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2-14 13:57:25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中醫診療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從人類發展史上看,在很長的時期,人類“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以這樣的方式生存,很大程度上是限于當時的生產力水平,是出于無奈,最初也許沒有人去注意為什么天亮了人會醒來,天黑了人要睡覺,但也由此適應了自然變化規律,正是這種與晝夜更替和諧的痛寐節律為人類自身的發展提供了保障。
睡眠是人類生命活動的重要內容(在此不談及其他生物的睡眠),與人的生命健康息息相關,良好的睡眠不僅是健康的重要保障,同時也是機體功能活動正常的寫照。我國歷史上不同時代對睡眠有不同稱謂,先秦多稱“寐”、“寢”、“膜”,為其前后的文獻廣泛應用。《黃帝內經》除沿用以上稱謂外,以“臥”表達睡眠之義的情況比較多,如《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篇》即屬此種情況,早在馬王堆醫書《十問》中就有“一昔(夕)不臥,百日不服”的論述。漢代以后慣稱“睡”或“眠”,以單音詞形式表達,“睡眠”一詞以合成詞形式表義最早見于翻譯后的漢文佛經,南朝慧影《智能疏》:“凡論夢法,睡眠時始夢。如人睡眠中夢見虎威號叫,覺者見其如其夢耳。”《黃帝內經》對睡眠有獨到的認識,并形成了中醫學睡眠理論的基本框架,內容涉及睡眠的生理機制、導致睡眠障礙原因及辨證治療等。西醫學關于睡眠有抑制擴散學說、中樞學說和睡眠物質三大學說。巴甫洛夫以大腦的興奮與抑制論述覺醒與睡眠,睡眠是人體的抑制擴散狀態。之后神經生理學家們,從動物實驗認識了睡眠中樞。又有對激素和神經遞質的系統研究,以及在上世紀80年代,睡眠研究者從尿中提取出“尿核貳”,該物質有引發睡意的功能,被稱為睡眠因子或睡素。這種睡眠因子,既能促進睡眠,又能增強人的免疫功能。事實證明,人在發燒生病時,睡眠因子分泌增加故睡眠量也隨之增加,使人體白細胞增加,吞噬細胞活躍,免疫功能和肝臟解毒功能增強,體內代謝速度加快,從而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故爾有人稱睡眠是治病良藥。總之,睡眠這一十分平常的生理現象的確涉及諸多復雜的因素與機制,較之西醫學而言中醫學睡眠理論獨具特色。
一、睡眠的生理機制
中醫睡眠理論認為睡眠是以神的活動為主導,營衛之氣的陰陽出人為機樞,五臟藏精化氣為基礎的整體生理過程。
中醫理論中神的含義較為復雜,本文提及的神主要指五臟所藏之神,即心之神一神、肝之神一魂、脾之神一意、肺之神一魄、’腎之神一志。睡眠以脾腎意志為基,心神的自覺意識內斂為主導,肝魂隨之潛隱,肺魄失出人之機,則精神活動減弱乃至停止、各種感覺與運動反應遲鈍,進人睡眠狀態。在睡眠狀態下,心神屈藏止息,魂魄相合而安寧,魂不游蕩而無夢,魄處其舍而形靜。《莊子齊物論》:“其寐也魂交,其覺也形開。”
營衛之氣的陰陽出人為睡眠之機樞,《靈樞口問》云:“衛氣晝行于陽,夜半則行于陰。陰者主夜,夜者臥,陽氣盡,陰氣盛,則目螟;陰氣盡而陽氣盛,則痞矣。”《靈樞營衛生會》云:“衛氣行于陰二十五度,行于陽二十五度,分為晝夜,故氣至陽而起,至陰而止。夜半而大會,萬民皆臥,命曰合陰。”《靈樞衛氣行》:“天周二十八宿,房昴為緯,虛張為經。是故房至畢為陽,昴至心為陰。陽主晝,陰主夜。故衛氣之行,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晝日行于陽二十五周,夜行于陰二十五周,周于五藏。是故平旦陰盡,陽氣出于目,目張則氣上行于頭,。”岡五臟主氣化。睡眠的各種神志信息由營衛氣血載負運轉,而營衛氣血的生成、運行與五臟密切相關。只有五臟氣化和調,營衛氣血充實、升降出人有序,才能使氣順神靈,睡眠以時而沉酣。故肝之藏血疏泄生發氣機、心脾之化營生血、肺之主氣行營衛、腎之主水蒸騰津液,以及肝脾調和、肝肺升降相因、肝腎藏泄適宜、心腎水火相交、脾腎先后天互養等,對睡眠活動的各個環節都有著重要的生理意義。
五臟藏精,是一切生理活動,也是睡眠活動的基礎根底。先天之精化為五臟軀體,五臟主軀體又生化后天之精,以為氣化活動基礎。五臟之精充盛,其氣化活動才有充足化源,睡眠以精為根基,精盛體壯才能痞起神情充沛、寐息深沉酣暢,如《營衛生會》述少壯之人“晝精而夜眼”、老人“晝不精不夜眼”。
概括地說,《黃帝內經》睡眠理論有三,即陰陽理論、營衛理論和五臟理論,而五臟理論當為核心。中醫學睡眠理論體現了其天人合一思想,重視整體,重視時間因素,重視時間的周期變化,又強調睡眠(寐)與清醒(痞)由心神所主宰,神靜則寐,神動則痞。心神是五臟神之一,心神能否發揮主宰作用有賴于五臟神之間的協調與各司其職,這一認識確立了以五臟精氣神論睡眠的基本原則。后世在這些思想的指導下,不斷豐富祖國醫學睡眠理論,為養生及臨床開創了獨具特色的道路。
二、睡眠障礙
2.1睡眠障礙的主要病癥睡眠的正常機制遭到破壞即導致睡眠障礙,主要表現為失眠、嗜睡、夢寐不寧、睡行癥。
失眠,或稱不寐、不得眠:表現為夜間難以人睡、或難以持續睡眠,并在隔天清晨醒來時有疲勞感。從神的層面看,心神受擾,動搖不定,可致不寐;從氣的層面看,衛氣留于陽,不人于陰則不寐;從精的層面看,五臟不足,心神的活動、氣的運行失去原動力,亦可致不寐。
嗜睡:嗜睡總屬心神不能應時外張,魂魄沉溺于內,以致寐而不痛的病證。究其原因總以陰、寒、濕、痰為患。而嗜睡見于大病后者,多氣虛懶臥;見于病證危重者,是精氣衰竭,神敗難振,當另論。
夢寐不寧:表現為多夢,常伴夢魔、夢驚、夢吃、夢交等,因夢不能安臥。一般以不快夢境反復出現,醒后身心不適為要點。從五臟神的層面看,夢之所生,在于寐后魂不安舍,魂不安多因魄受到內外刺激,魂有所感而受擾,魂魄分離,魄靜而魂動也。內刺激與生理或病理狀態有關,也可因情思經歷之痕記有所憶起而使魂不安寧而夢。《黃帝內經素問脈要精微論篇》云:“陰盛則夢涉大水恐懼,陽盛則夢大火播灼。陰陽俱盛,則夢相殺毀傷。上盛則夢飛,下盛則夢墮,甚飽則夢與,甚饑則夢取。肝氣盛則夢怒。肺氣盛則夢哭。”《黃帝內經素問方盛衰論篇》云:“是以少氣之厥,令人妄夢,其極至迷。三陽絕,三陰微,是為少氣,是以肺氣虛則使人夢見白物,見人斬血藉藉,得其時則夢見兵戰。腎氣虛則使人夢見舟船,得其時則夢伏水中,若有畏恐。肝氣虛則夢見菌香生草,得其時則夢伏樹下不敢起。心氣虛則夢救火陽物,得其時則夢播灼。脾氣虛則夢飲食不足,得其時則夢筑垣蓋屋。”《黃帝內經靈樞邪發夢》云:“肝氣盛,則夢怒;肺氣盛,則夢恐懼、哭泣、飛揚;心氣盛,則夢善笑、恐畏;脾氣盛,則夢歌樂,身體重不舉;腎氣盛,則夢腰脊兩解不屬。將以上三段經文的內容歸納起來可見:夢境的不同與臟腑陰陽的盛衰虛實有關,由此可見《黃帝內經》對睡眠中夢的現象已經有高度的認識,并引導人們通過了解病人的夢境,測知病人的臟腑陰陽氣血之盛衰,邪氣之強弱,病變之部位,從而正確診斷,以利于有效施治。
睡行癥,或稱夢游,表現為睡中起來,睜開眼睛,漫無目的地走來走去,往往步伐緩慢但能避開障礙物,有時只限于睡房內活動,有時會走出去,嚴重者有離開住處很遠的情況。通常能自行返回繼續人睡,醒來對此毫無記憶。其原因是人寐后雖然心神內斂,意識潛而不張,但魂魄不寧,相為顛倒,魄激而形動,故睡中起坐或行走而不自知,醒后亦不能回憶;并非意識下的魂魄活動,故無“形開”(覺醒),多無感知,或僅有表淺感知。常見于少兒神志發育不全者,亦可發生在成人。
1內服外用
1.1中藥加西藥內服與中藥加西藥外用洪淑珍[1]對急性濕疹以清熱利濕、涼血解毒、疏風止癢為主,藥用龍膽瀉肝湯、萆解滲濕湯合二妙丸加減,亞急性濕疹以健脾除濕、養血潤膚、疏風止癢為主,方用胃苓湯加減,慢性濕疹以養血疏風止癢、除濕潤燥為主,方用消風散加四物湯加減內服。外洗方:苦參30g,黃柏20g,地榆20g,蒼術20g,金銀花20,連翹15g。水煎成1500~2000ml,微溫外洗,日1次;西藥口服撲而敏、開瑞坦或賽庚啶,嚴重者口服小量強的松或地塞米松。亞急性及慢性期,加用激素軟膏。治療100例,治愈66例,好轉30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96%。劉明江等[2]采用祛風利濕、清熱解毒,方用桂枝浮萍湯,并口服開瑞坦10mg/d,外用爐甘石洗劑,1%氫化可的松治療急性濕疹,療效滿意。何澤民等[3]把濕疹分為濕熱毒瘀型和陰血虧虛型,分別給予祛濕清熱解毒湯和滋陰養血止癢湯。西藥口服復合維生素B、維生素C、息斯敏、強的松,中藥外洗(山豆根、苦參、金銀花、連翹、地榆、九里光、甘草),洗后病灶處涂三九皮炎平軟膏。治療52例,痊愈47例,痊愈率90.4%。程利敏等[4]治療濕疹60例。中醫辨證分型,風熱型:荊防湯加減,濕熱型:龍膽瀉肝湯或涼血消風湯加減,脾濕型:胃苓湯加減,陰虛夾濕型:滋陰除濕湯,風盛血燥:養血消風湯,配合口服西藥敏迪、賽庚啶。外用爐甘石洗劑、皮炎平、膚疾寧。痊愈53例,占88.33%,總有效率100%。
1.2中藥加西藥內服與西藥外用李俊鋒[5]治療濕疹100例,中藥內服予自擬濕疹湯;西藥服息斯敏10mg/d,地塞米松1.5mg,tid,日2次,外搽去炎松軟膏1支、地塞米松(0.75mg)10片、撲而敏(4mg)10片、四環素(0.25mg)10片研末、病毒唑針劑1ml、聚肌胞2ml,調勻外搽。痊愈96例,顯效4例,總有效率100%。曾建中等[6]治療急性濕疹68例,口服賽庚啶2mg,維生素C200mg,日3次,中藥以清熱止癢湯(地膚子、白蘚皮、綠豆衣等)口服,外搽維膚霜。治愈40例,好轉14例,有效6例,無效2例。吳國根等[7]用內服皿治林10mg1次/d,加用健脾潤膚湯(茯苓、蒼術、白術、當歸、丹參等),外用去炎松尿素軟膏治療慢性濕疹40例,總有效率92.5%。
1.3中藥內服與中藥加西藥外用郭晴[8]以疏風養血,清熱除濕(當歸、防風、苦參、蟬蛻、生地、石膏、荊芥等)為法內服,外用清熱燥濕、殺蟲止癢方(黃連、黃柏、全蝎、大黃、苦參研末)混合尿素軟膏。輕者2~4d,重者4~7d治愈,隨訪1年未復發。
1.4西藥內服與中藥加西藥外用楊主功[9]采用西藥常規口服維生素C200mg,3次/d,維生素B20mg,3次/d,葡萄糖酸鈣1.0g,3次/d,特非納丁60mg,2次/d,外用中藥水劑(土槿皮、大風子、地膚子、蒼術等)。膏劑(滑石粉、氧化鋅等),治療慢性濕疹40例,治愈36例,有效4例,治愈率100%。
1.5中藥內服與西藥外用李文忠等[10]治療慢性濕疹48例,內服藥用趙丙南經驗方全蟲方(全蝎、皂莢、皂角刺等),外用氟芬那酸丁酯軟膏,總有效率85.42%。劉斌[11]治療慢性濕疹50例,內服復方歸龍湯(地龍、當歸、白蒺藜、川芎、烏梢蛇等),外用5%乙氧苯柳胺軟膏,2次/d。總有效率90%。姜海燕等[12]治療慢性濕疹39例,給予中藥(生地、黃柏、當歸、黃芩、山梔子、白蘚皮、苦參等),外用去炎松尿素軟膏,總有效率94.9%。開雁[13]用內服中藥組方(黃柏、黃芩、金銀花、梔子、土茯苓、牡丹皮等),外用派瑞松霜,治療濕疹137例,總有效率91.2%。
1.6中藥加西藥內服吳琦琦等[14]治療慢性濕疹176例,西藥口服克敏:按照體重0.5mg~5mg/kg,2次/d;強的松:1.66mg~20mg/kg,2次/d,10d為1療程。加服清熱二十五味丸。痊愈48例,顯效21例,總有效率78.4%。
2中藥注射劑與西藥口服外用
黃勇等[15]治療慢性濕疹50例,丹參注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射液250ml,每日1次靜點,15d1個療程。同時口服特非納丁片60mg,2次/d。外用參子洗劑,再涂肝素鈉軟膏。治愈45例,有效5例,有效率100%。
3西藥注射劑與中藥口服外用
有人用5%葡萄糖鹽水500ml加慶大霉素16萬u加地塞米松10mg、維生素C1.0g靜點,日1次,連用5d;配中藥消濕湯(生地、玄參、當歸、茯苓、澤瀉、苦參、白蘚皮等)內服,爐甘石洗劑外洗,2~3次/d,另用馬齒莧、黃柏水煎敷患處,3次/d。治療急性、亞急性、慢性濕疹療效顯著。
4西藥注射劑與中藥內服與西藥外用
黨國玉[16]用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1mg,隔日1次肌注。內服中藥(馬齒莧、龍膽草、黃柏、紅花、甘草、苦參、蛇床子等),局部皮損區搽派瑞松霜,治療30例,治愈13例,好轉16例。
【參考文獻】
[1]洪淑珍.經方為主治療濕疹100例觀察[J].中華中醫藥學刊,2007,25(2):380.
[2]劉明江,王麗麗.中西醫結合治療急性濕疹2例[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6,15(6):793.
[3]何澤民,楊迎賓.中西醫結合治療濕疹52例[J].皮膚病與性病,2005,27(4):18-19.
[4]程利敏,程占軍.中西醫結合治療濕疹60例[J].河北醫藥,1999,21(6):477.
[5]李俊鋒.中西醫結合三聯療法治療皮膚濕疹100例[J].四川中醫,2002,20(11):53.
[6]曾建中,毛英.中西醫結合治療急性濕疹68例療效對比觀察[J].四川醫學,2000,21(12):1059.
[7]吳國根.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濕疹48例[J].實用中西醫結合臨床,2004,4(5):42.
[8]郭晴.中西醫結合外敷內服治療急性濕疹療效觀察[J].黑龍江中醫藥,2006,10(5):25.
[9]楊主功.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濕疹40例[J].實用醫藥雜志,2006,23(11):1294.
[10]李文忠,蘇秀峰.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濕疹48例[J].山東中醫雜志,2006,25(8):542.
[11]劉斌.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濕疹50例觀察[J].實用中醫內科雜志,2007,21(2):39.
[12]姜海燕,劉巖.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濕疹療效觀察[J].遼寧中醫雜志,2005,32(2):144.
[13]開雁.中西醫結合治療濕疹137例療效觀察[J].世界中西醫結合雜志,2007,2(2):102-103.
1明確工作職責和工作范圍
根據工作性質制定各級工作人員的崗位職責,使醫護人員做到職責分明、相互協調,確保醫護工作的連續性、時間性、科學性、準確性,使急救工作在相對穩定的情況下能夠隨時接診救治患者,達到急救工作組織嚴密,井然有序,真正做到人在其位,各負其責。
2全科室管理制度,嚴格科室管理
(1)急診工作首先要急患者所急,所有的搶救工作均要有相應的時間要求,工作中應特別強調時間的觀念性,諸如醫護人員的接診時間、值班時間、搶救起止時間、治療處置時間、留觀后確診時間、轉入病房或轉院時間、患者死亡時間等均要有準確的時間記錄。(2)要求醫師嚴格執行首診負責制,及時書寫門診急診病歷,查體詢問病史要仔細、全面、系統,對患者的任何蛛絲馬跡都不能放過,對患者拒絕的檢查、治療、病情轉軌情況要在病歷上準確的做好記錄,并請患者簽字為證。(3)凡遇多發傷、跨科室的疾病或診斷未明確的患者,首診醫師應承擔主要診治責任,負責及時邀請有關科室會診。對生命體征不穩,需轉科的病員,必須先搶救,待生命體征平穩后再轉入行相關科室,并做好轉科記錄。如需轉院要電話通知相關醫院做好搶救準備,必要時請醫院派救護車急診患者。
2.4搶救工作應注意的問題(1)醫護人員對急診患者的診斷、緊急處理、治療護理要嚴肅認真、迅速及時、準確,以高度負責的態度和責任感執行救治;(2)搶救工作在遇有診斷、治療、技術操作等方面的困難時,應及時請示上級醫師,匯報給醫院負責人協助解決;(3)一切搶救記錄均應書寫準確、清晰、不能有涂改并詳細注明執行時間和執行者;(4)各類急救藥物的空瓶、輸液空瓶、輸血袋等均應集中存放,以便于統計查對,避免差錯事故的發生;(5)搶救時醫護人員要密確配合,執行口頭醫囑時護士必須口述一遍醫師確認后再執行,并及時記錄在病歷上,事后由醫師記。
2.5對留觀患者應做到以下幾點(1)所有留觀患者必須建立病歷,主管醫師應及時查看患者,做好病情變化的記錄和處理經過。(2)護士要及時巡視病房,進行重點觀察,對發現的病情變化及時匯報醫師,協助醫師處理,做好記錄。(3)對要求離院的留觀患者,分管醫師要詳細向患者說明注意事項和隨診時間,并請患者簽字。
2.6院前急救的處理(1)在接到急救信號后需在5min內出診,出診的醫護人員要通過電話及時和患者聯系,掌握患者的大體情況,在安慰患者的同時,可做出初步處理的決定;(2)到達現場后要根據患者的情況進行就地搶救和送往醫院救治,遇有特殊情況要及時與醫院急診科聯系;(3)對于自殺、他殺、交通事故等涉及法律問題的傷員,醫護人員在積極救治的同時,要增強法制觀念,提高警惕,及時通知110、122工作人員到達現場處理;(4)若系昏迷患者在積極救治的同時,需與陪送者共同檢查其財物寫好清單,至少有兩人簽字后由值班護士保存。
3以預防為主,將防范措施納入急診管理中
(1)為確保急診患者的就醫安全,從患者到達就診科或接到急救電話開始,醫護人員就應樹立為患者服務的急救意識,積極采取措施進行急救,防止差錯事故的發生。(2)針對工作實際找出急診科易發生差錯事故的原因和薄弱環節,在日常工作中經常向醫護人員敲警鐘,不斷增強醫護人員的工作責任心。主任、護士長在排班時要注意新老搭配,充分調動醫護人員的積極性,避免醫護人員長期處于緊張疲勞狀態而發生查錯事故。(3)防范措施:充分發揮工作中把關者的積極性,科內要重點抓好差錯好發人員、好發時間的管理,營造好的工作環境,做到工作分工協調“兩不誤,兩促進”,在易發查錯事故的時間段(中午、夜間、清晨)及時提醒醫護人員注意工作質量,為防止各種遺忘性差錯的發生,醫護人員要自覺進行交接班前的自查,以便于及時發行問題進行糾正。
4急診工作中應講究語言藝術的作用
(1)醫護人員應盡可能的了解患者的第一需要,讓急、危、重患者到院后有一種安全感,并能從醫護人員的語言中得到安慰和鼓勵,以更好地配合醫生治療。(2)醫護人員對患者的病情不能亂加評論,不明白、不清楚的問題要及時請示上級醫師,更不能在患者面前談論有關治療護理中的缺點和醫護人員的作法,以免產生不利影響,造成患者的誤解。(3)對某些失去理智的患者及家屬,醫護人員應以高度的同情心冷靜的與其交談,以寬容的態度穩定患者的情緒,多站在患者的角度解釋問題使患者能夠面對現實,積極配合治療。(4)醫護人員在回答患者的問題時一定要注意語言的審慎性,要實事求是,恰如其分地回答如:目前患者情況還比較好,但病情是一個復雜多變的過程,還要看以后的進展情況等,決不能信口開河、草率回答,而給醫療糾紛埋下隱患。
5加強消毒隔離工作,防止院內感染的發生
(1)急診科是病人集中的地方,也是病原微生物聚集的場所,如果醫護人員在工作中不嚴格執行無菌技術操作規程,很易發生院內感染,引起醫患糾紛。為此,醫護人員進行的每一項操作都應做到操作前后洗手,必要時進行手的消毒,嚴格執行無菌操作原則和操作規程。(2)對急救物品均應注明消毒日期,定期進行消毒處理,消毒液及時檢測更換,確保消毒滅菌效果。(3)對搶救室、處置室做到每日清潔消毒,每月進行空氣培養,保證室內環境達標。
6加強急救知識培訓,避免技術性差錯的發生
(1)有計劃的組織醫護人員學習急救知識,經常組織急救技術培訓,尤其是最常見的氣管插管、心肺復蘇、電擊除顫等以提高醫護人員的業務水平和實際操作能力。(2)定期選派醫護人員外出學習新的急救知識和技術,不斷拓寬急救業務,提高急救水平。
(3)要加強醫護人員工作責任心的培養,使他們養成良好的服務意識、自覺的慎獨工作精神和技術操作能力,從而避免一些因責任心不強而造成的差錯事故發生。
7正確對待工作中出現的差錯
中圖分類號:G2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3)05-0122-02
中醫藥期刊刊登的是中醫、中藥領域研究的新成果,作為中醫藥期刊的編輯應當具有中醫藥的專業知識。現在新入行的中醫編輯都是中醫藥碩士畢業生,已具備一定的中醫藥專業知識和外語能力,有一定的語言文字功夫,但離合格的中醫編輯差距還是很大,需要一段時間的培養,才能符合中醫藥期刊辦刊的需要。本文就新入行編輯的業務能力提升進行討論。
一、學習科技期刊出版知識,了解工作內容
業務能力的培養從學習業務知識開始。新入行的編輯并未進行過出版方面的學習和培訓,因此正式接觸編輯工作之前首先需學習編輯出版知識。《科學技術期刊編輯教程》,它內容豐富,涵蓋了科技編輯應掌握的方方面面的知識,閱讀后就會知道編輯出版是怎么回事,編輯應該做什么和應該怎么做。建議新編輯從閱讀《科學技術期刊編輯教程》開始,邊學習邊對照自己的刊物。重點掌握各種應遵守的標準和規范,如標點符號,量和單位,數字用法的規定,圖表的規范,文后參考文獻著錄規則等。必須學習出版政策、法律法規,如《出版管理條例》、《期刊出版管理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知道依法辦刊;學習部門制度性文件和業務材料,如崗位職責、編校流程、編輯規范[1]、《常用中藥處方用名規范表》、中醫學的特定用字(來源于中醫經典的某些病、癥的描述用字,有其獨特的含義),利于工作有序、規范開展。
了解常用的參考書籍,便于查找資料。熟悉本部門醫藥學專著、工具書和教材的名錄及存放位置,學習工具書的使用,尤其要學習使用《中醫經典索引》、《中醫大辭典》,《中藥大辭典》、《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熟悉《中醫癥證診斷療效標準》、《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內容,中醫臨床研究一般是在二者指導下開展的,中醫論文常須引用其中的診療標準;熟悉中國中醫研究院圖書情報研究所的《中醫藥主題詞表》。這些都是在編輯加工稿件時常常要翻閱的。
學習本刊“投稿須知”。投稿須知包含多方面的內容,如報道宗旨,欄目設置,文稿內容、格式要求,都是要求作者的,當然編輯也是必須知道的。可通過閱讀過刊、存檔稿件,了解本刊的版面、格式、專欄,了解中醫藥論文處理的程序、編輯加工要點,為下一步進行編輯工作做好準備。
編輯是一項復雜的工作,操作性很強,涉及多方面的理論和技能,編輯能力培養主要的途徑就是反復實踐,在實踐中學習、提高。
經過前一階段的學習,新編輯可以參與校對工作,在對紅中見識各式各樣的錯誤,這是將前期學習的理論與實際聯系的學習方式,在此過程中,可以學習老編輯的改稿過程,可以將腦子里的理論與實際的稿件聯系起來。經過一段時間的校對工作后,在有經驗老編輯的帶領下,可以著手處理稿件,親歷初審、送審、退修、編輯加工、簽發的過程,在初審過程中嚴格遵守“科學性”、“先進性”、“實用性”、“整體性”的原則,并以此為指導思想進行稿件編輯加工。在青年編輯已經比較熟練掌握本專業的基本知識和工作程序后,讓他們擔當全權責任人,使他們有一種責任感、緊迫感和壓力感[2]。老編輯要心底無私,手把手地教,把自己總結的心得傳授給新編輯;新編輯要細心聆聽,用心作筆記,不懂就問,勤查閱資料。
在編輯實踐中,宜根據審稿任務學習計算機檢索、學術不端文獻檢測和統計學軟件,如選題是否新穎,宜選擇主題詞檢索,看看類似發表的文獻是多還是少,再結合論文的核心內容進行判斷;內容是否重復發表,可借助學術不端文獻檢測系統檢測結果判斷;數據處理是否正確,需用統計學軟件進行核算。帶著目的的學習是高效的,新編輯一般很快能掌握。
審稿能力是編輯的基本功,如不會審稿便不會改稿。編輯初審的任務是:審查來稿是否符合本刊的宗旨、報道范圍,來稿與已經發表和準備刊登的同類文稿比較有無獨到之處;對來稿內容質量和發表價值作初步評價;決定來稿是否需送編委或有關專家復審[3]。建議多閱讀審稿專家意見、老編輯發稿意見,要結合論文仔細品讀,學習審稿思路,逐步建立審稿思維。將自己初審的意見記錄下來,等復審意見回來后作比對,看看自己看出了什么問題,還有什么問題沒看到,經過多次實踐,審稿能力會得以提高。
2、征文要求 ①根據學會委員職責相關條例,要求委員和青年委員必須投稿。②論文具有原創性、客觀性和真實性,未曾公開發表,無侵害他人著作權。③論文內容包括:論文標題;作者姓名;作者單位和通訊地址、郵編;中文摘要(300~500字);關鍵詞(3~5個);正文;參考文獻;作者簡介(100字以內,包括姓名、工作單位、電話、傳真、電子信箱等)。英文投稿亦可,形式同上,字體為Times New Roman。④論文格式要求:標題用四號黑體字居中,其他文字均用宋體五號字;關鍵詞中間用“;”隔開;如有英文題目或摘要,用Times New Roman字w,小四號。⑤稿件一律采用電子投稿,文責自負。經學術委員會評選為大會交流論文后,將另行通知進一步制作并提交PPT演示文稿。⑥截稿日期:2017年8月6日。
最近,關于中醫有用無用的爭論很多。其中認為“中醫無用”一方的一個重要觀點是,很多疾病是由病毒引起的,而目前并未明確哪種中藥的哪些成分抗病毒,即使可能有效也說不清楚。到底事實如何呢?
1985年,我在南京中醫藥大學攻讀博士,在導師周仲瑛教授指導下做國家七五攻關課題病毒性高熱的中醫臨床研究。周仲瑛教授課題組用中藥搶救流行性出血熱的病人1100余例,其中400多例急性腎功能衰竭,200多例休克,病死率僅為1.11%,使原先10%的病死率大大降低,療效在國內外處于領先地位。
博士三年期間,我在江海縣人民醫院等多家醫院治療以流行性出血熱為主的多種病毒性疾病。記得有一次,我帶兩個年輕醫生,搶救一位32歲的農民。當時,病人高熱,急性腎衰,一滴尿也沒有;急性心衰肺水腫,心率160多次;急性呼吸衰竭;急性胃腸道衰竭,腹脹如鼓;還有急性腦衰,皮下大面積出血,危在旦夕。因腎衰無尿,不能反復使用強心劑,甘露醇脫水亦未奏效,西醫放棄治療。于是我們接管病人,上插胃管,從上面灌中藥葶藶大棗瀉肺湯,清肺化痰通腑活血;下插肛管,從下面灌瀉藥桃核承氣湯排水排毒;每2小時一次。6小時后,病人排出了7×8厘米大小的血性尿膜,其后24小時排尿大于8000毫升,少尿迅速緩解,心衰、呼衰得到糾正,病人轉危為安。
醫院領導中存在重工作輕培養、重經濟效益輕技術提高、重近期利益輕遠期效果的現象,嚴重影響了CME的深入開展。在此情況下,醫院CME的管理人員沒有專職的,而多由醫務科或科教科兼管。他們由于事務性工作較多,存在著表面性工作做得較多,缺乏深層次的研究與思考。由于受經費的制約,中醫醫院投入不足,開展和參加項目較局限,影響了人才培養、技術交流和智力引進,從而影響了學科建設,后勁乏力。一些醫院未建立CME制度或雖然建立,但培養目標、考核與職稱晉升、待遇、評優評先、執業再注冊脫節,難以發揮其促進作用,嚴重挫傷了醫務人員參加CME的積極性。
2、CME項目水平不高,手段方式落后
(1)CME項目水平不高
①CME項目的申報質量和教學水平不高。主要體現在相近CME項目的重復申報,項目內容不符合“四新”、“三性(針對性、實用性、先進性)”,CME項目師資力量配置、課程內容設置不合理,項目的監督檢查不到位。②CME項目學科覆蓋率發展不平衡,缺乏有效的評估體系。申報的CME項目學科覆蓋面不廣,學科結構往往局限于傳統的學科框架格局上,缺少主動適應和應變能力,以及反映“四新”內容不夠。在教學目標上,對提高能力和素質重視不夠,使學習者選擇性較小,難以滿足和適應需求,教學質量難以提高。缺乏對CME管理及教學方法、效果的系統評價和研究,尚未建立相應的綜合評估指標體系。③CME內容不完善。CME中多注重醫療技術的繼續教育,而沒有把醫務人員的服務意識、醫德醫風納入繼續教育的范疇,導致個別醫務人員醫療技術有所提高,而服務意識、服務水平卻停滯不前,兩者不能協調發展,造成了醫療糾紛增多的不和諧局面。④中醫專業和西醫專業沒有區別對待。中醫醫院中,中醫臨床醫師對中醫方面知識掌握要優于西醫的診療技術,西醫專業臨床醫師的診療技術要優于中醫醫師,但是中醫基本理論和知識的功底較差。目前對于這兩類臨床醫師的CME基本上沒有區別對待,而是一概而論的。
(2)CME手段方式落后
中醫醫院的CME方式多以外出進修深造、參加學術活動、參加短期學習培訓班等方式為主,而論文交流、院內學術講座和專題報告會、自學、科室小講座、疑難病例討論、教學查房、新技術新業務等開展的較少。因此,難以適應中醫醫院臨床實際工作的需要。
二、中醫醫院開展CME的措施
1、更新觀念,統一認識,是提高CME自覺性的前提
人是CME的內在因素,只有充分調動CME對象和工作者的能動性和創造性,才能開展好CME。通過加大對CME目的、意義的宣傳力度,使衛生專業技術人員意識到:只有不斷地學習“四新”,才能在競爭中生存和發展。因此,統一認識是變“要我學”為“我要學”、變“學習一陣子”為“學習一輩子”、變“單純追求理論學習”為“提高能力”的前提。
2、成立和健全組織機構、健全規章制度,是落實CME的保障
(1)健全組織機構,制定和健全規章制度醫院
應按要求成立CME領導小組、設立專門機構、配備專職人員、明確職責分工,使醫院CME組織體系健全。院領導的重視不是一句“套話”,是醫院CME經費、人員以及政策的重要保障。醫院的CME委員會應由院長任主任,分管副院長任副主任,相關職能科室負責人和醫學專家為成員。科教科作為日常辦事機構,人員相對固定,保證準確把握政策和標準。醫院人事、醫務、護理等部門在醫院相關制度、考核標準的制定以及執行方面對CME工作予以必要的重視,如職稱晉升、評先評優、執業再注冊均要求提供CME合格證書,并將科室CME的合格率納入科室主任、護士長的年度目標責任考核。各科主任、護士長對科內CME工作也應積極配合,相對固定一名能掌握CME標準的同志協助科教科管理科室內CME工作。醫院應根據行政主管部門的規定,結合該院實際,從內容、形式、考核、學分登記及驗證等方面制定該院的CME管理制度和實施辦法,以實現管理的規范化、制度化和科學化。醫院還應科學進行經費管理,制定相應的辦法對個人參加項目學習、接受遠程繼續教育、在各級雜志等發生的費用給予一定補助和獎勵,以調動專業技術人員的學習積極性。
(2)做好學分年度驗證和CME檔案及信息管理
為了保證CME學分授予的真實性,在學分授予、登記審核工作中,實行院、科兩級審核制度,并為每位專業技術人員建立CME個人檔案,授予學分的論文、成果等資料的復印件經院科兩級審核后歸檔保存。現在,宜昌地區已經實施CME信息管理系統,通過網絡管理,明顯提高了數據的準確性和工作效率。職能部門應定期對科室開展CME的情況進行考核評分,保證醫院CME目標的實現。
3、建立健全評價體系CME的評價應由重過
程轉為重結果。根據評價的階段分類如下:①過程評價:學習者對課程滿意度的評價;②內容評價:評價內容的相關性、課程設置特點和復雜程度;③結果評價:獲得知識、技能和態度變化的情況以及學習者在實踐中的行為變化;④對患者和社會影響的評價:很多學者指出這是惟一有意義、有效的測量,因為它評價的是我們的服務對象,是對醫療護理的滿意度和醫護行為變化的感知。
2.3開展具有中醫醫院特色的CME項目
中醫學知識、方法、技術的更新,不是由理論的更新帶來的,而是由中醫專業技術人員對已有理論,即經典理論的深入認識和不同感悟所帶來的,這是中醫不同于現代醫學的一個顯著特征。中醫醫院的臨床醫師既要掌握現代醫學的理論與先進技術,又要發揚傳統醫學理論,突出中醫特色,做好院內、院外CME工作。
(1)院內CME
①中醫基礎理論與現代醫學診療技能操作培訓相結合。中醫醫院應從突出中醫特色和專科特色去求發展,無論是哪一個專業的衛生技術人員都應對中醫基礎理論有所了解,并能在本專科疾病的診治中運用。此外,要求中醫專業人員對中醫經典理論做到熟讀。經典理論是中醫的本體,是中醫真正意義上的基礎,也是構成中醫醫務人員理論水平高低的決定性要素。中醫醫院的專業技術人員,多數是中醫院校的畢業生,隨著現代技術的不斷更新與發展,他們在辨證施治的同時還要掌握現代醫學操作技術。②院內辦“西學中”培訓班,積極鼓勵科室對常見病、多發病的中西醫結合治療進展的學習。培訓班以自學為主,由有經驗的中醫專業人員講解、答疑,并定期組織相關知識考試及考核。③利用教學醫院優勢,積極申辦中西醫結合CME培訓班。宜昌市中醫醫院為三峽大學中醫臨床醫學院,鼓勵本院中醫專家授課,促使其在備課的同時鞏固和豐富自身的理論知識。同時聘請上級醫院的中醫專家前來授課,從而實現資源共享。④積極開展名老中醫師帶徒教育和臨床經驗的整理與應用。醫院采取為名老中醫配備學術繼承人的教育形式,指導教師通過口傳面授、臨床應診、實際操作,向繼承人傳授他們的經驗和專長。組織人員對有代表性老中醫的學術思想及實踐經驗進行系統整理與應用。⑤法律教育與醫德培養應成為CME永恒的主題。依法執醫、文明執醫是現代社會對醫務人員的要求,以人為本、尊重人的生存健康權是社會發展的要求。長久以來,醫德教育與法律教育是醫學教育的薄弱點。CME不僅要補好這一課,還要使之貫穿醫務人員的職業生涯,使醫務人員保持高尚的醫德醫風,建立和諧的醫患關系。⑥重點專科建設與CME相結合。重點專科是醫院發展的龍頭,將CME與重點專科建設相結合,加強重點專科建設,提高服務水平。⑦積極引導參與醫學科研、撰寫論文以及自學。鼓勵專業技術人員在完成醫療工作的同時,積極開展醫學科學研究,不斷總結經驗,撰寫論文,使自己的業務水平不斷提高,以促進醫院學術風氣的活躍和科研水平的提高。
中圖分類號: R758.4 文獻標志碼 :B
文章編號 :1007-2349(2014)01-0036-02
黃褐斑是一種女性多發的獲得性色素增多性皮膚病,皮損表現為面部淡褐色至深褐色斑片,臨床上常見而又難以治愈,屬中醫學的“肝斑”、“黧黑斑”、“蝴蝶斑”等范疇。筆者自2010年2月―2011年12月期間,用本院中藥制劑玉桂片治療本病,部分患者療效滿意,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納入標準 (1)符合黃褐斑的診療標準[1];(2)同時符合中醫辨證分型[2]:肝郁型、脾虛型、腎虛型、血瘀型;(3)排除其他疾病引起的色素沉著;(4)排除肝臟、腎臟等內臟功能異常性疾病者;(5)停用其他治療藥物與治療;(5)能按要求完成療程,并按時復診。
1.2 臨床資料 觀察病例均來自本院皮膚科門診,共88例,均為女性患者,年齡在18歲~50歲,平均35.8歲;病程6個月~15 a,平均7.4 a。中醫辨證分型:肝郁型20例,脾虛型23例,腎虛型24例,血瘀型21例。
2 方法
2.1 治療方法 入選患者均給予玉桂片(批號:130602)口服,每次4片,每天3次,連服3個月。
2.2 觀察指標 皮損顏色評分:0分為正常膚色,1分為淡褐色,2分為褐色,3分為深褐色;皮損面積評分:0分為無皮損,1分為皮損面積
2.3 療效判定標準 參照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皮膚性病專業委員會色素病學組制定的診療標準[1]:基本治愈:肉眼視色斑面積消退≥90%,顏色基本消失;評分法計算治療后下降指數≥0.8。顯效:肉眼視色斑面積消退≥60%,顏色明顯變淡;評分法計算治療后下降指數≥0.5。好轉:肉眼視色斑面積消退≥30%,顏色變淡;評分法計算治療后下降指數≥0.3。無效:肉眼視色斑面積消退
2.4 統計學方法 對不同證型3個月前后療效的比較,用SAS9.1軟件,采用非參數檢驗的方法進行。
3 治療結果
3.1 治療結果 見表1。
3.2 不良反應 各證型患者在服藥期間未發現明顯不良反應。
4 討論
黃褐斑好發于女性,嚴重影響外觀,西醫治療總體效果尚不滿意。近年來,中醫辨證施治在臨床上日益彰顯優勢[3]。
殷新[2]在其碩士學位論文研究中,采用文獻計量學的方法,采用定量手段,通過對1990年―2004年9月間,國內公開發表的黃褐斑中醫療法的相關文獻進行統計分析,結果表明,按中醫臟腑辨證理論,黃褐斑的病機核心側重于肝、脾、腎三臟;按中醫氣血辨證理論,則血瘀貫穿病因病機的始終;在辨證論治過程中,離不開肝郁、脾虛、腎虛、血瘀等相關證型。
中醫古代文獻中對該病最早描述為“面色黧黑”,體現了“面部皮膚黯晦無光澤”的特征,本病的發生多為內外諸因之六、七情、飲食勞逸、瘀血、痰濕等,致肝、脾、腎臟腑功能失調,陰陽氣血失和,而終致黃褐斑,其病位在肝、脾、腎三臟;古代醫家認為黧黑斑發病與足厥陰肝經、足少陰腎經、足陽明胃經、足厥陰膽經有關,治療當從這四條經入手[4]。
玉桂片是本科在臨床上使用了多年的院內純中藥制劑,本研究發現該藥對于黃褐斑患者中的肝郁、脾虛、腎虛、血瘀型均有效,對腎虛型療效最佳。玉桂片主要成分有玉竹、肉桂等。方中玉竹為補陰藥,養陰潤燥,生津止渴;肉桂為溫里藥,補火助陽,散寒止痛,溫經通脈,引火歸原。全方具有滋陰潤燥,溫經散寒,滋養肝腎,溫補腎陽之功效。凡過度,久傷陰經,或人到中老年,腎精漸虧,顏面得不到精血容潤;或水虧不能制火,導致虛火上炎,火燥結成斑黑[5]。《本草求真》:“大補命門相火,益陽治陰。”現代藥理證明玉竹能使外周血管和冠脈擴張,延長耐缺氧時間,強心,抗氧化,抗衰老等作用;肉桂有擴張血管、促進血液循環、增強冠脈及腦血流量、使血管阻力下降等作用[6]。現代醫學的研究也證實了黃褐斑的發生與血液的黏稠度增加、微循環障礙有密切關系。因此,玉桂片的藥用功效與現代醫學對黃褐斑的發病機制相對應的。
黃褐斑的病因復雜多樣,中醫證型較多,其中的腎虛型選用以玉竹、肉桂為主的玉桂片療效較好,而其他證型的患者療效不夠滿意,需要根據辨證施治的原則,摸索和積累臨床經驗,進一步研制適合其他證型的最佳方藥,為患者解難,增加社會效益。
參考文獻:
[1]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皮膚性病專業委員會色素病學組.黃褐斑和白癜風的診療標準(2010年版)[J].中華皮膚科雜志,2010,43(6):373.
吳江醫生簡介:吳江醫生現為吉林大學第一醫院神經內科主任、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常委、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腦血管病學組委員、中國醫師協會神經內科分會常委、吉林省醫學會神經病學委員會主委、長春市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主委、東北三省神經病學學術交流協會副主委。吳江主任1978年畢業于白求恩醫科大學醫療系,畢業后一直在吉林大學第一醫院神經內科從事臨床、教學及科研工作。她擅長各種神經系統疾病的診治和危重病人的搶救,尤其在診治腦血管病、顱內靜脈系統血栓、老年癡呆、神經系統變性疾病等方面有很深的造詣和豐富的臨床經驗。近年來,吳江主任主持并完成了多項國家級、省部級科研項目的研究工作,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國內外發表學術論文60余篇,并榮獲衛生部科技進步三等獎、教育部科技進步二等獎、吉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吳階平醫學研究三等獎等多種獎項。
楊弋醫生簡介:楊弋醫生現為吉林大學第一醫院副院長、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青年委員會副主委、衛生部腦卒中篩查與防治工程全國中青年專家、吉林省醫學會神經病學青年委員會主委、吉林省中西醫結合青年委員會主委、東北地區神經病學學術交流協會副主委、吉林省科學技術協會委員。楊弋院長2001年畢業于吉林大學臨床醫學專業,曾赴加拿大薩省大學進修,回國后一直在吉林大學第一醫院神經內科從事臨床、教學及科研工作。他擅長診治頭暈、頭痛及各類腦血管疾病,尤其在診治腦出血、腦動脈狹窄、進展性卒中等腦血管病方面有很深的造詣和豐富的臨床經驗。近年來,楊弋院長主持并完成了多項國家級、省部級科研項目的研究工作,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國內外發表學術論文70余篇,并榮獲吉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吉林大學醫療成果二等獎、吉林省青年科技獎等多種獎項及吉林省衛生系統有突出貢獻中青年技術人才、吉林省高校科研春苗人才、吉林省第三批拔尖創新人才等光榮稱號。
吉林大學中日聯誼醫院
耳鼻咽喉頭頸外科
吉林大學中日聯誼醫院的前身是白求恩醫科大學第三臨床醫學院,始建于1949年,是一所國家衛生部直屬的集醫療、科研、教學、預防、保健、康復為一體的大型綜合性三級甲等醫院。該醫院坐落在吉林省長春市經開區仙臺大街126號,占地面積為24.29萬平方米,共開放住院床位3178張。近年來,該醫院多次獲得“白求恩杯競賽最佳單位”、“首批長春市職業道德建設示范單位”、“吉林省文明服務單位”、“長春市創建文明城市最佳單位”等光榮稱號。目前,該醫院共設有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骨科、心血管外科、胸外科、泌尿外科、神經外科、顯微整形外科、心血管內科、呼吸內科、消化內科、風濕免疫科、腫瘤血液內科、放射治療科、感染科、婦產科、兒科、中醫科等48個臨床、醫技科室,其中耳鼻咽喉頭頸外科是國家衛生部重點學科,是長春市乃至吉林省最好的耳鼻咽喉頭頸外科之一。該科室創建于1962年,擁有包括多功能纖維鼻咽喉鏡、鼻內窺鏡、多功能微波治療儀、超聲霧化儀、純音及阻抗測聽儀、中耳分析儀、腦干電位儀及多功能射頻治療儀在內的國內一流診療設備。近年來,該科室開展了以喉癌、鼻神經外科疾病為重點的頭頸腫瘤外科診療服務,每年收治省內外住院患者近千人,曾多次榮獲國家級及省部級科技成果獎和醫療成果獎,在省內外均具有極高的聲譽。
朱冬冬醫生簡介:朱冬冬醫生現為吉林大學中日聯誼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主任、主任醫師、教授、中國醫師協會耳鼻咽喉科分會常委、中華醫學會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分會委員、中國抗癌協會委員、中華醫學會吉林省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分會副主委。朱冬冬主任1993年畢業于華西醫科大學,此后一直在吉林大學中日聯誼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從事臨床、教學及科研工作,他擅長診治喉癌、下咽癌、腮腺頜下腺腫瘤、上頜竇癌、舌癌、口底癌,擅長進行小兒扁桃體腺樣體的手術和睡眠呼吸暫停綜合癥的治療。他在東北地區率先開展了鼻內窺鏡下視神經管減壓、腦垂體瘤摘除、嗅母細胞瘤切除及顱底修復等微創手術的研究工作,是目前吉林省唯一能開展此類手術的專家。
董震醫生簡介:董震醫生現為吉林大學中日聯誼醫院學位委員會主席、耳鼻咽喉頭頸外科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中華醫學會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會鼻變態反應組組長、首都醫科大學耳鼻咽喉科學院學術委員會委員、《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副總編,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他擅長診治過敏性鼻炎、鼻息肉、鼻竇炎等。
吉林大學第二醫院心血管內科
吉林大學第二醫院始建于1936年11月,其前身是新京特別市立醫院(新京醫科大學附屬醫院),于1978年12月定名為白求恩醫科大學第二臨床學院,2000年6月與吉林大學和白求恩醫科大學等五校合并,正式更名為吉林大學第二醫院。經過幾代人的辛勤耕耘,吉林大學第二醫院現已成為一所集醫療、科研、教學、預防、保健、康復為一體的大型綜合性三級甲等醫院。該醫院坐落在吉林省長春市南關區自強街218號,占地面積為19萬平方米,建筑面積為17萬平方米。該醫院擁有精良的醫療設備,包括飛利浦256排CT、西門子1.5T核磁儀、數字平板減影血管造影機、醫用電子直線加速器、全飛秒激光治療儀、銳影彩色多普勒超聲波診斷儀等高精尖儀器設備300余臺。同時,該醫院還不斷加大投資,用于改善就醫環境,提高服務水平。在日益激烈的醫療行業競爭中,吉林大學第二醫院以雄厚的實力、齊全的設施、一流的服務贏得了業界的廣泛贊譽,成為一所國內外知名的現代化綜合性醫院。近年來,該醫院多次榮獲“全國愛嬰醫院”、“全國百姓放心示范醫院”、“全國衛生系統先進集體”等多項殊榮。目前,該醫院共設有43個臨床科室,6個醫技科室,其中心血管內科為吉林省臨床重點專科,是長春市最好的心血管內科之一。該科室始建于19世紀60年代,經過幾代人半個多世紀的努力,該科室現已成為長春市最大的心內科診療中心,擁有包括惠普CCU中央監護系統、Marquette運動平板系統、心臟監測儀、EP-Workmate多導生理記錄儀、心臟除顫器、Medtronic心臟起搏器、呼吸機、心導管室、數字減影機(DSA)、射頻消融儀、24小時動態血壓檢測儀、傾斜試驗機、高壓注射器等國際一流的診療設備。目前,該科室擁有醫護人員百余人,其中具有正、副高級職稱的技術人員10人,博士生導師1人,碩士生導師7人。
李淑梅醫生簡介:李淑梅醫生現為吉林省心臟病介入治療中心主任、吉林大學心臟病診療中心主任、吉林大學第二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中華醫學會心血管分會委員、中華醫學會起搏電生理委員會委員、中華醫師學會常務理事、中華生物工程學會心律分會常委、吉林省醫學會常務理事、吉林省醫學會心血管分會主委、吉林省醫學會起搏電生理委員會主委、長春市醫學會心血管分會主委、長春市醫學會常務理事,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李淑梅主任從事心血管內科的臨床、教學及科研工作30余年,具有十分堅實的理論基礎及豐富的臨床經驗。她擅長心律失常、心衰、心臟驟停及冠心病的診治。近年來,李淑梅主任主持并完成了多項國家級、省部級科研項目的研究工作,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國內外發表學術論文70余篇,并榮獲吉林省衛生廳新技術一等獎、吉林省科委科技進步二等獎、吉林省科委醫療成果獎等多種獎項。
楊東輝醫生簡介:楊東輝醫生現為吉林大學第二醫院心血管內科副主任、主任醫師、教授、中華醫學會心臟起搏與電生理分會委員、中華醫學會起搏學組成員、中國生物醫學工程學會心律學會青年委員。楊東輝主任1992年畢業于中國醫科大學英語醫療專業,曾赴美國德克薩斯州大學心臟研究所進修,回國后一直從事心血管內科的臨床、教學及科研工作。他擅長各種快速心律失常和緩慢心律失常的診治,擅長做有創和無創心臟電生理檢查、導管射頻消融手術及起搏器植入手術。近年來,楊東輝主任主持并完成了多項國家級、省部級科研項目的研究工作,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國內外發表學術論文60余篇,并榮獲省科技進步二等獎、三等獎等多種獎項。
長春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兒科
1,疾病診療:收錄30個專科系統的8000余種疾病的疾病分類、ICD號、概述、流行病學、病因、發病機制、臨床表現、并發癥、實驗室檢查、其他輔助檢查、診斷、鑒別診斷、治療、預防等內容,并包括社區醫院常見病和慢性病專項。
2,用藥指南:累計藥品信息數據量達到6 000種左右。包括每種藥品科目分類、藥品劑型、藥理作用、藥動學、適應癥、禁忌癥、注意事項、不良反應、用法用量、醫保用藥等內容。便于社區醫生學習查詢使用。
3,臨床醫技:包括1600多項檢查項目,每項包含:概述,原理、試劑、操作方法、附注、正常值、臨床意義等。同時包括臨床常用的B超、彩超、CT、X光、心電圖等診斷儀器的使用方法、圖像解讀、正確圖譜參考等系統知識數據庫。
4,中醫中藥:該欄目共收集中草藥、現代經典方劑、名醫名方、中藥圖譜、藥膳食療等共計2萬多條數據,為基層醫療機構開展中醫診治提供完善的中醫知識服務。
5,繼續教育:秉承“人人享有優質教育資源”的宗旨,繼續醫學教育培訓內容以臨床基本知識、理論和技能等系統培訓為主,同時兼顧新理論、新知識、新技術、新方法,注重提高學員解決工作中實際問題的能力,更為可貴的是,每個季度都會較大幅度增加新的內容。每年進行一次考核,學員可以根據需要獲得相應學分。繼續醫學教育平臺根據您的特點和需求為您打造了個性化的頁面,提供個性化學習條件的同時幫助您管理學習進程。
6,視頻直播:培訓師資在全國范圍內選用具有豐富教學、臨床和基層衛生工作經驗的專家團隊,視頻課件通過病例展現、操作演示、場景教學等,輔以動畫、流程圖、PPT等多媒體工具編輯制作而成,達到寓教于樂的目的,保證教學效果。
7,考試訓練:依靠全國著名醫考研究專家和醫考命題專家的輔導,幫助學員在短期內夯實基礎,提升應試能力,提高基層醫護人員執業醫師、執業助理醫師、執業護師考試通過率。課程設置包括實踐技能輔導、理論輔導和考前模擬題強化訓練。
8,知識總庫:該欄目共收集了基層醫生日常所需的電子圖書、中國全科醫學電子期刊、論文及論文寫作指導等資源,供基層醫務人員日常學習。
二、平臺特點
中國第一套針對基層醫生的學習、培訓、考試、助診的知識型數據庫,實現了將醫學文獻、圖書知識以及電子數據的完美整合。
完整意義上的網絡知識結構數據庫,自主創新的知識漫游鏈接,快捷方便的檢索引擎。
凝聚了國內權威臨床專家和全科醫學工作者的醫學經驗。利用計算機技術實現了由文獻向知識的飛躍。
深度的知識挖掘、標準化的知識組織、專業的知識開發、先進的技術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