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23 21:35:21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聽力教學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由于高職高專院校自身的特殊性,學校的生源一般較為廣泛,學生的層次水平基本上是高低不齊,英語基礎總體來看也非常薄弱,這是目前此類院校大多存在的現實狀況。中學時期,英語聽力僅占15分(滿分100分),學生基本上都是以考試為目的的學習,甚至有的學生因不想學習或學習困難而放棄聽力這一部分,致使學生的聽力基礎知識非常差,對于相關聽力技巧的掌握和課堂習慣的培養也是一片空白。現階段,對于高職高專院校英語專業的學生而言,聽力是一門必修的專業課程,更是將來步入社會尋求工作必備的一項技能。可見,從以考試為目的到以能力為目的,從根本不重視到高度重視,這是一個相當大的轉變,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學習積極性差、缺乏自信等現象的出現也就不足為怪,而學生的此類表現給正常的英語聽力課堂教學開展帶來了較大阻礙。
2.英語聽力課程的專業教材選用困難,課時安排稍顯不足。
按照高職高專師范類院校的專業課程設置,我校在考察學生接受能力的基礎上,先后選用了《英語聽力》《聽力教程》等聽力教材。經過不斷調試,我們最終選定了適合我校的兩本教材,即:A類學生采用《致用英語》;B類學生采用《新大學英語視聽說教程》。盡管我校選用了這兩本教材,但是在教學實踐中發現,很多教材內容缺少針對性、真實性和實用性,無法體現新的語言現象和變化,而且目前還沒有可供高職高專英語聽力課堂教學選用的專門教材。另外,課時安排太少,時間太短,不能達到理想的學習效果,例如我校根據入學時不同的學習水平,按層次將學生分為A類(初中畢業起點)和B類(高中畢業起點),A類學生在校5年,聽力課程設置為9個學期,每周2課時;B類學生在校3年,聽力課程設置為5個學期,每周2課時。按照現階段的教學大綱和學生的學習基礎,培養學生的聽力習慣和學習方法會占用大量的課堂教學時間,所以每周2個課時的安排會稍顯不足。
3.教師的教學手段單一。
高職高專院校教師的教學水平層次差異較大,能夠外出學習交流的機會較少,對于素質教育背景下的全新教學模式接觸也較少,因而教師們仍舊采用固有的傳統教學模式,進行填鴨式的教學,學生只會死板地接受教師設定好的各項學習內容,不會自我安排學習時間、學習內容和學習進度。通常情況下,在幾個學期的聽力課教學之后,會有部分學生達不到《教學大綱》所提出的要求,教學效果不夠明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為了完成教學任務而講授,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缺乏,也不能夠引導學生與學生之間進行有效的學習交流,致使學生在課堂上時常是不愿意聽課、昏昏欲睡,這些不良現象充分說明高職高專英語專業學生對于聽力學習的參與意識和參與積極性都非常低,對于教學效果的影響十分明顯。
二、高職高專院校英語專業聽力課堂教學改革的相關建議
在英語專業的基礎學習階段,關鍵是要培養學生憑借聽覺獲取語言信息的意識和能力。如今,課堂教學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改革,我校的聽力教師也一直在進行積極的探索和研究。結合近年來高職高專英語聽力課堂教學的研究與實踐成果,筆者認為新時期我們應徹底改變傳統的應試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轉向大力提倡以學生為中心、課堂為陣地、交際為目的的全新的英語聽力自主學習模式。
1.重視培養學生標準規范的語音面貌,加強對英美文化的深度了解。
我們常說萬丈高樓平地起,而英語語言基礎知識恰恰就是英語聽力這座高樓建起之前的那片平地。教學實踐中,語音基礎知識薄弱的學生對于近音詞的辨別非常困難,而且是時常混淆,對于語句中的語音變化也不能夠正確辨別,想要聽懂整篇文章也就無從談起。有句話說得好,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因此,在日常的課堂教學過程中,尤其是在學生入學的初始階段,我校嚴格要求全體英語教師,首先了解學生的基礎知識水平和學習能力,然后再根據教學目標、教學要求和教學內容,有計劃、有步驟地提高學生的語音、語調、詞匯、句型、句法等英語語言知識,特別是注重引導學生認真學習掌握音標,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形成規范的語音面貌。要想真正提高學生的英語聽力水平,除了需要引導學生掌握足夠的、專業的語言基礎知識,還需要幫助學生提高英美文化知識儲備數量和能力。在日常的聽力教學過程中,我校教師通過文化短片、英文小故事等方式,逐步向學生滲透一些英美國家的文化教育思想和背景知識,主要包括國家的經濟政治文化、民族的風俗習慣等等,一方面豐富了學生的英美文化基礎知識,另一方面激發了學生學習英語聽力的興趣,隨著學生文化知識積累的增加和學習興趣的增強,聽力課堂的學習氛圍會越來越好,學生的學習效率和學習能力會越來越高,教師的教學熱情和教學動力也會越來越強,最終形成教師和學生聽力理解能力雙提高的良好局面。
2.努力轉變聽力課堂教學理念,切實加強聽力策略與技巧培養。
現階段,要努力轉變聽力課堂教學理念,必須做到四個堅持:一是堅持認真學習與聽力課程改革、聽力課堂教學改革等相關的課改理論知識,并加以理解運用;二是堅持準確把握所教學生的學習需求、學習狀態、學習水平及學習能力,以便有針對性地進行備課和上課;三是堅持注重聽力課堂教學與課外實踐的銜接,在運用聽力理論知識指導語言實踐活動的同時,通過語言實踐活動認真檢驗聽力理論知識的正確性,實現二者之間的相互促進;四是堅持以學生為中心、以任務為載體的聽力課堂教學,讓學生以參與者、體驗者、交流者、合作者的身份去學習,要求學生完成一定的目標任務,積極地與師生進行交流,提高英語聽力理解能力,從而營造輕松、愉快的良好課堂教學氛圍。在加強學生聽力技巧培養方面,著重于四種能力:一是培養學生的快速定位能力,引導學生根據材料中的一些重要線索,快速找準聽力材料所要表達的主旨大意。二是培養學生的捕捉信息能力,在聽力過程中引導學生盡力排除各種多余信息的干擾,找出材料中的關鍵詞與信息點,提高聽力理解效率。三是培養學生的聯想預測能力,引導學生根據已獲取材料的主要內容和重要信息點進行聯想,逐步預測出聽力材料內容的下文。四是培養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鑒于英語聽力課堂教學的特殊性,可以引導學生模仿材料中講話者的語氣語調進行講話,從中感受和體會材料中講話者的態度,結合已捕捉的關鍵詞和重要信息點,把握材料整體的主旨大意,并在此基礎上推斷出聽力材料描述的主要事情、發生原因、發展過程、最終過程及講話者的身份等等,這樣,學生就可以在短時間內準確地、快速地把握整篇聽力材料的全部內容。
3.合理選用聽力題材與教學手段,增強聽力教學的豐富性、真實性與實用性。
(1)選用豐富、真實且具有普遍性的聽力題材,既要貼近學生生活,又能緊跟時代步伐。如選用與政治制度、經濟發展、文化建設、影視時尚和社會熱點等相關的聽力材料,可以讓學生及時了解現實社會發展的最新動態,豐富課外知識,積累聽力素材,消除聽力過程中對聽力題材和聽力內容的陌生感,便于學生快速進入良好的聽力狀態。
(2)堅持課上與課下、教師講授與學生自主學習、理論學習與語言實踐相結合的教學理念。在課堂上,教師利用少部分時間對聽力策略與技巧等相關專業理論知識進行講解,其余時間交予學生,由學生對已講授的理論知識進行消化、吸收,或者自主學習,或者小組學習,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如若遇到難點與問題,教師可以當堂解答,并通過創設一定的語言環境,幫助學生對該難點所涉及的相關知識點進行加強學習、深入理解。在課堂外,要鼓勵和引導學生積極參加類似于英文講座、英文演講比賽、英文辯論賽等各種活動,不斷培養學生在當前社會環境下的競爭合作意識,激發學生對于聽力課程及其他與英語相關課程的濃厚興趣。
(3)采用生動活潑、聲像并茂的多媒體開展教學,要做到“兩個注重”:一是注重語言點與學生興趣、所學專業、就業方向相結合,有助于調動學生學習應用聽力知識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二是注重音樂、詩歌等藝術的調節作用,營造輕松愉快的學習氣氛,讓學生能夠適應風格各異的語言表達形式,也能夠得到全方位、多層面的英語聽力技能訓練。在多媒體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運用現代化手段進行自我技能測試,也可以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聽力學習資源,拓寬學生聽力學習的渠道。
4.幫助學生突破聽力學習障礙,樹立自信,提高聽力水平。
無論做什么事情,我們都需要具備良好的精神狀態和心理素質,英語聽力的學習也不例外。據了解,有很多學生在剛開始面對聽力材料的時候,就給予自身一些消極不利的心理暗示,總是認為自己對眼前的聽力材料沒有把握,只能讓自己處于缺乏信心、過度緊張的狀態,想聽懂的欲望很強烈,但是聽不懂的挫敗感更為強烈,結果就是處于得過且過、永遠落后的狀態。面對此種情況,我們的教師首先要幫助學生穩定心態,告訴學生材料的細節部分固然重要,但并不是每個細節都重要,因此沒有必要過分注意每一個語言和細節,而是應該將注意力集中在材料所要表達的主旨大意和主要內容兩個方面。在聽力過程中,有些過于執著的學生總是將注意力集中于已聽過的那部分材料,卻忽視了正在播放的這部分材料,教師應該及時提醒學生注意正在播放的材料內容。另外,要注意選擇一些與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身邊環境、未來就業等密切相關且難易適當的聽力題材,能夠讓學生意識到聽力課程簡單易學,有效激發學生對于聽力課程的學習欲望,逐步幫助學生克服聽力學習過程中的各種心理障礙。
二、聽力障礙學生經驗的特點
聽力障礙學生的經驗與普通學生的經驗有著諸多差別:
1.個人社會生活經驗不同
從生活經歷來看,絕大多數聽力障礙學生在學齡前就喪失了聽力,家長對其往往會產生內疚和憐憫之心,從而對其倍加保護,讓其平時盡量減少與普通小孩子的接觸,生怕其受到歧視和欺侮。到了受教育的年齡,家長就把他們送入特殊學校接受教育。而目前在聽力障礙學生的早期教育中,幾乎所有特殊學校都是封閉式管理,不準他們隨便進出校門。雖然這種做法是為了更好地保護聽力障礙學生的安全,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地阻礙了聽力障礙學生與社會的溝通交流,造成他們缺少個人社會生活的經驗。在普通人看來是司空見慣的事,可能對他們來說是新生的事物。
2.前備知識不同聽力障礙
學生幼小失聰后,由于語言交流存在困難,家長很少對其進行家庭教育,教育主要由特殊學校來實施。而對各個特殊學校的調查結果表明,聽力障礙學生的文化水平明顯落后于普通學生。有一項報告發現:20歲的聽力障礙學生在閱讀理解能力上的測驗結果相當于小學五年級水平,其平均花三年時間才能取得普通學生一年的進步;就學業來說,聽力障礙學生與同齡普通學生相差5年左右。
3.知識表達方式
解讀不同與聽力障礙學生交流主要是通過手語,而手語的地域性差異大、詞匯量少、過于簡單,不像書面語那樣穩定,特別是對一些抽象概念的表述,手語常常會使接受者產生理解上的偏差甚至錯誤。
三、美術課堂教學中利用與提升聽力障礙學生經驗的策略
由于教師在生活經驗、知識積累、理解能力等方面與學生有明顯的差異,學生對許多知識的理解往往會與教師的理解有偏差。教師在教學活動中不能以自身的經驗為出發點,而要以學生經驗為標準。對于如何在實踐教學中把握學生經驗,筆者在平時的美術教學中的體會是:首先要充分了解學生經驗,然后找出其經驗特征。
1.聽力障礙學生經驗的獲取途徑
其一,從平時的課堂中及時發現聽力障礙學生的經驗特征。教師在課堂中要特別注意觀察聽力障礙學生的表情,他們往往不會對不懂的問題馬上主動地提出疑問,但是一旦被疑問卡住了,接下來就很難專注地繼續聽講,他們對問題的自我消化能力很弱。如,教師在課堂上講解裝飾畫的內容時,在說到“點綴的作用”時,聽力障礙學生就不知道“點綴”這個詞的意思,所以對后面的講解內容不感興趣。這種情況如果出現在普通學生的課堂上,根本不會對普通學生學習產生阻礙,因為普通學生會通過后面教師講課的內容自己領悟“點綴”這個詞語的意思。在聽力障礙學生課堂中,教師要時刻關注他們的學習狀態,通過細致的觀察及時掌握他們現有的經驗水平。
其二,從作業或練習中分析研究聽力障礙學生的經驗特征。聽力障礙學生在課堂上對某些知識點表面上看似已經掌握了,當教師問大家有沒有掌握時,他們都會點頭示意會了。其實在這種情況下有的學生還處在一知半解、似懂非懂的狀態,如果教師給他們布置作業或者練習,就會發現許多在課堂上沒有發現的問題。因為教師對于聽力障礙學生是采用手語進行教學的,但手語有一些局限性,如它的語法跟書面語有明顯的區別,導致聽力障礙學生在做作業或考試中對問題的解答往往漏洞百出,有的是語法書寫錯誤,有的是對知識理解的偏差。對于上述情況教師要認真分析研究,對聽力障礙學生的各類錯誤經驗作系統歸納,并且進一步搞清他們所犯的錯誤是由于怎樣的經驗特征造成的,這樣才有助于他們徹底掌握相關知識。
其三,從日常談話中細心察覺聽力障礙學生的經驗特征。教師與聽力障礙學生的交流溝通主要是靠手語,多數情況下是一對一地交流,但是課堂教學時間有限,教師不可能將很多時間花在與聽力障礙學生的溝通上,所以平時課余時間就要多與他們交談。如,筆者與他們在談論吃什么水果時,發現他們不知道櫻桃是什么樣子的,當時筆者想是不是因為他們沒有吃過一些不常見的水果。果然,筆者細問后得知他們對很多當地不常見的水果與蔬菜都不認識。知道了這些情況后,筆者在美術史的作品欣賞中有意挑選一些果蔬類繪畫作品,并進行必要的介紹。這樣做對他們以后在美術高考中的色彩考試有很大幫助,讓他們不至于對色彩題目中的果蔬名稱產生疑問。
2.增加聽力障礙學生經驗的策略
其一,要讓聽力障礙學生從親身體驗中獲得經驗。對聽力障礙學生來說,視覺是他們的主要信息來源,但是他們認識事物有特點:聽不見,所以不懂;看見過,就知道了;做過了,就會記住。所以,在教學中教師盡量要使他們能親身得到體驗。如,課堂上在講解到有關色彩內容時,為了讓他們知道不同材質、不同肌理產生的色彩差異,教師可以拿一塊紅色的綢緞和一塊紅色毛料作對比,也可以將紅色絲巾和紅色棉布作對比,讓學生直觀感受不同的紅色效果,再通過舉一反三,告訴他們生活中有很多種紅色。只有這樣不斷加深學生的感性認識,他們在感知和觸摸中,才能更好地體會色彩的微妙變化,也能更好地理解作品。
其二,根據聽力障礙學生經驗的差異性,把握問題的難度和梯度。聽力障礙學生與普通學生相比,個體間的差異更大。每位聽力障礙學生的聽力等級不同,聽力缺損的時間與后期參加語言康復訓練的時間不同,家庭背景不同,甚至父母的關注程度不同,等等,都對他們的語言學習造成一定的影響,從而影響他們對各學科的學習。教師在問題設置上要遵循由淺入深、由簡到繁的原則,盡量讓每位聽力障礙學生都有不同程度的進步。在平面構成的教學中,針對多種形式美的內容,教師可以根據不同學生的情況讓他們完成不同難度的繪畫作業,有能力的多畫幾種形式,能力弱的少畫幾種,還可以選擇簡單點的形式來畫。不同難度的任務能充分激發每位聽力障礙學生的自信心,有效提升他們的經驗知識。
其三,對教材進行研究,找到教材與聽力障礙學生當下經驗的連接點。目前,聽力障礙學生的教材基本上還是參照普通學校的教材,雖然對于知識點的掌握二者的要求差不多,但是聽力障礙學生的經驗與普通學生的經驗相比有懸殊。所以,在針對聽力障礙學生的教材理解上,教師要花較多的精力仔細分析研究,特別要從聽力障礙學生現有的經驗知識出發,找到其與教材中知識的連接點。如,在講解原始社會的陶塑作品時,聽力障礙學生看到那些豐乳肥臀的女性塑像時,很難理解為什么原始人要雕這么難看的塑像,他們總是認為美術就應該欣賞美的東西,這些難看的女性塑像毫無美感可言。針對上述情況,筆者就從他們自己與爺爺奶奶輩的人的不同審美觀出發,講透這個道理。如此講解,這個知識點就不會那么抽象,他們也就容易理解。
語料庫語言學的研究表明,英語中存在著一種成串的語言結構。對于這樣的語言結構,學者們采用了不同的術語對這種語言現象加以界定,比較被大家廣泛接受的說法是:語塊是一種兼具有詞匯和語法特征的語言結構,一般為多詞單位,具有特定的話語功能。
聽力教學側重的是學生對英語聲音材料理解能力的培養,而三本院校的學生入學時英語基礎不是很好,特別是普遍存在著英語聽力薄弱的現象,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傳統的英語教學過于注重語法規則,而忽略了語言作為交際手段這一根本目的,于是形成了“聾子英語”,另一重要原因是學生對地道的預制語塊積累不夠。他們注重的一般是單詞的記憶,而不是語塊的記憶和積累,因此造成他們在聽力理解上存在一定的困難。語塊理論,從一個嶄新的角度闡述了語言教學的理論和實踐,從根本上提出了對如何提高學生的英語聽力理解能力的應對辦法,為三本院校英語聽力教學提供了新的思路與視角。
1英語語塊理論
1.1語料庫語言學基礎
語料庫語言學家經過電腦數據統計分析發現。在自然語言中存在著數量龐大、出現頻率高、不同程度詞匯化的詞串,即語塊,它們構成了英語中基本的語言單位。Altenb的研究發現,大約70%的日常口語都是由預制語塊組成的。Bo~nger也有相同的認識,他說語言已為我們提供了大量的預制語塊,因此我們說話時不必從“木材、釘子和藍圖”起開始構建。
1.2認知心理語言學基礎
1950年,美國心理學家GeorgeMiUer提出了組塊理論(chunking),他指出短時記憶的容量大概是7+/-2個“塊”。而“塊”(chunks)最早是由心理學家Miller和Self-ridge提出,記憶對于信息的加工過程的結果就是塊。人們可以憑借自己已有知識和經歷對接觸到的信息進行組塊和儲存,以便于日后整體檢索和提取。
認知心理學家Sinclair則認為,人類的語言習得可以分為兩大體系:其一是以語法規則為基礎的分析性體系;其二是以記憶為基礎的套語體系。在分析性體系中,記憶所占的空間雖然小但強度卻相當大,因此即時交際難以較好地實現。套語體系包括數量可觀的語塊,在進行交際時,說話人易于從記憶中提取,便于準確、流利表達。雖然語法規則給我們提供了構成無數個句子的可能,但實際交際中,可能性中的絕大多數被忽視掉了。值得注意的是,某些特定的詞匯組合卻不斷地被重復使用。因而Sinclair進一步歸納出語言加工過程通常遵循的兩條原則,即習語原則和自由選擇原則。前者是指使用大量現成的預制語塊來組裝語句:而后者則是選擇合適的語法和詞匯一點點逐步“搭建”語句。Sinclair主張,習語原則在這兩個原則中地位優先。
1.3語言習得研究基礎
大量關于兒童母語習得,即一語習得的研究發現,兒童是通過習得語塊而后習得整個語言的,特別是早期階段的語塊學習和記憶。比如,當兒童使用“I’dlike…”時,這3個詞語可能被他們當作一個不可拆分的單位來記憶和使用的。或者可以說,在兒童的心理詞典中,這3個詞是一個詞條。在反復練習和成功使用了某些相同的模式之后,兒童就自然而然地從中概括出一些語塊的構造規則,并將他們習得的語塊作為整體存儲在心理詞庫中。語言學家在二語習得的研究中也得出相近的結果,實踐證實大量語塊存在于二語學習者的口頭交際中。
在一語和二語習得研究的基礎上,Natfinger和DeCarrico指出,一種語言的正確使用過程不外乎是“對這些預制語塊進行選擇,然后將這些語塊串聯起來的過程”。因為預制語塊其實被使用者按不同的語用功能分類存儲在一起,使用者根據交際語境的需要,對其整體提取使用,這樣便達到了語言表達正確性和流利性的統一。
2語塊在三本學生英語聽力提高中的作用
Lewis(1997)等學者提倡在課堂上直接進行語塊的教授,而近年來,國內越來越多的學者也意識到了預制語塊對二語習得的作用,認為語塊不僅能提高中國學生口語交際的流利性,更重要的是能提高學生的語用能力。筆者認為,除了口語表達,語塊教學對三本學生英語聽力習得是非常有效的,具體表現在:
2.1有利于提高預測信息的能力
預制語塊往往帶有情境性,具有非常重要的語篇信息組織功能,它的使用并不是隨意的。對大量語料的研究顯示,預制語塊在自然語篇中起著諸如組織語篇結構、連接信息和預示下文的重要作用。許多形式和功能屬于固定或半固定性質的語塊在語篇中不可或缺的銜接手段,讀者把握住這些語塊,也就掌握了文章的宏觀結構以及段落問的關系,達到理解文章的效果。同樣,在聽英語材料時,學生可以充分利用那些組篇功能語塊,結合自己已掌握的相關圖式和背景知識,積極主動地獲取信息、預測信息,從而為其進一步贏得處理信息和反應的時間。例如,當學生聽到“Mypointsareasfollows,Firstly…scondly…finally…”,就會預先知道說話者談話的內容。
2.2有利于提高對聽力材料的理解效率
“語言不是由傳統語法和詞匯構成的,而常常是由多詞的、預制的語塊構成的”(Lewis1997)。正因為預制語塊是語言使用者所熟悉的語言形式,因而聽者對聽到的信息不陌生,從而縮短了正常語言交際時大腦壓縮處理語言信息所需的時間,大大緩解了由于即時分析和處理聽到的信息的壓力。學生的注意力和思維要受說話者語速的控制,因為聽力材料包含的語音信息稍縱即逝,所以平時要多加練習聽力,特別是要有意識地積累語音形式的語塊量。如果聽力基礎薄弱的學生以語音形式儲存的語塊量不足,便無法便捷地對話語中占有很大比例的固定和半固定短語進行整體認知,并直接提取語義,其結果是把它們當作按語法規則組合起來的一個個單詞,只能通過單詞識別,詞義匹配的方式提取語義,獲得信息。
2.3有利于克服聽力材料中噪音及音變的影響
在多數情況下,英語錄音資料往往伴有其他聲音,這種干擾聲會降低話語的清晰度,阻礙英語學習者獲取信息。另一方面,音變現象,如弱讀、連讀、吞音等語音現象會造成某些單詞聽不清楚或聽不到。令人欣慰的是,語塊由于在語言中被高頻使用,具備著語境依附特征和語境效應優勢,因此語塊可以提供重要的語境信息,這樣能大大彌補噪音干擾或音變導致的聽覺信息的缺失,比如Thetruthis,I’vebroken(up)withhim…中的up聽不清楚時,熟悉這個語塊的聽者能根據語境判斷出該單詞。此外,預制語塊還具有可以幫助聽者根據上下文,辨識說話者身份的作用。
3語塊理論對三本學生英語聽力教學的啟示
針對三本學生英語學習中一些不恰當的認識與學習方法,以及聽力基礎薄弱的特點,語塊研究為我們提出以下教學啟示:
3.1提供相關語塊
向學生提供語塊來練習聽力的好處主要有兩方面:首先是課堂時間有限,向學生提供并講解語塊,可以節省時間,給學生提供更多的練習機會,加速語塊的習得過程;其次是講解聽力材料中的相關語塊,可使講授的聚焦范圍變小,卻不失語塊要求的微型語境從而大大提高了英語學習和記憶的效果。
針對語塊集形式和意義于一身,可作為整體語言單位存儲和提取的特點,在英語教學中,教師可首先列出并且講解那些結構容易出錯、語義難懂卻地道的語塊,備課要做到向學生提供語言生動、內容豐富的例句,便于學生記憶,并在課堂上開展以語塊為單位的形式多樣的練習。
3.2培養語塊意識
既然語塊是理想的教學單位,教師在平時授課時就不能孤立的去講某個單詞,而要在英語教學中引導學生注意單詞的具體使用語境,從目標詞與其周圍其他單詞或短語的搭配關系去關注和識記語塊,增強語塊意識,最終達到使語塊在學生語言能力培養中發揮出最大作用的目的。因此,教師可以在講課文時組織學生分小組就自己認定的語塊進行討論,或在日常的教學中提醒學生對聽力資料以及閱讀材料中出現的固定和半固定的語言結構進行歸納總結和記錄。
3.3加強語塊輸出訓練
聽力理解是語言輸入的主要渠道之一,而語言輸入的同時是—個理解和產出的過程,因此要求教師采用適當的教學方法段計靈活多樣的練習,反復練習,以盡可能地縮短外語學習者語言理解所需的時間,并進而過度到擴大產出的練習中。
由于英語高考加試聽力,高中教師對聽力教學越來越重視。然而,他們往往把聽力課上成聽力測試課,課堂教學分成三個步驟:學生聽錄音,回答問題,師生核對答案。學生經常是在答題的壓力下上聽力課。長此以往學生對聽力課失去興趣,甚至產生緊張恐懼心理,未能使聽力課成為英語學習的有效途徑。本文擬根據克拉申(Stephen D.Krashen)的輸人假設(Input Hypothesis)和情感過濾假設(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對高中英語聽力教學進行探討。
二、輸入假設和情感過濾假設在聽力教學中的運用
20世紀70年代末克拉申提出第二語言監控模式。此模式建立在輸人假設、習得與學習假設、監控假設、自然順序假設及情感過濾假設之上。輸人假設是指可理解性語言輸人,這是監控模式的核心。根據這個假設,語言輸人話語既不能太難,也不能太簡單,學習者只要獲得可理解性語言輸人,只要能夠聽懂對方的話語,語言即可習得。克拉申把學習者現有的第二語言水平定為"i",把學習者將要達到的更高一級的語言水平稱為"卜1","i"和"卜廣之間的差距是學習者學習的動力所在。語言輸人材料的難度要稍高于學習者現有的水平"i","i+l"學習者為了聽懂新輸人的語言材料,會求助于以前的知識經驗或利用語境、上下文等進行判斷。通過努力,學習者理解了語言輸人中"難以理解的成分",從而使語言習得取得進步。克拉申的輸人假設重視學習者理解輸人材料時所獲得的較高一級的語言形式在頭腦中留下的印象。這種印象的有無和深淺與學習者的情感密切相關,決定著語言習得是否成功。由此克拉申提出了"情感過濾"假設。
克拉申指出,"對語言輸人的理解是語言習得的必要條件,但是這還遠遠不夠"(Krashen,1982)。學習者必須吸收語言輸人中可理解的語言成隊習得才會產企他認為學習者心理上會產生一種語言吸收障礙,阻礙了學習者把可理解的語言成份全部運用在語言交際中,他把這種障礙叫做"情感過濾"。"情感過濾"是"無意識的,由于缺乏自信心或焦慮而造成的"(Krashen,1985),即缺乏自信或焦慮阻礙了學習者形成對語言形式的深刻印象,以至于學習者在交際中不能自如地對語言形式進行排列組合。
克拉申的"輸人假設"和"情感過濾假設"雖然是在第二語言習得理論的基礎上提出的,但對我國的英語聽力教學也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1)學習者必須獲得難易程度適中的語言輸人;(2)學習者必須理解語言輸人材料中的新語言形式;(3)學習者必須具有自信心而且在輕松有趣的環境中學習,以消除焦慮情感;(4)新語言形式必須給學習者留下深刻印象;(5)學習者要經常運用語言進行交際活動。
在教學中教師首先要解決語言輸人問題,即選擇合適的聽力材料。
根據克拉中的可理解輸人假設,聽力材料應該難易適中。第一,聽力材料中出現的語法和單詞大部分應該是學生已經學習過的。第二,語連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學生在聽音時,教師的原則是要讓大部分學生能基本聽懂所用的聽音材料。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獲得必要的語言輸人。若學生不能聽懂,何以習得語言?第三,教師要了解學生的聽力水平。聽力材料不能全班統一,每個學生要根據自己的水平選擇聽力材料,教師在這方面應給學生提供幫助。每個學生都應有一套連貫的、從易到難的適合自己的聽力材料。班里集體聽的語言材料要適合大部分學生,并且也應該前后連貫。教師應該根據每個學生的情況建立聽力檔案,記錄學生的聽力水平以及所取得的進步。目前,有些學校為學生準備的聽力材料不是太易,就是太難,而且前后聽的語言材料缺乏連貫性,教師不了解學生能夠聽懂哪些內容、哪些內容必須師生共同努力才能聽懂、應該多長時間調整聽力材料的語速等。要解決這些問題,教師應對高中階段聽力教學所使用的教材進行規劃,根據學生的聽力水平和聽力材料的難易程度,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地選擇和使用教材。
我國的許多中學生,在通過聽來學習英語時,焦慮是他們的最大障礙。由于受到聽力考試的壓力,教師經常指導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在多項選擇中選出正確答案。在這樣的情況下,學生不可能以輕松愉快的心情去聽。他們的心情一直處于一種非常緊張的狀態之中,惟恐聽不懂、做不對,影響考試成績。學生的這種緊張焦慮情緒阻礙了他們聽力水平的提高。因此,在聽力課上教師要盡量營造一種輕松愉快的教學氣氛,改變那種“聽錄音—答題—核對答案”的教學模式,努力降低學生的焦慮程度。教師在選擇聽力材料時,除了要考慮難易適度、語速適中外,還應考慮材料的趣味性以及它們是否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這些都或多或少地影響學生的情感,進而影響學生的聽力學習。
1 信息技術在培養學生語音分辨能力中的運用
語音是學生在聽力過程中首要接受到的信息,掌握準確、有效的信息是辨別單詞、理解聽力內容的關鍵。不少學生在聽力過程中陷于這樣尷尬的境地:在聽的過程中對于對話的內容一知半解,而將文字稿看一遍,其中大意基本都能理解。這主要是因為學生語音分辨能力差,特別是對連讀、弱讀等英語朗讀特殊現象缺乏了解。因此,教師要針對學生這一弱項,利用信息技術來輔助聽力教學,幫助學生矯正語音以及加強他們對單詞的辨別能力。
語音語調的訓練可以先由詞組再到句子,逐一進行鞏固。教師首先可以根據發音過程中的一些特殊現象進行分類,如常用的弱讀、連讀等,以及感嘆句、疑問句等特殊句式的語調。然后在分門別類的基礎上,利用多媒體進行個個擊破,使學生熟悉英語發音,提高對英語的敏感度。
如在“連讀”的訓練過程中,教師首先可以利用網絡資源,搜集足夠的(根據具體教學情況而定)存在連讀現象的聽力材料;然后將電影Big Fish中巨人Carl所說的“Go away”一句進行反復播放(由于巨人說話又慢又重,適合學生模仿),要求學生模仿發音,并談一談發音的特點。不難發現,在發音過程中,“Go away”實際上發為。
2 信息技術在培養學生對照注釋能力中的運用
所謂對照注釋就是將所接收到的聲波信息與貯存在大腦的知識進行漢英語法對照、漢英詞匯意義對照,然后經過翻譯、潤色等一系列步驟后,轉化為學生已知的、熟悉的內容。在這一過程中,既有的詞匯量和語法結構知識是確保學生對照注釋能力的兩個關鍵因素。因此,教師要善于挖掘網絡技術和多媒體的閃光點,以增強學生的詞匯量以及語法結構知識的積累,進一步提高他們的對照注釋能力和英語理解能力。
如在制作多媒體課件時,教師可以將不常見或學生沒有學習過的單詞進行漢語意義的注釋,當然注釋內容需要在鼠標點擊之后才能夠看見。另外,教師可以讓學生體驗一下字幕人員的工作,如將一些比較經典的英美電影或電視劇去除字幕,要求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完成寫臺詞以及翻譯的任務。在這過程中,具有畫面性的電影、連續劇不僅能夠激發學生參與翻譯活動的積極性,而且能夠強化多媒體培養學生對照注釋能力的運用。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利用播放器的一些特殊功能,調節聽力材料的語速,從慢到快再到非常快,三個層次逐一推進,加快學生由英語信息到漢語信息的轉換,提高學生的信息加工能力和反應能力[2]。
3 信息技術在培養學生領會記憶能力中的運用
領會記憶能力在聽力過程中尤為關鍵,特別是在比較長的聽力材料中,學生不僅要理解文章的主旨、大意,而且要注意一些微小的細節,如常見的有數字、地點等。那么如何領會文章中的一些關鍵信息,并將其牢牢記住呢?筆者認為理解西方文化背景、生活習慣以及價值觀念等對于領會語境、語意具有重要的意義。在聲波的接受過程中,不排除存在聽不懂的語音,那么有效信息便以跳躍性的一個一個單詞的形式進行呈現。而包括文化背景等在內的經驗知識可以將這些只言片語以聯想的方式進行連貫、補充,另外其對于深化記憶也具有一定的作用[3]。
教師在平時的聽力訓練過程中,要注意滲透西方的歷史、文化知識,幫助學生了解西方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維習慣。如尋求婦女平等是西方一直所關注的話題,教師可以利用網絡資源搜尋一些“反對婦女歧視、尋求婦女平等”的圖片、文字、影像資料,使學生大致了解婦女解放的歷史歷程。然后,搜集有關于這一類話題的聽力材料以供學生訓練,并要求學生摘錄、記憶在這一話題中經常性出現的單詞或詞組。
4 信息技術在培養學生猜測推理能力中的運用
生詞是學生在聽力過程中最為頭疼的問題,一旦陷入生詞的困境中便束手無策。在這一種窘境中,大膽猜測詞義是尋找突破口的唯一途徑。另外,在聽力過程中,學生難免會分心或沒有聽清個別的單詞,通過聯系上下文以及文章大意自動彌補句子的大致意義,不僅能夠解決生詞的難題,還有助于推測將要聽到的文章內容,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師在利用信息技術輔助聽力教學的過程中,可以有針對性地設置一些生詞,要求學生大膽地推測。如“The most popular tent sold in Britain is the frame tent with 2 bedrooms and sleeping accommodation for 4 people”一句中,大多數學生不知道單詞“accommodation”的意思,但是根據“bedroom”“sleeping”兩個單詞的意義,也大致能猜測出其與“睡覺”“房間”等有關。另外,教師還可以設置一些意義相近但用途特別的詞匯或句子,通過讓學生分辨、推測,來提高他們的猜測推理能力。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將聽力材料中的一些關鍵詞或關鍵成分省略掉,讓學生根據猜測進行自動彌補。
5 結束語 [提供,第 一論文 網專業寫作教育教學論文和本科畢業 論文以及服 務,歡迎光臨DYlw.nET]
顯然,在信息技術高度滲透于現代生產與生活的現實環境下,多媒體以及網絡技術以其強大的生命力影響著英語教學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人機互動的操作方式有利于學生主動進入學生和語言環境,參與語言活動,這對于培養應用型和技能型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而豐富多樣的教學資源滿足了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其能夠針對學生在詞匯量、語音語調、語法以及語速等方面的不同問題,有針對性地對癥下藥,及時解決難題,以提高學生的聽力能力。
參考文獻
就近年高考語文而言,聽說能力的考查有明顯的加強的趨勢。一是直接命題考查考生的語音、停頓、重音、歧義、語言的簡明、連貫、得體等方面的能力;二是結合作文試題,考查考生實際的口頭表達的能力,比如廣播稿、演講稿、討論稿、節目主持人發言稿、通知等應用文體和談話語體的寫作及修改。
再就未來社會對人才的要求而言,21世紀的人才必須是思維敏捷,富于創新精神的人才,必須是嫻于辭令、口齒伶俐、善于社會交際的人才,必須是耳聰目明,“聽人說話,能夠了解對方要旨”(葉圣陶語)的人才。
然而,中學(尤其是農村中學)語文教學的現狀卻是:由于語文教學的影響,仍然是只重視書面表達能力訓練而忽視口頭語言訓練;有的甚至將教材中有限的聽說專項訓練改為學生課外自學;現行中學教材(尤其是高中部分)雖然有聽說能力的專項訓練,但指導性不強,使教師在教學中難以實施,而且沒有科學的系統,更沒有專門的教材;不少教師認識到口語訓練的重要,在教學的實踐中想方設法給學生鍛煉口才和聽力的機會,但畢竟無序;農村中學教學設備的有限又使得有識之士的“教改”實驗只是“空中樓閣”;結果,學生讀了十幾年書,學了十幾年語文(且不說在生活中的學習),大多數聽說能力卻較差,發音不準,吐字不清,語調平淡,語速不當,話不成句,表情難看……成了十足的“書呆子”。
由此可見,中學語文聽說教學必須改革,而改革的關鍵問題就是:如何在中學語文教學之中迅速地大面積地培養學生的聽說能力。
二、中學語文聽說教學改革的出路何在
陷入困境之后,必須走出困境。近十年來,筆者一直在農村中學任教,而且一直與同仁一道努力探討聽說教學改革之路。于此且作一總結以就教于大家。
(一)改進教學的組織形式
語文教學必須改革,必須更新教育觀念,改進教學方法,改進組織形式,這是社會歷史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語文教育自身發展的必然趨勢。為了提高教學效率,我在研讀大量文獻和各種語文教改資料的基礎上,結合本校(省屬重點農村中學)實際,學生實際個人(自身)素質的實際,大膽改革教學的組織形式,實行“以小組教學為主,以班級教學和個別輔導為輔”的教學組織形式。具體地說,這種組織方式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1.成立語文學習中心小組。每班4-5人,由有語文特長和語文興趣較濃的同學組成,語文學科代表兼組長。中心小組的主要職能是:①參加教師備課,研究討論教學的難點,分析落實教學重點,具體討論確定教學要點,分析安排訓練的知識能力點和訓練方式;②負責組織指導、督促和考核本班學習小組(見第2點)的語文學習;③編選擬定語文課文練習和單元練習,組織進行單元檢測;④幫助老師批閱修改評析部分作業;⑤在老師的具體指導之下負責講析(或安排組織其他同學講析)部分課文。——總而言之,讓中心小組成為老師的幫手,成為小老師,負責組織、管理具體的語文學習和語文活動。
2.成立了語文學習小組,每組4個成員,各小組同學的語文素質大致相當,座位臨近(前后左右同桌,如不是同桌,在語文課和語文活動課時自行調節)。其主要任務是在教師和中心小組的組織引導下完成各項語文學習任務(其中包括課內外的各種形式的語文活動)。
3.組建了語文中心小組和學習小組之后,教師主要的職責是:①具體指導語文中心小組的工作,在各種語文學習和語文活動中做好示范(比如示范朗讀,示范備課講課,下水作文等等);②組織中心小組討論制訂單元教學要求和課文學習重點;列出課文和單元教學的知識能力點;③重點指導學生學好最重要的基本篇目;④補充語文中心小組講析課文時遺漏的知識點和未處理好的重點難點,補充與課文或單元有關的重要的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⑤編制單元練習,組織單元考試;⑥科學評價語文中心小組和學習小組的學習情況并提示補正方法;⑦負責課文或單元或語文活動的重要的關鍵問題的小結或撰寫相應的專題論文;⑧編印優秀作文集,組織優秀作文稿;⑨指導各種重要的語文活動(如朗誦、征文、創作課本劇,等等);⑩精選印發課外練習并指導課外閱讀。
(二)優化聽說能力訓練的方法
在具體的語文教學中,我采用的聽說訓練的主要方式有如下4種:
1.朗讀。這里所說的朗讀主要包括:①早自聲朗讀課文,精彩片斷和要求背誦的篇目;另外每學期補充10篇古詩文,要求背誦。每周三節早自習,每節40分鐘,一學期下來,誦讀時間達40小時,三年初中或高中,誦讀時間達120小時,課文背誦達60多篇;②名篇賞讀,間周一節課(課外活動),主要從《中國青年報》、《雜文報》、《散文》、《全國中學生優秀作文選》等報紙雜志選擇精短時文;③新聞會,間周一次,要求全體同學寫稿投稿(也可從報紙上薦稿,大量采用根據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編擬的新聞稿,每天晚上7:00至7:30是全校學生收看電視新聞的時間);中心小組選稿改稿定稿,再安排學生(以學習小組為單位)用普通話脫稿播送。
2.讀書報告。主要有三種形式:①故事會,每學期2次,在期中考試后進行(因為本校每年春秋兩期分別有音樂之春和藝術節,在中期考試后第3周左右進行,故事會就安排在此間的課外活動之中),主要講成語故事、歷史故事、寓言故事、生活故事、名人故事、民間傳說等等;②讀書報告會,每期開學第一周進行,主要講所讀的書籍(以文學名著為主)的基本內容、故事梗概、人物形象;朗誦其中的一兩個精彩片斷;宣讀自己的“文學評論”(實際上是讀書心得,往往既省“評”,又省“感”);③假期見聞報告會,每期開學第一周進行,主要是概述自己假期所見所聞所感,在此基礎上重點敘述二三事。
3.討論論辯。①討論,主要是指課堂教學中的討論。其具體方式包括個人鉆研、小組討論、班級討論、教師(或中心小組)總結發言。②論辯,即組織論辯會,不定期舉行,從課本、影視、生活中去選擇與語文學習相關的重要的思想問題和學術問題進行論辯。要求各學習小組在認真準備材料,充分討論醞釀的基礎上寫出書面發言材料(或提綱),然后采用雙方論爭的形式進行辯論;同時組織好“評委會”進行裁判和評定。
4.講課比賽。
我這里所說的“講課比賽”主要有兩種方式:
①講析課文。每期一周,一般在期中考試之后的第一周進行(因為本校每期期中考試之后有一次運動會,停課2至3天,學生相對較輕松,有比較充分的時間去備課),但必須在開學之初公布教學計劃時就要安排各學習小組具體的授課任務(我的教學計劃和總結往往是先由中心小組討論草稿,然后我定稿打印,學生人手一份)。作為教師一是在平時的教學中做好“講課”示范,二是具體指導如何備課、如何確定難點、如何設計練習、如何講課,教給學生“教學”的方法。
②評講試卷。這里所說的“評講試卷”主要是指在語文教學其是語文復習中,讓學習小組在分頭準備認真討論的基礎上對語文試卷進行評講。要求學生必須講清:“試題考的是什么(知識點)——怎樣考的(角度、題型)——怎樣解答(答題技巧)”;必須評準:“試題好不好(難度、信度)——好在何處(科學性)——有何啟示(相對于學生而言)”。如果學生評講時出現不足,教師要認真分析,予以補正。
(三)尋找檢測聽說能力的科學方法
我在實際教學中采用的具體的“檢測”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1.聽寫:從內容上說,包括聽寫詞語、句子、句群、語段;從文體上說,主要是古詩文;從方式上說,可以老師朗讀學生聽寫,也可以是學生互相聽寫。
2.聽話答問:通過同學老師誦讀或播放錄音,要求學生答問。問題不宜設置太多,問題的內容可以是記憶性的,可以是篩選性的,也可以是理解性的。
一、聽力教學的模式
(一)傳統教學模式
傳統大學英語聽力教學模式比較單一,就是:教師放音——學生答題——教師公布答案并講解其中的語言點,這種教學的重心在于成果(product),即教學的重點是練習的正誤和最終對聽力文字材料進行的講解分析,學生獲得的仍是與精讀課差不多的語言知識點,而聽力理解能力卻提高不大,學生學習較被動,這樣聽力課純粹就成了聽力測試,起不到培養學生聽力理解能力的作用。
(二)多媒體教學環境下的BlendedLearning教學模式
第一,多媒體語音室教學環境。多媒體語音室教學集圖、文、聲、像于一體,在現代聽力教學中有其獨特的教學優勢,它將原有復雜、抽象的靜態教學轉變為簡單、直觀的動態教學,化難為易,通過變化多樣的媒體演示功能,創設逼真的教學環境,從而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激發其學習興趣。基于環境舒適的多媒體教學環境,目前的聽力教學也要求采用與之相適應的聽力教學模式,BlendedLearning模式就是如今比較人性化的一種。
第二,BlendedLearning教學模式。BlendedLearning(混合學習/融合性學習)是一種從企業領域發展過渡到教育領域,實用性強,靈活性高且成本較低的新的、更為人性化的教學模式。BlendedLearning所要做的工作就是在適當的時間,為適當的人,以適當的傳遞媒體,通過適當的學習方式,提供適當的學習內容。因此BlendedLearning教學模式受到了廣大教師的關注和學生的歡迎,尤其是在聽力教學領域獲得了極高的重視。
二、影響大學英語聽力教學的主要因素及科學應對措施
(一)知識因素(主要是指語音、語義、文化三方面)
第一,聽音辨音是聽力教學中的首要基本功訓練,學生語音的標準與否及其對語音知識體系掌握的好壞程度直接影響其對聽力材料的理解。有些學生地方口音重,發音欠標準,在聽力理解時易受方言影響造成理解上的“負遷移”。另外,在正常語速下,缺乏對一些語音現象如連讀、失去爆破、弱化等的認識,也會造成學生分不清自己到底聽到的是單詞還是詞組,從而導致對聽力材料的誤解。因此,教師對語音體系應作系統、詳盡的講解和示范,幫助學生打好語音基礎,突破語音關。
第二,詞匯量小(尤其缺乏對同一詞匯不同詞性用法及搭配意義的掌握),句法分析練習不足。聽力中很多句子都為復合句,若搞不清他們之間的關系,分不出主、次信息,即使把句子中的每個單詞都聽懂了,也未必能正確理解整個句子的意思。
教師應借助多媒體技術,創設更好的語言情境,幫助學生在聽說應用中增強詞匯、語法,培養語感,使學習極富趣味性和實用性。
第三,對英語國家文化了解不夠。學生做題時,往往只能理解字面含義,回答字面意義的問題,而回答不出與文化背景知識有關的推斷性問題。
(二)情感心理因素
人的情感心理因素是指那些不直接參與認識過程的非智力因素。它對學習效果起促進或抑制作用。
第一,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對學生產生的動力效應遠比來自于外界壓力(如:就業升學、家長的獎懲)等因素的影響更為持久。因此,在聽力教學中,教師首先就應當端正學生的學習態度,并通過多樣化的訓練形式(如:聽英文歌、看外文電影、英語新聞等)來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第二,焦慮:來源于不安、沮喪、自我懷疑、恐懼和緊張等負面情感,如考試、競爭、他人的評價等壓力都會激起學生心底的焦慮感。過度焦慮會使人的神經處于高度緊繃狀態,引起思維混亂,對學習不利;適度焦慮能維持學生對學習內容的興趣和警覺,對學習有利,因此,教師應提倡進行“合作學習”(BlendedLearning的一個精髓部分),一方面,教師不妨將好、中、差等不同水平的學生混合搭配,發揚團體協作精神,讓學生在友好、輕松愉快的環境中相互學習,另一方面,教師應注意課堂教學活動的設計,不能一味坐在主控臺前自我陶醉,而應根據需要,走到學生中去展開討論交流,多微笑、勤幽默,拉進師生距離,盡量幫助學生降低其焦慮感。
楊慧:科學指導大學英語聽力教學第三,自尊:自尊是學習者自我肯定的一種心理態度,是學習者確立自信心的前提。大量研究表明,在自尊受到保護和鼓勵的環境中,學習的認知活動最為有效。因此,教師課上應采取多鼓勵、多表揚、多啟發的正面評價方式,不能過分看重學生回答問題的正誤,要多看看學生的長處,注重因材施教,針對不同水平的學生設定不同的學習目標,讓學生在輕松、民主的氛圍中學習,不斷增強自信,從而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
第四,性格差異:人的性格通常分為內向型和外向型兩類。內向型的人給人的感覺較沉默寡言,外向型的人卻活潑健談。因此,表現在課堂上就為:內向型的學生由于自我約束過多而較少參加課堂活動,外向型的學生喜與外界接觸,愿意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交流。因此,教師不能一味偏愛外向型學生而忽視內向型學生,應根據二者的性格特點,一方面充分給予外向型學生“自我表現”的機會,讓他們起到帶頭作用,搞活課堂氣氛;另一方面充分尊重內向型學生善于傾聽的習慣,不強迫他們發言(采取自愿原則),以保護他們的自尊心。
第五,短時記憶:短時記憶能力在聽力理解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否記起剛才聽完的內容是學生選擇正確答案的前提。因此,教師應傳授和訓練學生相關技能-如何在聽的過程中記筆記。此外,還可利用畫簡圖等方法來輔助記憶。
(三)認知策略因素
認知策略是指學習者對學習過程進行自我控制和調節的能力。聽力認知策略是指學習者能通過考慮如何儲存和檢索信息來解決問題,如捕捉關鍵詞、推理等。在英語教學中通常使用自上而下(top-down)、自下而上(bottom-up)、并行(即同時運用top-down和bottom-up)這三種認知法,在教學過程中應根據實際需要選擇相應的認知法進行聽力理解操練,如:對于猜測情景或說話者身份的題型就很適合用bottom-up認知法,而回答文章大意或主要情節則用top-down認知法等。
三、教師角色的科學定位及課堂組織
(一)教師角色的科學定位
現代教學理論認為,教師主要應有以下六個角色:組織者(organizer)、控制者(controller)、檢測者(assessor)、啟發者(prompter)、參與者(participant)、信息源(sourceofinformation)。課堂上教師最重要的任務是“創造有利于學習的環境”,教師角色的定位直接影響課堂教學活動的組織和開展。
(二)課堂組織
第一,聽前階段(Pre-listeningStage):聽前教師應綜合考慮聽力材料的特征(如它的語速、所涉及的詞匯的難易、句法的特色、文化底蘊)以及學生對材料所涉及內容的熟悉度等因素。從兩方面著手為學生即將進行的聽力理解做好準備:一是開展讀標題、看插圖、學習新單詞、瀏覽聽力題目等活動,對即將聽的內容作個預測,教師可提一些啟發性問題,或讓學生討論一些相關的背景知識等。二是介紹一種聽力技巧,并告訴學生在即將開始的聽力理解過程中該如何操練。特別需要指出的是,教師應幫助學生克服力求聽出每個詞、每句話的心理狀態,應指導他們根據聽力材料的類型、需要訓練的聽力技巧,去有選擇地聽。
第二,聽時階段(While-listeningStage):教師應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聽力理解習慣,即:學生根據要求應用某種聽力技巧來理解所聽到的內容,這樣持之以恒,學生就會自己根據材料自動選擇正確有效的聽力技巧,從而達到聽力理解能力提高的目的。同時也要注意學生坐姿的問題,在多媒體語音室中,教師主要是利用主控臺通過耳機與學生進行單向交流,學生與教師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互動很少,課堂氣氛不太活躍,加上語音室環境舒適,有些學生在聽力過程中,坐姿不端、懶散,或趴在桌子上,或雙手托著頭,嘴里咬著筆頭等,聽著聽著就進入了夢鄉。因而要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聽力習慣:坐姿端正,邊聽邊寫,眼、耳、口、手、心等多種感官并用。
第三,聽后階段(After-listeningStage):檢查學生答案,掌握學生對材料的理解程度、發現當中存在的問題并制訂解決方案。另外,安排一些簡短的討論、跟讀、背誦等口語活動是非常有必要的。因為聽力理解與說的能力緊密相連,是讀、寫、譯等其他語言能力發展的基礎,聽說結合能及時有效地鞏固(consolidated)和內化(internalized)學生對所聽內容中出現的新信息(如語音、語義、文化層面的新知識點),這樣,一個相對完整的聽力教學過程才算完成。
總之,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嚴格把握好尺度,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能一味對模式生搬硬套,在遵循總的原則基礎上,充分發揮教師的主觀能動性組織好聽力教學。
四、結束語
本文主要從影響聽力教學的多方因素著手,來探尋大學英語聽力教學的最一般規律,以便科學指導教學實踐。在當下,多媒體語音室環境下的聽力教學絕非易事,它需要廣大教師與時俱進,不斷更新教學理念,嘗試各種教學方法,綜合考慮知識、情感、心理、認知策略、教學參與者等各方因素,因此,教師應充分做好“四研”:既要研究好教材和教法,又要研究好自己和學生,只有這樣,教師與學生才能共同創建和諧、友好的教學新環境,從而使教師更敬業,學生更愛學。
參考文獻:
語文教學的任務就是培養學生了解、理解字詞句篇的知識,提高聽說讀寫的能力,聽是語文學習與交際中最基本的要素之一,也是語文學習過程中最初始的感知環節,《九年制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語文教學大綱》規定,聽的要求是:“能理解內容,抓住主要意思。聽話要耐心,要講究文明禮貌。“不聽莫說,不說莫讀,不讀莫寫”這是英國教育家亞歷山大的教學原則。然而,在現今的語文教學中,有很多教師都忽視對學生聽的能力的培養與教育,往往將“說、讀、寫”當成語文教學的全部。有的學生認為聽懂大體的內容很簡單,但當他們面臨真正的聽力測試時就會覺得:聽懂絕非那么容易。其中原因很多,筆者就從學生在聽的過程中所遇的一些主要問題入手,談談在語文教學中對學生“聽”能力的培養。那么影響聽能力提高的因素有哪些,又該如何解決呢?
首先,要消除焦慮,化被動為主動。語文教學研究者普遍認為焦慮是語文學習中最關鍵的心理變量之一。焦慮指的是學生在用語言進行表達時產生的恐懼或不安心理。如果學生不能降低自己的焦慮,無論老師教得多好,學生多么渴望學好,學習環境多么適合,學生都無法完成語文教學任務。而且焦慮在語文學習的聽、說過程中影響最大。焦慮可能導致學生錯過重要的信息,從而導致理解的偏差,所以接觸焦慮在“聽”的活動中的作用至關重要。因為緊張、憂慮、恐懼等這些心理障礙會妨礙學生的正常思維和理解能力,聽辨能力下降,記憶困難,嚴重影響聽力效果。這其中有很多原因,首先是語速的原因。大多數同學認為聽力材料速度過快灰度自己的聽力產生重要影響。要解決此難點,在初期,關鍵在于老師,上課時要適當地放慢語速,給學生一個過渡時期自然適應。也可采用快慢結合的方法,用慢的語速讓學生聽明白,然后使用正常的語調再重復一遍,這樣可以讓他們更加適應聽力材料里的正常語速,更加真切地理解文中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從而增加他們的信心,降低產生焦慮的可能性。
其次,教師要注意自己的教學行為及教學方式,盡量營造一個輕松、活躍的課堂環境。老師在聽力的教學上,要注意自己的教學行為,不能讓自己的某些不自覺的行為讓學生產生焦慮。要多采用鼓勵、贊成的言行來幫助學生克服焦慮,而不能用挑剔的眼光、批評的態度使學生產生焦慮。另外,教學方式的不同也會帶來不同的效果。如果老師總是讓學生只聽一次錄音,又總是提出較長較難的問題,讓一個學生回答,而學生又很難答出來的話,學生勢必會越來越沒有信心,越來越焦慮,覺得自己的水平很低,甚至開始厭學。所以,老師提出的問題應該是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讓學生對自己有信心,又能學到新知識,這才能讓學習繼續下去,讓學生有動力去不斷地超越自己。
另外,語文教學中的聽力訓練更要注重夯實基礎,有的放矢。聽能力教學和訓練不是單純接受,它是一個復雜的綜合過程,需要有較強的語言知識基礎才能在聽力時占據主動。為了使學生在聽的訓練中從被動的不利地位轉向主動的有利地位,首先要讓學生明白:聽是綜合技能的體現,特別在初始階段重視聽力理解,能使我們以更自然的方式學習語言,而不是將“說”放在“聽”之前那樣本末倒置。眾所周知,學生許多聽力困難源于他們掌握的生字詞量偏少,所以在進行聽力調查中,我們發現有好多學生有“有些字詞半懂不懂”,“因顧慮這些字詞而錯過了其他的內容”等現象。因此,擴大學生的生字詞積累迫在眉睫。
語文教學中聽力的訓練,要根據學生在聽力理解中所面臨的困難,有針對性地進行聽力教學工作。筆者認為,除了擴大學生生字詞量外,教師還應有計劃地揉合進聽力技巧和策略的培訓,幫助學生掌握何種情況下如何使用適當的技巧和策略,以實現最大程度的聽力理解。人的記憶包括三個階段:感覺記憶―短時記憶―長時記憶。聽懂只是感覺記憶階段。如果不能把感覺記憶的信息及時轉入短時記憶進而進人長時記憶,這些信息就會被遺忘。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我們在聽力訓練過程中要使學生養成好的學習習慣,邊聽邊記,這也是學習、工作的需要。聽力技能和策略的獲得主要依賴于教師教學中大量的實踐和積累,教師如能在這方面有意識、有步驟地加以訓練和開發,那么學生的聽力理解水平會迅速提高。
以上是對聽力理解的重要性以及影響聽力理解的一些因素進行了闡述,并針對性地總結出了一些提高聽力技能的方法。但是無論使用什么樣的訓練方法,聽力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須不斷地積累語言知識,反復練習,大量實踐,培養所學語言的語感,只有這樣才能完成教學任務,營造一個良好的教學氛圍,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柏步芳.語文教學面臨的問題及對策[J]. 教育,2009(32)
[3]語言學百科詞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3
[4]W.F.麥基[加:語言教學分析[M].北京:北京語言學出版社,1990
[5]楊惠元.漢語聽力說話教學法[M].北京:北京語言學出版社,1996
1.2學習焦慮心理學習自控力是學生在中學階段需要不斷發展的一項重要的能力.相對小學階段而言,中學階段在學習上的管制、監督相對比較自由,老師不會再像小學階段對學生的學習行為進行密切的關注和管理,學生在學習上更多的靠自己的自我管理.再加上青春期是中學生的第二個叛逆期,成人感意識再次增強,心理上會出現劇烈的矛盾狀態,這兩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下,會影響學生在學習自控力的發展水平,部分學生能夠在經受身心的劇烈波動的同時,有效的規劃自己的學習,合理的安排各門學科的學習時間,自覺調整學習和娛樂的比例,具有較為理性、合理的時間管理觀念.與此同時,也有一部分學生因缺乏學習的自控能力而出現學習問題.學習自控力的缺失主要表現為兩方面,一方面表現為在各門學科的時間和精力的投入上,個體無法合理的進行規劃.有些學生會有偏科現象,喜歡某幾門課而討厭其它的課程,這種偏科的心理狀態導致學生在做作業和復習方面,會不自覺的將重心放在自己喜歡上的學科,最后才考慮自己的所不喜歡的科目.這種失調的時間管理行為會影響學生的復習質量,導致學生在臨近考試時對弱科的復習不到位,出現焦慮情緒,擔心考試發揮不好.另一方面表現為禁不住外界的誘惑.當前社會上的娛樂活動的數量在不斷的增加,各種網絡游戲、影視節目琳瑯滿目,面對如此充滿誘惑的社會環境,有些中學生抵擋不住誘惑,迷上了電子產品或網絡游戲等,而不能合理的安排時間投入到學習中去.這種失調的時間管理習慣導致學生在面臨即將到來的考試出現手足無措的現象,不知從何處開始著手復習,再加上有的學生受外界的期望值較高,在這種外界壓力下,焦慮情緒會更加的突出.這種由學習焦慮導致的學習成績下降問題在學校中不在少數,是學生群體中一直存在的主要學習問題之一.
1.3學習挫敗感體驗強烈中學階段與小學階段之間無論在學習的內容上還是在學習的難度上都有很大的不同.中學階段的學習內容明顯增多,且知識比較冗雜,學習難度上也不斷增大,尤其在理科科目上體現的更為明顯.學習適應成為考量學生學習水平的重要內容,而學習策略上的適應是其重要的一項.在小學階段,需要掌握的學習策略較為單一,且大多數情況都是由老師手把手的教導下進行的;到了中學階段,學習空間變得自由,而學業難度不斷加大,學生面臨著學習策略的自我調整.部分學生尚未轉變學習觀念,在學習方法上仍沿用之前一些基本的學習策略,不能適時適地的調整學習策略,進行合理的規劃,導致成績的不理想,覺得入不敷出,出現明顯的挫敗心理.該類學生覺得自己的付出沒有得到回報,對學業逐漸喪失信心,如果受挫的次數增多,就有可能演變為對學習的無能感,默認了自己的學習處境,不再繼續努力.
2影響學生不良學習心理的家庭教育因素
2.1家庭的教育觀念家庭教育觀念是指家庭中父母所秉持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它是指導、教育孩子如何對待學習、如何處理學習與其它活動關系的重要思想支撐.當前我國很多家長都秉持著傳統意義上的學習教育觀念,具體表現為:(1)“學習是唯一的出路”.很多家長,尤其是出身農村的父母,對孩子的學習尤為看重,將讀書、學習視為孩子出人頭地的重要渠道,對孩子的學習成績尤為重視.這種過于激進的教育觀念不斷的滲透到孩子的思想觀念中,在孩子的思想中建立起了偏激的學習觀念,孩子希望通過學習來滿足父母的要求,在這種觀念的趨勢下,無形中給孩子帶來了極大的心理負擔,孩子在學習時沒有發展出對學習本身的興趣,更多的是一種工具,體驗不到學習過程所帶來的快樂,一心只想取得優異的成績,導致心理異常的敏感,害怕考試失利,這種對考試的擔心在臨近考試時尤為的強烈,尤其是隨著課業壓力的增大,孩子無力應付時,會體驗到更為強烈的焦慮情緒,一方面影響了正常的發揮,同時也影響了孩子的身心健康(2)“學習不好,就不是好孩子”.當前很多父母用學習成績的優劣作為評價孩子的重要標準,認為學習成績優秀的孩子,就是好孩子,學習差的孩子,就是壞孩子.有些父母甚至教育孩子不要跟學習差的孩子一起玩,擔心被帶壞.這種用成績優劣來評價學生的觀念導致部分差生產生自卑心理,覺得自己低人一等,并因此自暴自棄,喪失了學習的動力,有的甚至因此而產生了錯誤的、不利于身心健康的自我觀念,影響了其它方面的發展(3)“不打不成器”.從古至今,我國傳統文化在教育方面始終沿襲了一個觀念,即“嚴師出高徒”,認為對學生要嚴格要求,才能培養出優秀的人才,這種教學育人的嚴謹態度確實有利于學生培養起良好的學習習慣,取得優異的成績.然而這種觀念滲透在一些家庭中,就演變成了父母對孩子的各種過高的要求,父母為了將孩子培養成才,會通過說教、懲罰、甚至體罰等方式讓孩子吸取教訓.孩子在這種過于激烈的說教、責罰下,逼迫自己努力學習,來迎合父母的期望.這種教育方式下培養起來的學生并不會體驗到學習所帶來的快樂,帶來的更多的是負擔.此外并不是每個學生都能在學業上成績優秀,受先天智力因素的影響,有些學生在學習上的領悟能力比較低,其成績可能始終維持在一般水平上,學生在這種理想和現實的落差下,內心會產生很大的失落感和壓迫感.由于這部分學生所持有的學習動機皆為滿足父母的要求,對學習沒有培養起應有的興趣,使得學生在應對學業上的困難較為被動,這種低水平的學習能力與父母的高要求共同作用下,使得學生對學習出現矛盾心理,開始對學習表現出阻抗,不斷發展下去,就演變為我們常見到的厭學問題.
2.2家庭的教養方式常見的家庭教養方式共有三種:溺愛型、專制型、民主型.溺愛型的父母基本包辦了孩子日常的衣食住行活動,忽視了孩子的自主行動能力,過分保護下,孩子沒有培養起應該具有的自主性,無力應付生活中出現的困難和挑戰;專制型的父母最突出的特點是為孩子做決定,并強制孩子服從,這種父母將自己的意見凌駕在孩子之上,忽視了孩子個人的想法.由于過分忽視孩子的感受,導致孩子無法順從自己內心的想法,不能發展出自己的個人興趣,生活狀態較為被動.民主型的父母是最為合格的一類,他們能夠與孩子建立安全、自由、充滿人性關愛的關系,既能在生活中發展出作為父母應該有的權威的一面,同時也能設身處地的去理解、尊重孩子,并鼓勵其自主活動.這類父母撫養下的孩子能夠自主的依照自己的興趣活動,在學業上能夠自由的進行探索、研究,能夠合理的分配、管理自己的學習,并能在學習中不斷獲取經驗,不斷取得進步.
2.3家長文化程度水平文化程度基本能反映一個人知識素養,文化程度高者,無論在知識的積累上還是在抽象的認知、情感的發展上,都達到了一定的層次;而文化程度較低的人看待事物的眼光往往較為局限,其觀念、想法更新的也比較慢,相對而言,在基本知識素養上要低一些.作為家庭的第一任老師,父母在文化程度上的不同,對孩子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等方面都會存在很多的差異.有研究顯示,父母均為大學文化程度,其優秀學生在所有優秀學生中占的比例高于50%,而差生占的比例低于10%.這些研究表明,文化程度越高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方式上要優于文化程度較低的父母.
3對策與建議
3.1及時更新、調整家庭教育理念教育理念是指導父母如何教育子女的一個方向標,是否具有合情、合理、又有效的教育理念,關系著孩子在初期的發展方向及發展特點,這種影響甚至會遷延到成人.在眾多教育理念中,我覺得需要重點考慮以下幾點:(1)要重視以德育人.以德育人要求父母要學會以充滿關愛的態度去理解孩子的需要,從人性的角度去認識孩子的各個方面,包括優點和缺點;以德育人要求父母要學會通過充滿人性關懷的方式來指導、教育孩子,一方面做到以理服人,同時也能得到孩子的友善接納.總體上德育要求父母要擺正自己在整個家庭中的角色,不能高高在上,無視孩子,也不能委曲求全,過分遷就孩子,需要父母掌握好“度”的問題(2)要尊重孩子心理發展的個體差異.受先天因素的影響,每個孩子的心理發展的速度和水平都存在一定的差異,心智化程度各有不同.家長要及時發現并理解、接納這種差異,不能以高于孩子心理發展水平的要求去教導孩子,要尊重“慢熱”孩子的心理特點,給予孩子一定的發展緩沖時間,以其自身的發展速度去成長.成績優異固然是每個家長對孩子的一個慣有的期望,但切勿無視個體差異,而強求孩子不斷給自己超負荷的心理壓力,去追求難度系數超出正常接受水平的奮斗目標.父母要保持足夠的耐心去陪伴孩子成長、發展(3)要允許孩子有犯錯的機會.犯錯,幾乎是每個人在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對于中學生,這種犯錯的幾率可能相對會比較高一點,父母在孩子犯錯時,不能以責備的態度去訓斥孩子,而要有耐心的去傾聽孩子在犯錯時的感受,陪伴孩子一起去面對錯誤,給予孩子強大的心理支持.孩子在犯錯時內心會有很大的愧疚和不安,家長的支持顯得尤為重要,在父母支持而不是責備的態度下,孩子能有勇氣去正視自己所犯的錯誤,而不是逃避或悔恨.
1、 前言
聽力理解體系的運用涉及兩類知識:語言知識和非語言知識(或叫百科知識)。心理學家通過長時間的觀察與研究發現,人們在進行聽力理解時都是先通過聽覺器官接收來自外部的語言信息,然后把接收到的語言信息與大腦中已儲存的知識與經驗相聯系,據知識經驗對接收的信息進行判斷、篩選與重構,產生聯想,從而推導出說話者的真正意圖,即理解。圖式理論(schema theory),作為一種新發展起來的認知語言學理論,針對更具特點的英語新聞聽力教學,有助于幫助學生將語言知識和非語言知識系統有機地結合起來,合理地進行聽力理解 。
2、關于圖式理論
圖式理論是認知心家用以解釋心理過程的一種理論。圖式理論的主要論點是:人們在理解新事物的時候,需要將新事物與已知的概念、過去的經歷,即背景知識,聯系起來。對新事物的理解和解釋取決于頭腦中已存在的圖式,輸入的信息必須與這些圖式相吻合。圖式理論認為,來自外界的各種刺激反復作用于人的感知器官,最終會在大腦中留下痕跡,這種痕跡就像一幅幅圖片保留在記憶中。這些圖片的規模不一,層次也不相同,但它們之間卻是相互聯系的。圖式理論的和圖式的廣泛應用使學者們從根本上改變了以往對語言理解的傳統看法。
圖式理論對新聞聽力理解的作用:
一是圖式理論對新聞聽力理解認識的指導作用。在解釋聽力理解過程中,圖式理論強調兩種基本方式:細節到整體和整體到細節的處理方式。細節到整體指先由細節(如一個單詞,詞組或意群)上升到語句水平,再過渡到語篇整體理解。這種方式能使聽者注意到新信息和與所預期的內容不相符的信息。整體到細節的方式首先是總體理解,先聽主旨然后再注意細節。這種方式能加速信息的吸收和同化,有助于聽者消除歧義,在輸入的信息有不同解釋時做出選擇。這個方式能培養聽者對語境和語調進行推測判斷的能力。這兩種方式在聽力理解過程中是相輔相成的。
二是圖式知識對新聞聽力理解的預測作用 。 預測是指聽者在聽的過程中,根據己有的信息對即將聽到的內容進行預測。若預測被證實,其內容則易于理解,若預測未被證實,說明聽者的預測出現偏差,則會刺激聽者修正偏差,并提高聽的興趣。
圖式集合了有關某一特定事物的具體構成知識,為聽者理解話語做好了積極的準備工作。聽力材料提供的有限信,會激活聽者頭腦中的相關圖式,當圖式被激活后,聽者對即將要聽到的內容會產生一種預期,產生許多聯想,從而擴展信息量。
3、新聞聽力材料的特點及新聞聽力教學的難點
3.1、新聞聽力材料的特點
一是詞匯。新聞報道的內容涉及面廣,幾乎涵蓋了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科學等社會各個方面,因此新聞使用的詞匯相當豐富,新詞也層出不窮。專有名詞和地名的大量出現也是新聞詞匯的一大特點。由于新聞報道的需要,新聞中會出現國名、地名、人名、機構或者組織的縮略詞。這些詞匯超出了學生平時學習積累的范圍。如果不熟悉新聞報道中的詞匯,就會對聽力理解形成障礙。
二是句式。新聞報道由于受到時間的緊迫性,所以一般篇幅簡短,便于迅速及時的報道新聞事實,語言要生動簡潔。新聞的報道大多采取高度擴展的簡單句,采用同位語、介詞短語、分詞短語等將豐富的信息壓縮在有限的篇章中,句子結構緊湊。這樣的句式結構更適于閱讀,而對聽力理解來說則具有一定的難度。
三是結構。新聞報道一般采用“倒金字塔”結構,即把新聞中最重要的五個W(who, what, when, where and why)和一個H(how)頭重腳輕地安排,把新聞的和結論置于全文的第一個句子,這個句子被稱為新聞導語( the news lead),然后按照事實的重要性以遞減的順序來安排,從小到大,突出最重要、最新的事實,所以聽懂新聞的最前面對了解全部內容很重要。
3.2、新聞聽力教學中的難點
一是新聞涉及的面廣,包含的詞匯量大,而且專業詞匯和專有名稱多,其中不少詞匯還滲透著不同文化的隱含意義和歷史意義,增加了學生理解的難度。
二是新聞不同其他一般材料,它固定格式多,長句多,虛詞多,縮略詞多,學生在理解的過程中由于缺乏語境,理解就很困難。
三是新聞播音的語速比日常會話的語速快,篇幅短,包含的信息量大,而且聽者完全是被動的,既不能自動調節速度,也不能讓播音員重復,這就給學生的理解帶來了很大的困難。
4、圖式理論在新聞聽力教學中的應用
4.1 引導圖式的推出
學生已有圖式是聽力理解的前提條件,要想正確地理解聽力內容,必須激活已有圖式。在聽力理解過程中學生不能正確地激活與材料相應的圖式,是因為在材料中沒有充足的線索,或學生大腦中沒有與材料相關的圖式。那么通過什么方法才能激活與聽力材料相關的已有圖式?這就涉及到圖式的激活程序,教師在訓練學生聽力時應發揮重要作用,那就是在說話者(聽力材料)與聽話者(學生)之間充當“牽線搭橋人”的角色,設法使聽力內容同學生已有圖式有機地聯系起來,幫助和引導學生搭起一座從已有圖式通向新圖式(對材料內容的正確理解)之間的橋梁。我們把這種具有激活功能的程序稱作“引導圖式”,如果說教師是“搭橋人”,那么這個橋梁就是引導圖式。
4.2 引導圖式的構建
學生頭腦中的圖式是有限的,因此教師需要幫助學生建立新的圖式,使之更為豐富。為了幫助學生建立新的圖式,教師可以在聽前,即開始語言活動之前,讓學生通過課程資源或圖書館資源等預先收集與新聞聽力材料主題相關的背景知識。教師也可以通過講解特定的文化特征,為學生提供背景知識,幫助學生建立新的圖式。根據圖式理論,學習者原有的背景知識越多,理解聽力材料就會越容易。因此,在英語新聞聽力教學中,教師應在聽前導入階段適當地向學生介紹與聽力材料相關的背景知識,幫助學生建立新的圖式,進而使學生為理解材料內容提前做好知識鋪墊和心理準備。例如,在聽 “Sports and Drugs”中的“The Downfall of Ben Johnson”內容時,事先只有很少一部分學生知道Ben Johnson是一個與Carl Lewis并駕齊驅的短跑健將,幾乎更沒有人知道他曾經因服用違禁藥品而被禁賽的背景情況。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可以通過PPT等形式向學生介紹有關Ben Johnson的相關情況,甚至可以通過網絡資源為學生播放Ben Johnson在比賽中的實況錄像以及他被禁賽的資料片。一旦學生在大腦中建立了這些新的圖式,就能更好地理解所聽內容。
4.3 引導圖式在理解過程中的作用
通過以上各類引導圖式,詞匯網、問題鏈、圖、語義圖的構建以及它們的特點來看,引導圖式在聽力理解過程中所起的作用顯而易見。在聽的初始階段,由于學生對聽力材料處于一種完全陌生的狀態,對于說話者的聲音特點、頻率、語速的快慢、材料的長短以及文體的特點(如新聞、科技文章等)一無所知,這使得學生心理難免會產生緊張、焦慮,而引導圖式的構建能夠盡快幫助學生建立對材料的整體認知,消除緊張、焦慮的心理狀態,增強自信心,以輕松積極的心態來聽錄音材料。
5 結論
聽力理解是個經過創造性思維活動重新組合語言的活動,是一個重建與我們原有知識結構和己獲取的舊信息相吻合的新信息過程。圖式在新聞聽力教學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通過聽者頭腦中已有的圖式與接收到的新信息之間的相互作用,有效地促進了聽力理解,進而優化了英語新聞聽力教學。
參考文獻:
[1]陳風華.圖式理論提高大學英語聽力教學效果的策略研究[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9,(4).
[2]陳鳳.試析大學英語聽力理解中的圖式激活[J].牡丹江學院學報,2009,(1).
[3]高萍.圖式理論在大學英語聽力教學中的應用[J].陜西教育(高教版),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