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心得及感悟匯總十篇

時間:2022-02-24 08:07:34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保險心得及感悟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保險心得及感悟

篇(1)

[DOI]10.13939/ki.zgsc.2017.15.273

1 政企合作條件下應急物資儲備保障模式簡述

根據公共產品理論,社會對于公共產品或服務是普遍需要的;而公共產品僅靠市場機制遠遠無法提供最優配置標準所要求的數量和規模,達不到資源的最優配置;同時,由政府部門財政單獨投資并進行經營管理方式來提供公共產品往往效率低下。在這樣的情況下,傳統的公共產品的供給模式就有了新出路――新興的公共產品供給模式,也就是公私合作(Public-Private-Partnership,PPP)模式的興起。“PPP”這個詞表示項目融資在自然資源開發、基礎設施、公用事業和社會事業項目中,政府與企業密切合作,由企業參與提供傳統上由政府獨自提供的公共產品(含準公共產品)或服務的更為廣泛的模式。目前,我國政府在公共產品(服務)的供給方式中也正在提倡政企合作PPP模式,在應急物資才儲備保障方面,根據云南省實際情況,云南省應急保障資源的供給也可以實現政企合作,我國政企合作條件下應急物資儲備保障模式可分為三種主要方式:政府實物儲備、協議企業儲備、政府協議企業生產能力儲備。

采用政府實物儲備方式的情形下,當發生自然災害,政府會直接從政府儲備庫調運物資,對于云南省公路局來說,也就是應急保障中心、各總段應急養護中心和各養護段機化站的日常基本應急物資儲備。由于政府自有庫存,所以物資供應時間短、保障能力強。但是,在該儲備模式下的應急物資儲備工作全部由政府承擔,應急物資儲備庫房的建設、租用、管理以及應急物資的日常保管維護,都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因此,這種情況下,政府的資金占用成本高,管理成本和壓力都很大。并且,由于政府來管理帶來的體制機制原因,導致應急裝備物資較為陳舊,更新較慢,并且大多應急物資儲備都是一些少量的養護物資與設備,專用物資及設備匱乏。因此,我們一般只將儲備量大、不易獲得的、替代性小的稀缺性物資由政府來儲備。

協議企業儲備是新興的應急物資儲備方式,是對政府儲備的有效補充。由于生產企業為了保證產品供應,也會有一定量的企業儲備,協議企業儲備的方式可以將政府的應急物資儲存成本一部分轉嫁給企業,來降低政府儲備成本,同時,又可以利用企業的競爭優勢肀Vび急物資的更新。對于一些儲存期較短、價值較高而可替代性強的物品,就可以采用協議企業儲備。但是政府要做好對企業的篩選、監督和管理,以保證應急物資的品質和數量。

協議企業生產能力儲備是政府按照一定的原則來選擇一些生產企業作為代儲企業,通過與其簽訂協議的方式,讓其保留一定富余的生產能力,當災害發生時,能讓協議生產企業按照協議在短時間內生產出足量的應急物資。這種方式可以大大降低儲備成本。由于自然災害的發生往往是不可預測的、突發性的,其應急物資的需求也往往是難以準確預測的,因此,協議企業生產能力儲備可以避免由于實物儲備過多或過少給政府帶來的損失,是降低應急處置成本的有效途徑。但是這種儲備方式只適用于生產過程較短或是一些通用型的產品,當突發需求時,可通過短時間的生產或轉產獲得,它對協議企業生產能力有較高的要求。

2 政企合作模式下云南國省干線應急物資新模式的探索

對于物資的儲備模式,考慮到降低政府儲備成本,減少資源浪費,提高應急的反應能力和物資保護能力,應急物資儲備實現集中儲備和分散儲備相結合,實物儲備和協議企業實物儲備、協議企業生產能力儲備相結合的形式。如常用的瀝青、砂石、水泥、鋼材等基本物資,由于較易獲得,可替代性強,所以可以采用與生產企業簽訂協議來做協議生產能力儲備,一些常用的工程機械設備,可與現有的養護單位或公路建設單位簽訂生產協議或是租用協議,當發生緊急需求時,還可采用先征用后結算的方法,充分利用生產企業的儲備,來保證應急物資的保障供應。

篇(2)

傳統的教育價值觀以及課程與教學的背離導致教師的工具性,教師要利用特定的權威(教師的年齡、知識、閱歷優勢及社會和學校賦予的特殊地位決定的)來控制學生。雅斯貝爾斯指出,控制是針對自然與人而言的,其方法是主客體在完全疏離的情況下,將我(主體)的意志強加于他人身上,使一些人強行壓制另一些人。控制固守著人與人心靈無交流的隔絕狀態的距離,并以被控制者個性泯滅為代價。教師對學生的控制形成了權威性的師生關系,誠如《學會生存》中的描述:“我們應該從根本上重新評價師生關系這個傳統教育大廈的基石,特別是當師生關系變成了一種統治者和被統治者的關系的時候。這種統治與被統治的關系,由于一方在年齡、知識和無上權威等方面的有利條件和另一方的低下和順從的地位而變得根深蒂固了。”在傳統課堂教學中,教師是課堂教學的“表演者”或“主角”,他們擁有課堂的話語權,教學過程更多的是教師的“獨自”灌輸知識而非師生的“對話”,教學變成“專制”。學生是知識的儲存器或寄存者而非思考者、體驗者,主體性體驗的缺失使學生疏離了真實的體驗。這種以“教師為主體”的課堂教學必然抑制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能動性和創造性,造成教育與人的發展的“異化”。新課程改革給我們帶來了全新的教育觀念。課堂是進行教學的主要場所。那么,什么樣的課堂師生關系才符合新課程理念呢?

一、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人

新課程標準第一次明確提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這是實質性的變革。現代科學研究證明,人的天賦有各種各樣的因素,最重要的任務是發現自己的最佳天賦,并使它得到充分的發展。教師要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使每一個學生的天賦都得到充分的發展。課堂教學應該是促進學生發展的過程,而要實現這一目標,必須要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要使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成為學習的主人,必須重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很多教育家都很重視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孔子就提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他把“好…‘樂”這些情意因素看作高于“知”這一智力因素。兩千多年后,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又從自己豐富的教學經驗出發,認為“學生有了興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學與樂不可分”。赫爾巴特學派甚至將興趣視為教育過程必須借助的“保險絲”。他們都認為“好學”對教育非常重要。人的學習活動過程如果是一個操作系統,那么情意活動(興趣)就是一個激發、調節、維修保養系統。沒有激發或調節不當或缺乏維修保養,操作系統都容易發生障礙。所以,在教學中重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使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得到全面發展的重要機制。

長久以來,教師在教學中一直本著“向學生傳授知識”的觀念,在課堂上過于繁瑣地分析,自始至終是教師唱主角,學生的學習狀態如何,較少得到關注。新課程改革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和發展的主人。教師要改“講學”為“導學”,課堂上放手讓學生大膽探究、自主學習,要讓學生經歷由不知到知的過程,由不會到會的過程,由不能到能的過程。給學生充分的自學時間、提問時間、討論交流時間和實踐訓練時間;在課堂上遇到難度較深的問題時,讓學生去探究解決;增加課堂上學生參與分組討論、全班交流、充分表達和展示自己的機會,把學習的主動權真正還給學生,促進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發展。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課堂教學要讓學生經歷學習過程,體驗學習方法,在過程中領悟和體驗,在學法中提高和發展。布魯納認為,教學過程就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發現的過程,要求學生利用所給定的材料,主動地進行學習,強調要自我思考和探索事物,而不應消極地去接受知識。

二、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促進者

教育的目的在于促進學生的學習,以期促進學生的發展。“桶論”強調教師要給學生一碗水,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這使人想到“灌輸”的形象。似乎教師的作用就是要給學生“灌”知識,而且這種灌采取的是從上往下倒的姿勢,教師的桶和學生的碗里裝的都是水,教師倒給學生的知識沒有經過學生本人的處理。“桶論”反映的是一種應試教育模式,學生被當成被動的容器,被教師注入知識,然后在考試的時候原樣倒出來。其實學生就是一眼泉,而教師就是引導發掘泉水的人,使泉水噴涌而出,永不停息。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從“倒水人”變成挖泉人,從知識的灌輸者轉換為學習的引導者,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情境,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引導學生在發現與探究中學習知識,引導學生學會學習。教師如何邁出這重要的一步呢?

反思以往的課堂教學,主要弊病之一就在于教師灌輸的太多,將課文進行“支離破碎”、“碎尸萬段”的分析,術語、概念灌得多,感悟、體驗被忽視。事實上,老師灌過不等于學生學會,學生學會不等于學生會學,而“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理念要求我們的教學要達到“學生會學”的境界。教師要盡量改變“講學者”的角色,盡量做到“四不講”:其一,支離破碎的“分析”不講;其二,學生已懂的不講;其三,學生能講的不講;其四,學生聽不明白的不講。那么,教師在課堂上可以講授什么呢?第一,不是照搬教參,而是有自己研究的心得體會、感悟發現。第二,能為學生開啟心窗,要能講得學生感興趣,講得學生記得住,講得學生開眼界。第三,必須是傳授程序性的知識,而不是陳述性的知識,所謂“程序性的知識”,就是教會學生如何去做,如何去運用,換言之,就是教他以規律、方法,授之以“漁”。

總之,新課程理念要求教師要從“繁瑣分析”走向“導學、導悟”,教師要從過去不停地講解分析逐步走向引導學生自學、探究問題,組織學生合作解決問題,讓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和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課堂教學是教師與學生平等交流、共同體驗與創作的過程

從信息論的角度看,課堂教學是由師生共同組成的一個信息傳遞的動態過程。由于教師采用的教學方法不同,存在以下四種主要的信息交流方式:以講授為主的單向交流方式。教師施教,學生受教。以對話為主的雙向交流方式。一般在課堂上表現為教師問,學生答。以討論為主的多向交流方式。一般在課堂上表現為小組討論,大組交流。以探究、研討為主的綜合交流方式。一般為學生發現問題,提出質疑,師生共同討論、研究。

最優化的教學過程必定是信息量流通的最佳渠道(過程),因此后兩種交流方式優于前兩種方式,尤其是第四種更有助于學生的發展。這種交流方式的好處在于:第一,把學生個體的自我思考、學生間地橫向交流與師生間地縱向交流及時地加以溝通與聯系,形成了多層次、多通道、多方位的縱橫交錯的信息交流網絡。第二,能使學生通過合作學習互相啟發、互相幫助,對不同智力水平、認知結構、思維方式、認知風格的學生實現互補,達到共同提高。第三,能確保學生的思維在學習過程中始終處于積極、活躍、主動的狀態,使課堂教學成為一系列學生主體活動的展開與整合過程。

篇(3)

實訓教學是培養應用能力、操作技能的必要手段,是將“知識”轉化為“能力”的重要環節。“高等職業教育商務英語專業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具有較扎實的英語語言基礎、掌握寬泛的商貿運作知識并能熟練使用現代辦公設備、能夠勝任外事、外貿、金融及外(合)資企業的涉外商務與翻譯的應用型、復合型中高級商務英語專業人才”[1]。要實現這一培養目標,實訓是很關鍵的一個環節。商務英語是以目的語為媒介,為商務活動服務的,所涵蓋的內容涉及與商務有關的諸多領域及開展商務活動的各個環節。在實訓教學設計中,常常有對目標語境所要求的交際任務的模擬活動,如公司介紹、產品演示、撰寫工作報告、市場調研、商務會議、商務談判等。由此,項目設計成為實訓的主要形式,以市場和職場為實驗室,以勞動過程為導向,體現勞動過程系統化,充分體現語言及綜合技能訓練有機結合,突出專業核心技能。實訓項目是實踐教學的主要運作形式,實訓項目的合理設置關系到實踐教學的成敗。

高職的商務英語專業普遍開設很多實訓項目,如進聽說實訓、出口實務與單證、商務談判、外貿函電、國際支付與結算、外貿跟單、秘書實務、綜合實訓等。但從實訓項目實施的效果來看,這些畢業生的實際應用能力與國際商貿一線職業崗位所要求的綜合能力有一定差距,教師的理想目標和學生的現實目標有些差異。

一、商務英語實訓項目設置存在的問題

(一)實訓項目的設置缺乏針對性

實訓項目缺乏針對性,即沒能很好地分析商務英語專業所面向的崗位能力及素質需要,不清楚這些職業或崗位所需要的知識點、技能點及對工作態度的要求,從而不能針對專業所面向的主要職業崗位的主要實踐能力來培養學生。在實訓項目的開發設計完全依賴書本,知識點和技能點更新慢;容易忽視過程性知識,使得實訓項目不僅成為陳述性知識的重復,而且偏離實際需要。

(二)實訓項目設置缺乏全面性

在實訓項目設置時只重視學生專業能力和方法能力的獲得而忽略社會能力的培養,在實訓項目環節里面缺少學生與模擬環境的互動,缺少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學生經過大量的實訓技能操練后學會的僅僅是“做事”,而學生感悟不到職業氛圍,忽略了與人交往和溝通的重要性及職業道德素質,難以面對生活的挑戰并積極地應對生活的難題。

(三)實訓項目之間無溝通和銜接

在商務英語實踐教學中,在很多情況下是由各課程任課教師自行擬定實訓教學內容,獨立進行單項訓練,如《商務英語聽說》課程的老師負責聽說實訓,只訓練學生的聽說能力,《商務英語閱讀》課程的老師負責訓練學生的閱讀能力,《進出口業務與單證》課程訓練制單,其他實訓課的內容和形式也基本類似。這樣的實踐教學方式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教學效果,提高了學生的單項技能,但實訓內容的條塊分割不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另外,也會導致項目之間的內容的重復及實訓類型的單一。

(四)實訓項目效果監控和評價機制不完善

對實訓效果評估的方法和手段不完善,偏重終結性評價而忽略形成性的評價,只重視職業技能的評定而忽視對職業素質的考核評價,倚重實訓指導教師的評價而忽略校外及學生自我評價和互相評價,最終無法知道指導教師的教學效果和學生的實訓情況。

二、對商務英語專業實訓項目設置的思考

(一)明確實訓項目設置的目標

“實訓英語實踐教學應是一個涵蓋了語言訓練、商務溝通能力培養、商務知識及技能形成和鞏固的實踐體系”。[2]實訓項目作為實訓教學的主要運作形式其目的也就是要促成“知識”向“能力”的轉化,即培養學生在國際商務環境下的英語交際能力和商務溝通能力,了解商務工作環境和相關崗位職業能力要求,了解國際貿易業務流程的主要環節,熟悉國際貿易業務涉及的主要業務文件和單證,滿足相關就業崗位的技能要求。同時,通過各種形式的實訓項目,提高學生的綜合技能。由此,實訓項目的設置的目的是要在真實或仿真模擬的現場操作環境中,培養學生的實際工作能力和創造能力。只有明確了實訓項目設置的目的,我們才能制定合理的實訓項目實施計劃和大綱,選擇合理的實訓項目內容和方式,避免實訓項目形同虛設,成為課堂理論教學的重復。

(二)實訓項目設置的原則

1.人性化原則。職業教育的社會功能不僅是為滿足社會需求造就合格的“職業人”,還要適應個性發展,遵循教育發展規律,為滿足個性需求塑造合格的“社會人”。職業教育的培養對象具有較強的形象思維,能較快地獲取經驗性和策略性的知識,而對陳述性的理論知識卻相對排斥。而相對不同的職業教育的培養對象來說,他們的知識能力結構和學習個性存在差異。因此,在實訓項目設置前要進行學情分析,了解學生當前的知識能力結構及個性差異,如學生的興趣、動機、需要及學生的認知傾向等;了解學生智能結構和智能類型,設置合理的實訓項目,通過實訓來發現人的價值、發揮人的潛能、發展人的個性。

2.企業參與原則。目前,實訓項目主要由高職院校商務英語任課教師來設置,而大部分老師由于缺乏必要的商務背景知識與實踐經驗,在設置實訓項目時容易偏離實際需要。要解決這一問題一方面教師可以下到企業到相應崗位實習或者參加專業培訓獲取實戰經驗,另一方面可以去企業調研,了解一線現場對本專業的要求。教師根據對企業的深入了解和認識,總結實習心得,并根據實習所得及時調整和制定實訓計劃與實訓內容,這是企業的一種間接參與。訂單培養則是企業直接參與的體現。目前一些高職院校與用人單位簽訂的訂單培養,學校與用人單位共同確立培養目標,制定并實施教學計劃,實現人才定向培養的教育模式。民政學院的商務英語專業與LC.PHILIPS曙光電子有限公司、深圳金力通訊設備公司及深圳天虹商場簽訂了培養訂單,該專業設置了相關實訓項目如:自動控制技術實操、CRT部品工藝認識實訓、CRT制造流程實訓、深圳金力通訊設備公司外銷跟單、外銷制單、海外市場營銷及塑膠模具技術實操、商場采購、管理和海外市場營銷等。[3]

3.“一線”應用性原則。“馬上”和“解決問題”是企業用人的重要標準,也就是企業希望雇員基本上能在其所學的專業面向的主要職業崗位不需要再進行崗前培訓就可以直接上崗。職業教育要以就業為導向,在課程內容的選擇上自然以過程性知識為主、陳述性知識為輔,即以實際應用的經驗和策略的習得為主、以適度夠用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解為輔。在商務英語實訓項目設置時,也必然以實現工作為導向,在實踐情境中培養學生解決“怎么做”(經驗)和“怎么做更好”。商務英語實訓項目設置要符合“一線”工作的需要,在項目內容上圍繞商務貿易活動的技能,如通過進出口實務與單證,學生了解了進出口商品的詢盤、發盤、還盤,進出口貿易合同的簽訂與履行;貨物的運輸和保險的辦理;報檢報關的辦理流程;出口單證繕制;貿易糾紛的解決和索賠的處理;國際支付與結算:信用證、匯票、本票、支票;國際銀行匯兌實務的模擬操作、跟單、托收及風險的防范,信用證的審核、修改及結算,信用證項下的單據制作等具體實踐操作。

4.適應性原則。實訓教學要根據社會經濟發展、變化,不斷豐富和修訂其內容,既要保持相對的穩定性,又能不斷地對實訓內容和形式作更新和調整。國家對外貿易工作的有關方針,相關政策和法律、法規及相關國別、地區政策,世貿組織、世界區域經濟的條例和規定等變動,而我們實訓項目內容則必須作相應的調整。如新慣例(UCP 600)給跟單信用證業務帶來的新變化:銀行審單時限縮短,銀行審單標準更放寬,銀行選擇處理拒付單據方式的增加,對單據運輸途中丟失的責任承擔等,因此在信用證實務操作項目中則不能再以UCP 500為依據。

5.融合性原則。實訓項目的的實施并不是孤立于課程教學的,它必須考慮到專業知識所需課程的融合,重視課程之間銜接、知識與技能的鞏固和擴展、專業技能和職業能力的培養。要重視商務知識與英語技能的融合,在商務英語實訓項目設置時不能只重視語言類的訓練,同樣在商務技能的實訓不能少了語言的應用。如商務英語聽說實訓項目內容不是停留在一般的日常生活交際,而是把語境放在商務活動中。重視專業技術與職業技能考證知識的融合,把考證嵌入實訓項目中,要求學生在完成專業教育的同時完成職業技能培養,在畢業時能取得相關專業的職業資格證。這樣,既能使學生在某一技能上掌握較高的知識和實際操作技能,又能提高學生的競爭力。要重視各實訓項目之間的融合,所有實訓項目都是圍繞貿易過程展開的,環環相扣,緊密聯系。很多情況下就是上完一門理論課后就緊跟一個實訓項目,實訓內容的條塊分割,不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4]

6.全方位評價原則。對學生在實訓中的表現進行評估是確定其職業能力的核心,是確定其技能水平的直接依據,是確定其理論轉化為技能能力的有效手段。要了解教師的實訓教學及學生的實訓效果必須對整個實訓項目實施過程進行質量監控并作出正確的評價,單看學生實訓報告是不夠的,因此我們要采取全方位的評價,在評價方式上既要結合老師評價,又要結合學生自評和互評;既要有學校內部的考評,又要有來自外部企業的考評;既要重視形成性評價,又要重視過程性評價;既有實訓項目成績的考核,又有職業資格證書的評價。

教師作為實訓項目的主要設計者和實施者要了解實訓的目的,根據相關原則合理設置理實訓項目,要盡可能地創造逼真的實踐情境,讓學生在實踐中形成崗位技能與職業能力。

參考文獻:

[1]錢芳,吳國初.論高職商務英語專業模擬商務環境實訓[J].商場現代化,2007,(12下旬刊):398,399.

上一篇: 大學生活部工作總結 下一篇: 線上期中總結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Av2020在线播放 | 中文字乱码亚洲∧V日本亚洲 | 在%亚洲中文字幕 | 亚洲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 强奷乱码中文字幕熟无 | 伊人色综合久久天天人守人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