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主義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2-09-04 21:12:09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資本主義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資本主義論文

篇(1)

二、對資本主義農業污染的現實批判

人類從石器時代過渡到銅器時代和鐵器時代起,農業就在逐步發展。在前資本主義社會,農業生產與生態保護基本處于平衡狀態,人與自然界相處較為和諧,整個生態系統沒有受到根本性的破壞。恩格斯在《英國工人階級狀況》一文中指出“:在使用機器之前,紡紗織布都是在工人家里進行的。妻子和女兒紡紗,作為一家之主的父親把紗織成布,如果他自己不加工,就把紗賣掉?!钡钱a業革命使這種“田園詩”般的生活成為歷史,工人們不得不舍棄這種基本處于自給自足的美好田園生活,被卷進了資本主義這架加速運轉的龐大機器。馬克思通過考察發現,“資本主義農業的任何進步,都不僅是掠奪勞動者的技巧的進步,而且是掠奪土地的技巧的進步。因此,資本主義生產發展了社會生產過程的技術和結合,只是由于它同時破壞了一切財富的源泉———土地和工人?!贝蠊I技術的發展使得農業機器的技術不斷更新,農業機器的技術不斷的發展更新就會生產出更多的產品,破壞更多的土地,出現更多新陳代謝斷裂,最終造成了生態危機的發生。恩格斯指出:“所有已經或者正在經歷這種過程的國家,或多或少都有這樣的情況。地力耗損,如在美國;森林消失,如在英國和法國,目前在德國和美國也是如此;氣候改變、江河淤淺在俄國大概比其他任何地方都厲害?!倍鞲袼拐J為,無論是大工業已形成的資本主義國家還是正在發展工業的資本主義國家,都對環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壞,使得傳統農業、家庭手工業遭到破壞,牧場及森林逐漸消失,自然經濟向貨幣經濟演變。自然界的新陳代謝本是良性循環的,人與自然界的新陳代謝也應該是良性循環的。人們所產生的排泄物以及工業循環產生的廢棄物,應該也是自然界完整的新陳代謝循環的一部分,應當回歸自然界,回歸土壤,投入新一輪的代謝,使得土壤永續保持良性循環。馬克思、恩格斯通過對資本主義農業的考察發現了新陳代謝的斷裂,原本在農業生產過程中,農產品產出后,農場主把一部分剩余的秸稈返回土地,進入土地的自我循環,加上牲畜糞便等農家肥,維持土地肥力。但是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土地“再生產條件”被破壞了,土地的養分在年復一年的輪作中被帶走了,這種新陳代謝斷裂削弱了土地肥力,最終導致土壤危機發生。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生產使它匯集在各大中心城市的人口越來越占優勢,這樣一來,它一方面聚集著社會的歷史動力,另一方面又破壞著人和土地之間的物質變換……這樣它同時就破壞城市工人的身體健康和農村工人的精神生活。”資本主義制度使人口大量匯集在城市的初始目的是凝聚社會勞動力,創造更多的財富。但是人口過度集中卻嚴重破壞了人和土地之間的物質變換,導致資本主義農業出現新陳代謝斷裂。同時,馬克思在批判資本主義對農業造成的危害時還指出:“文明和產業的整個發展,對森林的破壞從來就起很大的作用,對比之下,對森林的護養和生產簡直不起作用?!薄皩Ω鞯淖畛跤绊懯怯幸娴模?,由于砍伐樹木等,最后會使土地荒蕪?!睆鸟R克思的批判中可以看出,資本主義社會文明和產業的發展,使得大量自然生態環境被破壞,樹木被砍伐,植被遭到破壞,最后造成土地荒蕪、水土流失,生態不斷惡化,形成生態危機。

篇(2)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1945年以后),短短幾十年,資本主義生產力取得巨大發展。這種發展不論是速度還是規模都前所未有,影響巨大。這些對于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生產力發展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和研究價值。那么,戰后資本主義生產力到底取得了哪些發展呢?下面就對資本主義生產力發展狀況進行初步的認識。

一、對資本主義生產力發展的認識

首先,經濟方面。戰后資本主義國家在世界經濟發展中處于制約地位,世界經濟中最大的一塊是發達國家經濟。世界經濟展的速度與規模仍在相當程度上受發達國家的制約,并且在國際經濟事務中處于支配地位。今天的世界經濟是由包括各種類型經濟的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參與的全球經濟,不是也不能受哪一部分國家的完全支配。但是,諸如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貿易組織之類的國際經濟機構的活動,諸如國際價格、利率、匯率之類的國際經濟要素的變動,還在一定程度上受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支配。

同時在這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五十多年的歷程中,也并非都是一帆風順,它也經歷了各種坎坷和波折,呈現出螺旋式發展的特點。

其次,科學技術方面。戰后資本主義國家在世界科技發展中處于先進地位。從總體上看,代表當今世界科技水平的主要是西方發達國家。例如,諾貝爾科學獎的95%以上被發達國家的科學家獲得,世界主要科研活動的80%以上掌握在發達國家手中,世界科技和國際技術專利申請的70%以上出自于發達國家,作為第一生產力的科學技術,其在經濟增長中的貢獻率在發達國家高達50%-70%。

最后,勞動者素質方面。在世界勞動者教育素質中處于高層地位。勞動力是生產力發展諸要素中的一個重要因素,發達國家的勞動者教育素質在世界上是最高的。其人均受教育年限在13年以上,比發展中國家高一倍多;適齡人口大學入學率,發達國家高達51%,而發展中國家僅為8%;科學家和工程技術人員占本國人口的比重,發達國家為3.6‰,而發展中國家僅為0.2‰左右。

那么,促使戰后資本主義迅猛發展的動力到底是什么呢?總體看來,促成戰后資本主義生產力發展的原因,主要有外部原因和內部原因兩大類。

二、戰后資本主義生產力發展的原因

(一)外部原因。

首先,科學技術革命對資本主義生產力的影響??茖W技術不是生產力的獨立因素,而是一個滲透因素,在促進生產力發展方面起巨大而全面的推動作用。隨著以原子能的開發與利用,微電子技術等為代表的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興起。知識經濟的到來對資本主義生產力發展起了重要作用。主要表現在對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對資源利用率的提高,對消費生活的刺激等方面。

二戰結束后,世界進入第三次科學技術革命。新科技革命使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產業結構發生歷史性變化。伴隨著科技革命的第一次,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產業結構進入了一個大變化和大調整時期,這主要表現在三大產業比重的分配上。據統計,在1965---1987年中,全部發達國家第一產業的比重從5%下降為3%,第二產業下降為35%,第三產業上升為61%。目前,美國第三產業已達到72%。

80年代以來,發達國家的產業結構又一次發生新的變化,產業結構調整向服務化、高科技化和信息化轉變,第三產業和信息產業迅速發展,以信息產業為主的高科技產業成為國民經濟的主導性產業。以美國為例,目前美國高科技產業的產值在國民生產總值中已占50%以上,其中信息產業就占到30%以上,它表明信息技術產業已超過美國的支柱產業之一的汽車業,成為最大的產業部門。

其次,全球化對資本主義生產力的影響。經濟全球化的本質是資本的全球化。資本的國際運動是資本主義生存和發展的條件。資本主義從19世紀80年代以來的120年的歷史進程,是以壟斷的發展為主線的。整個20世紀,資本主義經歷了從私人壟斷到國家壟斷、由國家壟斷再到國際壟斷的發展過程。壟斷資本的核心是金融資本。當代資本主義經濟最深刻的變化發生在金融領域,而金融全球化則是這一變化的集中表現。金融全球化是資本全球化的樞紐和杠桿。它標志著資本主義發展進人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金融壟斷資本主義。

金融壟斷資本主義是資本對人類社會生產的最高統治。它把生產的社會化又向前推進了一步。金融壟斷資本主義進一步拓展資本主義生存和發展的空間,從而緩和了資本主義經濟矛盾和危機。

最后,經濟全球化背景下,跨國公司對資本主義生產力的影響。跨國公司作為當今世界經濟的主體,大多以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跨國公司為主,跨國公司的經濟活動是全球經濟活動的核心??鐕镜纳a社會化水平的不斷提高,使全球經濟活動中國際生產資本的跨國流動得以延伸。

(二)內部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首先,戰后資本主義國家財政,金融政策的調整,加大了國家宏觀調控的力度,增加了宏觀調控的手段,放松了對金融市場的管制。從而盡量減輕和延緩經濟危機的發生。

其次,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私有制對,生產力發展的束縛,使階級矛盾,社會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緩解,為生產力發展提供了一定空間。如實行工會制,建立高工資,高消費和高社會保障,高福利的制度。

最后,在理論研究方面。近年,資本主義發達國家對經濟倫理的研究越來越重視。并不斷用新的理論成果指導資本主義改革實踐,從而從理論高度為資本主義的發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三、基于以上分析,我們對戰后資本主義生產力的發展要有以下幾點認識。

第一、資本主義生產力的發展是不全面不平衡的。資本主義生產力的發展主要集中在20多個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并不是所有的資本主義國家生產力都得到迅猛發展。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只對生產力有阻礙或推動作用,所以,要正確認識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的辯證關系,不能認為只要是資本主義就都能發展生產力,只有資本主義才能發展生產力,把資本主義制度當作生產力發展的萬能法寶是錯誤的。

第二、在知識經濟和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科學技術的發展對生產力發展的促進作用正在不斷放大。我國在科學技術發展上,相對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還有相當的差距。因此,要特別重視科學技術的發展,尤其是要重視科學技術向生產力的轉化。

第三、重視經濟倫理方面的研究,用以反思當今的經濟問題,為經濟發展提供科學理論指導和依據。

第四、從發展趨勢看,隨著生產力自身發展規律的作用(特別是科技進步、產業結構升級的作用),隨著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局部調整,隨著市場經濟體制和運行機制活力的繼續發揮,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生產力將會繼續發展,并在未來相當長的一個歷史時期內保有世界最發達的生產力水平。

第五、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告訴我們,新事物代替舊事物是一個螺旋式上升發展的過程。資本主義不會自動退出歷史舞臺,他也在不斷調整自己,以適應生產力發展的需要。因此,資本主義的消亡還是一個相當長的歷史過程。

參考文獻:

[1]《當代資本主義經濟結構》,李俊,海南大學學報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馬克思、恩格斯,1975年版

篇(3)

貿易意識根植于以自然經濟為基礎的封建觀念,束縛與妨礙著資本主義的發展。但貿易意識只是在經歷了兩次偉大的沖擊之后才逐漸走向成熟的。封建社會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的中心是貶低和否定現實世界與人的價值,貿易的本質在于實現現實的價值,所以說資產階級為適應自身的發展,必須批判陳舊的封建觀念,樹立有利于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新理論和新觀念。解放自身就必然成為早期資產階級的首要任務。這就涉及到此間發生在思想意識領域中的兩次“革命”——文藝復興運動和宗教改革運動。

14至16世紀的文藝復興運動是關于“世界的發現與人的發現”的革命。…它以文學和藝術的形式打破以神和死后生活為中心的傳統觀念,表現了以人和現實世界為中心的思想,歌頌了人的偉大、智慧和能力,以及現實世界的美好和重要,把人的思考和理性從神轉移到人自身,從死后轉向現實的物質世界,有力地打擊了傳統的封建的人生價值觀和財富觀。

宗教改革運動是文藝復興的繼續,是人文主義思想在宗教領域的運用與發展,從教會內部破除了封建的舊觀念,樹立了以人為主題的新思想。特別是其中的加爾文教主張,在上帝的旨意下,要想發財致富,就要漂洋過海,開拓殖民貿易,經營工商業,從中牟取暴利,建立正教合一的資產階級共和國,推行民主制度,為有產者謀利是每一個教徒應走的途徑。所以,西歐人們的思想深受加爾文教的影響——走上致富的道路就要對外和發展貿易。這種教義的主張對資本主義的成長是十分有利的。

本文僅以荷蘭和英國的國內國際情況來分析其資本主義是怎樣在貿易意識的影響下走上國際貿易和遠程貿易途徑的。

曾經繁榮一時的安特衛普城是尼德蘭(荷蘭前身)通過貿易發展本國工商業的很好例證。安特衛普城在16世紀成為尼德蘭的呢絨工業中心,也是國際紡織品貿易中心。安特衛普城也是歐洲的商業和金融中心,是香料、胡椒等東方商品的集散地,其貿易額占全國對外貿易總額的70%一80%,對尼德蘭整個社會經濟的前景無疑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16世紀,安城由于社會和自然變故而衰落,北方的阿姆斯特丹和萊頓繼起為西歐紡織業中心和國際貿易中心,尼德蘭的資本主義工商業繼續得到發展。l3尼德蘭的海運業是其開展國際貿易的另一支柱。l6~17世紀,尼德蘭的海運能力在歐洲首屈一指。1601年駛入倫敦港的船只共有714艘,其中荷蘭有360艘,占半數以上,英國自己只有207艘。到1670年,荷蘭船只運載量達到56.8萬噸,比西班牙、葡萄牙、法國、德國、英國和蘇格蘭的船只運載總和還要多。從波羅的海到北海,從大西洋到地中海,到處都有荷蘭船只的帆影??梢哉f,西歐、中歐與北歐的廣大市場為尼德蘭工商業的發展提供了方便的條件。由此可見,尼德蘭在歐洲國家間開展的國際貿易是其資本主義發展的一條重要途徑。

歐洲資本主義得到長足發展的另一國家是英國。隨著英國社會經濟的變化,為了發展海外貿易,在王室支持下于15世紀初成立了原料批發公司和商人冒險公司,分別經營羊毛與粗呢的出口貿易。他們與大陸許多國家有著直接的聯系,隨著羊毛輸出的日益減少和呢絨輸出的穩步上升,原料批發公司逐漸衰落,商人冒險公司成為15—16世紀英國最大的海外貿易壟斷組織。16世紀,英國的對外貿易組織除了商人冒險公司外,還有莫斯科公司,專營對俄國及中亞的商業;利凡特公司,進行地中海的貿易,布里斯托爾與南安普頓的商船帶著毛織品和錫等特產遠航至里窩那、西西里、克里特、塞浦路斯,最后抵達敘利亞的貝魯特和特里波里。英國的貿易活動促進了歐洲的經濟發展,但最主要的是有力地推動了本國資本主義的成長步伐,同時也刺激了同時期英國對海外貿易的發展。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17世紀以前荷蘭和英國國際貿易的繁榮。但很明顯,區域性強仍是其主要的特征。隨著其國內工商業的發展和資本主義成長的需要,單純的國內市場根本不可能滿足其需要,就連區域性的國際市場也是有很大局限的。于是,更為擴大的市場與更為豐富的原料成了資本主義追求的首選。遠程貿易成為必然,且在以后資本主義的追求過程中得到了充分的發展,而且在促進資本主義成長的過程中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16世紀,全球范圍的世界市場逐漸形成。但其發展存在著嚴重的不平等,帶著強烈的侵略與被侵略,掠奪與被掠奪,奴役與被奴役,并且帶著血腥的味道。新的世界市場是人和區域性市場不可比擬的,它為成長中的資本主義提供了大量的資金積累和廉價的勞動力以及豐富的原料。遠程貿易恰好是這一過程的載體和加速器。

16世紀末、l7世紀初,尼德蘭在資產階級革命時期及其之后不失時機地把目光投向了剛剛形成的世界市場。1598至1599年,荷蘭船隊駛抵東南亞的摩鹿加群島,染指香料貿易。從1599至1602年,荷蘭共派出5l艘船只到東方,并于1602年組成了“聯合東印度公司”,經營亞洲貿易。1624年至1661年占據中國臺灣,壟斷中日間的中介貿易,切斷中國與菲律賓的經濟往來。荷蘭在17世紀完全獨占了菲律賓以西的南洋的貿易,成為亞洲市場的霸主。荷蘭殖民地多為零星的孤島且為重要的通商道口,進而形成一個龐大的貿易網絡,且水域居多更易發揮其航運業的優勢。

東印度公司每年派遣大批船只駛往亞洲。1602年至1625年平均每年10艘,1626年至1670年平均每年22艘,1671年至1675年平均29艘。1602年至1782年,東印度公司分給股東的紅利總共達到23200萬荷蘭盾,為最初股金的36倍。其中1634年以后,公司各股東的紅利平均為股本的18%,從1715年開始的6年內,平均利潤率為40%,在安汶島與班達島的香料貿易中,利潤竟高達5O一75%。這些巨額利潤成為荷蘭資本積累的重要來源。這些資本返回到歐洲,為西歐區域經濟的繁榮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加快了資本主義成長的步伐。

篇(4)

隨著劇變和當代資本主義各國的平穩發展,世界社會主義面臨著十分嚴峻的挑戰。一時間,資本主義制度全勝論,社會主義無望論,歷史趨勢改變論,全盤西化論等在國內外驟然出現,沸沸揚揚。當代資本主義究竟有沒有變化?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只有真正搞清這些問題,才能為探索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的問題和世界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問題提供真實而可靠的依據。因此,深入考察當代資本主義的發展趨勢,是對世界社會主義的發展前途和發展道路做出科學判斷的前提條件,筆者試圖運用哲學的一些基本原理和基本觀點對當代資本主義的發展趨勢作一些淺顯的分析和思考。

一﹑當代資本主義發展趨勢的觀點綜述

關于當代資本主義的發展趨勢,目前著述頗多,觀點各異。較有代表性的觀點主要有以下三種:

其一,認為當代資本主義的性質(無論是根本性質還是非根本性質)沒有變化,有的只是剝削形式和統治措施上的改變。他們聲稱:“資本主義社會確定發生了變化,這是有目共睹的事實,但這些變化只是使資本主義面貌發生了變化”?!百Y本主義社會固有的矛盾一個也沒有解決,有的只是改變了矛盾的外部形態”?!案F人越來越多,街頭巷尾比比皆市”。

其二,認為當代資本主義的變化是恢復了“青春活力”,是資本主義制度的“自動均衡”。他們認為,經過調整的資本主義已進入了“豐裕社會”,富裕到了“死于食物太多的人要比餓死的還要多”?!柏S裕遞增的影響”使人們有了“幸福和諧的追求”。

其三,認為當代資本主義社會中,已產生了一些社會主義因素。這包括:“合作工廠仍然存在”;“農民自己組織的生產﹑供銷﹑信貸等合作社”;“社會保障制度”;“三大差別的消失”;“社會服務機構的發展”等等。

對以上三種觀點,筆者認為,前兩種觀點均未能正確地揭示當代資本主義的發展趨勢,因而也不可能對當代資本主義的發展趨勢作出客觀正確的判斷。第三種觀點則代表了當前我國理論界﹑學術界對當代資本主義發展趨勢研究的最新成果。它較為深刻地揭示了當代資本主義的發展趨勢,并在此基礎上做出了較為正確的判斷。

二﹑當代資本主義發生了部分質變

面對當代資本主義紛繁復雜的發展趨勢,究竟應當如何認識?與上述觀點不同,筆者認為,當代資本主義的發展趨勢表明當代資本主義出現了部分質變。辯證唯物主義認為,在事物的發展進程中,存在著這樣一種發展變化形式:即事物在總的量變過程中,會出現一些部分質變,經過諸多部分質變的中間環節,最終突現根本質變。所謂資本主義發生了部分質變,是指在資本主義的根本性質尚未改變的前提下,資本主義的非根本性質﹑非基本矛盾已有所改變;在資本主義的根本經濟制度和政治制度尚未改變的前提下,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社會關系和上層建筑則出現了局部的改變;在資本主義社會內,,一些資本主義剝削制度的固有因素在消失,一些資本主義剝削制度的否定因素或社會主義因素在生成并發展;“社會主義入口”的特征日益增多。

大量的實際資料表明,當代資本主義的根本性質沒有改變,但其非根本性質和非基本矛盾則有所改變,從而“限制舊的社會制度的個別壞的方面,限制舊的社會制度的個別極端的表現”。(《斯大林選集》下卷P35)這主要表現在:(1)在生產資料私人占有依然為基礎的條件下,出現了資本占有形式的社會化傾向。國有經濟﹑利害攸關者經濟﹑合作者經濟﹑股權分散化﹑職工股份所有制經濟形式的出現,都是資本占有形式社會化的例證。(2)在剩余價值規律依然起作用的情況下,出現經濟運行有序化,可調控的傾向。當代資本主義的社會生產是有序的﹑可調控的,在有些國家還實行經濟計劃化。它不再具有無政府的特征。(3)在貧富兩極分化依然存在的情況下,出現了收入分配兼顧公平的傾向,在有些國家出現了收入分配相對均等化的傾向,貧富差距擴大的趨勢和幅度得到了限制。(4)在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的階級對立依然存在的情況下,出現階級結構的新變化。有些國家的工人階級開始中產階級化,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有對立和斗爭,亦出現了對話與合作,勞資談判制度,共同決定制度已較為普及。同時,階級的分野也出現了非固定化和復雜化的傾向。(5)在國家依然是階級壓迫的暴力機構的情況下,也出現了作為公共管理機構的職能日益突出的傾向。當代資本主義國家不僅具有“理想總資本家”的特征,它服務于全社會,服務于全民的特征也越來越多。

當然,當代資本主義的部分質變,并非根源于資產階級階級本性的改變。它是工人階級及其政黨上百年不懈斗爭的結果;是社會生產力和科學技術迅速發展,從而對資本主義構成強大推動力的結果;也是社會主義蓬勃發展,優越性初步得以顯示,進而對資本主義產生重要影響的結果。

三﹑當代資本主義制度的內在否定

當代資本主義社會發生了部分質變,不僅不是資本主義制度具有合理性和恒久性的印證,恰恰相反,這種變化正好說明資本主義制度因存在無法克服的內在矛盾和社會問題而注定要通過部分質變的方式來否定自身,逐步向新社會制度嬗變。

當代資本主義社會發生了部分質變,事實上是無產階級否定資本主義制度的特殊結果,是資本主義衰落的特殊形式,是社會主義必然性的特殊表現。在這種部分質變的過程中,與其說資本主義的自我肯定因素在增長,不如說它自我否定因素和社會主義因素在生成和擴張。其中,國有經濟﹑合作制經濟﹑利害攸關者經濟等是私有制經濟的否定因素;國家對經濟的有序調節是無政府狀態的否定因素;社會福利制度及有些國家收入分配的相對均等化,是貧富分化的否定因素;共同決定制度﹑企業民主管理則是階級壓迫的否定因素。這些自我否定因素的生成及發展,無疑會促使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的方向轉變。

與此同時,在當代資本主義社會內部,社會主義因素也在生成和積聚。辯證唯物主義認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惟一標準,事實勝于雄辯。一個論斷是否成立,不能只看它的邏輯分析和理論求證是否精當,是否符合經典作家的論述,更為重要的是看它是否符合客觀實際,能否經得住現實實踐的驗證。當代資本主義的現實實踐證明,二戰后當代資本主義已經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其明顯的特征之一,就是當代資本主義的母體內出現了社會主義因素。這主要表現在:(1)以國有經濟﹑合作經濟﹑職工股份所有制經濟為主要標志的資本占有形式的社會化。(2)以共同決定制度﹑民主管理制度為標志的企業管理社會化。(3)以政府宏觀調控﹑計劃調節為標志的經濟運行的有序化﹑計劃化。(4)以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為標志的社會生活福利化。(5)以城鄉一體化為標志的三大差別逐步弱化。(6)以國家強化公共事務管理職能為標志的國家職能的社會化。這些社會主義因素的生成足以證明,當代資本主義部分質變的實質不是資本主義的自我完善,而是當代資本主義制度的內在否定,是當代資本主義孕育新社會因素的嬗變。

資本主義在當代的這些新的發展和變化,是資本主義不斷反思自己所進行的一種生產關系上的局部變革,這一變革實際上意味著“社會主義因素”正作為資本主義母體內部的否定力量改變著資本主義,從而為社會主義最終取代資本主義作著某些必要的準備,也進一步印證了社會主義必將代替資本主義的歷史大趨勢。

參考文獻:

[1]黃安淼主編:當代資本主義的發展與[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P7;

篇(5)

隨著劇變和當代資本主義各國的平穩發展,世界社會主義面臨著十分嚴峻的挑戰。一時間,資本主義制度全勝論,社會主義無望論,歷史趨勢改變論,全盤西化論等在國內外驟然出現,沸沸揚揚。當代資本主義究竟有沒有變化?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只有真正搞清這些問題,才能為探索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的問題和世界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問題提供真實而可靠的依據。因此,深入考察當代資本主義的發展趨勢,是對世界社會主義的發展前途和發展道路做出科學判斷的前提條件,筆者試圖運用哲學的一些基本原理和基本觀點對當代資本主義的發展趨勢作一些淺顯的分析和思考。

一﹑當代資本主義發展趨勢的觀點綜述

關于當代資本主義的發展趨勢,目前著述頗多,觀點各異。較有代表性的觀點主要有以下三種:

其一,認為當代資本主義的性質(無論是根本性質還是非根本性質)沒有變化,有的只是剝削形式和統治措施上的改變。他們聲稱:“資本主義社會確定發生了變化,這是有目共睹的事實,但這些變化只是使資本主義面貌發生了變化”。“資本主義社會固有的矛盾一個也沒有解決,有的只是改變了矛盾的外部形態”。“窮人越來越多,街頭巷尾比比皆市”。

其二,認為當代資本主義的變化是恢復了“青春活力”,是資本主義制度的“自動均衡”。他們認為,經過調整的資本主義已進入了“豐裕社會”,富裕到了“死于食物太多的人要比餓死的還要多”?!柏S裕遞增的影響”使人們有了“幸福和諧的追求”。

其三,認為當代資本主義社會中,已產生了一些社會主義因素。這包括:“合作工廠仍然存在”;“農民自己組織的生產﹑供銷﹑信貸等合作社”;“社會保障制度”;“三大差別的消失”;“社會服務機構的發展”等等。

對以上三種觀點,筆者認為,前兩種觀點均未能正確地揭示當代資本主義的發展趨勢,因而也不可能對當代資本主義的發展趨勢作出客觀正確的判斷。第三種觀點則代表了當前我國理論界﹑學術界對當代資本主義發展趨勢研究的最新成果。它較為深刻地揭示了當代資本主義的發展趨勢,并在此基礎上做出了較為正確的判斷。

二﹑當代資本主義發生了部分質變

面對當代資本主義紛繁復雜的發展趨勢,究竟應當如何認識?與上述觀點不同,筆者認為,當代資本主義的發展趨勢表明當代資本主義出現了部分質變。辯證唯物主義認為,在事物的發展進程中,存在著這樣一種發展變化形式:即事物在總的量變過程中,會出現一些部分質變,經過諸多部分質變的中間環節,最終突現根本質變。所謂資本主義發生了部分質變,是指在資本主義的根本性質尚未改變的前提下,資本主義的非根本性質﹑非基本矛盾已有所改變;在資本主義的根本經濟制度和政治制度尚未改變的前提下,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社會關系和上層建筑則出現了局部的改變;在資本主義社會內,,一些資本主義剝削制度的固有因素在消失,一些資本主義剝削制度的否定因素或社會主義因素在生成并發展;“社會主義入口”的特征日益增多。

大量的實際資料表明,當代資本主義的根本性質沒有改變,但其非根本性質和非基本矛盾則有所改變,從而“限制舊的社會制度的個別壞的方面,限制舊的社會制度的個別極端的表現”。(《斯大林選集》下卷P35)這主要表現在:(1)在生產資料私人占有依然為基礎的條件下,出現了資本占有形式的社會化傾向。國有經濟﹑利害攸關者經濟﹑合作者經濟﹑股權分散化﹑職工股份所有制經濟形式的出現,都是資本占有形式社會化的例證。(2)在剩余價值規律依然起作用的情況下,出現經濟運行有序化,可調控的傾向。當代資本主義的社會生產是有序的﹑可調控的,在有些國家還實行經濟計劃化。它不再具有無政府的特征。(3)在貧富兩極分化依然存在的情況下,出現了收入分配兼顧公平的傾向,在有些國家出現了收入分配相對均等化的傾向,貧富差距擴大的趨勢和幅度得到了限制。(4)在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的階級對立依然存在的情況下,出現階級結構的新變化。有些國家的工人階級開始中產階級化,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有對立和斗爭,亦出現了對話與合作,勞資談判制度,共同決定制度已較為普及。同時,階級的分野也出現了非固定化和復雜化的傾向。(5)在國家依然是階級壓迫的暴力機構的情況下,也出現了作為公共管理機構的職能日益突出的傾向。當代資本主義國家不僅具有“理想總資本家”的特征,它服務于全社會,服務于全民的特征也越來越多。

當然,當代資本主義的部分質變,并非根源于資產階級階級本性的改變。它是工人階級及其政黨上百年不懈斗爭的結果;是社會生產力和科學技術迅速發展,從而對資本主義構成強大推動力的結果;也是社會主義蓬勃發展,優越性初步得以顯示,進而對資本主義產生重要影響的結果。

三﹑當代資本主義制度的內在否定

當代資本主義社會發生了部分質變,不僅不是資本主義制度具有合理性和恒久性的印證,恰恰相反,這種變化正好說明資本主義制度因存在無法克服的內在矛盾和社會問題而注定要通過部分質變的方式來否定自身,逐步向新社會制度嬗變。

當代資本主義社會發生了部分質變,事實上是無產階級否定資本主義制度的特殊結果,是資本主義衰落的特殊形式,是社會主義必然性的特殊表現。在這種部分質變的過程中,與其說資本主義的自我肯定因素在增長,不如說它自我否定因素和社會主義因素在生成和擴張。其中,國有經濟﹑合作制經濟﹑利害攸關者經濟等是私有制經濟的否定因素;國家對經濟的有序調節是無政府狀態的否定因素;社會福利制度及有些國家收入分配的相對均等化,是貧富分化的否定因素;共同決定制度﹑企業民主管理則是階級壓迫的否定因素。這些自我否定因素的生成及發展,無疑會促使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的方向轉變。超級秘書網

與此同時,在當代資本主義社會內部,社會主義因素也在生成和積聚。辯證唯物主義認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惟一標準,事實勝于雄辯。一個論斷是否成立,不能只看它的邏輯分析和理論求證是否精當,是否符合經典作家的論述,更為重要的是看它是否符合客觀實際,能否經得住現實實踐的驗證。當代資本主義的現實實踐證明,二戰后當代資本主義已經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其明顯的特征之一,就是當代資本主義的母體內出現了社會主義因素。這主要表現在:(1)以國有經濟﹑合作經濟﹑職工股份所有制經濟為主要標志的資本占有形式的社會化。(2)以共同決定制度﹑民主管理制度為標志的企業管理社會化。(3)以政府宏觀調控﹑計劃調節為標志的經濟運行的有序化﹑計劃化。(4)以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為標志的社會生活福利化。(5)以城鄉一體化為標志的三大差別逐步弱化。(6)以國家強化公共事務管理職能為標志的國家職能的社會化。這些社會主義因素的生成足以證明,當代資本主義部分質變的實質不是資本主義的自我完善,而是當代資本主義制度的內在否定,是當代資本主義孕育新社會因素的嬗變。

資本主義在當代的這些新的發展和變化,是資本主義不斷反思自己所進行的一種生產關系上的局部變革,這一變革實際上意味著“社會主義因素”正作為資本主義母體內部的否定力量改變著資本主義,從而為社會主義最終取代資本主義作著某些必要的準備,也進一步印證了社會主義必將代替資本主義的歷史大趨勢。

參考文獻:

[1]黃安淼主編:當代資本主義的發展與[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P7;

篇(6)

關于“資本主義精神”的產生和發展的問題,自從韋伯提出“資本主義精神”這一概念以來,學術界就有了許多的爭議和看法。韋伯認為宗教力量(其實就是新教)在資本主義精神形成中扮演著主要和關鍵的角色,但同時也承認資本主義精神的產生還受其它力量的影響。那么,“資本主義精神”到底是如何產生和發展的呢?

1“資本主義精神”根源的歷史追溯

1.1猶太教徒與新教徒的功利主義精神比較

對于韋伯的新教倫理促成資本主義精神產生的邏輯推理,最富影響力的支持莫過于對不同群體對成就需要的比較研究。麥克萊蘭就指出:①新教改革運動強調的是在生活的各個方面要自力更生,而不是依賴別人;②信仰新教的父母改變了培養兒童的方法,教他們自力更生和獨立自主,從而導致孩子具有更強烈的獲取成就的需要;③更為強烈的獲取成就的需要會導致經濟活動的迅速發展,而這就是資本主義精神。而格哈特•倫斯基則對人們對工作的愿望、抱負和態度的相應特點進行了研究,他的研究結果是:“(最向上進取的)是猶太人,第二是新教徒,……”這意味著,猶太人比新教徒還要積極進取,還要注重個人成就。而此現象用宗教改革或新教倫理是難以解釋的。那么,猶太教徒更為進取、更為理性的功利主義傾向源自何處呢?

猶太人自中世紀到20世紀中葉一直是個流浪的民族,沒有國土,信仰單一,受到其他民族和國家的歧視。猶太教的教義就是天主教《圣經》中的《舊約》,和天主教義如出一轍,這個宗教千百年來也沒有進行類似于基督教的改革,我們自然無法用來闡釋猶太人積極進取的行為導向的根源。同時,古猶太國的遺跡中也難以發掘出這個民族擅長商業、積極進取精神的痕跡。結合猶太民族的發展歷程分析,其實猶太人積極進取精神的形成根本上還是與他們的流浪生活狀況有關的。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他們失去了自己的土地,無法耕種糧食,這樣就斷絕他們建立王國和進行農業生產的可能,他們只能客居在他鄉,從事封建社會中的末業-商業?;诳途铀l所帶來的生活不穩定感和所受到的排擠,及落后就會淪為宗主國人民的奴隸的現實,猶太人對自身積極進取重要性的感受更為迫切。久而久之,這個民族形成了行商的傳統,有了一套完善的行商道德,這就是猶太人擅長商業的根源。猶太人正是因為其獨特惡劣的生活環境,使他們的積極進取的素養遠高于其他民族和其他宗教信徒?;谝陨戏治隹芍噍^與宗教教義影響,惡劣的生存狀況同樣可以激發人的向上動機,甚至在更多情況下比宗教教義的影響更為顯著。

1.2韋伯的“資本主義精神”的主要體現者分析

對于“資本主義精神”的體現者,韋伯有其獨特的觀點。他指出:“商業貴族中那些具有資本主義性質的企業家既不是我們在此稱為資本主義精神的唯一體現者,也不是這種精神的主要體現者。只有那些處于上升時期的工業中產階級才體現了資本主義精神?!盵1]23如果說韋伯的觀點完全正確,那么為什么只有中產階級才是這種精神的主要載體和主要奉行者呢?難道當時社會各階層中僅僅只是中產階級信仰新教所致嗎?

通過對當時社會的分析可知,收入水平上的三個階級在上并無差異,而也并不是以收入水平來分層的?;谏衔牡姆治鏊悸?,我們同樣可以從當時三個階級的生活處境中得到上述問題的答案。13-16世紀的無產階級缺乏經濟基礎,經濟上還是依附著地主和新生的資產階級,沒有自己的產業,在工作中他們仍持著一種被迫的態度(正如韋伯在計件工資制下發現到的雇工的情況一樣),當然那種宏遠的功利欲望就很難提起。同時也由于大多數無產階級教育文化水平低,所以他們的精神只能還停留在前資本主義時期的麻木不仁和逆來順受狀態,這種精神思想就是在現代還流傳的“小農意識”、“小市民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生活處境下無產階級要完全具備資本主義精神是不可能的。轉而再來看看當時的大資產階級和貴族。這部分人群大多在當時已經學會了用工商業來壯大自身的經濟實力以壯大其總體實力,似乎頗有些“積極進取”的“資本主義精神”。但是他們的獲利很多情況下是靠政治扶植、人緣關系和戰爭掠奪等非理性方式達成的,自然大資產階級也不能成為韋伯所說的資本主義精神的體現者了。反觀韋伯所說的中產階級,這部分人在14世紀初主要是指中小地主和城市家庭作坊主以及小商人。他們有一定的經濟基礎和文化知識水平,從而使他們一定程度上具備了實現自身欲望的能力和空間。由于當時總的社會生產水平還不高,中產階級的生活水平無法令其滿足,而他們又缺乏像大資產階級和貴族一樣的政治經濟特權,他們如果不努力進取實現人生的攀升,自己和后代就很有可能淪為無產階級。正是在這種生活情境下,這些所為的工業中產階級在新航路開辟之后,面臨社會需求急劇增多的機會,他們積極進取,在沒有特權的情況下,理性的遵守王國法律和商業道德,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資本主義理性經營方式,最終也因此形成了成熟的“資本主義精神”。因此,與上文一樣,筆者認為艱難的生活情景是催生“資本主義精神”質的形成的主要動力之一。

1.3“資本主義精神”產生的真正來源

正如上文所說,韋伯的“資本主義精神”實質有二:其一是積極進取的功利主義精神,其二是理性對待功利的態度。而人類生來就有對功利的欲望,而對事物持客觀理性的看法至少在古希臘和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就已存在。古希臘的哲學和自然學家們已經會用一些自然現象來客觀理性的解釋世間萬物。而在我國古代荀子的“至天命而用之”的言論已顯示出古人對待事物客觀理性的態度。因此,可以說“資本主義精神”在人類社會出現不久就有了零碎的影子。轉

那么古時“資本主義精神”的零碎影子是何時及如何被整合為一個現代意義上的“資本主義精神”呢?筆者認為貫穿其中的是人類改善自身生存狀況的努力和外部經濟環境的變化。歐洲歷史發展進程中,自羅馬帝國時期一直到中世紀,人們的生活環境惡劣,生活總體水平一直不高。且當時各國君主大都不重視經濟發展,王朝戰爭時有發生,經濟發展非常緩慢,人們生活狀況的改善或者說欲望的滿足大多采取奪取這種非理性的手段。因此,這一時期的工商業者既要想實現人生的功利欲望,又須用理性的態度去對待這一問題是不現實的,“資本主義精神”也就缺乏成熟的條件。直到13-16世紀,地中海沿岸的商業得以迅速發展,而后新大陸的發現又開辟了新航線,這些都促成了資本主義經濟的初步繁榮。資本主義手工工場逐漸形成,借貸記賬法這一新型核算方法也出現了,銀行、公司等一系列的理性商業機構產生了,這就標志著理性的資本主義精神質的形成。與之相隨的是同期的宗教改革運動爆發,隨之產生的新教倫理不可否認在西歐很多地區對人的精神意識產生了重大的影響。但是脫離時代所處的經濟情景,要把人群信仰的改變看成是一種人類行為動機產生的主要動力,其結論是難以成立的?;隈R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低物質生活水平時期的人類是不會把諸如對上帝的虔誠等情感需求放在個人需求的首位的,他們的物質需求顯然要排在對上帝的精神需求之前。因此,筆者認為在宗教改革影響之外,資本主義精神產生的根源最主要還在于當時中產階級仍舊低下的生活水平,以及新航路開辟以來社會需求增加的刺激所致。

2“資本主義精神”盛行的土壤——美國

在《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的背后,是韋伯對美國經濟后來居上原因的分析,韋伯甚至將美國稱為“‘資本主義精神’盛行的土壤”。韋伯認為美國國民普遍信仰基督新教,有著富蘭克林式“資本主義精神”的支持,使其人民理性的奮斗,最終創造了經濟上的奇跡。但是為什么韋伯就能論斷這種進取并且及其理性的“資本主義精神''''是受到了新教倫理的決定性影響才最終形成的呢?美國騰飛時期的西歐主要國家除意大利外都接受了這種宗教倫理,為什么整個西歐卻被美國所超過呢?清教禁欲主義只是給了正當地獲取財富一個通行證,正如上文所述,美國資本主義精神勃發的原因除了宗教改革的影響之外,還在于其具有一些社會優勢。超級秘書網

新生的美利堅民族社會整體發展水平要遠低于當時的世界中心—西歐。在沒有奴隸封建社會的經歷下,其人民的社會分層也沒有西歐那么明顯和嚴重,因此其社會的主要組成部分是中產階級。而中產階級的生活水平普遍較低,這主要是源自當時美國社會總體社會生產水平不高所致。在諸如“西進運動”、“門羅主義”(這里是表示美國對美洲地區的經濟殖民主義政策)的刺激下,美國經濟發展得以擁有了廣闊的市場。美國政府又把經濟作為國家發展的第一要務,使經濟發展很少受到其他方面的影響。在以上因素的刺激下,美國的經濟得以快速發展起來。美國的中產階級在這種物質刺激下,自然就不自覺的成為了最具“資本主義精神”的體現者。而由于中產階級占了美國社會的絕大部分,這種階層精神就逐漸成為了整個社會的精神。這種積極進取而又理性的精神成為了整個社會的一種精神氣質,隨之促進了美國社會的發展,美國社會也就進入了一個“資本主義精神”與經濟發展互相促進的良性循環,美國的經濟奇跡由此誕生。與之相對應的是同樣作為過英國殖民地,也同樣廣受清教主義影響的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則缺乏這樣的廣闊市場,導致整個社會的精神色彩也就沒有美國社會那么上進和理性,從而“資本主義精神”沒能在這些國家廣泛傳播。至此,除宗教影響外,中產階級較低的生活水平、廣闊的市場需求刺激是“資本主義精神”成熟和量的傳播所必不可少的。

3結語

本文并不是對韋伯觀點的全盤否定,也并不是和一些反對韋伯觀點的學者站在一邊。筆者只是用一種回顧歷史的手段,來闡述自身關于“資本主義精神”產生的一些新的看法。筆者認同新教倫理在資本主義精神產生過程中的重要作用,但并不認為其是這種精神產生的支配力量。宗教改革只是歐洲在資本主義發展史上的一個特殊歷程,它只能代表對“資本主義精神”在歐美的特殊作用,而這種特殊作用也只可能是輔助作用。因為本來就是精神上的,它沒有個人欲望和經濟刺激來的那么實際,那么有分量。通過對人類歷史的回顧和美國作為資本主義精神盛行的土壤的歷史背景分析,作者認為:除宗教影響外,中產階級較低的生活水平、廣闊的市場需求刺激是“資本主義精神”成熟和量的傳播所必不可少的。

篇(7)

國際法的國本主義傳統以為標志,對國際社會進行條塊分割,并為國際法體制設定基點及尺度,在全球融合的經濟背景下,已無法滿足國際法治秩序實現的合法性和正當性要求。這不僅推動應然國際法在基本價值取向上突顯可持續發展和人類利益,向一切以保護人的尊嚴及權利為宗旨和依歸,以自由、平等、人權、正義等價值為目的演進;同時也在實然國際法規范上得到廣泛實現,個人的存在與發展得到大量國際法人本規范的確認和保護,非政府間國際組織在參與國際法形成與運作過程的作用日漸加強,國際法在建立和完善國家間共處與合作的和平發展秩序的基礎上更加致力于自身人本秩序的建構,展現出一幅“人本主義”的圖景。國際法價值理念的升華和制度結構的重置無疑會向投資領域全面滲透,對新國際投資秩序的構建和完善產生重大影響。

一、國際投資條約人本價值取向的突顯

(一)雙邊投資條約削弱東道國投資管轄權

國際投資的法制化發展在多邊立法平臺欠缺的情況下首先在雙邊層面取得了重大突破。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際投資協議的全球性體系迅速擴大,雙邊投資條約出現了“加速度”發展的態勢,一個龐大的雙邊投資條約網絡正在展開。這在全球性、綜合性多邊投資規則體系幾度“流產”的條件下,以國際契約的方式實現促進和保護外資的功能,為投資領域國際法律新秩序的形成提供基礎動力。但晚近雙邊投資條約呈現出高水平的投資自由化規則、強有力的投資保護以及國際化的爭端解決程序的發展特點,東道國建立在國際法賦予一國屬地管轄權基礎上的外資管轄權凸顯弱化趨勢,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東道國投資準入決定權受到侵蝕。隨著晚近各國以自由化為取向的外資法改革的推廣以及具有自由化性質的投資條約實踐的普及,投資準入自由化漸趨成為世界性投資立法趨勢,無論是世界銀行《外國直接投資待遇指南》倡導將開放投資準入作為外資立法目標,還是美式雙邊條約關于國民待遇適用于投資準入階段的規定;從《能源條約》關于成員國應當在國民待遇或最惠國待遇基礎上給予外資自由準入的軟規則,到北美自由貿易協定關于外資設立的國民待遇和最惠國待遇的規定,直至MAI的準入自由化規則,都昭示著各國自主施行投資措施時代的終結,東道國制定限制性投資準入措施的權利不再是本國政府自由決定的事項,而會更多的納入跨國投資國際法制的約束范圍。

2.國家在投資領域中的違約行為上升為國際不法行為的可能性增強。在投資運營的待遇上,依據聯合國貿發會議的解釋,投資自由化的主要特征和要求所在就是外國投資者待遇標準的提高。“國際法最低待遇標準”的引入使投資領域契約責任的承擔具備上升為國際責任的便利渠道,外國投資者可據此尋求對抗東道國的特權地位。

3.國家對外資經濟的管理職權被架空。在晚近BIT的發展進程中出現了一個重要傾向,就是無論在東道國外資準入的審批程序還是外資的運作過程中,都禁止對投資者施加諸如出口配額、當地成分、技術轉讓等履行要求作為準入和運營的附加條件,以開放性的準入和運營方式激發投資者的積極性,并防止規避法律現象和腐敗行為的滋生和蔓延,這無疑使東道國借助履行要求引導外資符合本國經濟發展目標的權力受到封殺。

4.國家根據原則所享有的國有化權利遭到剝奪。20世紀90年代,當完全排斥國際規則、固守國家原則的卡沃爾主義在越來越多自由化性質的BIT巨大沖擊下行將就木的同時,代表海外投資者利益、以“充分、及時、有效補償”為核心特征的赫爾補償原則,卻借此獲得無限發展的空間,成為對“合法性”征收與國有化措施設置的適用前提,在事實上剝奪了東道國在征收和國有化上的固有權利。這使得經濟實力薄弱的國家當全球經濟出現全面衰退,需要借此擺脫經濟危機并實現對本國經濟命脈控制的時候,面臨受制于人的危險境地。

(二)社會公益在國際投資條約中受到關注

國際投資立法不僅關系到締約方之間權利義務的分配和利益的平衡,同時如果缺乏對社會公共利益的關注而失去社會公眾的信任和支持,必將導致全球經濟一體化或自由貿易區建設進程在日益高漲的質疑、指責中走向沒落。公眾對代表自己行使公共權利的政府機構在處理與外國投資者關系中,是否充分考慮環境、健康、公共安全等因素上具有強烈的知情權要求,這促使國際投資條約在投資爭端解決程序這一保障條約實施的重要環節上開始涉及透明度問題。

1.在參與投資仲裁程序主體范圍上的突破。許多國際投資條約正是因其投資爭端的解決在涉及國家公共利益的敏感領域欠缺非國家主體的有效參與而不斷遭到社會公眾的強烈詬病,透明度成為引發機制無法“取信于民”,產生信任危機的重要根源。眾多非政府組織、代表不同領域公共利益的民間團體紛紛以“法庭之友”的身份介入爭端解決程序,并以向爭端解決機構提供事實信息、法律解釋及相關意見的方式對投資爭端的解決產生影響。這樣,大量投資爭端解決實踐中對“法庭之友”權利和地位一定程度的確認,迫使國際投資條約為非國家實體介入爭端解決程序做出制度安排。

2.國際投資協定的民主化進程加速。對于國際投資條約的締結者,也是投資爭端潛在當事人的非爭端締約方,爭端解決機構如何在實踐中解釋和適用條約內容,關系到確立條約義務是否得以遵守的衡量標準,也成為他們監督和防范外國投資者利用爭端解決機制對東道國國家公共利益造成侵害的重要方式。因此,越來越多的國際投資條約注重對締約方作為非爭端當事方時享有的權利做出精心設計,并在仲裁實踐中對上述權利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說明和完善,以提高國際投資協定實施的民主程度。

二、國際投資立法重心由南北矛盾向公私沖突轉化

(一)早期國際投資立法中旗幟鮮明的南北矛盾

在20世紀80年代以前,東道國基于平等原則對外資擁有絕對的權力,而投資者無法得到任何國際法的保護。作為資本輸出國代表投資者利益的發達國家與作為資本輸入國代表東道國利益的發展中國家之間,存在著嚴重的分歧與對立,雙方紛爭的主要議題集中在對跨國投資的法律保護上,分別代表南北雙方立場的“卡爾沃主義”和“赫爾準則”因此產生。從20世紀80年代起,國際投資關系出現重大變化,發達國家不滿足于確保本國海外投資免受東道國侵害,而是進一步謀求發展中國家清除對外國投資的法律限制,力圖通過將投資問題國際化,使本國投資者盡量擺脫東道國國內法律管轄,以推進投資自由化;而發展中國家則試圖對此進行抵制,并竭力維護其依據國家原則對外國投資進行限制和管理的權利,以排除投資母國借國際法干涉東道國內部經濟事務。

(二)晚近國際投資立法中復雜多變的公私沖突

20世紀90年代以后,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在國際投資中的角色改變交相輝映,進一步促進雙方在國際投資立法中的相互理解和利益趨同,再加上發展中國家為吸引外資而展開異常激烈的國際競爭,使得保護和促進外國直接投資的國內法律基礎設施獲得顯著改善和提高,南北分歧趨于縮小。而日漸密切的國際交流必然導致日趨完備的國際規則,外國投資者享受到BIT及其他法律文件所賦予的“類憲法”的保障與特權,使得東道國與外國投資者之間權利義務極度不平衡,引發外國投資者的私人利益與東道國公共利益之間日顯突出的矛盾。同時,國際投資中的人本價值不僅體現在對私主體抗衡國家能力的全面保障及外資的準入和運營各環節歧視性管制的拆除,更意味著挖掘投資活動對社會公眾整體利益的激勵作用。投資自由化不能以諸如人權、環境以及勞工標準等重要的公共利益為代價,新自由主義的投資制度也必須加以變革,有必要為維護公共利益而規制外國投資,以避免重蹈阿根廷與其他拉美國家近年來所遭遇的“進退兩難”的困境。一個理想的國際投資制度,應當超脫國家間利益的妥協,而在公私主體間尋求利益的平衡點。

國際投資立法爭議焦點從“強國”與“弱國”的對立,即“南北矛盾”,轉向“國家”對“公司”的對立,即“公私沖突”。這不僅主導著承載各方利益均衡的國際投資規則的形成過程,更重要的是在國際投資法這個國家經濟嚴防死守的領域人本價值取向的彰顯。

三、國際投資仲裁多元化挑戰國家

在《華盛頓公約》基礎上建構起的有節制的國際投資仲裁機制,為國家與外國私人投資者之間不斷涌現的“公私沖突”提供更加可信和中立的投資爭端解決方法。然而,晚近雙邊投資條約擺脫ICSID仲裁機制的約束,竭力弱化卡沃爾主義所倡導的投資爭議當地救濟原則,以及東道國法律優先適用處理投資爭議的規則,不斷推進投資爭議國際仲裁的直接性和強制性,形成多元化發展趨勢。這觸發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際投資仲裁案件的泛濫成災,大量臨時組建的國際仲裁庭對國家公權力行使的正當性進行一裁終局的判定成為普遍現象。

首先,在投資實體法上,以美式BIT為代表的投資條約通過“投資”及“投資者”范圍的廣泛界定、投資待遇的模糊規范、間接征收條款內容的不確定性等含義不明的實體法條款,使得范圍廣泛的“合格投資者”能夠動輒主張東道國“措施”違反條約義務,并由此提起國際仲裁請求。晚近國際投資仲裁庭在缺乏適當法律授權的情況下,演變成為有權裁定東道國行政行為是否合法的行政法庭和判斷東道國司法判決是否體現公平公正的上訴法庭。如自1998年起,美國在NAFTA下,就曾10多次被加拿大投資者提起仲裁,對美國國內立法和政府管理行為的合法性提出挑戰,甚至對美國司法體系的公平性產生質疑,在美國掀起軒然大波,政府在巨大壓力下不得不采取一系列的應對措施。

其次,在投資程序法上,作為提交國際仲裁前提條件的國家同意帶有更多的強制意味。大量仲裁實踐中國家須在簽訂投資條約時事前概括做出,無需個案逐一、具體同意;仲裁庭自由裁量的空間過大,缺乏適當監督和糾錯機制;在認定“合格投資者”上國籍選擇標準的寬泛,為投資者通過改變公司結構的方式選擇救濟場所,濫用訴訟權利提供可能。這些程序設計所存在的諸多缺陷,加之具有可強制執行性的國際仲裁所涉及的巨額賠償,無疑給國家的正當行使帶來巨大風險。

多元化的國際投資仲裁正從行政、司法、立法三個渠道形成對國家的圍攻態勢,以體現自由化的國際投資條約為后盾的投資者,獲得參與國際經濟交往的各類私方主體在國際貿易體制、國際人權體制及其他國際法律體制內無法獲得的挑戰國家公權力的權利。

晚近投資自由化措施在國際法上體現出對投資者利益的過度保護,導致投資領域新的不平衡,國家面臨進退兩難的困境。而國家經濟的存在是國際法上人本秩序建構的理論前提,離開以信守國家獨立自主,不受他國意志支配為基礎的國家間合作,國際法的人本價值無論多么崇高也不能變成現實。因此,為使投資這一拉動國家經濟增長的關鍵領域中的行使和維護擺脫現有危機,有效平衡個人投資者利益與國家公共利益間的矛盾,不能簡單強化國家的管理職權,而應在以人為本的基礎上尋求國家經濟的理性回歸,并對內涵進行合理重構,從而有效抑制人本價值的異化。

注釋:

到2007年底,全球有176個國家簽訂了超過5500項雙邊投資協定,這個數量正以每年100多項的速度遞增。

依據1992年美式BIT范本第2條5款,一締約國不得對對方締約國的投資施加履行要求。受美式BIT的影響,NAFTA第1106條第1款禁止一成員國對另一成員國或非成員國的投資施加履行要求,包括在投資的設業、取得、擴展、管理和經營運作方面施加履行要求。ECT和MAI也緊跟美式BIT的步伐,先后作出了直接禁止履行要求的規定。TRIMs協議當中也對產生限制和扭曲貨物貿易作用的投資措施及履行要求予以禁止。

DeniseMan-ning-Cabrol,‘TheImminentDeathoftheCairoClauseandtheRebirthoftheCairoPrinciple:EqualityofForeignAandNationalInvestors’,26LawandPolicyofInternationalBusiness1169.1995.

徐泉.國際貿易投資自由化法律規制研究.北京:中國檢察出版社.2004年版.第295頁.

如NAFTA第1127、第1128和第1129條為締約方設置了就條約解釋向仲裁庭提交書面意見和獲取仲裁中相關文件的權利。

陳安.國際經濟法學專論(下編分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616頁.

慮及大型跨國公司對世界經濟的影響力以及它們有資格根據BIT運用國際司法程序對抗東道國政府的事實,可以認為它們在實質上已經具備訴訟、索賠等方面的“權利”,具有一定“”特征。

即使一國加入《華盛頓公約》,它也有權拒絕將某項具體爭議提交ICSID仲裁,有權將某類爭議排除在可仲裁的范圍之外,既為東道國國家的運用保留了一定回旋余地,又在一定范圍內為投資者提供強制性國際仲裁的依據。

篇(8)

美國這次金融危機是由次貸泡沫破裂引發的,是虛擬資本天馬行空式的發展與實體經濟嚴重脫離的必然結果。虛擬資本與實體經濟嚴重背離,暴露出資本逐利的本質,逐利達到反常的程度,不僅使資本與勞動的矛盾激化,而且使借貸資本與實體資本矛盾激化,借貸資本之間的矛盾激化,危機必然爆發。

虛擬資本是資本主義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以股票、有價證券、國債為代表的虛擬資本,自身沒有價值、它所代表的資本的貨幣價值也是虛擬的,只是代表有權取得未來剩余價值的資本所有權證書。股份制和債券制可以使資本與資本持有者分離,使資本持有者的資本在保持資本所有權并索取一定剩余價值權的基礎上與實有資本相結合,使閑散資本通過買賣流通集中集聚和重新組合,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社會化大生產的客觀需要。這是非股份制經濟所不能完成的。它這種可以分離買賣組合,所有權及剩余索取權含量會隨著其市場價值變化而變化波動的特點,使之既具有集聚資本、促進社會化大生產發展作用的一面,又具有風險、投機和欺詐、破壞生產力的一面。由于股票價格會受供求關系、輿論、政治形勢等多種因素的影響,與預期股息收益成正比,而與銀行利息成反比,可以脫離實體資本實際運行狀況,這就不可避免地會產生投機和欺詐,成為資本榨取剩余價值的一種手段。馬克思指出:股份制再生產出了一種新的金融貴族,一種新的寄生蟲,一種發起人、創業人和徒有其名的董事;并在創立公司、發行股票和進行股票交易方面再生產出了一整套投機和欺詐活動。 ② 因為財產在這里是以股票的形式存在的,所以它的運動和轉移就純粹變成了交易所賭博的結果。恩格斯說:證券交易所是資本主義贏利的頂峰,在那里所有權完全直接變成了盜竊。③

100年后的今天,資本主義由自由競爭階段發展到壟斷階段,再發展到金融資本壟斷階段。資本主義的寄生性與腐朽性進一步發展,資本主義虛擬資本及其投機、欺詐性也有了新的更大發展。其生產職能下降,投機、欺詐職能上升為主體地位;聚集資本的職能下降,利用資本運動逐利的職能上升為主體地位;規模無比增大,實體資本規模下降,虛擬資本規模上升為主體地位。2006年美國金融衍生品總量達518萬億美元,是GDP的40倍,其中各種債券和資產券是GDP的6.8倍;現在金融衍生品總量則發展到高達GDP的418倍。美國制造業的產值占GDP的比例由1960年的29.7%,下降為1980年的23.5%,1987年的20%,2007年的不到12%,虛擬經濟和服務業的產值占GDP的比例則從1950年的11%上升為80%,而金融、房地產服務業的利潤則占到總利潤的70%。美國本來是世界上最大的物質生產基地,能源、鋼鐵、汽車、制造業都居世界第一位,這些年來這些產業都逐步衰落了。制造業不斷空洞化,證券業、軍事工業以及與軍事有關的高科技研究卻瘋狂發展。美國每年軍事開支高達5000多億美元,軍事開支占世界軍事開支的40%。債臺高筑。2010年,美國公債達到11萬億美元,占GDP的54%和稅收的674%,每年借款占稅收的248%。美國財政部必須每年再支付其債務的一半以上,國債券利息占到債務負擔的34%。不僅國家負債,老百姓也負債。美國家庭私人負債由1979年占GDP的46%,上升為2007年98%,負債比自有資金高50多倍。1974~2008年,美國家庭負債由6800億美元增至14萬億美元,④平均每個家庭負債21.7萬美元。

其他西方國家的情況也是這樣。二戰以來,西方國家GDP年平均增長不到4%,全球貿易年平均增長6%,但貨幣則以年15%以上的速度增長。2010年全球經濟增長4%,股市值年增長達到14.8%。2010年全球貨幣交易額超過1000萬億美元,其中與物質生產有關的僅占1%,貨幣存量比GDP高16倍。2007年,世界外匯資本和金融衍生品交易量為3259萬億美元,是當年世界GDP的67倍;2009年,全球外匯市場日均成交量4.2萬億美元,是商品和服務量日交易量的90倍;金融衍生品場內交易日成交量10萬億美元,達到產品和服務日交易量的200多倍。2010年全球債券市場109萬億美元,是全球GDP的1.9倍。⑤2010年,歐洲的公債相當于GDP的80%,其中英國為100%,日本為204%,加拿大為100%,法國為77%,希臘為135%,其中2/3是欠國外的。

篇(9)

專家學者認為,社會主義思想文化同封建主義、資本主義腐朽思想文化的爭奪是意識形態領域較量的重要內容。劃清兩者的界限,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一個根本問題,有利于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維護文化安全,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

首先要清楚什么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專家學者認為,社主義先進文化是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指導的文化;是弘揚民族精神、凝聚各族人民的意志和力量,積極、健康、向上的文化;是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一切優秀文化傳統、具有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的文化;是博采各國文化之長、吸收國外一切優秀文化成果的文化;是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現代化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

認清腐朽思想文化的表現及其危害。專家學者認為,封建主義、資本主義腐朽思想文化表現為在經濟領域的權錢交易現象,政治領域的個人專權現象,人際關系上的庸俗化現象以及思想作風方面的、等級觀念、特權思想、家長制作風、封建迷信等。這些腐朽思想文化的存在,嚴重破壞社會主義建設,侵蝕黨的健康肌體,敗壞社會風氣和黨風,是一些黨員、干部腐敗變質的重要思想根源,必須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問題。

從歷史尺度與價值尺度上劃清兩種思想文化的界限。專家學者認為,從歷史尺度來判斷文化先進與否,就是看這種文化是否站在時代的前列,是否符合歷史發展的潮流;從價值尺度來判斷文化先進與否,就是要看這種文化對經濟社會發展起怎樣的作用,反映了誰的利益,為誰服務。在當今世界,只有作為社會主義經濟、政治反映的社會主義文化才是真正處于時代前列、代表歷史發展潮流、反映最先進階級根本利益的文化。這種基于兩個尺度有機統一而形成的社會主義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既是我們劃清兩者界限的認識前提,又是有力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的強大動力。

從兩種思想文化的基本特征上劃清界限。專家學者認為,社會主義思想文化與封建主義、資本主義腐朽思想文化存在著根本區別,一是在社會基礎上,前者以“公有制”經濟制度為基礎,后者以私有制為基礎;二是在價值取向上,社會主義思想文化堅持“人”本位,封建主義腐朽思想文化堅持“官”本位,資本主義腐朽思想文化堅持“物”本位;三是在歷史作用上,前者推動社會發展,后者企圖復辟倒退,前者為人民服務,后者損人利己,前者健康有益,后者消極頹廢。

從“公與私”、“新與舊”的維度劃清兩者的界限。專家學者認為,在“公與私”維度上,前者包含了集體主義、公平、公正、公意、公益等思想觀念,后者以私有觀念為核心,以個人主義為主要內容;在“新與舊”的維度上,中華傳統文化精華,看起來舊,卻具有揚棄、繼承和發揚光大的價值;有些來自西方的時髦思想文化花樣,看起來新,卻不過是借尸還魂,或者變異翻新。

把人類文明成果與封建主義、資本主義腐朽思想文化區別開來。專家學者認為,對待以往人類文化時不能簡單粗暴,而必須采取科學的態度和辯證的方法,進行具體的分析和清理。特別要區分追求自身利益與極端個人主義的界限,重視物質財富與拜金主義的界限,生活享受與享樂主義的界限。

走出認識上的誤區。專家學者認為,劃清兩者界限具有理論上的復雜性和實踐上模糊性,需要走出認識上的誤區。誤區之一,認為劃清兩種思想文化的界限就是要與封建時代和資本主義社會一切思想文化實行“徹底決裂”,忽視要大膽吸收和借鑒人類社會創造的可以共享的一切文明成果;誤區之二,認為劃清兩種思想文化的界限,就是要以資本主義反對封建主義,然后才能以社會主義來反對資本主義,所以必須“補資本主義的課”,沒有看到人類社會發展除了順序模式外,還有跳躍模式和后來居上模式。

處理好“一與多”、“拒與納”、“破與立”等重要關系。一是正確處理“一與多”的關系,既要尊重多樣,又要確立主導;二是正確處理“拒與納”的關系,在堅決摒除糟粕的同時擷取精華;三是正確處理“破與立”的關系,既要破除歷史遺留下來的腐朽思想文化,又要破除貌似新潮而實質腐朽的西化思潮,還要破除似是而非的假社會主義思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參考文獻:

[1]閆志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一個根本問題——論自覺劃清社會主義思想文化同封建主義、資本主義腐朽思想文化的界限.人民日報.2010-04-14.

篇(10)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1945年以后),短短幾十年,資本主義生產力取得巨大發展。這種發展不論是速度還是規模都前所未有,影響巨大。這些對于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生產力發展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和研究價值。那么,戰后資本主義生產力到底取得了哪些發展呢?下面就對資本主義生產力發展狀況進行初步的認識。

一、對資本主義生產力發展的認識

首先,經濟方面。戰后資本主義國家在世界經濟發展中處于制約地位,世界經濟中最大的一塊是發達國家經濟。世界經濟展的速度與規模仍在相當程度上受發達國家的制約,并且在國際經濟事務中處于支配地位。今天的世界經濟是由包括各種類型經濟的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參與的全球經濟,不是也不能受哪一部分國家的完全支配。但是,諸如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貿易組織之類的國際經濟機構的活動,諸如國際價格、利率、匯率之類的國際經濟要素的變動,還在一定程度上受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支配。

同時在這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五十多年的歷程中,也并非都是一帆風順,它也經歷了各種坎坷和波折,呈現出螺旋式發展的特點。 

其次,科學技術方面。戰后資本主義國家在世界科技發展中處于先進地位。從總體上看,代表當今世界科技水平的主要是西方發達國家。例如,諾貝爾科學獎的95%以上被發達國家的科學家獲得,世界主要科研活動的80%以上掌握在發達國家手中,世界科技和國際技術專利申請的70%以上出自于發達國家,作為第一生產力的科學技術,其在經濟增長中的貢獻率在發達國家高達50%-70%。

最后,勞動者素質方面。在世界勞動者教育素質中處于高層地位。勞動力是生產力發展諸要素中的一個重要因素,發達國家的勞動者教育素質在世界上是最高的。其人均受教育年限在13年以上,比發展中國家高一倍多;適齡人口大學入學率,發達國家高達51%,而發展中國家僅為8%;科學家和工程技術人員占本國人口的比重,發達國家為3.6‰,而發展中國家僅為0.2‰左右。

那么,促使戰后資本主義迅猛發展的動力到底是什么呢?總體看來,促成戰后資本主義生產力發展的原因,主要有外部原因和內部原因兩大類。

二、戰后資本主義生產力發展的原因

(一)外部原因。

首先,科學技術革命對資本主義生產力的影響??茖W技術不是生產力的獨立因素,而是一個滲透因素,在促進生產力發展方面起巨大而全面的推動作用。隨著以原子能的開發與利用,微電子技術等為代表的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興起。知識經濟的到來對資本主義生產力發展起了重要作用。主要表現在對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對資源利用率的提高,對消費生活的刺激等方面。

二戰結束后,世界進入第三次科學技術革命。新科技革命使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產業結構發生歷史性變化。伴隨著科技革命的第一次,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產業結構進入了一個大變化和大調整時期,這主要表現在三大產業比重的分配上。據統計,在1965---1987年中,全部發達國家第一產業的比重從5%下降為3%,第二產業下降為35%,第三產業上升為 61%。目前,美國第三產業已達到72%。

80年代以來,發達國家的產業結構又一次發生新的變化,產業結構調整向服務化、高科技化和信息化轉變,第三產業和信息產業迅速發展,以信息產業為主的高科技產業成為國民經濟的主導性產業。以美國為例,目前美國高科技產業的產值在國民生產總值中已占50%以上,其中信息產業就占到30%以上,它表明信息技術產業已超過美國的支柱產業之一的汽車業,成為最大的產業部門。

其次,全球化對資本主義生產力的影響。經濟全球化的本質是資本的全球化。資本的國際運動是資本主義生存和發展的條件。資本主義從19世紀80年代以來的120年的歷史進程,是以壟斷的發展為主線的。整個20世紀,資本主義經歷了從私人壟斷到國家壟斷、由國家壟斷再到國際壟斷的發展過程。壟斷資本的核心是金融資本。當代資本主義經濟最深刻的變化發生在金融領域,而金融全球化則是這一變化的集中表現。金融全球化是資本全球化的樞紐和杠桿。它標志著資本主義發展進人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金融壟斷資本主義。

金融壟斷資本主義是資本對人類社會生產的最高統治。它把生產的社會化又向前推進了一步。金融壟斷資本主義進一步拓展資本主義生存和發展的空間,從而緩和了資本主義經濟矛盾和危機。

最后,經濟全球化背景下,跨國公司對資本主義生產力的影響??鐕咀鳛楫斀袷澜缃洕闹黧w,大多以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跨國公司為主,跨國公司的經濟活動是全球經濟活動的核心??鐕镜纳a社會化水平的不斷提高,使全球經濟活動中國際生產資本的跨國流動得以延伸。

(二)內部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首先,戰后資本主義國家財政,金融政策的調整,加大了國家宏觀調控的力度,增加了宏觀調控的手段,放松了對金融市場的管制。從而盡量減輕和延緩經濟危機的發生。

其次,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私有制對,生產力發展的束縛,使階級矛盾,社會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緩解,為生產力發展提供了一定空間。如實行工會制,建立高工資,高消費和高社會保障,高福利的制度。

最后,在理論研究方面。近年,資本主義發達國家對經濟倫理的研究越來越重視。并不斷用新的理論成果指導資本主義改革實踐,從而從理論高度為資本主義的發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三、基于以上分析,我們對戰后資本主義生產力的發展要有以下幾點認識。

第一、資本主義生產力的發展是不全面不平衡的。資本主義生產力的發展主要集中在20多個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并不是所有的資本主義國家生產力都得到迅猛發展。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只對生產力有阻礙或推動作用,所以,要正確認識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的辯證關系,不能認為只要是資本主義就都能發展生產力,只有資本主義才能發展生產力,把資本主義制度當作生產力發展的萬能法寶是錯誤的。

第二、在知識經濟和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科學技術的發展對生產力發展的促進作用正在不斷放大。我國在科學技術發展上,相對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還有相當的差距。因此,要特別重視科學技術的發展,尤其是要重視科學技術向生產力的轉化。

第三、重視經濟倫理方面的研究,用以反思當今的經濟問題,為經濟發展提供科學理論指導和依據。

第四、從發展趨勢看,隨著生產力自身發展規律的作用(特別是科技進步、產業結構升級的作用),隨著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局部調整,隨著市場經濟體制和運行機制活力的繼續發揮,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生產力將會繼續發展,并在未來相當長的一個歷史時期內保有世界最發達的生產力水平。

第五、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告訴我們,新事物代替舊事物是一個螺旋式上升發展的過程。資本主義不會自動退出歷史舞臺,他也在不斷調整自己,以適應生產力發展的需要。因此,資本主義的消亡還是一個相當長的歷史過程。 

參考文獻

[1]《當代資本主義經濟結構》,李俊,海南大學學報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馬克思、恩格斯,1975年版

上一篇: 節能減排經驗交流材料 下一篇: 銀行風險經理工作總結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视频二区一区国产精品天天 | 日本精品不卡中文AⅤ | 五十路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 亚洲国产午夜久久久久 | 久久国产精品-国产精品99 | 久久综合久久自在自线精品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