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2-22 20:20:42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德國人的生活習慣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中圖分類號】 G13【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4244(2014)06-332-1
盡管許多人選擇在海外生活,但是都需要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來適應與日本不同的生活環境或習慣。那么,生活在美國的日本人在脫鞋或穿鞋方面會選擇怎樣的生活方式呢?在討論這個問題之前,先來看看美國住宅的玄關設計以及大多數美國人關于脫鞋穿鞋的生活習慣。
一、開放式的美國住宅玄關
美國居民自住的房子一般常見的是:聯排別墅,獨棟別墅和公寓。聯排別墅,獨棟別墅這兩類房子在美國數量是最多的,多是木質結構,絕大多數分布在郊區,少數散落在城市里,市中心更多的是鋼框架和鋼筋混凝土結構的高層建筑。這兩類房屋一層的全部房間都是敞開的、連通的,開放式的玄關、客廳或家庭活動室之間沒有明顯區分,給人很寬敞的感覺。美國人沒有進屋就脫鞋的習慣,所以,玄關處沒有日本住宅那樣的一小塊換鞋用的地面,沒有用以區分屋內和屋外的高低差,沒有從屋外進入到屋里過渡用的木臺,也自然沒有放鞋的鞋柜??腿诉M屋時不會由此產生威嚴感或拘束感,和主人是平等的。
那么,美國人是否脫鞋,在哪里脫鞋呢?或許,有人會有這樣的疑問。萬事沒有絕對,實際生活中有各種情況。有的美國人也會一回到家立刻脫鞋,換上柔軟舒適的居家鞋或輕便運動鞋;有的習慣在臥室換上拖鞋;有的則會隨便在哪里把鞋脫掉,穿著襪子或光著腳走動。三十~四十年代的時候,很多美國人在家里會穿著長袍提拉著拖鞋,1960年左右開始,變成了穿短褲配輕便運動鞋。年輕人不再喜歡長袍配拖鞋的打扮,輕便的、實用的、舒適的風格更受青睞。
二、對于潔凈的看法
關于日本人進屋脫鞋的傳統,有觀點認為其實源于古代的中國。日本屬于漢文化圈,進門脫鞋是中國秦漢以來古老的風俗,連大臣上朝都是穿襪而行,宋朝后才改掉這習慣。還有說法,以前日本人幾乎都住在“榻榻米”的日本式房間里、穿鞋走來走去會把榻榻米的草席子弄壞。雖然脫鞋入室的理由有各種說法,而日本獨有的氣候條件應該是其最大的原因。以前的日本,木質結構的房屋是主流,而日本又是一個高溫潮濕的國家,由于雨水多濕度大,如果不把地板加高隔離濕氣的話,很容易發霉,房梁、地板等容易損壞。在濕氣與雨水較多的季節,如果穿著濕濕的鞋就進入室內,會損傷建筑物。尤其是對以木質建筑為主的日本來說,更是如此。并且,下大雨的時候,雨水有可能灌進屋內?;诜N種原因,日本房屋大都設計成從玄關處開始把屋內地板墊高。另外,在尚無柏油路面的時代,這也是基于衛生方面的考慮。古代的地面并不像現代這樣都鋪成柏油馬路,所以一旦下雨路面就泥濘不堪,難免弄得一腳泥水。如果就這樣穿著鞋子進屋,肯定會弄臟地板,產生衛生隱患。因此,在日本就形成了脫鞋入室的生活習慣,在干干凈凈的家里,直接坐在榻榻米或鋪著地板的地上。與日本氣候類似的韓國,還有東亞、東南亞和土耳其等地也有同樣的習慣。
三、即便在美國,日本人也會入室脫鞋
日本人入室脫鞋的歷史很久遠,日本住宅在設計的時候都考慮入室脫鞋這個習慣。但是,美國住宅不會考慮在入戶門的地方設計一個脫鞋用的玄關。在美國生活的日本人基于從小受到的教育,不自覺的就會想要堅持在日本的習慣。于是,就會產生像“不論在哪里都穿著鞋嗎?”“在哪里脫鞋呢?”等種種問題。據調查,在美國居住的日本人幾乎都會像在日本那樣,進門就脫鞋。但是,玄關處沒有用以區分屋內外的高低差,這一點令很多人在最初的時候感覺不適應。他們會把脫下來的鞋子和平時穿的鞋子都擺在門口,把其他的鞋子收進門廳處的壁櫥。
畢竟東西方差異很大,即便努力去適應美國的實際環境,也難免會有諸多不便。在整個房屋設計方面,有很多日本人抱怨門廳處太過于開放,“希望在客廳和門廳之間有個門之類的隔斷”,“屋里能聽見走廊的聲音,屋里的聲音也會傳出去,內心無法平靜”等等類似的不滿很多。
留美日本人幾乎都保持入室脫鞋的習慣,并且,有近九成的日本人會要求到訪的客人脫鞋。但是,有很多修理工人在進屋的時候,即便被告知“請脫鞋”也是直接穿著鞋就進去。于是,主人只能在修理工人走后費勁清掃。再次遇到這種情況時,會預先把報紙鋪在地上。
傳統日本家庭在脫鞋這件事情上有近乎苛刻的做法,客廳有客廳用的拖鞋,廚房有廚房用的拖鞋,廁所有廁所用的拖鞋,書房有書房用的拖鞋,陽臺有陽臺用的拖鞋……甚至地毯上和地毯下都有不同的拖鞋。這種令人瞠目結舌的習慣,其實也有它必然的理由。
大多數的日本人家庭里是沒有床的,很多傳統的日本人家庭中,也沒有椅子―這是因為日本人習慣打地鋪,睡榻榻米。榻榻米有點像中國的席鋪,不同的是,是由一塊塊草墊鋪設而成,每一塊草墊四周綴有花邊,一年四季常設。榻榻米由新鮮的干草織成,結實、透氣而有彈性,光腳踩在上頭,感覺十分舒服。這是一種對清潔要求極高的起居方式。日本人對榻榻米精心呵護,日本的家庭主婦,每天都要花相當多的時間完成這項工作。由此可見,對于維持潔凈,進門脫鞋,實在是一個最起碼的要求。不睡床的原因是日本國土面積小,人口密集,人均居住面積狹小。如果屋內擺床的話,睡起來以后這塊地方還讓床占著,就無法另作它用了,這在日本是近乎于犯罪的行為。而只有新潮日本家庭,住宅內有水泥或地板地面的洋式房間才有用床或椅子。日本人極少邀請客人上門, 多都是在居酒屋或咖啡館見面,可能也是考慮入室換鞋或許會給雙方造成麻煩吧。
四、結語
以上試分析了居住在美國的日本人入室脫鞋的生活習慣。日美在玄關設計、家具等很多方面截然不同,脫鞋、收納等場所也有很多差異。然而,日本人依然保持進屋脫鞋的生活習慣。對于日本人來說,光著腳坐在地板上,困了直接睡在地板上,感覺很放松,心情愉悅,這種習慣已經深深扎根在日本人的意識中。
參考文獻:
Key words: farmers per capita consumption expenditure of life; linear regression;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Abstract: The increase in the income of the farmers is the key to expanding domestic demand in China, this article through the use of SPSS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of the consumption of the peasants in our country regression analysis carried out in order to better understand China's consumption structure of rural residents and consumer behavior.
一、 問題提出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至今仍有9億農村人口,占全國人口總數的70%,農民是我國最大的消費群體,農村消費能力的提升直接關系到國民經濟的全局。從農村市場看,中國有近六成人口(約8億)生活在農村。農村城鎮化的進程對經濟增長的帶動作用是非常明顯的,世界上還沒有哪個國家有規模如此巨大的城鎮化。農村居民的收入雖然低于城市居民,但是基數巨大,且農村人口的收入也在穩定增長。據測算,目前1個城鎮居民的消費水平大體相當于3個農民的消費;城市化率提高1個百分點,就會有100萬~120萬人口從農村到城市。由于城市人口的消費是農村的2.7~3倍,約拉動最終消費增長1.6個百分點。
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國農民的消費水平和結構也發生了很大變化,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費的增加對于實現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正確處理好內需和外需的關系至關重要。但從總體來看,農民消費水平仍然較低,調查顯示有的地區都不及城市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的三分之一。而且消費結構不合理,局限于食品類等生存基本需求品,消費在衣著裝飾等方面的極少。而影響農民消費水平的根本原因是農民的收入。
農民生活消費支出主要包括食品、衣著、醫療衛生、教育文化、家庭設備、交通等方面,本文只挑選了四種典型的消費支出作為代表來分析農村居民的消費結構。
下面將從這些方面分別用數據作一元和多元線性回歸分析。
二、數據來源和模型變量的選擇說明
1、下表是要進行處理的31個省市的農村居民消費相關的原始數據,數據來源于《2007中國統計年鑒》。
各地區農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生活消費支出(2007) 單位: 元
2、變量選擇和說明:被解釋變量即自變量:農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解釋變量即因變量:農民人均收入,農民人均食品消費支出,衣著消費支出,
農民人均家庭設備消費支出,農民人均醫療保健消費支出 。并用下式表示函數關系:
三、回歸模型建立與分析
1、農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與農民人均收入的一元線性回歸分析
在SPSS 菜單欄上選擇Analyze Regression Linear , 則出現Linear Regression( 線性回歸分析) 主對話框,將“”選入Dependent( 因變量) 框中, “”選入Independent( 自變量) 框中,在該窗口的Regression Coefficients框中,選Continue Interval復選框,最后點擊OK鍵,結果如下:
表1
表2
表3
(1) 相關分析表(見表1) Model Summary表中看到復相關系數為0.932,決定相關系數為0.930,說明方程的擬合度較好,表明回歸方程顯著性較高。
(2) 方差分析表2,F=412.512,P 值=0.000
(3) 回歸系數的顯著性檢表(見表3),常數項的P=0.011
2 多元線性回歸分析
農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與農民人均收入、農民人均食品消費支出、衣著消費支出、農民人均家庭設備消費支出、農民人均醫療保健消費支出的多元回歸分析,結果如下:
表4
表5
表6
(1) 相關分析表(見表4)復相關系數0.996,決定相關系數0.995表明回歸方程顯著性很高。
(2) 方差分析表(見表5)F=1277.528,P=0.000,表明回歸方程高度顯著,說明 ,整體上對有高度顯著的線性影響。
(3) 回歸系數的顯著性檢驗表(見表6)可知:①常數項的t的顯著性概率為0.450>0.05,表示常數項與0沒有顯著相差異,表明常數項不應該出現在方程中;②食品的t的顯著性概率為0.000
=0.556 +0.015 +0.157 +0.177
從回歸方程我們可以看出,食品消費的系數最大,醫療保健的系數次之,而家庭設備 和衣著消費系數 較小,這表明農村人民在食品和醫藥上的消費較大而在衣著等上的消費較少。
四、結論
根據多元線性回歸的基本方法,通過對初始線性回歸模型的驗證和分析, 最后得到的線性回歸模型在理論上符合高斯假設,其結果也與前面分析的基本一致。
在實際應用中,農民消費支出方面有很多,本文只是分析了幾個典型的因素, 通過線性回歸模型也可以較為準確的判斷今后的農民消費情況。在現實生活中,所得預測結果不可能與生活完全一致,但是對增進農民收入、改變農民消費結構有很大的意義。
通過對多元線性回歸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我國農民的費結構,基本上還是在食品、醫療等生活必需品上消費較多,而花在衣著裝飾上的較少,但比起過去農民在家庭設備上的支出有了明顯提高。而制約農民消費的關鍵還是農民收入不足。
因此,國家應該調整相應的農業政策,切實增加農民收入,增強消費的經濟基礎,通過增加消費拉動經濟增長,通過經濟增長帶動消費的增加。此外還應培育農村居民正確的消費觀念,要加快形成積極的消費觀念,在生產發展的基礎上努力提高生活質量,使生活更加富有意義;要克服“只知道買價格低、便宜的商品,養兒防身防老”等片面觀念。
參考文獻
[1] 馬慶國.管理統計[M].北京: 科學出版社,2002
[2] 何曉群.現代統計分析方法與應用[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3] 羅鳳明, 邱勁飚, 李明華, 肖炳坤.如何使用統計軟件SPSS 進行回歸分析
一、雙方全面回顧并高度評價雙邊關系發展成果,一致認為,中塞傳統友誼是兩國人民共同創造的寶貴財富,是進一步發展兩國關系的堅實基礎。雙方指出,兩國關系成功發展的經驗證明,歷史背景、社會制度、意識形態、發展模式的差異不會成為發展國家關系的障礙。
二、雙方強調,拓展和深化中塞傳統友好關系符合兩國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兩國的根本利益,有助于促進世界各國的和諧相處。為全面促進兩國關系,雙方決定建立戰略伙伴關系。
三、雙方同意,繼續加強和充實各級別對話,增加兩國政府、立法機構、政黨間的交流與合作,不斷深化互信平等的政治關系。
四、塞方重申堅定奉行一個中國政策,承認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代表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臺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與臺灣當局建立官方關系和進行官方往來,反對任何形式的“”,支持中國和平統一大業。
五、中方尊重塞爾維亞人民根據本國國情選擇的發展道路,理解塞方為融入歐洲大家庭所做努力,贊賞塞方奉行睦鄰友好政策,促進巴爾干地區的穩定與發展,積極推動區域合作。
六、中方重申尊重塞爾維亞和。中方認為,應該根據《聯合國》宗旨和原則及安理會相關決議,在國際法框架內,由塞爾維亞政府和科索沃當局通過對話和談判達成彼此均可接受的方案,才是解決科索沃問題的最佳辦法,任何單方面行動都無助于問題的解決,國際社會應該為此創造積極條件。
七、雙方表示,將本著平等互利、互惠雙贏的原則,全力推動兩國經貿合作,擴大相互投資,確保雙邊貿易持續穩步增長,在發展中逐步改善兩國貿易平衡狀況。充分發揮兩國政府職能部門和中塞政府經貿混委會的宏觀指導作用,激發雙方企業的合作意愿。雙方商定,支持雙方企業加快推進塞橋梁、電站、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合作項目,并積極推動雙方企業重點加強在通信、石化、能源、高新技術、工業和食品加工等方面的合作。
八、雙方同意,將繼續擴大在文化、教育、體育、科技、軍事、警務領域的傳統合作,重點拓展旅游、航空、衛生、廣電、新聞等領域的交流,積極鼓勵兩國青少年和民間團體擴大友好交往。
雙方表示,將全力辦好今年秋季在塞爾維亞舉行的中國文化節活動,支持北京市和貝爾格萊德市共同辦好建立友好城市關系三十周年慶?;顒印?/p>
九、雙方表示,將遵守《聯合國》的宗旨和原則,支持聯合國在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促進各國共同發展、和平解決國際爭端、解決人類所共同面臨的問題方面發揮主導作用,主張加強聯合國及其安理會的作用與權威,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和發展模式多樣化。
雙方愿繼續加強在聯合國及其他國際組織中的合作,及時就共同關心的國際問題進行溝通與磋商,共同推動建立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
來說說讓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個例子。
有位朋友一家三口從臺灣來拜訪我們,孩子和我們家小K年紀一樣大,那天不是周末,但因為行程的緣故,朋友只能停留一天,于是我們一起到意大利餐廳聚餐,一直到晚上八點。進餐廳之前,朋友說晚上想要看一個表演,于是我們一起進到旅游中心去買票。
朋友問:“請問有今天晚上這個表演的票嗎?”
“有的,八點半開始,你要幾張呢?”售票小姐問。
“三張,兩個大人、一個小孩。”
此時售票的小姐看了一下站在我們后面的孩子,說:“小朋友幾歲呢?”
“八歲?!?/p>
“對不起,我們無法賣給小朋友票?!?/p>
我們當場愣在那兒,朋友隨即問道:“這個表演小孩不能看嗎?表演單上面并沒有年齡的限制呀?!?/p>
售票小姐十分有耐心地、慢慢地說明:“這個表演小孩是可以看的,并沒有年齡上的限制,但是表演要到晚上十一點半才結束,對八歲的小孩來說,這個時間上床睡覺太晚了,所以不能賣給小孩票。那么兩位大人需要嗎?”
原來如此!這便是德國人賣票的邏輯。
其實德國人即使不是很早上床,也都早早回家,尤其是有家庭之后。據我觀察,多數的德國人是很有家庭觀念的,有了孩子之后,他們會把多數的時間獻給家庭,下班之后就是自己的家庭時間,所以他們對小孩的健康和作息高度重視。上pub、有聚會活動……是偶爾為之的調劑,而這也是必須有人晚上幫他們照顧孩子才可以辦得到的。我認識的鄰居和朋友,都屬于“正常家庭”,因此家家都徹底執行孩子早早上床。
在德國任何一行更需要的是專業,不只是學歷。如果以收入來論念書的好處,一個好的水電工,有可能比大學畢業的人收入來得要多,因此能不能有好的工作和專業,是比較重要的。
而東方的父母一般大多太過緊張。東西方最大的不同,是西方人總認為,孩子的未來是要讓他自己去思考,不是父母幫他決定。所以為孩子想得太多,是不是一件好事呢?這是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而且德國人也認為可以跟孩子好好地相處、珍惜與孩子共度的時光,比孩子會不會念書、能不能出人頭地更加重要。德國家庭多半不會犧牲家庭時間,讓孩子埋首課業,因為比起擔心孩子以后有沒有高學歷,他們認為親子互動更重要。
據盧德介紹,德國人經常舉辦一些諸如“朗讀會”之類的家庭文化聚會,家庭成員在“朗讀會”上,可以向家人、朋友朗讀自己新近讀到的好書中精彩的段落,也可以朗讀自己創作的文學作品,體現了“獨樂樂不如眾樂樂”的文化生活理念。
在漢堡、不來梅、慕尼黑等很多城市,都可以看見一道獨特的景觀――圖書跳蚤市場。這種市場大小不一,但都擺滿了書籍。在德國的幾所大學里,我們發現:食堂里居然設有流動圖書館!飯前飯后,師生們可以隨時讀書。
德國人對“世界讀書日”非常看重,視為最隆重的文化節日。據報道,某年的“世界讀書日”,德國竟然舉辦了一項全國性的活動:“我送給你一個故事”,發給全國33.5萬名五年級學生每人一張“讀書券”,孩子們可以憑此券到任何一家書店免費領取一本圖書?!笆澜缱x書日”這天,德國一些大城市還會舉辦書展活動,而且“國門大開”,邀請全世界的書商來德國推銷新書。法蘭克福就曾迎接過來自108個國家的7448位書商,書商們為德國國民帶來40萬種書籍!結結實實地讓德國人過了一次“眼癮”和“書癮”!
“閱讀從兒童抓起”,這是德國上下形成的共識。在德國,政府把閱讀視為一項兒童啟蒙的社會工程,有意讓一些出版社出版兒童讀物,并在大街小巷設立一些兒童書店。德國對兒童的閱讀啟蒙教育采取讀物“閱讀階梯”式教育,即在孩子的幼小階段,有意安排他們讀撕不壞、咬不破的塑料圖書、布面圖書;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再讓他們接觸紙質圖書。這樣,很容易激發孩子的閱讀興趣。
為了鼓勵人們讀書,政府還成立了“國家促進閱讀基金會”。基金會定期在全國各個城市舉辦豐富多彩的朗誦會、閱讀和寫作競賽、讀書節、文學日、大人給小孩捧書講故事、給讀書志愿者培訓等活動,同時還設立了旨在推動全民閱讀的國家官方網站――“閱讀在德國”,為讀書人提供網上讀書的信息平臺。
根據法國文學的特性,我們將它概括為三個特征,第一就是言論自由,喜歡爭論,浪漫的國家注重言論自由權,愛爭吵是法國人的天性。第二就是在政治夾縫中求生存,就好像當時中國資產階級在政治夾縫中生存一樣,法國文學總是與政治掛鉤,這也是法國文學特征的一個獨特的風景。第三個就是不斷創新,追求新意,這個特性是任何一個國家的文學都應該做到的,在法國文學別突出,綜合概括法國文學特性,有助于我們對法國文學的理解,也可以幫助其他國家與法國文學進行宏觀比較,對世界文學總結做出更大的貢獻。
一、言論自由,“爭吵心”強
法國從來都是以浪漫國度出名,法國人的樂觀開朗,豐富的情感生活,以及以及社交活動對自己言論自由權的維護,都是讓世人所驚嘆的。法國人的祖先是高盧人,是一個高傲的民族,相對于英國人的喜舊保守,做事放不開手腳,比較受約束,德國人的做事認真嚴謹,不容一點差錯,做事井井有條,顯的比較呆板來說,法國人就是做事比較感性,隨著自己的性子來,經常不按常理出牌,沒有德國人那么嚴謹,英國人那么保守。相比較而言英國人喜歡看,專業一點就是喜歡觀察,喜歡觀察的人呢在生活中就是善動的一種人,德國人呢喜歡總結概括,擅于總結的人呢,在生活中是屬于把思考當習慣的一類人,而法國人呢,愛分析,那么在生活中就是那種外向愛交流的人。因為語言的藝術就是文學,所以愛交流,愛說話的法國人就比較擅長文學,縱觀古今,法國都是一個文學多產,且文學水平高的文學大國。法國浪漫不受約束的環境造成了法國作家多產,且小說字數多的影響。法國文學的發展特性,多半是由于法國的人文環境以及愛交流的天性,法國人愛交流,愛言語,喜好言論自由,在古代就為人所知,古羅馬塔西陀曾經說過:如果高盧人少一點爭吵,他們幾乎無法別打敗,古今中外,還有很多名人就法國人這一特性發表見解,但都是差不多表達的這一個意思,那就是法國人愛爭吵。語言的藝術是文學,法國人愛言語,愛爭論這一天性,很大程度上促進了法國文學的發展,在爭吵的環境下,人腦迫于壓力思維會轉動的更加敏捷,因為在爭論中不甘于認輸,強大的對手使得他們更具有挑戰性,這對于文學是很大的幫助,使得法國文學一直在突破自身的不足,努力創新。法國作家的這一特性在他們的作品中都有很大的體現,在戲劇,詩歌與小說的發表中,通過小說中主人公,把自己的一些犀利的觀點表達出來,對政治的看法,或是對對手的怒罵都可以在作家的文學作品中找出痕跡。
二、法國文學在“政治夾縫”中生存
在西方國家中,文學與政治都是緊密聯系的,但在聯系方式上又存在著一些不同,英國作家就是相對于超前,表達的觀點多是在政治之上,德國在這方面就是逃避比較多,在文學上就是對政治問題一帶而過,不加以深刻的評論,而法國就是一個獨特的國家,法國文學真是與政治緊密相連,他們從不逃避政治問題,反而喜于樂見,對政治十分關心,潛意識中還把政治問題當做自己的一項事業,全身心的投入到其中。英國作家的超脫是有一定原因的,英國文學不止在上層貴族之間流傳,在民間也有下層的市民文學,就像英國著名作家莎士比亞,準確來說他是一個職業作家,他的戲劇既可以在上層貴族之間表演,又可以在下層平民之間上演,英國文學與政治聯系不多,一但作家這種身份職業化,在經濟上相對獨立,在思想上就更加獨立,不受政治的約束與威脅,總的來說,對政治依存度就減少了。再來看德國,因為受到落后的政治制度的影響,就是政治專制的影響,德國人對于言論自由這個權利的認識不足,對言語表達缺乏信心,這種態度也可以在德國文學作品中表現出來。馬克思曾寫過一本名為《評普魯士最近的書報檢查令》的書,馬克思在書中憤慨的指責法律對于文學的約束,對于德國作家的約束。就是在這種情況下,造就德國文學的逃避性,因為只有德國作家去到其他的國家,例如法國,他們才能充分的使用他們的言論自由權。而法國的情況確是大大的不同于英國和德國,長期以來,法國作家對政治的關注度讓政府人員都自嘆不如,法國文學長期依附在法國貴族上層之間,法國作家在經濟上不獨立,都是依靠國家的賞賜與國家給的工資生活,法國作家的職業化一直到18世紀才得以實現。法國的社會階層有很多,法國人愛自由的天性讓法國歷史上專制的統治者都不能真正的對法國實行專制統治,法國文學就在在各種矛盾之中生存。
三、不斷創新,追求新意
在世界文學史上,我們可以將文學的發展歸結為繼承性和創新性,有些國家在文學表達上更多的偏向繼承性,而有些國家更多的表現出來的是創新型,法國就是后者,法國的文學就可以總結為創新性,在西方國家當中,英國人喜愛簡樸,像清教徒一樣過著節儉的生活,德國人的生活死板,一層不變,而法國人喜愛奢華,法國很多奢侈品牌的發源地,他們也喜愛浪漫,生活中充滿著歡樂,法國也是一個禮節國家,法國人雖說浪漫,但在禮節上卻從不荒廢。法國人的浪漫生活方式有很多是從宮廷里流傳出來的。法國氣候適宜,農業發達,物產豐富,造成法國貴族奢侈的生活習慣,從全世界來看,法國的奢侈品牌最多,在這方面的花費也是最多,作家是感性的動物,在這種奢侈的氛圍中,作家的生活習慣更加散漫,在性格上更加放蕩不羈,在私生活上更加萎靡,不過國家的開放程度大大的影響到了作家,法國文學所表達出來的瀟灑與闊達是其他民族不可比擬的。
四、結語
總之,法國文學的特性讓法國文學長期處于世界的前沿,引領著歐洲文化的發展方向。縱觀古今,都對世界文學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王向遠.從宏觀比較文學看法國文學的特性[J].法國研究,2012,(1):1-9.
[2]杭零.中國當代文學在法國的翻譯與接受[D].南京大學,2012.
馬可先生的中國情緣可以追溯到他的少年時代。偶然讀到美國漢學家費正清的著作,點燃了他對于中國――這個古老而神秘的東方國家的熱情。于是在1986年,還在讀中學的他決定要學習中文,并在1992年來到了中國。
十幾年前還在南京求學期間,他認識了他現在的妻子徐丹丹,如今他已在中國生活了近20年。作為一名長期生活在中國的德國人,他很積極地了解中國人的生活習慣,交中國朋友,融入中國人的生活圈子;作為一名學者與作家,他也在用心感受著中國社會的巨大變革,體驗著中西文化的差異與交融,并致力于中德文化的交流與溝通。
中德文化與教育交流的橋梁
從在南京學習中文開始,到在德國駐滬總領事館文化教育處負責教育和外語交流項目,再到執教于浙江大學國際教育學院,以及他的自由寫作,雖然所在的地方所供職的單位不同,但貫穿于馬可生活主題的仍然是同一件事情,那就是中德文化交流。
最初讓他感興趣的是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的差異性,因為這讓他覺得“不一樣”。這種“不一樣”吸引著他來到了中國,來到中國后他才發覺在德國學的中文根本就不能運用,他又在南京師范大學、南京大學進行了深入系統的漢語學習。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期的南京,還是一個節奏緩慢、舒適安靜的城市,但一場巨大的變革已經在悄然興起。馬可一邊體驗著傳統江南文化的余韻,一邊也為在中國現代化進程中逐漸流失的傳統文化而感到惋惜。在南京讀書期間,他認識的朋友中有一些優秀的攝影家,他們在一起拍攝了不少社會急劇變革中即將消失的農村題材作品,馬可把這些攝影家的作品拿到他的家鄉多特蒙德組織了一次攝影展。2000年,他又與一位朋友沿著百年前漢學家阿列克謝耶夫的足跡,游走了中國北方的一些地方,并把途中的觀感整理成書,“司馬遷的墓仍和百年前的情形差不多,但不知現在變了沒有?”馬可回憶說。他書中的感受與思考使我們得以用另一種眼光去審視自己的傳統文化,以及現代化進程中傳統與現代的關系。當然馬可并不反對現代化,他只是覺得中國的城市化建設如果以鏟除傳統痕跡為代價,這樣產生的文化損失未免過大。
對傳統與現代關系的深入思考,使得他比較偏愛民國時期的作家,因為那個時期的作家多能把傳統與現代很好地結合起來,“兩腳踏東西文化,一心評宇宙文章”的林語堂是他頗為喜愛的作家。當然在中德文學交流中,他也會把一些中國現當代作家――如畢飛宇、余華、阿來,陳丹燕等人的作品介紹給德國讀者,把德國獲諾貝爾獎的當代作家君特?格拉斯的作品介紹給中國讀者。就這樣游走于中德文化間,增進雙方的溝通與理解,他樂此不疲。
消除文化隔閡,促進跨文化交際
在中國生活了這么多年,他把自己的經歷寫成了《中國――置身其中》一書,并且提供跨文化交際的講座與培訓,以幫助生活在中國的外國人更好地融入中國社會,或者使在國際企業工作的中國人更好地與外國的同事交流。
關于跨文化交際,“巴別塔”的故事是一個形象的說明。據圣經記載,巴別塔是當時人類聯合起來興建,希望能通往天堂的高塔。為了阻止計劃,上帝要人類說不同的語言,使人類相互之間不能溝通。其實,跨文化交際的艱難不僅在于跨語言,更為關鍵的是種族、文化的差異。
馬可正是因為深刻體會到了這一點,才在他的跨文化交際課程別突出了種族背景知識和文化因素,他會跟德國人講中國人的處事方式與生活習慣,也會跟中國人講德國人習慣的生活環境與思維方式。“當然,最重要的還是興趣,你有興趣去了解對方的文化,了解對方的喜好與需求,另外不要太急躁,彼此多花一些時間去了解,才會促成跨文化交際的良好效果?!瘪R可先生強調說。
愛上中國飲食文化
位于歐洲中部的德國是世界上十大長壽國之一。根據世界衛生組織2007年公布的數據,德國的人均壽命為78.95歲。如今四年過去,德國聯邦統計局日前再次發表公報,宣布德國的人均壽命再創新高:男性為77.4歲,女性為82.6歲,這就意味著德國的人均壽命為80歲。然而在130年前,德國人的男性平均壽命僅為35歲,女性也不過38歲,這是什么原因?有關專家經過長期研究得出結論:德國人的長壽和他們的飲食結構、生活習慣、注重養生觀念等有著密切的關系。
德國人喜歡吃大蒜,大蒜已成為他們飲食中不可缺少的一個組成部分。在德國的超市,隨處可見各種大蒜食品,而大蒜餐館、大蒜專賣店等“蒜字號”商店更是林立在街頭巷尾,有些德國人甚至一日三餐都與大蒜為伍,如有一位名叫馬庫斯的家庭主婦,她的早餐是大蒜面包,面包上還要涂一層大蒜蜂蜜或大蒜果醬等;中餐吃的是蒜頭通心粉、蒜頭比薩或蒜頭炸薯片;晚餐則用大蒜油烹制蒜頭牛排、蒜頭炸魚、大蒜烤雞等,還要來點兒大蒜酒,連飯后的蛋糕、冰淇淋也都有大蒜的味兒。當然,像馬庫斯這樣喜歡吃大蒜的在德國遠遠不止她一個。據統計,德國人吃大蒜的年消耗量在8000噸以上。德國人為何對大蒜情有獨鐘?大蒜研究所的負責人哥特林博士介紹:大蒜中含有400多種有益身體健康的物質,如果有人想活到90歲,大蒜應當是他食物的基本組成部分。研究還表明:大蒜的營養價值甚至高于人參,應將其列為保健品之首。此外,德國人還發明了一種“果汁節食法”,即以喝果汁來代替進食。研究發現,“果汁節食法”和傳統的“喝水節食法”相比,有著明顯的優點。1:人體疾病和衰老的主要原因是因為細胞代謝失去協調。人體中的細胞只有l/2達到成長巔峰,其余l/4是再生階段,而另外l/4則處于衰竭死亡之中。如果死亡的細胞和再生的細胞維持均衡,身體即為健康。如果細胞的死亡率比再生率高,人體就會開始老化。所以老化的細胞必須盡快排泄,只有這樣,才能刺激新細胞的再生。以果汁節食可加快衰竭細胞的排泄,有效地產生新的細胞;2:以果汁節食可增強肺部、肝臟、腎臟、皮膚的排泄與清潔功能,使因代謝產生的大量廢物及毒素迅速排出體外;3:果汁節食對于神經系統、精神狀態、生理系統都有安定活化的效能。精神改善了,就能增加荷爾蒙及腺體的分泌;4:人體組織缺乏各種維生素及礦物質時,容易引起細胞氧化,功能減弱,產生各種病狀及細胞提前老化。新鮮果汁富含各種維生素、酵素、礦物質及稀有金屬元素,這些營養成分可直接由血液吸收,維持組織及細胞間生化及礦物質的平衡,加速組織痊愈或新生;5:節食時,由于自動分解食物,產生大量酸性廢物,一旦組織中酸性過高,便容易引起疾病。新鮮果汁供應身體堿性成分,對于平衡體內酸堿極為重要。世界著名的營養學家柏格博士認為,果汁節食法可加速尿酸及無機酸的排泄,果汁中的糖分則可以強化心臟,所以果汁節食法確實要優于飲水節食法。
德國人喜歡運動,除了眾所周知的足球以外,還有傳統的馬術、賽車、滑板及冰雪運動等等。當然,以上所說的運動,運動者大多為年輕人,而對于老年人來說,散步可稱得上是他們的傳統愛好,尤其是每周日的午餐后,更是他們的“散步日”。德國人認為:散步不但能緩解工作的緊張和精神的疲乏,還能促使血管彈性的增加,特別是腿的持續運動,可促使更多的血液回到心臟,有利于改善血液循環,提高心臟的工作效率。散步還有利于精神的放松,減少憂郁和壓抑情緒,并可以提高人體免疫力?,F代醫學還認為散步能維持人體的鈣平衡,保護骨骼健康,并有助于氧化體內多余的脂肪,減輕體重或維持體重在適當的水平。德國總理默克爾也是一位“散步愛好者”,2006年,默克爾首次訪華,總理曾專門陪同她到北京菖蒲河公園散步;去年6月,俄羅斯總統梅德韋杰夫訪問德國時,默克爾也以散步“招待”。散步使她的身體和思維得到了充分的休息和高度的集中,如今,她已超越了中國女性的退休年齡,但身體狀況依然很好。
作為世界的長壽國之一,德國人同樣也十分注重養生。當地有一家醫學刊物曾將德國老人的養生之道歸納為《三字經》養生法,即量體重:時刻注意自己的體重,控制自己的體重;少喝酒:酒能增加人們患肝癌、口腔癌和喉癌的可能性,還能使血壓升高,導致心臟病或心肌梗塞發作;不抽煙:抽煙會使人平均減少10年的壽命,還能使患肺癌和支氣管炎的幾率增高,但如果在50歲之前戒煙,則會重新恢復健康;控脂肪:每天的脂肪攝入量不得超過30%,但也不得少于15%,正確的服用量是每天一茶匙菜籽油或者橄欖油;多果蔬:維生素A、C和E有保護身體健康的作用。水果、蔬菜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因此每天至少應吃400克水果和蔬菜;常吃魚:吃魚能延年益壽,它含有人體內所需的重要油脂,多吃魚還能增強人的免疫功能,降低早期死亡率;重淀粉:淀粉是人體能量的重要來源,食譜上必須要有面包和米飯;多纖維:纖維食物有益健康。含豐富纖維的食品,是維生素和礦物質的重要來源;少吃鹽:每天食用高鹽量飲食,會增加患高血壓和心臟病的危險;多吃鈣:老年人缺鈣容易骨折。魚、杏仁、綠色蔬菜和奶制品(脫脂奶)都含有豐富的鈣質,宜經常食用;少咖啡:咖啡對交感神經有刺激作用,每天喝6杯咖啡的心臟病患者,死于心力衰竭的風險會增加3倍;少吃糖:糖不僅會毀壞您的牙齒,而且還會增加患肥胖癥、糖尿病、高血壓的風險;多運動:45歲左右進行體育鍛煉的男人,比不鍛煉的人患心臟病的危險性要低得多,因此,每天應鍛煉30分鐘;忌性亂:性生活不可亂。性亂不僅有患性病和艾滋病的危險,經常更換還會造成心理壓力,并使生活規律被打亂;淡名利:不要不惜代價地去追求名利,安定的生活是延年益壽的重要保障;擇居處:在自己所適應的地方生活。現代醫學發現,當人搬到一座不適宜自己生活的城市居住,會經常生??;選職業:應從事合適的工作。職業對壽命有著很大的影響;避車禍:駕駛和騎車時要小心,車禍是致人早逝的殺手;勿自擾:消極的情緒會使人生病,所以不要老是去想生活中的陰暗面和不愉快的事。這種《三字經》養生法和中國人的養生法大同小異,有著一定的科學道理,因此深受一些養生愛好者的歡迎,目前,這種《三字經》養生法也在當地的老年人之中悄悄開始風行。
說話的機會隨處皆有,如果有可能,你不妨參加一個社會組織,志愿從事需要你講話的職務。在公眾聚會里,你要勇敢地站起身來,使自己出個頭,哪怕是附議也好。在參加各種會議時,千萬別去敬陪末座,而要灑脫一些。另外,還應當參加相應的團體活動,并活躍地參加各種聚會。我們只要多留心往周圍的事情,便會發現,沒有哪種商業、社交、政治、事業甚至鄰里間的活動是你不必舉步向前、開口說話的。如果我們不去主動地開口說話,并且抓住一切機會不停地說,我們永遠不會有進步,也永遠不知道自己會有怎樣的進步。在口才訓練中,一方面是訓練演講口才,一方面是訓練談判口才。在演講和談判中,都必須適時地借鑒別人的經驗,因為一個人的經歷是有限的,他不可能經歷所有的事情,而別人的經驗如果借鑒得當,對自己的進步也是很有幫助的。對別人進行演講,與別人進行談判,還必須盡可能了解有關別人的情況,包括文化背景、生活習慣、歷史傳統、性格秉性、愛惡嗜好等,切不可莽撞死板,讓別人覺得不通情理。針對各國的不同情況,應當采取不同的演講方式和演講內容,因為不同的國家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歷史淵源,由此也影響到各國會有不同的演講方式、談判方式及表達特點。談判桌上所表現出來的就是不同的文化景觀和行為方式以及各式各樣的觀念特征。下面,我們就簡要地介紹一下歐美各國以及亞洲國家在談判中體現出的觀念行為方面的差異。在對德國人進行演講、與德國人進行談判時,應當注意到,德國是一個充滿理性的國家。德國人做任何事情都一絲不茍,細心謹慎,他們會把每一個細節、每一步計劃都設計得十分周密,并且一步一步地去完成它。德國的談判方式顯得很特別,他們的準備工作往往做得十分充分,一切都盡量達到完美無缺。這與他們的民族性格是相符的。德國人不喜歡含糊其辭,躲躲閃閃。如果他們希望達成這筆交易,就會明確表示自己的意愿,愿意通過談判來取得合作。在這之中,對于如何交易、談判的實質問題、中心議題以及要達到一個什么樣的目標,德國人都會加以詳細考慮,并擬出一份完備的計劃表,在談判的過程中按照這份計劃表一步步地去實現。德國人在談判中比較固執己見,不喜歡讓步。例如,如果德國人在談判中已經提出了產品的價格,那么這個價格往往難以改變,因為德國人是經過深思熟慮才提出的,他們會極力堅持自己的意見,你要想討價會難上加難。所以,與德國人打交道,必須要有充分準備,做好打一場攻堅戰的思想準備。在實際的談判過程中,最好在談判的實質問題上先行一步,比如產品價格,搶在德國人之前談出自己的意圖,并表明立場,這也可算是對德國人的一種試探。德國人比較聰明,一旦進入實質性談判,他們善于占據主動,并按自己的意愿把談判引入最終階段。在對北歐人進行演講、與北歐人進行談判時,應當注意到,北歐人在談判中一般都顯得比較隨和、平靜,他們在談判中不易激動,常常沉默寡言,在不該談論的時候決不主動表術自己的意見。他們講話大都慢條斯理,然而有條不紊。北歐人這種談判方式的優點是不易被對方窺破秘密,在接下去的談判中可以把自己的立場慢慢展示出來。它的缺點是,如果所面對的是咄咄逼人的對方,就比較容易被對方壓服,不利于提出談判籌碼,也就不利于展開自己的觀點。不過,北歐人在談判桌上一般不玩花樣,他們的態度通常比較坦率而客觀公正。他們會向你表明他們對這場談判
的立場和態度以及相關的一切情況,以此顯示其誠意。在談判進行之中,如果出現一些障礙,北歐人不是繞開它,而是提出一些建議性意見,做出一些有益的努力,使談判的氣氛重新開始好轉。同時,北歐人通常也不會去威脅對方,他們往往提出許多富有建議性的意見以供參考。他們不像法國人那樣固執己見,斤斤計較,也不像美國人那樣氣勢洶洶,總想為自己賺取更大的利益。所以,當我們與北歐人談判時,最好是投桃報李,以誠相待,不要過于死板,也不必拘泥于某一問題而拖延談判,使得談判出現障礙。對北歐人應該采取靈活而有效的措施,積極尋找達成協議的最佳途徑。因為對方是值得信賴的,所以我們就應充滿信心地把事情談好在對美國人進行演講、與美國人進行談判時,也應當充分了解美國人的特點。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美國成為超級大國,不可一世。一些美國人也把這種囂張氣勢帶到了談判桌上。他們往往對對方不屑一顧,好象他們就是天生的主人。談判本來就是雙方的事情,必須互相尊重、理解,但是伴隨著美國人而來的往往是威壓、恐嚇、不尊重、警告等強硬態度。這不但令亞洲人反感和不能接受,甚至連歐洲人也皺眉,表示不可理喻。一位評論家這樣批評一些美國人的談判方式:“美國總統的顧問們頗有火藥味。他們就像核彈一樣容易爆炸,卻根本不具有談判的知識。往往沒弄清談判的實質問題,就對談判中大家應遵守的原則不屑一顧。可是,他們卻信心十足地奔波于各種談判桌前?!庇纱丝梢姡恍┟绹讼鄬Χ愿绨萘α浚⑶也粦岩伤麄兊倪@套思維方式可以通行世界,在世界的各個角落發生影響,認為只有自己的決定才是正確的,根本不愿去聽對方的陳述。這樣,他們往往使得談判氣氛緊張、難以進行。與一些美國人談判通常是件極不愉快的事情,因為你不得不耐心聽他們的強辭奪理,你也不得不去忍受他們的蠻橫無禮。由于這份合同你是需要的,即使場面無法忍受,你也必須忍受,因為你賺他們的錢,不管怎樣,先賺了再說吧。因此,與一些美國人打交道,首先就要有充分的思想準備,最好是寬懷大度、機敏果斷、以柔克剛。一些美國人談判喜歡用“不”字,這樣的事常常發生在當他猶豫不決之時。他不喜歡說:“等等,讓我想想。”而是干脆地用“不”字加以拒絕。這些人所表現出的最明顯特征是虛張聲勢和強硬態度。一些美國人喜歡夸張,因為他們總是自高自大,自以為是。所以,他們的話不可全信,一切都要在擁有了真憑實據之后才能作出判斷。一些美國人的強硬手段往往令人發笑,他們顯得毫無風度可言。一群山姆大叔一面猛捶桌子,一面大吼大叫,滔滔不絕地陳述自己的優勢,產品性能如何可靠,價格如何優惠,等等。當然,性能的可靠僅僅是以他們自己的觀點來看的,價格的優惠也是可以比較出來的。如果這些不能奏效,那么對簿公堂,通知談判破裂以至發出最后通牒,這些都是他們的一貫做法。美國式的談判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與一些美國人的性格特點有關。美國人的個人主義情緒十分濃厚,一些人一切以自我為中心。這種意識上的自我中心論,在行動上體現出來就是不擇手段地利用他人的成果達到自己的目的,甚至不惜犧牲他人。別人在他們眼里根本無足輕重,他們也不顧忌別人的自尊心。如果有誰在競爭中失敗了,美國人會認為他們自己做得不夠,自己表現得不夠,他們會認為他應該重整旗鼓,以期在下一輪的競爭中反敗為勝。
..提高口才4責任編輯:飛雪 閱讀:人次
除了熱情歡快的氣氛,啤酒和美食也是啤酒節的重點。在這里,巴伐利亞的飲食風格――大碗喝酒大口吃肉體現得淋漓盡致。啤酒節上最常見的啤酒杯一杯一升,最常見的菜肴是一根烤豬肘或者半只烤雞,但這些并不是啤酒節特供。
去班貝格(巴伐利亞地區一個漂亮的小城)的時候,同事在餐前曾經打趣提醒我,我們要開始品嘗巴伐利亞風格的美食了――每頓飯一公斤肉!這種飲食風格似乎也與巴伐利亞地區人們健壯的體型能夠呼應起來――在啤酒節上時常能看到一個女服務員端著十大杯啤酒呼嘯而過。然而巴伐利亞絕不是德國唯一嗜肉的地區,據統計,德國是世界上人均消耗豬肉最多的國家,年人均消耗豬肉約達65公斤。
如果按照19世紀美國化學家威爾伯?阿特沃特的標準來看,每克脂肪所含的熱量為9千卡――是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的兩倍,同時豬肉又是日常食用肉類中脂肪含量最高的,那么德國這種嗜肉大國想來大胖子應該非常多。
按照世界衛生組織2014年的數據顯示,德國約有20%的人肥胖,同期我國的肥胖比例僅為7%左右。這似乎多少能印證食物所含熱量與肥胖之間的關系。但同時我們在統計數據中也能看到,比德國肥胖問題嚴重得多的國家不在少數,美國就達到30%多。
一方面,其他國家的豬肉消耗雖然不及德國,但總的肉類消耗卻未必少。而且近來更進一步研究表明,以阿特沃特的標準來計算實物的總熱量并不是特別的準確,人體能從食物中獲取的熱量并不是僅僅與食材有關,還與烹飪的方式以及在體內代謝的途徑有關,比如人體要消化蛋白質就首先需要消耗自身能量來讓蛋白酶工作。另一方面,人們也發現,由于飲食習慣誘導的激素失調可能也是引發肥胖的原因之一。
按照這種觀點,當我們的身體內血糖濃度升高時,胰島會分泌大量的胰島素以控制血液中的血糖濃度。為了防止血糖濃度過高,胰島素一方面緊鑼密鼓地忙活著激活各個體細胞上的受體蛋白以通知它們抓緊接收這些寶貴的能量分子,另一方面,胰島素還要把葡萄糖轉變為糖原,同時,為了不讓其他能量分子添亂,胰島素還做了一件令胖子們深惡痛絕的事――命令脂肪細胞存儲脂肪且嚴禁分解。
因此,可以想見,如果吃飯時攝入了大量易于消化的碳水化合物和一些脂肪的話,那些脂肪可真是“浪費”不了。而中國飲食中目前偏好精加工的谷物和淀粉便是易于消化吸收的碳水化合物,如果再回到肥胖的數據上來看,目前的肥胖人口比例雖然不高,但總數已居世界之首,接近一億。所以,雖然我們吃的肉雖不算多,可秋膘都妥妥地貼在了身上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