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7-02 17:08:17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編輯出版學專業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中圖分類號:G2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5242(2012)01-0148-04
收稿日期:2011-07:10
作者簡介:王勇安(1962-),男,陜西西安人,陜西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
課程體系反映一定的教育思想,決定專業人才的培養目標、規格、質量和水平。它是根據一定的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根據相關學科知識及時間環節,按一定比例及邏輯順序排列組合而成的知識系統。與學科專業知識及時間環節一樣,各門課程之間的內在邏輯聯系即課程體系的邏輯結構,也是決定課程體系質量的關鍵因素。近年來,國內不斷有學者在教育學、管理學、體育學等課程領域探討課程體系的邏輯結構問題。比如,林有祥的《對教育學學科邏輯結構的思考》(《求索》2006年第2期),鄭開玲的《管理學應該從何處開始――對管理學學科邏輯起點的尋證》(《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5期),張建華、蘆平生的《體育課程的邏輯起點問題》(《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10年第3期)等,它們對探求高校本科專業課程體系的邏輯起點、厘清課程建設思路、明確課程發展方向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在編輯出版學本科課程體系建設上,學界的注意力主要集中于課程承載的專業知識內容質量和學時分配比例等問題上,對專業課程體系邏輯結構的研究嚴重不足。據筆者發現,當前高校編輯出版學專業課程體系建設至少存在著以學科邏輯替代課程體系邏輯、違背學科邏輯、人才知識能力結構邏輯關系不明和忽視學生職業發展邏輯等邏輯誤區。這些問題已經影響到編輯出版學專業課程的建設,是造成學科爭議、門類蕪雜、結構不合理、隨意性強、針對性差等問題的重要原因。有鑒于此,有必要通過分析這些問題,檢討當前編輯出版學專業課程體系的邏輯結構,尋求課程建設與發展的新的突破口。
一、以學科邏輯替代課程邏輯
每個學科都必須遵循自己特有的學科邏輯,將所涉及的知識領域的概念系統按照邏輯順序加以敘述,編輯出版學專業也不例外。編輯出版學學科邏輯提供了探索編輯出版活動規律、解釋編輯出版現象的視角、方法和過程,并為對編輯出版學研究和實踐有共同興趣的人們搭建了一個進一步拓展知識結構的平臺,是研究編輯出版活動獲得系統化知識、建構編輯出版學專業課程體系的基礎。從這層意義上說,編輯出版學專業課程體系,首先必須遵循編輯出版學科的學科邏輯。多年編輯出版學專業課程體系建設的實踐也表明,遵循學科邏輯,才能避免課程內容重復,保證課程之間銜接緊密。
編輯出版學課程是根據一定的教育理念,按照人才培養目標、出版產業對出版人才的需求以及編輯出版職業特點,選擇課程設計者認為應該掌握的思想、知識與方法,傳遞給編輯出版學專業學生的科目和進程。因此,編輯出版學學科邏輯并不等于編輯出版學專業課程邏輯。編輯出版學課程體系所遵循的邏輯,除了編輯出版學學科的邏輯外,還應當兼顧人才知識能力結構邏輯和學生職業發展的邏輯。也就是說,編輯出版學課程體系的邏輯結構應當是由編輯出版學學科邏輯、人才知識能力結構邏輯和學生職業發展邏輯組成的多元邏輯體系;編輯出版學專業課程應當按照這一多元邏輯體系,將知識內容分配到各個范疇中。但是,由于目前學界對編輯出版課程體系的邏輯結構問題缺乏足夠的重視,導致課程體系建設過程中片面強調學科邏輯,以學科邏輯取代課程邏輯,將課程體系必須遵循的多元邏輯體系簡單化為單一的學科邏輯,嚴重忽視了出版產業人才需求邏輯和學生職業發展邏輯。
這種以編輯出版學學科邏輯取代編輯出版學課程體系,僅按學科邏輯將編輯出版學專業知識累積到課程中去的做法,對編輯出版學課程設置和課程內容選擇造成許多負面影響。最突出的表現是學生遠離真實的產業發展環境,難以將專業知識運用于編輯出版工作實踐,忽略了學生未來職業發展的需求。在“象牙塔”專業教育作用觀指導下,課程設置和課程內容嚴重滯后于時展,嚴重脫離出版產業對人才知識結構的實際需求。此外,將課程體系限定在學科邏輯規定的領域內,不考慮編輯出版學課程的多元邏輯體系,編輯出版學專業知識的功能與應用就會因此而消減,學科發展就會因為失去出版產業的滋潤而失去生命力。編輯出版學學科知識只有與編輯出版職業活動相結合,適應了學生的職業發展邏輯,才會產生意義,才更可能讓學生有效地接受。不考慮學生職業發展邏輯,課程內容和課程設置忽視了學生學習能力、創意能力等編輯出版職業必備素質的培養,不僅難以讓學生通過學習找到職業歸屬,更無法從學理高度改變業界“編輯出版是技能而不是專業”的錯誤認識。學界應當認真研究編輯出版學專業課程體系的邏輯結構,盡快糾正編輯出版學學科邏輯就是課程體系邏輯的認識和做法,在課程體系建設中兼顧產業人才需求邏輯和學生職業發展邏輯,只有如此,才能既堅持學校教育傳遞知識的高效性和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特點,保證編輯出版學專業知識傳遞的高度組織性和系統性,又能在學科專業建設中主動擱置編輯學與出版學的學科之爭,有利于加強在傳播學、信息管理學等學科體系下的全國各高校編輯出版學專業之問的團結,使他們共同專注于課程的開發和建設。
二、違背學科邏輯
檢視既往編輯出版學課程建設,還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一方面以學科邏輯替代課程邏輯,另一方面又在編輯學學科群和出版學學科群的課程設置中違背學科邏輯。
近年來,在編輯學一般原理和圖書報刊等載體編輯學研究成果不斷鞏固的基礎上,社科書籍編輯學、科技書籍編輯學、學術著作編輯學、文藝編輯學、辭書編輯學、少年兒童讀物編輯學和英文書刊編輯學等著作相繼出版,標志著編輯學學科已形成了普通編輯學、載體編輯學和載體專業編輯學三個層面的科學合理的學科體系,學科發展日臻成熟。但令人遺憾的是,學界建構編輯學課程群時,沒有及時汲取載體專業編輯學研究成果,課程設置依然為編輯學原理、編輯出版史和載體編輯學課程。這種做法不僅沒有為編輯出版學課程體系補充來自業界鮮活的“內容編輯”的知識內容,更違背了學科邏輯,犯了常識性錯誤。以期刊編輯與書籍編輯為例,試想一下是科技期刊與科技圖書在編輯工作中的相似度高,還是文學圖書與科技圖書編輯在編輯工作中的相似度高?這種強調載體形式編輯學而忽視載體內
容編輯學的后果,使學生僅僅浮光掠影地學習了編輯工作的一般流程,無法進一步掌握不同內容的編輯規律。特別是在信息時代,學科專業越分越細,數字出版方興未艾,載體的鴻溝已經打破,專業內容的編輯差異大于不同載體間編輯工作的差異,編輯不僅要有駕馭不同載體編輯工作的能力,更要具備對某一專業方向內容進行深度編輯加工和信息開發的能力。僅僅學習不同載體的編輯知識,無法培養出適應全媒體時代數字出版的編輯出版人才。從這一意義上說,編輯學課程設置中單純強調載體編輯學,缺乏內容編輯學課程,也是造成編輯出版學專業畢業生就業困難的重要原因。
出版學課程群也有類似情況,主要表現為對課程群的邏輯結構缺乏深刻理解,沒有明確基礎與應用、內核與的邏輯關系,導致因產業發展和出版新技術需要而倉促設置課程的現象時有發生。例如,網絡出版、數字出版和電子出版之間是什么關系,數字出版技術和數字出版一般原理之間是什么關系,學界始終沒有統一的認識,以至于這類新課程之間邏輯關系不明,課程之間聯系不夠,課程體系也不夠穩定。
三、人才知識能力結構邏輯關系不明
出版人才知識能力結構邏輯按照內在的規定性運行,具有鮮明的普遍性和客觀性,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隨著網絡和數字技術的發展和產業化進程加快,出版業對人才的需求越來越表現出高度的復合性特點。業界普遍認為,21世紀的編輯出版人才,必須是掌握先進的網絡數字出版技術、懂得經營管理、能夠駕馭多種媒體編輯工作、能夠擷取當代人類最優秀文化加以傳播的復合型人才。分析業界對復合型編輯出版人才的期望,不外乎包含了經營、技術和創意三個因素,其中誰是皮,誰是毛,誰是核心,誰是,就是編輯出版人才能力結構邏輯的關鍵所在。傳承文化、傳播文明是編輯出版業的使命,內容為王是編輯出版業發展的真理。從這層意義上說,編輯出版人才知識能力結構的核心應當是創意,學生最應當學習的是終身學習和創意的本領。
遺憾的是,業界盡管對復合型編輯人才有所認識,但具體需要什么樣的人才,不能提出具體的要求,學界面對現代復合型編輯出版人才必須掌握的十八般武藝更是如墜云間,對于學生知識結構的構成沒有通盤考慮,課程設置只能采用“添油戰術”,業界面臨什么新問題,出現了什么新技術,學界就開相應的課程。如此“雜拌”課程體系,難免使學生學完之后“什么都知道,,又什么都不精”。在不斷設置時髦課程的同時,忽視的恰恰是出版人才最可寶貴的創意能力的培養。
編輯的成長有其內在規律,也具有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編輯職業發展邏輯,傳統的師徒制編輯培養方法,是選擇具有一定學科專業背景的學生進入出版社,跟隨經驗豐富的老編輯一同工作,通過觀察、模仿、交流,在具體的編輯工作中體會編輯成長的邏輯,進而成長為合格的編輯。高校編輯出版學專業則是從編輯出版實際活動中抽象出編輯出版知識與技能作為課程內容,通過課程學習培養編輯人才。毫無疑問,學校教育在傳遞概念知識與事實知識方面,在進行結構完善的簡單問題技能的教學中都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但正如前面所述,由于編輯出版學專業在課程內容的組織上,特別是在教材編寫、制訂教學計劃等具體課程建設中,大多根據學科邏輯展開教學內容,基本不考慮編輯職業發展邏輯,造成編輯出版學專業課程知與行割裂,即使一些實務性課程,也過分強調脫離具體情境的、抽象的概念遷移,內容空泛、無針對性、可操作性差,無法讓學生感興趣。不僅如此,不考慮職業發展邏輯的編輯出版學課程內容,無法完成學生職業角色的心理建構,導致他們就業后難以立即進入角色,使業界對編輯出版學專業的學生頗有微詞,這也嚴重影響了專業的發展。
五、多元邏輯體系下編輯出版學專業課程建設的原則
以上分析表明,編輯出版學專業課程建設,必須明確課程體系的多元邏輯結構,確立課程的多元邏輯體系下編輯出版學專業課程建設的原則,進而發揮學科邏輯、編輯出版人才知識能力結構邏輯、學生職業發展邏輯的系統作用,確保學生真正掌握課程內容,為學生今后的職業發展和進一步深造打下堅實的基礎。
1.以學科邏輯為基礎,增強專業課程內容對編輯出版人才知識能力結構邏輯和職業發展邏輯的適用性
編輯出版學的學科邏輯具有高度嚴謹的系統性和組織性,是一代代出版人在長期實踐中對相關知識領域不斷探索、總結、升華的結晶,并經歷了出版實踐的檢驗。學科邏輯傳遞知識的高效性有利于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培養的特點,決定了在編輯出版學專業課程體系中的重要地位。毫無疑問,這是編輯出版學課程多元邏輯體系的基礎。但是,與任何學科一樣,編輯出版學專業教育的對象是學生,受教育者是其課程體系的邏輯起點,學生作為未來的編輯出版人才“做什么”和“怎么做”,即編輯出版工作的基本內容和基本方法是課程體系的中間結構,而能夠適應編輯出版工作的編輯出版人才,則是課程體系邏輯的終點與歸屬。因此,要轉變將學科課程內容組織的邏輯體系單一化為學科邏輯的誤區,在課程內容的組織中應兼顧學科邏輯、人才知識能力結構邏輯和編輯職業發展邏輯,增強學科課程內容對編輯出版人才知識能力結構邏輯和學生職業發展邏輯的適用性。具體來說,就是根據編輯出版學人才知識能力結構邏輯,結合學生職業發展邏輯來設置課程。唯有如此,方能保證學生能夠將專業知識組織和運用于未來的編輯出版實踐中,使編輯出版學學科發展永葆活力。
2.以出版內容創意教育為核心展開編輯出版人才知識能力結構邏輯
現代編輯出版人才必須能夠根據讀者需求、文化發展、科技進步諸多因素,組織學術、大眾文化和教育三大類別的出版活動。與此同時,出版業所承擔的文化選擇和文化傳承重任,只有在特定的載體上才能實現。因此,出版物內容編輯開發知識能力和載體復制知識能力相互交織,是編輯出版人才知識能力結構的關鍵性特征。
內容為王是編輯出版業發展的真理,創意和終身學習的本領是編輯出版人才知識能力結構的核心。創意貫穿于出版活動的各個環節,無論是出版經營管理、復制傳播技術,都離不開創意。雖然駕馭不同載體,進行復制傳播也需要創意,但出版產業發展的關鍵是對出版內容的開發,現代編輯出版人才,必須具有各類不同內容的出版創意能力,能夠根據讀者需求、文化發展、科技進步等因素,組織、開發各種類型的出版活動。在多元邏輯體系下,編輯出版學專業課程建設應當以不同內容出版創意為主線,傳授不同載體開發、復制、傳播的知識和技術,培養具備出版創意能力、能夠適應全媒體出版的現代出版人才。
需要注意的是,盡管這種以出版創意教育為核心展開出版人才知識能力結構邏輯的思路,符合編輯出版學的學科邏輯,但因為編輯出版內容幾乎涉及所有人類文明成果,課程開發的難度很大。筆者建議,除了加強通識教育課程的深度和廣度之外,應當以內容編輯學課程為縱線,以不同載體出版實務課程為橫線,建構編輯出版學專業課程體系。這樣,編輯學和出版學課程就可以通過內容創意與載體平臺開發、經營管理和營銷傳播創意的交匯,實現編輯出版本科教育在出版創意教育與技術和經營管理上的統一。
3.通過培養學生終身學習能力來表達編輯出版人才職業發展邏輯
編輯出版學專業從最早的幾所名校“拓荒探路”到今天的數百所高校共同實踐創新,已成為全國高校覆蓋率較高的專業之一。其發展規模過快,專業設置門檻偏低等因素造成的后遺癥不斷凸顯,如核心課程不確定,教材編寫不成熟,師資力量相對薄弱,教學內容、方法與出版業發展實際脫節,培養的人才與市場需求不適應以及編輯出版學專業教育模式等問題,都值得編輯出版學界同仁認真思考和研究。①②③另一方面,在中國社會高速發展和原有的傳媒產業格局大變臉的社會背景下,出版業也進入了一個大變革和大發展時期。與此同時,在市場經濟和數字化信息時代的浪潮中,編輯出版學專業在專業內涵、培養目標和社會需求等方面也發生了較大的轉變,環境的轉變對人才培養過程提出的新要求,即大編輯學時代對編輯出版學專業培養目標提出的新要求、融合傳播時代對復合型人才知識結構的新要求和出版行業對創新實踐型人才的新要求。這三個要求也正是目前所有開辦編輯出版學專業的院校面臨的三大共同難題,能否認識到并適應這個趨勢和要求關系到專業的生存與發展。④
與普通公辦院校相比,大多數獨立學院在師資、資源和條件以及政策方面存在著種種短缺和限制。如果獨立學院在辦學過程中墨守陳規不求突破,其自身的生存和發展也就面臨著問題。當前大多數獨立學院都把培養應用型創新人才作為自身人才培養的目標,應用型人才與研究型人才相比,其最突出的特征是具備較強的實踐動手和創新能力,而要培養較強的實踐動手創新能力,須有一套科學合理的實踐教學體系。但從目前的獨立學院實踐教學活動來看,還存在實踐教學體系不完善,實踐教學在專業教學中的主體地位不明確,實踐教學內容陳舊、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較為落后,實踐性師資缺乏,缺少“雙師型”人才,實踐經驗不足,動手能力不強,教學效果不佳;實踐教學考核評價體系不完善;實踐教學設施及基地建設不足,實踐教學管理和組織松散等問題,這些都嚴重地影響了獨立學院人才培養的質量。⑤因此,獨立學院要想在辦學過程中形成特色,必須構建一套符合自身特點同時又能適應社會需求的創新實踐教學體系。
筆者具體以所在的北京師范大學珠海分校為例(以下簡稱珠海分校),分享編輯出版學專業在辦學過程中進行的改革和探索,以期能為相關院校同行提供參考。
一、編輯出版專業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方案
珠海分校編輯出版學專業在十年的專業建設過程中摸索出了一套全面而又行之有效的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方案。
在人才培養方式方面,采用“課堂-課外-實踐”三位一體的培養理念。在課內外實習基地的搭建上,先后在校內外通過學院和學校層面不斷地為本專業同學開辟實踐舞臺,在學習模式的探索上,探索出一套以研習式學習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方式――專題研習工作坊(如圖1),該模式從進入專業課學習階段開始,與專業課學習相配合。
圖1 工作坊實踐模式
在學生學業指導方面,實行“全程導師制”,為學生各階段學習指派不同層次的導師,加強學生選課、研習、實習、升學、就業等學習活動及人生規劃的系統性指導意見。在課程學習方面,實行課程導學模式,課程導學將各專業方向培養目標落實到每一門課程,內容包括本課程的教學目標、學習目標、學習內容、知識、能力與技能結構、學習方法、考核方式、以及國內外有關本課程的先進教學資料、講座視頻錄像等。
在課程設置方面,珠海分校編輯出版學專業設在文學院,文學和語言學方面的基礎課程是該專業的先天優勢,同時突出了實踐實驗性課程的設計。如在實驗課程屬性維度方面,具體劃分為專業主干課程、專業方向課程、工作坊課程、個性課程,通識選修課等實驗課程。在專業主干課程中,又開設了新聞、廣告、電視、報刊、圖書、教科書、網絡、音像電子、攝影和攝像等覆蓋當前編輯出版多個專業實踐領域的核心課程。其中,教科書編輯學、電子雜志設計與制作等課程的開設為全國類似院校首創。
在師資隊伍構建方面,為了更好地引導學生走入編輯出版一線,了解行業實情,專業從開辦之初就聘請了有多年豐富行業實踐經驗的高級編輯擔任專業的教研室負責人和專業核心課程教授,教師與編輯身份的重合,不僅提高了教學成效,還有力地縮短了專業教學和行業實際的距離。此外,在地理位置上,我們利用自身毗鄰港澳臺的優勢,先后多次引進了來自香港、澳門和臺灣地區的師資。
在學生課外實踐方面,專業設立了學生科研專項經費,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可自愿組建科研團隊開展小組合作的課外科研活動。學院鼓勵教師結合科研和社會實踐不斷開發新的實驗項目,在本專業特色實驗教學項目的設計上,專業下屬的編輯出版實驗室自2004年以來,成功創辦了面向校內外的報刊圖書等各類實踐成果展,這一展覽模式已成為本專業學生開展實踐教學成果展示的特色平臺。
二、編輯出版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設計與實施
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應落腳在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上,這是由編輯出版學專業的應用性和實踐性的本質特點決定的。沒有完善的實踐教學體系,就培養不出動手能力強的學生,沒有創新的實踐教學體系,也就無法孕育出具有創造性思維的學生。因此,在貫徹落實人才培養方案的大框架下,在培養應用型、創新型人才的導向下,還應就專業的實踐教學進行認真思考,針對專業特點來構建特色的實驗教學體系。
當前實踐教學狀況的審視與分析
筆者一直承擔本專業實驗課程和工作坊課程的教學工作,在親身教學和收集大量師生反饋的過程中,發現了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1.基礎理論課與實驗實踐課以及相應教師之間缺乏必要的溝通聯結
在專業課程的設置上,如何將基礎理論課的知識內容與專題實驗課的操作環節聯系起來,真正地實現理論指導實踐,實踐實現理論的效果,一直是困擾實驗教學的主要問題。部分高校采取單一教師同時教授兩門課程的做法雖然在形式上可以避免這一問題,但是長久來看,并不能發揮教研團隊的綜合人力資源優勢,因為畢竟不同研究方向的教師術業有專攻。
2.實驗課程的教學模式和評價體系有待創新
以工作坊為代表的實踐實驗課程的內涵決定了其教學不同于傳統的理論課教學,但多數教師在思想上并沒有轉變觀念,仍然采用一言堂式的講授教學,或者名義上雖然讓學生開展小組創作,但各小組之間以及內部成員之間沒有溝通和交流,在匯報機制上也只是采用傳統的PPT匯報形式,不能完全展現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疑問、收獲、心得,以及解決問題的思路和協作交流的方式,在針對學習者的評價上,大多數教師仍然是簡單地套用現有的教學計劃、考核標準與方法,采取基于教師個人的主觀評價方式,同時還缺乏評價結果的交流和反饋。
3.缺乏立足本專業學生實際和學科特色的實訓教材和講義
以《教科書編輯學》課程為例,目前大多數同行院校開設的是圖書編輯學而非教科書編輯學課程,這門課程的教學目標是培養教科書策劃、組稿、選稿、理稿、校對和排版等基本能力。目前市面上的圖書編輯學教材有很多版本,但專門針對教科書編輯專題進行探討的為數不多,而且教科書編輯學的范疇大門類多,編輯理念更新快,如果隨意采用,則會出現教材在內容體系上過時和過于抽象、脫離實踐的問題,同樣的問題還出現在相關工作坊的教學上,多數教師都是推薦多本所謂的“燙手”教材和著作,沒有根據學生的實際,在專題的取舍上也存在著較大隨意性,學生對整個課程的框架和實踐內容都不太明晰等等。
4.缺乏支撐相應課程教學體系的實踐教學平臺
從以往的教學經驗來看,多數教師反饋自己對實踐課程有很好的設計,可是苦于紙面化操作,不能利用虛擬網絡數字化技術開展模擬仿真實驗。同時,由于文科學生在專業基礎和實踐經驗上的不足,同時缺乏后續的繼續學習、自主學習和交流協作機制,學習者即便掌握了實踐課程的一些基礎知識,在面臨具體的實踐問題時還是表現出束手無策的尷尬局面。因此,如何推進實踐課程教學內容的數字化、網絡化和實用化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而這一切又都靠相應網絡教學平臺的建立才能得以實現。
5.缺乏創新的實踐教學組織形式和學生實踐自組團隊
按照傳統的方式,實踐內容是根據理論課程體系編排邏輯和篇章節的形式來組織的。這種方式所帶來的問題是,學生對相關內容的理解是單一角度的片面理解,這種教學形式已經不能適應新時期復雜問題解決過程中不同學科背景知識的運用和學科之間交叉融合彼此滲透的趨勢,學習者學完之后仍有可能不能獨立地解決相關的現實問題。另外,如何發揮學生自主實踐的積極性,也是實踐中要解決的一個關鍵問題。目前的實驗實踐課程多數是分專業、分年級、分班級的組織形式,高低年級不同專業之間同學在學習同一個內容的過程中,彼此沒有任何交流、協作和經驗傳承,更談不上與社會專業組織機構的交流和學習。因此,除了由教師引導的實踐形式之外,應該多成立以專業、課程為背景的專門團隊組織。
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過程
針對以上幾個方面的問題,筆者在編輯出版專業課程框架下,具體從以下幾方面開展了相應的改革實踐:
1.改變傳統的課程設置方式,建立專業綜合性聯結課程
本專業現已開設報刊、圖書、電視、新聞和網絡編輯等實踐教學工作坊,旨在培養編輯、排版、采訪、報道、拍攝和制作為一體的多元復合能力。目前各主干課程都已形成了相應的理論和實踐教學聯結機制和各課程之間的協同聯動機制,如專業二年級學生在完成出版現代技術等以技術指導為目的的實踐課程學習后,相繼進入圖書排版等基于任務和項目的實踐環節,兩門課程的目標和結構已在課程體系設計上實現了有效的聯結,同樣的專業聯結也體現在音像電子編輯、視頻編輯和網絡編輯等與新聞采編學的聯系上,可以說這種課程之間的聯結已經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實踐教學能力訓練體系,具體如表1所示。同時,在編輯出版專業實踐教學一直倡導的是模擬真實出版行業報刊雜志發行流程基于角色任務的課程實驗訓練方法,如在圖書編輯實踐環節,設立主編、責任編輯、美編和內容編輯等角色,通過小組分工的模式共同完成項目實踐。
表1 編輯出版學專業相關課程聯結關系表
專題項目 相關課程結合
視頻項目 廣播與電視節目制作與攝影、攝像
2.以多門實驗課程聯合教學設計為思路,完善課程合作與綜合能力開發的機制
通過多年的摸索和實踐,編輯出版專業在實踐教學方面已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課程合作機制。每學期末,各課程老師會集中協商下學期的合作意向,定出合作模式;而新學期初則確定具體合作的細節或要求。在學期末,會舉辦一次體現學生綜合能力的跨年級、多課程的項目作品展,通過展覽,鍛煉和體現學生的策劃能力、組織能力、編撰能力、平面宣傳品設計排版能力、攝影攝像能力、節目短片的制作能力,新聞能力,展銷能力,網上推銷能力、市場調查能力、公關能力及分工合作協調能力等。
3.改變傳統教學內容編制格局,實現課程資源建設的立體化和多樣化
對于部分工作坊課程,在實踐中并沒有現成的、完全符合要求的教材可用,例如筆者承擔的網絡工作坊課程中的電子雜志制作課程,目前在國內還沒有一本全面的、指導電子雜志創作實踐的教材。因此,對于實驗教材和講義的編制,采取與編輯出版學的專業編排實驗結合起來的方式,讓學生在參與相關工作坊實踐的同時,也同步地進行實訓指導手冊和講義的編制工作,通過整理成冊,形成符合課程實際的自主教材,同時將這一模式在全院工作坊中推廣。
4.鞏固實踐教學模式成果,加強網絡支撐平臺建設
專業的發展方向和課程的功能屬性已經明確,但網絡教學支撐平臺的設計和開發仍比較欠缺。直接套用現成的網絡教學平臺往往受固有平臺模式限制,并不能完全適應學科的教學實際,也不能適應特定實踐課程的教學設計體系。譬如,在工作坊教學的電子作品評價環節,急需建立一個將過程性評價和結果性評價結合起來的綜合數字平臺,將檔案袋式評價和自我評價,小組評價以及教師評價綜合起來,實現評價的過程性和發展。因此,我們選取編輯出版專業部分課程為試點,以編輯出版行業市場運行機制為借鑒,以相應專業課程理論為指導開展實驗,建立了出版發行的學生社團模擬機制,如完整的報刊設計、編輯、排版和發行機制,設計和開發了相應的網絡支撐平臺,運用虛擬仿真的方式,以網絡化的形式再現編輯出版發行流程,達到了高效便捷的專業實訓的目的。
5.鼓勵學生以社團組織的形式開展社會實踐,探索產學研結合機制
學生通過課程實踐萌發了許多有意義的專業創意,同時在實踐中也形成了各種有創意的作品,但這僅限于個別課程的臨時隨機創作,沒有進行及時的深入總結和推廣展示。應將這一實踐形式常態化和公開化,以突顯本專業的實驗教學特色。因此,可以通過組建學生實踐社團,以專業能力為基礎,由專業教師做指導,以課程常規訓練項目作為課題,同時通過引入社會項目合作的方式,將企事業單位的真實課題和任務帶到課堂,讓學生親身參與項目設計與制作,大膽發揮創意,明確行業標準,體驗設計過程,實現專業學習和社會生產的結合,同時以此作為專題教學的形式,探索教學深入實踐一線的有效方法和模式,以最終實現產學研的良性循環。
(林書兵,北京師范大學珠海分校講師;陳藩庚,北京師范大學珠海分校特聘教授,高級編輯)
注釋:
① 曾建輝. 編輯出版專業就業導向型教學模式探析[J]. 出版科學, 2011, (3): 57~59.
② 李建偉. 中國編輯出版學本科教育現狀研究[J]. 編輯之友, 2009,(1): 78~ 80.
作為地方教學型本科高校,我校始終堅持走“產、學、研、用”合作辦學之路,經過多年的實踐與探索,形成了“6+1”協同創新專業建設模式,較好地解決了地方高校編輯出版學專業人才培養與媒體行業人才市場需求相銜接的問題;建成了與地方媒體協同創新、深度融合的省內唯一省級特色專業。
一、編輯出版學專業應用性復合型人才培養目標的確定
編輯出版學屬于文學學科新聞傳播類本科專業,其人才培養應具有應用性與復合型特征。截至2011年4月,全國共有47所高校招收編輯出版學專業本科生,其中,8所為教育部直屬高校,39所為地方高校。通過走訪調研、查詢教育部陽光招生網[1],對比分析這47所院校編輯出版學專業人才定位與目標,可以看出不同類型大學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具有不同特點。
研究型大學強調培養理論與實踐并重,具有創新精神、綜合能力強的高素質專門人才。以武漢大學為例,培養適應現代出版產業發展要求,具備先進的文化產業經營理念和市場意識,掌握系統的編輯出版學學科理論和專業技能、廣博的科學與文化知識,能適應出版業市場化、信息化與網絡化發展趨勢的高級專門人才。
教學研究型大學則重在培養復合型高端人才。如中國傳媒大學,主要培養目光敏銳、創意新穎的數字時代的新媒體編輯、記者以及新聞從業者,為轉型中的中國媒體產業輸送具有新時代新技術特點的復合型專業人才。
教學型大學則以崗位實踐能力培養為主,重點培養應用型的編輯與出版發行等人才。如北京印刷學院,主要培養掌握編輯出版、語言文化、經濟管理等基本知識和基本理論,具備書刊編輯策劃、出版經營管理、出版物市場營銷、出版新技術等方面的知識與能力,能夠在出版單位、發行部門、新聞機構等從事編輯策劃、出版管理、發行營銷等方面工作的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
作為地方教學型高校,我校編輯出版學專業人才培養定位緊緊圍繞地方新聞出版產業特點和發展需要,聯系地方行業媒體協同辦學,著力培養編輯出版學專業理論基礎全面、專業技能突出、職業品格優良,能在報刊、書籍出版、新聞宣傳等部門,從事一線編輯、出版、發行工作的應用性復合型編輯出版學專業人才。近年來,突出網絡編輯人才培養比重。
二、“6+1”協同創新專業建設模式的內涵和特點
所謂“6+1”協同創新專業建設模式,即在專業建設與發展過程中,逐步建立起高校與“報社、期刊社、出版社、網站、印刷廠、書店”協同運行模式(如圖1)。這一模式與新聞出版行業采、編、印、發運行模式緊密結合,高校與其他協同主體間可以進行調整,相互融合,以滿足高校專業教學和企業用人需求。打破關門辦學的瓶頸,與新聞出版產業、行業、企業密切合作,解決了人才培養與就業市場需求相銜接的問題,以確保應用性復合型人才的培養。
2004年以來,我校先后與省內9家報社、2家期刊社、3家出版社以及2家民營出版公司、3家網站、4個印刷廠、6家新華書店等29家媒體、企業簽署了實踐教學合作協議,聘請這些媒體、企業的老總和技術管理專家作為專業建設委員會成員與兼職教授,逐步形成了“6+1”協同創新專業建設模式,這一模式具有以下特點。
圖1 “6+1“協同創新專業建設模式示意圖
一是“6+1”協同創新專業建設模式,集中體現了“產、學、研、用”思想的精髓。高校與“報社、期刊社、出版社、網站、印刷廠、書店”6個協同主體緊密合作,突破高校人才培養關門辦學局面。通過引入行業技術、人才、市場優勢,整合資源,形成了編輯學、出版學、新聞學、傳播學、管理學、計算機、藝術學等多學科融合、多團隊合作、多技術集成、多單位協同的立體輻射式合作專業建設模式。
二是“6+1”協同創新專業建設模式,實現了高校與協同主體間的深度融合。各協同主體可以結合行業、企業優勢與特色,針對行業發展需求和技術要求,在人才培養方案的設計、實踐教學基地的建設、教學內容的改革、“專兼結合”師資隊伍建設、教學管理機制等方面與高校進行全方位的互動合作,為培養新時期多媒體數字化行業發展急需的應用性復合型專業人才提供了必要的保證。
三是“6+1”協同創新專業建設模式,有利于高校與協同主體間協調發展。一方面,根據協同主體提供的市場變化、行業發展、技術更新、人才需求,適時調整人才培養方案、更新教學內容,保證了專業教學的針對性與應用性;另一方面,把行業人才市場的短期性和人才培養的長遠性有效地結合起來,既滿足了學生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的需求,又可以滿足行業企業當前對人才的需求與咨詢服務的要求,促進行業企業與高校專業建設雙向健康發展。
三、“6+1”協同創新培養應用性復合型人才的實踐
1.“6+1”協同創新,改變了傳統的單一灌輸式教學方式
在多年的專業建設與改革過程中,我們探索建立了“教室與崗位協同、教師與導師協同、學生與員工協同、作業與作品協同”的雙崗位、雙教師、雙身份、雙成果的“四雙”機制,實現了由傳統單一灌輸式向開放式、多元化教學方式的轉變。
一、編輯出版專業的特點及應用項目教學法的必要性
編輯出版專業是一門對理論與技能都要求較高的一個專業,主要用于報紙、圖書及網絡等多種媒介的傳播。該專業要求學生具備較好的文學素養,熟練掌握現代出版學等理論知識和方正飛騰、Photoshop等軟件的操作方法,能夠運用方正飛騰、Photoshop等軟件進行文字與圖像素材的編輯,如利用方正飛騰對圖書內容進行排版,如利用Photoshop對圖書封面與插頁進行設計等。學生通過相關理論知識和相關軟件的學習,最終能夠獨立完成報紙編輯出版,圖書編輯出版,以及網絡編輯出版等工作。而當下電子與網絡出版課程成為編輯出版專業為適應當前數字出版大趨勢的課程,因此實施項目教學法是非常有必要的。
項目教學法是一種教學模式,其主線是項目,其主導是教師,其主體是學生,其過程是學生自主學習與實踐活動有機結合的過程。項目教學法鼓勵學生在合作的形式下去相對獨立地完成項目,在實施項目時,制訂方案,實施項目,以及評價等都由學生全程掌握。項目教學法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中心地位,認為學生有豐富的創造力與想象力,教師不需要向學生傳授知識,只需要對學生進行一定的引導與鼓勵。項目教學過程不僅是學生發揮其所學知識與技能的過程,更是學生提高操作能力的過程,在該學習過程中,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創造能力、反應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等多方面都能得到有效提高。
二、項目教學法在編輯出版專業教學中的實際應用
編輯出版專業作為應用性極強的課程,一直是提倡進行實際實踐,而項目教學法作為實踐性極強的教學方法之一,在編輯出版專業教學中有很強的借鑒和應用意義。下面筆者就如何在編輯出版專業教學中具體應用項目教學法進行剖析。
項目教學方法如果想要有效地實施在數字出版教學中,首先要進行確立項目,簡言之,立項。編輯出版的立項要求以編輯出版的實際教學內容為依據,以教學中能夠接觸到的實際對象為素材,結合本專業的學生特點和實際情況緊扣主題,既要包括編輯出版的基本知識點,又要具有實際的指導意義,還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完成項目。在項目教學法的應用上來看,所立之項應該符合學生的實際水平,不宜要求過高,也不能要求過低。一般來說,教學中的項目的確立會比較小,有利于學生單獨或者結成規模較小的小組完成,這樣既可以樹立學生在編輯出版方面實際操作的信心,又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如在編輯出版教學中,較為常見的電子與網絡出版課程教學項目就是進行電子日歷的制作。通過實際情況可以發現,對于一般本科學生,這個項目是比較適合學生單獨操作的,學生選擇的素材可以來源于生活,也可以來自于其他媒體。以自己生活中的素材制作電子日歷,使學生看到了實際的成果,激發了學習的積極性。而教師的任務就是指導學生需要注意的方面,在課堂上進行講解方法,并且進行作品點評,給學生制定項目評價標準和評價方法。
(二)討論項目內容,制訂編輯出版的項目計劃。
合理的項目計劃是項目教學成功的關鍵。按照“制作電子日歷”項目的任務要求,需要根據學生收集的素材,由學生獨立或者由二至三人的項目小組共同制訂該項目任務的計劃、確定工作程序,然后教師給予指導并認可。在現代編輯出版專業教學中,電子與網絡出版課程是一個重要課程,作為數字出版方向的引領課程,進行一個完善的項目教學計劃頗有必要。在學生進行該項目實踐之前,教師以就方正飛騰軟件的操作進行講解,讓學生掌握了一定的使用技能。因此,在制訂計劃時,教師要告知學生在實際操作中容易遇到的問題和解決辦法,進行詳細的討論,以減少在項目實施過程中一些問題出現的可能性。由于電子日歷的制作的一些問題不單單呈現在技術層面上,也出現在一些審美習慣和藝術水平上,所以教師在指導計劃制訂時,需要進行特別指導。
(三)實施并實現項目計劃。
這一階段是項目教學法的實質性階段,也是最為關鍵的階段。教師作為項目指導者需要掌握學生的項目實施的步驟和相關的材料,通常,在項目實施前,教師還必須對學生進行引導,把握項目方向。在項目實施過程中,教師還要對學生參與情況進行掌握,爭取每一個學生都參與進來,避免掛名的情況出現。此外,項目實施過程中難免會有新的問題和困難出現,這時候就需要教師進行指導,避免項目實施中斷。在這一階段,若是以項目小組的形式完成項目任務,一個重要內容就是按照篩選出來的實施方案進行任務分配,大家各司其職,達到有條不紊的工作狀態。這一階段中,教師的任務逐漸淡化,以學生為主要項目實施角色,逐漸熟悉編輯出版專業中需要掌握的操作技巧。
(四)項目評價階段,這一階段包括學生自我評價、互相評價和教師評價。
通常來說,這一階段作為完成項目的最后一個環節,實際上是查看學生的項目實施的效果、任務完成情況和實際成果的階段。與傳統教學方法一樣,好的評價通常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而差評則會削弱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所以教師要把握好評價的尺度,盡量使學生有一定的成就感,但也不至于過分自我滿足。項目評價階段,還有學生的自我評價和互相評價,這樣可以使學生相互學習各組的長處。項目評價的最優效果就是,學生既有所收獲,又認清了自己的不足之處。這一階段的教師的主要工作就是進行總結,使同學們思路開闊,獲得收獲,體驗成功的樂趣,達到學習的最終目的。電子日歷的制作作為電子與網絡出版課程的項目教學法成功實踐的實例,不僅使學生與教師出色地總結了本課程的學習心得,而且給其他的課程教學提供了可以參考的范例。
三、項目教學法的教學效果評價
編輯出版專業實施項目教學法一定階段之后,根據其教學效果進行評價與分析,是項目教學法的主要環節之一,也是十分關鍵的環節之一,因為項目教學法教學效果的評價直接影響著項目教學法的可持續發展,其既是對前一段教學工作的總結,又是接下來的新的教學工作順利開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只有對項目教學法的教學效果進行客觀全面的總結與分析,才能夠使項目教學法真正落到實處,讓項目教學法的優勢與編輯出版專業的教學工作得以有機結合。本研究對我校編輯出版專業的129名本科生進行問卷調查與面對面訪談,主要從學生編輯出版理論知識、編輯出版相關軟件應用兩方面對項目教學法的教學應用效果進行評價。
編輯出版理論知識的分析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文學知識的積累,另一方面是專業理論知識的掌握。前者范圍較廣且難度較大,作為一個專業的編輯出版人才,其文學方面的積累不是一時的,是一世的,因此,在此對文學知識的積累無需過多分析,只需培養學生日常積累文學知識這一良好習慣。后者較為具體,考查內容主要是課本與教師講授的相關理論知識,考查方式一是傳統的試卷方式,二是結合具體操作,從具體實踐當中觀察其理論知識的掌握情況。從試卷來看,大部分學生對編輯出版的相關知識有了一定的掌握,從具體操作來看,大部分學生已經能夠將理論與實踐進行有機結合。
(二)編輯出版相關軟件應用的分析。
編輯出版相關軟件的應用可以直接反映學生的操作能力,學生制作出的報紙、圖書、網頁等主題鮮明、色彩豐富、結構合理、內容豐富,其成果的水平超出了預期的水平。由此可見,大部分學生能夠依據編輯出版相關理論知識,按照項目的要求與項目教學法的流程對編輯出版相關軟件進行應用,制作出較高質量的作品。
參考文獻:
[1]沈小雄,韓理安.以實驗教學內容體系改革為龍頭,全面提高實驗教學質量[J].中國高教研究,2011(3).
[2]楊方琦.項目教學法在“非線性編輯”課程實驗教學中的應用[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2(10).
[3]鄭家茂,熊宏齊.開放·創新——實驗教學新模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邵益文.編輯出版學專業教育迫切需要總結和提高[J].山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11).
關鍵詞:
編輯出版專業 教學模式 高等教育 雙元制
一、高校編輯出版類專業教學模式的主要問題
近年來,我國文化體制改革、出版行業轉型,加上全球化等大環境的影響,使得我國出版類人才的培養模式面臨更多挑戰。這就需要我們在現有的教育模式中發現存在的問題,并及時改進。縱觀我國編輯出版類專業的教學模式,大體存在以下問題。
1. 課程設置不能與社會的要求接軌。編輯出版專業的課程設置包括公共理論課、專業基礎課、專業必修課以及選修課和實踐課等。主要體現為專業課的數量偏少,普遍數量不足,不符合編輯出版專業的學科體系,也不符合專業能力培養的要求。由于專業設置不是基于培養目標而定,因此我國高校編輯出版專業的課程體系還存在一些問題:如專業基礎理論課程設置過多,業務基礎課程沒得到應有的重視,占比偏小,實踐性課程占比更小;概論性課程偏多,應用性、實用性課程偏少;市場營銷類、財務管理類課程嚴重不足,導致培養出來的畢業生知識結構不全面,適應范圍小。[1]
2. 課程設置重理論輕實踐。在教學組織上,我國高等教育編輯出版類專業的實習和實踐環節占比偏低,理論學習與社會實踐脫節現象嚴重。我國高校一般都沒有建設固定的實習基地,很多學生不能找到專業對口的實習單位。即使學生進入出版單位實習,但理論難于與實踐相結合,實習效果不佳。[2]
3. 教學方式以講授為主。在教學方式上,我國編輯出版專業以理論講授為主,強調學生系統性地掌握理論知識,學生沒有成為學習的主體,而缺乏學習主動性和創造性。在授課方式上,教師采用的是傳統方式,按照教學大綱和教材編排的內容進行講解,教學形式缺乏靈活性和針對性,教學效率偏低,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二、“雙元制”辦學模式及對我國教育模式的啟示
1. 德國的“雙元制”高校及其實踐。在20世紀70年代的德國,由于教育體制的改革,迫使原有的工程師學校都升級為應用科技大學。改革的結果,使得實踐水平高、管理水平強的應用型人才出現缺口,使學生就業時出現尷尬。在這個背景下,由德國巴符州的三家大型企業與斯圖加特行政與經濟學院于1972年共同合作,聯合創辦具有“校企”合作性質的這一新型高校,該學院具有顯著的“雙元化”特征,高校和企業分別構成“雙元”,它是理論學習與工作實踐“雙元”的集合。雙元制高校的培養重點是在技術、經濟領域和社會工作第一線從事生產、管理和教育等直接為社會服務的應用型職業高級人才。[3]
2.“雙元制”對我國職業教育的啟示。近幾年來,德國“雙元制”的辦學模式為我國職業教育提供以下啟示:①在教學方法上,注重對學生職業水平的培養,善用項目教學、案例教學、模擬教學,通過行為導向法來引導學生思考和實踐,注重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②在教學內容上,以實踐的需求作為課程設計的本位,沿襲德國“雙元制”以實用本位作為課程設計的基礎。在理論和實踐課程的設計上,注重理論能否起到為實踐指導的作用,實踐課程重視實際運用性。③在教學模式上,加強與相關企業的溝通,以企業的實際需要為初衷設計課程及實踐內容,實現為企業打造具有高度實用性的個性化人才的目標,推行“產、學、研”一體化的培養模式。④在辦學主體上,注重企業在開發具有高度應用性課程上的重要作用,與企業開展定向性的學生培養模式。
3. 我國開展“雙元制”教育的實踐。 目前,我國已有一些職業技術學校采用了“雙元制”的辦學模式,并已取得一定成果。南京高等職業技術學校2005年被評為綜合性重點職業學校,是我國第一個與德國有合作項目的職業學校。該校一直堅持 “雙元制”教學模式,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形成重實踐、重技能培養的辦學特色,是江蘇省首批國家級技能型緊缺人才培養培訓基地,又是全國首批教育部、財政部認定的國家級實訓基地項目學校。
三、我國編輯出版專業“校企”合作的實踐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將產教結合作為改革和發展職業教育的新機制之一,并大力推動工學結合、校企合作。2011年,北京印刷學院與市屬大型印刷企業――北京隆達印刷包裝集團簽訂戰略協作框架協議,協議中規定雙方共同合作科研攻關課題、企業為學生提供技術指導、企業面向特定市場的產品由學生與企業員工共同設計完成等。這種戰略合作,就是校企合作來培養師資的新型機制。
四、編輯出版類專業教學模式的優化措施
針對我國高校編輯出版類專業教學的現狀及存在的不足,可以通過以下措施來優化教學模式。具體如下:
1. 兼顧理論與實踐的結合,調整課程設置。復合型人才是具有扎實的專業理論基礎和技能,又具有良好的綜合能力的人才。為培養這類人才,在調整編輯出版專業的課程設置時,首先要拓寬專業面,重視實踐性課程的設置,兼顧理論教育與實踐教育的結合,強化營銷類課程。如,可以為編輯出版專業設置圖書營銷、廣告宣傳和經營技術等針對性和指導性強的市場營銷課程,以適應出版業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
2. 注重實踐教學,推行“產學研”一體化。我國高校目前正在探索和實踐以學生為主導的教育模式,在這種教育模式中,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師是教學活動的引導著、組織者,在教學中學生能發揮出主動性、積極性,通過觀摩,學生自己在做中學,在學中做,通過學生自己的實踐探索性學習,學生自己發現知識,掌握技能。
3. 建立培訓基地,改進辦學模式。高校要與當地的出版企業多方位、多層次實現資源的共享,構建校外實踐培訓基地。如請業界大師、專家進入學校理事會做顧問,聘請實踐經驗豐富的一線專家做兼職教師等。此外,學校在專業的設置上要與當地出版業的需求相銜接,根據人才需求的規模和人才需求情況,確定專業培養特點,靈活調整專業設置。學校在確定專業培養目標時,要以對行業企業的充分調研為基礎。
基金項目:山東省研究生教育創新計劃項目“基于核心職業能力培養的漢語國際教育碩士跨文化交際課程建設與實踐”的相關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 王立平,師亞麗,蘆世玲.研究?借鑒?破解――國外編輯出版高等教育給我們的啟示[J].今傳媒,2010(11).
中圖分類號 G206 文獻標識碼 A
Research on the Editing and Publishing Subject Construction in China
LiJianwei
(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475001)
AbstractThe standardization and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the editing and publishing subject construction is urgent. And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of all is to value and study the four main points of this construction, which are, namely, professional education, subject stablishment,sub-disciplines and related subjects of editing and publishing.
Key wordsediting and publishingprofessional educationsub-disciplinessubjectestablishment
編輯出版學是由許多個知識子系統構成的一個龐大的知識體系,與其他學科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1984年,胡喬木同志致信教育部,倡議在高等學校設立編輯學專業,經過二十多年的建設和發展,我國的編輯出版學高等教育已初具規模,據調查,截至2007年7月,我國開設編輯出版學本科教育的高校有68個以上,碩士研究生辦學點38個,博士點5個,教育水平和辦學層次都有了很大幅度的提高,編輯出版學學科建設和專業教育問題成為編輯出版學教育界和業界共同關注的焦點。雖然編輯出版學高等教育發展迅速,但碩士和博士辦學點多掛靠在別的學科之下,編輯出版學的學科體系建設還需更進一步完善,學科體系建設的規范化、制度化迫在眉睫,本文將從編輯出版學的相關學科、分支學科、學科設置、專業教育四個方面對如何建設科學的編輯出版學科體系加以思考。
作為人文社會科學中重要的一部分,編輯出版學與其相關學科有著密不可分的天然聯系。編輯出版學與其相關學科的關系按其聯系性質可分為兩種類型:一是編輯出版學的基礎學科,即為編輯出版學的建立提供理論基礎的學科。在眾多的此類學科中,與編輯出版學在研究內容上聯系緊密的學科主要有傳播學、文化學、美學、社會學、經濟學、心理學等;二是編輯出版學的交叉學科,即與編輯出版學在研究內容上有某些交叉或具有某些相通性的學科。與編輯出版學有此類型聯系的學科主要有新聞學、版本學、目錄學、圖書館學、市場營銷學等。
二、對編輯出版學分支學科的理性認識
所謂編輯出版學分支學科,是指從某一角度、某一側面、某一層次上探討出版物商品供求矛盾的發展變化規律,其成果能構成對出版學研究對象的整體認識的學科。編輯出版學分支學科是構成其學科體系的基本成分。
編輯出版學分支學科的構成,應具備一定的條件。首先,要形成由眾多的知識組成的一個相對獨立的系統的完整的知識體系,而不僅僅是某類單一的零散的知識的簡單組合,只有這樣才能使一個分支學科具有較為豐富的研究內容;知識體系是相對獨立的,即與其他的知識體系有一定的排斥性和不兼容性,這就意味著這些知識不能被包容在其他分支學科的研究范疇之內,也意味著這些知識獨立存在很有必要。其次,其研究對象應與編輯出版學研究對象緊緊相關,不應該脫離編輯出版學這個大的主干學科而單打獨斗。編輯出版學的研究對象是有關編輯出版的理論、應用和歷史的相關內容,這樣,從理論上講,凡與編輯出版的理論、應用和歷史相關的各項內容,都可能成為編輯出版學某一分支學科的研究對象。再次,作為編輯出版學的分支學科,其研究成果應該能構成對編輯出版學研究對象的整體認識,即對編輯出版學這個主干學科有貢獻性共識性的認識。
編輯出版學分支學科形成的具體標志是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的出現。在我國編輯出版界有著一定影響的、關于某一專門主題的學術專著或一系列研究論文的出現,是衡量某門編輯出版學分支學科已初步形成的具體標志。
編輯出版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它與出版學基礎、出版史學、出版文化學、出版資源學、讀者學、出版人才學、出版法學、書刊校對學、期刊出版學、電子與網絡出版學、出版計算機應用學、出版物營銷學、物流組織學、出版物發行學、出版經濟學、出版信息學、版權貿易學、出版對外貿易學、出版物印制與管理、出版業宏觀管理學、企業經營學等分支學科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三、對編輯出版學分支學科設置的具體構想
王振鐸在1999年第4期的《編輯之友》上談到,“新修訂的本科高校各專業學科目錄中, 增設了一個一級學科――新聞傳播學, 下設五個二級學科: 新聞學、傳播學、廣告學、編輯出版學和圖書發行學。這里我們可以將編輯出版學理解為編輯學與出版學, 編輯學研究各種出版物或各種傳播媒介中的編輯活動, 出版學則主要研究出版社與報刊社的出版經營活動。如果這樣理解不錯的話, 就不如干脆把二者分別列為編輯學與出版學。”
筆者認為,編輯出版學是編輯學與出版學緊密結合的學科,既不能脫離編輯學談出版學,也不能撇開出版學單論編輯學,它們不是相互對抗或者是包含的關系,而應該是對等的平衡發展的關系。基于此,若想設置編輯出版學的分支學科,根據對全國編輯出版學專業設置和課程體系建設的調查來看,編輯出版學的分支學科的劃分應按照以下構想:
1.按照編輯出版產品的類型來劃分分支學科。就是先按編輯出版產品類型劃分為若干類分支學科,然后再在每類分支下按基礎理論、編輯、生產制作、流通組織、讀者、技術等來設置各個分支學科,由此可以組構如此的編輯出版學學科體系(圖1):
2.按編輯出版活動的不同性質層面劃分編輯出版學分支學科。據此,我們可以將編輯出版學的分支學科劃分為(圖2):
3.從編輯出版活動的形成條件角度來劃分分支學科。
首先是探討編輯出版學基本原理與一般規律的學科,如編輯學概論、編輯史學、編輯美學、編輯文化學和出版學概論、出版史學、出版美學、出版經濟學、出版文化學等(圖3)。
其次是研究編輯出版活動構成要素的學科,如圖書商品學、出版企業管理學、出版信息學、出版資源學、讀者學等(圖4)。
再次是研究編輯出版活動過程的學科,如校對學、出版發行學、出版策劃學、物流組織學、印刷學等(圖5)。
第四是研究編輯出版活動環境的學科,如編輯法學、編輯管理學、編輯社會學和出版法學、出版宏觀管理學、出版社會學等(圖6)。
第五是研究編輯出版活動的組織技術與方法的學科,如編輯應用寫作學、現代編輯技術學和出版會計學、出版統計學、計算機應用學、現代出版技術學等(圖7)。
4.按照研究內容的性質來劃分支學科
首先是編輯出版學理論,著重研究編輯出版學原理,從整體上把握各種編輯出版活動性質特征與規律的學科。其中編輯學包括編輯學概論、編輯社會學、編輯文化學等,出版學包括出版學概論、出版經濟學、出版資源學等。
其次是編輯出版學應用,即研究局部的具體的出版活動規律的分支學科。其中編輯學包括編輯學概論、編輯社會學、編輯文化學等,出版學包括出版學概論、出版經濟學、出版資源學等。
再次是編輯出版學歷史,即研究與編輯出版活動有關的歷史的分支學科,有利于借鑒歷史經驗。其中編輯學包括編輯學概論、編輯社會學、編輯文化學等,出版學包括出版學概論、出版經濟學、出版資源學等。(圖8)。
編輯學與出版學也是不可分離的,以上四種構建編輯出版學學科體系的分支學科設置模式,是環環相扣的。同時,編輯出版學作為人文社會科學體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們不能用孤立的眼光看待編輯學或者是出版學問題,而應該將其放在社會發展這個大系統中綜合考慮。這就離不開對編輯出版學業務與教育的研究考察。
1998年,經國家學位委員會審定,將編輯學、圖書發行學整合為編輯出版學專業以來,編輯出版學教育取得了突破性進展。根據筆者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科課題“我國編輯出版教育發展現狀與前景研究”的初步調查,我國編輯出版學初步形成了一個多專業、多層次、多渠道、多規格的專業教育體系,但在以下方面還需進一步加強,結果顯示:
1.教師――隊伍建設高標準、嚴要求
目前,編輯出版學專業的師資隊伍存在著教師實踐經驗不足的問題,針對這一問題,加強師資隊伍建設,首先要將一些有影響的編輯出版單位作為教師的實習單位,派專業教師去實習鍛煉,了解編輯出版環節和操作的情況,解決教師在業內經驗不足的問題,提高其教育教學水平;其次要聘請業內人士做兼職教授;還要引進業界一些高層次的人才,在引進師資方面,要優先考慮有從業經驗的專業人士。
2.課程――設置科學化、規范化
由于編輯出版學最初是掛靠在其他學科和專業之下,因此各高校的課程設置,多依托原掛靠專業課程,設置比較隨意,缺乏科學和規范,編輯出版學教育在課程設置上應注意文理結合,要有科學的課程設置和教學計劃,規范基礎課與專業課的設置比例, 標準必修課與選修課包含的內容等。編輯出版學教育迫切要求進一步充實教育內容, 提高教學質量, 以滿足日益發展的媒介傳播產業對新型編輯出版人才的需要。
將一些有影響的編輯出版單位作為學生的實習、實踐基地,并使其制度化。制定全國統一規范的實習實踐量化標準,明確教育單位和編輯出版單位在學生和教師在學生實習和實踐方面的權利和義務,從制度層面解決實踐難的問題,平衡全國的教育資源和實習實踐資源。
3.產學研相結合
編輯出版學是一門應用性學科,實踐與教學不可分離,而教學與研究也優勢互補,我們不應該將其孤立開來。對在崗的編輯出版從業人員,要對其進行系統化、專業化的繼續教育,實行崗位培訓、持證上崗制度,引入編輯出版隊伍競爭上崗冗員分流的辦法,從而提高效率。對于編輯出版學的教育單位來說,應該從校內外編輯出版部門借聘有一定編輯實踐經驗的編輯作為專業教師, 鼓勵教師聯系編輯出版業的實際案例進行教學。教育要面向產業,結合產業發展的實際,把握出版業的現狀,提出發展對策,為我國出版產業的發展提供智力支持。編輯出版學的發展必須走產學研結合之路。
根據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不同特點,編輯出版學教育有必要控制本科發展規模,將本科教育重點放在網絡編輯、電子技術等實踐性較強的專業方向上;以研究生教育為主,提高研究生教育水平,提高理論深度和專業研究水準。
希望編輯出版教育界和業界達成共識,通力合作加強溝通,產業、教學與科研緊密結合,促進編輯出版學學科體系科學化、規范化,使編輯出版學的發展進入一個嶄新的階段。
參考文獻
[1]王振鐸,劉娟.我國編輯學專業建設與學科發展[J].編輯之友.1999(4).
[2]羅紫初.論出版學的學科體系[J].出版發行研究.2004(7).
每個人眼中的編輯都有不同的面貌,因此我們無法用寥寥數語來概括“什么是編輯”。但是,無論何種編輯,必定都先是一位創造者。腦中閃過的念頭、作者天馬行空的思想、一個人的一生……這些虛無的東西經過編輯的手化為嚴謹的文字,由網絡或紙張承載,展現在讀者眼前。創造,是一種快樂的感覺,而編輯出版學存在的意義,就是予你一雙創造之手。
【 冷靜 / 熱情 】
“編輯,是一份需要冷漠和沉靜的職業。”圖書編輯理論與實務老師在第一堂課上如是說。編輯出版學專業的學生要養成這樣的習慣:拿到一本書之后,先不翻開,先觀察書封、書腰、書脊,然后再翻開書頁慢慢看。其他人看的是書里的文字,編輯看的是包括文字在內的書里的一切――每一個字,每一個標點,甚至每一頁空白。當你拿到一份原稿,無論它是糟糕還是令人驚艷,你都要沉下心來,抱持一種冷靜旁觀的態度,不帶任何情緒去閱讀。編輯要做的不是投入作者筆下的世界,而是冷靜地遨游于這個世界的邊緣,發現它的缺口,然后一一修補,讓它變得更完美。
編輯出版學專業需要你付諸熱情――它是一門常學常新的專業。時代在不斷發展,隨著網絡和通信技術的進步,編輯需要掌握的市場分析、選題策劃、文字加工及宣傳促銷等知識也在不斷變化。這就需要編輯始終保持著學習的熱情。此外,一個編輯必須“嗅覺”靈敏。選題策劃能力是出版專業人才最重要的核心競爭力,而選題的成功與否則完全取決于編輯的戰略眼光和敏銳的洞察力。對出版行業來說,抓住時代的潮流算不得什么,能夠引起讀者閱讀興趣的才是贏家。
【 雜學 / 專研 】
編輯是又不只是“幫別人出書的行當”。每位編輯既是雜家,又是專家,扮演著三重角色:“搜獵人”――多方搜尋,挑選可以出版的好書;“造物者”――賦予文字思想和生命;“雙面人”――在作者面前代表出版社,在面對出版社時又代表作者。
編輯出版學專業的課程除編輯技能外,還包括古代漢語、現代漢語、基礎寫作等文學類課程,網絡出版發行、出版經營管理、出版經濟學等經濟類課程,也涉及書業法律基礎、知識產權法等法學課程。編輯出版學專業的實踐類作業一般會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舉個例子,一份關于做雜志的作業,要求學生自學PS、ID等軟件,同時考驗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因為需要向不熟悉甚至完全不認識的作者約稿,還要去尋求贊助。這都要求編輯出版學專業的學生多看多學,對各個方面可以知之不深,但必須都有所涉獵,做一個雜家。
自制雜志
當然,同其他專業一樣,編輯出版學培養的是本學科的專門人才。但是,編輯出版學的專研不只包括系統的編輯出版理論基礎和扎實的專業技能。在出版行業里,有很嚴格的精細分工,有志于在出版行業從事相關工作者,至少要對某一領域極其深入,要有一個明確的目標,能夠正確認識自己的興趣愛好和擅長方向,有選擇性地在雜學的基礎上進行深入了解。你在大學里所專研的內容很有可能會成為你未來在出版行業從事的領域。做校對、編輯還是營銷?研究文學、經濟抑或法律?這都是在專研前應該做的決定。
【院校介紹】
編輯出版學是一門跨學科專業。各個高校的課程側重點不同,主要分為新聞傳播學,圖書館、情報與檔案管理和中文三大方向。
新聞傳播學
以新聞傳播學為主干課程,側重點在于培養學生的新聞傳播意識,讓學生學會運用媒體,引導輿論。偏向于該方向的高校均擁有實力雄厚的新聞傳播學院,并有多年的學術積淀和多位學科帶頭人,如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浙江傳媒學院等。
圖書館、情報與檔案管理
以培養復合型人才為目標,注重培養學生的營銷能力、實踐能力、處理信息的能力和管理能力。此類編輯出版學專業適應了當前出版界對復合型人才的需求,并借鑒了國外出版學的辦學思路,具有專業化和信息化的特點。代表院校有武漢大學、北京印刷學院、南京大學。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要“重點擴大技能型、應用型、復合型人才培養規模”,為大多數地方高校人才培養定位指明了方向。近年來,在“大文化、大媒體、大編輯”思想指導下,全國52所院校開設編輯出版學專業,40%以上人才培養目標屬于專業技術型,就是說其專業定位是應用型。但應該看到,傳統編輯出版學教育仍然沿襲著知識本位的人才培養模式,課程設置側重學科性,重理論、輕實踐、重知識、輕素質,學生動手能力較差,難以適應崗位需求。因此,應用型本科編輯出版學專業如何破解人才培養模式與市場需求的“錯位”難題,是其專業建設與改革過程中必須要解決的問題。
一、地方高校應用型本科編輯出版學專業現狀與問題
一是人才培養目標單一,難以滿足市場對應用性、復合型人才的需求。1998年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專業目錄》中,將從屬于“文學門類”的“新聞傳播學”下的二級學科“編輯學”和從屬于“歷史學門類”的“圖書信息檔案學”下的二級學科“圖書出版發行學”合并統一為編輯出版學專業。因此,我國高校開設的編輯出版學專業有的設在新聞傳播學院、有的設在文化或傳媒學院、還有的設在信息或管理學院等等。
這種情況通常會導致設在人文學院,培養的人才以文化創意和文字編輯見長;設在新聞傳播學院,培養的人才以新聞編輯、報紙編輯出版見長;設在管理學院,培養的人才以經營管理見長等等;也許正因為如此,導致了目前編輯出版行業就業人才存在以下特征:專業知識方面“過偏”――該懂的不懂、“過專”――有些知識學得過于專深,不實用。
二是重理論輕實踐普遍存在,導致學生眼高手低。實踐是培養應用型、技術型人才的必由之路。但是一些高校的編輯出版學專業課程設置中理論與實踐相脫節,課程多以宏觀理論講授為主,缺少實際的分析。客觀說,目前許多編輯出版學專業改革已開始重視實踐教學,人才培養方案中一般在第八學期安排畢業實習。同時,許多院校也采取不同措施,比如加強和校外新聞媒體合作建立校外教學實習基地等,加強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這些做法盡管一定程度地強化了專業技能培養,但與行業崗位的實際、媒體要求仍有較大差距。一些地方高校這個專業的畢業生率相對較低也是客觀之現實。
三是課程設置不合理、不科學,影響了課程質量。由于學科交叉的特點,所設課程比較多、比較雜,課程內容出現重復。例如出版學中講出版法律法規,而編輯出版法規還要講出版法律法規等;再有課程開設時序上不合理,哪些課程先上、哪些課程后上,理論課程與實踐環節如何合理科學設計安排還需進一步理順。此外,課程內容更新速度較慢,跟不上企業新技術發展需要。例如課程設置中很少體現數字出版內容,只有極少數院校開設了數字版權、多媒體技術等課程。
二、應用型本科編輯出版學專業課程體系的構建原則
(一)專業定位準確,注重能力培養,滿足行業急需
從當前對本科編輯出版學專業現狀分析,其零散的、過偏、過專的格局,勢必要打破。按照產業鏈分工流程,結合各自辦學優勢,編輯出版學專業應用型人才應該熟悉了解出版行業各環節,具備采、編、印、發各種能力,即編輯人員要了解市場,熟悉營銷,發行人員也要了解書稿編輯過程,熟悉紙質與電子圖書生產制作流程,這是現代出版行業發展的必然要求。
編輯出版學專業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之間之所以出現“錯位”現象,主要在于專業教育過程中過分強調厚基礎,注重學科性,忽略了職業能力培養。應用型本科編輯出版學專業教育應在強調基礎的同時,也要注重專業性,提高其針對行業急需的職業能力培養。
(二)課程設置綜合化、模塊化,強化實踐教學
首先,強調應用性:調整課程體系結構,加大實踐課程比重,突出教學改革重點。一些應用型本科編輯出版學專業依然沿襲傳統課程設置,注重基礎理論和技能知識傳授,理論課程所占比例較大,有的理論課時比重占總學時75%-80%,這樣的課程體系不可能培養出崗位急需的應用型人才,必須改變。根據各專業實際,四年總學時中實踐環節比例,可由過去的20%-25%增加到30%-40%;還可以整合相關課程,如將編輯學概論和出版學概論合并為編輯出版學概論;調整課程內容,避免相關課程重復;改革教學方法,一些理論課程可以采用理論實踐一體化或講授與實踐相結合的方法,壓縮宏觀講授,增加工作過程、項目案例分析。
其次,強調針對性:促進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突出核心職業能力培養。應用型本科編輯出版專業強調理論與實踐都要“比較寬厚的基礎”。具體表現就是課程設置強調理論結合實踐,保證理論課程為實踐能力的培養打基礎;同時實踐中運用理論知識,保證實踐課程為理論知識學習服務,強化理論知識的應用能力的培養。具體做法是圍繞核心職業能力培養目標,采用全程式、模塊化課程體系設計思路:將實踐貫穿于整個人才培養過程,實踐與理論交叉進行,形成理論+技術應用+實踐+拓展(選修)的全程式、模塊化教學體系。
第三,強調綜合性:注意更新課程內容,突出應用性、復合型人才培養。首先要注意課程間的關聯性、整體性和獨立性。每門課程應該是獨立的,但在整個課程設置中又具有它的地位和作用,無論是理論課程還是實踐技能課程的設置都要從整體出發。既要綜合整體考慮課程與課程間橫向的關系,又要考慮縱向關系,搭建“四種模塊、四個課程群”人才培養模式。遵循編輯出版行業“采、編、印、發”一體化的產業鏈格局,將高職印刷類各專業課程設置歸類整合為采寫、編輯、印刷、發行四個部分,并移植借鑒過來,橫向形成以培養采、編、印、發能力培養的四個課程模塊;縱向分成理論+技能+實踐+拓展(選修)4個課程群,具體如圖1所示。其次,由于數字媒體技術與網絡技術的迅猛發展,人類已經進入了數字出版時代。因此在課程設置應該緊跟行業企業發展,及時加入多媒體出版技術、網絡出版技術、手機出版等新技術新知識。同時,根據國內外出版業對人才需求變化,過去需要的或許只是個文字編輯,但現在除了需要懂得數字出版技術的人才,更需要具備策劃編輯與管理人才,所以對學生選題與策劃能力培養、經營管理與信息處理技術能力培養也應在課程設置與教學目標考慮之中。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Z].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22)
21世紀是高度信息化的時代。隨著信息技術在世界范圍內的迅速擴散,人類社會將經歷一場意義深遠的革命――信息革命。網絡化是信息革命的中心和特征,并已深入到社會的各個領域。高校學報編輯部也不例外。主要體現為:(1)工作環境網絡化。知識經濟是建立在社會信息化基礎之上的。社會信息化是以計算機技術為代表的電子化、數字化、網絡化的信息技術被普遍推廣使用,形成全社會的信息網和知識庫。信息和知識成為最重要的商品和財富。[1]當前,我國的“信息高速公路”已具規模,基本連接了全國的教育與科研領域。主要科技期刊,包括高校學報,大部分進入因特網。[2]學報編輯出版進入了嶄新的電子時代。不少編輯部已完全實現辦公現代化、網絡化。辦公條件的現代化和網絡化為學報編輯活動的手段、方式、條件、效果乃至人生觀、價值觀的改變和拓展創造了條件。(2)編輯出版活動網絡化。辦公條件的現代化和網絡化為學報編輯出版活動的網絡化提供了前提,帶來了編輯出版活動方式的變革。學報編輯通過電子信箱接受稿件、將稿件傳送給評審專家、把評審專家意見和編輯部修改意見或用稿意見通知作者、與作者交流意見和討論問題;利用網絡的傳輸功能與強大的檢索功能對稿件作出客觀、可信的鑒定,并選擇對口的評審專家;應用光盤技術和網絡技術編輯制作光盤版學報或將學報論文送上因特網……信息技術給學報編輯工作帶來的影響和變革將是全方位的。
社會大環境的變革和編輯部小環境條件的改善,必將首先導致編輯出版工作方式的改變,繼而從思想上、工作理念上發生深刻的編輯出版理念的變革。工作環境和編輯活動的網絡化必將促使學報編輯不斷地提高和完善自我,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學報編輯出版理念正發生改變。在這個過程當中,也必然會引發學報編輯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探索和嘗試。例如:
1. 新的編輯出版模式。在信息高速直通車的時代,舊的編輯出版運作模式暴露出速度相對緩慢、效率低、信息利用率差、協調合作難等弊端。換句話說,舊的編輯運作模式已經遠不能適應信息傳遞更新的要求。數字化技術的發展和普遍推廣使用,使新的編輯出版模式在其發展中孕育、誕生。例如,編輯部辦公系統、稿件信息管理系統和網絡工作平臺的組稿方式等的研究已初具規模。期刊“編輯電子化”“無紙化”已經不是夢想,是期刊編輯出版流程的重大變革。知識經濟時代,信息網絡化下的新的編輯出版模式將會是當前編輯出版學研究的熱點和重要任務。
2. 新的編輯加工理念。隨著文化體制改革的推進,出版數字化是必然趨勢。針對網絡傳播信息破碎化的特點,學報編輯應關注如何強化期刊的傳播功能,如何提高論文在網絡上的查詢顯示度,即研究如何把網絡傳播意識貫穿在論文的編輯加工中。
3. 新的經營理念和模式。主要體現在通過網上了解讀者需求消息、出版信息,并通過網上組稿、宣傳、發行等。信息網絡環境不僅拓寬了期刊主體的視野,增長了見識,也給他們提供經營的思路和方式。如何充分利用網絡信息傳播的速度快、影響面廣、反饋快捷等優勢,為期刊拓展市場和生存空間,是當前編輯人普遍關注的課題。
4. 新的辦刊模式。信息網絡時代,數字化期刊以其快速、面廣和不受時間限制等優勢沖擊著傳統期刊。而傳統印刷版期刊仍因其隨意、舒適、簡單和耐讀等特性而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應該說,兩者是一種相互補充、互相推進的關系。雙版制會是大多數期刊編輯部首選的方式,并將長期存在。
此外,還包括網絡環境下,對相關出版法律、法規、方針、政策的適應范圍的研究,及其新的理解或闡述等問題的研究;編輯與作者、讀者的新型關系的研究;編輯如何利用網絡選擇審稿專家,并與其保持良好的長期合作關系的研究等等。換句話說,信息網絡化引發的變革將深入到出版編輯活動的方方面面,深入到出版學和編輯學的各項研究任務中,并為學報編輯提供新的研究課題。
二、信息網絡環境改善了學報編輯出版研究的科研條件
長期以來,學報編輯開展編輯業務研究存在很多難題。計算機的普及、學報辦公的網絡化改善了編輯科研工作的條件。具體體現在以下方面:
(一)網上資料的查詢快捷、齊全、省錢
1. 快捷。計算機和互聯網的出現,為編輯的信息采集提供了更為便捷的渠道。無論是出版方面的專題搜索還是編輯研究資料的查詢,均不受時間、場地和距離等條件的限制,且快捷。
2. 齊全。文化事業、信息知識傳播(除圖書館學、檔案學)類專業期刊現有205種,其中出版事業類的中文核心期刊 11 種。編輯出版類的專業性期刊相對偏少,遠遠不能滿足編輯出版界人員的需求。因而不少高校學報開設了編輯出版學專欄,有的還辦得有聲有色,如河南大學學報,這些欄目的開設相應地拓展了編輯出版類論文的發表空間。目前,我國相當一部分的編輯出版類論文均分散發表在高校學報上。因此編輯出版方面的相關研究資料分布非常廣,不利于查詢和進一步的深入研究。然而,編輯辦公環境的網絡化為我們提供了便利。當前,絕大部分的編輯部加入了“中國知網”“萬方數字化期刊群”“中國科技論文在線”和“維普網”等,編輯部成員可以利用這些網站提供的賬號查詢相關資料,開展編輯出版學研究,所獲得的國內出版方面資料是比較齊全的。當然,我們還可以查找國內外同類的或不同類的其他所需的信息。
3. 省錢。由于編輯部人員少,屬高校的弱勢群體,因此科研資金比較缺乏。在高校,學報是為教學和科研服務的。教師是重點服務對象。換句話說,高校無論在教學條件、科研條件或經費上予以重點扶持的是教師。學報的存在和發展也是與教師科研工作的好壞密切聯系的。由此可以想象,作為高校弱勢群體、以為高校教學和科研服務為出發點的學報編輯部相應的科研條件會是怎樣。資金的缺乏勢必會造成資料的匱乏,編輯業務研究舉步艱難。編輯部辦公的信息網絡化不僅改善了編輯部的工作環境,也改善了科研條件,可謂一舉兩得。
(二)網上交流直接且頻繁
長期以來,各編輯部辦刊經費普遍不多,人員編制相對較少,業務工作量較大等原因,致使學報編輯部人員外出的機會較少。編輯部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更是屈指可數。這種情形不利于編輯工作經驗的交流與討論。出版編輯學是一門實用性科學。它來自于實踐,又返回指導實踐。一些新的出版編輯學理論和觀點不能及時在廣大的編輯部實踐中普及、推廣和應用,并獲得相應的信息反饋,勢必會影響出版編輯學的正常、健康的發展。互聯網拉近了各編輯部的空間距離。人們可以在編輯論壇里各抒己見,暢所欲言,進行廣泛深入的交流與討論。
很多科技期刊,特別是高校學報,往往具有較強的學術性,不是一名普通的編輯學專業畢業生可以輕易駕馭的。因此,高校學報編輯都是由畢業于某一學科的專業人員擔任。這些編輯人員全部都是在編輯工作的崗位上接觸編輯業務,他們以往的知識結構和經驗各不相同,對編輯業務的理解和掌握肯定存在較大的差別,研究、思考編輯學問題的方法和角度各異。互聯網上廣、多、全、雜的各類信息為不同編輯的個性化研究提供了前提。
三、正確應對信息網絡環境下的學報編輯出版學研究
學報辦公的信息網絡化為編輯出版學研究提供很多新課題,營造很好的科研條件,隨著人們對數字化時代編輯出版業務認識的逐漸深入,新問題和新課題還會不斷出現。
1. 深入開展學報編輯出版學研究是直面信息網絡化挑戰的積極策略。我們必須持之以恒地開展編輯出版學研究,逃避是行不通的。學報編輯出版的網絡化、信息化是時展的必然。直面挑戰,認清形勢,抓住機遇,才能從中求生存、求發展,才不會被社會和時代淘汰。
2. 開展學報編輯出版學研究是完善和發展編輯出版學理論的必然要求。出版編輯學是實踐科學,也是一門新興的科學,仍在不斷發展和完善當中。只有認真研究信息時代下出版編輯活動的特殊性,才能從特殊中發現普遍性和規律性,這是發展和完善出版編輯學理論的迫切要求。學報編輯出版學是編輯出版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學報編輯是其主要的研究力量。開展學報編輯出版學研究是學報編輯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
3. 研究信息網絡環境下的學報編輯出版學是學報編輯個體發展的需要。編輯是編輯出版活動的主體,研究編輯出版業務是編輯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開展理論研究,有利于提高編輯個體的業務能力和素質,也是編輯個體適應時展要求,與時俱進,求生存,求發展,提高自我,完善自我的需求的必然。
參考文獻:
首先,編輯出版專業高等教育經歷了從無到有,規模由小到大的發展過程
1983年武漢大學圖書發行專業首次招收本科生。1998年教育部頒布《普通高校本科專業目錄》,將編輯出版學列為新聞傳播學下的二級學科。目前百余所高校設立編輯出版專業,并且其中37所已經開始招收編輯出版專業的碩士研究生,7所已經擁有了該專業的博士學位授予點,形成了編輯出版學本、碩、博三層培養模式。
其次,編輯出版專業高等教育的內容日趨成熟
專業課程設置包括編輯出版學、中國編輯史、圖書編輯學、數字編輯技術等。相關的教材逐年增多,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06年上半年,我國共出版相關專著和教材425部。①編輯出版專業師資力量逐漸增強,據調查顯示,目前在高校從事出版高等教育的教師學歷以碩士研究生居多,占總數的48%,博士研究生占25%。教師的職稱構成以教授為主,占35%,副教授占26%,從教師的年齡結構來看,中青年教師占大多數,其中,35歲以下的占33%,35~44歲的占32%。可以說,目前我國出版高等教育的師資隊伍是“一支以中青年、博士碩士、教授副教授為主的充滿活力的教師隊伍”。②
再次,編輯出版學高等教育研究會議在國內得到重視
比如說,2006年河南大學舉辦了數字化傳媒時代編輯出版學學科建設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圍繞編輯出版學的學科地位、學科性質,編輯出版教育的現狀、問題等進行了熱烈而認真的討論。再如,2013年11月,第四屆數字時代出版產業發展與人才培養國際學術研討會在武漢大學召開,國內外專家除共同討論了數字時代出版產業的發展趨勢外,還共同商討了數字出版人才培養、數字時代出版高等教育發展等議題。
突出問題
經過30年的發展與積淀,我國編輯出版專業高等教育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是,數字時代的到來,沖擊著傳統的編輯出版活動,編輯出版專業高等教育相應地也暴露出了課程設置不合理、教育與實踐脫節、培養體系不甚成熟、缺乏對創新思維的培養等問題。
首先,編輯出版專業高等教育與編輯出版業務實踐嚴重脫節,導致高校辦學“熱”而學生就業遇“冷”的問題
由于重理論輕實踐的傳統教學理念,很多高校的編輯出版專業教學忽視了其較強實踐性的特征,重視對出版理論的講授,造成了高校畢業生與用人單位人才需求的錯位。除了教學理念陳舊外,高校實踐教學平臺缺乏以及高校教師實踐經驗不足,也是導致教學與實踐脫節的重要原因。
其次,編輯出版專業高等教育人才培養層次結構不合理
數字時代,出版業急需一批高素質、高層次的數字出版人才。目前的編輯出版高等教育雖初步形成了包含本碩博三個層次的培養體系,但是人才培養仍以本科為主,相應的碩士教育較少,博士層面的教育更是顯得不太協調,人才培養層次結構不甚合理。
再次,編輯出版專業高等教育的課程設置沒能很好地做到與時俱進
以河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編輯出版專業本科生的課程設置為例,其專業課程設置以漢語言文學、新聞學與傳播學基礎知識為培養平臺;以編輯史論知識講授為主;關于數字出版的課程較少,這顯然與數字出版迅猛發展的態勢不太協調。
最后,對編輯出版專業人才缺乏創造性思維的培養
當今社會已經進入創意社會階段,只有擁有創造性思維,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編輯出版產業也不例外。這一點通過河南大學出版社的招聘信息可以佐證一二,2013年8月河南大學出版社的招聘信息全部是招策劃編輯的。然而,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在高校對編輯出版專業學生培養的過程中通常受不到應有的重視。
對 策
首先,重視對編輯出版專業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
編輯出版專業教育與實踐脫節的根本原因是重理論輕實踐的教學理念。要改變現狀必須轉變教學理念,重視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近年來,編輯出版專業師資力量逐漸增強,但這些教師大多數理論知識豐富而相對缺少業界實踐操作經驗。要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可以先從提高老師的實踐經驗著手,讓教師到編輯工作的一線積累經驗;也可聘請業內資深人士為師,講授編校實務,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其次,提升編輯出版專業高等教育的層次
數字時代對編輯出版人才的要求不斷提升,而我國目前的編輯出版專業高等教育仍以四年本科為主。畢業生普遍缺少其他學科知識背景,難以勝任深層次信息整合的需要。近年來,出版社的招聘將應聘者的學歷鎖定在碩士研究生及以上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本科生的能力與編輯出版工作實踐之間的矛盾。故提升編輯出版專業高等教育的層次,是解決問題的重要途徑。此外,“一專多能”的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也不容忽視。因為出版工作要求具有廣博的知識,所以學界和業界都提倡其他專業知識背景的學生跨專業攻讀編輯出版學專業,或者選修第二學位作為編輯出版專業學生的知識背景。
傳統的編輯出版專業課程設置重理論而輕實踐,且對數字出版的相關課程安排不夠。教學過程中重視理論的傳授無可厚非,但在數字化的今天,編輯出版產業的工作方式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其從業人員被要求掌握更多的現代出版技術,尤其是對各種編校軟件的應用。此外,計算機、數字出版、創意設計、經營管理等課程也應受到編輯出版專業高等教育的重視。
編輯出版專業的高校畢業生在就業市場上遇冷,究其原因,一是專業學科知識素養欠缺,如物理類圖書的編輯多是物理學方面的專家,能對稿件質量進行深層次的把關;在文史類稿件的處理上,編輯出版專業的學生不及文學院畢業生扎實、到位。二是對編輯出版專業認知不到位,沒有形成應有的競爭力。出版行業策劃人才的稀缺,不僅對編輯出版專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也為編輯人才的培養指明了方向。在數字時代的編輯出版活動中,創新思維以及創意能力已經關乎一個出版機構的興衰,因此,編輯出版專業高等教育應該著重注意對學生創新思維以及創意能力的培養。具體說來,可以通過對經典選題策劃案例、書刊裝幀案例、版式設計案例、市場營銷案例的學習,拓寬學生視野,拓展學生思路,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和創新思維,以提升學生的創意能力,努力讓書刊策劃能力成為編輯出版專業學生的核心競爭力。
結 語
數字時代,編輯出版活動已經發生了多重變化,滯后的編輯出版專業高等教育改革,加劇了編輯出版專業高等教育與編輯出版產業實踐的矛盾,催生了編輯出版專業高等教育的問題。在瞬息萬變的數字出版時代,編輯出版專業的高等教育也應該順應產業發展形勢。只有在編輯出版專業高等教育理念、學科培養體系構建、專業課程設置、學生創意能力培養等方面做出相應的變革與調整,才能使編輯出版專業的學科建設更好更快地發展。
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