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語學習計劃匯總十篇

時間:2023-01-20 01:34:49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日語學習計劃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日語學習計劃

篇(1)

在信息化社會高速發展的今天,動漫作為一種風行全球的文化,已經滲透到生活中的每個角落,隨處可見。動漫,不僅是動畫和漫畫的合稱,還包括了網絡游戲、娛樂和藝術等周邊衍生物。隨著現代傳媒技術的發展,動畫與漫畫兩者之間聯系日趨緊密,兩者常被合稱為“動漫”。日本是制作與發行動漫最著名的國家。憑著劇情的創新和趣味性在全球都有很重要的地位,擁有著廣大的收看人群。

作為戰后日本文化的代表之一,日本動漫也經歷了曲折的發展階段,從最初的流俗文化,到后來的被群眾廣泛接受,進入主流文化,其對日本社會的貢獻度,無論是經濟效益方面還是民族文化的傳播方面,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不僅反映了社會民生的現狀和日本人的價值觀,同時也反應了人們的語言現狀,所以日本動漫對于日語學習者來說是有積極促進作用的。

一、日本動漫的發展過程

提到動漫,大家首先想到的是日本,日本是世界第一大動漫強國,其動畫發展的模式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下面主要從日本動畫和日本漫畫兩個方面來介紹一下日本動漫的發展。

日本動畫的發展過程大致可分為4個階段:

萌芽期:1917年,下川凹夫攝制《芋川掠三玄關?一番之卷》,被公認為日本的第一部動畫片。同時期還有北山清太郎與幸內純一,此三人為日本動畫的奠基人。1933年,政岡憲三和其學生懶尾光世制作完成了日本第一部有聲動畫片《力與世間女子》。

探索期(1946-1973):1945年,日本戰敗后,反戰題材的動畫影片頗受歡迎且影響深遠。大藤信郎成為這個時期的代表人物,被日本動畫界譽為“怪人”。他于1927年拍攝了黑白版的《鯨魚》,并于1952年攝制完成了彩色版的《鯨魚》,該部動畫片成為首部獲得國際大獎的日本動畫片。20世紀六七十年代,手冢治蟲成為日本動畫界的標志性人物,被譽為“日本動漫之父”。 其中的代表作品包括《鐵臂阿童木》(1963年)、《森林大帝》(1965年)。

他創作了一系列精美的動畫片,將日本動畫片的水平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檔次。

成熟期(1974-1989):70年代初期,日本涌現出大批科幻機械類動畫的動畫家,代表人物有松木零士、富野由悠季、和森正治、美樹本晴彥等。當時一些代表作如《機動戰士GUNDAM》、《超時空要塞》等,都廣受歡迎。 同期的宮崎駿走出了一條“宮崎駿式”的唯美、自然、清新的風格,作品思想觸及人類心靈的深處,啟發著人對神的敬畏,對生命的思考。1984年的《風之谷》奠定了宮崎駿日本動畫宗師的地位。2001年宮崎駿攝制的《千與千尋》獲得第52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大獎和第75屆奧斯卡最佳動畫長片獎,其成就與地位無人能及。

細化期(1990至今): 在這一期間,日本動畫大量涌現,種類豐富多樣。以“機器人”、“美少女”為契點,走出了一條獨特的深具自身民族特色的動畫之路。其中日本動畫制作公司的代表為東映動畫、吉卜力工作室、GANIAX、Sunrise等。

日本漫畫發展的階段:“二戰”后的半個多世紀以來,漫畫在日本的社會地位及人們對它的認識在不斷變化。手冢治蟲把日本現代漫畫發展劃分為六個階段。

第一階段(二戰后的頭十年):“玩具時代”,漫畫只是供孩子娛樂的道具。

第二階段:“清除時代”,漫畫被視為低俗淺薄的讀物。

第三階段:“點心時代“,父母和教師勉強允許孩子可以在不妨礙學習的條件下看一點漫畫。

第四階段:“主食時代”,1963年TV動畫《鐵臂阿童木》在電視上連續放映,許多家庭中的大人和孩子一起觀看,漫畫得到社會肯定。

第五階段(二十世紀70~80年代中期):“空氣時代”,漫畫已經成為青少年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第六階段(二十世紀80年代中期以后):“記號時代”,漫畫成為青少年之間相互溝通的記號。

二、日本動漫利于提高日語會話能力

學習一門語言,本質上就是靠單詞和語法堆積而成的,日語也是如此。在觀看日本動畫及閱覽漫畫的同時,可以充分學習、鞏固單詞和句型。日本動漫中,除了人物角色可愛、活潑之外還有各色人物及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人物的對白都是與平時生活中的語言相同,日本人重視禮貌用語,語言的使用與人的身份、等級、地位、情緒變化相關聯,在什么情況下就采用什么表達方式,我們也可以根據日本動漫中簡體形句子及敬體形句子的表達方式,來判斷人物之間的關系。

對于日語學習者來說,在選擇日本動漫時,要選擇那些健康、有教育意義、富有正能量的經典作品??梢韵仁煜ぷ髌分谐霈F在的人物、地名、物事名詞等常用詞語,運用所學語法知識,對照人物對話或旁白中出現的句型,來區分簡體形句子及敬體形句子的應用。也可以通過模仿人物說話的語氣,感受現場氣氛,增強語感提高聽力及會話能力。

三、從日本動漫看日本文化

日本動漫有著豐富的文化底蘊。每一部動漫作品都是其同時代社會生活與文化的真實反映,日本動漫吸引人的一點就是它接近人性。相對于美國動漫的個人英雄主義,日本動漫更強調了同伴和朋友的重要性,講求團隊合作的重要意義。孤獨一個人無法拯救世界,但是當這個人有著一個強大的后援隊。有親人、朋友、隊員的鼓勵,陪伴。那他就一定可以堅持向目標前進。這也是日本動漫傳播的一個重要的精神,團結的力量。一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但是集體的力量是無窮的,人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將這些長處結合在一起,就會擁有無限的可能。

日本動漫產業的發展,還得益于其文化的開放性,使日本動漫文化在世界范圍內產生了極其重要的影響。在日本,動漫作品不只針對兒童,它面向的是社會各個年齡層的廣大人群,可以說動漫作品不僅是幼稚在東西,而是推廣社會文化的一個載體。

四、結束語

日本動漫憑借著其強大的宣傳力度吸引了眾多的日語愛好者,我們在觀看動漫的同時,不僅要關注跌宕起伏在劇情、可愛的人物形象,還可以通過這一窗口了解日本民族的風土人情及文化價值觀,這對于日語學習者來說是一個很好的從方面了解日本的渠道。

篇(2)

“日積月累”是“小學語文園地”的教學模塊,所謂“日積月累”就是要小學生一點一滴積累語文知識。學生積累的語文知識越豐富,在寫作的時候可以調用的素材就越多,豐富的積累也能帶來更多靈感,寫作能力自然會得到很大提升。同時,有效的“日積月累”還能豐富學生的知識庫,拓展學生的知識廣度和深度,對培養小學生的語文素養,提高其語文學習能力具有良好的促進作用。那么,教師應采取怎樣的教學策略才能讓學生實現有效的“日積月累”呢?

一、激發積累興趣,促進主動學習

興趣是最好的教師。只有充分激發小學生興趣才能培養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才能實現從“要我讀”到“我要讀”,從“要我背”到“我要背”,從“要我學”到“我要學”的實質性轉變。

例如對成語故事、歇后語等的積累教學,教師可以收集趣味的信息和資料,與學生一同欣賞。當學生表現出學習興趣的時候,教師就可通過講故事及提問的方式,激發其想象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要及時接收學生的反饋信息,鼓勵學生大膽說出自己的疑惑,共同探討解決。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都不會感到壓抑或自卑,并能保持高漲的學習熱情和興趣。

二、借助課件教學,加深識記理解

教師可以充分發揮多媒體的作用,制作教學課件,實現“日積月累”的動態教學,讓學生更形象、更生動理解和記憶語文知識。對于課文中文字語言描述的畫面,很多時候學生都不能理解透徹,因此在記憶時難免會力不從心,時間一長就會出現記憶混亂的情況。但若教師能將這些文字語言表述的東西轉化為動態的畫面播放給學生看,再配合文字講解,那么學生就更容易理解,也能有更深的印象,在運用時就不會出現模糊或是混亂的情況。

三、開展比賽活動,強化識記積累

小學生注意力難以長時間集中,性格活潑好動,又喜歡各種新事物,所以教師要借助各種各樣的活動,吸引他們的注意力,激發其學習潛力。同時,將語文知識融入活動中,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活動,強化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以人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小兒垂釣》的教學為例,教師給學生布置的預習任務是背誦詩歌,并在課上進行比賽,比比哪位學生背誦得最流暢,情感最到位。然后,鼓勵背誦好的學生分享自己的背誦方法。有的學生說:我是結合插圖對詩歌進行理解背誦;有的學生說:我是結合自己所知理解并背誦詩歌,我知道釣魚的過程中不能有聲音,否則會嚇走魚兒……通過這樣的方式,能夠幫助學生進一步了解詩歌的意思。

四、采用游戲教學,實現有效積累

眾所周知,小學生十分喜歡游戲,各種游戲尤其能吸引他們的興趣。因此,將游戲引進課堂教學的游戲教學法就成為當前廣泛運用的教學方式之一。教師可將游戲融入“日積月累”的教學中,讓小學生在“做游戲”的過程中實現有效積累。

以人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十二屬相》的教學為例。教師在教學前出示十二屬相的圖片,鼓勵學生一起進行“你猜猜我猜猜”的小游戲。學生紛紛舉手搶答,說出圖片中動物的名字。當學生熟悉了十二屬相之后,教師就鼓勵學生一起進行“你蹲蹲我蹲蹲”的小游戲。選出十二名學生,依照十二屬相的順序每位學生代表一個屬相(如學生1代表子鼠,學生2代表丑牛,……);接著由學生自己喊口令,如由代表子鼠的學生開始,學生邊蹲邊喊口令“子鼠蹲,子鼠蹲,子鼠蹲了丑牛蹲”,這個時候丑牛就要下蹲,繼續喊口令“丑牛蹲,丑牛蹲,丑牛蹲了 X X蹲”……游戲中出錯的學生就要被替換下來,由其他學生繼續游戲。

五、聯系生活教學,積累學以致用

學生學習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將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因此教師要注重回歸生活,教學完成后要鼓勵學生將知識與實際生活聯系起來,強化學生的記憶力和運用能力。

如學生學完成語后,不能僅停留在理解和記憶的基礎上,還要學會運用成語。以人教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酸的和甜的》中成語“迫不及待”的教學為例:

教師:我們對“迫不及待”這個成語已經有了全面的理解了,在我們生活中也有很多“迫不及待”想要做的事情。如下課鈴聲一響,我就迫不及待地……

學生1:沖出教室。

學生2:跑向操場。

……

教師:同學們回答得很好,那么你們可以告訴老師在平時的生活中你們會迫不及待做什么事情呢?

學生3:做完作業,我就迫不及待地打開電視機,看我喜歡的動畫片。

學生4:當我衣服臟了的時候,媽媽會迫不及待地給我換干凈衣服。

學生5:當我口渴的時候就迫不及待想喝水。

……

篇(3)

一、對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改變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使得知識得到不斷的更新,所以我們不能只是滿足于學校所學到的知識。對于傳統形式的學校教育來說,其本身存在的形式的比較狹隘的。學校教育是有一定的時間限制的,學生在畢業之后就需要脫離教師來進行學習,但對于教師來說,需要做的就是不能只是將知識的內容傳授給學生,需要提高學生自我學習的能力。因此對日語的學習過程中,教師不僅僅是去教日語,還需要對學生學習日語進行引導,使得學生能夠在日常生活中對日語進行應用起來。并且根據目前所給的教育大綱來說,它也是強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原有的教學模式進行轉變,要對學生為主體的地位進行突出,使得學生能夠在日語學習的過程中,更夠掌握更多語言之外的東西,對自身能力進行提升,使得學生能夠養成一種自主學習的能力。

在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過程中,學生才有主體意識,才會積極主動的去對日語進行學習。雖然學生在進行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因為探索的過程,在課堂上去知識獲取量方面相比較以前有所降低,但是學生因為探索的過程,使得其對日語的興趣有所提升,激發了他們對語言學習的積極性,從而引發他們能夠主動的在日常生活中對日語進行應用起來。

對于這種能力的培養并不是短時間的過程,其需要日語教師對其不斷的引導,要充分發揮出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得他們能夠積極的參與到教學中來,在學習過程中,不會顯得過于被動,能夠在遇到問題的時候,可以跟教師進行探討。另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為了凸顯學生的主體意識,還可以采用游戲的方式來進行教學,讓學生們更夠在期間享受到相對應的樂趣,使得學生對日語學習的興趣得到不斷的提升。

二、要在教學過程中營造出一定的語言氛圍

因為在教學過程中對教學的模式進行了改變,使得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得到體現出來,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就不能夠進行填鴨式教學了。并且對于外語的學習過程來說,其在學習的時候需要教師來起到一定的引導作用,使得學生們能夠對日語結構進行一個系統性的掌握。所以,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還是要對相關內容做到精講細講,使得學生能夠充分的對其有所領會。

在教師精講過后,就需要學生來進行鞏固提高,因此需要他們對所學內容來進行練習。但是對于練習方式的選擇,會產生不同的效果。為了對課堂氣氛的有效提高,使得學生的興趣得到更好的激發,因此需要采用多樣式的練習方法。另外,對于那些存有日本留學生的班級來說,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可以讓這些留學生發揮他們的母語優勢,在教學的過程中營造一種日語的交流氛圍,使得學生能夠積極的用日語去表達他們的觀點。

三、在教學過程中做到文化與語言相結合

在語言的學習過程中,不應該只是單純的將其理解為對單詞及對語法的記憶中去,需要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要做到有效的交流,利用語言來對文化的了解。對于語言來說,其是文化的一種載體形式,可以使用語言來對文化進行傳播,并且在語言的表達過程中,也會受到其自身存在的文化及風俗習慣的影響,因為不同民族之間存在的差異,要做到對日語的更深層的學習與了解,就需要對中日之間存在的文化差異進行了解。所以,在日語的學習過程中,要培養學生的日語思維方式,不然即使學生掌握再多的語法及詞匯,都不能夠會日語的更好的運用。

在日語學習的過程中,對于語言的學習與對于文化的學習的相互結合、相互促進的,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應該分割開來進行學習。對于很對日本文化,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會產生很多的疑惑,對于像日本的插花文化,對鞋方面的一些講究問題,都需要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慢慢的對其做到了解,去發現這些文化與我國文化之間存在的不同。在對這些文化的學習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媒體及影視資料的方式來對學生加以闡述,使得在講解的過程中更加生動形象,便于學生去做到更好的理解,使得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興趣得到提高。

另外,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還要對一些非語言的交際能力做到掌握,可以像日本人一樣,使用一些手勢及習慣來對自己的思想進行表達。這種語言與動作表達方式的結合,使得學生更能夠身臨其境的融入進去,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信心做好更好的提升,也使得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延續下去。

總結:對于學習日語來說,其跟學習其它語言一樣,不能夠僅僅把它當作為對詞匯及語法的學習,這樣不僅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會產生厭煩的心理,還會使得學生在學過之后不能夠加以運用。因此在日語的學習過程中,應該采用多種形式來進行教學,讓學生主體地位得到體現,加大對文化的學習,提高學生的實際交流能力。

篇(4)

前言:任何語言都有其特定的使用語境,人們可以憑借口語或者書面語形式進行交流。語言在被使用期間,受到許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如文化、政治、歷史等。這些因素一般對語言起到調整以及塑造作用。當前,中日兩國交往日漸頻繁,這使得國內眾多高校之中都設有日語相關專業,并且其都將日語方面發音、語法以及詞匯等作為基礎內容,以此來提升大學生語言方面能力。如果學生想要靈活地使用日語,必須要掌握其內在的文化內涵?,F階段,在日語教學之中,文化介入可以幫助教師自身提升日語相關文學素養,增加學生現有日語方面知識儲備量,同時,可以有效提升課堂趣味,這就使得日語教學能夠得到長足發展。

一、文化同語言間的關系

語言形成以及發展離不開文化對其的作用。文化這一名詞范圍十分廣闊,人類社會之中幾乎全部產物都可納入到文化之中。就國家而言,社會發展之中的各階層開展的活動形式屬于文化之中的一個部分。就某種程度而言,一個國家具有的歷史發展軌跡就是一種文化的濃縮。站在宏觀層面,語言是構成民族文化最基礎也是最重要的一個元素。就語言自身而言,文化不斷地融入在語言形成以及發展之中,并隨著文化發展不斷進行變革以及創新。所以,當前的語言與傳統語言相比,在語法以及詞義方面都有較大的不同,文化作為一種寬泛概念,可以通過不同形式向外傳播,并在此期間可以向人們傳送一些特色文化、價值理念以及風土人情等。此外,文化傳播也以思考問題的方式以及等內容作為介質。由此可以看出,如果一個國家連自身語言都沒有,必然不能夠存在于世,更不可能進行發展。學生在進行日語方面學習時,不能只重視對于語法以及詞句地學習,必須還要在了解文化基礎之上,深入剖析語言所使用的環境以及形成的背景,這樣才可以幫助學生養成一個良好的學習日語的習慣,提升其在日語方面學習的效率。

二、日語之中的文化特點

第一,日本是一個十分謙虛的種族,其都從內心對文化抱有一種敬重的心態,對優秀文化具有一種狂熱態度。日本作為一個面積較小的島國,其一直都積極的使世界文化與自身文化相融合,其使得本國文化中的精華得以繼承,同時借鑒外來文化進行創新發展。日本文化將漢語文化、本土文化以及西方文化三者融合在一起,從而形成一種極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第二,日本一直奉行以和為貴這一理念。在佛教影響下,禪學在日本本土十分流行。如今禪學已經成為日本現有文化重心,這使得日語之中許多詞語都與佛教有一定聯系。此外,其還受中國古代儒家思想影響頗深,這一點在日語中也有重要表現。如先輩以及后輩這樣的稱呼,這兩個詞語不僅體現在語言方面的區別,同時更是一種對長輩的尊重。這充分說明其融入了我國傳統儒家思想。第三,日語具有以心傳心特點?,F今,日語當中詞語多數存在模糊現象,這是因為其受到以心傳心這一理念的影響,這種形式通常比較內斂,在雙方進行交談時都留有較大空間,避免雙方因為意見不統一而形成矛盾。

三、中日文化間的差異與日語學習

漢語對日語形成具有較大影響,所以如今日語之中還保留許多漢字,這是我國學生進行日語方面學習的一大優勢。除此之外,日本同中國都屬于亞洲國家,本身在習俗方面就有許多相似之處,但兩種文化在形成期間還是具有較大差異。學生想要真正掌握日語精髓,必須要認識兩國文化存在的差異,只有這樣,才可以有效學習日語。第一,在進行日語方面學習時,學生必須要知道日本同中國在習慣以及傳統方面的差異。例如,端陽佳節同是兩國之中的重要節日,但具有的含義卻各不相同。在我國,端佳節是為了紀念屈原而設定,習俗包括賽龍舟、吃粽子等。但在日本,端陽佳節又名男孩節,這一天每個家庭都會掛上一面鯉魚旗。由此可以看出,兩國在習慣以及風俗方面存在較大差異。第二,語言當中詞匯方面存在一定差異。盡管日語當中有許多漢字,但其含義以及使用語境存在一定差異。例如“你”這個稱謂,在漢語當中使用非常頻繁,但在日語當中一般常用于妻子對丈夫的稱呼。第三,日常行為方面兩國也存在一定差異。例如,中國人見面一般都習慣用握手表示歡迎以及友好,這是一種基本禮節。但在日本,雙方見面盡量避免肢體上的接觸[1-5]。

四、文化介入對日語教學的意義

文化乃是民族發展以及延續的根基,其包括民族整體所有的生活形式。語言同文化是交織在一起的,如果割裂了文化單獨對語言進行學習,必然掌握不到語言的精髓,這種無根基的學習必然導致學習者無法正確使用語言。因此,在日語教學方面采用文化介入這一方法意義重大。

(一)提升教師自身日語相關文學素養

教師在開展日語方面教學期間,在進行文化介入的同時,可以提升自身文學方面素養,并以此作為自身教學特色以及教學理念方面的基礎。文化介入在日語課堂方面的使用需要教師事先對這一方面內容進行詳細了解,這樣就使得日語課堂變得充實。這要求教師需要閱讀大量的資料以及文獻,深入對日語涉及到的歷史、經濟、文化等方面內容進行了解,以此來保證其在課堂上高效使用這種方法來對學生進行日語方面教育。因此,在教學期間,教師自身日語相關文學素養得以提升[6-10]。

(二)提升學生掌握日語知識量

文化介入在日語方面教學當中的使用不僅需要教師在課前進行大量資料查找以及深入研究,同時需要學生閱讀大量有關日語文學方面的作品,以此來對日語使用環境以及產生背景進行深入了解。這種閱讀方法不僅可以增加學生對于日語詞匯的儲備量,同時也可以加深學生對日本文化的了解,更加可以鍛煉學生自學方面的能力。

(三)增加課堂趣味

現階段,我國多所高校為了更好的開展日語方面教學,有效將文化介入這一方法引入日語課堂,多采用外教以及直接日語課堂教學的方式對學生展開日常教W,這就使得學生可以充分在日語氛圍強烈的環境中進行語言方面學習,感受特定語境下日語在使用方面的特點,以此來增加課堂趣味性。同時,教師一般還會采用一種比較方法以英語或者漢語作為參考對象,找出眾多語言之中具有的共同之處,以此來引導學生進行日語方面學習。在此期間,教師一般會舉出大量的例子,然后通過案例分析來展開教學,這些案例當中含有許多形象生動的內容,進而增加了課堂方面的趣味性[10-15]。

五、日語教學期間文化介入具體形式

(一)以差異形式介入

文化背景不同導致語言各有特點,但是所有語言間都存在某種特殊聯系。因此,在進行語言方面學習時,不能拋開文化而單獨進行語言學習,學生必須要緊密結合文化,以文化差異作為突破口進行語言方面學習。如今,在日語方面學習時,這種以差異形式介入的方法就是利用日本同中國在文化方面的差異,尋找兩國在語言方面的差異,從而進行日語方面學習。在教學期間,教師應選擇一些同教學內容息息相關的事物作為參考對象,進而發揮出這種方式的優勢。通過這種比較方法可以充分提升學生對日語方面學習的積極性以及關注力,進而在學習期間引導學生主動思考,以此來增強學生語感以及對日語得深入感知。

(二)增強師生互動

學習日語的最終目的就是用其進行交流,所以,在進行日語學習期間必須要結合日常交流。教師以及學生不僅要重視語法學習,同時要關注日語的實用性。因此,在進行日語教學期間,教師必須充分發揮具有日語方面知識以及經驗深厚的優勢,加強師生互動,環節,利用自身經驗對學生展開指導,以此來提升教學效率。課堂之上,教師可以創建一定情境,然后讓學生對不同角色進行扮演,這期間,讓學生進用日語進行交流。通過這種交流,學生可以深刻認識到日語具有的特點,從而幫助學生有效掌握日語的使用。

(三)引用相關文化

語言是在文化基礎上產生的。如果說知識是一種抽象的文化載體,那么語言就是文化的具體形式。所以,在開展日語方面教學時,教師必須有目的的引入相關日本文化。例如,在進行茶道方面教學時,可以介紹日本現有的茶文化,以此來增強學生對日本文化的了解,進而提升其對日語的學習。此外,教師還可以帶領學生多進行一些日語方面實踐練習,讓學生在練習體驗之中逐漸對日本文化進行了解,并在此基礎之上形成自己獨有的見解,以便于日后對日語進行更好地使用。

(四)異質性教學

日語中包含的語法比較復雜,學生在對日語進行初期學習時,一般可以在短期找到漢語同日語之間的相似性,以此來快速進入到日語學習狀態之中。但也正是因為兩種語言間的相似性,很容易導致學生對此產生依賴,以致于在后期學習之中,很容易產生一種負遷移的現象。也就是說即使學生知道了兩種語言在語法以及詞匯方面具有很大差異,但仍是進行對比學習,從而影響了日語學習效果。日語當中的語法一般難度較大,同時其在表述方面與漢語存在較大差異,學生在對其學習期間,可以采用一種從差異性入手進行語言學習的方式,分析漢語同日語表現在詞匯以及語法方面的差異,以此來尋找學習的突破口,這樣可以幫助學生提升效率。

六、結語

綜上可知,語言在形成、使用以及發展期間,文化對其具有重要影響。文化如果想要進行傳播需要語言作為載體以及平臺,語言想要創新以及發展需要文化作為基礎,二者具有緊密關系,都不能脫離彼此而獨立存在。所以,當前在日語方面教學之中,教師必須要先介紹日語所據有的文化特點以及中日文化間的差異,凸顯文化介入對日語教學具有的深刻意義,再通過差異形式師生互動,引用文化以及異質性方面方法開展日語方面教學,為學生創造一個語言學習的良好環境。

【參考文獻】

[1]曹娜.ACTFL-OPI在日本日語教育界的應用對中國的借鑒意義分析[J].日語學習與研究,2016(02):48-56.

[2]彭貞.基于日語特點的二外日語教學質量提高的探索與實踐[J].蚌埠學院學報,2016(02):106-110.

[3]范玉梅.淺議日語借詞對漢語及日語教學的影響[J].語文建設,2016(09):13-14.

[4]王鳳莉,井上千暖,李莉.小組合作學習日語教學模式探析――以日本凹型文化的集團意識為視點[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6(04):161-164.

[5]肖開益,張利平,王在琦.基于社會需求調查的JSP課程教學設計研究――以商務日語課程的教學目標與教學內容分析為中心[J].教學研究,2016(02):70-76.

[6]周寧.基于體驗式教學模式的日語教學研究――以會話課教學為中心[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S1):220-222.

[7]高立偉,徐丹.日語教學中跨文化教育的應用分析[J].亞太教育,2016(23):186.

[8]張皓.日語“語言、文化、外教協同”教學模式實證研究――以湖北文理學院日語專業為例[J].黑龍江生態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16(05):110-111+118.

[9]魏翔宇.文化導入在中職日語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當代職業教育,2016(11):49-52.

[10]康歆媛,劉楊秋.外語學院向應用技術型大學轉型的日語教學改革研究[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5(04):146-147.

[11]郭崇.日語教學中“雙向文化導入”模式的探索和應用[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5(02):78-79.

[12]榮桂艷.跨文化認知語用分析在日語翻譯教學中的應用[J].教育教學論壇,2014(48):190-191.

篇(5)

2001年出版的《高等院校日語專業教學大綱》明確指出:“培養學習者的語言運用能力、跨文化交際能力將成為21世紀日語教育的重要目標?!迸囵B具有較強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高素質日語人才將變得日益重要。我旨在探討在日語教學中對學生應該如何通過“合作學習”的方式,增強他們的跨文化交流意識,提高他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一、日語傳統的教學模式存在的問題

語言是交際的工具,而交際離不開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因此,外語教學需要一種合作學習的氛圍,而在學習外語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學會合作、學會與人相處,也是外語教學責無旁貸的責任。如果學生不能夠把所學的知識和技能應用于與他人的合作性互動之中的話,那么這些知識和技能都是無用的,這種教育是失敗的。[1]因此,在交際過程中如果只顧自己夸夸其談而無視對方的存在或反應,即使操一口地道流利的外語,也不能算作具備交際能力。同樣,只是被動地接受他人傳遞的信息,不主動積極地參與信息的攝取過程,以獲取自己想得到的信息,也是一種缺乏交際能力的表現。

但在傳統的日語教學模式中我們往往只注重培養學生傳遞與接受信息的能力,沒有意識到語言的相互交流性和共同作業性,忽視了對學生交際能力的培養,忽視了對學生交際過程中交際雙方的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的培養。在現實的日語課堂教學中,學生人數多,教師在有限的時間內很難讓每個學生都有說的機會,結果導致只有少數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發言的機會就集中在幾個人身上,培養交際能力無從談起。又如在我們常采用的辯論這一傳統的教學模式中,辯論雙方自始至終堅持己方的觀點,即使對方言之有理也寸步不讓,非爭個你死我活不可,自己的目標與他人的目標是相互排斥的,即別人的成功意味著自己的失敗,這種“利己損人”的學習情境對他們日后的跨文化交際活動肯定會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合作的交往較之競爭的交往在當今以及未來的世界里合作學習更為重要。[2]因此,課堂教學亟需引進能面向全體學生的、有利于學生全面開展的語言實踐活動教學模式――合作學習。

二、運用合作學習原理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的可行性

合作學習(cooperative learning)是一個無論在教育理論界還是教學實踐中都備受人們推崇并且影響巨大的教學理論與策略,目前已被廣泛運用于大中小學教學實踐,是我國新一輪課程改革所倡導的一種重要學習方式。

合作學習的代表人物約翰遜兄弟認為:“合作學習就是在教學上運用小組,使學生共同活動以最大程度地促進他們自己以及他人的學習?!盵1]我國學者王坦認為合作學習是一種旨在促進學生在異質小組中互助合作,達成共同的學習目標,并以小組的總體成績為獎勵依據的教學策略體系。[3]雖然國內外專家學者關于合作學習定義的表述不盡一致,但從中可以認識合作學習的內涵。合作學習是以小組或團體為主體的互動學習模式,在合作學習模式中,小組中的每位成員都是“榮辱與共,休戚相關”,他們是同舟共濟的合作伙伴關系,每個人的努力都是本組成功不可或缺的,每個人都有機會體驗成功。

在日語教學中,運用合作學習來增強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是切實可行的。合作學習強調從學生的學習興趣、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出發,倡導體驗、實踐、參與、合作與交流的學習方式,是語言的學習過程成為學生形成積極的情感態度,主動思維和大膽實踐,提高跨文化意識和形成自主學習能力的過程。這種模式有利于全班學生人人參與日語學習的全過程,人人都能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它不僅可以相互間實現信息與資源的整合,而且可以使學生學會交往、學會參與、學會傾聽,能培養團隊合作精神。這種合作學習中所產生的合作意識和品質,不僅對學生日常交際能力的提高大有益處,而且為跨文化意識的建立、培養和發展,以及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高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把合作學習的理念貫徹到日語教學活動中是一種提高日語教學效果、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有效手段。

三、運用合作學習原理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跨文化交際能力由基本交際能力系統、情感和關系能力系統、情節能力系統和交際方略能力系統組成,基本交際能力系統主要指交際個體為達到有效交際所應掌握的能力,具體包括語言和非語言行為能力、文化能力、相互交往能力和認知能力;情感能力主要指移情能力,即以別人的文化準則為標準來解釋和評價別人的行為的能力;關系能力主要指交際雙方滿足彼此自主和親密交往的需求,或通過妥協達到人際關系的平衡,從而取得共識的能力;情節能力是指在交際過程中,交際雙方根據實際交際場景不斷調節交際行為的能力;交際方略能力是指在交際過程中,因語言或語用能力有缺陷、達不到交際目的或造成交際失誤時采用某種技巧來補救的能力。[4]那么我們如何引導學生通過“合作學習”來提高他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呢?我將從語言能力、文化能力和交際能力三個方面來談談具體的操作。

1.語言能力的培養

語言能力是交際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交際能力的基礎,任何交際過程都包含著一定的語言形式。沒有扎實的語言基礎就不可能獲得較強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因此,我們在教學中要注重學生語言能力的培養。而要使學生在聽、說、讀、寫各個方面掌握堅實的本領就必須給他們足夠的時間進行操練。在學習每課的詞匯時,教師可以在學生預習單詞后再檢查部分學生的發音,然后組織學生分成小組學習單詞,給學生五分鐘的時間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小組成員之間相互糾正發音,尋找記憶方法,并運用這些詞匯,組織聽寫比賽,這樣能增加學生的練習量,減輕學生的心理負擔,并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與此同時,我們還要注意讓學生理解日語中常見俗語及其文化內涵。俗語是語言發展的結晶,具有強烈的文化特征,進行俗語的學習,既能學到語言又能學到文化,并能從大量的語言材料中看到語言與文化的密切關系,從而加深對日本民族文化的了解,提高日語的運用能力。在課堂上的教學活動可以這樣展開:(1)讓學生自己分成小組;(2)教師列舉一例漢語俗語;(3)各小組自己從應該學習的日語課文中找出類似的俗語;(4)學生在比較中對他們自己找出的俗語加以理解和適當運用;(5)教師直接參與學生的學習、討論,并因勢利導地引導學生找出兩種語言中不同觀念的俗語,并讓學生根據所學過的有關知識來分析、討論其成因,以便幫助理解中日文化之間的差異。例如在漢語中我們常用“沙丁魚罐頭”來形容上班的高峰期時的擁擠不堪。在日本,雖然大量地捕捉沙丁魚,但是為什么不用這個詞,而用「め來表示擁擠呢?又如漢語中經常用“煮餃子”來形容很多的人泡在水中的樣子,可是日本人為什么用「芋洗い來形容這一現象呢?這些都可以組成小組討論,小組成員共同合作寫出討論的結果,并選出代表在全班發表,進行交流,然后教師對此進行點評。整個學習過程要求學生盡量使用日語。這種合作學習的方法不僅能讓每個學生都積極參與教學,同時還能鍛煉他們的語言運用能力。

2.文化能力的培養

日漢兩種語言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存在著許多文化差異。要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就要使他們了解日、漢兩語中常見文化差異的表現形式,否則,學生往往不自覺地用本族文化標準來衡量日本文化而引起文化摩擦,造成交際失敗。中國人在對自己遲到的行為道歉時,多以「急用があります、「バスにれた等作為理由。這種對遲到的解釋在中國人眼里看起來合情合理,然而日本人卻把這種理由看成是一種恥辱,是說不出口的。很顯然,如果我們在教學中忽視了對學生交際能力的培養,學生就有可能在今后的跨文化交際中造成很多不必要的誤會。

由此可見,我們必須自始至終把文化教學貫穿于語言教學的過程中,而且應該把交際文化作為側重點。我們可以通過對比的方法發現日、漢兩語中交際文化的差異,使學生對異域文化有著理性的洞察力和感情的移情能力。在教學過程中,首先由教師對必要的語言知識進行講解,然后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組織學生討論日語及其文化傳遞的信息,通過母語文化“過濾”后,哪些因素發生變化、哪些不變,最后由教師進行總結。

在課堂上,我們可以采用合作學習的方式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以及對文化的寬容性和靈活性。例如,教師可以先安排學生看一段中國人到日本人家中做客、日本人到中國人家中做客的生活錄像,讓學生從中找出其中人物在生活文化上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學生在看完錄像之后,通過小組討論的方式了解哪些文化差異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會引起摩擦或誤會,并掌握避免摩擦的方法,然后將討論結果向全班進行匯報,要求在整個討論過程中盡量用日語交流。通過小組討論,使學生更深刻地體會到兩種文化背景下的人在行為舉止等方面表現出的相同之處和差異之處,并促使學生開展有關文化價值觀及文化價值差異的比較和文化價值趨向的大討論,借以促進他們跨文化意識的培養。

3.交際能力的培養

學生學習外語的目的是能夠在真實情景中運用外語進行得體的交際,傳遞信息,交流感情。而要培養學習者的跨文化交際能力,角色扮演是一種較為理想的方法。它可以使學習者在模擬的社交情景中扮演不同的角色,獲得交際能力,為以后在真實社會環境中運用外語打下基礎。著名教學工作者何家寧認為:“角色扮演的情景可以選擇集中反映學生需要的社會禮儀或那些可能導致文化誤解的話題?!边@樣的情景可以使學生更好地了解中外文化的差異以避免不恰當地運用外語。日語教材中許多交際文化項目如打電話、問路、看醫生、就餐和中日文化差異等,都可以用角色扮演的方法導入。在進行角色扮演時,教師要提醒各小組學生必須根據本組扮演角色的人際關系來組織對話,如果小組扮演的角色之間處于朋友關系的話,組員就得使用簡體進行練習;如果扮演的角色之間處于陌生人關系的話,對話時自然得用敬體;如果扮演的角色社會地位不同的話,對話中不僅有簡體、敬體,還得有敬語表現。教師在演出之后,組織學生進行討論,最終引導學生明確地認識處在不同的社會背景、身份、年齡不同的談話對象如何用合體的日語進行交際。通過扮演不同的角色,學生真正地將語言知識作為交際的工具,同時可以切實理解并感受日本文化的內涵,跨文化交際能力也會逐漸增強。

綜上所述,合作學習在日語教學過程中是值得適當采用的教學手段,通過合作學習能夠讓師生在合作互動的氛圍中增強跨文化意識,進而提高運用日語進行跨文化交流的實際能力。

參考文獻:

[1]約翰遜兄弟著.高燕,王坦譯.學習中的合作.教育論叢,1994,(3).

篇(6)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6)11C-0012-03

20世紀80年代,美國南加州大學語言系克拉申教授提出了二語習得理論,在語言學界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其理論研究成果對我國的外語教學理論和實踐具有寶貴的借鑒意義。

一、克拉申二語習得理論要義

克拉申把二語習得理論歸結為五項基本假說:(1)語言習得與學習假說;(2)自然順序假說;(3)監控假說;(4)語言輸入假說;(5)情感過濾假說??死暾J為,第二語言習得涉及“習得”和“學得”兩個不同的過程。“習得”是指學習者通過與外界的交際實踐,無意識中掌握該種語言,并能夠流利、正確地使用該種語言?!皩W得”是指有意識地研究且以理智的方式來理解某種語言的過程。通過“習得”而掌握某種語言的人,能夠輕松流利地使用該語言并進行交流;而通過“學得”掌握某種語言的人,只能運用該語言的規則進行語言的相關運用;自然順序假說認為,第二語言的規則是按照可以預示的順序習得的,人們對語言結構知識的習得是按自然順序進行的,這種順序具有普遍性,并不要求人們按這種順序來制定教學大綱;“輸入假說”是監察理論的核心內容。克拉申認為,只有當習得者接觸到“可理解的語言輸入”,即略高于他現有語言技能水平的第二語言輸入,而他又能把注意力集中于對意義或對信息的理解而不是對形式的理解時,才能產生“習得”;“情感過濾假說”試圖解釋為什么學習者的學習速度不同,最終達到的語言水平不同。第二語言習得的過程中還要受許多情感因素的影響。語言輸入必須通過情感過濾才有可能真正被“吸收”,而學習者所接觸的可理解輸入的量以及他們的情感因素對語言習得同樣產生重要影響,并將最終影響語言習得的效果。

克拉申把這五項假說與第二語言習得的關系歸納為:語言輸入情感過渡語言習得機制語言能力的習得語言輸出。他認為語言習得有別于語言學習,是通過聯系語境接觸語言、獲得對話語的理解,然后在自然的交際情景中通過使用語言而獲得的。克拉申二語習得理論的提出對第二語言教學產生了積極的影響,起到了重大的促進作用,對外語教學與實踐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根據克拉申二語習得理論中的語言輸入、情感過濾及語言輸出等相關理論,高職日語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應加強針對性,通過更有效的教學方式促進日語教學水平的提升;要突破以教師為主體的傳統教育教學模式,充分體現出以學生為主體,促進學生主動、積極地進行學習;要根據學生不同時期的學習近況和日語差異化水平制訂與之相適應的授課計劃和教學進度表,切實有效地提升學生的日語綜合能力。

二、營造日語學習氛圍,激發語言習得興趣

外語習得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其中重要因素之一便是語言環境。第二語言習得是在一種自然的或有專門教授的環境中去學習一種母語以外的新語言的過程,因此非正式的語言環境對于外語學習者而言顯得尤為重要。在國內,與其他外語一樣,日語學習最缺乏的就是一個天然的日語語言環境。克拉申的二語習得理論暗示我們,應營造日語學習氛圍,創造日語學習環境,對學習者加強二語語言文字的輸入,可以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日語語感,提高學生的日語口語水平。

(一)加強自身專業涵養,實施全日語化教學

作為一名日語教師,既要具備深厚的學科素養,更要練就一身嫻熟過硬的專業基本技能。日語教師從第一節日語課開始,盡量全日文授課,哪怕初學學生聽不懂,也一直堅持下去。如早上走進教室,筆者先與同學們用「おはようございます打招呼,告訴同學們這就是“早上好”的說法,要求同學們模仿表達;有同學在門口叫“報告”,筆者說了一句「どうぞ入ってください,同學們都猜到了這句話的意思;同學在起身回答完問題后,筆者以手示意,并說了聲「どうぞ座ってください,同學們脫口而出“請坐”的意思。從課堂日語表達再到日常生活用Z,對同學們不斷進行“可理解的語言輸入”,同學們的日語聽力水平就會得到很好的鍛煉,在潛移默化中牢牢記住許多常用的日語表達形式,逐漸對日語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

(二)美化教室文化環境,優化日語學習氛圍

高職院校的班級往往都有自己固定的教室,教室便是學生學習的主要環境,讓教室的每一面墻壁,每一個角落以及每一件物品都會說“日語”,可極大地增強學生學習日語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首先可讓同學們自行收集日語名人名言警句,日本的文化、動漫、美食等方面的圖文資料張貼在教室適當位置,以拓展自己的專業知識;其次制作各種精美的卡片,懸掛在教室里。起初可制作“五十音圖”相關卡片,可讓同學們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熟練掌握其內容;接下來還可制作一些重點詞匯、固定習語、助詞辨析等小卡片,既可裝扮教室,也可隨時隨地學習日語;同時還可以創建班級圖書角,實現資源共享。同學們可每學期準備1―2部日語專業相關的書籍,供大家相互傳閱,以擴大閱讀量,增加語言積累,很好地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三)開展日語特色活動,提高日語學習興趣

任何一門語言的學習,都是一個長期而又較為枯燥的過程,學習者對于日語的了解和掌握也必定是一個艱苦的歷程。職校生往往學習主動性、自覺性不強,大多缺乏勤奮精神和堅韌的毅力,一味地要求學生默寫單詞、背誦課文等只會導致他們厭學。實踐證明,高職院校學生對各種各樣的課內外活動非常感興趣,如在日語初學階段可組織開展日語書法大賽、日文金曲大賽、日文小報制作、日語知識競猜;中級階段開展日語聽力競賽、日語詞語接龍、日語朗誦、日語PPT展示;高級階段開展日語演講、日語配音大賽、日語情景劇演出、日語翻譯大賽等。適時合理地開展各類專業特色活動不僅可促進學生把課堂學習的日語知識應用于實踐,還可極大地提高他們日語的實際運用能力,同時還可滿足學生個性特長發展的需要,助推學生全面發展。

三、鼓勵日語口語表達,克服膽怯恐懼心理

不少學生尤其是初學者往往不敢開口講日語,怕自己發音不準,怕自己說出的句子有語法錯誤,萬一說錯了,被同學們笑話,那就太糟糕了。其實,不敢說就永遠不會說,更談不上說好。勇敢地開口說日語,就是邁出成功的第一步。如何克服學生的膽怯恐懼心理,積極主動地用日語表達自己的思想則顯得尤為重要。如剛學習日語“五十音圖”階段,少數學生受到地方方言的影響,個別假名發音比較奇怪,授課教師要在第一時間幫學生矯正發音,助其找回學習自信心;在學習表示動作作用對象的格助詞「を的用法時,有位王同學把“我吃飯”說成「私は食べるごを,此時教師不要馬上責備或者糾正學生,可用鼓勵的語氣對學生說:“王同學把今天剛學的單詞都用上了,真了不起,但日語語序和我們中文的語序有所差別哦。中文語序一般是主謂賓結構,而日語的語序一般是主賓謂的結構。”學生很容易將「私はごを食べる此類表達方式牢固掌握。當學生嘗試用自己記住的單詞和表達方式開口說日語時,由于受到種種因素的影響,難免會出現這樣那樣的錯誤,作為教師做得更多的應該是寬容和鼓勵,畢竟他們已經邁出了最為艱難的“第一步”。不打擊學生的積極性,而是巧妙地為學生指出不足,既可以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又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四、提高日語交際能力,拓寬創新思維空間

同學們能夠使用所學單詞和文法進行簡單的日語生活會話并不意味著已經掌握了日語這門語言,也只能說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日語口語表達水平。要想說一口流利的日語口語,必須反復琢磨,勤加苦練。

根據克拉申的只要學習者接觸到的語言輸入是“可理解的語言輸入”,那么這種“可理解的語言輸入”就可以對第二語言的輸入產生積極作用這個觀點,可積極倡導同學們多記多背單詞、固定搭配、課文等等,這樣堅持下來的好處就是,當與他人日語對話的時候,根本就不用再根據語法去進行造句,就很自然地從腦海里蹦出自己想表達的句子,而且還說得一口非常地道的日語。平時不注重語言積累的同學,往往和他人交流的時候,給人的感覺就是反應明顯慢了一拍,因為他們多了一步“中文”翻譯成“日語”的過程,而且說出來的日語往往很蹩腳,給人的感覺很不自然,很容易說出“中文式的日語”。

篇(7)

[摘要] 目的 分析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MRI與CT影像表現特征。方法 隨機選取該院2010年5月—2014年7月期間診治的60例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給予患者實施MRI與CT影像學檢查,分析患者的臨床資料,總結影像學檢查特點。結果 全部60例患者均接受CT檢查,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平掃病變表現為低于肝實質密度,內有脂肪密度,邊緣比較清楚。增強掃描發現動脈期非脂肪病變強化顯著,與同層主動脈密度、血管瘤強化形式相近,內有顯著強化的數量不一的條索狀影,脂肪成分沒有強化,對門靜脈期進行增強掃描發現,病變為高密度。MRI影像學特征表現為:T1WI顯示病變表現為不均勻高信號,T2WI也顯示病變表現為不均勻高信號,利用T1脂肪抑制序列后,高信號轉變為不均勻低信號。結論 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應用MRI與CT影像檢查均會表現出明顯的特征,可將MRI與CT影像檢查作為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診斷方式。

[

關鍵詞 ] 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MRI;CT;影像;表現特征

[中圖分類號] R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5)08(b)-0175-02

[作者簡介] 趙豐平(1980- ),男,青海民和人,本科,主治醫師,研究方向:從事PETCT診斷工作。

肝臟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是一種發生率非常低的肝臟間質性腫瘤,該類病灶的成分是不同比例的血管、脂肪、平滑肌,一些肝臟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能見到髓外造血細胞。國外著名醫學研究者Ishak在上世紀70年代中期首次報道該病[1-2]。由于肝臟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比較罕見,臨床上關于該病的研究資料也較少,在肝臟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患者診斷中容易發生誤診[3]。該研究旨在分析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MRI與CT影像表現特征,隨機選取該院2010年5月—2014年7月期間診治的60例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進行了研究分析,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該院2010年5月—2014年7月期間診治的60例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患者,所有患者均經手術病理證實,其中男17例,女33例,年齡21~72歲,平均年齡(44.26±17.35)歲,該組患者中有33例由于體檢發現肝占位而就診,另外17例患者是由于上腹部隱痛不適而就診。

1.2 方法

對患者實施CT檢查和MRI檢查,所有患者均接受CT平掃,CT檢查儀器為Lightspeed多層螺旋CT機,設置層厚和層間距均為5 mm,選擇非離子型碘對比劑優維顯作為該檢查的對比劑,對比劑使用劑量為90 mL左右,并控制其流率為每秒3~4 mL/s,藥物注射后25~30 s進行動脈期掃描、60 s進行門靜脈期掃描、180 s進行平衡期掃描;有34名患者實施MRI檢查,使用的儀器為西門子1.5TMRI儀或GE1.5T,并選擇多通道相控陣線圈采集MR信號,平掃序列包括呼吸觸發快速自旋回波、FSPGR或flash脂肪抑制T1WI、快速擾相梯度回波,并根據儀器操作說明合理調節各平掃序列的掃描參數,矩陣均統一采用256×160~320×160,層間距1~2 mm,層厚5~8 mm。選擇馬根維顯作為該檢測的對比劑,根據患者的體重合理調整劑量,該劑量為0.1 mmol/kg體重,控制注藥流率為3 mL/s,并在開始注射后15~17 s采集動脈期圖像、50~60 s采集門靜脈期的圖像、3~5 min采集平衡期的圖像。

1.3 統計方法

運用spss.18.0統計軟件對數據加以分析,使用χ2檢驗統計計數資料。

2 結果

2.1 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分類

全部60例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患者中,脂瘤型5例,主要表現為彌漫脂肪密度影;混合型25例,病灶內表現為數量不等的脂肪信號影或者密度影,肌瘤型25例和血管瘤型5例經CT和MRI掃描均沒有出現脂肪成分。對脂肪成分進行增強掃描并沒有發現強化,5例脂肪瘤型和20例混合型在脂肪成分內發現粗大血管影,軟組織成分在動脈期表現出顯著強化,35例軟組織成分表現出延遲強化,10例肌瘤型表現為“假包膜”,5例血管瘤型表現為彌漫粗大血管影。

2.2 CT影像學特征分析

全部60例患者均接受CT檢查,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平掃病變表現為低于肝實質密度,內有脂肪密度,邊緣比較清楚。增強掃描發現動脈期非脂肪病變強化顯著,與同層主動脈密度、血管瘤強化形式相近,內有顯著強化的數量不一的條索狀影,脂肪成分沒有強化,對門靜脈期進行增強掃描發現,病變為高密度。

2.3 MRI影像學特征分析

T1WI顯示病變表現為不均勻高信號,T2WI也顯示病變表現為不均勻高信號,利用T1脂肪抑制序列后,高信號轉變為不均勻低信號。

3 討論

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是一種發生于肝臟處的良性腫瘤,最早是在1976年被發現,由于該病發生率低,因此臨床上關于該病的研究報道較少,在成年女性中發病率較高。臨床中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患者可能會伴有結節性硬化,在結節性硬化患者中,大約有5%~10%的患者伴有肝臟血管平滑肌脂肪瘤[5-6];少數患者可能會伴有或者多發腎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大部分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患者都并沒有臨床癥狀,基本上都是在通過檢查偶然發現的,少數患者可能有腹部不適等非特異性癥狀。同時,臨床表明,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來源于間葉組織,其組成成分為畸形厚壁血管、脂肪組織、平滑肌,臨床上根據各種成分的不同將其分為混合型、肌瘤型(脂肪含量低于10%)、脂肪瘤型( 脂肪含量超過70%)以及血管瘤型(主要為厚壁、粗大的畸形血管),并以混合型最常見。

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病理類型存在一定的差異,所以CT和MRI表現也不相同。瘤內的脂肪成分能對疾病進行有效診斷,該研究中5例脂肪瘤型和20例混合型均發現了脂肪成分。脂肪瘤型的脂肪成分表現為彌漫分布,對脂肪區進行增強掃描并沒有表現出強化,但是在脂肪成分內有平滑肌組織和血管,所以通過增強掃描能發現脂肪內血管影和條索狀顯著強化灶,臨床研究發現,脂肪成分內顯著強化的血管影是脂肪瘤型的診斷依據,該研究中5例脂肪瘤型表現為彌漫脂肪密度影,內有網狀的血管影,與相關臨床研究報道類似[7-8]。通過MRI脂肪抑制技術和薄層CT多點測CT值能有效確定脂肪組織,從而來對脂肪瘤型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進行有效診斷。在對脂肪瘤型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進行診斷時,應該要和脂肪肉瘤、脂肪瘤進行有效鑒別。脂肪瘤表現為邊界比較清晰的脂肪腫塊,而且脂肪腫塊的密度比較均勻,并沒有其他成分,增強掃描并不會被強化;與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相比,肝臟脂肪肉瘤的發病率較低,體積大,邊緣并不光滑,內部脂肪的密度不均勻,而且密度較高,增強掃描發現其軟組織成分表現為輕度強化?;旌闲透窝芷交≈玖鲇捎诟鞒煞譄o規律,影像學檢查主要表現為不同比例的脂肪及軟組織成分混合,其中,CT掃描脂肪成分主要表現為病灶內極低度影,相比之下,MRI 則可獲得更高的敏感性[4-5]。

綜上所述,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應用MRI與CT影像檢查均會表現出明顯的特征,可將MRI與CT影像檢查作為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診斷方式。

[

參考文獻]

[1] 樓云成,史帥濤.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和MRI表現及臨床價值分析[J].醫學影像學雜志,2015(3):540-542.

[2] 嚴達,龍莉玲,黃仲奎.12例肝臟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MRI表現分析[J].臨床放射學雜志,2014(12):1869-1872.

[3] 許實成,金啟安,翁海燕,等.肝臟血管平滑肌脂肪瘤MDCT表現與病理對照分析[J].中國醫學計算機成像雜志,2014(6):522-526.

[4] 張奇志.CT診斷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1例[J].湖北科技學院學報:醫學版,2014(6):542-543.

[5] 張國勝.肝臟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診斷分析[J].中國中西醫結合影像學雜志,2014(6):666.

[6] 施保柱,楊明華,高福洋,等.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77例診治分析[J].肝膽胰外科雜志,2015(1):42-43.

篇(8)

日語教學需要營造一定的語言環境,聽力教學也如此。目前日語聽力課程的教學模式基本上采取的都是教師播放錄音、學生報答案、老師對所放錄音內容進行講解、再次播放錄音。這種教師主導的教學模式,使得學生只能被動地去聽教師安排的上課內容,難以滿足學生個性化的學習要求,久而久之,就會使學生產生厭學情緒,失去對日語聽力的學習興趣。而基于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教學模式,則突破了教師主導的填鴨式教學形式,強調發揮學生自身的學習自主性。即基于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教學模式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起到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協作、會話等學習環境要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首創精神,最終達到使學生有效地實現對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的目的"。

筆者對所授班級的57名學生進行了有關自主學習能力的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在是否會制定學習計劃或提綱方面,43%的同學有時會制定、48%的學生一般不制定;在能否自覺進行自主學習方面,能自主學習的學生占30%、被迫學習的占56%;在對日語聽力課程學習的主動性方面,47%的學生是為了考試成績不得不完成的學習任務。由此可見,我們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計劃性和自主學習能力都比較弱。為此,在日語聽力教學過程中,在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的同時,應該分階段、分步驟地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一)培養學生學習策略和自主學習的意識。

本校日語專業的學生剛進校時,日語水平都為零,學生是從五十音圖開始學習日語的。對剛擺脫高考壓力和高中老師監管的大一學生來說,還沒有自主學習這一概念。因此在大一階段,日語聽力仍然采取以教師講授為主的教學的方式,但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豐富教學內容和手段,將課堂教學與課后練習相結合,抓住學生對日語有新鮮感、學習的主動性比較強的有利時機,培養學生對日語聽力學習的興趣,在授課的同時,教師還應該對學生進行自主學習能力的策略培養,讓學生了解并掌握各種日語學習策略技巧,如試著根據上下文內容對陌生單詞意思的猜測、如何根據語音語調來推測說話人的意思等聽力的解題技巧。指導學生根據自身情況制定合理的學習計劃,培養學生按學習計劃完成學習內容的能力。在這一階段,教師除了根據教材內容對學生進行基礎的聽力訓練外,還應該與學生多溝通,了解學生的興趣,比如學生對日本感興趣的事物,喜歡那些歌手或演員等等,通過學唱日語歌曲和看日劇、動漫,使學生由"我想學"變為"我要去學"。

(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在學生掌握了一定的日語知識后,就要幫助學生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這一階段的教學原則是以學生為中心,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主要起引導、幫助作用,對學生的自主學習情況進行檢查評估,解決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教材單元的內容,告訴學生教學計劃的要求,讓學生根據自身情況制定學習計劃,利用豐富的網絡資源,除了將日本的NHK、TBS、中國國際廣播電臺等電視廣播新聞節目的內容作為聽力素材外,還根據學生的興趣將連續電視小說、今日料理、今日健康等節目由教師或學生創設情境,編成問題,引導學生圍繞問題參與課堂教學活動,促使學生積極進行自我探究。在學習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學生是否真正主動地參與了教學活動,并對其進行評價;注意引導并顧及所有的學生,給每個學生機會,通過演示PPT、辯論、情景劇表演等形式展示學生們自主學習的成果,讓他們體驗到自主學習成功的喜悅,提高自信心,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主動性,從而養成自主探索的學習習慣。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日語聽力課程的教學提供了新的教學模式,不僅要求學生發揮其主觀能動性,而且對教師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其所倡導的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式,為日語聽力教學改革開拓了新的領域,勢必提高學生的日語聽力水平。

參考文獻

[1]何克抗.建構主義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教學設計[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

[2]孫炳堂.與自主學習相適應的大學英語自主教學模式的構建[J].山東外語教學

篇(9)

 

 

1自律學習的概念

近年來在大學日語教學的研究中,對學習者自律性的研究日漸重視。所謂學習者的自律性(Learner autonomy)是指學習者能按照自己的需求,控制自己學習的能力。具體地解釋就是“學什么、為什么學、怎樣學”都由自己選擇、制定學習計劃,“實行計劃,自身對實行后的結果進行的評價的知識和技能。”

無論是誰不可能一開始就具備這樣的能力,即使是成年人,也不能說自律性就非常高。學習者的自律性因人而異,自律性是在生活、學習過程中培養起來的。

在日語教育領域使用“自律學習”這一用語是80年代。但只是一部分語言學者,還沒有被廣泛認知。在課程開始前教師制定的課程設計只是暫時的,在教學過程中隨著學習者的自我需求和語言習得的認識加深,可隨時增加和修改課程設計。課程設計的主角也轉變為學習者。同時在這一過程中,學習者學習目標更加明確,這也是“自律學習的第一步”。學習者回更加積極地參與到課程設計中。“自律學習、自主的學習”等概念也廣泛運用。1998年,日本國立國語研究所的日語教育專門用語集對“自律學習”的概念進行了以下的定義。

自律學習(autonomous learning)是指學習者自身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有效地利用教師、教材和教育機關等資源的學習。

                                        《日語教育重要用語1000》 1998

即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學生是課程設計的參與者、信息資源的搜集者、學習效果的評價者。

 

2自律學習教學模式的優勢

    自律學習的教學模式最大的優點是開發學生自身的潛能,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的特點。

    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  在實際的日語教學中自律學習以小組形式進行。學生自行分組,自己決定講解的內容。比如講解日語語法中關于假設的語法內容時,每組4—5人,自行分工進行講解學習。教師給予一定的提示,比如組成成員時,激發學優生和學困生相互幫助的學習動機,鼓勵互相幫助,尊重他人,在相互合作的過程中,享受體驗自身價值的快樂。提高學生的集體榮譽感。

 為學生和教師提供一個相互溝通的平臺   以本校為例,學校校園網創立了天空教室。在日語教學中有效利用網上平臺,由學生管理,學生通過平臺互相交流,分享學習經驗,解決學習中遇到的問題。自主權完全交給學生,教師也定期進行答疑和討論。針對考級還經常提供一些學習資料。學生積極地練習、積極的討論,養成學生對問題積極探討和敢于批評的良好習慣。同時也為教師以及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提供了良好的空間。

利用多媒體軟件,促進學生個性化學習  以語法教學為例,利用計算機等多媒體軟件進行輔助學習,講授語法時,不再是以前的粉筆講授,而是讓學生制作課件學習。同時推薦一些好的網站,與課內有關的日語知識或者相關詞條的考級練習,還可以是視頻文件。學生既學習了語法知識,又可以擴充知識面。在自然狀態下提高記憶與學習的效果。

 

3.日語教育中教師的作用

3.1日語教育的角度

語言學習一般以語言運用能力、社會文化的能力的養成為目標。學習者通常為了此目標參加課程的學習。中國國內的日語教育的目標如下

A 以學習者日語應用能力和社會文化能力的養成為目標

B 教師決定轉化為學習者自己決定的過程

針對以上兩個目標,教師承擔著各種各樣的作用,這里就主要作用進行論述。

 

3.1.1以學習者日語應用能力和社會文化能力的養成為目標

學習時間較短,學習內容相對價值觀和技能相比,主要以知識學習為中心,因此要有效地發揮教師的作用。要培養學生的日語應用能力和社會文化能力,教師就要成為學習內容的決定者、學習的組織者。從語言技能的掌握角度考慮,教師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視的。

特別是日語專業的學生都是進入大學后接觸日語,大多數沒有日語學習的經驗。因此最初由教師來決定學習的內容。即教師成為“計劃制定者”。學習一段時間后,可以漸漸由學生根據自身需求制定學習計劃。同時在教材的選擇上也要注意,要時刻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況并循序漸進的讓學生自己決定學習內容。

3.1.2教師決定轉化為學習者自己決定的過程

    當學習者學習到一定階段后,就要由教師決定轉變為學習者自己決定。教師的作用就要轉變為支持、鼓勵學習者。教師要適應自己角色的轉變,要相信學生的自律性并且有意識提高學生的自律性。有時候會遇到學生不理解向老師抱怨“為什么不教我”。這種情況,教師要讓學生意識到自身的主體意識,讓學生發現自己真正的需求??偠灾處煹淖饔檬翘岣邔W習者的自律性。

    當學習到一定的階段后,教師就成為“信息提供者”、“學習的管理者”,促進自律學習的效果。“信息提供者”可以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根據需求提供一些必要的信息。但是學習者自律性的養成,歸根結底還要依靠學習者本人。“學習管理者”主要記錄學習是否按照學習計劃進行,學習過程的特點等內容。在以前此項工作的主體是教師,但是在自我決定型學習中,這類角色應由學生自己擔當。

此外,在近年來的日語教學中最為突出強調的“改革者”的作用。教學方法在原來的“粉筆課堂”的基礎上進行改革。采用采訪、角色扮演、自由討論等方式提高學習者的自主學習能力,進行改革。在語言教育中,辯論、自由討論、新聞投稿等方式并不常見,特別是在日語教育中非常少見。將這種方式引入課堂,比如學習者自己決定一個辯論話題,分組進行辯論。在自學、小組合作探討活動結束后,教師組織各小組匯報學習成果,引導全班學生達到共識。學生匯報預習成果時教師進行評價,提出建議。教師要做一些必要的講解與補充,但是教師的講解要擇重、難點講解,要針對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產生的疑難問題進行點撥,從而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提高學習者的認知能力。

與此相對,學習者自身如何邁出自主學習的第一步也是至關重要的。首先學習者要相信自身的自律性,并且要有意識這種自律性是自身的權利。有時候學習者本身具備實際的能力,但是自身不知道,或者不被挖掘出來,也是無法付諸實際行動的。因此學習者通過“自己決定“這一過程,自信心增加,改變了同一性的價值觀,養成一定的自律性。

但是,最開始階段教師作用的急劇變化有可能給教師和學生雙方帶來混亂。當然,教師的|“講授者”的身份還是不能改變。也不是完全的、絕對的“學習者自我決定”,只是減少“教師決定”。即由“教師決定”轉變為“學習者自我決定”。

 

    3.2 相互決定型:教師成為學習咨詢對象

通過以上分析,在自律學習中,教師成為“計劃制定者”、“講授者”、“信息提供者”、“改革者”。

 不僅是語言學習,學習者在自律學習過程中一定會遇到一些問題。想從別人那得到一些啟發;找人商量;或者想得到別人的一些鼓勵。此時教師的身份就變成學習者的咨詢對象。對待學習者的問題,教師要用包容的態度,從專家的角度給出專業的建議或忠告。當然這樣的角色不一定全部由教師來擔當。例如之前所說的“學習管理者”,可以在對計劃執行情況進行記錄的同時,檢查學習者的學習計劃的方向、目的等是否合適等。

實際上,在自律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從計劃的制定、具體學習的教材、學習資源的介紹等幫助學習者向“自己決定”轉變。為實現“自己決定”,學習評價的基準也由學習者自身設定。和制定計劃相比,實施計劃是相對較難的。進行評價則更難。學習者通過和教師進行商談,提高自身的自律性,接受教師的“提供的信息”促進“學習管理”。這樣,教師在課堂上擔任的多種作用轉移到課堂外,針對學習者的個性,制定相對應的計劃。

4.結束語

以上就學習者的自律性和培養學生自律性過程中教師的作用進行了探討。當今的社會隨著日語學習者多樣化趨勢的發展,其需求也必將呈現多樣化。從教材的選用到學習標準評價也必將隨之發生改變。如何應對多樣化的需求、個別化的學習過程;教師和學習環境的要因的關聯、妨礙自律學習的要因等問題將成為今后的研究方向和課題。

 

參考文獻

【1】  青木直子.教師的作用【J】.日本語教育學研究,2001. p182-197

【2】  有泉芳彥. Andragogy的視點看日本語教育【J】.世界的日本語教育,2000. 1-20

篇(10)

關鍵詞: 日語聽力教學;自主學習能力;聽力技巧

一、日語聽力教學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重要性

“聽”作為交流的基礎,聽力水平直接影響學習者的交際能力。2010年JLPT考試改革,出題標準出現了很大的變化。特別是聽力部分,取消了有視覺信息的看圖題,全部換成聽覺題,內容分為主題理解、要點理解、概要理解、發話方式、即時應答、綜合理解。出題方式的變更可以看出其目的是為了測試學習者的交際能力?!白x”可以按照自己的步調來做,“說”和“寫”可以只用自己已經掌握的詞匯,三者都可以按自己的步調來進行,還能隨時暫停。而“聽”則幾乎是被動的,只有在面對面交流的情況下才可以使用提問、反問等方式來獲得反復聽的機會,但像聽力考試、同聲傳譯等無法反復聽的情況占絕大部分。另外,聽解要求瞬間同時處理能理解的和不能理解的信息,是實時進行的,很難使用字典等輔助工具。所以,“聽、說、讀、寫、譯”這五項技能中的“聽”可謂是難度最大的一項,也是JLPT考試考生得分率較低的一項。

由于受到語言環境的限制,國內學習者無法像在日留學的學習者一樣每天在目標語即日語環境下反復進行“刺激”―“反應”,從而達到自然習得。日語聽力課雖然是日語專業的必修課,但周學時一般4~6個學時,而且學生接受能力強弱不一,課堂的訓練進度和力度也不能完全符合每個學生的需求。再者,聽解是人類的聽覺器官和大腦內部自行并悄然進行的活動,具有較為隱私的特性,受到智力之外的心理因素等非語言障礙因素的制約。因而聽力水平的提高絕大部分取決于學習者本身,需要學習者積極自主學習。而教師在課堂上除了教授知識以外,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這樣既授“魚”又授“漁”之后,具備了自主學習能力的學生課外時間也能夠找自己感興趣的聽力材料自主練習,積極創造接近在日留學者的良好日語聽力環境,從而實現提高聽力水平的目的。

二、日語聽力教學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方法

1培養學生的日語學習興趣

興趣無疑是最好的老師。據筆者對2009~2012年廣西大學行健文理學院入學新生就有關對日語學習的認識和興趣進行的小型訪談調查發現,排除因為專業調劑而被迫進入日語系的學生,主動選擇日語專業的大部分學生由于從小受日本動漫和日本電子游戲等的影響,在入學之前對日語學習都抱有一定程度的興趣,有一些甚至在入學前自學或者在校外報培訓班進行入門學習。在這樣良好條件下想要繼續培養穩定的、良好的日語學習興趣,聽力課教師應該注重以下幾個方面:

(1)教師應成為學生模仿的對象。作為“聽力課堂中最重要的聽力材料”,要求聽力課教師的語音語調必須標準。如果學生發現教師的語音語調與自己先前從動漫或日劇中聽到的日語相差甚大,很有可能會對教師產生不信任感,導致其對該門課失去興趣。再者,錄音不能自動變化語速、清晰度,教師卻可以自由調整自己的語速和清晰度。如果不充分發揮這個優點,學生通過錄音一下子聽語速正常的日語,一下子聽語速過慢、發音過度清晰的非現實日語,沒有機會聽到銜接綜合兩者之間的日語,那么就會造成學生只聽得懂錄音,卻聽不懂現實中的日語的結果。

(2)樹立學生對聽力的正確認識,提高學生對聽力訓練的重視度。與精讀課等相比,聽力課周學時較少,再加上聽力課主要是聽錄音或視聽視頻,學生往往認為聽力課不用學習和記憶大量的單詞和語法結構,把聽力課當成放松課,對聽力訓練重視程度不夠。另外,聽解過程要求聽者處于精神高度集中、緊張的狀態下瞬間完成對信息的解碼和辨識,難度大,再加上聽解的瞬時性和易疲勞性,導致學習者容易有挫敗感,即產生畏難情緒或者直接選擇逃避。教師應在初始訓練階段強調聽力訓練的重要性,在教學中要注意學生的學習情緒,通過鼓勵、引導等方式及時調整。

(3)采用能夠同時訓練聽力的文化導入方式。要讓學生了解文化背景對語言學習的重要性已成為語言教育者的共識。但在文化導入方式上考慮到學生的聽力水平不夠,或者教師自身口語水平的原因,教師多采用漢語講述介紹的方式。這種方式在本來就有限的聽力課堂使學生的聽力訓練時間被占用。所以教師要采用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又能夠同時訓練聽力的文化導入方式。比如結合視頻進行有效的引導,讓學生較直觀地了解日本文化,激發其學習興趣。

(4)寓教于樂,讓學生在實踐中體會成就感。如在聽力初始訓練階段,聽、唱他們耳熟能詳的動漫歌曲,聽、說動漫臺詞,或舉行配音比賽。

2 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1)引導學生確立科學合理的聽力訓練目標和自主訓練計劃。學習目標、學習計劃是影響外語學習的主要因素之一,也是促使學習者自主學習的一個重要因素。科學、合理、有效的學習目標與學習計劃有助于激發學習者學習的興趣。提高聽力水平在于多聽、多練。在設置聽力學習目標和做自主訓練計劃時可以較為具體化。比如教師列出自主學習任務,任務中可包括聽力練習冊,較能反映日本文化元素的電影、電視劇或動畫片、紀錄片等,這樣讓學生做自主訓練計劃時有依據,較容易做出具體計劃內容。

(2)培養良好的聽力心理素質。聽解的過程需要保持頭腦清醒,注意力高度集中。凡是參加過JLPT考試的考生都知道導致聽解部分丟分的原因除了聽力水平有限外,還有容易分心、缺乏毅力、急躁等心理因素。為了消除這種影響聽解效果的不良心理因素,需要通過聽力訓練鍛煉耐力,維持注意力集中。新JLPT考試N1、N2的聽解部分時長分別是50分鐘、60分鐘,可以通過N1、N2聽解部分的模擬考試來鍛煉耐力和維持注意力集中。

3 訓練學生的聽力技巧

聽力課不只是測試聽解的結果(聽懂了多少),而是指導聽解的過程(如何聽的)。指導如何聽,讓學生學會聽,就要訓練基本技巧。聽力技巧一般包括預測、信息篩選、推測、檢測、提問、歸納、做筆記等。而其中信息篩選、做筆記、檢測最為基本,操作性強。從基本語言知識掌握量較少的初級階段開始就應該訓練好這三項,并使之成為學生的習慣。

(1)信息篩選。信息篩選是指有目的地去聽特定的信息,“充耳不聞”與目的不相關的信息。在聽母語時我們常常用這種方法,然而在外語聽解中操作起來相當困難。特別是初級學習者,還未習慣日語的聲音,往往會注意每一個音聲,碰到一個不懂的單詞就卡住了,導致“為一棵樹失去整片森林”的結果,而且注意到所有甚至包括無關緊要的信息很快就會感到疲倦。對學生來說,在聽解過程中對“充耳不聞”會感到困難或不安的最大原因是判斷不了重要部分在哪,無法辨別聽不明白的部分是否是關鍵所在。教師在練習篩選信息的時候,應先提出問題,讓學生充分理解問題后再根據問題去聽內容。讓學生養成先明確聽什么,帶著目的去聽的習慣。

(2)記筆記。在聽外語的時候,很難把聽到的所有外語保留在頭腦中。內容短的還能復述,內容一長就很困難。養成邊聽邊記重要信息的習慣非常有必要。記筆記也能夠有效地將詞匯、語法的知識結合起來。

在首次課時向學生強調記筆記的重要性和基本說明的同時,發給學生常用的省略符號或者邏輯符號表作為參考資料,并要求學生在聽錄音的同時做筆記。聽完錄音之后,教師提問,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筆記來作答。回答時不可只說答案,而是筆記中記下的關鍵詞或詞組,回答不完整的就讓別的同學補充。教材內容的難易度不同,方法也不一樣。聽長篇內容時,教師可以讓學生互相交流記筆記的方法或筆記的內容然后再作答。在確認學生是否記下關鍵詞、關鍵詞組之后,教師將做得好的筆記或者自己的筆記作為示范,讓學生重審自己筆記的不足之處。重復多次這樣有緊張感的練習,使學生漸漸養成記筆記的習慣。

(3)檢驗。檢驗指的是檢查該理解的地方有沒有真正理解。換而言之,即檢查明白了什么,還有什么不足之處。除了內容上的檢查,還要讓學生對聽解過程或日語學習進行自我反省、自我評價,以達到充分認識自己對學習的責任和個人努力的重要性,促進自主學習的目的。

檢驗是每次布置作業后進行的。制作一份檢測表,檢測表中包括完成作業花費的時間、答案、答題情況、自我反省等四欄。其中答題情況一欄內容是檢測答題時是否有自信,可分認為自己的答案是正確的、不太確定、不知道三個選項,讓學生認識到自己的理解程度。自我評價欄為自由敘述欄,可用日語或漢語寫。比如在聽力訓練中碰到什么問題,沒做作業的理由,作業難度是否過大,下周的計劃等。讓學生通過這樣反省意識到學習上的問題和自己的責任。教師也可以根據學生的自我反省來進行教學方法或進度等的調整,也可以及時給學生提出學習方法上的建議。

三、結語

聽力課不能只作為評價測試聽力水平的方式,而是要注重培養學生學會聽的能力。在日語聽力教學中教師不只是充當知識傳授者,還應當是方法策略的指導者。聽力教學的最終目標是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從而提高聽力水平。教育的終極目標也是讓學習者學會自主學習,教師必須時刻把“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的教育理念銘記在心并努力探索“授之以漁”的行之有效之法。

參考文獻:

上一篇: 中專德育論文 下一篇: 設備故障診斷系統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欧美亚洲日韩不卡在线在线观看 | 亚洲怡红院久久精品综合 | 中文字幕日韩亚洲 | 亚洲熟女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人77777在线观看 | 天天欢夜夜爽视频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