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6-28 05:59:25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人民幣匯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國進行匯率體制改革,匯率不再固定不變。人民幣匯率的波動對社會經濟帶來不小的影響,因此研究匯率改革以來的人民幣匯率走勢并對其進行預測有著重要的意義。本文重點介紹了基于GARCH模型的模型預測。
一、GARCH模型
在經濟、金融領域里的許多時間序列均存在條件異方差現象。Engle(1982)開創性地提出了條件異方差自回歸方程(ARCH)概念,Bollerslev(1986)對其進行了直接擴展形成廣義條件異方差自回歸(GARCH)模型。本文主要采用的是GARCH(p,q)方法中最簡單并且又最常用的GARCH(1,1)模型。其基本模型數學表達式如下:
二、模型的預檢驗
在模型應用前,對建立的GARCH模型對人民幣匯率預測的可行性進行相應的統計檢驗分析。
相關性檢驗。首先根據人民幣對美元匯率收益性序列yt的自相關函數(ACF)和偏自相關函數(PACF)進行分析,通過相應的自相關函數和偏自相關函數圖表明在5%的置信水平下,yt存在著明顯的自相關性。
GARCH效應檢驗。時間序列的GARCH效應(即異方差性)檢驗,可以使用Engle的ARCH檢驗,檢驗結果如下:
檢驗結果表明,伴隨概率Probability等于0.000026,明顯小于0.05,表明在5%的置信水平下,ARCH檢驗都是顯著的,yt存在著明顯的異方差性。因此采用GARCH方法建模是可行。
三、GARCH模型的建立與估計
1、模型的參數估計
采用Eviews5.0軟件對建立GARCH(1,1)匯率預測模型進行估計:
2、殘差檢驗
在得到估計模型后,需要對估計的結果進行有關的殘差檢驗,來驗證參數估計的有效性。
(1)Ljung-Box Q統計相關圖檢驗。該圖基于標準殘差的自相關函數和偏自相關函數,可以用來檢驗均值方程中是否存在著嚴重的相關性。根據估計殘差的自相關圖和偏自相關圖,一階自相關值顯著不為零,表明存在著嚴重的自相關。Q統計量均不顯著,說明方程的均值估計是正確的。
(2)正態柱狀圖檢驗。該檢驗反映標準殘差的柱狀圖和統計。檢驗結果顯示Jarque-Bera統計量不顯著,K值近似于3,伴隨概率為0.001小于0.05,所以標準殘差屬于正態分布。
綜上所述,本文建立的GARCH模型的均值估計正確,標準殘差服從正態分布,不存在額外的ARCH效應,所以可以認為本文建立的模型的估計是準確的。
四、預測及預測結果分析
1、預測(Forecasting)
預測允許利用選擇的預測方法和初始化方法,產生狀態變量、測量變量和相應的標準差預測。
本文主要采取了動態預測法對人民幣/美元匯率進行預測。本文以2005年7月21日至2007年3月21日區間中每個交易日的人民幣/美元匯率中間價的分時高頻數據(第1個至第3205個數據)建立估計模型,預測2007年3月22日至6月25日(后1000個數據值,第3206個至第4205個數據)的每日分時高頻匯率值。預測結果如下:
2、預測評價
對于模型的預測功能的評價,通常可以將整個樣本區間分成兩個部分,用樣本的前一段數據估計模型,然后利用所估計的模型對余下的數據點進行預測。通過實際值與預測值的對比,評價模型的預測功能,假設預測樣本期為t=T+1,…,T+h,一般有七個指標對預測精度進行度量:均方根誤差RMSE;平均絕對誤差MAE;平均相對誤差MPE;Theil不等系數;偏倚比例;方差比例;協方差比例。
測算的指標如上圖,可以看出RMSE、MAE、MPE和Theil不等系數均較小,說明模型誤差較小;而那么偏倚比例和偏倚比例應該比較小,分別是0.018442和0.325879;而協方差比例則比較大,為0.655678,說明預測成功。
3、預測結果分析
從預測結果看,GARCH模型的預測匯率圍繞著實際匯率波動,兩者數值非常接近,擬合曲線與實際匯率走勢方向一致,預測的各項誤差也非常小,檢驗結果證明了匯率的時間序列中存在著異方差性,GARCH(1,1)模型完全適用于對人民幣/美元的建模和預測,并且預測結果證明模型預測短期匯率是可行的。GARCH模型在市場比較平穩的條件下才能發揮作用。2005年匯率改革之后,人民幣匯率雖然有波動,但是整體的趨勢是平穩的。這為GARCH(1,1)模型在我國人民幣匯率預測提供了前提條件,因此能將GARCH模型的預測應用到匯率風險管理以及套利中去是非常具有可行性的。
五、結 論
本文首先論證了GARCH模型在預測人民幣美元匯率的可行性,時間序列存在異方差性和自相關性,進而建立了相應的GARCH(1,1)模型,并運用模型對美元/人民幣匯率進行預測。根據Eviews提供的預測評價指標,模型的預測比較成功,表明在現實中可以運用GARCH模型進行匯率預測,達到預期目的。
【參考文獻】
[1] 高鐵梅主編:計量經濟分析方法與建模,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
(一)樣本的選取和來源
我們分別以1980年和1990年為不同的基期,按照上述公式計算這兩個期間美元的實際匯率指數,結果如下:(根據目前的數據,假定2014年美國和我國物價漲幅分別為1.5%和3%)
(二)結果及相關分析
以1980年為基期考察人民幣匯率變化,目前美元兌人民幣實際匯率高估了25%,人民幣名義匯率還有升值的空間;以1990年為基期考察人民幣匯率變化,則美元對人民幣實際匯率低估了約25%,人民幣名義匯率未來將應該貶值,結論恰好相反。那么應該如何看待上述計算結果?這里面有幾個問題需要進行考慮:第一,基期的選擇;第二,基期名義匯率是否合理;第三,衡量兩國物價指數的CPI計算的可比性。基期的選擇問題:從我國的外匯管理歷史來看,1979年前是高度集中的外匯管理體制,主要體現在外匯管理實行全面的計劃管理,匯率由國家統一規定,基本沒有反應市場變化。1979年3月,國家成立外匯管理局,1980年12月,國務院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匯管理暫行條例》,同時開辦外匯調劑市場,對外匯進行市場調節。1991年,我國取消了外貿部門的出口補貼,外貿企業實行自負盈虧。可以說,1980年是我國外匯管理制度進行改革的起點,1990年前后是我國外匯管理制度邁入市場化改革的起點。因此,選擇1980年和1990年為基期考察我國外匯市場是有代表性的。即期名義匯率是否合理的問題:1994年以前,我國外匯管理的最大特點是外匯額度留成制度,因此,如果計入外匯留成和出口補貼等利益,這一時期人民幣名義匯率實際是高估的。如果把這一因素考慮在內,按照不同基期計算的名義匯率指數還會下降,相應的,美元對人民幣的實際匯率指數也會更加低。衡量兩國物價指數的CPI計算的可比性問題:毋庸諱言,盡管中美兩國在構成CPI類的組合類別基本相同,但鑒于兩國在具體類別上在CPI中所占的比重不盡相同,再加上其中的類別需要定期調整,因此,公布的數據一定有差異,據此計算出來的實際匯率指數也一定存在差異。粗略來看,構成我國CPI較大比重的是食品(30%左右),構成美國CPI較大比重的是住房支出(40%左右),根據觀察,如果考慮這些差異,我國CPI的實際數據應該要高一些,相應地,美元對人民幣的實際匯率指數也會更加低。綜上所述,如果將上述三個問題綜合進行考慮的話,無論是以1980年為基期計算的美元對人民幣實際匯率指數,還是以1990年為基期計算的美元兌人民幣實際匯率指數,都會在計算結果的基礎上向下調整。盡管向下調整的幅度無法準確計算,但都反映目前人民幣兌美元名義匯率已經沒有升值的空間。換句話說,美元兌人民幣名義匯率的中長期走勢應該是維持現狀抑或走入升值的通道。
2015年11月30日,人民幣正式加入特別提款權(SDR)貨幣籃子,標志著人民幣國際化已進入新的發展時期。其影響之一就是增強了世界各國持有人民幣的信心,意味著境外投資者開始或繼續持有以人民幣計價的資產組合的可能性將有所提高。但這種資產組合的價值會隨人民幣匯率變動而改變,境外投資者持有的可能性也會隨之變化。境外人民幣持有者會將更多的關注置于人民幣匯率變動和對匯率的預期上,以隨時調整手中持有的人民幣資產數額以規避風險、獲取利潤,而這一行為又會反向影響人民幣國際化進程。本文擬對人民幣匯率、匯率預期與人民幣國際化的互動影響進行實證研究,分析總結這三者間的動態關系。
一、文獻綜述
在貨幣國際化研究領域中,一部分研究內容涉及到貨幣國際化與匯率或匯率預期的相關關系。Frankel(2011)在考察美元、德國馬克和日元的國際化過程后提出,對該貨幣的信心、該國經濟力量大小和金融市場發展是決定貨幣國際地位的三大重要影響因素,而信心的衡量標準則是該貨幣匯率的長期趨勢、匯率變動等。李稻葵和劉霖林(2008)通過計量研究分析得到,經濟發展總量、通貨膨脹率、真實利率水平、匯率升貶值及波動幅度是影響一國貨幣國際化水平的內在因素,只有匯率波動較小并于長期內都有升值趨勢的貨幣才更易被接受作為國際貨幣。馮濤和魏金明(2011)利用局部均衡模型分析國際貿易中計價貨幣選擇的決定因素,得出穩定的匯率水平可能使該貨幣獲得壟斷地位的結論。Shams(2002)在分析貨幣國際化條件時從貿易角度入手,指出貿易逆差更有利于貨幣國際化,而貿易逆差的形成則部分依靠于匯率上升。而趙然(2012)運用DGMM和SGMM動態面板數據模型在對貨幣國際化影響因素進行實證分析則得出了相反結論,他認為當實體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后,匯率波動對貨幣國際化程度不再具有顯著影響。
具體到人民幣國際化與匯率或匯率預期的關系,也有諸多文獻涉及到。姜波克(2005)對人民幣國際化發展過程中的匯率制度提出建議,認為在初級階段應保持匯率穩定,中間階段增加匯率浮動彈性,成熟階段資本賬戶下自由兌換。Cheung等(2010)從中國國際資產和負債的貨幣構成兩方面出發探討人民幣國際化前景,認為人民幣國際化可降低人民幣匯兌時的匯率波動風險。翟愛梅(2010)建立GARCH族模型實證檢驗了匯改后的人民幣匯率波動特點,并在結論中指出我國會面臨持續的匯率升值壓力和波動杠桿效應,這一現象并不利于人民幣國際化,應采取措施緩和杠桿效應對升值的不利影響。沙文兵和童文俊(2014)構建計量模型,實證分析了境外人民幣存量與人民幣匯率的關系并得出結論,兩者間具有同向關系,即一方數值增加(減少)會引起另一方數值增加(減少),其中境外人民幣存量對人民幣匯率的引導作用更為突出。蔣先玲(2012)根據貨幣需求和貨幣競爭替論建立了境外人民幣需求函數,推導出匯率是影響境外人民幣需求的主要因素之一,并通過分析表明境外人民幣需求在長短期內對人民幣匯率預期具有不同的敏感度。
綜上所述,現有研究大多集中于人民幣國際化與匯率間的相互關系,而忽略了匯率預期在中間的橋梁作用;其次,涉及到人民幣國際化的文獻目前絕大多集中于定性研究,定量研究并不多見;同時,在為數不多的定量研究成果中,幾乎忽略了復雜經濟條件下非線性關系存在的可能性。基于這三點,本文擬構建MSVAR非線性模型,實證研究人民幣國際化、人民幣匯率和匯率預期三者間在不同區制下的不同相互作用效果。
二、理論分析
人民幣國際化是指人民幣成為跨越國境,在國際上普遍作為計價、結算和官方儲備的貨幣。這也就意味著隨人民幣國際化的逐步深入,境外投資和交易者會持有大量以人民幣計價的資產。由于買賣交易的不斷進行和投資風險的改變,境外人民幣存量也在不斷發生變化,這勢必引起離岸人民幣供需的波動。離岸市場上人民幣匯率與在岸市場不同,并非由政府管制制定,而是靠供需結構決定,自然供需結構波動的產生將會帶來離岸市場上人民幣匯率的上下浮動,使境外人民幣持有者形成新的匯率預期。通常情況下,貨幣國際化程度越高,其應用于計價、結算和儲備的范圍則更廣,境外持有者的持有意愿也就更為強烈,例如美元。根據供求曲線,當需求增加,曲線右移時,會形成新的匯率價格,這一價格會高于原始價格。也就是說,理論上人民幣國際化的深入會促進人民幣匯率的升值或形成升值的匯率預期。但如若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受阻,境外投資者減持人民幣計價資產,供給曲線右移,新的匯率價格則會低于原始價格,導致匯率下跌或形成貶值的匯率預期。
而從匯率角度出發,當匯率始終保持穩步上升趨勢時,升值的人民幣匯率預期會普遍存在,短期內境外投資者對人民幣計價資產的偏好會增強,加大人民幣資產持有量。離岸市場上人民幣存量和流量增加則會促進人民幣國際化的發展,以此形成良性循環。相反,當匯率出現持續貶值的狀態時,匯率預期也隨之消極,境外持有者為規避風險,及時止損,可能開始減持人民幣資產,離岸市場人民幣存量的減少可使人民幣國際化遇阻。
除持續的升值貶值狀態外,匯率在一定時間內也有上下波動的可能性,頻繁而劇烈的波動會影響投資者對匯率預期的判斷,使其無法預測未來短期內人民幣匯率的走勢。此期間并不利于投資者購入人民幣計價資產,因此境外人民幣存量中排除貿易過程中人民幣結算部分,其作為投資工具增加的可能性很小。而已經持有人民幣資產的境外投資者中,風險偏好者可能會保持觀望態度,繼續持有手中人民幣資產,風險厭惡者則會拋售其持有資產。總體看來,理論上,匯率大幅波動既不利于升值的匯率預期的形成,也會對人民幣國際化產生負面影響。
三、變量選擇與模型構建
(一)變量選擇
正視外部壓力
美國之所以重啟人民幣匯率爭端,有經濟與政治兩方面原因。
經濟層面,在消費與投資增長乏力的前提下,同時實現經濟增長與控制經常項目赤字兩大目標的最佳手段是刺激凈出口;政治層面,在失業率高企與中期選舉在即的背景下,挑起人民幣匯率爭端有助于爭取選票。
來自歐盟的貿易保護主義與人民幣升值壓力或將卷土重來,而作為人民幣升值的最大受益國,新興市場國家可能在諸如G20會議等多邊框架內聯合發達國家對人民幣施壓。
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的伯格斯坦主張,美國應盡量把中美間的雙邊匯率爭端多邊化。
具體策略分三步走:第一,在4月中旬的財政部報告中將中國界定為匯率操縱國;第二,在歐盟及新興市場國家的支持下,爭取IMF形成決議并成立專門磋商小組,迫使中國盡快同意人民幣升值;第三,各國要求WTO成立爭端解決小組,判定中國違背了WTO章程下應盡義務,并提出糾正措施。
要求人民幣升值的外部壓力,使得中國政府在該問題上陷入了兩難困境。一方面,如果在外界壓力下讓人民幣升值,難免有屈從于外界壓力之嫌;另一方面,如果對來自主要國家的集體訴求置之不理,可能會損害中國試圖建立的負責任大國之聲譽。
升值收益更大
反對人民幣升值的主要理由包括:人民幣升值會對中國的出口增長產生負面影響,從而影響經濟增長與就業;如果在美國壓力下放任人民幣對美元大幅升值,可能導致廣場協議后的日本泡沫經濟重演。
人民幣升值對中國出口增長的負面影響,可能被夸大了。首先,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姚枝仲等人的一項研究發現,中國出口的短期收入彈性約為2.34,而短期價格彈性約為-0.65。這意味著,決定中國出口強弱的主要因素是外需變動,而非人民幣匯率變動。
在中國的貿易結構中,加工貿易占據半壁江山。人民幣升值在提高了最終出口產品價格的同時,也降低了進口的原材料和中間產品的成本。這意味著,加工貿易企業可以在顯著壓縮利潤的前提下,通過降價來應對升值。
根據中金公司哈繼銘等人的研究發現,對中國的25個行業而言,如果人民幣升值5%,只有五個行業的利潤率會有所下降,而有19個行業的利潤率將有所上升。
即使是中國的服裝鞋帽等低附加值行業,在2006年至2008年人民幣匯率升值期間,它們在美國的市場份額也不降反增,這說明中國出口行業對人民幣升值的調整能力可能被顯著低估了。
對日本泡沫經濟的教訓,在很大程度上也存在誤讀。東京大學經濟學教授伊藤隆敏指出,日本資產價格泡沫的產生并非由日元大幅升值導致。
在日元大幅升值的背景下,由于害怕日元升值對國內總需求產生負面沖擊,日本政府長期實施格外寬松的貨幣政策,這才是導致日本樓市與股市出現巨大泡沫的原因。因此,即使人民幣匯率盯住美元,如果中國政府的貨幣政策失控,中國股市與樓市同樣可能產生巨大泡沫。
支持人民幣升值的主要理由包括:人民幣升值可以引導資源由制造業流向服務業,進而改變當前制造業過度發展、而服務業發展不足的產業結構失衡;可以改善中國的貿易條件,遏制國際能源與大宗商品價格上漲而產生的輸入型通脹壓力;可以弱化中國的國際收支雙順差格局,遏制外匯儲備進一步增長,從而緩解外部流動性涌入對中國物價與資產價格的沖擊。
隨著中國經濟的強勁復蘇,維持現有匯率機制的弊端日益凸顯。
首先,盡管人民幣能維持對美元匯率的穩定,但這是以人民幣對歐元、日元及其他新興市場國家貨幣的匯率波動為代價的。考慮到目前歐盟已經取代美國成為中國最大的出口市場,即使從穩定中國出口出發,維持人民幣盯住美元的匯率機制都恐怕并非上策。
其次,兩國之間匯率的相對變動,應由兩國經濟相對基本面來決定。從長期勞動生產率來看,中國勞動生產率增長率顯著高于美國。從短期經常賬戶余額、財政余額與債務余額來看,中國對美國存在持續的經常賬戶順差,美國的財政赤字與政府債務的絕對規模和相對規模都高于中國。
這意味著,未來人民幣對美元升值是大勢所趨。讓一個相對實力不斷增強的貨幣去緊盯一個相對實力不斷衰減的貨幣,這本身也不利于前者的進一步國際化。
再次,人民幣匯率緊盯美元意味著中國政府難以實施獨立的貨幣政策,而被迫引入美國的貨幣政策。中國的經濟周期及經濟結構與美國存在顯著差異。貨幣政策獨立性的缺失,將使得中國政府被迫將貨幣政策長期維持在寬松狀況,這無疑會加劇未來通脹與資產價格泡沫化的風險。
恢復匯率彈性
針對人民幣升值的內部必要性與外部壓力,中國應如何抉擇?
首先應明確,人民幣匯率政策是中國宏觀經濟政策之一,應本著國家利益最大化原則決定人民幣匯率的未來走向。人民幣匯率如何變動,應和外部壓力強弱問題分離開來。
幅度可控的人民幣升值對出口增長與就業的沖擊是有限的,且人民幣匯率彈性化符合中國長遠利益。當前最可能的選擇是擴大人民幣匯率的日波動區間,實現人民幣的漸進可控升值。
為避免漸進式升值策略導致的大量熱錢流入,中國政府必須一方面加強對違規資本流入的管制,增加熱錢流入的成本;另一方面控制國內信貸水平,通過增加供給的方式把資產價格控制在合理范圍內,降低熱錢流入的激勵。
中圖分類號:F038.1
文獻標識碼:A
一、對中國2005年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的認識
(一)2005年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的核心內容
此次人民幣匯率改革的核心內容有三條:
第一,人民幣不再釘住單一美元,而是參照“一籃子貨幣”,同時根據市場供求關系進行浮動。“貨幣籃子”是按照我國對外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選擇若干種主要貨幣,賦予相應的權重組成的。
第二,匯率將是浮動的,而且區間是合理的。今后將根據國內外經濟金融形勢,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計算人民幣多邊匯率指數的變化,對人民幣匯率進行管理和調節,維護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
第三,做了一個初始的匯率調整。根據對匯率合理均衡水平的測算,人民幣對美元從2005年7月21日起升值2.07%,即1美元兌換8.11元人民幣。這一調整幅度主要是根據我國貿易順差和結構調整的需要來確定的,同時也考慮了國內企業進行結構調整的適應能力。
(二)2005年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的特點
此次人民幣匯率改革的核心內容也有三條:
第一,匯率升值的幅度大大低于市場預期,升值幅度僅為2.07%。
第二,盡管央行公告稱人民幣不再釘住單一美元,但同時也不釘住“一籃子貨幣”,而是參考“一籃子貨幣”。
第三,人民幣確立對美元的中間匯率后,其波動范圍并沒有拓寬,仍在千分之三的范圍之內,波動范圍大大低于實行管理浮動匯率制貨幣的波動幅度。
二、中國現行匯率制度進一步改革的必要性
現行的人民幣匯率制度與原有的釘住美元的匯率制度相比更加適應了中國目前的基本情況,但是匯率制度改革是一個巨大的工程,我們應當在“主動性、漸進性、可控性”下開展,所以當前的匯率制度的改革只是一個開始,目前的匯率制度依然需要進一步改革。
(一)國際合作依然面對壓力
現在人民幣匯率改革的壓力雖然沒有改革以前那么強烈,但是仍然不可忽視。壓力主要來源于兩個方面:美國等國家把人民幣看作是本國巨大貿易逆差的主要來源以及參考一籃子貨幣需要的國際合作。首先,一些中國的貿易伙伴國的逆差是多方面的結果,但是人民幣卻成了罪魁禍首。其次,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的匯率制度下,人民幣匯率的決定將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其中國際合作就是重要的一項。但是中國長期的對一些貿易伙伴國的巨額順差,一直都被貿易伙伴國政府和一些企業批評,這會對人民幣匯率的調整發起挑戰。
(二)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市場化程度不高
現行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基礎及銀行結售匯制及對參與銀行間外匯市場交易的外匯銀行實行額度管理,這使得市場參與者,特別是中資企業和商業銀行持有的外匯必須賣給銀行,不能根據自己未來的需要和對未來的匯率走勢的預期選擇適當的出售外匯的時機和數量;另一方面,就銀行售匯而言,要么存在一定的約束條件,要么存在嚴格管制,因此我國的外匯市場是一個供求關系不對稱的市場,即是一定制度約束下的充分外匯供給和部分外匯需求相作用的外匯市場。
三、對中國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的政策性建議
(一)抓住機遇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調整經濟結構,采用適當的宏觀經濟政策
人民幣匯率改革是整體經濟改革中的一部分,現在的人民幣升值壓力以巨額的外匯儲備和貿易順差是一種表象,實際是我國經濟結構內在矛盾的集中體現。因此,在匯率制度改革的同時,要抓住機遇進行經濟結構調整解決深層次問題。
(二)穩步推進與人民幣匯率制度相關的金融體系改革
從宏觀上來說,要為微觀經濟主體防范風險提供相應的條件。一方面,我們要繼續發展現有的結售匯市場,另一方面,我們可以在繼續推進和發展外幣對外幣交易市場的前提下,進一步完善本幣對外幣交易市場,擴大銀行結售匯周轉頭寸。
(三)根據目前經濟運行態勢,適當放寬匯率浮動區間
市場上的流動性過多,利率水平又偏低,大量的資金不會投向實體部門,而會流入資產市場。資金大量流向資產市場可能會帶來資產價格泡沫,一旦預期逆轉,銀行的果壞賬必將大量增加,將會拖累整個經濟的發展。為了解決當前流動性偏多、經濟偏熱的重要舉措仍然是加快匯率政策改革。
(四)微觀經濟主體要及時轉變觀念應對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
由于匯率制度改革,人民幣有升值和貶值的可能。各種微觀經濟主體必須提高風險意識,培養和引進相關的專業人員,密切關注國際金融市場的匯率波動,充分利用各種金融工具來規避匯率風險;
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是我國經濟發展、金融改革的必然進程。在改革過程中應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穩步進行,結合不斷發展的經濟環境制定相應的宏觀經濟政策,在完善匯率制度的同時,要充分考慮微觀經濟主體的承受能力,做好相應的配套措施,保證經濟的穩定運行。同時利用匯率制度調整的有利時機,加快經濟結構調整,轉變經濟增長方式,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我國的人民幣匯率問題。
參考文獻:
[1]闕澄宇,鄧立立.國際金融.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6,3
[2]羅納德.麥金農.論中國的匯率政策和人民幣可兌換.國際金融研究,2004,7
[3]羅納德.麥金農.實行新的匯率政策:中國會步日本的后塵陷入流動性陷阱嗎?.國際金融研究,2005,11
[4]曹鳳岐.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研究.金融研究,2005,1
二、實證分析
平穩性檢驗在對宏觀時間序列數據進行實證分析時要對數據進行平穩性檢驗,以防止出現偽回歸現象。根據協整檢驗的方法,運用EViews6.0軟件,對LFR和LER兩個變量進行ADF平穩性檢驗。這里采用AIC準則和SC準則選擇ADF檢驗的最優滯后期,條件是保持殘差項不相關,最佳滯后長度為二者的最小值,這里的結果是1。回歸中各變量只有截距項,因為序列沒有表現出任何趨勢且有非零均值。外匯儲備額和匯率均無法通過5%的顯著性檢驗,表現出不平穩,但其一階差分均是平穩的,這兩個變量是同階單整的,即均服從于I(1),因此可以構建協整方程。
三、結論和建議
(一)結論
2003-2013年期間,中國外匯儲備連年增長,人民幣相對于美元升值。根據我們的研究,研究期內我國的外匯儲備額和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匯率是具有長期協整關系的,這就意味著這種趨勢可能會一直延續下去。從格蘭杰因果檢驗的結果來看,外匯儲備是人民幣匯率變動的格蘭杰原因,也即外匯儲備的增長最終會導致人民幣升值,而且外匯儲備的增長在長期內也會給人民幣匯率升值造成一定的壓力。我國應該采取科學的匯率政策引導人民幣匯率升降,逐步降低人民幣匯率的升值壓力,以此來進一步遏制外匯儲備的過快增長。
(二)建議
1.改革我國的銀行結售匯制度自2008年我國取消了經常項目的強制性結售匯以后,公眾結匯的數額的確有所緩和,但是隨著近幾年來人民幣升值態勢不斷加強,公眾為了避免外匯貶值,只得盡早換外匯為人民幣。而且比較最近兩年我國的外匯儲備增長會發現取消經常項目的強制結售匯并沒有改變我國外匯儲備增長的態勢。國家采取政策增加結售匯的手續費可以抑制公眾結售匯的沖動,相關部門必須進一步加強對結售匯的管理和檢測,讓現行的統計制度更加科學和嚴密。
一、2008年美元兌人民幣匯率簡單回顧
2008年1月2號,2008年的首個交易日,美元兌人民幣匯率的中間價還只有7.2996。經過前3個月的快速走高之后,4月10日美元兌人民幣中間價跌破7.00關口,其后的5月和6月,人民幣繼續高速升值。
轉折出現在7月份中旬。8月份,人民幣升值速度明顯下降。到了10月份,甚至出現了單月走勢略有貶值的情況。12月初,人民幣匯率更是出現了罕見的連續四日“跌停” 。
2008年12月3日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的金融促進經濟發展9項措施中,第一次明確地把匯率列為繼存款準備金率和利率之后,當前貨幣調控政策的三大手段之一。
截至2008年12月31日。人民幣匯率在2008年的累計升值幅度為6.37%,但是在年中最高的時候,這一數據已經達到了7.41%,期間震蕩幅度之大可見一斑。
二、人民幣匯率升降的利弊分析
1.人民幣升值的利弊分析
(1)從利的方面看
①一國貨幣能夠升值,一般說明該國經濟狀況良好。因為在正常情況下,只有經濟健康穩定地增長,貨幣才有可能升值。這種由經濟狀況良好帶來的幣值的穩中有升,對外資的吸引力是極大的。
②中國仍然有居高不下的外貿順差和巨額的外匯儲備,中國的經濟增長仍然是世界范圍內最有看點的風景,因此貨幣升值的長期趨勢不會改變。
(2)如果人民幣升值,也會產生許多不利因素
①人民幣升值的經濟效應就相當于全面提高了出口商品的價格。其后果當然是抑制了出口,這顯然是不利于經濟發展的。
②人民幣快速升值會削減外國直接投資。如果人民幣升值,那就意味著外國投資者就得多支付相應額度的美元,其后果就是外資減少。
③將導致失業增加。在中國,出口約占GDP的30%。如果本幣升值,出口企業必然虧損甚至倒閉,從而導致失業,進而增加社會不安定的隱患。
2.人民幣貶值的利弊分析
現階段最新的物價、進出口等數據都顯示中國經濟尚在惡化,且面對百年不遇的全球性金融危機,人民幣匯率大幅走高并不合適,應該通過適當貶值來刺激出口。
(1)從有利的方面上看
如果本幣貶值,那么外幣的購買力就強, 這樣一定量的外幣就可以購買更多本國產品,意味著本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價格相對便宜,從而可以增加出口;另一方面,本幣貶值,外國商品價格就昂貴,這樣本國進口必然減少。所以,人民幣貶值的結果是擴大了出口,抑制了進口,增加了貿易順差,促進了經濟發展。
(2)如果人民幣貶值,也會產生許多不利因素
①本幣貶值對外會引起貿易摩擦,對內會引發通貨膨脹,極不利于國家經濟的穩定。
②貶值不會解決外部需求放緩問題,貶值雖然會幫助出口企業因降低成本而存活下來,但卻很難以持久。特別是中國已經失去競爭力的產業,貶值只會延遲產業退出時間。
3.保持有升有貶,總體相對穩定的匯率
除了人民幣匯率單方向升值和貶值的選擇以外, 保持相對穩定,也是目前匯率變動的一種選擇,很可能也是在當前動蕩的國際經濟形勢下,人民幣匯率最可取的改革思路。
2008年12月8號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提出要“繼續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進一步改善國際收支狀況”。這種觀點其實在本質上和匯改以來一直所強調的并無二致。
但無論站在升值或貶值哪一方,還是高舉維穩旗幟,各方都有著各自的理由和邏輯。而2009年人民幣匯率的走勢究竟將如何演繹,下一步我們將結合一些經濟學的理論,目前國內的貨幣政策及現階段的國內國外的經濟形勢進行重點的分析。
三、2009年人民幣匯率走勢綜合分析
1.理論分析
由于匯率決定機制的復雜性,不能簡單地由一個籠統的結論概括,所以我們將按照長期、中短期分別加以討論。
(1)長期匯率決定的理論——購買力平價理論(PPP理論)
購買力平價理論(PPP理論)是最著名的匯率決定理論之一。該理論認為,任何兩種貨幣之間的匯率會調整到能反映這兩國之間價格水平的變動。這種理論認為兩國貨幣之所以能夠互相兌換是因為它們各自在其國內具有購買力,因而,兩國貨幣的兌換率(匯率)應該等于這兩國貨幣的國內購買力大小之比。
世界銀行按1000多種商品價格計算的2005年美元兌人民幣的購買力平價為3.4(1美元兌換3.4元人民幣),它與世界銀行2004 年計算的1.9相比實際匯率更向購買力平價靠攏。2008年4月15日美國中央情報局《世界各國概況》(CIA The World Factbook)估算的2007年人民幣對美元的購買力平價為3.51。但這個數值并不代表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長期內要向3.51的匯率水平不斷靠攏,而是表明人民幣匯率變動的一種升值趨向,即今后幾年內人民幣有會溫和持續升值的趨向。
(2)影響匯率中短期走勢的因素
利率平價理論認為當資本具有流動性且銀行存款是完全的替代品時,如果人們愿意繼續持有手中已擁有的本幣存款和外幣存款的供給量,則二者的預期回報率必然相等。
從本外幣存款利率的變動趨勢上分析,雖然2008年12月23號中國人民銀行再次了下調一年期人民幣存貸款基準利率各0.27個百分點,這已經是2008年9月以來央行第5次宣布降息。但考慮到GDP今年的增速的下滑和目前CPI下降速度,人民幣存款利率仍然存在繼續下調的可能性。而美聯儲2008年12月17日一舉將聯邦基金利率降到0—0.25%區間,正式宣告了繼上世紀90年代日本實行零利率政策之后,又一個西方主要經濟大國被迫采取了同樣的貨幣政策。美元利率再度下降的可能性被封死,但從中長周期的角度看,美國“零利率”政策只能是美聯儲的權宜之計,它注定不會長久。
所以,中短期從利率變動角度看,人民幣匯率在今后一段時間內(介于短期和長期之間)會趨于升值。
2.國內貨幣政策分析
2008年12月13日,國務院辦公廳公布了《國務院辦公廳關于當前金融促進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其中第一條規定,要實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促進貨幣信貸穩定增長,以高于GDP增長與物價上漲之和約3個至4個百分點的增長幅度作為2009年貨幣供應總量目標,爭取全年廣義貨幣供應量(M2)增長17%左右。
廣義貨幣供應量(M2)是中國貨幣政策的主要考量目標,《若干意見》很明確的表達了要通過增加貨幣供應量來刺激消費,促進經濟增長。2006年、2007年和2008年的M2增速目標均為16%。如按《若干意見》里增速計算,2009年M2供應量17%的增速即意味著2009年貸款速度會很快增加,貨幣增速過快,貨款增加過快,將會造成人民幣供給大幅上升。并且隨著4萬億財政刺激政策在今年的全面執行,銀行貸款數額的強勁增長,2009年人民幣將會面對一定的貶值壓力。轉貼于
3.國內經濟環境分析
(1)目前中國仍是雙順差,外匯市場的根本壓力是升值,而非貶值.目前的出口收縮主要是來自外需減少,中國出口對于外需敏感,對于匯率并非那么敏感,因此通過貶值促出口的做法只會進一步惡化貿易條件,對出口增長本身并沒有多大好處。促進中國經濟增長的關鍵在于促進內需,靠貶值促發展,總體而言弊大于利。
(2)央行從2008年12月23日開始降低利率27個基點,低于市場預期,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為了與美元之間保持利差,防止外資過度外流。
4.國外輿論環境分析
(1)長期內人民幣貶值還受到國際環境的影響。隨著美國和歐盟經濟陷入衰退,來自發達國家的貿易保護主義壓力開始會加強。2008年12月2日美國財長保爾森在針對中美戰略經濟對話(SED)的講話中,兩次提及人民幣問題,明確表示不希望看到人民幣貶值。他說:“中國必須允許人民幣兌美元升值,以此作為解決中美貿易緊張關系的部分改革辦法。”他希望人民幣升值,以縮小美中貿易不平衡。新選總統奧巴馬則被認為會比布什更具貿易保護主義傾向,他在競選時也多次表示將督促人民幣升值。因此,美、歐、日企業家都對此極為敏感,認為人民幣貶值成為一種趨勢,對他們的影響是致命的。
(2)東亞國家正面臨著外資撤出,對他們本國的資本市場和國際收支產生沖擊的時候,人民幣貶值必然會引起東亞國家貨幣的競爭性貶值。對此,2008年11月中旬的二十國集團(G20)峰會上,中國承諾共同應對金融危機。
中圖分類號:F8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2)07-0-01
一、影響人民幣匯率波動的主要因素
一是經濟增長率的差異。在其它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一國實際經濟增長率相對別國來說上升較快,其國民收入增加也較快,會使該國增加對外國商品和勞務的需求,結果會使該國對外匯的需求增加,導致該國貨幣匯率下跌。通貨膨脹是影響匯率變動的一個長期、主要而又有規律性的因素。在紙幣流通條件下,兩國貨幣之間的比率,從根本上說是根據其所代表的價值量的對比關系來決定的。國際收支也是一國對外經濟活動的綜合反映,它對一國貨幣匯率的變動有著直接的影響。而且,從外匯市場的交易來看,國際商品和勞務的貿易構成外匯交易的基礎,因此它們也決定了匯率的基本走勢。
二是中央銀行的干預和政府調整的因素。匯率波動對一國經濟會產生重要影響,目前各國政府(央行)為穩定外匯市場,維護經濟的健康發展,經常對外匯市場進行干預。它雖然不能從根本上改變匯率的長期趨勢,但在不少情況下,它對匯率的短期波動有很大影響。
三是政治、新聞輿論信息因素。與股票、債券等市場相比,外匯市場受政治因素的影響要大的多。其主要原因是外匯作為國際性的流動資產,在動蕩的政治格局下所面臨的風險比其他資產大,而外匯市場上的流動速度快,又進一步使外匯匯率在政治巨變動蕩時更加劇烈的波動。
四是市場預期心理和投機因素。在外匯市場上,人們買進還是賣出某種貨幣,同交易者對今后情況的看法有很大關系。當交易者預期某種貨幣的匯率在今后可能下跌時,他們為了避免損失或獲取額外的好處,便會大量地拋出這種貨幣,而當他們預料某種貨幣今后可能上漲時,則會大量地買進這種貨幣。因此,預期心理不但對匯率的變動有很大影響,而且還帶有捉摸不定、十分易變的特點。
二、人民幣對外升值、對內貶值原因分析
首先從經濟原因進行分析。人民幣匯率很長時間沒有進行調整,而這十幾年來中國經濟和國力已經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一些權威的國際機構和貿易伙伴一直就認為人民幣存在不同程度的價值低估。外匯節余過多本身就表明外幣定價過高,本幣定價過低,本幣有升值壓力。世界各主要貨幣包括東南亞國家的貨幣對美元都大幅度升值,只有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一直沒有調整。[1]
其次從國際政治原因分析。人民幣匯率問題不僅是經濟問題,也是國際政治問題。一些西方國家頻頻呼吁人民幣升值,背后還另有原因。有些國家簡單地將人民幣幣值水平與其本國制造業的衰退聯系在一起,試圖強迫人民幣升值。中國外匯儲備過高,中國入世以來,并沒有出現進口激增,相反貿易順差大幅增加。這讓一些西方國家很擔憂。
最后是西方國家尤其是美國對人民幣升值不斷施壓。金融霸權作為軍事霸權和經濟霸權的延伸,美國憑借其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主導地位,隨意按照自己的意志強制性地推行其政策,不斷獲取霸權利潤,維護其“金融霸權國”地位。美國通過美元貶值,既能減輕其外債負擔,每次美元大幅貶值都能使美國債務減少三分之一,又能刺激其產品的出口,還能轉嫁其各種經濟危機,成為其對其他國家進行剝削的主要形式。人民幣匯率之爭的根本目的,就是美國希望通過人民幣升值,阻礙中國商品大規模進入美國。
三、人民幣升值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利弊分析
(一)人民幣升值對中國的積極影響
有利于中國的產業升級和經濟結構的調整。當前中國的經濟增長方式主要是出口依賴型,投資偏高,消費偏低,經濟的外貿依存度比較高,這是中國經濟發展中長久以來存在的問題。人民幣大幅升值會使中國出口產品的價格急劇上升,使出口額下降,將促使中國從過度依賴外需的出口導向型戰略向拉動內需的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有利于進口依賴型廠商成本下降,進而改善其經營狀況。人民幣升值意味著一單位人民幣可以在國際市場上購買更多的商品,原料大量依賴進口的行業可能會從人民幣升值中受益,人民幣升值在一定程度上會提高中國在國際經濟中的地位和影響力,這意味著更多的發展機會。
(二)人民幣升值對中國的消極影響
對中國的出口行業造成沖擊。中國的出口企業大部分屬于勞動密集型的制造加工產業,人民幣升值,必然會對使出口行業競爭力下降,對于一些中小型的外貿企業甚至面臨著倒閉的危險,進而會帶來嚴重的失業問題,對經濟帶來沉重的負擔,不利于社會的和諧和穩定。會導致國際上的熱錢一股腦涌入中國資本市場。國際熱錢在獲利之后隨即大幅流出,將使中國的金融市場出現混亂,流動性失去控制,進而可能使中國經濟乃至世界經濟將再次陷入危機。同時導致外債規模進一步擴大,使中國的外債規模相應擴大。這必然會影響金融市場的穩定。在中國金融市場發展相對滯后的情況下,大量短期資本通過各種渠道流入資本市場的逐利行為,容易引發貨幣和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造成不利影響。[2]
當前在人民幣匯率問題上,經過上述的分析可以發現,人民幣匯率的升值,會給市場帶來更多不確定性,特別是在當前國際經濟剛剛開始復蘇的條件下更是如此。因而在經濟全球化、金融全球化的今天,無論讓人民幣升值的理由有多少,在當前的情況下,最好的選擇就是保持人民幣匯率穩定。在政府與公眾的共同努力下,對人民幣匯率制度的進行進一步的改革,從而以更加從容的姿態保持人民幣匯率穩定。
參考文獻:
[1]周穎.人民幣升值對進出口貿易的影響[J].現代商業,2009(08).
[2]李勉.人民幣匯率變動對進出口貿易的影響及對策[J].經營管理者,2010(17).
政治問題自有政治家去回應,但最近國內一些學者也開始呼應,提出人民幣需要重估。這就需要我們好好來評估一下,人民幣到底怎么啦?這個問題不弄清楚,心里沒底不說,麻煩可能還會不斷。
人民幣匯率作為人民幣對外價格,受多種因素影響。 簡而言之,影響因素有三:一是經濟因素,二是制度因素,三是人為因素。
在實物貿易占主流的背景下,影響匯率水平的主要是經濟因素,形成了購買力平價理論;在資本自由流動背景下,影響匯率水平的主要是制度因素,形成了相應的匯率制度理論;在金融全球化背景形勢下,影響匯率水平的還有人為因素,強勢文化特征明顯。目前,中國經濟正處于一種混合經濟狀態,三種因素對中國匯率都構成影響。
進一步分析:經濟因素主要包括6個方面的內容:勞動力價格比較(人力因素)、自然資源比較(物力因素)、資金短缺程度比較(財力因素)、技術裝備優勢比較(技術因素)、市場化程度比較(交易成本)、綜合國力比較(規模因素)。
制度因素主要包括5個方面的內容:經常項下可兌換程度(貿易過程中的貨幣交換成本)、資本項下可兌換程度(資本流動的貨幣交換成本)、匯率的生成機制(交換機制)、匯率風險控制機制(遠期交易市場)、外匯儲備(集中程度)。
人為因素主要包括4個方面的內容:流行范圍(持幣偏好)、人民幣預期(公眾信心)、貨幣當局政策取向(匯率在貨幣政策操作中的作用)、外部利益協調(博弈結果)。
據上述角度可以看出,從勞動力價格看,中國勞動力成本具有相當大的比較優勢。在中長期內,中國將保持這一優勢,維持商品低價位。
從自然資源看,中國地大物博,資源豐富,產品成本可控程度高,低價位優勢很難動搖。
從資金短缺程度看,中國已經積累了較為雄厚的外匯儲備,融資渠道較為暢通。
從技術裝備看,我國生產企業的優勢并不明顯,但中國產品大都以低端技術生產,主要不是依托高科技。
從市場化程度看,市場配置資源已成為主導力量。
從綜合國力看,我國經濟實力空前增強。
綜合分析, 中國出口競爭優勢主要不是貨幣貶值的優勢,而是經濟基本面的競爭優勢。目前人民幣匯率反映了中國產品成本的基本構成,經濟基本面并不支持人民幣升值。
人民幣經常項下可兌換程度已經實現,貿易過程中的貨幣交換的制度已解除。人民幣資本項下可兌換進程尚未實現,這種制度安排將維持外資向中國的單邊流動。人民幣匯率的生成機制市場化程度還不高,使匯率的人為調控程度增加。匯率風險控制機制基本上還沒有建立起來,增加了匯率波動的內在張力。 從匯率生成過程看,中央銀行作為最大買家,對匯率形成了實質性控制。
結論是,在現有制度框架下,貨幣當局完全有能力維持現有匯率水平不變,并對經濟貿易活動不會構成制度。維持人民幣基本穩定具有操作性,是可行的。
隨著綜合國力進一步加強,人民幣的國際偏好程度會越來越高。中國政局穩定,經濟增長強勁,人民幣預期向好。匯率在整個貨幣政策操作中的作用會逐步加大,存在通過匯率升值來減少基礎貨幣供應的壓力。從外部壓力看,人民幣匯率正演變成一種政治壓力。從人為因素看,人民幣匯率確實存在升值壓力。
作為一個國家經濟調整的重要杠桿,匯率的變化會導致很多經濟指標顯著的變化,從而影響整個經濟基本面。2005年7月21日,在經歷了較長時期內匯率固定的局勢后,中國人民銀行宣布人民幣升值,并采用有管制的浮動匯率制。兩年多過去了,人民幣匯率一直小幅走低,這一現象正常嗎?而美國財政部在最近的幾份半年報中,一方面對中國的匯改進展給予了一定程度的積極評價,另一方面也繼續敦促中國加快匯率政策改革,強調目前的匯改速度太緩慢,容易加劇國內經濟的扭曲,阻礙國際收支平衡調整。通過實證分析,人民幣的幣值確實被低估,人民幣升值的趨勢會繼續保持,而且升值幅度會加大。
一、套補的利率平價
由于套補的利率平價的實證檢驗最易驗證,先用套補的利率平價來檢驗當下的人民幣匯率。根據2005年6月到2007年10月的匯率走勢(具體數據略),利用套補的利率平價公式計算:(f-e)/e=i-i?鄢,進行變形得:
用2005年9月到2007年3月的數據加以驗證:
i的數值采用上證國債收益率,i?鄢的數值采用美國國債收益率,遠期采用中國工商銀行外匯價格。
人民幣一個月遠期外匯牌價,以月為期限間隔,取當月每天遠期匯率價格的算術平均數。(具體數據略)根據公式算出的模擬遠期趨勢圖如圖1所示:
與真實的匯率進行對比,真實的匯率選用中間匯率如圖2所示:
(數據來源:中國國家統計局)
檢驗相關系數見表1:
E為真實的匯率,E1是模擬的匯率。由表1可見,利率平價理論擬合的結果一般,雖然模擬值與真實值的趨勢很一致,相關系數很高,但數值之間有不小的差距,尤其是模擬值與我們的預期有很大出入:一般觀點認為,人民幣升值速度太慢,以至于升值效應不能很好的體現在國際收支方面,甚至與現在高速度的通貨膨脹有關,但根據理論公式算出的模擬匯率則顯示真實匯率的升值幅度略高。誤差原因有如下幾點。
1、遠期匯率不準確
就數據本身而言,截取的數據來自于中國工商銀行總行,其顯示的外匯牌價與當地交易的價格是有出入的,而且將當月每天價格的算術平均值作為當月價格,估值較為粗略。外匯牌價時時都會變動,截取的價格也并不十分準確。假設數據較為準確,誤差也有可能來自于國家外匯管理局對遠期外匯交易的管制。
2、投資收益率的選擇有誤差
兩國的利率選取的均是國債的收益率,基本無風險,完全忽略套利投機者。
3、交易成本
在以上的實證分析中,沒有考慮交易成本,而銀行在遠期利率的買入價和賣出價之間會收取差價作為手續費。
4、外匯管制
我國實行的是有管制的浮動匯率制,外匯管制因素應該考慮在內。
再用shibor做i進行模擬,取2007年3月1日至4月23日有交易行為的日期進行模擬,真實的匯率取自中國銀行基準匯率。(具體數據略)根據公式算出的模擬遠期趨勢圖如圖3所示:
與真實的匯率進行對比見圖4:
可以明顯看出,真實的匯率基本沒有變化,但模擬的匯率下降較快,所以這次的模擬證實了我們的猜想:人民幣升值的幅度太慢了。我們認為,從降值幅度來看,雖然我國實行的是浮動匯率制,但是政府對人民幣匯率還是有一定的管制。當然,第二次模擬匯率與真實匯率的比較也并不完美,這是由于牌價匯率并不是各個銀行分行真實的交易匯率所導致的。
從利率平價理論分析人民幣匯率,人民幣一直升值的趨勢是毋庸置疑的。美國由于次級債風波,正處于降息周期,而中國由于要馬上進入通貨膨脹周期,所以政府會極力迫使利率上升,根據上文公式,分母變大,e值相應下降,人民幣理所當然應該升值。
二、購買力平價理論
人民幣在兩年時間內升值幅度達到0.8個百分點,這到底算是升值過度還是升值不夠呢?可以用購買力平價理論進行簡單分析。
如果用單一的商品進行度量,比如說用巨無霸指數的對象――麥當勞的巨無霸,那么人民幣看上去被大大低估了:在中國上海,一個巨無霸賣12元,而在美國,一個巨無霸賣2.9美元。但是,購買力平價的前提假設是商品僅與貨幣因素有關,勞動力價格、生產力、地租等一系列因素均不予考慮,這顯然是不現實的。中國的餐飲價格如此便宜,主要是由于勞動力價格十分低廉和農產品價格十分低廉所導致的,不符合購買力平價的前提。
同理,若以其他的商品作為購買力平價的參照商品,有時結果更為離譜:以哈根達斯冰淇淋為例,用中美兩國此商品的價格相除得出的匯率顯示,人民幣不僅沒有被低估,反而被高估了:e的估計值接近20。這則是由于哈根達斯冰淇淋在中國是奢侈品,但在美國,它只是家常的冰淇淋而已,在中國,它的價格本來就偏離了正常的市場價格。
由此可見,購買力平價理論雖然很好理解,但是很難用來做實證。
三、國際收支說
再從最直觀的國際收支說進行判斷人民幣幣值是否被低估,分析如下:
1、出口能力與進口需求的變化(見圖5)
從圖5中可以看出,2005年9月到2007年9月間,出口勢頭沒有緩和的跡象,反而與進口之間的差額拉大,這說明這兩年間的升值幅度根本沒有對出口造成很大的影響。從進口方面來看,人民幣升值對進口造成的刺激也不大。
2、價格水平的變化
從今年年初以來,我們經歷了持續的較高通貨膨脹,按照理論,我們的人民幣幣值應該稍快上升,我國商品的實際競爭力應該有所下降,經常賬戶應該惡化。可是實際上,如圖6所示,我們的出口額還在上升,貿易順差還在不斷拉大。這從另一方面也說明了我們升值的幅度不夠,對經常賬戶影響不大。
3、利率的變化
為了抑制流動性,中國人民銀行在今年連續提高利率,吸引大量資本流入,本幣升值,但升值幅度和速度與利率的提高比起來還是滯后。
4、對未來匯率預期的變動
這一點主要是通過外國資本的流入進行估計,從而預計未來利率。如圖7所示,外商直接投資沒有很大的變動,對未來匯率的預測很難從這方面獲取有效的信息。
四、分析與設想
2005年5月起,我國實行的是有管制的浮動匯率制,倘若我國的匯率完全由市場決定,那么毫無疑問,人民幣會大幅度升值,如果出現這一局面,我國的經濟將會受到什么影響呢?
1、用貨幣分析法進行分析
由md=ep?鄢f(y,i)可知:匯率降低,本幣升值時,本國商品價格下降,貨幣需求減少,國際收支順差減少。這意味著我國的外貿企業要大量縮減產量,這勢必帶來失業率攀升,工人福利下降等影響。但從另一方面說,也能促進我國出口行業產品由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變。
2、用購買力平價進行分析
人民幣匯率降低后,若幣值升值幅度較大,則在外國物價不變的情況下,本國物價水平會有所下降。而且國外的商品相對便宜,也有利于進口。現在的物價水平已經讓很多公民不能再保持原來的生活水平,若本國或外國物價相對有所下降,那么消費者剩余會提高,能增加社會福利。
3、對外匯儲備進行分析
我國現在擁有高額的外匯儲備,如果人民幣匯率降低,人民幣大幅度升值,從一方面來說,儲備會有所流失,但從另一方面來看,國家持有的人民幣與升值前比有大幅度的下降,這對于現在高速增長的通貨膨脹率來說,無疑是個好消息。
人民幣較快速的升值會對經濟的各個方面產生很大的影響,政府應進行適當幅度的宏觀調控。如果貨幣政策效果不明顯,就改用其他的方法,比如出口行業的企業盈利很多,但都自己儲蓄起來,不加工資,不加福利。這些外匯儲蓄既不能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又對人民幣匯率產生了強大的壓力,政府應出臺一些政策予以調節。
以上幾種理論都說明了目前人民幣匯率較高,幣值被低估,人民幣升值的趨勢會繼續保持,而且升值幅度會加大。面臨這樣的經濟形勢,我國政府和央行應該采取一定的宏觀政策來調整出口結構和社會福利制度,以減小這次人民幣匯率走低,幣值升值帶來的不利影響。
(注:本文數據除特別標明外,均來自于wind數據庫)
【參考文獻】
[1] 米什金:貨幣金融學[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
[2] 姜波克、楊長江:國際金融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 許少強、李天棟、姜波克:均衡匯率與人民幣匯率政策[M].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
[4] 趙繼志、孟繁菁:人民幣匯率制度的變遷:1994-2006[J].滄桑,2007(6).
[5] 雷超超、王琰:人民幣匯率影響的因素探討[J].財經界(中旬刊),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