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0-10 09:58:32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建筑力學實訓總結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G712;TU3-4
《建筑力學與結構》是高職院校建筑工程技術專業一門重要的專業課程,為學習《建筑工程施工》、《計量計價》等后續專業課程做鋪墊,為學生在工作崗位中提供堅實的理論基礎。工程上有句話叫“精施工須先通設計”準確的描述了《建筑力學與結構》的重要地位。然而《建筑力學與結構》概念多、原理多,規范難理解,課程難度大,傳統的課程設置不能夠使學生達到課程標準要求,因此《建筑力學與結構》的課程改革勢在必行。
一、課程改革的依據
現階段《建筑力學與結構》的教材力學部分主要介紹結構和構件在各種條件下的強度、度、穩定性等方面問題的能力;結構部分教學內容只是將《混凝土結構》、《鋼結構》、《砌體結構》中知識摘錄后進行重新排列,絕大部分篇幅在介紹結構構件的設計及計算。高職院校的學生主要就業方向是施工企業、監理單位等企業,因此這些知識對于高職學生就業幫助不大。
高職院校進行的是職業技術教育,以培養技術性人才為主要目標,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的基礎上培養出具有大學知識又有一定專業技術和技能的實用型人才,而不是培養研究型學者。因此對高職學生的培養過程中可以弱化復雜難懂的理論教學,著重培養學生專業技術的實踐能力,突出職教特色。
二、課程改革的思路
1.整合教材內容
現階段使用的教材內容相對雜亂,知識內容沒有跟上行業技術發展的步伐相對滯后,不符合高等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和培養模式。古語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進行課程改革的第一步必須是做好教材建設工作。
2.調整教學方式
《建筑力學與結構》分為力學部分和結構部分,對于兩部分內容要區別對待。力學屬于基礎科學,是結構計算的基本工具,力學的知識點講解不可簡化,為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只能在教學手段上進行改革。結構部分,現階段教材中80%的篇幅是結構的設計計算,20%的內容是結構構造,為學生掌握專業技術的實踐能力,需要調整設計計算與結構構造的比例,宜采用項目化教學方法。
三、課程改革方法
1.教材改革
組織有豐富教學經驗的一線教師及企業技術人員進行深度探討,了解行業技術發展水平,根據實際工程編寫一本項目化授課教材,將力學與結構知識相融合,通過幾個具體的項目使學生掌握力學知識、結構構造知識、構件設計計算方法,并且能夠切實的將理論與實際結合起來。
2.方法改革
教學方法的改革分為力學基礎知識講解和結構構造設計改革兩部分進行。(1)針對力學基礎知識的講授是不可省略的環節,但由于力學知識枯燥乏味、難理解,且現在高職招生范圍擴大,自主招生、三校生(來自技工學校、中等專科學校、職業高中)學生原基礎知識掌握一般,對于力學知識的學習感覺吃力。傳統的以教師講授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學生處于被動聽講狀態,忽視了學生自身的學習力、創造力、分析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需要改變教學思路,發揮學生課堂活動中的主體作用;轉變教學方法,實現“玩中學”:例如,學習力的投影知識時,可以讓學生自己用手電在紙上進行投影,了解投影理論,找出投影規律,在自己動手的同時掌握投影計算方法。整個課堂參與度提高,也不會因為聽繁復冗長的理論而昏昏欲睡。(2)建筑結構部分應該采用項目化教學方式,將建筑結構知識和實際工程項目聯系在一起,幾個知識點融合在一個工程項目中,每次課完成項目的一個工作頁,并由教師進行點評、打分,學生間相互評分,每次課程結束前由教師進行知識點總結。
3.工具改革
隨著時代的發展,手機開始主導人類的生活,手機的使用是當代高職學生必不可少的生活環節,而教師仍舊使用黑板和粉筆傳統教學工具及PPT這種多媒體教學工具進行教學明顯已經落后于時代的步伐。教師應該在教學中多引入手機軟件,開發手機教學課程,讓學生在課堂上光明正大的拿手機進行學習,而不是偷偷摸摸的玩手機。
同時還可以采用模型教學,采購或購買結構模型,例如典型的基礎配筋模型、樓板配筋模型、常用節點模型等等。還要引導學生自己動手,利用身邊易得的材料進行簡支梁配筋模型的制作:首先為學生介紹簡支梁的主要配筋,其中受力鋼筋、架立鋼筋、箍筋等具體的配筋要求;然后讓學生仔細觀察真實鋼筋骨架的構造;引導學生利用紙橋、筷子、吸管等物品替代鋼筋,分小組制作模型,并在模型制成后教師檢查、糾正錯誤、進行點評。學生自己動手制作,知道每根鋼筋的特點,直觀印象深刻,必然收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4.地點改革
建筑工程技術專業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不能像其他專業一樣把工作地點搬入教室。為了讓學生更好的感受施工現場氛圍,深入了解建筑結構在工程中的應用,就不能做井底之蛙,需要帶學生走出去看一看。大部分高職院校都會安排認識實習,讓學生對建筑工程有一直觀感受。筆者所在學院,積極推動土建實訓場的建設,按照教師上課要求對實訓場進行布置,方便上課期間帶領學生在實訓場進行深入觀察,現場教學。同時,積極展開校企合作,開辟校外的實訓基地,除計劃校內課程實訓外還開展工地現場的工程實訓項目,充分融入企業內部,感受企業氛圍,了解建筑力學與結構在實際中的應用。
5.成績改革
注重學生學習過程,不以一張試卷定分數。在平時的教學中進行項目打分,學生互評;實訓教學中,由實訓教師根據實訓表現評分,施工現場實訓項目由企業技術人員進行專業評定,綜合以上成績及學生出勤、作業、考試成績給出最終考核成績。
三、結語
《建筑力學與結構》的教學改革由于其理論知識多,內容復雜,在以往的教學中與工程實際相脫節,教材內容相對滯后等原因導致它是課程改革的難點;然而該門課程在專業中又具有相當重要的作用,也是課程改革的重點。為推進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手段的改革,落實專業培養目標,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著力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創造能力、就業能力和創業能力,培養具備扎實專業理論基礎和專業技術能力,具有良好職業道德和可持續發展基礎能力的技術技能人才,除了上述幾點改革內容,專任教師還需繼續努力,不斷探索改革方法適應當前教育形式。
參考文獻: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teaching characteristics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of 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mechanics" course, from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practice and teaching methods of several practical and effective, pay attention to the combin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combined with industry qualification standards, process based on occupation ability "to teach, test mode," to enhance the students learning interest, in principle, to explore and practice of teaching
Keywords: Construction mechanics;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ethods; practical ability
中圖分類號: G424.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引言
隨著國家職業教育規模的逐步擴大和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培養工科高職高專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高職高專院校中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的教育,肩負著培養面向建筑行業生產、建設、服務和管理第一線需要的高等技術應用性專業人才的使命,應根據技術領域和職業崗位群的任職要求,不斷進行教學改革,注重工程實踐訓練,強化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
《建筑力學》是研究土木工程結構中的桿件和桿系的受力分析、強度、剛度及穩定性的一門課程,它是建筑工程技術專業基礎課程之一,是關乎到建筑物能否安全使用,抵抗地震及各種自然災害的課程,同時也為進一步學習建筑結構及其他專業課程提供必要的力學基礎,為以后進行工程的設計、施工、管理等各項工作提供必要的基礎知識,在建筑專業的課程學習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高職高專院校開設建筑力學課程,應本著“學以致用”的原則,突出基于職業能力的“教、用、考”環節,環環相扣,彼此滲透,通過對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和實踐環節等方面的探索和改革,提高教學質量和加強學生的能力培養。
一、根據崗位的需求,調整教學的內容
建筑力學教學內容的選擇影響著學生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的獲得與發展,是人才培養環節中的重點。過分依賴教材內容,加上盲目填鴨式教學,使得建筑力學的教學效果很難達到。如何把握學科發展方向,充實和更新課堂教學內容,把最新的、最實用的知識傳授給學生,才是確保學生學以致用的關鍵所在。
篩選教學內容,突出實用理論知識
市場對人才的需要,就是我們對人才培養的目標。目前,我院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的畢業生主要流向施工、監理和房地產等單位,很少有學生從事建筑結構設計,況且,現今的建筑結構設計單位都已采用計算機軟件進行設計計算,因此,在建筑力學的理論教學中,應主要側重于建筑施工人員需要的結構計算能力的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只要滿足工作需要即可,其他涉及到結構計算的教材內容宜精減。如力學中的扭轉這一章,由于建筑行業中涉及得較少,所以我們在教學中只需介紹扭轉的基本變形形式,而無需深入講解。本著“夠用、實用”的原則,補充課外實用知識,在教學過程中,盡量多講些工程實例和教學案例,如在講力和受力圖這部分內容時,可以多舉些建筑物中柱、梁、樓板、地基等工程實例來讓學生進行分析,這樣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綜合歸納能力以及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跟蹤行業動態,找準高職課程的特色
建筑業的各種技術發展迅速,這就要求我們的學生不但要掌握教學大綱要求的內容,還要有更廣泛的涉獵,所以作為高職高專院校的教師要時刻關注本行業、本學科的科技動態和新技術、新規范、新標準的推廣使用情況,如拱結構、薄膜結構以及相關結構計算軟件的應用,將這些內容適時的補充到教學中,這不僅有利于學生拓寬知識面,同時也提升他們學習建筑力學的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有利于提高他們適應崗位的能力。
一些在校成績優秀的畢業生,在進入工作崗位后,普遍反應在校學習的知識用不上,這是因為建筑力學課程本身就是一門理論性強的學科,加上教師在傳授時,只一味的側重原理方面的介紹,實踐課找不準切入點,只應付性的滿足于“走、觀、講”,針對這一現狀,將一些工程力學實例和事故分析引入到教學內容中,能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致,同時深入校內校外的建筑工地,實地講解力學知識點,使學生感覺力學就在身邊,提高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增強他們的充實感,改變他們對力學的認識態度。
二、豐富教學方式,提高教學效果
建筑力學課程由理論力學、材料力學、結構力學三門課程精簡而成,知識點多而散,再加上其計算內容較多,連貫性強,與其他課程相比有一定的難度,隨著高職院校的擴招,建筑專業的學生中文科生比例不斷加大,給建筑力學的教學帶來很大的難度。筆者認為,該課程教學不能默守傳統的方式,應根據課程的特點和學生的自身水平,創新教學方法,發揮學生的能動性,提高課堂的教學效果,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
(一)圖表歸納總結,理清知識脈絡
《建筑力學》培養學生一個首要的職業技能,就是能獨立的根據圖紙或者實際結構構件受荷載情況繪制其內力圖,分析計算其剛度強度穩定性,而這一部分的知識,涉及的名詞、術語較多,各種不同荷載形式下構件受力圖的形狀容易混淆。為便于學生掌握,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把書本上的理論知識通過歸納總結,用圖形表格表達出來,通過區分和對比,找出異同,從而使學生加深對概念的理解和認識。例如在介紹各種不同荷載形式下剪力圖彎矩圖的特征時,可以總結成以下表格:
各種不同荷載形式下剪力圖彎矩圖的特征(表1)
通過比較,便可清楚地把剪力圖和彎矩圖區別開來,把教材中成篇幅的理論講解,簡單明了的呈現在學生面前,學生能更加形象生動的掌握。
又如,在介紹結構構件最基本的四種變形時,也可以采用這種教學方法,及時的與前面所學的變形形式對比,便于理清內容的條理。
四種變形形式比較(表2)
通過對比,可以使學生將四種基本變形的有關特點歸納總結,不僅可以及加深對新知識的理解掌握,也可以不斷延伸知識點,使學生能把所有知識的樹葉用樹枝串聯起來,形成系統化的力學樹狀結構圖。
(二)互動教學,培養能力
通過建筑力學這門課程的學習,主要培養學生的分析計算能力,因此,在教學中采用互動教學是一個很好的途徑,教師帶領學生一起分析、一起推算,既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又體現學生的認知主體作用,將教與學兩方面的積極性、主動性都得以調動,最終優化教學過程和教學效果,培養創新性人才。
1、現場教學校內外已建或正在建設的建筑物都是學生的第二課堂,對照建筑實物講解結構的受力體系和荷載傳遞過程,是理論結合實際的有效教學方式。如在梁柱鉸接處、建筑基礎、單層廠房等實體前,講解結構計算簡圖的簡化;在梁受力處講解彎曲變形等等,建筑構配件就在學生的頭頂和腳底,學生能直觀主動地觀察和思考,由課堂的被動理性認識到現場的感性認識,再到主動的理性總結,增強了學生對問題的分析能力,提高了其辨別洞察客觀事物的能力,讓學生養成善于觀察、勤于思考的習慣。
2、課堂啟發啟發式教學雖然是建筑力學的一種傳統教學方式,但的確能很好的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循序漸進的思考能力,在課堂教學中適時的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回答,比如說:桿件的基本變形形式?彎曲有哪兩種形式?讓學生思考片刻后,教師提問回答。既可以復習所學知識,又可以導入新的知識點。輕松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活躍課堂氣氛,同時增強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記憶。
3、討論教學建筑力學是一個連貫性很強的課程,各知識點間一環套一環,缺少哪一個環節,都對解決實際問題造成困難。教師可以帶領學生針對一座單層廠房或者框架結構的一榀框架,繪制計算簡圖,進行受力分析、荷載簡化、以及簡單的計算,讓學生分組去查閱資料,認真思考分析,相互討論,每組得出一個成果,加強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應用,使他們更加熟練,教師在這個過程中不要害怕自己計算出錯,只有在反反復復的計算、總結和講評中,學生才能掌握知識點,教師自身也能得到提高。通過這種教學方式,一方面培養了學生的綜合能力,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學生的自學能力。
(三)應用多媒體教學,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求知欲望的動力源泉,學生只有對建筑力學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才會想學、愛學,才能學好。培養學生學習力學的興趣,是提高教學效果的最好途徑。該課程應用多媒體教學不僅給教師的講授帶來方便,還省去上課大量畫圖的時間,更重要的是給學生一個聲、形、色、質并存的教學空間,使原本枯燥、平面的教學變得生動、立體起來。通過這種方式教學,豐富了學生的想象能力,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啟發了他們的創新思維,無形中提高了他們的學習熱情和興趣。
筆者在應用多媒體教學的同時,在這方面也積極地進行了思考,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學生群體中使用電腦的數量越來越多,為增進互動教學,可以在學校網站以及其他域名網站,設專欄為學生提供力學網絡課件、章節習題、實訓指導和力學知識論壇等教學資源,使學生更加快捷的學習知識,準確的獲取信息,也讓學生能隨時隨地的學習該課程,更給教師與學生提供了探討和交流的互動空間。這種教學方式還亟待進一步嘗試和挖掘。
(四)改革考試標準,注入執業資格考核
由于本課程知識點多內容復雜,推算繁瑣,容易造成學生死記硬背,甚至搞題海戰術,與學生就業后,執業資格考試的模式大相徑庭,以此來武斷學生對力學知識的掌握程度和動手計算的能力,顯然是欠妥的。為了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并能夠達到建筑業執業資格考試對力學知識要求,有必要對考試內容和形式進行改革,變計算題為案例分析,改填空和判斷為單選多選題,按照執業資格考試形式,進行檢測,降低對理論知識的要求,側重于建筑小構件、單構件方面的計算。加大平時實踐成績的比重,通過作業、實訓報告等環節,更好地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應用能力。嘗試舉辦力學模型競賽、學生模擬課堂等多種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充分了解學生的理論掌握程度和實踐運用能力,檢驗教學的實際效果。
結語:
國家建設行業的發展要靠新一代的精英,為建筑行業培養優秀的人才是我們教師義不容辭的義務和責任,培養方式需要不斷改革探索,細化到每一門學科,高職理論課程應該本著致用的原則。改革課程教學與實踐。建筑力學這門課程的教學要想取得好的效果,任課教師還要做更多的努力,堅持總結和思考,把理論和實踐并重,在日常的教學中開拓創新,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現代教學觀,貫徹教育部公布的高職教學標準,更多更好的為國家培養和輸送應用型技能人才。
參考文獻:
[1] 陳永龍,建筑力學(上冊)(多學時)(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 龍馭球,包世華. 結構力學(Ⅰ),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 孫強,工程教育教學法,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2004
[4] 陳琦,陳懦德. 當代教育心理學[M].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
《建筑力學與結構》是建筑工程類專業的主要核心課程,它包含建筑力學、鋼筋混凝土結構兩大部分內容,主要闡述靜力學基本知識與力系的平衡條件、各種建筑結構構件的內力分析、承載能力計算和設計計算的方法。 本課程的基本要求是使學生具有一定的力學分析能力和計算能力;初步對建筑工程結構問題的分析簡化能力;初步識讀結構施工圖的能力;運用國家建筑結構各類規范對各種建筑結構的基本構件進行設計能力。通過課程學習將對后續專業基礎課及專業課起到必不可少的指導作用,為今后的工作實踐打好基礎。筆者擔任了三年《建筑力學與結構》教學工作,現談談本門課程的現狀與改革措施。
一、面臨的現狀
1、學生特點
(1)基礎薄弱,尤其是數學、物理等牽扯到計算的課程,學生計算能力、抽象思維能力普遍偏低。
(2)厭學。學生認為書本上的知識枯燥乏味,從而對學習缺乏興趣,和動力。學期伊始學生對課程具有一定的好奇心、專注度與熱情,也能按照老師的要求完成作業,可是學期過半,很多同學就松懈下來,出現上課不認真聽課,作業缺交現象,學習熱情難以維系。
2、教學方法及手段
教學方法陳舊,一部分教師習慣于在傳統的“粉筆+黑板”的教學模式下授課,把整本書一貫到底,沒有注重課程內容的篩選與各部分的權重,只注重教學進度,而忽略了學生的接受能力,學生在一開始“聽不懂,跟不上,學不會”,慢慢產生了抵觸情緒,最后覺得課程太難,干脆放棄。
二、課程改革策略
1、課程內容的“過濾”與“重構”。
根據學生的專業特性,保證教學內容“必須、夠用”的前提下對部分過難、相對無用的章節進行“過濾”,縮短理論課時,增加練習、實驗課時,突出適用性、適應性,強化定性的分析。讓學生感覺課程的實用性,以增強學生學習的信心和興趣。“重構”是指教師根據培養目標的要求以及學生的實際,重新構建的教學內容,并注重各學科知識的整合。例如在講到常見的約束類型中的固定端約束的約束反力偶,學生還沒有接觸到力偶的相關知識,很難理解,此內容可放在力偶的學習之后。而在講到建筑結構部分,可穿插建筑結構施工圖平法識讀課程內容,讓學生明白建筑結構圖圖紙就是根據建筑結構知識計算繪制的。不但可加強學生識讀建筑結構圖的能力,還讓學生明白建筑力學與結構在建筑工程中是非常重要且實用的知識。
2、培養并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只有對課程產生學習的興趣才能好學,才能學好。中職學生雖然厭學,但是好動,對新鮮事物特別好奇。在課程學習的伊始筆者在課程中安排了一個“疊疊高”的游戲,同時讓學生思考:怎么樣才能使積木堆得高?積木倒塌的原因是什么?這個游戲和建筑結構有何聯系?通過游戲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與積極性,并讓學生體會到課程的重要性。為了保持學生對學習興趣,在授課過程中教師還可多媒體設備播放建筑力學與結構的相關視頻。例如在講到建筑結構概述時,播放“紐約世貿雙塔:塔塌分析”、“千年懸空寺”視頻。通過這兩個視頻的分析引導學生理解建筑結構的重要性,對比鋼結構、木結構的特點,適用范圍,并讓學生思考建筑受到了哪些作用,對各個作用進行歸類,從讓學生而完成了建筑結構荷載自主學習。另外還可通過講解實際案例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例如講到壓桿穩定內容時。引入施工中腳手架設計、現澆混凝土模板支撐系統失穩等案例,引導學生結合所學的理論知識處理工程實際問題,極大地提高學生自信心與學習積極性,鼓勵學生課后查閱相關資料。這樣既可讓學生明白學習本門課程的重要性,又可培養學生分析問題、運用課本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3、針對教學內容,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
(1)啟發式:例如約束與約束反力概念較抽象,學生較難理解。在講到這部分內容時筆者讓學生思考教室中的桌椅能否自由運動?如果不能是受到了哪些物體的限制?如果沒有這些限制,桌椅會如何運動呢?利用一連串的簡單、環環相扣的問題,引導學生掌握約束與約束反力的相關概念,充分體現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變教學為導學。
(2)講練結合法:建筑力學與結構中牽涉到許多計算,為了使學生掌握有關計算方法與流程,在教學中應注意講練結合。應注意“精講”和“多練”。“精講”就是指教師針對每一節課的重點和難引導、分析、梳理,講解要透徹。“多練”就是指在課堂教學中,針對本節課程的重難點有針對性,由淺入深的布置習題。練是講的深入與反饋。學生只有深入地實踐才能更好地理解、體會。學生在練習中必會碰到一定的問題,教師對學生提出的問題及時反饋,針對普遍問題再統一講解。從而使學生能更好掌握教學重難點并培養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每堂課教師先精講一半的時間,剩下的時間就是學生練習、提問,教師答疑、再次精講的時間。從而不斷調動學生的“眼”、“耳”、“手”、“腦”,讓學生多渠道接收教學信息,有效地實現教學目標。
4、課程考核方法的改革
學生學業考核評價作為檢驗教學效果的一種手段,其方式起著重要的導向作用。而《建筑力學與結構》之前的考試,通常采用閉卷筆試,存在著內容以偏概全、題型陳舊單一、手段傳統老套等弊端。學生只是應付考試,想著臨時抱佛腳就能蒙混過關。為了改變這種局面筆者認為,應把期末筆試與日常的過程考核結合起來。從日常表現、實驗實訓、課堂訓練、知識運用、階段測試等方面對學生進行考核,按比例納入期末綜合評定,最后根據綜合成績評出每個學生的等級,突出對學生職業能力和通用能力的培養與考核。具體考評辦法如下
課程成績=平時成績20%+實驗成績10%+單元考試成績35%+期末考試成績35%
三、總結
總之《建筑力學與結構》的課程教學應該針對中職學生的特點,以就業為導向,不斷改革教學方法、教學模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堅持以學生為主體,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讓學生“聽得懂”,“學得會”,適應行業的需求。
參考文獻:
高職類院校授課方式多以理論教學為主。教學方法單一,缺少實踐環節,整個課程上下來,不僅學生缺乏學習興趣,教師也會感到枯燥乏味。
1.2課程理論基礎高,學生學習有畏難情緒
《建筑結構》需要以高等數學、建筑材料和建筑力學等課程為支撐,其中建筑力學與本門課程聯系極為緊密。力學學習的好壞直接影響本課程的理解和掌握。而高職類學生入學分數低、基礎差,在學習力學時就存在較大困難,面對本課程中建立力學模型、受力分析更是無從下手。由此,很多學生心理上產生畏學情緒。
1.3學習學習態度不端正,思想上重視不夠
筆者在授課過程中,接觸過很多學生由于對建筑專業認識不足,認為自己以后主要是施工、監理等管理方向的工作,而建筑結構是從事結構設計工作所必須。因此,學與不學沒有太大關系,平時上課總是無所謂的態度,總指望考前突擊,缺乏學習的動力。
2教學探索
針對《建筑結構》教學中存在的以上幾點問題,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經歷做一些有益的探索,主要為以下幾點。
2.1上好緒論課,端正學生學習態度,培養學生學習興趣
緒論課的學習不僅讓學生了解課程內容,學習方法,更應該明確學習該門課程的重要意義。首先要樹立正確思想,即在整個建筑行業中,凡參與工程建設的人員,都應具備相關的結構知識和技能,這在整個工程建設中起著先導性、關鍵性的作用。再者,通過緒論課喚起學生求知欲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興趣是教育的支點。只有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提高其注意力,促使學生學好本門課程。筆者建議在緒論課上可以從學生熟悉的建筑實例出發,介紹相關的結構知識,明確學什么;還可以通過講解工程事故實例,讓學生了解學習建筑結構的重要意義,明確為什么學。
2.2優化課程內容,注重前后課程的銜接
優化課程內容要以“服務施工”為宗旨,體現“實踐性”和“技術性”的特點。選擇適用高職類學生的教材,或者將教材內容進行整合,實現模塊教學。比如,介紹受彎構件時,將鋼結構受彎構件和鋼筋混凝土受彎構件合并一起講解。通過對比,找出兩種材料在受彎狀態下承載力計算和構造要求不同點,更容易讓學生理解、掌握。再者,由于先后課程有時間間隔,在授課過程中,具體章節涉及的相關前續課程要做適當回顧,尤其是力學知識。比如講解框架內力計算中分層法、反彎點法和D值法時,先復習力學中的力矩分配法相關知識,有助于對新知識的理解。
2.3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和手段,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在教學方法上,改變以往純理論灌輸式的授課模式,嘗試新的方式方法,做到深入淺出,通俗易懂。課堂采用對比法,任務法、啟發式法等多種教學方法,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在教學中,通過采用PPT、CAI課件和工程視頻錄像等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創建生動、逼真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以講授構件承載力計算為例。通過播放構件的承載力試驗錄像,讓學生對構件破壞形式有感官認識,有助于學生對公式推導和構造要求的理解。不僅如此,還可以采用現場教學的方式。將課堂搬到施工現場,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讓學生身臨其境,全方位、多角度的理解和掌握所學的知識點。比如,在鋼筋混凝土梁、板、柱施工現場,既能了解具體構件受力鋼筋和構造的直徑選取、位置布置,還能了解鋼筋的搭接長度和綁扎方式,使學生對所學知識有全面的理解;在鋼結構廠房施工現場,不僅可以學習鋼結構的連接方式,梁板柱的連接節點的做法等,也可以學習鋼結構構件吊裝等相關的施工工藝,為后續課程打下基礎。
2.4采用多種考核方式,加強實踐教學環節的考核
本門課程卷面考試的形式。這種單一的考核形式勢必造成學生平時不用功,考前臨時抱佛腳的做法。再者,單純的卷面考試也不能考核學生的實踐能力,體現不出高職教學的“應用性”的特點。因此,要提高本課程教學效果,考核環節要做適當改變。筆者建議在考試中加入實踐能力的考核,即將卷面成績和實踐實訓成績綜合評定。其中實踐實訓可以包括課程設計、試驗;也可以通過讓學生動手制作具體的構件來檢驗對截面設計、配筋計算和構造要求等知識點的掌握;還可以通過施工圖識讀來檢驗學生的識圖能力等。
我院在面向市場需求的辦學思想指導下,為了實現“零距離上崗”的教育目標,重新修訂了我院的工程造價教學體系,對原有教學經驗總結、分析、修訂、更新,使新課程體系在設置和實施的過程中,體現高職特色,使開設的各門核心課程與支持課程與整個工程造價的全過程相適應。
一、理論課程體系的創新改革
(一)教學模式改革
首先我院對本專業創新教學模式進行了改革,將高職三年的教學過程分為兩大階段,第一階段為集中理論課講解階段。第二階段為實踐階段,該階段又分為院內教學實訓階段及集中頂崗實習階段。其中,在第一階段本著必須、夠用為原則,著重培養學生的基礎理論和基本技能。在該階段就逐步地將專業知識滲透到教學中去,使學生樹立專業意識,明確專業發展方向。在第二階段,組織學生在學院內部建設的實訓基地內參與某項建筑工程從招投標、綜合施工管理、工程圖預算、施工組織設計到預決算計算機軟件上機編制工程量清單及綜合單價的全過程,并到建筑工程工地現場頂崗實習,鼓勵學生在建筑工地兼職,承擔職責,初試身手,經受鍛煉。
(二)教學方法改革
在新一輪專業教學方法改革中, 我們以工程項目為載體, 以職業能力為本位, 構建以工作過程知識為導向的專業課程體系的改革思路, 在對執業范圍、職業能力、工作過程知識分析的基礎上, 將原有課程進行解構重構整合, 設計了新的工程造價專業學習領域,對課程體系進行了學習情境設計, 盡可能保持項目的連貫性, 在不同的學習領域中選擇相同的項目來完成不同的工作和學習內容。例如,以框架結構辦公樓的建設項目貫穿建筑識圖、測量、施工、房屋建筑學、建筑工程計量與計價、安裝工程計量與計價、施工組織設計、招投標、工程造價控制等課程。在項目教學過程中, 以項目為主, 但又不局限于項目, 要求適當拓展有關知識, 以彌補項目內容的不足。
(三)課程體系改革
在課程體系改革中,我們將整個建筑工程的初始到其建筑功能的投入使用的全過程都相應設立了核心課程與輔助課程來幫助我們的教學,加深學生的理解,掌握相應的知識點。例如:在項目設計階段設立核心課程為建筑制圖與識圖、建筑力學工程經濟、輔助課程為建筑材料、建筑結構、建筑經濟法與法規三門課程,在項目招投標及施工階段設立核心課程為工程項目招投標、工程計量與計價(含土建、安裝、裝飾),施工組織設計,輔助課程為合同管理、施工技術、工程測量、建筑力學四門課程,在項目竣工及后評估階段,設立項目管理課程為核心課程,會計學為輔助課程,并且在整個學習計劃的安排過程中計算機輔助教學貫穿始終,便于學生理解。
二、實訓課程體系的創新改革
在實訓課程體系的創新改革中實訓實習條件是保證教學質量與提升學生層次的關鍵因素。我院先后為工程造價專業建立了建筑CAD制圖實訓室、廣聯達、神機妙算實訓基地、招投標模擬實訓室使,我們的實訓培養模式可以分立認識實習、課程設計、專業實習、畢業實習四個階段,使專業教學按照 “全過程連續進行”的思路開展,使學生通過實習來獲得第一手的實踐資料。具體實訓課程安排如下:
(一)建筑制圖與識讀實訓
在這一環節中包含四大塊內容:①制圖:讓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完成一建筑物的建筑施工圖紙以及該建筑物的平面布置圖的測繪,將測量實訓與建筑制圖實訓相結合。②建筑施工圖讀圖:該階段目的是要學生能獨立完成讀圖的工作,為后續的土建預算工作奠定知識基礎。③建筑結構圖識圖:完成一個工程項目結構施工圖的讀圖任務,使學生學會鋼筋圖的讀圖知識,尤其是將平法制圖消化理解。④設備施工圖識圖:完成相應項目水施、暖施、電施、通風空調施工圖的讀圖任務,讓學生讀懂安裝施工圖紙。
(二)工程預算的編制實訓
在工程預算的編制實訓這一環節中包括五方面內容:①建筑工程在定額計價方式下土建預算造價編制,鍛煉學生土建、結構、安裝工程的手工算量、套定額、取費的基本能力。②清單工程量表編制,使學生掌握工程量計價方法與計價原則;③清單組價工程(包括招標控制價、投標報價)工作,在這一環節將招投標模擬實訓安排其中,讓學生參與到具體項目的招投標全過程中,了解掌握清單組價的內容;④工程中間結算和竣工決算文件的編制,掌握預算、結算與決算的差別;⑤預算軟件的使用,使學生通過上機操作,將以前的手工計算的工程量轉化為電算成果,利用神機妙算、廣聯達軟件進行電算、套價,目的是鍛煉學生電算水平,為工作上崗做充分的知識準備。
建筑工程技術專業課程設置的目的是為建造房屋服務,而非結構設計、更非規劃和建筑設計。因此,圍繞“如何建造房屋進行課程體系改造和設計”就成了我們進行專業技能課程體系改革的基本思路和基本做法。通過“新課程體系”構造原理圖解可以進一步證明我們按照建造房屋進行專業技能課程體系改造和設計的做法是可行的。通過多年的實踐我們已經把這些理論研究成果納入本專業的教學計劃,形成了“兩大課程體系”和“四分段課程模塊”體系。即形成了新的“理論教學課程體系”和新的“實踐教學課程體系”。詳見本專業的“理論教學課程體系圖解”和“實踐教學課程體系圖解”。
同時也形成了“四分段教學課程模塊教學模式”(簡稱模塊化教學),多年的教學實踐證明新的教學模式是符合職教規律和職業教育要求的。即基本素質課程模塊:包括“兩課”、體育、語文、數學、物理、英語、計算機基礎、勞動實踐、入學教育、軍訓等;專業基礎素質與基本技能課程模塊:包括識圖、識圖實訓、建筑CAD、建筑CAD實訓、建筑力學、建筑材料、建筑材料試驗與實訓、認識實習、建筑構造、建筑構造實訓、施工組織、施工組織實訓、建筑工程預算、建筑工程預算實訓等;職業核心能力課程模塊:包括建筑工程測量、測量實訓、建筑結構、地基基礎、建筑施工技術、施工課程實訓、施工工藝實習、核心技能培訓、測試、雙證書培訓與考試、畢業設計、頂崗實訓等;素質與能力拓展課程模塊:包括演講與口才、應用文寫作、建筑工程資料管理、建筑工程安全管理等。有了新的比較科學合理的課程體系還是不夠的,我們又根據職業教育改革的總體要求,以就業為導向,面向基礎崗位、結合人才需求調研材料,大膽地對專業課程及教學內容進行了整合,取得了明顯效果。根據整合后的課程我們組織編寫教材,使課程、教材、教學內容均符合專業培養目標的要求。
二、專業課程整合與教材建設
(一)專業課程整合
課程及內容整合應圍繞職業核心能力進行優化組合,其目的是為了滿足建造房屋和專業培養目標之需要。本著強化能力、優化體系、合理組合、遵循建造規律、認知規律、刪減不相適應的老內容、增加新材料、新工藝、新規范、職業培訓、技能考證等方面的新內容、突出應用、理論以必須夠用為度的原則進行。
(二)專業教材建設
根據新修訂的專業教學計劃和新的課程體系,按照“貼近工程實際、適應工程需要、反應工程技術發展趨勢和最新成果”之職教特色要求,直接選用統編的公共基礎課、選修課教材,對專業基礎課、專業課教材,大部分采用了由煤炭工業出版社出版的全國統編教材,我校教師主編參編的有楊平均主編《建筑力學》(下冊)、常躍軍主編《建筑施工技術》、韓應軍主編《建筑施工組織》、郭大州副主編《地基基礎》、《混凝土與砌體結構》、楊文選副主編《建筑施工組織》、參編《混凝土與砌體結構》、王長平副主編《建筑工程項目管理》、李松嶺副主編《建筑工程監理概念》、孫榮玲參編《建筑工程概預算》、牛元甫參編《建筑施工技術》等。建筑教研室、結構教研室組織專業教師自編了一批實用的實驗指導書、實訓指導書、頂崗實訓指導書、畢業設計指導書、理論課程教學大綱、實踐課程教學大綱等教學文件,在本專業的教學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目前建筑材料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教學方法傳統單一,學生缺乏學習熱情
高職院校建筑材料課相對于其他課程來說,教學難度更大,教學方法不合適,就很難實現教學效果的提高。內容廣泛、敘述性強、經驗案例豐富、涉及的知識面廣是建筑材料課的主要特點,同時課程內容還存在知識點多、散、邏輯推理缺乏等特點,導致課程在整體性、嚴密性、連貫性不強,因此,不管是教師教學還是學生進行自主學習,要對知識點進行很好的歸納和總結都很難。對于這種情況,教師教學面臨更大的挑戰,而從目前高職院校教師教學方法來看,大多教師仍選用傳統的教學方法進行授課,以講為主,實施灌輸式教學,教學方法僵硬、單一,根本不符合這門課程教學內容的特點,導致學生學習熱情不高,知識點難以掌握,教學目標更是難以實現。
2.理論與實踐缺少有機結合,教學效果差
由于受傳統教學方法、方式的影響,許多教師在建筑材料課程授課中,仍然存在著重理論講解,輕實驗實訓的情況,理論與實踐缺乏有機結合,教學效果差。許多教師在授課課程中,由于課堂教學本身、實驗設備等因素的限制,往往只把大部分的時間花在理論講解上,卻很少安排學生進行相應的實驗實訓操作。這種情況下,在教師的僵硬理論講解中,學生不但很難做到在實踐中加強對知識的理解、掌握,而且還會逐漸失去這門課程學習的興趣。
3.實驗教學流于形式,輔助理論教學作用受限制
不管是從建筑材料這門課程本身的特點來說,還是從學生理解、掌握知識的方法上來看,實驗實訓在高職院校建筑材料課程中有著很重要的輔助教學作用。而從目前高職院校建筑材料課程的教學來看,許多教師往往過分強調理論講解,而較少進行試驗教學,有的教師雖然也組織學生實驗,但是只是由學生自主操作,缺少演示和指導,因此,總的來說,目前在建筑材料課程教學中,實驗教學往往流于形式,很難真正發揮輔助理論教學的作用。
二、提高高職院校建筑材料課程教學效果的方法探討
1.根據課程內容特點,創新教學體系
基于建筑材料課程內容繁雜、知識面廣,且內容整體性、邏輯性、嚴密性偏差等特點,要提高這門課程的教學效果,首先就要根據教學內容,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方式,創新教學體系。首先,教師在教學內容設計上進行創新,應該充分挖掘教材內容的亮點,以實現在設計上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其次,由于建筑材料課涉及的知識面非常廣,因此,教師應該不斷擴大自己的知識面來創新理論講解模式,這樣在講解過程才能夠結合各個面進行充分的講解,避免講解的枯燥乏味。最后,建筑材料課是一門實用性很強的學科,教師應該充分利用這一特點,在教學過程中更多地融入各種建筑材料的實際應用案例,讓學生在具體的案例中理解和掌握各個知識點,從而從整體上提高教學效果。
2.充分發揮實驗的輔助教學作用,實現教、學、做一體化
實驗可以幫助學生把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應用,是學生理解和掌握建筑材料課理論知識的最好途徑。因此,要有效提高建筑材料課的教學效果,就要全面改變目前高職院校建筑材料教學過程中重理論講解輕實驗實訓的教學模式,以充分發揮實驗輔助理論教學的作用。首先,教師應該合理安排理論講解和實驗實訓的時間,不能把大部分的時間都花在理論講解上,而很少進行試驗操作;其次,教師在實驗教學中,要進行充分的演示,讓學生明白后再進行自主學習、探索,并進行及時有效的指導,及時解答學生在實驗中遇到的各種疑問;最后,為讓學生有效地進行試驗探索學習,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和實際條件,對學生進行分組,實現實驗的有效組織,讓學生在小組中自己設計、自己操作、自己總結。這樣,理論結合實際操作,才能更好地激發學習的興趣,并且在實驗中培養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促進教學目標的實現。
一、前言
中職學校是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目標的學校,其作為我國職業教育體系十分關鍵的組成部分,對于我國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和儲備來說有著十分重大的現實意義.我國現階段大部分中職學校都是以就業為目標和導向來進行相關課程的設置和安排的,在課程的設置方面比較強調實用性,從而幫助學生真正通過中職階段的學習實現就業.
二、建筑專業中職數學教學現狀概述
1.數學教材與建筑專業聯系不夠緊密
現階段大部分中職學校建筑專業所采用的數學教材仍舊跟普通高中差不多,是以理論說明、講解為主的內容,與建筑專業學生學習背景、學習需求聯系都不夠緊密,并且缺少相關應用實例.這就使得學生在進行數學課程學習時容易產生數學學習“無用論”,教師也往往忽略將數學教學內容與學生專業背景相結合,幫助學生理解數學對于建筑專業學習的促進作用.
2.數學課程安排合理性有待提高
現階段中職學校數學課程安排都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這種不合理性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是課程內容先后順序安排不夠合理,第二是數學課時的安排不夠合理.盡管近年來專家們編寫教材的難度降低了一些,對傳統內容進行了精選,在知識的實踐和應用方面進行了增補,盡可能考慮了各大類專業的通用性要求.然而由于中職專業門類的多樣化,各專業對數學知識需求的側重點并不相同,在具體的數學教學實踐中,往往在課程安排時都忽略了學生專業背景的需要,而按部就班地進行,導致了數學課程與專業課程在銜接上存在一定的矛盾.
3.數學教師對于學生專業課程了解程度有限
大部分中職學校的數學教師對于自己授課班級的專業課程開設情況的了解程度都十分有限.通常數學教師就是依據中職數學教學大綱要求,按部就班地進行課程的安排、準備、講解,并未認識到數學課程與專業課程之間的聯系,因此無法及時有效地將數學知識與專業課程背景知識進行穿插講解,從而使得數學教學內容與專業課所需知識產生脫節,學生對于數學課程學習熱情不高.
三、數學教學對于建筑類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重要性
建筑行業是典型的勞動密集型行業,但隨著技術的發展,建筑行業也正在朝著技術密集型行業轉變.對于從事建筑事業的企業而言,對于未來建筑從業者能力要求更加全面和綜合,尤其是建筑類應用型人才更是備受青睞.作為培養建筑類應用型人才的中職學校,如何提升建筑類專業學生的專業背景、綜合能力、職業技能是恒久不變的主體.而要保證建筑類學生對于專業課程有效吸收和掌握,數學課程的學習成為一個基礎.
四、如何在中職建筑類應用型人才培養過程中提升數學教學成效
1.提升數學教師相關專業背景知識
由于中職學校教育仍舊會以應用型人才為導向,因此中職建筑學校的數學教師應當重視自身在建筑工程制圖與識圖、建筑測量、建筑力學、建筑工程定額與預算等相關專業背景知識方面的積累.如果數學教師在相關專業背景知識方面缺乏了解就會使得數學課程的內容十分淡薄,不利于建筑類專業學生對于數學知識的學習和掌握,無法真正地實現通過數學課程輔助專業課程的作用.學校可以加強數學教師與建筑類專業教師之間的溝通與交流,幫助彼此理解雙方所學的知識、背景,互幫互助,最終實現數學課程助力專業課程學習的目的.
2.明確數學教學目標是服務于建筑專業課程
中職學校教師在進行數學教學內容方面的安排時,首先應當明確中職學校數學教學目標是需要服務于專業課程的.例如“銳角三角函數”雖然是初中數學知識,但是它卻與建筑專業中的建筑力學、建筑測量等多門基礎專業課程有著密切的聯系.但我們的中職生數學基礎薄弱,在初中的時候對該知識不能很好地掌握,如果不增加課時進行鞏固與復習,不但影響到專業課程的學習,還影響到后續“任意角三角函數”章節的學習.因此在教學內容安排方面,應當以符合建筑專業課程所需為主,重點講解與專業課程聯系緊密的內容、實用性內容、工具性內容,幫助學生掌握相關知識,并且聯系實際案例進行分析,從而幫助學生真正做到學以致用.此外在進行教學目標設定時,教師還應當考慮到中職學校建筑專業學生的基礎、學習特點、學習需求等方面,針對建筑類學生的基本情況對教材、教學內容、教學目標做適當的調整和增刪,有目的地進行教學目標的設定.如在建筑專業多門課程學習中,學生需要大量使用計算器進行運算的,因此在數學課程對計算工具使用技能培養中應設定“能熟練使用科學型計算器進行運算”為教學目標,而不僅僅是教學大綱要求的“能正確使用”.
3.教學案例分析為主、理論推導為輔
為了進一步符合中職學校學生學習特點,真正做到為專業課服務的目的,中職階段數學教師在進行教學時需要考慮到教學方法的適應性,對一些基本的要求要精講多練,嚴格要求同學熟記公式,學會應用;對于不符合學生特點或專業特點的教學方法應當予以改進,同時要注意在中職數學教學中不能過分強調系統性和嚴密性.因此中職階段的數學教學,應當以案例分析為主來進行相關數學概念的講解,并且結合建筑類專業背景來進行講解,相關數學理論推導過程能省則省.大部分的學生在對于概念的理解上都是存在較大困難的.數學教師必須在做到了解建筑類專業背景知識的基礎上,通過實際案例來進行數學概念的普及,從而幫助學生真正理解,也使得學生學會如何通過數學知識來分析專業課中遇到的問題.在案例分析方面,最好能從建筑類專業學生的專業課教學內容中選擇相應的案例來進行分析和學生練習.例如,結合“基礎、實用、夠用”原則的運用,在與建筑專業課程聯系緊密的“任意角三角函數”和“立體幾何”這兩章的教學過程中,數學教師可以設計大量與專業知識相關的應用性案例和練習,例如樓梯板鋼筋計算、建筑物的方向和高度、建筑物的表面積、基坑土方出土量的計算、樓梯混凝土工程量的計算等方面,而對理論部分則進行刪減,從而改變了過往中職數學課堂以傳授單一的知識為主,缺少與專業相結合的應用性內容的教學現狀,使學生感受到所學數學知識在未來工作中的廣泛應用性,認識到數學知識與專業課學習和運用的關系是不容忽視的.
4.通過實地教學和建模比賽提高教學成效
在建筑類專業學生的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適當帶領學生離開傳統的課室到專業實訓場地進行實地教學.例如案例“樓梯板鋼筋計算”的學習,讓學生通過施工現場觀察,結合樓梯板鋼筋構造圖,學會計算樓梯樓板鋼筋總長度和樓梯樓板各條支座負筋的長度.實地教學可以讓學生知道該數學知識學了有什么用,用在哪里,怎么用,通過學以致用,理論聯系實際的方法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習自覺性,讓學生從生活、未來工作環境中體會和感受數學的魅力,從而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成效.此外還可以進行小組數學建模比賽,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數學、用數學、做數學,從而提高學生對于數學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也有利于教師了解學生對于數學知識的掌握和應用能力, 進一步改進下一階段的教學內容.
5.創新數學教學成績考核方式
由于中職學校建筑類專業學生都是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為目的的,因此在對于數學課程學生成績考核方面,應當考慮到這一影響因素,不能僅僅以考試成績作為考核的核心,而是以學生對于相關知識的掌握程度、應用程度為核心.因此數學教師在進行學生成績考核時,需要創新考核方式,除了常規專門的數學考試外,還可以結合當學期與數學比較緊密的專業課程一起進行考核.例如第一學期數學課程中的“立體幾何”和“任意角三角函數”知識與本學期建筑工程制圖與識圖、建筑力學這兩門專業課程有密切聯系,則本學期的數學期末成績可以按如圖所示比例進行考核.這種考核方式不但從中可以體現到學生對綜合數學知識的掌握和應用能力程度,也讓學生真正理解數學學習的意義.
五、總結
中職階段的數學教學,一方面是為了幫助學生構建起完整的數學知識和理論模塊,另一方面也是為專業課程的學習奠定基礎的.在培養建筑類應用型人才的過程中,數學課程是不可或缺的,其對于建筑類專業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的培養是必須的,并且能幫助學生未來進一步的發展與提升.
【參考文獻】
[1]蔣正梅.中職建筑專業數學教學的一些思考[J].科技信息中等職業教育,2011(11):46-54.
中圖分類號:TU761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我國的高等職業教育的根本任務是培養具有必要理論知識和較強實踐能力的專業人才。要實現這一培養目標,就必須走工學結合之路。加強對工學結合教育模式的理論研究,搞清工學結合教育模式的基本特征,積極開展工學結合教育模式的探索,既是高職教育發展的迫切需要,也是高職院校增強辦學實力提高辦學水平的有效途徑。我院的建筑工程技術專業從校內建設實訓基地和校外建立實踐基地兩個途徑來實現工學結合。
高職院校建立校內外實踐基地的重要性
高職院校建筑工程技術專業是要培養適應社會建筑企業的專業性人才為主要目標。校、內外的實踐教學是實現建筑工程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目標的主要途徑之一。而校、內外實踐基地的建設是培養建筑工程技術專業人才的基本支撐條件。由此可見,高職院校的校內、外實踐基地建設是高職院校教學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高職院校開展實踐教學、提高學生實踐能力的必要場所。我校建筑工程技術學院校校內實踐基地承擔了較大部分的實踐教學活動,是學生在校期間提高實踐能力的主要場所。而校外實踐基地的主要是采取校企合作的模式,利用企業資源加強學生的實踐能力。這種校內、外一體的實訓基地的教學的運行是實現學生知識、實踐能力和素質提高的最好途徑。
校內實訓基地建設與應用
高職院校的建筑工程技術專業是應用型高職教育,一些基本的實踐教學任務需要在學校里完成。在校內培養學生的專業基礎技能為以后的實習及就業奠定良好的基礎,因此校內的實訓基地建設顯得尤為重要。我院校內實訓基地建設包括三部分。一是校內實驗室的建設。
我院以具備建材實驗室、力學實驗室、土工實驗室的建設,用來完成學生《建筑材料》、《建筑力學》、《地基基礎》課程的實驗教學,這不但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同時也提高了學生處理數據的能力。我院還建立了計算機仿真實驗室,在仿真實驗室里學生完成了建筑工程CAD、建筑預算軟件、PM2軟件的學習,并根據實際工程完成仿真實訓。二是校內實訓車間的建立。我院已建立基礎與混凝土施工實訓車間、砌筑工程和裝飾工程施工實訓車間、鋼結構和屋面工程施工實訓車間以及鋼筋加工車間。我們在車間內建立了建筑物的各部分模型,例如基礎模型配筋、框架結構配筋模型、樓梯、雨篷配筋模型等,還有鋼屋架節點模型、砌體結構模型、屋面做法、施工縫做法模型等等。通過這些模型把課本的知識更加形象化,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在車間能可完成《建筑施工》、《建筑結構》、《建筑識圖與構造》等課程的實踐教學。三是學院實訓中心已經有先進的材料檢測設備,能夠進行常用建筑材料的檢測實訓工作,目前我院已經與西南交大監理監理公司、黑龍江省建設集團現代建筑技術發展中心、龍航檢測公司等幾家企業達成共建校內實習基地的協議,共同利用學院的教學、科研力量強,和企業資金和技術優勢,做到資源共享、優勢互補。
校外實踐基地建設與應用
在校外實踐基地建設中如何尋找合作伙伴、如何運行是高職院校校外實訓基地建設的重要問題,校外實踐基地建設是高職院校建筑工程技術專業實踐基地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校外實訓基地是對學生進行培養工程素質的重要途徑,它能夠使學生接觸社會。了解就業形勢和就業市場,同時也是高校與建筑企業的紐帶。校外實訓基地建設我校主要采取的是“2+1”校企合作模式,這種模式學生在校學習兩年,以公共課程和專業基礎技能課程為主,最后一學年在企業頂崗實踐,主要學習部分專業基礎及基礎技能及具體工程實際操作。在基地建設上,學院充分發揮領導班子的作用,通過他們建立和加強與建筑企業的聯系,經多方的共同努力,逐步加強與有實力企業的聯系,使之成為我院的校外實踐基地。目前我校校外基地建設已初具規模,我院建筑工程技術專業已經在中建總公司第一工程局、第二工程局、深圳中海監理公司、黑龍江省建設集團省等內外幾十個知名企業建立了頂崗實訓基地。并且通過實習過程,也是企業了解我們的學生,對于愿意長期接受我院實習的企業,簽訂校企合作協議書,建立良好的長久的關系,以保證實踐基地的相對穩定性,從而保證校外實訓基地的穩定性和可靠性。
四、實踐基地建設存在問題與改進
在校、內外實踐基地建設與應用過程中存在著一些問題。例如,校內實訓基地利用率不高,校內年輕教師較多,缺少實踐經驗,對學生企業頂崗實習監管不夠,校外實踐基地關系不夠穩定等問題,針對這些切實存在的問題,我院提出了以下行之有效的改進措施:
1.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引進、培養雙師型教師 為了適應高職教育的發展,我院近幾年陸續從施工企業和設計單位引進具有實踐經驗人員充實到師資隊伍當中。同時也積極為校內畢業后直接從事高職教育,中間缺少實踐環節的教師創造實踐條件,讓老師深入企業進行脫產學習,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過教師參加工程實踐,進一步提高了缺乏實踐經驗教師的專業實踐能力。通過以上措施使我院雙師型教師隊伍從結構上有了全面的提高。
2.校外實踐基地的長期運行對于校外實踐基地建立并能長期合作是校外實踐基地的關鍵。所以我校總結了一些高職院校在校企合作比較成功的經驗。例如,我們要尋找校企雙方合作的切入點,合作成功與否的關鍵是能否達到互惠互利,學校通過提供能夠為企業服務的學生來解決學校學生的校外實踐問題,形成校企雙贏的合作關系。其次通過建立良好的運行機制,讓校企合作長期進行下去。
3 校外實踐基地的管理 校外實踐基地建立后為了確保與企業的長期合作,我校的管理辦法采用的是學校與企業相結合的管理模式,在這種模式中企業為學校提供實踐場所并提供現場指導教師,指導學生完成為期一年的企業實踐。學校方面,每個學生都安排了校內實習指導教師,解決學生在實習當中遇到的學習、生活上的問題,并且校內指導教師經常與企業指導教師溝通及時了解學生的動態,是學生順利完成在校外實踐基地的學習。
高職院校校內外實訓基地建設是一項長期任務,需要不斷的完善。只有把實訓基地建好,才能培養出社會需要實踐性人才。
參考文獻
[1] 潘睿.土木工程專業實習、實訓基地建設的研究與實踐[J].職業教育研究,2008(8):109-110.
[2] 危道軍. 建筑技術全真模擬實訓基地建設及工學結合的教學實踐[J]. 湖北城市建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 3) :7 -12.
《建筑結構》課程是一門相對較難、較復雜的專業必修課,當前的《建筑結構》教材中80%左右的篇幅介紹結構構件的設計計算,理論性太強,高職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常感到較吃力。而對于工程造價的學生來說,他們主要的工作崗位是造價員、施工員、資料員,很少有去從事設計工作的,如果按照教材并沿襲傳統教學模式進行授課,則越來越無法適應學生的要求,也偏離了高職以工作為導向的培養目標,因此《建筑結構》這門課的改革已是當務之急,下面筆者就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這幾個方面來談談《建筑結構》的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
1 課程目標
1.1 總體目標
通過常州凱宏鋁業有限公司辦公樓的安全校核與鋼筋放樣、常州武進區鄒區鎮工業集中區標準廠房的安全校核與鋼筋放樣等項目訓練,學生能完成民用框架結構施工圖的識讀;能正確運用規范、標準圖集,能進行施工圖會審,能對框架結構的安全進行校核;能按施工圖進行鋼筋放樣以確保工程質量目標、費用目標、進度目標達到預期要求。
1.2 知識目標
1.2.1 掌握常見建筑、結構基本類型的施工圖(結構平面、梁體平面配筋圖、基礎平面布局圖)內容,并且能夠將內容正確表達出來。
1.2.2 學習房屋局部節點構造的詳圖內容,確定其位置以及其隱藏的建筑、結構力學原因,以便于更好地應用于施工中去。
1.2.3 熟悉現場講解施工圖以及解決建筑、結構施工圖錯誤的相關知識,并且能夠做簡單的協調、變更方案。
2 課程內容
2.1 課程內容的選取
按照工程造價技術領域和職業崗位(群)的任職要求,參照相關的職業資格標準,以崗位工作任務為載體,通過工作任務分析實現典型工作任務到行動領域轉換,通過工作過程分析實現行動領域到學習領域轉換,再通過教學過程分析實現學習領域到學習情境轉換,形成基于工作過程進行工學結合課程開發與構建的思路與途徑,明確課程的學習內容、能力目標、考核方法等,突出工學結合、一體化項目教學,培養學生信息收集、方案設計、組織能力。
2.2 課程設計的理念和思路
以培養學生的核心技能和職業素質為重點,以項目、工作任務為載體,設計學習情境。在學習情景設計過程中,重視對學生社會能力和方法能力的培養,每個學習情境都貫穿資訊、決策、計劃、實施、檢查、評價六個工作步驟。學生在完全真實(或模擬)工作情景中,通過學生間的組織合作,制定計劃、工作分配、角色扮演來進行,強調工作的效率和標準化要求的執行。
以建筑工程的建設過程為導向,結合建筑工程項目,歸納出典型工作任務,提取分解完成任務所需要的職業能力和知識,并對職業能力進行歸納,再將能力轉化為學習領域。在課程教學設計和實施過程中,做到“教、學、做合一”,培養學生獨立進行建筑施工信息收集、方案設計、工程預算的能力,實現培養目標與崗位能力的對接。
3 課程教法學法
3.1 課程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
課程教學由傳統的注重教學的“結果”向注重教學的“過程”轉變,從“統一規格”的教學模式向“個性化”教學模式轉變。以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造能力為主線,引導學生從多方位的知識領域去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給予學生更大的思維想象空間。在工程造價專業教學中,采取行動導向教學法,以學生為主體,因材施教。按照建筑工程設計施工完整的工作過程設計學習項目,強調“案例”和“發現”以及學生自我管理式學習,學生在實訓中心、產學研基地的職業情境中做中學,學中做,做到“手、腦并用”,“教、學、做合一”,實現學生能力與素質的同步提高。鼓勵學生參加工程實踐,學生通過多門學科知識的綜合運用,在實踐過程中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培養動手能力、設計能力、創新能力和崗位勝任能力。
3.2 學情及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
3.2.1 探索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法
改革了傳統“以教師為中心,以書本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的單一教學方法,按照以學生為主體的現代教學模式,注重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教學做合一”,學練并重,更多地采用問答教學法、案例教學法、項目教學法、技能模擬訓練教學法等,積極實行啟發式、討論式教學,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創新意識。在教學中充分尊重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變單向灌輸為師生互動,重視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2.2 采用多種教學手段進行教學
在教學過程中引入現代教學技術,開發多媒體教學課件,因材施教,教學中采用現場教學、講練相結合的教學形式。
3.2.3 考核方法改革
改革考試形式和方法,轉變傳統的學生成績評價方法,加強過程性考核,從考勤、識圖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動手能力等多方面綜合考察學生的整體素質。著重考核學生的應用能力和分析能力,促進學生素質全面發展。
4 課程單元教學設計
下面結合一次課的教學過程談談在課程改革方面所做的嘗試。本次課的任務是常州凱宏鋁業綜合辦公大樓二層框架結構的樓面配筋圖區域配筋判斷以及安全校核,并繪制鋼筋骨架的圖形,每個項目部負責相鄰兩軸線之間的一跨梁體。學生手中已配備相應圖集,教學分組也已在第一次課就完成。本次課的教學目標是①掌握現澆梁的承載力計算公式的應用;②掌握梁中所配置鋼筋骨架的組成以及受力鋼筋的主要分布位置;③能夠完全看懂梁的施工圖;④能根據計算結果正確配置合理的鋼筋;⑤能根據配筋繪制鋼筋的橫斷面圖并計算鋼筋長度。具體教學步驟如下:
4.1 教師建立項目任務情境,明確此次具體任務要求――設計并繪制單跨梁。學生接受項目任務,記錄具體任務要求,集團及子項目組內任務分配。
4.2 教師將各組的任務內容細化,現場組織學生進行板的建筑施工圖與結構施工圖的對應會審,告知一些設計參數,學生制定完成方案,進行個人資料查閱、匯總、分析,形成初步意見。
4.3 學生根據參考書及討論方案進行計算,形成計算書,教師分析各組的報告。
4.4 學生根據參考書及討論方案進行計算梁的縱向受力鋼筋和箍筋,形成計算書,并選配合理的鋼筋。教師則以指導教師的身份詢問學生的體會,對計算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給予指導。
4.5 學生根據設計結果(尺寸、配筋)在圖紙上完成梁剖面圖的繪制。教師參加各任務組的檢測,并對學生個人進行單獨指導。
4.6 教師聽取學生成果匯報,指出其中錯誤之處并給出相應修改意見學生則進行記錄、整理、歸納各人意見,形成報告。
4.7 學生進行改錯,重新詳細會審,進行圖紙變更,重新完成個人任務,而后再次匯總。教師參加各任務組的檢測,并對學生個人進行單獨指導。
4.8 教師聽取學生對修改后的內容進行匯報,指出其中錯誤之處并給出相應修改意見。
4.9 總結本次課的內容:梁的計算及繪圖要點總結 。
4.10 布置下次課內容:對所設計的梁進行鋼筋放樣。
5 結語
《建筑結構》作為高職工程造價專業的一門主干課程,應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在多方面不斷進行改革和創新,我們還將繼續探索、總結適合我國高職教育形勢的《建筑結構》課程的教學方法。相信通過進一步對該課程的改革與建設,對推動其他課程建設以及專業建設、學科建設,全面推進教育創新和實施素質教育,全面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熊森.高職《建筑結構》課程教學改革探討,銅陵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3):7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