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格教學教案匯總十篇

時間:2022-11-18 22:39:54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微格教學教案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微格教學教案

篇(1)

隨著司法考試制度自身的不斷改革與完善,必將對法學教育的觀念、模式、教學方法、課程設計等方面產生日益重要的引導、促進作用。在這個過程中,傳統的法學案例教學法在具體實施中存在著諸多問題,已經不能適應國家司法考試的需要,也不能適應創新法學人才培養模式,造就高素質法律人才的需要,因此必須加以改革。

一、司法考試與案例教學法

關于司法考試與法學教育的關系一直見仁見智,眾說紛紜。有學者認為,法學教育應當向司法考試輸送合格的考生,甚至建議將學生通過國家司法考試的比例作為衡量法律院系教育水平的指標之一。但也有學者對司法考試可能對法學教育產生的消極影響表示了強烈的擔心,認為弄不好法學教育會圍著司法考試的指揮棒轉,蛻變成另一種應試教育。筆者認為:法學教育在司法考試面前應當保持其獨立性,同時法學教學應當改進教學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適應司法考試要求。司法考試制度的發展和完善,也必將促進和引導法學教育的良性發展,推動法學教育的改革。法學教育與司法考試的良性互動關系在推動法學教育改革的一個重要方面就體現在案例教學上。

在英美法系國家,法學教育中的判例教學法于19世紀由哈佛大學法學院院長蘭德爾教授創建并被全面引入該學院的法律課程。在以判例法為主要法律淵源的英美法系國家,判例教學法毫無阻礙地確立了其在法學教育中的主導地位。但我國作為一個成文法國家,直接將判例教學法移入我國的法學教育體系也是不現實的,因為,“中國目前只有案例而無判例,也不必要在審判活動中采取遵循先例的原則。從今后的發展來看,中國也不可能建立起類似英美法國家的判例法制度”。基于這種情況,我國法學教育工作者逐漸發展出一種有別于英美法系判例教學法和大陸法系傳統講授教學法的法學教學方法——案例教學法。案例教學法是指在法學教育過程中,采用對典型案例的解剖分析、案例專題討論、現場案例教學等多種方式,并組織學生有針對性地進行研究討論,引導學生在實際案例中進一步理解和掌握法律原理、原則的一種教學方法。

從司法考試的考試科目、形式要求分析來看,其考試內容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大案例”、“小案例”所占比重很大,考查的重點在于考生能否正確運用法學理論和法律規范處理實際問題。傳統的講授式教學模式與司法考試的客觀差距,決定了有必要對法學教學方法進行調整與改革,而案例教學法通過對案例的分析、討論、思考,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邏輯思維能力與口頭表達能力,與司法考試的要求相吻合,可以促進法學教學與司法考試的良性互動。

二、法學案例教學法實施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法學案例教學法在適應司法考試、培養高素質法律人才方面確實有獨到之處,但傳統的案例教學法在具體實施過程中也存在一些比較突出的問題需要解決,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觀念和認識方面的問題

案例教學法在具體實施過程中,觀念與認識上比較突出的問題就是將案例教學法混同英美法系國家的判例教學法,低估乃至否定講授式教學法的作用。案例教學法與判例教學法雖然名稱相近,但性質不同。首先,判例教學法是在課堂大量分析先前判例,主要用來歸納判例所創設的法律規則。而案例教學法一方面用來解釋成文法,另一方面發掘成文法中有待改進之處,推動成文法的發展和完善。其次,在英美法系國家,法律的重要淵源就是法院的判例。因此,在英美法系國家不研讀判例則無法了解其法律的精髓。但我國作為一個成文法國家,案例教學法必須與講授教學法相結合才能完成法律教育任務。否則,雖然學生有了更多的提高分析能力等方面的訓練,但他們對整個法律體系的了解就難免支離破碎了,也不能滿足司法考試的需要。而且我國高校的本科學生基本上是從高中基礎教育直接進入高等院校接受法學教育,尚未形成案例教學法所要求的法律思維,所以在比較系統地掌握理論知識之前,根本達不到案例教學法所期望的目的。

2.案例選擇方面的問題

案例選擇上首先一個問題就是課堂上運用多少案例的問題。有人認為既然案例教學法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那就應該多用案例,而且越多越好。而實際上簡單的堆砌案件容易把案例教學變成“故事會”,甚至有的教師在課堂為了吸引學生注意,很熱衷介紹 “新奇”案例,將案例教學變成了“獵奇會”,這和案例教學法的目的相去甚遠。其次,在教學案例的組織與選擇上,案例教學法所采用的案例真實性、典型性、新穎性不足。目前,實施案例教學法的素材主要依靠各學科教師自行準備,案例來源隨意性較強,在浩如煙海的案例中,并非每個案例都適合于教學使用,案例選擇如果真實性、典型性、和新穎性不足,與課程內容結合不緊密,也不能達到案例教學的目的。

3.課堂組織方面的問題

在課堂組織上存在的一個主要問題是將案例教學法簡單變成“舉例子”,學生參與程度較低,雙向交流性差。在案例教學實踐中,很多教師是將案例作為示例加以運用的,教師運用案例通常是為了解釋、印證所講授的法律概念和法律規定,課堂上很少有同學的激烈辯論,教師注重對案例結果的分析,忽視對案例分析思維的講解與引導。這種方法仍然沒有擺脫偏重傳授法律知識、輕實踐的傳統法學教育的弊端,實質上是一種變相的講授式教學法。但是“實例研習乃在培養處理案例的能力,可以說是為將來從事實務工作而準備”。顯然,簡單的舉例并非真正的案例教學法,也達不到案例教學的目的。

4.政策與資金支持方面的問題

首先,案例教學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進行案例教學往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做準備,無疑將增加工作量和工作負擔。目前,很多學校鼓勵教師從事案例教學,但很少對教師從事案例教學給予政策上的必要支持,比如在課時工作量和報酬、以及職稱評定等方面給予配套支持。這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教師從事案例教學的積極性。其次,從事案例教學,需要建立豐富的案例數據庫,教師與學生對圖書和資料的要求更高,需要印刷必要的材料發給學生做準備工作,有的情況下還有必要聘請法官、檢察官或律師做兼職案例教學老師。這些都需要一定人力和財力的投入,如果缺乏相應的資金支持,案例教學的開展也會面臨著實際困難。

三、改革與完善案例教學法的主要對策

針對案例教學法具體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應該采用以下對策加以解決,以改革傳統案例教學法,創新法學人才培養模式,推進法學教育更好適應司法考試要求。

1.注意案例教學法與講授式教學法的有機結合

我國是成文法國家,不能完全照搬英美法系國家的判例教學法。法學教育仍應以解釋成文法規則、法律理論及運用問題為主。從國家司法考試的要求來看,考試內容包括理論法學、應用法學、現行法律規定、法律實務和法律職業道德等,單純采用案例教學并不能夠滿足國家司法考試要求。因而,在應用案例教學法時一定要注意適度,不能輕易否定講授式教學法在構建學生法律基礎知識和完整知識結構中的重要作用,而應注意案例教學法與講授式教學法的有機結合。當然,具體應在哪些課程中,分配多少比例的學時采用案例教學法,是一個復雜的問題,還需要教師在實踐中不斷探索。

2.根據教學目的,精心組織與選擇案例

根據法學教育和司法考試的實際要求,選擇合適的案例要堅持以下兩個標準:首先,關聯性和合理性標準。案例教學法所采用的案例必須能夠與課程內容緊密結合,而不在于案例數量多少,案例是否“新奇”。同時,案例教學法所采用的案例必須能夠適應司法考試的測試目標,即通過案例教學,讓學生能夠靈活運用相關法律原理、觀點和方法,依據相關法律規定,綜合分析、解決理論和實際問題,對社會法律現象和實務做出正確判斷和評價。其次,真實性、典型性和新穎性標準。案例的內容應是源自于真實世界中人們所遭遇到的問題,而非虛構的故事。案例應有適度的典型性和復雜性,能引發不同觀點之間的沖突,這樣才能鍛煉學生批判思考的推理能力。另外,從適應司法考試的角度出發,研究分析歷年試卷,也有助于提高案例選擇的合理性,近幾年的司法考試試卷顯示,即便是單項選擇中的案例也是一環套著一環,需要深入好幾個層次分析以后才能得出正確的答案,案例選擇不當,就很難適應司法考試的需要。

3.規范和細化案例教學環節,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

篇(2)

近幾年來,技校生就業比大學生容易已是不爭的事實,而這種勢頭還將有增無減。更多的技校生在校就已獲得用人單位的“預定”,組織專場招聘會只是“錦上添花”,讓學生們有更多的選擇機會,感受一下市場就業的環境。技校生在求職市場受寵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教學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就業為主要目標。

雖然技校生如此受寵,但企業界認為:“技校畢業生動手能力較其他院校畢業生強,但其綜合職業能力與職業素養仍然跟不上企業發展要求。”面對企業的這些新變化和新要求,為了確保所有在校學生學在到過硬的特色技術的同時,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和社會、工作適應能力,成為就業市場上搶手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技工院校育人模式也產生了變化,已逐步進入為“理論、實踐一體”的工學階段發展,緊緊圍繞市場進行教學改革,搞好教學創新,提高學生整體素質和就業能力。教學創新工作是一項系統的工作,包括教學模式、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等方面的創新,無論哪一方面,都須以培養學生的能力為本位。

一、以能力為本位的教學模式的界定

能力本位的教學模式是以現實職業分析為基礎來設計教學內容,以實現職業能力需要為目的組織的教學活動。而職業能力是人們從事一種或若干相近職業所必備的本領。職業能力是個體在職業、社會和私人情境中科學思維、對個人和社會負責任行事的熱情和能力,是科學的工作和學習方法的基礎。職業能力可分為專業能力、方法能力、社會能力。

所謂“專業能力”是在特定方法引導下有目的、合理利用專業知識和技能獨立解決問題并評價成果的能力。它是職業業務范圍內的能力,包括單項的技能與知識、綜合的技能與知識。

所謂“方法能力”是指獨立思考能力、分析判斷與決策能力、獲取與利用信息的能力、學習掌握新技術的能力、革新創造能力和獨立制定計劃并執行的能力;如在給訂工作任務后,獨立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把已獲得的知識、技能和經驗運用到新的實踐中等。方法能力還包括制訂工作計劃、工作過程和產品質量的自我控制和管理以及工作評價(自我評價和他人評價)。

所謂“社會能力”是指組織協調能力、交往合作能力、適應轉換能力、批評與自我批評能力、口頭與書面表達能力、推銷自我的能力、抗挫折能力、競爭能力和社會責任感等。社會能力既是基本生存能力,又是基本發展能力,它是職業勞動者在職業活動中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對社會能力的要求是積極的人生態度,強調對社會的適應性、行為的規范性。

二、構建“能力本位,工學一體”的課程教學體系

工學結合的理論實踐一體化課程是將理論學習和實踐學習結合成一體的課程,它的核心特征是“理論學習與實踐學習相結合;促進學生認知能力發展和建立職業認同感相結合;科學性與實用性相結合;符合職業能力發展規律與遵循技術、社會規范相結合;學校教育與企業實踐相結合”,學生通過對技術(或服務)工作的任務、過程和環境所進行的整體化感悟和反思,實現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學習的統一。

企業對職業院校不滿意的一個主要原因是畢業生缺乏必要的工作能力,對企業所需人才來說僅僅是個半成品。要想讓企業對職業教育的質量滿意,職業院校畢業生應當具備一定的工作能力和基本工作經驗,其前提是能在校學習期間系統化地完成過一些典型的工作任務。因此,工學結合一體化課程不再僅僅是傳授專業知識,更是讓學生在盡量真實的職業情境中學習“如何工作”,專業課程也只能是從一個個具體的“工作領域”轉化而來的用于學習的“學習領域”,即來源于工作實際的、理論與實踐一體化的綜合性學習任務。

在專業課程體系設置上,為了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對原有課程體系進行梳理,去除過多的理論課,增加大量以工作任務為主導的實訓課程,以學科交叉和專業復合的思路,結合專業的需要,進行各學科教學內容的融合,大幅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及能力。在教學中要突出實踐教學,使之與理論教學既相輔相成,又自成一體,形成對學生全面、全程、逐層、多樣式的實踐能力的培養。

三、“能力為本位,工學一體”的教學改革案例分析

1.以項目教學和情景模擬相結合的方法體現工學一體

比如在學習網頁設計時,可通過創建自己的模擬公司的整個過程,將計算機基礎知識,辦公軟件、圖形圖像處理、網頁設計等課程的知識融合在一起,使學生在各自的職位上學到專業知識并在無形中實現了各種能力的培養。

在籌建模擬公司時,教師可根據學生的總人數規定6~8人為一個小組組建公司。組建的公司均為設計公司,主要工作為網頁設計和平面設計,公司名稱由小組自己商討決定,模擬公司部門的設立、學生在模擬公司中的職位等可由學生小組通過討論自主分配。教師只起引導作用,適當的時候可幫助學生進行調整,但必須尊重學生的選擇與決定,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工作能力與學習能力。

(1)籌建模擬公司,首先根據學生特點進行分組,并由各小組討論公司的建設方案以及模擬公司中各職位的建立與職位的分配。

(2)為公司建立網站,各模擬公司制訂《網站建設方案》,公司Logo設計、制作公司網站首頁等,并網站,完成公司籌建的整個過程。

(3)開始接客戶(各模擬公司互換客戶角色)交予的網頁設計和平面設計工作任務。

(4)將公司設計的成果放至公司網站上。

(5)網站推廣及維護。

在這種工作學習的過程中,通過這樣一個模擬公司的籌建工作,學生把理論知識加以大膽地實踐,讓學生的設計成果以設計師的設計作品放至公司網頁上,把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起來,使學生都能夠積極、主動獲取相關的知識,從而培養了學生自主性的學習能力與工作能力,讓每一位學生都有施展其實踐能力的機會。在模擬公司完成的同時,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克服了種種困難,體驗了其間的組織協調能力、交往合作能力、批評與自我批評能力、口頭與書面表達能力、推銷自我的能力、抗挫折能力、競爭能力和社會責任感等,通過自己的勞動成果,同時享受了當中的成功和喜悅的成就感、自信感。

通過這樣從公司的籌備工作到接客戶工作的模擬公司的完成過程,學生在模擬或真實的職業現場里了解企業,親身體驗職業現場的工作狀態,其職業能力、職業心理和職業道德得到充分訓練,親身體驗職業現場的工作狀態,其職業能力、職業心理和職業道德得到充分訓練,職業素養也隨之提高。

2.采用行動導向教學模式突出能力訓練,體現工學一體

能力的培養突出的是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實踐能力是工作崗位所需要的基本能力,是勝任崗位需要的能力;創新能力是勝任崗位需要的前提下所具有的擴展能力。為了實現培養實用型技術人才的目標,必須針對崗位需要設計教學內容,不能簡單地在文化教育的基礎上加入技能訓練,要以課程結構為切入點,抓住這個中心問題不放,以培養職業能力和職業道德為內涵,將傳授理論的教學模式變為傳授能力的教學模式。在教學方法上可運用師生雙向互動的教學方法,形成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能力為目標的教學方法體系,著重訓練學生的能力,體現工學一體的育人模式。

對工學一體課程的學習體現為“學習即工作,工作即學習。”構成職業的基本元素是具有完整工作過程的學習任務。因此,教育過程中的媒介和手段都應當是工作化的,必須將具體的工作情景置于教學過程中,并以工作性思維來構建學生的學習過程。

在學習過程中,行動導向教學就可以很好的幫助學習者提高綜合職業能力,行動導向教學的行動不是簡單的重復性操作,而是為了達到學習目標而進行的有意識的行為,學生個體或小組通過主動、全面和合作式學習,按照獲取信息—制作計劃—實施計劃—評價反饋的工作過程完成學習任務,擴展了學生的行動空間,提高學生的專業能力,并逐漸培養重要的綜合職業能力。

比如在圖形圖像處理教學中采用了行動導向教學模式,同時以項目教學和情景模擬相結合的方法,給出項目、設置情景。這對于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組織能力、創新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等都是大有裨益的。

教學案例背景:影樓收到客戶一批數碼相機的照片,這批照片或有紅眼、噪點,或模糊、曝光不足或需美容等問題,幾乎都要進行一定的處理才能達到令人滿意的效果。現要求工作室人員對此批相片進行修復整理。

項目:處理數碼照片(去除紅眼和噪點、調整傾斜、側逆光且偏灰照片、數碼美容術、制作藝術照片、圖像批量處理等)

收集信息:為了順利將這批數碼相機的照片修復,必須了解相關的資料、知識和軟件、工具的操作及運用、學習必須的知識,教師作必要的指導,并協助提供相應的有關書籍資料等。學生小組通過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清楚自己應該學習哪些知識和技能。隨著對知識技能的逐步消化,學生完成了對新知識的獲取。通過這個過程,學生無形中學會了自學能力和解決方法的能力。

制訂工作計劃:學到了知識要用于實踐,為了完成工作任務,要求各小組制訂出工作實施計劃,在計劃中應體現出工作應分哪幾步進行?需要用到哪些工具及操作。這一過程意在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觀察能力和組織能力。

計劃決策:對于學生們制訂的計劃,教師要及時反饋,以達到互幫互學、互為補充,讓學生自我修正計劃,完善計劃,并自我判斷決策,計劃可開始付諸行動。

實施計劃:在實施計劃的過程中,除了達到正常的技能訓練,為了引導學生發揮創造能力,有針對性地把已經學過的技能和知識運用到新的或變化了的工作中,以及能把新學的知識和技能與已熟悉的經驗融合。學習拓展的工作任務:數碼相機拍攝的照片進行特效處理(對相片進行藝術處理,添加裝飾背景及文字)。此時的學生實現了知識與技能的正向遷移,學生本人形成了一種主動發展態勢,創造性的實踐活動,激發了學生的創造力,為其繼續發展培養出了良好的情感、意志、興趣和自信心,促進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的發展。

評價反饋:各小組工作完成后,分別上臺公開展示自己修復的照片,讓同學們互相評論、解剖,互相公開、公平、公正對待,這能激發學生今后做得更好,在互評時,特別要交流好各組在制作過程中體會最深、最大的收獲。從中,學生學會了評價的能力、口頭與書面表達能力、社會責任感等。

在這一完整工作過程中,涉及多角度、多層面的綜合職業技能,學生能很好地鞏固和應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這使學生經歷了團隊合作、項目修復整理工作與客戶服務的全過程,全面鍛煉和提高了學生的工作能力。在項目組內部,每個成員各有特點和優勢,成員之間密切合作,確定共同的工作目標、制訂工作計劃,并經常舉行會議,進行交流與溝通。項目組的外部合作伙伴是客戶和其他項目組,組內的分工協作以及組外的交流合作,使學生提高了交流與溝通能力,增強了團隊合作與團隊管理的能力。

一體化教學改革將引領職業培訓教學改革的方向,一體化課程開發力度將進一步加大,從崗位需求出發,根據工作崗位需要確定專業方向,按照工作任務的邏輯關系設計課程內容和課程體系,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有機結合。而理論與實踐一體化課程的重要特征是工作過程導向,在它與具體教學實施之間有一個教學實施方案設計的環節,需要將行動導向教學思想和具體操作相結合,這個操作程序就是教學設計,這也是教學取得成功的重要基礎。

參考文獻:

[1]崔仁泉,黃遠飛.廣州模式:現代技工教育體系探索[M].北京: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11.

篇(3)

【關鍵詞】 遠程教育;學歷教育;“引領服務式”在線教學設計;學習評價;教師發展

【中圖分類號】 G4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458x(2016)02―0057―08

在線教學在師生分離的狀態下開展,要促使在線教與學真實、有效發生,確保學習質量,涉及的因素很多,但教師無疑是關鍵因素。教師不僅是在線教學的組成部分,更是在線教學有效開展的必要條件。不同的在線教學設計和教學組織形式,都是特定教學設計思想的現實映射,同時也對執行教學的教師提出特定要求。

一、“引領服務式”在線教學的內涵闡釋

(一)兩種學習模式的比較

基于網絡的在線教學歷史并不長,基于網絡應用的普及,國內在線教學的真正發展始于21世紀初。英國學者簡?奈特(Jane Knight)女士(E―learning Center創始人)將在線課程分為“內容核心”模式和“溝通核心”模式兩類,分別對應自主式學習模式和引領式學習模式。[1]自主式學習模式的重心在于開發高質量的學習內容,強調教學內容的數字化和網絡化,以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滿足學習者的需求為基本理念;引領式學習模式更關注學習者的網絡學習行為,重視教學過程的數字化和網絡化,側重各種學習活動的設計,鼓勵學習者參與討論、積極思考,以培養學習者的學習、應用和分析能力為價值追求。它們在教師參與度、學習設計和課程內容方面都有比較明顯的不同。

在自主式學習模式下,教師的作用主要在于課程內容的開發,學習者擁有充分的學習自由;而在引領式學習模式下,教師既注重前端的課程設計,也注重對學習者在線學習過程的參與,[2]通常采用組班學習,學習者僅有有限度的學習自由。也正因為引領式學習模式對教師參與學習過程有所要求,在線教師成為在線教育領域的“新”職業。英國開放大學專門開發了針對在線教師所需掌握技能的課程,幾乎所有從事遠程教育的機構都對新教師進行為期數月或數周的系統性崗前培訓[3]。

自主式學習模式以學習內容的豐富和呈現方式的精致見長,強調通過網絡提供滿足學習者多樣化需求的學習內容和資源。以系列名家講座視頻以及網絡精品課程為代表的我國網絡課程主要偏于這一類。[4]引領式學習模式并不進行內容的重復開發,以教科書或電子書為教學資源,重視學習活動以及過程性的多元綜合評價設計。

自主式學習模式沒有學習進程的統一規定,以每一個個體都是“理性學習人”為假設前提。引領式學習模式則以教師設計好的學習任務為主線,對于在線學習過程有明確的人力和時間的投入要求,常采用固定周期式大同步小異步教學設計[5],師生、生生之間的交互性學習活動成為在線教學活動的主體。

(二)“引領服務式”在線教學內涵與設計創新

內容是課程的核心,但并不是有優秀的內容就能自動促使學習發生。根據哈佛和麻省理工學院關于“2012年7月到2014年9月間,68門MOOC課程的數據分析”,注冊課程后沒有任何后續學習的人數從第一年的37%上升至第二年的47%,edX平臺上11門重復開課的課程,第二次比第一次參與人數平均下降43%[6]。這一研究數據充分證明缺乏有效的教學組織,沒有教師的全程引領與深度參與,無異于將在線教學簡化為單向的信息傳播活動,不僅高估了學習者的自主性,還誤解了有效教育與學習的根基。[7]

雖然新技術的出現會改變人類記錄和表達“事實”的方式[8],但教學交互的本質并不會因為技術與教育的融合而消解,教育的主體無疑是人,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以及互動交流是教育存在的先決條件[9],在線教學必須將教師和教學的交互本質納入在線教學過程,而教學的交互,不是一種泛化意義上的群體流,必須落實到針對每一個個體的觀察、設計、溝通、評價、反饋和調整活動中。有學者堅信,在“以人類互動為中心的更為傳統的教育觀念在因特網上普遍化”時,這樣的在線教學“將有利于受教育不足人群的參與,并且可以普遍提高人口的文化水平”[10]。

當然,對于來自受教育不足人群的學習者而言, 除了客觀存在的外界不利因素外,這部分學習者自身也無可避免地存在著學習能力、學習意識以及學習動力的相對不足[11],事實存在的能力差異使他們更需要教師全程全面服務式的個別化引領和輔導。所以,針對我國遠程開放學歷教育的學習者,融合自主式學習模式在課程內容方面的優勢,并深度引入服務理念和服務要素的引領式在線教學,已經在教學改革探索實踐中逐步應用和嘗試,我們稱之為“引領服務式”在線教學。“引領服務式”在線教學強調學習進程控制和教師全程深度參與,以周為學習進度單元,以按課程劃分的在線班級為教學組織單位,以學習者個體為異步服務對象,以學習活動為支架,以過程性多元綜合評價為推手,為每一個學習者提供定制化服務。通過教師有針對性的差異化引領服務,在幫助學習者獲得知識、提高能力的同時,逐漸強化學習者自主學習和協作學習的能力與素養。

“引領服務式”在線教學絕不是簡單回歸傳統教育的“班級授課”,而是充分利用網絡和數字化通信技術的優勢,在教師教學能力的影響范圍內,最大限度實現差異化、個別化的“學有所教”,是信息時代引發的富有創意的突破與進步。

二、基于在線教學個案的觀察與考量

“引領服務式”在線教學要求教師密切關注和深度了解每一位學習者(通常一位教師所服務的學習者數量有限),以學習者的視角,通過選擇學習內容和設計在線交互活動以及評價反饋,規劃并調整特定時間內整體學習進度和個體學習進程;借助課程論壇與即時通信工具,為每一位學習者主動推送各項學習服務,引領幫助學習者實現預期的學習目標。

這一設計是否能切實落實到教師的具體教學行動上?會不會在運作過程中出現偏差?我們嘗試以課程個案的在線教學全程為觀察分析對象,以判斷教師的在線教學狀況以及存在的問題,并希望發現有助于提高教師在線教學能力的相關策略。

(一)研究方法

采用個案研究法,通過具體課程的相關數據、各種交互情形記錄、在線輔導內容和教師個別訪談,分析教師的教學思維傾向和具體的在線教學行為。

(二)研究過程與內容

選擇某開放大學的一門課程,對該門課程88個班級的49名輔導教師的在線教學行為進行跟蹤分析,同時全程參與該課程每次的線上線下教研活動,并對其中7位教師進行個別訪談。相關數據和內容分析來源于學習平臺和教師提交的教學檔案,統計時間截至2015年8月17日。

這門課程學習時長為8周,學習者超過3,000人,平均每位教師負責61名學習者。課程設計強調內容與溝通并重,教師全程在線引領輔導,有明確的教學進度和作業評價反饋要求,學習平臺與即時通信軟件互為補充,要求教師主動與每一位學習者保持密切聯系,每周關于學習方面的交互(不限形式)不少于1次。

1. 教師的基本情況

這門課程的49位教師來自該開放大學全省辦學系統,中青年教師占絕對多數(見表1)。接受個別訪談的7位教師中,4位具有中級職稱,2位具有高級職稱;4位年齡在30-39歲,2位年齡在40-49歲,1位年齡在50歲以上。

表1 49位教師基本情況

[年齡\&29歲以下\&30-39歲\&40-49歲\&50歲以上\&4.69%\&52.42%\&29.12%\&13.77%\&職稱\&初級及以下\&中級\&高級\&10.35%\&57%\&32.65%\&學歷\&本科及其他\&碩士畢業及在讀\&49%\&51%\&]

2. 教研活動情況與集中反映的問題

因為教師分散在全省各地,所以通過QQ群建立日常聯系是團隊運行的重要手段。這樣做額外的好處是除了四次正式的教研活動外(見表2),還能通過QQ群就常見問題以及相關信息開展日常教研互動。雖然每次教研活動的主題都預先并清晰明確,但每次教研活動的討論熱點最終都會歸結到兩個問題:一是現在科研壓力非常大,科研考核要求高。而在線教學任務太重,要求太高,和普通面授教學相比有很多改革創新之處,可不可以將在線教學改革的工作代替部分科研考核(納入職稱晉升考評之中)?二是在線教學的工作量應該怎樣計算,才能體現在線教學的特點,符合大家在實際工作中的付出?幾乎所有教師都對學習者的學習狀態持不滿態度,認為學習者不配合、在線教學太難順利開展的占多數。

在接受訪談的7位教師中,5位教師認為“帶1個學習者要做這么多事,哪來時間精力”? 7位教師都表示“8周30個學習者折算下來差不多就算12-16個課時的工作量,學習者又不配合,教師已經是非常努力了”。

教師們的問題與討論并不令人意外,雖然教學實踐的意義并不一定小于,但眾所周知,職稱晉升的核心條件是學術研究能力考評,如主持了什么等級的課題、發表了多少核心期刊論文,有明確細致的條款規定,至于教學業績與職稱晉升之間的關系,除了教學工作量飽滿和沒有教學事故外,基本沒有更進一步的細節要求。更關鍵的是職稱與個人績效收入緊密相連。

在這樣的外部評判機制下,學術研究能力成為衡量教師地位與價值的最重要的依據[12],也是校內教師績效考核的重要指標。教師真正用于教學設計、反思與研究的時間和精力都非常有限。

還有重要的一點,目前國內對于教師在線教學工作量的核算制度尚不完善,因為傳統的課時數計算法用于在線教學時無法直接兌換折算,通常根據對作業批改量和交互量的估算,在傳統課時數的基礎上打折。但“服務”本身難以物化衡量,又需要貫穿于師生教學交互全程,如果以達到同等教學效果為衡量標準,采用“引領服務式”在線教學的教師所耗費的時間和精力遠遠超出正常課堂教學所需。現實的工作考評制度不僅不能激發反而會抑制教師的教學服務熱情。

3. 在線教學進度的過程控制

在49位教師的在線教學小結里,都有關于固定周期中大同步小異步的設計,根據集體教研的結果,分別在第一、二、四、六和八周規定了融于學習活動的形成性考核任務(即作業),并且預設了不同學習者可能會有不同進度的解決方案。

但學習者在線完成各項學習活動和任務的時間數據顯示(見表3),幾乎沒有一位教師能嚴格遵循最初的教學進度設計,預設的解決方案在實施中集中表現為教師主動或被動地不斷更改每一次考核任務的完成時間,反復向后延長。

表3 形成性考核任務進度完成情況

[形成性考核

任務進度\&第一周\&第二周\&第四周\&第六周\&第八周\&如期完成

的比例\&64.21%\&40.79%\&51.33%\&17.85%\&84.67%\&完成時間

的更改\&1-6次\&2-5次\&2-4次\&1-3次\&1-2次\&最長延至

第10周\&最長延至

第10周\&最長延至

第10周\&最長延至

第10周\&最長延至

第10周\&]

在課程結束后的最后一次教研活動中,有超過 2/3的參與教師認為教學任務的時間限定無法在過程中落實,有15位教師認為有明確的時間限制非常不利于解決學習者的工學矛盾。接受訪談的7位教師不同程度地不理解為什么要限定作業的完成時間,擔心會與“人人時時處處可學”的宣傳口號相違背。

以上數據與現象都反映了長期以來在遠程開放學歷教育中存在的嚴重忽視教學進度要求與設計的現象。教學進度與人的認知特點緊密相關,人類對新知識的認知―理解―接受―運用,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早有研究證明同樣的教學內容會因為不同的教學進度而產生不同的教學效果[13],雖然統一的課堂教學進度一直因為不能充分適應接受能力不同的學習者而被批評,但在線教學大同步小異步的周期設計正好可以彌補這一不足。所以,我們認為教學進度的要求是“引領服務式”在線教學的標志性特征之一。

“人人時時處處可學”的本意是教育機會公平和教育資源共享,是對終身學習和學習型社會建設的宣傳性概括。從國外的經驗來看,這一理念主要應用于數字化圖書館、學習資源庫等非正式學習領域和企業、政府等組織內部的業務培訓,而在正式學習領域都有明確而嚴肅的教學進度要求[14]。在線教學中與教學進度相對應的作業完成時間設定,正是為了檢驗在這個時間段內學習者是否及時學習以及是否已經學會,并可以根據學習者個體的情況做出適當調整。但如果普遍不按進度完成或者所有的學習任務到最后截止時間一起完成,正可以推斷出這種教學設計還沒有被師生普遍接受,在線學習可能并沒有真實發生或者學習效果并不理想,教師的在線輔導與引領服務可能還沒有落實到位。

4. 在線交互設計與實施情況

為了便于與學習者保持緊密聯系,提供全方位服務,該門課程采用學習平臺與即時通信軟件互為補充的辦法,主動推送教學信息,強化日常教學交互,建立了一系列在線交互途徑。我們發現,在實際教學過程中, QQ因為普及、便利和功能強大被廣泛運用,學習平臺的短信功能也非常受教師歡迎,但使用郵件和微信的學習者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學習平臺上,可能受到QQ普遍使用的影響,論壇交互很不活躍。交互的內容相對單一,QQ群中絕大多數是圍繞作業的提醒和催促以及一些簡單的技術性問題解答,其余基本屬于情感交互,有關專業問題的講解釋疑與交互性活動設計的初衷差距甚大;論壇中的發回帖在數量和質量上也存在明顯差異(見表4和表5)。

在對教師基于學習平臺的在線輔導數據進行查詢時,我們發現,49位教師在每個班的在線時長差異非常大,最短的僅14分鐘,最長的可達396小時。同時,我們還發現,在線時間長的,并不是發回帖數量多的,而發回帖數量多的,也并不是發回帖字數多的(見圖1)。在對7位教師的訪談中,他們分別提到QQ的零技術門檻和即時交互常常會令他們忽略對學習平臺上論壇的使用,總是在瀏覽平臺時發現問題就立即和學習者QQ連線,停留在平臺上的時間其實是在和學習者QQ交互。這一點證明了使用QQ對學習平臺在線交互的影響,同時也說明師生間的交互可能還停留在淺層信息交流層面,因為QQ的信息即時性特點并不利于系統的學術性輔導交互。

圖1 在線時長與發回帖總字數對比

在第三次教研活動中,有超過1/2的參會教師表示有相當數量的學習者非常不歡迎短信和電話這兩種溝通方式,認為影響他們的正常工作和生活,但同時幾乎所有的教師都認為學習平臺的短信功能非常有利于師生之間的信息溝通與聯系。這也促使我們更進一步思考如何針對不同學習者個體提供不同的服務路徑。

接受訪談的7位教師中,有兩位嘗試了開課初的破冰活動、課中的小組QQ視頻討論活動以及課末的班級合影合成活動,雖然認為學習凝聚力增強了,但更覺得投入精力與結果不成比例。

5. 在線輔導與作業評閱

該課程已經擁有按進度呈現的完備學習資源,含電子教材、系列授課視頻、小課件和基本教學活動設計,因此教師很重要的一項工作是通過活動的開展增進學習者與學習資源之間的緊密頻繁交互。但由于目前教師在線教學的工作量是以學習者形成性考核的完成情況為基準計算的,因此在整個追蹤過程中我們注意到,對學習者作業的關注成為絕大多數教師的主要輔導內容,無論是論壇、QQ交流,還是短信、電話聯系,焦點都是提醒、督促學習者按時提交作業,但對于作業的批改與反饋教師的表現各有不同(見 表6)。

在每次教研活動中,不少于3/4的參會教師都對作業評語及反饋不以為然,主要原因是學習資源中已經有相關作業內容講解,寫了評語學習者也不看。7位接受訪談的教師也都從不同角度表達了對于在課程資源已經充足的情況下如何開展在線輔導的疑惑,感慨師生分離與學習者的不主動,似乎只有作業可以成為唯一抓手。

最后一次在線教研活動中, 5位教師分享了與學習者拉近距離的解決方案, 1位教師對課程內容本身提出了有建設性的調整建議。

我們在統計與分析上述數據的過程中發現,年齡和職稱對于教師差異性的行為沒有影響,在活躍、相對活躍和不活躍的教師中分別有不同年齡段和高中低職稱的教師。

(三)研究小結

以上數據與實例反映出的問題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

1. 固有的教學思維與傳統認知導致教師尚未真正理解“引領服務式”在線教學的內涵,教師還沒有充分意識到對教學進度的嚴格把關和實質性學習交互對提高在線教學質量的意義所在。

2. 引領服務理念與外部考評制度存在內在緊張,外部評價所引發的教師個人發展定位與引領服務理念不相適應,現有的工作量考核制度不能激發教師的在線教學改革熱情。

3. 教師的在線教學能力與引領服務的專業要求相去甚遠。

如果說服務與教師的工作責任心緊密相連的話,那么如何做好引領教學就與教師的教學能力密切相關。教師缺少與學習者的在線交互,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很多教師還“不會”在線教學,更“不會”開展個別化的引領設計與策略選擇。主要表現在:

1. 在師生分離的網絡環境中,教師對學習者在線學習過程的參與程度差異較大。

2. 在線教學是一項專業性非常強的活動,也是一種新出現的教學活動,現有教師(不論年齡和職稱)的經驗無法給予足夠支持,如果沒有有效的研修培訓機制和有力的外部政策引導,教師們并不能清晰、自主地認識自己的工作內容。

3. 離開了實體課堂封閉的物理環境和講授式的教學方式,絕大多數教師面對缺乏自主學習意識的學習者顯得束手無策,單一的作業引領策略蒼白無力。在略顯蒼茫的網絡課堂里,如何吸引學習者并把他們“黏”住,絕大多數教師需要補課。

三、“引領服務式”在線教學中教師

思維轉換與能力提升策略

教學能力是一種需要教師自主建構的實踐性能力,教學能力的每一次提升都包括從心到行的全面調整。但這是一種“知易行難”的挑戰,教師的成長具有高度的個人生活史特性[15],來自于家庭、社會、受教育經歷和最初的工作要求等的所有生活歷史內容,都是影響教師思考與行為的重大事件[16]。現在的教師從年齡上看,絕大多數在受教育過程中僅接受過單一的傳統課堂教學,更何況截至目前,在線教學仍屬于新生事物,“引領服務式”在線教學設計需要一個推廣、普及與內化的過程。

(一)定期舉行教育思想討論,促進教學理念與教師角色轉變

在線教學本身不是目的,“教”是為了“學”,教師線上的引領和服務只有借助于與學習者的交流和溝通才有可能真正促進學習的發生,因此教師首先要回歸教書育人的本位職責。在分離的時空中育人,在線教學完全是一種創造性活動,教師的作為不再限于教課輔導,教師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學習新的教學設計等知識并學會吸引學習者。

行源于心,教師穩定而深層的教學設計理念和自身的角色定位[17]會成為教師發展的內在動力。定期進行思想碰撞和交流辯論可以促進教師深入理解“引領服務式”在線教學的內涵,自覺強化自身對在線教學要求的認同感。

(二)以在線工作坊的形式開展教師培訓

工作坊(workshop)是一種以解決應用性問題為重點的學習方式。在線工作坊通常以一名在遠程教育領域富有經驗的主講人為核心,10-20名團體成員分組,在該名主講人指導之下,通過有關在線教學具體主題的資訊分享、小組討論、演示、實際操作、意見表達等活動,探索在線教學過程中各種問題的解決方案。

這種模擬真實情境并討論和分享解決思路與方案的實操性培訓,對于提高教師的在線教學技能和對教學策略的選擇與應用能力有非常強的針對性。如果工作坊采用在線形式開展,會更有利于參加培訓的教師對在線學習形成直觀感受,參訓教師可以揣摩主講人對自己和他人的輔導方式,通過師生角色換位更好地理解學習者所思所想,甚至發現學習者自身還不清晰的學習需求,形成自己的在線輔導方法與風格。

(三)推進教學學術研究,提供有效的論文寫作支持

開展教學學術研究既有利于教師個人成長,也有利于教學質量的持續提高,還可以部分緩解外部評價機制與在線教學要求之間的緊張。高校的教師發展中心可以學習借鑒英國大學教師與教育發展協會的經 驗[18],嘗試在校內建立教師聯盟,為教師個人提供服務,如開辦暑期學校,成立閱讀小組,對相關熱門文獻進行深入解讀與分析,為成員提供寫作支持,使成員的研究成果能夠以書面形式呈現出來;提供小額資金資助,促進教學成果轉化為研究論文,并支持受資助教師傳播他們的研究成果;舉辦校際交流會議,通過論文交流為同行提供更為廣闊的在線教學成果分享平臺。

(四)教師在線教學行為指南,完善外部考評制度,規范教師在線教學行為

每一位教師都是一個自組織系統,根據系統論和控制論原理,自組織系統的發展完善與評價反饋密切相關。而教師現有發展水平與目標發展水平之間存在“有待跨越的地帶”,可以稱為教師的“最近發展 區”[19]。教師需要在外部評價和反饋的指引下跨越一個又一個“最近發展區”,從事在線教學的教師在這一方面尤為明顯。

在線教學行為指南可以根據目前教師在在線教學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做有針對性的引導,以時間為縱向軸,以行為內容為橫向維度(見表7),明確引領的方式和服務的內容。

表7 在線教學行為指南綱要簡表

[開課前一周\&完成所有課程內容與在線交互活動方案的設計、修訂以及實施準備\&熟練掌握學習平臺的各項功能并能做出使用說明(問答模板)\&獲得所輔導學習者的基本信息,分析基本情況,形成有區分度的輔導方案與服務策略(模板,字數不少于……)\&通過郵件、短信、QQ、微信、電話等方式與每個學習者建立首次聯系(記錄模板),判斷學習者個體最愿意接受的聯系方式\&根據每個學習者最愿意接受的方式,分別推送課程學習建議\&第一周\&選擇簡潔、明了的方式告知每一個學習者本周學習內容與任務,設計有趣的活動,引導、激勵學習者閱讀/使用學習資源\&第一時間回復學習者的所有疑問\&根據學習者的反應,判斷不同學習者可能遇到的問題,通過課程頁面、論壇或QQ群,主動問題講解文本(建議圖文版)\&及時評閱學習者完成的活動與作業,在鼓勵、肯定的基礎上指出問題并即時反饋(字數不少于……)\&第二周\&定向聯系沒有參與學習的學習者,了解原因,理解困難,提供解決方案(聯系記錄)\&根據上一周學習及作業完成情況,分析學習者狀態,調整輔導策略\&通過論壇、語音或視頻發起小組討論(時間不少于……),選擇與課程內容相關的熱點話題等,增強課程及教師的吸引力\&討論活動小結(字數不少于……),對每一位參與者分別做出鼓勵性評價,并給予“分級獎勵”\&第三周\&發現學習困難以及缺乏學習動力的學習者,提供定向輔導和遠程協助,幫助其與熱情友善的學習者結對學習 \&組織“線下進行線上呈現”的活動任務,展示學習成果后開展同學互評、教師點評并反饋(字數不少于……),對表現優秀者贈送小禮物等\&……\&教學階段性小結(字數不少于……),并通過課程論壇或其他交流途徑與學習者溝通\&第…周\&……\&]

指南不僅是教師的在線教學行為準則,也是評判依據,一旦納入教師整體工作績效考評范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變現有考評體系單純重視科研與教學獲獎,缺乏診斷性考評、過程性考評的缺陷[20]。同時也能為教師在線教學工作量的核定(含即時通信軟件的使用)提供一個相對科學、合理并可操作的基準,比如為教師提供各項教學活動模板和字數、時間要求,為教師每一周的個別化教學行為核定平均時間。在進程中,學校可以通過與大型網絡企業合作獲得相關交互數據以及學習平臺數據,審核是否符合要求,必要時可以要求教師提供佐證材料。確認教師輔導單個學習者的工作時數后,乘以學習者人數就是教師的在線教學工作總量。

更為重要的一點是,指南可以為教師的行動反思提供參照,教師對自己每一周、每一階段、每一輪的在線教學歷程都可以據此自我評價,反思自己的在線教學行為以及教學策略的適切程度。通過內外部評價與反饋,教師在不斷調整自身教學行為的同時,會逐漸將引領服務的理念內化為自己的思維方式與行為習慣。

每個教師在自己的教學歷程中,都會因為長期的教與學實踐形成內隱的個人化的“實踐理論體系”,“引領服務式”在線教學對于教師既往的個人知識體系是一種挑戰,更是一種完善。在我們目前的個案追蹤研究中,還缺乏細致的對影響教師教學思維與行為選擇的變量的分析,未來以教師個體持續的在線教學行為與能力發展作為觀察和比較研究的對象,也許可以從更微觀的視角發現有意義的影響變量,從而提出有效的教師培訓策略。

[參考文獻]

[1][5] 秦宇. 引領式在線學習模式[J]. 中國教育信息化:基礎教育版,2005,(11):37-39.

[2] 石磊,梁亮. E-learning環境下引領式學習模式初探[J]. 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9,(13):149-150.

[3] 任岫林,谷鴻. 從馬里蘭大學的教師發展看遠程教育質量保障[J].當代繼續教育,2014,(6):77-79.

[4] 郭. 引領式網絡課程:理念及設計[J]. 江蘇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2,(3):13-17.

[6] John S. Rosenberg. 哈佛與MIT最新研究:近50%學習者注冊后從未上課[ EB/OL]. (2015-04-23)[2015-08-26]. http:///post/613026/.

[7] 張麗,伍正翔. 引領式在線教師培訓模式理論創新與實踐機制――以全國中小學教師網絡培訓平臺為例[J]. 中國電化教育,2011,(1):61-65.

[8] 郭. 教育的“技術”發展史[J]. 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11,(3):137-157.

[9] 余清臣. 交互主體性與教育――一種反思的視角[J]. 教育研究,2006,(8):25-30.

[10] 安德魯?芬伯格. 技術批判理論[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144.

[11] 邢延齡,李瑩. 中英開放大學輟學比較研究[J]. 教育學術月刊,2012,(11):94-97.

[12][20] 胡小桃. 從高校教師發展狀況看我國教師考評制度存在的問題[J]. 黑龍江高教研究,2014(11):95-98.

[13] 李偉勝. 實驗研究指導[M]. 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8.

[14] 王晨. 引領式在線教學系統的研究與設計[D]. 天津:天津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2006.

[15] 姜勇. 個人生活史與教師發展初探[J]. 外國中小學教育,2004,(3):17-20.

[16] Bullough. R. V. ,Baughman. K. First year teacher ― A case study[M]. N Y:Teacher’s College Press,1989.

[17] 姚青偉. 學術資本主義視閾下高校教師角色沖突與調適[J]. 學園,2015,(8):33-34.

[18] 吳薇,陳春梅. 英國大學教師與教育發展協會:支持并引領教育變革[J]. 高教發展與評估,2014,(9):38-47.

[19] 鄭家裕. 教師專業化需要重視教師的“最近發展區”[J]. 教書育人:高教論壇,2008,(33):23-24.

篇(4)

A是我校的一名男生,行為不良,且“屢教不改”,是學校頂頂有名的“調皮大王”。在我擔任班主任之前,就早有耳聞。其前任班主任可謂“軟硬兼施”,卻無法使他產生質的飛躍。我擔任班主任之后,試著以操作性條件作用學習理論分析,著眼與強化,不斷查閱相關的各種資料,向教育專家請教,隨時調整自己的方案、決策行動。經過半年的探索和運作,收到顯著的效果。現在我根據自己的工作經歷和取得的成績來報告這一例不端行為矯正案,案主是A,矯正從八年級上學期(2007年9月1日)開始到八年級結束。希望通過這一案例對班主任處理類似問題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一、關于A的背景

A的家庭:A的母親在他七歲的那一年由于工作的原因去世。而其父親本身是招贅,在其母親去世后另去他地,留下A和他的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二老認為A無父無母,很可憐,就事事由著他,從小就十分溺愛。他有兩個姑姑,家境較好,經常給他大把的鈔票。再者他的父親,想起他的兒子就來看望一下,隨手給他幾張百元大鈔。當然,他的家教也不好。可以概括為:手中總有充足的錢,以“寵”為主。但很少有人給予充分的指導。

A的學習情況:學習成績很差,習慣不良。比如,基本上不做作業,偶爾交上來也是一抄了之。考試測驗的時候,除非抄襲,否則從來沒有及格過。甚至有時候考試時也睡覺。在平時的課堂上,除非是班主任的課,否則只有兩件事情做:睡覺或找別人講話,搗亂課堂秩序,間或接幾句老師的話茬。對一些性格好的老師更是過分。

A的日常行為:欺負同學,違反紀律。我剛接手時,老師和同學總是告狀,“小事天天有,大事三六九”。就每一個單獨的個案來看,占絕大部分的是動手打人。比如,有一天自修課時,班長負責維持紀律,他在教室里到處亂跑,擾亂紀律,班長前去阻止,他朝班長的背上猛打幾拳,以致班長胸口部位疼痛了好幾天,其家長尋至學校要求賠償。這種情況無休無止,應接不暇,是班主任工作的一大難點。

A的人際關系:由于A本身的不端行為,班里的同學都對他避而遠之,心里都有點怕他。并且班里另外還有一個情況和他差不多的男生,二人一拍即合,形成了“AB二人組合”。他甚至結交了一批社會上的小混混,成為全班甚至全校的小霸王,敢于和個別老師當面頂撞,目中無人,家長也無可奈何。

總之,由于A本身的行為和背景,他被老師當做既可憐、又可氣、又可恨的學生。周圍的同學又對他怕而遠之。他是讓老師頭疼的代表。也因為此,他本身的一些優點也常常被忽視,有時候也難免會受到不公正的待遇。

二、把脈問診

開學初我就把他當作重點工作對象,連續進行幾次家訪,對他周圍的同學進行深入的訪談,并且和前任班主任進行交流,向其他任課老師深入了解。我得出以下幾點結論:

1.由于家庭背景的特殊性,外公外婆不能給予實質性的有效的教育,其父親和姑姑的行為甚至給他產生了負面影響。因此,教育的重點應放在學校教育上。同時應該引導他的家長改變教育方式和觀念,并支持和配合學校的工作。

2.原來的班主任從初一開始,在他身上花費了大量的心思和精力,為何該生的不良行為卻愈演愈烈呢?通過大量的調查,得知原班主任的工作模式基本如下:

①A作出承諾,或認錯,一次教育完成。②或者不了了之。

但是我又了解到,一般老師教育發生后長至“三兩天”,短則當天失效。針對其中的原因,經過查閱相關的材料,我作出以下分析:

①之所以通過第二環節可以起到暫時的作用,是由于操作性條件學習理論承認懲罰可以降低行為發生的概率。

②之所以堅持不了多久就又犯錯誤,是因為沒有對他的有些行為進行強化,幫助他塑造新行為,并進行鞏固。而他身邊的人對他成見很深,對他的態度是只要不出軌,就不去關注他,幾乎沒有對他進行表揚。加上家長的特殊情況,對指導他本身進行正確的行為也無能為力。我想,這應該是他“屢教屢犯”的根本原因,亦或是他“屢罰屢犯”的主要原因。

③長興地處長江三角洲,經濟較為發達,該生自小用錢大手大腳慣了,再加上周圍的環境,他認為有錢能使鬼推磨,并且以前發生過打人之后賠錢了事和出錢讓別人幫他打架的經歷,更使他認為錢是萬能的,而他又不愁錢的來源,認為錢來得非常容易,實際上也盼望著早日離開學校,一腳踏進黃金堆里。因此,他也無視學校的紀律,法律意識淡薄,有點不知天高地厚。這也是他總是行為不良的原因之一。

三、對癥下藥

我根據操作性條件作用學習理論,決定改變以前的工作方法,設計出以下新的工作程序:

①深入了解,和他交流,建立感情,找出他的需要。

②我經常找借口和他聊天,借機提醒。

③約定和承諾。

④捕捉A的進步或有正確行為。

⑤強化。

顯而易見,我更注重對好的行為的強化;反之,淡化訓斥和懲罰。具體操作如下:

1.顯示出我的關愛和對他的關注,這實際上也是滿足他的需要。我有例為證:工作一段時間之后,有一次,我發現了他違反了和我的約定,和老師頂嘴,就故意不理他。他和我講話,我只看看他,我當時就發現實際上他很在乎我對他的態度。課后,他去找校長幫他說情,讓我理他。通過這種愛,我的工作更加容易和有效。

2.約定和承諾。在公平和公正的基礎上,我們用協商的辦法簽一份協議書,具體如下:

我逐漸提出自己的要求,給他創造更多的機會賺取金幣,他每賺100個金幣,我就給他一張獎狀。如果一學期他能夠集滿三張獎狀,我和家長就會答應他三個合理的愿望。

果真,一個月之后,找我告狀的老師和學生大大減少,收效明顯。

我接下來趁熱打鐵,根據他的表現適時地提出要求。在這一過程中,如果他犯錯,我就相應地扣除他的金幣。并且告訴他接下來應該怎么做。實際上,總結起來,我只是盡力做到了以下幾件事:

1.遵守約定。二人的約定必須執行。例如,我曾經答應過他,只要他整節課不在課堂上搗亂,我就獎勵他,哪怕他上課睡覺,也算遵守了諾言,我就獎勵他。只要他的作業交上來,哪怕是抄的,我的獎勵也毫不含糊,因為他守約了。

2.明了任務。實際上,通過了解,我發現有時候他的錯誤是習慣問題,而非思想或動機原因。比如,和老師頂嘴,有時,并不是特意和老師過意不去,而是覺得好玩,喜歡看老師發火的樣子。我就在上課前,特意提醒他以前的不良表現,現在應該怎樣去做,老師喜歡他怎樣去做。并布置具體的任務,比如幫助老師拿拿粉筆什么的……再比如,他平時喜歡在周末去打游戲,我就在周末放學前和他說明第二天的任務和一定不能去做的事情,并且列入考核,達到溫故知新的效果。

3.明理知事。讓他了解基本的學校和社會規則,能夠清楚地認識到碰到事情后怎么去做,以此對照自己的行為,適應社會發展和自身發展的要求。平常,我有事無事就找他聊天,在聊天的過程中,有意無意地向他說明一些事情的發展規律和處理方法。在這一過程中,發生了這樣一件事:起先,A找人幫他打架,他付錢給別人。而事后,該人又找他要一百元的辛苦費。當時,他非常害怕,既怕別人打他,又怕家長知道。非常苦惱,終于,在上課前,他告訴了我。最終這件事情由派出所的介入達到解決,我就以此為突破口大做文章,加強教育。平時,我也非常注意無意提醒的作用,假裝無心地暗示他去做一些應該做的事情,使他在無任何防備心理的情況下接受教育,避免他一聽說老師找他就有抗逆思想的情況,加強教育效果。

這三個方面,歸結起來,可以涵蓋A在學校里的絕大部分社會,要求也是分層的:守約要求的認知與動機水平都低;任務明了的要求是認知水平低而動機水平高;明理對認知與動機都提出較高的要求。而平時對他所講的內容,都是他自己的事情或是周圍同學的,他都非常熟悉和相信,對他來說,可信度較高,教育效果也非常明顯。

四、效果分析

在努力了半年之后,可以說收到的效果還是非常明顯的,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1.任課老師的反映:來找我告狀的老師明顯減少了。在平時的談話中,我不特意地去問A的表現,而是在聊天的時候有意無意地提起,從老師的無意評價中尋求他的變化,捕捉他的信息。發現雖然有時候老師的怨言仍然存在,但是和我偷偷做的記錄相比,仍然呈現出較大的減幅。

2.家長的反映:我住的學校和A家很近,當了他的班主任以后,我經常去他家里探探他在家里的變化,當然,這一切都是在自然狀態下進行的,其外公、外婆反映是“奇怪了,這孩子怎么突然幫活了”,“劉老師,現在好像有段時間沒有家長來找我們了”。

3.學生的反映:當然,一切都是在和周圍的同學私下聊天的時候故意引起話頭,得來的信息是同學們還是有點怕他,可能是他的余威還在。但是,同學們都說最近他沒打過人。還有同學說,上次學校廣播操比賽的時候A跑來跑去幫大家借衣服,成績還沒公布之前他非常的激動,想辦法去打聽成績,得知我班得第一名之后,他甚至是高興得喊了出來,并嚷嚷著要請客。

4.A的行為:我每天都把他的好行為和不良行為用本子記錄下來,進行對比,并且每天和他進行交流,核對我觀察的準確性。明顯看出他的好行為大大增加,而不良行為呈減少趨勢,尤其是性質較為惡劣的違紀行為大大減少。

為了進一步證明我們的設計和處理的確管用,那么我們必須能從上列4個方面收集到具有內在一致性的證據,它們才能表明A“變好了”。

事實上,我又觀察到以下幾個事例:

有一天,我班的兩位同學發生了矛盾,動起了手腳,A跑去拉開二人,還講道理給他們聽,而他以前充當的是煽風點火的角色。他的這一舉動使同學們大吃一驚。

又有一天,他突然跑過來對我說,S和D準備放學后逃出去,他希望我能夠阻止,因為這樣做是很不好的。這次輪到我吃驚了,因為,逃學本來是他的長項。

類似的事情還有很多,我們根據這些變化可以判定他的確變化很大,“變好了”。

五、小結和探索

本研究是根據操作性條件作用學習理論的基本原理提出的一個新程式。它被證實為有效的,值得推廣和利用。在接下來的工作中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難題,那就是怎樣撤消對他的強化,讓他在自己的理性指導下正常地學習和生活,而非完全依賴于老師和周圍的長輩的教導。在這一設計的過程中,他也出現了反復,我認真地和他進行過交談和觀察,發現是由于他所生活的周邊環境的影響。如,在放寒假之前,他表現已經相當不錯了。但在寒假里,他們村的人在打牌的時候叫他賭錢,去城里跳舞的時候叫他一起去,這和學校的教育產生相反力,對我們的教育產生了極大的負面影響。在運用教育理論的時候,教師一定要吃透,掌握精華部分,并要付出極大的耐心,這是成功的關鍵。

參考文獻:

[1]何艷麗.心理衛生與心理輔導[M].沈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9.

[2]羅洪蘭.兒童的社會性發展.見袁軍主編《教育心理專題》[M].北京: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04.

篇(5)

[中圖分類號] G718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5-4634(2014)05-0011-04

研究學生學習是教師的職責之一,教學要取得好的效果,不僅取決于教師本身的知識素養,也包括對教學對象的知識和以教學對象和知識內容為基礎選擇的教學策略。高職大學生群體不斷擴大,對他們的研究也越來越多,關注的焦點仍然是學習能力,唯有學習能力能承載“學得更好和學得更多”的理想。高職大學生已經有十幾年的學校教育經歷,不能說這么多年來沒有養成一定的學習能力,他們在基礎教育階段已經形成了自己的學習風格,只是來到大學以后,某些學習習慣反而成為提升學習效果的障礙。在學習能力的培養上,與其說他們需要教育,不如說是需要“治療”。教師的積極引導對大學生的學習能力仍有較大影響,這也是教師介入學生學習的依據[1]。教師在介入學生的學習過程時,不妨像醫生對病人一樣,開誠布公地分析“病情”,講解“治療”的方案和目標,雙方合力解決問題。從教師的角度看,有效的教學所學習的知識都是經過教育學和心理學處理的知識,這也是教學設計的依據,但學生并不了解這一處理過程和所使用的方法。從學生的角度看,他們有十幾年的學習經歷,有自己的一套對知識的教育學和心理學的處理方式,類似建構主義所說的知識建構[2],只是他們自己未必了解。教師介入解決學生學習瓶頸問題,其實是以教師為主導,通過教師的經驗和教育教學技能,溝通兩個過程,即“教師對知識的教育學和心理學處理的過程”和“學生對知識的教育學和心理學處理的過程”。

教師方面采用的方法是在教學實踐中以剖析教師學習過程為示范,針對學生學習能力中的薄弱環節,實踐手把手的幫扶。將教師的學習和研究過程作為案例向學生展示如何把握學習的目標和方法,使學生的學習和研究有較為明確的參考系,以此促進學習方法的調整。學生方面,在操作教師提供的活動材料和完成學習目標的過程中,要參與和教師及同伴的討論,明確自己所采用的學習方法的依據或學習過程所反映的關于學習的“個人哲學”,由此了解自己學習策略的形成和提高學習能力的途徑,同時也為教師提供了教學反思的依據。

1 高職大學生學習能力和研究能力不足的 原因分析

高職大學生學習特點的形成是他們長期的學習習慣和所接受的教育方式積累使然的。有些學習習慣可能利于短期學習目標如應試,但不利于終身學習,有些學習方法利于理解知識而不利于研究和創新。高職大學生將他們的學習習慣帶到大學課堂,但以往有效的方法不一定適合新的學習要求。

1)應試背景下形成的以尋求答案為目標的學習習慣。基礎教育階段的教學以課程標準為目標,以考試標準為檢測手段。理論上,考試標準是以課程標準為基礎的,但是當評價以考試結果為準的時候,圍繞考試標準而不是課程標準進行學習就理所當然了。所以,有效學習表現為有效解題。當然,這種現象也有一定的合理性。基礎教育階段無論是教學中的問題設計還是考試內容,以知識點為答案,學習體現為運用知識解答問題,是可行的。多數大學生在中學階段就習慣了“學習就是找答案”。大學階段卻相反,學習是為了發現問題。很多學生剛入大學會在學習上感到茫然,因為他們的學習“慣性”不能調整過來,同時也不了解如何圍繞“發現問題”來進行學習。

2)整體學習能力不足。這個問題與基礎教育的知識點教學方式相關。學習學的和考試考的是知識點,造成了“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弊端。大學學習的大信息量則要求學生必須有整體的眼光和對資料宏觀的把握。高職大學生必須了解什么是整體學習,并掌握整體學習的技能。

3)研究問題的策略和方法缺乏,使學習陷于膚淺。基礎教育改革雖然也不斷推動研究性學習,但很多研究局限于對簡單資料的收集和分析,得出的結論也往往指向教材中的知識點,是一種只助于對教材內容理解而不是針對真正問題的研究,學生對研究的方法不甚了解,研究難以深入,這使他們在大學階段需要研究問題時經常感到困難。

高職大學生這些學習上的方法問題,需要學生有意識地自我改進,學習一些學習策略和元認知的知識。教師在學習能力培養介入中,僅提供這些知識是不夠的,即使學生背熟了這些教育學和心理學的知識,也并不意味著他們就能理解。

針對這些問題,筆者采用剖析教師學習和研究的主題學習和問題研究方法,通過課堂教學向學生示范教師如何學習和做研究,為學生提供直接的示范,以此讓學生體會信息加工、整體學習、研究方法等概念,也增加他們的學習體驗。這一過程也是教師向學生展示教師對知識的教育學和心理學處理的過程。

2 以剖析教師科研與學習實踐為案例的高 職學生能力培養的研究

篇(6)

【中圖分類號】G63.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33-0-02

一、引言

隨著新課標的頒布實施,現今教育的一大特點是提倡學生學會自主學習。我們大家都知道教學活動是師生雙邊的活動,以往的教學過程都是以教師為核心而設計的。學生的學習活動實際上是被教師牽著走,是一種被動的學習,學生的學習興趣低下,學生的創造能力受到壓抑,學生的創新思維得不到伸展。因此,我們應把學習的主動權完全交給學生,引導學生從被動接受知識轉為主動探索知識,變“學會”為“會學”。課堂教學設計中在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腦、動口、動手能力上下功夫,讓他們主動參與教學活動,以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形成以學生思維為核心,能力為目標,育人為目的的素質教育教學模式。

二、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指導生策略

英語課堂就是要緊緊抓住“學生全體參與,教師做好引導”的教學理念,同時,教學中教師個性和創造性的表現又為學生發展個性和創造性提供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是教育教學活動的主體角色,既是主角也是配角,既是演員也是觀眾。作為新課標下新時代的英語教師,只有把握這一原則,才能上好每一堂英語課。作為教師,必須利用各種機會讓學生展示其個性和創造性,在課堂教學中,我們應采用“啟發式”、“情景導入式”、“辯論式”、“任務型教學”等學生喜歡的教學方式來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精心設計課堂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充滿興趣地自主參與,把教學的重點從“教”轉移到“學”上,使學生變被動為主動,真正成為教學活動的主體。

1、培養自立探究,巧設創新探索機會

①運用啟發式來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啟發式教學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目的、內容、學生的知識水平和認知規律,運用各種教學手段,采用啟發誘導辦法傳授知識,培養能力,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以促進身心學習。

案例: 在教授8A Unit 5 Birdwatchers 中的“What do you know about birds?”時,筆者是這樣運用啟發式教學的。

T:Which bird flies to northern countries in summer ?

S: Swallow, swan .

T: Can you tell me what swallowis like ? What is its tail like?

S:It has forked tail.

T: What about its wings?

S: It has long-pointed wings.

T: What does it eat ?

S: It eats insects.

T: Is a swallow good for humans?

S: Yes.

T: What actions should we take to protect them ?

S:….

② 運用情境導入式來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導入快,易于設置探究問題,能最大程度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因此,基于情景教學是老師們最常用的教學方法,也是學生在輕松氛圍中接受知識的最佳途徑。“情”指洋溢在“境”中的教學雙方,即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境”是教學環境,既指物理環境,也指教學雙方的關系。情因境生,境為情設,情與境和諧統一。

筆者在教授Birdwatchers 時,通過情景式引入。教師手指窗外,提出下列情景問題。

1. Listen , can you hear the birds’singing in the tree?

2. Look out of the window, is that bird beautiful ?

3. Look at the cage in my hand , is this bird happy in the cage ? Why ?

由此問題引出一個debate Is it good to keep birds in cages ?

通過剛才的情景問答,馬上引出了一個關于“鳥兒關在鳥籠有好處嗎?”的一個辯論。

③通過運用辯論來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通過這種方式 ,筆者認為學生可以各抒己見,互相學習,在辯論中主動獲取知識、提高素養的一種教學方式。在課堂教學中適時運用辯論的教學方式可以極大地發揮學生的創新創造潛能,有助于發展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團隊協作精神及觀點表達等語言能力。

筆者對于Birdwatchers 中的辯論論題設計為“Is it good to keep birds in cages?”論題難題適合中學生表達水平,學生的精彩的辯論句子令筆者大為吃驚,以下是學生在辯論中使用的句子。

I don’t think it is good to keep birds in cages, because they can’t fly freely in the sky .

I don’t think it is good to keep birds in cages ,because the cage is not big enough for the birds to live in .Birds will get ill easily in cages .

It is good to keep birds in cages because it is safer for birds to live in birds. Hunters can’t kill the birds in cages.

It’s good to keep birds in cages because people can feed them . They don't need to worry about their food.

課堂教學過程是一個漸進的多層次、多角度的非線性序列,學生在辯論中的創造性和跳躍性思維往往超出教師的預設。

④通過任務型教學方式來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案例片段一:在教授牛津譯林版8A Unit 5 Birdwatchers 時,在引入本單元時,筆者提前布置讓學生感興趣的與單元相關的任務,即告訴學生,由于環境問題,部分鳥瀕臨滅絕,作為一名學生,如果要想保護鳥類,就要先了解鳥類,筆者于是給學生布置任務讓學生搜索各種鳥類的英文名稱,圖片,以及簡單的介紹和關于鳥類的英語諺語。許多同學積極性高漲,通過網絡資源 ,查詢出許多除了課本之外的許多信息,對鳥類的了解超越了課本知識,擴展學生課外知識,增加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的創新。在資料的查詢過程中,他們自主獨立地思索著,獨立地學習,通過這樣的活動,激發他們的求知欲望,增強學習信心和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自己找規律,自己做總結,通過獨立思考,開發智力、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真正以“主人翁”的身份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這樣激發了學生探究欲望,培養其獨立獲得知識,創造性運用知識的能力。

2、通過在課堂教學中創設創新的環境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創新意識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經過培養逐步形成的。如何去創設一種適合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環境,是我們每個教師都要面對的一個重大問題。因此需要我們創設語言情景,激勵學生的創新意識。為了使學生對每天必上的英語課興趣不減,無論是從課堂問候語到結束語,還是從導入新課的藝術性到創設語言情景的多樣性,一聲親切的問候既能融洽師生關系,活躍課堂氣氛,又能有利于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形成。

①即興而新穎的課堂問候往往能激發出學生對這節課向往和興趣。筆者經常使用這些真誠的課堂問候語作為一節課的開始,Did you have a good dream last night? One day no see,how much I miss you ! Hello, boys and girls!,Shall we begin our class? Boys and girls , you look smart today !

②創設情境的多樣性。教師教會學生部分生詞與部分句型,讓學生自主根據圖片來介紹鳥類。我盡量加上淺顯易懂、不落俗套的句式變換,使用學生能聽懂的詞匯,創設出能緊扣學生心弦的英語教學情景,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學中我精心設計語言情景,激勵學生的創新意識,喚起他們探求新知識的欲望。談論圖片的時候,用英語思維的習慣開始形成,這就是創新意識。

筆者通過多媒體手段,在屏幕上放映出鳥兒的圖片,視頻,音樂,鳥鳴聲,讓學生感覺到他們身處鳥群中一樣,然后,筆者設計了以下語言情景,

Do you want to fly like a bird?

Why ?

What kind of bird do you like ?

Why ?

教師指著圖中麻雀不同的身體部位,向學生提問:What do we call this part ? 自然而然地教授新單詞:beak , neck , wing , tail , leg 和foot .

教師通過問題引導學生根據圖片對麻雀進行描述,由總體感覺到細節描述。例如: What does a sparrow look like ?

Is it big or small ?

Does it have beautiful feathers ?

What colour are the feathers ?

What about the beak ?

Is it short or long?

筆者依次出示其他鳥類的圖片。引導學生對其各自特點進行觀察和描述。

通過語言描述與鳥兒的叫聲,進行一個猜測游戲,讓一個語言能力較強的學生對鳥兒進行描述,其它學生進行猜測是什么鳥類。

The bird has long-pointed wings and a forked tail . It eats insects. You can find them under our eaves.

告訴學生,Birds are in danger !

讓學生進行討論,鳥類面臨哪些危險。學生們非常聰明活用了8A Unit 4 Wild animals 中保護熊貓的句子,一些同學還創造性地說:We should build more nests for birds. 還有的學生說:Plant more trees and flowers to give birds a good environment to live! Don’t buy anything made of feathers ! Stop the hunters from hunting birds!

③ 開拓思維的結束語能讓學生對這節課脫離平庸,得到升華。

一般教師在一節課結束時,經常用這些句子結尾,That's all for today. Time is up. Let's stop here.

在Birdwatchers這課時,我是這樣結束的“Birds are our friends .Saving birds is saving ourselves. Not only be a birdwatcher but also be a bird saver!

課堂教學過程中,孩子們可以進行頭腦風暴的討論,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并通過話劇、新聞、音樂劇等等表現形式進行練習,進而發表和評估討論結果。正是在這樣多形式的創意情景教學過程中,孩子們既完全融入英語環境鍛煉了口語,同時又學會了如何與他人進行合作解決具體問題,更能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鍛煉、塑造自己的創意性思考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通過激勵評價幫助學生樹立學習信心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傳統的英語教學中,往往對學生學習評價就是考試與考查,而考試或考查的分數就成了學生學習成效的唯一評價依據。這種片面性的教學評價對學生的創新能力在一定的程度上嚴重阻礙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和教學水平提高。在英語教學中,我們有必要扭轉過去單一、片面的評價方式,而且學生喜歡教師用激勵性的語言評價自己,因此老師在課堂上教師應盡量抓住學生的閃光點給予激勵性的評價。

①運用激勵性的語言

英語教師通過激勵評價,可以使學生樹立學好英語的信心和決心,增強學生的創新能力的發展。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評價應重點顯示出教師對學生的人文關懷,評價必須堅持正確的人文價值取向。英語課是一堂語言課,要讓每個同學都參與進來,就要多鼓勵,多激勵,對學生犯的錯誤要注意方法巧妙地給予糾正。例如我們可以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可以有意的、恰當的使用以下語言對學生進行激勵性評價,當學生回答錯誤的時候可以鼓勵他們:Try harder.或者I think you can do it better,逐步使學生樹立起學好英語的信心。

②獨特新穎的評價方法

筆者在課堂上評價學生,除了運用激勵性的語言進行評價外,還創造性運用了一些新穎的評價方法。

案例:在教學Birdwatcher 時,我對于學生的正確回答的表揚是通過獎勵給學生一張用美麗的千紙鶴折紙, 上面有我的祝福與簽名,讓學生倍感溫馨,讓學生深切體會到老師對自己的關心與鼓勵。由于英語課強調語言交流,心靈交流,我經常還運用肢體語言對學生進行鼓勵性的評價,對于學生的精彩回答,有時我會豎起大拇指,有時我會做一個Ok的手勢,有時我會帶領全體同學一起鼓掌來對同學的回答表示贊揚。有時我甚至會走到他身邊握握他的手。

教師在評價時要善于抓住學生在回答問題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思維、語言表達等方面的優點加以表揚,以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

四、結束語

新《英語課程標準》明確指出:發展智力,提高思維、注意、想象等能力是中學英語教學的目的之一。教師也應想方設法,創設情景,進行創新思維訓練,提高學生的交際能力。綜上所述,創新一種嶄新的,科學的,能最大限度地開發人腦的智力活動。 英語作為一門語言課,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英語教學大綱提出:著重培養為交際運用語言的能力。人才素質教育的核心是培養創新能力,培養創新意識是素質教育的要義之一。

參考文獻】

[1]林崇德.“創造性人才,創造性教育,創造性學習”《創新教育在線》2003.2

[2]張志勇.“實施創新教育,培養創新人才”《教育研究》1999.7

篇(7)

案例教學是一種開放式、互動性很強的教學方式,通過對案例精選講解、分析,學生能夠更直觀的理解理論知識。一般來說,案例教學需要提前準備和策劃,并且進行教學的時候要結合一定的理論,通過各種信息、知識點、經驗等相互碰撞,達到拓展思維、啟示理論的目的。在進行案例教學的時候,所用到的案例不是編出來講道理或者闡明事實,而是為了達成明確的教學目的,通過在課堂中討論與分析案例,來提升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通過案例教學能夠將抽象的理論知識具象化,案例教學是依托案例進行分析、討論,通過這些具體的案例來展示抽象的理論知識,從而讓學生能夠更快掌握和理解理論知識。案例教學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通過開放式、互動式的課堂教學,來拓展思維,提升學生主觀能動性。中學心理健康教育案例教學能夠推進教學目標的完成,比如教師可以采用小組學習的形式進行案例分析討論,對案例涉及到的問題進行深入探索,從而解決問題。

案例教學能夠促進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提高課堂氣氛。對于中學心理健康教學課程,應該構建良好和諧的課堂氣氛,發揮師生之間溝通交流的優勢,從而促進心理健康教學目標達成。而案例教學是很好的課堂教學模式,教師結合課堂教學內容,提出相應的案例,通過學生之間相互討論、溝通、分析,對案例的問題進行解答,來獲得一定的知識。教師在課堂中通過引導,幫助學生進一步深入掌握知識點,這種方式與傳統的教學形式相比,更加開放,能夠提高課堂氣氛,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與積極性,進一步加深師生之間的交流,從而構建和諧課堂氣氛,促進學生主動思考、拓展思維,完成學習任務。

在中學健康教育中運用案例教學,促進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溝通交流,也拉近了彼此之間的距離。教師通過引導、鼓勵學生,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不斷創新案例教學方法,也能夠提升教師自身的專業水平與素養。比如在中學心理健康教育教學中引入心理劇的案例教學形式,教師可以將案例進行模擬還原,在心理劇的設定上,加入案例需要解決的問題,然后設計相關的臺詞,盡量讓整個心理劇能夠還原心理事件情境。學生通過參演心理劇,來直接感受到案例,以及案例中的人物性格等,讓學生更加深入的了解案例,并且能直觀感受。通過這種方式,既能夠提高學生學習效果,也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主觀能動性,從而促進學習。

2 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中學心理健康教育案例教學的定位分析

2.1 從實際教學需求出發,選擇合適案例

中學心理健康教育的案例教學定位要考慮到實際教學需求,要充分掌握教學目標、教學內容以及教學任務,準確的進行教學定位,促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能夠順利開展。通過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任務三者綜合考量,來合理選擇教學案例,讓教學案例定位更準確,案例更客觀合理,能夠滿足教學任務需求,同時能夠實現教學目標,又能夠緊密結合教學內容,生動形象的展示教學內容,讓學生能夠更好的理解所學內容,不僅掌握所學的理論知識,還能夠將自己的理論知識應用到實踐中,不斷提升自己的實踐能力。

2.2 從學生角度出發,選擇合適案例

在進行中學心理健康教育案例教學的時候,進行案例選擇的時候,要結合學生的個性特征、心理特點、興趣愛好等特點,對心理教育的教育案例合理化定位,選擇具有實踐性的案例,在教學的時候,教師要多方面角度入手,以全面掌握學生情況。比如可以采用團體訓練、心理測驗、溝通訪談等,摸清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與內心想法,以便有針對性的進行教育。每一個學生的個性、興趣、知識面等都不一樣,所以會產生差異,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差異,要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思考問題,讓師生關系更和諧,這樣教師更容易了解學生內心的想法,了解學生感興趣的方面,以便于準確定位案例選擇。

2.3 從心理學角度出發,選擇合適案例

案例教學定位還要從心理學角度出發,對中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需要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對于一些心理健康相關的典型案例要非常熟悉,能夠針對學生的情況,整理出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個案,巧妙的引入到課堂教學中,結合教學內容來完成教學目標。選取的案例中,如果涉及到私人信息,應該遵循心理咨詢師守則,對案件的當事人信息做好保密措施。教師的心理教學專業性也決定了案例整理的質量,專業的教師會收集不同類型的案例,當需要用到某種案例的時候,能夠迅速取用,不用再花大量的時間查詢,教師可以將時間用在課堂教學中,以提升教學質量,完成教學目標為主。

2.4 案例教學定位注意事項

在進行案例教學定位的時候,教師要注意幾個事項。第一,在進行案例選擇的時候,準確定位教學,以教材內容為基點,確保選擇的案例能夠與教學內容相結合,能蠐τ玫澆萄е小5詼,教師自身要具備專業知識,在進行案例教學的時候,能夠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引導學生學好各方面的理論知識,為心理健康教育的順利開展做好鋪墊。第三,在進行案例教學的時候,要根據教學內容選擇適合的案例,并且選擇適合的案例方法,此外,要能夠靈活運用案例教學,熟悉案例,對于一些暗示性的信息、個人傾向性的暗示語言及情感要規避。案例教學定位需要綜合考慮教學內容、方法、學生興趣、實際情況等,準確定位選擇,從而促進中學心理健康教育教學效果提升。

3 結語

篇(8)

筆者在洪澤縣第二中學及朱壩中學初二年級做過一次簡單的問卷調查,四個班級共208個學生,其中80%左右的學生在小學及初一時都受過大眾音樂教育,20%左右的學生由于種種原因很少上過音樂課;90%以上的學生喜歡流行音樂,認為音樂課就是放松他們緊張的學習狀態,5%左右的學生喜歡古典音樂,認為音樂課的目的是提高自身修養;最后,80%以上的學生喜歡音樂,但不喜歡音樂課。原因:有的說上音樂課時要學樂理知識覺得很無趣,有的說音樂課教的歌曲不好聽,竟然還有學生說音樂老師長得不漂亮……

從以上個案看,洪澤地區普通中學的音樂教育還存在著一系列的問題,我個人認為在學校的音樂教學過程中,應以轉變教學觀念為首要前提,培養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是基礎,感受音樂之美是關鍵,培養創新能力是最終目的。

一、洪澤縣普通中學的音樂教學現狀

在音樂教學上,教師為了讓學生掌握技能和知識,一味地強求學生進行技能訓練,不厭其煩地講解枯燥無味的樂理知識。有時聽完一首樂曲時,教師竟問學生這首歌曲好不好聽?學生的答案無疑就是兩種——“好聽”或“不好聽”。這樣,既破壞了音樂的完整性,又打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那么,怎樣才能改變這種教學現狀呢?只有更新教師的教學觀念。

二、轉變教學觀念

傳統中學音樂教育是以教師為中心,以全體唱歌為主要教學形式,學生幾乎處于被動的地位,導致學習興趣遭到扼殺,創新能力受到抑制,更談不上音樂給予學生美的享受。我們必須破除傳統的音樂教育模式,確立現代音樂教育理念。

1.要樹立素質教育觀

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是教育改革的宗旨。“素質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為目標的教育。”就洪澤地區普通中學的音樂教育來說,素質教育表現在不但教會學生音樂基礎知識、歌唱技巧和器樂演奏的基本功能,還要注重學生對音樂的感受、理解和表現能力,而且在教學過程中滲透德、智、體、美、勞等內容以促進學生整體和諧發展,真正使素質教育落到實處。

2.要確立現代藝術教育觀

“音樂是藝術中的一種重要形式,所以音樂教育隸屬于藝術教育的范疇。藝術教育是以藝術美為基本內容的審美教育。”中學的藝術教育在本質上是審美教育,它既能培養道德,也能增進智力,但主要功能還是提高學生的藝術審美觀。

三、教學中的新思路

1.培養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是基礎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要和學生共同學習和體驗音樂美感:如在初二年級教學《青春舞曲》時,我沒有按部就班地逐字逐句地教學生唱,而是讓他們把桌子搬到最后一排,中間留個大空,集體圍成一個圓圈,我站在中間,這樣我們就可以清楚地看到彼此。我教了幾個簡單的新疆舞蹈動作(移頸、翻手腕、聳肩膀),然后打開音樂,學生在我的帶領下也跳了起來,我們邊唱邊跳,一遍又一遍,看著一張張活潑可愛的笑臉,我頓時感到很欣慰。我心里深深地知道:這既能讓學生感到新鮮、快樂、輕松,又能增進他們彼此的友誼。

2.音樂給予學生美的享受是關鍵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美的享受更是令人神往。“所謂的美,就是那通過人類生活的實踐創造所取得的感性顯現。”在音樂課堂中,給每位學生以音樂美的享受,并體會一絲成功的喜悅。如我給初一學生上音樂欣賞課《茉莉花》。A.欣賞江蘇民歌《茉莉花》時,學生非常興奮,大家都跟著唱這首歌曲,該曲流暢抒情,旋律婉轉優美。B.欣賞東北民歌《茉莉花》時,學生七嘴八舌地討論著,并說出該曲的風格高亢、豪放,帶有東北二人轉的韻味等。C.欣賞鋼琴曲《茉莉花》時,學生都安安靜靜地聽著優美的旋律,互相訴說自己的感受。D.欣賞薩克斯獨奏《茉莉花》時,學生更是安靜地閉上眼睛默默傾聽著,該曲聽起來溫暖、親切,體現了西方人對民歌的熱愛和理解。E.欣賞交響曲《1997天·地·人》時學生很嚴肅、深刻地詮釋這一歷史事件。使學生樹立正確的音樂審美觀,培養和提高對音樂美的感受、想象、鑒賞、理解能力和創造音樂美的能力,從而達到陶冶情操,凈化心靈,完善審美心理結構的目的。

3.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是最終目的

篇(9)

案例概述:

曹同學,來自湛江一個農村的教師家庭。他從大一開始,與無心學習的老鄉混在一起,經常曠課,并且養成不良的生活習慣。由于與宿舍某個同學發生誤會,為了報復那個同學,在某天晚上,他偷了該同學的筆記本電腦。經過派出所民警的調查與取證,他承認了錯誤。經過多方面的考慮,派出所讓他以取保候審的形式暫時繼續留在學校讀書,等候結案。

離開派出所后的第二個晚上,由于宿舍受害同學的強烈反對,加上宿舍其他同學對曹同學以往在宿舍不搞清潔衛生、私自使用他人物品、拖欠電費等不良習慣的厭惡,盡管曹同學真心認錯,但卻無法融入原來的宿舍。曹同學與宿舍其他同學之間仿佛隔了一層厚厚的冰。秉承以人為本、教育為先的理念,我系領導、輔導員老師晚上深入學生宿舍,與曹同學宿舍的同學一起座談。曹同學坦誠向宿舍的其他同學承認錯誤,并通過正確的引導,宿舍的其他同學分析了曹同學造成惡果的原因,也反省自身以往做的不足之處,最后,受害者豁達地原諒了曹同學,宿舍其他同學同意給他一個機會,繼續住在原來的宿舍,并且愿意在往后的日子里,通過監督的措施,幫助曹同學改過自新。曹同學非常感謝同學和老師的原諒和幫助。從那天晚上至今,曹同學與宿舍其他同學和睦相處,并且按時上課和認真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破冰之舉至此畫上圓滿的句號。

案例分析:

(一)心理原因

曹同學出身于一個農村的教師家庭,家庭成員從小給予他很大的希望。從高中開始遠離家鄉,到寄宿學校讀書,由于與無心學習的同學混在一起,學習成績一直不好,但是為了應付家庭成員的期待,開始說謊,報喜不報憂,慢慢養成一種虛榮和懶惰的心態。

大學生錯誤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在一定程度上是長期以來,尤其是初中和高中階段,家庭不科學的教育方式和學校不良的學習風氣造成的,扭曲了其正確判斷事物對錯的標準,誘發諸如好逸惡勞、受挫能力過低、過分敏感地在意別人對自己的評價等不良的心態。

(二)經濟原因

由于大學生活比較自由,沒有像高中時代從穿著、宿舍生活以及用餐上相對統一的規定,大學生群體內容易產生相互攀比,不切實際地追求物質生活的現象。曹同學的家庭經濟一般,在拖欠學費和宿舍電費的情況下偶爾還請宿舍以外所謂的哥們吃飯以及花一部分的生活費在網絡游戲上。家庭無法滿足其消費的欲望加重了他實施盜竊行為的動機。

(三)社會原因

當今社會,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貧富懸殊的現象越來越嚴重,讀書無用論以及拜金主義導致了部分大學生喪失了奮斗的欲望,沉溺于游戲,用從虛擬世界獲取的滿足感填補現實的失落。同時,這種浮躁的社會風氣導致部分大學生產生投機取巧、不務正業的心理特征。由于抱著自認為小心行事就不容易東窗事發的投機心態,促使了曹同學實施盜竊行為。

解決方案:

(一)以情動人,以理服人

大學生誤入歧途,一般來說,是由于在某個人生階段受到了不良環境的影響,人生觀和價值觀發生了一定的扭曲,在某種特定的環境下,由于一時沖動就做出違法犯罪的行為。但是,大學生一般是具備一定的法律知識基礎和道德觀念,即便在某些人生階段受到遮蔽,但是在其受到法律制裁的時候,以真情去感化他,以理去教導他,讓他認識和承認自己過去所犯下的錯誤,這是比較容易做到的,而且恰好抓住此時機讓他痛改前非。

(二)敞開心扉,解開心結

通過老師、家長的正確教導,曹同學認識和承認自己的錯誤后,就面臨要解決與宿舍同學之間的矛盾,要爭取宿舍同學的原諒和接納。通過老師的正確引導,讓宿舍所有同學面對面地坦誠交流,讓每個同學把自己真實的想法告訴大家,如果有矛盾,老師就要在合情合理的原則下,盡量引導其他同學們以博大的胸懷去給接納和幫助一個愿意悔改的同學,同時,所謂一個巴掌拍不響,讓他們也反省自己以往行為的不妥之處。其實,敞開心扉的交流是解開同學們心結的有效辦法。曹同學通過與宿舍的其他同學真誠的交流,最后得到了宿舍其他同學的原諒。

(三)德高為師,身正為范

為了帶動曹同學改正過去的毛病,在那天晚上之后,安排了其宿舍一名品學兼優的同學每天督促他,跟他一起上課,盡量幫助他跟上之前曠課所拉下的學習課程進度。由于所安排的同學在整個班上都是公認的學習楷模,因此,在其鼓勵和幫助下,曹同學再沒有出現無故曠課、私自使用他人物品、拖欠電費等不良行為,而且認真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同時也積極主動地去聯系重修補考課目的任課老師,爭取早日通過不及格的課程。

大學生能否成才,與其所在的環境,特別是經常接觸的朋友,有密切的關系。德高為師、身正為范揭示了我們要盡力地去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環境,通過宣傳和報道一些學習楷模,鼓勵這些學習楷模去幫助和感化一些曾經墮落的同學,他們所起到的激勵效果可能遠遠大于課堂上空洞的說教。

經驗啟示:

(一)普法教育進宿舍

大學生雖然有法律基礎課程,但是大班上課的效果往往不好,因此,有必要把普法教育融入宿舍生活當中。專業教師或者輔導員深入學生宿舍,以宿舍為單位,在大學一年級第一學期至少進行二次普法教育的座談,加強學生的法律意識,同時也了解學生在學習上或者生活上所面臨的困惑。

(二)心理健康教育與課堂教學相融合

心理健康教育對大學生成長成才有重要的作用,而大學生大部分時間都在課堂或者宿舍里面,上課教師的言行對大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養成有重要的作用。教師在課堂上不僅要傳授專業知識,還需要因勢利導向學生灌輸正面積極的人生態度和艱苦奮斗的工作精神。心理健康教育與課堂教學相融合有利于培養大學生健康的心理素質。

篇(10)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09C-0105-03

當前國際局勢復雜多變,我國處在經濟轉軌、社會轉型的特殊時期,各種社會矛盾和暴力犯罪出現突發和多發的特征,并呈現上升態勢,公安工作面臨巨大壓力,而戰斗在一線的民警為了打擊暴力犯罪,保護人民群眾的生命和財產安全,卻承擔著“天天有犧牲,時時在流血”的慘痛代價。民警在崗位上執法執勤過程中,不可避免地要使用強制手段,需要用身體或警械等技術動作與違法犯罪嫌疑人進行武力對抗,以達到制止違法犯罪行為,保護人民群眾和民警自身的安全,這種用于警察個體防衛和控制的武力手段就是警察所特有的“防衛控制”,是否具備過硬的防衛控制能力,直接影響到人民警察執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公安院校肩負著為一線公安培養和輸送合格人民警察的重任,有效提高預備警官們的防衛控制能力,才能使他們真正在未來的警務工作崗位上做到“依法、安全、合理、有效”地使用武力以及處置案情。本文分析新形勢下公安院校防衛控制教學的現狀與存在問題,提出教學改革措施,以期促進公安院校防衛控制的教學改革與創新。

一、公安院校防衛控制教學的現狀

公安院校是培養應用型警務人才的專業院校,從學員在校學體課時量分配來看,出現理論課與實訓課課時量比例失衡的現象,課程缺乏科學有效的整合,并重理論而輕實戰。部分院校是出于對教學成本的考慮或者教學專業課程設置的需要,所以相關教學領導更加重視理論知識的傳授,以傳統的“先理論后實踐”作為教學培養模式,卻又難免導致學員的學習針對性不強、學習動機差,出現理論與實踐“貌合神離”、“手腳不協調”乃至“知”與“行”嚴重脫節的不良后果。

警務實戰課程的訓練得不到部分學校領導以及老師的重視,存在著教學觀念落后和忽略對學員職業能力和素質培養的現象。許多公安院校都設置有諸如警察體育、防衛與控制、警械武器使用和警察戰術等教研室,它們本可以從根本上提高學員在校的體能、徒手防衛控制技術以及警械武器使用的技能以及警務戰術處置能力,但是由于課程之間相互脫節,內容設置聯系不夠密切,導致“各自為戰”,在課程的結構上缺乏連續性和關聯性,以及對于整個警務實戰訓練課程的整合規劃不足,導致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經常出現以下情況:要么是教學內容交叉重復,要么是把有關內容相互推諉漏掉;教授技能課程變成了單純技能動作的教學,缺乏必要的安全理念和戰術意識培養,教授警務戰術課程則變成只講理念、意識和原則,教師缺乏對教學內容的整體規劃和有效整合。

以上這些現狀,在教學時間、教學內容、教學目標以及課程的設置上都對學員造成了一定程度的阻礙,影響了公安院校培養預備警官的執法素質和能力。

二、公安院校防衛控制教學中存在的不足

(一)教學理念更新不夠。一些院校對防衛控制概念的理解存在誤區,將防衛控制簡單地理解為“徒手防衛控制”,而防衛控制是警察依法使用武力的一項專門技術,它主要包括三大內容:徒手防控技能、警械、武器防控技能以及各防控技能的綜合運用和戰術變化。教師、教官在防衛知識的理念上缺乏更新、一成不變,在徒手防控技能上過于注重傳授某一項格斗技能;在警械武器的防控技能教學上對于武力使用的“合法性”、“安全性”以及“有效性”的把握有待加強,普遍缺乏對武力使用等級的認知和專項訓練;最后,教師教官沒能很好地理順和融合警務戰術與警務技能的關系,在防衛控制課程教學中沒能將警務戰術的理念以及實戰的運用始終灌輸其中,教學警務戰術課的時候又缺乏以徒手防控或者警械武器防控技能作為一切戰術行動的基礎,正所謂“技能要戰術化,戰術要技能化”,缺之則嚴重影響學員防衛控制在實戰中綜合運用的能力。我們要培養的并不是真正的運動員,一線民警在工作崗位上面對的嫌疑人、處置的警情也不會受到任何比賽規則的限制,真正的警務實戰情形要復雜得多,所以必須更新理念,傳授的警務技能必須是簡單的、實用的、綜合的、有效的。

(二)教學內容與實際相脫節。防衛控制是一項對抗性高、綜合性強的警務實戰技能。對于訓練的具體內容和訓練體系有很高的要求,許多公安院校防衛控制課程教學大綱仍沿用過去警體課、搏擊課、擒拿格斗以及傳統的警械課和射擊課等課程的大綱,甚至是將幾門課程拼湊在一起就形成所謂的防衛控制教學大綱,教學內容上只是以武術、散打、拳擊、摔跤、跆拳道等體育專項運動,再加上原來的擒拿技術作為徒手防衛控制的主要內容。教學內容落后,缺乏系統的整合和科學的優化,部分防衛控制教學內容缺乏針對性,與實際情況相脫節,毫無選擇性地套用某些對抗性競技體育項目,只能停留在競賽的層面,解決不了警務執法的實際問題。導致在校學員學習起來找不到主線而一知半解,訓練起來提不起興趣而不求甚解,實際操作起來技能不熟練而優柔寡斷,甚至出現“教為學學為考、考試為了得畢業”的學習心態。教學內容的不實,嚴重影響了教學目標和教學效果,甚至挫傷了學員學習的動機和情緒。

(三)訓練時間保障不夠,訓練方法與手段落后。首先,從教學訓練的角度考慮,無論是采取何種訓練方法和手段,都不能違背運動技能從“泛化”到“分化”再到“自動化”的形成規律。然而,許多公安院校每年都承接廳級公安機關的委派任務、一些大型的安保任務以及一些全校性的活動,許多專業不相關的“任務”同課程教學相沖突導致訓練時間保障不夠,影響了防衛控制技能形成的重要環節,無法達到運動技能形成各階段的教學目標,教學效果大打折扣。其次,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落后,一些教師教官尤其是體育院校出身的教官,訓練過于強調動作技能的技評標準,追求動作的規范性、統一性,而忽視了教學的對抗性和實戰性,導致學員學習動作“水過鴨背”,考完就忘,在實戰當中極易出現不會用、不敢用,處置警情猶豫、貽誤戰機等現象,甚至給自己和隊友帶來不必要的傷亡。缺乏對武力使用的情景模擬訓練,忽略了對個體防衛體系和警組協同配合的安全意識、戰術理念的著重培養。

(四)教學資源匱乏、設備器材陳舊落后。教學資源是保障課堂教學開展的客觀物質條件,它直接關系著教學的生動性和有效性,對學員在學習過程中的認知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1.師資力量不足,缺少專業的師資培訓。防衛控制是培養公安專業人才不可或缺的一門課程,教師每個學期承擔的課時量都很大,加上每年繁重的在職民警的培訓任務,凸顯出專業師資力量的嚴重不足,而任課教師大多數是從體育院校畢業,在體育專業項目方面各有所長,但是部分教師缺乏專業的培訓和學習,只能從理論的層面或者脫離“警察”職業特性來進行授課,不能很好地勝任防衛控制課程教學的任務。

2.缺乏專業教材,授課針對性不強,教學效果不明顯。現在關于防衛控制的教材不多,而且大多是針對在職民警的培訓教材,對象不一樣,目標要求有所不同。預備警官需要在警校的學習生涯打下扎實的專業基礎,才能談得上建立未來警察職業生涯的高樓大廈。目前,有不少的防衛控制教材從法律法規的適用,再到當前復雜的公安工作形勢和現實需要,都已經不符合公安工作的實際需要。

3.缺乏場地設施和先進的教學器材裝備。大多數公安院校缺乏足夠的器材,而且許多院校的器材裝備優先保障在職民警培訓的授課需要,難免有時出現場地器材的緊張,導致學歷班學員的授課不暢。不少器材設備老舊失修,已經無法正常使用,訓練過程中只能將就比劃,淺嘗輒止,訓練效果不明顯。隨著社會治安的突出問題,裝備市場更新有大量針對性的新式裝備,而公安院校在此方面缺乏重視,更沒有專門的機制來落實,大大降低了訓練的實效和教學的成果。

三、公安院校防衛控制教學改革的措施

(一)樹立正確的教學觀念,轉變傳統教學方法。作為公安院校的教師,從事著公安教育訓練事業的工作,肩負著為社會輸送“警務人”的重任,而他們將面臨的是越來越復雜和嚴峻的社會治安形勢,我們必須樹立正確的教學觀念,從“為教而教”轉變成“教是為了最終達到不需要教”。教書育人是教師的職責,但不能為教書而教書。教師要重在教育學生掌握方法,學會學習,才能使學生最終達到不需要教。創設能引導學員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使每個學員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進一步加大防衛控制教學改革的力度,打破傳統的教學傳授方法,徹底地轉變教師的教育教學觀念,從中更好地激發教師的創造性,有效利用情景模擬教學模式,設置模擬警情讓學員以警組的形式進行處置,由警情的不同、警組人數的不同、裝備的不同選擇合理的技戰術動作,盡可能地真實還原警情現場和逼真環境,在基本技能熟練的基礎上通過情景模擬、條件實戰對抗等加壓訓練法提升學員的臨戰處置能力。培養學員從“會看”、“會聽”、“會做”到“聽得懂”、“看得明”、“懂得做”,著重培養學員的實踐動手能力,加強與警察職業相結合,從警務實戰出發貼近實戰,要求真正做到“學為練,練為戰”,從而培養出更多適應一線公安工作的警務人才。

(二)更新教學內容和搭建合理結構。新形勢下的公安院校防衛控制教學改革,應該重視教學內容的改革和更新,從與防衛控制技戰術相適應的法律法規,人體關節、要害部位的認識,再到新形勢下一些典型的防衛控制或者抓捕案例需求等,都需要我們重新整合。在課程設計的時候首先就應該重視教材的開發以及教學內容的選用和優化,從而確保該課程內容的科學性、全面性、前沿性。防衛控制,是警察在執行任務時用以保護自身安全,制服和抓捕違法犯罪嫌疑人的武力手段,從警察的職業特殊性和警察執法武力對抗特點來看需要包括以下內容:

1.體能素質。由于警察具有工作強度大、危險性高、心理壓力大等職業特點,因此他們需要具備足夠的力量、速度、耐力等基本身體素質,以及身體的活動能力,得以確保民警自身的安全,保障在執法過程中對受害人的保護以及對嫌疑人違法犯罪行為的有效制止,并能安全抓捕成功。這些素質包括奔跑能力、攀爬能力、跳躍能力、投擲能力、泅渡能力,等等。毫不避諱的講,人的思想和身體都是有惰性的,而制度化則是克服惰性的高效手段,如果沒有嚴格的訓練機制和考核制度,就很難真正提高學員的體能鍛煉水平,杜絕應付式的突擊訓練,把體能素質科目列為必訓、必考科目,而且是一門常規訓練科目,其余科目可以設為自選科目,有利于保持學員體能鍛煉的全面性,同時加大考核頻度,除全校性的考核以及教師隨堂考核外,本大隊或者區隊也可以自行組織體能考核或者體能項目比賽,設有一定的獎勵和懲罰機制,將考核定為一月一次或者兩月一次,從而有效促進全體學員的體能鍛煉氛圍,將體能鍛煉作為一種日常習慣,形成良好的訓練風氣。

2.徒手防衛控制能力。警察在執法執勤過程中所遭遇的情況復雜多變,難免會遇到一些不能或者不便于使用警械武器的情況下,需要我們依法合理地使用徒手控制技術,從而保護自身的安全,有效地抓捕和控制違法犯罪嫌疑人。徒手防衛控制能力包括防衛戒備姿勢、基本步伐移動、身體失衡保護技術、防守技術、進攻技術、控制技術、押解帶離技術以及解脫技術等內容。通過訓練,民警在實戰中懂得合理地選取站位,戒備防衛,保持安全有效的距離,采用合理的移動步伐以及做出相應的防護、反擊和控制動作。

3.警械武器使用能力。警械武器是公安機關人民警察日常執法、執勤時保障警察依法履行職責的專門性器械,主要具有驅逐性、約束性、震懾性、自衛性以及殺傷性等功能。它是警察防衛控制能力的拓展、強化和延伸,通過一定的專項訓練,既能提升保護警員自身和無辜群眾安全的能力,也能有效地制服違法犯罪嫌疑人。保障警察的執法最離不開的就是“武力使用”,而其中重中之重的武力手段當屬于“警械武器使用”,具備了警械武器使用的能力,才能有效地自我防護,快速地制服和控制違法犯罪嫌疑人。

4.綜合技戰術處置能力。經過大量的執法實踐案例分析可見,民警在使用防衛控制時易出現兩個極端:一方面是武力使用不足,公安民警在執法執勤與犯罪嫌疑人進行武力對抗的時候出現防衛不足控制不夠的現象,導致在執法戰斗中出現不必要的傷亡;另一方面是武力使用過當,在實際工作中也出現少數民警由于主觀或者客觀原因導致過度使用武力、違規使用警械,甚至過度使用武器造成他人人身傷害、死亡,最終導致民警被處分、行政賠償,甚至是被判刑的案例。因此防衛控制不單純是一門技能課程,它更是一門包括了法律、心理、技能、戰術以及職業道德素養的綜合實訓課程。它需要我們具備足夠的體能、嫻熟的徒手防控技能以及依據不同的警情合理使用警械武器的能力,防衛控制技能與戰術是民警綜合處置能力的最好體現。

(三)豐富防衛控制教學途徑和方法。為了能夠更加抓住并迎合新時期學員的心理和學習特點,需要開拓思路,大膽嘗試新的教學方法和多樣化的輔助手段。

1.大力開展校園社團活動,利用課余時間建立搏擊俱樂部、武術協會、戰術協會等,一方面豐富課余文化生活,另一方面對防衛控制教學起到一個輔助和補充的作用。學校應給予一定的政策,鼓勵專業教師參加社團的指導和幫助,讓學員在課余時間里學有所想、學有所思、學有所練、學有所用,同學之間相互切磋交流,形成學習互進的良好風氣,指導教師也可以適當地拓展課堂以外的更多知識點和警務技能戰術,以滿足學員的上進心和求知欲。

2.利用互聯網云平臺的形式,大膽開展微課、慕課以及翻轉課堂等教學改革。網絡化和信息化帶給傳統教學的沖擊是巨大的,它徹底顛覆了傳統教學中學生被動學習的局面,滿足了學員學習的多樣化和個性化需要,抓住學生喜歡網絡、對新生事物充滿濃厚興趣,以及感性思維強于理性思維等特點,將信息技術元素融入現代教學方式方法中去,以達到改造傳統教學手段、拓展教學時間空間、提高教學效能的目標。

3.建立在校生假期的見習制度,鼓勵學員利用假期時間到一線公安部門鍛煉學習。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途徑,未來的預備警官們不能只憑在校學習和訓練提高自己,而是應該利用更多的時間走出去,深入一線警察崗位,把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獲取更多的寶貴經驗和工作方法。

4.有效利用情景模擬教學,將執法現場引入課堂教學中去。在情景模擬環境中對防衛控制處置的問題進行分析講解,最大化地體現學生之主體以及教師之主導的作用,令學員體驗到以往在教室里無法體會到的效果。通過搜集整理全區各地公安機關提供的典型案例,情景再現,讓學生進行情景模擬實戰演練,現場演示案情處置的原則、方法以及手段,提高學生的應急處置能力,很好地避免教學當中只重技戰術動作而忽略技術動作與法律、法規結合的問題,使教學內容更接近實戰的需要,實現教學與實踐的“雙贏”,提高學生的實戰能力。

(四)加強教師的專業化培訓,建立校局合作基地,切實落實專業教師到實戰部門鍛煉學習的政策。公安教育訓練事業離不開“走出去,請進來”的培養模式,部分院校教官教師與一線警務部門缺少業務間的溝通與交流,導致警務實戰訓練中教學內容與警務實踐不相符,缺乏有效的銜接與延續性,影響了警務實戰訓練的質量和效果。公安院校應充分發揮公安實戰引領教學的優勢,將公安實戰部門的業務指導直接延伸到課堂。學校與公安實戰單位建立全面合作機制,定期或不定期舉行座談交流活動。合作內容包括學校到公安實戰部門開展實習、科研、調研等活動;雙方互派專家、業務骨干進行掛職、頂崗鍛煉等交流活動;雙方合作進行各種類型及不同層次的項目咨詢、項目委托、項目研究開發、教育培訓等活動。

【參考文獻】

[1]尹偉.現代警察的防衛與控制[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8

[2]繆威.湖南省公安民警防衛與控制技術教學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3

[3]王珍,曹超.警察防衛控制訓練理念新探[J].湖南警察學院學報,2011(4)

[4]藍照光.新形勢下公安院校警體教學改革的探討[J].廣西教育,2014(8)

上一篇: 英語學習調查問卷 下一篇: 銀行職員個人工作總結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免费成人AV电影不卡在线观看 | 精品久久综合婷婷网 | 亚洲国产午夜久久久久 | 亚洲日本色色一区 | 色婷婷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最新国产国语对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