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0-31 03:40:57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刑法研究生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1.1 制訂本標準的目的是為了統一科學技術報告、學位論文和學術論文(以下簡稱報告、論文)的撰寫和編輯的格式,便利信息系統的收集、存儲、處理、加工、檢索、利用、交流、傳播。
1.2 本標準適用于報告、論文的編寫格式,包括形式構成和題錄著錄,及其撰寫、編輯、印刷、出版等。
本標準所指報告、論文可以是手稿,包括手抄本和打字本及其復制品;也可以是印刷本,包括發表在期刊或會議錄上的論文及其預印本、抽印本和變異本;作為書中一部分或獨立成書的專著;縮微復制品和其他形式。
1.3 本標準全部或部分適用于其他科技文件,如年報、便覽、備忘錄等,也適用于技術檔案。
2 定義
2.1 科學技術報告
科學技術報告是描述一項科學技術研究的結果或進展或一項技術研制試驗和評價的結果;或是論述某項科學技術問題的現狀和發展的文件。
科學技術報告是為了呈送科學技術工作主管機構或科學基金會等組織或主持研究的人等。科學技術報告中一般應該提供系統的或按工作進程的充分信息,可以包括正反兩方面的結果和經驗,以便有關人員和讀者判斷和評價,以及對報告中的結論和建議提出修正意見。
2.2 學位論文
學位論文是表明作者從事科學研究取得創造性的結果或有了新的見解,并以此為內容撰寫而成、作為提出申請授予相應的學位時評審用的學術論文。
學士論文應能表明作者確已較好地掌握了本門學科的基礎理論、專門知識和基本技能,并具有從事科學研究工作或擔負專門技術工作的初步能力。
碩士論文應能表明作者確已在本門學科上掌握了堅實的基礎理淪和系統的專門知識,并對所研究課題有新的見解,有從事科學研究工作成獨立擔負專門技術工作的能力。
博士論文應能表明作者確已在本門學科上掌握了堅實寬廣的基礎理論和系統深入的專門知識,并具有獨立從事科學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學或專門技術上做出了創造性的成果。
2.3 學術論文
學術論文是某一學術課題在實驗性、理論性或觀測性上具有新的科學研究成果或創新見解和知識的科學記錄;或是某種已知原理應用于實際中取得新進展的科學總結,用以提供學術會議上宣讀、交流或討論;或在學術刊物上發表;或作其他用途的書面文件。
學術論文應提供新的科技信息,其內容應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有所前進,而不是重復、模仿、抄襲前人的工作。
3 編寫要求
報告、論文的中文稿必須用白色稿紙單面繕寫或打字;外文稿必須用打字。可以用不褪色的復制本。
報告、論文宜用 A4(210 mm297 mm)標準大小的白紙,應便于閱讀、復制和拍攝縮微制品。報告、論文在書寫、掃字或印刷時,要求紙的四周留足空白邊緣,以便裝訂、復制和讀者批注。每一面的上方(天頭)和左側(訂口)應分別留邊25 mm以上,下方(地腳)和右側(切口)應分別留邊20 mm以上。
4 編寫格式
習慣是養成教育的產物,它往往起源于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卻蘊含了足以改變人生命運的巨大能量。國內外相關研究資料表明,一個人的成功,20%與智力因素有關,80%與信心、意志、習慣、興趣、性格等非智力因素有關,其中習慣占有重要的位置。古今中外有所建樹者,無一不具有良好的習慣。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不僅是基礎教育階段學校教育的重要內容,在高職教育中仍然很必要。高職生如果沒有良好的行為習慣,就難以適應競爭日趨激烈的現代職場。孔子曰: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高職生正處于青春期,仍具有較強可塑性,對高職生加強行為習慣養成教育十分必要。
一、高職生行為習慣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
通過近年來對高職生日常行為習慣的調查和研究,特別是針對筆者所任教班級學生的行為習慣進行觀察研究,發現高職生在行為習慣方面主要存在三個方面的問題:
其一,部分高職生存在一定程度的人格缺陷。在被調查班級中,92%的學生為獨生子女,其中30%的學生在人格方面存在缺陷,表現為:社會閱歷淺,生活自理能力差,依賴心理強;心理幼稚,缺乏堅韌不拔的意志;任性,我行我素,不顧及他人的感受;自私偏狹,與人交往能力差,難以適應集體生活。
其二,部分高職生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這部分學生約占35%。具體表現為:學習目的不明確,思想不統一,缺乏自信心,存在悲觀情緒、厭學情緒;學習缺乏自主性和刻苦鉆研精神,知識基礎不扎實;學習紀律松散,上課看小說,玩手機,閑聊,課后玩電腦游戲等,甚至缺課、逃課。
其三,部分高職生缺乏良好的生活習慣。這部分學生約占40%,主要是生活自理能力不強。具體表現為:宿舍衛生差,動手能力差;就寢時間隨意性強;飲食習慣不好,浪費現象嚴重,甚至某些學生有吸煙、酗酒、賭博等嚴重不良行為。
二、對高職生開展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方法和途徑
針對高職生行為習慣中存在的這些主要問題,根據教育學與心理學理論,我們堅持整體教育與因材施教相結合,養成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他律與自律相結合的原則,結合高職生的身心特點,在實踐中采用以下養成教育方法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重引導,塑造健全人格
人格教育乃一切教育之本。當代高職生正處于思想趨向成熟的關鍵時期。經過接受基礎教育,并且隨著社會實踐活動的開展和自我意識的逐步形成發展完善,他們已經具有了一定的分析判斷能力,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由于他們思想理論儲備不夠,社會閱歷較淺,仍然具有很強的可塑性。高職生既可能在正確思想的教育引導下健康成長,也可能在錯誤理論和思潮的影響下畸形發展。他們在人格方面的這種不成熟的特點,決定了人格教育是高職生養成教育的核心和靈魂。因此,我們在管理中注重加強對學生進行主流思想文化的宣傳、教育和滲透,提高他們的思想覺悟,增強他們的法律意識與社會責任感,引導他們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加強其道德判斷和道德選擇能力,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
(二)重指導,規劃美好人生
高職生作為當代青年的生力軍,是國家寶貴的人力資源,應當具有遠大的理想和抱負。在調查和訪談過程中,我們發現很多高職生在上中學時的唯一目標就是考上大學。高考晉級后,離開了緊張的以他律為主的中學學習生活環境,進入了相對寬松的以自律為主的學院學習生活環境,由于沒有及時制定下一階段的新目標,導致學習和生活的茫然,一些同學精神追求錯位,甚至沉迷于網絡和物質享受,追求不良的精神刺激。相當一部分高職生對所學專業缺乏客觀、正確的認識,導致職業規劃的迷茫。因此幫助和指導高職生設計自己的人生目標是養成教育的重要手段。有了明確的目標,就有了內驅力,就可以使他們變得積極向上。班級管理中,我們針對高職生職業規劃迷茫、人生目標缺失的問題,加強教育指導,讓他們對所學專業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就業前景進行深入了解,從而對所學專業有一個正確的認識,進而明確個人的發展方向,熱愛所學專業,并把個人的專業理想升華到社會理想的高度,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
(三)重疏導,培養健康情感情
通渭縣鹿鹿山流域水土保持生態修復試點項目于2004年被列入黃河水土保持生態工程試點項目,經過3a實施,項目區內生態環境得到了明顯改善,林草覆蓋率從52.30%提高到60.29%,農戶人均純收入由1613.80元提高到1967.20元;生態、經濟系統開始良性循環,該項目的實施為本區域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初步實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1基本情況
通渭縣鹿鹿山水土保持生態修復項目是黃河水土保持生態工程生態修復試點項目。實施期為2004—2006年,項目區年均降水量500ram,年均氣溫3~5oC,適宜各類生物生長,屬黃土丘陵溝壑區第三副區。該地區為石質山地,項目區轄隴陽、北城、寺子3鄉,12個行政村54個村民小組,總人口7839人,人口密度84人/km,全部為農業人口,農業勞動力4706人。人均土地1.19hm,人均耕地0.26hm,總面積93.30kmz。完成封禁面積56.25km2.人工補植9Ohmz,人工種草277.5Ohm2,設立封禁工程圍欄5km、標志碑5座、標語牌9O個、封育區“四至”邊界標志界碑600個;新建管理房3間、示范養殖圈舍150座。布設植被監測點5個、氣象觀測點1個、徑流泥沙監測點1個,選擇監測典型農戶60戶。
2生態修復成效
生態修復是指對生態系統停止人為破壞,以減輕負荷壓力,依靠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與自身組織能力,使其向有序的方向進行演化;或者利用生態系統的這種自我修補能力,輔以人工措施,使遭到破壞的生態系統逐步恢復或向良性循環方向發展;主要指致力于那些在人類活動影響下受到破壞的自然生態系統的恢復與重建工作。
該項目實施后,項目區水清、山綠、水土流失減輕,群眾的思想觀念轉變,實現了生物、產業趨于多樣化,取得了明顯的生態效益、蓄水保土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據測算,到項目實施年限末期,林草覆蓋率從52.30%提高到60.29%;監測區年土壤侵蝕模數由1430t/km。·a降為964.40t/km項目區內農戶人均純收入自1613.80元提高到1967.20元;農、林、牧、副各業產值結構由基期的76.70:0.94:17.30:.5.06變為50.30:.1.07:29.50.:19.13;土地利用結構調整為農地:林地:草地:荒地:其他=21.12:20.97:34.30:4.30:18.56。舍飼養殖數量6000多(只),實現牛、馬、豬、兔、雞、鴿等多元化養殖。各產值機構有了較大變化,土地利用結構更加合理,使區域生態、經濟系統開始良性循環。該項目的實施為本區域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初步實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3幾點啟示
3.1科學規劃,對位配套措施是實施生態修復工程的前提
水土保持生態修復是一項系統工程,直接關系到群眾的生產和生活,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始終堅持以科學發展為指導,以構建和諧社會為目標,堅持以人為本理念,科學規劃。在生態修復技術措施運用上,以保護和利用水土資源為核心,依據“源于自然,還于自然”的思想,為大自然恢復其自我修復能力創造條件,對位配置各類措施,以封為主,封禁、補造、撫育、管護并重,工程、生物、農藝措施相結合,生態修復與群眾脫貧致富相結合的原則。使項目區形成一個相對獨立的生態隔離區,減少或禁止人、畜活動對生物群落的干擾和破壞,促使土壤質量正向發育,生態系統自我調控能力向健康狀況演化。取得了良好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
3.2加強組織、建章立制、加大宣傳是生態修復工程順利實施的基礎
生態修復是新時期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的重大戰略調整,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加強生態修復的組織領導和部門協調,專門成立項目執行領導小組,健全管理機構、配備工作人員,明確和落實各部門的責任權屬。制定和頒布有關項目建設的法規及管理制度,對生態修復區林草及其設施的管護管理提出具體的操作要求。做到管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利用集市、廟會等多場合、多形式、多渠道對農民進行廣泛宣傳教育,印發傳單、公告、宣傳畫及日歷和手冊。為生態修復的順利實施提供組織保證和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
3.3建立部門聯動機制,整合項目,為生態修復項目的實施提供資金保障
水土保持生態修復涉及農、林、水、環保、畜牧、財政、扶貧、科技等諸多方面,綜合性很強,我們利用中央資金的主導作用和退耕還林草的機遇,深化投資管理機制改革,整合項目資金,統籌兼顧,合理規劃,相互配套,鑲嵌實施,達到資金技術、土地和勞動力資源的合理配置,使有限的投入資金發揮最佳使用效益。在項目建設中,與相關部門在工程實施、科研和監測等方面密切配合,加強合作,全面提升生態修復的科技水平和效益,加快生態修復進度。在管理上實行目標管理責任制,形成部門之間“各負其責,各盡其力,各投其資,各計其功”的工作機制。為生態修復工程建設提供了資金保障。
3.4立足實際,政策引導,狠抓落實是實施生態修復的關鍵
自然生態系統的承載能力是有限的,土地資源的開發必須符合自然生態系統的內在規律,使其得到休養生息。必須按照“順應天時,遵循自然規律;順應市場,遵循經濟規律;順應科學,遵循市場規律”的原則,堅持川臺河谷區發展全膜覆蓋玉米、淺山區種植馬鈴薯、深山區發展畜草產業的種植結構調整思路,大膽探索,積極挖掘本地資源潛力,引導農民轉變觀念,大力發展玉米、洋芋、畜草、中藥材等富民產業。通過政策引導,利益驅動,解決了許多與群眾切身利益息息相關的實際問題,使支柱產業開發和扶貧攻堅取得了明顯的成效。通過生態修復,既滿足了生態系統的自我修復條件,又確保了當地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社會安定團結、人民安居樂業。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起到了示范帶動作用。
生態修復能力的體現根本在于徹底控制人為活動對生態環境的一切干擾因素和防止水土資源的污染,關鍵是水土保持監督執法和封禁成果管護。為此,要采取以下強有力的措施:
①建立健全水保監督執法網絡。縣、鄉、村、社四級執法網絡組織機構健全,并逐級簽訂監督管護目標管理責任書,做到責、權、利絕對明晰。
②依法具體落實“三區”劃分與“三權一案三同時”制度,嚴格管理,獎懲兌現。加強修復成果管護。
同時,對水保預防監督執法的檢查情況納入鄉鎮年終綜合考核評比的內容,推行獎勵機制,以管促封。使生態修復效益能夠正常發揮。
3.6合理布設監測網絡,為生態修復提供科學依據
監測工作所獲取的基礎數據,對于生態自我修復能力的研究及評價意義重大,根據基礎監測指標體系和監測評價體系要求,合理布設監測網絡,采用實地定點、定時,多方位、多層次、多目標、多樣點統計調查的方法進行。著重做好以下監測內容:
①蓄水效益監測。定點觀測和統計徑流、土壤侵蝕、泥沙變化、流域降水量等數據,分析評價項目實施后的蓄水保土效益。
②生態效益監測。林地監測:采用多樣點抽樣調查法。草地監測:選用不同草地類型,采用刈割測定生長量等,分析評價了項目實施后的生態效益。
③社會效益監測。通過布設網點社經調查,采用分層抽樣的調查方法,以定點觀測和典型農戶調查結合,進行統計調查,統計分析,評價項目實施后的經濟及社會效益。
中圖分類號: G64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8381(2013)02-0101-05
研究生培養機制的改革應是一個全方位的工程,它不僅包括研究生獎助體系的改革,課程設置與培養目標的改革,還應包括培養模式的改革。關于培養模式的改革,不少學校在嘗試建立“雙導師”制。早在2007年3月山東省教育廳就提出,研究生的培養要發揮研究生導師團隊的指導作用,鼓勵聘請校內外相關專家學者作為研究生導師參與研究生培養,實行雙導師制或多導師制,倡導跨學科、跨單位、跨國度聯合培養研究生。華北電力大學工商管理學院2007年聘請了近40位商界精英為該院MBA社會兼職導師,這些社會導師將與校內名師一起指導100多名MBA學生的理論研究和社會實踐。山東大學也頒布了《山東大學實施雙導師指導研究生暫行辦法》,決定在博士研究生培養中實施雙導師制,在碩士研究生培養中鼓勵實行雙導師制。上海交通大學材料工程與加工專業與上海寶鋼合作,聘請上海寶鋼業務與科研骨干為該專業的合作導師,聯合培養研究生。南開大學在MBA培養中也聘請有學識、有經驗、有業績的成功企業家和管理者作為合作導師。當然,還有很多學校在探索研究生培養的“合作導師”模式。本文對研究生培養的“合作導師”模式問題作初步探討。
一、 研究生培養的“合作導師”模式產生的機緣
近幾年關于大學生、研究生就業的討論,我們知道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就是法學專業的學生就業越來越困難,就業率越來越低。當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就是培養的法學專業學生數量太多,據統計,全國法學專業招生人數從1977年的223人上升到2007年的十多萬人,人數增長了448倍。2001年,全國設有法學本科專業的高等學校292所,2005增長到559所,2007年全國已有603所法學院系,每年法學畢業生達到數十萬。而在1977年剛恢復法學教育時,全國只有3所大學設有法律系,僅招收200多人。招生規模逐年增大,然而社會需求并沒有急劇增長。就業率低不代表專業冷門,從這幾年的研究生招生來看,法學專業報考的學生人數與錄取人數在高校專業設置中都處于前列。根據我們的調查,在招收法學研究生的學校,平均每個研究生導師每年至少招收3名研究生。法科研究生招生熱、就業冷給研究生培養提出了很多嚴峻的問題:
第一,研究生擴招與導師數量不足的矛盾。隨著近幾年研究生的不斷擴招,導師數量也有所增加,但遠遠不能滿足擴招需求。一個導師帶十幾名研究生是正常的,二十幾名的也常見。這樣,對研究生培養的質量就提出了挑戰。此外,導師還有自己的教學、科研任務,每年指導如此之多的研究生,如何保證培養的質量,這是很多學校正在面臨的問題。
第二,專業知識的系統性不夠。這幾年有一些學校在試點縮短研究生學制,法學研究生學習年限僅為兩年。一年就將課程學完了,緊接著就是安排論文開題與寫作,時間特別緊迫,第一年還是新生,第二年就是畢業生了。加上現在就業率低,就業難度增加,很多研究生更多關注就業。這樣,研究生專業知識的掌握是否全面、系統,那就不得而知了。更何況,在法學研究生招生中,有一些學生是跨專業、跨學科報考的,對于這些學生專業知識的掌握就更讓人懷疑了。
第三,專業知識與實踐能力的矛盾。盡管研究生有一定的專業知識儲備,但是與其具備的實踐操作能力并不是成正比的。在現行的法學研究生培養中,有這樣一種傾向,重視理論知識的掌握,忽視實踐操作能力的培養。就學科性質來講,法學專業是實踐性較強的專業,專業知識的掌握程度需要在實踐中解決具體問題來得以體現。近幾年的就業率低與法學研究生的實踐操作能力低下不無關系。
第四,導師知識與能力的不足。作為研究生導師起碼應具備本專業的系統知識,對本專業、學科的前沿狀況有所了解,并具備一定的指導能力,教學生如何學習、研究與實踐。但是我們也發現為數不少的研究生導師,知識已經很陳舊,科研也多年不做,對本專業、學科的前沿知識不甚了解,加上指導學生數量眾多,這樣的導師如何能培養高素質的研究生呢?也不乏這樣的導師,他們在自己的專業學科中不斷鉆研,對專業學科的前沿知識了解很多,但缺乏指導能力,不知如何指導研究生。
上述情況都難以培養高素質的研究生。為此,各個高校都在積極探索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的路徑。有學者認為,我國目前的研究生培養應吸納國內外優秀資源,強化導師隊伍建設,“多方吸納人才,特別是充實有國際教育背景的專家,具有相當理論水平的實業家、科研院所和高科技企業的技術精英,形成多元化、高學術含量的專兼職導師隊伍”[1]。也有學者認為:“建立合理的導師引入機制,建設兼職導師隊伍,既是研究生教育發展數量擴張的需要,也是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的需要。”[2]山東大學2006年專門出臺了《山東大學研究生合作導師遴選辦法(試行)》,研究生培養的“合作導師”模式由此應運而生。
二、 “合作導師”模式與“導師組”培養模式
現在各高校探索的“合作導師”研究生培養模式所產生的“合作導師”一般是校外或是本專業研究生導師以外的人員,它并不是指在校實施研究生培養的本專業的其他導師組成員。
目前我國研究生專業點的設置是按照二級學科的專業點來設置的,如法學作為一級學科,下設法學理論、法史學、憲法與行政法學、民商法學、經濟法學、訴訟法學、刑法學、國際法學、軍事法學等二級學科,從而形成該二級學科的碩士點、博士點,研究生招生就是按二級學科專業點來設置招生指標的。應該說,一個專業點的招生應至少具備3位研究生導師,有符合研究生培養的師資梯隊。也就是說,一個專業點的設置必須具備“導師組”這樣的基本條件。比如,我們設置法學理論專業碩士點,至少得有3個從事本專業不同研究方向的導師,同時應有其師資梯隊,從而保證專業課程的開設。以山東大學威海分校法學院法學理論專業碩士點來講,該院現有5位導師,專業研究方向有法哲學、民間法、法律方法論、立法學、法律經濟學,不僅如此,我們還有除導師以外的師資梯隊,不僅保證了專業課程的正常開設,而且能充分保障研究生的培養質量。
“導師組”培養模式很多國家都在采用。在美國,研究生不只有單一的導師,“每個學生注冊后都有一個指定的論文委員會進行指導。這個委員會由3到4名具有不同專長和不同學術觀點的教授組成,其中一名是主要導師”[3]。在英國,雖然學徒制的研究生教育還是占據主導地位的,但一些學校嘗試建立研究指導小組對研究生進行培養[4]148。
研究生培養的“導師組”模式的優越性在于:一是可以讓學生掌握系統化的專業理論知識。雖然研究生確定了自己的專業研究方向與指導教師,但是在課程教授上一位教師并不能完成所有該專業培養計劃所要求設置的課程,對本專業其他課程的學習,可以整體上、系統地把握自己本專業的知識,而不是只陷入自己某一個專業方向的知識。同時,這種一個專業多方向的學科知識也是我們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所必需的。二是開拓學生的思維。“相同的研究生教育,在不同的導師指導下,學生得到的收益是千差萬別的。”[5]雖然研究生導師對研究生培養起主要作用,但是在“導師組”培養模式下,一個研究生可以得到多位導師的指導,取長補短,收益很大。
如果說研究生培養的“導師組”模式是對“單一導師制”模式的有益補充,那么,“合作導師”制則是盡可能地拓寬研究生培養的外在資源。只不過,“導師組”模式是研究生在本校獲取除自己導師以外的其他導師資源,“因為指導小組的環境一般是一個集體的而不是個人的環境,多數學生希望可以指望利用小組其他人的資源,補充從導師處未能獲得的資源”[4]148。而“合作導師”模式則是充分利用校外優質教育資源,從而更有力地保障研究生培養的質量。
相比于研究生培養的“導師組”模式,“合作導師”模式為研究生培養提供的資源更多種多樣。比如說,一般“導師組”培養模式偏重課程的講授,實踐能力有所欠缺,如果吸收來自實務部門的人員作為研究生合作導師,那么則可以彌補這一缺陷。以法學專業來說,它本身是實踐性很強的專業,培養人才的目標也主要是為公檢法等實務部門提供人力資源。但“導師組”成員因為都是本校本專業的教師,理論知識、研究能力可能較強,但對法律實務缺乏有效的指導,而聘請實務部門的人員作為研究生合作導師,可以為研究生培養提供實踐基地以及進行法律實務方面的指導。聘請國外的研究生合作導師,可以為研究生提供國外資源,加強研究生的國際交流。因此,應積極探索多元化的研究生培養模式,將研究生培養的“導師負責制”與“導師組”、“合作導師”模式相結合,唯有如此,才是培養高質量的研究生的必然選擇。
三、 合作導師的產生、類型及保障措施
“合作導師”的聘請面向什么樣的對象呢?山東大學的規定明確了合作導師聘請的范圍:“我校各研究生培養單位可根據開展研究生培養雙導師制工作的需要及與國(境)內外高水平大學、科研院所、政府機關、廠礦企業、大型醫院和藝術團體等的合作情況,有計劃、有目的地聘任校外研究生合作導師。”見《山東大學研究生合作導師遴選辦法(試行)》。
那么合作導師如何產生或聘請呢?各個學校的做法有所不同,但大致可分為兩種方式,一種方式是學校規定“合作導師”的名額及基本條件,面向國內外公開招聘;另一種就是由各個學院甚至各位研究生導師根據研究生培養計劃的要求推薦一些人選,由學校根據一定的條件選拔產生,也有可能是各學院自行聘任,學校予以認可。
當然,不管采取什么樣的方式,作為研究生培養的“合作導師”應具備一定的基本素質和條件,各個學校的規定可能有所差異,但“一般情況下,一名合格的導師應具備四項基本素質,即有專業技術職務、有穩定的研究方向、有切實的指導能力和熟悉研究生培養規律”[6]。具體來講,合格的合作導師應具備:
第一,了解相關專業的知識或者有一定的專業背景。以法學專業的合作導師來講,一般應是法學專業畢業的從事理論與實踐活動的人員,具備最起碼的專業知識。
第二,具備“指導”的能力。有了知識還不夠,還應該具備一定的指導能力。“合作導師”也是導師的一種形式,導師重在“導”,導是引導、倡導、教導,對學生的專業研究、實踐能力等有一定的指導性,能夠完成培養方案所要求的指導功能。
第三,具備一定的德行素質。從事理論研究指導的“合作導師”自己要具備一定的學術道德與學術責任感,并以自己的行為來影響學生。在實踐部門工作的“合作導師”,應具備從事某一具體實務工作的職業道德與職業責任,并指導學生如何確立正確的職業道德。
當然,因為合作導師的類型有差異,在設置不同類型的合作導師條件時,可根據具體情況來確定具體的聘任條件。那么,在研究生培養過程中,需要設置哪些類型的合作導師呢?我們認為,因為不同專業的性質,可能對合作導師的類型要求有所不同。通常有這樣的幾種類型:
1. 實踐指導型的“合作導師”。所謂實踐指導型的“合作導師”主要是指那些來自于具體實務部門能夠對學生實踐能力進行培養的“合作導師”。一些學科實踐性較強,如法學專業,要求學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實踐技能。這種類型的合作導師可以從公檢法機關、律師事務所、仲裁機構等法律實務部門聘請,他們從事具體的法律實務工作,有豐富的實戰經驗,可以發揮他們的優勢,培養學生的實踐技能。
2. 實驗指導型的“合作導師”。所謂實驗指導型的“合作導師”主要是指那些來自國家重點實驗室或實驗條件較好的實驗室,能夠為學生實驗操作提供指導的“合作導師”。這種類型的導師主要是滿足理工科研究生的培養需求。一些學校因為實驗條件受限,那么通過聘請某些或某個實驗室的人員為合作導師,不光能提供優質實驗條件,還能夠切實指導學生做一些高難度的實驗,培養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
3. 課程講授型的“合作導師”。課程講授型的“合作導師”主要是指那些來自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有著研究專長的本專業的權威人士或專家學者。現代研究生的培養要求學生對本專業知識有系統的掌握,但是在某些學校因為師資隊伍的缺乏或導師組的不健全,有些課程無法開設或開設的水平不高,因此,為了滿足研究生培養方案的要求,這些學校可以嘗試聘請一些課程講授型的“合作導師”,專門講授一門或兩門課程,以彌補本校師資力量之不足。當然,有些時候,為了達到培養高水平研究生的目的,學校也可以聘請一些國內外本專業的專家學者作為“合作導師”,每年安排一定的時間做一場或幾場前沿講座。
4. 論文指導型的“合作導師”。論文指導型的“合作導師”是指能夠對研究生的論文提供指導的專家、學者或其他人士。在研究生擴招的情況下,一個導師指導十幾個甚至二十幾個研究生在一些學校已成為常見現象。但由于研究生數量過多,導師無法對每位研究生進行細致的指導,那么,在這種情況下,聘請一些在本課題研究領域做出成就的學者、專家作為合作導師,在一定程度上能保障研究生的論文質量。當然,在研究生數量不多的情況下,因為導師研究領域與方向的差異,對某一個課題研究或了解不多,聘請對該課題頗有研究的專家、學者作“合作導師”,能在一定程度上保障研究生論文的質量和水平。
然而作為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的一項重要舉措,實施“合作導師”制必須有相應的保障措施,主要有:
其一,培養方案的改革。研究生培養方案是研究生培養的基本依據。實施“合作導師”制培養模式以后,研究生的專業培養方案要作相應的調整。這種調整包括課程的設置、社會實踐學分、實驗課程與時間的安排等。
其二,培養經費的保障。實施“合作導師”制度培養模式,需要相應的培養經費的保障,如購買實驗器材、指導教師學習實習的路費及其物質補貼等其他花費。雖然實施“合作導師”制對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有一定的益處,但是同時也需要增加相應的培養經費,才能切實保障這項制度的實施。
其三,合作導師的考核機制。不論是什么類型的合作導師,在研究生培養過程中都付出了一定的勞動,聘請合作導師的學校應為他們提供一定的物質待遇與精神獎勵措施。同時,應建立合作導師的定期考核制度,“要發揮雙導師的積極作用,就必須加大工作考核力度。要根據研究生培養計劃,明確雙導師的崗位職責,對他們履行崗位職責情況定期考核”[6]。
研究生培養的“合作導師”模式是我國研究生教育模式的創新,在我國目前研究生教育規模不斷擴張,研究生創新能力不足的今天,它為解決當下研究生培養的質量問題進行了有益的嘗試。我國傳統的導師組培養模式也是研究生培養的有效方式,然而它僅限于研究生專業知識、專業素質的提高,在拓寬研究生的專業知識視野以及專業研究生思維上有重要意義,但對研究生實踐技能的培養仍有不足,更重要的是,如何將這種研究生培養與社會多元化需求有效結合,“合作導師”模式則無疑更加有效,更加有針對性。當然,在實施這種模式時,學校要對合作導師的指導素質與能力有一定的要求,同時針對不同專業的性質以及研究生培養的多元要求,我們可以確立“實踐指導型”的合作導師模式、“實驗指導型”的合作導師模式、“課程講授型”的合作導師模式以及“論文指導型”的合作導師模式,學校及學院應盡可能為合作導師開展工作提供基本條件以及相應的制度保障。從“合作導師”模式在山東大學實施的效果來看,它還是有著廣泛的前景以及普及實施的意義的。而且實踐也證明,這種研究生培養模式的創新不僅在研究生的專業素質、實踐技能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更重要的是它在滿足社會需求的人才培養上是一種機制創新。因此,在某種程度上,它契合了當下研究生人才培養的創新要求與基本趨勢。
參考文獻
[1] 王 偉.導師隊伍建設與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培養[J].黃岡師范學院學報,2007(4):131133.
[2] 馬革蘭,連 漪.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的思考[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6):163164.
[3] 張記龍,李飛躍.中美研究生培養質量保障措施比較研究[J].中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2):7984.
[4] 伯頓·克拉克.研究生教育的科學研究基礎[M].王承緒,譯.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5] 冉盈志,汪壽陽.科研單位研究生教育質量保證的探討[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7(12):1721.
[6] 周紅康.雙導師制:創新型研究生培養的新機制[J].江蘇高教,2006(5):9193.
A Probe into the Mode of “Cooperative Supervisor” in Cultivating Postgraduates
WANG Quan-sheng, CHEN Gu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