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22 03:03:31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野外實習個人總結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1旅游管理專業野外綜合實習的重要性旅游管理野外綜合實習,是旅游管理專業教學的重要環節。通過野外綜合實習,一方面使學生結合實際應用,來驗證課堂教學所學的理論與知識,加深和鞏固對教材內容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學習旅游資源開發、旅游產品設計、營銷、市場調研的調查方法和技能,以及綜合分析觀察能力,掌握導游工作的基本程序及旅行社工作流程,行進導游講解技能訓練。
2旅游管理野外綜合實習中的安全隱患旅游管理野外綜合實習是去有代表性的旅游景點進行實際的帶團模擬教學活動,由于其實習環境是一個人員流動性大,人員成分復雜、環境條件多變的開放式場所。因此在實習教學過程中對實習師生的人身安全有一定潛在的威脅。據媒體報道旅游景點的安全事故時有發生。為了保證師生安全、有序、順利的完成旅游野外綜合實習,必須探索出一套合適的管理方法。
3旅游管理野外綜合實習管理工作的探索3.1加強領導建立健全實習管理機構。設立由院長、主管教學的副院長、旅游管理專業教研室主任、主管學生工作的黨支部書記和實習班級輔導員組成的實習領導小組。委派具有豐富野外綜合實習經驗的老師擔任實習指導工作,使實習管理科學化、規范化。3.2精心準備制定詳細的實習工作計劃;聯系確定實習單位,安排實習生的食宿和交通工具等生活問題,召開實習動員會,做好實習師生的思想工作;聯系實習經費的支付和報銷。指導實習的教師要提前確定好野外綜合實習的地點,踏勘和制定野外綜合實習的具體行程。對于已有的固定實習地點,不需要專門做踏勘。向學生介紹實習地區的基本狀況和主要實習內容,指導學生收集、查閱與實習地區有關的文獻資料,讓學生對野外綜合實習的環境有一個基本的了解,以利于在野外學習和獨立觀察判斷。準備好必需的儀器用品和裝備,包括調研表、導游旗、擴音器、鉛筆、筆記本以及挎包、帽子等生活用品。3.3嚴格管理野外情況復雜,要時刻注意安全,團隊行動,任何情況下不能單人獨自進行野外活動,以防不測。注意人身安全,不能私自下河、下湖游泳。乘車時,不得將頭、手、腳或行李物品伸出窗外,以免發生意外,不向車窗外扔廢舊物品,以免傷害他人。住宿時,注意看管好自己的貴重物品,不讓陌生人隨便進入房間,出入房間應鎖好房門,睡前應注意門窗是否關好,物品不要放在靠窗的地方。購買食品時應注意商品質量,切勿食用不衛生、過期或異味變質食物。合理飲食,不暴食暴飲或貪食雜食,以防出現腸胃病。經過危險地段(如陡峭、狹窄的山路、潮濕泛滑的道路)時,不可擁擠。前往險峻處活動時,應充分考慮自身條件,不要強求或心存僥幸。加強組織紀律性,有事要向帶隊教師或指導教師請假,未經許可,不得擅自離隊。嚴格考勤制度,考勤結果計入實成績。按時集合,晚上10點必須按時歸隊休息,如發現3次不按時集合者,夜不歸宿或不按時歸隊者,將給予紀律處分。作風嚴謹,注意禮儀,杜絕一切違反道德規范的不良行為。每個學生要積極適應實習環境和條件,勇于克服實習過程中的困難,真正做到能吃苦、能耐勞、能忍怨,樹立良好認真的實習態度。在實習期間應體現良好的團隊精神,以集體利益為重,維護集體榮譽,不得強調小集體或個人利益。乘車或乘船時互相謙讓,不得相互擁擠、互占座位,以免發生意外,在住房、乘車過程中應以大局為重,要服從指導教師的安排,不得挑挑揀揀。正確處理好實習小組之間的關系,建立良好的實習氛圍,自覺維護實習集體榮譽,禁止一切有損于集體形象的言行。3.4果斷處理突發事件突發事件是指在野外實習過程中突然出現的意外傷害事故和緊急重大災難。突發事件出現后,指導教師要沉著、冷靜,迅速果斷作出符合實際情況的處理決策。假若,有學生意外受傷,應根據受傷情況,立即組織搶救。輕微小傷,可先做包扎、消毒等簡單處理,隨后再去醫院治療。重大傷害,應立即撥打120急救電話,等待醫護人員進行專業處理。不可盲目處理,以免造成人為二次傷害。同時做好理賠資料的收集工作。遇到治安糾紛,首先控制好學生的情緒,盡量避免矛盾的升級,可尋求景區治安人員的幫助。如出現刑事案件,則立即報警,盡量多保留破案線索。3.5交流總結實習生要寫出個人全面的或專題的實結報告,召開實習交流會,由實習指導教師給出實習原始成績,依據專業實習成績評定辦法,由實習領導小組評定實習生的最終成績完成實習生實習鑒定。進行野外綜合實習匯報總結會,評選并表揚優秀實習生。
參考文獻:
地理學是一門與自然和社會密切想關的科學,資源專業所涉及到的內容也有很多是以地理學為基礎的,所以,不論是地理專業還是資源專業的學生,都需要進行一定的實地考察與研究。從學科的角度,要求學生能將學到的理論和知識應用于實踐,要求學生掌握地理學研究的主要方法,掌握區域考察與研究的技能和技巧。因此,野外實習是地理專業教學計劃的一個重要環節。通過野外實習,可以加深對地理學基本原理和實際問題的理解和認識,培養地理學的空間觀點和綜合分析能力,學會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
(二)野外考察是獲取科學研究資料的重要途徑
所謂科學研究,簡言之就是有目的的探究,通常是以用發現的事實修正現有結論為目的而進行的大量調查和實驗。因此,收集和占有資料、特別是第一手科學資料的豐富程度,直接關系到研究者學術水平的提高,只有資料豐富才能提高科學的生產能力。地理資料包括的方面很多,除了文字資料外,地圖、航空照片、衛星照片(TM磁帶)、幻燈片、錄像磁帶等也是地理資料的重要組成部分。搜集資料有很多方面,諸如教師講課、學術報告、專題講座、文獻閱讀等?!白x萬卷書,行萬里路”,我們既要收集室內文字圖件資料,博覽群書,選讀文獻,尤其是外國文獻原著,經常做筆記、卡片,充分利用前人的勞動成果,作為我們從事研究的基礎,又要有拓寬和縱深,學會從實踐中獲得資料的基本技能。因此,堅持做科學的野外考察去收集第一手資料同樣是非常重要的。
(三)野外實習是提高綜合素質的教育環節之一
大自然是地理學廣闊而富有生機的實驗室,是內容最為生動最為豐富的教育環節之一。野外實習是學生接觸大自然和社會的不可多得的機會,面對大自然和社會的諸多地學和現實問題,將促使大家去思考和探索。地理學野外實習,或是烈日炎炎下的沙漠戈壁,或是森林蔽日的深山峽谷,或是寒風凜冽的高山冰川,在這種嚴酷環境下要測量準確的地理數據,取得可靠的第一手資料,往往需要經歷艱苦的勞動,付出巨大的代價。這無論是對學生的專業思想教育,還是綜合素能的提高,均會起到非凡的作用。
總之,野外實習是地理工作者的基本功訓練,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和技能,為以后獨立工作奠定基礎。參加實習的教師和同學必須認真對待,高度重視。
二、野外實習的主要階段
地理學的野外考察工作,根據時間的順序,一般可劃分為準備階段、野外工作階段和總結階段。其中雖以野外工作為重點,但準備階段和總結階段也是絕對不可缺少的。由于受時間的限制,教學計劃中規定的實習時間,大部分是用于野外工作的。但這并不意味著可以不重視準備工作或不進行野外工作的總結。相反地,只有充分地重視了這兩個環節,實習才能得到圓滿的效果。
為了使野外實習取得預期效果,出發實習之前做好各項準備工作十分必要。野外實習的準備工作,一般要求在實習前的幾個月內進行,主要工作包括下列幾方面:
(1)確定野外實習的地區、路線和主要實習點。指定實習隊負責人,負責實習的準備工作。初步確定實習的時間、地點、主要路線和主要實習內容,初步做出經費預算。
(2)收集有關實習地區的文獻資料,包括大、中比例尺地形圖和有關專業圖件。了解前人研究的成果,分析區域研究中存在的問題。要特別注意了解實習區資源開發和經濟建設等方面的實際問題,盡量將實習內容與生產實際問題結合起來。
(3)進行野外預查。通過預查進一步確定實習地區和實習路線。專業指導教師要通過預查進行備課,選擇最優的實習方案,確定觀察路線和實習點上的實習內容,包括教師講授的內容和學生觀察與操作的內容。預查中要盡量與當地政府部門和有關單位取得聯系,一方面通過他們了解區域的實際情況,一方面可以求得他們對野外實習的支持。
通過預查,還要落實實習隊的野外后勤工作,包括落實實習隊的食宿地點、交通工具等。注意了解當地居民的風俗習慣、給養條件、氣候條件、衛生條件及安全保證情況等。
(4)野外實習計劃。根據教學實習目的,確定詳細的實習日程,寫出每一天的實習路線、地點及主要內容。日程的安排,既要考慮實習內容的合理順序,又要考慮交通和路線的條件,盡量做到經濟、合理。實習中要保留適當的休息時間,特別是在野外工作量大,學生容易疲勞的情況下,休息之后可以收到更好的實習效果。實習計劃應寫明各階段對學生的主要要求。
(5)向學生介紹實習地區的基本狀況和主要實習內容。首先讓學生對實習地區的自然地理環境有一個基本的了解,以便在野外實習和獨立觀察判斷。實習教師指導學生收集、查閱實習地區的有關地質、地貌、氣候、水文、土壤、植物、動物以及人類社會生活活動狀況的歷史和現狀等有關文獻資料和圖件,包括前人的調查報告、論文、專著、地形圖、各種專業地圖、航片、衛片、TM磁帶等。
(6)其它準備。
1.體能準備。
野外實習經常需要連續地坐車、大劑量的運動,對參加的每個人都是體能和精神上的考驗,所以,保質充沛的體能和精力是圓滿完成實習的基本保證。
2.物質準備
第一,實習過程中所使用交通工具的安排、落實。
第二,實習中所需的設備、器材等的準備,如照相機、攝像機、羅盤等。
旅游管理專業野外實習是培養學生在旅游資源認知、旅游開發、旅游行業經營、旅游地居民參與旅游狀況等方面的感性知識,提高學生理論聯系實踐、積累行業經驗的較好教學形式,對旅游管理專業四年的教學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由于重視程度不夠、實習時間有限、實習經費緊張等原因,旅游管理專業野外實習中存在組織難度大、實習目的不明確、學生收獲小等問題,野外實習也成為旅游管理專業教學過程中較為薄弱的環節。將認知遷移理論應用于旅游管理專業野外實習教學,將提高學生參與野外實習的積極性和理論聯系實踐的能力,從而改進野外實習的教學效果,
一、認知遷移理論簡介
認知遷移是指一種學習對于另一種學習的影響,是在一種情境中技能、知識和理解的獲得或態度的形成對另一種情景中的技能、知識和理解的獲得或態度的形成的影響。認知遷移廣泛地存在于知識、技能、態度和行為規范的學習中。遷移可分為正遷移和負遷移,我們一般所說的遷移指的就是正遷移即一種經驗的獲能夠對另一種學習起促進作用。本文主要運用了認知遷移理論中桑代克的相同要素說和賈德的經驗概括說。桑代克的相同要素說認為只有當學習情境與遷移情境具有共同成分時,一種學習才能對另一種學習產生影響,即產生學習遷移。賈德的經驗概括說認為先期學習中所獲得的東西之所以能夠遷移到后期學習,是因為在先前學習中獲得了一般原理或對經驗做出了概括,這種一般原理可以部分或全部運用于后期學習活動中。
二、認知遷移理論對旅游管理專業野外實習的重要性
(一)指導教師的實踐教學
遷移規律對于旅游管理專業野外實習的帶隊教師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在野外實習的實踐教學中,帶隊老師應掌握遷移規律,教會實習學生在野外實習中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意識和學習能力,并能將學到的知識遷移到校外更廣泛的知識學習中去。同時,教師根據認知遷移理論更好地選擇排野外實習區域和地點,更科學地編排教學內容,建立從感性上升到理性、由理論到實踐再到理論的教學過程,從而讓學生的知識遷移效果達到最佳。
(二)提高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遷移是由知識的掌握過渡到能力的形成的重要環節,對于學生來說,學習的最終目的是要把學習中積累起來的理論知識和方法遷移到對新知識的理解和應用上來,把知識應用到各種不同的實際情境中,解決現實中的各種問題,從而形成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以一名游客的身份去游覽,在游覽過程中發現旅游業經營中存在的問題,了解游客需要什么樣的服務,并以未來旅游從業者的身份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發現旅游行業發展現狀、特點和規律,從而為以后從事旅游行業打下良好基礎。
(三)增強學生學習興趣
遷移理論的應用將豐富旅游管理專業野外實習的教學形式和教學內容,通過提高學生的參與性和互動性來提高學生野外實習的積極性。并且讓學生通過野外實習不僅能迅速找到同化新知識的附著點,而且容易分辨新舊知識間的相同與不同點,從而更好地掌握和長久地保持新知識。學生通過野外實習了解旅游行業基本情況,對書本的理論知識有了實踐的認知,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讓學生在專業理論與實踐兩方面均有較大收獲。
三、認知遷移理論在旅游管理專業野外實習中的應用
(一)實習前的準備階段
1.明確實習目的和任務
明確實習的目的與任務對于遷移理論應用于旅游管理專業野外實習和改進實習教學效果非常重要,因為學生只有在明確了實習的目的和任務以后才會做好充分的知識準備,才知道在實習中自己需要做哪些事情,要達到什么樣的目的和效果。因此,要通過實習動員會告知學生實習的目的與意義、實習前應做的知識準備、實習中應完成的任務、考核內容與標準等,從而讓學生從一開始就高度重視野外實習,做好相關的知識準備,并能在實習中按照教學要求認真實習。
2.參與實習線路設計
讓學生參與實習線路設計能讓學生有充分的機會將所學理論知識應用于實際,在實踐中不斷調整提升自己的實踐能力。這樣的過程是學生主動去接受知識,比老師單方面授以知識效果更佳,學生記憶會很深刻,他們的知識遷移效果將更好??梢韵雀嬷獙W生此次實習的主要區域與任務,讓學生通過咨詢老師、走訪旅行社、查閱資料等形式收集相關信息,然后設計此次實習的具體線路,教師從學生所設計線路中選擇最優線路。
3.充分準備野外實習相關知識
根據桑代克的相同要素說,當學習情境與遷移情境具有共同成分時,一種學習才能對另一種學習產生影響。旅游學科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應用型學科,涉及的知識十分廣泛,因此教師應引導和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地去學習這些知識。學生只有牢固地掌握野外實習相關知識,才能形成基本技能,發展起解決問題的能力,觸類旁通,實現積極的遷移。同時,學生可以選擇自己感興趣的主題設置一份野外實習調查問卷,為后期的實結報告做準備。學生在設計調查問卷的過程中,要自行查閱、思考相關知識并對其進行總結概括,這樣知識能更廣泛、更準確、更迅速地遷移。
(二)實習中的運用階段
1.模擬旅游業真實情境
從一個情境到另一個情境的學習遷移依賴于最初學習的情境與后來應用的情境之間的相似程度。為此,我們必須在與真實生活很相似的情境中教學生運用遷移的技能。如在野外實習中增加導游帶團模擬實習環節,將會改進野外實習效果??梢詫⒄麄€實習隊分組進行導游帶團模擬,在景區內,每小組內安排學生做現場講解;在景區外的行程中,安排學生分別擔任地陪與全陪的角色,并盡量確保每個人都有機會鍛煉。至于行程中的食宿安排、人員組織、溝通協調等問題,也可在老師的指導下讓學生負責完成。這樣使得學生充分實踐,把課程上的理論學著遷移到現實中。經過這樣的實踐過程,學生將得到相關深刻的經驗甚至教訓,為日后更好的知識遷移奠定厚實的基礎。
2.加強與旅游從業人員的接觸
在野外實習中,鼓勵學生通過深度訪談、問卷調查等形式與旅游從業人員進行接觸,收集旅游行業一手信息與資料,為以后從事旅游行業打下認知基礎。另外,學??梢蕴崆芭c旅游景區、旅行社、酒店等行業的管理人員聯系,安排他們以講座、座談的形式與學生進行面對面地交流,讓學生有機會充分地了解旅游業的情況。由于這些管理人員具有豐富的從業經驗,他們所講授的實踐知識對于旅游管理專業的學生而言不僅遷移價值高,而且更有益于他們了解旅游行業以及日后從事相關工作。
3.每天分組進行小結
野外實習中,在每天的野外考察結束后以小組為單位在指導老師組織下進行內部討論,組員根據自己考察中所關注和發現的問題發表自己的看法及感受,對于某些問題小組內部還可展開深入的討論。實習指導教師也參與到學生的分組討論中,對于某些問題給予及時的解答與指導。這樣學生在野外實踐中碰到問題得后能夠得到及時的解答,能夠順利地進入下一個探索階段,就有充分的時間去接受更多的問題和挑戰,知識遷移將更充分,學生收獲更多。
(三)實習后的總結階段
1.舉辦知識提升講座
實習結束后,學??晌上嚓P經驗豐富的教師舉辦知識提升講座。講座應就野外實習中最有價值的或者學生最關注的以及通常出現頻率較高的問題予以分析。同時,教師應引導學生發表對實習的看法和意見,反映實習見聞,發表實習感受,尤其應注重對實習中出現的問題進行歸類總結,并針對這些問題為學生一一答疑。同時,應讓學生確定個人在實習中所關注的或是特別感興趣的點,教師可對相關問題現場指導。學生通過講座獲得大量的知識,同時聯系野外實習的實際情況對知識進行概括總結,于其以后的學習遷移意義重大。
2.撰寫實習報告
根據認知理論,知識的概括水平越高,包容范圍越廣,越有助于同化新知識,即有助于遷移。實習后的實習報告正是需要學生對實習過程結合相關知識進行整理與概括,該過程將大大促進學生知識的消化與遷移,從而使得學生形成良好的認知結構。野外實習結束回校后,每位同學必須根據個人確定的主題和野外實習中收集到的信息和調查問卷等資料撰寫野外實習報告。通過實習報告,實習學生提出問題,之后分析問題,直至解決問題,其專業知識結構將更豐富、更合理,知識概括水平也將更高。
3.舉行經驗交流會
通過野外實習不同的實習學生會有不同的經驗與收獲,實習經驗交流將能促進知識遷移的范圍,讓更多的同學獲得實習的更多的收獲。學??梢越M織野外實習經驗交流會,讓實習學生通過實習經驗交流會與其他同學分享自己實習的經驗與收獲。實習經驗交流會應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教師只是給予必要的指導和幫助。
參考文獻:
[1]伍先福.旅游專業本科教學應強化野外實習環節[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10,26(6):42-44.
[2]劉儒德.當代教育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3]才秀穎.十五種學習遷移理論通覽[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8,(35).
[4]黃超文,賈臘生,胡惠明.教育心理學[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09.
[5]駱辰君.旅游專業學生認知遷移能力的培養策略[J].職業教育研究,2006,94-95.
[6]何靜.認知結構遷移理論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J].教育實踐研究,2003,(7):46-47.
[7]高迎浩.論認知結構遷移理論及其在教學中的應用[J].教育教學研究,2008,108-109.
對植被進行現場的應用樣方調查,須首先確定最小取樣面積。在踏查和路線調查的基礎上,選取典型地段作為樣地,不斷擴大樣方面積,調查樣方內植物的種類。第一次取樣面積為1m×1m,第二次取樣面積為1m×2m,第三次取樣面積為2m×2m,第四次取樣面積為2m×4m,第五次取樣面積為4m×4m,以此類推,每擴大一次,都詳細填寫登記表,必要時采集植物標本,做好特征記錄??梢园l現,隨著樣方面積的增加,樣方中植物種類的數量也隨之增加。之后面積再繼續擴大,增加植物種類逐漸減少,種類數量趨于穩定。以樣方面積為橫軸,植物種數為縱軸繪制種—面積曲線,曲線開始平升時對應的面積即為研究地的最小取樣面積。此部分實習要求掌握確定最小取樣面積的方法。
2.植物群落特征調查
在確定最小取樣面積的基礎上,調查不同林帶的植被特征。具體如下:調查農林過渡區植被結構特征、組成(海拔500m~800m);調查櫟類林帶植被結構特征、組成(海拔800m~2200m);調查樺木林帶植被結構特征、組成(海拔2200m~2800m);調查針葉林帶植被結構特征、組成(海拔2800m~3300m);高山灌叢帶及高山草甸帶植被的結構特征、組成(海拔3300米以上)。對每個類型的群落設置4~5個調查樣方,記錄各物種的名稱,高度,蓋度,多度,頻度,調查多度時,采用直接點法,叢生植物按叢數計算其個體數量;蓋度用目測估計其投影蓋度;高度量取每種植物的自然高度;頻度計算包含該物種呈現的樣方在所選取樣方種所占的比例,頻度調查樣方數目為10個。填寫相關附表。此部分要求掌握群落調查的基本方法,了解太白山主要森林植物群落的組成與結構,并注意觀察群落過渡區物種組成的變化特點,能運用所學生態學理論對群落學特征進行初步分析。
3.山地植被垂直分布與生活型譜的編制
通過對不同海拔高度的植被進行調查,比較其特征差異,分析產生這些差異的原因,并根據調查結果編制生活型譜。即:沿著海拔梯度,在依次調查農林過渡區、櫟類林帶、樺木林帶、針葉林帶、高山灌叢帶及高山草甸帶的植被特征的基礎上,比較其差異及產生這些差異的原因,并根據調查結果編制生活型譜。掌握太白山植被分布的垂直地帶性,并結合實際分析植被地帶性分布的原因,有針對性地提出森林利用與保護的建議。
二、基礎生態學的野外實踐教學的特點
1.實踐性
相比于課堂教學,基礎生態學野外實踐教學能夠更好地把理論知識運用于實踐,能夠把生態學原理與社會生產結合起來,并可用于解釋并解決社會實踐過程中產生的相關問題,是以生產現場為課堂,是一次更生動、靈活、豐富多彩的學習過程。通過實踐教學,使學生掌握有關生態學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掌握生態學的研究方法,運用生態學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對現有的資源合理開發利用。
2.主動性
在基礎生態學實踐教學中,由一對多的填鴨式單向指導向學生和教師合作研究的互動式教學指導轉變,通過小組內成員的自我組織、分工協作、積極探索,獨立完成實習任務,既培養了學生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也培養了學生自由探索的創新能力,有利于學生的科學思維和綜合技能的培養。
3.層次性
野外的實踐教學不同于實驗室的實驗,更不同于課堂教學,我們從內容的安排上,是循序漸進的,比如第一天安排最小取樣面積的確定,接著是植物群落特征調查,讓學生了解樣地面積的確定不是隨意的,是有一定的科學依據的。在調查完不同海拔群落的結構組成后,分析山地植被垂直分布,再完成生活型譜的編制工作。通過調查實踐,指導學生拓展課程教學內容,活動結束后,引導學生撰寫實習報告,寫的過程本身就是對現有知識體系的補充與完善,使學生對基礎生態學的理念有一個更深入、系統的掌握。同時通過小組討論、匯報、自我評價、組長打分等形式,體現教學全過程考核。
4.現場性
在野外實踐教學中,教師可根據實習現場的生態環境狀況,結合實習的目的與內容,采用啟發式、參與式、討論式的教學方法,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三、教學過程
基礎生態學野外實踐教學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運用所學的理論知識到現場或生產實踐中去培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實踐活動,按照實踐課程內容安排的時間先后順序,包括野外實踐教學的準備、開展實習以及實結3個階段,因此基礎生態學實踐教學是從感性上升到理性、由理論到實踐的教學過程。
1.實習前準備
(1)野外實習安排及儀器工具實習前1個月左右,3名指導教師親自到實習基地及沿線進行實地踏勘,根據生態學野外實綱和實習基地的實際情況,制定出具體的實習計劃,包括實習性質、實習地點、日程安排、各階段的實習內容及要求、考核辦法、實踐教學教師組成、實習期間應遵守的紀律、經費預算等。本文以生命學習生物科學專業2014年基礎生態學實習為例來介紹。生命學院2014年生物科學專業基礎生態學野外實習地點選在眉縣蒿平寺,時間為2014年6月17至7月2日,共4個班,每班約30人,約9~10人為一個小組。每班配備實習指導教師一名,全程配備一個實驗員和一名隨隊大夫。實習分2批進行。所需儀器如下:
①GPS定位儀、海拔表:各2個,每班各1個;
②地質羅盤:6個,每小組1個;
③雙筒望遠鏡(10×35倍):6部,每組1部;
④植物標本夾:每組2付,兩批共12組,共24付;
⑤植物標本采集工具:鐵鏟、修枝剪、放大鏡、解剖針,每組1套,計6套;另配高枝剪2個,每班1個;實體鏡2臺,每班1臺;
⑥測繩(50m)、皮卷尺(50或30m)、鋼卷尺(3m):每組2套,計12套;
⑦標本記錄本每組2本,12組需24本;
⑧植物掛牌、植物采集袋、標本紙若干;
⑨調查記錄的表格若干。
(2)實踐教學內容的集中復習。在實習前進行一次以生態學專業知識復習為主題的集中學習與培訓,有針對性地對相關概念、基本原理和方法等進行回顧,并對實習要點及各路線的生態環境概況進行介紹,使學生明確實習的目的和要求,了解實習計劃,查閱和收集相關的資料信息。同時,對野外實習的基本技能與技術進行講解與培訓。
(3)實踐教學教材的準備。為了便于學生的野外自我學習,配備以下的實踐教學教材:秦嶺植物志(第1卷,1~5冊),科學出版社;中國植物圖鑒(系列),中科院植物所,科學出版社;生態學常用實驗研究方法與技術,章家恩主編,化學工業出版社,2007;生態學調查方法手冊,Suther-land,張金屯譯,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99;⑤生態學實驗與野外實習指導,孫振鈞主編,化學工業出版社,2009。
2.開展野外實習
本階段指導教師的主要工作是圍繞該野外實習的教學目標,組織實施實踐教學活動,幫助學生解決在實習中遇到的問題,確保實習任務圓滿完成。
3.實踐教學的總結
實結包括兩個部分,一部分為撰寫實習報告,一部分為返回校后的實踐教學總結。
(1)實習報告的撰寫。每位學生都應提交一份實習報告。實習報告包括如下幾方面的內容:
①引言:實習的時間、地點,實習的目的和意義,地理環境概況等;
②調查研究方法;
③實習內容及結果:以樣方面積為橫軸,植物種數為縱軸繪制種—面積曲線,曲線開始平升時對應的面積即為研究地的最小取樣面積;
④列出樣地內植物種類的數量等級,即優勢種、常見種、少有種;
⑤分析實習地區典型群落結構、特征,及其地帶性植被結構;
⑥沿著海拔梯度,分別對農林過渡區、櫟類林帶、樺木林帶、針葉林帶、高山灌叢帶及高山草甸帶的植被特征進行分析,比較其差異及產生這些差異的原因,并根據調查結果編制生活型譜;
⑦提出保護珍稀動植物及其生態環境、實習地區生態環境建設與持續發展的建議;
⑧總結個人實習的收獲和體會。
(2)返回校后的實踐教學總結。野外實習階段結束之后,組織學生進行經驗交流、小組討論,對野外實踐中所獲得的知識和技能進行系統的歸納和總結,鼓勵學生制作PPT課件,向本組、全班介紹自己的實習結果、研究結論及經驗體會。授課教師也應該聯系相關的理論知識,對一些重要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解釋和講解,以深化實習效果。
實習基地的選擇是關系野外實習成功與否的重要前提,合適的實習基地可保障和提高野外實習質量,因此基地的選擇尤為關鍵,可綜合考慮多方面因素,選擇交通設施便利、人為干擾影響較少、基礎資料充實、自然環境優美、藥用植物資源蘊藏量大種類豐富、②便于靈活安排實習路線、具有大規模接待能力的地點。我校曾經先后在湖北神農架、咸寧九宮山、武漢植物園、江西廬山等地進行藥用植物的野外實習,依據以上原則我校最終將廬山作為實習基地。
廬山,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境內,北臨長江,南靠鄱陽湖,藥用植物資源極為豐富,共有野生和栽培藥用植物242科803屬1859種,其中野生的維管植物171科756屬1027種,包括蕨類植物27科38屬64種,裸子植物7科8屬11種,被子植物137科710屬952種。③常見藥用植物有石松、江南卷柏、紫萁、貫眾、廬山石韋、何首烏、益母草、魚腥草、海金沙、千里光、金蕎麥、杠板歸、孩兒參、黃連、大血藤、箭葉羊藿、華中五味子、山雞椒、獨行菜、垂盆草、楓香樹、杜仲、仙鶴草、野葛、鹽膚木、紫花前胡、過路黃、夏枯草、薄荷、栝樓、羊乳、桔梗、朱砂根、野菊、劉寄奴、淡竹葉、天南星、百合、多花黃精、玉竹、粉背薯蕷等。藥用部位包括了所有中藥類型,有根及根莖類、莖木類、皮類、葉類、花類、果實及種子類、全草類、樹脂類等。藥用植物種類幾乎涵蓋了藥用植物學教材中涉及到的所有科。廬山獨特的資源優勢為野外實習的順利和高質量的完成提供了重要保障。
2 野外實習的前期準備
2.1 物質準備
預先整理準備好實習期間所需物品,主要包括教學物品,有《中國高等植物圖鑒》、《廬山植物志》、《藥用植物學》等工具書;標本采集制作過程中所需的枝剪、鋤頭、采集袋、標本紙、標本夾、吸水紙、號牌、GPS、相機等;必要的常用藥品和常用急救醫療裝備;個人生活物品和必要證件等。
2.2 思想準備
實習前組織相關專業學生召開野外實習動員大會,讓學生明確野外實習目的意義和重要性端正實習態度;通報實習期間的基本安排和必要的相關準備;強調組織紀律性,實習過程中要服從紀律聽從安排,展現良好的當代大學生風貌,同時著重加強安全教育,包括生命安全和財產安全,提高學生的安全防范意識。
2.3 人員準備
根據實習情況和有關教學安排,協調好帶教老師,醫生、班主任等人員。根據學生專業、性別、帶隊教師的人數等綜合情況對學生進行實習分組。
2.4 交通工具安排
由于野外實習隊伍較龐大(我校每年有300人左右參與實習),路途較遙遠,挈帶物品較多,所以最好中途不要換乘而采取直接由學校到基地的一站式方式,一般宜選擇汽車作為交通工具,便于靈活安排。因此,野外實習之前要提前安排好交通工具,做好乘車安排以及各乘車小組的劃分等。
3 野外實習的教學實施
3.1 野外實習教學內容
我們根據藥用植物學理論教學內容,結合中部地區資源特點,選擇傳統大宗藥材基源植物的識別和采集為主。教學過程中主要以掌握植物識別的基本技能為重點,要求學生掌握兩百余種常見藥用植物的識別特征,在前期理論學習的基礎上、針對實物進一步加強對蓼科、毛茛科、木蘭科、十字花科、薔薇科、豆科、五加科、傘形科、唇形科、葫蘆科、桔???、菊科、天南星科、百合科等重點科特征的掌握。同時注重學生觀察能力(對植株特征、生境等的觀察)、種子植物臘葉標本的采集制作以及野外植物資源調查等方面的培養。
3.>,!<2 野外教學方法
對于植物的識別主要從“眼觀”(觀察植物各器官形態特征)、“鼻嗅”(聞植物所散發的特殊氣味)、“嘴嘗”(品嘗植物的味道),以及“手揉”(觸摸感受其質地、厚度、毛茸等)等方面入手,同時將某些方面特征相似容易混淆的科或植物加以區別比較,某些方面相同的特征進行歸類總結,并結合一些口訣、俗語、傳說、故事來激發學生的興致以便讓學生快速準確掌握常見植物的識別特征。
3.3 野外實習考核
野外實習教學環節結束后,為檢查學生學習效果,都會采取不同的形式進行考核,我校的野外實習考核主要是現場考試,即隨機選取30 種左右常見藥用植物要求學生在規定時間內寫出種名、科名,能獨立完成臘葉標本的制作,同時根據學生實習期間學習態度、組織紀律、團隊精神、實踐動手能力等給出綜合表現成績,最后按一定比例得出野外實習綜合成績。
1引言
野外工程地質實習是工程地質學課程的一個重要教學環節。野外工程地質實習更象是一個生動的課堂,通過野外地質踏勘及建筑工地參觀,使學生認識各種地質作用、地質現象、工程地質條件,學會綜合分析和預測工程中存在的地質問題,并提出處理措施。同時,大學生在實習實踐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成為大學教育階段的盲點,大學生在野外實習階段將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特別是大學生對社會的正確認知、體驗,進而培養一定的社會素質可以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野外工程地質實習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重要課堂
野外工程地質實習分為實習分室內參觀和野外現場觀察兩部分。室內參觀主要到中國地質大學博物館參觀,目的是了解主要巖石和礦物的特征?,F場觀察選址森林公園、南望山,由于修路開挖山體,在公路兩側的邊坡上有許多露頭,可觀察到白云巖、硅質巖、泥巖、泥灰巖、礫巖等巖石,還可看到坡殘積土,土與風化層的分界線,不同風化程度巖石的分界線。學習測量巖層產狀,繪簡單的地質剖面圖等。通過野外工程地質實習要求學生能將課堂上所學的理論知識,靈活地運用于野外工作之中,認識各種地質作用、地質現象、工程地質條件,學會綜合分析和預測工程中存在的地質問題,并提出處理措施,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
3 培養大學生團結協作精神,增強集體觀念
野外工程地質實習都是按班分組進行,觀察和分析地質問題。隨著科學技術的高度發展,各項工作的系統化和復雜程度越來越高,個人的知識和能力畢竟是有限的,僅憑個人的力量住住是無法完成的工作,只有相互間的密切配合和支持,才能圓滿地完成任務,個人認識往往帶有片面性和局限性,小組同學一起討論,思想活躍,相互補充,住住會使大家對工程現象的認識更全面,從而提出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實習前分別提出一系列問題,可采取分組競賽的方式進行解決方案展示評比,增加集體觀念和集體榮譽感,各小組固結協作,密切配合,充分調動每位同學的主觀能動性,集思廣益,全力完成解決方案。通過野外工程地質實習能有效地培養學生團隊意識,培養學生合作精神的作用,而團隊意識、合作精神是現代人必須具備的優良品質之一。
4 培養吃苦耐勞精神,拓展個人潛力
在《工程地質》課程結束之后,安排野外地質實習一般是到了學期末,實習期間常常需要頂烈日、冒風雨。在一天的野外工作完成后,學習的任務還沒有結束,還要整理當天的野外資料。如今的大學生獨生子女的比例較大,不管是城市還是農村,父母認為孩子學習很辛苦,所以家里大小事務都舍不得交給子女來做,使他們從小生活在溺愛的家庭氛圍中,這使得孩子缺乏生活的磨煉。通過艱苦的實習生活,不僅磨練了學生的毅力,還培養了學生吃苦耐勞的精神。每次在實習結束總結時,每個學生都有深刻地體會和共同的認識。面對較嚴酷的自然環境,學生必須適應它、戰勝它,原來認為做不到的事情,通過努力做到了,無形中充分挖掘了學生的個人潛能。
5培養對大自然的熱愛,陶冶情操
野外工程地質實習選址一般遠離城市中心,常常在有山有水的地域,如森林公園、南望山。南望山是武漢地區較高的山脈之一。同學們站在山上可俯瞰周圍地區,山底有連接地大西區和北區的隧道,名為“地大隧道”,全長333米,凈空高4.5米,洞寬6米,為全國高校第一條隧道。由于南望山南北兩側的巖性不同,南側是能干性差的砂質巖,北側是能干性強的硅質巖,故隧道南出口呈圓形,北出口呈方形。遠離城市的喧囂,置身于大自然中,同學們有一種獨特的感受。在學習認識地質現象時,也領略到大自然的美,激發了學生熱愛大自然,提高對地質科學的興趣,同時充分認識到地質實踐對地質科學的重要性。
6 培養人際交往能力,增加師生之間的情感
大學生情感豐富,在緊張的學習之余,需要進行彼此之間的情感交流,野外工程地質實習師生生活在一起,一同工作,同乘一輛車,同走一條路,通過交談討論,相互間交流情況,增強與學生們的思想交流,了解他們的所思所想,教師對學生在學業上嚴格要求,生活上悉心照顧。學生們從老師敬業精神和做人準則中,更加理解了在大學里學到的不僅是知識,更重要的是怎么做人。實習中不僅要與帶隊老師、同班同學朝夕相處,還要和工程師、工人師傅、當地農民打交道,可以培養他們正確處理人際關系的經驗。從學生的實習體會中可以看出,野外地質教學實習無論從學業上還是思想上,均對他們產生了重大影響,對于世界觀正在逐步形成的青年學生起到了良好的促進作用,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優良品格。
7 正確了解社會、認識社會,樹立回報社會、推動社會進步的理想
8 結語
通過野外工程地質實習不僅使學生加深理解巖體結構類型、地質構造類型及工程地質特征等理論知識,使學生認識到了學習工程地質的意義,激發了考察地理和各地典型地質地貌的興趣,更重要的是要以人為本,通過適當的方式,培養同學們合作精神、培養吃苦耐勞精神、培養人際交往能力,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認真扎實的工作作風,對學生今后的學習和工作起到積極的作用。
參考文獻:
對于石油地學人才培養主要載體的石油院校,培養能夠承擔油氣資源勘探、開發、研究、評價與管理的創新型高級專門技術人才是我校本科生教育的主旋律之一。我校地學類本科專業野外地質實習內容與方案是以西北大學地質系的野外實踐教學為藍本建立起來的,并與國內眾多地質院?;蛟合狄巴獾刭|實習目的和內容基本一致[6-8],主要包括一年級的地質認識實習和二年級的地質填圖實習。地質認識實習是學生在學完普通地質學后進行的一次野外教學實習[6-8],其目的是在教師帶領和指導下,通過對野外典型地質現象的認識、描述、分析,使學生獲得地質現象的感性認識,以加深對室內所學的基本地質知識和理論的理解,培養學生的地質思維能力和時空觀念,掌握野外地質工作的基本方法。地質填圖實習是在學習“構造地質學”、“地層學”、“古生物學”、“結晶學與礦物學”、“巖石學”等地質專業基礎課基礎上,進行的一項綜合性的地質調查訓練[6-8]。野外地質填圖是進行一切區域地質調查工作(基礎地質調查、環境地質調查、城市地質調查、農業地質調查、地質災害調查、水文地質調查等)的基礎,是對研究區地質情況的全面勘察。地質填圖實習通過路線地質觀測、實測剖面、地質填圖等階段的教學,將研究區各種地質體的空間展布特征顯示在平面地形圖上,為進一步研究區域地質發展史及綜合基礎地質理論研究奠定基礎,使學生不僅掌握基本的野外地質工作的研究方法,而且使學生得到理論———實踐技能的綜合訓練,目的是加深學生對地質學習中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的理解與掌握,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觀察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初步從事科研的能力,為將來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影響教學質量的因素與問題
近年來,隨著高等教育的蓬勃發展,教育大眾化的日益推進,我校地學類專業及在校學生人數急劇增加,高校師生比隨之降低。學生人數的增加與教學資源緊缺、經費投入相對滯后的矛盾日益突出[9],加上各類企業單位不愿意接受學生實習等客觀原因,學生實習首當其沖受到沖擊和影響。如何在野外實習教學班級數激增、實習經費嚴重不足的客觀局面下,把學生的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應用能力,徹底改變學生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較差的現狀,首先必須搞清影響野外地質實踐教學之類的主觀因素:(1)缺乏石油地質教學內容。在野外地質實習教學內容中,無論是一年級的地質認識實習,還是二年級的野外地質填圖實習,實習教學內容均同地礦院校和綜合類院校完全一致,而對油氣成藏要素、成藏過程等石油地質內容少有涉及。野外地質實習教學中石油地質內容的缺乏,不僅與我校石油石化的發展特色不相適應,也嚴重影響了學生對野外地質實習的興趣。(2)以教師為主導的實習教學方式。在野外地質實習中,指導老師多采用以教師為主的“灌輸式”、“講解—接受”的教學模式。實習教學過程中學生是教學的主體,而這種以教師為主的“填鴨式”教學方法,背離了野外實習的初衷和根本目標,導致部分學生心不在焉,大大降低了野外地質實習的教學效果。(3)部分教師野外地質實習經驗和能力欠缺。由于我校地質類專業建立較晚、缺乏專職實習教師等客觀原因,加之有豐富實踐經驗的老教師多忙于管理和科研工作等因素,致使承擔實踐教學任務的指導教師大部分是近幾年剛畢業的博士或碩士。青年教師盡管學歷高、具有某個研究方向的專業特長,但知識結構不合理,且野外實踐經驗和能力欠缺,常常造成野外地質現象講解不統一,給學生造成了思想混亂,引起了學生的極大不滿,嚴重制約了實習的質量。
提高野外實踐教學質量的措施
在對影響野外地質實習的多種因素進行細致分析的基礎上,有針對性的提出并采取了改進野外實習質量的措施,實踐表明野外實踐教學效果相比以往有較大提高,學生反映良好。
1增加了石油地質內容,培養了學生對石油地質認識和興趣
(1)在野外地質教學中,增加了油氣成藏要素現場實踐教學內容,使學生對烴源巖(包括龍潭組煤系和長7油頁巖)、儲層(包括砂巖、灰巖和白云巖)、蓋層(主要是泥頁巖)有了直觀的認識。(2)在野外現場,結合對區域構造演化認識,增加了學生對成盆、成烴、成藏的理論教學,使學生對構造演化時空框架下成烴、成藏與破壞調整的系統過程有了清晰的認識,培養了學生對石油地質的興趣。
2改變了野外地質實習的性質,將野外實習從一般的認識、方法訓練轉變為綜合性、研究性實習
在實習教學中做了一些調整使實習由單純的野外認識性、驗證性實習轉變為在認識基礎上的綜合性、研究性實習。(1)理論聯系實際,鞏固所學知識,強調學生主動參與實習過程。為了培養學生的野外實踐能力,在實習線路(點)中,大量采用啟發、引導式教學模式,調動學生積極主動的觀察野外地質現象、分析地質問題。具體做法是,在教師介紹實習線路(點)地質現象時,讓學生分組觀察、討論、調查、收集數據,然后由學生根據所學理論知識,對地質現象特征、形成機理展開討論,最后老師進行總結與評述。(2)在野外實習中預設小專題。在野外實習中,預設各種專題題目,如五通組底礫巖、和州組爐渣狀灰巖成因等,學生可進行選擇,并要求作為學生個人或小組最終成果提交。這樣既增加了實習的目的性,也調動了學生實習的主動性。同時,也突出了實習的研究性。(3)及時鞏固和消化實習內容。在實習過程中開展專題講座,分階段對實習內容進行總結,并開展專業答疑等多項措施幫助學生鞏固、消化實習內容的工作,及時把握學生實習效果,為學生以后的工作學習奠定了基礎,并為后續實習積累了經驗。
3加強了野外實習教師隊伍建設,培養了青年教師野外實踐教學的能力,統一了地質認識
二、在生物學野外實習過程中,通過引導學生的多重體驗實施人文素質教育
(一)考察生物對環境的適應性特征,體驗生命之偉大
在長期的進化歷程中,生物要與生存環境發生密切的關系。正是由于生物的適應性,才有了豐富多彩的自然界和千姿百態的生命形式。一些從未涉足西北環境的南方同學,總以為沙漠里是荒涼無際、寸草不生。而當他們面對浩瀚無垠的巴丹吉林沙漠中郁郁蔥蔥、傲然挺立的沙生植物時,深刻感受到生物與環境的奇妙關系,更由衷地感嘆:沙漠并不是生命的,看似弱小的植物,不斷與惡劣的環境頑強抗爭,經歷了偉大的進化歷程,是奇跡,也是生命的贊歌!學生們通過考察深刻領悟到沙生植物種種奇特的形態是對環境長期適應的結果,如梭梭和紅柳的葉子成了鱗片狀;駱駝刺的根系不僅發達,在春天多雨的季節里吸足了水份,可供一年的生命之需。這些形態特征對于適應沙漠嚴酷的環境十分有利。因此,在教學實習中,要激發學生探索科學奧秘的興趣,使之學習、了解生物適應性的本質和意義;引導學生應用所學知識關注自然界的和諧,思考如何增強自己對復雜環境的適應能力,學會與他人和諧相處,培養其社會責任感。
(二)考察民勤生態危機,體驗人類與自然和諧共處之道
20世紀50年代,隨著石羊河流域最后一個湖泊青土湖干涸而成沙源,民勤荒漠化生態加速發展,時至今日,民勤已成為全國乃至全世界最干旱、荒漠化危害最嚴重的地區之一,是中國北方地區的四大沙塵暴策源地之一[5]。在民勤縣的實習過程中,學生們不僅考察了大陸性極干旱氣候區中的生物類型和特點,也深刻體會到了民勤的生態危機:嚴重的資源性缺水、人口劇增、耕地不斷擴大、灌溉用水急劇增加、石羊河下游斷流、湖泊干涸。因此,在野外實習中,教師以事實不斷引導學生思考民勤生態危機的根源以及生態環境的綜合治理策略。同學們也在實地考察過程中,深刻體會到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相和諧的觀點,即要充分考慮生態承載能力,要按照資源節約型社會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要求,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從石羊河流域和民勤干旱缺水的實際出發,堅持根據水資源承載能力確定發展的規模和速度,以提高有限水資源的利用效益為目標,調整優化經濟結構,促進經濟發展與保護生態環境相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三)學習民族文化,體驗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意義
甘肅境內民族眾多,民族文化中包含著許多有利于實現與自然生態系統和諧相處的生態文化,體現在、禁忌習俗、生產生活方式、喪葬文化等不同方面,它們對自然界的生物多樣性起到了極為有效的保護作用。如藏族的祖先崇拜以及圖騰崇拜,使大部分動物作為直接崇拜對象,如鳥類、魚類、兩棲類、哺乳類、爬行類、昆蟲類等,由崇拜而形成禁忌殺生的觀念。從生態學的觀點分析,禁忌殺生觀念及由此而引申出的素食、放生、不穿動物皮毛服裝等行為,實質是對保護物種多樣性,尤其對野生瀕危動物的保護,在客觀上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天葬也反映出藏族人對大自然的愛護和尊重,因為無須為做棺材而砍樹伐木,也不占用土地,使自然資源得到了保護,減少禿鷺對其它獸類和鳥類的壓力,在很大程度上為保護生物多樣性做出了貢獻[6]。甘肅瑪曲縣是全國乃至全世界唯一全縣禁止使用一次性塑料袋的地方,足以說明政府在環境保護方面與藏族崇尚自然、保護資源的理念不謀而合。這種實習引導學生們深刻體驗了文化的價值取向以及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意義,以進一步思考如何利用民族文化中有利于環境保護的積極內涵這一社會資源來推動現代社會環保事業的發展,創建人與自然的和諧社會。
(四)考察甘南黃河水源補給區,體驗生態保護的重要性
實習基地之一的碌曲縣是甘肅境內最大的黃河支流。碌曲和瑪曲都是黃河重要水源補給生態功能區,均位于甘肅甘南藏族自治州的西南部,在涵養和補給黃河水源、調節氣候、保持水土、維護生物多樣性等生態服務功能價值評價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特殊功能和生態地位,在維系整個黃河流域生態安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7]。經過在碌曲尕海濕地、則岔森林、黃河首曲阿萬倉濕地的實地考察,同學們了解到,近年來,甘南生態環境急劇惡化,草地和濕地遭到嚴重破壞,土壤的滲水和蓄水能力大幅下降,暴洪災害頻發,水土流失加劇,部分地方沙化,嚴重威脅了群眾生產生活安全。此外,甘南黃河源區還面臨天然草地嚴重退化、生產能力大幅下降、草原濕地面積銳減、生物多樣性遭到嚴重威脅、以及水源涵養能力普遍降低、河流水量急劇減少等嚴重的生態問題。在甘南黃河源區的實習,讓同學們深刻認識到,脆弱的生態環境已經成為制約當地經濟發展的瓶頸,只有重視該地區的生態保護,才能使生態資源得到可持續利用,才能有利于社會與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三、生物學野外實習中實現人文教育的策略
(一)改革教學方式和教學內容,將人文教育全面地納入教學體系
1•改革教學方式,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主動深入社會實踐
在野外實習過程中,如果教師的教學方法不能調動學生獲取知識的積極性,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很難得到發揮。因此,明確“學生主體”觀念,倡導民主的教學氛圍,采用討論式和啟發式的教學方式,喚醒和調動學生的主體意識,使學生成為整個實習活動的主人。這方面,蘭州大學的野外生物學實習帶隊教師做了不少嘗試,取得了不錯的結果。實習時間相對短暫,穿越和經歷的路線較長,因此,如何克服地域廣泛、生態類型復雜、物種特異性較強與學生多、時間相對緊張之間的矛盾,是實習隊面臨的挑戰之一。在全面了解不同環境生物多樣性的同時,在組織管理方面,改革大團隊式的野外實習活動方式,進行有計劃的分組模式,將整個實組分成若干個興趣小組和課題研究小組,如民勤水資源利用現狀調查小組、甘南牧區草地退化人文因素調查小組、阿萬倉濕地生物多樣性保護研究小組等,由不同的教師帶隊具體指導,讓學生在開展野外生物學實習的同時,對個人感興趣的社會實踐課題進行調查研究。這樣不僅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主體性,而且也有效地發揮了老師的主導作用,引導學生在開展生物學實習的同時,主動深入社會實踐,關注生活、關注社會,理解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意義,教學實習效果也明顯提高。
2•改革教學內容,將生物科學知識的傳授
與人文精神的培養有機結合主動將人文知識內化到生物科學知識中,這是蘭州大學生物學野外實習基地的地域特色和教學特色。拓展生物學野外實習的內容,在自然科學實習中引入人文內容,加強同實習地社會、文化、經濟的聯系,使實習內容更貼近社會生活主題。如蘭州大學理科基地在生物學野外實習過程中,時刻灌輸環保的思想,激發環保意識和使命感,注重將植物與其所處生態環境結合起來觀察、研究,使學生加深對植物界的了解,開闊其視野,還可以不斷地增強學生的生態和環境意識,從而提高其保護生態環境的自覺性,并建立合理利用植物資源的理念;鼓勵學生走入實習地的居住區域中,了解當地經濟結構、宗教文化、人口密度等人文因素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同時,學生也可參與當地的民俗活動,從而拓展學生的知識結構和人文素養,實現科學教育和人文教育的統一。
(二)提升教師的人文素質,發揮教師的啟發引導作用
地理野外實習是地理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是理論聯系實際的關鍵環節,而且是培養學生專業素質和專業技能的重要途徑, 教學實習效果的好壞直接影響學生各項綜合素質的培養。本文分析了目前地理實習存在的問題,并從完善實習內容,改善教學方法,及改進地理教學評價方法等幾個主要方面進行了探討研究.
關鍵詞:地理;野外實習;教學效果;提高
一.研究目的和意義
地理科學是實踐能力很強的學科.高校地理專業野外實習是地理科學專業教學計劃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是學生應用所學的.它既是課堂教學的繼續,也是培養學生獲得最基本的野外地理調查與研究方法的一個獨立的教學環節。[1]然而,很多學校在野外的實踐教學方面的還存在著很多的不足和缺點,一方面野外學習實踐的目的不同,在前期準備方面不足,在教學指導方面還存在很多不足,成績考核等方面還存在這不足,這[2]?;谶@種現狀,本文以伊犁師范學院奎屯校區地理科學專業區域地理野外實習為例,總結近年以來區域地理野外實習教學的經驗,從存在問題及解決措施幾方面入手,來討論如何提高地理野外實習效果。
二.目前地理野外實習存在的問題
(一)實踐的目的不明確,實習內容偏重于自然,沒有及時創新。
地理科學是一門綜合性自然地理科學,首先應注意學生在調查分析后對表達能力的培養。我國的高師地理教育主要來自于自然地理專業,很多師范類學校任然以自然地理為分支,如地質學、氣象與氣候學等為主干課程所以在野外實踐方面也慢慢偏重于自然地理這個方面。如今當代地理學主要關注人口資源。社會等方面的聯系,學科重點已由單純認識自然地理環境發展到探索人與環境和諧共生的關系,傳統的實習內容已無法滿足這一需要。[3]
(二)前期準備不夠充分。
學校教師實習前的準備不充分也會影響到實習的效果。因為時間的時間主要安排在周末之后,教師們要進行試卷批閱、監考及諸項學期總結工作等,工作存在很大壓力,在這時進行實習前的準備工作等如實習工具的配備、實踐內容的講評等,會浪費很多的精神和動力,因此所以高校有很多老師都不愿意去帶隊實習,根本沒有主動性這樣會影響到實習的效果,讓實習的質量大打折扣,最終導致實踐報告很少的一個很重要原因。
(三)實習計劃不規范.實習方式單一。
實習計劃應該在了解實習地點的一些具體的考察詳情的基礎上. 了解實習地點的人文地理和自然科學的現狀,掌握實習地點的整個環境和空間結構,學習解決社會經濟所面臨的一些問題,這樣來滿足社會的需要。不如在第三年的考察地理環境中,我們計劃自西向東從祖國西北到東南,對整個地理自然和人文關系做出一個全面的比較分析,能夠讓學生在認識地理環境基礎上發現人文地理和自然之間的微妙關系。但真正操作起來,只在部分地區看了幾個典型自然景觀區。野外實習變成了參觀游玩的目的,根本沒有達到實習的根本目的。
(四)成績評定不夠合理全面。
野外實習成績科學地評定對學生實習的積極性和互動性有很大的影響。在成績評定考核采取的指標過多會加大老師的工作量。因此學生野外實習的考核大多依靠學生的實踐報告來完成評定,這種評定考核標準并不合適,不能全部的評定學生的實習的成績,不能更好的考察學生在面對各種問題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這樣使得實習考核評定只流行于這個形式而已,難以提高學生對實習的積極性和互動性。
三. 地理野外實習效果提高的措施
(一)完善野外實習內容,注重實習設計
現代地理學的發展趨勢是:由地理學內部的綜合到與相鄰學科的交叉、滲透、融合;地理過程的微觀研究進一步深化;實驗與技術手段現代化;實踐和應用領域不斷拓展;理論思維模式的轉變等。針對這種趨勢,我們對區域地理野外實習內容進行了分析歸納,分為兩大塊:一是區域綜合自然地理要素考察;二是區域綜合人文地理要素考察。改變傳統的以自然地理為主到自然、經濟、人文綜合研究和分析為主,涉及區域地理學、中國自然地理學、經濟地理學、旅游地理學、綜合自然地理學、人文地理學等課堂教學內容。依據部門地理學知識,學生可根據自己的愛好選擇感興趣的專題,分成若干個實習小組來分析研究實習區域內的綜合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以吐魯番實習為例,實習前指導老師提供不同方向的研究專題供學生選擇,見表1。
表1 吐魯番地區野外實習設計內容
綜合自然地理因素考察
綜合人文地理因素考察
吐魯番自然地理各要素的特征及成因分析
吐魯番的維吾爾風情
吐魯番坎兒井自然景觀及現狀利用
吐魯番的文化考察
全球變化背景下的吐魯番氣候變化
吐魯番旅游產業的發展
吐魯番火焰山考察
吐魯番的葡萄產業
吐魯番的荒漠植物考察
吐魯番的氣候旅游業的發展
(二)改善地理教學方法,研究探究式教學
地理實習中加強探究過程:要做好實習前的準備工作,確保實習能順利完成,整個包括實習的目的、實習的方法和內容、實習地點、實習需要注意的問題等等方面。假設在山區進行實習地點的選擇,可以把整個班級分成10組,每組2個到3個人左右,根據本人興趣和實習內容(見表1)選擇一個專題研究作為實習的方案,參照本校圖書館所擁有的圖書資料和一切網絡資源(比如中國知網和維普網萬方知網)、老師編寫的實習指導書、實習線路,提前預習實習內容,并對實習內容進行提前查詢,以便了解實習目的,更好的完成實習任務。2007級地理本科學生實習路線是西安成都桂林,我們預先讓學生分為六個小組,每組負責不同的實習內容的查詢,并根據實習目的,由學生編寫了部分實習指導書,學生在編寫過程中也鍛煉和培養了能力。值得注意的是要在實習的過程當中能夠啟發學生去思考實踐和探索。在一般的實踐中老師會把學生集合起來開個會講解下整個過程,學生只能夠被動的接受,學生沒有了主動去探索學習的能力。為了減少上述類似情形的出現,我們要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給予一定的知道即可。每到一個實習的地方老師現講解指導下步驟,然后以小組為單位開始考察,之后展開討論和回答相應的問題。這樣能夠很好的啟發學生的積極性,學生能夠自主去思考,開動腦筋,親自動手,綜合提高學生發現解決問題并完成各項任務的能力,需要每個小組在實習講解時提出很多自己面臨的問題。在編寫實習報告時,報告所附地圖由學生利用以前學過 的GIS軟件完成。進綜合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
3.3改進教學評價方法,全面評價學生的野外實習成績
在野外實習方面考評主要是以自己的實驗報告和評審老師綜合評定打分,不能全面的考察學生的動手能力和一些創新能力。急需建立新的評分標準來適應野外實習評分考核,這些指標必須遵循綜合性、代表性、可操作性原則。當前,野外實習對教師來說是在盡責任和義務,沒有具體的評價標準和評分機制,對學生來說只限于用實習報告和實習表現來簡單衡量。基于整個機制的簡單化,這樣是教師并沒有原有的積極性,也無法更好地考察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較為科學的實習成績應根據實習的具體要求,運用定性定量的原則、現場考試完成,接著再進行筆試的原則,建立一整套好的評分機制和考核的標準,只有這樣進行全方面的考核才能提高學生和老師的積極性。最終引導學生的走向成功。[5]
評估指標
權重
評價等級
優1.0
良0.8
中0.6
差0.4
實習情況評價
實習態度
10
10
8
6
4
專業思想
5
5
4
3
2
團隊合作
10
10
8
6
4
實踐操作能力
20
20
16
12
8
創新能力
10
10
8
6
4
預習情況
5
5
4
3
2
實習結果評價
專業實習報告
20
20
16
12
8
實習心得體會
10
10
8
6
4
出勤情況
10
10
8
6
4
四. 結論
(一)高師地理專業的野外實習是一種廣義的實踐教學,多種實習方式要貫穿學習過程的始終,既能幫助學生鞏固、印證所學的科學知識,培養地理科學態度,熟練掌握地理科學工作方法,又利于其領會地理科學精神,樹立科學信念與養成科學習慣。
(二)作為專業實踐課能夠全面訓練學生綜合能力,提高綜合素質,是學科建設中的重要構成部分。通過野外實習不僅可以提高主動學習、創新學習的能力,還可以培養其集體協作、團結互助的工作作風,學會與社會溝通、交流的方式,這在人文地理分組調查實踐中已得到充分驗證。
(三)在野外實習中掌握的動手操作能力,是在實驗室中無法模擬的,這種第一環境的調查、勘測、考察為今后參與教育實習與工作實踐打下了堅實的實踐基礎,無論從事中學地理素質教育,還是參與地方各項經濟建設,均能將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良好整合,可以說為學生就業準備了一塊堅實的“敲門磚”。
參考文獻:
[1] 尤瑞玲,李琳,高校地理科學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商丘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9(46)
[2] 鄧運員,張幸,田亞平,高師院校地理科學專業區域地理野外實習模式探索,衡陽師范學院學報,2010,31(3)
[3]李世泰等.區域地理野外實踐能力培養探討.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5,24(3 )
[4] 程久苗,朱永恒,高師地理科學專業野外實習成績評價指標與評價方法探討,2009,32(4)
[5] 王楠,許振文,高師地理專業實踐教學模式問題及對策探析,長春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26(3)
“沒有金剛鉆,不攬瓷器活”。野外現象千變萬化,還涉及跋山涉水、安全等方面的問題,野外教學是對帶隊教師全方位素質的考驗,包括身體素質、責任心、意志品質、專業功底、野外基本功等多個方面,要成為一個真正優秀的野外帶隊教師很不容易。按照筆者的理解,深厚的專業功底和對實習區地質情況的深刻理解、扎實的野外基本功和良好的身體素質就是從事野外教學的“金剛鉆”。野外教學的“金剛鉆”是長期歷練的結果。一方面,帶隊教師需要有良好的地質基礎及野外工作的基礎,另一方面也需要對野外教師的嚴格要求。前者主要取決于帶隊教師本身,后者則與對實習隊的管理密切相關。作為隊長,筆者要求帶隊教師:(1)能非常熟練地使用野外地質“三件寶”,并能充分理解和講解羅盤的原理。(2)野外脫稿講課,包括野外實習任務的布置,野外地質現象的識別、分析和觀測方法,地質特征和規律的總結等。同時在實習動員大會上,把對帶隊老師野外脫稿講解的要求告訴學生,讓帶隊教師接受學生的監督,把壓力轉化為動力。(3)熟練掌握三大巖類的野外鑒別和描述方法,對沉積巖中的砂泥巖、灰巖和白云巖,巖漿巖中的花崗巖、閃長巖、安山巖、流紋巖、玄武巖、輝綠玢巖、閃長玢巖,板巖、千枚巖、片巖和片麻巖等15種巖石,借助小刀和放大鏡,在任何產出狀態下(如河卵石)能基本鑒別。(4)掌握野外斷層、褶皺識別和描述的基本方法。(5)熟悉并掌握野外記錄(包括文字記錄、素描圖、示意圖、信手剖面圖)的規范。上述幾條帶隊教師都做到后,“金剛鉆”的雛形就有了,經過長期積累和實踐,“金剛鉆”就會越來越銳利。野外教學的“金剛鉆”具有很大的價值。有了它,同學們在野外提出的各種問題能得到很好地解答,野外的學習效率就會大幅度提升。帶隊教師能在野外情況發生變化(如原有露頭被開挖或掩埋)的情況下,能及時調整觀測點并完成教學任務,能做到“能觀察到什么,再講(教)什么”;可以讓帶隊老師在同學們心目中樹立崇高的威望,對老師產生發自內心的尊敬,這在野外教學中有特別重要的意義。簡單地說,帶隊教師有了“金剛鉆”,一方面可以提高野外實習的教學質量,另一方面,帶隊教師在從事野外教學工作時會很自如,從而成為一種享受。
二、身先士卒—實習隊長身體力行的力量
實習隊的隊長,在高校里一般是一個沒有級別的小“官”,但筆者深知其中的分量和責任。俗話說,“正人先正己”,實習隊師生的幾百雙眼睛會自覺不自覺地盯著實習隊的“最高統帥”。如隊長能身體力行,起模范和表率作用,將會給全隊帶來無窮的力量。長期作為我校綜合地質實習隊隊長,筆者嚴格要求自己,在實習隊中的多個方面起到表率作用。如:(1)每天起得較早,早早到達出發地。實習的頭幾天,每天提前5分鐘開始清點隊伍,并摸清未到同學的狀況,確保沒有同學遲到。幾天后,同學們都能在出發前3分鐘集結完畢。這樣,筆者帶的創新班從來沒有出現過遲到的現象。在這種情勢下,個別由于遲到而被批評的同學和老師,往往心服口服。長期以來,形成了鐵的紀律,為高效實習打下了良好基礎。(2)長期帶實習形成了快速步行(6km/h)的習慣,并每次走在實習隊伍的前面,偶爾出現身體不適時也是咬牙堅持。筆者良好的身體素質和精神風貌,給同學們產生了巨大的精神力量,步行4km左右的距離后,同學們都能在筆者到達后1分鐘內集結完畢,并開始講課。這可以大大鼓舞同學們的士氣和斗志。(3)“打鐵還得自身硬”,對于老師們的要求,自己提前做到。如野外脫稿講課,筆者10多年前已完全做到。有一定的野外功底后,實現脫稿講課并非難事,只是第1次的備課需要下的工夫大一些,以后就會輕松很多,更重要的是,野外教學需要經常做示范,脫稿講課可以把手完全解放出來,從而提高野外教學的功效。自己提前做到了,別人也就無話可說。當然,相關的要求都是有益于野外教學質量的提高,同時也能促進個人能力的提高。(4)作為實習教學團隊的負責人,實習相關的事項,自己盡量多承擔一點,多考慮一點,自己能完成的盡量自己完成,不麻煩團隊其他成員。相對在學校而言,野外實習任務相對比較單純,生活相對比較簡單,多干一點其實也沒有損失。其實,作為負責人,從實習教學中得到的榮譽自然比團隊其他成員要多,多付出一點也是應該的。團隊負責人的身先士卒和樂意付出,客觀上給整個實習隊的師生起表率和榜樣的作用,另一方面給整個實習隊帶來了積極向上的氛圍良好的精神風貌,給團隊產生了強大的凝聚力,這也是做好實習教學工作的重要保障。
三、和諧的魅力—團隊建設的重要意義
做好整個野外教學工作,光靠一兩個人是不夠的,需要大家共同努力。筆者在長期與團隊成員共同戰斗、生活和相處中體會到,只要大家關系和諧、身心愉悅,就能形成強大的凝聚力和戰斗力,艱苦的工作也不會感覺太累,做事情大家也不會太計較。團隊和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作為團隊的負責人,筆者很重視團隊建設。包括:(1)定期召開研討會,討論實習相關的事項;(2)分工協作,責任明確;(3)定期備課;(4)經常聚會,交流思想和感情。最后實現實習團隊成員們的實習價值觀和基本思想的統一,在各方面體現公平和公正,形成良好的合作氛圍,大家同甘共苦,形成一個和諧的團隊,讓團隊成員在野外的教學工作和生活中體會到快樂和收獲。眾所周知,野外實習雖然是一項比較艱苦的工作,歷經的時間也比較長,對于做項目有比較明顯的影響,但我校綜合地質實習的教師隊伍一直相對比較穩定,每年組隊都十分順利,這與團隊和諧對團隊成員產生的吸引力有緊密的關聯。在團隊成員的共同努力下,團隊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包括(1)綜合地質實習團隊被批準為中國石油大學(北京)校級重點教學團隊,并建立團隊自己的網頁。(2)實習基地研究和建設方面取得了較大進展,建立了綜合地質實習網站,該網站由“實綱”、“基地概況”、“師資隊伍”、“路線詳解”、“圖片資源”、“教學課件”、“團隊建設”、“展示材料”、“規章制度”等9個部分的內容組成,與該實習相關的信息和內容非常豐富和齊全。既為我校參加綜合地質實習的同學們提供系統的信息,也可讓參加秦皇島實習的相關院校的實習師生參考。(3)在第二屆全國大學生地質技能競賽中,我校在野外項目(首次設立)比賽中取得了2個一等獎(第一名)、1個二等獎(總共3個一等獎)的好成績等。
四、實習紀律、規章及管理條例的科學剖析—為了更好的接受與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