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截蠟燭教學設計匯總十篇

時間:2022-07-24 07:53:39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半截蠟燭教學設計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半截蠟燭教學設計

篇(1)

課文主要記敘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伯諾德母子三人為保住藏在蠟燭中的情報,在危急關頭與敵人斗爭的故事,贊揚了他們的機智勇敢。故事以半截蠟燭為線索,層層推進,一波三折,扣人心弦。文中對伯諾德母子三人動作、語言的刻畫特別細膩。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文本危急、緊張的情節,初步學習通過對代表性事物的反復描繪來營造氛圍的寫作手法。

2.抓住人物動作、語言,揣摩人物內心活動,并能準確生動地加以描述。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整體感知內容

1.說說這半截蠟燭的特殊之處。

2.學生瀏覽第三至第七自然段,看看伯諾德夫人一家為了保護半截蠟燭中的情報想了哪些辦法,試著用簡潔的語言概括。

二、揣摩內心,開展語言實踐

(一)感悟伯諾德夫人的機智勇敢

1.導學伯諾德夫人的表現。

出示自學要求:請同學們靜心默讀課文第三自然段,圈畫出讓你感受到伯諾德夫人的機智、勇敢的詞或句,好好地讀讀體會。

2.交流。

出示:她看著兩個臉色蒼白的孩子,急忙從廚房取出一盞油燈放在桌上,“瞧,先生們,這盞燈亮些。”說著,輕輕把蠟燭吹熄。

(1)先看伯諾德夫人是怎么做的,找出兩個看似矛盾的表示動作的詞——“急忙取”、“輕輕地吹”。

(2)伯諾德夫人急忙取出油燈是因為什么,讓學生聯系課文說一說伯諾德夫人的內心想法。(學生默讀第三自然段,交流)

(3)既然情況危急,伯諾德夫人又為什么是輕輕把蠟燭吹熄,讓學生說出伯諾德夫人的內心獨白。

出示:瞧,先生們,這盞燈亮些。

師:伯諾德夫人只說一句話。她是怎樣說這句話的呢?我們來細細品味一下,你覺得讀這句話時應該強調什么字眼,為什么?

交流,朗讀,指導。

伯諾德夫人說這句話時該是什么語氣呢?比較中體會。

出示:

①瞧,先生們,這盞燈亮些。

②瞧,先……先……先生們,這……這……這盞燈……亮……些。

③瞧,先生們,這盞燈亮些!(將句號改成了感嘆號)

交流感悟。

3.師:同學們很會學習,通過兩個孩子“臉色蒼白”的神態和伯諾德夫人“急忙取燈”、“輕輕吹熄”的動作體會到她的內心緊張;通過她的語言又發現她表現得十分鎮定,從而體會到她復雜的內心世界。是啊,這就是我們的伯諾德夫人,明明心急如焚,表現得卻是如此鎮定。

(二)感悟杰克的機智勇敢

1.師: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了,半截蠟燭越來越短,一家三口的性命危在旦夕,這個時候是誰站了出來呢——杰克。在這危急關頭,我們看看杰克是怎樣做的,怎么說的。你從中體會到什么?請同學們靜心默讀第五自然段,圈畫出杰克的語言、動作,讀一讀,細細體會。

2.學生默讀,寫下自己的閱讀感受。

3.交流。

出示: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這時候,大兒子杰克慢慢地站起來……他從容地搬回一捆木柴,生了火,默默地坐著。

(1)你抓住了哪些關鍵詞,說說自己的體會。

(2)想一想:如果你是杰克,你能說一說杰克當時復雜的內心活動嗎。

(3)分角色朗讀這段話,感受人物復雜的內心世界。

(三)環境襯托,感受緊張

出示:燭焰搖曳,發出微弱的光。此時此刻,它仿佛成了屋子里最可怕的東西。

1.這是一段環境描寫,讀出這段環境描寫帶給你的感受。

2.在這生死攸關的時刻,伯諾德夫人一家三口分別會想些什么?

出示:

伯諾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她仿佛看到德軍那幾雙餓狼般的眼睛正盯在越來越短的蠟燭上。伯諾德夫人心想:________。

杰克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她仿佛看到德軍那幾雙餓狼般的眼睛正盯在越來越短的蠟燭上。杰克心想:________。

杰奎琳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她仿佛看到德軍那幾雙餓狼般的眼睛正盯在越來越短的蠟燭上。杰奎琳心想:________。

3.組織交流。

(四)展開想象,揣摩心理

剛才在學伯諾德夫人和杰克那兩部分內容時,我們主要是通過抓住人物的動作、語言去揣摩人物內心的想法,發現文章表達得很精彩。接下來就請同學們自己朗讀課文第六、第七自然段,注意小女兒杰奎琳的動作、語言,并聯系課文去猜猜她當時會怎么想,完成填空。

出示:

杰奎琳的心也提到了嗓子眼,她想:________。于是,她嬌聲地對德國人說道:“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樓上黑,我可以拿一盞燈上樓睡覺嗎?”少校瞧了瞧這位可愛的小姑娘,說:“當然可以。我家也有一個你這么大的小女兒。”杰奎琳聽了,默默地想到:________。她鎮定地把燭臺端起來,她又想:________。她向幾位軍官道過晚安,上樓去了。

1.學生交流。

2.總結文章的表達方式。

三、遷移鞏固,內化寫作方法

出示:正當她踏上最后一級樓梯時,蠟燭熄滅了。

師:這樣的結尾留給人們無限的想象空間,故事似乎結束又未結束,人們的心還懸在半空,危機真正過去了嗎?還會發生什么樣的故事呢?記得曹文軒先生曾說過,好的小說就在于結尾是“留有懸念”的,它會吸引著你不斷地閱讀、不斷地揣摩……我想,這篇文章的結尾也是如此,它戛然而止的時候,故事的敘述者便成了“你”“我”“他”,我們可以一起來續寫這精彩的故事。

總評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學中要教會學生熟練地運用母語進行交際,最為基礎的則是說話,這是與他人交流思想、表達情感的一個主要途徑。因此,語文教學中應重視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在《半截蠟燭》的教學過程中,教者注重引導學生抓住人物的語言、動作,揣摩人物的內心,進行語言實踐。在體會伯諾德夫人的機智勇敢時,引導學生先找出伯諾德夫人的動作;再圍繞“急忙取”和“輕輕吹”這組看似矛盾的動詞,細細體會伯諾德夫人的內心活動;最后在品讀中感悟,在感悟中表達。在引導學生體會伯諾德夫人的語言時,以教材為依據,引導學生大膽地說出自己獨特的體悟與感受,使課堂成為學生彰顯個性的舞臺。同時,抓標點符號的不同用法,感悟句意,辨明語氣,引導學生走進人物的內心,在語言、思維、情感的流淌之間實現了師生與文本的“視界融合”。

篇(2)

《半截蠟燭》這篇課文是江蘇鳳凰教育出版社義務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六年級下冊第二單元中的第二課,根據教材編排,本單元為“正義必勝”課文,本課教學要求為: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2、學會本課的7個生字,兩條綠線中的2個字只是不寫。理解有生字組成的詞語;3、說一說伯諾德夫人一家人在危機關頭是怎樣與德軍周旋的;4、體會伯諾德夫人一家人在險境中的動作、神態、語言以及心理活動,感悟他們在與敵人斗爭是的沉著、勇敢和機智,學習他們熱愛祖國的精神,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

根據教材的編排和本課的教學要求,我在教學《半截蠟燭》第一課時是這樣設計的:1、教學目標:1)認讀本課生字新詞,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2)理清文章線索。2、教學過程:1)用二戰中故事導入,板書課題;2)學生根據課題質疑;3)出示學習目標;4)自學課文生字新詞并展示;5)在讀課文,理清課文線索;6)學習課文第1、2自然段;7)課堂總結;8)達標監測。

根據我的教學設計,通過走進課堂實際的教學,從中領悟出了幾點思考:

1、注重課堂模式的完整性,抓模式的開放性。課堂在于學生“四能”的培養,從本課的教學中可以看出,學生課題就是一個讓學生敢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隨后則學生通過課文的理解、分析去解決課題中所提出的問題,而不能一致追求課堂模式的完整性,從而去出示學習目標。這樣,課堂顯得知識脫節,轉折,體現不出環環相扣,讓學生無從下手。

篇(3)

新課標下的語文課堂教學,越發重視體現和發揮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課前預習已成為語文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豐富的網上資源為學生預習提供了多方位、多層次、多角度、圖文并茂的文獻知識,拓寬了語文教學的空間。

實踐中,高年級的教師往往將單純的課前預習助推為“閱讀式預習”。學生通過網絡查找與本文有關的資料,如作者簡介、原著或同一作者其他作品,各種知識背景資料一應俱全,方便快捷。筆者在教學《大自然的文字》時,要求學生搜集有關圖片、文字資料,做好預習工作。有些學生在家長的幫助下,將厚厚的資料分門別類羅列整合,其豐富性大大超出筆者的想象。

如學了《黃山奇松》《黃果樹瀑布》《莫高窟》等課文后,教師會讓學生收集資料,結合課文內容向家長、朋友介紹風光美景,或制作一些宣傳卡片,或讓學生做小導游,來介紹祖國的壯美山河與燦爛文化。信息技術這片豐腴的土壤,彌補了教材及資料的不足,讓學生有大量的探究空間,在利用網絡搜集信息解決問題和鞏固知識的同時,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學生在學了《天火之謎》《諾貝爾》《厄運打不垮的信念》等課文后,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網絡渠道搜集資料,會自覺向父母、家人、朋友等介紹這些人物的優秀品質和感人事跡。

2 利用信息技術挖掘學生語文學習的深度

2.1 情境創設引導學生個性化體驗

在語文課中,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能再現文本情境,啟發學生對表象進行分析、綜合、概括,使其思維向深層發展,教學過程也呈現出情景交融、形聲并茂、生動活潑的精彩。

在指導學習《半截蠟燭》中“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蠟燭越來越短,此時燭焰搖曳,發出微弱的光,此時此刻,它仿佛成了……越來越短的蠟燭上”這段文字時,筆者先提問:同學們,如果此時我們要給這個畫面配上音樂,你會選擇怎樣的聲響。繼而課件出現時鐘“滴答滴答”的聲響,怦怦的強烈心跳聲,德國士兵猙獰的笑聲,燭焰搖曳……這些聲光電的場景交織在一起,帶來了強烈的感光刺激。此情此景,讓學生如臨其境,對于這段文字的理解呈現出各種個性化的體驗。有的說這燭焰搖曳,恐怖讓人窒息,這滴答聲是死神的腳步,讓空氣變得凝固了;有的說燭焰搖曳,自己緊張的心快要跳出來了,此時,伯諾德母子三人好像已經聞到了鮮血的腥味。緊接著,筆者又讓學生設想:如果要來個鏡頭特寫,你的鏡頭會捕捉些什么呢?在學生回答后,筆者利用課件展示這樣的場景:燭焰搖曳,飄飄悠悠,暗淡的燭光中,一雙餓狼般的眼睛閃著兇光,蠟燭越來越短……畫面交替,不斷聚焦,學生都覺得此時此刻,它哪里是半截蠟燭呀,它是世界上最可怕的東西。此時,筆者又拋出這樣一個問題:那搖曳的燭光就像什么?學生說像一枚定時炸彈,隨時都會爆炸,這蠟燭就是一把把手槍。那令人窒息的緊張在教室中彌散開來。通過多媒體課件創設情境,學生真切地感受著伯諾德夫人一家無畏的革命獻身精神,深深地被他們一家的崇高精神折服。

2.2 整合資源指導學生合作探究

利用網絡教材提供的影片、圖片、文字資料,自己去解決問題。教學中,筆者采集制作了生動的畫面、優美的音樂,把學生帶進真實的生動的生活場景。在觀看了大量的有關西湖的圖片后,先讓學生對照圖片閱讀課文,感受文字,描繪文字背后的畫面,再呈現整理的文字資料,有文人墨客贊美西湖的詩篇,有西湖的歷史、傳說、風俗等人文景觀,讓學生再次感悟文字。這種閱讀方式,將閱讀與感受、體驗結合在一起,把閱讀的觸角伸向更廣闊的空間,為學生探索解決問題打開了方便之門。學生通過如此真切的閱讀,對問題已經有了初步的認識,心中已經有了語言和情感的積累。這時,筆者組織學生圍繞自己研究的問題進行精讀品悟,在精讀品味中注意引導學生之間進行交流并及時點撥。

2.3 架設平臺提升學生表達能力

《麋鹿》一課教師設計在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練習有感情朗讀課文的基礎上,依據教材內容,結合自己課前收集資料、課后查找的網上資料,播放大豐麋鹿自然保護區的麋鹿群活動場面,讓學生或以導游的身份,或以游人的身份,介紹麋鹿。這一教學設計把個體學習、小組學習、班級學習有機地融為一體,借助信息技術進行的說話訓練豐富了學生的語言,得到了語感的訓練,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培養了學生多方面的語文學習能力。

篇(4)

想象是什么,心理學上指在知覺材料的基礎上,經過新的配合而創造出新形象的心理過程。擁有合理豐富的想象可以幫助我們閱讀深入理解,也可以給我們的作文增光添彩。小學生正處于想象活躍時期,如果老師能正確引導,孩子們的想象力一定能提高。在實際教學中,我嘗試挖掘每篇課文的想象點,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一、\用留白,激發想象

“留白”的美學價值便是給人留下思考和想象的空間,也叫“藝術空白美”,通常會有“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效果。因此,我嘗試抓住課文中的留白進行教學,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如,人教版五年級下冊《金色的魚鉤》一課,有這樣一句話:“我,我早就吃過了。看到碗里還沒吃干凈,扔了怪可惜的……”此處出現了省略號,我們可以利用此處的留白來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先讓學生閱讀,體會這句話所隱含的思想動態。接著觀看課文插圖,設身處地想象人物當時的心情、語言。經過這樣的教學,學生體會到老班長的尷尬,沒有食物要故意掩飾的苦心。學生說出:“我怕浪費了”。我又讓學生再讀其他與此關聯的段落,進一步引導,學生還會說“別往心里去,沒事”。此時,學生已經可以體會到老班長默默奉獻、舍己為人的品格。用想象填充“留白”不僅有助于理解課文,而且培養了學生的寫作能力。

二、抓住續寫,擴充想象

續寫,指從原文出發,遵循原文的思路,對于原延伸。學生在續寫時,他們發揮想象力的空間更大,因此,抓住續寫的機會,擴充內容,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如,五年級下冊《半截蠟燭》結尾句子“杰奎琳慢慢端著蠟燭走上樓去。在踏上最后一級樓梯時,蠟燭熄滅了。”讓學生展開想象,敘說后來會發生什么?剛開始時學生說:“德國的軍官走了”還只是局限于文本中的人物。后來,我提示學生,這個蠟燭有什么特殊的意義?讓學生從文中的人物跳出來,把注意力放在出現的重要物品上,再擴充想象。這個問題可謂是“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的思路馬上被打開了!有些學生說:“蠟燭里的小金屬管得以保存完好,這個非常重要的秘密沒有被德國佬發現。”有些學生說:“伯諾德夫人一家將想盡辦法繼續保護這個秘密。”還有些學生想得更好:“星期二終于來到了,米德叔叔按約定時間到來了,拿走了這個蠟燭”。學生在老師的點撥下進行了合情合理的想象,寫出了精彩的續寫,這些都是學生想象力提高的表現。可見,這樣的續寫過程充分培養了學生的想象力。

三、表演體驗、創造想象

小學生的思維特點――最開始是具體形象、動作和原有知識緊密相連的,而后才能逐步轉化為大腦的內部運動。根據小學生思維方式的特點,我利用模擬表演來創設情境,揣摩人物。這樣的教學設計下,學生異常活躍,參與積極性特別高,同時這也激發了學生的創造想象力。

如,五年級下冊《晏子使楚》一課,這是一節以經典的歷史故事為背景的課文,因此,在教學中我設計了“課本劇”表演。首先,在課堂上先讓學生理清課文的脈絡,初步感知人物。接著,讓學生結合課文插圖,說說人物特點。最后,讓學生表演。學生發揮想象,讓歷史重現。表演前,我會提示學生,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很重要,比如晏子理直氣壯地說,要表現得不卑不亢,而楚王的三次笑則各有特點“冷笑”“賠笑”“笑嘻嘻”,要表現出楚王由傲慢無禮到自愧不如的變化。武士、大臣們又會怎么說、怎么做。這些提示,無疑是給孩子們提供一把想象的鑰匙。學生的表演越來越精彩,說明他在創作的過程中使用的想象越來越多。這種基于文本又超越文本的表演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四、學習語用、再創想象

篇(5)

一、列舉虛假無益的問題

1.思維得到啟迪了嗎

教學《天鵝的故事》時,教師展開連珠炮似的追問:老天鵝是怎樣破冰的?從這些動詞中,你感受到什么?你能想象老天鵝心中是怎樣想的嗎?如果有年輕天鵝問起,老天鵝會怎樣回答?思考作為讀者,你會怎樣夸贊老天鵝?學生被教師一連串的追問壓得喘不過氣來,思維空間也被教師無形填滿,教學效果也就可想而知。

2.訓練得到落實了嗎

教學《生命橋》時,教師有意識地安排了多個語言文字的訓練點:圈畫動詞,按照羚羊逃生的動作復述課文內容,設計老羚羊和年輕羚羊的真情告白,以年輕羚羊和讀者的角色分別進行告白,為老羚羊撰寫頒獎詞。這樣的設計一味地求多求全,缺失統一的主題,學生如同被趕上架子的鴨子,無所適從。

3.情感得到激發了嗎

教學《永遠的白衣戰士》,教師要求學生在默讀課文的基礎上,思考:哪些語言打動了你;為什么會打動讀者的心;從這些語言中,你能體會到什么;你想對葉欣說些什么。文本的字里行間充滿了深情,而教師卻以機械僵硬的問題引領學生走進文本,學生能有多少感動就不難想象了。

二、叩問理念缺失的緣由

之所以出現上述現象,筆者以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1.偏離主旨的文本解讀

文本解讀出現偏差的原因首先在于沒有依據課程標準的理念遴選合適的語言訓練點,教師一廂情愿的設計脫離學生認知和能力的實際,造成教學設計的脫軌;其次是文本價值取向發生偏離,教師沒有把握文本的主題思想,使得課堂偏離了應有的方向。

2.混淆不清的角色定位

閱讀教學是師生雙方圍繞教材文本進行思維交融、思想碰撞的過程,其間既要強化學生閱讀主體的地位,也不能忽視教師的主導作用。一旦有失偏頗,就會形成要么教師挑起大梁,使得課堂成為教師的獨角戲;要么學生天馬行空、肆意發揮,走上不必要的彎路。因而,只有明確師生雙方各自的角色和作用,才能確保課堂健康有序的發展。

3.紊亂無序的設計層次

教學設計的層次性是提升閱讀教學藝術性的重要途徑,同時也是基于學生實際的綜合考量。課堂教學只有在不同層次中有序推進,才能讓學生經歷由淺入深的思維過程。這種秩序一旦被打破,學生的學習思路必定陷入一種無序的狀態中,不知其然,更不知其所以然,最終導致學無所獲。

三、探尋行之有效的策略

1.基礎: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和諧共生

語文新課程標準再次強調:語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這一理念的提出,是對傳統教學中過于強調工具性的撥亂反正,凸顯語文學科的靈動和情韻。工具性是語文之本,而人文性是語文之魂,兩者彼此交融,和諧共生。沒有工具性的人文性是空無軀殼的孤魂野鬼,沒有人文性的工具性是缺失意蘊的僵硬符號。因而,閱讀教學中的引導,教師切不可有失偏頗,造成語文教學方向的偏離。如,在教學《半截蠟燭》時,教師引導學生體會伯納德夫人的冷靜機智,抓住伯納德夫人所說的 “瞧!先生們,這盞燈亮些”進行品析。教師讓學生猜想伯納德夫人說這句話時,應該將重音落在哪個字上。學生依據當時的情境,說出了各種不同的答案。每個答案學生都言之有理,都起到轉移德國軍官注意力的作用。這樣的引導既讓學生體悟文字的弦外之音,同時也訓練了學生的朗讀能力,實現了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

2.關鍵:思維體驗的強化落實

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離不開自身思維體驗的過程。在閱讀教學中,體驗從何而來?首先來自對文本的朗讀。文本語言中蘊含的思想、情愫以及語言本身的精妙唯有通過不斷的朗讀才能被讀者所吸收。其次是依托文本,合理想象。文本是作者客觀表述的體現,但難以完全復原作者的情感與價值。抓住作者表述語言的空間,讓學生在想象中與作者對話,實現感悟與體驗的過程。如,在教學《二泉映月》時,教師引導學生反復閱讀阿炳在二泉的泉聲中聽到的內涵,感受泉聲對阿炳心靈形成的沖擊,并在二胡曲的映照下想象文字與音樂所表達的價值意蘊。學生在朗讀中體驗,在想象中體驗,實現了對文本的解讀,課堂被情感與思維所浸潤。

3.保證:主導主體的互動交融

篇(6)

一、把握學段特點,正視學情,巧妙突出“語用”

縱觀蘇教版教材,題材廣泛,內容豐富。要讓語文課堂突出“語用”,就需要教師抓住不同學段學生的學情特點,有效進行語言訓練。

如《蒲公英》一課,面對三年級的學生,教師如何抓住文本特點,引導學生感悟文本蘊涵的人生道理呢?

師:蒲公英種子隨風自由飛翔,太陽公公看到了,它想對蒲公英種子說話,你們聽……(課件展示太陽公公的動畫,并播放它親切的話語)

師:同學們,能聽懂太陽公公的話嗎?

生1:我聽到了太陽公公告訴蒲公英的種子們,不要到沙漠、湖泊中去,應該到黑黑的泥土中去。

生2:我聽到太陽公公說話時的語氣不一樣,太陽公公說“別”“也不要”時語氣重了點;而在說“只有”“才”時聲音特別響。

生3:太陽公公用不一樣的語氣,目的就是要讓蒲公英的種子們記住它的話。

師:是啊,太陽公公善良地告訴蒲公英的種子們,就是希望它們能快樂地找到生根發芽的地方。

師:如果你是太陽公公,為了讓蒲公英的種子們找到好的“家”,你還會對蒲公英的種子們說些什么呢?

生4:孩子們,別落在石頭峭壁上,也別落在干涸的泥土里。只有到了青山綠水的土地上,你們才能生根長葉。

……

在以上教學環節中,教師充分考慮到三年級學生的認知基礎和第二學段的目標,將語言訓練滲透到文本的學習中,借助情境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使學生在對話中感受文本的情感。同時,教師抓住文本的特點,有效引導學生模仿文本進行語言表達,巧妙突出了“語用”。

二、抓住學習過程,關注語言,巧妙學習“語用”

要構建“語用”課堂模式,需要教師增強課程意識,敢于沖破傳統閱讀教學中注重內容理解、文字解讀的束縛,大膽采用借課文教語文的方式,讓學生在語境中形成語言文字能力。如《船長》一課,我突破傳統借助情境來渲染人物的方法,通過關注言語形式,喚醒學生內心深處的情感,從而巧妙學習“語用”。

師:夜霧朦朧中的一聲巨響,睡夢中的乘客被驚醒了,震蕩中的大船會是怎樣的一個場景?(出示:“頃刻間,所有的人都奔到甲板上,男人、女人、孩子,半裸著身子,奔跑著,呼喊著,哭泣著,海水猛烈地涌進船艙。”)

師:請認真讀讀,你能從文字中感受到什么?

生1:當時場面非常混亂,氣氛異常緊張,死神隨時會來臨。

生2:乘客非常的驚慌,不知要怎么辦才好?

師:如果我將這句話改一改,你們再讀一讀,能發現什么?(出示:“頃刻間,所有的人都奔到甲板上,其中包括男人、女人和孩子,他們半裸著身子,有的在四處奔跑著,有的在不停呼喊著,還有的在絕望地哭泣著,海水猛烈地涌進船艙。”)

生3:感覺有些啰嗦,現場緊張又慌亂的情景沒有快速表達出來。

生4:費勁。原文雖然短小,但是讓人感覺窒息、短促。

師:是啊,原文里的句子都寫得特別的短。雖然很短,卻能震碎人心,我們仿佛也快透不出氣來了。誰能把這種慌亂急促的感覺讀出來!

……

以上教學環節,教師通過設置對比句,抓住學習過程中存在的“語用”訓練點,讓學生通過對比、感悟還原事件發生時的危機情境,從而讓學生感受到小說所描寫的環境,體會到特定情境中短句的妙用,習得語言表達形式。

三、結合教材實際,直面文本,凸顯“語用”價值

直面文本,就要結合教材實際,挖掘教材中適合學生語言訓練的關鍵點,從而讓語文訓練無痕地滲透到課堂教學中,凸顯“語用”的價值。

篇(7)

曾經有一個美國教育考察團來我國考察。一位特級教師給他們上了一節課,教學設計嚴謹有度,學生對答精彩紛逞、氣氛活躍。我們認為這堂課上得極為成功,可是美國專家卻說:既然學生都知道了,那還有什么必要教他們呢?

二、個性化的自主學習

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成櫓識的創造者。”心理學研究表明,一個人只有在受到充分的信任和尊重時,才能把自己的干勁和聰明才智充分地發揮出來。7―14歲的少年兒童,自尊心日益增強,他們喜歡受人尊重,渴望獲得人們的信任;進入高年級后,更是什么都想自己獨立地試一試,干一干,這時正是人的個性與創造力萌發和發展的好時機。

一節課,如果你多問問學生的意見,多采取他們提出的建議,那么也許會收獲意想不到的成果。特級教師魏書生正是采取這樣的教法。他上課的時候自己幾乎總是“閑”著,由學生自己提出學習目標,設計學習方法,自己只在適當的時候點撥幾句,而教學卻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教學聽說訓練《晏子使楚》時,我只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話連起來講一講這個故事。但他們說想“演一演”,我采取了他們的意見。結果課堂氣氛非常好!經過幾個學生的表演之后,全體同學都對故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講故事時都能脫口而出,且講得生動有趣、回味無窮。

有時當同學們發言不是很積極的時候,同學們又提議進行組際競賽,教室里一下子就變得熱鬧起來,一個個爭先恐后地舉手,踴躍參加討論中來。我不禁概嘆:還是孩子了解自己呀!當他們對自己選擇的學習活動感興趣時,那任何艱難的學習都會變得不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享受,能使效果倍增。

三、個性化的提問

中國的許多教師認為:把學生教得沒了任何問題是教學效果好。而美國教師則認為:把學生教得有許多問題才是教學成功的表現。事實證明:美國學生比中國學生更具個性,創造力和實踐能力。有問題而不“人云亦云”、“隨波逐流”,讓學生在個體閱讀、思考的基礎上有所感悟,有所疑問,正是個性發展的外在表現。古人也說過:“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要讓學生學會自己提出問題,并自己解決問題。如在上《草原》一課時,有個同學就大膽提出“初入草原,聽不見一點聲音,也看不見什么東西,除了一些忽飛忽落的小鳥。”這個句子是個病句,就同“全班都全齊了,只有小明沒到”一樣。不得不說人家是在用心思讀書。

如在學習《半截蠟燭》時,孩子讀過一兩遍后普遍能了解文意,感受到伯諾德夫人一家在危急關頭與敵人作斗爭時的機智、勇敢和鎮靜,甚至他們的愛國精神。因此我基于這樣的起點來實施課堂教學。我在“了解大意“和”明確與敵人周旋的辦法“這兩塊的處理上,引導孩子準確簡潔地表述內容,反饋孩子對文本的整體把握情況。學生對人物的體驗確實超出其對人物的原有認識,或更豐滿了,或更深入了;孩子對整個二戰期間的法國人民的斗爭也有了總體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孩子的個性得到了張揚。當然孩子也悟到了一些體驗的方法,比如聯系上下文,結合自己的生活,將自己放入故事的情境等。

就在我即將收課時,一個“不同的聲音”響起來了:一個孩子舉手說:“老師,我覺得德國軍官并不完全兇狠,他們當中也有一些人也有善良的一面。”我的眼睛立即“亮”起來,請他繼續解釋他的觀點。他說:“文中的小女兒杰奎要將蠟燭拿上樓時,一個德國軍官同意了,因為他想到了自己的女兒,說明他還不是完全的沒有人性。”

多么燦爛的思維的火花!多么細心的發現、獨特的閱讀體會!我內心暗喜,卻不急著肯定,順勢將他的觀點拿來全班進行討論。經過討論,大家一致同意!是的,盡管在戰爭中,德軍是可怕的,而在生活中,他們也是很多孩子的好爸爸啊!學生們一定是聯想到自己的生活體驗,自己的爸爸了。盡管文中的淡淡一筆,也閃爍著熠熠的人性光彩,而我的學生們也用自己善良的心發現了這一點。

讓學生通過閱讀和思考能夠有一點看法,哪怕是膚淺的,但確實是他自己悟到的見解。所以,我們要在課堂中積極鼓勵學生質疑問難,使孩子們的個性得到發展

四、讓個性化的表達更盡興

篇(8)

文本、教師、學生是構造課堂的三個要素。要想讓課堂成為學堂,前提是要讓學生愛語文學科,愛上語文課。而要達到這樣的目的,就得依據新課標下的教育思想,大膽地去改編教材的文本、改變教師的身份、改換學生的角色,使課堂上的三個音符靈動起來,從而使學堂彰顯出應有的活力。

1.改編文本——讓教材當“劇本”。新課標賦予了教師和學生對語文教材充分的解讀權。為了讓課堂成為學堂,教師可以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讓學生將文本改編成他們喜歡的各種形式的“劇本”。如可以將《九色鹿》《半截蠟燭》等課文改編成課本劇;可以將《題李凝幽居》《清平樂 村居》等詩詞改編成一個個小故事;可以將《莫高窟》《草原》等課文改編成解說詞或導游詞;可以將《滴水穿石的啟示》改編成演講稿…… 經過教者和學生共同精心加工后的文本會更有情趣。這樣的課堂,學生的學習會更加投入,理解會更加透徹,演繹也會更加生動。

2.改變身份——讓教師當“主持”。教師對課堂教學內容是了如指掌的,但不能只是通過教師的嘴說出來,而是要讓學生去說,這才是我們所追求的“學堂” 。教師簡約的語言主要起點撥、串接的作用,如在課堂上不斷鼓勵學生“說一說”“想一想”“試一試”,時常提醒學生“讀一讀”“查一查”“議一議”…… 時刻當好“主持人”,將課堂演繹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學堂”。

3.改換角色——讓學生當“導演”。教師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應該充分給予學生閱讀的自和選擇權。學生作為“導演”,就要帶著文本走向教師,也就是在課前進行的深度預習;課堂上學生根據自己的內需,抑或選擇學習方法,抑或選擇學習對象,抑或選擇學習內容,抑或選擇朗讀形式……交流匯報讀書感悟,相互討論,解決疑難問題;教師如同主持人一般穿針引線,拋磚引玉,拓寬學生視野。這樣,語文課堂才能成為學生張揚個性,展示自我的“學堂”。

二、激活教育藝術 滿足學生內需

要使課堂成為“學堂”,必須把目光鎖定在學生的學習內需上,想方設法地滿足學生的內在需求。在實際教學中,我們著力做好以下幾方面。

(一)激發贊賞 呵護“好奇”

“好奇”是小學生重要的心理特征,要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去閱讀文本材料,就要用超出他們預期的方法去喚醒他們的閱讀興趣。

1.選主題激發探究。如《二泉映月》課始,教者問:“這節課,大家又帶了哪些疑問走進課堂呢?”學生興趣盎然地提出了一個個有關阿炳及其音樂創作方面的問題,都很有價值。教者在給予充分肯定的同時,說:“咱們只要來弄清‘阿炳經歷了怎樣的人生’這個問題,所有的問題就會迎刃而解了。”這樣,經過教者篩選、提煉出來的主題,既能夠滿足學生所提問題的要求,又能夠較好地扣住學生那顆好奇的心,從而激發學生探究文本的熱情。

2.設情景激發參與。《二泉映月》一文中,阿炳的身世離現實生活較遠,學生并不能夠切身感受或想象出當時的情景。此時教師提供視頻畫面,為學生體會阿炳艱難度日而熱愛音樂的情景說話埋下了伏筆,煥發出課堂的生命力。

3.對“靈光”加以贊賞。課堂是可以預設的,但生成是未知的。在課堂上,學生有時會靈光一閃,產生奇異的想法。面對這“節外生枝”的問題,教師應有足夠的耐心,要給以鼓勵,不能因學生沒走教師設定好的“路線”,而泯滅一顆創造的“火種”。那樣的話,就不能算是“學堂”了。

教師要滿腔熱忱地、小心翼翼地呵護學生的好奇心,成為他們在探索新知征途上好奇心的保護神。這樣,才能使課堂成為“學堂”,教學質量才能得以保證。

(二)想方設法 燃起“火花”

語文課文內容豐富多彩,蘊含著人世間的真善美。教師要想方設法讓每個學生去感受它的美,用真善美的力量去點燃學生思維“火花”。

在《二泉映月》一文的教學設計中,我運用了以下幾種方法讓語文課快樂、動感起來的。

1.賞一賞。當教學《二泉映月》時播放《二泉映月》音樂,學生從那震撼人心的琴聲中聽出了“深沉的嘆息,傷心的哭泣,激憤的傾訴,倔強的吶喊……”這音樂正汩汩地流淌在學生的心中,刺激著學生的各種感官,震撼著他們的心靈,對阿炳的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篇(9)

在閱讀教學活動中,教師要以讀為基礎,引導學生有目的、有層次朗讀,結合文本中感情強烈的語句,有針對性地進行朗讀訓練,采取多樣化的朗讀策略,推行由淺到深、循序漸進的朗讀過程,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促使學生的閱讀情感與文本作者的情感相互共鳴,讓學生在朗讀過程中深入文本,深化閱讀體驗,把握文本的整體內涵,感悟文章的思想內容,使學生感悟與體驗文本語言的獨特魅力,積累和豐富學生的語言素材,展示了個性化的閱讀見解,形成獨特的閱讀能力,提高個性化閱讀課堂教學實效。例如,人教版六年級上冊《山中訪友》教學設計片斷:

教師引導學生對課文第五自然段進行朗讀,這一自然段采用了第二人稱寫“我”與“山中的朋友們”打招呼,把“我”與“山中的朋友們”之間那種深厚情誼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教師針對根據文中的特點,為了讓學生深入體驗“我”與“山中的朋友們”的情誼,教師可以創設情境,先讓學生欣賞山中美麗風光的圖片,并輔以娓娓敘說,讓學生進入一種與友人交談的境界;接著引導學生采用默讀、輕聲讀、高聲朗讀、分角色朗讀,也可以采用指名讀、男女生對讀、配樂美讀等多種形式,充分調動學生眼、口、手多種感官協調運作,促使學生沉浸于跟山中的“朋友”打招呼之中,對文中的“清涼的山泉”、“ 梳妝”、“汩汩的溪流”、“唱和”、“飛流的瀑布”、“氣勢”、“陡峭的懸崖”“寧靜”、“湛藍”等這些詞句,教師應詳細地引導學生對哪些字詞應該讀重音,哪些應該讀輕聲,哪些應該讀得輕快些,哪些讀得抒情些,學生在教師這種有目的、有層次的引導下,自然產生了一股急切想專注、充滿感情朗讀的愿望,學生一旦朗讀起來就會倍感親切、熱情。通過學生深入朗讀之后,教師可以適時提出:“為什么說這山中的一切,哪個不是我的朋友?從中你能體驗到作者與山中‘朋友’怎樣情懷?”此時,學生品讀課文內涵的愿望就會更加強烈,從而使教師達到培養學生語感,實現讓學生進行充分表達的目的,教師引導學生通過揣摩課文重點詞句,讓學生再一次模擬當時情境與山中“朋友” 打招呼,學生就會充分進入文章所描繪的如詩如畫的意境中,強烈體驗到那種詩一樣的韻律和情懷,感受了作者描繪的美好境界。

二、揣摩品悟詞句,建構個性研讀

教師引導學生立足于文本,深入文本之中,讓學生多角度地解讀文本內涵,緊扣文本重點、傳神的詞句進行反復品味、揣摩和研讀,細讀文本語言的精妙之處,讓學生從文本字里行間感悟深刻的思想內涵,激發學生積極發表個性化見解,形成個性化的閱讀品悟,體驗作者運用優美的語言進行表達以及采用的表達方法,理解和掌握作者運用語言的高超技巧,實現個性化的閱讀教學目標,同時,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敏銳感悟能力,達到深入文本、探索文本的意蘊和真諦,培養學生閱讀情感、思維以及探究的個性能力。

例如,人教版五年級下冊《橋》教學案例片段:

師:大家初步熟悉課文之后,你們認為文中的老漢是個怎樣的人?

生1:老漢是個沉著冷靜、臨危不懼的人。

生2:老漢是個無私無畏、不徇私情的人。

師:你能文中哪些詞句可以看出老漢在兇猛的洪水面前沉著冷靜、臨危不懼?

生3:文中的“老漢清瘦的臉上淌著雨水。他不說話,盯著亂哄哄的人們。他像一座山。”這句話概括了老漢在危險面前鎮定自如地指揮群眾轉移。

師:為什么把老漢比喻成“一座山”呢?

生4:這時把老漢比喻成“一座山”表現出老漢的威嚴冷靜,與鄉親們在山洪面前“驚慌”“瘋了似的”“跌跌撞撞”“亂哄哄”那種表現形成鮮明的對比,突出了老漢在鄉親們心中的地位。

生5:此時的老漢是人們的靠山,是人們獲得生的希望的靠山。

生6:文中的“老漢沙啞地喊話‘橋窄!排成一隊,不要擠!黨員排在后邊!’”這句話也表現了老漢在人們心中威嚴的的地位。

生7:對,在這句話里老漢的口氣十分果斷,在危險面前臨危不懼。

師:老漢是個沉著冷靜、臨危不懼的人,也是個無私無畏、不徇私情的人。他的不徇私情表現在文中哪些詞句?

生1:老漢突然沖上前,從隊伍里揪出一個小伙子,吼道:“你還算是個黨員嗎?排到后面去!”老漢兇得像只豹子。

師:此時的老漢給你什么印象?你從哪看出?

生2:老漢很兇,從文中的“沖”、“揪”、“吼”、“像一只豹子”這些詞句可以看出。

師:他為什么這么兇?當時心里是怎么想的?

……

學生抓住文本重點詞句研讀與品味中,體驗與感悟文本思想內涵,對文本進行個性化的解讀,掌握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積累和豐富語言儲備,在閱讀實踐中提升個性閱讀能力。

上一篇: 班委團員個人總結 下一篇: 單位后勤工作總結
相關精選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AV鲁丝一区二区三区 | 精品国产偷窥丝袜在线拍国语 | 欧美日韩精品高清一区二区 | 久久中文字幕永久第一页 | 亚洲成Av人片乱码午夜 | 亚洲一级免费在线免费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