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20 04:39:17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標準化考察報告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經濟波動,是指在經濟長期發展過程中,出現了經濟擴張或經濟衰退.表現在經濟總量上,或高速增長.或劇烈降低,引致國民經濟發生大起大落的一種經濟現象。高速增長或劇烈降低是指經濟發展脫離了常態增長的軌跡,使經濟運行曲線出現波峰和谷底的狀態。從長期發展過程看,這種波峰和谷底現象還呈現周期性循環.循環過程時長時短??疾旄鲊洕l展,總趨勢是逐漸增長的。但是保持絕對均衡穩定增長(即常量增長)則是不可能的.因而在短期或個別時期上,就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經濟波動。因此說,在長期增長趨勢中存在著短期波動循環現象。
也有理由認為,經濟波動現象是相對于經濟均衡穩定增長這一情況而言的。只有在長期趨勢的動態過程中觀察,才能發現經濟增長過程的相對穩定性和相對均衡性。因而在考察經濟波動時.必須要結合對長期趨勢的研究。
正是基于對長期趨勢和經濟波動相互關系的以上認識,通過對各國經濟資料長期趨勢的分析.我們不難發現,經濟變量在其發展運動過程中,大多數時期的環比增長率在其平均增長率上下運動.這是經濟均衡穩定發展的結果和反映;而極端偏高和極端偏低于平衡增長率的時期是個別和少量的,它們是經濟震蕩的結果和反映。統計規律表明,以相當長期經濟、發展的平均增長率做為經濟均衡穩定發展的重要參數,考察報告期經濟波動的強弱程度,有著客觀基礎和科學依據。研究表明,以平均增長率做為均衡穩定發展的主要參數.考察報告期經濟波動的強弱程度,既有理論上的思考.也有現實的經濟意義。
1961年經濟波動強度指數絕對值之大,表明我國建國以來最強的一次經濟波動,該期的經濟發展出現嚴重衰退,國民經濟幾乎達到崩潰狀態。
強度指數可以是零、正數、負數。以W為零做為標準化單位,當W為零時,說明報告期增長率與平均增長率持平,為絕對均衡穩定增長,這種情況極少出現,表一中僅有1954年和1979年如此;W為正數,說明報告期環比增長率必大于平均增長率。W值越大,表明經濟發展處于加速或高速階段,也表明經濟增長過程中出現波動現象;W為負數,說明報告期環比增長率必低于平均增長率。這里有三種情況要區別對待。第一種情況是一100%<W<0時,只表明報告期增長率小于平均增長率.但報告期相對前一年來說,其相對量和絕對量仍然保持了增長勢頭,不過增幅略小而已;第二種情況是W-一100%,說明報告期成零增長,其發展水平與前一年相等;第三種情況是W<一100%,說明報告期經濟成負增長,報告期環比發展速度小于100%,相對前一年來說.絕對量減少.處于經濟衰退階段。這三種情況W的絕對值越大,說明經濟波動程度越強。
這是典型“結果導向”的營銷管理,如果說上面的話在幾年前雖然沒道理,但在某些企業還有市場的話,那么在目前的市場營銷環境中,上述觀念不僅沒道理,而且失去了市場。
現代營銷觀念認為:營銷管理重在過程,控制了過程就控制了結果。結果只能由過程產生,什么樣的過程產生什么樣的結果。
現代營銷管理中最可怕的現象是“黑箱操作”和“過程管理不透明”,并因此而導致過程管理失控,過程管理失控最終必然表現為結果失控。 企業采取“結果導向”還是“過程導向”的營銷管理,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營銷管理最終的成敗。我們并不完全反對依靠結果進行營銷管理,通過對營銷結果的分析,同樣能夠發現問題并采取有效的措施進行控制。但實際上,“結果導向”的控制只能起到“亡羊補牢”的效果,因為結果具有滯后性,企業今年的銷售情況好,可能是去年營銷努力的結果,而今年的營銷努力可能 經過很長的時間才能體現出來。在現代企業營銷決策中,必須根據最新的市場信息進行決策。如果單純根據具有時間滯后效應的“營銷結果”進行營銷決策,進行營銷管理,顯然不行的。
對營銷人員的過程管理,最根本的要求是控制到“每個營銷人員每天的每件事”。將營銷人員的過程管理發揮到極致的企業是海爾集團,他們對營銷人員的控制稱為“三E管理”,即管理到每個營銷人員(Everyone)每一天(Everyday)的每一件事(Everything)。海爾公司對營銷人員進行全過程管理的“三E管理”,起到了下列五大作用:第一,它使所有營銷人員的工作都處于受控狀態,使很多企業管理人員常常感嘆的營銷“將在外,君令有所不受”的狀態徹底改觀;第二,人都是有惰性的,有些營銷人員取得一點小小的成績后,業績難以再提高,往往是惰性使然,由于采取“三E管理”,營銷人員時時感受到工作的壓力,這種壓力可以變為動力,可以克服惰性,當然也有助于營銷人員提高銷售業績;第三,“三E管理通過營銷人員記“日清單”,不斷反省自己,總結經驗教訓,從而使營銷人員的工作能力大大提高,每天都有進步;第四,通過“三E管理”,總部掌握了營銷人員的銷售進展情況,使公司能夠在營銷人員最需要的時候向他們提供最及時的銷售支持;第五,公司通過分析“日清單”,能夠掌握市場總體狀況,能夠及時調整營銷政策和營銷思路。
對經銷商的過程管理,其基本要求是管理到“每件產品以什么價格流向哪個市場”。對經銷商的過程管理,難度要比對營銷人員的過程管理大得多。因為營銷人員屬于“內部人”,是“可控因素”,而經銷商屬于“外部人”,是“不可控因素”。正是因為對經銷商的管理不好管,很多經銷商不服管,對很多有實力有談判地位的經銷商不敢管,才導致眾多企業對經銷商管理失控,并最終表現為市場失控。以經銷商的過程管理,急需解決的有兩個問題:一是敢不敢管的問題;二是管理手段和管理工具問題。 原則二:該說的要說到,說到的要做到,做到的要見到。
“該說的要說到,說到的要做到,做到的要見到”,這是ISO9000質量保證體系的精髓,這三句話同樣可以有效用于營銷管理,而且應該成為營銷管理的精髓。
“該說的要說到”,它的基本涵義是指營銷管理必須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對營銷管理的對象、管理內容、管理程序都必須以文件和制度的形式予以規范,避免營銷管理過程的隨意性,實行“法治”而不是“人治”。在營銷管理人必須樹立“法”的權威性而不是人的權威性,營銷管理的“法”就是營銷管理制度。因此,成功的營銷管理首要任務是建立營銷管理制度,依法管理,依制度管理。
“說到的要做到”指的是,凡是制度化的內容,都必須不折不扣地執行。企業管理最可怕的不是沒有制度,而是制度沒有權威性。有制度而不能有效執行或有制度不執行,比沒有制度對企業管理的危害更大。
“做到的要見到”是營銷管理中普遍存在的盲區,它的涵義是指:凡是已經發生的營銷行為都必須留下記錄,沒有記錄就等于沒有發生。營銷人員每天的工作要通過《行銷日記》留下記錄,理貨員的理貨工作要通過《理貨記錄》留下記載,與客戶的交易要通過《客戶交易卡》留下記錄,營銷人員發生的營銷費用要通過《費用控制卡》留下記錄,對客戶的考察要通過《客戶信用評估卡》留下記錄,對競品的考察要通過《競品考察報告》留下記錄,對市場考察要通過《市場考察報告》留下記錄,營銷人員每月(季、年)的工作要通過月(季、年)度業績報告留下記錄,客戶(營銷人員)的來電要通過《電話記錄卡》留下記錄,現場促銷要通過《促銷報告》留下記錄。
“沒有記錄就沒有發生”是營銷管理的一個重要理念。它對營銷管理有三大作用,一是建立了責任(業績)追蹤制度,當每件事都留下記錄時,就很容易對事件的責任進行追訴;二是使營銷過程透明化,能夠有效避免營銷過程中的“黑箱操作”現象和營銷人員工作中不負責任的現象;三是營銷人員可以通過營銷記錄進行總結提高。
原則三:預防性的事前管理重于問題性的事后管理。
營銷管理人員通常有兩種典型的管理方式,一種人習慣于“問題管理”,另一種人習慣于“預防管理”。
一個企業的營銷管理,不可能沒有事后的“問題管理”,但問題管理太多,只能說明管理的失敗。一個習慣于問題管理的管理人員,不管他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多強,不管他曾經解決的問題難度有多大,不管他曾經做出多么轟轟烈烈的事,這樣的管理者總是很難成為最優秀的營銷管理人員。最優秀的管理者總是由于他們的遠見和洞察力,由于他們的調研能力,把問題消滅在萌芽之前。習慣于預防性管理的營銷管理者,可能并沒有習慣于問題性管理者那樣津津樂道的故事,他們的管理經歷由于預防了問題的發生而顯得平平淡淡。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凡是沒有做好預防性營銷管理的企業,必然會由于問題成堆而不得不花大量的時間去解決問題,這又使得他們缺乏時間和精力去預防問題,從而形成惡性循環。
要做營銷管理的預防工作,就必須加強調研,通過調研發現問題的苗頭,發現問題的規律,發現可能發生的問題。一個成天坐在辦公室里的營銷管理人員是很難做好預防管理工作的,每個營銷管理人員必須明白:他的工作場所在市場上,只有深入一線才能發現真正的問題,才能提前發現問題。在生產領域,最優秀的生產管理人員最有效的管理方式是“走動管理”。在營銷管理領域,最優秀的營銷管理人員最有效的管理方式還是“走動管理”,既要經常到市場由去走一走,去發現問題,現場解決問題。
普通的管理者,解決問題后就完了。而優秀的管理者還得思考問題的性質,是例外問題還是例常問題。例外問題是偶然發生的問題,而例常問題是重復發生的問題。優秀的管理者解決例常問題后,需要建立一種規則、一種政策、一種原則,以及發生類似的問題,根據原則處理就行了。
原則四:營銷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標準化
長期以來,我們更多地把營銷當作一種藝術,經驗、悟性、靈感和個人的隨機應變占有更重要的地位,因此,大多數企業的銷售可以稱為“精英銷售”或“英雄主義的銷售”。那些企業擁有了幾個優秀的營銷人員,靠這些優秀營銷人員個人的杰出能力,就能為企業在市場上的闖一片天下。營銷經理們總是千方百計從各種渠道挖掘優秀的營銷人才。遺憾的是,“營銷精英”們的跳槽頻率極高(他們總是競爭對手挖墻角的對象),管理起來難度也極大。他們既能為企業開發市場,也最容易毀掉企業的市場,甚至將客戶帶往競爭對手?!熬N售”體制還給企業帶來一個問題:當企業沒有找到或沒有培養出銷售精英時,企業只有通過那些普通的營銷人員反復“花錢買教訓”和“交學費”來獲得提高。這是代價和風險極高的營銷體制。
觀察世界優秀企業的營銷管理,發現他們有一個重要的管理理念:讓平凡的人做出不平凡的業績。優秀企業更重視企業的整體營銷能力而不是個人的推銷能力。如何才能讓平凡的人做出不平凡的業績?最好的方法就是標準化。國外優秀企業不僅能夠把生產過程標準化(如麥當勞僅標準化操作手冊就有幾百本),而且盡可能地將營銷過程標準化,如可口可爾公司不僅將產品在超市的陳列方式標準化,而且對營銷人員巡視市場時是順時針方向走還是逆時針方向走都有明確規定。優秀企業都有自己的標準化營銷手冊,營銷人員人手一冊。有些企業更深入一層,甚至將經銷商的銷售過程規范化,如松下公司僅客戶銷售手冊就有幾十本,營銷人員經常性地對經銷商進行標準化操作與管理培訓,從而保證每個經銷商都能規范運作。
隨著教師職業專業化要求的提高,世界各國對教師教育提出了一系列的認定制度。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委員會認為:“我們無論怎樣強調教學質量亦即教師質量的重要性都不過分,各國政府應努力重新確認教育師資的重要性并提高他們的資格?!币虼?,“提高教師的質量和積極性是所有國家優先考慮的問題”。
美國全國教師認證委員會(NCATE,National Council for the Accreditation of Teacher Education)是為美國教育部和美國高等教育評估委員會所認可的第一個全國性教師教育評估認證機構。它的主要職能是對美國全國的教師教育機構的辦學水平進行評估,認定委員會的基本職能是審核確定大學教育院系是否符合教師培養的專業要求,促進教師教育改革,提高師資培養質量。
一、NCATE的評估范圍
在美國,接受NCATE評估的“教師教育機構”主要是綜合大學和普通高等學校里所有負責培養幼兒園、中小學教師和其他學校教育人員的學校、學院、教育系或其他行政管理部門等。通常,一個教師教育機構的教師培養計劃是由兩部分構成的:一是職前培養計劃(Initial Preparation),為準備第一次考教師資格證書的學生制定。二是高級培養計劃(Advanced Preparation),即本科層次后的教師培養。全國教師教育評估機構對美國的教師教育機構進行的辦學水平評估,主要由兩部分構成:對教師教育機構進行職前培養計劃和高級培養計劃的質量評估,包括各種單項培養計劃的質量;對教師教育機構實施這兩類教師培養計劃的辦學能力進行綜合評估。前者主要通過學生的學習質量、畢業生的就業質量來反映;后者主要通過綜合大學為保證教師培養計劃的質量所提供的課程設置、師資隊伍、專業設置、管理狀況、資金狀況、辦學條件的水平等來反映。
二、NCATE的認證程序
NCATE的質量認證一般分為自我評估、專家實地考察和認證決策三大環節。首先,教育學院(系)對照認證概念框架和六大標準進行自我評估,完成自我評估后,向NCATE提出自我評估報告。NCATE將在適當時機安排一次認證實地考察。
實地考察一般由3-6位專家組成。專家應具備教育專業、教學、研究和評估等方面的專長和權威,熟悉評估技術,特別是數據整理、分析能力、訪談能力、專業判斷能力等。專家任期一般為三年,專家資格、專家遴選由NCATE的認證委員會加以評鑒。NCATE在專家安排上以隨機抽選為主,但必須要保證在專家組中,至少有一位專家的工作單位應該與被認證機構的單位性質相近或相同。專家在考察過程中,要與教師、學生、職員、畢業生和雇主分別舉行座談,廣泛收集認證評估的資料。專家考察結束后撰寫實地考察報告??疾靾蟾嫣峤唤oNCATE的機構(UNIT)認證理事會,最終確定是否達到認證資格的條件。
認證決策既是對自我評估報告、專家考察報告及相關信息的全盤分析,也是確定被認證教育學院(系)能否取得認證資格的決策階段。認證結果分為四種,即完全認證資格、有條件認證資格、不合格和認證資格吊銷。全部通過各項標準評估的教育學院(系)將獲得完全認證資格。若在認證評估后,有任一項標準或更多標準未能達到標準要求,將獲得有條件認證資格。獲得有條件認證資格的機構必須在兩年內達標,同時須滿足以下要求:1、在六個月內未提交未達到標準要求的文獻;2、必須在兩年之內接受未達標的項目評估。通過再評估,被認證機構可獲得認證資格,或者面臨被吊銷有條件認證資格。一旦獲得認證,資格將保持五年。該機構在五年后還將接受一次實地訪問和評估。若教育學院(系)所提供的課程計劃不能滿足準合格教師培養的機構,將不能獲得認證資格。對于獲得有條件認證標準要求,但仍未能完全滿足認證標準的機構將被取消有條件認證資格。
三、對我國教師教育改革的啟示
21世紀我國教師教育的改革與發展,面臨諸多挑戰與機遇。首先,為保障教師的質量,我國的教師教育認證制度有待于建立。從美國教師教育發展的歷史過程來看,它最終走上了一條標準化的道路,即實現了教師教育認證標準、教師執照標準和教師資格證書標準的結盟,形成了教師質量的保障機制。目前我國的教師教育正處于制度變革之中,形成了多樣化的教師教育機構,包括綜合大學、師范大學、師范學院、高等師范專科學校、(綜合性)學院以及少數的中等師范學校,因此對教師教育機構實施認證是一種必然的制度安排。第二,我國實施教師教育機構認證制度,目前也只能走“多樣化”或“多重標準”之路。我國多樣化的教師教育機構的并存意味著多元化的教師教育模式的并存。這種情況下,很難效仿NCATE的做法,也就是說用一種認證標準無法對多樣化的機構和模式進行認證。NCATE的產生雖然也是在教師教育機構和模式的多樣化時期,但是與我國不同的是,當時美國的教師教育大學化(university- based teacher education)已經開始,所認證的就是一種統一的模式,即大學化NCATE模式。而我國目前還沒有形成這樣一個統一的模式。因此,我國實施教師教育機構認證制度,需要針對不同的教師教育機構設置不同的認證標準。第三,從認證機構的性質來看,它應該是一種專業的認證機構,而不是由政府來控制。但是從美國的經驗來看,單靠專業組織的力量是不夠的,還需與政府合作,借助政府的支持。第四,提倡綜合性的教學觀、教師觀和教師教育觀。NCATE對教學、教師和教師教育的認識經歷了從一元到多元的變化,克服了二元對立的不足。這種綜合性的思想有利于我國師范院校立足于培養具有學科專業知識、具有教學技藝、具有理論聯系實踐能力、具有反思教學實踐能力的教師。第五,NCATE倡導教師教育的科學化,即要求教師教育計劃要有明確的理論基礎。因此,根據不同的理論來設置多樣化的教師教育計劃和課程應該成為我國教師教育改革的任務之一。第六,NCATE倡導教師教育的智力化,即廓清教師的知識基礎。美國學者對教師知識的研究已經非常深入,而我國的研究還處于起步的階段。加強對教師知識的研究,特別是研究學科教師的知識基礎應該成為我國教師教育研究的重點之一。
參考文獻:
[1]石芳華.美國全國教師教育評估委員會(NCATE)簡介[J].比較教育研究,2002,(3).
[2]張昱琨,張婕.英美教師、教師教育機構認證標準新要求、新進展[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4,(2).
[3]洪明.英國教師教育的變革趨勢[J].比較教育研究,2003,(4).
根據省教育廳部署,教育現代化評估工作2007年主要在蘇南開展,2008年蘇中為主、蘇南掃尾;2009年蘇北為主、蘇中掃尾。據了解,蘇州、無錫、南京等地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勢頭迅猛,2007年全省共有36個縣(市、區)首批申報區域教育現代化建設水平評估,蘇州、無錫、南京三市就占了31個,其中已有26個縣(市、區)通過了評估并獲得省政府確認,而南通市至今還未有一個縣(市、區)申報。為此,南通市在時間部署上,考慮從今年開始至2009年底,用2年的時間,整體推進,分批達標;在工作策略上,重點打好2008年攻堅戰,力促基礎條件較好的縣(市)區作為我市第一批申報單位在2008年通過省級評估(海安、海門、如東、崇川、港閘),其它縣(市、區)確保在2009年通過。我市李雪峰市長已與南通市人民政府簽訂責任書,明確2009年必須完成創建任務。
二、評估的基本內容
區域教育現代化評估是對一個區縣整體教育水平的考察,現有的16條指標是經過無數次多類型研討會之后確定的,歷近5年形成的,省政府已于5月份發文公布,反映了它的權威性和嚴肅性。指標體系可分為3大板塊。
1至6條為第1板塊,表述了教育事業發展水平目標,描述了構建國民教育體系和終身教育體系的基本框架,既有對學前教育、義務教育、高中教育、高等教育、社區教育、職工培訓、特殊教育等各級各類教育覆蓋面的關注,又有對各級各類教育發展數量上的要求。省教育廳要求提供近三年來教育事業年度報表復印件和縣(市、區)財政預決算報告復印件。
第7到12條為第二板塊,表述了教育的質量目標,反映了上級對各區縣政府建設和擴大優質教育資源的期望,表達了人民群眾對優質教育資源的追求。這一板塊從兩個方面分別表述,7至9條是對幼兒園和學校整體創優的要求,10至12條提煉出了構建優質教育體系的3個核心要素,即素質教育、師資質量和信息化水平,將此3要素作為獨立指標分別列出,說明其在優質教育體系中的地位極為重要。這塊指標中,全省很多區縣普遍存在的問題是:(1)優質幼兒園和優質學校的比例較難達到。(2)認為素質教育是個軟指標。實際上,這次將從5個主要方面進行考察,要求各地做到“5有”:有督促學校開齊開足規定課程的措施;有合理的學生在校學習時間規定、作業量規定、考試評價規定;有督促學校實施《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確保學生每天開展一小時體育鍛煉的措施;有足夠的青少年課外活動場所和教育實踐基地;有科學合理的評價學校制度。這“5有”都是實實在在的、一點不軟。(3)高中教師具有研究生學歷的比例達不到。其中,研究生在讀人員和研究生課程結業者不算,但有學歷沒學位或有學位沒學歷的均可計算在內。(4)義務教育學校和信息化建設水平達到省標準化建設要求較難。這塊驗收時,要高度重視省教育廳基教處和教育裝備中心提供的相關數據。
第13至16條為第三板塊,表述了對區縣政府重視、支持和保障教育的管理水平目標,主要考察4個方面:投入水平、均衡教育、規范辦學和安全保障。重點考察“三個符合度”:一是看地方政策與上級要求是否符合,二是看政策規定與實際措施是否符合,三是看政策實施與實際效果是否符合。
三、評估驗收的程序及辦法
讓大家了解這方面的內容,主要是為了讓大家能站在宏觀上抓好推進工作。
(一)評估程序
評估程序主要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區縣自評;第二階段為專家組現場考察;第三階段為教育廳審定階段。
(二)評估過程
1、江蘇省教育評估院受教育廳委托于每年9月份接受各縣(市、區)申報。
2、省教育評估院接到申報資料后,組織人員對資料進行初步審核,向教育廳提出是否進行現場評估的建議。
3、現場評估專家組一般由7-9名專家、2名秘書組成。2007年,驗收組專家是由省教育廳邀請的教育部、北京市、上海市的專家和本省處級以上干部組成。
4、現場考察時間一般為3天,主要活動為:
(1)聽取創建工作情況匯報??h(市、區)匯報創建工作,對各指標達成度進行說明,回答專家組提問。
(2)實地考察??疾炜h(市、區)教育現代化建設現狀,考察點由縣(市、區)與專家組共同商定。
(3)查閱資料。主要查閱與指標相關的統計資料和日常管理資料。
(4)召開座談會或進行個別訪談。專家組根據需要分別召開校長與教師代表座談會、相關部門(教育、財政、勞動、公安等)代表座談會、家長代表座談會,或進行個別訪談,深入了解情況。
專家組在上述工作的基礎上開展討論,對各指標達成度進行評議、表決,形成《現場考察報告》,并向當地通報。
5、現場考察結束后,省教育評估院及時整理評估資料,向省教育廳匯報,由省教育廳審定評估結果。
16項評估指標每一項分三個檔次:A、B、C,16項中只要有一個C,或者兩個B,均視為不通過。
6、省教育廳審定以后,省教育評估院將根據省教育廳要求向接受評估的縣(市、區)寄送《評估報告書》。
3.中國建設工程造價管理協會2008年工作要點
4.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強和規范新開工項目管理的通知》
5.節能技術改造財政獎勵資金管理暫行辦法
6.建筑起重機械安全監督管理規定
7.中華人民共和國注冊建筑師條例實施細則
8.電力建設公司建立和運行一體化管理體系王志有,任永寧
9.臥式頭除氧器三鞍座除氧水箱支座反力與彎矩分析余志宏
10.大型汽輪發電機高壓給水加熱器鋼管的遠場渦流檢測與標準探討張志毅
11.中壓開關柜絕緣方式和絕緣標準的探討王雋
12.DL/T1039-2007《發電機內冷水處理導則》簡介蘇堯,葉春松,李少杰
13.關于中小企業創建標準化良好行為有關問題的探討楊輝
14.標準工藝在送電線路施工中的作用、應用及編寫需求包曄
15.水電水利工程邊坡設計規范編制的若干問題李天扶
16.電力建設項目后評價工作的若干思考電力標準化與技術經濟 張蚌京
17.輸變電工程造價與變化趨勢分析史雪飛,李敬如,胡濱,趙彪
18.關于印發《注冊造價工程師繼續教育實施暫行辦法》的通知
19.關于2008年至2009年造價工程師繼續教育工作實施意見的通知
20.國家發展改革委就煤矸石綜合利用電廠項目核準有關事項的通知
21.企業如何參與國際標準化活動
22.美國建設項目工程造價管理體系
1.中華人民共和國節約能源法
2.建設工程勘察質量管理辦法
3.工程監理企業資質管理規定
4.工程監理企業資質管理規定實施意見
5.國資委印發《中央企業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建議草案編報辦法(試行)》
6.以標準為動力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楊輝
7.火力發電廠分散控制系統驗收測試規程簡介張林明
8.γ射線探傷曝光時間計算電子表格的設計與制作孫望軍,祝世文,李詩科
9.如何加強科研院所無形資產管理邱書清
10.人工骨料堿活性試驗項目研究王一民,王偉
11.對標準《絕緣油中溶解氣體組分含量的氣相色譜測定法》中有關油樣脫氣問題的討論徐康健
12.帶附加電流線圈的三相無功電能計量裝置錯誤接線分析陳吉芳,鄭永有
13.淺談電力施工企業的成本管理王立京
14.企業定額與市場競爭孫立新
15.建設部副部長黃衛在全國工程建設標準定額工作會議上的工作報告
16.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對生物質發電廠進行調研
17.用Accplast80修復循環流化床損壞的耐火材料
18.日本工程造價管理白潔如
19.企業如何參與國際標準化活動
20.《電力工程材料價格信息》
1.把握和諧社會實質,構建和諧的電力標準化和技術經濟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標準化中心,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電力建設技術經濟咨詢中心
2.賀信曾培炎
3.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開創標準定額工作新局面——在全國工程建設標準定額工作會議上的講話汪光燾
4.做好工程建設標準化工作促進電力工業又好又快發展——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標準化中心在全國標準定額會議工作上的經驗交流材料
5.2007年電力標準化工作回顧及2008年工作要點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標準中心
6.電力工程造價與定額管理工作2007年工作回顧及2008年工作展望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電力建設技術經濟咨詢中心
7.國家電監會印發《電力建設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辦法》
8.建筑業企業資質管理規定
9.建設部《工程設計資質標準》
10.國家發改委國家環??偩钟“l《燃煤發電機組脫硫電價及脫硫設施運行管理辦法(試行)》
11.輸變電工程施工階段造價管理現狀、原因分析及建議潘業斌,PanYeBin
12.風電場的投資計算謝元俊,XieYuanJunHtTp://
13.煙塔合一的技術經濟分析孔慶琦,KongQingQi
14.工程造價審計中規避審計風險之我見張敏,ZhangMin
15.一臺110kV變壓器發生內部過熱性故障的分析與思考劉湘平,徐康健,朱遙遠
16.《水電站設備檢修管理導則》介紹《導則》編寫組
17.廈門地區用戶配電室年檢收費改革淺析張穎,ZhangYing
18.2007年新的與電力行業相關的標準目錄
19.電力工程造價與定額管理總站關于公布各地區工資性補貼的通知
20.中國建設工程造價管理協會2007年工作情況匯報及2008年工作要點馬桂芝
21.電力標準化與技術經濟 電建動態
22.企業如何參與國際標準化活動
23.赴俄羅斯捷克建筑工程定額管理考察報告建設部建筑工程定額考察團1.電力標準化五年發展成就中電聯標準化中心
2.節能技術改造財政獎勵資金管理暫行辦法
3.工程監理企業資質管理規定
4.工程建設項目招標機構資格認定辦法
5.《熱電聯產和煤矸石綜合利用發電項目建設管理暫行規定》印發
6.《混凝土拱壩設計規范》修編內容介紹饒宏玲,RaoHongLing
7.ERP工程項目自動轉資探討與實踐穆松,曹春平,張俊,MuSong,CaoChunPing,ZhangJun
8.瑯琊山抽水蓄能電站下水庫出口明渠水下開挖及圍堰拆除設計及施工吳朝月,周慶科,WuChaoYue,ZhouQingKe
9.加強我國標準信息咨詢服務的探討楊輝,YangHui
10.企業標準體系適宜性研究余建華,傅新珠,YuJianHua,FuXinZhu
11.兩種電力系統穩定器(PSS)的優化設計仿真程磊,晁勤,秋向飛,李寧,ChengLei,ChaoQin,QiuXiangFei,LiNing
12.探析CRO機制下我國企業的風險管理體系李冬妍,鄧義虹,LiDongYan,DengYiHong
13.建設單位如何加強工程造價的控制與管理梁曉華,LiangXiaoHua
14.2007年最新的電力行業標準目錄
15.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
16.《中國國電集團公司現役機組脫硫設施建設管理導則(試行)》印發
17.電建動態
18.國外EP項目報價與費用管理探索金鑫
19.電力工程材料價格信息
1.標準造福人與社會——第38屆世界標準日祝詞國際電工委員會(IEC),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國際電信聯盟(ITU)
2.電網企業全額收購可再生能源電量監管辦法
3.電力行業專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管理細則
4.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493號
5.國家建設部令第160號建設工程勘察設計資質管理規定
6.國家發展改革委、建設部關于印發《建設工程監理與相關服務收費管理規定》的通知
7.《熱電聯產和煤矸石綜合利用發電項目建設管理暫行規定》印發
8.標準DL/T1036-2006《變電設備巡檢系統》編寫說明沈賢義,ShenXianyi
9.淺談我國企業標準人才的培養楊輝,YangHui
10.500kV交流瓷外套金屬氧化物避雷器的現場交接試驗車文俊,楊力,潘仰光,宋繼軍,孟祥利,姚玉鎖,張曉星,菅雅弘
11.大同第二發電廠二期2×600MW大型空冷火力發電廠技經評價與造價分析沈鈺,ShenYu
12.企業網絡存在的主要問題及解決方案初探張爽,朱彤,ZhanShuang,ZhuTong
13.投標方如何審查工程量清單史晨英,ShiChenying
14.淺談電力通信信息化的現狀與發展蘭志強,LanZhiqiang
15.關于空氣預熱器漏風測定方法的探討張振興,孫寶華,黃振康,梁雙印
16.2007年新與電力行業相關的國家標準目錄
17.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出臺政策推動火電廠煙氣脫硫特許經營試點
18.工程造價鑒定的主要程序及方法
19.香港工務工程造價管理簡介
20.電力標準化與技術經濟 《電力工程材料價格信息》
6.實施整合型貫標建設和諧工地涂云,黨永平,TuYun,DangYongping
7.摻低等級粉煤灰膠凝材料的收縮性能和長期力學性能研究徐孫燕,葉詩木,XuSunyan,YeShimu
8.變壓器節能效益的簡潔評價與實例許夢黔,XuMengqian
9.循環經濟體系下的物流管理模式研究高志雅,GaoZhiya
10.采用配電線載波的配電自動化系列標準于躍海,吳維寧,劉國定,粱志成
11.土石壩采用具有分散性黏土筑壩技術探討朱鑫,劉勇,ZhuXing,LiuYong
1、綠色貿易壁壘的概念 從廣義講,綠色貿易壁壘指的是一個國家以可持續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為理由和目標,為限制外國商品進口所設置的貿易障礙。從狹義上說,綠色貿易壁壘實際上是一種市場準入的障礙,是指進口方通過制訂嚴格的環保技術標準,復雜的衛生檢疫制度或采用綠色環境標志、綠色包裝制度,以阻止或限制某些外國商品的進口。
2、綠色貿易壁壘的基本類型 綠色貿易壁壘的內容比較廣泛,大致包括以下五種類型:
(1)綠色技術標準。綠色技術標準是通過立法手段制訂嚴格的強制性環保技術標準,限制國外不符合環保技術標準的產品進口,對貿易實施限制。這些標準都是根據發達國家生產水平和技術水平制訂的,對發達國家來說,是可以達到的,但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是很難達到的,因而勢必導致發展中國家的產品被拒在發達國家之外 。
(2)綠色環境標志。綠色環境標志是一種在產品或其包裝上的圖形,是由一國政府或其授權部門按照一定的環境標準頒發的,用來表明該產品不但質量符合標準,而且在生產、使用、消費、處理過程中符合環保要求,不危害人體健康,對環境無害或危害極 小。其基本目的是引導消費者進行綠色消費,從而引導企業自覺調整產品結構采用清潔的工藝。
(3)綠色包裝制度。“綠色包裝”也稱環境之友包裝或生態包裝。綠色包裝一般是指對生態環境和人體健康無害,能循環復用和再生利用或降解腐化,促進可持續發展的包裝。
(4)綠色衛生檢疫制度。綠色衛生檢疫制度是建立在現代科學技術基礎上的。各種檢疫措施不僅極為嚴格,而且繁瑣復雜?;诒Wo環境和生態資源,確保人類和動植物的健康,許多國家,特別是發達國家制訂了嚴格的環境與技術標準。由于各國環境和技術標準的指標水平和檢驗方法不同,以及對檢驗指標設計的任意性,而使環境和技術標準可能成為綠色貿易壁壘 。
(5)綠色補貼。它是指一種將資源環境費用內在化以降低外部經濟效果使成本與效益盡可能在生產和經營者身上得到統一的一種手段。為了保護環境和資源,有必要將環境和資源費用計算在成本之內,使環境和資源成本內在化,發達國家還將嚴重污染環境的產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以降低環境成本,使發展中國家的環境成本因此而提高。
3、綠色貿易壁壘的特點及實施條件
(1)綠色貿易壁壘的特點 綠色貿易壁壘具有其他非關稅壁壘所不具有的特征: 第一,表現內容上具有合理性。貿易保護主義者抓住消費者的心理,以保護人類、動物的生命或保護環境與資源為理由,表面上符合可持續發展的歷史潮流,也迎合了綠色消費的需要,以達到其貿易保護主義的目的。 第二,保護對象上具有廣泛性。綠色貿易壁壘具有廣泛的保護傾向,不僅對產品本身的質量,而且對產品從生產前的設計一直到消費后的最終處理都有限制。近年來還從產品貿易擴展到服務貿易、技術貿易等領域,呈現出無所不包的態勢。 第三,保護方式上具有隱蔽性。一些國家對某些商品質量、規格、性能和安全等規定了極為嚴格、繁瑣和特殊的標準,檢驗手續繁瑣復雜,而且經常變化,使外國商品難以對付和適應。其目的是利用環保之名行貿易保護之實,使出口方難以預見其內容及變化而難以對付和適應,但又不易產生貿易摩擦。 第四,制訂形式上具有合法性。大多數非關稅壁壘不是通過公開立法來加以規定和實施,而國際貿易中的綠色貿易壁壘則有相應的法律為依據,如1994年的《技術性貿易壁壘協議》(簡稱TBT協議)和《實施動植物衛生檢疫措施協議》(簡稱SPS協議),同時,各國還制訂有本國關注的一些法規,如1989年美國實施的609條款 。 第五,動態性。發達國家所制訂的綠色貿易壁壘措施會隨著其貿易伙伴經濟和技術水平的進步而調整,從而使得綠色貿易壁壘出現不斷提高的趨勢。如近年來,日本對進口大米檢驗的量化指標已經從1993年的20多項增加到2000年的104項。有些國家規定,當某種具有綠色標志的產品在其市場的占有率超過2096時,該國對其環境標志的要求就會做出提高的調整。
(2)綠色貿易壁壘的實施條件 綠色貿易壁壘這種貿易保護措施,雖然能有效地阻止外國商品進入本國市場,但并不是所有國家都具有實施壁壘的條件。到目前為止,實施壁壘的主要是發達國家如歐盟、日本、美國,而受影響的主要是發展中國家如中國。這主要是因為: ①綠色貿易壁壘主要是通過規定高藥殘標準來提高農產品的市場準入門檻,如歐盟對氯霉素殘留量的標準規定為0.2——0.3ug/kg,這個標準不僅是我國就是歐盟本身也很難達到標準。 ②實施綠色貿易壁壘要具有完善的檢測體系。僅有高藥殘標準是不夠的,必須輔以先進的檢測設備、檢測技術以及高素質的檢測人員。具有先進的檢測技術、設備可以增加應檢農藥的種類,以及最大限度的提高限量標準,這樣就可以對低檢測水平的國家形成壁壘。
二、我國農產品出口遭遇綠色貿易壁壘的現狀及原因分析
1、我國農產品出口遭遇綠色貿易壁壘的現狀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農業生產國,我國己經具備相當的農產品競爭力,在水稻、蔬菜、水果和畜產品、水產品、茶葉等方面具有較大的比較優勢。我國以發展中國家的身份加入WTO后,良好的制度條件為我國擴大出口、發展開放型經濟提供了廣闊的空間。然而,“走出去”的道路上并非陽光燦爛,作為我國具有相對優勢的農產品出口首當其沖,頻頻受挫。近年來雖然我國農產品的出口額一年比一年高,但農產品出口增長速度一直低于出口總增長速度,究其原因,除了我國出口的農產品主要是初級產品、產品附加值低以外,農產品出口屢遭國外綠色貿易壁壘是另一大重要原因 。
自1996年8月起,歐盟成員國相繼停止從我國進口禽肉和部分水產。我國有關部門和企業按歐盟法規進行了全面整改,并于1997年接受了歐盟獸醫代表團的考察。代表團考察報告對我國的相關工作給予了充分肯定,但歐盟只做出了恢復從我國3家工廠進口兔肉的決定。1998年9月、1999年6月和1999年10月,歐盟獸醫代表團先后三次來華考察。2000年5月,歐方公布決議,認可我國山東、上??梢詫ζ涑隹谇萑?,但未批準我國加工廠注冊。2001年歐方專家來華考察我國動物及動物源性產品殘留物質監控體系,隨后向歐委會提交了一份關于我國殘留監控體系的片面的、不切實際的考察報告,導致我國凍雞出口下降了41%,保鮮蔬菜和暫時保藏的蔬菜的出口分別下降了20%和29%。 近年來,許多進口國更是加大了對我國出口農產品的檢測、檢疫力度,這又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我國農產品出口的難度。2002年日本對我國青島的肉雞產品檢疫項目增加了10個指標,對蔬菜農藥殘留化驗檢測項目,由入世前的4項增加到46項;韓國對我國出口蔬菜的檢測僅農藥殘留的檢測指標最高時就達200多項;歐盟對我國茶葉的檢測項目從過去的6種農藥殘留檢測增加到62種;據《中國新聞網》報道,美國以擔心輸入病蟲害為由,自2005年4月1日起,禁止進口中國的人造圣誕樹等人工木制裝飾品,僅此一項禁令將會影響中國對美國上億美元的出口。
2、我國農產品出口遭遇綠色貿易壁壘的原因分析 使我國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的資源浪費、環境污染、植被破壞、水土流失異常嚴重。因此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農產品的生產環境,同時由于各種衛生、農藥標準也因耕作方式不當而常常不合格,從而使中國成為遭遇綠色貿易壁壘的大國。
(1)我國農產品出口遭遇綠色貿易壁壘的國內原因分析
①我國環保意識淡薄,缺乏綠色經濟觀念。我國在向現代農業轉化的進程中,盡管農作物的產量不斷提高,但由于我國環保意識淡薄,沒有及時采取有效的環保措施,致使農業的污染也日趨嚴重。工農業造成的19各種污染,通過周圍的環境(土壤、水等)作用于農作物,使農產品受到污染,導致“問題蔬菜、問題糧食”的產生。此外,由于食品加工、包裝、儲運等環節設施落后,導致食品后續污染問題嚴重,造成食品生產前期污染未消除,后續污染依然存在的狀況。然而,目前美國、德國 、日本等發達國家都已建立了環境標志制度,國際標準化組織也推出ISO14000標準認證,其環境管理體系成為世界各國企業跨越綠色貿易壁壘的重要跳板,但我國企業并沒有作出積極的反應 。
②我國環境標準過低,農業生產企業認證能力薄弱。環境標準是有關控制污染、保護環境的各種標準的總稱。在我國已有的國家標準中,采用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的不足50%,高新技術標準嚴重缺乏。此外,國外標準在產品研發階段就已開始制定,而我國的標準制定卻相對滯后,周期也長,沒有嚴格的標準制約嚴重影響了我國農產品的品質。另一方面,我國農產品要進入國外市場,就需要獲得國際上公認的和特定進口國家的綠色認證,一些企業擔心認證會降低價格競爭能力,造成認證不積極,普遍存在僥幸的心理 。如在綠色標志認證方面,我國外貿企業要獲取國外認可的綠色標志,不僅要支付大量的檢驗、測試、評估等費用,還要支付不菲的認證申請費和標志的使用年費,使一些企業望而生畏。
③農產品檢疫系統不健全。從中國近年來發生的假大米、有毒奶粉、冠生園劣質月餅事件到最近被查出的“蘇丹紅一號”等事件,“蘇丹紅一號”在十年前就已經被禁了,為什么在今天又查出它存在于大量食品中,在其他國家關注食品安全之際,我國的衛生檢疫系統卻還形同虛設,更為可氣的是,還有一部分官員在開綠燈,使中國農產品生產者對其產品本身的質量要求不高而導致農產品受阻國外的綠色貿易壁壘,因此中國的檢疫系統建設勢在必行 。
④環保法律規范不健全,執法力度不夠。正是由于我國法律中有關農產品各種標準的規范不健全,才使發達國家常常鉆我國法律的漏洞。目前我國引進外資、進口等環節中的環境條款還不完善,對國外進口產品和外商投資企業的環境保護要求不嚴,對外國產品和污染密集型企業的進入管制較為寬松。且在事實上,存在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的現象。
(2)我國農產品出口遭遇綠色貿易壁壘的國際原因分析
①國際社會對保護生態環境和食品安全的關注日益強烈。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生態價值觀被廣泛接受,人們對自己的生存環境和衛生食品安全日益關注,追求高品位生活的意識也越來越強,對衣、食、住、行的要求越加嚴格,“綠色”成為了一種時尚,一種健康的代言。這促使發達國家政府通過立法滿足國內居民的綠色需求,保護本國產品在國內市場的競爭力。為此,發達國家政府便在國內推行綠色生產、綠色營銷和綠色消費,實施綠色管理,通過制定相關法律與政策,約束和限制國外未達到本國或國際環境標準的農產品進入本國市場。
②將同一標準使用在處于經濟與科技發展不同階段的國家。發達國家的科技水平較高,處于技術壟斷地位,同時有強大的經濟實力作后盾,它們制定了眾多的環保技術標準和環境標志,是想利用生產和銷售綠色產品,發展綠色科技和相關服務,控制未來的世界市場。而發展中國家面臨著極為迫切的經濟增長甚至是溫飽問題,在環保領域的缺口較大,它們既無雄厚的資金,又無可以利用的高科技手段,其環保水平尚處于初始階段,在短期內缺乏實施同一環境標準的能力。而在兩個發展水平不相等同的階段適用同一標準,這本身就是不合理的。這就使發展中國家在環保上始終處于被動局面,導致發中國家的產品被排斥在發達國家之外,極大的制約了發展中國家經濟的發展和環保步伐的加快。 三、我國應對農產品出口中的綠色貿易壁壘的對策
1、強化國民綠色經濟意識,完善國內環保法規
(1)加大傳媒宣傳環保的力度。21世紀經濟的主旋律將是綠色經濟,政府應呼吁提高國民的可持續發展意識,開展環境教育。環境教育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將環境意識化為公眾自覺的環境行為,因而要充分發揮媒體的輿論作用,鼓勵公眾參與環境保護事業,使其知曉我國經濟的“綠化”是一項公益事業,受益的應是整個國家和每一個公民。同時,政府要注重發揮職能指導作用,提倡綠色生活方式,把綠色貿易、綠色生活的思想融入我們社會經濟發展的全過程,這既可從根本上沖破綠色貿易壁壘,又可保持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使之適應全球一體化浪潮,并與國際貿易體系接軌 。
(2)制定和完善國內相應的環保法規。在國內立法方面,應加快我國環境保護法律與國際接軌的步伐,縮小與發達國加環保水平的距離。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國際社會在處理貿易與環境爭端案件時,與貿易有關的國際環境法和國內環境法往往倍受重視。從已處理的貿易與環境爭端的一些案例的裁決來看 ,只要引用的國內環保法律規定準確、有權威性,維護環境利益的一方往往勝訴,而對環境保護不利的一方則往往敗訴。因此,必須加速與貿易有關的環境立法。
2、改善我國農產品生產的外部環境
(1)整治農業環境,治理農業污染。主要是加強對農業環境、漁業水域、草原牧區、特別是土壤環境的監測。一是要定點、定期對主要農(畜)產品污染情況開展例行監測;二是開展對大中城市郊區、工礦企業周圍等重點區域土壤環境例行監測;三是定期對重要水源進行常規性監測。及時掌握農業環境受污染損失狀況,提出相應的治理對策,調整產業結構(例如受污染的土地種植花草等),進行植物修復。
(2)控制農業水源污染,解決湖泊、大中型水庫的富營養化問題。首先要糾正或扭轉偏施、重施氮肥的習慣,推廣節氮施肥技術。調整肥料結構,實行配方平衡施肥,大力發展多元高效肥,推廣專用復合肥,積極推行有機無機肥配套施肥體系,同時應加強改善生態環境的新技術的研究。其次,要推進有機肥工程,以減少化肥的用量,采用多種形式使秸稈還田,集中處理加工畜禽養殖基地的雞糞、豬糞等使之成為商品有機肥料。結合疏浚河道開發利用豐富的河泥資源,大力開展河湖清淤工作,同時實施河湖岸植樹,減少水土流失 。
(3)加強對農業環境科學的研究。政府應增加農業環保科技的投入加強農業保護宣傳培訓,提高各級農業管理與技術人員及廣大農民群眾的農業環境保護意識,增加科技投入,引進國外先進的農業環境保護技術模式,引導農業結構合理化,逐步建立起農業經濟、生態環境和社會效益相統一的農業結構體系,努力做到生產技術生態化,生產過程清潔化,農業產品無害化。
3、實施扶持綠色產業的政策措施
(1)制定綠色產業傾斜政策。一是要在稅收上給予優惠,在一定時期內,對綠色產業企業可以減征或免征增值稅,對企業新開發的綠色產品也可以緩征所得稅。二是要對綠色產業企業在貸款利率、貸款額度上實行優惠,鼓勵其上市通過資本市場直接融資。三是要在工商注冊上對綠色產業企業給予照顧,并賦予一些規模較大的綠色產業企業以出口經營自主權。
(2)建立農產品國際綠色貿易壁壘預警機制。大量事實表明,綠色貿易壁壘之所以能起到限制與障礙作用,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企業對進口國的技術法規、標準和合格評定程序不了解。我們可以借鑒發達國家的做法,組成專門的機構,收集研究我國主要出口農產品可能在哪些國家遇到什么樣的綠色壁壘,提出需要采取的應對措施,形成預警機制,以改變目前這種遇到壁壘就無所適從的狀況 。
4、積極推行IS014000標準 國際標準化組織制定的IS014000系列國際標準己于1996年正式公布。該標準以改善全球環境、促進國際貿易為目標,涉及從原材料的開發生產到產品制造使用及報廢處理的所有環節和活動。對于任何不符合該標準的產品,任何國家都可以拒絕進口。因此,為了適應國際市場對出口產品環保標準的要求,我國應制定和實施與IS014000環境體系國際標準配套的國內法律法規以及適合我國國情的環境標志法律法規,通過立法程序把IS014000環境體系國際標準轉化為國家標準,在全國范圍內推廣實施。
5、大力發展綠色農業,開發綠色食品 面對綠色貿易壁壘,開發綠色農業、發展綠色食品將有益于我國農產品出口、提升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具體方法:
(1)實行專業化生產、規模化經營。目前,我國出口的部分綠色農產品多為農戶零星生產,這種小規模分散經營阻礙了農業技術的改進和管理水平的提高,難以降低產品成本,參與國際競爭。要想在國際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采取專業化生產、規?;洜I是必然選擇。只有企業聯合起來,才能降低成本、提高質量、增強實力、實現規模效益,從而擴大經營范圍,提高市場占有率和競爭力。應考慮扶持一批綠色農產品出口企業,實行貿工農一體化和企業集團化效益??刹扇?ldquo;公司+農戶”的組織形式或者新的生產經營方式“公司+農場”,實現綠色農產品出口生產的規?;洜I。
(2)建立綠色農產品生產基地。我國具有生產綠色農產品的自然條件、技術條件和社會環境條件,可以建立一批綠色農產品生產基地,利用科技成果優勢,實現綠色農業加工增值。 6、積極推行農業標準化工作、推廣綠色技術 農業標準化工作就是以農業科技和實踐經驗為基礎,按照 簡化、統一、協調、選優的原則,把先進科技成果和綠色技術轉化為標準,并加以監測、實施,使業生產、加工、管理和服務實現標準化、規范化、程序化的活動。實施農業標準化,既可提高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率,推動我國農業增長方式轉變,又可以促進農產品優質化,增強我國農業的國際競爭能力。我國要加強對國際農業標準的研究,而在這一過程中,就需要企業自主研究和引進先進的環保技術、生態技術,并將其大力推廣,使綠色技術上升為“農業標準化”中重要一部分的。我國根據農產品國際市場的需要,不斷更新農業標準,并使農產品品質標準與安全衛生、分級、包裝、運輸標準相配套,通過逐步完善,形成與國際標準接軌的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 。從而為我國農產品順利進入國際市場創造有利條件。
1.《國際貿易理論》,龔關,武漢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65頁。
2.《貿易與環境》,趙玉煥著,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142頁。
3.《如何應對貿易技術壁壘》,李志軍著,民主與建設出版社,2001年版,第56頁。
4. 《如何積極應對農業綠色貿易壁壘》,李一南著, 中國財政,2006,年9月。
5.《淺析綠色貿易壁壘及其對策》,余鵬著,世界經濟情況,2006年7月。
6.《我國出口農產品突破綠色貿易壁壘的對策》,劉翠萍著,山東財政學院學報,2006年4月。
7.《國際綠色貿易壁壘及其突破對策探析》,譚蓉娟著,特區經濟,2006年5月。
8.《如何應對農產品綠色貿易壁壘》,于寶蘋著,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06年6月。
9.《淺談綠色貿易壁壘對我國的影響》,頓紅著,科教文匯,2007年6月。
一、綠色貿易壁壘理論
1、綠色貿易壁壘的概念
從廣義講,綠色貿易壁壘指的是一個國家以可持續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為理由和目標,為限制外國商品進口所設置的貿易障礙。從狹義上說,綠色貿易壁壘實際上是一種市場準入的障礙,是指進口方通過制訂嚴格的環保技術標準,復雜的衛生檢疫制度或采用綠色環境標志、綠色包裝制度,以阻止或限制某些外國商品的進口。
2、綠色貿易壁壘的基本類型
綠色貿易壁壘的內容比較廣泛,大致包括以下五種類型:
(1)綠色技術標準。綠色技術標準是通過立法手段制訂嚴格的強制性環保技術標準,限制國外不符合環保技術標準的產品進口,對貿易實施限制。這些標準都是根據發達國家生產水平和技術水平制訂的,對發達國家來說,是可以達到的,但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是很難達到的,因而勢必導致發展中國家的產品被拒在發達國家之外。
(2)綠色環境標志。綠色環境標志是一種在產品或其包裝上的圖形,是由一國政府或其授權部門按照一定的環境標準頒發的,用來表明該產品不但質量符合標準,而且在生產、使用、消費、處理過程中符合環保要求,不危害人體健康,對環境無害或危害極小。其基本目的是引導消費者進行綠色消費,從而引導企業自覺調整產品結構采用清潔的工藝。
(3)綠色包裝制度?!熬G色包裝”也稱環境之友包裝或生態包裝。綠色包裝一般是指對生態環境和人體健康無害,能循環復用和再生利用或降解腐化,促進可持續發展的包裝。
(4)綠色衛生檢疫制度。綠色衛生檢疫制度是建立在現代科學技術基礎上的。各種檢疫措施不僅極為嚴格,而且繁瑣復雜。基于保護環境和生態資源,確保人類和動植物的健康,許多國家,特別是發達國家制訂了嚴格的環境與技術標準。由于各國環境和技術標準的指標水平和檢驗方法不同,以及對檢驗指標設計的任意性,而使環境和技術標準可能成為綠色貿易壁壘。
(5)綠色補貼。它是指一種將資源環境費用內在化以降低外部經濟效果使成本與效益盡可能在生產和經營者身上得到統一的一種手段。為了保護環境和資源,有必要將環境和資源費用計算在成本之內,使環境和資源成本內在化,發達國家還將嚴重污染環境的產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以降低環境成本,使發展中國家的環境成本因此而提高。
3、綠色貿易壁壘的特點及實施條件
(1)綠色貿易壁壘的特點
綠色貿易壁壘具有其他非關稅壁壘所不具有的特征:
第一,表現內容上具有合理性。貿易保護主義者抓住消費者的心理,以保護人類、動物的生命或保護環境與資源為理由,表面上符合可持續發展的歷史潮流,也迎合了綠色消費的需要,以達到其貿易保護主義的目的。
第二,保護對象上具有廣泛性。綠色貿易壁壘具有廣泛的保護傾向,不僅對產品本身的質量,而且對產品從生產前的設計一直到消費后的最終處理都有限制。近年來還從產品貿易擴展到服務貿易、技術貿易等領域,呈現出無所不包的態勢。
第三,保護方式上具有隱蔽性。一些國家對某些商品質量、規格、性能和安全等規定了極為嚴格、繁瑣和特殊的標準,檢驗手續繁瑣復雜,而且經常變化,使外國商品難以對付和適應。其目的是利用環保之名行貿易保護之實,使出口方難以預見其內容及變化而難以對付和適應,但又不易產生貿易摩擦。
第四,制訂形式上具有合法性。大多數非關稅壁壘不是通過公開立法來加以規定和實施,而國際貿易中的綠色貿易壁壘則有相應的法律為依據,如1994年的《技術性貿易壁壘協議》(簡稱TBT協議)和《實施動植物衛生檢疫措施協議》(簡稱SPS協議),同時,各國還制訂有本國關注的一些法規,如1989年美國實施的609條款。
第五,動態性。發達國家所制訂的綠色貿易壁壘措施會隨著其貿易伙伴經濟和技術水平的進步而調整,從而使得綠色貿易壁壘出現不斷提高的趨勢。如近年來,日本對進口大米檢驗的量化指標已經從1993年的20多項增加到2000年的104項。有些國家規定,當某種具有綠色標志的產品在其市場的占有率超過2096時,該國對其環境標志的要求就會做出提高的調整。
(2)綠色貿易壁壘的實施條件
綠色貿易壁壘這種貿易保護措施,雖然能有效地阻止外國商品進入本國市場,但并不是所有國家都具有實施壁壘的條件。到目前為止,實施壁壘的主要是發達國家如歐盟、日本、美國,而受影響的主要是發展中國家如中國。這主要是因為:
①綠色貿易壁壘主要是通過規定高藥殘標準來提高農產品的市場準入門檻,如歐盟對氯霉素殘留量的標準規定為0.2——0.3ug/kg,這個標準不僅是我國就是歐盟本身也很難達到標準。
②實施綠色貿易壁壘要具有完善的檢測體系。僅有高藥殘標準是不夠的,必須輔以先進的檢測設備、檢測技術以及高素質的檢測人員。具有先進的檢測技術、設備可以增加應檢農藥的種類,以及最大限度的提高限量標準,這樣就可以對低檢測水平的國家形成壁壘。
二、我國農產品出口遭遇綠色貿易壁壘的現狀及原因分析
1、我國農產品出口遭遇綠色貿易壁壘的現狀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農業生產國,我國己經具備相當的農產品競爭力,在水稻、蔬菜、水果和畜產品、水產品、茶葉等方面具有較大的比較優勢。我國以發展中國家的身份加入WTO后,良好的制度條件為我國擴大出口、發展開放型經濟提供了廣闊的空間。然而,“走出去”的道路上并非陽光燦爛,作為我國具有相對優勢的農產品出口首當其沖,頻頻受挫。近年來雖然我國農產品的出口額一年比一年高,但農產品出口增長速度一直低于出口總增長速度,究其原因,除了我國出口的農產品主要是初級產品、產品附加值低以外,農產品出口屢遭國外綠色貿易壁壘是另一大重要原因。
自1996年8月起,歐盟成員國相繼停止從我國進口禽肉和部分水產。我國有關部門和企業按歐盟法規進行了全面整改,并于1997年接受了歐盟獸醫代表團的考察。代表團考察報告對我國的相關工作給予了充分肯定,但歐盟只做出了恢復從我國3家工廠進口兔肉的決定。1998年9月、1999年6月和1999年10月,歐盟獸醫代表團先后三次來華考察。2000年5月,歐方公布決議,認可我國山東、上海可以對其出口禽肉,但未批準我國加工廠注冊。2001年歐方專家來華考察我國動物及動物源性產品殘留物質監控體系,隨后向歐委會提交了一份關于我國殘留監控體系的片面的、不切實際的考察報告,導致我國凍雞出口下降了41%,保鮮蔬菜和暫時保藏的蔬菜的出口分別下降了20%和29%。
近年來,許多進口國更是加大了對我國出口農產品的檢測、檢疫力度,這又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我國農產品出口的難度。2002年日本對我國青島的肉雞產品檢疫項目增加了10個指標,對蔬菜農藥殘留化驗檢測項目,由入世前的4項增加到46項;韓國對我國出口蔬菜的檢測僅農藥殘留的檢測指標最高時就達200多項;歐盟對我國茶葉的檢測項目從過去的6種農藥殘留檢測增加到62種;據《中國新聞網》報道,美國以擔心輸入病蟲害為由,自2005年4月1日起,禁止進口中國的人造圣誕樹等人工木制裝飾品,僅此一項禁令將會影響中國對美國上億美元的出口。
2、我國農產品出口遭遇綠色貿易壁壘的原因分析
使我國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的資源浪費、環境污染、植被破壞、水土流失異常嚴重。因此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農產品的生產環境,同時由于各種衛生、農藥標準也因耕作方式不當而常常不合格,從而使中國成為遭遇綠色貿易壁壘的大國。
(1)我國農產品出口遭遇綠色貿易壁壘的國內原因分析
①我國環保意識淡薄,缺乏綠色經濟觀念。我國在向現代農業轉化的進程中,盡管農作物的產量不斷提高,但由于我國環保意識淡薄,沒有及時采取有效的環保措施,致使農業的污染也日趨嚴重。工農業造成的19各種污染,通過周圍的環境(土壤、水等)作用于農作物,使農產品受到污染,導致“問題蔬菜、問題糧食”的產生。此外,由于食品加工、包裝、儲運等環節設施落后,導致食品后續污染問題嚴重,造成食品生產前期污染未消除,后續污染依然存在的狀況。然而,目前美國、德國、日本等發達國家都已建立了環境標志制度,國際標準化組織也推出ISO14000標準認證,其環境管理體系成為世界各國企業跨越綠色貿易壁壘的重要跳板,但我國企業并沒有作出積極的反應。
②我國環境標準過低,農業生產企業認證能力薄弱。環境標準是有關控制污染、保護環境的各種標準的總稱。在我國已有的國家標準中,采用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的不足50%,高新技術標準嚴重缺乏。此外,國外標準在產品研發階段就已開始制定,而我國的標準制定卻相對滯后,周期也長,沒有嚴格的標準制約嚴重影響了我國農產品的品質。另一方面,我國農產品要進入國外市場,就需要獲得國際上公認的和特定進口國家的綠色認證,一些企業擔心認證會降低價格競爭能力,造成認證不積極,普遍存在僥幸的心理。如在綠色標志認證方面,我國外貿企業要獲取國外認可的綠色標志,不僅要支付大量的檢驗、測試、評估等費用,還要支付不菲的認證申請費和標志的使用年費,使一些企業望而生畏。
③農產品檢疫系統不健全。從中國近年來發生的假大米、有毒奶粉、冠生園劣質月餅事件到最近被查出的“蘇丹紅一號”等事件,“蘇丹紅一號”在十年前就已經被禁了,為什么在今天又查出它存在于大量食品中,在其他國家關注食品安全之際,我國的衛生檢疫系統卻還形同虛設,更為可氣的是,還有一部分官員在開綠燈,使中國農產品生產者對其產品本身的質量要求不高而導致農產品受阻國外的綠色貿易壁壘,因此中國的檢疫系統建設勢在必行。
④環保法律規范不健全,執法力度不夠。正是由于我國法律中有關農產品各種標準的規范不健全,才使發達國家常常鉆我國法律的漏洞。目前我國引進外資、進口等環節中的環境條款還不完善,對國外進口產品和外商投資企業的環境保護要求不嚴,對外國產品和污染密集型企業的進入管制較為寬松。且在事實上,存在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的現象。(2)我國農產品出口遭遇綠色貿易壁壘的國際原因分析
①國際社會對保護生態環境和食品安全的關注日益強烈。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生態價值觀被廣泛接受,人們對自己的生存環境和衛生食品安全日益關注,追求高品位生活的意識也越來越強,對衣、食、住、行的要求越加嚴格,“綠色”成為了一種時尚,一種健康的代言。這促使發達國家政府通過立法滿足國內居民的綠色需求,保護本國產品在國內市場的競爭力。為此,發達國家政府便在國內推行綠色生產、綠色營銷和綠色消費,實施綠色管理,通過制定相關法律與政策,約束和限制國外未達到本國或國際環境標準的農產品進入本國市場。
②將同一標準使用在處于經濟與科技發展不同階段的國家。發達國家的科技水平較高,處于技術壟斷地位,同時有強大的經濟實力作后盾,它們制定了眾多的環保技術標準和環境標志,是想利用生產和銷售綠色產品,發展綠色科技和相關服務,控制未來的世界市場。而發展中國家面臨著極為迫切的經濟增長甚至是溫飽問題,在環保領域的缺口較大,它們既無雄厚的資金,又無可以利用的高科技手段,其環保水平尚處于初始階段,在短期內缺乏實施同一環境標準的能力。而在兩個發展水平不相等同的階段適用同一標準,這本身就是不合理的。這就使發展中國家在環保上始終處于被動局面,導致發中國家的產品被排斥在發達國家之外,極大的制約了發展中國家經濟的發展和環保步伐的加快。
三、我國應對農產品出口中的綠色貿易壁壘的對策
1、強化國民綠色經濟意識,完善國內環保法規
(1)加大傳媒宣傳環保的力度。21世紀經濟的主旋律將是綠色經濟,政府應呼吁提高國民的可持續發展意識,開展環境教育。環境教育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將環境意識化為公眾自覺的環境行為,因而要充分發揮媒體的輿論作用,鼓勵公眾參與環境保護事業,使其知曉我國經濟的“綠化”是一項公益事業,受益的應是整個國家和每一個公民。同時,政府要注重發揮職能指導作用,提倡綠色生活方式,把綠色貿易、綠色生活的思想融入我們社會經濟發展的全過程,這既可從根本上沖破綠色貿易壁壘,又可保持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使之適應全球一體化浪潮,并與國際貿易體系接軌。
(2)制定和完善國內相應的環保法規。在國內立法方面,應加快我國環境保護法律與國際接軌的步伐,縮小與發達國加環保水平的距離。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國際社會在處理貿易與環境爭端案件時,與貿易有關的國際環境法和國內環境法往往倍受重視。從已處理的貿易與環境爭端的一些案例的裁決來看,只要引用的國內環保法律規定準確、有權威性,維護環境利益的一方往往勝訴,而對環境保護不利的一方則往往敗訴。因此,必須加速與貿易有關的環境立法。
2、改善我國農產品生產的外部環境
(1)整治農業環境,治理農業污染。主要是加強對農業環境、漁業水域、草原牧區、特別是土壤環境的監測。一是要定點、定期對主要農(畜)產品污染情況開展例行監測;二是開展對大中城市郊區、工礦企業周圍等重點區域土壤環境例行監測;三是定期對重要水源進行常規性監測。及時掌握農業環境受污染損失狀況,提出相應的治理對策,調整產業結構(例如受污染的土地種植花草等),進行植物修復。
(2)控制農業水源污染,解決湖泊、大中型水庫的富營養化問題。首先要糾正或扭轉偏施、重施氮肥的習慣,推廣節氮施肥技術。調整肥料結構,實行配方平衡施肥,大力發展多元高效肥,推廣專用復合肥,積極推行有機無機肥配套施肥體系,同時應加強改善生態環境的新技術的研究。其次,要推進有機肥工程,以減少化肥的用量,采用多種形式使秸稈還田,集中處理加工畜禽養殖基地的雞糞、豬糞等使之成為商品有機肥料。結合疏浚河道開發利用豐富的河泥資源,大力開展河湖清淤工作,同時實施河湖岸植樹,減少水土流失。
(3)加強對農業環境科學的研究。政府應增加農業環保科技的投入加強農業保護宣傳培訓,提高各級農業管理與技術人員及廣大農民群眾的農業環境保護意識,增加科技投入,引進國外先進的農業環境保護技術模式,引導農業結構合理化,逐步建立起農業經濟、生態環境和社會效益相統一的農業結構體系,努力做到生產技術生態化,生產過程清潔化,農業產品無害化。
3、實施扶持綠色產業的政策措施
(1)制定綠色產業傾斜政策。一是要在稅收上給予優惠,在一定時期內,對綠色產業企業可以減征或免征增值稅,對企業新開發的綠色產品也可以緩征所得稅。二是要對綠色產業企業在貸款利率、貸款額度上實行優惠,鼓勵其上市通過資本市場直接融資。三是要在工商注冊上對綠色產業企業給予照顧,并賦予一些規模較大的綠色產業企業以出口經營自。
(2)建立農產品國際綠色貿易壁壘預警機制。大量事實表明,綠色貿易壁壘之所以能起到限制與障礙作用,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企業對進口國的技術法規、標準和合格評定程序不了解。我們可以借鑒發達國家的做法,組成專門的機構,收集研究我國主要出口農產品可能在哪些國家遇到什么樣的綠色壁壘,提出需要采取的應對措施,形成預警機制,以改變目前這種遇到壁壘就無所適從的狀況。
4、積極推行IS014000標準
國際標準化組織制定的IS014000系列國際標準己于1996年正式公布。該標準以改善全球環境、促進國際貿易為目標,涉及從原材料的開發生產到產品制造使用及報廢處理的所有環節和活動。對于任何不符合該標準的產品,任何國家都可以拒絕進口。因此,為了適應國際市場對出口產品環保標準的要求,我國應制定和實施與IS014000環境體系國際標準配套的國內法律法規以及適合我國國情的環境標志法律法規,通過立法程序把IS014000環境體系國際標準轉化為國家標準,在全國范圍內推廣實施。
5、大力發展綠色農業,開發綠色食品
面對綠色貿易壁壘,開發綠色農業、發展綠色食品將有益于我國農產品出口、提升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具體方法:
(1)實行專業化生產、規?;洜I。目前,我國出口的部分綠色農產品多為農戶零星生產,這種小規模分散經營阻礙了農業技術的改進和管理水平的提高,難以降低產品成本,參與國際競爭。要想在國際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采取專業化生產、規?;洜I是必然選擇。只有企業聯合起來,才能降低成本、提高質量、增強實力、實現規模效益,從而擴大經營范圍,提高市場占有率和競爭力。應考慮扶持一批綠色農產品出口企業,實行貿工農一體化和企業集團化效益??刹扇 肮?農戶”的組織形式或者新的生產經營方式“公司+農場”,實現綠色農產品出口生產的規?;洜I。
(2)建立綠色農產品生產基地。我國具有生產綠色農產品的自然條件、技術條件和社會環境條件,可以建立一批綠色農產品生產基地,利用科技成果優勢,實現綠色農業加工增值。
6、積極推行農業標準化工作、推廣綠色技術
農業標準化工作就是以農業科技和實踐經驗為基礎,按照簡化、統一、協調、選優的原則,把先進科技成果和綠色技術轉化為標準,并加以監測、實施,使業生產、加工、管理和服務實現標準化、規范化、程序化的活動。實施農業標準化,既可提高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率,推動我國農業增長方式轉變,又可以促進農產品優質化,增強我國農業的國際競爭能力。我國要加強對國際農業標準的研究,而在這一過程中,就需要企業自主研究和引進先進的環保技術、生態技術,并將其大力推廣,使綠色技術上升為“農業標準化”中重要一部分的。我國根據農產品國際市場的需要,不斷更新農業標準,并使農產品品質標準與安全衛生、分級、包裝、運輸標準相配套,通過逐步完善,形成與國際標準接軌的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從而為我國農產品順利進入國際市場創造有利條件。
參考文獻
1.《國際貿易理論》,龔關,武漢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65頁。
2.《貿易與環境》,趙玉煥著,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142頁。
3.《如何應對貿易技術壁壘》,李志軍著,民主與建設出版社,2001年版,第56頁。
4.《如何積極應對農業綠色貿易壁壘》,李一南著,中國財政,2006,年9月。
5.《淺析綠色貿易壁壘及其對策》,余鵬著,世界經濟情況,2006年7月。
6.《我國出口農產品突破綠色貿易壁壘的對策》,劉翠萍著,山東財政學院學報,2006年4月。
7.《國際綠色貿易壁壘及其突破對策探析》,譚蓉娟著,特區經濟,2006年5月。
8.《如何應對農產品綠色貿易壁壘》,于寶蘋著,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06年6月。
9.《淺談綠色貿易壁壘對我國的影響》,頓紅著,科教文匯,2007年6月。
一、綠色貿易壁壘理論
1、綠色貿易壁壘的概念
從廣義講,綠色貿易壁壘指的是一個國家以可持續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為理由和目標,為限制外國商品進口所設置的貿易障礙。從狹義上說,綠色貿易壁壘實際上是一種市場準入的障礙,是指進口方通過制訂嚴格的環保技術標準,復雜的衛生檢疫制度或采用綠色環境標志、綠色包裝制度,以阻止或限制某些外國商品的進口。
2、綠色貿易壁壘的基本類型
綠色貿易壁壘的內容比較廣泛,大致包括以下五種類型:
(1)綠色技術標準。綠色技術標準是通過立法手段制訂嚴格的強制性環保技術標準,限制國外不符合環保技術標準的產品進口,對貿易實施限制。這些標準都是根據發達國家生產水平和技術水平制訂的,對發達國家來說,是可以達到的,但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是很難達到的,因而勢必導致發展中國家的產品被拒在發達國家之外。
(2)綠色環境標志。綠色環境標志是一種在產品或其包裝上的圖形,是由一國政府或其授權部門按照一定的環境標準頒發的,用來表明該產品不但質量符合標準,而且在生產、使用、消費、處理過程中符合環保要求,不危害人體健康,對環境無害或危害極小。其基本目的是引導消費者進行綠色消費,從而引導企業自覺調整產品結構采用清潔的工藝。
(3)綠色包裝制度?!熬G色包裝”也稱環境之友包裝或生態包裝。綠色包裝一般是指對生態環境和人體健康無害,能循環復用和再生利用或降解腐化,促進可持續發展的包裝。
(4)綠色衛生檢疫制度。綠色衛生檢疫制度是建立在現代科學技術基礎上的。各種檢疫措施不僅極為嚴格,而且繁瑣復雜?;诒Wo環境和生態資源,確保人類和動植物的健康,許多國家,特別是發達國家制訂了嚴格的環境與技術標準。由于各國環境和技術標準的指標水平和檢驗方法不同,以及對檢驗指標設計的任意性,而使環境和技術標準可能成為綠色貿易壁壘。
(5)綠色補貼。它是指一種將資源環境費用內在化以降低外部經濟效果使成本與效益盡可能在生產和經營者身上得到統一的一種手段。為了保護環境和資源,有必要將環境和資源費用計算在成本之內,使環境和資源成本內在化,發達國家還將嚴重污染環境的產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以降低環境成本,使發展中國家的環境成本因此而提高。
3、綠色貿易壁壘的特點及實施條件
(1)綠色貿易壁壘的特點
綠色貿易壁壘具有其他非關稅壁壘所不具有的特征:
第一,表現內容上具有合理性。貿易保護主義者抓住消費者的心理,以保護人類、動物的生命或保護環境與資源為理由,表面上符合可持續發展的歷史潮流,也迎合了綠色消費的需要,以達到其貿易保護主義的目的。
第二,保護對象上具有廣泛性。綠色貿易壁壘具有廣泛的保護傾向,不僅對產品本身的質量,而且對產品從生產前的設計一直到消費后的最終處理都有限制。近年來還從產品貿易擴展到服務貿易、技術貿易等領域,呈現出無所不包的態勢。
第三,保護方式上具有隱蔽性。一些國家對某些商品質量、規格、性能和安全等規定了極為嚴格、繁瑣和特殊的標準,檢驗手續繁瑣復雜,而且經常變化,使外國商品難以對付和適應。其目的是利用環保之名行貿易保護之實,使出口方難以預見其內容及變化而難以對付和適應,但又不易產生貿易摩擦。
第四,制訂形式上具有合法性。大多數非關稅壁壘不是通過公開立法來加以規定和實施,而國際貿易中的綠色貿易壁壘則有相應的法律為依據,如1994年的《技術性貿易壁壘協議》(簡稱TBT協議)和《實施動植物衛生檢疫措施協議》(簡稱SPS協議),同時,各國還制訂有本國關注的一些法規,如1989年美國實施的609條款。
第五,動態性。發達國家所制訂的綠色貿易壁壘措施會隨著其貿易伙伴經濟和技術水平的進步而調整,從而使得綠色貿易壁壘出現不斷提高的趨勢。如近年來,日本對進口大米檢驗的量化指標已經從1993年的20多項增加到2000年的104項。有些國家規定,當某種具有綠色標志的產品在其市場的占有率超過2096時,該國對其環境標志的要求就會做出提高的調整。
(2)綠色貿易壁壘的實施條件
綠色貿易壁壘這種貿易保護措施,雖然能有效地阻止外國商品進入本國市場,但并不是所有國家都具有實施壁壘的條件。到目前為止,實施壁壘的主要是發達國家如歐盟、日本、美國,而受影響的主要是發展中國家如中國。這主要是因為:
①綠色貿易壁壘主要是通過規定高藥殘標準來提高農產品的市場準入門檻,如歐盟對氯霉素殘留量的標準規定為0.2——0.3ug/kg,這個標準不僅是我國就是歐盟本身也很難達到標準。
②實施綠色貿易壁壘要具有完善的檢測體系。僅有高藥殘標準是不夠的,必須輔以先進的檢測設備、檢測技術以及高素質的檢測人員。具有先進的檢測技術、設備可以增加應檢農藥的種類,以及最大限度的提高限量標準,這樣就可以對低檢測水平的國家形成壁壘。
二、我國農產品出口遭遇綠色貿易壁壘的現狀及原因分析
1、我國農產品出口遭遇綠色貿易壁壘的現狀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農業生產國,我國己經具備相當的農產品競爭力,在水稻、蔬菜、水果和畜產品、水產品、茶葉等方面具有較大的比較優勢。我國以發展中國家的身份加入WTO后,良好的制度條件為我國擴大出口、發展開放型經濟提供了廣闊的空間。然而,“走出去”的道路上并非陽光燦爛,作為我國具有相對優勢的農產品出口首當其沖,頻頻受挫。近年來雖然我國農產品的出口額一年比一年高,但農產品出口增長速度一直低于出口總增長速度,究其原因,除了我國出口的農產品主要是初級產品、產品附加值低以外,農產品出口屢遭國外綠色貿易壁壘是另一大重要原因。
自1996年8月起,歐盟成員國相繼停止從我國進口禽肉和部分水產。我國有關部門和企業按歐盟法規進行了全面整改,并于1997年接受了歐盟獸醫代表團的考察。代表團考察報告對我國的相關工作給予了充分肯定,但歐盟只做出了恢復從我國3家工廠進口兔肉的決定。1998年9月、1999年6月和1999年10月,歐盟獸醫代表團先后三次來華考察。2000年5月,歐方公布決議,認可我國山東、上??梢詫ζ涑隹谇萑?,但未批準我國加工廠注冊。2001年歐方專家來華考察我國動物及動物源性產品殘留物質監控體系,隨后向歐委會提交了一份關于我國殘留監控體系的片面的、不切實際的考察報告,導致我國凍雞出口下降了41%,保鮮蔬菜和暫時保藏的蔬菜的出口分別下降了20%和29%。
近年來,許多進口國更是加大了對我國出口農產品的檢測、檢疫力度,這又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我國農產品出口的難度。2002年日本對我國青島的肉雞產品檢疫項目增加了10個指標,對蔬菜農藥殘留化驗檢測項目,由入世前的4項增加到46項;韓國對我國出口蔬菜的檢測僅農藥殘留的檢測指標最高時就達200多項;歐盟對我國茶葉的檢測項目從過去的6種農藥殘留檢測增加到62種;據《中國新聞網》報道,美國以擔心輸入病蟲害為由,自2005年4月1日起,禁止進口中國的人造圣誕樹等人工木制裝飾品,僅此一項禁令將會影響中國對美國上億美元的出口。
2、我國農產品出口遭遇綠色貿易壁壘的原因分析
使我國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的資源浪費、環境污染、植被破壞、水土流失異常嚴重。因此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農產品的生產環境,同時由于各種衛生、農藥標準也因耕作方式不當而常常不合格,從而使中國成為遭遇綠色貿易壁壘的大國。
(1)我國農產品出口遭遇綠色貿易壁壘的國內原因分析
①我國環保意識淡薄,缺乏綠色經濟觀念。我國在向現代農業轉化的進程中,盡管農作物的產量不斷提高,但由于我國環保意識淡薄,沒有及時采取有效的環保措施,致使農業的污染也日趨嚴重。工農業造成的19各種污染,通過周圍的環境(土壤、水等)作用于農作物,使農產品受到污染,導致“問題蔬菜、問題糧食”的產生。此外,由于食品加工、包裝、儲運等環節設施落后,導致食品后續污染問題嚴重,造成食品生產前期污染未消除,后續污染依然存在的狀況。然而,目前美國、德國、日本等發達國家都已建立了環境標志制度,國際標準化組織也推出ISO14000標準認證,其環境管理體系成為世界各國企業跨越綠色貿易壁壘的重要跳板,但我國企業并沒有作出積極的反應。
②我國環境標準過低,農業生產企業認證能力薄弱。環境標準是有關控制污染、保護環境的各種標準的總稱。在我國已有的國家標準中,采用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的不足50%,高新技術標準嚴重缺乏。此外,國外標準在產品研發階段就已開始制定,而我國的標準制定卻相對滯后,周期也長,沒有嚴格的標準制約嚴重影響了我國農產品的品質。另一方面,我國農產品要進入國外市場,就需要獲得國際上公認的和特定進口國家的綠色認證,一些企業擔心認證會降低價格競爭能力,造成認證不積極,普遍存在僥幸的心理。如在綠色標志認證方面,我國外貿企業要獲取國外認可的綠色標志,不僅要支付大量的檢驗、測試、評估等費用,還要支付不菲的認證申請費和標志的使用年費,使一些企業望而生畏。
③農產品檢疫系統不健全。從中國近年來發生的假大米、有毒奶粉、冠生園劣質月餅事件到最近被查出的“蘇丹紅一號”等事件,“蘇丹紅一號”在十年前就已經被禁了,為什么在今天又查出它存在于大量食品中,在其他國家關注食品安全之際,我國的衛生檢疫系統卻還形同虛設,更為可氣的是,還有一部分官員在開綠燈,使中國農產品生產者對其產品本身的質量要求不高而導致農產品受阻國外的綠色貿易壁壘,因此中國的檢疫系統建設勢在必行。
④環保法律規范不健全,執法力度不夠。正是由于我國法律中有關農產品各種標準的規范不健全,才使發達國家常常鉆我國法律的漏洞。目前我國引進外資、進口等環節中的環境條款還不完善,對國外進口產品和外商投資企業的環境保護要求不嚴,對外國產品和污染密集型企業的進入管制較為寬松。且在事實上,存在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的現象。
(2)我國農產品出口遭遇綠色貿易壁壘的國際原因分析
①國際社會對保護生態環境和食品安全的關注日益強烈。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生態價值觀被廣泛接受,人們對自己的生存環境和衛生食品安全日益關注,追求高品位生活的意識也越來越強,對衣、食、住、行的要求越加嚴格,“綠色”成為了一種時尚,一種健康的代言。這促使發達國家政府通過立法滿足國內居民的綠色需求,保護本國產品在國內市場的競爭力。為此,發達國家政府便在國內推行綠色生產、綠色營銷和綠色消費,實施綠色管理,通過制定相關法律與政策,約束和限制國外未達到本國或國際環境標準的農產品進入本國市場。
②將同一標準使用在處于經濟與科技發展不同階段的國家。發達國家的科技水平較高,處于技術壟斷地位,同時有強大的經濟實力作后盾,它們制定了眾多的環保技術標準和環境標志,是想利用生產和銷售綠色產品,發展綠色科技和相關服務,控制未來的世界市場。而發展中國家面臨著極為迫切的經濟增長甚至是溫飽問題,在環保領域的缺口較大,它們既無雄厚的資金,又無可以利用的高科技手段,其環保水平尚處于初始階段,在短期內缺乏實施同一環境標準的能力。而在兩個發展水平不相等同的階段適用同一標準,這本身就是不合理的。這就使發展中國家在環保上始終處于被動局面,導致發中國家的產品被排斥在發達國家之外,極大的制約了發展中國家經濟的發展和環保步伐的加快。
三、我國應對農產品出口中的綠色貿易壁壘的對策
1、強化國民綠色經濟意識,完善國內環保法規
(1)加大傳媒宣傳環保的力度。21世紀經濟的主旋律將是綠色經濟,政府應呼吁提高國民的可持續發展意識,開展環境教育。環境教育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將環境意識化為公眾自覺的環境行為,因而要充分發揮媒體的輿論作用,鼓勵公眾參與環境保護事業,使其知曉我國經濟的“綠化”是一項公益事業,受益的應是整個國家和每一個公民。同時,政府要注重發揮職能指導作用,提倡綠色生活方式,把綠色貿易、綠色生活的思想融入我們社會經濟發展的全過程,這既可從根本上沖破綠色貿易壁壘,又可保持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使之適應全球一體化浪潮,并與國際貿易體系接軌。
(2)制定和完善國內相應的環保法規。在國內立法方面,應加快我國環境保護法律與國際接軌的步伐,縮小與發達國加環保水平的距離。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國際社會在處理貿易與環境爭端案件時,與貿易有關的國際環境法和國內環境法往往倍受重視。從已處理的貿易與環境爭端的一些案例的裁決來看,只要引用的國內環保法律規定準確、有權威性,維護環境利益的一方往往勝訴,而對環境保護不利的一方則往往敗訴。因此,必須加速與貿易有關的環境立法。
2、改善我國農產品生產的外部環境
(1)整治農業環境,治理農業污染。主要是加強對農業環境、漁業水域、草原牧區、特別是土壤環境的監測。一是要定點、定期對主要農(畜)產品污染情況開展例行監測;二是開展對大中城市郊區、工礦企業周圍等重點區域土壤環境例行監測;三是定期對重要水源進行常規性監測。及時掌握農業環境受污染損失狀況,提出相應的治理對策,調整產業結構(例如受污染的土地種植花草等),進行植物修復。
(2)控制農業水源污染,解決湖泊、大中型水庫的富營養化問題。首先要糾正或扭轉偏施、重施氮肥的習慣,推廣節氮施肥技術。調整肥料結構,實行配方平衡施肥,大力發展多元高效肥,推廣專用復合肥,積極推行有機無機肥配套施肥體系,同時應加強改善生態環境的新技術的研究。其次,要推進有機肥工程,以減少化肥的用量,采用多種形式使秸稈還田,集中處理加工畜禽養殖基地的雞糞、豬糞等使之成為商品有機肥料。結合疏浚河道開發利用豐富的河泥資源,大力開展河湖清淤工作,同時實施河湖岸植樹,減少水土流失。
(3)加強對農業環境科學的研究。政府應增加農業環??萍嫉耐度爰訌娹r業保護宣傳培訓,提高各級農業管理與技術人員及廣大農民群眾的農業環境保護意識,增加科技投入,引進國外先進的農業環境保護技術模式,引導農業結構合理化,逐步建立起農業經濟、生態環境和社會效益相統一的農業結構體系,努力做到生產技術生態化,生產過程清潔化,農業產品無害化。
3、實施扶持綠色產業的政策措施
(1)制定綠色產業傾斜政策。一是要在稅收上給予優惠,在一定時期內,對綠色產業企業可以減征或免征增值稅,對企業新開發的綠色產品也可以緩征所得稅。二是要對綠色產業企業在貸款利率、貸款額度上實行優惠,鼓勵其上市通過資本市場直接融資。三是要在工商注冊上對綠色產業企業給予照顧,并賦予一些規模較大的綠色產業企業以出口經營自。
(2)建立農產品國際綠色貿易壁壘預警機制。大量事實表明,綠色貿易壁壘之所以能起到限制與障礙作用,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企業對進口國的技術法規、標準和合格評定程序不了解。我們可以借鑒發達國家的做法,組成專門的機構,收集研究我國主要出口農產品可能在哪些國家遇到什么樣的綠色壁壘,提出需要采取的應對措施,形成預警機制,以改變目前這種遇到壁壘就無所適從的狀況。
4、積極推行IS014000標準
國際標準化組織制定的IS014000系列國際標準己于1996年正式公布。該標準以改善全球環境、促進國際貿易為目標,涉及從原材料的開發生產到產品制造使用及報廢處理的所有環節和活動。對于任何不符合該標準的產品,任何國家都可以拒絕進口。因此,為了適應國際市場對出口產品環保標準的要求,我國應制定和實施與IS014000環境體系國際標準配套的國內法律法規以及適合我國國情的環境標志法律法規,通過立法程序把IS014000環境體系國際標準轉化為國家標準,在全國范圍內推廣實施。
5、大力發展綠色農業,開發綠色食品
面對綠色貿易壁壘,開發綠色農業、發展綠色食品將有益于我國農產品出口、提升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具體方法:
(1)實行專業化生產、規?;洜I。目前,我國出口的部分綠色農產品多為農戶零星生產,這種小規模分散經營阻礙了農業技術的改進和管理水平的提高,難以降低產品成本,參與國際競爭。要想在國際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采取專業化生產、規模化經營是必然選擇。只有企業聯合起來,才能降低成本、提高質量、增強實力、實現規模效益,從而擴大經營范圍,提高市場占有率和競爭力。應考慮扶持一批綠色農產品出口企業,實行貿工農一體化和企業集團化效益。可采取“公司+農戶”的組織形式或者新的生產經營方式“公司+農場”,實現綠色農產品出口生產的規模化經營。
(2)建立綠色農產品生產基地。我國具有生產綠色農產品的自然條件、技術條件和社會環境條件,可以建立一批綠色農產品生產基地,利用科技成果優勢,實現綠色農業加工增值。
6、積極推行農業標準化工作、推廣綠色技術
農業標準化工作就是以農業科技和實踐經驗為基礎,按照簡化、統一、協調、選優的原則,把先進科技成果和綠色技術轉化為標準,并加以監測、實施,使業生產、加工、管理和服務實現標準化、規范化、程序化的活動。實施農業標準化,既可提高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率,推動我國農業增長方式轉變,又可以促進農產品優質化,增強我國農業的國際競爭能力。我國要加強對國際農業標準的研究,而在這一過程中,就需要企業自主研究和引進先進的環保技術、生態技術,并將其大力推廣,使綠色技術上升為“農業標準化”中重要一部分的。我國根據農產品國際市場的需要,不斷更新農業標準,并使農產品品質標準與安全衛生、分級、包裝、運輸標準相配套,通過逐步完善,形成與國際標準接軌的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從而為我國農產品順利進入國際市場創造有利條件。
參考文獻
1.《國際貿易理論》,龔關,武漢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65頁。
2.《貿易與環境》,趙玉煥著,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142頁。
3.《如何應對貿易技術壁壘》,李志軍著,民主與建設出版社,2001年版,第56頁。
4.《如何積極應對農業綠色貿易壁壘》,李一南著,中國財政,2006,年9月。
5.《淺析綠色貿易壁壘及其對策》,余鵬著,世界經濟情況,2006年7月。
6.《我國出口農產品突破綠色貿易壁壘的對策》,劉翠萍著,山東財政學院學報,2006年4月。
7.《國際綠色貿易壁壘及其突破對策探析》,譚蓉娟著,特區經濟,2006年5月。
8.《如何應對農產品綠色貿易壁壘》,于寶蘋著,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06年6月。
9.《淺談綠色貿易壁壘對我國的影響》,頓紅著,科教文匯,2007年6月。
為了深入貫徹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精神,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推動農業產業化發展,扎實有效地抓好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致富工程,縣委縣政府決定在全縣大力推廣發展食用菌產業。按照縣委縣政府的安排,由科技局領導及業務人員和職校教師一行四人組成考察學習組,對浙江龍泉市、慶元縣、上海大山合集團等地的食用菌產業發展進行了全方位考察學習??疾旖M通過參觀、座談、交流等形式詳細了解了食用菌發展的相關情況。
1、考察點的主要經驗和做法
1.1 黨委、政府高度重視是食用菌產業發展的重要保障。浙江龍泉市、慶元縣食用菌產業能夠形成一個非常成熟的產業,與當地黨委、政府高度重視和從政策、機構、資金等方面的支持是密不可分的。兩地的黨委、政府始終把食用菌產業作為強縣富民的特色支柱產業,納入縣域經濟結構調整的總體規劃,列入農副產業的首位,力度大、發展快,常抓不懈。一是組織成立了強有力的管理、科研及技術服務機構。為協調、支持與服務食用菌產業發展,設立有專門的食用菌管理局及辦公室,鄉鎮專門設立了直屬食用菌管理站,配有專職專管人員,將人員與經費掛鉤,列入目標考核。二是在政策方面給予扶持。先后出臺了加快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設立食用菌生產專項經費,制定一系列配套優惠政策。三是部門合力支持。
1.2 科技進步和普及是食用菌產業發展的關鍵所在。在80年代以前,龍泉、慶元發展食用菌是高消耗、低收入,80年代以來隨著科技進步和普及,不僅解決了菇糧爭地矛盾、資源消耗與環境保護的矛盾問題,而且使食用菌產量躍上一個個新臺階,實現了“千斤糧、萬元錢”目標,成為龍泉、慶元數十萬人民脫貧致富的有效途徑。如龍泉的雙益菇業有限公司、慶元的食用菌研究所和菇星機械節能有限公司就是專門從事菌種選育、栽培技術、加工機械設備發明和應用等研究。食用菌在龍泉和慶元已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科學研究、生產培育、環境衛生、病蟲害防治、烘烤加工技術體系和保障措施,實現了食用菌工廠化、機械化、標準化、無木化、周年化生產。
1.3 社會化服務是食用菌產業發展的重要保證。在社會化生產的條件下,食用菌生產同樣需要有相配套的產前、產中、產后的服務。龍泉、慶元兩地經過長期的努力,已逐步形成了比較完善的食用菌生產、加工、銷售等社會化分工和專業化服務體系。如龍泉建有浙閩贛食用菌交易市場、食用菌專業合作社80多家,經銷企業200多家,購銷隊伍1500多人,這些中介組織為菇農提供功能比較齊全的商務項目,把服務滲透到從生產到流通的各個環節。
1.4建立科學的發展模式是推進食用菌更好更快發展的現實需要。龍泉、慶元都建立了“龍頭+基地+農戶”的模式,使企業與農民之間形成互相依存的“共同體”,既降低了農民的風險,解除農民的后顧之憂,同時也為加工企業建立了穩定的生產基地,最終實現公司和農民的“雙贏”。
1.5 實行標準化、品牌化生產是全面提高食用菌經濟效益的有力舉措。隨著農產品市場競爭日趨激烈,技術和綠色壁壘越來越復雜和嚴格,標準化生產已成為解決食用菌產品安全和市場流通的重要環節。上海大三合集團、龍泉市、慶元縣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建立了生產加工和銷售環節管理標準、產品質量檢測中心、產品追溯制度,明確了產品責任制。在生產過程中,嚴格執行菌種生產標準、菌棒制作與管理標準、出菇管理標準采收與加工標準等生產環節的標準體系。政府出臺了優惠政策鼓勵企業創品牌,走出國門。如龍泉市對當年新獲得的“中國馳名商標”、“中國名牌產品”則一次性獎勵80萬元,同時還設立了跨越獎和開拓國外市場獎。
2、我縣發展食用菌產業的可行性分析
第一,我縣生態植被保護完好,林木結構合理,作物秸稈資源豐富。全縣現有林地面積8.9681萬hm2,森林覆蓋率49.16%,有闊葉林2.7萬hm2,其中,楊樹1613.14hm2,硬闊類10387.64hm2,針闊混35.65hm2,闊葉混346.79hm2,軟闊類9121.99hm2。農作物秸稈豐富。這些都是生產食用菌的主要原料。
第二,自然條件非常適合食用菌生長。印江境內最高海拔2493.8m,最低海拔377.7m,屬亞熱帶溫暖濕潤季風氣候,年均氣溫16.8常年降水量1103.2mm,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有豐富的野生食用菌資源。因此,地理氣候條件與龍泉、慶元相似,適宜食用菌生長。
第三,基礎設施日趨完善。梵凈山環線公路將于2011年7月前全面建成開通,杭瑞高速已正式動工建設,特色食品工業區就位于杭瑞高速公路匝口旁邊,為發展食用菌產業提供了必要的基礎條件。
第四,有技術基礎和栽培歷史。我縣中等職業學校開設有《食用菌栽培》課程,為各鄉鎮培育了大量的食用菌栽培技術人才。長期以來,專業課教師帶領學生引進新技術和新品種,進行試驗和推廣。在17個鄉鎮中,現有幾十戶食用菌種植戶,種植的種類主要是平菇,已有少量的香菇、木耳、金針菇、竹蓀、雞腿菇、靈芝等栽培。栽培方式有室內、室外、袋栽、畦床等多種。由于規模不大,產量不高,則以鮮菇出售為主。在八十年代我縣的靈芝產品“仙草牌”靈芝酒在馬來西亞榮獲國際金獎。
第五,市場前景看好。食用菌是一種高蛋白、低脂肪、無污染、集營養保健醫療為一體的純天然食品,被譽為“健康食品”、“綠色食品”,經常食用可以增強人體的免疫力,預防多種疾病。在美國、歐盟、日本等發達國家早已將“一暈一素一菌”作為最佳的膳食結構加以提倡,我國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食用菌產品的需求越來越大。因此,食用菌產品在國際國內市場前景非常好。
第六,符合我縣產業發展思路。根據我縣十二五發展思路:以工業強縣、農業富民為目標,辦好特色工業、抓好特色產業和旅游業,實現集約發展、集聚發展和節約發展。由于食用菌產業具有周期短、投入少、見效快、市場前景廣闊、集工農商為一體等特點,是促進群眾增收致富的一項“短、平、快”產業,符合我縣產業發展思路。
3、我縣發展食用菌的思考與建議
通過對龍泉、慶元等的考察學習,考察組一致認為龍泉、慶元等的食用菌產業發展的經驗值得借鑒和學習。結合我縣的實際,我縣發展食用菌產業要解決好以下幾個方面:
3.1 解決好有人抓的問題。發展食用菌產業,必須要有專門的組織機構來抓。縣委縣政府提出發展食用菌產業的思路,符合印江實際,符合市場需求,為做好食用菌發展的相關工作,建議成立以縣委書記任組長的下設食用菌產業辦,由責任心強、工作務實的干部專抓食用菌發展。特別是在產業發展的初期,要將目標指標化,任務責任化,建立責任追究制度,做到目標明確、責任清楚。當務之急要盡快制定出切實可行的實施方案,指導食用菌產業發展。
南非草原生態恢復與“三化”草地治理考察報告
南非草原生態恢復與“三化”草地治理培訓團
(四川省草原管理站,四川 成都 610041)
2003年11月,為學習和借鑒草原生態恢復與“三化”草地治理以及發展畜牧業的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由四川省畜牧食品局和四川省外專局聯合組織的草地生態恢復和“三化”草地治理培訓團一行14人,在南非比勒陀尼亞、約翰內斯堡、開普頓等地,就草地生態、人工種草、土壤肥料、牧草與飼料的生產和貯藏,放牧與農牧場管理、礦碴治理等內容進行了教學培訓,對安格盧(ANGLO)礦業公司礦渣植被恢復區,比勒陀尼亞大學試驗農牧場、開普頓家庭牧場等進行了實地考察學習。現報告如下:
1 南非基本概況
南非位于非洲的最南端,面積122.7萬平方公里,人口4300多萬人,西南部臨大西洋,東南部臨印度洋,最南端的好望角為兩洋交匯處,地形地貌西部幾乎是沙漠,中部和東部是草地和森林,多以平坦地貌為主,山丘較少見。海拔高度從沿海的幾米上升到內陸的3000多米,氣候特點則是從開普半島的地中海式氣候變化到夸祖魯海岸的亞熱帶氣候,但在東北部內陸則是草原氣候。日照充足但變化較大,全年平均降雨量400毫米左右,多集中在夏季,但時空分布差異較大。全國農耕地占10%左右,可灌溉地區占5%。干旱、半干旱地區占85%,濕潤地區占15%。
南非的牧草生長受雨量條件的制約呈現明顯的季節性,畜牧業以草原畜牧業為主。分布大致是:東部主要是肉牛、奶牛、豬、家禽等優良品種及雜交種,是畜牧業最集中的地區;北部降雨少、溫度高,只適宜飼養當地的品種;西南部幾乎是沙漠,主要飼養美利奴細毛羊;南部沿海地帶主要飼養良種奶牛和肉牛;西北部是野生動植物保護區。種植業主要是玉米、高粱、向日葵、土豆和小麥,也種植蔬菜、葡萄等。南非以礦產聞名,金礦貯量占全世界的51%,鉆石和寶石貯量相當豐富,居世界第3位。鈾礦貯量居世界第一。交通發達,全國已形成較完整的交通運輸網絡,高速公路人均占有里程居世界第3位。從國民經濟結構看,南非以礦產為主的重工業占國民經濟的50%以上,畜牧業占30%左右,種植業、釀酒、旅游及其他產業約占20%。
2 草地生態恢復和“三化”草地治理的主要特點
通過培訓和學習,感受到南非草地生態保護和“三化”草地治理呈現出一些顯著特點,在以下幾個方面的作法和經驗可供我們借鑒。
2.1 政府高度重視生態,把草地建設作為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內容 南非的自然條件并不算得天獨厚,草地和森林資源不算豐富,缺水十分嚴重。但是,南非從城市到公路,從機關、工廠、學校、商店到私人住宅周圍生態植被良好,青草、綠樹、鮮花是他們的主旋律,形成了一個環境優美、空氣清新的由綠色植物覆蓋的世界。長期以來,政府高度重視環保工作,環境立法和執法已實施多年,政府對農牧業生產的投資并不多,但不惜投巨資用于環境保護,大力提倡種草和植樹,并對生態環境保護有嚴格的規定。對采礦企業,在開礦之前必須要有恢復生態植被的規劃,政府才發營業執照;如果在經營過程中沒有及時恢復生態植被,政府則立即吊銷營業執照,關閉采礦企業。城市和公路建設注意保護原有植被,同時規劃了足量的草坪建植和樹木種植面積。為了保護自然生態環境,南非在干旱、半干旱生態十分脆弱的地區,建立規模較大的各類野生動物自然保護區。政府規定造紙廠必須先植樹,只有一片山林成材后,才允許伐樹用來造紙。從而形成先造后用、造用結合的良性循環。在南非種草和植樹,已成為他們的自覺行動。
2.2 礦產企業以種草為主要途徑,恢復礦渣生態植被 南非是礦產大國,如果管理不當,亂采濫挖會給環境造成極大破壞,礦業公司十分注重生態環境、勞工健康、人身安全三方面工作,把恢復礦渣生態植被作為己任,實行一邊開采一邊進行植被恢復。根據礦渣上層回填土層的高度,種植不同的植物恢復礦渣植被。回填土層高度在60cm以上,種植經濟價值較高的農作物,30~60cm種植一般農作物,低于30cm就種植牧草。礦產企業幾乎用種植牧草來恢復礦渣植被。我們到安格盧(ANGIO)煤礦公司實地學習,了解到該公司為提高礦渣草地植被恢復的科技含量,與比勒陀尼亞大學合作,解決礦渣草地植被恢復的技術問題。
2.3 發展人工種草,實行圍欄輪牧休牧 南非大部分地區干旱缺水,成為發展草地畜牧業的最大制約因素。畜牧業主要靠種植牧草和飼料作物來解決牲畜的飼料來源。因此,家庭牧場都十分重視利用雨季開展人工種草,尤其是在東部和沿海畜牧業比較集中地區的奶牛場和肉牛肥育場,幾乎靠人工種草發展畜牧業。種草面積視飼養規模而定,以栽培禾本科牧草為主或禾本科與豆科牧草混播,選擇耐旱、產草量高、草質較優的品種,在牧草生長季節進行放牧利用;雨季結束后牧草因干旱缺水而干枯,其枯草的營養價值仍較高,也可在旱季(或冬季)放牧利用,但大多數牧場都在雨季剛結束時割草調制青干草。家庭農牧場在種植牧草的同時,一般都安排一定面積的土地種植玉米,作為枯草季節飼草料的主要來源。種植飼草料,實行機械化播種、收割和管理。人工種草,既發展了畜牧業,又恢復了草地植被。
與此同時,牧場主十分重視合理利用天然草地和人工草地。大力推廣草地鋼絲圍欄技術,實行劃區輪牧。在當地的春季,牧場主利用雨水和光熱條件相對較好的季節,實行休牧,讓草地有休養之機,使草地得到可持續利用。
2.4 提高牲畜質量,實行草畜平衡 南非把減少牲畜數量、提高牲畜質量,既作為提高畜牧業經濟效益的關健措施,又作為保護好草原的重要手段。除北部地區因溫度高、降雨少,主要飼養當地的山羊品種外,其余地區都飼養良種畜和雜交種。肉牛品種主要是安格斯、夏洛來、海福特及其與本地牛的雜交種,奶牛品種以黑白花品種為主;南非是波爾山羊的原產地,山羊品種主要是波爾山羊;綿羊品種主要有飼養美利奴細毛羊和Dorper肉用綿羊。國家十分重視家畜良種的培育和推廣,設立了國家和民間的良種公牛中心,專門向全國各地的奶牛場、肉牛肥育場提供優良種畜。全國基本形成了國家的、民間的良種中心到生產場的良種繁育推廣網絡體系,牧場主通過限制牲畜數量、提高牲畜質量的措施來提高畜牧業經濟效益。并根據草地的生產能力來確定牲畜的飼養量,實行草畜平衡,既能避免破壞草原,有效保護草原,又能實現長久的經濟效益,推進畜牧業的可持續發展。
2.5 滅治草原蝗蟲,治理蟲害草地 南非蝗蟲對草原的破壞十分嚴重,在蝗蟲危害區域每平方公里有蝗蟲4000~8000萬只,3400只蝗蟲一天的采食量相當于1只羊的采食量(1.5kg干草),全國蝗蟲每天要損害6000t牧草。南非政府對治理草原蝗蟲十分重視,建立了蝗蟲預警制度,要求發現蝗蟲必須立即上報,每年政府投資3000~5000萬蘭特專項用于滅治草原蝗蟲。滅治方法主要是在草原專家的指導下,一般在蝗蟲的產卵季節農牧民噴撒化學藥劑滅治,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6 實行科學飼養管理,注重科研與生產結合 南非的草地畜牧業是以家庭牧場為基本生產單位,牧場主一般都有大專以上學歷,從事農牧和生物技術科研、教學的專家、教授,大都有自己的農牧場,實行科學養殖,其生產經營和管理水平也較高。牧場主根據市場需求組織生產,并制定切實可行的年度生產經營計劃,實行集約化經營,標準化生產,注重投入、產出和效益。
南非國家設立了農牧科學研究院,主要從事農牧高新技術研究;地方設立了農牧科研所或站,主要研究農(牧)場的實用技術;大專院校也設立了專門從事農牧科學研究的機構和實驗基地,大多數從事基礎研究。農牧科研單位的人員工資由政府提供,但科研經費由公司或農場主提供,公司或農牧場主根據生產、經營中存在的關健性技術難題,與有關科研所和大專院校簽訂協議,出資進行研究,其科研成果直接應用于出資者,迅速轉化為生產力,從而避免了科研與生產的脫節,這一經驗值得我們借鑒。如ANGLO礦業公司的礦渣植被恢復,就是該公司出資由比勒陀尼亞大學進行試驗研究,在礦渣上種植牧草和農作物均獲得成功,并在全國進行大面積推廣。
3 幾點建議
通過20多天在南非的培訓和學習,很受啟發。結合四川實際,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3.1 進一步抓好“三化”草原治理,恢復草原生態植被 我省草原位于長江黃河上游和源頭,草原面積3.13億畝(合2087萬公頃),占全省幅員面積的43%。近30年來,由于多種因素的影響,草原生態環境不斷惡化。到2002年,全省有沙化、鼠蟲害、其它退化草原面積達16010萬畝(合1067.33萬公頃),并集中分布在川西北牧區,這是我省草原保護建設工作中最突出的問題。借鑒南非恢復草地植被的經驗,切實抓好我省“三化”草地治理工作。積極開展沙化草地治理的科學研究,推廣沙化草地治理的實用技術,恢復沙化草地植被;繼續采取生物、化學、物理、保護天敵等綜合措施,治理草原鼠蟲害;大力推廣補播、除雜、施肥等草地改良技術,治理好一般退化草地。特別是在川西北牧區,因采金、挖礦毀壞草原植被的現象很突出。借鑒南非恢復礦渣草地植被的成功經驗和技術,切實抓好礦產企業的草地植被恢復。
3.2 建立草畜平衡等三項草原保護制度,合理利用草原 一是以鄉為單位劃定基本草原保護范圍,樹立標志,并公告保護,建立基本草原保護制度。二是根據草地資源狀況和草原承載量,合理確定牲畜發展數量,防止超載過牧,建立草畜平衡制度。并通過加強技術服務和市場引導,加快畜群周轉,優化畜群結構,提高牧畜質量,使傳統型的數量畜牧業向質量型的效益畜牧業轉變。三是繼續采取有力措施,堅定不移地實行好天然草原退牧還草工程,視其退化程度分別進行禁牧、休牧,建立禁牧、休牧和輪牧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