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2-21 11:04:49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本科體育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1、全民健身計劃綱要
1995年6月國務院《全民健身綱要》,主要明確了21世紀我國體育發展戰略問題。面向全國人民要求學校首先做到“對學生要進行終身體育教育,訓練學生體育鍛煉思想和技術、習慣。”要求全民都要:“每人每天都要進行體育鍛煉,掌握二種以上健身技能。”爭取到2010年建設成為中國特色全民健身系統。
2、陽光體育運動
2006年12月,國家教育部、體育總局和三個部門聯合決定,全國范圍內自2007年開始學校全部推行《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在全國各地學校中大力實行陽光體育活動。明確規定利用未來的三年時間,在全國85%的學校名全面推行《標準》,規定各級各類的學校學生每天要堅持體育鍛煉時間在一小時以上,學生體質要達到《標準》規定的及格等級以上,要求每名學生最少要掌握兩種以上運動技能,并且在平時也要積極參加體育鍛煉,不斷提高自己的身體素質。
3、終身教育思想
20世紀60年代,在歐洲逐步形成終身教育思想,并且迅速得到了普遍推廣,成為21世紀很多國家推行教育改革的重要理論。提倡者法國的P•倫格蘭德說“:教育應該貫穿于人的一生當中,是人不斷學習的過程,今后的教育應該是在人需要的時候將知識和技能提供給人們。”終身體育思想是終身教育理論的延伸,是終身教育思想不斷得到發展的結果。
4、素質教育思想
素質教育是針對“應試教育”而提出的,是教育工作人員在工作實踐中逐步積累形成的素質教育思想和人才培養方法。我國教育部在1995年7月發部《通知》起,規定了素質教育要作為一項基本教育政策,要求全國各級各類學校都要推行。素質教育的實質就是“教育要面向每一位學生,以提高每一位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教育目的。”這一思想的提出進一步使我國高等教育觀念、教育方法、教育內容等發生了根本性變化。
二、如今民辦本科體育教育發展現況及應注意的問題
1、陳舊的教學理念和不完善的管理體系
民辦本科辦學中存在的主觀問題是,一些學校管理者及學生家長過多強調專業成績,而對體育教學則采取了漠視的態度,部分民辦高校甚至難以保證體育教學的課時。學生本身不重視體育鍛煉,應付體育課現象較為普遍,更沒有學生能夠做到每天體育鍛煉一小時。雖然有的學校也能夠開足課時,但應用的教材過于陳舊,教學模式過于簡單。民辦本科在體育教學中存在這些問題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健全的教學管理體系,從而影響到體育教學質量。例如,體育教學計劃存在隨意更改的現象,體育教師缺乏必要的人員配備,體育器材缺乏健全的管理措施,學校的體育場館被隨意占用等。自上面的論述可以看出我國民辦本科體育教育管理要想實現規范化、制度化和科學化還有待進一步加強改革。
2、體育教學評價單一主觀
在體育教育中教學評價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隨著時代的發展,傳統評價方法不能適應當前社會要求,只重視傳授知識和技能,而沒有關注學生的學習態度和意志品質。評價標準絕對性,而應該針對本身身體狀況和心理情況不能達標的學生,要制訂彈性評價方法,使全體學生對體育活動都能充滿興趣。重視學生體育考試分數,不應用橫向和縱向對比方法,不重視學生的進步現象。沒有注意到民辦本科學生在體育鍛煉中的個體差異,不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際應用能力。評價方法過于主觀,只依靠教師的單純評價,所以在評價中要引入學生間的互評。
3、民辦本科體育教學缺乏特性
民辦本科也是重要的人才培養基礎,擔負著為社會提供合格建設者的任務。學生畢業后將面臨就業問題和擇業問題,這對學生的專業能力和綜合素質提出了要求。專業背景不同,學生對體育鍛煉的要求,對體育項目的興趣也存在一定的差異。若以統一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不利于學生發揮其專業特長和提高其綜合素質。
三、針對民辦本科體育教學的對策
民辦本科體育教師要全面分析不同學生特點,讓學生接觸體育理論學習和專業實用性體育鍛煉,對學生進行生理健康教育,創造更多的時間讓學生參加體育鍛煉,不斷提高學生自我鍛煉、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的能力,同時根據當前學生的關注的熱點問題,培養學生自身體育規劃、講解體育裁判知識,培養學生組織能力,這些學生畢業后參加工作可以在工作單位實際指導體育活動。使其成為未來企事業單位體育健身運動的有力骨干,促進全國體育運動的健康發展,有利于學生形成終身體育的思想。
1、挖掘體育教學中德育教育的滲透
在培養專業人才和專業技術人才過程中民辦本科體育教育發揮著重要作用,體育教師的責任更加重大,要求當前民辦本科體育不但要重視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而且還要發展學生的心理健康,培養學生高尚情操和職業道德,在學校體育教學中融入德育教學內容不但可以促進學校體育改革的發展,而且可以樹立學校正面形象,有利于促進學校體育教學觀念的創新。民辦本科體育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有助學生的身心發展有著深刻的意義。體育課深受學生喜愛,這為德育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平臺,民辦本科體育教師不僅要言傳,更重要的是身教與德育,充分發現體育教學中與德育的關聯點,將德育觀念和民辦本科體育教學進行有機結合。比如,教師注重自身形象,穿著言行應大方得體,課堂上教師準時到位樹立“守時”的時間觀念,有條件的學校可以安排部分跆拳道的課程,在跆拳道教學當中,培養學生們尊重比賽對手就是尊重自己“禮始”與“禮終”,養成良好禮儀習慣。進行隊列訓練時,重點對學生養成遵守紀律、聽從指揮、行動統一、顧全大局的優良品質。在太極拳教學當中,啟發學生“身心合一”、“排除雜念”、“心靜體松”,體會人與大自然的和諧,使學生放松心情、排除煩惱、專心靜心緩解學習壓力。提高民辦本科學生身體素質,鍛煉學生意志品質,培養他們誠實、勇敢、機智、積極進取優良品質作為教學目標,和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人才為社會培養品德高尚、身心健康、社會適應能力強的復合型人才。
2、語言藝術在民辦本科體育教學中的運用
【作者簡介】馬化祥,北京大學學生工作部,北京 100871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5707(2010)07-0022-04
一、研究生與本科生德育銜接問題的提出
德育銜接是指德育在學生發展的不同階段表現出的有機聯系和持續發展。《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以下簡稱《綱要》)指出,學校教育要堅持德育為先,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要把德育滲透于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貫穿于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的各方面;構建大中小學有效銜接的德育體系,創新德育形式,豐富德育內容,不斷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強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綱要》所提出的“有效銜接的德育體系”,是一項系統的教育工程。具體到高校德育工作,又突出體現為本科生德育與研究生德育銜接的問題。因此,在高等教育分階段發展的管理模式下,需要將不同階段的德育銜接作為關鍵環節來加以考量。如何實現高校本科生與研究生兩個德育階段之間的自然過渡與順利銜接,使整個德育過程體現系統性、階段性、層次性和發展性,是當前高校德育工作亟需探索與破解的重點、熱點和難點問題。
然而,當前高校不同教育階段的德育銜接問題尚未引起研究者的普遍關注。在為數不多的研究成果中,部分學者對這一問題進行了集中探討。有人從當前我國德育工作的內在因素出發,分析存在的問題及成因,但在對影響德育銜接的外在成因論述上顯得比較單薄。[1]還有人從心理學、經濟學和德育本身等角度出發,綜合探討與分析了當前研究生與本科生德育銜接問題的深層次原因,但在提出的解決方法上仍失之簡略。[2]此外,許多從事研究生德育的工作者也認識到,當前研究生德育工作中存在許多薄弱環節,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本科生到研究生過渡階段的德育工作不完善。綜合以上內容,關注高校德育工作的理論研究者和具體開展德育工作的一線工作者已經在德育銜接問題上達成共識,初步形成一些理論成果和實踐探索,但大體都是在宏觀方法論和教育學原理基礎上進行的對策研究和方法論評述,其研究和探索的針對性、可操作性和實效性尚有待進一步提高。
本文旨在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現有的理論研究為基礎,探究高校德育銜接工作的現實意義、具體成因和解決辦法,梳理德育銜接中的重點和難點問題,力求在解決德育銜接問題、建立一體化的高校德育模式上形成認識突破。
二、研究生與本科生德育工作有效銜接的現狀分析
高校教育中,研究生教育是本科教育的延續和發展,二者本應是有機銜接的兩個過程。但筆者在實際工作中發現,高校德育工作往往將關注焦點集中于本科階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本科生到研究生過渡階段形成了“盲區”。由于教育目標上的短視,使德育在本科階段的許多問題沒有得到徹底解決而遺留到研究生階段。因此,應當把整個大學德育視為有機整體,而不是依據條塊分割的管理體制將其人為割裂、孤立看待,使高校德育工作陷入“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的不合理局面。
(一)人為割裂研究生與本科生教育,本應有機銜接的教育過程“各自為政”
許多高校在德育工作中不同程度地存在本科階段與研究生階段德育工作“各自為政”的現象,即把兩者割裂為相互獨立的教育工作領域,或者將研究生教育看成是本科生教育的簡單延續,造成了德育工作的“脫節”。出現這種問題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把高校學生簡單劃分為本科生和研究生兩個不同的身份群體。這種表面化、符號化的判定,看似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實質上割裂了本科生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兩者間的內在聯系,造成德育工作在學生的大學生涯中不能完整地貫徹實施。例如,部分理科院系的五年制直博生,其學業生涯本身就是由本科生階段和研究生階段緊密銜接組成,但相應的德育工作卻并沒有完全契合這部分學生的實際情況。又如,從本科生到研究生的角色迅速轉換以及教育風格和內容的巨大變化,往往會導致學生出現認知失調、成長受挫等問題,也需要相應的德育工作加以疏導和緩和。
(二)本科生德育工作存在短視現象,德育內容體系缺乏可持續性
當前高校對于本科生的德育,往往只著眼于對學生四年本科學習生活的教育和引導,而缺乏一個在長時期內逐漸實施的人格、品德塑造機制。作為德育工作的受眾,本科生往往將德育簡單等同于接受“兩課”教育,將德育目標等同于在思想政治課程中取得高分。本科階段德育工作的簡單化設置,往往不能使受教育者認識到政治思想素質和道德品質涵養的形成需要持續努力和不斷學習,因此在思想上缺乏不斷進步的動力。這一問題存在明顯的后續影響,受教育者在研究生階段往往也無法對德育工作形成應有重視。因此,本科生德育工作往往不能在較長時期持續發展,缺乏砥礪學生品格、促進學生全面成長成才的長遠規劃和戰略眼光。這在很大程度上禁錮了德育工作者對學生精神層面的培養與塑造,高校德育的整體育人環境和機制也容易趨于保守和僵化。
(三)對于本科生德育中的死角和空白,研究生德育缺乏應對措施
目前,部分德育工作者往往對研究生德育工作采取消極態度,認為研究生在思想觀念和人格養成層面已經趨于成熟,其主要任務是進行專業學習和科研創新,對研究生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認識不足。對于沒有在本科生階段獲得良好德育的研究生,只是一味責備和批評學生在本科階段缺失的精神指導與人格培養,而不重視在研究生階段適當補充相關的教育內容,因而導致部分研究生的道德意識淡薄等問題長期不被重視,德育工作也不能很好地實現全員覆蓋。在德育工作的實施方略上也缺乏具體有效的實施手段,以彌補本科生前期教育遺留下的死角和空白。
三、研究生與本科生德育銜接不暢的成因探討
(一)理論認識上,高校德育工作的理論演進明顯滯后于我國高等教育的現實發展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跨越式發展和研究型大學的建設進程,在校研究生數量的增長速度已經明顯超過了在校本科生數量的增長水平,高校研究生與本科生的分布比例呈現出“倒金字塔”式的發展趨勢。在研究生教育向大眾化發展的今天,高校德育工作的認識高度、研究深度以及同現實工作的結合程度都還處于“低位徘徊”,明顯滯后于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水平。
(二)實踐發展上,高校研究生德育工作水平明顯滯后于本科生德育的發展水平
高校德育工作的重點始于本科生階段,并在長期的歷史實踐中積累和總結起相當豐富的經驗。相比之下,研究生德育工作起步晚、發展慢,受重視程度不高。我國于1977年恢復高考制度,1978年恢復研究生招生制度,高校本科生德育工作體系的起步構建從一開始就早于研究生德育工作。1999年本科生招生規模開始擴大,2009年研究生招生規模開始擴大,高校本科生德育工作機制的成熟更是早于研究生德育工作。2002年,碩士研究生學制全面改革,研究生學習年限由普遍的三年制變為兩年制。研究生教育模式經歷了較大程度變化,也使得高校研究生教育制度仍然處在探索階段,穩定性較弱,持續性較差,不容易形成一套相對固定的德育工作體系。這些都導致高校研究生德育的發展歷程短、步調慢、水平低,在發展模式上也往往陷入本科生德育工作的窠臼。
(三)教育效能上,研究生自身特點導致研究生德育難度大、見效慢、實效差,影響了教育主體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高校研究生群體的顯著特點是學生年齡較大,來源較廣,地域背景和文化背景的差異性明顯,已經形成相對獨立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行為方式,其接受德育的自覺性不高、可塑性不強。[2]受教育者的這些自身因素,直接決定了研究生德育本身存在更大的難度,導致高校德育工作者容易將工作重點放在可操作性較強的本科生德育方面,忽視乃至放棄研究生德育工作,形成“避難就易”的工作傾向。
四、促進本科生與研究生德育科學銜接的應對策略
從本科生到研究生的過渡階段是非常重要的教育時期,也是具有較強可操作性的關鍵時期。如果在這個過渡階段運用科學合理的方法,適當增加銜接性的德育內容,創新德育方式,將會有效促進高校育人環境的整體效能,實現高校育人機制的一體化建設。最近幾年,北京大學提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精致化”思想。“精致化”首先倡導“科學管理”與“人本管理”的優勢互補,其核心思想是“以人為本”,強調人的主體地位和內在價值;其次將德育視作動態發展的系統工程,強調不同教育內容的有機融合;最后將德育看作一種“過程教育”和價值追求,提倡教育者應當在德育過程中不斷自我激勵、積極進取。從教育方法論來看,“精致化”思想可以幫助我們探索出實現本科生和研究生德育工作順暢銜接的新路徑。
(一)本科生與研究生的德育銜接,要堅持“以人為本”
高校德育工作中要堅持“以人為本”的基本原則,不是將受教育者看作一個個靜止孤立的“人”,而是將他們看作相互聯系、不斷發展的“人”。因此,要將本科生與研究生兩個階段作為緊密銜接的整體,從青年個體出發,促進本科德育與研究生德育的緊密銜接;要認識到青年學生是處在廣泛社會聯系網絡中的個體,要充分把握其豐富的社會背景和個性特征,增強德育工作的包容性和對不同背景學生的廣泛適用性,提高德育工作對青年學生的整體培養效能。
可以設計一套從本科生到研究生的“一攬子”成長方案,應用于從本科生到研究生的整體求學過程,在德育理念和育人方法上實現可操作、重延伸。既為本科生作出宏觀規劃,關注發展需要,了解思想實際,又不劃定德育引導的時間邊界,為其在研究生階段的自我進步和品格提升留足發展空間,增強德育工作的延伸性和發展性,激發大學生自我教育、自我成長的原動力。
可以嘗試以畢業教育作為德育銜接的重點環節。目前在畢業教育中“一鍋端”的教育方式較為明顯,畢業教育的關注對象多集中于即將步入社會的部分學生群體,較少關注繼續深造的學生。與此相對應,畢業教育的主要內容往往是職業意識培養,較少關注繼續升學后的品德教育培養。在研究生教育普遍發展的形勢下,應當避免這種“片面化”的處理方式,對畢業教育進行“精致化”的菜單式設計,針對不同去向的畢業生提供更具人性化的服務。具體到由本科階段過渡到研究生階段的畢業生,應當設計包括研究生階段學習方法、學術誠信、與導師關系處理、職業發展觀等一系列配套的教育內容。此外,還應在本科畢業生群體中大力開展研究生階段的學生骨干培養,提早做好學生骨干代際傳承的工作準備。
(二)本科生與研究生的德育銜接,要堅持科學原則
堅持科學原則,就是要使德育銜接工作的理念和方法符合教育發展和人才培養的客觀規律,自覺運用先進的科技手段,提升工作的科學化水平,實現高效率和高產出。
德育銜接的科學性,就是要使德育工作的教育方法和策略,與較為成熟的、經實踐驗證的科學理論相符合,自覺運用過程教育、人生教育和導師教育等相關理論指導德育銜接的工作實踐。要深入貫徹“過程教育”的理念,認識到高校德育是一項具有長期性、系統性和復雜性的“過程教育”,其教育效果在短期內難以得到客觀評價和充分顯現,需要教育者將其視作人生使命,持續不斷地傾注全部智慧、激情和創造力,在整個過程中保證德育工作的力度和水平。要普遍貫徹“人生教育”的理念,認識到人生教育是關于人的生存與生活的教育,是為了實現人的全面發展而進行的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教育。[4]在“人生教育”的原則下,無論是研究生階段還是本科生階段,具有高尚的道德理想和正確的價值評判是每個人的正常教育需求,應當在整個教育過程中得到最大限度的滿足。秉持這種理念,能夠有效引導學生充分認識到接受德育對于培育積極健康的精神追求和思想狀態、進而提升人生整體幸福感的重要意義,從而使其在整個德育過程中增強受教育的主動性和積極性。[5]要充分重視研究生導師的德育功能。研究生在研究型學習的起步階段最先接觸到的就是導師的教誨,導師在研究生最初的角色轉向和自我定位中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如果導師最初的引導教育得當、與學生之間的交流順暢,則會在人際交往、道德養成方面給學生受用無窮的寶貴精神財富。導師在指導研究生進行專業學習和科學研究的同時,其思想品德、作風情操和學術水平會對學生產生直接的影響。因此,高校應當充分調動導師的積極性,使導師充分認識到教育與育人相結合的重要性,既以高度負責的態度率先垂范、言傳身教,又要積極關注研究生的思想動態,引導研究生強化自我約束與管理,既在學術科研上高標準、又在思想道德上嚴要求。
德育銜接的高效性,就是要實現德育銜接工作手段的現代化。針對本科生與研究生過渡階段的學生,要大力加強學生信息化管理,為后續的德育工作提供良好基礎。例如,通過開發高校學生管理系統,建立學生信息平臺,為德育銜接工作的“精致化”創造良好條件。通過學生短信平臺系統,建立與廣大學生的良好交流溝通途徑,更好地實現信息有效傳播和德育教育資源的共享。通過在輔導員中大力推廣使用校內BBS、人人網等交互式網絡工具,提高基層學生工作在學生中的認可程度,有效掌握德育工作的現代化手段。
(三)本科生與研究生的德育銜接,要堅持全面、協調和可持續
堅持德育銜接的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是實現德育工作科學發展的應有之義。在這方面,尤其要做好工作方法的推廣、成熟經驗的傳承和工作隊伍的持續建設。
在工作經驗的推廣延續上,要切實將好的教育經驗加以傳承和延續,保證德育銜接工作經驗的代際傳承。如北京大學工學院在直博生群體中探索開展的學生培養方案、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以宿舍為依托開展的德育工作等,都是在工作實踐中積累形成的成功經驗,應該得到延續和推廣。
在工作隊伍的梯隊建設上,要著力加強管理人才的專業化培養,促進新老德育工作者之間、本科生德育工作者和研究生德育工作者之間的良好交流和溝通,促進彼此感性認識和理性生經驗的共享,加強對德育銜接問題的共同研究和探討,保持德育工作隊伍結構的持續優化和整體工作水平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李華榮.論研究生德育與本科生德育的銜接[J].懷化學院學報,2006,(11).
[2]董秀燕,等.研究生與本科生德育銜接問題芻議[J].重慶交通大學學報(社科版),2007,(10).
我國高校體育本科專業學生就業現狀分析
許多綜合性大學,以前本來沒有體育專業,現在也開設了體育專業,造成體育專業畢業生人口基數過大,就業困難。體育專業整體就業現狀:由表3知,全國普通本科各專業就業率近幾年穩中有升,初次就業率平均為72.00%,全國體育專業本科初次就業率為64.97%,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就業率。根據2010年《出國與就業》雜志就業動態欄目報道:本科中的綜合類院校畢業生畢業半年后的就業率(年終就業率)為88.6%;理工類院校畢業生為88.5%;體育類院校畢業生就業率最低,為74.7%。一般而言,學校對畢業生就業情況的統計數據以初次就業為準。據相關文獻資料顯示,初次就業率在30%以下為就業危機,30%~50%為就業困難,50%~70%為基本正常,70%以上屬于正常。根據此標準,全國體育專業本科就業率為基本正常狀態。根據遼寧省省教育廳、省發改委2009年公布的各省高校畢業生年度就業率,遼寧省的年終平均就業率接近95%,而2008年底沈陽體育學院畢業生一次就業率為83.2%,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根據哈爾濱省教育部門于2009年6月公開的省內高校畢業生就業率排行榜,哈爾濱體育學院本科生初次就業率僅為44.59%,不到60%,處于就業困難狀態。陜西省10所高校體育專業大學生2009年的初次就業率只有20.5%(82人),處于就業危機狀態。經過兩年時間2009屆體育大學生就業率基本穩定在92.6%(76人),2010屆則為88.2%(90人),這說明大學生找工作也不是短時間可以解決的問題,要擺正心態。江蘇省2007-2009年體育類初次就業率由65%提升到71.46%,達到正常水平。由此可見,我國體育專業整體就業現狀存在明顯的地域、校別、時間差異。體育教育專業就業現狀與分析:曾劍斌報道:2007-2009年華東地區體育教育專業畢業生初次就業率分別為76.82%、70.16%、60.75%(表3),平均為69.24%,就業形勢屬于基本正常,略高于全國體育專業就業率。但近三屆的初次就業率逐年下降,2009屆畢業生初次就業率最低,處在70%以下。預計2010屆華東地區體育教育專業畢業生初次就業率將更低,畢業生將承受更大的就業壓力。趙報道[8]:2007-2009年江蘇省體育教育就業率較為穩定,2009年達到73.07%,高于體育專業總就業率,就業形勢樂觀。由表4知,體育教育專業就業對口率較高,從事教育工作仍是其就業的大后方。但也存在逐年降低的趨勢,到企業工作的比例呈逐步增大趨勢。社會體育專業就業現狀與分析:社會體育專業是為適應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和全民健身活動蓬勃興起對高等體育專業人才需求而設置的新興體育專業,1993年天津體育學院率先試辦,1998年列入《普通高校本科專業目錄》以后得到迅速發展,2011年全國已有223所高等院校開設社會體育專業,其中教育部等部委直屬院校12所,體育專業性院校14所,涵蓋了體育、師范、醫學、理工、農業、綜合等各類型高校。十幾年來,社會體育專業已初具規模,為全民健身事業提供了大量人才支持,但亦暴露出一些問題。由表3,表4知:江蘇10高校及三峽大學社會體育專業就業率呈降低趨勢,平均為61.90%,均值低于全國體育專業就業率。另外,社會體育專業畢業生工作與專業對口率較低,只有15%左右的學生從事體育(教育)工作,近一半的人到企業從事與體育專業無關的工作。第三方教育質量評估機構麥可思研究院2009年以來的統計報告,社會體育專業畢業生工作與專業對口率連續三年排在倒數后10位,分別是2009年第3位(40%),2010年第7位(46%),2011年第3位(34%)。此結果與我們統計的結果近似。并且,社會體育專業半年內離職率平均在35%左右,畢業生月薪低于全國平均水平。此結果與社會體育專業設置與招生的快速擴張形成鮮明對比,應引起有關部門注意。運動訓練專業就業現狀與分析:統計表明(見表3),天津體育學院運動訓練專業就業率近3年處于基本正常水平,其就業比例明顯高于江蘇10所高校平均就業率(三年中有兩年處于就業困難水平)。值得慶幸的一點是,盡管運動訓練專業就業率均值低于體育教育專業但有轉好跡象呈現上升趨勢,以江蘇省10高校為例,運動訓練專業就業率2009與2008年相比提升24%。由表4知,運動訓練專業就業去向比較分散,只有近13%的學生從事教育工作,其次選擇企業或升學,近一半的學生從事其他工作。民族傳統體育專業就業現狀與分析:由表3知,在全國四所體育學院高校中,北京體育大學的就業率最高,原因可能是:北京體育大學是體育院校中唯一一所國家體育總局直屬院校,生源質量遠遠高于其他院校;另外,北京體育大學師資力量、場地器材、科研水平、學科建設、教訓一體等優勢明顯。因此,北京體育大學的畢業生就業率呈現這樣的局面正是以上綜合實力的體現。但其他三所院校初次就業率也均在85%以上,遠高于江蘇省10所院校47.55%的就業率,同時也高于全國各專業及體育專業就業率。反映出不同院校、不同專業、不同地域畢業生就業率存在明顯差別。但同時可以看到,隨著時間的推移,其差距正在縮小。由表4知,北京高校民族傳統體育專業的畢業生就業流向第1位是學校體育教師,其次是公安部門,第3位是企業。說明,公安系統是民族傳統體育專業畢業生的一個重要擇業行當,值得其他高校借鑒。運動人體科學專業就業率現狀與分析:由表3知:江蘇省10所高校三年的平均就業率為56.30%,最低一年為38.89%,處于各專業較低水平。但在李博文所調查的15所院校中,運動人體科學專業本科的年終就業率相差較大,較好的學校就業率能達到90%以上,而一般院校則只能達到70%~80%。從表4的就業去向統計看,1/3的學生繼續考研深造,近一半的學生從事與本專業無關的工作,僅有20%人從事教育工作。
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推進,小學體育教學及實踐研究出現了可喜的變化,“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在小學體育教育中日益深入人心,并逐步得到貫徹實施。由于各地方、各學校的地域特征、氣候條件、經濟發展水平及體育傳統等存在差異,教育部制訂的《體育1-6年級課程標準》中只是將小學體育課程劃分為5個領域,給出了課程總體目標、領域目標及各領域內的水平目標,并沒有提及具體的教學內容及教學方法,而是允許各地、各校和教師選擇多種不同的內容,采用多種不同的形式和方法去達成課程學習目標。這使各個學校進行體育學科校本課程開發成為可能。東北師范大學附屬小學自2004年底開始進行校本課程開發的理論與實踐探索,經過系統學習及對學校體育教學現狀的分析,制訂了學校體育學科校本課程開發方案,明確了校本課程開發的思路和步驟。經過4年的實踐和探索,體育學科校本課程開發日趨成熟和完善,立足于學生發展的課堂教學模式已初步形成。
一、體育學科校本課程開發的意義與價值
(一)促進學生身心素質的提高
校本課程開發的目的就是為了充分尊重和滿足學生的差異性特點和多樣化需求,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課程選擇權利,使學生的個性得到更充分和全面的發展。在東北師范大學附屬小學進行校本課程開發的實踐中,根據國家課程標準選定、補充的內容及創編的新課程內容,充分考慮到了本校學生的身體素質和心理特點。經過連續幾年對學生體質的健康測試表明:身體強壯的學生多了,肥胖的學生少了;在體育課及其他體育活動中,合作的場面多了,旁觀的人數少了,學生都以極大的熱情積極地參與其中。
(二)加快體育教師的專業成長
東北師范大學附屬小學的校本課程開發實踐已經表明,校本課程開發極大地促進了教師專業發展。因為教師專業發展的一個重要條件就是享有專業的自,而校本課程開發給教師松綁,讓教師自主決策。這無疑為教師的專業發展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另外,校本課程開發是一個有各方面人士參加的合作和探究的過程。在這樣的過程中,教師能夠在課程專家及其他相關專業人員的指導和幫助下,反思自己在教學中所遇到的問題,并找到問題的答案。學校的每一個體育教師作為校本課程開發的主體而不是旁觀者或隨從,所經歷的是一個實實在在的“研究活動”,他們需要學習新的理論,自主構建體育課程體系,編寫教材及教學方案,學習新的運動技能。在此過程中,體育教師的研究能力、課程開發能力、專業思維能力和教學業務能力等都會有不同程度的提高,這樣,專業發展就落到了實處。
(三)帶動學校體育工作的整體發展
東北師范大學附屬小學體育學科的校本課程不僅針對課堂教學進行開發和研究,也將課外體育活動、運動訓練和體育競賽等其他學校體育工作納入到校本課程研究和開發的范疇,整體定位學校各類體育工作對學生身心發展所起到的作用,利用學校自身的資源進行重新規劃,逐漸形成了學校自己的特色,帶動了學校體育工作的整體發展。目前,學校的大型體育活動,如體育節、田徑運動會、跳繩比賽、運動隊的訓練等各項體育工作已經做到了系列化和常規化。
(四)推動學校課程的協調發展
體育學科與其他學科課程相同,在進行校本課程開發時,都是針對國家和地方課程進行校本化適應性改造,同時也自主進行一定范圍的特色課程開發,在此過程中發現和彌補國家課程的不足,使學校課程資源得到更充分、更合理的配置,其目的都是為了使學校課程的整體結構更加豐富和完善,推動學校課程的協調發展。
二、體育學科校本課程開發的實踐模式
依據校本課程開發的基本理念,校本課程開發的實踐模式可劃分為選擇模式、調適模式、整合模式、創新模式。基于東北師范大學附屬小學的實際情況,體育學科校本課程開發主要采用了課程調適、課程整合和課程創新等模式。
(一)課程調適模式
課程調適是根據學生的學習需要以及學科教學規律對課程的目標、內容選擇、內容組織和教學方式的修改、補充和調整。這種課程開發模式主要是以一種教材為藍本,針對學科課程的某一領域或某個知識點,教師對多方面因素進行綜合考慮,通過增加、刪減和改變順序與重點等方式對已有課程加以修改,從而使其更好地適應學校和班級的具體情況,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健康發展。
東北師范大學附屬小學根據國家課程總體要求,以人民教育出版社體育教材內容體系為參照,結合學校的實際情況,著重進行了“跳繩”和“軟排”兩單元內容的補充和改編。具體的調適策略如下:
第一,完成課程內容的階段劃分。在年級的確定和內容選擇上,確定“跳繩”在2-6年級進行校本課程的開發和實踐。調整后的教學內容主要是2-4年級跳短繩,包括并腳跳、單換跳、單搖雙跳、花樣跳、合作跳等;5-6年級跳長繩,包括“8”字跳、正搖反跳、多人跳、雙繩跳等。“軟排”則參照排球的課程內容標準及教學要求,在1-6年級按照3個水平進行內容改編:水平一階段的內容是玩軟排,通過拋接球、地滾球等游戲熟悉軟式排球的球性;水平二階段的內容是學軟排,即掌握發球和墊球的基本動作,學會下手發球、自墊和互墊球;水平三階段的內容是賽軟排,即在前面學習的基礎上,制訂比賽規則,組織學生進行小型比賽。
第二,進行了課時的總體調整與分配。經過試驗和調整,將“跳繩”和“軟排”確定為每學期8課時,同時為了解決總課時不變而這兩個單元課時增加的矛盾,重新調整學期教學計劃。例如:將一年級的軟排內容與體育游戲內容有機整合,以軟排作為游戲教具;將中年級跳繩內容與投擲內容進行整合,把跳繩卷起來當作投擲的教具等。這些新的調整與分配,為學生的技能學習提供了較充分的學習時間和練習時間,確保了學生更扎實地掌握專項技能。
第三,編寫“跳繩”和“軟排”單元教材及教學方案。在確定內容、劃分課時后,在相關專家的指導下,學校體育教師集體研討,編寫了“跳繩”和“軟排”兩個單元各個年級的教材,并按照教材內容制訂了教學方案,對各個動作要點進行了詳細的闡釋,并提出了具體的教學方法及操作建議,為學科校本課程的實施提供了保證。
第四,進行學科校本課程的實施,并逐步建立評價標準。學校體育學科根據調整后的教學內容,進行了3年多的教學實踐,采用邊實踐、邊反思、邊修改的方式,對調適的內容進行完善,并初步建立了評價標準。例如:“跳繩”單元,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能力水平,制訂了具體的評價量表,用以檢測學生動作技能的掌握情況。
學校在選擇和確定課程調適內容及進行實踐時,堅持了以下基本原則:一是全面性原則。學校體育課程包含多方面的內容,進行課程內容調適時,要充分考慮各個領域所占的比重,以達到促進學生身心全面發展的目的。另外,開發的內容要面向全體學生,使所有的學生都能夠掌握。二是遷移性原則。學生在開發和調適的內容學習中所掌握的體育常識、獲得的基本運動技能、身體和心理發生的變化等應有助于其更好地掌握體育學科其他相關技能,遷移到其他體育教學內容及活動內容中。三是實用性原則。在改編和補充新的教學內容時,要考慮經濟條件、場地環境、時間空間限制等,所選擇的內容應簡單易學,適合于全體學生學習與掌握。
(二)課程整合模式
課程整合是指超越不同知識體系而以關注共同要素的方式來安排課程的開發活動。課程整合的目的是減少知識的割裂和學科間的隔離,把受教育者所需要的不同的知識體系統一聯結起來。體育學科在進行校本課程開發時,也積極探索了課程整合模式,既有在體育學科內部進行的學科本位的課程整合,也有與其他學科相聯系進行的社會本位的課程整合。課程整合主要包括以下兩個方面:第一,同學科異年級的課程整合。體育學科的教學內容由幾個領域構成,一些運動技能的學習和發展具有螺旋式上升的特點,同一個體育知識技能的學習需要在各個年級進行不同程度的學習才能熟練掌握,這就為學科內進行不同年級的課程整合提供了條件。例如:在學習“并腳跳遠”內容時,讓二年級和五年級的學生一起來學習,在五年級學生的幫助下,二年級的學生逐漸掌握了“并腳跳遠”的技能技巧,而五年級也在對二年級學生的幫助和指導過程中對此運動技能進行了鞏固和提高。
第二,同年級異學科的課程整合。同年級異學科的課程整合主要根據學校教育教學的需要來進行。例如:與數學學科整合完成二年級教學內容《認識10000》,在體育課上由教師協助,家中由父母協助,讓剛剛學習并腳跳小繩的二年級學生每天累計跳小繩的數量,直至達到1萬次為止。這個過程學生既加深了對10000這個大數的體驗,更強化和鞏固了并腳跳小繩的技能,達到了鍛煉身體的目的。另外,體育學科還與音樂學科進行整合,在學生練習籃球運球動作的同時,加入不同節奏的音樂,體驗節奏在運球中的重要性,使學生的身體協調性和節奏感得到發展。
(三)課程創新模式
課程創新是指創造性地開發全新的課程或者課程單元,它要求教師具有較強的課程開發意識和能力,以充分體現學校課程的特色。東北師范大學附屬小學在調整已有學科課程內容的同時,加強了對學校體育活動、運動訓練、運動競賽等其他學校體育活動內容的研究,將這些內容作為學校體育學科活動課程的領域,結合學校的實際情況,進行了全新的開發和探索。
第一,特色課間操及課間活動。課間操是增強學生體質、完成學生每天鍛煉一小時目標的主要途徑。由于學校學生人數較多、操場面積有限,所以將學生按年級特點劃分為兩組,在兩個時間段分別做課間操,這就滿足了不同年級學生的要求。另外,除了國家規定的廣播體操和在全國推廣的小交警韻律操之外,學校自主創編了時尚動感的搏擊操、剛柔并濟的武術操、活潑歡快的韻律操,在冬季還增加了各種形式的體能運動。學校將滾圈、捉尾巴等傳統體育活動納入到學生課間活動中,由學校制作和提供相應的運動器材,學生可以自由選擇并組織活動。這些形式多樣的課間操和課間活動充分激發了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興趣,最大限度地調動了學生運動的積極性,促進了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也形成了具有學校特色的課間體育活動模式。
第二,體育節系列活動課程。學校本著“我參與、我快樂、我運動、我健康”的體育精神,對傳統的體育競技項目及運動會形式進行了全面改造,已經形成了以“金秋體育節”為載體的系列體育活動課程。在每年九月最后一個星期進行的體育節中,充分考慮到不同年級學生的身體耐力、速度和柔韌性等特點,設計開發了適合全體學生參與、體現團隊合作精神、具有兒童趣味的學生體育運動項目,如適合低年級學生的“穿越隧道”“春種秋收”“迎面接力”,適合中年級段學生的“手舞足蹈”“傳遞圣火”“喜獲豐收”,適合高年級段學生的“中國龍”“龍騰虎躍”“寸步不讓”等游戲項目,同時,增加了適合家長與子女共同參與的游戲項目,如“團結一家親”“二人同心”“運球接力”等。形式新穎的游戲項目極大地激發了學生與家長的參與積極性,真正實現了家校一體、共融同樂的體育運動精神。
第三,體育興趣活動小組。學校根據學生不同的興趣需要,成立了體育興趣活動小組10余個,包括足球、籃球、排球、乒乓球、健美操、跳繩等一些傳統的體育項目,也包括獨輪車、輪滑、跆拳道等近年來新興的體育項目。興趣小組的活動既滿足了學生特長發展的需要,又能為各級體育競賽做好準備。在這些興趣小組里,獨輪車、輪滑等項目備受學生們的青睞,已成為學校的特色體育活動小組。以獨輪車這項運動為例,正因為它對鍛煉學生的平衡協調能力、發展下肢力量、磨煉意志品質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雖然國內鮮有學校開展此項運動,但東北師范大學附屬小學借鑒國外經驗,大膽開發并設計了該運動在學校的具體實施方案,并成功地使之在學生中推廣。
三、體育學科校本課程開發及實施的基本保障
(一)組建團隊,賦權增能
校本課程開發是一個民主開放的課程決策過程。東北師范大學附屬小學在開始進行校本課程開發的實踐探索之前,先組建了學科委員會,各學科委員會被賦予課程自主決策的權力,全面負責本學科校本課程開發的規劃、設計、組織和實施,自主地確定校本課程開發的主題,并進行內部的分工與協調,最大限度地激發了教師參與課程開發和實施的積極性、主動性。
(二)科研引領,提升質量
2.應用型本科英語人才培養模式構建理念
3.本科英語專業寫作教學方略探討
4.專科英語、本科英語及成人專科英語的定位和相互關系
5.大學本科英語專業口語教學法探析
6.本科英語專業應用翻譯教學調查與研究
7.網絡環境下的形成性考核實踐與探索——中央電大開放本科英語專業“高級英語寫作”課程形成性考核改革實驗
8.高校本科英語專業綜合英語教學改革初探
9.淺談本科英語專業口譯教學存在的問題及改進辦法
10.釋意理論關照下本科英語專業口譯教學模式探析
11.基于需求分析的應用型本科英語專業模塊化課程體系的調查研究
12.地方高校本科英語專業口譯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研究
13.翻譯測試對翻譯教學的反撥作用——在本科英語專業中的應用
14.ESP應用于高職本科英語教學的可行性研究
15.我國本科英語教學的改革存在的問題及策略研究
16.試論本科英語專業教師加強修辭意識的必要性
17.應用性本科英語課堂教學中學生能力的培養
18.應用型本科英語專業建設研究
19.應用型本科英語專業大學生就業現狀分析及對策研究
20.本科英語專業(中醫方向)課程體系優化建設之探討
21.師資培養模式與教師素質——我國師范大學/學院本科英語專業教學現狀反思
22.加強本科英語專業“學科”的建設——兼評《北大英語精讀》
23.本科英語專業畢業生就業前景調查分析
24.本科英語專業計算機輔助翻譯教學中學習動機與需求調查研究
25.護理本科英語專業課程體系的改革與實踐
26.創新教育視野下的本科英語專業課程建設
27.應用型本科英語專業大學生就業現狀與保障體系建設研究
28.應用型本科英語專業中綜合英語教學改革的實踐與探索
29.遠程英語學習的現狀與思考——中央電大開放教育本科英語專業問卷調查
30.本科英語專業口譯教學存在的問題及改革思路
31.應用型本科英語專業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探究——以廣東白云學院為例
32.美劇在本科英語教學中所起的作用
33.ESP理論視角下護理本科英語教學改革探討
34.大數據時代的本科英語專業寫作教學現狀與改革研究
35.《英語類專業本科教學質量國家標準》指導下的英語類專業創新發展
36.英語專業本科翻譯教學改革探討——供需均衡原理引發的啟示
37.本科英語專業課堂教學模式革新與創新人才的培養
38.本科英語專業口譯教學的改革
39.本科英語專業文學論文的選題
40.大數據時代網絡教育學習成績預測的研究與實現——以本科公共課程統考英語為例
41.案例教學法在本科英語翻譯教學中的應用
42.護理專業學生本科英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
43.人本主義教育觀指導下的應用本科英語寫作教學——兼論過程教學法與成果教學法融合的必要性
44.校企合作辦學模式下應用型本科英語專業建設的思考
45.高等教育與基礎教育對接實踐——本科英語專業師范生培養改革探究
46.地市本科院校大學生英語詞匯水平研究
47.本科英語專業口譯教學初探(英文)
48.本科英語專業筆譯課程設計及其應用探析
49.應用型本科大學英語教學
50.如何實現大學預科英語教學和本科英語教學的銜接
51.基于克拉申二語習得理論的應用型本科英語專業聽力教學活動探究
52.提升本科英語專業教學目標的必要性
53.本科英語技能化口譯教學實踐探索
54.淺析專科英語和本科英語教學的異同點
55.對本科英語學科定位及人才培養目標的反思
56.農林院校本科英語教學的幾點思考
57.本科英語專業教材選用綜合評價研究
58.元認知策略在本科英語專業蒙授生英語學習中的訓練研究
59.本科英語專業泛讀教學模式探討
60.應注重提高本科英語師范生的英語綜合素質——從綜合英語課堂實習凸現的問題入手
61.對本科英語專業精英人才培養的探討
62.論應用型本科英語翻譯教學非文學性轉向
63.試論應用型本科英語教學當中任務型語言教學的應用
64.論本科英語專業顯性課程改革
65.普通本科英語專業建設的探索實踐
66.翻轉課堂與本科英語專業翻譯教學研究:基于翻譯技巧教學的運用
67.地(市)級本科院校英語專業課程建設之思考
68.高等學校商務英語本科專業的定位
69.藝術類本科英語課程評估與建設——以浙江科技學院為例
70.關于本科英語專業漢譯英教學的幾點思考
71.商務英語專業本科教學質量國家標準要點解讀
72.芻議應用型本科英語專業人才思辨能力的培養
73.畢業論文寫作過程有效性探析——以本科英語專業為例
74.合作學習法在現代遠程教育英語本科教學中的作用
75.建設應用型本科英語專業課堂實踐教學
76.商務英語本科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建構——以西華師范大學商務英語專業為例
77.二外日語考研題型分析及對策探討——針對本科英語專業學生
78.應用型本科英語專業人才培養初探
79.商務英語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索
80.宏觀視角下本科英語專業翻譯教學框架構建的思考
81.初等—高等合作教育模式在本科英語教學中的運用分析
82.三表本科英語專業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探析
83.關于《英語專業本科教學質量國家標準》制訂的幾點思考
84.民辦高校本科英語專業課程設置改革及其人才培養模式初探
85.應用型本科英語專業學生人文教育認知傾向調查——以沈陽工程學院為例
86.應用技術型本科英語課程教學的實踐探索
87.面向長三角區域經濟的應用型本科英語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構建
88.地方本科院校轉型背景下英語類專業多元人才培養模式探索
89.本科英語專業精讀課教學改革初探
90.語碼轉換與外語教學——基于應用型高校本科英語專業課堂教學的調查
91.本科英語專業應用型口譯人才培養的問題與對策
92.淺談民辦高校藝術類本科英語教學
93.基于“1+N+1”人才培養模式下的本科英語專業任選課設置探究
94.應用型本科英語自主學習網絡系統的構建研究
95.英語師資教育課程發展——師范院校本科英語教育專業課改革思考
96.語料庫在英漢翻譯教學中的應用——以新建本科英語專業為例
97.英語文學課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談本科英語文學教學與批評的關系
98.淺析高校英語專業本科教學評估對教師的要求
99.圖式理論在應用型本科英語專業聽力課教學中的應用
100.本科英語專業交互式翻譯教學模式探索
101.本科英語專業語法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策略
102.師范生教育實習過程中師德養成現狀及對策研究——以成都師范學院2012級本科英語專業教育實習生為例
103.后殖民文學在本科英語專業的教學探索
104.對本科英語專業二外語種選擇的思考
105.本科英語專業口譯課程教學效果初探——一項基于偏誤分析的實證研究
106.人本教育理念指導下的本科英語專業課程建設改革
107.士官本科英語教學方法探究
108.市屬地方本科院校大學英語網絡教學方案設計
109.民族預科英語與大學本科英語銜接初探
110.從社會需求看本科英語專業翻譯人才的培養
111.對我國英語專業本科教學的反思
112.從翻譯教學和外語教學的異同看本科英語專業翻譯教學課堂策略
113.貴州省本科英語專業筆譯教學研究
114.應用型本科英語專業復合型人才培養對策研究
115.高職升本科英語考試詞形轉換題型的應對策略
116.“1+2+3+X”學生活動參與模式的探索與實踐——以應用型本科英語專業學生為例
117.淺析“雙導師制”在應用型本科英語專業的應用原則
118.英語專業本科畢業論文寫作中現存問題分析
119.網絡指導畢業論文模式初探——以開放教育本科英語專業為例
120.提高中醫藥本科英語教學質量之我見——多倫多大學暑期英語學習體會
121.從懷特海人本教育理念看本科英語專業課程設置改革
122.芻議本科英語專業的翻譯課程改革
123.航海類院校航海技術專業本科英語教學的問題與對策
124.應用型本科英語專業“國際商務函電”課程教學探索
125.本科英語專業學習自主性與策略動態研究——以三本院校大一學生為例
126.研究性學習在本科英語教學中的實踐與探索
127.淺析交際過程法在應用型本科英語專業寫作課教學中的運用
2.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本科生理論素養養成策略——以文學理論教學為例
3.以市場為導向的地方本科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課程體系改革的若干思考
4.淺析漢語言(雙語)本科專業畢業論文存在問題及相應對策
5.高師本科院校漢語言文學教育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研究
6.漢語言專業的本科教學必須把語言本體課列為必修課——對漢語言專業課程設置的一點看法
7.應用型本科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規格探索
8.論“地方新建本科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課程設置的相關問題——以湖南科技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為例
9.外國留學生漢語言本科專業的發展特點簡析
10.漢語言文學專業本科畢業論文選題方略
11.對來華留學生漢語言本科專業的思考
12.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漢語言文學本科教學研究
13.來華留學生漢語言本科專業建設上的經驗與教訓
14.以應用型為主旨,創新本科漢語言專業人才培養方案
15.地方本科院校的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教學創新改革策略
16.普通地方本科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層次、規格和途徑
17.應用型本科院校漢語言文學教育專業學生教師職業技能培養芻議
18.大眾化條件下應用型本科院校專業人才分型培養的理論與實踐——以江蘇技術師范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建設為例
19.問題與出路——關于漢語言文學專業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思考
20.漢語言本科專業留學生論文寫作指導課課程設置淺議
21.應用型本科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發展方向和路徑的思考
22.來華留學生漢語言本科專業建設問題探討
23.應用型本科院校漢語言類課程評價體系改革探究——以現代漢語、古代漢語為例
24.漢語言文學專業本科畢業論文現狀及對策思考
25.開放教育漢語言文學本科專業建設與發展探討
26.應用型本科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設計(論文)改革探索
27.致力于本科教育國際化 上海師范大學漢語言文學本科教育高地介紹
28.地方本科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競賽教學模式”初探
29.“漢語言(對外)”本科的專業定位、培養目標和課程設置
30.強化論文題目的科學性引導——淺探提高漢語言文學本科畢業論文有效性的途徑
31.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漢語言文學精品師范專業建設的思考
32.漢語言文學專業課程體系建設存在的問題與原因探析——以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為例
33.應用型本科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論文改革探究
34.淺談漢語言本科(雙語)專業實踐教學實施的成效、存在問題及對策
35.論應用型本科漢語言文學專業寫作類課程教學
36.試論基礎文科與應用型人才的培養——以普通本科漢語言文學(師范)專業為例
37.應用性本科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第二課堂深化建設淺析
38.新疆高師本科院校漢語言專業教學改革發展比較研究
39.三級訓練:提升本科畢業論文質量的綜合模式——以漢語言文學專業為例
40.地方本科院校畢業論文寫作調查及對策研究——以湖南科技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為例
41.“轉型”大勢下新建地方本科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培養模式改革之思考——以泉州師范學院為例
42.漢語言本科留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評估
43.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特色課程體系的構建——以萍鄉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改革為例
44.提高開放教育漢語言專業本科畢業論文質量的構想
45.地方本科院校畢業論文寫作現狀調查與對策——以欽州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為例
46.新建本科院校畢業論文工作的困境與對策——以漢語言文學專業為例
47.寶雞文理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2016屆本科畢業生就業情況調查分析
48.新疆電大開放教育漢語言(雙語)本科專業古代漢語課程設置調查分析
49.高師漢語言文學本科專業學科能力標準研究
50.論地方性本科院校文學應用型評論人才的培養——以梧州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為例
51.在探索中開拓 在改革中前進——中文系漢語言文學本科班教改工作回顧
52.地方本科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課外閱讀研究(一)——以懷化學院2009至2014級“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為例
53.淺析漢語言(雙語)本科專業畢業論文存在問題及相應對策
54.應用型本科高校漢語言專業漢語實踐性教學體系的研究
55.地方本科院校專業課教學與學生研究能力的培養——以漢語言文學專業課教學為例
56.新建本科院校文學類二級學科教學團隊優化——以池州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為研究個案
57.新建本科院校應用性人才培養的方案設計——以運城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為例
58.新建本科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建設的若干思考
59.論新建本科院校文學類課程體系的構建——以池州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為研究個案
60.留學生漢語言專業本科中韓聯合培模式研究
61.培養開放教育學生信息素養及能力的實證研究
62.開放教育網絡教學資源建設現狀探究——以漢語言(雙語)本科專業“語言教學論”課程為例
63.工科院校中文專業本科生就業核心競爭力調研分析——以某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本科畢業生為例
64.應用型本科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中國現代文學閱讀教學改革
65.論教育學院成人高等教育漢語言文學本科的去專業化傾向
66.應用型漢語言文學的學科特征與人才培養定位問題
67.中國高等院校特色學科大觀(十一) 上海師范大學漢語言文學本科教育高地
68.關于民族院校漢語言文學本科人才培養的思考——以西南民族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為例
69.對漢語言文學專業本科人才培養的考察與建議——基于對非211高校畢業生就業統計數據的分析
70.漢語言文學本科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案研究——以凱里學院為例
71.地方本科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實踐教學模式改革
72.漢語言文學專業本科畢業論文選題方略
73.漢語言文學專業如何應對高校轉型發展態勢——以陜西省地方本科院校為例
74.漢語言文學本科專業外國文學課教學中的“立體模式”及其運用
75.應用型本科漢語言文學專業古代漢語課程實踐教學研究
76.提高創新教學意識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成人漢語言文學專業本科語言學概論、漢語專題課教學體悟
77.國家重點學科與本科專業內涵建設的模式及啟示——以西北師范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為例
78.加強漢語言專業學歷教育,推進對外漢語教學學科發展
79.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探究——以池州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就業趨勢為視角
80.簡論國家安全視界下的外國文學教學學生主體地位的發揮——以昆明學院本科漢語言文學專業外國文學教學為例
81.關于地方本科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改造中課程建設的基本思路——以襄樊學院為例
82.關于漢語言文學本科專業就業指導課程體系的思考
83.河南電大遠程開放教育漢語言文學本科特色專業建設之探索
84.應用型本科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實踐教學的思考
85.漢語言文學專業本科教學改革之路的思考
86.本科院校漢語言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問題及策略
87.漢語言文學專業本科段課程設置改革方案
88.提高開放教育漢語言專業本科畢業論文質量的構想
89.關于漢語言文學本科專業就業指導課程體系的思考
90.開放教育漢語言文學本科專業建設與發展探討
91.留學生漢語言專業本科中韓聯合培模式研究
92.漢語言文學專業本科畢業論文現狀及對策思考
93.新建本科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建設的若干思考
94.“漢語言(對外)”本科的專業定位、培養目標和課程設置
95.河南電大遠程開放教育漢語言文學本科特色專業建設之探索
96.應用型本科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設計(論文)改革探索
97.寶雞文理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2016屆本科畢業生就業情況調查分析
98.應用型本科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規格探索
99.高師漢語言文學本科專業學科能力標準研究
100.提高開放教育漢語言專業本科畢業論文質量的構想
101.關于民族院校漢語言文學本科人才培養的思考——以西南民族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為例
102.漢語言專業的本科教學必須把語本體課列為必修課——對漢語言專業課程設置的一點看法
103.高師本科院校漢語言文學教育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研究
104.漢語言文學本科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案研究——以凱里學院為例
105.漢語言文學師范本科生閱讀存在的問題、原因及建議簡
106.再談漢語言文學專業本科復合應用型人才培養
107.應用型本科漢語言文學專業基本能力評估與指導
108.問題與出路——關于漢語言文學專業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思考
109.淺談漢語言本科(雙語)專業實踐教學實施的成效、存在問題及對策
110.海南大學新增留學生漢語言本科專業,學制4年
111.留學生漢語言本科專業建設的實踐與探索
112.漢語言文學本科專業外國文學課教學中的“立體模式”及其運用
113.來華留學生漢語言本科專業建設上的經驗與教訓
114.對來華留學生漢語言本科專業的思考
115.試談來華留學生漢語言本科專業學歷教育課程設置
116.漢語言本科專業留學生論文寫作指導課課程設置淺議
117.漢語言本科留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評估
而且,國外一些語言學家早在20世紀60年代初就從不同角度探討研究第二語言的閱讀過程,創立和豐富了外語閱讀教學理論。語言學家盧利亞認為:"復雜的閱讀理解至少有三個環節組成區分單詞的確切意義;把握詞與詞之間的句法關系以及由詞組成的復雜的結構。"他的話指出了閱讀理解過程中語言知識的重要性。1967年goodman借助心理語言學的觀點,提出了嶄新的閱讀理論,他認為閱讀是一個復雜的心理語言活動過程,是作者,語言信息,和讀者三方面共同作用的結果。隨著心理學,心理語言學,應用語言學和篇章語言學研究的發展,人們對閱讀理論的探討不斷深入。20世紀80年代初,carrol等人提出了"現代圖式理論"。它強調了讀者的文化背景知識在閱讀理解過程中所起的作用。目前,在國內對英語閱讀教學的研究,人們有著各自不同的看法。尤其是在閱讀教學模式方面,則主要存在著兩種不同的意見:一種是"自下而上"的模式,認為閱讀教學的基本路子是先教單詞,再講句子,最后擴展到全文。另一種是"自上而下"的模式,強調"reading is a psycholingual guessing game"此外,國內的閱讀教學理論也認為,閱讀過程是一個主動的,有目的的,有創造性的心理過程。倡導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應該使學生始終處于積極主動的狀態,通過對整篇文章的整體把握來獲取文章信息,掌握語言知識,培養其閱讀能力。隨著國內外對閱讀教學過程的不斷深入,閱讀教學在英語教學中的重要性將會變得顯著突出。如何在閱讀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何使其能創造性地解決課文話題所引出的與現實生活密切相關的問題,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由應試向素質教育轉變,將成為一個備受注目的亟待解決的大問題。
中圖分類號:G642?搖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41-0272-02
一、引言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作為一所以工科為主的重點高校,其最重要的目標就是培養應用型本科人才。這不僅要寬專業、厚基礎,還應該培養綜合素質過硬,有較強實踐及動手能力的優秀畢業生,這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卓有成效的實踐環節。本科畢業設計(論文)(簡稱畢業設計)是高校實現培養目標、培養大學生綜合素質和綜合能力的重要實踐教學環節,是學生步入工作崗位前最重要的一次大練兵。可以說,畢業設計對于每一個畢業生而言具有承前啟后的作用以及深遠的影響。畢業設計質量的高低,將直接反映高校的教學水平和人才培養的質量,是評估高校辦學質量和辦學水平的重要依據[1]。盡管我校出臺了畢業設計環節管理規定,但由于學生主觀意識、教學客觀條件和管理細節的實施等種種原因,畢業設計總是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質量亟待提高。如何有效提高本科畢業設計的質量是高校教師不可回避的重要任務。本文從作者教學實際體會出發,結合自身專業學生的實際情況,就如何有效提高工科專業畢業設計進行了研究和探討。
二、目前畢業設計存在的問題
1.學生主觀上對畢業設計重要性認識不夠,缺乏主觀能動性。他們認為畢業設計無關緊要,不需要考試,通過率高,往往以邊玩邊做的態度進行,甚至有的學生僅用最后一個月突擊,還有的學生出去找工作或實習,這樣就造成了畢業設計的質量不高。
2.實驗完成質量有待提高。在畢業設計中,實驗無疑是工科畢業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由于經費不足、實驗器材短缺、實驗場地過少和學生缺乏調研等原因,實驗不能高質量地完成,這些都制約著畢業設計的開展。
3.畢業設計缺乏創新性,存在著相近課題間互相抄襲或對某些論文或教材引用過多的現象。雖然現在各大高校都開展了工作,但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雷同現象的發生。
4.存在教師指定課題現象,課題內容與本專業或學生就業方向距離較遠,因此題目內容和選題方式有待改革。同時,個別專業教師指導學生人數過多,勢必影響指導質量。
5.在論文內容上存在以下問題:引用部分過于冗長,而分析計算、設計或實驗部分敘述偏少;不注重文獻綜述部分,查閱的文獻過于陳舊,不是近幾年發表的論文;參考文獻的引用過于隨意,在文中標注的位置混亂;圖標不規范,排版不重視;中英文翻譯質量不高,存在中國式英語,甚至用軟件翻譯的現象。
三、提高工科本科畢業設計(論文)的措施
1.對畢業設計題目進行嚴格審查。在選題之前應由各系開會進行研討,保證各個指導教師之間題目不重復,同一教師的題目三年內不重復。題目應具有實用性、適中性、前沿性,有一定的深度和廣度,但又不能過大過難,使學生通過綜合運用所學的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能在規定的時間內得到充分的訓練。在題目內容上,應符合本專業方向,多設置理論聯系實際或解決工程問題的題目,以設計、實驗和分析計算等為主要工作,培養學生嚴謹的工作作風、科學的思維方式、較強的動手能力以及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畢業設計題目在設置上應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在題目確定方面,采取教師和學生互選方式,指導教師應設置多種題目,學生根據自己的意愿來選擇合適的題目[2]。我系畢業生的去向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中石油、中石化或中海油等與所學專業相關領域;非石油行業與所學專業相關領域;讀研繼續深造;非本專業領域。例如:對于簽約石油行業的同學,可以選擇與解決油田或煉化企業實際問題的相關題目;繼續讀研的同學可以選擇基礎理論和基礎研究的課題,培養他們的科研和創新能力。未來工作需要用到各種計算軟件的同學可選擇用軟件分析、計算或模擬等課題。只有讓學生真實感受到畢業設計對其未來職業生涯的幫助,才能使學生自覺地、積極主動地參與到畢業設計中去。總之,把畢業設計和學生未來發展相結合可以增加學生興趣以及對畢業設計的重視程度。
3.積極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性,采取產學研相結合的方式。實驗是工科專業畢業設計的主要環節之一,但由于畢業設計經費投入有限,實驗材料和實驗儀器缺乏,使實驗不能充分進行。因為我校很多專業教師都承擔著中石油、中海油或中石化等行業的科研任務,針對以上問題,將指導教師科研課題的一部分作為論文內容,使學生加入到指導教師的課題研究中來,利用科研經費補充畢業設計經費的不足[3]。這樣學生可以幫助老師完成部分課題內容,同也時增加了學生去企業調研或觀摩的機會,增加了他們的參與性與實踐性。或是將學科競賽的題目聯系到畢業設計之中,比如我校開展的節能減排競賽和學校自主創新科研計劃項目等,對于立項的同學,學校會拿出專項基金進行支持,讓獲得立項的同學在畢業設計之前就進入實驗室,利用充裕的時間更好地完成課題。總之,通過這些產學研相結合的方法,使他們有更多的機會參與到實踐中去,有更好的實驗條件完成畢業設計,以此來提高學生的興趣,也有助于培養學生創新能力,降低畢業論文抄襲的發生。
4.加強指導教師隊伍建設,嚴把論文質量關,重視論文細節。通過引進和培訓來加快教師隊伍建設,提高師生配比,減少教師指導學生的人數,這是畢業設計質量的重要保證[4]。可以根據職稱的高低來確定指導的人數,對于高職稱并帶有研究生的老師,可以增加指導人數,讓研究生輔助老師指導學生,這樣既可以鞏固研究生的專業知識,又可以緩解個別專業指導教師不足的問題。嚴把論文質量方面,除了對論文整體進行把握外,在細節上要做到文獻綜述可以把握最新學科動態、中英文翻譯通順標準、圖表的繪制符合規范、論文撰寫和排版符合學校要求、參考文獻標注準確。培養學生嚴謹求實的學習態度,讓學生知道做學問是一項嚴謹和嚴肅的事業,這也是畢業設計的宗旨之一。
5.加強對畢業設計過程的管理,對考核制度進行細化。以往的畢業設計成績,主要是答辯成績加上論文成績,所以學生只注重最終結果而忽略畢業設計過程和細節,這樣會使學生畢業設計不認真,快交論文前臨時突擊。因此,將畢業設計總成績細化具有必要性。首先增加文獻查閱成績,以培養學生查閱文獻能力和關注中外研究進展的態度;增加中英文互譯成績,提高學生科技英語翻譯和閱讀水平;增加平時成績,指導教師應確保與學生的見面次數,定期檢查學生的完成情況,將請假次數和天數以及不同階段的完成情況作為平時成績記錄。這樣多方面考察學生,可以使學生對畢業設計各個環節都加以重視,大大減少請假離校、臨時突擊等情況的發生。同時,降低畢業設計一次通過率,讓完成不理想的學生進行二次答辯,提高學生對畢業設計的重視。
畢業設計是高校培養大學生綜合素質和綜合能力的重要實踐教學環節,是整個本科階段專業知識和所學技能最好的深化和提高,是學生步入社會前最重要的一次綜合訓練,也是教育部對高校本科教學質量的重要評價標準。本文在分析目前我校工科畢業設計存在問題的基礎上,提出了從題目的審查、題目的確定、產學研相結合、注重論文細節和細化考核制度等方面進行改進的建議,這勢必對提高工科本科畢業設計質量有較大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葉剛.關于提高本科畢業設計質量的思考[J].考試周刊,2009,(30):205-206.
[2]趙麗新,常向東,何浩,等.油氣儲運專業本科畢業設計(論文)質量全過程監控體系研究及實踐[J].化工高等教育,2012,(5):64-67.
本科畢業設計(論文)工作是高等學校人才培養方案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本科教育的最后一個教學環節,也是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同時也是學生在校期間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進行工程設計和科學研究的主要實踐教學環節,是高等學校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體現[1]。如果在畢業設計(論文)環節出現問題,就會直接影響畢業生的質量。本文對近年來在本科畢業設計(論文)管理工作中發現的問題進行了分析,探索解決問題的措施,以期為提高本科畢業設計(論文)質量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一、影響本科畢業設計(論文)質量的主要因素
1、高校培養方案與課程體系的問題
近年來,受整個國際、國內經濟形勢的影響,國家對本科專業進行了整合,注重基礎、淡化專業、拓寬口徑、培養應用型、復合型、技能型人才成為高校人才培養的目標。高校通過壓縮專業培養所需總學時的方法,以加強對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這樣,在專業總學時減少的情況下,注重基礎與拓寬口徑之間有了很大的矛盾。在畢業設計(論文)教學過程中反映出來的是學生的基礎理論不扎實、專業基礎知識不牢固,實驗和實踐技能差,嚴重制約著畢業設計(論文)的質量。[2]
2、指導教師方面的問題
自我國高校擴招以來,各高校采取了一系列舉措大力引進教師,但學生數量的增長遠遠超過教師數量的增長,師生比過低,由此導致教師們承擔的教學、科研等任務很重。學校不得不采取增加每個教師指導學生數量的方法來應對,教師超強度的工作使得其在指導學生畢業設計(論文)上的精力和時間都有限,無法做到盡心盡力的指導。處于這種工作狀態的教師,尤其是部分青年教師,整天疲于應付,沒有時間去進修學習,業務水平和能力的提高也受到了一定的制約[3]。因此教師在題目設計時常常選擇難度較低的題目而回避難度較高的綜合性題目。學生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在這個環節中不能真正得到提高,長期如此使畢業設計(論文)質量逐步下滑。
3、學生方面的問題
高校畢業設計(論文)工作的時間往往安排在四年級第二學期,在這期間畢業班學生的其他事宜都對畢業設計(論文)造成干擾。在畢業設計(論文)前期收集資料,調查研究及設計方案的階段,部分通過考研初試的學生要準備研究生復試而對畢業設計(論文)前期工作投入不足。一些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還要參加前七個學期各類不及格課程的清考考試,必然要占用畢業設計(論文)的時間用于復習功課。還有一些學生為了找到理想的工作,忙于參加各類招聘會。簽定工作合約的學生還要在用人單位上崗試用,無法將足夠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畢業設計(論文)的工作中,導致選題避難就易,研究態度不嚴謹,畢業設計(論文)質量得不到保證。
4、教學管理方面的問題
目前,高校的畢業設計(論文)工作質量管理保障機制還不夠健全。雖然多數高校針對畢業設計(論文)工作也都制定了相應的規章制度和文件來規范其組織與管理,但是管理監控力度不夠,監督不到位。致使一些學生對畢業設計(論文)工作的態度不夠認真、往往敷衍了事,通過就行。指導教師有時疏于管理學生,對待缺勤學生也不過多追究,指導交流的方式過多依賴于電話、網絡等,給學生面對面進行指導的時間逐漸減少,對學生無法進行有效的監管。對于部分在校外簽約單位做畢業設計(論文)的學生來講,教師與其之間的指導交流機會就更加困難。所有這些問題和現象,都影響著本科畢業設計(論文)工作的效果與質量。
二、提高本科畢業設計(論文)質量措施的探索
1、科學制定高校人才培養方案
高校人才培養方案改革,既要以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為指導,在人才培養模式、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評價考核方式等方面大膽探索和改革,形成層次清晰、模式多元、制度配套、保障有力的本科人才培養體系;又要遵循高等教育規律,堅持面向區域經濟或行業發展的主戰場培養人才,增強人才培養的社會適應性。要以區域經濟和行業發展的需求為導向,以培養高素質應用型創新人才為目標,結合學校的辦學定位、辦學特色及服務面向,研究確定專業培養目標、培養標準,并將培養標準細化為知識、能力和素質大綱,使其能夠落實到畢業設計(論文)教學環節中。
2、提高指導教師綜合素質和實踐能力
畢業設計(論文)指導教師即要具備本專業系統的理論知識,又要有豐富的實踐能力和工作經驗。指導教師應堅持專業理論知識再學習,不斷更新專業知識,拓寬知識領域,構建合理的知識結構體系,還要把握專業發展前沿動態,提高專業素養和水平。指導教師應積極參與科研活動,用科研成果反哺教學。在科研活動的過程中,提升科研能力和學術水平。只有指導教師自身科研水平提高到一定程度,才能有效指導學生的畢業設計(論文)[4]。因此教師要在指導畢業設計(論文)工作過程中,采用科學的方法指導學生,啟發引導學生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為提高畢業設計(論文)質量奠定基礎。
3、加強對學生的教育和引導
提高本科畢業設計(論文)質量的關鍵所在是如何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作為畢業設計(論文)教學活動主體對象的學生,大學階段的主要目的是掌握扎實的理論知識、實踐技能和培養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因此要重點加強學生的思想教育,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成才觀和就業觀,使學生重視各類實踐教學過程,尤其將畢業設計(論文)看成是學生從校園走向實際工作崗位的橋梁紐帶。只有充分調動起學生的主體意識和積極性,才能真正提高畢業設計(論文)的質量。
4、加強畢業設計(論文)過程監控管理
畢業設計(論文)的過程監控主要包括:開題、中期考核、答辯的監控。開題重點注意學生開題報告中的進度安排與指導教師下發的任務書規定的時間安排是否相符。中期考核主要考察畢業設計(論文)的進展情況,及時發現畢業生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指導意見,對完成任務較差的學生,學院和指導教師要及時給予警示,分析原因并督促其按期完成。答辯前指導教師應認真、細致地檢查學生完成的畢業設計(論文)及全部文檔資料,指出存在問題,讓學生立即改進完善,并綜合學生的學習態度、專業技術能力和設計(論文)的質量與水平,寫出審查意見;答辯過程應嚴肅認真,著重考核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對本專業基本理論、基礎知識和實踐技能的掌握程度,使指導教師在今后指導畢業設計(論文)實踐中能夠做到有的放矢[5]。
中圖分類號:G642.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19-0185-02
畢業論文(設計)是普通高校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教學環節之一,《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加強普通高等學校畢業設計(論文)工作的通知(教高廳[2004]14號文)》明確提出:“畢業設計(論文)是教育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的重要體現,是培養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業精神的重要實踐環節。”畢業論文(設計)對大學生將四年所學理論知識綜合運用于實際生產問題的分析和解決,嘗試從事科學研究,探索新知領域,都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1-3]。它對大學生畢業后能否勝任工作崗位或者順利開展科學研究都有直接影響。一所高校本科教學整體水平如何,畢業論文質量也是一個關鍵評價因素[3]。然而不能否認的是,近年來,我國本科畢業論文質量呈現出整體下滑趨勢,甚至出現了本科畢業論文的存廢之爭[4,5]。在這種形勢下,筆者對長沙理工大學材料類專業畢業論文(設計)中所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全面的分析,并結合材料類專業的特點探索相應的對策與措施。
一、材料類專業畢業論文(設計)存在的問題
(一)就業及考研與畢業論文(設計)存在沖突,影響了畢業論文的順利開展
進入大四第一學期,學生們將主要精力集中在找工作或者復習考研上,這使得他們無暇顧及畢業論文(設計)的前期準備工作。進入最后一學期,未找到工作的學生繼續找工作,部分找到工作的學生被就業單位要求去實習,考研通過初試的學生要繼續準備復試,未通過初試的學生轉而把精力放到找工作上,這就導致就業及考研與畢業論文(設計)發生沖突,使得畢業論文的時間得不到充分保證[2-6]。
(二)畢業論文選題與學生就業、讀研方向脫鉤,學生興趣不高
材料類專業實踐性要求高,用人單位希望畢業生能盡快勝任擔負的工作。學生迫切希望畢業論文選題能與其將從事的工作相結合,以便能順利過渡到工作崗位。另外,考研的學生也希望自己的畢業論文選題能與其選擇的讀研方向相結合,為今后進一步深造打下基礎。但目前采用的選題方式都是單向方式,即由導師擬題,學生網上選題,學生在擬題上沒有參與權,這就使得畢業論文選題與學生就業、讀研方向脫鉤,影響了學生的積極性。
(三)部分畢業論文存在誠信缺失,學術不端現象
近些年來,社會急功近利思想嚴重、誠信意識淡薄,大學生在畢業論文撰寫過程中出現的學術不端現象也日趨嚴重,主要體現在剽竊抄襲,數據造假,等方面。學術不端現象不僅有違學術精神,還敗壞學習學術風氣,同時扼殺了學術的公信力和創造力,對學生的健康成長是一種很大的傷害[6]。
(四)師生交流不暢,畢業論文過程難于管理
隨著近年來學校提出建設教學研究型大學的目標,專業教師自身的壓力不斷增大,不僅承擔繁重的課堂教學工作,還要開展課題研究,完成一定量的科研任務,而指導畢業生數量常在5~8人,一些教師對畢業論文的指導難免力不從心。另一方面,形成以就業為導向的選題機制后,部分學生會去就業單位開展畢業論文工作,大部分時間在校外,這也造成師生交流不暢。
(五)畢業論文評價體系片面,客觀性不強
盡管筆者所在學校的畢業論文評定中存有優、良、中、及格和不及格幾個等級,也有相應的評定細則,但存在指標體系不夠全面,重結果輕過程,操作性不強,在實際操作中容易被人扭曲,產生很多不合理的問題。如論文及格率過高,不及格者幾乎為零;評定老師自由裁量的彈性度太大,出現了許多人情分等。這都影響了評價的全面性和客觀性。
二、提高材料類畢業論文(設計)質量的對策
(一)延伸畢業論文時間,緩解畢業論文與擇業及考研在時間上的沖突
近年來,長沙理工大學為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與實踐能力,鼓勵本科生參與教師的科研課題研究,開展了“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學生課外科技立項”、“創新創業大賽”等一系列科技創新活動,并制定了“卓越人才培養計劃”,校企聯合培養高層次工程技術人才。材料類專業可以以這些課題和科技活動為依托,將本科生的畢業論文與之相結合,讓學生在大二或者大三就進行與畢業論文相關的科學研究并完成一部分工作,從而解決大四因考研或擇業導致畢業論文安排時間不充裕的問題。
(二)建立“師生協商擬題”的畢業論文選題機制,提高學生的自主性
改革僅由導師擬題的單一選題機制,實行“師生協商擬題”機制并行。筆者所在材料類專業畢業生的就業及讀研方向與專業方向基本一致,學生在擬題階段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或者就業、讀研的需要與本方向的指導教師進行協商,擬出雙方都滿意的論文題目,再由教師編寫選題審批表提交學院,由學院組織的專家審定小組評審下達。這種方式,由于學生參與了擬題,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和探索熱情。
(三)引入論文重復率檢測系統,嚴格畢業論文質量出口管理
為加強學術道德和學風建設,營造學術誠信氛圍,長沙理工大學自2013年起,對應屆全部本科畢業論文采用“大學生論文抄襲檢測系統”進行檢測,具體要求為:(1)理工科R(文字重復率)≤30%,文科R≤40%,通過檢測,是否修改由指導教師或學生自定。(2)理工科30%70%,疑似有嚴重抄襲行為,學院確定三人專家組進行鑒定。如確認畢業設計(論文)不存在嚴重抄襲行為,按B類處理;如確認畢業設計(論文)存在嚴重抄襲行為,專家組寫出鑒定意見,學院簽署意見后,報校教務處備案,同時取消答辯資格,成績計“不及格”,學生需在一年內重修畢業設計(論文)。
(四)借助互聯網工具,建立畢業論文師生溝通平臺
以QQ群、微信群等為紐帶,以指導老師為單元,建立畢業論文師生溝通平臺,指導教師和學生不用面對面也能進行順暢交流。師生溝通平臺涉及信息、實驗數據上傳,進度匯報,疑難解答、資料共享、網上評閱、語音或視頻在線群組討論與交流等。指導教師可以基于群記錄對學生論文進度進行考核。
(五)建立基于層次分析法的畢業論文模糊綜合評價系統
畢業論文的評價體系涉及選題質量、文獻查閱與綜合能力、論文工作狀況、基礎知識水平、知識運用能力、創新思維、論文寫作水平等一系列指標的考核。它實際上是一個全面而系統的考核體系,它的建立需要從系統工程的角度來進行。荊寧寧[7]、曹柬[8]提出的基于層次分析法(AHP法)的畢業論文模糊綜合評價系統,根據專業特點進行修正后可用于材料類本科畢業論文的評價。首先將畢業論文每個環節均納入評價,運用設計畢業論文綜合評價的指標體系,確定指標權重。再利用模糊數學方法將教師的定性評價(優秀,良好,中,合格)轉化為定量評價(百分制分數),最后運用模糊聚類分析法,按照學校規定的比例,對學生成績進行分等列出。這一方法評價系統、全面、合理、有效、公正、簡便。
三、結語
筆者在長沙理工大學開展教學改革課題研究和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學改革項目(湘教通[2015]291號第150項)時發現,學生在開展畢業論文工作時,可以實實在在地從事科研活動,將四年所學理論知識綜合運用于實際生產問題的分析和解決。畢業設計(論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延伸畢業論文時間、建立師生雙向擬題與選題機制、引入系統、創建網絡交流平臺、構建模糊綜合評價系統,認真做好每一個環節的改革創新工作,對提高畢業設計(論文)質量,培養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業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義。
參考文獻:
[1]蔣亦華.我國本科畢業論文制度的闡釋與建構[J].現代大學教,2009,(2).
[2]陳貞豐.關于本科畢業論文教學改革的若干問題探討[J].教育教學論壇,2015,(25).
[3]柯穎.高校本科畢業論文教學改革的對策思考[J].學術論壇,2008,(10).
[4]任森春,李菁楠.本科畢業論文存廢之爭與改革思路[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2).
[5]田春生.目前我國高校本科畢業論文的問題及對策[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