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專德育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3-01-16 20:27:35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中專德育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中專德育論文

篇(1)

(二)借助校園網絡平臺,開發校園行為游戲。將學生的日常行為、集體活動、社團活動嵌入到游戲中,建立闖關等各種模式,設置層次等級,讓學生在玩游戲中學習與應用行為知識。虛擬校園生活設想:以一日常規為主題的模擬經營類手機游戲采取社區的概念模擬學校的地理布局,每個人物具有饑餓、清洗、清潔、交流、體能、學識和娛樂基本生存需求,玩家的操作會影響能量值的消耗,心理、表情和行為為3種類型動作選擇,便于玩家與其他游戲角色交流,與學習生活中的朋友交往等。

(三)利用微電影等形式,開展碎片化德育。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注意力集中是有一定限度的,微電影將文明行為宣傳時間碎片化,以達到隨時隨地行為舉止教育的效果。

(四)采用班級量化考核方法。在班級管理中,量化衛生、紀律、學習、安全、評比排名等方面成績,采用加減分的方法,違反校紀校規等行為應減去相應的德育分;同樣,學生可通過參加社團活動、好人好事、公益勞動等其他途徑的良好行為來獲取加分。設立模擬獎懲執行小組,根據執行小組具體職責要求,認真負責地執行和記錄。學生日常行為表現記錄由班委提供,全程接受學生監督,評價客觀公正,直觀準確。同時,學校把德育學分考核結果作為獎勵優秀、促進落后的依據。對考核優秀的學生在入團及獎學金、助學金等方面予以優先考慮;對考核不及格的學生實行警告制度。德育學分將被列入學生個人檔案,作為畢業鑒定依據之一。這樣,學生每做一件事都有相應的報酬,同學之間具有一定的可比性,且有據可查。這對學生自己行為的自省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二、實施校、系、班三級管理量化考核方法,構建二級管理新模式

學校構建了“校系二級、以系為主”的管理體系,理順了學校與系(部)的關系,擴大了系(部)管理權限,強化了系(部)管理責任,實現了權、責、利的統一。實行系(部)學區、統一住宿區、統一標識“三位一體”的常規管理新模式。以學生常規管理工作為抓手,包括紀律、衛生、文明、安全四方面,實行學工處代表學校考核系(部),系(部)考核班級,班級考核學生的三重考核體系,采取日檢查、周公布、月排名的辦法,根據月綜合排名情況給予相應獎懲。

篇(2)

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有意識地充分調動學生積極的情感,充分利用教學內容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從教學內容入手,進入作者的內心世界,體察作者的情感,獲得真正的審美體驗。我認為最重要的是要做到以下兩點:

(一)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一部好的教材,應該在向學生提供知識信息的同時,傳遞豐富的情感,如自然之美、社會之美、藝術之美、人生之美等。在文學作品的選擇上,要讓中專生學習具有時代性和富有文化內涵的優秀作品,引導學生與作者進行真正的對話和交流,引導學生領悟文學作品的內涵與意蘊,培養學生積極積累文學語言的熱情。而古今中外名篇精粹都是作者情感的噴涌結晶,在教學中要注意領悟字里行間跳動的情感脈搏,挖掘文章蘊藏的思想感情,使學生在學習中身臨其境,如沐春風,達到忘我的境界。這就要求教師廣采博覽,力求了解作者的方方面面,了解創作的背景,從而更深層次地把握作者蘊含在文章中的情感。文學作品主要是抒情言志,在語文教學中引導學生“入理”,是實施情感教育的必要途徑。

(二)通過有表情的朗讀,引導學生領悟情感美。

朗讀,必須通過語調的輕重緩急、抑揚頓挫把課文中無法用文字體現的情感變化讀出來,把無聲的文字變成有聲的言語,以聲傳情,從而領會課文的思想感情和深層含意,用有聲的語言,把作者描繪的形象、畫面再現出來,朗讀要有景有情,有聲有色,使學生如臨其境,如觀其人,陶醉于作品的意境之中,充分體驗到課文中的情感,引起感情上的強烈共鳴。在誦讀中理解、感悟,做到“讀書百遍,其義自見”。

二、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一)關于審美興趣的激發問題。

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尋找最能激發學生興趣的聯結點,對學生的審美意識作正確引導。教師可以采用以訓練語文能力為主的課堂教學模式,讓學生真正動起來;也可以實行開放式教學法,讓學生走出課堂,到閱覽室去,到多媒體中去,到生活中去;也可以主動參與教材改革,在課堂上結合教材有計劃地向學生推薦一些短小精悍的散文、詩歌。用優美的語言感染學生,影響學生。只有千方百計地保持學生旺盛的求知欲望和探索沖動,搶占激發審美興趣的制高點,他們才會帶著一顆心去閱讀。可見,激發審美興趣是培養審美能力的切入點。

(二)關于尊重學生審美體驗的問題。

由于學生的生活實際、閱讀實際、個性特征、知識結構、智力及能力狀況不同,以及關注的側重點不同,他們的審美視角、審美體驗也是不完全相同的。“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對于這種差異,尤其是對學生的真情告白,教師要持尊重、包容、接納的態度。這種正視主要表現在:第一,教師要善于營造民主、平等、和諧、寬松的課堂環境,鼓勵學生獨立思考、獨有創見,讓學生有各抒己見、發表言論的安全感,實現學生審美個性的發展。第二,對學生在閱讀活動中所表現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教師要作出正確的辨析與評判。對切合實際的見解,教師在肯定其成績的基礎上,引導其審美思維向縱深方向發展;對情感不健全、態度不端正、價值觀歪曲的錯位見解,教師要適時地引導其對人與自我、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倫理價值關系作出正確選擇,及時地認識自己,糾正自己,超越自己;對片面性的見解,教師在肯定其答案中的合理性的同時,重點引導其用辯證的、發展的觀點全面思考,培養審美思維的嚴謹性、深刻性。在整個教學進程中教師要始終以學生求知的合作者、引導者的身份出現,也正是在不斷的情感體驗、態度修正、價值觀提升的過程中,學生獲得了思想的陶冶,實現了人格的升華。

三、在語文教學中運用生活中的實例進行情感教育

生活中處處充滿著情感,也隨時演繹著情感的人生。親人離別時難割難舍的是情感;親人團聚時哭斷衷腸的是情感;英雄凱旋時贊頌褒揚的是情感……我們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應盡可能運用生活中的實例進行情感教育,那么如何實現情感教育呢?

讓學生走出教室,把學生帶入生活的情感課堂。平時的節假日、雙休日等可以讓學生體驗與親人團聚時的情感;尋找特定的場景,如親人離開人世、感受當事人的悲哀與憂傷;同學聚會、商考狀元的懨意、參軍青年的興奮,體驗歡笑與快樂的情感,讓學生身臨其境的目的是將情感體驗的理解和感悟化為學習課文的動力。

篇(3)

中圖分類號: H31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672-1578(2014)10-0015-01

隨著教育觀念的不斷進步,人們越來越重視生命教育。由于中專學校教育對學生學業的成績考核往往是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的考核,絕大多數中專學校的教學往往以學習和考核專業知識和技能為主,并沒有將生命教育納入到教學系統中,造成中專學校教育中的生命教育嚴重缺失。語文作為一門重要的文化主課程,對傳承先進文化和傳授生命教育有著不可取代的地位,理應承擔起生命教育的重擔。

中專學校對生命教育的教學還存在諸多問題。首先,在生源方面,由于近些年大學擴招,成績較好的學生大多進入高中、大學學習,進入中專學習的學生的整體文化基礎較差,對待生命意義的意識淡薄。現在市場競爭激烈,辦學壓力大,中專學校招生均采用免試入學,大多數中專生進入入學后,沒有明確的奮斗目標,對自己的要求較低,學習缺乏動力,部分學生還有自卑和失落的心理,這一切造成多數學生對生命價值沒有充分的認識。其次,在教師方面,中專學校更注重學生的就業情況,多數老師在教學中更偏向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傳授,語文課程由于不屬于考察范圍部分學校不給予開設,更談不上語文課上的生命教育。學校對于語文課程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更沒有意識到生命教育的缺失,對學生造成的深刻長遠的影響。最后,在大環境方面,當今社會對生命教育也存在不利的影響,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生命教育的氛圍不濃,當前社會利益至上,實用主義和功利主義不斷侵蝕著學生的思想,學生對生命的意識十分淡薄;二是網絡媒體對惡性事件的宣傳,這些媒體只注重點擊率,卻忽略了生命教育,社會媒體沒有擔負起到應盡的教育義務;三是中專學校受到大環境的影響,教學內容非常專業化,教學目標單一,學生來學校只為學到某門或某項技術,這樣的教學思想和模式讓生命教育大打折扣,最終造成中專學校教育中生命教育的缺失。

為改變這種不良局面,提出以下改進措施。在語文教學中融入生命教育,對有關生命的知識內容進行充分的升華和拓展,做到每節語文課都有生命教育的影子,生命教育做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那么如何在語文教學中融入生命教育呢?第一,培養學生的生命意識。生命是教育的基礎,要進行生命教育首先要讓學生熱愛生命,珍惜生命,形成正確的生命意識。在語文教材中,有古人對生命的感慨,有今人對生活的感嘆。在課文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感受古今名人的情懷,從古人跌宕起伏人生中看到豁達的胸懷,從圣人寧靜致遠的哲思中看到超人的智慧,從前人百折不撓的奮斗中看到現在生命的可貴,從今人波瀾壯闊的人生中看到生命的意義,讓學生在學習中充分體會感知生命的來之不易和生命的唯一性。第二,讓學生感受生命的美好。美好的事物人們都會珍惜,生命更是如此,只有學生感受到生命的美好,學生才會更加珍惜和熱愛生命,才能體會生命的意義。教學過程中,教師對待課文中出現的一些好的內容片段要經常讓學生分享感動,分享快樂,分享美好。老師要經常給學生觀看一些承載美好生命意義的視頻,讓學生明白生命中雖然有各種煩惱、不幸,但是只要堅持,一切都會變得美好。當學生從老師、同伴那里獲得了力量,知道了世界上還有那么多美麗的景色去欣賞,那么多美好的事物去享受,那么多美好的理想去追求,學生自然就會持有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追求美好幸福的生活。第三,讓學生探索生命的意義。生命的意義是什么?“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人的生命最終會逝去,生命的意義在于活著的過程中賦予了什么內容,詮釋了什么意義。語文課程不僅僅是學習文化的課程,更是一門人文教育和精神教育課程,在這個課程中,要讓學生明白生命的過程由自己書寫,生命的意義由自己確定。乞丐和科學家的人生都是人生,但其人生的意義大不不同,科學家為人類做出了貢獻,將自己有限的生命變成了永恒,而乞丐的人生如同水中的痕跡,當其生命逝去時,其人生的意義也隨之消失。只有為國家、社會和民族做出貢獻的人,才沒有虛度光陰,生命的意義才會得以彰顯。第四,改善中專語文教學內容和模式。中專語文教學沒有占到重要的位置,老師們對語文教學有敷衍的現象,學校要將語文教學提升到重要的位置,不要一味的重視專業知識。為了更突出生命教育的主題,在語文課堂上,老師應該設置專門的生命教育模塊,對學生進行專門教學,不應只局限在將生命教育穿插在語文教學中。

語文教學中進行生命教育的方式,還需要各級各類學校和老師的不懈努力和探索,更需要集思廣益,開發新的生命教育方式和內容。生命教育是一項長遠的有重大意義的工作,中專及各類學校要充分認識到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在教學中不斷實踐、不斷完善,讓生命教育在語文教學中得到最大體現。全體教育工作者行動起來,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參考文獻:

[1]曹明海,張秀清.語文教育文化過程研究[M].山東人民出版社,2011.

篇(4)

二、培養學生的聽說能力

錄音媒體是以清晰和流利的普通話,有的配以悅耳動聽的音樂錄制而成的。播放朗讀錄音帶,可以使學生沉浸于某種境界,從而展開想象的翅膀,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例如,在語文課教學中,對學生進行聽話能力訓練時,教師把事先準備好的格林童話故事《稻草、煤炭和豆子》,通過錄音機給學生播放2-3遍后,讓學生聽故事,記錄內容要點,再根據記錄把這則故事講給大家聽。學生不但能按要求把內容要點記錄下來,而且還能夠模仿錄音中的音色和情感把故事講完整,大大提高了學生的聽說能力,同時減輕了教師的勞動強度。

三、幫助幼師學生進行普通話訓練,提高口語交際能力

在將來的幼兒園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普通話是教師的職業用語。所以,普通話的訓練是幼兒教師的口語課堂教學中非常重要的訓練。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播放多媒體的朗讀,可以讓學生每天早上跟著多媒體播放的播音員的標準發音朗讀單音節和雙音節字、詞,有錯誤之處再加以糾正,經過長時間的堅持,學生普通話水平在不知不覺中都會有很大程度的提高,準確的發音會運用到平時的一般口語交際中。在此基礎上,進行朗讀、講故事訓練。又如,在訓練學生講《烏鴉和狐貍》的寓言故事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烏鴉和狐貍》的寓言故事,烘托課堂氣氛,使學生邊看邊講,促進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

四、使學生正確地看待自己和評價他人

從學生成長角度分析,間接經驗的學習很必要,但過程比結果更重要,親身體驗比道聽途說更可貴。部分學生覺得當幼兒教師很容易,學習不努力,不能正確地看待自己和評價他人。教師要培養學生的評價能力,使學生能夠客觀地看待他人和自己。在學習幼兒戲劇文學時,我會分組讓學生表演童話劇《小熊拔牙》《“妙乎”回春》《驕傲的小燕子》,讓學生自己動手制作頭飾,扮演小熊、小燕子、小白兔、小花貓等劇中角色。在表演時,我會拍攝每組童話劇的全過程后,播放給所有學生觀看,學生就會從中看出自己和他人存在的問題,就會客觀正確地評價自己和看待他人,看到了自己和他人之間的差距,在今后的學習中,會針對自己的不足或弱項不斷努力。

篇(5)

2研究結果

2.1護理專業學生醫德素質現狀

(1)醫德認知程度不高.調查“選擇就讀醫學專業的主要目的”結果顯示,有114人選項“當一名合格的醫生,救死扶傷”,占49.3%,這部分醫學生有明確的神圣使命感;68人選項“醫生的職業好,比較穩定”,占29.4%,這部分醫學生認為護士工作非常地穩定;14人選項“收入和社會地位高”,占6.1%,這些醫學生認為護士的待遇和被尊重程度比較高;選其他選項的35人,占15.2%.這些數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部分學生在擇業時,主要看重的是該職業的實用性和利益性,把護士這一身白衣當成謀取物質的一種手段,以此來滿足個人的欲望和聲望.

(2)醫德素質不容樂觀.調查“怎么看待當前部分醫生存在的收受“紅包”和“回扣”現象”的結果顯示,有126人選項“不應當,這是違背醫德的行為”,占54.5%,這部分學生表示醫護工作者的職責就是救死扶傷,作為醫護工作者在任何場所都決不應該收取患者“紅包”和廠商“回扣”.但調查同時顯示,29人選項“很正常,是醫生勞動價值的體現”,占12.6%;45人選項“醫生勞動強度大,工資低,收些紅包也應該”,占19.5%;31人選項“無所謂,給了就收,不給不要”,占13.4%.這些數據在一定層次上反映出醫學生的醫德素質狀況.調查“在發生重大危害公共安全的傳染病時期,作為醫務人員志愿到一線開展救護工作,對此觀點有何看法”,結果顯示,129人表示,能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義無反顧地履行自己的天職,占55.8%.但是,仍然有部分學生產生矛盾心理,在個人利益和患者利益面前過多地考慮前者,數據顯示,26人不贊同(11.3%);63人矛盾,有點擔心自己(27.3%);還有13人選擇其他(5.6%).正因如此,在學習、工作過程中時常出現患得患失、猶豫不決、小錯連連等問題.這與醫學生的基本醫德素質相差甚遠,亟待提高.

2.2護理專業學生醫德素質現狀原因分析

(1)醫校道德教育實踐能力弱.護理專業學生對當下的醫校道德教育實踐基本滿意,上學期間定期地參加見習實習,但學生仍期待著實踐時間有所延長.目前,大部分醫學生對當前的醫德教學有很大的意見,強烈反映授課內容陳舊、授課方式單一.受醫校現行教育模式影響,傳統的理論性“填鴨”方式已經不能引起醫學生學習的興趣.

(2)受社會醫風影響.醫學道德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不單單憑借教師和課堂上能夠形成.在現行的醫學道德教育系統中,各環節并沒有達到互相合作、共同協作的水平.護理專業學生醫德素質現狀與教科書上的標準有很大的差距,這與受社會醫風影響有關,社會環境對護理專業學生醫德素質的形成產生極大影響.

(3)對醫德教育重視程度不夠.部分院校只重視護理專業學生的專業技能培養,認為掌握扎實的專業知識和嫻熟的操作技能,就能成為一名優秀的護理人員,而忽略了培養學生高尚的醫德素質;甚至部分專業課教師存在認識上的偏見,覺得只要把專業課教好就算工作完成,至于其他方面(如德、體、美等)都是政治課、體育課、藝術課或或輔導員的教育范疇,從而對學生的醫德教育在不同程度上存在著重專業培養,輕醫德教育的狀況.

(4)學生對醫德修養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有些醫學生迫于就業的壓力,受社會功利主義和實用主義的熏陶,想在短短的大學期間達到最大的收益比,然后放棄人文社科類課程,把與進修讀研和職業技能無太大關系的課程學習時間用于其他課程的學習,從而出現很多學生刻苦鉆研醫學專業知識,對人文課程置于一旁,甚至利用人文學習時間學習專業知識現象,不注重自身人文修養的提升.

3加強護理專業學生醫德教育的策略

3.1創建一支具備高尚的醫德素質的師資隊伍作為民辦高校醫德教育的領導者,必須及時做到更新觀念,緊跟醫學發展前沿.在學生的醫德教育和思想工作上,把醫德教育作為“一號工程”進行實施,盡最大努力打造一支高品質、高效率、高質量的醫德教育師資隊伍,這是提高民辦醫護學校水平的關鍵.學校應大力宣傳醫德高尚的教師和學生,加大培養“雙師型”思想教育的力度,讓所有師資力量在學生醫德教學工作方面擰成一股繩,保證醫德教育的有效性.

3.2嘗試新型醫德教育教學方法

(1)實踐教育方法.護理行業屬于服務型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每位學生最后都要對自己的服務對象一對一地護理服務.因此,盡早模擬護理工作,長時間地從事實踐操作,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他們的就業環境,使學生及早地意識到只有單一的專業技能和知識將無法做這項工作,必須具備基本的職業道德才能勝任.

(2)自我修養法.我國古代很多思想家提倡自我修養,并信仰“修身養性”,具體方法記載的有很多.通過醫德教育教學讓學生學會自我修養,提高自身素質.如自我反思法,讓學生學會對自己以往的思想及行為進行全面、系統地總結,深刻地進行理性思考.自我反省法,讓學生學會有規律地寫周記或個人總結等方式記錄自己在過去的時間里的得與失,通過閱讀記錄文字汲取過去的經驗教訓,提升自我認知水平.

3.3學校要加強對醫德教育的重視

建立民辦高校醫德教育工作督導制度,把民辦高校醫德教育工作納入年度目標管理考核和評估與檢查中,明確責任,監督指導,定期檢查,互相交流,才能提高醫德教育工作的質量.

篇(6)

一、面對價值取向多元化的現實,培養道德主體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

道德主體是在道德活動中具有認識能力和實踐能力的人。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初步確立,出現了多種經濟成分并存,多元利益主體共生的社會局面,使得人們的價值取向趨于多元化。積極的與消極的,傳統的與現代的,東方的與西方的,多種價值觀并存是當前社會價值體系的總特征。教育是培養主體的社會實踐活動,德育是塑造主體靈魂的社會實踐活動。學校德育的重要使命是引導學生接受社會主導價值觀,使其學會在紛繁復雜的價值現象面前作出正確選擇。當社會的價值導向比較單一時,學校德育通過制定道德規范,宣傳唯一的價值觀,向學生灌輸價值準則就可以完成自己的使命。然而,面對社會價值取向多元化的現實,學校再依照以往的方式方法進行道德教育就難以奏效了。

從教師方面看,現代社會飛速發展,新思想、新觀念和新問題層出不窮。許多新的思想觀點,不但學生聞所未聞,就是教師也頗感生疏。受教師生活時空和個人品質的限制,教師并不能夠完全幫助學生順利解決所有的道德難題。而且社會道德本來就不是非此即彼的簡單判斷。教師也需要認真學習和深刻思考,需要進行自我批判和選擇。教師很難做到“先知先覺”,很難達到絕對正確。像以往那樣由教師代替學生作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做法,恐怕過于簡單了。對教師個人來說,也未免強人所難。

從學生方面看,當代青少年處于一個多元、開放、變化的社會環境中,他們在道德發展、價值選擇和人生取向等方面都面臨著多元選擇。青少年學生必須在教師的指導下學會自我判斷、自我抉擇、自我控制和自覺成長。這是道德主體必備的意識和能力。另一方面,當代青少年自身也有成為道德主體的需要。有人撰文指出,當前學生的主導性道德需要已經發生了變化,從過去的注重道德身份的獲得轉到注重道德尊嚴的確立。道德生活的主體性日益受到重視。求異性和主體性是市場經濟的重要特性,競爭與效益要求人們獨立自主,大膽創新。只有這樣才能在競爭中取勝。缺乏創造,人云亦云的主體只能在競爭中失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呼喚著人的主體性的解放,也催發了人的主體意識的覺醒。當代青少年在道德生活中和價值選擇中較強的主體意識,強烈的主體需要正是市場經濟發展的產物,為學校教育培養道德主體提供了主觀前提。從社會方面看,社會價值取向的多元化引發了教育價值取向的多元化。國家、集體、個人作為不同的利益主體對教育的需求存在著內容上和層次上的不同。國家要求教育培養“經濟人”和“政治人”,集體要求教育培養“組織人”,個體則想通過教育使自己成為“主體人”。

表面上看,三者是矛盾的。從本質上看,三者是統一的。個體發展與社會發展是一個統一的過程,二者密不可分,互為因果。個體既是社會歷史的創造者,也是社會歷史的生成物。沒有個體的認識和實踐活動,就無所謂社會歷史的發展。主體是社會歷史發展的動力和源泉。

社會總體道德的進步歸根到底取決于每一個道德主體的覺醒與發展。培養道德主體不僅是個人安身立命、成熟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社會走向文明,創造輝煌的必要前提。

二、在走向學習社會的現代化進程中,以學生為重心是未來教育發展的必然走向

實現現代化,正成為當代中國不可阻擋的潮流。社會的現代化,歸根到底是人的現代化。人的現代化依托于教育的現代化。現代教育的基本走向是學習社會和終身教育。傳統教育觀把教育看作是生活的準備,今天受教育為的是明天謀生。教育成為界定未來身份的階梯,壘砌這些階梯的材料就是知識。學生通過學知識、記知識、考知識逐級獲得高學歷,保證今后擁有優越地位。知識學習是貫穿傳統教育始終的主題。現代教育觀摒棄了以知識為核心的傳統教育思想,但不是否定知識,主張終身學習,即生活本身就是學習。教育不再是未來生活的準備,教育就是生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文獻中清楚地表明“終身學習始于生,止于死”。“學習為人們所必需,但并非總要受教于他人,學習將貫穿于人的整個一生。這是未來學習社會的起碼要求。”在學習社會中,學習的目的不再是最大限度地積累知識,以備今后使用。學習成為一種生活方式,成為人們度過閑暇、開發潛能和實現自我價值的途徑。

很顯然,傳統教育觀以知識為核心,現代教育觀以人為核心。以知識為核心必然強調“教”,教育的重點通常是知識的提供者和知識的內容本身。以人為核心,必然強調“學”,教育的重點是學習者本身,因為學習是學習者的行為。由強調“教”轉為強調“學”,“這種轉變看起來似乎是微妙的,然而卻具有極深刻的意義。……它充分考慮到學習者自身的作用,其著重點在于學習的過程和結果。”“教師的職責現在已經越來越少地傳遞知識,越來越多地激勵思考;……他必須集中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從事那些有效果的有創造性的活動,互相影響、討論、激勵、了解、鼓舞。”

這說明,教育核心的轉變必然使得教育的重心從教師轉向學生。另外,現代教育以人為核心,實質是以人的全面發展為核心,以開發人的潛能為核心。學生的學習重點不再是掌握知識,而是學會做人,即學會學習,學會生存,學會創造,學會過道德的生活。這樣的教育目的必然帶來學校課程和教育內容的變化。知識課會在一定程度上減少,技能課、修養課和實踐課會明顯增加。目的在于使學生提高能力和修養,善于實踐。教育內容方面的變化是:僵死的、陳舊的知識會大幅度削減,要求學生動手動腦,增長見識,身體力行的教育內容會大大增加。課程和教育內容的變化必然要求教育方法作相應調整。技能課、修養課和實踐課必須以學生為主,讓學生身臨其境、親身實踐,實際操作。在實踐中,在與人交往中,在解決困難中,促使學生學會分辨、積極思考、增加體驗、積累經驗。

總之,現代學校教育方法的重心必須轉向學生,這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社會財富的增長,它為人們提供了更多的剩余時間,使人們可以從事生產以外的其它社會活動。……人們可以在生產以外較全面地發展。因此,教育不僅是勞動力的教育,而且還應是社會主體人的教育;教育不僅是生產者的教育,還應是消費者、享受者的教育。”

三、落實學生重心地位,學校德育應作出相應的調整

(一)落實德育民主化,使德育方法由單向灌輸向平等交流轉變

落實德育民主化涉及教師與學生教育觀的轉變。教師要深刻認識到隨著社會發展步代的加快,每個人都需要學習和提高。教師要敢于承認自己在某些問題上不如學生。充分認可學生的認識能力和分辨能力。相信他們在某些問題的認識上有超過自己的思考,主動與學生交流,虛心接受學生意見,與學生平等溝通,共同提高。學生要消除對教師、對家長的依賴思想。真正認識到自己是個人道德生活的主體,以對本人負責的態度和責任感,主動進行道德學習,自覺磨煉道德意志,積極投身道德實踐。以一種積極進娶自覺成長的生活觀,與教師相互探討,共同思考,日益走向道德成熟。以這樣的德育觀為指導,學校德育方法可以采取民主對話、主題辯論、質疑答疑、師生研討、情感溝通、心理咨詢、兩難問題抉擇、價值觀辨析等方法。總體特征是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調動雙方積極性,以情感為紐帶,通過雙向互動,實現道德的共同進步。

(二)落實德育實踐化,使德育方法由封閉式向開放式轉變

道德品質的形成動力來源于新的道德需要,新的道德需要產生于具體的生活實踐。脫離實踐,學生的道德需要就會枯竭。另一方面,完整的道德品質由認識、情感、意志和行為共同組成。行為是一個關鍵因素,是道德品質的落腳點。如果道德教育僅僅滿足于提高學生的道德認識,卻不能使學生付諸于道德行為,這樣的道德教育只能半途而廢、收效甚微。學校道德教育必須重視學生道德行為的培養。以往學校德育往往局限于課堂教學,滿足于講解道德知識,對學生情感、意志和行為的培養相對薄弱,造成相當一部分學生道德認識不少,道德行為卻不多。改變這種局面,學校德育必須打破單一的課堂講授模式,開發、推行多種多樣立體化、開放式的德育模式。學生走出校園,走向社會,投身于火熱的社會生活,體驗復雜多變的社會道德情境,嘗試進行道德抉擇。學生在與人交往中體驗情感,在克服困難中磨煉意志,在解決具體問題時履行道德行為。

總之,今后的學校德育肯定要走出封閉的課堂,因為無論是德育理論還是社會生活都要求學生以具體的道德行為體現道德品質,參與道德生活。落實德育實踐化,學校德育方法要加大實踐環節。具體方法可以是:讓學生擔任班級干部、參與學校管理、負責學校事務、參與社會服務、承擔社會義務、討論社會事件、學軍、學農、野營拉練、城鄉“留學”(城市學生到鄉村學習,鄉村學生到城市學習)等。總體特征是:學生是實踐的主體,從設計到聯系,從實施到組織都要發揮學生的作用,最好是學生自己組織,自覺走向社會,教師主要起指導、建議、創造條件、提供方便的作用。

(三)落實德育理想化,使德育方法由傳遞知識向塑造人格轉變

篇(7)

具備扎實的語文學科專業知識和必備的相關學科基礎知識,是新課改對中學語文教師專業素養的最基本要求。在此基礎上,中學語文教師專業素養的提升還需要有通過不斷地學習、在實踐教學中形成的與語文學科相關的教育理念、職業理想、專業能力和完善人格等多方面的綜合素養,這也是新課改為實現預期目標對中學語文教師提出的新的更高的要求。但是,在當前的中學語文教育中,中學語文教師的專業素養令人堪n,尤其是縣級非重點中學、鄉村中學語文教師專業素養更是參差不齊,已經嚴重影響到了新課改的實施。

一、中學語文教師專業素養存在的問題

為了深入調查中學語文教師專業素養存在的問題并有針對性地提出切實可行的對策,本課題組做了一次針對中學語文教師專業素養的問卷調查。調查對象為平頂山市八中、平頂山市九中、葉縣葉公中學等9所初級中學和葉縣一高、魯山一高、平頂山市二中、襄縣一高等4所高級中學的語文教師125人,其中初中78人,高中47人。調查內容涉及中學語文教師教育觀念、職業理想、所讀教育論著論文、語文教學研究、最新教學技術手段應用情況等31項,共回收有效問卷118份。對有效調查問卷進行分析后不難發現,中學語文教師專業素養存在以下問題:

一是缺乏職業理想與職業熱情。問卷調查中不難發現,75%的中學語文教師缺乏職業理想與職業熱情,究其原因在于這一群體感覺工作壓力較大。壓力主要來自于身體和精神兩個方面。長時間的超負荷運轉以及各種名目繁復的評估、考核、總結使得中學語文教師耗掉不少的體力精力疲于應付,并逐漸產生一種職業疲憊感;而家長對學生學習成績的期望和對教師的評價以及社會對“教師”這一職業的道德綁架帶來的精神與心理壓力都令他們缺乏職業的幸福感。長期的壓力積累得不到釋放,進而產生了職業倦怠,使得教師這一職業淪為謀生的工具,哪里還有職業理想與職業熱情?怎么會努力完成好教書育人的工作?從某種意義上來講,缺乏職業理想和職業熱情是教育事業的最大威脅。段落修改

二是教育觀念滯后,角色難以轉換。調查問卷顯示,68%的語文教師教育觀念滯后于時代的發展,墨守成規,不能適應新課改的要求,依舊按照原來的套路實施課堂教學。對于新出現的教育理念無法接受并且具有抵觸情緒,認為這些新的教育理念打破了原有的教育方式,說到底其實是中學語文教師固步自封、寧可守舊不愿革新的思想所致。新課改背景下視閾下,教師和學生的角色定位來了一個不同于傳統教學的大翻轉,中學語文教師由知識的灌輸者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學生才是課堂教學的主體。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激發學習興趣,開拓思維創造力,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進而完成角色的轉換。但是,大部分中學語文教師無法適應新課改的要求,離開滿堂灌無所適從,角色轉變僵化,使得“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僅僅停留在理論和概念上而無法實現。

三是知識更新率不高,教學方法呆板,教學技能有待提高。問卷中86%的語文教師每學期沒有完整地看完一本與本專業相關的書籍,78%的人近三年沒有看完過三本教育方面的論著,67%的人很少關注語文教學的教研論文。而且,問卷調查中“您課堂教學中常采用的教學方法都哪些”的回答中,僅有35%的教師能夠寫出“導讀法”、“自主探究法”等體現新課改精神內涵的教學方法。不難看出,中學語文教師的知識更新率比較低,沒能及時把握時代的脈搏,依舊滿足于舊的知識體系固步自封,無法與新課改對不斷更新的知識體系精神實質的要求接軌。而且教學方法單一不求新變,問卷中同樣顯示出65%的語文教師對于基本教學技能運用比較薄弱。

四是教學反思能力與科研能力差。調查問卷中,中學語文教師的教學反思能力與科研能力堪憂,經常進行教學反思的教師僅占被調查對象的45%,而發表科研論文的數量與質量更是不容樂觀。

二、新課改對中學語文教師專業素養的要求

新課改要求建立一支專業素養較高的教師隊伍,以嶄新的精神面貌投入到新一輪的課程改革中去,積極推進新課改的實施。教育部為了推進教師隊伍建設,2012年出臺了《中學教師專業標準》,這是國家對各科中學教師專業發展的基本準則,它對中學教師在職前教育的培養、入職門檻、入職后的各種職業培訓、考核等各方面的工作提出了具體的要求和指導性意見。它從專業理念、專業知識、專業能力三個維度出發,強調中學教師在“職業理解與認知”“教育教學的態度與行為”“學科教學知識”等14個領域內要達到61個方面的專業素養指標與要求。從本課題組發放的問卷調查來看,絕大部分的中學語文教師持有傳統的專業理念故步自封,與新課改相關的新的專業理念缺乏,專業知識結構不健全,其他相關學科的基礎知識不全面,語文教學的專業能力需要極大的提高,與新課改以及《中學教師專業標準》對中學語文教師素養的要求相差甚遠。隨著新課改的深入推進和新時代對語文教師從業標準的逐步提高,中學語文教師專業素養的提升必將是一個歷久彌新、持續長久值得關注的話題。

三、中學語文教師專業素養提升的措施

中學語文教師專業素養的養成非一日之功,而專業素養的提升更需要從政府教育主管部門、高師院校、中學、教師個人等各個方面、各個層面共同來努力才能達到成效,絕非是中學語文教師個人的行為。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出發,提升中學語文教師的專業素養。

(一)樹立職業理想。中學語文教師要從靈魂深處熱愛自己的職業,發自內心的關愛自己的學生,升華專業理念,樹立為人民教育事業甘愿奉獻的職業理想。職業理想是中學語文教師通過自己的努力與奮斗希望達到的個人在教育事業方面的職業目標與職業境界,是語文教師獻身于教育事業熱愛教育事業的不竭動力。對于每位教師來講,樹立職業理想都具有重要作用和潛在意義。只有樹立了自己的職業理想,才有為實現理想而激發的內在動力,才能刻苦努力,為實現職業理想而不斷加強自己的專業內涵提升和專業素養提升。教師是知識的傳播者、文化的傳承者、靈魂的塑造者,要領會到教師這一職業所承擔的歷史重任,樹立自己的職業理想,寧做教育家不做教書匠。因此,中學語文教師應該對自己所從事的教師職業有一個清晰的認知,深刻懂得教師職業的偉大和重要意義。段落修改

(二)轉變教育觀念。思想決定行動。任何一種改革,其先導首先是思想觀念的革新,并在新的理念引導下付諸于切實行動。如果沒有教育觀念的徹底轉變,中學語文教師不可能充分理解新課改要求將課堂還給學生、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教師在課堂中的主導作用等新的教育理念,自然不能以積極主動的姿態去迎接新課改。新課改從本質上來講,是強調了教師的引導作用、喚醒了學生的主體意識,讓學生從被動的知識接受中解脫出來,讓他們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在教師的引導下積極主動地去獲取知識。也即是說,新課改讓學生由傳統教學模式中被動地適應教師的“教”向主動的適應教師引導、學生自主的“學”轉變。對教師來講,要由原來的滿堂灌的“教”向“引導”轉變,這就決定了教師必須進行角色的調整與轉換。新課改語境下,中學語文教師已經不再是傳統課堂教學中的比較全面的知識架構的呈現者、現有知識信息地整理者和傳遞者,而是比原來的單純“教”有著更高要求的課堂教學設計者、課程開發者、學生自主學習的引導者、合作者和組織者,教師的角色由臺前的主角轉變為幕后的極其重要的配角。知識的更新與爆炸使得教師即便窮畢生精力也無法將其全部“教”給學生,而“引導”學生掌握如何獲取知識的思維與方法并自覺養成信息處理的能力,才更為重要,正如前人所講,“授之于魚,不如授之于漁魚”。

(三)扎實做好中學語文教師職前教育。中學語文教師的職前教育階段主要在師范院校,因此要從源頭做起,加強師范院校對師范生的培養力度,實行嚴進嚴出的原則,對師范生高標準嚴要求。

從專業素養的視角來看,師范院校對中學語文教師的職前教育與培養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構建科學合理的語文教師的知識體系,培養師范生的教師意識和職業理想。師范院校在漢語言文學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即明確培養目標是為中學輸送合格的中學語文教師,課程體系設置上,除了文學類、語言類、寫作類、文學理論類、語文教學法等核心專業課程之外,還要設置教育學、心理學、課件制作、等相關課程,使師范生意識到作為中學語文教師必須掌握的基本學科知識,并且將教師意識、專業意識、職業理想和職業教育貫穿與課堂教學的內外。甚至在第二課堂活動中,舉辦師范生技能大賽、演講大賽、教學課件制作大賽、三筆字大賽等學科專業競賽活動中,潛移默化地構建師范生的學科知識體系,樹立師范生的教師意識和職業理想。二是樹立師范生的師德觀念。師范院校教師要以自己的高尚師德、淵博知識、謙遜有禮的行為處事方式和實際行動,潛移默化地熏陶師范生什么是“學高為師、德高為范”,明了“師范”的真正含義,幫助他們樹立師德觀念。三是培養師范生的教育實踐能力。教育實踐環節應該是一個“教育實習――反思――再教育實習”的三個階段環環相扣的過程。而許多師范類高校只重視第一個階段教育實習,缺少最為重要的“反思――再教育實習”后兩個階段。缺少教育實習的反思階段和在教育實習階段,使得教育實習生對教育實習認識不深,找不到自己在學校學習期間專業知識掌握方面的短板和不足,沒有機會有針對性的彌補中學語文教學所缺少的專業知識,不能更好的做到查漏補缺。教育部充分認識到教學實踐的重要性,2014年在《關于實施卓越教師培養計劃的意見》文件中明確要求師范生到中小學教育實踐不少于十八周即一個學期[2]。這一硬性要求目的在于祛除教育實習流于形式的弊端,切實提高師范生的教育實踐的質量。

(四)做好入職后的培訓與學歷提升。入職后,中學語文教師還要不斷通過各種形式的“充電”來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參加各級各類的課程培訓與學歷提升是較好的途徑。一是加強新任中學語文教師的崗前培訓。大力加強新任教師的崗前培訓,強化師德意識和教師的行為規范,樹立新的教育教學觀念,有計劃有目的的拓展延伸中學語文教師的學科專業知識面,是新時期提高中學語文教師專業素養的重要途徑之一。教育部通過制定并實施“國培計劃”,要求對所有新任教師進行入職前崗前適應性教育培訓,“幫助新教師盡快適應教育教學工作,培訓時間不少于120學時” 。這一舉措,有利于教師專業素養的快速提高和角色的轉換,更好的勝任中W語文教學工作。二是鼓勵語文教師積極參加學歷提升。目前,全國大部分省市提高了中學教師的任職學歷標準,通過中學語文教師在職進修語文教育碩士學位、文學碩士學位等提升學歷渠道以及招收高學歷高層次人才投入到中學語文教育中去,使得中學語文教師隊伍專業素養和學歷層次得到提高。只有這樣,才能切實提高中學語文教育的教學、科研整體水平。三是鼓勵語文教師積極參加各類短期培訓。短期集中培訓課程的時間一般很短,形式靈活,可以脫產集中時間學習,也可以利用晚上和周末的時間。這種培訓方式具有較強的可行性,通過培訓可以幫助中學語文教師解決在教育和教學中的實際問題。

(五)樹立終身學習意識,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素養。新課改無論是從知識的廣度深度還是知識的時代性來看,都對中學語文教師知識素養提出了新挑戰,要求教師不斷學習,不斷充電,樹立終身學習意識。誠如孔子所言,“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中學語文教師只有多讀書勤于思考,掌握多方面的知識,活躍創新思維,才能發現問題,探索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和方法,并逐漸適應新課改對中學語文教師提出的新要求,進而以實際行動貫徹落實“終身教育、終身學習”的思想,努力向著學者型教師的標準邁進。新時代的發展不僅要求中學語文教師積極了解我國語文學科領域內最新的學術動態,把握時代脈搏,以最新的教育理念指導自己的語文教學,還要對于其他學科如教育學、心理學、歷史、哲學甚至理工科的知識也要有一定的了解。否則,面對某些交叉學科的科普說明文以及與學生溝通中如何把握學生的心理世界等等將無從下手。因此,語文作為基礎學科的重要性,決定了中學語文教師要樹立自主學習、終身學習的意識。此外,中學語文教師還要善于向同行業專家和同事學習。古人云,“三人行必有我師”。通過多觀摩優秀語文教師的示范課,多閱讀語文學科領域內專家學者以及優秀同行的專著、教研論文、教學感悟、教學心得體會等,可以將別人的優秀經驗借鑒過來,幫助自己提高專業素養。

(六)養成教學反思的習慣,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教學反思是中學語文教師對自己日常教學實踐活動的深入思考和課堂教學經驗的總結。通過教學反思,探索語文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并不斷地通過教學積累形成自己獨到的教學經驗,使自己的教學業務水平得到將逐步提高。而且,教學反思也是中學語文教師對自身教學過程、教學效果、教學實踐的全方位的理性思考和自我診斷,是教師專業發展與成長的必由之路。而教師的科研能力恰恰就是在教學反思基礎之上的提高與升華,沒有經常性的教學反思與經驗總結,很難有高質量的科研論文。語文教師將自己的教學反思和教學心得通過文字形式表現出來,并用文字將這種教學反思加以固化,就是教研活動的開端。教研活動的開始,往往意味著中學語文教師不再單單是個優秀教案的搬運工,而是一個有創新意識、有獨到見解的的、善于思考和總結經驗的學者型語文教師。因此,教研論文可以看成是教學反思的提高和凝練,是中學語文教師思維活動中由具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邁進,也是由“教書匠”轉變為“教育家”的必由之路。所以,教學反思可以說是中學語文教師專業素養提高過程中由量變到質變的一個顯著性標志。

作為應用性極強的基礎學科,語文課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成為學好數學、歷史、物理、化學等其他學科課程的基礎條件。因此,中學語文教師專業素養的有效提升,對于新課改的實施和預期目標的實現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和意義。

注釋:

[1]教育部文件《教育部關于印發和的通知》(教師[2012]1號)

[2] 教育部文件《教育部關于實施卓越教師培養計劃的意見》(教師[2014]5號)

篇(8)

考試作為測試學生對所學知識掌握程度的一種手段,也是語文教學不可忽略的環節。如果在教學中只注重對學生學習的評價,只強調外部評價對學生學習的促進作用,而忽視學生的自我評價以及自我評價能力的培養,教學就難于發展學生的獨立性、創造性思維及自我教育等現代社會所需要的重要品質。有考試就必然有試卷講評,但試卷講評的質量不容樂觀。

我曾經做過這樣檢測,頭一天把測試成績不怎么理想自認為講評得到位的試卷,第二天再拿來考,依然有不盡人意之嘆。之后自我反省探究,最后得出結論:因為在傳統的教育觀念影響下,學科測試常常把重點放在對學生知識識記水平的考查上,因而試卷講評強調的也是知識點的掌握,卻忽略了講評課中作為主體的學生的作用,忽略了對學生思維的培養。這樣的講評課往往沒有多大的效果,學生不是早早地把這些曾經做過的試題忘到九霄云外去了,就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一張試卷利用兩節或三節課,費時又費力卻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實在是令人頭疼。

現在新課標中的“評價的基本原則”由原來的“知識與能力”一個維度增加到了三個維度,評價的功能又由原來的注重檢測、甄別與選拔增加了反饋、激勵和發展等。既然評價原則改變了,那么試卷講評的方法也必須隨之發生變化,不然就無法適應課程改革的需要。因此,我認為如果我們在教學實踐中,注意在語文試卷講評課中遵循“角色轉變”理念,讓學生也參與到講評中來,在講評中真正體現他們的主體地位,那么語文試卷講評課將對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有很大的作用。

多年的實踐證明:在教師統籌安排下,給學生試卷講評權,讓學生有表現自我、展現自我的機會,更能使他們主動去復習教材,查閱相關資料,糾正答題錯誤,掌握規范正確的答題方法,有利于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如何“還權給學生”,又如何“讓學生使用這個權利”呢?

一、做好講評前的準備工作。

分析試卷前,教師對本次考試的情況作簡要的分析、總結,使學生明確各個題目的答題要求和答題思路以及評分標準。例如:

1.詩歌鑒賞題:

早行

陳與義

露侵駝褐曉寒輕,星斗闌干分外明。

寂寞小橋和夢過,稻田深處草蟲鳴。

此詩主要用了什么表現手法?有何效果?(6分)

這首詩的答題必須分三個步驟。第一步,準確指出用了何種手法。(2分)第二步,結合詩句闡釋為什么是用了這種手法。(2分)第三步,此手法怎樣有效傳達出詩人怎樣的感情?(2分)具體答題如下:主要用了反襯手法(步驟一)。天未放亮,星斗縱橫,分外明亮,反襯夜色之暗;“草蟲鳴”反襯出環境的寂靜(步驟二)。兩處反襯都突出了詩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飄泊引起的孤獨寂寞(步驟三)。

2.仿寫句子題:

以“關愛”為開頭,仿寫兩個句子。要求:兩句都要與例句句式一致、字數相等,第二句還要跟后一例句的修辭方法相同。

[例句]關愛是一個眼神,給人無聲的幸福。

關愛是一縷春風,給人身心的舒暢。

例句把“關愛”比喻為眼神、春風,接著寫其給人的感受。仿寫的句子仍以“關愛”為本體,要求仿寫喻體,仿寫時要注意第二句與喻體的關系。再按照句式一致、字數相等的要求,可仿寫出:關愛是一句問候,給人春天的溫暖;關愛是一場春雨,給人心田的滋潤;關愛是一杯熱茶,給人無限的溫暖;關愛是一個微笑,給人濃濃的愛意等句子。

二、合作探究,互相討論,明辨是非,明確評分標準。

這個環節可以這樣操作:以前后4位同學為一個學習小組,共同探討自己無法獨立解決的錯題。可以由錯題者提出問題,說自己的解題思路,其他同學討論評價,分析其不正確之處,指出解決辦法;也可以由答題較好的同學回答其他同學的提問,把自己的思路方法經驗與大家交流;教師也可以參與到某個討論組中,了解學生情況,適當點撥。這樣,組內每個同學都有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機會。對于多數的題目,如字音、字形、病句、詩歌鑒賞、名著欣賞、語言運用、作文主旨等問題,通過探討,他們一般能解開疑惑,明辨是非,理解知識要點,梳理解題思路,找到解題方法。

受知識能力的影響,必然會有一些爭議較多、無法統一意見或大家都比較困惑的問題。這類問題由組長做好記錄,提交老師,在班上統一解決。

試卷講評課上的“合作、探究”學習方式改變了過去由教師一講到底,學生被動接受的狀況。在合作探究中,學生的思維得到互相碰撞,經驗得到交流,方法得到提高,實現了共同進步的目的。

三、教師發給答案,但答案設計一定要有讓學生質疑的空間和余地。

也就是說,在一些地方特意設計不太恰當或者有誤的答案。學生根據答案結合剛才的討論對照得失分數情況,教師要鼓勵學生指出教師答案中存在的問題。

這樣可有效地促進語文教學交流的開展,由于每個學生都要肯定自己的答案又要糾正同學或教師的答案,他們需要復習教材或者查閱以前學習過程中積累的材料才能完成。這個環節不僅使學生對所考試的題目和內容有質的理解,更重要的是他們每個學生都能參與,從中體驗到學習的成功感、自豪感,繼而培養學生學習語文強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促進學生的情感教育。

四、鼓勵發言,記下講評中的不足,為下一個環節做準備。

教師根據學生的試卷分析情況,由學生自由或指定學生上臺講評普遍性的錯誤,重點分析自己在考試中是如何想的,出錯的原因何在。通過這一環節,可以充分地暴露學生的思維過程、學生之間互相學習的不足,接受經驗教訓,從中學會正確的語文思維方法。教師在學生講評發言中記下存在問題,為下一個環節做準備。

五、教師點撥,總結規律。

葉圣陶先生說:“教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予,而在相機誘導點撥。”語文點撥教學的精髓是相機誘導,適時點撥。試卷講評課上,教師的點撥應注意:

1.對疑難問題,教師要點撥思路

學生通過前面的自查自改、合作探究后,已經進入積極的思維狀態,但有些疑難題目一時難以找到思維的突破點。教師這時就應進行點撥調控,開啟學生的思維活動,使學生的思維發生質的飛躍,完成對題目或知識點從感知到認知,從表象到理性的認識,取得良好的效應。

2.點撥要有針對性,做到有的放矢。

“放得開了,更注意收得攏”,這是語文課堂教學的一種有效方法。試卷講評又何嘗不是?學生試卷講評時的“合作、探究”環節,可以說是學生“天高任鳥飛”的時候,但因為學生的基礎和能力可能會參差不一,在自我試卷講評中出現的問題就會有“共性”和“個性”。教師點撥就應該結合各類學生試卷自評中出現問題進行。

篇(9)

在現代護理發展過程中,護理工作始終是以女性為主導的職業。但是隨著民眾對健康的需求日益增加以及護理事業的發展,以單一性別特色的護理隊伍格局在維護個人權利,注重個性化護理的新觀念下發生改變,護理工作對男護士的需求增加,醫院對男護士的需求增加,基于這種原因男護士的數量近年來在世界各地迅速增長。而我校自2002年均有男生報讀護理專業,雖然每個年級中的男生所占比例較小,但我們不能將管理女護生的模式直接而生硬套入到男護生的管理中。不論是班主任老師還是任課老師都應該要有不同以往的管理和教學方法。

1專業思想教育

新入校的男護生,心理上尚不成熟,專業思想尚不鞏固,具有極大的可塑性,全方位對其進行專業思想教育十分必要并具有重要的意義。

1.1榜樣教育通過一系列的活動讓學生了解男性從事護理事業也是很有前途的,有挑戰性的,比如在班會課中介紹南丁格爾的生平事跡,形成對護理專業的逐步印象,了解護理工作者在促進人類健康偉大事業中的重要作用。給學生介紹一些獲得卓越成績的男護士,如2003年獲得第39屆國際護理界最高榮譽獎——南丁格爾獎章的中國藏族男護士——巴桑鄧珠的光榮事跡。通過這些方式樹立學生對于男性從事護理事業的信心。

1.2優勢教育通過分析男護士的優勢,來幫助他們認識到男性在護理事業中是不可或缺的。

1.2.1客觀優勢男性擅長理性思維,且邏輯性強,遇事冷靜沉著、判斷力強、處事果斷、獨立性強、依賴性小,接受信息快,動手能力強,對電子化信息和機械性高新技術掌握較快,同時男性在擔任繁重體力勞動時具有生理和體力上的優勢。遇到突發事件時控制能力強,決策能力強,男性的穩重果敢能給人以充分的信任感。在臨床護理工作中,男護士更容易獲得患者的信賴,在護患溝通中往往能收到比較好的溝通效果。護理是一項集腦力、體力于一身的高壓力性職業,需長期倒班,工作量大,又要確保不出差錯事故,尤其在急診,外科手術室,精神科等科室,更是需要護士具有果敢有力,當機立斷等特制,男護士的加入無疑會使臨床護理資源得到優化組合,從而使護理工作更加優質高效。

1.2.2男護士特別受男患者的歡迎據調查,男患者比女患者更愿意接受男護士的護理,女護士在給泌尿外科的男性患者進行導尿、備皮等操作時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尷尬情形,所以在涉及隱私的操作中,男病人可以欣然接受男護士的護理。這對于心理護理的深入開展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

1.2.3有利于護理團對的發展護理隊伍成員的單一性別現象,使公眾形成一種思維定勢,而這種思維定勢很容易使人們將護理看成是技術含量不高的職業,也使得人們將護理人員看成是弱勢群體,女性護理工作者也可能因為長期得不到來自異性的職業認同而使工作積極性大大受挫。男性的加入必然會改變以女性為主的護理工作方式和習慣,有利于建立平衡健康高效的護理團隊。

1.3團體心理訓練讓所有新入校的男生組成一個同質團體(同質團體是指團體成員本身的條件和問題具有相似性1),除了讓他們經常在一起學習、生活外,還讓他們每周都有機會在一起分享自己的喜怒哀樂,指導老師適時地給予輔導,可以通過“對話”、“主題討論或辯論”等團體輔導形式,促使學生通過觀察、學習、體驗、認識自我、探討自我、接納自我,學習新的學習態度和行為方式,以發展良好的適應能力。學會解決問題及克服情緒和行為上的困難,使他們能夠正確的認識、對待護理事業,盡快的適應學校生活。

2進行賞識教育

由于高校擴招,進入中專學習的學生,學習差、行為差、自卑感較強。因此,發現學生的微小進步和閃光點,都要大力表揚,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對男生勇敢選擇護士職業加以鼓勵和宣傳,進一步鞏固他們的職業選擇。老師的稱贊對于中專學生的自信心的建立是很有幫助的,所以作為班主任老師不應該在學生面前說他們的短處,而是多給他鼓勵。青春期的學生,尤其是男生,他們存在逆反心理,故與之交流時,多從他們感興趣的話題著手,以朋友的身份,用輕松的方式,使其意識到自己的任務是全身心的投入到學習中,積累知識,為將來成為一名理論扎實、技術過硬的合格護士而努力。

3溝通能力的訓練

由于我校的大部分是初中畢業生,而且是所謂的“差生”,所以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自卑心理,導致他們不愿和人溝通;而護理工作是以人為中心,與病患的溝通將直接影響到護理質量。所以,在輔導和教學過程中要注重男護生溝通能力的訓練。

3.1鼓勵男護生多在公共的場合發言,這樣不僅可以訓練其表達自我的能力,而且可以鍛煉心理素質。比如,班主任老師在組織班會的時候要鼓勵男生多發言。因為各護理班女生所占的比例是很大的,尤其對于新入學的男護生,此方法可以使男生在班級中與其他的女生建立比較好的人際關系,有利于以后的學習和生活。當然如果有機會,可以鼓勵他們參加各種形式的活動以此來鍛煉自己,如演講,辯論等形式的鍛煉機會。3.2鼓勵男護生多參加各種有意義的活動如醫院當義工,在這樣的工作中既可以檢驗自己所學的知識,亦可以使其組織能力、理解能力、表達能力、動手能力得到提升;同時可以提前了解醫院的環境和護士工作的方式。建議學校多組織這樣的活動。

4專業知識和技能的訓練

雖然目前各大醫院都緊缺男護士,他們的就業前景樂觀,可是要成為一名合格的護士,需要具備扎實的專業理論知識和過硬的護理操作技能。醫院都會將男護士安排在諸如ICU、CCU、急診室、精神科、手術室等工作要求高的崗位,在這些科室所接收的病人大部分都是急危重的,所以在進行治療和護理的過程中對護士的要求自然就高了,除了要具備果敢有力,當機立斷的特質外,還要有扎實的專業知識,所以專業知識和技能的訓練是至關重要的。

4.1加強男護生的人文知識由于大部分中專生的素質是差強人意的,而護士的人文修養將直接影響到和病患的交流,所以在培養男護士的過程中,人文知識的培養是不可或缺。

4.2扎實的理論知識是護理工作的基礎要想成為一名合格的護士,醫學知識的積累和沉淀是核心,沒有過硬的醫學知識的護士,在工作中不能很好的完成工作,甚至可能要造成病人的損失。

4.3加強技能訓練由于護理操作的細致、煩瑣,但是男性在面對這樣的工作的時候可能耐心差于女性,所以護理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作適當的調整,如講解護理操作的原則至于細節部分可以由學生自行把握,讓學生在學習中發揮更多的主觀能動性。護理工作是一名實踐性學科,所以動手能力將直接影響到工作的有效性。必須確保每一項護理操作都過關。

5結果

篇(10)

新聞的價值是否由受眾決定。接受美學認為,文學作品并非是給定的客觀認識對象,它也只有在讀者能動的閱讀活動中才能獲得現實的生命,變成活生生的藝術。文學歷史是文學被讀者接受的歷史,決定文學作品歷史地位和價值的主要因素是讀者的接受意識。新聞作品與文學作品一樣是文字產品,但是我們可以很肯定地說:它的價值決定因素是重要性、顯著性、新鮮性、接近性、趣味性。然而,判斷以上五個特性的標準又是依據什么呢?重要性是對誰重要?顯著性是跟誰比顯著?新鮮性為什么強調新鮮?接近性又是接近的準?趣味性是滿足誰的趣味?廣大的匿名的受眾!這樣,問題就陷人了窘境。

接受美學之所以把文學作品的生命賦予讀者,因其有一個“審美空間”。新聞作品畢竟和文學作品還是不一樣的,它具有客觀的紀實性,不像文學那樣運用各種修辭以隱晦。要依賴讀者的“審美翻譯”,而是致力于直白陳述。事實永遠只有一個,新聞的主要功能就是告知,新聞就是要把這個事實告知廣大受眾。那么,廣大受眾為什么要接受這個事實?如何才能更好地接受這個事實?這就是新聞價值要解決的問題。所以,新聞的價值是其為更清楚地傳達一個事實而具有的優越性。

受眾因素只是一個很片面的參照因素,以其為指導精神,定會歪曲新聞的價值內涵。打一個比方,扇子的主要功能是為了扇風,但考慮到銷售市場,很有可能會在扇子上做很多修飾,你能說買扇者是為了買那些修飾?然而現在的市場經濟下,包裝藝術確實會讓人產生買櫝還珠之情,那我們只能說商家又生產了另一種商品,這種商品對消費者是具有使用價值的。

新聞的產生是否是受眾的創造。接受美學認為,讀者的能動作用不僅表現在能夠影響甚至決定文學作品在不同時期的評價和地位,而且還表現在它能夠間接地影響文字的生產,接受過程是一種積極的、建設性的反作用。

在接受美學中,伊塞爾借用了科學哲學家波普爾和社會學家長爾麥恩海姆的“期待視野”概念。如果把原有作者的“期待視野”與作品出現后讀者的理解之間的不一致稱為“審美距離”,姚斯認為“審美距離”決定著文學作品的藝術特性。所以,在文學作品創作的過程中,作者為了擴大這種距離,會極力揣摩讀者的“期待視野”,在作者的頭腦里始終有一個“隱含的讀者”。

受眾對于新聞的產生的影響又有多少呢?首先,真實是新聞的第一生命,新聞的產生是對客觀事實的忠實記錄。其次,受眾作為新聞傳播活動的接受者和參與者,在新聞傳播活動中具有積極的能動作用。施拉姆曾指出,受眾參與傳播,猶如在自助餐廳里就餐,媒介只是在為受眾提供盡可能多的信息飯菜,至于受眾吃不吃、吃什么、吃多少,媒介無能為力。而為了讓受眾“吃”并且“多吃”,媒介從受眾角度出發,力求提供“適銷對路”的信息產品、對受眾無原則的“有求必應”、將“受眾本位”絕對化為“純粹滿足受眾需要,一味爭取受眾市場”的思想是幼稚的。

新聞專業主義中考慮受眾的“接受”與否

就新聞傳播的歷史事實來看,“傳播者本位”長期占據主導的地位。但是,當新聞傳播媒介越來越成為社會公眾關注的對象、越來越依賴廣大接受者的選擇而求得生存和發展的時候,以傳播者為本位的觀念和實際的做法就很難順利地運行了。隨著新聞事業的發展,其行業性、專業性理論體系逐步完善,新聞專業主義理論的提出貌似使得“傳播者本位”的意識回升。

新聞專業主義是美國政黨報紙解體之后在新聞同行中發展起來的“公共服務”的一種信念,它最突出的特點,是相信可以從非黨派、非團體的立場客觀地報道新聞事實。我們應理解到新聞專業主義的目標是服務于全體人民,而不是某一利益團體的科學內涵。

上一篇: 大專護理畢業總結 下一篇: 日語學習計劃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在线看免费的国产大片 | 亚洲国产91人成在线 | 亚洲精品一级Av在线播放 |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品五码 | 日本欧美日韩亚洲 | 亚洲综合色区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