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7-20 01:18:07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詩歌鑒賞表現手法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一、動與靜
動靜結合是高考中經常出現的內容。主要特征形式是以靜寫動、以動襯靜、動靜結合,以達到更好地為主題服務的效果。
1. 實例解析。
以靜寫動的情況相對少一些,如,謝的“余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將流動的江水比作靜止的白練。
李白的“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一個“掛”字將流動變成靜止,寫出了廬山瀑布的整體感,給人回味和思考的空間。
更多的詩詞中用的是以動襯靜的方式。
王維的“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雖然清泉流于石上淙淙有聲,但在偌大的森林中只聽見這水聲,可見環境的清幽靜美;
“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沙頭宿鷺聯拳靜,船尾跳魚撥剌鳴”等等都是以動襯靜的典范。
2. 解題示范。
初見嵩山
張耒
年來鞍馬困塵埃,
賴有青山豁我懷。
日暮北風吹雨去,
數峰清瘦出云來。
【注】張耒:北宋詩人,蘇門四學士之一,因受蘇軾牽連,累遭貶謫。
9.“數峰清瘦出云來”一句妙在何處?“清瘦”有何精神內涵?(6分)
答:①高峻山峰在一片積云之中突現,基于這種觀感,作者運用了擬人手法,以“清瘦”形容山峰,突出山峰的高峻挺拔,造語新奇;一個“出”字,作者運用了以動襯靜的手法,賦予山峰動感,使山峰與云層形成了尖聳與廣闊、躍動與靜態相結合的畫面。②“清瘦”表現了作者清高獨立、人格堅守的精神氣質。
這首詩,“出”的主體是“山”,而它偏偏是個動詞,自然是以“出”的動來寫“山”的靜,使山的清瘦的形象更加突出,從而突出了作者人格清高獨立的形象。
3. 思路指津。
判斷以動襯靜,自然要找到詩中比較特別的“動”“靜”來,答題時也要抓住主題,注重“動”的“靜”的關系,最后補充說明表達效果和作用。
另外,這種類型的詩詞一般是以寫“靜”為目的,讀過一首詩整體感知之后,如果感到這首詩在營造一種寧靜清幽高遠的意境時,我們就必須考慮是否存在以動襯靜的手法。而一般營造這種意境的詩詞表現的主題一般有兩種,一種是比較純粹的熱愛自然、醉心于田園生活,另一種一般是內心孤寂境遇凄涼,也就是說,如果我們覺得有一首詩或詞有這樣的主題,我們要研究一下其描寫的景物是否有“靜”的特點,如果有,就要判斷一下是否存在動靜結合的表現手法。
二、虛實結合
“有者為實,無者為虛;有據為實,假托為虛;客觀為實,主觀為虛;具體為實,隱者為虛;有行為實,徒言為虛;當前為實,未來是虛;已知為實,未知為虛”,這是古人對虛實的概括。說白了,虛就是無、假,實就是有、真。具體到是詩歌中,實即是真實的敘述、描寫和實在的景物,虛一般是聯想和想象的場景、事物。
1. 實例解析。
如蘇軾的“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借夢境來寫對亡妻的思念。
如杜甫的“今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分明是自己想念家鄉的妻兒,卻偏偏寫妻子對自己的思念。
如柳永的“想佳人妝樓望,誤幾回天際識歸舟”,想象遠方的佳人每天盼望自己回鄉的場景,表現了自己對她的思念。
2. 解題示范。
望江東
黃庭堅
江水西頭隔煙樹。望不見、江東路。思量只有夢來去。更不怕、江闌①住。
燈前寫了書無數。算沒個、人傳與。直饒尋得雁分付②。又還是、秋將暮。
[注]①闌:阻隔 ;阻攔。②直饒:縱使。分付:交付。
(2)請從虛實關系的角度分析這首詞的上片或下片。(6分)
答案一:上片前兩句實寫遠望不見江東路,引起后兩句夢中相見慰幾回的虛寫(想象);想象中的相見反襯了現實中的孤獨。
答案二:下片前兩句實寫燈前寫信無人傳,引起后兩句尋得大雁傳信的虛寫(想象);想象中的暮秋雁斷烘托了現實中的情感阻隔。
3. 思路指津。
判別是否使用了虛實結合的手法,一些特定詞語是我們的重要依據,比如上文中的“夢”、“想”“思量”等等。這些詞語點出了其統攝的詩句是夢境是想象,自然與前文或后文的實寫形成對照,凸顯主題。
無論從上文一些實例還是從人之常情推斷。我們都可以得出這樣一個規律,之所以要使用虛實結合的手法,或者說在“實”的基礎上寫出“虛”來,是因為所寫之“實”不足以表達作者的情感。
從上文實例中可以看出,作者都是有著比較強烈的情感需要表達,如思鄉之懷人之情,當這種情感十分強烈之時,自然就會產生幻想、夢境,想回家自然會想象或夢見回家,思念親人自然會想象或夢見相聚,與其說虛實結合是刻意而為之,還不如說是情感發展的一種自然狀態。所以,在遇到一些詩歌有較強烈的思鄉懷人(當然,也包括其它的各種比較急切的感情)情感時,我們要判別一下,是否有“虛實結合”手法的運用。
三、細描白描
細描也稱“工筆細描”,從這個名稱我們可以知道,其主要特點是細致、豐富,鑒于高考詩歌鑒賞所選詩詞篇幅一不會過長,所以,像孔雀東南飛中的“雞鳴外欲曙,新婦起嚴妝。著我繡夾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躡絲履,頭上玳瑁光。腰若流紈素,耳著明月當。指如削蔥根,口如含珠丹。纖纖作細步,精妙世無雙”用較長篇幅細致描寫人物特征的細描很少出現。
我們重點說說“白描”,所謂白描主要用簡單樸素的文字來刻畫人物形象或描寫環境、事物,不修飾不渲染,重視原貌,只通過人物、景物、事物的本身的特征來表情達意。
1. 實例解析。
如我們熟悉的馬致遠的“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畫面感非常強烈,在這樣的畫面中,并無濃艷的色彩,也無繁復的修辭,只是詩人眼中畫面的真實再現,為詩人表達深刻的思鄉之情做了很好的鋪墊。
如白居易的“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賣炭翁的形象只需寥寥數筆就躍然紙上,至于其賣炭的辛勞、生活的艱苦在“塵灰”“煙火色”“十指黑”等直觀的描寫中已經被讀者用自己的聯想捕捉到了。
2. 解題示范。
商山早行
溫庭筠
晨起動征鐸,客行悲故鄉。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葉落山路,枳花明驛墻。因思杜陵夢,鳧雁滿回塘。
[注]征鐸(duò):裝在車馬上的鈴。(jiě),又讀(xiè),樹名。枳:樹名,又稱臭橘、枸橘,開白花。杜陵:古縣名,在今陜西省西安市東南。回塘:回環曲折的池塘。
(1)前人評論“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一聯為“意象具足,始為難得”。請結合全詩對此加以分析。
答:①這兩句詩用十個名詞構成,用白描手法,每字一個物象,合起來有無窮意蘊。②這十個名詞所表現的都是具有特征性景物,都表現出“早行”之“早”;寫早行的情景,繪聲繪色,如在目前。(“雞聲茅店月”,寫旅人在茅店中聞雞鳴而起身看天色,看見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裝出門趕路;“人跡板橋霜”,原以為自己“早行”,誰知板橋上所積之霜上已有人的足跡――更有早行人)
3. 思路指津。
判別是否用了白描的表現手法,關鍵要看形容詞和其他的修辭格。如果用了比較多的形容詞,或者已經用了其他的修辭手法,這樣的描寫我們就不能稱之為白描了。相反,當我們讀到一首詩歌,發現它非常質樸,但這些質樸的東西帶給我們的感受卻是十分深刻的,那么就要考慮是不是用了白描的手法,比如漢樂府《十五從軍征》中的“遙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從狗竇入,雉從梁上飛。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只是客觀地描述了征夫歸家的見到的景象,卻寫出了家中的荒涼,從而深刻地揭示了戰爭和兵役對百姓的傷害。
運用了白描手法的詩歌,通常是將能夠引起讀者想象和深思的客觀的事物直接呈現出來,以達到“不修飾而有真意”的目的。就如同畫法中的白描,畫家用簡單的線條勾勒畫出了一朵荷花,而荷花的顏色香氣精神都在欣賞者的腦海中形成了。遇到這種題目,應結合全篇的背景,抓住白描所形成的客觀的人物、畫面對表現主題的作用進行分析解答。
四、正側面描寫
“海客談瀛洲,煙濤微茫信難求;越人語天姥,云霞明滅或可睹。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岳掩赤城。天臺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李白這幾句詩是正側面描寫的典型。前四句用“海客”和“越人”的言語來寫天姥山的奇,“天姥連天向天橫”正面描寫天姥山的高大和氣勢,“勢拔五岳掩赤城”則通過與五岳、赤城山的比較側面寫出了天姥山的高峻無匹。
描寫按角度來分可以分為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在詩歌鑒賞中多見的是側面描寫或者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因為一般的正面描寫很少能夠引起注意,或者說高考詩歌鑒賞的考查點多數在側面描寫上,所以,我們的分析以側面描寫為主。
1. 實例解析。
李商隱有這樣一首詩:“龍檻沉沉水殿清,禁門深掩斷人聲。吳王宴罷滿宮醉,日暮水漂花出城。”此詩要寫的是吳宮生活的奢靡。但沒有一句正面直接的描寫,而是通過“日暮水漂花出城”這樣的側面描寫來表現:吳宮內的生活不得而知,但通過日暮隨水流出的殘花,可以看出去宮內的生活之奢靡。
再如李賀的《李憑箜篌引》中有“夢入神山教神嫗,老魚跳波瘦蛟舞”的句子,也是通過魚龍聽音樂的反應側面來寫音樂的美妙。
2. 解題示范。
山行雜詩四首(其一)
【清】趙執信
嶺路盤盤行欲迷,晚來霜霰忽凄凄。林間風過猶兼葉,澗底寒輕已作泥。
馬足蹙時疑地盡,溪云多處絕天低。倦游莫訝驚心數,歲暮空山鳥亂啼。
(1)詩人是怎樣描寫旅途中的行路難的?請簡要概括。
答:①正面描寫:通過寫嶺路盤旋曲折,使人幾乎迷失方向表現行路之難;通過寫霜霰凄凄、風卷林葉、道路泥濘來突出行路之難。②側面描寫:通過寫馬足怯步、空山悲鳥來從側面烘托、渲染行路之難。
3. 思路指津。
從對象上來說,描寫一般是人物、景物,只要出現了描寫的句子,我們一定要分析描寫的內容是不是對象本身的性質特征,如果是即為正面描寫,如果不是,而這些描寫又起到了讀描寫對象的襯托作用,那基本上可以斷定是側面描寫。答題時要注意,抓住側面“寫了什么”和“突出了描寫對象的什么特點”兩個關鍵點。
五、抑揚法
抑揚分欲揚先抑和欲抑先揚。多數的詩歌使用的是欲揚先抑的手法。也有欲抑先揚的例子,比如王昌齡的“閨中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先寫意興盎然地畫好妝,登上翠樓看風景,“忽見陌頭楊柳色”筆峰一轉,對當初支持夫婿出征頓生悔意。這樣的手法我們稱作欲抑先揚。但出現在古詩詞當中更多的還是欲揚先抑。
1. 實例解析。
“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春色滿園關不住, 一枝紅杏出墻來。”詩人先寫游園不得,敲了很長時間門沒有人應答,心情不佳,而下來終于有管不住的春色――一枝紅杏深處墻外,讓詩人得以釋懷。
2. 解題示范。
下面是韓愈的兩首詩,都寫到早春景色,構思上有接近之處,但表現方法卻有不同,請你就表現方法不同之處作簡要分析。
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韓愈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春雪
韓愈
新年都未有芳華,二月初驚見草芽。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做飛花。
答:前一首詩將遠、近的草色作了對比,將草與柳作了對比,以表現早春景物的特征。后一首詩先用欲揚先抑的筆法,寫得富有波瀾;后用擬人方法,一個“嫌”字,一個“穿”字,把春雪寫得有靈性有情趣,突出了早春特有的景象。
3. 思路指津。
判別此類手法的關鍵點是抑揚之間一定會有鮮明的轉變。無論先抑后揚還是先揚后抑,前后的變化,無論是人物感情上還是景物描寫上的變化都會很大。所以大凡詩歌前后部分有強烈反差的就可以斷定其用了抑揚的手法。答題時也主要是把兩部分內容分別敘述,再強調其反差,最后寫出這樣寫的效果和作用。
古代詩歌的表達技巧主要指修辭方法、描法、抒情手法。修辭方法有比喻、擬人、夸張、借代、對偶、互文、雙關、對比、用典等。描法主要有動靜結合、以動寫靜、虛實相生、視角變化、感官結合、烘托(含正面襯托和反襯)等。抒情方法常用的是直抒胸臆和間接抒情,其中間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懷、借古諷今等。
熟知以上的各種表現手法,就是大腦中有了“米”,這僅僅是做好這方面題的第一步。
二、考點源頭在課內
語文考試的考點并不是隨意的、漫天的,像各個表現手法的考點其實在高中語文課本所選擇的詩歌中均可尋到依據。筆者就各個考點到課內尋找源頭。
(1)修辭手法。①比喻。在后主李煜的《虞美人》中,他說“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詞人把自己的亡國之愁、故國之思比作一江春水般滔滔不絕、綿延萬里。賀鑄的《橫塘路》更是精彩,“若問閑情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詞人連用三個比喻構成博喻,寫盡心中的無限閑情。②擬人。在晏殊的《蝶戀花》中,有“明月不諳離別苦,斜光到曉穿朱戶”的佳句,月亮是那么的不解人意,惹得閨中人徹夜不眠,思念心上人。這句話和蘇軾的“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像杜甫的“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也是賦予花兒鳥兒以人的感觸,都是擬人的好例句。③夸張。在杜甫的《登高》中,千古名句“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竭盡夸張,寫盡秋天之景。王勃的《滕王閣詩》中“畫棟朝飛南浦云,珠簾暮卷西山雨”運用夸張的手法,寫出滕王閣的高。④修辭中比較重要,近年來在試卷有所出現,容易為學生所忽視的修辭是借代。在柳永的《雨霖鈴》中,“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其中“蘭舟”代指舟子,《滕王閣詩》中“佩玉鳴鸞罷歌舞”用“佩玉鳴鸞”代指,《琵琶行》中“門前冷落鞍馬稀”用“鞍馬”代指客人,“終歲不聞絲竹聲”用“絲竹”代指音樂。⑤對比。在高適的《燕歌行》中,“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運用對比的手法,寫出統治者的醉生夢死,對戰士的同情。⑥對偶。在詩歌中,更是比比皆是,不勝枚舉。
(2)描法。景物描寫中,“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是動靜結合的絕佳例句,教材中,王維的《山居秋暝》有“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前靜后動,動靜結合。柳永的《雨霖鈴》中“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運用了虛實結合的手法,想象酒醒后的畫面,惹人悲傷。景物描寫中也有襯托和反襯的運用,如晏幾道的《臨江仙》 “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以成雙成對的“燕子”反襯出人的孤寂。而 “僧敲月下門”“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等則是以聲襯靜,襯托出環境的清幽寂靜。
(3)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就是詩人直接說出心中情感,比較容易辨別。像李清照的《聲聲慢》詞尾“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收束全詞,亮出詞眼,直點愁情。而間接抒情中,詞人主要借助景物來抒情。王國維說過“一切景語皆情語”,詞人寫景最終還是為了抒情。柳永的《雨霖鈴》篇首“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運用了寒蟬、長亭、驟雨幾個意象,開篇營造一種悲傷的離別氛圍,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調。借景抒情,在詞作中屢見不鮮。像陸游的《卜算子?詠梅》中通篇集中一個意象梅花,詞人借詠嘆梅花抒發個人的氣節,是為托物言志。于謙的《石灰吟》也屬于同類手法。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詞人是借古抒懷和借古諷今,可以通過分析典故以及對詞人的知人論世來解讀詞作的深刻主題。
三、審清題意是關鍵
遇到詩歌的表現手法題,要審清出題人的隱含提示,不能答非所問。首先,出題人明確交代了要回答“哪種修辭手法”,那就指明兩個方向,一是修辭手法,二是只能回答一種修辭手法,因為“哪種”明確為一種。一些學生的做法是寫出了自己頭腦中積累的所有修辭,世上沒有這么容易的事情,是甲就不是乙。其次,有些手法題,沒有明確答題方向,但問題的出現是跟在前一問或一個概括內容的語句后面出現的,那么,手法題就是緊承第一問或內容來的。假如前一問問得是抒發了什么情感,再問運用了什么手法,該題一定是指明了抒情手法的方向。假如前一句問描寫了什么景物,那么一定是要求考生回答描寫的手法。
例如,閱讀下面這首詞,然后回答問題。《醉落魄?詠鷹》[清]陳維崧。寒山幾堵,風低削碎中原路。秋空一碧無今古。醉袒貂裘,略記尋呼處。男兒身手和誰賭?老來猛氣還軒舉。人間多少閑狐兔。月黑沙黃,此際偏思汝。這首詞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現手法來寫鷹的?請作簡要分析。在這里,問怎樣“寫鷹”,答案應為描法,“什么表現手法”,答案唯一。所以這題最終的參考答案是襯托或烘托,用壁立的寒山、空曠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場景,來襯托鷹的形象。
表達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創造意境、表達思想感情時所采取的特殊的表現手法。它的含義非常廣泛,既可以包括各種修辭手法、表達方式的使用,也包括各類表現手法和藝術構思上的巧妙使用。對表達技巧的鑒賞,就是辨識詩歌中所使用的修辭手法、表達方式、表現手法或藝術構思,分析其本身的藝術效果,評價其對表現詩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二、表達技巧分類
藝術技巧的鑒賞一般包括三個方面:表達方式的評析、藝術手法的賞析、修辭手法的體味。
(一)表達方式的評析
表達方式包括記敘、描寫、抒情、議論四種。所謂表達方式的評析就是指能辨析詩歌中運用了哪些表達方式以及所起到的作用。
1.記敘。在作品中對人物、事件的交代和介紹。如“人隨沙路向江村,余亦乘舟歸鹿門。”(孟浩然《夜歸鹿門歌》)
2.描寫。一般要注意詩人觀察描寫的角度(正面和側面、實寫和虛寫、動景與靜景、遠景與近景觀察角度的變化、形色聲味等)。
3.抒情。抒情方式有直抒胸意、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
4.議論。在作品中直接闡述觀點、表明態度、點明主旨。如,“江東弟子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杜牧《題烏江亭》)。
這四種表達方式在具體運用時并不是完全割裂的,而是經常交融在一起,我們需要注意這一點,如“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杜甫《蜀相》)一句,融合了記敘、描寫、抒情、議論四種表達方式。
(二)藝術手法的賞析
1.有關描寫的藝術手法:從描寫角度看,有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從描寫用筆看,有工筆和白描;從描寫的內容看,有景物描寫和人物描寫。
2.有關抒情的藝術手法:抒情的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兩種。古詩詞大多借助景物來抒情,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景與情的關系通常有四種:以樂景寫樂情;以哀景寫哀情;以樂景寫哀情;以哀景寫樂情。
(三)修辭手法的體味
古詩中常用的修辭手法有比喻、比擬、夸張、借代、對偶、設問、反問、雙關等。在鑒賞詩歌時,我們要能辨別這些修辭手法,并能分析他們的藝術效果。
三、常考題型
1.鑒賞修辭手法。指出某句詩詞運用了何種修辭手法,并分析其藝術效果。
2.鑒賞表達方式。明確指出詩歌中主要哪種表達方式(敘述、描寫、議論、抒情),并分析其藝術效果,評價其對表現詩人的情感有何作用。
3.鑒賞表現手法。指出詩歌主要運用了何種表現手法(如襯托、對比、象征、比興、渲染和烘托等),并結合詩句分析其對表情達意上的作用和效果。
4.鑒賞結構。指出詩歌在不同結構上的特點,分析其作用(如開門見山、前后照應、卒章顯志、過渡等)
四、答題技巧
把握答題模式熟知答題步驟
提問方式:這首詩歌采用了何種表現手法?
中圖分類號:G63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2851(2010)02-0103-01
高考《考試說明》規定:鑒賞詩歌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主要考查學生對古代詩歌的鑒賞評價能力。我們在這里主要討論如何鑒賞古代詩歌的表達技巧,對于“表達技巧”的論述,在一些設題中也被稱為“表現手法”或“藝術手法”。關于表達技巧的鑒賞也是高考古詩鑒賞命題的重點,命題形式上有單獨設題,也有結合形象、語言或思想內容和作者的感情態度等內容綜合設題。
鑒賞詩歌的表達技巧主要從修辭手法、抒情方式、寫作技巧和結構技巧等幾個角度入手來分析。那么,要準確解答此類題目。
首先,必須熟悉這幾個方面各自所包含的內容。1、在古代詩中經常出現的修辭有比喻、擬人(這兩個為熱點)、夸張、對偶、借代、雙關、互文、反問、鋪陳和反復等。2、抒情方式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借物抒情)、托物寓理(哲理詩)、用典抒情和敘事抒情等。3、寫作技巧有:欲揚先抑、動靜結合、虛實結合、襯托、對比、渲染、象征等。4、結構藝術手法有:鋪墊、伏筆、過渡、照應、開門見山、層層深入、先景后情和起承轉合等。當然以上分類有的有交叉現象,我們在這里這樣歸類只是形式上分成幾類,便于鑒賞古代詩歌,并非是武斷地將以上模糊的藝術手法分開。
其次,要看清題目要求。古詩鑒賞表達技巧類的設題要求大致有兩種況:一種是從“小處”設題。這樣,考查的針對性強,即題干上明確規定了從表達技巧中的某一個具體方面鑒賞。如:(2008年高考遼寧卷)閱讀下面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問題。〔正宮〕《塞鴻秋?潯陽即景》(周德清)“長江萬里白如練,淮山數點青如淀。江帆幾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飛如電。晚云都變露,新月初學扇,塞鴻一字來如線。”(1)請各舉一例說明這首散曲運用的三種修辭方法。(2)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來又構成了一幅色彩絢麗的潯陽山水圖。請分別從寫景的順序和動靜的角度對這首散曲作簡要賞析。這里的兩道題都是從“小處”設題,即指明的從表達技巧的哪個方面來作答。【解析】(1)判斷修辭方法時有的需要找標志,如比喻的標志,像曲詞中反復出現的“如”字;有的需要看外部特征,職對偶,講求詞性相對;有的需要了解其特點,如元散曲中說“學扇”,這本來是人的動作,在這里卻說是“新月”“學扇”,比擬的修辭方法便可判斷。(2)解答這個題目時要注意詩歌內容進行分析。按照常規,寫景的順序無非是自上而下,由遠及近等,這個問題可以聯系《沁園春?長沙》中的寫景順序來理解。至于動靜結合的問題,只要分析出散曲中哪是靜景,哪是動靜便可。
又如:①2008年四川卷:這首元散曲主要運用了哪些修辭方法?試作賞析。②2008年江西卷:請從“虛實”關系的角度賞析這首詩。③2007年全國卷Ⅰ:請從“景”和“情”的角度對這首詞作一賞析。④2006年湖北卷:《暮春水送別》是怎樣融情于景的?請作簡要賞析。
一種是從“寬處”設題。此類設題往往比較寬泛,沒有明確的要求,比如“這首詩運用了何種表現手法?”或“這首詩運用了怎樣的藝術手法?” 這類提問,著重考查的是詩歌整體的藝術表現特色。如:(2007年高考湖北卷)閱讀下面兩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1)《華清宮》(吳融)“四郊飛雪暗云端,惟此宮中落便干。綠樹碧檐相掩映,無人知道外邊寒。”(2)《過華清宮》(李約)“君王游樂萬機輕,一曲霓裳四海兵。玉輦升天人已盡,故宮惟有樹長生。”問“兩首詩描寫了不同時期的華清宮,請指出二者主要運用了哪種相同的表現手法,并作簡要說明。”【解析】該題是一道比較鑒賞題,沒有明確提出具體的鑒賞角度,應仔細揣摩詩歌內容,從中找出最為鮮明突出的表達技巧類型。兩首詩前后兩句所描寫的內容反差都很大,很明顯均是采用了對比手法。古詩中的對比是指把兩種對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兩個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較,使對立事物的矛盾鮮明突出,或讓對立事物的兩個方面互相映襯,以此來揭示主題,增加詩歌表現力和感染力的一種表現手法。
又如:①2007年浙江卷:請簡要賞析這三篇作品的表現手法及語言特色。②2006年江西卷:詩人采用什么手法表達作品主旨?試結合全詩作簡要分析。③2006年福建卷:這首詩三、四兩句在藝術手法上有什么特點?請作簡要分析。
此類題目較之上一類鑒賞難度要大,因未規定表達技巧的具體類型,所以答案的不確定性因素很大。在做這類題時要做到“抓住一點,不及其余”,即不要面面俱全地去回答。由自己定一個角度去作答,便有了更大的答題空間,也會發揮自己的優勢。
【原題回放】
(2011年高考語文新課標卷)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回答問題。
春日秦國懷古
周 樸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
涇水縈紆③傍遠村。
牛馬放多春草盡,
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積雪蒼山晚,
煙伴殘陽綠樹昏。
數里黃沙行客路,
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樸(?~878):字太樸,吳興(今屬浙江)人。②消魂:這里形容極其哀愁。③涇水:渭水支流,在今陜西省中部,古屬秦國。縈紆:旋繞曲折。
這首詩表現了作者什么樣的感情?請簡要分析。
解析:該題考查的是思想感情。這是一首典型的詠史懷古詩,或借古諷今,或吊古傷今,表達昔盛今衰之情。由注釋可知,作者周樸身處唐末,唐王朝已岌岌可危。作者遙看秦川大地,回想昔日秦國之強盛,不禁悲從中來,吊古傷今,感嘆昔盛今衰之情。
參考答案:表現了懷古傷今之情。作者于春日眺望涇水之濱,不見春草,只見古碑,行客之路盡是黃沙。想當年秦國何等強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國勢日衰,眼前一片荒涼,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解題技巧】
一、送別詩
內容:送別詩一般通過描寫景物,表達離愁別緒,或直接抒寫離情別緒,或借以一吐胸中積憤、表明心志,或重在寫離愁別恨,或重在勸勉、鼓勵、安慰,或以上幾個方面兼而有之。送別詩大多寫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常見的意象:長亭、短亭、勞勞亭、謝亭、灞陵、南浦、楊柳、夕陽、日暮、酒、秋等。
常用表現手法:大多采用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借助想象聯想,或通過場景、景物、神態、動作等的描寫來傳達離情別意,具體的如襯托、虛實結合、借景抒情、直抒胸臆、比喻、雙關、用典等。
鑒賞方法:抓景物描寫、細節描寫、意象、化用的典故,品味語言特色。
二、山水田園詩
內容:1.表達對寧靜、平和、歸隱生活的向往,抒發閑適自得的心情。2.描寫農村勤勞、淳樸、安樂的生活情景,表現作者輕松愉快的心情以及在勞動中與農民的深情厚誼。3.表達對現實的不滿、懷才不遇的苦悶。4.反映農村凋零殘破的情景及人民貧困的生活。5.表現自己遺世獨立、甘于淡泊、守拙歸真、遠離塵囂,不與世俗同流合污、不媚俗,不改變志向的高尚情懷,追求平和悠閑的心境與沖淡樸素的物境相融合的幽寂高雅。
常見意象:山水、草木、花鳥、蟲魚、林木、莊稼、家禽、家畜等。
常用表現手法:融情于景、比喻、擬人、夸張、白描、渲染、烘托、動靜結合、虛實結合、遠近結合、視聽結合等。
鑒賞方法:1.抓意象,把握形象的特征和寓意。2.繪圖畫,品味詩歌情景交融的意境。3.析情感,領會景物傳達的作者情感。4.找特色,分析詩歌語言表現技巧。
三、邊塞詩
內容:1.描摹邊塞奇麗壯闊的風光,歌頌祖國大好河山。2.抒發報效祖國、建功立業的豪情。3.贊頌邊疆戰士不畏艱苦、保衛邊疆的戰斗奉獻精神。4.描寫將士的思鄉念親之情,家中親人(妻子)的離恨。5.控訴戰爭的殘酷,統治者的窮兵黷武。
常見意象:烽火、狼煙、鼓角、征馬、孤城、羌笛、雁、鷹、大漠、冰川、雪山等。
常用表現手法:渲染烘托、正側描寫、虛實描寫、動靜結合、情景相生、直抒胸臆、用典比興、對比襯托、樂景哀情等。
鑒賞方法:1.知人論世,把握詩歌創作背景。2.分析詩歌不同的藝術風格,豪放曠達、雄壯悲慨、委婉清麗,把握作者情感。3.抓住邊塞詩特有的意象和思想感情。
四、羈旅詩
內容:這類詩,或描述個人游歷見聞感受,或表達思親懷鄉之情或抒發郁郁不得志的苦悶,或表現人生感嘆、漂泊愁苦。簡言之就是:文人失意,漂泊哀傷,思念親人,生活潦倒,互勉互慰,孤傲不群,珍愛友誼。
常見意象:月亮、孤雁、寒蟬、猿猴、落花、沙鷗、黃葉。
常用表現手法:渲染烘托、寓情于景、直抒胸臆、比擬鋪墊、虛實相生、對比抑揚等。
鑒賞方法:1.鑒賞時要明確作者在什么情況下寫了哪些“眼中景”?借此抒發怎樣的“心中情”?2.鑒賞時要抓住意象,構建圖景,展開想象和聯想,在腦海中勾勒詩歌意境。3.掌握詩歌使用的表現手法。
五、詠史懷古詩
內容:此類詩作者往往以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陳跡為題材,借登高望遠、詠嘆史實、懷念古跡來達到感慨興衰、寄托哀思、托古諷今等目的。
常見意象: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歷史名城、歷史遺跡等。
常用表現手法:運用典故(正用和反用、明用和暗用)、今昔對比、借古諷今、用典、襯托(正襯、反襯)、寓情于景、欲揚先抑等。
鑒賞方法:1.弄清觸感的媒體,包括古跡、典故、歷史人物等。2.弄清史實,對作品涉及的史實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3.體會寫作意圖,所寫古跡或人物的遭遇與作者的經歷有哪些相似或相關之處。4.體會感情,作者想借助這些史實或人物表達怎樣的感情。
六、詠物詩
內容:作者借自然界中的萬物寄托自己的情感。在作者筆下,花鳥草蟲皆有品,一草一木皆關情。
2012江蘇省《考試說明》對詩詞鑒賞做了如下要求和說明:“考查材料以唐詩宋詞為主,也可選擇其他時代、其他體裁的作品。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評價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能力層級為E級。”通過對《考試說明》的解讀和近年高考詩詞命題的分析,我們發現雖然對考查詩詞的年代作了明確規定,作者也是知名度高的詩人,但由于詩詞體裁風格多樣,考查得很精細,仍然很難得高分。那么如何巧妙鑒賞詩歌,提高得分呢?我認為詩詞鑒賞的解題可以分三步走,即整體感知、品讀揣摩和規范作答。
一、整體感知
整體感知的目的在于宏觀把握。做法是:通讀全詩,讀出相關信息,為答題做準備。需要注意的是:不僅要把原詩仔細逐句解讀,了解大意,而且要關注題目、作者、注釋。
題目是詩歌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對題目的分析,我們可以得知很多信息,如時間、地點、人物、事件、詩人的心情、詩歌的意境及詩歌的風格類型等,可以幫助我們解讀詩歌。如2011年的江蘇高考卷的詩詞鑒賞題,杜甫的《春日憶李白》,題目中的“春日”二字就明示了寫作時間是春天,由“憶李白”可以看出這首詩主要表達了杜甫對李白的思念傾慕。又如2010年的江蘇高考卷的詩詞鑒賞題,王昌齡的《送魏二》,通過“送”我們可以知道這是一首送別詩,這首詩主要表達朋友間的惜別之情。
鑒賞詩詞最好要“知人論詩”,要關注作者。通過對作者生平、思想、風格、時代、人生經歷的了解,對詩詞進行全面正確的把握。如李白的《上三峽》和《早發白帝城》雖然都是在寫三峽,但《上三峽》寫的是行船的艱難、時光的難度和內心的悲愁憤懣,也無心顧及三峽的美景,所以:“三朝上黃牛,三暮行太遲。三朝又三暮,不覺鬢成絲。”《早發白帝城》不但寫出了三峽景色的壯麗多姿,而且寫出了李白輕松喜悅的心情,所以是“輕舟已過萬重山”。從李白的生平我們知道,一個寫于流放的途中,一個寫于流放途中遇赦書。以此可見作者的生平、思想、風格、時代、人生經歷都會影響詩歌的創作,應結合作者的信息幫助解讀詩詞,從而更全面、更正確。
注釋是命題人經過反復思考,對詩中難理解的地方加進行的解釋。注解一定負荷必要的信息,很可能是解題的切入點,如,有些注釋是介紹寫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詩的思想內容,有些注釋是介紹作者的,那可能是在暗示你本詩的寫作風格,所以一定要關注。
二、品讀揣摩賞析
整體感知只是為詩歌做準備工作,要準確把握詩詞的精髓,必須品讀意象,揣摩關鍵詞,賞析表現手法。
意象是客觀事物經過創作主體獨特的情感活動而創造出來的一種藝術形象,往往是作者審美創造的結晶和情感意念的載體,只有仔細品讀詩詞中那些或明顯或隱諱地表達作者情感志向的意象,才能準確把握詩詞的內容主旨。另外,意象的寓意大部分是固定的,應掌握一些常見的意象的寓意作為答題的知識儲備。如芭蕉在古典詩詞中是凄涼、孤獨憂愁和離情別緒的象征。無論是的“何處合成愁?離人心上秋。縱芭蕉,不雨也颼颼”中的“芭蕉”還是葛勝仲的“閑愁幾許,夢逐芭蕉雨”中的“芭蕉”,都讓人覺得凄惻。
關鍵詞是詩詞中一些高度凝聚作者情感或描述氛圍的詞,常常是解題的切入點。常見的關鍵詞有動詞、形容詞、疊詞、擬聲詞、表示顏色的詞……如王昌齡的《同從弟南齋玩月憶山陰崔少府》“美人清江畔,是夜月吟苦”中的“苦”字,就是這首詩的關鍵詞。這首詩以描寫為主,能表達作者情感的詞,只有“苦”字,從全詩看,時光流逝,朝代更替,異地飄零,故鄉難回,友人命運,都是圍繞“苦”寫的。“苦”實際上是全詩的點睛之筆,把握住它也就把握住了詩詞鑒賞的突破口。
詩詞是借助各種表現手法塑造形象抒感的。對表現手法的賞析,就是分析詩詞中所使用的修辭手法、表達方式、藝術構思等,所以從表現手法入手,有時也能全面準確地把握詩詞的內容和思想。如2008年的江蘇高考題《登金陵鳳凰臺》中的一題“分析尾聯的修辭效果及表達的思想情感?”,不難看出這一聯主要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日”喻帝王,“浮云”喻小人。通過對表現手法比喻的分析,我們可以知道這首詩主要表達皇帝被奸邪蒙蔽而自己報國無門的傷痛,抒發了憂國憂民的情懷。需要特別提醒的是,一定要識記常見的表現手法,做到融會貫通,學以致用。
1 技巧的直接考查
這種題型相對比較傳統,學生也一目了然,設題方式一般為“請簡要分析×聯或整首詩的表現手法”或“使用哪些表現手法”。解答這類題目的一般步驟為:準確地指出使用了何種技巧;結合詩句闡述如何使用了這種技巧,有何種表達效果。思考一般從表現手法和修辭的角度出發,然后進行分析即可。
例如浙江卷第22題:
簡要分析這兩首詩的表現手法。
未展芭蕉
(唐)錢珝
冷燭無煙綠蠟干,芳心猶卷怯春寒。
一緘書札藏何事,會被東風暗拆看。
同兒輩賦未開海棠
(金)元好問
枝間新綠一重重,小蕾深藏數點紅。
愛惜芳心莫輕吐,且教桃李鬧春風。
考查整首詩的表現手法比考查一句或一聯要復雜得多,思考時不僅要著重每一聯、每一句,還要注意從整首詩的角度思考,抓大不放小,抓小不忘大。
參考答案:第一首第一聯巧妙使用比喻的手法,將未展的芭蕉比喻成未燃的蠟燭,未拆封的書札,又將它比擬成芳心未展的少女,用“東風暗拆”想象成芭蕉終于展開,不僅傳神,而且傳達出美好情思;第二首使用襯托、比擬、對比等手法,不僅表現出海棠的天然之美,更賦予海棠一種沉穩獨立,自立自愛的品格。
2 技巧的異同比較
這種比較鑒賞題型,信息容量大,考查角度靈活,近年來受命題者青睞。命題方式一般為兩首或兩首以上的詩歌進行比較,或者是同一詩歌中同一描寫對象所使用不同手法的比較,或者是考卷上的詩詞與所學的課內詩詞的比較,今年有兩家試題的考查方向聚焦在技巧的比較上。
例如江西卷第14題:
江城子
秦觀
西城楊柳弄春柔。動離憂,淚難收。猶記多情,曾為系歸舟。碧野朱橋當日事,人不見,水空流。韶華不為少年留。恨悠悠,幾時休。飛絮落花時候、一登樓,便作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
【注】①韶華:青春年華,又指美好的春光。②變做:縱使。
(2)詞中“便做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一句是從“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李煜《虞關人》)化用而來,請比較兩者的異同。
這種題型一般為將考生曾經學過的一句詩(多為名句)和試題中的某句進行比較。解題思路:“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是李煜寫愁的千古名句,是運用比喻、夸張手法化虛為實的典型例句。李煜此處的愁為家國滅亡之愁,是遠離小我的大愁;而本詞中的“便做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也運用了比喻、夸張手法,是暗喻,將愁比作流不盡的春江,同樣表現了愁緒之多,只是此處的愁為離別之愁。
參考答案:共同點:都運用了比喻和夸張的手法,將滿腔愁緒比作湯湯江水,都抒發了愁緒之多,之盛,之綿延。不同點:李詞運用明喻和擬人手法,秦詞運用暗喻;李詞抒發的是亡國之痛,秦詞抒發的是離別之苦,可見手法和內容不同。
此外,全國卷是這樣考查的,在同一詩歌中對同一描寫對象所使用不同手法的比較,第12題(1)“從寫落葉的角度看,第二聯與一、三兩聯的不同是如何體現出來的?這樣寫有什么作用?”當然,這道問題語言上有些拗口,這樣問可能比較清晰,“從描寫落葉的角度來看,第二聯與一、三兩聯相比是如何體現出來的?這樣寫有什么作用?”
3 技巧的自主探究
隨著新課標實施的深入,“探究能力”(能力層級為F級)也越來越受重視,不僅在文學類文本閱讀中多次出現,就連古典詩詞鑒賞中也留下了它的蹤跡。命題者會選取一些表現技巧多樣,情感豐富的一些詩詞來命題,做好此類題目,除了答好表達技巧的一般步驟外,還需要考生鑒賞詩歌時有較強的概括、分析、表達能力,方能準確并體現出一定水準。
例如天津卷第14題:
野菊
(宋)楊萬里
未與騷人當糗糧,況隨流俗作重陽。
政緣在野有幽色,肯為無人減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黃。
花應冷笑東籬族,猶向陶翁覓寵光。
【注】①糗糧:干糧。首句典出屈原《離騷》“夕餐秋菊之落英”句。②政:通“正”。
(2)請自選角度賞析頸聯。
解題思路:題目雖然未說從表現手法還是修辭或是情感等角度去賞析,但是表達技巧是一個考生在做題時必須思考的一個角度。仔細分析頸聯,如果從修辭的角度思考,本聯使用了對偶、借代的手法;從表現手法的角度思考,“碧”與“黃”相映襯,情感的更好抒發則是表達技巧的使用效果。
參考答案:從以下幾個角度切入均可,①修辭:對偶、借代;②表現手法:映襯;③煉字:“逢”“折”等;④情感:喜愛之情。
廣東卷第10題(1)詩的頷聯在寫景上用了多種表現手法,請指出其中一種并結合詩句簡要分析。題目中問到有多種表現手法,而考生只要就其中一種進行自主探究分析即可。
4 技巧的間接考查
指不直接設題,而是通過鑒賞詩歌中某個有特色的字或句來考查表達技巧。設題的方式一般有:“請簡要賞析這首詞的×聯”或“請對某聯中的‘×’‘×’二字作簡要賞析”“請賞析某聯中‘×’‘×’二字的妙處”等等。命題者所選取的詩歌中的字或句,一般都運用了某種表現技巧,值得考生去仔細咂摸玩味。解題思路為:仔細體味所選的字或句的妙處,點出所使用的表現技巧,再回原詩句看其如何使用,最后談其效果。
例如安徽卷第9題:
最愛東山晴后雪
[宋]楊萬里
只知逐勝忽忘寒,小立春風夕照間
只愛東山晴后雪,軟紅光里涌銀山
[注]①本詩為《雪后晚晴,四山皆青,惟東山全白,賦(最愛東山晴后雪)二絕句》中的一首。
請賞析“軟紅光里涌銀山”中“軟”“涌”二字的妙處
解題思路:“軟”是觸覺,“紅光”則是視覺所見,用“軟”來修飾“紅光”,指夕陽的霞光可感可觸,溫暖宜人。“涌銀山”實則為“銀山涌”,山如何“涌”,必用比擬手法,化靜為動,景象更為壯麗。
參考答案:“軟”字以觸覺寫視覺,生動地寫出了夕陽余暉可感可觸柔和溫暖的獨特美感;“涌”運用比擬手法,形象地描繪出在夕陽紅光映照之下,白雪覆蓋的東山如銀濤涌出的奇麗景象。
此外,采用此考查方式的還有江蘇卷的第9題的(3)“請簡要賞析這首詞的結句”,通過對景作結句子的賞析來考查;湖北卷的第14題(2)“賈島注重用字推敲,請對第三聯中的‘藏’‘透’二字作簡要賞析”;重慶卷第12題(1)“曉云散去山腰瘦,宿雨來時水面肥”兩句寫出了山水的變化,請分析其巧妙之處;福建卷第6題(1)“箬笠但聞冰散響,蓑衣時振玉花空”,這兩句的描寫頗為精妙,請簡要賞析。
二、教學思考
1 注意詩歌鑒賞的平時滲透
教學經驗告訴我們,詩歌鑒賞題目得分率低,并非是教的表達技巧、答題模式他們沒有掌握,而是由于面對詩歌他們有時因一詞、一句或一聯看不懂而錯誤地理解詩意或無法準確把握作者的情感。當一首詩詞學生讀不懂時,答題時便會心生畏懼,事實證明此時一切答題模式與答題技巧的教學都是枉然。高三僅憑一兩周復習詩詞鑒賞,效果是微乎其微的,所以我們一定要重視詩歌鑒賞的平時滲透。每天利用課堂開始的五分鐘,由學生輪流推薦一首詩詞并帶著同學共同讀背鑒賞,教師作補充。這樣做的好處是:學生每天都接觸優秀的詩詞,鑒賞領悟能力在不知不覺中提高,這種教學小技巧開始的越早越好,學生在掌握了幾百首詩詞后,沒有了陌生感,長期的熏陶讓他們答題游刃有余。要注意的是:①學生推薦的詩詞教師要把關,不可過于冷僻、過難、過長,以唐詩宋詞為主;②學生鑒賞時,要有意識地從寫作背景、思想內容、表達技巧三方面人手,讓同學們明白作者寫了什么,怎么寫的,教師補充時要有考點意識,要不露痕跡;③要堅持,不可半途而廢,要求課后將詩詞熟背。一段時間后,學生做題時就有了詩歌的感覺,在平時的作文中會自覺不自覺地引用到,一舉多得。
2 熟悉考綱,掌握詩歌常見的表達技巧、常見題型并熟知答題模式
在復習備考時,教師要借助試題,借助專項復習,指導學生梳理、建構起表達技巧鑒賞的知識系統,歸納好常見題型,并熟知答題模式。
(1)表達技巧鑒賞的知識系統
表達技巧是指詩歌作者在借助語言文字塑造形象、創設意境時,靈活運用一般創作規則和方法所表現出來的具體而又特殊的藝術手段。它包括表現手法、表達方式和修辭手法等。
常見的表現手法有:烘托、渲染、鋪墊、照應、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白描、象征、用典、聯想和想象等等。
常見的表達方式有:敘述、描寫、議論、抒情和說明。
修辭手法的種類很多。古典詩詞中常用的修辭手法有:比喻、擬人、夸張、對比、對偶、反問、設問、反復、互文等。
(2)表達技巧考查的常見題型及答題模式
表達技巧考查的常見題型有:①這首詩采用了某種表達技巧或那些表達技巧?②比較這兩首詩或詞在表達技巧上的異同;③詩或詞的某一聯在寫景或抒情上用了多種表達技巧,請指出一種并結合詩句談談表達效果;④詩人是怎樣來抒發自己的情感的?
解答詩歌鑒賞題要注意以下方法與技巧:
一、整體把握意境,正確理解形象和詩的含義。整體閱讀是鑒賞詩歌和其他文學作品最重要的方法和首要步驟,只有通過整體閱讀,把握大意,才能對一首詩歌的內容、主旨、形象、意境等作出進一步的準確恰當的鑒賞與評價。
二、注意聯系作者生平與作品產生的時代背景。一位作家選擇什么樣的題材,表現什么思想,抒發什么感情,這一切皆由他的人生觀和生活經歷所決定,又與他所處的時代密切相關。
三、仔細研讀詩歌,咀嚼鑒賞詩歌語言。詩歌的語言形象凝練,富有極強的表現力。品味語言一是要品味詩人“煉字”的妙處,二是要品味重要語句的作用。因為關鍵字詞和重要語句就是詩歌的眼睛。
四、注意詩歌鑒賞的一般程式。近年高考一般選擇唐宋詩詞,且以抒情詩居多,就抒情詩來說,可分寫景抒情,借古感懷,托物言志。寫景抒情詩主要是要把握景與情的關系;借古感懷詩一般要把握古與今的關系,可以古喻今,也可以古諷今;托物言志詩主要領悟物和志的關系,借何物顯何志,這是第一步。第二步,到詩的后半部分去找詩的中心(作者要抒的情要表達的志)。第三步,看詩詞的前半部分,想一想寫了哪些意象,這些意象構成什么畫面,這些畫面有什么特點,對詩歌的中心有什么作用(這實際上是景情相碰,也就是把握意境)。第四步,做到五必看:必看題目(題目常常是詩眼,或中心事件),必看作者(知作者風格),必看注釋(難懂的知識典故,有時答案也在其中),必看名句(中心詩眼常常在此),必看題干(題干有很強的指向性,必須看清要求)。第五步,看看詩歌運用了那些手法,這樣古詩鑒賞就不難解答了。
一般的寫法是:這首是采用了(表達方式、修辭手法、表現手法)技法,寫出了(意象)的(某某)特點,表現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再就是平時注意強化表達的訓練:
就閱卷而言,閱卷老師往往喜歡卷面清潔、表述嚴密、條理清晰、邏輯合理的答卷。
盡管鑒賞的文字不多,但做答時也一定要“意在筆先”,先構思再落筆,避免涂抹。卷面清潔,閱卷老師自然心情愉快,也就在無形中得到了一個較好的印象分。
表述嚴密,指的是在行文中注意表述的嚴密性,無論是前后照應,還是起、承、轉、合等環節都能有所注意,不能顧此失彼,更不能前后矛盾。
比較鑒賞古詩詞的命題角度,有如下幾種:
一、內容、情感的比較
理解內容,把握情感,前提是讀懂詩詞中的情感與主旨。這種比較涉及不同詩之間表達情感的比較、同一首詩不同時代的評論者對其表達情感理解的比較等。
古詩最難把握的是詩中表達的情感,也就是詩歌的主旨。古典詩詞都是作者特定情感的產物,而作者的情感不可能憑空而發,總要借助一定的物象來傳達。賞析詩詞要善于從字里行間讀出作者特定的心境和情感。解答此類賞析題,要細心捕捉詩詞字里行間的情感信息,找出能傳達作者情感的物象加以揣摩,感受作者的情感基調,從而達到與作者的情感共振。具體的答題格式是“通過什么+抒發(寄寓)什么感情”。
情感類答案構成:①描圖景;②點特點;③析感情。
二、意象、意境的比較
人物形象與意象的設題形式,表現為:判斷人物的言行、心情、品質、追求,判斷人物身份,對塑造人物的方法技巧及詩詞的語言特點的分析,對人物形象的評析,對意象的特點的賞析,對意象蘊含的品質或寄托的思想感情的闡釋,對作者的評價等。
解答要領:1.在整體把握詩歌內容的基礎上,準確找出運用了表達技巧的詩句,指出運用了什么表達技巧;2.結合詩句,分析這種手法所表現的內容;3.分析這些手法的運用,表達了什么思想感情。最后,緊扣題目要求,整理出簡練的答案。
意象類答案構成:①找意象;②點特點;③析感情。
三、語言賞析的比較
古典詩詞講究遣詞煉句,甚至有人達到了“語不驚人死不休”的程度。遣詞煉句,其實就是作者力求選擇最能準確傳達自己情感的詞句。賞析古典詩詞,離不開對遣詞煉句的揣摩,離不開對詩眼的分析。語言賞析比較,包括不同詩歌間的煉字比較、同一首詩歌不同版本不同字的比較、不同評論家對煉字的評判比較等。因為詩歌是語言的藝術,其形象性、凝練性要靠語言來達成,所以,品味詩人遣詞造句的妙處,就是煉字。
首先,要善于識別值得煉的詞語。其次,分門別類抓語言風格。再次,要知道煉字的思維。最后,還要養成固定的答題習慣(模式)。所謂的比較,就是分別說出詩中各自詞語的妙處。先指出該煉的詞語,再解釋該詞語在詩中的含義,再指出該詞語有無活用、修辭等情況,再將該詞語放入句中翻譯該句,最后結合全詩的意境和情感來分析該詞語的表達效果。
四、手法、技巧的比較
所有的表達技巧都是為表情達意服務的,都是為了達成詩歌語言形象、凝練這一本質的。所以鑒賞此類詩詞要做到:
1.熟知各種表達技巧的術語及內涵。主要包括四個方面:表達方式、修辭手法、表現手法和篇章構思(結構)。
2.把握題干中要考查的表達技巧的角度。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培養鑒賞詩歌作品的濃厚興趣,豐富自己的情感世界,養成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提高文學修養。”培養和提高學生閱讀和鑒賞古典詩詞的能力,對培養學生文學審美情趣,提高學生文學素養,有著重大意義。
在生源素質較差的農村中學,學生沉溺于卡通、漫畫、武俠、言情等可以簡捷快速吸收的庸俗文化,閱讀空間變小,閱讀品位變低,對高雅的古典詩詞望而卻步。他們往往對詩詞中離散的形象內容感到困惑,更不善于通過積極的想象發現作品中的弦外之音、韻外之致。因此積極探索具有實效性的古典詩詞教學方法顯得尤為重要,這是新時期對農村中學教師教學能力的一個新挑戰。我立足新課標教學理念,結合近幾年來的教學實踐,提出一些關于古詩詞教學方法的見解:盡管詩歌教學應以指導學生吟誦為主,但詩歌教學同樣離不開“講”。著名語文特級教師錢夢龍先生主張,不論是閱讀課還是誦讀課進行一點畫龍點睛的講解是必要的。我認為鑒賞詩歌的切入點可以從以下方面著手。
1.抓住詩眼
劉熙載在《藝概?詞曲概》中說:“眼乃神光所聚,”這表明“詩眼”是全詩神韻的集中表露。所謂“詩眼”,是一首詩或一句詩中最精彩、最關鍵的詞句,可以是體現全詩主旨的精彩語句。教師進行詩歌教學時,應該讓學生主動尋找詩眼、抓住詩眼,由此切入有助于了解全詩立意。如杜甫《詠懷古跡》(其三)的詩眼是“怨恨”,抓住“怨恨”二字可以引導學生對“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月夜魂。”四句進行理解,這四句充分寫出了昭君的身世遭遇,漢元帝昏庸、不辨美丑、使她遠嫁異鄉,流離而不得歸,身死大漠,豈能無恨?再由王昭君諷喻自己,作者的情感一目了然。可見,鑒賞詩歌時抓住詩眼確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很好地認識了詩眼,對全詩的了解就抓住了重點。
2.抓住意象,品悟意境
“意象”一詞是中國古代文論中的重要概念。古人以為意是內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體的物象,意源于內心并借助象表達,象其實是意的寄托物。而“意境”是詩人通過種意象的創造和連綴構成的一種充滿詩意的藝術境界。意象是鑒賞古詩的重要切入點,我們要體會詩歌中的優美意境,通過意象的分析進入其中。如《登高》中詩人選取了“急風、天、猿、渚、沙、飛鳥、落木、長江”八種意象,營造了蒼涼孤寂的氛圍,在這樣的氛圍中,附加以“常、多、獨、苦、恨、停”等直接抒情的字眼,學生比較容易進入情境,感受情感。當然引導學生從詩歌意象營造的總體氛圍中把握它要暗示或啟迪讀者的東西,通過意象理解意境,這個有一定難度的,教師要巧妙運用各種方法完成,如借助聯想和想象,學生還要有常見意象內涵的積累。
3.關注表現手法
先讓學生了解有關表現手法的術語,如抒情方法有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間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借古諷今、運用典故。描寫方法有白描、渲染、對比、襯托、象征、想象、聯想、托物起興、虛實結合、側面描寫、正面描寫、欲揚先抑等。常見修辭方法有:比喻、擬人、夸張、反問、對偶、借代。對于采用何種表現手法鑒賞詩歌時,不能一概而論,需“因詩而異”,根據各詩的不同特點,有的放矢地鑒賞。如《蜀道難》講夸張與想象,《秋興八首》講融情于景,《錦瑟》講運用典故,《馬嵬》講對比,讓學生一課一得,吃透方法。
4.重視語言鑒賞
再好的詩歌內容要借助語言表達,詩歌是語言的藝術,詩歌的魅力就是語言的魅力。古人講究煉字煉句,就是對詩歌語言進行錘煉。因此,教師教詩時與其要求學生空洞地概括大意歸納主題,不如先問他們喜歡哪些句子、比喻和描寫,好的詩句必然會吸引或打動學生。教詩要喚醒學生對語言的敏感,把他們的關注力集中到詩的語言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