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4-30 09:05:03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建筑工程認識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20世紀60年代中期,世界建筑業啟動了新一輪的發展,建筑物單體的高度與體量急驟增加,二、三百米的超高層建筑,單體超過10萬平方米的大型建筑已十分普通。建筑物規模的增大與工程建設的技術難度不僅體現在高度與面積上,建筑物的多功能使用(同一幢建筑物內分層區具有辦公、酒店、商場、公寓、娛樂等使用功能)。各類使用者對建筑物的服務要求多樣化與服務性能日趨提高,越來越重視生活條件與環境的舒適性、與社會和人際溝通的便捷性、生存空間的安全性、設施服務的完善性、管理組織的嚴密性等。在解決這些復雜難題的過程中逐步形成了智能建筑的概念。
1智能建筑的理論體系
長期以來,對智能建筑是否存在理論與學科特征,一直未能形成比較一致的認識。有些人士認為智能建筑就是把計算機、控制及電子設備運用于建筑物,只是高新技術的綜合應用而已,并無理論可言。
然而,筆者認為經過二十年的實踐,智能建筑已不如早期那么神秘朦朧,在長期的建設、應用與管理中,已經凸現其深層的特征,有必要對此進行探討。圖1所示為智能建筑理論的結構,下面將分別進行闡述。
a.應用對象層。智能建筑為人類活動提供信息化、自動化的工作和生活場所,它的應用對象就是建筑物的使用者、管理者與服務提供者。
b.特定功能層。只要是按現代化、信息化運作的機構所在地都有智能建筑的需求,因此智能建筑早已不是辦公建筑的專利,公共建筑、住宅建筑、工業建筑、軍事建筑都可以按智能建筑建設。近十年來,中國與全球一樣建成了大量智能型的辦公樓、酒店、體育場館、會展中心、醫院、學校、法院、圖書館、劇院、博物館、機場、車站、住宅、電子廠、食品廠、化工廠、發電廠、軍營、應急指揮中心等建筑物,這些建筑物在世界的經濟與社會中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在這一層面上,智能化系統功能需求與設備配置往往受建筑物個性、建設目標,管理模式和投資力度的影響而有較大的差別。
c.應用技術層面。這是智能建筑的技術基礎,由通信網絡技術、智能控制技術、信息處理技術和綜合管理技術等組成。在這些技術領域中,最新的技術成果及其形成的裝備會以最快的速度應用于建筑業。如在5年前,當軟件工程界剛開始討論中間件技術時,市場上立即推出了采用中間件技術的智能建筑系統集成軟件iz bms集成化智能建筑管理系統)。又如當工業以太網技術出現突破,隨即出現了基于工業以太網的樓宇自動化系統。
d.基礎理論層。雖然從表面上看,智能建筑嵌人了許多令人目眩的五光十色的技術,但實質上智能建筑并不僅是新技術的綜合與新裝備的組合,而在其深層次中是有基礎理論的支撐。
1945年奧地利人貝塔朗菲創建系統論形成了“系統哲學”,這是把世界看作一個巨大組織的機體主義世界觀,它包括了系統本體論、系統認識論、系統價值論和系統方法論。系統理論的概念(等級秩序、漸進分化、反饋、開放等)與方法(圖論、集論、控制論、對策論、排隊論等)是智能建筑總體設計與工作流程規劃中的重要工具。
美國人香農在1948年奠定了信息論的理論基礎,使人類傳統的科學從以材料與能量為中心的體系,轉變為以材料、能量與信息為中心。當建筑物的智能水平日益提高后,人們已不滿足僅在通信信道容量、噪聲抑制、數據加密上應用信息論,而需要進一步通過統計及隨機過程的分析來討論語義分析、信息的嫡的應用。
“以人為本”在如今似乎已成為一句時尚的語句,但在智能建筑的功能設計與運行管理中,如果缺乏針對使用者與管理者的工作和生活便利考慮,缺乏以人機工效學對人機界面、機器與人的共享空間的設計,缺乏在智能化、數字化環境下對不同職能與層次人的行為處理分析和對策,那么任何再先進的智能化系統也是失敗的。
智能建筑不僅僅是當前高新技術的盡情應用,而且必須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對建筑物的一切進行考量:設備與材料的環保、系統運行方式的綜合能效設計、建筑物節能模式的選擇、建筑物管理的組織結構設計,都需要從有利于協調“自然·社會·經濟”關系,提高“人口·資源·環境”可持續發展的水平來考慮。這些工作要有助于建立7項工作:選擇資源節約型的經濟體系、推進社會公平化的社會體系、重視提高國家綜合實力的科技體系、保持自然生產能力的生態體系、促進環境質量提高的環境體系、提高國民整體素質的人口體系和規范合理行為的政策法規體系。“可持續發展”是我國的基本國策之一,已深人到整個社會。智能建筑自然也在“可持續發展”政策的覆蓋之下。
顯然,在智能建筑所有的相關領域,以上的理論都在工作過程中起著宏觀導向與微觀指導的作用。
2智能建筑理論的特征
通過上述分析可見,智能建筑不僅存在理論,而且其理論結構相當復雜,還具有以下三個特征。
a.多目標的優化智能建筑不是機械的技術與設備集合,而是一個大系統,需要多視角地考慮技術、管理、經濟、人文、環境等因素的大系統運行目標,并且調動各種手段使系統達到最優的綜合目標。即系統的優化目標函數為:s=f<技術、效率、價格、智能建筑理論與工程實踐—程大章發展、環境、人氣等)。
b.多學科的綜合這一點是顯然的,智能建筑的規劃、設計、運行和管理,所涉及的技術,經濟、管理以及法律問題,都必須有效地應用各學科的知識成果來解決。
c.多因素的相關性智能建筑與社會信息化、社會經濟發展、管理模式、裝備技術發展、政府導向等具有十分密切的關系,盡管就表面來看智能建筑僅是一種建設行為與經營管理方法。但是從建筑物的生命周期成本(lcc life cycle cost)(見圖2)來看,當某種設備與技術采用后,可改變其生命周期中許多相關的分項狀態。
比如采用完善的ba(建筑設備自動化)系統進行照明系統的節能控制(按照度、時間、夜間最低照度、分區等),可以有效降低電耗與照明設備的運行時間,而照明設備因此而延長壽命減少了照明設備的維護更新費用。這可使建筑物生命周期成本中的能耗費與設備更新費用減少。但是要實現這一目標需要設置完善的ba系統,要增加建設的一次投資.同時,降低能耗的效益并不僅僅體現在lcc的圖中,它對于廣義的環境保護價值更是巨大的。
3智能建筑工程實踐的分析
近年來,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增強,全國各地的智能建筑熱潮有漲無退。由于我們已經歷了較長期的探索,在工程建筑中有許多成功的經驗,也有不少失敗的教訓,無論是建設方/業主,工程技術人員,還是物業管理人員,都逐步趨于成熟。因而最近起步建設智能建筑的地區(暫稱為后行地區),往往可以比北京、上海、廣州等先行開發建設的大城市(暫稱為先行地區)有更好的建設效果。我們將之稱為后發優勢,見圖3
智能化系統工程先行地區由于一開始處于探索前進的過程,不可避免地在早期建設中存在著各種過份的行為(控制論中稱之為超調),隨后又出現因失誤而放棄的行為(稱之為振蕩過程),最后趨向于合理的裝備與功能水平。而后行地區由于可以借鑒先行地區的經驗與教訓,可以比較合理穩妥地確定自己的智能化系統工程建設目標與行為,雖然起步稍遲,但最終可以與先行地區趨向于同樣的建設效果,而他所化的代價則比先行地區要小得多(如早期智能住宅小區建設成本高達230元/mz,而近年來則在60元/mz左右,而且裝備的性能與質量更好)。
4智能建筑已經形成產業鏈
建筑業是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抓手。中國經濟發展的歷史與現實清楚地告訴我們,國民經濟狀態上升建筑業必然興旺,建筑業發達了,國民經濟必然形勢大好。中國近年來持續的經濟增長其中就有1---2個百分點來自建筑業貢獻。
隨著中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全國的基本建設規模不斷增大,北京市2008年的奧運會與上海市2010年的世博會,大大刺激了建筑業發展,智能建筑與智能住宅小區則成為建筑業的精品。在工業建筑物、民用建筑物、軍事建筑物與市政建筑物中的電氣設備投資已從上世紀80年代總投資的6%一7%,增長到總投資的10%----18%,并且還在不斷上升。與此同時,市場中的各類智能建筑電氣設備不僅引進了大量國外先進技術與產品,也推出了一定數量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據不完全統計,與智能建筑電氣設備相關的國內企業約有6---8千家,智能建筑電氣設備的民族企業在穩定成長。目前智能建筑行業,已基本形成了一條穩定的產業鏈,產業鏈的各方關系可以用圖4來描述。
圖中箭頭表示各方的相互關系:①提供建筑化系統設備工程與技術服務;②提供智能化系統設備功能信息、設備使用改進意見;③提品與設備技術信息;④提供系統設備需求信息與系統設備功能信息;⑤人才與技術的需求與供應。
圖4智能建筑的產業鏈示意圖
圖4所示的關系中,工作的基礎是國際標準、國家標準與行業標準(注:gb/t50314為《智能建筑設計標準》,gb50339為《智能建筑施工及驗收規范》)。
5智能建筑應用的發展趨勢
隨著文明的進步,人們對工作與生活的環境要求不斷地提高,建筑物的功能與相應的標準也逐步提升.智能建筑作為現代建設技術的核心,面臨著新的挑戰。
物理學的發展使得自然科學各個學科和領域的以突飛猛進的熟讀得到發展物理學在20世紀以來更是站在了科學的前沿,推動了新技術、新產業的進步,深刻地影響著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可以說,物理學的發展是提高全民科學素質教育的搖籃,首先,物理是理工科學生學好后續專業課程的基礎,例如信息工程系中的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要求學生有一定的電學知識,建筑工程系的土木工程要求學生有一定的力學知識基礎。其次,物理的學習過程會使學生掌握和學習科學的思維方法和研究方法,能夠進一步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開闊思路、激發他們探索和創新的精神,真正提高人才素質[1]。
近年來,大學物理的基礎地位正面臨危機,教學時數逐漸減少,受重視的程度也在不斷降低。但物理學領域在高溫超導、納米技術等應用領域取得了很大成就,人才向應用領域轉移。因此,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大學物理教學的主要任務是注重思維方法和科學素質的培養,重視實踐環節,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應用型人才[2]。
課程是高校實施教學過程的主體工程,高校人才培養的質量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課程的有效性。課程是學生成長的養料,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基礎性工程。課程的有效性程度決定了人才培養的質量和人才培養目標實現的程度。有效教學是一種現代教學理念,以學生發展為主旨,強調以科學理論為指導,關注教學的有效性,提倡教學方式的多樣化;同時,有效教學也是一種教學實踐活動,必須以遵循教育教學規律為前提,以合乎教學目標為實質,以實現教與學的統一為關鍵。
大學物理課程的有效性包括教學的有效性和教育的有效性,而教育的有效性是以教學的有效性為前提。教學的有效性是指通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后,學生進步和成績是否達到了預期的目標,是否促進了學生的知識、技能、態度的全面發展。要求教師有能力判斷學生是否達到這些要求,而現在學生學習興趣不高、課時極度被壓縮,教學大綱基本沒有發生變化的情況下,需求一種有效的教學方式來適應現在的物理教學。對于應用型學院來說,高效低耗的課堂、有效的教學是十分必須的。高等院校也迫切需要改變這種教學低效的現狀,而爭取實施有效教學。提高課堂有效性的方法有多方面的,僅在一下幾方面加以討論:
一、在教學設計或實施的過程中注重能力或者素質的訓練與培養
大學物理以知識為載體,探索物理方法、啟迪物理思維、滲透物理思想、培養科學精神。物理學培養學生科學世界觀:時空觀、運動觀、完整的物質世界圖像;科學的認識論和方法論:清晰地物理思想、系統的物理思維方法;創新素質能力:獨立思考、善于提問科學問題能力。創新思維能力:以基本物理思想為前提,利用猜想、類比、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分析物理結果,分析判斷物理結果正確性的能力;將所學的物理知識應用于其他學科及實際問題的能力,獨立地分析和解決物理問題的能力:概括物理現象、建立物理模型、抽象物理原理的能力[3]。
二、教師苦練教學基本功,深度挖掘教材
要突出教學重難點就要深度挖掘教材,深刻理解教材內容。不僅要發掘教材中的重點和難點,在授課時做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還要發現不同教材的證明、推導和計算方法的區別。物理教師對這些問題有了深刻的認識,在課堂上能夠引導學生,訓練積極、發散的思維。每一個教師,上課前準備愈充分,教的會愈好。充分的準備還可以應付學生即時的需要。
三、在保證完成基本教學要求同時,突出重點內容
參照教育部高等學校非物理類專業物理基礎課程教學指導分委員會提出的《非物理類理工學科大學物理課程基本教學要求》[4]。每節物理課在標題上就要突出本節課的重點、難點。同時教師要進一步明確對于學生的知識、技能、態度目標的要求,學生素質提升的要求。針對重難點內容有選擇性的進行分解,使得大部分同學能夠聽懂本次課,或者至少有一部分內容是懂了的。也可以利用網絡資源查找課上要用到的 生動、有趣、與實際生活相關的圖片引出本節課內容,所選圖片要包含本節課所講物理原理,能夠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大學物理教學中融合高等數學知識
大學物理與高等數學關系密切,從常量到變量、從標量到矢量,不少學生在第一次翻閱大學物理教材時,看到書中大量的高等數學符號,不由得對大學物理課程產生畏難心態[5]。大學物理最常見的思想是將載流導線、某一截面或位移分成無數多個無窮小的微元,從而等效達到已知的狀態”,其處理思想就是高等數學中的微分思想。凡是應用微元思想后,其疊加過程皆離不開積分,如果說微分更大的作用在于提供一種思路,提供一種可行的解決問題的途徑,那么積分則是將思路轉化為結論,將過程推演出結果的手段。
五、增強學生的課堂注意力
提高課程導入的藝術性。用物理學的最新進展與應用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運用幽默的語言提高學生注意力。有效的課堂,師生的交流是必不可少的。課堂上的交流反映在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課外交流可以是生活中的實際交流,也可以是不受時空限制的網絡交流。營造民主的教學作風,和諧的課堂人際關系是加強師生課外交流的有效途徑[6]。
大學物理教學要在教育理念上富有時代特色,課程設置上要新穎、實用,緊密聯系就業市場的需求與專業特點[7]。物理學是自然科學的基礎,是科學技術的基礎和帶頭學科,作為理工科專業的大學生,大學物理是其重要的公共基礎課程,它所闡述的基本概念、基本思想、基本規律和基本方法是學生學習后續專業課的理論、邏輯基礎;同時,它也是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的重要課程。為了有效提高大學物理課程的教學質量,在大學物理教學過程中,我們要主動轉變觀念,樹立正確的教學觀;認識物理課程的階段性教學規律和教學特點,促進學生物理認識能力的發展,不斷優化教學,提高大學物理課程的教學效果[8]。
參考文獻:
[1]邊靜.地方工科院校大學物理教學內容改革探索.山東師范大學碩士論文.
[2]朱小芹,唐煌.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下大學物理課程體系研究.江蘇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0,16(2),76-78.
[3]張晚云,陸彥文,曾交龍.提高大學物理課堂教學質量的措施研究.高等教育研究學報.2010,33(4),119-120.
[4]教育部高等學校非物理類專業物理基礎課程教學指導分委員會.非物理 類理工科大學物理實驗課程教學基本要求[M].北京:教育部物理基礎課程教學指導委員會.2010
[5]胡俊麗.劉興來.擴招形勢下提高大學物理課堂教學質量的舉措.物理與工程.2012,22(4),53-54.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10C-0150-03
大學物理在高校理工科學習中是很重要的一個基礎環節,具有延伸和輔助的作用。很多高校的大學物理教學要求較高,對物理教師的要求也相應提升。不過,就獨立學院的現實情況而言,大學物理的教學具有其特殊性。獨立學院一般比較重視專業課程的學習和應用,對于基礎類課程往往不太重視,大學物理課程也在其中。如何在有限時間、空間和資金的基礎上做好獨立學院大學物理教學,是當前獨立學院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將建構主義理論運用于獨立學院大學物理教學中,能有效地改善獨立學院學生大學物理的學習狀況。
一、建構主義理論對獨立學院大學物理教學的意義
建構主義理論可追溯到理性主義與經驗主義的結合,其認為主體不能直接通向外在世界,而只能利用內部建構的基本認識原則組建經驗,從而發展知識。杜威的經驗性學習理論、維果茨基的教育思想、皮亞杰的發生認識論都深受建構主義思想影響,形成了自成體系的教育理論。20世紀,行為主義學習理論的進一步發展逐步形成了建構主義理論,使當代學習理論研究出現了革命性的轉變,成為現論學習研究的現狀和走勢,推動了當代教育心理學的一次重大革命與突破。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核心就是要讓學生主動地對所學知識產生興趣,積極地去建構知識,由被動變成主動,從而提升自我的知識水平。這種教學方式可以很大程度地提升學生的學習自主性、主動性和積極性,尤其適用于獨立學院學生的學習。獨立學院是一種新型的辦學模式,它的目標是培養復合型、應用型的人才。但是,在獨立學院物理課程教學中,存在課時安排少、學生基礎知識薄弱、學習態度不端正等問題,因而,大學物理的教學改革需要由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來指導。
傳統大學物理教學一般以教師為中心,采取滿堂灌輸的方式,老師在黑板前板書,學生在下面記錄,學生的學習完全處于被動狀態。而且,在現實中很多獨立學院為了節省經費的開支,大學物理課程采取大班授課的方式。一個老師面對上百名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精力難以顧全,更談不上引導學生的學習了。而獨立學院的學生又具有自身的特點,他們的知識基礎相比一般本科學生而言是比較薄弱的,學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也低于其他本科學生。大學物理的教學情況和條件使他們更加拒絕接受相關知識,只能維持低水平的吸收狀況。但是作為基礎課程,大學物理的學習直接決定了一些理工科學生的知識成長。知識系統的基礎如果沒打好,學生知識體系的建構就會受到影響,學生對大學物理的學習更提不起興趣,從而形成一個惡性循環的怪圈。
因此,我們可以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中心進行相應的教學改革,讓學生學習興趣得到提高,學習氛圍得到改善。學生要由被動接受知識的對象轉變為信息加工的主體、知識的主動建構者,教師要由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學生主動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師生都要進行角色的轉換,從而形成與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學習環境相適應的新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和教學設計思想,以此引領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
二、獨立學院大學物理教學目標維度的探討
在傳統思維和教育教學理念下,大學物理課堂教學經常忽視學生對新知識的發現、萌芽、發展和形成過程;忽略了對學生物理思維、物理思想和物理方法的培養;忽略了教育應具備教書育人的作用,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更應注重興趣的培養、正確價值觀的形成和道德教育的滲透。將建構主義理論運用于大學物理教學中,也應將其滲透到物理教學的三大目標維度即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之中。
(一)知識與技能維度。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學生不是空著腦袋進教室的,所以教學不能無視學生原有的背景經驗。獨立學院學生本身知識基礎薄弱,知識結構體系并不完整,對大學物理知識的吸收和理解被限定在一定的程度上。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絕不能忽視和抹殺學生在日常生活和先前學習中形成的知識經驗,不能簡單地從外部對學生實施知識的“灌輸”,而應當以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的總結為新知識的生長點,引領學生從原有的知識和經驗總結中拓展、派生出新的知識。也就是說,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知識經驗并結合學生專業需求,在教學中協助學生在原有的知識基礎上搭建其合適的立體的認知框架,并在其中不斷地對各種信息進行加工和處理,新舊知識在框架中不斷地轉換,從而形成學生自己的知識框架體系。
(二)過程與方法維度。獨立學院培養的學生偏重于技術型、應用型。學校對學生動手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要求很明確,對學生的要求也是相對較高的,但獨立學院學生的相關能力卻是較弱的。在大學物理課堂教學中,我們需要用物理學家探究物質世界的科學思維、方法和過程來指導、引領學生對知識的學習,使得學生的每一次學習過程都是一個合理、完整的科學探索、發現、探討和思考的過程,從而提高學生的各方面能力。在這樣的教學中,學生能夠真正看到物理問題是怎樣被提出、發現和發展的;學生還能夠看到,如何從多個角度來分析、思考問題,有利于最終解決問題;并由此真正體會到在探索與發現并存的學習方法和環境下,學習物理知識的能動性及其樂趣。除了在教學中滲透能力和思維方法的培養外,物理實驗也是大學物理教學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大學物理實驗一方面可以鞏固提升物理知識水平,另一方面則是為以后的專業實驗打下基礎。學生通過大學物理實驗的訓練,提升自己的動手能力,并且在實驗過程中培養出團隊合作的精神,進一步培養學生的人格和素養。但是,大多數獨立學院物理實驗的基礎并不牢固,很多實驗由于設備不足不能完成,學生學到的知識沒有通過實踐來鞏固,間接地導致了實踐知識的欠缺和薄弱,這樣物理知識系統的構建就會出現瑕疵。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維度。獨立學院學生學習興趣相比其他本科院校而言較為薄弱,如何將枯燥無味的課本知識變成具有吸引力的課堂,這是教師不得不思考的問題。其實物理作為一門理論學科,卻又不是純理論的,它與實際生活、生產科技密切相關,日常生活中的種種現象無不透露著物理的奧妙。因此,教學的重要目的之一是使學生能將學到的知識更好地應用到工作和生活中。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上,通過學生生活中能見到的例子或情境引起學生共鳴,吸引學生的注意,這樣可以極大地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熱情。教學時將物理知識隱含在這些情境設計中,并和專業知識融合在一起。這樣,學生在學學物理知識的同時也加深了對自己專業的了解。濃厚的學習興趣和良好的學習態度可以提升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更能拓展學生邏輯思維、開闊學生視野,鍛煉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創新思維。在此基礎上,學生學習物理新知識的適應力也增加,能夠最大限度地激發原有知識的拓展作用。
三、基于三大目標維度的大學物理教學設計的提升和應用
根據建構主義理論,大學物理教學設計相對于老式教學設計,更要考慮學生知識系統的建構過程。但由于學生一直是在傳統教學模式下成長起來的,突然接受新式教學方法可能會出現難接受或抵觸現象。這樣,既不能完全照搬構建主義理論的教學方法,也不能固守傳統的單主體教學模式。教師應當根據獨立學院學生的特點和實際情況,以建構主義理論為基礎,融合傳統教學的優點,創造出適合獨立學院學生的教學模式。
(一)激發興趣,精彩導入。教師精心設計每一節課的課題導入環節,設計好課堂的鋪墊。課堂導入是對學生以前知識的鞏固和系統整理,通過導入,引出新的知識點,在新的知識高度上幫助學生優化知識。課程的導入可以和生活相結合,組成一個情景環境,使得學生身入其境,引發共鳴和興趣。還可以將專業知識與物理知識結合,使得學生明白大學物理與專業知識之間的關系,從而更正自己的學習態度。大學物理教學還應該和人文教育結合,將物理知識與人文素質結合在一起,在教學中滲透德育。教師可以利用人文事例,尋找其中的物理知識點,并將其靈活運用到物理課堂上。例如,學習動量定理時通過“最美媽媽”的事例引入課題,“那一刻她挺身而出,接住生命”,讓我們敬仰,相信也會讓學生感動;學習動能定理和機械能守恒定律時,讓學生計算物體從高處下落的動能,體會高空墜物的危害,“拒絕高空墜物從我做起”,每個人都要做一個有文明有道德的公民。總之,課堂可以從興趣、專業和人文三個方面出發,組成一個新的課堂導入方式。
(二)多元化的教學方式。教學方式的多樣性取決于教學理念的改變。從建構主義理論出發,要求教學方式應該以學生為主體,師生互動;以學生自學為主,善于提問和思考,并學會批判思維。將教師板書、學生聽取的傳統教學方式轉變成以學生為主,學生參與教學中,學生提問、老師答疑的方式。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不同水平、專業和所學內容,采取情景式、合作式、研究式等多種教學模式。所謂情景式教學,就是創設一個更容易讓學生建構新知識的情境,讓學生在與周圍情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對蘊含相關物理學原理的社會或者生活情境在內化知識時進一步提煉加工。所謂合作式教學,就是通過將學生分成一個個小組,合作進行課題研究或實驗,在合作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實踐能力和協作精神。所謂研究式教學,是指將課程的內容轉變成生活、生產或科學中的實際問題,以學生為中心,在教師的幫助下按照科學研究的模式來分析、解決這些問題,側重于引導學生主動獲取物理知識和解決物理問題,提升學生自己的探索能力和求知欲望。大學物理教學課堂采取多元化的教學模式,有助于加大課堂吸引力,提升教學實效性。
(三)教師控制教學中的精講與點撥。教師可以根據獨立學院學生知識體系的特點,選擇重點講解和淺層分析。還可以根據學生不同專業需求,加深專業相關知識的講解,給學生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當然,教師在控制教學同時,一定要學生做好課前準備,鼓勵學生收集課程內容相關的資料,與當前的課堂內容聯系在一起,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創造性。
(四)鞏固與轉變,利用實踐構建學生的知識體系。鞏固與轉變是教師們必須考慮的問題,想要真正掌握一門知識,必須達到舉一反三、靈活運用的境界。在課堂傳授知識后,教師還必須注意到如何將這些知識鞏固、升華和運用。獨立學院可以創造一個良好的鞏固知識的環境,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申請創新創業活動,參加自己的課題研究,參與各種相關競賽和調查,使得他們通過這樣的社會實踐進一步提升自己的物理知識水平,同時也開闊了學習視野和創造精神。獨立學院可以為這樣的良性循環提供相應的物質保障、制度保障和人員保障,給予學生和老師相應的表彰和獎勵。學生在一系列的教學模式培養下,充分吸收知識理論,增強自己的實踐能力,構建出適合自己的知識體系,并且在這個知識體系上面,進一步發展自己的各學科知識,完成建構主義理論所提倡的自主性學習。
總之,作為公共必修基礎課的大學物理課程,不僅僅要教授學生相關的物理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思想方法,從而培養、提高學生的科學素質,激發對科學的求知欲望及創新精神。教學中以建構主義思想為指導,以學生為中心,將知識、方法、能力和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熔于一爐,才能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季穎,林波,李寬.基于建構主義理論的大學物理教學模式改革[J].吉林建筑工程學院學報,2014(10)
[2]馬保科,常紅芳,孫琳,等.建構主義邏輯下大學物理教學學生素質的科學培養[J].科教導刊,2015(1)
[3]張曉艷,王青獅.基于轉變學習方式的建構主義視角下的大學物理教學模式思考[C].2014年全國高等學校物理基礎課程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14:158-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