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文化差異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2-04-03 04:08:16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中法文化差異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中法文化差異論文

篇(1)

中圖分類號:D9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78(2013)05-107-01

一、中西方法律文化差異的原因

(一)中西方法律文化物質基礎不同

認為,“法作為統治階級意志的表現,其最終決定因素是物質生活條件,包括相互聯系的統治階級物質生活條件和時代的物質生活條件”。由于中西方所處的經濟模式有諸多的不同,所以中西方法律文化也就有了差異。

1.中國的由農業主導的自然經濟

可以說,在古代中國,農業是法律文化產生的社會生產實踐條件。由于生產能力的低下,人從屬于自然,“靠天吃飯”,沒有充分完成人與自然的分裂,而是天人合一。而人對自然的依賴關系又必然導致對群體的依賴關系,形成了農業經濟條件下普遍存在的人身隸屬的依附關系,沒有充分完成人與群體的分化。所以,就個體來講,人沒有任何獨立和自主,依附性的活動關系又必然形成依附性的文化意識,拿中國來講,在農業文明時期,群體本位的倫理文化就始終左右著意識形態的發展,社會需要的只是服從和“聽命”,提倡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倫理綱常,完全泯滅了人的主體性和創造性,即人的自由本性。這種倫理依附性的文化精神是中國人治傳統的根源。而且,在農業文明中,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限制了人們的活動范圍,人們生活在狹小的熟人社會之中,熟人社會往往靠倫理、道德、習俗等社會規范調整人們的日常行為,對于國家制定的維護君權統治的法律卻沒有親近感,更無自覺的應用意識,不可能產生出信法、尚法和法律至上的現代法治觀念。

2.西方的由工商主導的商品經濟

相對古代中國的農業實踐,西方國家在自然經濟的懷抱中興起了獨立的工商城市。例如.在希臘.一些城邦首先創造了不同于農業文明的城市文明。它們依托地中海的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靠發展工商業.頒布法律.管理行政等手段進行統治并初步形成了專門調整工商貿易關系如商業匯票、海商信貸、風險融資等方面的規則。這種悠久的商品經濟傳統,平等主體的權利型、契約型交往,孕育了現代法治的觀念。西方的工業文明更使人在對自然的關系上成為主體,市場經濟的平等、自由的本性解除了人身依附關系對人的束縛,使人在社會關系上也日益獨立自主,完成了人與自然的分裂和人與群體的分化,工業文明的時代是一個以人為中心的主體性時代,人的自由本性得以充分發揮,使人潛在的能動性和創造性被釋放了出來,人的生存方式發生了改變,市場經濟的發展與完善需要法律至上的治理方式。西方法治觀念就是在這種基礎上形成的。

(二)中西方法律文化的思想基礎不同

1.中國“天道”的哲學思想

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由著獨特的哲學思想基礎,也就是中國傳統的“天道’,它主要由兩方面的含義:一是天或大自然的客觀規律,自然法則;二是天或神的合乎道德的意志。天道,在古代哲學理主要指陰陽之道、五行之道、仁道。所以,人類社會的根本法則、規律、道理就要順從天道、體現天道、實踐天道。而天地自然陰陽五行的根本涵義是倫常之道。自然的陰陽秩序、五行秩序實為親親尊尊、尊卑有等的秩序。董仲舒云:“王道之三綱,可求于天。”“君臣父子夫婦之義,皆取于諸陰陽之道:君為陽,臣為陰;父為陽,子為陰;夫為陽,妻為陰”。這種人倫化的天道就產生了倫理化、等級化的中國法律文化觀念和制度。

2.西方“人文”的哲學思想

西方人文精神是以文藝復興運動時期的人文主義為主流,包括后來的人本主義或人道主義和18世紀啟蒙運動的自由、平等、博愛和近代民主精神。它是建立在反對宗教壟斷和封建專制的基礎之上,尤其是對經院神學的批判,從根本上動搖了以神為本的基督精神,為“人的發現”“一切為了人”的現世精神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西方人文精神決不是依附和追隨現實統治,為之辯護;而是以批判精神為武器對抗現實的黑暗統治。它積極關注世俗生活中的人的地位、尊嚴、權利,但作為精神追求,又充分展示人的自由天性和潛能的理想社會提供豐富的精神資源,如自然原則、契約自由、分權制衡、民主政治等等”,后來西方興起的法治國家和社會也就是這種人文精神指導下的必然產物。

二、探討中西法律文化的差異對中國法制建設的啟示

西方法律文化傳統由許多優秀的精神,其中始終貫徹的正義、自由、平等權利等法制因素,與中國傳統法律文化中的專制、特權、宗法家族關相比有不可比擬的優越性。它所尊重的分權制衡、主體意識、權利本位、罪刑法定等原則,也成為現代法治社會尋求的價值目標和大眾普遍服從的法律意識,使西方法律文化更能為現代社會所需要,所認同。這也是中國法律文化中急需充實和修正的部分。

同時,中國法律文化的本土資源,也已有很多可繼承利用的優良部分。比如:中國法律文化傳統體現的樸素的唯物主義、辯證法和無神論精神;日臻成熟的法律藝術;立足于社會總利益的“集體本為”;行為規范的多元素綜合結構等。

總之,要提倡兼收并蓄的態度,既在傳統文化理搜尋精華,從理解國情里發現規律,從西方成果里匯總經驗,從移植中縮短距離。利用本土豐富的法律文化資源,兼容世界一切法律優秀文化成果一定能促進中國現代法制建設的巨大進步。

參考文獻:

篇(2)

二、語言文化的差異

傳統的翻譯將重點放在語法、語言的方面,譯者強調對詞語,短句和句子的解釋,翻譯手法大多限于詞句的簡單堆砌,沒有超越單純的,狹隘的語言轉化層面。這就使得許多既不了解原語國的文化背景,又不熟悉原語國民族思維方式的譯語國讀者在與異族進行文化交流的過程中,產生交流障礙甚至誤解,更不用說達到與原文作者的心神領會的境界。

在全球化與多文化背景的推動下,翻譯活動越來越認同為一種文化傳播與文化闡釋。

三、英漢文化差異對翻譯的重要影響

(一)不同文化環境對翻譯的影響

環境文化指的是由于所處地域、自然地理環境不同,不同民族形成不同的思維定勢以及文化。比如,居住在西亞,北非的廣大沙漠地區的阿拉伯人,長期的沙漠生活鑄就了他們獨特的沙漠文化,在阿拉伯語中與沙漠生活有關的詞語極其豐富。羊與駱駝是他們日常生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是賴以生存的工具。所以阿語中有關羊的名稱很多,駱駝的名稱更是多得驚人,據統計,阿語中的駱駝及與駱駝有關的事物名稱共5644 個。瑪雅人是中美洲印第安人的一個種族,他們常年生活在熱帶地區,一年當中只有兩個季節,即旱季(la sèche) 和雨季(l’humide) ,所以在瑪雅語中就不會出現通過溫度、降雨量等差別來區分的“四季”“春、夏、秋、冬”(quatres saisons , le printemps , l’été , l’automne , l’hiver)這樣的氣候詞語。

顯然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地理條件在不同程度上對文化以及語言發展起著很重要的作用。如果不深入了解譯語國環境文化,就會造成翻譯的非等值,繼而不能達到文化傳真的目的。

或者可以說文化環境是指一個人所處的環境中的文化因素。文化本來就是環境的一部分。任何一個人都無法離開環境,也就離不開文化環境。文化環境影響一個人的思想,思維模式,語言文字表達習慣等等。在翻譯的問題上,語言文字的特點更是具有很大的作用。比如,要把英語的文學作品翻譯成中文。中國人來翻譯。如果僅僅是英語專業的人,翻譯當然也沒問題,但是要達到準確,除了文字意思的準確外,語言文字的語言美,韻味,文字的個性,這些都需要對作品的時代背景、文化環境有所了解。如果翻譯者在英國生活過一段時間,對其環境有所感受,就會對作品有更好的理解,對英語有更好的理解。不過,其實我們每個人都不太可能完全了解作者的心境,另一種語言的生命,但通過對作品時代的歷史、地理、人文等文化因素的了解熟悉,也可以幫助我們對其文化環境有所了解,也會幫助翻譯的質量。

(二)英漢文化差異在思維方式上對翻譯的影響

思維是語言的組成部分,而語言又是思維的表現形式。不同國家民族的思維方式體現在不同的語言體系中。西方人重視個體存在價值,西方語言在敘述和說明事物時按照從小到大,從個體到整體;而中國人強調整體觀念,則以大為先,以年長為尊。漢語的排列順序常常與法語相反。比如在談到具體地點和日期時,“中國湖南省長沙市”,法語則是“Chang Sha ,Province de HuNan ,Chine”日期的排列也是如此。在姓名的表達上,法語先是名再是姓,強調個體。而漢語則姓在前名在后,強調整體。法語是日―月―年的排序,漢語恰好相反。在地理方位上,中國人重“東”“西”輕“南”“北”。所以漢語中就有“東西”“南北”。而法語中卻沒有,而是“nord-est”“東北”“nord-ouest”“西北”“sud-est”“東南”“sud-ouest”“西南”。

因此翻譯過程中,不能不注意這些文化方面的細節,如果認為中西方思維方式的差異如此細微而不予以重視,翻譯作品質量的好壞可想而知。

(三)英漢文化差異在風俗方面對翻譯的影響

風俗文化是指貫穿于日常社會生活和交際活動中由民族的風俗習慣形成的文化。在社會生活和文化交流中,尊重各自的風俗文化是不同民族之間順利溝通的關鍵。而表現在翻譯過程中則必須盡量忠于原文翻譯出與譯語國文化存在差異的風俗習慣。比如在某些國家點頭代表不同意,但翻譯的時候如果翻譯成“點頭不同意”就會令譯入國讀者費解,所以按照通常習慣譯成“點頭同意”。 各種語言反映各種文化的個性,反映各個不同民族對世界的認識,同一客觀事物在不同文化里包含不同價值,不同定義會引起不同聯想,具有不同的內涵。再舉一例來說明,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中國人認為“鶴”是一種有靈性,有仙骨的動物,冠之為“仙鶴”,也被畫家推崇,常常出現在國畫中,代表吉祥與如意。而在法語中“鶴”“la grue”卻是“、妓”的代名詞。如果譯者在翻譯過程中要做到盡量忠實原文,必須注意譯語國不同的風俗習慣,注意異民族所獨有的語言習慣,包括習語、諺語和俚語,并根據讀者群體和目標語言的特點使翻譯盡量貼切生動而不是逐字逐句地直譯,不然就會造成錯譯、誤譯。

自1753年,英國公使漢拔爾尼覲見清乾隆帝這一雙方都有記載的官方交流至今已有260多年了,這260年不僅是中英文化的交流史,也是一部語言翻譯及技巧的歷史。

四、中英翻譯在中國

作為中國近代第一位系統介紹西方學術的啟蒙思想家,嚴復提出了翻譯的標準“信、達、雅”,它對中國現代的翻譯實踐和理論研究的影響不言而喻。三字經中“信”謂之“忠實”,此乃翻譯所要遵循的首要原則,正如英國翻譯理論家,造詣很深的古文學家,有五十多年的翻譯實踐經驗的波斯蓋特,在《譯論與譯作》中提出“忠實性是衡量翻譯成敗的最高標準”。“忠實的翻譯”即“以原文之實告譯文讀者”。在對翻譯中的跨文化因素的研究不斷深入的進程中,在以文化傳真角度研究翻譯理論與開展翻譯實踐的大背景下,對翻譯的忠實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即要求譯語從文化角度準確地再現原語所要表達的意義、方式以及風格,乃至傳達譯語文化的“形”與“神”,甚至達到“譯文像原作者的譯語創造”,從而使翻譯不僅達到語意上的相對等值,而且達到文化意義上的相對等值。這樣一來,翻譯不再是查詞典,湊句子的簡單操作,而是扮演著傳達譯語國豐厚的文化內涵的重要角色。

五、中英翻譯的技巧

翻譯是運用一種語言把另一種語言所表達的思維內容準確而完整地重新表達出來的語言活動。活動的結果與譯者自身的文學修養、翻譯技巧等各方面綜合素質息息相關。英漢翻譯有口、筆之分,范圍涉及文學、科技、經貿、法律、旅游等各個領域,不論文體如何區別,在翻譯標準,對原文要求有比較深透的理解,對譯文(Targetianguage)要求通順達意,能反映原文的精神實質等方面存在著許多共同點。若想成為一名合格的譯者,必須關注文化差異對翻譯的影響。翻譯實踐過程中,如果忽視了文化差異因素,翻譯就會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翻譯的最終目的就是根據文化背景的不同,在考慮到目標讀者群的需要基礎上盡可能忠于原文,使翻譯達到相對等值,努力扮演好文化交流的使者,真正實現文化“傳真”而非文化“失真”。對于翻譯者來說,最正確的態度莫過于把中法文化背景有機地結合起來,再輔以適當的翻譯技巧,通過不斷的努力使自己的翻譯日臻完美。

六、結束語

漢語,從黃發垂髫到老態龍鍾,它在我們的頭腦中印象深刻。因此,漢語干擾在英語學習的負面是不可避免的。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出漢語文化干擾在英語翻譯等學習方面造成的影響。我們要從中西方文化差異對比的角度,培養分析,掌握漢英語言在詞匯句法及篇章構成方面的能力,弄清英語語言與漢語語言的差異。在日常翻譯中盡量用西方的思維來翻譯,減少母語對翻譯的影響。

語言的學習是一種循序漸進的過程,通過對本論文的閱讀,我們可以得出只要我們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注重積累,多加練習,就能避免投入時間長,經歷多,學習效率低的問題,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西語教科書 (中譯本 ),人民外語出版社,1999

[2]謝衛國主編,中外文化差異簡析,延邊人民出版社,2009

[3] 王建軍主編,拉丁文 ,人民衛教育出版社 ,2001

致 謝:

篇(3)

法語教師角色定位的重要性

法語教師要明確自己的角色身份,對有效地開展跨文化外語教學具有積極的意義,語言一方面是文化不可缺少的部分,同時又是文化和文化發展的介質。對于外語教師,需要通過文化來傳授語言。通過語言來傳授文化。這兩者之間是一種平衡關系,既不相互隸屬,也不相互對立。因此。法語教師作為語言教師必須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并將此作為法語教學的目標任務之一,

根據Namv-Combes,M.-F.的劃分,法國和中國都同為高語境文化國家,也就是說中法兩國人民以隱性方式分享文化語境占據了交際的重要部分。跨文化交際中最難跨越的文化障礙存在于隱性文化層中,如何將中法文化的隱性表現準確地定位出來,揭示隱性文化層最有效的辦法是加強對語言與文化的研究。中法兩國的文化語境特征對法語學生跨文化素養的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大量調查發現,外國文化元素的融入受到外語教師表征的影響。在外語教學中跨文化的引入應該尤其重視教師的作用。外語教師首先對自身角色應有清楚的定位,要明確地認識到自己角色的重要性。教師很難在文化領域保持絕對的中立,因為他不僅是語言教師,作為社會參與者。他和其他人一樣對外國文化有一種與生俱來的抗拒,或者在多年對目的語學習的過程中,對異文化產生文化適應。

作為法語教師,教學任務是推廣法語和法國文化,同時要堅守中華民族身份價值的推廣。為了對異質文化有正確態度和評價立場,教師應該采取在母語文化和異族文化之間協商的策略,同時注意要保證自己身份的平衡,不能在兩種文化中輕視某一種。

教師跨文化中間人角色的培養

外語教師是跨文化的中間人。為了到達這個目的,首先從三個方面培養自己的跨文化素養。

1 去自我中心化

這是跨文化主要的素質要求。“這個能力不是在于以別人為中心,改變自己的中心,而是一方面要力求身處他者的位置,理解他者的想法、感受、舉止,試圖預見他者在某種環境下會采取何種態度;另一方面,必須要保留自己的中心,首先要以自己為中心,因為這是我們的獨特性,然后以我們的社會地位和它相關的文化(性別、年代、地區等)為中心,最后是以我們民族或國家的屬性為中心。”法語教師要力求尊重法國人的文化、信仰、生活方式,朝向可能的融人。但同時不拋棄自己的身份。要利用去自我中心化意識幫助學生在學習外語過程中同時肯定自己的身份和交際對方外國人的身份,創造可能的合作條件。采取方式方法避免沖突。

2 相異性

雖然母語文化和異族文化的差異存在是不爭的事實,但是真正做到承認和接受相異性,并且對相異性保持敏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通過外語學習可以更好地系統地描繪這個相異性。

目前我國高校的法語教師絕大多數都在法國留學、進修過,對法國的政治、經濟、社會、宗教、社會風俗,對法國人的生活習慣、價值觀念、民族性格特征等有過直接的、較廣泛的接觸。在這種背景下,法語教師要預防各種形式的讓自身價值體系中的差異破裂的文化適應,始終對中法文化差異性保持高度敏感。對同一個現象,外國人的詮釋和本土人的詮釋之間有本質的差異。要在學生一開始學習外語時就給他們揭示這個事實。讓他們以積極的、反思的方法構建自己的學習,超越最初的印象、大量的成見和文化定型。這也是讓中國學生對中華民族文化保持客觀性的唯一方法。

3 主體間性

任何人都是一個主體,他只能通過其他主體的存在而存在。任何主體都依賴主體間性。主體的多樣性容許了我的獨特性,相應地,我對主體的存在起到作用。為了語言交流的進行,聯系我們的主體間是必不可少的,與此相應,對話又加強了我們的主體間性。

法語教師在把他者一法國人視為主體的同時,常常無意識中趨向把他者轉換為客體。使之物化。我們的視角通常不僅把他者看作一個人,一個主體來評價,而且也看作世界上的一個物品。作為法語教師要努力控制自身的這種趨向。從而培養學生對交際對方進行主體而非客體的分析。

教師角色在跨文化教學中的運用

1 學生學習的引導者

在課堂實踐中,觀察學生的口語或書面表達,發現學生由于欠缺對目的語國家的確切認知而存在的一些固有的成見和文化定型。作為法語教師,重要的是揭示這些表征。喚醒學生對此的意識。一方面要找出表征的明顯性,并進行解構。另一方面是要讓表征相對化,引入其他理性的認知方法。這都是為了引導學生對法國文化構建一個盡可能公正的認知。

在課堂上,教師不要僅僅實施課程內容的傳授,重要的是組織學生,并和學生一道探索、研究,引導學生解釋現象,給予學生理解文化的鑰匙,引導學生進行文化換位思考,培養學生的跨文化能力。

2 教學設計的實踐者

“外語教師或多或少在整個教育體系中占有一定的策略陣地。因為他在相似一相異,內一外,遠一近之間構建了一個間質空間。”并且,“語言學習的語言學方面帶有技術性的特點。由于它的技術性。教師通常禁止自己參與這個領域。而文化方面,更多的是無理由特點,通常被認為是一個有利于個人發揮主動性的領域。”法語教師要積極利用這個可以發揮主動性的領域。目的語文化總是根據母語文化描述,因而對目的語文化的評價有時很主觀。為了避免這個障礙,教師應該避免自己解決復雜的文化問題,而是鼓勵學生調查、研究,采取啟發思維的討論式、演講式等讓學生積極參與,從而讓學生自己得出對文化現象的見解。由此來尋求對現象的理解模式。并且這個模式是隨著新信息的攝入而不斷變化的、發展的。

3 教學開發的研究者

為了在語言教學范疇內推廣跨文化維度的整體。法語教師應該積極參與國際項目、專業協會活動、政府計劃、各種交流等。通過個人的參與,分析自己的親身體驗和自己的學習經歷,從中提煉出促進教學的可行性方法。外語教師把本族文化和異族文化的關系作為專門研究的對象時,可以尋找和其他學科教師合作的題材,或者自己通過對跨文化的參與和思考來進行研究。從而促進教學的進一步開發。

4 跨文化教育的學習者

目前國內高校的法語教師都是非師范類畢業生。在校期間,由于缺少有關文化素養、跨文化交際類課程的選修課的學習,所以知識框架內跨文化教育成分嚴重短缺。雖說在跨文化教育中,對于外語教師重要的是在文化之間表達寬容、開放、協商的態度。但是不能因此就忽略了自身對文化知識的攝取。換言之,跨文化能力也需要為闡釋能力服務的百科知識。因為具備多學科知識才能將隱性文化定位出來。

結束語

法語作為聯合國六種工作語言之一,被廣泛的在國際性社交和外交活動中應用。它不僅是法國的官方語言,而且還是遍布五大洲的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官方語言或通用語言。法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在漫長的社會發展過程中孕育了豐富的文明碩果,涉及到各個文化領域。近年來,中法雙方在經貿、文化、科教等領域的合作與交流與日俱增,對法語專業畢業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從這個角度看,法語教學與跨文化交際相結合的研究具有重大實際應用價值。作為培養學生跨文化能力的法語教師。應對自身在跨文化外語教學中的角色定位有準確的認識,要具備對異質文化的正確態度和評價立場,使跨文化規范的教學和語言技能的培養同步進行。重要的不是無盡地發展學生的異族文化知識。而是在課堂上給學生無論是智力方面還是情感方面參與跨文化交際創造條件。通過各種途徑提高自身的跨文化素養。在實踐中獲得更豐碩的外語教學成果。

參考文獻

[1]孫玉,外語教學論的新探索——《跨文化外語教學》評介[J],外語界,2006,(4):79-80。

[2]Narcy-Combes M.-F.Pr6ceis didactique:Devenir-profcsseur de langue [M],Paris?:Ellipses,2005,77-78

上一篇: 餐飲考察報告 下一篇: 郵政演講稿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欧美在线人成最新 | 日韩一区二区四区高清免费 | 日韩国产精品久久午夜夜伦鲁鲁 | 亚洲午夜国产精品福利 | 一本久久a久久免费不卡 | 亚洲人在线观看影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