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2-20 16:55:15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脫貧攻堅實施意見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對標對表貧困發生率、脫貧人口錯退率、貧困人口漏評率和群眾認可度(“三率一度”)的評估要求,重點解決貧困群眾“兩不愁三保障”,加快推進各項扶貧重點工程實施,抓緊今年最后一百天,以更加集中的支持、更加有力的舉措、更加有效的工作,沖刺年度脫貧攻堅任務目標,確保幫扶的貧困村如期摘帽,幫扶的貧困人口脫貧退出;實現已退出貧困村、貧困戶穩定脫貧,鞏固提升脫貧成果。
二、組織領導
成立區農業開發脫貧攻堅“百日行動”領導小組,農業開發辦主任同志擔任組長,副主任、同志擔任副組長,各科室負責人為成員。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由綜合科長擔任辦公室主任,負責“百日行動”的統籌協調。
三、行動步驟
脫貧攻堅“百日行動”分三步扎實開展,即:
(一)查找問題。10月15日前,對照今年目標任務找差距,理出問題清單,逐項研究完善政策舉措,明確行動任務進度,落實工作責任。
(二)展開行動。10月16日至12月底前,集中力量補短板、抓重點、強弱項,沖刺完成今年脫貧攻堅各項任務。
(三)總結評估。12月底,迎接區級考核及省第三方評估、市預審核評估,全面檢驗評估“百日行動”開展情況,嚴格兌現獎懲。
四、主要任務
緊扣穩定實現貧困戶“兩不愁、三保障”的脫貧標準,聚焦“三率一度”貧困退出指標,大力實施工作目標再聚焦、產業扶貧全覆蓋、安居扶貧再精準、健康扶貧再提升、教育扶貧再對接、基礎設施扶貧再對標、就業扶貧再加力、保障扶貧再銜接、社會扶貧再深化、資金投入再加大、輿論宣傳再強化、基層基礎工作再夯實等行動,推動脫貧攻堅再深入、再提升。(具體任務詳見附件1)
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貧困人口“挪窮窩”后的關鍵是“斷窮根”。據平桂區扶貧辦數據統計,2016年平桂區有貧困戶13599戶59523人,其中,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12387戶。通過調查,絕大多數扶貧移民自身文化程度不高,創業和就業可選空間小,工作和收入都不穩定。為有效解決扶貧移民就近創業就業,平桂區人社局以開展扶貧移民職業培訓為突破口,讓扶貧移民掌握“一技之長”,拓寬創業就業的空間,增強就業創業資本。
2015年底,平桂區扶貧移民培訓拉開序幕。為滿足扶貧移民的職業技能培訓需求,平桂區人社局組織力量認真統計扶貧移民底數,了解勞動力狀況和就業意向,同時調查了解平桂管理區現有企業用工需求底數,綜合分析勞動力就業市場需求與趨勢,將扶貧移民和市場的需求有效融合,精準開設相應的工種進行培訓,力促主觀需要與客觀需求實現“雙贏”。截至2016年11月中旬,平桂區共開展扶貧移民培訓班18期,開設的叉車、鉗工、維修電工、摩托車維修、廚師、育嬰員等培訓工種適用性廣,參訓學員1310人,推薦到本地企業就業的學員463人,自主創業和勞務輸出567人。
二、找準抓手,助力脫貧攻堅
(一)創辦農民工創業園聚攏就業
平桂區緊緊抓住自治區農民工創業園建設試點項目落戶的契機,充分發揮農民工創業園選址于碳酸鈣新材料產業園規劃范圍內的優勢,圍繞“農民工+貧困戶+老鄉家園”三大特點,加大力度開展崗石生產加工“訂單式”培訓,以產業集群發展鼓勵有一技之長的貧困戶就地創業,同時支持勞動密集型企業入園并吸收安排貧困戶就地就近就業,對吸收扶貧移民就業達到35%以上的企業,平桂區在貸款貼息和技術改造等方面予以傾斜扶持。截至11月中旬,農民工創業園區已入駐企業13家,其中農民工創辦(合股)企業有6家,建成開工投產的企業有8家,企業開工投產率為61.5%,吸納就業人數960名,其中農民工有586名,占園區內就業總人數的61%。
(二)鼓勵自主創業帶動就業
一是鼓勵貧困勞動力自主創業脫貧。對有創業意愿并具備一定創業條件的貧困勞動力,給予免費創業能力培訓和創業指導等政策扶持,符合規定條件的給予小額擔保貸款貼息扶持,貸款額度最高達10萬元,貸款期限兩年,并予全額貼息。二是鼓勵能人創業帶動貧困勞動力就業。凡能人創辦的帶領貧困勞動力就業的有限責任公司、合伙企業、專業合作社等經濟實體,按規定給予兩年期限小額擔保貸款并予貼息扶持。貸款額度按帶動貧困勞動力就業人數、經營項目、還貸能力、信用狀況等具體情況確定。三是鼓勵企業吸納貧困勞動力就業。對當年新增崗位吸納貧困勞動力就業占用工總數10%以上,并與其簽訂1年以上勞動合同的,按規定享受社保補貼政策。截至11月中旬,平桂區人社局已完成創業扶貧小額擔保貸款465萬元,貼息20萬元。
(三)提升就業服務效能
做好就業信息的宣傳對接,對管理區企業缺工崗位進行統計分類,篩選出適合貧困勞動力就業的工作崗位,平桂區就業服務中心派出工作人員將崗位信息送至貧困戶家中,幫助符合崗位條件并有意愿到企業就業的貧困家庭勞動力與意向企業取得聯系,促其上崗就業。建立就業援助常態化機制。在轄區內常態化開展送就業、送援助服務活動,免費為貧困人口提供職業介紹、職業指導、就業信息等就業服務,幫助貧困對象不離鄉土、在本土企業就近就業。
三、強化措施,狠抓政策落實
(一)加強組織協調
平桂區人社局黨組高度重視移民精準扶貧工作,2016年初,成立了局農民工工作辦公室,統籌協調和具體組織實施精準扶貧工作。按照局黨組的部署,農民工工作辦公室認真組織工作人員深入鄉村,宣傳講解職業技能培訓的相關法規政策,引導鼓勵移民貧困勞動力進行“實踐+理論”訂單式培訓,努力提高其參與職業技能培訓積極性和主動性,促進平桂區農民工技能培訓工作順利進行。深入企業和勞動力市場開展調查,了解市場需求和企業的用工動向,積極組織移民、定點培訓機構與企業進行溝通,明確移民技能培訓職業培訓工種和專業,解決企業技能勞動力緊缺和移民的就業問題。
(二)整合培訓資金
民愿我為――夯基礎
三年前,武山縣對于楊文軒來說,只是一個地名、一個符號;三年后,武山已成為他生命的一部分,讓他魂牽夢繞、難分難舍。處在大山深處的改口村和康瓦坪村都是省國土資源廳的雙聯村,也是讓他這幾年激情燃燒的山村。“我來到武山工作的這三年,有苦有樂、有悲有喜、有感慨有感動,在大山深處的村子里,在雙聯扶貧路上,我經歷了不一樣的旅程、收獲了不一樣的人生。”
在選派任改口村第一書記之前,楊文軒就作為國土廳派出的專業技術人員多次到村,主持編制了供水、道路硬化和土地整治等規劃設計。 到改口村后,他堅持吃住在村,用了近半個月的時間,走遍了改口的家家戶戶,踏遍了全村的一草一木。通過調研,對村里的班子情況、黨員隊伍建設、農民的生產生活、外出務工經商和民風民俗等一系列情況,都摸得一清二楚,為第一書記工作的開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改口村300戶1281人、康瓦坪429戶1827人,兩個村都是地處山區的純農業村,沒有企業,經濟基礎薄弱,改善基礎設施、找準產業方向是首先解決的兩大問題。
改口村地處黃土丘陵溝壑區,人均耕地少,地塊破碎,絕大部分為山坡地。2013年開始,楊文軒結合自身專業優勢,親自擔任項目負責人帶領專業技術人員翻山越嶺,規劃每一塊田、布設每一條生產路,努力做到設計最優、資金最省、效益最好。兩年來申請土地整治項目資金近500萬元,整理土地3000多畝。全村的耕地由“三跑田”變為“三保田”,為下一步產業結構調整和土地流轉、農民增收打下基礎。
2015年,楊文軒調整到康瓦坪村擔任精準扶貧駐村工作隊隊長兼村黨支部第一書記,他與有關單位積極協調,多方奔走,申請資金280萬元,平整耕地近2000畝、修建沙化道路5公里。爭取項目資金200萬元,對21條主巷道和30條支巷道進行了硬化,開通、拓寬4.3公里村內道路,建成長55米的便民橋一座,徹底解決了群眾行路、師生上學及大棚蔬菜運輸等問題。去年,又積極申請立項了總投資450萬元的響河溝險村險段治理項目。不到半年時間,巷道硬化了、自來水入戶了,村級辦公場所也拔地而起,鄉親們的生活條件改善了、對組織的信任感增強了。原甘肅省國土資源廳黨組書記、廳長張力學和省國土廳規劃院院長馮永忠到村時村民們都熱情的圍在他們身邊,感謝國土資源廳的幫扶,一名老黨員說:“國土廳這兩年做得比我們的先人還要好,后生的媳婦也好找了。”
民富我榮――建產業
路途再遠,遠不過燃燒的夢,現實再難,難不倒圓夢的心。駐村以來,他始終秉持實干精神,懷著謙虛謹慎、拜群眾為師的態度,跟著群眾學,帶著群眾干,干給群眾看。
“我們的第一書記攢勁得很,給村上辦了好多事情呢”。鄉親們說,楊書記這人,整天就在他務作的大棚里勞動,像袁隆平一樣搞研究呢。當初我們以為他只是來玩玩看看的,沒想到竟然駐扎在村上,還種起了莊稼,全村人都被這個說著普通話的“村里人”服哈了!
在棚子里勞動的楊文軒,已經少了幾分剛到武山時的學者氣息,多了幾分農村人的樸實和憨厚,泥巴沾滿了褲腿,臉上黑乎乎的。看起來,這哪里是省廳來的干部,言談舉止間儼然一個正兒八經的“村里人”嘛。和他握手時能聞到身上的泥土氣息、感受到厚實的力量。
楊文軒認為,村里一直有大規模種植架豆王的傳統,這種露天蔬菜種植模式附加值比較低,畝均增收4000多元,相比大棚蔬菜效益低。他經常在想,能不能把塑料大棚搬到山上去,村里人都說,缺水、技術等等困難很多,搞不了。他帶著疑問,請教了縣蔬菜部門技術人員,大家實地看后,一致認為可以搞,缺水問題可以想辦法解決。在技術人員的支持下,他自建了一個塑料大棚,種上了辣椒、西紅柿、茄子等蔬菜,每天親自務做并做記錄。
一個在省城坐辦公室的人,在邊遠的村子里務起了蔬菜,還親自建起了棚子,而且要把塑料大棚種到山上去,這是多少蔬菜專家們干了多少年還沒解決的課題,他這個外行竟然要嘗試,能行嗎? 經過和村“兩委”班子、群眾代表多次的討論研究,他提出了“蔬菜養殖打基礎,核桃旅游鼓腰包”的村產業發展思路。
說干就干,楊文軒和群眾一起改建山地日光溫室140座,種上了西紅柿、辣椒、黃瓜等反季蔬菜,全村蔬菜種植面積由原來的240畝增加到380畝;建成核桃園1處,推廣種植全膜玉米600畝、地膜洋芋300畝、黨參200畝。組織村上的婦女和閑散人員開展外出務工,年均收入都在2.5萬元以上。依托水簾洞景區,建成農家樂6家,年創收達10余萬元。
后來看到群眾的收入增加了,他這個第一書記的腰桿也直了,感覺也拉近了和村民心與心的距離,在一起的起早貪黑中,他眼中的群眾越來越親近。
康瓦坪村如何實現長遠發展?楊文軒認為村里必須要有自己的優勢產業做支撐。在改口村,他鼓勵大家發揮地域優勢,大力發展鄉村旅游和農家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康瓦坪村地處高寒山區,發揮什么優勢呢?在與群眾交談時,他了解到,康瓦坪村經過土地整理項目的土地有很多,楊文軒和村里的群眾商議,打算拿出一部分土地種植花椒樹,今年建成200畝優質花椒園,明年再發展600畝,前期套種旱作正茬架豆,這樣群眾的致富門路又多了一條。經過研究,村上確定了林果業、養殖業和蔬菜種植三大產業。
楊文軒想,有思路,還不行,還得有開闊的眼界,有發展的技術。他帶上村里有養殖意愿的群眾去隴南康縣考察學習,又培訓土雞養殖技術,成立了土雞養殖專業合作社。合作社成立的當天,楊文軒自己帶頭投錢人股,明確到年終土雞出欄時收回本金。他的行動,打消了群眾的風險顧慮,帶動了大家養殖的積極性。很快,各個土雞養殖雞舍修好了,1500只雞苗入欄。
在楊文軒充滿自信的眼神中,讓鄉親們看到,土雞變成了金鳳凰。
一是攥緊拳頭攻堅。聚焦脫貧攻堅重點區域,集中精力、集中資源打好攻堅戰。研究制定《河北省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工作推進方案》,針對全省10個深度貧困縣、20個重點鄉鎮和200個重點貧困村,按照“一個目標、一位領導、一支隊伍、一個方案、一套機制”的要求,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確保深度貧困地區如期實現脫貧攻堅任務目標。
二是瞄準靶向發力。緊緊圍繞脫貧攻堅重點難點問題,全力打好易地扶貧搬遷、產業就業扶貧、社保政策兜底、基礎設施建設這四場硬仗,科學制定脫貧方案,全面落實幫扶措施,確保貧困群眾和全國人民一道,共同邁進小康社會。
為確保疫情防控期間,扶貧工作扎實有效推進,經研究,決定成立扶貧工作領導小組,領導小組名單如下:
組 長:*** 黨組書記、局長
副組長:*** 黨組副書記、副局長
*** 黨組成員、副局長
*** 黨組成員、副局長
*** 黨組成員、副局長
成 員:各股室負責人及局下屬事業單位負責人
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室主任由***同志兼任,負責扶貧工作日常事務及綜合協調工作。
二、扎實做好“一幫一聯”工作
自開展疫情防控工作以來,局領導班子認真抓好疫情防控及脫貧攻堅一幫一聯工作。局主要領導到幫扶聯系村指導疫情防控工作和脫貧攻堅工作共6次,聽取第一書記工作匯報4次,較好的了解了幫扶聯系村的各項工作開展情況。局其他領導分別帶領4名干部組成工作組進駐**村開展疫情防控及協助開展脫貧攻堅工作,共計指導項目建設4個,指導復產復工2次。
積極組織各幫扶聯系人認真開展扶貧幫扶工作,利用單位微信群,QQ群等方式方法組織好幫扶干部做好本年度幫扶工作計劃,按要求做好受疫情影響產業統計工作。積極宣傳防疫知識和就業政策,積極推動各幫扶對象利用疫情防控期間發展農業生產,截止3月2日,***村共計發展養魚10畝,創新發展產業15畝,新種經濟林木65畝;創新發展產業 畝,新種經濟林木 畝。較好的做到了疫情防控和脫貧攻堅工作兩不誤。
疫情較輕的村委,有序組織駐村工作隊員、幫扶干部在協助貧困村、貧困戶抓好疫情防控的同時,指導制定脫貧發展計劃,落實扶貧政策和項目,保證脫貧攻堅工作有序開展。疫情形勢嚴峻的村委,要積極創新幫扶方式,采取電話、微信等方式開展幫扶和疫情指導。
三、搶抓時效恢復生產
利用抓項目建設的優勢,在疫情防控期間超前謀劃指導**村做好2020年項目建設各項前期準備,指導**村要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時做好項目建設及復工復產各項準備工作。2月24日,***建設項目順利復工;3月3日***建設項目正式開工。***工程項目前期各項工作進展順利。項目的復工開工建設,為順利完成今年脫貧攻堅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尊敬的各位領導,同志們:
我匯報的題目是《以機制為基石,以行動促成效,確保貧困人口參保全覆蓋》。今年以來,在省市醫保局和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把醫保扶貧作為首要政治任務、重大民心工程、重要基礎支撐,按照《×市醫保扶貧工作方案》要求,綜合施策,精準發力,傾力打造醫保扶貧“××做法”。目前,我縣×年度低保人員×人已全部參保;特困人員×人已全部參保;按脫貧享受政策管理人員共×人已全部參保,確保貧困人口實現參保×%全覆蓋。
一、暢通“信息鏈”,構建“數據網”,夯實第一基礎。
前期基礎工作做得好、底子打得牢,后期參保核對、動態調整過程中,就會明顯提高效率,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們堅持把基礎信息作為第一道關口,建立數據共享機制、信息比對機制、審核報批機制、部門協作機制,確保基礎數據真實、準確。
一是打破信息壁壘。聯合縣扶貧數據信息專班,積極主動與民政、公安、殘聯等部門對接,核準我縣貧困人口人員明細,將各部門提供的人員明細發送至各鄉鎮(街道),由鄉鎮醫保所和民政辦、扶貧辦所掌握的貧困人員明細做初步對比,實現數據信息共享共用。
二是實行動態管理。對全縣醫保扶貧工作情況統計分析和扶貧對象動態管理,反復比對各類人群數據庫,溝通縣鄉村三級和幫扶責任人,對貧困戶醫保數據進行核準,為參保人員標識低保、五保和精準扶貧等免繳費認定信息。
三是嚴格申請審核。上一年度×月×日前各鄉鎮報送精準扶貧認定信息申請,我局對各鄉鎮報送的申請材料進行審核,對審核通過人員做扶貧標識,確保參保人員次年正常享受醫療保險報銷待遇。
二、堅持“三步走”,定期“回頭看”,形成“閉合”環路。
第一步:對貧困人口進行參保初篩。針對貧困人口信息動態調整,將新增脫貧享受政策人員、即時幫扶人員、低保、特困人員及時納入醫保扶貧的保障范圍。
第二步:經第一步初篩問題整改后,再次導出整改后我縣×年度醫保系統內所有免繳費人員明細與精準扶貧標識明細,與扶貧信息專班提供的人員明細、進行二次校對、交叉對比,在再次校對的過程中又發現一類新的問題,精準扶貧人員個人繳費的已退費完畢,但免繳費認定個別人員存在漏做的現象,針對這種情況我們是采取即時補做免繳費認定。
第三步:整改完以后,我們第三次導出整改后我縣×年度醫保系統內所有免繳費人員明細與精準扶貧標識明細,與扶貧信息專班提供的人員明細、進行第三次校對、交叉對比,將比對結果再及時反饋給縣扶貧數據信息專班,形成了“閉環”管理的模式。在“三步走”的過程中,我們每一步都進行了“回頭看”,將“回頭看”工作貫穿于整個“三步走”的過程中,進行查缺補漏,糾正偏差,進行“對癥下藥”、進行“精準施策”。
三、破解“新難題”,提升“精準度”,鞏固工作成效。
通過對增減人員明細進行反復校對、交叉對比,我們及時梳理工作中發現的×個方面的問題,逐一制定了解決方案:
第一,對貧困人員失聯的:與縣扶貧辦、公安局協調、與失聯家屬家屬進行溝通,對因失聯人員不符合公安局系統的注銷戶口人員、家屬表示不放棄尋找的,我們為其繼續保留醫療保險扶貧待遇,確保失蹤人員返回后能繼續享受待遇。
第二,對貧困人員死亡、精準扶貧人員脫貧不享受待遇人員、低保、特困人員取消待遇的:根據扶貧辦提供的死亡信息,與殯儀館提供的死亡數據再次校對,死亡人員做醫療保險參保中斷和標識中斷處理,標識中斷于死亡的月份,保障死亡之前的醫療扶貧待遇正常享受;脫貧不享受待遇人員名單(含低保、特困取消待遇人員),做標識中斷處理,但是免繳費認定保留,確保脫貧不享受待遇人員當年度的基本醫療保險待遇正常享受。
第三,對精準扶貧人員在縣外參保的:首先與本人或家屬進行溝通,向其宣傳醫療扶貧待遇。選擇回××縣參保的,我局立即與其參保所在地醫保局進行協調,在當地醫保局完成退費后,我縣及時進行免繳費認定和扶貧標識。對于經鄉鎮工作人員協調、包村干部溝通宣傳扶貧政策后,依然自愿放棄回××參保的人員,我們請其提交自愿放棄醫保扶貧待遇承諾書。
第四,對貧困人口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的:目前,我縣精準扶貧人員有×人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我們已匯總形成臺賬,定期進行核對,一旦其職工醫療保險中斷,及時為其參加居民醫保。
深入貫徹黨的精神和系列講話精神,繼續堅持精準扶貧工作方針,以縣委、縣政府總體脫貧攻堅實施意見為指導,以解決貧困群眾溫飽、促進貧困群眾增收為目標,努力改善貧困村的基礎設施,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扶貧標準,扎實開展科技扶貧、產業扶貧、教育扶貧等專項扶貧工作措施,努力實現扶貧對象穩定脫貧的工作目標,確保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
二、村情民況
村位于東臨鎮政府往南20公里,為本鎮最南邊行政村,205國道、高速公路貫穿該村,轄12個村民小組,總戶數450戶,1940人,耕地面積1026畝,林地1942畝。有公益林、成材林、灌木林、毛竹、喏葉、茶園等;水田面積近千畝。村民收入主要依靠林業、茶葉、箬葉、毛竹、養殖業等。共有建檔立卡貧困戶37戶77人,2015年脫貧10戶25人,2017年脫貧10戶15人,2018年已脫貧17戶37人。
三、貧困原因
一是資金緊缺,缺乏先進的種植和養殖技術,土地貧瘠,產出不高,無支柱產業支撐,嚴重制約產業發展。二是部分村民文化素質偏低,缺乏技術又不學技術,缺乏市場經濟效益觀念,不懂賺錢途徑和經商理念,只能從事簡單的體力勞動,賺取低廉的勞動報酬。三是因病、因殘、年老體弱人群較多。
四、幫扶舉措
一是積極保障財政投入。認真研究上級出臺的各項扶貧支持政策,加大與省、市財政工作銜接、匯報力度,積極為扶貧聯系點爭取扶貧開發項目,加大村內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
二是對因病、因殘、年老體弱致貧的貧困戶,重在生活救助。幫助其申請醫療扶貧、民政救助及子女教育資助等,在春節、中秋等重大節日上門走訪慰問,并發動干部職工及社會各界人士對其進行捐助。
三是對缺技術、缺資金致貧的貧困戶,重在產業扶持。聯系縣農委和人社局定期組織專業技術人員免費到村里開展農村適用技術培訓和就業技能培訓。發動種養殖大戶到村傳授經驗,提高貧困戶致富技能。對有脫貧愿望又缺資金而無法起步的貧困戶,幫助他們落實一些種養殖等投資少、見效快的生產項目,并給予一定的資金扶持。
明確“靶向”,制定出臺“1+11”攻堅方案。按照全縣“一盤棋”的系統思維,制定出臺以扶貧攻堅實施意見為總綱,以貧困村“銷號”、貧困人口“越線”、第一書記選派、集團幫扶、駐村工作隊、目標考核、資金整合、項目建設、“三留守”和殘疾人關愛、鄉村旅游發展為配套的“1+11”扶貧攻堅方案。
樹好“靶標”,建立精準脫貧攻堅規劃體系。全面深入查找貧困村和貧困農戶的致貧因素,找準貧困“病因”。按照“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因戶施策、因人施策”的原則,精心建立縣、鄉(鎮)、村、戶融合配套的脫貧攻堅規劃體系,精準規劃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產業發展、人口素質提升等各類扶貧攻堅項目2631個,為全面實現精準扶貧、精準脫貧開出了根治“藥方”。
圈定“靶場”,啟動實施十大扶貧攻堅行動。按照“結合縣情、整合資源、融合推進、競合發展”的原則,制定出臺扶貧項目資金整合政策并分解下達目標任務,整合集聚各部門、各行業、各扶貧集團的各類扶貧項目資金16.375億元,并集中投向基礎設施、生態修復、扶貧搬遷、旅游富民、特色產業、精準到戶、社會救助、教育扶貧、社會扶貧、基層建設“十大”扶貧攻堅行動項目建設,著力建構了項目資金“向貧困村聚集、向貧困戶聚焦”的精準發力格局,不斷形成項目資源的融合驅動優勢。
鎖定“靶心”,層層簽訂脫貧攻堅責任書。圍繞兩年脫貧“摘帽”的攻堅目標,按照“縣級統籌、鄉鎮落實、工作到村、責任到人”的原則,將“十大”攻堅行動和精準脫貧目標任務層層分解落實到各鄉鎮、縣級各單位部門和各扶貧集團,并層層簽訂脫貧目標責任書和脫貧攻堅承諾書,建立完善了“不脫貧困帽、就脫烏紗帽”的目標考核機制。按照“市管領導干部定點聯系一個鄉鎮、幫扶10戶貧困農戶,縣管領導干部定點聯系1個貧困村、幫扶5戶貧困戶,科級及以下干部幫扶2-3戶貧困戶”的對接幫扶方式,實現了26個鄉鎮、75個貧困村和1.6萬戶貧困戶對接幫扶的全面覆蓋,并督促每一名幫扶干部建立幫扶工作臺賬并立下了限期脫貧“軍令狀”。
制定 “硬舉措”
結合市委、市政府制定出臺的“1+1+13”政策體系,按照“雙向對接、量身定制、精準扶持、全面覆蓋”的原則,武隆縣制定出臺了“5+19”的扶貧攻堅政策體系。
生態扶貧搬遷差異化補助政策。加大高山生態扶貧搬遷差異化扶持力度,將建卡貧困戶高山生態扶貧搬遷補助標準由8000元/人提高到1萬元/人;對縣內轉戶進城安置的按照7000元/人,整戶轉至縣外的按9000元/人的標準進行補助;對291戶深度貧困的無房戶和窩棚戶,按照5萬元/戶的標準予以兜底解決;對農村C級危房改造的建卡貧困農戶,給予7500元的危舊房改造補助,對D級危房改造的建卡貧困農戶給予21000元的危舊房改造補助,確保在兩年內全面消除無房戶、窩棚戶和危房戶。
產業扶貧精準到戶全覆蓋政策。制定出臺產業扶貧到戶政策,促進產業扶貧由“大水漫灌”向“精準滴灌”方式轉變。對貧困戶借款發展產業項目的,給予5萬元以內的小額貸款貼息;對貧困戶發展種、養、加產業項目的,按照每戶1500元的標準給予種苗、種畜和加工機具補助;對農戶發展鄉村旅游的,按照每個床位500元的標準給予一次性補助,達到三星、四星、五星標準的,則分別給予1至3萬元的獎勵。
特殊困難群體救助全覆蓋政策。開展建卡貧困對象重新識別確認工作,制定出臺特殊困難群體救助兜底覆蓋政策,對不具有開發和脫貧能力的孤寡、老弱、病殘等“能力性”貧困對象,全部納入最低生活保障兜底覆蓋范圍;將因災、因病導致家庭特別困難的農戶給予1萬元以下的特殊困難救助金;將全縣“三留守”和殘疾人員,全部納入關愛行動覆蓋范圍,對孤兒和困境(失依)兒童,每人每月給予600元生活補貼,對60至100周歲的失能留守老人,每人每月補助100至300元的老齡津貼,以確保他們在精神和物質生活上都能得到有效救助。此外,對購買城鎮商品房、購買家用汽車、入股經商辦企業、財政供養人員等已實現脫貧的四類建卡貧困對象,則全部終止相應的扶持政策。
教育培訓扶貧資助全覆蓋政策。制定出臺教育培訓扶貧資助政策,預算設立縣級財政專項助學基金,將國家和市上教育扶貧對策未能覆蓋到的貧困家庭學生,全部列入資助覆蓋范圍。對正在上大學和普通高中的貧困家庭子女,按照每人每學年3000元的標準進行資助;對就讀中、高職的貧困家庭學生,分別按照每人每學年2500元、3000元的標準予以補助;對貧困家庭幼兒、孤兒、殘疾兒入園實現資助全覆蓋。
扶貧保險精準到人全覆蓋政策。將全縣所有建卡貧困人口按照28元/人的標準,全部納入小額意外傷害保險覆蓋范圍;按照每人2元的標準,將全縣建卡貧困農戶全部列入自然災害公眾意外險和房屋保險覆蓋范圍;對患重大疾病的建卡貧困戶和“兩癌”婦女實施特殊醫療救助;按18元/人的補助標準,將18周歲以上的建卡貧困人口全部列入大病醫療補充保險范圍,最高報銷額度為20萬元。
開辟 “新路徑”
武隆縣緊緊圍繞“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和縣委、縣政府確立的“4+2”戰略目標,堅持按照“扶貧開發與生態保護協調并重、扶貧開發與生態旅游同步推進、扶貧開發與電子商務互聯互通、扶貧開發與要素股權互融互促”的原則,著力開辟以“四個+”為載體的融合驅動精準脫貧與持續發展路徑。
“生態+精準扶貧”引領脫貧發展新方向。啟動實施生態修復攻堅行動,整合林業、水利、土地整治、農業綜合開發等各類項目資源,扶持引導貧困村和貧困農戶通過實施退耕還林、天然保護林、水土保持林、石漠化治理等生態工程,結合發展特色林果、高山茶葉、中藥材等長效產業項目6.5萬畝,帶動1.2萬建卡貧困農戶實現了持續增收和穩定脫貧。按照生態搬遷與生態修復同步推進的原則,整合生態扶貧搬遷、最美鄉村建設、特色效益農業等各類項目資金,著力推進高山生態扶貧當年搬遷、當年修復和產業配套工程,有效實現了建設項目的當年修復率達到100%。結合縣域旅游業發展的引擎驅動,整合最美鄉村、環境連片綜合整治、鄉村旅游發展等各類項目資源,切實加大傳統村落保護和貧困村生活垃圾處理、污水治理、改廁及村莊綠化美化力度,既有效改善了貧困村和貧困戶的生產生活條件,同時也為建設美麗宜居鄉村、融合發展鄉村旅游和民俗文化旅游創造了良好條件。如:白馬鎮豹巖村天尺坪將高山有機茶葉產業、高山生態扶貧搬遷、最美鄉村建設、鄉村旅游等項目進行深度融合,合力打造出了全市唯一的2015年度“中國十大最美鄉村”品牌,有效帶動貧困農戶通過發展茶旅融合生態產業實現了穩定增收和脫貧致富。
“旅游+精準扶貧”打造脫貧發展新引擎。依托武隆旅游業蓬勃發展的引擎驅動,按照“農旅融合、文旅互促、點線結合、示范引領、全域發展”的思路,制定出臺《關于加快鄉村旅游發展的意見》,重點圍繞旅游景區周邊、旅游環道沿線、鄉村旅游示范村(點)等區域,合力打造以“觀光體驗、休閑度假、科普教育、避暑養生”等為主要功能的旅游扶貧示范線路3條和鄉村旅游示范村(點)10個。落實用地支持、投資融資、資源整合等各類保障性政策舉措,扶持貧困農戶參與鄉村旅游配套服務產業發展,實現自主創業和穩定就業。目前,全縣已發展農家樂和鄉村游客接待戶1695戶,2015年接待鄉村游客330萬人次,收入突破3.5億元。如:雙河鄉木根村的建卡貧困戶賈萬春、王小明通過扶持發展農家樂,僅當年夏季兩三個月就實現接待收入10余萬元而一舉脫貧。
“電商+精準扶貧”搭建脫貧發展新平臺。制定出臺《加快推進農村電子商務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按照“打造線上商品品牌、建好線下產品基地、構建電商配套體系、推進產業互融互促”的原則,包裝推出羊角豆腐干、羊角老醋、仙女紅茶葉、芙蓉江野魚、土坎苕粉、野生蜂蜜、漢平蜜柚、豬腰棗等20余個品牌產品,不斷延伸線上商品供給鏈條。圍繞扶貧與農業6條精品示范線路和49個產業示范基地,合理布局和精心培育了鄉村旅游、綠色蔬菜、有機茶葉、特色林果和配套加工等綠色產業體系,同時按照1500元/戶的到戶補助標準,扶持建卡貧困農戶參與線下產品基地建設與發展。加大電商平臺扶持發展力度,建成3個農產品產地集配中心,扶持發展農家店146個、農資店61個和電子商務企業400多家,不斷完善電商發展平臺功能,著力暢通產業基地與市場終端的連接通道。如:和順鎮海螺村的殘疾貧困戶張永紅通過發展電商,不僅實現了每年20萬余元的經濟收入,同時還幫助當地農戶解決了農副產品銷售難和日用商品購買難的問題。
“資源+精準扶貧”激活脫貧發展新活力。按照“面向市場化、要素股權化、經營集約化、發展鏈條化”的原則,引導貧困農戶將土地、林地、閑置房產、勞動力等要素資源,通過股權量化方式與市場主體進行捆綁發展,同時建立完善管理分工機制和利益聯結機制。如:雙河鄉在發展高山蔬菜產業過程中,扶貧龍頭企業渝蔬農業公司通過吸收農戶土地、勞動力等資源入股方式,吸納400余戶菜農共同建立了“股權量化到戶、質量終端負責、利益終端分配、農企互利共贏”的要素資源股權捆綁經營模式,有效帶動264戶貧困農戶實現脫貧致富。
獎懲“雙向制”
以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為引領,認真落實中、省、市、區關于精準扶貧的工作部署,以“四個切實”(切實落實領導責任、切實做到精準扶貧、切實強化社會合力、切實加強基層組織)為基本要求,以“六個精準”(精準扶持對象、精準項目安排、精準資金使用、精準措施到戶、精準因村派人、精準脫貧成效)為努力方向,以“五個一批”(產業培養扶持一批、能力提升就業一批、社會保障兜底一批、醫療救助扶持一批、重大項目帶動一批)為重點內容,整合資金資源,扎實推進貧困村交通、水利、電力、通訊、環保、衛生等各項基礎設施建設,積極引導農戶創新創業,加快貧困村全面小康建設步伐。
二、工作內容
(一)完成剩余脫貧任務。堅持“不漏一戶、不落一人”的脫貧攻堅目標,制定剩余貧困人口脫貧銷號工作方案,堅持“兩不愁三保障”標準,整合資源力量,補齊達標短板,確保如期完成剩貧困人口脫貧目標。
(二)加強脫貧監測預警。對脫貧監測戶和戶邊緣戶適時開展監測,逐戶制定鞏固脫貧成果方案,定期分析情況,落實各項措施,加大幫扶(助)力度,確保穩定脫貧。定期對脫貧不穩定人口進行監測預警,每月摸排并建立監測臺賬,切實提高脫貧的穩定性、可持續性。常態化開展發生貧困人口和貧困邊緣戶摸底工作,將新發生貧困人口納入幫扶對象,將貧困邊緣戶納入幫助對象。
(三)扎實推進專項扶貧。深入貫徹落實區委、區政府打贏脫貧攻堅戰三年行動實施意見,科學規劃道路建設項目,根據退出村實際情況,分類別、分區域對脫貧人口、退出村開展差異化、精準化扶持。
(四)抓好住房安全保障。通過集中培訓、集中組織的方式,對所有建檔立卡貧困戶住房安全情況開展拉網式排查,全面摸清住房安全保障突出問題,對存在安全鑒定不準確、危房改造不徹底、住房功能不完善、偏房質量不安全、改造意愿不穩定等問題逐戶制定措施,今年6月底全部完成整改銷號。
(五)抓好飲用水安全保障。全覆蓋排查建檔立卡貧困戶安全飲用水保障情況,重點排查建檔立卡貧困戶飲水量、水質是否達標,用水方便程度和供水保證率是否符合相關要求。對存在季節性缺水、水質不達標和已解決安全飲水問題的貧困人口又出現飲水困難的逐戶制定措施,今年6月底全部完成整改銷號工作。
(六)抓好脫貧攻堅政策落實。加強排查貧困戶各類政策落實情況,整合資源力量,及時對標整改。教育扶貧政策方面。繼續落實控輟保學“六長責任制”,對因病、因殘不能到校就讀的貧困家庭子女,全面落實送教上門政策,確保貧困戶家庭無義務教育階段輟學學生。落實省外就讀學生資助、義務教育“三免一補”、貧困中高學生“雨露計劃”等各類教育資助政策體系,學生資助實現應助盡助。健康扶貧政策方面。繼續落實貧困人口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個人繳費財政補貼政策,全面落實貧困人口“十免四補助”和縣域內定點醫療機構住院治療先診療后付費政策,確保縣域內住院自付費用占比不超過10%。持續開展慢病認定,提高慢病政策知曉度,確保縣域內慢病門診個人自付費用占比不超過10%。完善貧困群眾健康檔案,推進家庭醫生簽約服務。
(七)抓好數據質量核實核準。按照全國扶貧開發信息系統錄入要求,開展部分村數據質量剖析,抓好培訓,采取大排查的組織方式和錄入方式,全面摸清建檔立卡和項目庫建設數據不真實、不完整、不準確的問題,核實核準整改到位。加強數據統計監測,確系統數據、幫扶手冊、明白卡與扶貧對象實際情況“四個一致”,做到“賬實相符”“賬賬相符”。根據中、省安排部署,組織開展脫貧攻堅普查,重點圍繞建檔立卡貧困戶“兩不愁三保障”實現情況、獲得幫扶、參與扶貧項目情況,村級基礎設施、基本公共服務、產業發展、社會保障、精準幫扶、資料歸檔等內容做好普查準備,做到脫貧攻堅過程清楚、結果真實,確保脫貧攻堅全面普查過關過硬。
(八)抓好項目建設和資金管理。按照鎮村申報需求、部門踏勘規劃、會議集中審定程序,統籌安排扶貧道路建設項目。對扶貧道路項目順排工序、倒排工期,堅持每月調度,落實主管部門一線指揮督戰、實施單位一線主戰推進機制,全面加快項目進度,嚴把項目質量。優化資金撥付和報賬流程,健項目評審、竣工驗收、財務決算機制,確保年度支出進度達到95%以上。
(九)抓好各類問題整改。抓好落實“兩不愁三保障”回頭看。大排查和“三落實”“三精準”“三保障”回頭看發現問題徹底整改,抓好脫貧攻堅年度成效考核、巡視巡察督查、審計監察、績效評價等各級反饋各類問題整改,梳理臺賬,落實措施,明確時限,逐條驗收銷號。
(十)嚴格駐村和結對幫扶管理。加強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管理,對能力不能勝任、履職不合格及時調整召回,同時加強干部結對幫扶的動態管理,根據人員變化及時調整更新,確保所有貧困戶幫扶責任人全覆蓋。
三、工作保障
(一)加強組織領導。局成立了精準扶貧領導小組,由局黨組書記任組長,局班子成員任副組長,局屬各單位、機關各股室相關負責人為成員的精準扶貧領導小組,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負責統籌協調精準扶貧日常事務。
二、整合專項資金,開辟整村扶貧新渠道。以農村危舊土坯房改造為抓手,把分散式的扶貧變為集中開發、把單項工作變為全面推進、把“單兵突擊”變為“打好組合拳”。按照分級負責、有序推進的原則,對貧困人口相對集中、經濟基礎薄弱、基礎設施較差的29個扶貧重點村啟動整村幫扶工程。多渠道策劃、包裝、捆綁幫扶項目,積極協調財政、交通、農業、水利、電力、國土、城建、教育等涉農項目資金,加快貧困村環境整治、地質災害防治、電網改造升級、通信網絡等項目建設,不斷強化發展機體,改變貧困地區落后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