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3-18 10:24:31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英語學科德育滲透總結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在課程改革推進的實踐中,一方面,廣大中小學教師對學科德育的理解變得更理性、科學,但另一方面,他們在實際操作中仍然存在一些誤區。
(一)只有研究課和參賽課才關注學科德育
在課程改革中,雖然一線教師能夠理解學科德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在教學實踐中因為時間、教學內容和考試評價等方面的影響,他們在常態課教學中仍以講清知識和考點為主要目標,將德育視為可有可無的附屬物;在研究課中,尤其在以學科德育為研究主題的活動中,教師才關注德育的重要性并有意識地體現在課堂教學中。
(二)課堂教學的結尾是落實學科德育的主要階段
在教學實踐中,很多教師多采用自己熟悉的教學思路和教學資源,對于如何結合具體教學內容開展學科德育的方式和策略則相對少一些,從而導致在實踐中形成了單一、固化的操作模式,即“按照以往的教學思路講新課+結尾提升德育點”的“拼盤方式”。這種教學方式讓人明顯感到學科德育在“貼標簽”,從而影響了德育的實效性。
(三)學科德育只與學科教學的具體內容相關
在實踐中,部分教師將“教學具有教育性”等同于“教學內容具有教育性”,從而忽略了教師的言談舉止、學識和情感投入等對學生的潛在影響。因此,部分教師對學科德育的踐行產生了誤區,認為只有本學科教學內容中蘊含了育德點,這節課才是體現學科德育的課。這種做法,一方面使很多沒有明顯育德內容的學科課堂教學游離于德育之外,影響了德育的長效性;另一方面即使在學科德育研究課上,教師也是過多關注表面的素材和資源,而忽略了自身的言傳身教和學生的情感體驗。
部分教師對學科德育的誤解,亟須我們從理論上進一步明確學科德育的內涵,從實踐上落實學科德育的操作策略,明確學科德育研究與實踐的方向。只有這樣,才能有效落實和提升學科德育的實效性。
二、形成對學科德育的正確認識是有效實施的前提
2011年12月28日,教育部頒布了義務教育語文等學科課程標準(2011年版),并于2012年秋季開始執行。這次修訂全面吸收了10年課程改革的基本經驗,并提出了四方面的主要變化,其中第一個變化就是“落實德育為先,突出了德育的時代特征”。因此,德育越來越成為每個學科、每位教師義不容辭的任務。作為課程德育主要部分的學科德育,既是實現全員育人的必要途徑,也是提高學科教學質量的關鍵。學科德育,指在進行學科教學的同時,將各學科教學內容中蘊含的德育因素,通過各種手段、方法,自然而然地體現在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即實現學科德育的過程化。
(一)學科德育與學科情感、態度、價值觀教學目標相輔相成
一方面,學科教學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是學科德育的主要內容。我國21世紀課程改革在各學科課程標準中都強調了實現道德及價值觀教育的目標,并且盡可能全面、深入地挖掘、展示出不同學科在實現道德教育上的不同價值。
另一方面,除了明確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時突顯學科德育外,大量的德育因素是在教學組織和活動過程中生成的。教和學的過程是一個價值過程,教學在本質上就具有道德性質。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頻率最高的時空段,教師本人是否遵從并踐行平等、尊重、公正等價值觀,教師本人對做人、做事推崇什么樣的價值觀等都顯性或隱性地傳遞著德育的信息,并會對學生產生深遠影響。
(二)學科德育與教學內容的結合方式
其一,顯性結合。表現為學科德育內容通過學科內容的知識點直接反映出來。中小學德育課程是學科德育內容中最系統、最具條理性的部分,其他如歷史、地理、語文、音樂等都具有學科德育的顯性內容。如果將這些內容視為純粹的知識傳授,那就削弱了育人的功能。
其二,隱性挖掘。表現為學科德育內容蘊含于學科教材內容、科學觀念中,它需要教師通過有效的手段揭示出來。如生物學中的遺傳與變異、同化與異化,數學中的直線與曲線的關系,物理學中的能量守恒等都蘊含了辯證唯物主義對立統一的觀點,教師可以通過教學活動幫助學生領會。此外,對學生科學精神、可持續發展觀的培養都可與具體的教學活動相結合。
其三,融入拓展。表現為教師有意識地把德育觀點融入到從表面上看不具備德育要求的教學內容中。如對于化學學科中元素化合物的教學,可將對二氧化碳性質的學習與環境保護、低碳教育相聯系。能否有效地進行拓展主要取決于教師的德育觀念、德育理論的底蘊,取決于教師的敏銳度和主觀努力。
三、學科德育實施的途徑與方法
(一)學科德育內容的選取途徑
第一,與學科教學內容相關的育德內容。這些內容應該與本課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相聯系。
案例1:物理學科“人造衛星宇宙速度”一課,可以通過科學方法的滲透,使學生領悟物理學中研究問題的科學方法,同時使學生體會量變引起質變的哲學思想。
案例2:中學英語學科“When was it invented?”一課,在學習過去時態的被動語態時,教師列舉了歷史上眾多的發明,引導學生關注中國發明的紙幣、古代火箭等,通過學習使學生產生了對祖國的熱愛,產生了民族自豪感;通過對“where was it invented?”問題的討論,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的發展,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
第二,與教學方式、教學組織形式相關的育德內容。目前我們在教學改革中提倡的探究、體驗、合作等教學方式在實施過程中本身就蘊涵著一定的德育因素,如合作學習強調互幫互助,突出對合作精神的培養;小組間的交流與競爭突出對集體榮譽感的培養。
案例3:小學英語學科“我的生日”一課,教師設計了“朋友生日的調查”和“制作家庭生日書”的小組活動,為學生提供了小組合作和大量語言輸出的機會,力求在認識、理解和運用語言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思考,激發學生對生活的感悟,在活動體驗中教育他們關心他人,關心長輩,真正讓語言走近生活,用語言改變生活。
第三,教育教學過程中生成的育德內容。這里涉及預設與生成的關系。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利用教學設計的方式對教學內容進行了精心規劃,這是預設的。但學生思考問題的方式、角度等都是未知的。因此,在師生和生生的交流過程中可能蘊含著一定的德育因素。
案例4:中學音樂學科“同一首歌”一課,在教學過程中老師展示了一段母親和班主任的錄像,既表達了母親、老師對孩子的愛,又表現了孩子對母親、老師的愛,從而實現了情感體驗與共鳴的效果。
(二)學科德育實施的方法
第一,資料拓展的方法。認真分析本課的教學內容,精心選擇與本課教學內容相關的資料,從教學資源的角度選取學科德育的內容適時對學生進行教育。
課例1:物理的“人造衛星宇宙速度”一課中,可以利用我國自行研制原子彈時老一輩科學家們艱苦奮斗的資料,對學生進行熱愛祖國、艱苦奮斗、頑強攻關的航天精神教育。
第二,情景模擬的方法。結合教學內容的特點,在真實的情境中,或在對真實情景的模擬中對學生進行教育。
課例2:思想品德學科,老師可以通過模擬法庭活動,讓學生在模擬中運用和鞏固相關的法律知識,體會法律的威嚴。
第三,激疑設問的方法。結合教學情境,通過設問,引發學生思考,在對問題的分析中適時進行教育。
課例3:在生物學科中講授遺傳信息時,學生表演了《多莉找媽媽》的小品,老師在總結活動成果時分析了本課的重點知識,即只有細胞核才是遺傳的信息庫。接著老師設問:“多莉雖然沒有媽媽,可是我們都很愛它;但如果是克隆人,結果會怎樣呢?”從而使愛護動物、關愛生命、克隆人的出現將帶來一系列倫理道德問題等在設問中得到了有效的滲透。
第四,榜樣激勵的方法。學科德育最外顯的形式是教師為學生提供的榜樣。一方面,教師必須意識到,自己對學生來說應是優秀道德品質的典范,自己的言行會對學生產生深遠的影響。另一方面,教師在課堂上介紹的歷史和文學人物,以及學生身邊的優秀同伴都是學生模仿的對象。此外,許多道德思想都包含在一些故事中,優秀的文學作品既可使人快樂又可給人以教育。這些思想無論是教師有意加入的還是蘊含在課程中的,榜樣對學生的教育都起著重要作用。
四、規劃與實施學科德育的工作策略
(一)總體布局 分段實施
為避免德育在學科教學中出現隨意性和片面性的現象,學科教研組必須根據本學科的教學內容、學生的年齡特征和思想狀況,對本學科有效落實學科德育進行總體規劃,并分年段、有步驟、分層次實施。一方面根據小學、初中和高中三個年段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特點明確學科德育內容的方向和范圍;另一方面要兼顧學科教學中將要開展的活動,如參觀訪問、社會實踐、專題講座、科學實驗等,分析蘊涵于各類活動中的德育因素,有效設計,合理安排。
(二)精研教材 拓寬渠道
為避免在落實學科德育的過程中出現穿靴戴帽的現象,關鍵要認真分析課程標準和教材,挖掘學科教學內容中蘊含的德育因素,做到準確、適時和貼切。同時要注意采取多種方式,精心組織各種活動,實現師生的雙向交流,引導學生進行自我教育。
(三)嘗試評價 提供導向
目前,部分教師習慣于評價學生對學科知識的掌握程度,而對學科德育效果的評價缺乏具有可操作性的評價策略。因此,各學科可結合具體教學內容構建本學科的德育系統,從德育目標、育德過程和教育效果三個層面進行評價,逐步建立起常態、科學的學科德育評價體系,以促進學科德育的健康發展。
(四)確立課題 專項研究
隨著對學科德育的深入研究與實踐,我們對有效實施學科德育的內容、途徑、方法有了更清晰的認識和實施思路,但同時也生成了新的研究問題。
體育特長生學習的學科相對較少,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不僅是德育教育良好的天然途徑,也是培養他們樹立正確人生觀、價值觀生動的教材。不同的學科在知識范疇上傾向的側重點有所不同,這就給德育教育滲透到課堂教育教學中提供了很多種可能及切入點。通過不同方面、多角度、多元化的學科德育滲透,將德育教育融入課堂本身,對于學生,特別是體育特長生的價值核心體系的形成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根據所學知識本身內容融入有學科特點的德育教學。例如課文《燭之武退秦師》的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思考:為什么燭之武能退秦師?以此讓學生從知識的角度總結出智慧是比武力更好的解決問題的一種方式。遇事要多動腦,少沖動地解決問題。培養他們從傳統文化中,汲取養分,培養他們熱愛祖國、熱愛民族的偉大情操。課文講解結束后,通過課本劇的表演,讓語文基礎不好的他們記住課文情節,理解課文內容,這樣既有利于達成背誦等教學目標,也有利于增強他們對原本認為枯燥的語文課的興趣。在數學等理科教學過程中,一些簡單現象背后折射出的原理說明了事物運動的規律。對于體育特長生來說,結合他們在訓練中的一些感悟,加上教師歸納出的原理法則,使他們懂得科學在運動訓練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運用科學的方式提高自己的運動訓練成績等等。樹立他們尊重科學、探索科學的人生態度。英語學科在體育特長生中往往是不太受歡迎的一門學科。許多體育生都覺得英語像“神文”,根本學不會。但隨著一些運動員出國比賽經歷的增長,他們發現英語的學習很重要,但又不知從何下手去學習。對于他們,英語學科的教學從運動員日常會話入手,深入淺出,用最簡單的、即學即用的單詞、短語、句子來讓他們建立能夠學好英語的信心。同時,還應對他們在對外交往、看待文化差異等方面的側重教育,培養他們的國家榮譽感與使命感。
(二)顯性德育與隱性德育教育相結合
全面性的德育養成,僅僅從教學內容上,滲透德育教育是遠遠不夠的?!坝眯某兄Z、用愛負責、用情溝通、用智施教”教師的心中應有對學生無盡的關心與愛護。在教育教學中,教師的表情、手勢等的肢體語言、對突發問題的應變處理能力以及和諧的師生關系也是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延伸。教師應樹立良好的個人形象,與學生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以另一種方式樹立在學生中的權威。體育特長生往往講所謂“哥們義氣”,“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思想根深蒂固??菰锓ξ兜恼f教在多數情況下不能被他們接受,針對他們這些思想上的特點,教師應成為學生的“導航儀”與“大朋友”,以平等、寬容、多元的視角去看待他們,引導他們通過正確的方式合理地解決各個方面的問題。
二、體育特長生德育教育的創新與探索
(一)關注體育特長生的心理健康
在賽場上,運動員往往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壓力。在這種巨大的壓力下,運動員的心理素質的高低是賽出良好競技水平的關鍵。關注他們的心理健康,及時疏導他們在學習訓練中出現的心理問題,訓練他們抗壓能力等多方面工作是創新與探索重要的方面。通過聘請有經驗的心理輔導員為他們開設心理課等多種方式對體育特長生心理教育的一種全新的嘗試。
(二)注重體育班級文化建設
對于體育特長生組成的體育班,這種特殊班級文化的營造和把握,是很重要的方面。倡導健康、文明、和諧的班級文化氛圍,樹立成功運動員榜樣,以榜樣的力量激勵他們刻苦訓練,努力學習文化課,需要學校、家長、教練、文化課教師多方面形成合力,對體育特長生進行全面的教育。
北京市中小學各學科有效實施學科德育的研究,立足課堂教學,堅持教育教學全過程育人的方針,從各學科教學實際出發,將學生思想道德教育有機融入各學科課堂教學中,深化教育教學改革。
1.學科德育的基本內涵
美國實用主義教育家杜威對道德的知識和關于道德的知識作了精辟的區分,認為“道德教育應通過各科教學進行”。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學生在學校學習的自然、社會、思維方面的知識是世界觀和正確道德行為的基礎。美國當代德育學家托馬斯•里克納(T.Lickona)認為,各科教學對道德教育來說是一個“沉睡的巨人”,潛力極大。所以,不利用各科教學進行價值教育與道德教育是一個重大的損失。因此,學科教學具有巨大的德育功能,學科德育是學科教學重要的有機組成部分,學科德育是遵循“教學具有教育性”規律的必然要求。
以往過多提到學科“德育滲透”,這種提法更多地是站在學科教學之外的角度來研究學科德育,其研究的視角主要聚焦于如何從外向學科內容浸入德育。對“滲透”的不同理解容易使教師把學科教學應有的育人功能看作額外負擔。在實踐上容易暴露出種種形式主義貼標簽式的教育現象。
其實,學科德育不是簡單地傳授某一方面的知識或體系,它的目標在于價值觀念的建立以及正確的道德信念和行為方式的形成。學科德育的內容要貼近學生、貼近生活、貼近實際。學科德育也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采取切實可行的方式方法。學科德育是進行學科教學的同時,將各學科教學內容中蘊含的德育因素,通過各種手段、方法,自然而然地體現在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即實現學科德育的過程化。
2.學科教學與德育的必然聯系
學科課程及其教學本身充滿著價值取向,各學科的教學過程必然伴隨著學生的道德發展過程。教師應該依據學科自身特點,緊密結合課程內容,充分利用各學科教學中的德育因素,潛移默化地在學科教學中實施德育,使德育與學科內容有機結合,與學生的成長需要有機結合。這種結合一般有三個層次。其一,顯性結合。表現為學科德育內容通過學科知識直接反映出來。中小學德育課程就是學科德育內容中最系統、最具條理性的部分;其他如歷史、地理、語文、音樂、美術等都具有學科德育的顯性內容,可以在知識傳授中體現育人的功能和教學的本質。其二,隱性挖掘。表現為學科德育內容蘊含于學科知識內容、科學觀念中,需要教師通過有效的手段揭示出來。如生物學中的遺傳與變異、同化與異化;數學中的直線與曲線的關系;物理學中的能量守恒等,都蘊含了辯證唯物主義對立統一的觀點,這些內容可以通過教學活動使學生得到領會。其三,教育生成。學科自身知識體系中除了有顯性和隱性的德育因素外,現代社會賦予學科新的要求,具有更深刻的德育內容,教師更應從學科特有的育人因素全面考慮,有意識地把道德教育融入到教學內容之中。如化學中的元素周期表的認識,可以引導學生認識到科學方法和科學發展觀在化學研究中的重要價值。
3.學科德育的內容與特點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的總體目標,成為各學科課程標準的最基本理念之一,各學科課程標準都強調要依據各自學科課程的特點,結合具體內容,加強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道德、心理、法制等方面的教育。從新課程改革的趨勢來看,我國德育內容仍應堅持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這一主旋律。具體包括:
文科、綜合類課程,教學內容蘊涵著豐富的歷史與人文、思想與政治等教育內容,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科固有的德育因素,善于發揮學科優勢,借助課程設計和教學組織環節,使學生廣泛了解中外歷史與文化,感受改革開放的偉大成就,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并形成積極的情感和價值觀。
理科類課程,根據學科的特點,進行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方法論的教育,進行科學態度、科學方法的引導,以及科學精神的培育。
藝術、體育類課程要針對學生喜歡此類課程和活動的特點,在藝術、體育教學活動中增強教育的感染力、吸引力,潛移默化地傳授先進文化,陶冶學生情操,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的情感,培育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
信息技術類課程,要突出網絡道德教育,幫助學生抵制不良信息,提高網絡免疫能力。
學科德育的有效落實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它在內容上蘊含于學科教學內容之中,在操作上受到學科教學的制約。各學科的知識是由淺入深的整體結構體系,德育內容也是一個多層次的結構系統,各學科無論在橫向或縱向上都構成一個內在邏輯結構嚴密的整體,因此,具有整體性的特點。同時,學生的發展具有階段性和層次性,因此,學科德育又具有層次性特點。學科德育要依據學科教學的特點,依據學生的年齡、知識的增長、心理的發展、認知規律的序列發展,由淺入深、螺旋上升。
4.學科德育的方法
學科德育的途徑和方法很多,歸納如下:第一,資料分析方法。主要是選擇與教學內容相關的資料對學生進行教育。如物理《人造衛星宇宙速度》一課中,利用我國自行研制原子彈時老一代科學家們艱苦奮斗的資料,對學生進行熱愛祖國、頑強攻關的航天精神教育;生物、科學課程利用對人造成危害的資料對學生進行禁毒教育。第二,情景模擬方法。通過真實情境或模擬情景的體驗活動對學生進行教育,也是最受學生喜愛的方法之一。第三,激疑設問方法。教師提出可以引發學生思考的問題進行分析與研討,學生通過對問題的思考獲得啟迪。第四,榜樣激勵方法。學科德育最常見的形式就是教師為學生提供榜樣。優秀的典范,會對學生產生強有力的影響,也會成為學生的模仿對象,人類榜樣對學生的教育起著重要作用。
二、學科德育的教學實踐
各學科教研員依據學科教學內容、特點,在教學中努力探索、實踐,總結學科教學與德育有機結合的成功案例,引導教師把德育貫穿于教學的全過程,在教學中實現教書育人的統一。
市級教研員、區縣教研員和骨干教師采取合作研究模式,與一線教師一起開展教學設計,探索各學科德育的規律,推出具有引導和示范價值的學科德育教學研究課例、案例。
如歷史課程。歷史是德育的源泉,也是德育的有效載體,有的教師利用教材中僅20多字的有關的歷史事實,抓住學生探究的興趣,將這一歷史內容用一節課的時間進行研究。歷史組的教師們將學生收集到的的相關資料制成網頁,供學生學習、研討、交流,引導學生通過網絡探究有關的歷史問題。在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同時,拓寬歷史課程的情感教育功能,充分挖掘課程內容的思想教育內涵,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熏陶。學生通過對史實的分析,深切地感到不僅是人類史上最野蠻最可恥的殘暴記錄,也是中華民族一段屈辱歷史,日軍的暴行永遠不能忘記也不能饒恕。學習后學生在校園的局域網上發表了很多肺腑之言,對這段歷史有了深刻的認識,并結合日本當局的曖昧態度和日本右翼分子軍國主義的猖狂行徑進行了猛烈的抨擊。
理科課程是引導學生形成科學態度、科學精神的重要課程,如:生物課程生命科學的研究,更加注重對人文精神以及道德倫理教育內容在教學中的有效落實。引導學生通過自己動手剪紙拼人臉活動來模擬遺傳信息對人的一張臉上各個器官的控制,并在貼出的人臉旁邊貼上決定這張人臉的遺傳信息序列,讓學生認識遺傳信息的多樣性,引導學生知道“這就是為什么你在這個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彰顯每個人的個性,體現人文精神。同時利用“多利羊”尋找媽媽的小品表演,讓學生了解,在“多利羊”的誕生過程中,沒有提供母羊的完整細胞核,因為只有細胞核才是遺傳的信息庫,所以多利羊既沒有媽媽,也沒有爸爸。教師注意挖掘課程內容,自然而然與德育有機結合,對學生進行倫理道德教育,讓學生懂得克隆技術是科學發展的必然選擇,是經過無數次的科學嘗試才獲得成功的,科學探索的過程是一個艱辛的歷程,要樹立科學探索的精神。同時也應該看到科學技術是雙刃劍。
藝術課程重在珍視中國的文化傳統和文明傳承,引導學生弘揚民族精神,激發他們奮勇拼搏的精神。如中學音樂課程《可愛的家》,教學目標是通過音樂的情感體驗,讓學生感到家庭的溫暖,珍惜家庭的幸福生活,理解父母為自己的操勞。教師先從德沃夏克《自新大陸》交響曲導入,讓學生感受身在異鄉強烈的思鄉心情,然后讓學生分部合唱《可愛的家》,感受音樂內在的情感。體驗過程中,教師給學生講述了一個真實的故事:歌手韓紅收養了貴州麻嶺纜車事故中幸存的小男孩,韓紅還以這個故事為背景創作了歌曲《天亮了》。伴隨著歌曲,學生聽完這一感人的故事,被深深地打動了,很多學生流下了激動的淚水。教師對歌曲的藝術處理突出了個性化的設計,加深了學生對家、對親情的認識和理解,從愛家、愛自己的親人開始,熱心社會公益事業,為社會獻愛心,不忘父母的養育之恩,萌生對祖國的報效之情。
以上例舉的3個課例是一線教師在各學科教學中有效落實學科德育的成功案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反映了常態教學中有效實施德育的良好狀態,達到了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效果。
同時也應該認識到,長期以來,在德育上花的力氣大,但成效不顯著,灌輸和說教的痕跡仍較為明顯,教育內容成人化也是制約道德教育針對性、實效性和主動性的有效體現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在對中小學各學科教學內容準確理解的基礎上,引導教師在學科教學中有效落實德育,實現教書育人的有機結合,就必須幫助教師摸索出一套可操作且行之有效的學科德育教學參考文本。
三、研制各學科德育指導綱要
為加強中小學各學科德育研究,北京市教委下發《關于進一步加強中小學各學科教學中德育的工作意見》,從行政角度以文件指導的形式給予支持。北京教科院基礎教育教學研究中心同時下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中小學各學科教學中德育的指導意見(試行)》,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途徑和方法等方面,為教師教學提供宏觀性的導向,指導全市各學科的教育教學工作。
研制中小學各學科德育指導綱要,目的在于深入理解新課程背景下各學科課程標準的內涵,依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的要求,從學科所蘊涵的德育內容出發,研究教學內容與德育的關系,為一線教師提供典型性、具有操作性的教學策略和活動建議,并根據教學內容要求,附有教學案例,供教師交流研討。借助中小學各學科德育指導綱要,引導教師增強教書育人的意識,將各學科育人目標落實在知識傳授中,在全市范圍形成課堂教學主渠道育人的良好氛圍。中心利用不同形式和不同層面的研討活動,提高教師對學科教學中有效落實德育重要性的認識,促進教師教學行為轉化,切實加強中小學教學中德育的針對性、主動性和實效性。
學科德育指導綱要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學科德育范疇。該部分根據各學科課程目標的要求,簡要、清晰地闡釋了該學科德育的總體目標和主要內容要求,對新課程各學科教育目標進行認真的分析、梳理和提煉。
例:初中英語學科德育范疇是: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民族精神,國際視野和跨文化意識,熱愛自然、保護環境,健康人格、文明行為等,提高學生跨文化的理解與交際能力;中學物理學科德育范疇是:辯證唯物主義、愛國主義、科學態度、科學方法、積極健康的個性品質等,培養學生利用科學為人類造福的社會責任感。
――學科德育主要內容、德育目標及教學建議。該部分主要以表格的形式,以新課程標準的內容標準為藍本,著重分析、把握每一部分教學內容承載的德育內容及德育目標,并提出教學活動及教學策略建議。(見表一)
――學科德育教學案例及評析。該部分列出了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學科德育成功案例,并從德育實施策略、效果等方面進行了評析。
例: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順義――我可愛的家鄉》一課的評析摘要。
本課例根據順義區地方教材內容設計,引導同學在調查、采訪、查閱資料等活動后交流互動,在參與中分享。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恰當選擇德育實施內容。本課內容德育點比較豐富,教師沒有泛泛設計,而是精心選擇了家鄉學校、家鄉農業、家鄉工業、家鄉奧運4個極有代表性的實踐內容,與學生生活也非常貼近。
二是準確挖掘德育資源。教材涉及的內容比較簡單,但教師能夠緊緊圍繞“知家鄉、愛家鄉”這一主線,為學生提供充分實踐的機會,利用了家鄉的地方資源。
三是親身體驗得到感悟。實踐活動中學生親自參加采訪等活動,小組查閱相關資料,親歷親為了順義的人和事,發現了家鄉的美,了解了家鄉的先進農業生產,以及世界啤酒十強企業……熱愛家鄉之情也就油然而生。
隨著高中新課程的推進,高中各學科德育指導綱要注重從順應高中新課程改革要求的理念出發,結合模塊教學的特點,從各學科必修模塊內容教育教學的要求出發進行研制與初步實驗工作。
四、評價反饋機制的初步探索
目前,廣大教師比較準確地把握了評價學生知識掌握程度的方法,但對學科德育的評價既缺乏可操作的評價方法,更缺乏評價的理論,學校領導也往往僅關注教師在教學中對知識的教學狀況,對學科德育落實狀況缺乏有效的評價反饋機制。針對這一問題,中心在原有的課堂教學評價指標體系中,進一步把各學科育人目標作為課堂教學評價的重要指標。并探索有效的評價方法,注重評價的導向、激勵和調控功能。將思想道德教育評價內容也體現在學生學業評價、教學效果評價和教學質量評價之中,以評價促進教師樹立全面育人的意識,讓德育融入教育的各個環節中,使每位教師都成為德育工作者,增強學科德育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應該看到,道德教育的評價是一個比較復雜的系統工程,不能等同于知識評價,在評價的方式方法上應具有獨特性。對于知識傳授來說,學生學完若干內容后,可以用紙筆測驗的方法進行檢測,用一些知識性的題目來考查學生知識掌握的程度和學習的效果。道德教育不是知識訓練,學生良好思想品質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一個長期的養成過程。在課堂教學中,倡導重在體驗的道德教育,要讓學生在體驗中獲得真實的感受。我們深切體會到當每門課程的教學內容與方式的設計和實施,都注重對深蘊的德育價值發掘時,師生才能共同獲得對道德的真摯感悟。
一、總體工作回顧
經過將近一學期的努力,我們緊跟教研室的步伐,教導處做好統籌,將新的常規制度落到實處,發揮教研組的力量,經過兩次全校教學常規抽查,基本達到教研室的要求。發揮教研組研討的作用,討論集體備課思路,找準德育滲透點。發揮骨干教師的引領作用,本學期共聽取骨干教師師范課6節,青年教師研討課8節。通過自愿報名,學校篩選的方式選出課程資源課語文兩節,科學一節上報教研室。
二、具體工作開展
(一)常規教學工作
學期初,教學常規會議上學校李校長做了新學年學校工作的整體部署,宣布了新的管理制度,同時強調新學期要有新氣象,成績代表過去,應該有新的目標。教導處根據教研室的具體工作思路,制訂學校相應的工作要點,抓常規,促教研,重習慣,利用骨干教師力量帶動學科德育一體化的開展。
常規檢查
經常采取定期和不定期檢查的方法,督促教師按計劃完成教育教學任務。于學期開學前檢查工作計劃,開學的第一周檢查教師的教案書寫情況。本學期我校進行了兩次教學常規檢查,并對檢查結果進行通報,對于在備課作業批改方面優秀的教師進行了獎勵,對于不能按時完成或不負責任的給予通報,大大促進了教育教學的正常開展。
常規教研
我?,F有19個教學班,對于常規教研來說是一支具有一定優勢的團隊。近兩年我們采取分低年級和高年級的教研模式,大膽啟用兩名年輕教師擔任學科組長,創新教研模式。經過兩年的實踐,形成了學科之間,教研組之間的競爭意識,很好的調動了教師的積極性。
(二)學科德育工作
本學期學科德育工作正式進入教師課堂,學期初我校成立學科德育活動開展領導小組,教導處牽頭,利用常規教研時間學習相關的文件,將具體的精神落實到學科教學中,讓每位教師做到講課有方向,明白德育的落腳點。
(三)教研共同體工作
我們亭口、廟后、開發區三家共同體。通過三家的共同教研,促進了教師的教學水平,尤其對年輕教師起到了很好的引領作用,語文教研出現了新老教師共上一堂課的情況,通過對比看出老教師扎實的基本功,也展示了年輕教師不局限于固定教學模式大膽創新的教學思路。通過教研促進學科之間,學校之間的教學經驗。
(四)教師隊伍建設
近幾年我校年輕教師成長迅速,得益于我校的五年規劃的青藍工程對青年教師的培養,通過學校引領,骨干教師帶頭,年輕教師緊跟的工作思路,我校形成了固定的階梯式教師成長隊伍。學校為鼓勵教師成長,為他們搭臺子,鋪路子,先后舉行了骨干教師示范課,年輕教師朗誦會等多種形式的活動。
學校注重教師的培訓工作,本學期參與兩輪縣級教師賽課活動,共外派教師80余人次,參加省市級學科德育培訓6人次,參加全國性的培訓2次。通過走出去帶回來的模式,起到了一人學習,大家受益的效果。
(五)習慣序列化開展
作為本校特色工作,近幾年我校扎實推進習慣序列化養成活動。本學期延續上學期規定的每月習慣養成策略,做到有制度,有檢查,有反饋。
1.制定制度。習慣養成是一項長期的工作,不能一蹴而就。我校根據教研室的統一部署,集中骨干教師制定詳細的年級習慣養成目標,培養措施及評價標準。根據目標教導處制定和完善了相應的制度。如晨讀午寫的檢查制度,要求學生達到自覺自主自動朗讀和書寫的習慣;每月目標養成的達成制度,要求學生根據目標養成的,習慣星級少年評選制度等等。
2.檢查反饋。教導處每月下發一次習慣養成班級“三姿”檢查表格,由任課教師根據學生上課表現如實填寫。學校領導通過推門聽課的方式不定期的對學生的上課聽課情況進行檢查反饋。對晨讀午寫采取突擊抽查的方式檢查活動落實情況。
3.家校合作。通過上學期的實踐經驗,開學初我們在組織全校的家長會上公布了每月學生習慣養成配檔表,明確學生在校應做到的和在家應做到的習慣規范,并發放調查問卷征集家長意見,定時召開家長座談會詢問學生在家表現情況。每周班級一次匯總,上報學生在校情況,每月一次對學生的習慣抽查。通過一系列的家校合作活動,促進學生各方面習慣養成。
4.活動開展。
每學期一次班級文化比賽
開學初,各班級根據班級特點設計本班級的內外墻文化,包括學生書法作品,讀書心得感悟,班級宣傳欄,班級特色文化展示等,教導處聯合政教及各級部負責人進行打分,評出先進班級進行表彰。
每月一次的書寫比賽
班級書寫比賽每周一次,并在班級宣傳欄張貼優勝學生作品。學校每月通過抽學號的形式進行校級比賽,每班級五人,規定時間集中抄寫一段文字,然后全體語文教師參與打分,評選出優勝學生,全校通報表揚,并給予獎勵。這樣極大的鼓舞了學生練好字的欲望,起到了很好的激勵作用。
每學期一次的經典誦讀比賽
近幾年我校注重學生朗讀習慣的培養,經常開展班級讀書會,班集體朗誦比賽等,鍛煉學生的同時,增強學生的班集體榮譽感。十月份,我校舉行了班級集體誦讀比賽,本次活動,形式多樣,有的與舞蹈結合,有的與書法結合,有的與樂器相結合,可謂精彩紛呈,頻出。尤其五年級讀出了氣勢,讀出了韻味,讓全體師生感受到朗誦的魅力。
每學期一次的學習之星評比活動
本學期開展一年一度的星級評選活動,評出習慣金星少年每班三名,習慣銀星少年五名。旨在獎勵班級中品學兼優,有良好學習習慣的好學生,樹立榜樣的作用,讓全校學生都有不甘落后,奮勇向前的動力。
每學期為期一月的親子共讀
本學期10月份開展為期一月的的親子共讀。通過前期以致家長一封信的形式進行宣傳發動,然后發放讀書記錄卡片,鼓勵親子共讀,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月底開展學生讀書知識競賽,并對優勝的學生進行獎勵。
每學期定期開展學科比賽活動
本學期開展數學學科計算比賽,英語學科聽力比賽等活動,促進學生學科知識的提高,同時對學生的學習習慣培養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一學期以來,經過全體師生的團結協作,一系列活動得到順利開展,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展現出了學生學習習慣的養成良好的效果。成績的取得得益于全體師生的努力奮進,我們將再接再厲,發揚我校的優良傳統,以積極樂觀的心態不忘初心努力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