可快速提升個人專業能力。只有具備基本能力才能更好地進行專業的學習,個人核心能力能夠強化學生學習能力,在掌握基本能力的基礎上學習專業能力,思維敏捷,舉一反三,更有效地掌握專業知識。只有在工作中有較強的個人核心能力,才能更好地掌握專業技能,快速提升工作水平和能力。
大學生核心能力對學生在所從事的領域中能否體現出創造性,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這個就波及到個人的方法能力。方法能力建立在基本能力和專業能力基礎上,具備了基本和專業能力,萬事俱備,只欠東風,核心能力就是“東風”,起著關鍵的作用。個人的核心能力較強,就會主動地提出任務,積極地對當前情境以及個人已有的知識經驗進行搜索,這將會產生各種反應,能夠敏銳地覺察到重要關鍵問題,從而創造性地解決問題。
具備較強的核心能力能夠讓學生有更強的社會能力立足于社會。學生立足于上接第113頁)社會不僅要有基本能力、專業能力和方法能力,還要有系統、綜合的社會能力。大學生核心能力所包括的六個方面能夠綜合學生的基本能力、專業能力和方法能力,激發個人潛能,處理各種關系,綜合利用各種關系最終解決問題。
綜上所述,大學生核心能力就像地震震源,在大學生能力培養中能夠釋放能量,產生地震波,對個人其他能力造成振動,層層波及,其影響對其他各方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四、結 語
大學生核心能力在職業能力體系中起著決定性作用,核心能力的強弱決定了其他各方能力的強弱。因此,必須將培養大學生核心能力作為當今時代人才培養的必要條件,加強人才自身發展的教育。大學生職業體系以大學生核心能力為核心,促進基本能力、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的鍛煉,學生通過核心能力的培養自我激發不斷地學習、實踐及創新,使每個學生按照自己的實際情況發展各自優勢,適應社會需求,成為符合時展的時代人才。
[參考文獻]
[1]張瓊.大學生職業核心能力論[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 ,2010.
一、大學生的職業指導內容
(一)職業指導的含義
職業指導是隨著經濟社會和職業的發展應運而生的。《中國教育百科全書》中對“職業指導”的解釋是:職業指導,亦稱職業咨詢或就業指導,指根據社會職業需要針對人們的個人特點以及社會與家庭環境等條件,引導他們較為恰當地確定職業定向、選擇勞動崗位或者轉到新的職業領域的社會活動,是溝通求職者和用人單位、教育部門和社會的有效途徑。
(二)大學生職業指導的內容思考
大學生接受過系統的教育,相對于其他就業群體來說,文化基礎較好;家庭負擔相對較輕,就業壓力較小;沒有經受過挫折的磨礪,缺乏吃苦耐勞的心理準備;生活經歷相對單一,對勞動力市場沒有足夠的認識;自我設計規劃職業生涯的能力較欠缺,面對職業選擇常常茫然無措。這些特征決定了針對于學生的職業指導應該突出如下內容。
1.職業觀念的指導。幫助大學生了解社會發展對大學生擇業就業觀念的影響,分析雙向選擇、自主擇業政策實施以來大學生擇業就業觀念變化的軌跡,引導大學生學會從社會需要、社會現實問題、市場規律、職業發展等多角度認識擇業與就業現象,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觀念,這是大學生職業指導工作的重要內容。
2.職業目標的指導。清晰的職業目標會提高效率、信心、熱情與動力。要幫助大學生分析確立目標的影響因素,如所學專業、興趣和專長,還要考慮現實的市場供求關系及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要幫助大學生掌握實現目標的途徑與方法。指導學生學會確立具體的、可量化的、能夠實現的、注重結果的、有完成時間期限的有效目標。
3.職業道德與職業能力的培養。職業道德是從業人員必備的職業素質。愛崗敬業、文明禮貌、誠實守信、遵紀守法、開拓創新等職業道德規范是對從業者的基本要求,要幫助學生明確想做好工作離不開職業道德的自律力量的觀念。
職業能力是從事某種職業必須具備的多種能力的綜合,是擇業的基本參照和就業的基本條件,是勝任職業崗位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追求自我職業發展的立身之本。
4.求職方法與技巧的指導。在搜集招聘信息、準備應聘材料、選擇求職方式、參與招聘過程等求職過程中,每一環節都有可總結的經驗技巧,職業指導就是通過傳授求職經驗給大學生以具體可操作的指導。
二、高質量職業指導面臨的困境
1.職業指導形式單一,教學內容空泛,缺乏針對性。有調查顯示,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許多職業院校的學生對就業期望值也有所提高,不愿從事生產一線的工作,希望一畢業就成為白領、拿高薪,否則寧愿在家等待。這說明職業指導缺乏針對性,特別缺乏對求職者職業觀念的指導。
一些職業院校在開展職業指導工作時熱衷于開大會、做大報告、大宣傳,依舊停留在傳統的課堂授課形式上,形式比較單一,內容也比較空泛。職業指導中忽視了職業咨詢、素質測評和職業設計等具體的職業指導內容,也忽視了學生個體的差異,使職業指導流于形式。
2.職業指導時間明顯落后,缺乏過程化的滲透。目前大多高職院校的職業指導僅僅是停留在畢業年級單純的就業指導方面,指導的內容更多地停留在就業選擇和就業技巧,指導領域較窄。大學生的職業指導應該是貫穿于整個大學生活學習過程的教育和指導。
3.職業指導的專業化程度不高,職業指導師資嚴重不足,心理教育師資匱乏。就業市場的復雜化,使職業指導工作的專業化程度要求越來越高,具體體現在職業指導程序規范化、方法科學化、手段信息化等方面。
三、實施高質量職業指導的對策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十八屆大會通過《關于職業技術教育的建議》中指出“學習和職業的方向指導,應看成是一個連續過程和教育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其目的是幫助每一個人在教育上和職業上做出正確的選擇”,因此,對大學生進行正確的就業指導教育是十分迫切、必要的。
1.樹立全程就業指導理念,加強職業生涯規劃指導。就業指導不應只針對畢業學生,應面對所有學生,貫穿于大學生在校學習的全過程,加強對學生個性化、人性化的職業生涯規劃指導。專家認為,大學時期是畢業起跑的助跑期,如果從大一開始就做好職業生涯規劃指導,無疑會讓學生在激烈的就業市場中占盡先機。因此各高校可將大學生在校的時間按階段劃分,并在各時期內各有側重的進行就業指導。
2.提高從業人員素質,重視職業心理輔導,使就業指導走上職業化、專業化、專家化的道路。我國的就業市場己完全開放,因此,加強就業指導機構的建設是必須而必要的。就業指導中心和各院系應該擁有一批高素質的既熟悉學生工作又了解就業市場的師資人才,能經常性地開展畢業生的就業指導、咨詢、推薦和服務工作,并能開設一定的講座和課程,幫助學生掌握求職的技能和知識。
各高校要特別重視加強心理咨詢和輔導工作,狠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隊伍建設。通過專兼結合等多種形式,建設一支以專職教師為骨干,專兼結合、專業互補、相對穩定、素質較高的高校人學生心理咨詢工作隊伍,有針對性地向學生提供經常、及時、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導與服務。
四、結束語:
總而言之,隨著當前社會就業競爭日益激烈,如何更好地引導學生就業,實施高質量的職業指導顯得尤為重要。這樣才能夠促進學生更好地就業,并做好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從而實現自我的價值。
參考文獻:
[1]董麗君.當前大學生職業指導師隊伍建設[J].教育與職業,2013,(13).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階段向大眾教育階段的邁進,社會人才市場的供求平衡發生了巨大變化,給高校學生的就業問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加嚴峻的挑戰。黨的十報告提出要實現更高質量就業,這無疑對新時期的職業指導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想高質量就業,就要提供高質量的職業指導。做為高職院校,在學生的基礎、層次和學歷都不占優勢的情況下,此項工作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大學生的職業指導內容
(一)職業指導的含義
職業指導是隨著經濟社會和職業的發展應運而生的。《中國教育百科全書》中對“職業指導”的解釋是:職業指導,亦稱職業咨詢或就業指導,指根據社會職業需要針對人們的個人特點以及社會與家庭環境等條件,引導他們較為恰當地確定職業定向、選擇勞動崗位或者轉到新的職業領域的社會活動,是溝通求職者和用人單位、教育部門和社會的有效途徑。
(二)大學生職業指導的內容思考
大學生接受過系統的教育,相對于其他就業群體來說,文化基礎較好;家庭負擔相對較輕,就業壓力較小;沒有經受過挫折的磨礪,缺乏吃苦耐勞的心理準備;生活經歷相對單一,對勞動力市場沒有足夠的認識;自我設計規劃職業生涯的能力較欠缺,面對職業選擇常常茫然無措。這些特征決定了針對于學生的職業指導應該突出如下內容。
(1)職業觀念的指導。幫助大學生了解社會發展對大學生擇業就業觀念的影響,分析雙向選擇、自主擇業政策實施以來大學生擇業就業觀念變化的軌跡,引導大學生學會從社會需要、社會現實問題、市場規律、職業發展等多角度認識擇業與就業現象,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觀念,這是大學生職業指導工作的重要內容。
(2)職業目標的指導。清晰的職業目標會提高效率、信心、熱情與動力。要幫助大學生分析確立目標的影響因素,如所學專業、興趣和專長,還要考慮現實的市場供求關系及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要幫助大學生掌握實現目標的途徑與方法。指導學生學會確立具體的、可量化的、能夠實現的、注重結果的、有完成時間期限的有效目標。
(3)職業道德與職業能力的培養。職業道德是從業人員必備的職業素質。愛崗敬業、文明禮貌、誠實守信、遵紀守法、開拓創新等職業道德規范是對從業者的基本要求,要幫助學生明確想做好工作離不開職業道德的自律力量的觀念。
職業能力是從事某種職業必須具備的多種能力的綜合,是擇業的基本參照和就業的基本條件,是勝任職業崗位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追求自我職業發展的立身之本。
(4)求職方法與技巧的指導。在搜集招聘信息、準備應聘材料、選擇求職方式、參與招聘過程等求職過程中,每一環節都有可總結的經驗技巧,職業指導就是通過傳授求職經驗給大學生以具體可操作的指導。
二、高質量職業指導面臨的困境
(1)職業指導形式單一,教學內容空泛,缺乏針對性。有調查顯示,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許多職業院校的學生對就業期望值也有所提高,不愿從事生產一線的工作,希望一畢業就成為白領、拿高薪,否則寧愿在家等待。這說明職業指導缺乏針對性,特別缺乏對求職者職業觀念的指導。
一些職業院校在開展職業指導工作時熱衷于開大會、做大報告、大宣傳,依舊停留在傳統的課堂授課形式上,形式比較單一,內容也比較空泛。職業指導中忽視了職業咨詢、素質測評和職業設計等具體的職業指導內容,也忽視了學生個體的差異,使職業指導流于形式。
(2)職業指導時間明顯落后,缺乏過程化的滲透。目前大多高職院校的職業指導僅僅是停留在畢業年級單純的就業指導方面,指導的內容更多地停留在就業選擇和就業技巧,指導領域較窄。大學生的職業指導應該是貫穿于整個大學生活學習過程的教育和指導。
(3)職業指導的專業化程度不高,職業指導師資嚴重不足,心理教育師資匱乏。就業市場的復雜化,使職業指導工作的專業化程度要求越來越高,具體體現在職業指導程序規范化、方法科學化、手段信息化等方面。
三、實施高質量職業指導的對策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十八屆大會通過《關于職業技術教育的建議》中指出“學習和職業的方向指導,應看成是一個連續過程和教育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其目的是幫助每一個人在教育上和職業上做出正確的選擇”,因此,對大學生進行正確的就業指導教育是十分迫切、必要的。
(1)樹立全程就業指導理念,加強職業生涯規劃指導。就業指導不應只針對畢業學生,應面對所有學生,貫穿于大學生在校學習的全過程,加強對學生個性化、人性化的職業生涯規劃指導。專家認為,大學時期是畢業起跑的助跑期,如果從大一開始就做好職業生涯規劃指導,無疑會讓學生在激烈的就業市場中占盡先機。因此各高校可將大學生在校的時間按階段劃分,并在各時期內各有側重的進行就業指導。
(2)提高從業人員素質,重視職業心理輔導,使就業指導走上職業化、專業化、專家化的道路。我國的就業市場己完全開放,因此,加強就業指導機構的建設是必須而必要的。就業指導中心和各院系應該擁有一批高素質的既熟悉學生工作又了解就業市場的師資人才,能經常性地開展畢業生的就業指導、咨詢、推薦和服務工作,并能開設一定的講座和課程,幫助學生掌握求職的技能和知識。
(3)各高校要特別重視加強心理咨詢和輔導工作,狠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隊伍建設。通過專兼結合等多種形式,建設一支以專職教師為骨干,專兼結合、專業互補、相對穩定、素質較高的高校人學生心理咨詢工作隊伍,有針對性地向學生提供經常、及時、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導與服務。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