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教學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2-11-03 14:17:14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對話教學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篇(1)

通過調查,成人學員學習英語的動機各異,有的學生是為了修滿學分獲取文憑以謀取職業,有的學生是為了在單位憑取職稱,也有想進一步學習出國深造的,所以大部分學員的學習動機都不是為了個人興趣而學習英語,這就使得他們缺乏學好英語的強烈動機。另外,成教學員往往來自不同的年齡段、社會階層和家庭環境,學習時間不穩定,英語水平參差不齊,而且相對薄弱,缺少整體的英語學習氣氛,久而久之,會導致學員產生過大的心理壓力,進而失去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1.2傳統教學模式的單一性和低效性

當前成教英語課堂的授課模式大部分還是采用傳統的“講授式”,學生只能被動的去聽取,很難做到雙向的交流和因材施教。教學內容的脫離實際,不僅給學員帶來認知能力上的困難,也使得他們在缺乏學習動機的基礎上,對英語學習的興趣更加低落,進而出現上課打瞌睡、厭學、逃課等現象。基于以上原因,我們可以看出傳統的成教英語教學模式已經不能適應成教學員多元化的學習要求,所以,成教英語教學模式的改革勢在必行。

2“對話式”教學模式在成教英語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2.1對話式教學的涵義和特點

把對話和教育相結合的重要人物是當代巴西教育家保羅•弗萊雷。他認為:“對話作為一種教育原則,從簡單意義上講,強調的是師生的平等交流與知識共建;對話式教學是指體現對話精神,以對話為原則的教學,在這種真正的對話教學情景中,師生雙方都以整體、獨特的形式而存在,基于相互尊重,信仰和平等的立場,共同探究問題,在各自做出個性化和創造性的理解后,通過對話、溝通和交流最終達成的默契。進一步講,對話式教學就是追求人性化和創造性的教學”。它有以下三個特點。

2.1.1對話式教學重在強調一種溝通交流的互動性

對話式教學在英語教學形式上重在一種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的狀態,只有相互間有了溝通與合作,才能形成這種對話行為,才能更好的進一步開展教學,以生動、具有創造性的方式傳遞教學內容,往往是超越一般的教學目的,構建出一種全新的交流功能。

2.1.2對話式教學重在強調教學過程的創造性

對話式教學在英語教學過程中重在對語言的創造性。教師從簡單的傳授知識到幫助學生完成知識的構建,從師生間簡單的語言溝通到精神和情感上的交流,形成師生間的對話平等,精神平等,彼此信任接納對方的一種狀態。

2.1.3對話式教學重在形成一種雙贏的學習狀態

在英語教學中,對話式教學模式強調通過師生交流溝通,互相發現對方或自己的思想、問題和錯誤,達到師生共同受益的效果。對話過程中,沒有完全的對與錯,也沒有誰說服誰,沒有強求,自由發表觀點,重在達成真正意義上的雙贏效果。

2.2成教英語中對話式教學模式的應用

2.2.1營造英語學習氛圍,激發學生對話熱情

基于大部分成人學員的社會性這一特點,如何讓他們在教室里盡可能的多吸取有用的知識呢,這就要求教師們在教學實踐中必須緊緊結合社會實際,專研教材,為學員營造出良好的英語學習氛圍,使教學內容和學員的真實情感產生共鳴,這樣才能激發學員積極的參與到對話中來,達到最佳的學習效果。比如,教師可以根據教學重點,通過多媒體網絡技術,選用源自生活的材料,為學生創設真實的對話情景,像面試、廣告、購物、旅游等,越是接近生活,學生對話的熱情就會越高漲。師生間的對話方式可以采用模擬對話,課堂提問等方式,要根據內容的難易程度調整對話方式。

2.2.2授課形式多變,啟發學員大膽對話

大部分的成教學員英語基礎薄弱,根本不肯開口說英語,如何讓他們敢于大聲用英語交流呢,這就需要教師們善于變換使用多種教學形式,聯系實際,捕捉話題,比如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事先給學員設計任務,分工明確,讓學員有充分的準備。也可根據不同的話題,選擇合適的組織形式,常用的有兩人小組,多人小組,討論等,平等的互動可以使學員間更愿意發表自己的觀點,通過討論來共同解決問題。

2.2.3變換角色,快速反饋

在整個對話式教學過程中,教師的角色是時刻在變化的。首先,教師是對話活動的組織者,組織和調動整個教學過程,在適當時候給予幫助,使得對話活動順利進行。再者,教師是對話活動的監督者,根據學員對話情況,對出現錯誤進行記錄。最后,教師是對話活動的參與者,教師可不時參與學員間的討論,強調師生間的平等交流。學員展示成果時,可以采用對話、討論、匯報和競賽等方式,教師應快速給予反饋,適當歸納總結,糾正典型錯誤,適當鼓勵,不要具體點名,以免打擊學生自信心。

篇(2)

一、閱讀教學中對話理念的運用

新課標提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逼鋵?這里包含著“閱讀對話”和“閱讀教學對話”兩層意思。閱讀對話是師生各自與文本之間展開的對話過程,閱讀教學對話則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在課堂教學中的對話過程。因此,閱讀教學中對話理念的運用也表現在這樣兩個方面:閱讀對話是閱讀教學對話的準備、前提、基礎;閱讀教學對話是對閱讀對話成果的表達、共享、檢驗、深入與提升。閱讀對話包括讀者與文本本身的對話和讀者與文本相關者的對話兩方面。先說讀者與文本的對話。傳統的語文教學,只是注重了讀者與作者的對話,而沒有注意讀者與文本的對話,所以導致閱讀的單一性。任何作品或文本當它被創作完成時,它已經超越原材料和創作者而產生了自身的意義。讀者可以根據自己的內在經驗與它進行對話。后現代主義認為:沒有一成不變的文本,文本即行動。文本存在于每次不可重復的參與之中,存在于每次行動所產生的新的意義中。我們不能因為讀者的理解與作者的理解不一致而簡單地說讀者的解讀是錯誤的,而作者就是權威,就是唯一正確的。讀者與文本相關者的對話,包括如下幾個方面:一是讀者通過文本與作者的對話。讀者與作者的對話是一元的,即理解作者意圖的對話。讀者與作者的對話,其內容又是十分豐富的,包括通過閱讀體會作者的情緒、感情、心境,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理解作者的處境、創作狀態等多方面。第二是讀者通過文本與文本所反映的時代背景的對話。作者總是生活在一定時代背景中的,他的作品總會反映他那個時代的一些東西。文本也總是發生在一定時代背景中的,那個時代背景中的一些內容也在文本中得以反映。讀者在閱讀時,需要與兩個時代背景,即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與文本發生的時代背景分別對話,又需要把論文格式兩者聯系起來進行對話。在語文教學中,還有一層對話是讀者通過文本與課文編輯者的對話。對于這一點,我們的關注是不夠的。與課文編輯者的對話主要通過編輯體例、課文前的提示、課文內的點評、課文內的注釋、課文后的習題等等進行。閱讀教學對話是師生基于各自的生活經驗與對文本進行的前理解所進行的平等民主的交流過程。閱讀教學的目標部分是預設的,但在對話的過程中也會生成有價值的新目標。師生在尊重差異的基礎上就新目標展開交流與對話共同研究、共同探索,讓教學呈現開放的狀態。這樣不斷把教學推向深入,最終通過課堂對話達到師生雙方的知識重組與意義建構。

二、作文教學中對話理念的運用

篇(3)

二、對話式教學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

1.營造氛圍,創設情境

①營造平等、和諧的對話氛圍

對話式教學的本質為平等、民主式教學,如無平等、和諧的課堂氛圍,則無法開展對話式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樹立并積極踐行平等觀念,一視同仁,尊重學生個性,不能操控對話,使學生在平等的氛圍中充分發表自己的觀念、想法和意見。

②創設有趣、富有啟發性的情境

教學是否有效,與教學情境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主要是教學情境中是否包含有豐富的信息。因此,教師在課堂上應努力創造富有啟發性、有趣的課堂情境,確保學生全身心投入對話式教學。教師可借助多媒體、模擬歷史場景等多種方式,設置真實性的對話情境,提高學生的參與熱情、參與度,提升教學的有效性。

2.教學中的對話形式

①師生間的對話

師生間的對話是歷史教學中最常見的對話形式,也是對話式教學的核心內容。學生與教師之間,在人格尊嚴上完全平等,但在認知能力和經驗閱歷上有差異。學生的歷史學習,離不開教師的幫助與指導,所以師生間的對話具有特殊性,教師可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思維習慣、思維模式。

②學生間對話

新課標明確要求,高中歷史學習應為自主、合作與探索相結合的學習模式,加強學生間的交流,提升學生學習能力,不斷完善自我。合作學習理論認為,學生間對話是教學系統中極具潛力的部分,也是教學有效不可或缺的環節。通過對話,學生可認識到自身不足,學習他人長處。有效開展學生間的對話,教師應給予學生一定自。

篇(4)

在我國長期的語文教學中,教師的講課代替了學生的思考,學生不能自由的表達他們內心最真實的想法,學生學習的主體性被剝奪,雖然現在一直倡導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的師生關系,但試問教師主導下的“學生主體”真的是民主與平等的嗎?學生由“客體”變成“主體”,不過是在身份上認同、人格上內化了處于控制地位的教師角色而已。對話教學是對話的時代精神在教育領域的回應,長期以來傳統的教學方式為對話教學提供了迫切性與必要性,而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又為對話教學提供了可能性。對話教學把教師與學生都看作是有著豐富敏感的內心世界,有自由意志和特殊需要的人,把文本也看作是有著豐富情感的召喚主體,從而突破了主客體單一的主體認識論模式,走向“教師主體――文本主體――學生主體”相互作用的交往實踐模式。

《語文課程標準》的出臺,使對話教學理論走進了中小學語文教學的課堂,不同于傳統的語文教學,語文對話教學它強調教師、學生、文本都是獨立的主體,認為語文學習的實質就是學生通過與文本、與他人及自己的對話式溝通,完成自我主體的建構和生命的成長過程。所以說,語文對話教學它不是機械重復活動,而是新的知識與理念不斷生成的過程,體現了語文教學的創新性。同時,對話意味著師生、生生、師生與文本間人格上的平等,意味著多元理解的共存。那么如何在中學語文教學中進行對話教學實踐呢?

一、從“主導――主體”教學實踐走向“消解中心”的關系性實踐

對話教學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主體間的互動與交流的特點,突破了“主體――客體”單一的主體論模式,走向“教師主體――文本主體――學生主體”相互作用的交往實踐模式。把教師與學生都看作是有著豐富敏感的內心世界,有自由意志和獨特需要的人,把文本也看作是有著豐富情感的召喚主體。讀者與文本,互為因果,互相發現,互相制約,意義有一個生成過程,是不確定的、相對的、因人而異的。 它要求我們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教學實踐中很多教師以為只要在課堂上老師提問學生回答、老師提要求學生討論,就是實施對話。

二、對語文教材內容的積極“重構”,促進有效對話的生成

要進行對話,就必須圍繞一定的話題,也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問題。而問題的形成以及問題的有效性主要決定于教師對語文教材的積極“重構”。確立問題的好與壞,直接影響教學中學生的積極性,影響對話活動能否廣泛而深入性開展。那么如何對語文教材進行深入研究,巧設話題,激發對話呢?

1.營造學生文化氛圍,激起學生的對話欲望

我們教育的一個普遍問題是,教育所展現的世界是成人的世界,在這種世界中,學生是從屬于成人的,而學生只有在屬于自己的世界中才能敞開心扉,真誠地交流、積極地應對。語文的特點要求語文教學要有一個人文的環境,營造一種符合學生自身的文化氛圍。

2.淡化教師的角色意識,共同參與學習活動

在和諧的對話環境里,教師應當是對話的激發者和參與者,不能凌駕于教學過程之上。做到這一點關鍵是教師要放下架子,將自己的經驗、思考、體驗與學生分享。

三、在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創設生動對話情境

有效生動的對話情境涉及到宏觀和微觀兩個方面。在宏觀層面上,主要是要消除權威,如教師權威和書本權威,歸還教師和學生的話語權;在微觀層面上,對話主體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和能力,也就是說平等的觀念、安全的場地、豐富的學習資源是構成有效對話的最基本的條件。它首先要求教師教學意識的轉變,教師是最好的傾聽者和交往者,而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者。

教學情境對于語文教學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它是一種潛在的課程。人在不同的情境中會有不同的反應。在專制壓抑的情境中,人往往會形成一種抵觸的情緒;而在民主和諧的情境中,人更容易敞開自己的心扉,表現得開朗和諧,自信樂于交流。

四、通過教師對學生的有效回應與機智協調,將對話教學推向深入

教師對學生的有效回應也稱為教師的情境教學智慧。一個教師能否具備這樣的能力與智慧,主要取決于其自身各方面的修養,首先教師必須具備民主平等的思想,“思想是行為的先導”;其次,教師必須要有寬厚的語文素養和知識面。倘若一個教師具備了以上兩個方面素質,那么如何在語文課堂上有效的運用對話教學并對學生進行積極有效的回應呢?

首先,教師要幫助學生正確選擇對話教學的時機。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選擇適合的文章進行對話教學,一般要選擇教學內容豐富,有爭議、并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指導學生注意捕捉生活中的閃光點來展開對話;注意捕捉學生心靈變化,最大限度地調動他們的對話能動性。

其次,教師要有很好的教學機智。教師要善于傾聽學生,但不能無原則的遷就學生,這就要求教師既要有正確的思維方法,同時又要有較強的思維靈敏度。對于學生在對話中提出的問題,教師要盡可能想法當場作答,盡量將問題放在課堂內解決。

最后,對于學生的問題,教師必須給予有說服力的解釋。這樣才能消除他們的疑慮及逆反心理,正確對待現實的價值觀。切勿壓制學生提問題,或對其問題無動于衷。

參考文獻:

[1]張華.對話教學:涵義與價值[J].全球教育展望,2008(6).

[2]冒惠嫻.語文對話教學如何開展[J].論文選登.

[3](日)佐藤學著.學習的快樂:走向對話[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

篇(5)

21世紀以來,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不斷提高,中外交流的渠道和范圍不斷拓寬,并由此引發了具有世界性的“漢語熱”和“中國文化熱”。這種變化,一方面使我國的對外漢語教學事業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另一方面也對對外漢語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傳統的以語言機能為重心的對外漢語教學模式已經不能滿足漢語學習者渴望了解中國文化和進行深層交流的需求,文化教學的重要性越來越被人們所認識。筆者就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教學進行了一些探討,并提出了三點教學原則。

一、文化因素是對外漢語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從本質來看,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同時也是承載文化的工具。文化學習和語言學習是一個相輔相成的過程,文化因素在語言教學中的重要性不容忽視。對此問題,北京語言大學教授、原國家對外漢語教學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呂必松先生曾經指出:“在學習外語的過程中,必然會遇到一些不熟悉或難以理解的文化現象,這類文化現象就成為理解和使用目的語的文化障礙。要消除這種文化障礙,在第二語言教學中就必須同時進行相關文化因素的教學……對這類文化現象進行專門的研究,建立起系統的理論,不但是第二語言教學的迫切需要,而且也是語言理論建設的一項重要任務?!盵1]

具體到對外漢語教學,文化因素及其教學應是其重要組成部分。

首先,語言存儲著豐富的文化信息,而文化信息的傳達則必須以語言為中介,兩者共生共存,互相依托。從語言學習的角度看,很多詞語的意義來源于特定的文化背景,詞語表面的指示意義包裹著含有文化因素的“內涵義”。如果不了解文化背景,不明白其內涵義,就難以理解語言的真正意義。

如“愚公移山”這個寓言,可以說是中國男女老少皆知的故事,對其寓意也不會有人提出異議??墒?外國學生聽了這個故事后,有的說“諷刺了一個真正傻的老頭兒”,有的說“批評了不聽別人勸的人”,接著他們會提出問題:“為什么愚公不把自己的家搬走,而要花那么大的力氣把山挖平呢?”這反映了學生思維的活躍,同時也說明了他們對中國文化傳統和民族性格缺乏了解。他們不明白,在中國,愚公是以一個不怕困難的形象進入千家萬戶的,他象征著中華民族堅韌性的斗爭精神。只有當我們把這個寓言產生和使用的文化背景講解清楚以后,才能解除學生的困惑。

其次,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教和學都受實用原則的支配。外國人學習漢語,或者是為了當教師、做翻譯,或者是為了解、研究中國,或者是為從事經濟和文化交流活動。因此,他們在學習過程中始終對中國文化保持著濃厚的興趣和認識欲望。剛開始,他們想學的就是怎樣打招呼,怎樣問候,怎樣稱呼別人,等等;有的才學會一些常用詞語,就迫切地想了解中國人的家庭觀念、社會習俗,而到了中高級階段,他們更是對中國人的思維方法、民族心理、風土人情和潛在的觀念差異等十分敏感。學生對交際文化知識的濃厚興趣和學習勁頭,從教學對象方面來看,表明交際文化與語言學習和使用的密切聯系,說明單純地學習語言不能滿足需要。從教師方面來看,面對的不是自幼生長在母語文化環境中的中國學生,教師必須在教學中采用同教中國學生完全不同的方法。因此,在教授目的語的同時,教師應有意識地把目的語文化傳授給學生,以彌補他們這方面的缺陷,使他們把語言技能轉化為實際的交際能力,達到正確使用漢語的目的。

二、在文化教學中應遵循的三點原則

首先,總體設計,循序漸進。

所謂文化教學的總體設計就是在全面分析對外漢語教學中文化教學的各種內外因素,綜合考慮各種可能的教學措施的基礎上制定出最佳教學方案,對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途徑等作出明確的規定,使各個教學環節成為一個互相銜接的、統一的整體。[2]

在進行總體設計時,循序漸進是我們應遵守的重要原則。一般地說,初級漢語教學的重心是語音和漢字等基礎語言知識的訓練。對于外國學生來說,了解和掌握漢語的音、字、詞、語法的規律更重要。因此,這一階段的教學,語言以外的文化內容還是少一些為好。即便遇到具有風俗語義的詞語,也不宜采取介紹和說明的方式,而應采取簡單注解的方式,盡可能不分散學生對語言規律的注意力。相應地,這一階段的文化教學應集中介紹漢字文化。漢字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載體,體現著中華民族的傳統思維方式和審美觀點,是初學漢語者探求中國文化的金鑰匙。掌握漢字文化是外國人了解中國文化的第一步。

中級階段,口語課和漢語課的文化內容都有增加,應將語言教學和文化教學并重。這一階段的語言教學主要集中在使外國學生掌握并運用大量的漢語詞匯和句式。漢語詞匯浩如煙海,意義相當豐富多彩,其中所蘊含的文化底蘊寬廣而深厚。漢語幾乎每個詞、成語、俗語、歇后語、諺語、慣用語的后面都有一個文化背景,漢語詞匯能給學生展開一個廣闊的文化空間。而掌握不同的漢語句式能使學生具備語言交際能力。中級階段漢語課的文化內容,對教材提出了更高要求,學生除了考慮字、詞、語法等方面與初級及高級教材接軌之外,還要兼顧到文化內容的系統性,把系統的語言知識和系統的文化內容有機地結合起來,使二者互為表里,同步上升。

高級漢語教學是以傳播中國文化為主要內容,使學生理解并掌握中國文化的各個方面,提高在現實生活中的語言交際能力。這一時期的文化教學集中在介紹中國的文學、歷史、地理、習俗及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道德觀念;進行中外文化的多方對比,從中總結出中國文化的特點,有利于外國學生與中國人在更深層次上的交流。

其次,區分學生的文化圈,有針對性地因材施教。

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學生屬于不同的文化圈,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以此把握對外漢語文化教學的層次。

受中國文化影響很深的東亞、東南亞國家,如日本、韓國、朝鮮、新加坡等國,中國文化的若干深層次的精神內涵已經融入到這些國家的文化中。例如韓國、日本至今還保留著中國的許多習俗、飲食、價值觀念,韓國文化里有許多諸如“遠親不如近鄰”這樣的俗語和“虛歲”這樣的習俗,在日語中使用大量的漢字和偏旁。對這些國家的學生來說,理解和接受中國文化知識就比較容易,可以從較高的起點進行對外漢語文化教學。

相反,像歐美、非洲等許多中華文化圈以外的學生,其本民族文化與中國文化有很大反差,學生起點較低,文化教學的重點應放在物質文化層面,并且要注意適度與適量。在詞匯教學中,教師要講清漢語與學生母語中所包含的不同文化,避免混淆。對中華文化圈外的學生,教師必須等他們的語言及文化知識提高到一定水平后,再進行較高層次的文化教學。

再次,由于對外漢語教學的性質之一是“對外的”,教學目的在于培養外國學生使用漢語進行言語交際的能力,他們的交際活動又是“跨文化的”,因此,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教學也應該置于跨文化交際的維度之中來考慮。

近年來比較流行的多元文化互動綜合教學模式值得我們關注。該模式承認多元文化的存在,把學習者的本民族文化作為一個不可缺少的文化內容,以互動的方式與目的語發生關系,從而確定雙向文化教學的方向。[3]

如在介紹中國傳統節慶文化時引導學生對自己國家的節日風俗進行比較,使他們更加關注中華文化與其他文化的交流融合。在學習過程中,如果只是由教師闡釋中國文化的內容,缺乏學習者的呼應,就難以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在進行對比時,學生還應盡量擺脫淺層的文化對比,避免以狹隘的思維方式簡化豐富的文化內涵,在母語文化和目的語文化之間進行對比和思考,將自身感受和客觀的敘述結合在一起,超越由教師陳述文化事實、學生簡單接受的教學模式,將文化教學也轉變為人際溝通的過程。

對外漢語教學的大規模開展,歷史并不長,而其文化教學理論體系的建立,也經歷從無到有,逐漸豐富的過程。筆者對此問題的探索只是在教學實踐中的一點心得,不當之處希望得到專家的批評指正。

參考文獻:

篇(6)

我國自從進入到21世紀以來,推廣全面的素質教育,旨在培養能夠符合新世紀社會和經濟發展需要的創新精神和實踐精神的人才。目前的高中化學教育正在慢慢地從灌輸式的課堂教育轉變成能夠為學生提供寬松學習環境、讓學生能夠從嚴酷的升學考試壓力中解放出來,真正回歸到對純粹化學學習的樂趣中來。

1.2問題導向式教學法(PBL教學法)

問題導向式教學法就是通過解決問題來學習,解決問題的手段成為一種知識的載體,讓學生能夠寓教于樂,在實踐中汲取知識并形成記憶鏈條,從而訓練學生形成正確的學習、思維和記憶方法,真正地從應試教育的枯燥學習中解放出來。

1.3項目學習式教學法

項目學習式教學法,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親自處理一個項目的全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習掌握教學計劃內的教學內容。學生全部或部分獨立組織、安排學習行為,解決在處理項目中遇到的困難,提高了學生的興趣,自然能調動學習的積極性。

1.4基于交互式記憶系統(簡稱TM)的團隊教學法

交互式記憶系統是一個組織交流與整合知識的互動系統,具有較強的群體和團隊特征,主張通過人際網絡初進信息的儲存和檢索,是對個體記憶的拓展和延伸。

2基于交互式記憶系統的PBL團隊教學法及實施方案

基于交互式記憶系統的PBL團隊教學法是一種結合了交互式記憶理論,在問題導向式(PBL)教學法和團隊教學法中取長補短,共同形成的一種新型教學方法。基于交互式記憶系統的PBL團隊教學法實施方案如下:

2.1組織學習團隊

讓學生自發組成學習小組,每組設定一個組長,負責組織小組學習研討會及聯系老師。推行“組長負責制”,學習團隊的成員以三至五人較為適宜。

2.2傳授課堂知識及相關搜索工具

在組成學習團隊后,將解決所需的知識點系統性地傳授給學生,并就該章節內容所聯系的新理論、新觀點結合傳動的知識體系進行一些討論,提出實際問題并探討解決方案,從而達到啟發學生的創新思維的目的。同時,在課堂上傳授并鼓勵學生運用網絡搜索工作,培養學生的知識檢索和自學能力。

2.3設計學習課題、作業

教師根據課堂所學內容為每個學習小組布置一個課題方向,以學生自主命題為主,教師適當給予指導和意見。學習課題作為綜合團隊作業,主要以課外學術知識為主,每個成員均需貢獻自己的力量。

2.4學習課題的解決

在學習課題的解決階段,學生將在小組的框架內進行對知識的探索和個人所知所學的交流。教師應該鼓勵課題小組內的每一個同學獨立負責其課題的一個學術方向,并在對該學術方向進行一定探索和研究后,將其知識體系與小組成員進行溝通串聯,從而形成交互式知識體系,使得每個人的知識容量得到擴充。

2.5課題總結與考察

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團隊課題研究和學習之后,每個小組從其研究成果或解決方案中選取最優選項進行討論匯報。這種方式既提高了學生的學術寫作能力和對知識的深刻理解,又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應變能力等。這種方式也可讓教師評價學生學習能力時能夠從應試分數中解脫出來,真正客觀地評價學生對該課程知識體系的掌握能力,也讓學生能夠反映出自己多方面的學習能力。

2.6綜合評價體系

在綜合評價學生成績時,教師需引入一套基于PBL教學法的綜合評價系統,該套評價系統以團隊作業成績為主,個人作業成績為輔,同時引入學生互評體系,讓學生能夠為他們各自的隊友及同學進行打分。所以,學生團隊作業約占學生成績總評的50%,學生個人作業約占學生成績總評的30%,學生互評約占學生成績總評的20%。

3結論與反思

3.1學生自主獲取知識和再學習能力得到顯著提高。表現為學生能夠在課堂學習的基礎上,大膽采用互聯網知識搜索工具,大大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3.2學生的理論聯系實際能力得到很大提升。具體表現為學生能夠通過獨立思考、小組討論等方式將所學知識與現實問題聯系起來,能做到有效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

3.3學生的知識廣度和記憶深度有所提升。具體表現為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不再單一地源于教師,而是能夠通過自學、團隊學習、網絡檢索等方式獲取知識,使知識的儲備從一點擴張至多點。

篇(7)

社會的發展,時代的進步以及知識經濟的到來要求人們不斷接受大量豐富的知識的同時,更重要的是掌握方法,培養能力,不斷開拓創新,形成民主、平等、和諧的社會對于教育則提出了更高更科學的要求。所以,我們要打破那種死板、僵化、機械的單一知識灌輸教育模式,倡導平等、民主、自由的教育模式。新課堂要從“教師中心論”、“學生中心論”走向“師聲對話論”。強調平等、相互獨立的、主體間性的對話活動。

一、對話的本質

對于生活在現代社會的人們來說,“對話”是一個耳熟能詳的詞語。對話作為一種最重要的活動形式,可以追溯到古希臘和中國的春秋戰國時代。蘇格拉底的對話法即蘇格拉底的對話,被他的學生柏拉圖記載下來,至今對人有深厚的影響。對它的理解可以從不同角度和層次進行。

1.生活的本質就是對話。即對話從宏觀上講是普遍存在的,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無論你是“聊”“辯”還是“商”都是處于“談”的狀態,這些是一種最基本,最平常和最簡單意義的對話。巴赫金就曾說“生活就其本質來說是對話的,提問、聆聽、應答、贊同等等,人是整個地以其全部生活參與到這一對話之中的。他以整個身心,投入話語之中,這個話語則進到人類生活的對話網絡里,參與到國際的研討中”[1]這是最基本的人的生存方式,一定程度上可以說人只要活著,在生活中,就在對話中。正如他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詩學問題》講“單一的聲音,什么也結束不了,什么也解決不了。兩個聲音才是生命的最低條件,生存的最低條件”[2]這又何嘗僅是兩個人呢?只要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存在,都有獨立的價值,有了這個前提才有人與人之間的平等對話關系。

2.思維的本質是對話。這就是強調對話的旨歸在于理解與融合,意義的生成與建構。巴赫金也認為思想不是一種主觀的個人心理的產物,不是生活在孤立的個人意識之中的,思想的真正生存領域是在同別的思想對話關系之中,人的想法要想成為真正的思想必須是在同他人另一種思想的積極交往當中。學生與學生之間,他們的年齡、生理、心理極為相似。彼此尊重和平等,形成充分的友誼感和信任,徹底表達彼此間最真實的想法和看法,讓觀點碰撞,激蕩,交融,從而新的思想意義就脫穎而出,所以,人與人之間在對話中,就啟發了思維,達到思想的交融,意義的建構。

3.對話是主體間性活動。即對話發生在平等的,有獨立意識的主體間,是主體間的互動交流而不是單向獨白。這個關系不是傳統的認識即主客體之間的關系,而是一個主體之外有多個主體,他們發生著關系,發生關系的雙方或多方都是主體,且相互作用,都是作用者,同時又是被作用者。這種在主體間不斷的相互作用生發出來的東西,只存在主體間的對話中,主體的潛質才能激活,主體才能成長和發展。人也可以與自己對話,對自己進行理智的思考與情感的調節,這實質上也是一個主體間性的活動。

4.閱讀活動和教學活動就是一種對話活動。閱讀就是與文本對話,與文本的作者交流溝通,從而理解文章主旨和作者的寫作心聲。教學對話則更是明顯的對話過程,在課堂上師生間的問答交流,生生間的討論,以及如從大語文教育觀看,還包括與生活與環境的對話。兩者在交往過程中合作,在合作中溝通。從而促進學生主體的自我建構和生命成長。

二、對對話教學的理解

對話教學是教師、學生、文本、社會生活在彼此理解與交流中達到意義建構的一種教學方式。學生的聽、說、讀、寫的語文實踐是一種與他人,與文本,與自己,與生活的對話實踐,學生的語文能力也是一種對話能力。

1.對話教學是主體間性教學。對話教學摒棄過去教師以自己為權威以自己為中心的知識灌輸模式。突破“主體-客體”模式,走向“教師主體-文本主體-學生主體”相互作用的交往模式。語文教學活動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師生、生生、文本、生活的多向的積極的生命交互過程。教師開始發揮作為對話參與者、啟發者、引導者的主體性,幫助學生感悟文本內涵,使學生體現作為學習主體的自主性、能動性和自我超越性,實現學生的自我建構。

2.對話教學的關鍵是理解,即對話意味著動態的意義生成。理解是受教育者形成關于自身知識和生活智慧的基礎,也是教育者不斷審視自己,提高自身素質的重要條件。首先承認各自的主體性,其次包容主體的差異性,最后達到交融,形成共識,既激活了人的聰明智慧,又陶冶人的精神情操。理解的主要方式是閱讀和感悟,途徑就是通過“會面”和交流。

3.對話教學是合作、實踐、多元開放性的教學。對話講究平等主體間的共同理解和建構,在這個過程中形成合作探究。師生合作,教師有較高的發展水平,知識水平,能力經驗,而學生有自己的特有性,在教師給學生的指導與交流中相互鑒賞,相互啟發。生生合作,學生間有著年齡、生理、心理特征的相似性,更容易形成默契而相互探索,達到視界的交融。

轉貼于 三、對話教學的現實意義

1.對話教學促使教育觀念的更新。對話教學是在彼此平等,彼此傾聽,彼此敞開的基礎上雙向互動交流,是雙方視界的交融。是一種致力于相互理解與合作,共同創造的精神和意識。這表現了以學生為本,關注學生全面和諧的發展。使學生成為具有“存在的完整性”和“生成的完整性”的一個整體的人。對話教學使教學方式開始轉移到不僅加強學生發展基礎知識和技能,而且做到了“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對過程和方法的關注。也重視學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有利于學生道德情操的培養與健全人格的形成。

2.對話教學促使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的轉變。教師不再限于傳授早已定下的結論,只關注教案的機械化實施,而在與學生、文本的對話交流中,來不斷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教學態度以及教學內容。師生共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學生也由封閉的接受性學習,轉為開放的、自由的、探究性學習。注重個性化的體驗與理解,形成自我觀點和自我意識。

3.對話使教師學生的角色發生轉變。首先教師不再是課堂的“唯一演員”,學生也不是“唯一觀眾”。教師應該關注學生主體,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課程的開發者和專業的研究者,與學生共同完成教學任務。其次對話教學有利于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由壓抑、被迫學習變為主動學習、積極學習,從而引發審美經驗,進行審美教育。形成健康的審美情趣。

總之,我們對“對話”的本質和對話教學的特點進行分析理解后,在具體應用到語文學科,乃至教學方式。在深刻的理解、體會的基礎上,認真實踐,則一定會取得“如春雨之潤花,如清渠之溉稻”的效果。

【注釋】

[1]錢中文:《巴赫金全集》卷5 ,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387頁。

[2]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詩學問題》三聯出版社1988年版,第344頁。

參考文獻

[3] 曹明海著.《語文課程與教學論》.山東人民出版社,2005年.

篇(8)

2對話教學在醫學心理學課程中的應用策略

2.1創建良好的對話教學環境對話教學要順利進行,需要創建適宜的外部環境,包括硬環境和軟環境兩方面。硬環境是指在教學過程中依據不同的教學內容構建不同規模的交互學習集體。比如,《醫學心理學》授課對象是定向生,一個班有50多人,依據某些主題的需要,我們會把學生進行適當分組以進行有效的小組學習,每組人數控制在8人左右,以保證學生在寬松自由的環境中交互對話。軟環境是指激活、維持、推進對話教學進行的態度情感等因素,比如真誠、信任、平等的師生關系與生生關系;民主、開放、合作的課堂氛圍等。在對話教學中,良好的對話環境對于學習的有效開展是非常重要的,在良好的對話氛圍中,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尊重、平等、開放、信任,彼此共同交流、深化理解,共同分享集雙方力量而構建的知識圖式。

2.2創設啟發式問題情境“,激活”學生對話教學中,“問題”是核心,是對話雙方需要探討的教學內容。學習活動要以學生的初始水平為起點,教師要創設適宜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期望解決問題空間以達到認知平衡的欲望,并創設合作互動的學習情境,協助學生自主學習。

2.2.1評估學生起點能力。在對話學習內容前,教師應了解學生的起點能力,知曉學生已有的知識背景以及可能達到的潛在水平。教師在開展新內容對話之前已經知曉學生發生了什么,就可以據此設想集體中每位學生表現出的先決性能模式,以便能更有效地監控與調節對話過程。學生的起點能力可以在本門課程開始之際進行診斷,也可以在新內容學習的預告階段進行診斷,一般通過測驗或調查完成。

2.2.2激發學習動機。在開展師生對話之初,教師需要評估學生起點能力、了解學生需求,在此基礎上,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設定對話主題,設計相關問題,提供相關學習資源,激活學生的對話動機。在動機的誘導下,學生能更積極地投入到對話過程中,主動尋求各種有效資源以解決認知沖突,建構知識意義。比如,在學生掌握心理學基礎知識及心理健康知識之后,再來對話學習心理應激。在對話之前,可以設置某個案例,由案例來引發學生思考探索“該患者為什么會自殺?自殺與哪些因素有關?如何干預?”

2.3展開對話,建構圖式學生的內部動機被激活后,將主動調用已有圖式理解新問題,思考問題解決的策略,完成知識意義的多層建構。

2.3.1學生自主學習,提出質疑。在對學習內容產生興趣后,學生開始投入到小組內或組間內自主學習。學生個體通過對對話主題的認識了解,產生質疑,提出問題,帶著問題在組內進行討論交流,以完成對問題的初級建構。

2.3.2提煉主題,確定目標,準備對話。因為經驗的缺乏和理解的不足,學生提出的問題可能比較分散或出現偏差。所以,教師要積極關注學生在對話中獲得的體驗及意義。教師要幫助學生將提出的問題進行梳理、歸納、澄清,提煉出對話當中需要交流的重點內容,確定師生對話與生生對話的目標,保證對話的有效性。

2.3.3進入對話現場。學生在求知欲的引導下,主動調用已有圖式解構和同化新知識,在深入理解的基礎上提出質疑,不斷探究。在這一階段,學生可能因圖式無法完成同化而發生認知失衡,這就需要教師給予充分肯定及鼓勵,使其增強自信。在對話場中,依據提煉的主題,開展師生對話與生生對話,對有爭議的問題可放置班級群體中討論。對話有問答、啟發、討論等多種形式。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調動資源進行信息加工,完成新信息的次級建構。比如,對話主題是認知治療理論,可通過心理劇的形式來開展對話。在心理劇表演中,角色扮演的學生能體驗、理解認知治療的理念,觀看的學生也能形象地接觸到認知理論的實踐運用。

2.4評價反饋在對話后,師生要分別對對話內容進行評價反饋。學生將組內對話情況進行歸納總結,以期對討論主題的認識更深入更完整。教師依據學生匯報材料對學生進行評估與改進。師生之間也要進行雙向評價。學生通過評價反饋,澄清問題,建構新的認知圖式;教師通過評價反饋,及時調整教學策略,積累教學經驗。

篇(9)

中圖分類號:H1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2)32-0176-02

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與世界各國的文化交流日益頻繁,不僅交流渠道、交流方式和交流舞臺逐漸增多擴大,而且傳播手段也不斷地推陳出新。作為傳播中華文化的主流方向之一,對外漢語教學在傳播中華文化的過程中所發揮的作用和影響力是不容忽視的。如何掌握好中華文化的精髓,怎樣理解并運用好跨文化交際與對外漢語教學之間的關系,將我國文化兼容并包的精神在世界范圍內產生廣泛而持久的影響力,這對于中華民族以嶄新的姿態長久屹立于世界強國以及世界優秀民族之林無疑具有十分重要和深遠的歷史意義。本文在論述以上觀點后,旨在研究中華文化在海外的傳播與影響,并希望從事對外漢語教學者都能夠在自己的崗位上不斷弘揚東方智慧,為中華文化的傳播和發展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一、中華文化的傳播——兼容并包的傳統文化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這八個字只是簡單的描繪,但不足以表述其特征。中華文化的特色可以概括出若干條,但其最基本最核心的部分應屬兼容并包,或者可以說是兼收并蓄。中華文化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和深遠的影響,這在與其他文化的交流傳播中表現得最為深刻:首先表現在中華文化非常善于吸收和消化外來文化,例如:印度的佛教在傳入中國后,逐漸地被融合于中國的傳統思想文化中,并在中華文化中有了獨特的意義,這對中華文化的各個方面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從古至今,許多學者和有識之士為了強大祖國、喚醒人民,不斷努力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和科學理論,力求貫通中西學,從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中華文化從傳統走向現代。其次,中國作為古文明的發源地之一,其文化對東亞、東南亞以及歐洲的文明進程也產生了深遠影響。

二、跨文化交際與對外漢語教學

(一)跨文化交際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重要性

在新時期,對外漢語教學已不單純是傳授漢語知識的教學,而是一種以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為核心的交際語言的教學;如果要有效地、成功地實施這種教學,就必須首先培養對外漢語教師的跨文化的交際能力,只有掌握了這種能力,才能成功地組織教學,有效地給學生傳授這種能力。需要強調的是,決不能把對外漢語教師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理解為在語言能力之外的一種輔助能力,盡管它包括了語言能力之外的其他能力,如:跨文化的心理能力、跨文化交際策略能力等等,但它首先是一種語言的能力,并且其他所有跨文化的交際能力最后都要落實到語言的能力上。由此我們可以明確,跨文化交際能力對對外漢語教師來說有著重要的意義,是其綜合素質的體現。在全球化迅猛發展的今天,如果不具備跨文化交際能力,就很難有效地、成功地實施對外漢語教學。

(二)跨文化交際中的非語言交際

在跨文化交際中,根據交際渠道的不同,交際可以分為:語言交際和非語言交際。在日常生活中,通常人們只注意到語言交際,卻忽視了非語言交際行為。然而,絕大多數專家認為:在面對面的交往中,信息的社交內容只有35%左右是言語行為,其他則都是通過非語言行為傳遞的。由此可見,非語言交際在人際交往中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跨文化交際的背景下,非語言交際的重要性也體現在它是文化的重要反映,它在一切非語言交際行為中都要放到特定的文化背景下去理解和體會,如果忽視了文化背景就很可能會發生誤解。非語言交際包括:眼神、手勢、身體動作、面部表情、服裝打扮、身體的接觸、談話者之間的距離、時間觀念等等。下面僅選擇幾個具有代表性的方面進行非語言交際的跨文化對比。

1.沉默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對沉默的態度和理解存在著很大的差異。我們中國人奉行“沉默是金”,常常用沉默來表示思考、慎重、默許和謙讓等含義,然而英語國家的人對這種沉默態度感到很不習慣,在他們看來,沉默意味著輕視、不感興趣等,因此他們在講話或與人交談時最忌諱沉默不語,強調在任何情況下都要有聲的反應。而中國人則重視沉默在交談中作用,認為停頓和沉默有豐富的含義,有時甚至具有“此時無聲勝有聲”的藝術魅力。就筆者個人的經歷來說,在國內的課堂上都是老師占主導地位,整節課下來基本都是老師在傳授知識,學生只作為聽眾將老師所講的內容記在本子上。而在國外的課堂上,學生占絕對的主導地位,老師只講重點部分,而其余大部分知識都需要學生課前自己做好預習,然后在課堂上進行分組討論,基本每個人都要表達自己的觀點和見解。這對于剛來國外讀書的學生來說非常難以適應,因為我們習慣了當一個聽眾,而非侃侃而談者。因此國外的課堂上就會出現整節課都是外國學生不停地發言,而中國學生一直保持沉默的兩種極端差異,在外國學生的眼里,我們的這種沉默或許會被視為不積極上進的體現。了解這一情況之后,我們就必須清楚這種非語言交際的現象,到國外深造時,一定要多多主動發表自己的觀點,融入國外的課堂文化氛圍中,改變沉默。

2.目光語

在人際交往過程中,與對方保持目光接觸是十分必要的。目光語的功能極為豐富,但是它的使用也因文化而異,我們就需要掌握各個國家不同的目光語內涵,在去一個國家教學或交流前,做足準備工作,以免出現不必要的麻煩。

在與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們進行社會交際的時候,相同的非語言行為可以表達出不同的意義,因此,深入了解造成這種差異存在的根本原因就顯得尤為重要。通過研究可以總結出,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們的民族心理、思維模式和行為準則不盡相同,因此要達到成功的跨文化交際,交際雙方就必須了解對方的文化特性以及非語言行為差異。而從事對外漢語教學的教師更要不斷培養文化適應力、提高文化差異敏感度、有意識的培養自身非語言行為的能力。例如,可以多了解非語言行為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不同準則,以此來提高對不同非語言行為準則的敏感度;需恰當地使用非語言行為,來正確地理解不同的文化內涵;多觀察、多總結,對他人的非語言行為所表達的含義不要憑自身主觀意識妄下定論;同時,在非語言交際過程中,不能為了照顧對方而丟棄了自己的傳統文化,一定要做到兼顧雙方,以使文化得到恰到好處的融合。

三、中華文化在海外的傳播與影響——“孔子學院的產生與發展”

隨著“漢語熱”現象的出現,全世界都看到了中國傳統文化散發出的深厚魅力。而在這種背景下,作為在世界范圍內傳承漢語教學的載體,以中國古代圣人——“孔子”來命名的“孔子學院”就應運而生了?!翱鬃訉W院”并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大學,而是用以滿足海外漢語學習者的需求、向其他國家的漢語學習者提供優秀的學習資料、推廣漢語文化的教育和文化交流機構。眾所周知,孔子是舉世聞名的中國古代教育家,用“孔子學院”來標榜學漢語的教育機構則再合適不過了,而孔子也是中國古代文明“和”的推崇者,這也正是前文所提到的中華文化之精髓的來源。

近年來,全世界都掀起了一股學習漢語的熱潮,這其中不僅有文化的因素,自然也有經濟動力,可以說,世界各地“孔子學院”的蓬勃興起,說明中國的國際地位得到了提升,已然占據了世界大格局的重要部分,日益受到世界各國的重視。當今中國是世界第四大經濟體,從世界各地來華工作的各領域工作人員蜂擁而至,而只有懂得漢語并熟悉中國的國情和民情者才能在中國更好地生活、工作下去。因此,許多國家的有識之士開始倡導本國學生和某些領域的工作人員學習漢語。同時,隨著中國在國際社會中的影響力日益增大,中國已經成為各國留學生留學的首選之地。筆者就讀的學院與美國的邁阿密大學和意大利的米蘭大學有著合作關系,我們學院在這兩所大學里創建了“孔子學院”,而每年都有一批批優秀的外國漢語學習者獲得“孔子學院獎學金”和“中國政府獎學金”來到我們的學院學習。因此我們一定要利用好“孔子學院”這一平臺,向那里輸送更多更好的對外漢語教師,將我們燦爛輝煌的中華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地。

四、結語

作為炎黃子孫、龍的傳人,我們應該為歷史悠久的中華文化感到驕傲和自豪,因為中華文化不僅在歷史的長河中綻放出奪目的光輝,而且必將在未來的世界文明中繼續發光發熱。作為炎黃子孫,每一個龍的傳人都應該振奮民族精神,不斷弘揚中華文化,肩負重大歷史使命,為振興中華與維護世界和平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同時,由于非言語交際行為在跨文化交際中占據著不可替代的地位,進行跨文化對比就顯得尤為重要,因為不但可以揭示非語言交際行為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有著怎樣的異同,還可以增強人們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因此,在跨文化交際這一領域,我們應該了解并學習不同國家和地區在非語言交際行為中的不同含義,以此找到運用的最佳方法,進而減少不必要的交際沖突,來提高跨文化交際質量。對于想要成為對外漢語教師的我們,更要不斷努力地學好中華文化知識,做跨文化交際的使者,提升自身素質,為成為一名合格的對外漢語教師而不懈拼搏。

參考文獻:

[1]傅荊原.論中華文化之精魂[J].中華文化論壇,1997,(3).

[2]呂必松.對外漢語教學發展概要[M].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0.

[3]梁鏞.跨文化的外語教學與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

[4]周一良.中外文化交流史[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

篇(10)

1.跨文化交際的發展及現狀

跨文化交際活動自古有之,比如我國唐朝的鑒真東渡、明朝的鄭和下西洋等都是典型的跨文化交際活動。長期以來,人們都僅僅視其為一種日?,F象,并沒有對其進行深刻的理論研究與考察。真正的跨文化交際研究是在美國興起的。20世紀中葉,隨著世界形勢的急劇變化,美國人在本土或在國外的跨文化交際活動愈加頻繁。但是由于缺乏對文化差異的全面認識,交際失誤的現象比比皆是。這使得美國國內及國外的發展嚴重受挫。美國的有識之士意識到為了讓美國的多元化社會和諧地發展,必須有意識地對跨文化交際活動進行研究。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開始引進外資,這使得經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中國迅速站到了世界舞臺的前列,參與跨文化交流的人也越來越多。為了適應形勢,減少語用失誤,促進我國的發展,大批跨文化交際研究者開始涌現,胡文仲、賈玉新、高一虹等都對跨文化交際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同時,越來越多的高校開設跨文化交際這門學科。可見,我國對跨文化交際研究愈加重視。

2.英語教學的發展及現狀

我國已有700多年的外語教育的歷史。有證可查,1289年元朝設立的“回回國子學”是中國最早的外國語學校。之后,明朝有“四夷館”,清朝有“俄羅斯文館”。由此可見,自古以來,我國就重視外語的學習。英語作為一門外語列于學校必修課程在全國盛行起來是在1903年。

在近代中國教育上,一直有一個不能忽視的現象,那就是持續的“外語熱”。英語學習受到國家、國家教育工作者、學習者的高度重視。這體現了我國空前的開放意識以及想與世界接軌的迫切心態。過去,我國英語教學的重點是語音語法,哪個學生準確掌握單詞的發音、拼寫、語法,那么他就是成功的英語學習者。英語教師也以這個標準教授學生、評價學生。然而事實上這僅僅是英語學習非常淺薄的層面。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不可能自如地運用英語,交流起來必定困難重重。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程度的加深,和不同文化的人們交流越來越頻繁。這就要求我們改變教學模式,在語音語法的基礎上植入文化教學,逐漸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減少文化隔閡,最大限度地降低交際失誤。

3.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必要性

以往,學習外語的目的主要是作為“橋梁”“紐帶”并從事“溝通”“傳達”等工作。然而進入21世紀以來,我們學習語言,初衷是為了和不同語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也就是說,英語教學的最終目的是通過培養學生掌握并運用所學英語知識,進行書面的或者口頭的交流。交流不僅僅是語言的交流,更是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而我們的教育并不注重在英語課堂上植入文化教育。胡文仲 (1995) 教授指出:“只學習語言材料,不了解文化背景,猶如只抓住了外殼而不領悟其精神。實際上,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 同時又是文化的載體, 語言和文化密不可分?!币虼?,要想學好一門語言,必須了解其文化。在英語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培養學生外語的語法、詞匯、語音能力,更要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的意識和正確使用語音進行交流的能力。所以,高度重視文化交際必將成為今后英語教育的重要方向。

4.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策略

激發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意識,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是當今時代對英語教學的要求。同樣的,這也要求英語教師改變教學方法,把語言教學和文化傳播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學生能夠在一定的場合使用合適的語言,從而達到跨文化交際的目的??偟膩碚f,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需要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為達到這個目的,應該注意以下策略:

(1)教師應該提高自身專業素質,轉變教學觀念,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

教師一直都是知識文化的傳播者。在一定程度上,教師掌握著學生的學習方向,所以必須提高對英語教師素質的要求。我們處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時代,各個國家生活在“地球村”中進行頻繁的交流,外語是一個不可或缺的交流工具。所以想要培養出合格的、具有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外語人才,外語教師應具備較高的專業素質。

另外,要改變學生不會運用英語語言進行交流這一現狀,教師必須轉變教學觀念,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在英語教學中,教師不僅需要具備較高的外語教學理論,更重要的是也應具備較強的外語實際運用意識和能力。在平時的教學中除了要傳授英語語音知識,還應該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學習必要的背景知識,比如英美國家的歷史文化、風俗習慣等,以使學生在學習英語之初就能意識到學習英美文化是英語學習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這樣,在未來的英語學習中,學生才能主動地學習文化,增強學生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并使語言和文化互為補充。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滿足社會需要的高素質英語人才。

(2)學生應該主動學習西方文化。

中國有句古話:“老師領進門,修行在個人。”也就說雖然老師的引導很重要,但是取得成就的大小最終還要取決于個人是否努力。由于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中國學生的價值觀、思維模式完全不同于西方。因此為了減少交際失誤,學生們應該主動地了解西方文化。作為學生,我們應該在選擇練習聽力、口語的題材上有所側重。在練習聽力時,不妨側重一些具有英語國家背景的聽力材料。這樣不僅能夠漸漸提高我們的聽力能力,培養我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更重要的是它能使我們了解西方思維。當我們不再用自己固有的思維期望判斷聽力內容,而是在聽英語材料時能快速轉換思維時,就標志著我們在慢慢提高跨文化交際的能力。另外,英語作為交流的工具,口語無疑是很重要的。在和外國人交流時我們同樣要注意雙方文化差異,以免造成交際失誤。比如我們應該認識到,外國人打招呼只用簡單的一句“How are you?”,所以在和他們打招呼時切忌用漢式的“你去哪”“吃過了嗎”之類的。不論是聽力也好,口語也好,我們都應該注意觀察和學習雙方的文化差異,要用正確的語言,在適合的場合,說適合的話。

5.結語

時代的進步和發展對跨文化交際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改革傳統教育模式勢在必行。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語言學習和文化學習同等重要。只學習語言不學習文化,必定使學生成為“啞巴英語”,造成交際失誤。因此在學習英語聽、說、讀、寫能力的同時,應更加重視語言中的文化因素。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上植入文化教育,有意識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學生也應該主動地通過書籍、電影或者出國留學等方式學習英美文化,把語言和文化有機地結合起來。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受得住挑戰,把交際失誤降低到最小。

參考文獻:

[1]Guo-Ming Chen, William J. Starosta.跨文化交際學基礎[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

上一篇: 民政調研工作計劃 下一篇: 醫學自我總結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福利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 午夜男女爽爽爽在线播放 | 亚洲麻豆精品国偷自产在线91 | 亚洲午夜久久久影院 | 久久久特色aⅴ片免费观看 午夜在线亚洲免费 | 日韩中文精品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