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調查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2-07-20 12:42:49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農業調查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農業調查論文

篇(1)

2.職業滿意度在接受調查的畢業生中,專業對口的占38.46%,基本對口的占19.23%,畢業生對目前所從事職業滿意度較低,民營企業員工流失率普遍偏高(一些企業的員工流失率在40%左右),近半數畢業生有過轉崗經歷。調查結果顯示,愿意繼續從事目前職業崗位的員工占40.21%,不愿意但會堅持的占21.56%,有轉崗意向的占38.23%。

3.創業情況受調查畢業生中,有過創業經歷的有86人,其中創業成功的為32人,主要集中在種植和養殖專業。創業成功者大都利用自己的專業技術、家庭承包的耕地和政府提供的小額貸款進行創業,資產總額大多在50萬元以下。

二、調查中發現的突出問題

1.學生就業意識差,對就業市場狀況認識不足受調查的學生普遍反映,畢業前對就業市場認識模糊,不能正確認識所面對的就業形勢,步入職場后發現對理想與現實間的差距一時難以適應。

2.職前準備不夠充分畢業生的專業技能水平與崗位要求間存在較大差距,增加了就業和職業生涯發展的難度。一些農村職業學校沒有很好地落實職業資格證書制度,學生就業前對所從事職業的能力要求、崗位規范了解不夠,職業生涯規劃不合理等都使得畢業生初入職場時難以適應。

3.市場監管不到位調查中發現,一些民營企業用工不規范,主要表現如下:部分經過簡單培訓的農民工無證上崗,充當了生產主力,這在一定程度上擠壓了中職生的就業空間。另外,民營企業特別是一些小型企業普遍采取生產車間分層承包的模式,企業只對產品負責,車間包工頭成了實際的雇主,存在延長勞動時間、拖欠工資等不合理現象。同時,民營企業大都為家族式管理,對員工事業發展缺乏長遠規劃,在薪酬和福利待遇方面管理不規范。

4.創業意識與能力不強職高畢業生初入社會既謹小慎微,又雄心勃勃,忽視了家庭環境和本地產業優勢為自己創業創造的有利條件。一些畢業生憑著激情盲目闖進一個陌生的領域。例如,一名種植專業畢業的女生開了一家餐館,從選址、招聘員工到經營均無成熟的計劃,開業后勉強維持半年,虧損10多萬元,最后只好關門了之。

三、建議

1.深化校企合作,推進課程改革此次調查表明,農村職業教育與就業市場對人才的實際需求脫節,學校的課程設置無法適應企業對人才的要求。企業和畢業生都認為學校專業課程開設缺乏針對性、理論與實踐脫節。建議深化校企合作,讓企業在學校專業建設、教材的確定、教學過程、專業實習計劃制訂等環節全面參與,強化實習實訓,實訓課程要占專業課的30%左右,增加學生動手操作的機會,其動手操作能力。

篇(2)

 

一、 引言

(一)研究背景及意義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對國家的糧食戰略安全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然而,農業作為一種天然的弱質產業,具有投入時期長、收益較低等特點,同時,由于農業經營過程中存在的自然條件、市場價格波動等因素的影響,農業又成為一種高風險產業。傳統上,我國是以小農經濟方式進行生產和經營的,這直接導致了農業從業者抗風險能力的缺乏。首先社會實踐論文,個體小農沒有足夠的能力對市場信息進行收集和整理,其經濟決策經常不能反映市場需求。其次,小農因為生產規模小,市場談判能力較弱,而無法通過談判降低生產成本,提高農產品價格論文開題報告。因此,農戶希望能通過一些制度和組織,與同業經營者,與上下游經營者進行結合,以減少風險,增加收入。于是,農業合作社劃時代地產生了。

自上世紀90年代初以來,全國各地掀起了一股興辦農業合作社的熱潮,各種形式和產業的合作社工作開展地如火如荼。特別是2006年《合作社法》頒布之后,農業合作社得到了更大范圍、更深層次地推廣,農業生產和經營開始煥發出新的生機。但是,目前的農業合作社出現了求量不求質、管理不規范、利潤分配不合理等一系列問題,如果不能及時解決這些問題社會實踐論文,農業合作社的進一步發展必將受到致命的打擊。

針對農業合作社所存在的問題,大批專家和學者都進行了不同角度的研究并提供了政策建議。一部分專家從合作社的產生和發展入手,分析了問題產生的內源性根據;也有一些專家著眼于合作社的組織結構,從管理和組織的角度進行探討;另外,也有相當多的專家通過研究認為合作社的立法才是關鍵之處。總之,專家們的研究大多是針對組織自身開展的,而針對農戶的研究相對較少。實際上,農戶是農業生產的主要微觀主體,具有主觀能動性,他們的態度和意愿直接決定了合作社的發展。

因此,本研究正是從農戶的角度出發,通過問卷調查、統計描述的方法,分析農戶參與農業合作社的現狀與態度,并計量分析農戶參加合作社的行為對收入的影響,從而為發展農業合作社規模、推廣合作優勢、更好地以合作社形式增強農業競爭力、保障農戶利益提供政策建議論文開題報告。

(二)文獻綜述

楊惠芳(2005)認為,解決農民增收的關鍵在組織創新,建立有利于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市場主體。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建立和發展,使我們找到了促進農業產業化和增加農民收入的一種有效組織形式和載體。

韓潔、薛桂霞(2007)認為,農業合作社對農民收入的影響是顯著的,這不僅表現在其市場經營和談判能力的增強社會實踐論文,更與生產一體化、二次分紅等因素有著密切關系。

王新利,李世武(2007)認為,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優越性是以增加農民收入為基礎的。要使這類組織獲得長遠而良好的發展,進而為解決三農問題提供強有力的幫助,政策的實行需要遵循這一基本原理。

二、 數據分析

(一)數據來源

本次數據由本班四位同學利用暑假時間前往丹陽市丹徒區實地調查獲得,我們走訪了當地茶葉合作社周邊的4個村落,共發放問卷220份,通過剔除信息明顯錯誤、前后矛盾和異常的問卷21份,實際有效問卷為199份,有效率高達90.45%。

(二)數據分析

1、數據分析分為描述分析和計量分析兩部分。在描述分析中,將參加合作社農戶與未參加合作社農戶戶主的年齡、文化程度、身份(是否村干部或黨員)以及家庭農業勞動力比例、農產品銷售價格等指標做橫向的比較,以此對這兩個群體的特征做出基本的描述。在計量分析中,選擇農戶總收入為被解釋變量,家庭種植規模、非農收入、是否加入合作社、生產資料成本為解釋變量,采用Cobb-Douglas模型進行計量。

2、描述統計:

(1)年齡:參加合作社的農戶戶主平均年齡為47.36歲,未參加合作社的農戶戶主平均年齡為47.40歲,且兩個群體中戶主年齡都是呈正態分布的,因此,戶主年齡沒有顯著差異論文開題報告。

(2)文化程度:將戶主受教育程度按文盲、小學、初中、高中或中專、大專及以上分別賦值為1、2、3、4、5社會實踐論文,則參加合作社的農戶中,這五項比例依次是0,8.82%,47.05%,26.47%,17.65%,平均值為3.14,未參加合作社的農戶中,這五項比例依次是0,12.12%,76.97%,4.84%,4.84%,平均值為3.11.從各種文化程度分布比例來說,未參加合作社的戶主文化程度相對較低,但總體均值較為接近,這是因為當地的教育模式以九年制義務教育為主,大部分戶主的文化程度都是初中社會實踐論文,以致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戶主絕對人數較少。

(3)身份:在參加合作社的農戶中,村干部或黨員的比例占到了50%,而沒有參加合作社的農戶中,村干部或黨員的比例僅為7.88%,有理由相信,身份的區別對參加合作社與否是有著較大影響的,這也與理論分析的結果吻合,通常認為擔任村干部或黨員的農戶覺悟較高,能夠積極響應號召,另外也需要起帶動作用,因此參與的意愿與可能性更高。

(4)家庭農業勞動力比例:在參加合作社的農戶中,平均家庭農業勞動力比例為64.67%,而對于未參加合作社的農戶,平均家庭農業勞動力比例為64.13%,同時兩個群體也符合正態分布。

(5)農產品銷售價格:本次調查對象為當地的曲阿茶葉合作社,通過調查了解到,大部分農戶每年采摘兩次茶葉。從問卷反映的情況來看,對于參加合作社的農戶社會實踐論文,第一次茶葉的平均出售價格是328.1元/斤,第二次茶葉平均出售價格是235.2元/斤;對于沒有參加合作社的農戶,第一次茶葉出售價格為319.6元/斤,第二次茶葉出售價格為227.4元/斤,且上述數據分布都較為緊湊。

3、計量分析:

被解釋變量為農戶總收入,以Y表示。解釋變量見下表:

 

表1 實證模型解釋變量說明

變量名稱 變量定義 平均值

D1 是否加入合作社:是=1,否=0 0.23

篇(3)

 

在當前世界環境壓力不斷增大、人們對健康要求越來越高的背景下,我國亟需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發展低碳經濟以及擴大內需完善經濟增長結構。發展低碳經濟、擴大內需的關鍵在于發展農村經濟,發展農村經濟除了傳統的政策支持、資金扶持外應通過發展金融和以金融為依托的產品、產業來實現。筆者耗時半年之久,對地處西南地區云南省水泄彝族鄉和重慶市李市鎮的金融和經濟狀況進行了深入調研,在此基礎上歸納出西南地區鄉鎮金融發展的困境及其根源,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和建議,以期通過繁榮西南農村金融來促進西南農村經濟的騰飛。

一、案例和數據來源說明

中國西南地區包括云南、貴州、四川和重慶四個省(市)。這四個省(市)地域相鄰、氣候相近、習俗趨同金融論文,廣大農村鄉鎮具有許多共同的特點。特色農業發達的村寨,農民人均純收入普遍較高,沒有特色農業而沿襲傳統農業地區的農民人均純收入普遍較低。中國西南地區的農業鄉鎮多以丘陵為主,山多平地少、耕地坡度較大而且貧瘠、勞動生產率普遍低下。云南和貴州兩省的農業鄉鎮存在人多地少勞務輸出量小和隱性失業等現象。重慶市和四川省都是中國西部主要勞務輸出省份,農村全勞動力多已外出務工,如重慶市江津區的油溪鎮、白沙鎮和李市鎮的勞務輸出率都在73%以上。水泄彝族鄉是云南省內的一個偏遠少數民族農業鄉,全鄉山高坡陡,谷大箐深,交通不便。2008年全鄉的總戶數為4705戶,農業戶達4229戶,占總戶數的90%。2008年全鄉第一產業中的種植業、畜牧業和林業產出分別為3105.42萬元、2711.63萬元、1535.56萬元,共7352.61萬元,一二三產業之比為:1.15:1:0.57小論文。二、三產業收入5801.94萬元,一產業是二、三產業之和的1.267倍。李市鎮是重慶市江津區下轄的一個鎮,2008年全鎮共有34248戶人家金融論文,其中有23559為農業住戶,農業住戶占68.5%。第一產業27557萬元、第二產業17626萬元、第三產業30281萬元。[②]李市鎮還是一個典型的勞務輸出型農業鄉鎮,勞務輸出率高達73.4%。由以上可看出,水泄彝族鄉和李市鎮當屬中國西南農業鄉鎮的典型。

本文主要采用問卷調查、訪談和電話調查三種方式了解情況和采集數據。問卷題目為《李市鎮經濟、金融發展調查問卷》,內容包括被訪戶主的基本信息,家庭收入和支出,融資目的和途徑、以及融資意愿、融資難易變化情況、金融對日常生活影響的感受等。問卷以戶為單位,一戶一份,共368份。問卷收發方式為現即發、即填、即收回。問卷涉及重慶市江津區李市鎮的11個社村中的7個,這七個社村分別為:林家嘴社區一社和二社、兩岔村、牌坊村、沙埂村、雙河村、孔目村,其中五個村中的被訪住戶絕大多數不識字,問卷均以問答代填的方式完成。水泄彝族鄉的調研方式主要通過走訪和電話調查的方式進行。電話調查對象包括村民和金融機構相關工作人員,電話調查農戶的樣本為隨機樣本,樣本總數共三十一戶,隨機抽出了咱咧村、啊波村、水泄村、啊林村、瓦廠村五個村寨。

二、中國西南地區農業鄉鎮金融發展現狀

透過水泄彝族鄉和李市鎮這兩個典型農業鄉鎮金融論文,可總結出中國西南地區農業鄉鎮金融發展主要存在以下幾個現象。

1.居民資金來源少,收入低

中國西南農業鄉鎮村民普遍資金來源少,收入不高。在中國西南地區發展特色農業的村民收入普遍較高,依靠傳統農業生活的村民收入普遍較低。如農村居民占全鄉人數96%的水泄彝族鄉,2008年適宜種植和盛產泡核桃的箐田、馬板河、馬栗林、舊寨、啊林寨等十多個自然村人均純收入超過6000元,高于全國平均水平2000多元。可是全鄉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僅為1908元,不到盛產泡核桃地區的三分之一,低于大理州平均水平1171元,少于云南省平均水平1202元,不到全國平均水平的一半[③]。李市鎮農村居民同樣以種植水稻、玉米等傳統農作物為主。該鎮是一個典型的勞務輸出型鄉鎮,2008年末從業人數44345人,勞動力輸出32543人,勞務輸出率高達73.4%。全鎮外出務工村民人均工資是當地收入的2倍,農民人均純收入高于全國779元。可是,依靠上班和從事商品零售業的鎮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僅為13082元金融論文,低于江津區346元、少于重慶市1286元、落后于全國2699元。[④]

2.居民多無融資概念,融資途徑以民間為主

調查發現,水泄彝族鄉和李市鎮村民基本沒有融資概念,部分機關工作人員對金融也比較陌生,不知融資為何物。在代填《李市鎮經濟、金融發展調查問卷》[⑤]時,問到需不需要融資時無人應答,只有把融資轉換為借錢、周轉資金后訪談才得以順利進行。該現象在李市鎮沙埂村和兩岔村尤為明顯。調查發現,村民融資一般通過民間渠道而不是金融機構小論文。問卷中回答融資途徑為“親戚朋友或同村人”的人數占了回答總數的65.3%。不愿到銀行貸款的原因認為手續繁瑣占32.8%,利息高占25.9%,限制條件多占24.1%。居民不愿到金融機構借貸的主要原因是民間融資成本小、利息少。問卷中認為民間融資不用支付利息占80%。

3.居民投資融資熱情高,但融資難

盡管生活在西南邊陲的鄉村小鎮,但許多村民也能緊跟時代的旋律,心中蘊藏著許多創業的火花和擁有較高的投融資熱情。問卷中回答“您有了錢最想做什么?”,回答“投資辦廠”的占56.5%;回答需要融資的人數占到72.5%。這充分說明西南地區鄉鎮居民融資需求和投融資熱情比較高。融資目的為做生意的占40.3%、購買農用生產資料占19.4%,其他多為建房、孩子上學和看病。雖然許多人需要融資金融論文,但普遍都認為融資比較難,調查問卷中回答融資很難的人數占45.3%、一般占39.6%,容易僅為6.6%,還有人回答“根本就貸不到款”。“貸款也是要講關系的”在走訪中有村民這樣告訴筆者。問卷中回答與往年相比融資變難的人數占40.4%,沒有變化的占50%,認為變容易的為9.6%。水泄彝族鄉的一些青年有建設養殖廠、制磚廠、釀酒廠、食品加工和保鮮廠等很好的創業構想,但苦于資金匱乏和缺少勇氣,這些創業的金點子僅為村民們茶余飯后的談資。

4.融資額度小,金融影響力不大

西南農業鄉鎮居民尤其是農村居民融資額度普遍偏小。問卷中回答融資額度1000元及以下的占了50%,許多村民回答借錢數額為三五百元甚至幾十元,目的僅僅以解生活中的燃眉之急。水泄彝族鄉村民與李市鎮情況相近,融資額度也普遍較小,除了孩子上學、生病、建房、娶親和創業外一般融資額度都在1000元一下。居民還款時間觀念也比較淡薄。在李市鎮的村寨走訪中有許多人回答還款時間是“有錢就還”。問卷中回答還款期限為一年的占42%、三個月至半年占26%、三個月之內占14%。在問及金融結構對生活影響時,42.2%的人認為沒有影響,影響不大的為37.3%金融論文,較大的占20.3%。在水泄彝族鄉的電話詢問中8%的人認為沒影響,65%的人認為影響不大,15%的人回答影響較大,12%的人認為影響很大。

5.貨幣化程度高,但金融對經濟發展貢獻率低

關于一國貨幣化程度指標應用比較廣泛的是麥金農(1973)提出的廣義貨幣量M2與名義GDP之比(M2/GDP)和戈德﹒史密斯(1969)提出的金融相關率FIR(Financial Internal Ratio)即金融資產與名義GDP之比。M2/GDP反映的是一個國家的金融深化過程中的經濟貨幣化水平,而FIR反映的是一國金融化過程中的經濟金融化水平。本文用M2/GDP來衡量李市鎮的貨幣化程度。考慮到李市鎮金融不發達、M0不多,用金融機構的貸款余額和存款余額之和代替M2[⑥]。從表1中可以看出李市鎮金融深化過程中貨幣化程度并不低,近5年的平均貨幣化程度在90%以上,但貸款余額與存款余額比太低,近5年平均比率不到12%,離75%的警戒線還很遙遠,這充分說明西部農業鄉鎮金融支持經濟發展的力度不夠,對當地經濟的貢獻率比較低小論文。詳見表1。

表1 李市鎮2003—2008年金融和經濟發展指標 單位:萬元

 

年份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GDP

42700

44336

51349

55481

70108

75464

年末金融機構存款余額

 

 

41570

46602

54292

57368

58609

年末金融機構貸款余額

 

 

5694

3964

5879

6478

6605

LM2/GDP(%)

 

 

106.60

98.48

108.45

91.07

86.42

貸款余額與存款余額比(%)

 

 

13.70

8.51

篇(4)

(一)專業口徑狹窄

傳統農學專業的學習對象主要是大田作物,如玉米、小麥、水稻,而北京郊區隨著城鎮建設的發展,三大作物的種植面積逐漸縮小,甚至生長期間需水量較大的水稻已經限制生產,小麥亦改為節水種植。有限的農用土地逐漸被籽種農業和設施農業的興起所占領,傳統農學專業人才應用的舞臺日漸縮小。

(二)專業課程老化

傳統農學專業的骨干課程主要是作物栽培學、耕作學和作物育種學。作物栽培學和耕作學課程的學習目標是提高糧食作物的產量,面對北京都市型農業中農作物種植的多元化、生產的機械化、設備的現代化和農業功能的轉化,其學習內容與北京農業的發展方向漸行漸遠。

(三)實踐教學簡化

學校正向綜合大學轉變,原本在校內的農場、實驗田逐漸被其他功能的建筑所替代,實踐教學遠離教學區,實驗課與理論課在不同場地進行,增大了實驗課的難度和成本,原來每天都要求觀察農作物生長情況的教學安排,在成本約束下,變成了一次,投入時間少,學生學農興趣很難形成。(四)動手能力弱化在教學改革“厚基礎”的大背景影響下,專業課時逐漸減少,相應的實踐學時也在減少,在規定的實踐教學時間內,很難培養學生扎實的實踐技能。實驗課中以驗證性實驗居多,教師無法得到學生掌握實驗技能情況的反饋,學生也以考試能過關的低標準要求自己,導致實驗設計能力差、獨立操作能力差。

二、專業方向與課程體系的改革

針對上述問題,按照北京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特點和專業教師的業務優勢,經過多方調研和論證,提出了“適合北京需求,培養都市型農業人才”的原則,修訂人才培養方案,調整專業方向,構建課程體系,增加實踐環節,爭創特色專業。

(一)調整專業方向

農學專業的支撐學科以作物遺傳育種學科為主,作物遺傳育種學科是北京農學院重點建設學科,碩士點之一,以農作物種質創新和新品種選育為特色,先后選育出6個小麥品種,6個玉米品種,4個小豆品種,2個大豆品種,師資力量在種子科學方面有優勢。其次,根據北京農業的發展方向,籽種農業將成為北京農業的優勢產業。因此,農學專業在2003年第一次改革時,將專業學習方向調整為“種子科學與工程”方向。2006年,又針對北京觀光休閑農業的發展需要,進一步拓展專業領域,借助本院園藝學科和北京都市農業研究院(北京農學院)的師資力量和教學條件,增設了“觀光農業”的學習方向。至此,農學專業包括:“種子科學與工程”和“觀光農業”兩個學習方向,形成了培養北京都市型農業中籽種農業、觀光農業兩個核心產業所需人才的新型農學專業,每年兩個專業方向各招收一個本科生班。農學專業的兩個專業方向直接針對北京都市型農業中籽種農業和觀光休閑農業的人才培養,特色鮮明。“種子科學與工程”專業方向側重于培養北京籽種產業發展需要的,掌握種子科學與工程技術等方面的理論、技能;懂得國內外種子法規、經營管理等方面的知識,能在種子管理部門、種子加工與生產、種子營銷企業等領域和部門,從事新品種選育、種子繁殖生產、種子檢驗、經營與管理等工作的專業人才;“觀光農業”專業方向側重于培養掌握觀光休閑農業、設施農業等現代農業技術,在農業觀光園區、農業文化旅游產業、高科技現代農業園區等部門和領域,從事技術指導、規劃設計、項目策劃和管理等工作的復合型專業人才。

(二)構建新型專業課程體系

2005年在北京市教委“農學專業課優化整合及骨干課程體系的研究”教改項目的支持下,根據專業學習方向和培養方案改革課程體系,并對課程內容和教學手段進行深入調整。經過反復修訂,形成了現在的專業課程體系。“種子科學與工程”專業方向的專業必修課包括:《植物育種學》《種子生物學》《種子生產學》《種子加工與貯藏》《種子檢驗學》《種子法規》《種子經營與管理學》等,專業選修課程包括:《種子營銷學》《作物栽培學》《耕作學》《園藝學概論》《植物種質資源學》《國際貿易學》等。專業課程體系以新品種選育、種子生產、加工、貯藏、質量檢驗、經營管理為主線,涉及種業產業化方方面面的知識;“觀光農業”專業方向的專業必修課為《農業生態學》《植物種質資源學》《觀光農業》《現代農業生產原理與技術》《都市農業發展規劃》《都市型農業評價案例分析》等,專業選修課程包括:《新農村發展規劃》《現代設施農業》《有機農業》《籽種農業》《農業項目投資與評估》《城市園林與綠化》《觀賞植物裝飾與應用》等,形成了以觀光休閑園區、現代高科技園區建設、管理為主線的課程體系。課程內容均面向北京農業生產需求,很多課程沒有現成教材,任課教師就邊學習、邊總結、邊教學。學生感到學的知識理論聯系實際,有用武之地,增強了學習興趣和主動性。通過專業方向和課程體系的設置,保證每個學生都有學習方向,每個學生都有專業特長。

(三)增加實踐教學環節

篇(5)

農村區域發展專業是教育部在 1998 年為適應新農村建設需要而設立的專業。專業的定位是立足農村,面向農業產業,解決“三農”問題,其培養目標一般被認為是“面向農業科技推廣、面向農村企業經管、面向農村社會管理、面向區域協調發展”的專業教育方向;“培養具備農業和農村區域發展方面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能在農業推廣管理部門、農業企業、事業單位、政府及其職能部門從事推廣與發展、經營與管理、教學與科研、規劃與設計、決策計劃等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

專業的定位和培養目標要求學生了解農村和農民,這就需要學生具有一定的社會調查能力。浙江省的麗水學院自2009年在商學院設置農村區域發展的本科專業。目前它是浙江省的重點學科。從2010年開始,麗水學院的農村區域發展專業在四年級秋季學期開設了《社會調查與文獻檢索》課程。筆者長期擔任課程的主講教師,以下僅依據近幾年的教學經驗,就農村區域發展專業社會調查方法課程建設和實踐能力培養的相關問題進行初步探討。

一、農村區域發展專業開設社會調查方法課程的必要性

農村區域發展專業是管理學門類的學科。該專業旨在培養涉“農”有關的技術、經營、戰略三結合的綜合性人才。該專業的教育方向以及專業課程所具有的方法、技能及應用型的性質,決定了該專業的學生教育培養必須突出實踐教學環節,系統地、有計劃地實踐教學內容付諸實施。實踐性是專業的培養方向和專業建設的根本內在要求。近年來,對于農村區域發展專業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越來越受到重視。許多學校都開展了有針對性的教學和實踐活動。滕明蘭探討了農村區域發展專業實踐教學質量監控與效果評價,提出實踐教學體系框架包括基礎認識性實踐、綜合應用性實踐以及研究創新性實踐3個模塊,其中,基礎認識性實習主要包括認知實習(農村體驗)、初步社會調查等。綜合應用性實踐主要包括專業調查、專業實踐實訓課程、專業綜合實驗、課程設計(論文)、市場調查和社會服務等。研究創新性實踐主要包括科研訓練、畢業實習、畢業設計(論文)、研究設計性實驗等。三個模塊中,第一和第二個模塊都提到了社會調查,可見社會調查能力是居于農村區域發展專業實踐能力培養的核心環節之一。

社會調查能力的培養居于農村區域發展專業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的中心環節之一。段華平和卞新民在談到農村區域發展專業學生社會調查能力培養的重要性時談到四方面,一是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二是提高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三是提高學生的團體意識和合作能力;四是實現了教學互動、教學相長的目的。除以上認識外,筆者認為農村區域發展專業所具有的應用性的性質,決定了實踐能力培養的重要性。在實踐能力培養中,社會調查能力的培養居于核心環節之一,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農村區域發展專業的定位是立足農村,面向農民,針對農業產業,解決“三農”問題。在解決問題之前,首先要了解農村、農民和農業。在了解的基礎上,才能談研究。要科學了解與認識“三農”問題,就迫切需要下基層調研,到農村進行社會調查。社會調查要講求科學性,社會調查研究本身涵括了方法論和具體的調查技術。社會調查能力的培養是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的重要一環。社會調查能力的培養是農村區域發展專業學生必備的能力之一。

開展社會調查要講求方法。社會調查方法一般是圍繞社會研究的原理、邏輯、策略和科學程序。社會調查方法課程是社會學、人類學的專業核心課,一般分為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兩個方面,方法論、研究方式和具體研究方法及技術三個層次,主要詳細闡述社會調查的資料收集、整理、分析、解釋與評估的各種方法、技術及其應用。

二、社會調查方法課程的教學模式

在農村區域發展專業開設社會調查方法課程,有其特殊性。首先,學生沒有社會學和人類學的學科背景,所以在課程教學內容安排上,要適當補充社科研究方法論的內容。要講清楚如何開展研究工作,更要講清楚為什么這樣做事;要講清楚如何具體開展調查,更要講清楚為什么這樣做,背后的邏輯和道理是什么。二是因為農村區域發展專業主要開展的是農村調查,所以在課程內容設計上要側重于開展農村調查會使用的調查方法和技術,以及可能會碰到的問題。三是教學要注重實踐性,實踐性教學要貫徹始終,真正讓學生學有所用。

基于以上認識,浙江麗水學院2010年在農村區域發展專業開設社會調查方法時,就進行了充分的設計。首先,課程將社會調查方法的教學與畢業論文寫作輔導有機的結合,將畢業論文寫作的文獻查找和文獻綜述寫作,以及社會調查方法串聯起來進行教學。由此,課程名稱也就命名為《社會調查方法與文獻檢索》。其次,課程沒有指定的課本,只有推薦的參考書目。目前市面上出版的有關社會調查方法的課本主要供社會學和人類學專業學生進行教學使用的,一般理論性太強,要求的課堂教學的學時也太多,對農村區域發展專業的教學不實用。無疑,無課本授課,也給課堂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就需要教學內容要相對簡單和明確,對多媒體教學以及PPT制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教師講課更要能吸引學生。再次,為突出實踐性教學,有效串聯教學內容的各環節,通過一學期的課堂教學和實踐,帶領和指導學生完成一個小型社會調查“麗水市蓮都區流動人口的調查”以及后續的調查報告。這其中的具體教學環節包括圍繞著“流動人口”研究展開文獻檢索和文獻綜述寫作、對麗水市蓮都區的流動人口就某一主題,通過發放問卷、訪談等方式進行調查,并最終完成調查報告。

(一)教學內容與進度安排

課程設計共分為啟、承、轉、合四個模塊。一般來講,按一周兩節課,一學期16周來進行課程內容的設計。具體如下:

(1)啟:選題與文獻綜述寫作

1、如何選題

2、文獻檢索

3、文獻綜述寫法(布置作業)

4、小結(講評文獻綜述的作業)

本模塊主要是幫助和指導學生進行文獻檢索和文獻綜述寫作。其中,文獻檢索的課堂教學是既包括關于信息文獻的基本知識的介紹,也包括查找相關文獻的實踐操作的學習;既包括圖書館的館藏圖書的查找和借閱,也包括中國知網、讀秀等網絡工具的使用,最終的目的是要增強學生的信息檢索的能力,提升信息意識,培養信息道德。在文獻檢索基礎上,再談文獻綜述寫作。教學方法主要是通過案例教學的模式,通過碩博論文以及綜述類論文的范例,指導和幫助學生展開文獻綜述的寫作。文獻綜述的作業要求是以流動人口對研究對象,自選某一主題進行研究,并就此進行文獻綜述的寫作。其中文獻綜述的內容包括流動人口等關鍵概念的界定、基本理論和他人相關研究綜述。最后要求至少有5個注釋和5個參考書目。

(2)承:社會研究的方法論

5、科學研究方法論

6、社會研究的邏輯

7、測量與概念的操作化

8、小結

本模塊側重于理論教學,其中也涵括案例的分析,希望借此能將理論講得更清楚、明白。社科研究方法論和進行科學研究的邏輯是社會調查具體技術的基礎。本模塊授課的難點在于教學內容相對抽象和枯燥,此部分把握教學的難易程度,以及充分利用案例進行教學成為教學工作的重點。

(3)轉:社會調查的具體方法

9、問卷設計的方法

10、問卷調查的實踐(布置問卷設計的作業)

11、訪談(布置訪談的作業)

12、觀察

13、小結:量的研究與質的研究(講評問卷設計和訪談的作業)

本模塊的重點教學內容是社會調查的具體技術和方法,其中包括問卷設計和問卷調查、訪談和觀察等內容,最后通過量的研究與質的研究的比較,反思問卷調查和訪談等方法的優劣以及適用性。本部分教學的難點是如何有效貫徹實踐性教學,如何將調查方法在具體實施過程中的技巧有效傳授,如何讓學生有興趣真正參與到教學過程的各環節,愿意認真完成作業。當然,本部分的作業量也較大。作業主要有兩項。第一項是問卷設計和問卷調查。其中問卷設計要求問卷有封面信和指導語,以及9個封閉式問題和1個開放式問題。問卷設計完成后,要求使用自己設計的問題開展問卷調查,填寫至少5份問卷。第二項是就研究的主題進行一次訪談,作業要求提交訪談提綱和訪談記錄,其中,訪談提綱要求10個問題,訪談記錄要求500字。

(4)合:調查報告與論文寫作

14、調查報告寫作

15、論文寫作指導

16、總結(講評調查報告的作業)

本模塊是總結前面的內容,幫助和指導學生進行調查報告的寫作。在此基礎上,就論文寫作的規范和格式要求進行必要的講解,為學生畢業論文的寫作提供輔導。最后提交的調查報告要求包括總結前面問卷調查和訪談的內容,得出一些基本結論。

篇(6)

 

隨著我國農業的發展,農地流轉成為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現代農業的建設,農業經營規模的創新的基礎,農地流轉對農村勞動力轉移和農民增收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甘肅各地也積極開展農地承包經營權流轉,農地流轉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同時也存在著諸多的問題。本文以甘肅河西地區農業大縣糧食生產大縣永昌為調研對象,對其農地流轉的基本情況進行調研。

一、永昌縣農地流轉基本情況及特點

截止2011年6月底,永昌縣農地地流轉面積共11.3萬畝,占耕地總面積(79.99萬畝)的14%,涉及的農戶8599戶。本文在選取調研對象時,主要以永昌縣土地流轉示范點為主要調查對象,對永昌縣六鎮四鄉的43個土地流轉示范點的24個村進行問卷調查。在調查點的選擇上主要以農地流轉中流入方的性質、流轉面積、流轉期限、租金和流轉的用途為主要指標因素,選擇了24個有代表性的地方作為調查對象。

(一)、農地流轉面積增長速度較快

如圖1所示,2009年永昌縣農地流轉面積2.06萬畝,2010年 4.3萬畝,比2009年增加2.294萬畝;2011年截至6月底已達11.3萬畝,比2010年增加7萬畝。(數據來源:永昌縣土地流轉工作情況調研報告2011年8月3日)

圖1 2009—2011年永昌縣農地流轉面積增長圖

(二)、流轉形式多樣,以轉包為主

農地地流轉的形式主要分為轉包、出租、互換、轉讓和代耕五種形式。在調查的24個農地流轉示范點中,形式主要以出租和轉包為主,出租農地面積20244.5畝農業論文,占調研流轉農地總面積的71%,轉包面積6347.56畝,占調研農地總面積的22%。(如圖2所示)

圖2 永昌縣農地流轉形式分類圖

(三)、農地流轉期限為1—30年不等,但以短期的流轉為主

在調查的24個農地流轉示范點中,流轉的期限為一年的11701畝,占調研流轉農地總面積的41%;2—5年的12565.5畝,占調研流轉農地總面積的44%;10年以上的4455.56畝,占流轉面積的16%。(如表1所示)

表1 永昌縣農地流轉期限分類表

 

流轉期限

流轉面積(畝)

所占百分比

1年

11701

41%

2年

2535

9%

3年

6680.5

23%

5年

3350

12%

10年

1359.56

5%

15年

620

2%

篇(7)

我國《專業學位設置審批暫行辦法》中指出:將專業學位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于培養具有特定職業背景的高層次專門人才。食品加工與安全領域農業推廣碩士是與農業生產、食品加工及安全監管等方面相聯系的專業學位,是以發展現代農業和食品產業為宗旨,為企事業單位和管理部門培養從事生產、開發、質量控制、分析檢驗等技術與管理方面的應用型、復合型高層次人才。本文試圖分析食品加工與安全領域專業碩士在培養過程中,完成的學位論文中存在的主要問題,以探討提高食品加工與安全領域專業學位論文質量的方法與途徑。

1.食品加工與安全領域專業學位論文中存在問題

1.1選題缺乏應用特色

從食品加工與安全領域專業的培養目標來看,是為了培養企事業單位和管理部門從事生產、開發、質量控制、分析檢驗等方面的應用型、復合型高層次人才。但從目前食品加工與安全專業學位論文選題來看,大部分仍是是以學術型研究為主。其原因是大部分導師具有較多的研究課題,但具體實施人員不足,因此需要專業型研究生參與并通過學位論文來完成,使得對其論文的指導仍偏重于學術指導,不少論文仍沿用了學術學位論文的選題標準,直接造成了應用型研究生論文的過于學術化。

專業學位論文選題大多由校內第一導師直接決定,研究生負責論文的實施過程,而校外第二導師多數僅作為一種形式,很難對研究生論文的完成提供足夠的建議,因此造成論文缺乏與食品生產、新設備研制與開發、技術推廣和管理實踐問題的有效結合,無法體現出專業型碩士注重與實踐相結合的目標。此外,部分(在職)研究生所從事專業與目前食品加工與安全領域專業對口性不強,也造成了其對整個論文深度把握不夠,內容缺乏生產應用特色。

1.2研究手段相對缺乏

從食品加工與安全領域學位論文內容來看,其研究手段多數相對簡單。論文中對技術指標的主觀評價方法(如感官評價法)應用較多,而化學分析和數據統計分析方法應用較少;應用常規手段進行理化指標分析的內容較多,利用先進儀器或方法揭示內在科學規律的研究較少。由于研究手段相對缺乏,造成論文研究內容水平較低,即使部分研究內容具有一定應用價值和推廣前景,但不少成果的認知度卻大大遜于學術型論文。

1.3工學矛盾影響論文質量

食品加工與安全領域非全日制研究生,絕大多數時間是在原單位邊工作、邊學習,其既是工作人員又是學生,具有明顯的職業性和實踐性,這個特點使得研究生有機會直接接觸實際,進行論文研究及撰寫工作,但同時也造成了嚴重的工學矛盾。目前,食品專業學位在職研究生主要來自質量及衛生檢測機構、食品加工企業、科研與教學單位,他們大多是原單位的技術研發、工藝控制或教學科研骨干,在讀期間其經濟利益、職稱晉升等與原單位緊密掛鉤,因此在完成論文同時,還得承擔本單位的工作任務。當工作需要時,學習便成為次要,因此較大的工作壓力嚴重影響了學位論文的質量。

1.4論文整體質量較差

文獻綜述能力不高。(1)整段摘錄,明顯缺少對文獻內容的整理與再吸收;由于每個人的表達方式風格迥異,整段摘錄造成語言可讀性較差、表達突兀,且存在剽竊之嫌。(2)文獻表述不當,歪曲原文報道內容,片面追求、夸大本研究的新穎性及原創性,缺乏嚴謹的學術性。(3)文獻現狀把握不清,無法全面表現該方向的研究進展、存在問題及解決問題的主要技術等。論文規范性較差。學位論文和科技論文都有規定的形式,便于交流和保證論文可讀質量。但部分專業學位論文存在繁簡不當、重點不突出;大篇幅文獻綜述充數、研究內容過少;圖表、文字編排不當,引文不規范等。論文內容提煉不夠。食品加工與安全領域學位論文注重成果的實際應用效果,即使很多論文結果具有較高實踐意義,但對試驗結果的規律性發現和提煉不夠,除單純地描述實驗現象、羅列數據之外,較少從理論上進行仔細的分析和探討,較難做到以理論知識指導生產實踐。

2.提高食品加工與安全領域專業碩士論文質量的幾點思考

2.1加強導師團隊建設,充分發揮“雙導師制”作用

導師在研究生培養過程中起主導作用,是保證學位論文質量的關鍵。食品加工與安全領域專業導師隊伍的建設,著重考察導師生產實踐能力,遴選應打破單位和地域限制,注重從國外引進優秀人才、從企業選聘生產一線人才、從社會上選拔優秀實踐兼職導師。導師素質和責任心是學位論文質量的重要保證,導師在學生選題及論文指導上,可堅持指導方式上的“雙導師制”,即由校內導師根據食品企業生產實際情況,在深入了解加工技術和工程管理方面實際需求的同時,與校外導師共同指導研究生選擇既緊密聯系生產、又適合于研究生獨立完成難度和范圍適中的課題,并盡量與導師學術專長和研究方向一致。校內、外導師與研究生定期溝通,商討選題、查閱文獻資料,確定研究方案等;建立校外導師對食品專業學位論文的實際指導機制,發揮校外導師實際生產研究的優勢。

2.2加強研究生培養環節的監管

食品加工與安全領域專業學位論文研究過程中,應充分發揮各方面對論文質量的監督和促進作用。(1)課程設置管理。著重體現學科間的滲透性、融合性及跨學科性,加大方法論課程和選修課比重。(2)教學方式多樣化管理。改善傳統“填鴨式”的教學方式,實施多樣化教學模式改革。(3)督導管理:成立督導組對導師教學進行檢查,同時發揮研究生的評教作用。(4)加強實踐管理。積極聯系研究生培養基地,增強研究生社會實踐能力,實現學位論文研究與社會實踐的有機結合。(5)由導師團隊參加研究生的論文開題報告、中期檢查、實踐指導及答辯環節等,嚴格對照培養目標、培養計劃檢查落實,防止培養環節形式化。(6)研究生管理實行“彈性學制”,以學分制為基礎,依據學習情況實行彈性學制,鼓勵潛心做應用型、高質量學位論文。(7)研究和實踐定期匯報。要求學生每月(或每周)寫出工作總結及下一步計劃,定期與導師交流工作進展和存在問題。(8)加強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教育。引導研究生遵守學術規范、堅守學術誠信、完善學術人格,摒棄學術不端行為。(9)研究生日常管理規范化、制度化,減少管理環節,不斷提高管理效率。(10)研究生須完成培養方案規定所有環節,方可申請參加學位論文答辯。

2.3嚴格把關開題報告和中期考核

食品加工與安全領域學位研究生多數在單位獨立完成論文,其開題報告在此后的研究工作中的作用尤為重要,因此絕不可走過場,必須嚴格把握選題、開題報告關。研究生在開題前,必須查閱大量文獻,并進行必要的預備試驗,并針對性的進行生產實地調查,明確研究重點。研究生在完成課程學習、明確研究方向、收集資料和調查研究基礎上,由導師協助制定出課題研究方案及路線,編制出較為完善的開題報告。開題檢查應邀請校內外(5名以上)有關專家進行論證,充分發揮專家組的智慧和經驗,集思廣益,對選題的合理性、可行性和實現措施及計劃作出分析、評判,并提出建設性意見,使選題在原有基礎上更趨于科學和完善。開題檢查組重點審核論文選題內容的實際效果,是否符合生產實際需求,是否具有實踐普遍性等,避免因選題不當導致論文難以如期完成、工作盲目和簡單重復現象的發生。

開題報告后,研究生正式進入論文研究階段,這一階段任務重、難度大、問題多,因此,學位論文中期考核是保障學位論文質量的一個重要措施。首先,要求研究生論文中期檢查時間,應在完成論文開題后的半年左右進行,研究生必須按時提交論文中期研究報告。中期考核的實施由所在院系具體負責,組成評價考核小組,對研究生論文進展、階段性成果、存在問題、與預期目標的差距等進行評價,考核成績計入研究生檔案。建立嚴格的中期檢查制度,有利于學科組及導師及時發現論文研究中存在的問題,以便控制實驗進度,把握課題研究方向,又有助于研究生及時總結和分析前段時間的研究情況,明確以后的研究方向,對于論文的順利完成和質量保證具有承上啟下作用。

2.4嚴格審核學位論文質量

對于食品加工與安全領域學位論文的質量審核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1)論文規范。論文的外在質量即論文格式的規范性,規范的學位論文格式要求具有一個完整的體系,包括:論文封面、扉頁、論文使用授權說明、中英文摘要、目錄、主要符號表、正文、參考文獻、致謝、獨立完成研究工作的聲明及附錄等部分;此外,要求論文表述條理清晰、文筆流暢、書寫格式及引用規范等。(2)論文選題。要求應來源于生產實際,重點針對食品加工、貯藏及運輸過程中存在的關鍵問題,具有一定生產背景和應用價值。(3)文獻綜述能力。要求具有一定的文獻閱讀量,能夠反映本方向或相關領域最新理論和應用情況,且具備較強綜合分析能力。(4)研究方法和手段。要求論文體現作者較為全面掌握論文選題所涉及的科學技術的現狀,綜合運用現代科學理論、方法和技術手段解決所研究的問題。(5)研究結果效益。要求研究結果有一定的創新性,產生一定經濟、社會或生態效益,或是有潛在應用價值。(6)論文必須是基于一定工作量的實驗研究或調查研究,綜述性論文不得作為學位論文。

2.5改進論文盲審方式及評價標準

專業學位論文盲審專家遴選應在相應領域內領先的教授、副教授中選擇。盲審專家初步確定后,可由研究生管理部門與相應院校的研究生管理部門聯系,征得專家同意后,最終建立盲審專家庫,嚴格杜絕論文評閱過程中的人情現象。論文評閱意見書中應附帶一個量化詳細的評分表,確定若干個評分指標及相應的評分標準,并提供文字表述的評審意見。這種方式既能對論文的優缺點給出全面準確的評價,又方便對多篇學位論文進行橫向比較。

3.結束語

食品加工與安全領域專業學位加入我國學位培養體系以來,極大推動了我國復合型、應用型高層次人才培養工作。對于該領域研究生論文質量的改善,需研究生培養部門、導師、任課教師和教育管理者的共同努力,為研究生提供全面的綜合素質教育和現代管理模式,加強對農業推廣碩士的規范化管理,進而推動農業推廣碩士專業學位不斷向前發展。

篇(8)

一、擴大招生規模

目前我區農業推廣系統中普遍存在人員學位、學歷偏低的現狀,大學生畢業后直接從事農業推廣、管理和科研工作的人數較少,加之對農業推廣碩士招收對象的條件要求較高、學費較貴,致使生源的數量匱乏。擴大招生規模應從以下方面入手。

首先,要樹立正確認識,加大宣傳力度。面向社會、面向農業部門、面向基層,廣泛闡明農業推廣碩士專業學位與相應學科的農學碩士學位的聯系與區別。進而打消考生與用人單位的等級顧慮,吸引更多的優秀在職人員加入到這個隊伍中來。農業推廣碩士是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設立,與農業技術推廣、農村發展領域任職資格相聯的一種專業學位,與MBA、MPA、工程碩士、教育碩士等同屬于一類型的學位,是一種正規的研究生教育,與相應學科的農學碩士學位處于同一層次,只是培養方式、知識與能力要求等方面有所差異,不能說誰高誰低,誰優誰劣。

其次,面向經濟主戰場,積極與政府部門或企業合作,開展“聯合辦學”或“合作培養”,解決學員的學費問題。農業推廣碩士的生源全部來自本自治區,具有很強的地域性,因此農業推廣碩士研究生教育應該要積極投身到經濟建設主戰場,為地方經濟的發展服務。近年來,新疆人才流失相當嚴重,面對經濟發展的大好形勢,提高各農業領域骨干人才素質,為解決“三農”問題,實現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農村發展,推進農業產業化、農村工業化、鄉村城鎮化提供智力障。只有招生規模擴大,才能在充足的生源中擇優錄取,保證生源的質量,提高培養質量。

二、加強導師隊伍建設

聘用高級職稱校內外指導教師,實施雙導師制。農業推廣碩士研究生大多來自基層單位,所在地區較閉塞,收集和查閱相關文獻較為困難,獨立研究能力較差。雙導師制就是指研究生的指導教師由一名校內的指導教師和一名研究生選送單位推薦的、來自農業推廣一線的指導教師共同擔任。校內導師需在研究生專業理論水平的提高、研究論文關鍵技術和方法的掌握、相關領域國內外前沿的了解以及收集相關的文獻和資料等方面,給予指導和幫助,并組織任課教師參加全國農業推廣教育指導委員會組織的全國性農業推廣碩士師資培訓項目,加強研討交流。

三、規范化培養環節建設

我國農業推廣碩士學位是與農業技術推廣和農村發展等領域相聯系的專業性學位,側重于應用、強調實踐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秉持課程體系突出整體性、綜合性、寬廣性和實用性的原則,組織相關任課教師收集、研究、引用領域協作組編制的培養方案、教學大綱,根據教學中實際情況更新教學大綱。在教學過程中應著力強化農業推廣碩士生產與實際、管理和實踐經驗豐富的優勢,同時也要考慮他們接觸新方法、新理論不足等特點,注意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如靈活采用課堂講授、案例教學、專題講座、課堂討論、主題報告、觀看錄象資料、實地參觀考察等多種教學方式,注重學員與教師雙向互動,著力提高面授效果。利用現代多媒體等先進的教學手段進行授課。在教學時間上的安排上,要合理設置學時,注重面授和自學相結合,規定最少授課時間,多安排學員雙休日、節假日到學校上課。攻讀農業推廣碩士,主要是行政人員、科研人員、高校教師等,他們多數為單位骨干,工學矛盾比較突出。在職攻讀碩士學位采取“進校不離崗”的學習方式,要求學員在校學習時間不少于6個月。每門課程缺勤達1/3以上不能參加考試。

在實踐中,由于大多數學員在學習的同時還兼有繁重的工作任務,部分學員還集行政職務、技術職務于一身,仍有部分學員由于種種原因(如出差,單位不夠支持)等不能做到要求。校方考慮到此學工矛盾,靈活安排授課時間,實行彈性學制,對工作忙的學員,可適當延長學習年限。通過加強課程建設這一重要的培養環節,為提高培養質量打下堅實的基礎。在課程考試的難度和課程考試的形式上,應體現農業推廣碩士的特點和教學形式多樣性和全面性。課程考試的形式應根據具體的科目與實際應用性進行分門別類的考試或者進行論文撰寫以及討論等形式進行。同時也要加強對專業研究生的課程教學管理,嚴格實行簽到考勤制度,缺課超過所學課程實際學時的1/3者,不得參加所學課程考試,有的學員缺課嚴重,隨意大,停課自學現象時有發生等現象,強化研究生課程的面授學時管理。加大平時成績的比例,平衡開卷(閉卷)卷面成績。

四、把好學位論文質量關

篇(9)

2.農業社會化服務新機制對農業推廣碩士的需求

由于我國農業正面臨著階段性的新變化,致使農業社會化服務新機制在迎來機遇的同時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其中,農業推廣人才在“質”與“量”上的嚴重不足,成為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所面臨的最直接問題。

2.1我國農業社會化服務新機制面臨的人才困境

首先,在現行的公益機構中,人員老齡化問題日益突出,基層農技推廣新舊力量出現斷層,推廣隊伍專業化水平不足,知識老化現象嚴重;其次,部分農業經營機構缺乏對行業內涵的界定,加之涉農服務行業特殊性導致的人才從業意愿低糜,令機構難以招收符合行業規格的人才,且從業人員素質不高,缺乏法律意識;[3]其三,在崗的農業技術從業人員對于農技以外的其他知識和技能疏于提升,使得國家推進現代農業信息化建設的政策失去人才支撐。

2.2農業推廣碩士對構建農業社會化服務新機制的重要性

我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面臨的人才困境,非常直接地對農業推廣戰線上的農業科技人員提出了新任務、新要求。農業推廣碩士作為專業學位研究生,其目標在于培養具備農業推廣技能,致力于農村發展服務,能解決生產、管理及建設中實際問題的應用型、復合型人才。因此,設立農業推廣專業碩士學位不僅是時代的需求,是國民經濟建設與發展的需求,更應是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新機制的需求。

3.我國農業推廣碩士培養體系面臨的問題

第一,生源方面。①經費自籌的方式增加了報考者的學習成本,且由于招考對象多為在職人員,時間精力有限,有些潛在生源雖有攻讀農推碩士的意愿,卻終因力不從心而放棄。②農推碩士招收單位的日益增多,造成爭搶生源的現象逐漸激化。③年齡、知識背景以及工作單位性質的差異,令生源的思維能力、對高新知識的接收能力參差不齊,就對高校的培養方法與模式提出了嚴峻挑戰。第二,思想認識方面。部分高校對農業推廣碩士的思想認識不到位,認為農推碩士是在職攻讀學位,其目的僅在于取得一紙文憑,增加升遷的籌碼,因此對其疏于管理,甚至將招收工作當成盈利創收的捷徑,從而在思想上降低對學員的要求。第三,培養方案設計方面。部分高校在農業推廣碩士培養方案的設計中,仍將教學內容側重于理論基礎知識,缺乏實踐性的案例教學,導致農推碩士難以將理論運用于實際,使培養應用型、復合型人才的初衷難以得到實現。第四,培養過程方面。①由于生源為在職人員,致使高校的教學安排難以兼顧每位學員,培養計劃有時不得不進行變動,甚至出現學時縮水的現象。②部分教師教學管理不規范,未制定課程大綱、課件和講義,考試過程不嚴格按照規定執行,教學質量得不到保證。[4]③因時間和空間等原因,部分校內外導師對農推碩士疏于指導,學員也同樣缺乏主動性,導師負責制名存實亡。第五,論文研究方面。有些研究生以時間精力不足為借口,跳過論文開題、中期檢查等環節,直接進行論文撰寫,難以保證質量,且在選題時多選擇大而空的內容,未結合生產實踐,沒有現實意義。

4.完善農業推廣碩士培養體系建設的路徑選擇

基于農業推廣碩士培養體系在生源、思想認識、培養方案設計、培養過程以及論文研究中所存在的問題,筆者認為應當通過以下幾方面提高農業推廣碩士的培養質量,從而為我國的農業社會化服務新機制彌補現有的人才缺陷。

4.1整合高校、政府資源,保證生源的“量”、“質”

高校應在保證培養質量的前提下,制定合理的收費標準。政府則應以提供學費補貼的方式,為學員以及高校提供一定的求學、辦學資金支持;高校必須加大重視力度,在堅持培養標準及培養目標的基礎上,采用靈活多樣的個性化培養模式;政府應當同高校訂立共同培養農推碩士的辦學協議書,將干部培訓同農推碩士教育緊密結合在一起,把干部任職資格、職務晉升與農業推廣碩士學位進行掛鉤;高校應將主要招收對象定位為農村基層中青年村干部、一線科技推廣人員以及服務基層的“村官”。

4.2端正高校辦學態度,提升學位認同感

針對高校自身、學員以及教師對農業推廣碩士專業學位認同感較低的現象,高校應當明確農業推廣碩士只是國家培養高層次人才的又一種方式,與學術型研究生處于同等地位,不存在孰優孰劣的問題,并進一步端正辦學思想,嚴格管理。要加大重視力度,完善培養環節,保證培養質量,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培養“懂科技、懂應用、懂管理”的人才,逐漸改變師生偏見,提高學位認同感。

4.3兼顧理論與實踐,適當調整培養方案

農業推廣碩士的特殊性,決定其教育必然要緊密結合職業崗位的要求,充分考慮研究生及農業推廣部門的實際需求,將培養內容著重放在農業推廣理論、現代農業信息傳播技術以及適應農村發展實際的經濟學、管理學和社會學等知識的擴展上;要打破傳統的學院式教學培養模式,聘任優秀及推廣經驗豐富的高級專家擔任授課教師,采取“到生產實踐中辦學”等多元化的教學方式,不斷提高學員的綜合素質和技能。

4.4規范教學過程,切實保證培養質量

要嚴格落實學分制,督促在職農推碩士合理安排工學時間;加強教學過程管理,注重考勤工作,只有修滿培養方案要求的學分數,方可參加畢業答辯;不斷深化任課教師隊伍改革,聘任課堂教學成果顯著、社會實踐經驗豐富的高職稱教師,采用研討、報告、案例分析等方法將抽象的理論知識融入具體的實際案例中,提升學員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要加強導師隊伍建設,選聘富有責任心,從事過技術推廣、科技成果轉化等應用研究,具有培養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優秀教師對其進行悉心指導。[5]

篇(10)

首先,在現行的公益機構中,人員老齡化問題日益突出,基層農技推廣新舊力量出現斷層,推廣隊伍專業化水平不足,知識老化現象嚴重;其次,部分農業經營機構缺乏對行業內涵的界定,加之涉農服務行業特殊性導致的人才從業意愿低糜,令機構難以招收符合行業規格的人才,且從業人員素質不高,缺乏法律意識;[3]其三,在崗的農業技術從業人員對于農技以外的其他知識和技能疏于提升,使得國家推進現代農業信息化建設的政策失去人才支撐。

2、農業推廣碩士對構建農業社會化服務新機制的重要性

我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面臨的人才困境,非常直接地對農業推廣戰線上的農業科技人員提出了新任務、新要求。農業推廣碩士作為專業學位研究生,其目標在于培養具備農業推廣技能,致力于農村發展服務,能解決生產、管理及建設中實際問題的應用型、復合型人才。因此,設立農業推廣專業碩士學位不僅是時代的需求,是國民經濟建設與發展的需求,更應是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新機制的需求。

二、我國農業推廣碩士培養體系面臨的問題

第一,生源方面。①經費自籌的方式增加了報考者的學習成本,且由于招考對象多為在職人員,時間精力有限,有些潛在生源雖有攻讀農推碩士的意愿,卻終因力不從心而放棄。②農推碩士招收單位的日益增多,造成爭搶生源的現象逐漸激化。③年齡、知識背景以及工作單位性質的差異,令生源的思維能力、對高新知識的接收能力參差不齊,就對高校的培養方法與模式提出了嚴峻挑戰。第二,思想認識方面。部分高校對農業推廣碩士的思想認識不到位,認為農推碩士是在職攻讀學位,其目的僅在于取得一紙文憑,增加升遷的籌碼,因此對其疏于管理,甚至將招收工作當成盈利創收的捷徑,從而在思想上降低對學員的要求。第三,培養方案設計方面。部分高校在農業推廣碩士培養方案的設計中,仍將教學內容側重于理論基礎知識,缺乏實踐性的案例教學,導致農推碩士難以將理論運用于實際,使培養應用型、復合型人才的初衷難以得到實現。第四,培養過程方面。①由于生源為在職人員,致使高校的教學安排難以兼顧每位學員,培養計劃有時不得不進行變動,甚至出現學時縮水的現象。②部分教師教學管理不規范,未制定課程大綱、課件和講義,考試過程不嚴格按照規定執行,教學質量得不到保證。③因時間和空間等原因,部分校內外導師對農推碩士疏于指導,學員也同樣缺乏主動性,導師負責制名存實亡。第五,論文研究方面。有些研究生以時間精力不足為借口,跳過論文開題、中期檢查等環節,直接進行論文撰寫,難以保證質量,且在選題時多選擇大而空的內容,未結合生產實踐,沒有現實意義。

三、完善農業推廣碩士培養體系建設的路徑選擇

基于農業推廣碩士培養體系在生源、思想認識、培養方案設計、培養過程以及論文研究中所存在的問題,筆者認為應當通過以下幾方面提高農業推廣碩士的培養質量,從而為我國的農業社會化服務新機制彌補現有的人才缺陷。

1、整合高校、政府資源,保證生源的“量”、“質”

高校應在保證培養質量的前提下,制定合理的收費標準。政府則應以提供學費補貼的方式,為學員以及高校提供一定的求學、辦學資金支持;高校必須加大重視力度,在堅持培養標準及培養目標的基礎上,采用靈活多樣的個性化培養模式;政府應當同高校訂立共同培養農推碩士的辦學協議書,將干部培訓同農推碩士教育緊密結合在一起,把干部任職資格、職務晉升與農業推廣碩士學位進行掛鉤;高校應將主要招收對象定位為農村基層中青年村干部、一線科技推廣人員以及服務基層的“村官”。

2、端正高校辦學態度,提升學位認同感

針對高校自身、學員以及教師對農業推廣碩士專業學位認同感較低的現象,高校應當明確農業推廣碩士只是國家培養高層次人才的又一種方式,與學術型研究生處于同等地位,不存在孰優孰劣的問題,并進一步端正辦學思想,嚴格管理。要加大重視力度,完善培養環節,保證培養質量,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培養“懂科技、懂應用、懂管理”的人才,逐漸改變師生偏見,提高學位認同感。4.3兼顧理論與實踐,適當調整培養方案農業推廣碩士的特殊性,決定其教育必然要緊密結合職業崗位的要求,充分考慮研究生及農業推廣部門的實際需求,將培養內容著重放在農業推廣理論、現代農業信息傳播技術以及適應農村發展實際的經濟學、管理學和社會學等知識的擴展上;要打破傳統的學院式教學培養模式,聘任優秀及推廣經驗豐富的高級專家擔任授課教師,采取“到生產實踐中辦學”等多元化的教學方式,不斷提高學員的綜合素質和技能。

3、規范教學過程,切實保證培養質量

要嚴格落實學分制,督促在職農推碩士合理安排工學時間;加強教學過程管理,注重考勤工作,只有修滿培養方案要求的學分數,方可參加畢業答辯;不斷深化任課教師隊伍改革,聘任課堂教學成果顯著、社會實踐經驗豐富的高職稱教師,采用研討、報告、案例分析等方法將抽象的理論知識融入具體的實際案例中,提升學員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要加強導師隊伍建設,選聘富有責任心,從事過技術推廣、科技成果轉化等應用研究,具有培養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優秀教師對其進行悉心指導。

上一篇: 商場后勤保障工作計劃 下一篇: 金融碩士畢業論文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日韩精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日本精品中文字幕二区不卡 |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 亚洲人成久久播播影院 | 亚洲国产精彩中文乱码AV | 亚洲综合欧美日韩国产一区二区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