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有教師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2-04-06 16:57:15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四有教師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篇(1)

本文作者:劉靜工作單位:江蘇省張家港市南豐幼兒園永聯園區

“因材施教,循循漸進”的精神就是對個體的指導,而且遵循他們的學習規律。比如有的孩子在在游戲中膽小怕事,與小朋友玩時總是唯唯諾諾,并不開膽子,這樣的孩子,都要鼓勵他們多與其他小朋友一起活動。從小處來說,讓繪畫能力較差的幼兒多參加美工區域活動;讓動手能力差的孩子多參加手工區域的活動;對于好動的幼兒來說,則注意培養他們靜的能力培養,如穿針線等細心的活動。通過教師的指導和幼兒游戲活動的開展,這些幼兒都有了很大變化。全班幼兒素質水平也有很大提高。

游戲不但是外表上熱鬧上,更是考驗孩子們的做事能力,老師要認真觀察幼兒在游戲中的一舉一動,深入到幼兒的游戲中才會有新發現,體驗幼兒的新感覺。認真觀察給我們提供了指導的素材。比如,一個幼兒在玩益智插塑玩具時,我也與他們一起活動,并不時的幫助他們,給他們以鼓勵。為玩邊問他們插的是什么?還問他們還有沒有別的插法呢?等等一系列的問題其實是對他們智力的指導,其實有數、有顏色、有語言等溝通,并激發了幼兒的人際關創新能力。相反,老師要是不參與到他們當中,只是讓幼兒隨便玩,那么,其教育作用是截然不同的。為提高幼兒的游戲水平,教師在指導中還要注意深入到游戲中充當角色,提供一定的知識經驗,了解幼兒的游戲行為,并促使幼兒之間的學習交往,不斷使游戲水平提高。

在游戲活動中,需要孩子們多種情感進行參與,他們的交往能力、興趣、品德、意志、性格、情感、創新能力等等都會在不同程度上反應出來,而這些方面不是一個簡單的活動就能體現出來的,只有孩子們積極的參與到游戲中,通過幼兒自身的活動才能發現,只有他自己才能表現自己,老師不是不能代替的。所以,指導幼兒游戲是要正確處理好幼兒之間、幼兒與老師之間的相互關系的,讓幼兒發揮自身的主體作用。因為不同的游戲有不同的角色,所以,多讓孩子們在不同的游戲中充當不同的角色,調動他們積極地參加各種游戲活動培養不同的能力。

有一些游戲是有勝負的,也有一些游戲沒有勝負,老師對不同的游戲進行評價的目的就是對執行游戲規則的情況小結,也是對勝負的原因的總結,讓孩子們在下一次游戲中不斷改變策略以取得更好的成績。對于稍大些的幼兒,比如中班或者大班幼兒,老師就可以讓他們說出自己的游戲時的心情,交流他們之間的經驗,介紹過程,并進行自我評價,從而激發幼兒的自主意識和自主能力。另外,在游戲中,可能還會出現一些弊端,教師指導幼兒對行為規則方面進行討論,明確認識,并共同尋求改進的措施等。教師應以正面引導為主,注意樹立榜樣,發揮激勵作用。在整個游戲過程中,教師是以雙重角色身份參與幼兒的活動的,并不斷調整變換與幼兒的關系,從而有效地影響幼兒游戲行為。游戲開始前,教師主要是以組織者、指導者、參與者的身份調控幼兒的行為,發揮顯性教育作用;游戲活動中,教師則更多是以玩伴身份參與幼兒的游戲活動,以隱性或潛在的榜樣方式引導幼兒的行為;在游戲結束時,幼兒教師又以指導者身份對游戲進行小結,提出新目標與希望,同時又把自己置于平等身份與他們一起討論評價游戲的過程與效果,共享成功的歡樂。

篇(2)

1對全部的教育目標從總體融會貫通

有效的、創造性的問題解決,不可能是“一個蘿一個坑,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解決方式。多數心理學家一致認為,有效的、尤其是靈活創造性的問題解決,是某個特定領域中可以稱之為“專家”的標志,其基本條件是:“在某一領域,專家擁有大量的知識、事實、概念和程序,并且,這些知識的儲存都必須精細加工和組織化,以便需要時很容易從長時記憶中提取。”對于教室里的問題解決而言,一個新手教師要成為一個專家教師,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知識儲存”,是她充分掌握了全部的教育、教學的目標。這種掌握不是按照目標本身的邏輯順序和分類標準一點一點地掌握,然后按照類別和順序一次一次地呈現的方式,而是全體綜合的掌握,然后在具體的情境中需要什么就能夠提取什么的方式,即在具體的情境中產生對于已經記憶和形成良好組織的目標的“再認”,它保證教師能夠迅速而準確地表征問題(即根據價值、目標而不是事實,來判斷問題的價值屬性)。

我們通常泛泛而談的所謂“目標意識”,應當而且只能作如此理解。而這也是破除傳統的分科教育,打破刻板的按照預先的進度和計劃“上課”的教學方式而進行隨機的教育和生成的教育的最最關鍵的環節,也是保證當前教育改革的最基本的動力性的因素。

2積累大量的“條件產生式”(即只要出現某種已知的條件就能夠產生相應的策略方法)

幼兒發生錯誤的時候怎么辦?打人和告狀的時候怎么辦?當我需要對幼兒進行強化的時候我可以采取哪些方式進行?幼兒在操作中發生興趣的轉移怎么辦?

對幼兒提出什么樣的問題有利干培養他們的創造性?等等。這些問題,都是“關于在什么情境下采取什么行動的圖式”,即只要我明白了問題情境的性質和意義,我就能夠馬上產生解決這個問題的一系列可行的方案,并從中進行選擇、排除和決定。這些具體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組織,是此目標下一位的概念,也屬于“知識儲存”的一部分,屬于一個專家教師“必須擁有(的)大量的可利用的圖式”的一部分。

3養成常向自己提問的習慣

一切教育教學,無論靈活的或刻板的,都不能免除一定程度上的事先的設計和預期。既然有預期,也就必定有預期不到的情況,因為教師對于動態的課堂情境和幼兒狀態的把握,必定只能是局部的、大致的和推測性的。我們傳統的教育,基本上只管教學的進度而不顧及對于幼兒的反應。在這種情況下,教師不會遇到很多問題和挑戰,因為一切都按照她預先的思路來進行,如果有什么意外,她也完全可以忽略不計,或者采取強制的措施。然而我們現在既然提出要“對幼兒做出合適的反應”(馬拉古茲),要尊重兒童的需要和權利,也就是要在相當程度上以兒童為中心,那么,無論我們設計多么周詳的教學和課程,在具體的運行過程中都會碰到來自干幼兒的大量的挑戰。這挑戰中有些會使我們超越原來的設計水平,有些會使我們降低原來的設計水平,還有一些則迫使我們完全放棄并且另起爐灶。教學過程中的創造性和靈活性,非常戲劇性地體現在:當教師的設計和預想同幼兒的反應不相符合時,這種不符合的程度越是遙遠,并且教師最終所采取的措施能夠既不違背設計又滿足幼兒的需要,那么教師的創造性和靈活性就越是能夠得到充分體現。而這一切得以產生的前提是:教師能夠將幼兒對自己的挑戰,轉化為自己對自己的疑問,轉化為一種積極行動的動力。

4帶著問題來觀察,在觀察中思考

我們不僅要提出問題,不僅要從價值上確認問題的性質,還應當以尊重事實的態度,觀察和分析問題的情境,了解其具體的過程,明辨其中的因果關聯,正如上面案例中的教師所做的那樣。這一步,實際上是科學研究中常常不能缺少的收集現場信息的觀察或調查法。

創造性并不是越偏離越好,也不是越發散就越好;任何創造性都不能離開適用性、客觀性,否則就是謬誤了。事實上,教師所掌握的現場信息越多,對問題的本質越了解,那么她就越是能夠從日常經驗的“大海”中撈出她所需要的“針”來。

5在同一個時間里注意不同的事情

一個教師不可能享有牛頓那樣的閑暇,可以一天到晚都思考一個問題而不干別的事情;而且教師的教學智慧的產生,不能完全是頭腦中的頓悟,不能脫離開具體的教學場景,而往往是從什么地方產生問題,就從哪里發現問題解決的方法,并且就在同一個地方來解決問題。這不是說教師不能夠在下班之后從同事的聊天中,從自己的日常生活中獲得相關的啟示和領悟,而且,這一點是很值得提倡的。但是我們更提倡現場的、就地解決的、互動中的發現和解決。這就意味著,教師需要在一邊做著日常的事情,一邊不放棄對于以前所產生的問題的關注。所有不曾解決的問題,懸在教師的心口上,成為一根十分敏感的“弓弦”,不論在什么時候碰到合適的刺激,就會一觸即發,豁然開朗。但是人們不是一直說要提倡專心致志,反對三心二意、心猿意馬嗎?這是一個傳統的誤解。事實上,專心致志并不意味著一次只能做一件事情,正如JohnBBest的《認知心理學》開篇所言:“與計算機相比,我們的認知系統速度要怪得多。但是它們也有計算機無可比擬的優點:它們能同時做許多事。這個事實表明,我們的認知系統與我們的大腦一樣以平行(paralle1)的機制進行工作,而非計算機工作的序列(seria)機制。”這也就是說,我們不必一定要等到一件事情做完之后再去做另一件事,等到一個問題解決好之后再去解決另一個問題。我們不是機器,我們可以同時思考不同的問題,可以在同一段時間里安排好幾件事情一起來做。那么,我們為什么就不能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保留著對以前未曾解決的問題的思考呢?

篇(3)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05-0021-02

幼兒教育改革的形勢不斷要求幼兒教師成為研究、反思型教師,2012年教育部出臺的《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試行)》把“反思和發展”列入幼兒教師專業能力的重要內容,明確提出幼兒教師要“不斷進行反思,改進保教工作”,“針對保教工作中的現實需要與問題,進行探索和研究”,而撰寫論文,作為衡量幼兒教師實踐反思能力的一個指標,也愈發凸顯其重要地位,在職稱評審、評名師或各種獎勵、晉升等,都需要幼兒教師在正規刊物上公開。

為調查了解幼兒教師撰寫論文的現狀,反思寫論文對幼兒教師專業發展的真正價值,筆者隨機抽取了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十個鎮(街道)30所幼兒園的243名教師進行調查,共發放調查問卷243份,回收243份,回收率為100%。其中有效問卷239份,占總數98.4%。同時,對部分幼兒教師、園長進行訪談。

一、幼兒教師對論文的認識與態度

(一)幼兒教師科研意識和實踐能力增強

調查發現,大部分幼兒教師肯定開展科研、撰寫論文的價值,92.8%認為撰寫論文能對教師的專業發展起到幫助作用。幼兒教師近五年參與過課題研究的人占71.3%,在問及開展課題研究的目的時,61%表示是“真正想通過研究提高教育教學能力,想通過論文把自己的思想、經驗表達出來”,表明大部分幼兒教師的科研意識和科研實踐能力正在不斷提高,幼兒教師對研究者、反思者的職業定位愈發認同。

(二)寫論文不是幼兒教師的“必需品”

盡管大部分幼兒教師肯定寫論文的價值,但66.2%的教師不認同寫論文是衡量幼兒教師專業能力的重要指標,其他素質如師德、教學基本功、班級管理能力、活動組織能力、溝通協調能力等綜合素養被視為更加重要的指標。幼兒教師普遍認為撰寫和會有壓力,調查顯示,僅有11%近五年在正式期刊上發表過論文。對于現行職稱評審、各種獎勵及晉升都需要的體制,有69%的教師認為不合理,另有41%曾因槊揮蟹⒈礪畚畝影響到自己向更高層次發展。教師普遍認為寫論文、不應成為他們工作的“必需品”和考評的重要指標,而應根據幼師的職業特點作出更為科學有效的評價和考核。

二、影響幼兒教師撰寫和的主要因素

(一)工作繁瑣,缺乏思考時間

大部分幼兒教師表示,寫論文需要很多時間和精力,需要靜心思考與提煉,但幼兒園工作繁多,每天除了帶班、教學外,還要備課、制作教玩具、布置環境、與家長溝通等,此外幼兒園還有各項檢查、評比、評估和接待等,教師根本沒有空余的時間和精力去思考、去研究。工作的疲倦掩埋了幼兒教師提筆的動力,這在客觀上極大地影響了幼兒教師寫論文的積極性。

(二)幼兒教師自身科研基礎薄弱

83.5%教師認為自身科研基礎薄弱、理論水平不夠也是影響寫論文的主要因素。幼兒教師大多為中專、大專學歷,少部分是本科,研究生則寥寥無幾。其中42.6%沒有學過系統的幼教科研方法,尤其是在選題上經常找不到方向,不知道如何入手查閱參考資料,寫論文停留在類似寫經驗總結這一層次上,沒有從理論上提升和從深度上挖掘。訪談中,幼兒教師直言很多時候寫論文是“沒經過研究,有感而發”。

(三)缺乏專業人士指導

缺乏專業人士指導和寫作方面的培訓,也致使寫論文成為一件很困難的事。幼兒教師普遍希望寫論文能得到“導師”的指引,以確保論文的質量,但在現實中幼兒園往往沒有配備這種“高學歷、學術型”的專家,幼兒園也極少得到科研機構或高校方面的指導。幼兒園在這方面的培訓也較少,調查對象里61%沒有接受過論文寫作方面的指導培訓,59%認為自己文字組織能力弱,難以支撐起整篇論文的架構和內容。

(四)職業倦怠

此外就是,幼兒教師參加工作的時間長了,有一定的職業倦怠感,越來越不愛思考,加上幼兒園教科研氛圍不夠濃厚,久而久之導致總結、研究能力下降,這點老教師更為明顯。對于年輕教師,則對幼兒教師的職業認同感不強,沒有良好的待遇保障和社會地位,幼兒教師流動性較大,也就難以靜心研究和思考創作。

(五)外在硬性要求

調查顯示,53%寫論文是出于“評職稱、評優評先或晉升等需要”和“幼兒園要求”,外在的硬性條件也是迫使幼兒教師寫論文的主要因素。面對自己難以完成、而又不得不寫的論文,有教師選擇從網上或書本上摘抄,“拼湊而成”。

三、對幼兒教師寫論文現狀的反思

(一)準確定位寫論文,發揮論文應有的價值

讓幼兒教師寫論文的初衷是美好的,能引導幼兒教師逐漸轉型為“研究型教師”,讓教師通過反思來改善教育教學中的問題,把經驗成果提升至理論層面。但是,若把寫論文當成一種強制要求,論文也就失去了其應有的價值和意義。寫作、思考需要自由、自主的空間與意愿,在強制環境下產生出來的文章和思想難免欠缺真實和深入。當下,寫論文的范式也較為單調和固定,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幼兒教師特長優勢的發揮。

論文,也就是教師表達教育思想、總結研究成果的形式,本身包含的內容就可以多元化,教育隨筆、觀察日記、經驗總結、優秀教案等,都可以成為“論文”的一部分。這樣,幼兒教師就可以結合自身的特長和優勢進行選擇,理論水平高的可以寫論文,教育經驗豐富的可以寫總結隨筆,教學能力突出的可以寫優秀教案,做到幼兒教育成果百花齊放,真正發揮論文對幼兒教師專業發展的價值。

(二)調整幼兒教師考評的標準

論文已經成為當下考評幼兒教師的一個重要標準。筆者利用百度引擎,搜索“幼兒園骨干教師評選條件”,在搜索到的103份幼兒園骨干教師評選辦法、方案、活動通知中,包含各地省、市、區各級行政機構評選骨干教師(學科帶頭人、教學能手等)的條件,都把列為一條必達指標。此外,幼兒園高級教師職稱評審明確規定要求在正式刊物上。這讓許多幼兒教師“望文興嘆”,有相當一部分專業實踐能力較強、經驗豐富、反思能力也較強但不善于寫論文的幼兒教師,被拒之于“骨干”與“優秀”的培養行列之外。正如有學者指出,“我國對教師專業發展的評價傾向于靜態的結果評價”,而忽視了“教師動態的、過程性的專業態度與能力”。[1]這樣的評價體系是導致論文成為評價優秀幼兒教師的重要指標的根本原因。美國全國教學專業標準委員會(NBPTS)制定的《3-8歲兒童教育優秀教師專業標準》在這方面可以帶給我們一些啟示,它強調的是教師的動態反思及對實踐的改進,而非一紙論文。這為我們重新建立科學、可信度高的幼兒教師評價體系提供了參考。

(三)加強幼兒教師科研方法和寫作方面的培訓

篇(4)

有位哲人說過:文明禮貌是一個人心靈程度的反映。也有人說:文明禮貌是社會文明進步的一種標志。

在幼教工作中我們也始終將文明禮貌作為幼兒品德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對幼兒進行培養教育。而在人們對知識對學習對教育重新進行思考的仿今天,工作中的一些實際問題又不免令人深思,請看發生在幼兒園小朋友中的幾個鏡頭。

鏡頭一:有一次,浩浩拿圈當方向盤開汽車,由于跑得快把波波給撞倒了,波波從地上爬起來,眼里含著淚,氣沖沖地說:“我要……”還沒等波波說出“告訴老師去”,浩浩就理直氣壯地說:“誰叫你擋了我的路? ”波波漲紅著小臉,撅著嘴巴沖了過去,一掌把浩浩推倒在地上,小朋友們都嚷了起來:“波波打人了”。

反思:如今的孩子大都是獨生子女或者家庭條件優越,他們是家庭里的小皇帝,溫室中的花朵,他們以自我為中心,試想一個缺乏文明禮貌教育,不懂得如何交往、和平共處的人在現代社會里會被人們所接受和歡迎嗎?

鏡頭二:在一次區角活動時,來了一位其他班的老師,小朋友看了看,又忙著玩自己的玩具。此時本班老師馬上提醒小朋友:“老師來了要怎么做個有禮貌的孩子? ”有的小朋友馬上醒悟過來打了聲招呼,而有的小朋友眼睛看著玩具,手里玩著玩具,極不情愿的叫了聲:“老師好”

反思:文明是一種良好的道德行為,但是,是不是要發自內心?幼兒年齡尚小固然需要老師的教育與提醒,但是像有的小朋友手里玩著玩具或醒悟過來說了聲“老師好”是為了聽老師的話呢?還是為了完成某種任務?這種做法對其本身的成長究竟有多大意義?

鏡頭三:在一次晨間談話活動中,老師問:“小朋友,你們知道為什么要做一個有禮貌的孩子嗎? ”幼兒答道:“有禮貌的孩子老師才喜歡。”有的小朋友說:“有禮貌的孩子可以得到老師的表揚,得到五角星。”

反思: 幼兒的思維具體形象,說幾句禮貌用語老師就給予五角星表揚,這就是孩子眼中的所謂禮貌。當然表揚鼓勵孩子對的行為固然重要,但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是否應該剖析文明禮貌教育更深層的含義? 否則只是培養了一些表里不一的“偽君子”。

鏡頭四:有一次晨間鍛煉的時候,洋洋來晚了,沒有圈玩了,她就去搶佳佳的圈,洋洋媽媽看見了,就從洋洋手里拿走圈給了佳佳,“洋洋……”洋洋媽媽話音未落,就見洋洋起手就打了她媽媽,然后放聲大哭。

反思:孩子小難道就表示可以任性地為所欲為嗎?要知道習慣養成了就很難改了,作為母親不知此時她是否意識到她的孩子缺少了最起碼的道德素養——文明禮貌與尊重別人。

幼兒園如何對幼兒進行文明禮貌這一品德教育呢?它的核心應該是,愛心教育,只有懂得愛的人才會欣賞愛,理解愛,所以文明禮貌教育不只是教幼兒口頭上的一些禮貌用語而是發自幼兒內心的。而它的本質是幼兒在其社會化過程中學會人與人的相處。因此可以采取以下幾種措施:

1 通過與同伴交往的親身體驗,感受使用文明禮貌用語會讓人受到歡迎

幼兒的認識是較漫長的過程,它需要親身體驗才能真正認識。平時我們口頭傳授的他們可能記了,但不容易理解。所以不易與行為聯系在一起。正如前面的例子,或許平時幼兒會說“對不起、沒關系”等,但真正運用并自覺使用, 實非易事。因此,應該注意讓幼兒在日常生活中增加道德認識的情感體驗。就前面的例子,教師作為引導者,應疏導幼兒之間發生的矛盾,讓他們在此時此刻正確使用禮貌用語就可以獲得對方的原諒。通過生活中的小事,使幼兒親身體會到講文明、有禮貌可以使大家生活得更愉快、和諧。幼兒會留戀、熱愛這個集體,他們也會更樂意接受來自老師的教育。

2 幼兒進行愛心教育,讓幼兒發自內心地使用文明禮貌用語

愛心教育要從幼兒生活的環境開始,由近及遠、由淺入深、逐步升華。比如引導幼兒說說:“你從小受到誰的照顧?他們是怎么照顧你的?那你們又該如何對待他們? ”開展學會關心,學會愛的主題活動。如:《我愛我家》、《我愛小朋友》《我愛老師》等等,讓幼兒通過親眼觀察,體會老師、父母的辛苦,從而懂得關心父母、老師,并把這種關心付諸于行動和言語,增進人與人之間的感情。當這種活動深入幼兒的心靈,他們就會有愛的行動。如:父母下班回家后,會給父母拿拖鞋換,并說:“爸爸(媽媽)辛苦了。”父母做家務時幼兒會說:“爸爸媽媽我來幫助你。”在幼兒園老師上完課,有的小朋友會跑過來說:“老師讓我來給你捶捶背吧。”讓幼兒認識和體會到不同職業勞動的價值,理解生活離不開各種職業,在和小朋友交往時能學會謙讓,懂得用禮貌用語和別人交往。學會尊重別人,禮貌待人。

3 創設與教育相適應的環境

幼兒的行為表現在很大程度上受環境的影響。為此,幼兒園應該為幼兒創設符合教育任務和適合不同年齡幼兒的講文明、懂禮貌的環境。

首先,要使幼兒學有榜樣。 榜樣來自教師、家長、同伴和他經常接觸到的人。幼兒的特點是愛模仿,尤其喜歡模仿他尊敬的人。他們常常觀察老師,并自覺不自覺地模仿老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老師應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老師與老師之間也應熱情有禮貌的打招呼,特別是本班老師之間的默契、融洽、文明,會帶給幼兒潛移默化的影響。平時要給幼兒做出好的示范,真正起到表率的作用。例如,有一次我看見平平沒有椅子坐,我就把我坐的一把椅子搬給他,并對他說:“平平,請你坐老師的椅子。”龍龍看到我把椅子搬給平平,他就把自己的椅子給我搬了過來,說:“張老師,請你坐我的椅子。”這使坐在一旁的芳芳立刻起身把自己坐的椅子搬給了龍龍,然后從墻邊又搬來一把椅子悄悄地坐下了。這一連串的反應只發生在很短的時間內,沒有教師任何啟發和提醒,孩子們做的是那么自然.主動。可見榜樣的作用對幼兒來說有多么的重要。

幼兒自己的經驗也是學習文明舉止的源泉。幼兒觀察同伴行為的好壞,比評定自己行為的好壞要快,而且看得清楚。因此,我就有目的的對幼兒行為加以引導。每天我都要把新的發現告訴小朋友。如:我對小朋友說今天下午穿衣服的時候,我發現晨晨對小穎說:“請你幫我系一下背后的扣子”,然后說了聲‘謝謝’,小穎對晨晨說‘不客氣’。只要幼兒有禮貌的行為我都會告訴小朋友自己的新發現。漸漸的他們通過評定別人行為的好壞和自己的模仿從而積累了經驗和學習掌握了文明禮貌的方式。

篇(5)

中圖分類號:D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751(2012)04—0028—05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載體是指能夠承載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能夠為思想政治教育者所主動操作和運用、借此向受教育者進行以主流意識形態為指導的文化傳播的物質實體和文化形式。以文化建設為載體是新時期思想政治教育發展創新的重要舉措。

一、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載體的形式、特征和功能

1.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載體的具體形式。“文化具有群體性特征,它是歷史積淀下來的被群體所共同遵循或認可的共同的行為模式。”①每個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群體文化環境中,人們的思想觀念是在現實的具體的社會關系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而且無時無刻不受到群體文化的影響。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目前我們能夠利用的文化載體,主要是指校園文化、社區文化、村鎮文化、軍營文化、企業文化、家庭文化等內容”②。這些群體文化對于人們思想品德水平的提高和基層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開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良好的群體文化能陶冶人的情操,使人們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并且通過集體輿論的力量對人們的行為產生約束力,從而強化思想政治教育作用。與此同時,在我國,文學藝術、新聞出版、廣播電視、體育衛生、圖書館、博物館、科技館等文化事業,是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是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這些文化形式與人民群眾的關系非常密切,對人的精神需求的滿足和精神世界的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實踐中可以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寓于其中,使之成為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加以運用。需要注意的是,20世紀以來的以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為契機的信息革命,對人類的時空觀念、交往方式、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深刻影響和改變,是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化必須回應的現實問題。網絡文化載體(傳統互聯網、微博)、手機文化載體成為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必須加以重視的現代文化載體。

2.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載體的本質特征。一是滲透性。這是文化載體區別于其他載體的重要特征。

篇(6)

但是,并不是所有學生提出的問題都能引起同學的關注和進一步的深度討論,達到促進學生思維成長的作用。后來,我接觸了華南師范大學附屬小學特級教師吳向東老師提出的“情境導向模型”,該模型特別強調在真實情境中讓學生解決具有一定難度、有挑戰性的“劣構問題”。我在知識建構教學中應用該模型時發現,相比于那些通過搜索就可以找到確切答案的“良構問題”,“劣構問題”對學生思維的鍛煉要充分得多。由于討論的“劣構問題”始終對應著真實情境中的問題解決,學生在動機投入上與以往的泛泛討論也是不同的,他們的興趣更濃,交流討論活動更持久。現在,我們所組織的知識論壇問題討論都一定程度上借鑒了“情境導向模型”的思想,從中深切感受到了“劣構問題”的一些獨特價值。

劣構問題更易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

美國知名教學設計專家D.H.喬納森把問題分為“良構問題”和“劣構問題”兩大類型。“良構問題”是指限定性條件的問題,它具有明確的已知條件,并在已知條件范圍內運用若干規則和原理來獲得同一性的解決方法。“劣構問題”具有多種解決方法、解決途徑和少量確定性的條件。這些條件不僅不易操作,而且包括某些不確定性因素,如哪些概念、規則和原理對求解方法是必要的,如何將它們組織起來,哪種解決方法最為合適等。

我們在知識建構教學中,引導學生認識并提出有討論價值的問題。問題要盡量貼近真實生活、難度適宜、在課本上找不到現成答案、具有開放和發散性、能分解成多層次問題、可以通過實驗探究找到解決途徑……這些問題符合“劣構問題”的特征。例如,我們引導學生關注消化系統是如何工作的,并以面包在體內的消化為例談一談,而非簡單的“消化系統的構成和作用”這樣的良構問題。“劣構問題”能成為學生學習中促進思維發展的誘因和動力。這個過程中討論對話(包括課堂上的交流和在線交流)所起的作用,不是單純的知識再現或傳授,而是分享知識和觀點、相互補充支持或批駁、點評,以及澄清、鼓勵,從而使學生思維觀點得到發展,建構出新的認知。

有利于學生觀點的持續改進和思維品質的提升

作為一種探究性教學活動,知識建構學習以學生的觀點生成和持續改進為中心,直接關注學生面對各種問題情境所進行的知識或觀點生成和持續改進過程。由此,它要求我們按照觀點改進而非尋找答案的思路來組織探究學習過程,即在提出問題后,不是讓學生借助各種資料找出正確答案,而是強調讓學生提出自己的猜測性想法,再通過探究過程綜合利用有關信息和數據不斷改進自己的觀點。

而對“劣構問題”的探討就能滿足這樣的要求。因為通常它都牽涉比較復雜的關系,學生的認知資源不可能一次性地處理全部的關系,而只能先在一個水平上考慮一些關系,形成對問題的理解,進而在這個理解水平的基礎上再進一步探究,不斷層層深入地追問探尋,使問題的空間隨著問題的解決過程而延展。

在分析解決“劣構問題”的過程中,學生必須進行一系列的思維活動和信息處理。比如,要思考收集、查詢信息的方法與途徑,所需要信息有哪些限制,對網絡信息的判斷、鑒別和選擇加工,在論壇討論中如何更形象、簡明地表達自己的觀點,以及對于別人觀點、信息的判斷取舍,等等。經過這樣的合作探究“思維訓練”過程,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以及組織語言等思維品質會不斷得以提升。

有助于學生表達多元化觀點,培養創新思維

“劣構問題”除了具有適宜的難度和合適的梯度外,更具有一定的思維容量,即思維的深度和廣度。首先,從思維方向來看,它具備了一定的開放性,即“劣構性”,因為開放性的問題可以給學生更廣闊的思維空間,有利于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確保思維活動持續地進行;其次,從思維力度來看,它應該是學生通過深入思考才能解決的問題,而不是知識簡單再現的良構問題。在知識建構課堂中,學生提出多元化的不同觀點是必要的,我們鼓勵學生提出多元化的觀點。對話中可以有辯論和批駁,但是要以事實和證據為依據,要有說服力,要顯示出對他人的尊重,同時并不急于得出結論性答案,而是推動大家進一步思考。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更容易打開思路,多角度、多層面地分析問題,更容易形成創新思維。

培養學生的集體學習責任感

知識建構學習過程是團體知識的發展過程,強調培養學生的集體學習責任感。每位學生作為知識建構共同體的一員,合作承擔學習探究的責任,為了推進認知的發展,課堂中每位學生都要發表自己的觀點,做出自己的貢獻。

而論壇中問題的“劣構性”有利于促進學生通力合作、集思廣益來解決大家共同關注的問題。因為這類問題存在太多不可知的部分,難以確定哪些規則和原理是解決問題所必須的,也難以確定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步驟,需要通過嘗試不同的解決方案去尋找最佳的解決辦法,要解決這樣的問題單純依靠個體的智慧和力量顯然是不夠的。針對同一個問題,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思路和視角,各個成員將自己的疑問、假設、事實證據、資料等在論壇中發表和共享,同時也要學會如何與團隊中的伙伴交流、討論、質疑、澄清等。在交流對比了多種不同的觀點、論據之后,更容易找到最佳的解決途徑和更科學的解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集體學習責任感自然而然地形成,會切身體會到知識的獲取和更新是通過大家集體智慧建構而成的,同時也能意識到個人知識的發展有賴于共同體知識的增長。

篇(7)

隨著高中新一輪課程改革逐步向縱深發展,我們把目光聚焦到了本次課程改革的核心環節一一課堂:為什么先進的教育理念難以真正落實?為什么“三維”課程目標仍然游離于我們的教學表面?為什么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逐步走向形式主義?為什么我們的老師仍然很累、我們的學生仍然很苦?等等,種種潔問最終集中到了一個話題—“新課程背景下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國內有效教學的研究始于20世紀90年代后期,其實就是伴隨著本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腳步開始走進我們的視野。筆者結合近年來的學習和思考,擬就“什么是有效教學”、“為什么要追求有效教學”以及“高中思想政治學科實現有效教學的策略”等三個方面加以探討。

一、概念的解析—什么是有效教學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解讀》指出:所謂“有效”,主要是指通過教師在一段時間的教學之后,學生所獲得的具體進步和發展。具體表現在:學生在認知上,從不懂到懂,從少知到多知,從不會到會,從學會到會學;在情感上,從不喜歡到喜歡,從不熱愛到熱愛,從不感興趣到感興趣,從想學到樂學。

有效教學的核心就是教學的效益,它關注學生的進步和發展。衡量教學的有效與否并不是指教師的教學態度是否認真,也不是指學生的學習是否努力,而是看三維目標的達成度,看學生能學到什么或者學得好不好。因此,學生有無進步或發展是教學有沒有效益的唯一指標。

當前,在人們的教育教學實踐中,作為一種全方位、多角度、多層次、內涵豐富的教學,教師們對于有效教學有著各種各樣的理解,但是歸結起來不外乎這樣幾個維度:

首先,從兩個不同角度看:一是作為一種教育教學理念,是在認知心理學、建構主義學習觀等教育教學理論下提出的一種教學思想,是課堂教學行為的指導;二是作為一種教學策略,給課堂教學提供一系列具有較強可操作性的方式和方法,使課堂教學更具有科學性和可測性。

其次,從有效教學的要求看有兩個層次:第一層次是我們課堂教學永恒的目標,即實現有效教學;第二個層次應該是課堂教學更高的追求—從有效教學走向優質教學。

第三,從教與學的過程看,包括教師有效的教和學生有效的學。教師“有效的教”指的是促進學生學的教,它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其一是直接的促進,即通過教師的教,學生學得更多、更快、更好、更深;其二是間接促進,即通過教師的教,學生學會了學習,掌握了學習方法,提升了學習能力,達到了不需要教!直接促進是立竿見影的,能夠即時顯現的;間接促進是著眼于長遠的。相對而言,前者是短效,后者是長效,這兩種效果要同時兼顧。學生有效的學習指通過學習學生獲得了進步與發展。

二、時代的呼喚—為什么提出有效教學

(一)學校教育的客觀需要

在經濟學領域、企業注重的是經濟的效益。與企業追求經濟效益一樣,學校也追求教學效益。追求教學的有效性,不是這次課程改革的專利,從有學校教育以來,課堂教學的效益就應該是學校教育必須注重的。因為課堂教學的時間是有限的,而學生發展的需求是無限的,作為學校教學的基本形式,課堂教學是學生獲取信息、鍛煉提高多種能力和養成一定思想觀念的主渠道。課堂教學的目的在于促進學生的學習與發展,使每一位學生不斷地獲得新的知識和能力。然而同一內容,不同的教師施教,效果則可能截然不同,其差異的關鍵在于教學的有效性。因此,在實施新課程的今天,在有限課堂教學時間內,用最少的時間使學生獲得最大的進步與發展,提倡有效教學,對貫徹新課程理念,克服課堂教學“形式化”有更加重要的意義。

(二)教學現狀的迫切要求

目前在基礎教育課堂教學中,無效或低效的現象普遍存在,學校為了追求成績、升學率,那種“片面的、短視的”傳統的教學效益觀仍然占據主導地位,不適應課程改革的要求。可以說,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當前深化課程改革的關鍵和根本要求。

(三)課程改革的題中之義

按照我們這次課程改革的理念要求,新課程背景下的課堂教學一定是有效的教學,其核心是反對低效的教學,追求最大教學收獲的教學。是在有限的空間、時間和資源狀態下追求最大的教學收獲的教學,是綜合利用各種策略與方法最大限度地提升教學的有效性的教學。

三、策略的探討—如何實現高中思想政治學科有效教學

“教學的有效性是教學的生命,學習中學生學到什么,得到什么是任何教學都必須追問和考慮的。”課堂教學既體現了教師的素質,也體現了教師的智慧。如何更好地提高思想政治學科的課堂教學效率,優化課堂教學效果,這是新課程背景下每位思想政治教師都必須思考的現實問題。

(一)課前精心備課是有效教學的基礎

政治學科獨有的與時俱進的的特點,使我們的教師在備課時要付出更大的精力,而我們的備課要素相比于其他學科也更加豐富。備課也應該講求效益,實現“有效備課”。政治教師在備課過程中至少應該做到如下幾點。

(1)以課程標準為依據,鉆研教材、篩選時政,精選、整合有效教學內容。教學內容的有效性是保證課堂教學有效的前提,是決定著“有效教學”的理想能否兌現為課堂教學實踐的關鍵因素。教學內容的精選、整合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兩點:

①認真鉆研教材是精選、整合有效教學內容的基礎和前提。新教材是課改理念的文本體現和載體,需要每一位教師去認真研讀、感悟、領會教材,了解教材的基本精神和編寫意圖,分析教材所滲透的學科思想、方法,體會新教材中蘊含的教學理念,把握教材所提供的教學活動的基本線索。只有全方位、多角度理解和把握教材,才能為實現有效的課堂教學提供可能。

教材內容并不等于教學內容,教材是教學的重要課程資源,但不是唯一的。新的教材觀強調要按照學生的情況進行教學,而不是完全拘泥于教材,而是要對教材科學地使用或“再度開發”,要用好、用活、用實教材。

用好,就是基于教材但又不完全拘泥于教材,能根據學生的實際,考慮學生的知識背景,或根據教學的需要,或針對教材中的一些不足之處,對教材進行改進和補充,化難為易,以簡馭繁,使之更好地為教學、為學生服務。用活,體現在解放思想、勇于創新,大膽對教材進行“再加工”、“再創造”。用實,就是使教材更加切合本地實際和學生的實際,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使學生學得主動、扎實,富有成效。

②合理整合社會熱點和學生生活中可利用的教學資源。在“課程資源”視野中,有效教學既包括對教材的“再度開發”,“不只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也包括對“網絡資源”、“現代教育技術”、“社區資源”等所有可資利用的教學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2)按照新課程理念,備好學生。“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是這次新課程改革的宗旨。在這樣的教育理念的指導下.迫切需要我們的教師改變以往的教育觀念、教育行為。高中生正處在人生觀、世界觀逐步形成的關鍵時期,既有強烈的求知欲,又有較強的批判意識,因此,教師必須抓住學生的心理特點,課堂上要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個體的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課堂仁要真正能做到“以學生發展為本”,使新課程的理念真正落實到每一天的課堂上來,備課要做到了解學生的年齡特點、學習基礎、學習興趣和學習態度等情況,既了解一般情況,又了解個別差異。我們可以根據他們在以往學生知識水平、能力來分析哪些知識點是學生容易掌握的,這樣的知識點就只需要點到為止,否則需要詳細的介紹和指導練習。

(3)制定全面的教學目標。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的靈魂,對教學過程具有導向、調控、激勵和評價功能。有效教學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對教學目標的理解與把握,教師對教學目標的理解一與把握越好,并在課堂教學中緊緊圍繞教學目標進行,就能最大限度地減少隨意性、盲目性、模糊性,提高教學的方向性、針對性、有效性。

高中政治新課程目標包括知識目標、能力目標、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這三維目標在課程實施中是一個有機的統一整體,高中政治課堂教學中只有注重教學目標的全面性,制定完整的三維教學目標,才能提高目標達成的有效度。

(二)課堂教學過程的有效是實現有效教學的核心環節

首先,有效“講授”是有效教學的前提。教師講授最大的局限性在于,它可能不容易使學生充分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使學生處于被動的靜聽狀態,單調乏味,如果內容過多或過長,就極容易使那些注意品質不佳、記憶力差的學生少有獲益。傳統的教師講授難以激發學生積極參與,以教師為中心、以書本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的教學總是源于某種過度的、不恰當“講授”。但是,無論教學如何改革,“講授”仍然作為“有效教學”的一條有意義的教學方式顯得至關重要。我們認為,課程改革重視學生的自主學習、探究學習,但是并不完全排斥教師的“講授”,而是對教師的講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實,一直以來,好教師總是那些善于“講授”的教師,好的“講授”也總是能夠有效地吸引學生的注意。 其次,有效“提問”與“傾聽”是有效教學的重要途徑。有效教學基本狀態是對話式的、互動式的。在這種對話式的、互動式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講授,但不能總是只有一個聲音。而教學是否出現和維持某種對話式的、互動式的狀態,取決于教師能否有效地“提問”和“傾聽”。

“提問”作為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或生生互動的主要形式,可以使教師將關注的焦點從教師轉移到學生身上。有效“提問”意味著教師所提出的問題能夠引起學生的回應或回答,而且這種回應或回答讓學生更積極地參與學習過程。有效提問的關鍵在于“問題”的有效性。只有那些具有探究價值的問題,才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只有那些學生通過思考和研究能夠解決的問題,才能使學生有進一步學習的興趣;只有那些有層次、有梯度的問題,才能使不同程度的學生通過學習都能夠得到發展和提高。另外,“問題”的有效性還在于提問方式的選擇,思維的深刻、問題的語境等等,都能決定它是否會被學生理解為一個問題,會被理解成一個怎樣的問題,會通過怎樣的方式去思考和研究。

有效教學還意味著教師要善于耐心地傾聽學生的聲音,關注學生的想法。在學生思考和回答問題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追問、補充學生的回答,讓學生感到教師一直在關注問題的進展,這樣會自然而然地激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善于傾聽的教師總是能夠將學生的“聲音”轉化為有效教學的資源。其實在聽課中我們發現,許多課堂中生成的亮點,就是教師在有效傾聽的時候發現并運用個人的教學機智實現的。

最后,師生互動是有效教學的關鍵。課堂是主戰場,因為有效教學的理念最終要落實到課堂上,課堂上的有效才是最終的有效,所以教師要引導學生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摒棄他們或隱或顯的情感及精神上的漠然,使教學活動成為師生互動的過程。

(三)及時進行課后反思是有效教學的保證

當完成某一課時的教學任務后,總有成功的地方和需要改進的方面,這就需要及時和不斷的反思。反思師生關系是否和諧,又如何發展?反思教學目標的制定是否符合本班實際,是否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反思課堂教學策略是否恰當?反思的策略就是寫本課教后小結,就一節課的內容安排、教學設計、情境創設、活動設置、方法運用和即興調控等方面記下心得體會、經驗教訓或理性思考。主要從以下幾方面人手:寫總體的成績與收獲,力求新穎有意義;寫局部的做法與經驗,力求獨到而實用;寫教學中的困惑與思考,力求解決而提高;寫過程設計的缺陷與教訓,力求深刻而警醒;寫學生的創造智慧與評價,力求激勵而發揚。要體現“以小見大”,從細微處人手,點滴細節反思,切忌“好大喜功”,籠統反思,抽象而不著邊際。通過這一課堂教學自我反饋的好形式,促進教學內容更全面,教學設計更合理,加強教學針對性,及時發現問題,不斷積累教學經驗,提高教育教學水平與質量。

(四)建立促進師生共同發展的評價體系對新課程有效教學起著重要的導向和質量監控作用

新的課程改革,要求建立新的評價體系。課程評價對課程的有效教學起著重要的導向和質量監控作用。評價的目的、功能、內容、標準以及評價的方式、方法,直接影響教師的工作態度和教學效果,影響教師專業發展水平和學生素質的提高程度,影響著課程有效教學目標的實現,影響著有效教學功能的轉向與落實。可以說,新課程有效教學的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評價工作的效應,取決于評價工作各個具體環節的落實情況。因此,重視促進學生和教師發展性的評價體系的探索與實踐,建立和完善公平、公正、科學、合理的課堂有效教學評價機制,充分發揮評價的功能,不斷激勵教師和學生,調動教與學兩個方面的積極性,是推進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穩步快速提高的重要途徑。我們只有明確重過程、重情感、重個性、重發展的評價思想,堅持以人為本、全面評價、注重過程、促進發展的評價原則,確匕發揮課程評價的正確導向作用,實現有效教學。

(五)提升教師的專業素質是實現有效教學的必然要求

實施有效教學,最關鍵的因素是教師。因此,在新課程背景下實施有效教學,必然要求教師在以下方面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素質。

(1)樹立先進的教學理念。理念是靈魂。教學理念是指導教學行為的思想觀念和精神追求。對于教師來說,具有明確的先進的教學理念,應該是基本的素質要求。在推行新課程中,教師必須以新觀念來實施新課程。

(2)豐富個人知識儲備。課堂上,如果教師對教材的理解缺乏深度廣度,那么教學就會膚淺,學生學習就無法深人。所以,作為新課程直接實施者的教師,一定要不斷學習和探索,不斷拓展自己的知識內涵。知識的厚度增加了,課堂就能深人淺出,左右逢源。

篇(8)

隨著高中新一輪課程改革逐步向縱深發展,我們把目光聚焦到了本次課程改革的核心環節一一課堂:為什么先進的教育理念難以真正落實?為什么“三維”課程目標仍然游離于我們的教學表面?為什么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逐步走向形式主義?為什么我們的老師仍然很累、我們的學生仍然很苦?等等,種種潔問最終集中到了一個話題—“新課程背景下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國內有效教學的研究始于20世紀90年代后期,其實就是伴隨著本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腳步開始走進我們的視野。筆者結合近年來的學習和思考,擬就“什么是有效教學”、“為什么要追求有效教學”以及“高中思想政治學科實現有效教學的策略”等三個方面加以探討。

一、概念的解析—什么是有效教學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解讀》指出:所謂“有效”,主要是指通過教師在一段時間的教學之后,學生所獲得的具體進步和發展。具體表現在:學生在認知上,從不懂到懂,從少知到多知,從不會到會,從學會到會學;在情感上,從不喜歡到喜歡,從不熱愛到熱愛,從不感興趣到感興趣,從想學到樂學。WWw.133229.CoM

有效教學的核心就是教學的效益,它關注學生的進步和發展。衡量教學的有效與否并不是指教師的教學態度是否認真,也不是指學生的學習是否努力,而是看三維目標的達成度,看學生能學到什么或者學得好不好。因此,學生有無進步或發展是教學有沒有效益的唯一指標。

當前,在人們的教育教學實踐中,作為一種全方位、多角度、多層次、內涵豐富的教學,教師們對于有效教學有著各種各樣的理解,但是歸結起來不外乎這樣幾個維度:

首先,從兩個不同角度看:一是作為一種教育教學理念,是在認知心理學、建構主義學習觀等教育教學理論下提出的一種教學思想,是課堂教學行為的指導;二是作為一種教學策略,給課堂教學提供一系列具有較強可操作性的方式和方法,使課堂教學更具有科學性和可測性。

其次,從有效教學的要求看有兩個層次:第一層次是我們課堂教學永恒的目標,即實現有效教學;第二個層次應該是課堂教學更高的追求—從有效教學走向優質教學。

第三,從教與學的過程看,包括教師有效的教和學生有效的學。教師“有效的教”指的是促進學生學的教,它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其一是直接的促進,即通過教師的教,學生學得更多、更快、更好、更深;其二是間接促進,即通過教師的教,學生學會了學習,掌握了學習方法,提升了學習能力,達到了不需要教!直接促進是立竿見影的,能夠即時顯現的;間接促進是著眼于長遠的。相對而言,前者是短效,后者是長效,這兩種效果要同時兼顧。學生有效的學習指通過學習學生獲得了進步與發展。

二、時代的呼喚—為什么提出有效教學

(一)學校教育的客觀需要

在經濟學領域、企業注重的是經濟的效益。與企業追求經濟效益一樣,學校也追求教學效益。追求教學的有效性,不是這次課程改革的專利,從有學校教育以來,課堂教學的效益就應該是學校教育必須注重的。因為課堂教學的時間是有限的,而學生發展的需求是無限的,作為學校教學的基本形式,課堂教學是學生獲取信息、鍛煉提高多種能力和養成一定思想觀念的主渠道。課堂教學的目的在于促進學生的學習與發展,使每一位學生不斷地獲得新的知識和能力。然而同一內容,不同的教師施教,效果則可能截然不同,其差異的關鍵在于教學的有效性。因此,在實施新課程的今天,在有限課堂教學時間內,用最少的時間使學生獲得最大的進步與發展,提倡有效教學,對貫徹新課程理念,克服課堂教學“形式化”有更加重要的意義。

(二)教學現狀的迫切要求

目前在基礎教育課堂教學中,無效或低效的現象普遍存在,學校為了追求成績、升學率,那種“片面的、短視的”傳統的教學效益觀仍然占據主導地位,不適應課程改革的要求。可以說,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當前深化課程改革的關鍵和根本要求。

(三)課程改革的題中之義

按照我們這次課程改革的理念要求,新課程背景下的課堂教學一定是有效的教學,其核心是反對低效的教學,追求最大教學收獲的教學。是在有限的空間、時間和資源狀態下追求最大的教學收獲的教學,是綜合利用各種策略與方法最大限度地提升教學的有效性的教學。

三、策略的探討—如何實現高中思想政治學科有效教學

“教學的有效性是教學的生命,學習中學生學到什么,得到什么是任何教學都必須追問和考慮的。”課堂教學既體現了教師的素質,也體現了教師的智慧。如何更好地提高思想政治學科的課堂教學效率,優化課堂教學效果,這是新課程背景下每位思想政治教師都必須思考的現實問題。

(一)課前精心備課是有效教學的基礎

政治學科獨有的與時俱進的的特點,使我們的教師在備課時要付出更大的精力,而我們的備課要素相比于其他學科也更加豐富。備課也應該講求效益,實現“有效備課”。政治教師在備課過程中至少應該做到如下幾點。

(1)以課程標準為依據,鉆研教材、篩選時政,精選、整合有效教學內容。教學內容的有效性是保證課堂教學有效的前提,是決定著“有效教學”的理想能否兌現為課堂教學實踐的關鍵因素。教學內容的精選、整合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兩點:

①認真鉆研教材是精選、整合有效教學內容的基礎和前提。新教材是課改理念的文本體現和載體,需要每一位教師去認真研讀、感悟、領會教材,了解教材的基本精神和編寫意圖,分析教材所滲透的學科思想、方法,體會新教材中蘊含的教學理念,把握教材所提供的教學活動的基本線索。只有全方位、多角度理解和把握教材,才能為實現有效的課堂教學提供可能。

教材內容并不等于教學內容,教材是教學的重要課程資源,但不是唯一的。新的教材觀強調要按照學生的情況進行教學,而不是完全拘泥于教材,而是要對教材科學地使用或“再度開發”,要用好、用活、用實教材。

用好,就是基于教材但又不完全拘泥于教材,能根據學生的實際,考慮學生的知識背景,或根據教學的需要,或針對教材中的一些不足之處,對教材進行改進和補充,化難為易,以簡馭繁,使之更好地為教學、為學生服務。用活,體現在解放思想、勇于創新,大膽對教材進行“再加工”、“再創造”。用實,就是使教材更加切合本地實際和學生的實際,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使學生學得主動、扎實,富有成效。

②合理整合社會熱點和學生生活中可利用的教學資源。在“課程資源”視野中,有效教學既包括對教材的“再度開發”,“不只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也包括對“網絡資源”、“現代教育技術”、“社區資源”等所有可資利用的教學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2)按照新課程理念,備好學生。“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是這次新課程改革的宗旨。在這樣的教育理念的指導下.迫切需要我們的教師改變以往的教育觀念、教育行為。高中生正處在人生觀、世界觀逐步形成的關鍵時期,既有強烈的求知欲,又有較強的批判意識,因此,教師必須抓住學生的心理特點,課堂上要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個體的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課堂仁要真正能做到“以學生發展為本”,使新課程的理念真正落實到每一天的課堂上來,備課要做到了解學生的年齡特點、學習基礎、學習興趣和學習態度等情況,既了解一般情況,又了解個別差異。我們可以根據他們在以往學生知識水平、能力來分析哪些知識點是學生容易掌握的,這樣的知識點就只需要點到為止,否則需要詳細的介紹和指導練習。

(3)制定全面的教學目標。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的靈魂,對教學過程具有導向、調控、激勵和評價功能。有效教學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對教學目標的理解與把握,教師對教學目標的理解一與把握越好,并在課堂教學中緊緊圍繞教學目標進行,就能最大限度地減少隨意性、盲目性、模糊性,提高教學的方向性、針對性、有效性。

高中政治新課程目標包括知識目標、能力目標、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這三維目標在課程實施中是一個有機的統一整體,高中政治課堂教學中只有注重教學目標的全面性,制定完整的三維教學目標,才能提高目標達成的有效度。

(二)課堂教學過程的有效是實現有效教學的核心環節

首先,有效“講授”是有效教學的前提。教師講授最大的局限性在于,它可能不容易使學生充分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使學生處于被動的靜聽狀態,單調乏味,如果內容過多或過長,就極容易使那些注意品質不佳、記憶力差的學生少有獲益。傳統的教師講授難以激發學生積極參與,以教師為中心、以書本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的教學總是源于某種過度的、不恰當“講授”。但是,無論教學如何改革,“講授”仍然作為“有效教學”的一條有意義的教學方式顯得至關重要。我們認為,課程改革重視學生的自主學習、探究學習,但是并不完全排斥教師的“講授”,而是對教師的講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實,一直以來,好教師總是那些善于“講授”的教師,好的“講授”也總是能夠有效地吸引學生的注意。

其次,有效“提問”與“傾聽”是有效教學的重要途徑。有效教學基本狀態是對話式的、互動式的。在這種對話式的、互動式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講授,但不能總是只有一個聲音。而教學是否出現和維持某種對話式的、互動式的狀態,取決于教師能否有效地“提問”和“傾聽”。

“提問”作為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或生生互動的主要形式,可以使教師將關注的焦點從教師轉移到學生身上。有效“提問”意味著教師所提出的問題能夠引起學生的回應或回答,而且這種回應或回答讓學生更積極地參與學習過程。有效提問的關鍵在于“問題”的有效性。只有那些具有探究價值的問題,才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只有那些學生通過思考和研究能夠解決的問題,才能使學生有進一步學習的興趣;只有那些有層次、有梯度的問題,才能使不同程度的學生通過學習都能夠得到發展和提高。另外,“問題”的有效性還在于提問方式的選擇,思維的深刻、問題的語境等等,都能決定它是否會被學生理解為一個問題,會被理解成一個怎樣的問題,會通過怎樣的方式去思考和研究。

有效教學還意味著教師要善于耐心地傾聽學生的聲音,關注學生的想法。在學生思考和回答問題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追問、補充學生的回答,讓學生感到教師一直在關注問題的進展,這樣會自然而然地激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善于傾聽的教師總是能夠將學生的“聲音”轉化為有效教學的資源。其實在聽課中我們發現,許多課堂中生成的亮點,就是教師在有效傾聽的時候發現并運用個人的教學機智實現的。

最后,師生互動是有效教學的關鍵。課堂是主戰場,因為有效教學的理念最終要落實到課堂上,課堂上的有效才是最終的有效,所以教師要引導學生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摒棄他們或隱或顯的情感及精神上的漠然,使教學活動成為師生互動的過程。

(三)及時進行課后反思是有效教學的保證

當完成某一課時的教學任務后,總有成功的地方和需要改進的方面,這就需要及時和不斷的反思。反思師生關系是否和諧,又如何發展?反思教學目標的制定是否符合本班實際,是否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反思課堂教學策略是否恰當?反思的策略就是寫本課教后小結,就一節課的內容安排、教學設計、情境創設、活動設置、方法運用和即興調控等方面記下心得體會、經驗教訓或理性思考。主要從以下幾方面人手:寫總體的成績與收獲,力求新穎有意義;寫局部的做法與經驗,力求獨到而實用;寫教學中的困惑與思考,力求解決而提高;寫過程設計的缺陷與教訓,力求深刻而警醒;寫學生的創造智慧與評價,力求激勵而發揚。要體現“以小見大”,從細微處人手,點滴細節反思,切忌“好大喜功”,籠統反思,抽象而不著邊際。通過這一課堂教學自我反饋的好形式,促進教學內容更全面,教學設計更合理,加強教學針對性,及時發現問題,不斷積累教學經驗,提高教育教學水平與質量。

(四)建立促進師生共同發展的評價體系對新課程有效教學起著重要的導向和質量監控作用

新的課程改革,要求建立新的評價體系。課程評價對課程的有效教學起著重要的導向和質量監控作用。評價的目的、功能、內容、標準以及評價的方式、方法,直接影響教師的工作態度和教學效果,影響教師專業發展水平和學生素質的提高程度,影響著課程有效教學目標的實現,影響著有效教學功能的轉向與落實。可以說,新課程有效教學的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評價工作的效應,取決于評價工作各個具體環節的落實情況。因此,重視促進學生和教師發展性的評價體系的探索與實踐,建立和完善公平、公正、科學、合理的課堂有效教學評價機制,充分發揮評價的功能,不斷激勵教師和學生,調動教與學兩個方面的積極性,是推進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穩步快速提高的重要途徑。我們只有明確重過程、重情感、重個性、重發展的評價思想,堅持以人為本、全面評價、注重過程、促進發展的評價原則,確匕發揮課程評價的正確導向作用,實現有效教學。

(五)提升教師的專業素質是實現有效教學的必然要求實施有效教學,最關鍵的因素是教師。因此,在新課程背景下實施有效教學,必然要求教師在以下方面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素質。

(1)樹立先進的教學理念。理念是靈魂。教學理念是指導教學行為的思想觀念和精神追求。對于教師來說,具有明確的先進的教學理念,應該是基本的素質要求。在推行新課程中,教師必須以新觀念來實施新課程。

(2)豐富個人知識儲備。課堂上,如果教師對教材的理解缺乏深度廣度,那么教學就會膚淺,學生學習就無法深人。所以,作為新課程直接實施者的教師,一定要不斷學習和探索,不斷拓展自己的知識內涵。知識的厚度增加了,課堂就能深人淺出,左右逢源。

篇(9)

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和內容

優秀傳統文化是指在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進程當中沉淀下來滲透在民族行為和意識當中具有生命力的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蘊含著中華民族的思想價值觀念、行為方式、道德情操和禮儀制度等多方面的內容。它體現在相關的經典著作、文化用品等客觀物體之中,也體現在人類的思維方式、價值取向、性格特點、知識構成、習俗禮儀等主題之中。大學生是國家未來的希望,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人才培養的重要任務,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大學生提供著豐富的精神資源。

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1.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

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是歷史沉淀下來的最優秀的文化,是中華民族上千年的歷史結晶。它有著豐富的內容,儒家的“仁政”思想、“人性本善”思想,道家的“天人合一”的思想。都證明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離不開歷史和文化背景的學習,大學生的道德修養素質和堅定的信念都要求學生必須學習中華傳統文化。

2.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豐富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永遠比教會學生知識更加重要和艱難。大學生學習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單一枯燥。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里有著眾多的學習方法:孔子強調的思考學習方法――“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興趣學習方法――“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善于學習的方法――“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3.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拓展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維

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受到思維限制。大學生從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中可以學習到海納百川的思維和心胸。我國古代傳統文化有著法道佛儒墨等學派,相互之間和諧聯系,共同存在,可以拓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維。

三、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徑

1.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課程建設

要想在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當中,融入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課程建設是第一位。要以課程建設為主體,弘揚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需要反復地仔細挑選,開設各種課程,首先需要開設一個基礎的文化欣賞和學習課程,之后開設不同的文化課程,滿足學生們的不同需要。比如經典文化著作選讀,先秦代表著作欣賞等。在思想政治教育課程中,不斷地滲透優秀的傳統文化。

2.加強校園的文化活動

大學生每天學習和生活都在校園里面,校園文化對大學生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建設一個人文的校園環境,可以增強學生對于傳統文化的興趣和接受度。因此,除了在課堂上使用優秀傳統文化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學習,在校園之中,可以開展各種文化活動。比如,開展與傳統文化相關的演講、競賽、征文;觀看一些經典的影視作品,開展文化和傳統節日的主題活動,讓大學生在每天生活中耳熏目染,提高思想道德水平。

3.加強網絡資源和圖書館資源使用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網路信息已經成為人們生活當中的常客,大學生作為年輕的一代,接受新的生活方法非常快速。學校應該轉變教育觀念,加大網絡平臺和圖書館的使用。學校圖書館應該加大對學生們的讀書興趣的了解。根據專業的不同,推薦不同的讀書目錄,指導大學生學習中華傳統文化,認識到傳統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之中的作用和意義,使他們能夠主動學習和閱讀經典的思想歷史名著,并且結合社會來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是非觀。

4.美化校園環境

在校園舉辦各種活動屬于軟件設施,還應該加強對于校園硬件設施的美化。校園的圖書館、教室、操場、寢室、籃球場等地方,是大學生日常活動的主要場所,校園應該在設計的時候加入優秀的傳統文化因素,讓學生在充滿人文氣息的環境中,接受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比如,在操場樹立孔子的石像,在教師和寢室懸掛名人事跡、書畫作品,張貼文化知識海報等。

四、結束語

總之,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加強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勢在必行。中華優秀文化浩瀚眾多,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須接受優秀的傳統文化,融合精彩的文化價值,通過加強學校的文化課程建設,美化校園環境,加強校園的文化活動,加強網絡資源和圖書館資源的利用等路徑,來把優秀的傳統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當中。

【參考文獻】

[1]李建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促進研究[J].學園,2014(25):38-39.

篇(10)

(2017年8月—2020年8月)

山丹縣清泉學校創建于2016年8月,地處山丹縣城西北部,是山丹縣新城區開發中心地帶。學校為九年一貫制學校,主要生源為近幾年來城鎮化建設由鄉村遷往城市的居民子女。

主體工程初步建成,學校的先遣班子就在雷顏俊校長的帶領下,依據當地孩子的實際情況和新課改的理念背景,準確定位了“尊重生命 學會生活 快樂生長”的辦學宗旨,以“育人為本 敬業為樂 成才為志”為校訓,緊緊圍繞“追求和諧教育享受成長快樂”的辦學理念,開啟了山丹縣清泉學校的教育教學之路。

2016年是山丹縣清泉學校的創始之年,2017年是山丹縣清泉學校第一個三年規劃的奠基之年,為此,學校特制定《山丹縣清泉學校三年發展規劃(2017年8月—2010年8月)》。

本規劃分五個部分。

第一部分:發展的基礎與面臨的問題

第二部分:學校辦學理念闡述

第三部分:學校發展目標

第四部分:領域目標、實施策略、推進計劃及成功標志

第五部分:規劃實施保障機制

第一部分發展的基礎與面臨的問題

一、學校整體情況分析

學校為新建校園,硬件設施基本齊備,塑膠操場,各班新配觸摸一體機,校園網絡,各功能室等一應俱全,為學生的快樂成長提供外部條件。

二、師資情況分析

學校現有教職工127人,其中男職工59人,女職工68人,教職工平均年齡為41.6歲。教職工中研究生學歷2人,本科學歷101人,專科學歷24人,學歷達標率為100%。但是由于新建學校在教學常規管理方面缺少制度性和規劃性,教師隊伍年齡偏大,思想相對陳舊,教學方法單一守舊,教學模式仍然以教師講授為主,學校發展的軟件急需解決的問題比較多,這是學校已有的現狀。

三、學生整體素質分析

2016年秋季學期,學校正式開校招生。目前共有學生2378名,其中中學部學生814名,設置18個教學班;小學部學生1564名,設置26個教學班。這些學生主要是從城關小學、東街小學、南關學校、山丹二中分流過來,家住新城區的農民子女。生源數量較多,但質量薄弱,加之大多數孩子為留守兒童,家中缺少必要的文化影響和有力的學識支持,導致大部分孩子基礎薄弱,學習習慣亟待培養。

四、內部管理條件分析

1.學校管理民主科學

學校正在形成一套規范、有序、民主的管理體系,《教職工常規管理細則》《教育教學管理細則》《教育科研管理細則》正在逐步完善,依法執教、依法治校的教育思想明顯凸顯,領導、教師關系融洽。

(1)德育管理方面。學校堅持“德育為首,育人為先”教育理念,充分發揮學校、家庭、社會三方面德育功能,打算系統構建 “三位一體”德育工作網絡,促進了學校德育工作的開展。

(2)在師資隊伍管理方面,制定修繕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師專業發展管理制度和校本研修制度。如建立了一整套的骨干教師培養規劃,有計劃、分層次地將一批優秀教師納入學校骨干培養規劃中,并逐步形成具有學校特色的名師工程。

(3)教育教學管理方面。一方面學校以常規管理制度為基礎,規范老師們的教育教學行為,保證學校日常教育教學工作順利進行。另一方面實踐常規管理創新活動,對教師日常的備課、上課(含課后反思)、作業批改、學生學習過程指導和學業評價等,進行了積極有效的探索,真正把實施素質教育落實到教學的各個環節中去。

(4)教育科研管理方面。課題管理將全程實施“技術性”管理,包括申報、論證、立項、實施、總結及成果答辯、推廣等等,并完善各級立項課題的申報程序,形成“校級研究專題——縣市級立項課題——省級立項課題”這一課題申報鏈,建設好“金字塔式”的課題申報支撐體系。

(5)課程管理方面。學校從課程體系設置、構建和諧教育,建立多元的教育評價生態系統、致力于對教師專業發展的各項行動等方面進行規劃,并在實施的過程中不斷總結,不斷完善。其中,學科拓展型課程的常態化實施是學校課程管理中重點要做的工作。

2.社團活動豐富多彩

學校充分發揮現有教師自身的優勢與基本設施寬敞富裕的優勢,成立了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如剪紙社團,書法社團,笛子社團,武術社團等19種之多,每周四雷打不動開展社團活動,負責領導實時督促,社團活動已成為常態化。

3.讀書氛圍悄然形成

學校有圖書室兩個,閱覽室兩個,每間均在160平米左右,有專人管理,每天下午課外活動向全校師生開放閱讀,形成了“閱讀有空間、閱讀有時間、閱讀有人帶、閱讀有人促”的“四有”閱讀氛圍

4.藝體工作全面推進

體育、藝術教育工作是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校以落實中小學生藝體項目“2+1”工程為中心,全面推進藝體教育工作。通過規范課堂教學行為,上好音體美課程,杜絕課堂上“大撒手”“放鴨子”現象;通過深入開展陽光體育運動,確保學生“每天鍛煉一小時”的體育活動,切實保證學生身心健康。以學生體質健康測試、體育大課間活動、籃球比賽、足球比賽、跳繩比賽、隊形隊列比賽、鄉土體育活動等,提升學生的文明禮儀素質和身體健康素質,推進校園體育文化建設與發展。

5.社會實踐落實到位

學生以紅領巾志愿者和共青團志愿者為載體,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和公益活動,如為敬老院老師打理生活,開展啄木鳥社會實踐活動,開展低碳生活,綠色出行社會實踐活動等,并打算以此為契機,開展的科學小課題實驗研究,扎扎實實地培養學生的動手動腦科學實踐精神。

6.辦學基調初步奠定

建校伊始,我校堅持“尊重生命 學會生活 快樂生長”的辦學宗旨,旨在以“生命教育”為本真教育,著力營造“和諧、快樂”的校園文化,努力創建以體藝社團為基礎的“快樂校園”。積極開展質量監測和過程性評價、民主快樂進課堂、校園足球抓落實,語文晨誦、趣味數學、英語口語、書法藝術和科學實驗等學科課程,培養專業教師,建設活動場地,健全活動體系,制定一年抓規范、兩年上臺階、三年出成績的階段發展目標,為此需要建立豐富的校本課程、優秀的師資隊伍和良好的校園文化。以學科拓展撬動課堂變革,實現課程由國家單一向豐富校本轉變、學生由全面向個性發展、教師由陳舊向創新發展。

五、學校發展面臨問題

目前,學校在現代學校管理思想和制度、名優教師培養、校本課程開發、辦學思想等方面雖有構思,但未定位,還沒有形成一定的體系和發展事態。雖具有一定數量的市、縣級骨干教師,但是骨干教師的作用還沒有充分地發揮出來,校本教材的開放和研制工作還在胚胎狀態,所以學校的辦學面臨著一系列質的問題:

1.辦學規模控制的問題:由于學校地處人口稠密的新城區住宅中心,學區范圍大,學區內新樓盤眾多,隨著農村遷往城市的家庭越來越多,學區內生源迅速增加。如何根據標準化學校的要求,科學地控制學校的合理規模,使學校能夠穩步、健康地發展。

2.提升名優教師隊伍建設層次的問題:如何形成更有針對性的、適合不同層次、不同群體教師發展需求的隊伍建設模式? 在現有的市縣級骨干教師,數量較少,并且這些教師大部分年齡結構偏大,對優秀的中青年教師缺乏有效引領,尤其初中這一塊表現明顯,教研科研積極性不高,高原現象難以突破。如何探索針對不同層次、不同群體教師發展需要的師資隊伍建設策略、措施,激發學校每一位教師專業發展的自主性和內在發展需求,培養更多的省、市、縣級骨干教師。

3.學校文化積淀不夠,“和諧”主題未突出的問題。由于學校為山丹縣新建校園,但是辦學規模在不到一年級的時間內迅速擴大,雖積極投入學校文化建設,搭建各類平臺以深入挖掘辦學理念價值文化、活動文化、環境文化等,突出良好校風、教風、學風建設,但尚未形成規范化、系統化、標準化的學校文化特色,校園“和諧”主題文化和價值理念建設缺乏規劃。

第二部分學校辦學理念闡述

優質的教育應該是促進人人發展、全面發展、個性發展和終生發展的教育。從建校至今,我們不斷實踐和提煉“三個增值”:

1.學生增值——良好習慣養成,素質修養提升,學業水平提高。

2.教師增值——教學理念更新,教學技能嫻熟,綜合素質提高。

3.學校增值——有形資產增加,教學質量提高,社會信譽提升。”這“三個增值”立足實現為每一個孩子的習慣形成和成長服務,為每一位教師和教師的專業發展服務、為每一門學科和學科的特色發展服務,如果將來做得更好一點,為學校的長足發展和社會聲譽服務。

一、指導思想

遵循現代教育基本規律,以“生命教育”為本,全面開啟培育有生命活力、有生命靈性、有健康意志的未來一代的教育理想,進一步篤定清泉學校“嚴謹、求實、創新、高效”的教風和“自主、自信、樂學、善思”的學風,在管理機制、教育策略等方面構建“生命教育”的運行系統,以學校管理現代化、師資隊伍現代化和教育教學現代化促進形成適合清泉學校特點的辦學模式和辦學特色。

二、辦學理念

作為一所新辦學校,我們將圍繞“尊重生命 學會生活 快樂生長”的辦學理念進行思考和實踐,不斷完善“學生習慣養成,教師專業完善”的目標愿景,在今后三年中著力凸現以下辦學理念:

1.學校精神:質樸務實與開拓進取相融合的清泉精神

質樸務實是年青的清泉學校的風格,近一年來清泉校人以質樸無華的氣質、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兢兢業業地培育每一位學生;而開拓進取是清泉學校快速成長的前提,也是學校繁榮發展的不竭動力。在未來三年中,學校要努力挖掘內外部的資源,因地制宜,改革創新,不斷開創新的局面。

2.學校辦學的邏輯起點與歸屬:生命教育

學校辦學的邏輯起點和歸屬,就是“人”。我們認為一所秉持為“尊重生命,學會生活”為辦學理念的學校,它所開展的一切教育實踐必須回歸到對每個個體生命的關注,對個體生命獨特性、惟一性的關注上來。未來三年我們將繼續堅持:育有生命活力、有生命靈性、有健康意志的未來一代。

3.學校辦學的戰略定位:學生健康、善良、多才;教師淳樸、寬容、嚴謹;學校平安、文明、和諧。我們將致力于推進習慣培養和專業提升的戰略,建成管理科學、隊伍優化、辦學規范、成績提升顯著的年輕學校。

4.學校使命:建設和諧校園營造和諧課堂打造和諧團隊 引領和美人生

5.教師形象:淳樸寬容、嚴謹求實

6.學生形象:德藝雙馨身心和美

第三部分學校發展目標

一、辦學目標

未來三年,我們將堅持走“和諧治校質量立校特色興校科研強校”之路,著力營造“和諧”校園文化,打造學科教育規范化,建設體藝教育特色化,逐步實現教育質量和辦學水平的穩步提升,把清泉學校建設成為管理科學、隊伍優化、成績提升顯著的縣級九年一貫制學校。

二、培養目標

學會生活、學會求知、學會健體、學會勞動、學會交流、學會做人,這是我們教育的起點和終點,未來三年我們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學生成為“基礎扎實、全面發展、勇于創新”的健康人。

第四部分:領域目標、實施策略、推進計劃及成功標志

一、學校管理

(一)領域目標

在“和諧治校”和“民主辦學”的基礎上,努力實踐現代學校管理理念,深入落實以人為本、以校為本、講究成本和精細管理的現代學校管理制度;健全家長委員會制度,邀請家長代表參與學校管理,督促學校管理向制度化發展,促進管理民主化程度的提高;構筑信息化平臺,提高學校信息化管理水平;全面實施教師績效工資制度,深化團隊績效捆綁制度。從而使學校規模發展和內涵發展相統一,努力營造“和諧育人、快樂成長”的管理氛圍,實現“規范、提升、出效”的學校管理總體目標。

(二)實施策略:

1.深入實踐現代學校管理制度,促進管理走向民主化

實現教育民主化,必須走學校管理民主化的道路,這是現代學校管理制度的必然要求。未來三年我們將以深入落實《山丹縣清泉學校質量管理手冊》為契機,逐步完善學校自我評價、自我反饋、自我監督機制;建立和完善民主推薦和民主評優制度,作為學校評優評先的重要依據;完善家長委員會,定期召開家長會,收集家長信息,改進學校管理;建立崗位服務滿意率評價制度,把班主任工作評價權交給家長,把學校領導評價權交給老師,把教學評價權交給家長和學生。

2.出臺《山丹縣清泉學校質量管理手冊》,促進管理走向標準化。

隨著社會和社會對教育質量要求的提高,為保證清泉學校教育質量逐步提升,就要扎實落實學校的各項制度。學校需要建立一整套能夠保證優質教育質量的管理標準和管理流程,讓學校從傳統的“人治化”管理走向現代的“制度化、標準化”管理。未來三年,學校在不斷實踐、落實清泉學校教育思想的基礎上,重點研究清泉學校教育的質量標準以及為實現這樣的標準需要完成的管理操作過程,以完善學校目標管理體系,力爭用三年時間編制出臺《清泉學校質量管理手冊》。

3.完善“家長委員會”制度,促進管理走向開放化

未來三年,學校將積極開發家長教育資源,營造良好的社會教育氛圍。我們將進一步完善“家長委員會”制度,通過強化家長委員會的職能,提高家長在學校管理中的參與度和決策權,吸引家長積極投入教育研究,參與學校課程建設,不斷提升家庭教育的技術和理念,讓家長資源主動成為學校教育和管理的新資源。

4.推進網絡化管理,促進管理走向信息化

現代社會發展的一個明顯特征就是信息化,世界各地所發生的任何重大事件可以通過大眾媒體傳播手段極迅速地傳到世界任何一個角落。在這種形勢下,未來學校的管理必然向現代化的科學管理發展。未來三年,我們將進一步加強網絡在現代學校管理中的應用,制作新的校園網和班級主頁,推進統一信息化辦公平臺,力爭做到無紙化辦公,使網絡成為管理、教育、教學等交流的常用手段,成為學校師生展示交流的共同平臺。

(三)推進計劃:

2017年9月—2017年12月:規劃《清泉學校質量管理手冊》,構建現代學校基本制度;依托績效工資的實施,完善各項考核條例;形成學校和教師自主發展、自我評價機制;推進管理者隊伍建設和學校開放化、民主化、信息化管理。各項工作運作規范,逐步明晰和完善學校的辦學理念系統,形成共同價值觀和發展愿景。

2018年2月—2019年2月:初步形成《清泉學校質量管理手冊》,推進現代學校制度;進一步形成學校和教師自我評價、自主發展機制;繼續推進管理者隊伍建設和學校開放化、民主化、信息化管理,達到辦公管理現代化,實現數字化校園、無紙化校務管理。

2019年3月—2020年8月:《出臺清泉學校質量管理手冊》,堅持人本、校本和精細管理等現代管理制度的實行,營造“和諧育人、快樂成長”的管理氛圍,實現“規范、提升、出效”的學校管理總體目標。

(四)成功標志:

1.出臺《清泉學校質量管理手冊》,教育教學質量保證和其它兄弟學校縮小差距,學生綜合素質逐步提高。

2.創建山丹縣管理規范化、質量提升快的標準化學校、省級快樂校園特色學校。

3.社區、家長、師生對學校工作的滿意度高。

二、德育工作

(一)領域目標:

通過培育校風、培養隊伍、豐富內容、創新形式、拓寬領域等方法來構建“和諧校園,溫馨教室、精彩教育”德育大環境;100%中隊行規合格,鼓勵60%中隊形成特色;創建市縣級錐鷹紅旗大隊、德育先進校和家長學校。

(二)實施策略:

1.進一步提升全體教師的育德意識和育德能力,形成全員育人的良好氛圍。加強班主任培訓,促進班主任隊伍的專業化發展。建立主任團隊,發揮德育骨干引領、輻射和孵化作用,開展年輕班主任指導培養工作。力爭完善教師德育工作評價體系,并在學科教師隊伍中培養若干位德育意識和專業能力雙發展的領頭人,在班主任隊伍中培養若干位班級建設和教育教學能力雙發展的領頭人。

2.加強德育課程建設。發揮課程建設在學科德育建設中的基礎性作用,積極探索符合學生特點的教學方法,形成一批以德育素養教育為主題的精品課。注重德育科研,引導教師針對當前德育工作的重點、難點和熱點問題,在學科教學和班主任工作中開展課題研究,切實發揮德育科研的引領作用。

3.充分利用社會實踐活動的契機,提高社會實踐活動的實效性。加強社會教育資源、學校課程實施與校外教育活動的有機整合,開展主題鮮明、生動新穎、富有趣味性和感染力、且為不同年級學生所喜聞樂見的校外活動;建設一支熱愛校外教育、具有奉獻精神、綜合素質高、業務能力強的校外教育師資隊伍;逐步形成較為完善的、并能與課內體系相融通的管理體系和工作機制,力求讓廣大學生在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中健康成長。

4.加強家校合作,拓寬教育領域。充分發揮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管理的積極作用,進一步完善“家長委員會”制度,通過強化家長委員會的職能,提高家長在學校管理中的參與度和決策權,進一步促進家長之間的教育交流,讓家長資源主動成為學校教育和管理的新資源,建立和諧的家校關系。組織開展“家庭教育宣傳周”活動,不斷完善家庭教育指導工作。

5.加強心理健康教育。要不斷提高對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認識,以隊伍建設、學生個別心理輔導、教師心理輔導為工作抓手,進一步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通過“陽光小屋”心理輔導室和“私密信箱”平臺對個別心理有偏差的同學進行輔導與追蹤研究。加強心理輔導教師專業化培訓,樹立全體教師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使之輻射到每一個課堂,營造有利于學生身心發展的安全文明的校園環境,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組織開展“心理健康宣傳周”活動。

(三)推進計劃:

2017年9月——2018年8月:落實德育常規教育,實施全員德育管理制度,落實學生多元德育評價,積極開展學生社團活動,100%中隊創合格中隊。落實德育素養教育主題德育細節,培養學生行為習慣,塑造學生優良品性。

2018年9月——2019年01月:開展書香校園建設和班級主題文化建設評比,做好特色社團建設,完善升級校園網、班級微信群、特色中隊創建活動,成立家長學校,做好學校心理輔導站和家長學校的創建活動,為學生提升能力,健康成長,豐盈個性搭建平臺。

2019年03月——2020年8月:通過培養德育隊伍、深化德育內容、創新德育教育形式等,學生行為習慣、道德品質和心理健康達到市級德育特色校標準,德育素養教育成為學校的特色。

(四)成功標志:

1.德育隊伍精良,德育內容豐富、德育教育形式多樣。

2.形成清泉學校德育素養教育特色。

3.創建市縣錐鷹紅旗大隊、德育特色校和家長學校。

三、教學工作

(一)領域目標:

進一步深化以學習任務為載體的學科教學研究,形成符合學校實際并適應有效教學課程改革的課堂教學模式。在繼承傳統教學常規管理優秀內容的同時,創新教學管理制度,在備課、課堂教學、作業布置與批改、學習過程指導及學生學習評價等方面,形成一套保障課堂變革順利推進的教學常規管理體制,有效促進學生和諧發展。建設優秀的教研組,實施三級課程體系,開發《剪紙》《腰鼓》《武術》等校本特色課程。

(二)實施策略:

1.以有效教學的課堂變革項目為契機,重視學科教學研究,改進教學方法,努力提升教師整體教學水平。

在未來三年內,學校將更注重在日常教育教學實踐活動中進行對有效教學的感悟和探究,引導廣大教師立足課堂教學進行課題研究,激勵教師在日常的課堂教學中逐步體現出學習任務的改革思想和舉措,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具體從兩方面入手:

第一,規范教學管理,加強制度創新,建立和完善一套與新課程相適應的教學管理制度,包括課程開發和課程評價制度,藝體課學生管理和成績評價制度,教師教學管理和教師教學績效考核制度,校本教研和教師繼續教育制度,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共享制度等。

第二,各教研組繼續以“特色創建”為核心理念,通過團隊的相互溝通、支持、配合,將特色理念落實于具體的實踐中。通過“優秀教研組”、“教研組課題成果展示”等活動加大教研組特色建設力度,力爭通過三年的努力,將體育組的快樂大課間武術操,語文組的傳承經典、誦讀經典,數學組的趣味數學、美術組的剪紙、科學組的小小科學家等多個學科項目做成體系工程。

2.以課題研究為載體,開展教育教學常規管理創新行動

在學校教學常規管理中,以課題為載體,對教師日常的備課、上課(含課后反思)、作業批改、學生學習過程指導和學業評價等常規管理,進行積極有效的探索,真正把實施素質教育落實到教學的各個環節中去。具體從五個方面入手:

第一,備課管理,通過研究備課方法,引導教師從“關注文本材料”向“研究備課方法”轉變。

第二,課堂管理,通過常規聽課,從“規范教師的教學行為”向“研究教學問題”轉變,促進教師專業素養的提升。

第三,作業管理,通過改進作業管理的方法,引導教師從“關注評改狀況”向“注重作業分析”轉變。

第四,學習指導管理,通過對學生個體學習狀況的關注,從“關注學科成績”向“重視特殊學生發展”轉變。

第五,學業評價管理,通過多種渠道的建立和活動機制的完善,從“單一的學業評價”向“學科多元評價”轉變。

通過實踐探索,除了實現傳統教學常規管理“管”、“督”、“評”的功能之外,拓展教學常規管理的功能,體現教學管理的“理”、“研”、“引”,真正實現課堂變革背景下的教學常規管理從“督導指向”向“研究指向”轉變,向促進教師專業成長轉變。

3.以學生發展為本,建立差異的教育評價生態系統

基于“生命教育”關注生命個體個性成長的理念,學校努力構建一套全新的教育評價生態系統,通過教育評價喚起學生個性化的表現,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自我、建立自信。我們提出“尊重生命 學會生活 快樂生長”的理念,在未來的三年中,學校將加強教育評價對多元化學生評優方案、發展性學生學業評價等方面的研究。

4.積極組織教研組長等學校領軍人物參加各級各類培訓,提升個人素養和活動組織能力,進而提高教師開展教學研討的能力。認真研究教師培訓的新思路、新方法,積極開展校本培訓。

(三)推進計劃:

2017年8月——2018年8月:堅持及時、適度、多元的原則,學校通過聽課、常規檢查、考核、問卷和家長開放日等多種形式對教師工作進行全面評價。創新教學常規管理,以校本課程為依托,完善學校資源庫,帶動學校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開展。以綜合學科進行跨學科教學設計、主題教學設計或特色項目教學設計,形成特色課程。

2018年9月——2019年8月:強化課堂教學中以學習任務為載體促進有效教學方式的轉變,制定課堂教學評價指標,形成本校課堂教學風格。優化學校多元評價,推進活動評價、過程評價、綜合評價,組織相關經驗總結或論文交流。拓寬綜合實踐研究視野,充實綜合實踐課程教材;設立校園文化節,扎實開展讀書節、藝術節、科技節、數學節、英語節和藝體節,開發校本活動課程,申報精品校本課堂。

2019年9月——2020年8月:三類課程結構比例科學合理,基礎型課程教學滲透拓展型、探究型思想、方法、手段等,使基礎型課程教學充滿活動。制定拓展型課程教學管理規范,推出若干教學骨干。深化新教育實驗系列讀書活動,舉行“讓教育充滿思想,讓教育蘊含智慧”為主題的教學沙龍,開展老中青教師的教學技能比賽活動。學校教學資源平臺資源豐富,上傳、下載頻率不斷提高。

(四)成功標志:

1.學校被評為市縣教學常規管理先進單位。

2.教學質量穩步提高,縮小與兄弟學校之間的差距。

四、教科研工作

(一)領域目標:

堅持“和諧治校質量立校特色興校科研強校 ”的工作思路,使教育教學和常規管理工作與教育科研工作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人人有小課題,人人參與課題研究,打造“精選題、真實踐、勤反思”的科研氛圍,實施科研課題與常態研究相結合的管理策略,提高教師的科研水平;緊密課題與特色的關系,使課題服務于特色,使特色建設推動課題的研究,力爭三年內構建形成能持續推動學校發展的,逐步打響具有學校特色的科研專題。教師學術論文、案例發表、獲獎占教師總數20%以上,每年都有5個以上課題立項和結題,榮獲市縣先進教研組和教科研先進集體。

(二)實施策略:

1.建設成具有學校特色、符合學校發展實際的科研網絡體系。為了讓課題研究更切實、有效、深入,學校在擇定課題時要切準教學改革的熱點,凸現課題的前瞻性和推廣價值,確定一個今后三五年中對學校工作起導向作用的整體性、探索性的主干課題(省級課題、市重點課題),再圍繞這一主干課題,確立一批在張掖市立項的輔課題進行著力研究,各科參與課題研究,形成一個主干課題覆蓋下的系統的完善的課題研究網絡。課程方面以拓展型課堂研究為重點,課堂方面以學習任務為載體,文化方面以和諧校園文化為主線。

2.實施規范化的課題研究過程管理,提高一線教師教學研究的能力。

建設開題論證、中期檢查、結題答辯等課題“三段介入”常態化管理模式,對學校各級課題進行動態管理,積極推進學校一線教師課題研究規范化管理進程,保證學校教師的各類教研課題能夠正常開展研究工作,并能夠及時地給予技術上的指導和問題解決。加強研究成果的總結梳理,指導教師做好課題研究中的理論研究和實踐研究工作,強化對研究成果的理性思辨,從而提升科研課題的研究特質與推廣價值。

3.豐富校本教研的內容和形式,組織好各種校本教研活動。

建立和完善符合我校實際的校本教研模式,把優秀教研組創建、教研組專題研究、年級段教學研討、學術沙龍等活動緊密結合起來,豐富校本教研的內容和形式,加強教師之間的相互學習和交流,更新教學觀念,改善教學行為,提升教學水平。扎實有效地推進教師個人專題研究活動。引導教師進一步明確自己的研究專題,并在適當調整的基礎上,緊密結合日常教育教學工作,深入開展“個人專題”的研究工作,使自己的研究工作常態化。

4.加大教育科研經費的投入力度,注重科研成果的推廣和交流。

在人力、財力資源分配使用上適當傾斜,以保證科研工作的順利進行。對質量比較高的課題成果給予適當的包裝。包括外請專家對課題成果鑒定及參與上級相關部門的成果評比,提供相關的成果推廣平臺,以宣傳推廣相應的研究成果。每年將教師的課題成果匯編成冊,及時反映學校課題研究成果及動態,針對教育中的難點、熱點問題,發表師生教育方面的言論,以傳遞課改經驗,宣傳成功案例,樹立先進典型,交流研究經驗,提升理論素養。

(三)推進計劃:

2017年9月——2018年8月:落實課題研究的時間、地點、人員和經費,做好課題的成果撰寫;針對本年度張掖市市級獲獎的部分課題,積極申報省級課題。根據學校的教學實際問題,鼓勵教師申報年度小課題;至少有5個課題分獲市級獎項或通過省級鑒定。

2018年9月——2019年8月:進一步完善有關教科研工作制度,積極組織教師學習有關教育理論,定期聘請專家學者來校做學術報告,介紹論文、案例的撰寫及課題結題報告的撰寫,定期召開課題結題會議,讓課題負責人匯報課題成果撰寫的進展,保證已經到期的課題要其按時結題。

2019年9月——2020年8月:教師的科研水平有較大幅度地提高,爭取有10%的論文在省、市級比賽中獲獎或在省級刊物發表;做好課題研究的考核評價工作;深入開展各類課題研究,構建科學評價體系,豐富教育研究成果,形成高效教學的優秀案例,積累研究成果,編寫一定數量的校本教材,充實學校內涵,努力形成學校特色。爭取參加展出我校的科研成果。

(四)成功標志:

1.教師的科研意識高,有一半教師能熟悉做課題的操作程序,青年骨干教師在三年內參與過課題研究。

2.在學校的績效工資考核中,三年內逐步加重教科研的考核分,引導教師積極參與教科研活動中。

3.每學期都匯編《教師論文集》、《教師案例集》、《公開課教案》、《評課稿》、《教科研主題活動日匯編》。

4.三年內有5個或5個以上課題獲張掖市獎項,并能通過省級鑒定。

5.能根據課題的研究方向,編寫校本教材,申報精品課程。

6.在參加市級以上的有關論文、案例評比中,獲獎率占全校教師總數的15%以上,并且有10%篇教育論文在省級以上的刊物發表。

五、隊伍建設

(一)領域目標:

加強師德教育,強化師德考核。力爭三年內培養2名張掖市骨干教師,2名張掖市教壇新秀,2名張掖市教學能手。50%以上教師能夠能指導學生開展綜合實踐活動和開展研究性學習,各學科均有學科帶頭人。努力建設一支適應教育發展和學校發展要求、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相對穩定的教師隊伍。

(二)實施策略:

1.關注教師個體學習與成長過程的逐步完善,使教師成為自主的變革實踐者。通過制定個人專業發展規劃進行自我定位和自我發展設計,提供不同的學習方式支持教師發展,強調教師日常的、經常化的實踐與反思。以創建“清風校園”為契機,廣泛開展廉潔文化進校園活動,提高教師愛崗敬業、依法執教、廉潔從教的意識;強化師德考核,實行“師德考核一票否決制”。

2.建設優質、高效,具有特色的教師專業團隊,在平等合作的研究性變革實踐中促進教師職業生命內涵的重建。未來三年中,我們將旨在激發教師開展研究性變革實踐的內在潛能和動力的專業合作團隊。學校將繼續推進教研組、班主任、課題研究組等相關團隊建設,扶持因為有相近的專業興趣愛好、共同目標而形成的教師團隊,提升教師的生活品位和工作質量。

3.建立公正、公平的效績評估體系,在堅持各項薪酬原則的基礎上逐步調整教師薪酬結構。我們將進一步建立公正、公平的效績評估體系,包括質量評估、教科研評估、滿意度調查、工作目標達成度評估、師德評估等定量評估。努力提高骨干教師的獎勵,提高個人業績和團隊獎勵,提高承擔創新任務教師的獎勵,提高超工作量教師補貼。

4.構建“評”、“研”、“引”相結合的教師培養模式,倡導自由、寬容氛圍,促使有更多的骨干產生。三年中,學校將給更多教師表達自由的機會,以傳播其思想和行動;并積極拓展校外各種媒介傳播本校教師思想和行動的空間,為教師創造在更高層次的公共空間表達的機會;同時鼓勵教師投身教育科研,鼓勵教師參加各級各類教學展示評比活動,鼓勵教師參加各類教育學術組織,保護教師為成名成家而做的一切努力。

(三)推進計劃:

2017年9月——2018年8月:通過常態化的課堂教學研討、評選,優秀教研組建設等活動,把校優質課、全員賽課等課堂教學評比打造成提高教師專業素養的常態活動,探索培養骨干教師的系列化推進策略,在扎實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同時,盡快提升青年教師的課堂教學水平。同時,通過對課堂教學的研討,進一步提升學校已有骨干教師的學科專業素養,爭取評選一到二名市縣優教師。

2018年9月——2019年8月:制定的教師專業發展培養計劃,組建學科工作室,完善分層培訓方案。

2019年9月——2020年8月:通過三年努力,豐富內涵,擴大名師隊伍,爭取使更多的教師會以研究的眼光來思辨課堂教學,總結教師團隊建設的經驗與教訓。

(四)成功標志:

1.具有一支高度責任心和奉獻精神的教師隊伍,社會評價良好。

2.各學科均有市級骨干老師。

六、校園文化

(一)領域目標:

以“尊重生命,學會生活,快樂成長”的辦學理念為宗旨,完善學校“和諧教育”文化。結合學校管理思路的整合提升,完善學校規章制度,構建健康和諧的校園制度文化;結合校園活動和校本課程開發,激活校園活動文化;挖掘環境文化,開發利用校園,美化、綠化、凈化校園環境,美化行為、綠化環境、凈化心靈,建設書香校園,創建山丹縣優美校園。

(二)實施策略:

1.聘請專家指導,整體架構學校的辦學思路,健全辦學理念等核心價值文化,突出理念的“和諧”主題。

2.精細規劃校園環境和文化建設,營造樓道書香氛圍,豐富主題班級文化,挖掘環境文化,深化“和諧”文化的環境內涵。

3.豐富社團活動、主題活動和學科活動文化等,建立活動文化,深化“和諧”文化的活動內涵。

(三)推進計劃:

2017年9月——2018年8月:不斷探索、深化辦學理念、辦學目標和辦學策略的全方位、個性化思考。精細規劃校園環境和文化建設,營造樓道書香氛圍,豐富主題班級文化,挖掘環境文化,深化“和諧”文化的環境內涵。

2018年9月——2019年8月:在探索辦學思路、環境建設和活動文化的基礎上,深化校園精神文化塑造,以“做最好清泉人”為目標,在做最好自己的基礎上營造師生追求積極向上、勤奮敬業、終身學習的良好精神氛圍和價值取向,在教風、學風、校風的培育上有深化提高,注重班級文化和主題活動周文化建設。

2019年9月——2020年8月:繼續優化、深化學校環境文化、活動文化和精神文化,以“和諧”文化建設為學校的核心內容,打造“和諧”校園文化特色,讓民主、和諧、美好的校園精神立起來,創建山丹縣優美校園。

(四)達成標志:

1.形成宣傳學校文化特色和樹立學校形象的學校特色的識別系統。

2.理念文化、環境文化和活動文化突出“和諧”主題。

3.建設山丹縣書香校園和優美校園。

七、校本課程

(一)領域目標:

校級領導和中層干部具有較強的課程建設意識和能力,形成學校課程建設團隊,規劃編制學科系列校本課程,能夠科學地評價課程實施的效果,根據課程實施的效果,科學調整課程計劃;充分整合挖掘校內外資源,利用學校已有的文化資源,設計開發出符合本校實際的校本化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和校本課程,每個學科教研組都擁有自己的學科拓展類校本課程,學校的課程資源整體得以優化。

(二)實施策略:

1.通過課程理論和實踐的學習,采取請課程專家、外出專題培訓等方式,明確課程建設的內涵和價值目標,明確一方面堅持圍繞學校的辦學特色開發具有本校特點的校本課程;另一方面,結合學校的實際情況,努力把辦學特色滲透到課程的有效實施過程之中。

2.深化豐富多彩的特色活動。開設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課(即拓展型課程),并積極開展適合中小學生成長、富有時代氣息的活動,結合藝術節、體育節、讀書節、科技節、英語節活動,保證活動參與面、參與效果,對豐富多彩的活動內容,進行分析、提煉、整合,使其成為精品,使學校成為培養學生特長的示范基地,充分發展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個性特長,涌現出一批批有特長的學生。

3.重視對教師特長的培養。圍繞學校特色學科(科學、體育、音樂、語文、數學),加大對教師的培養力度,采用“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增強教師的課程理論修養,為教師參與校本課程開發,提高自身課程開發能力奠定基礎。

4.開發校本課程,彰顯學校辦學特色。對校本課程開發進行需求分析。針對我校學生實際,分析學校現狀,聘請專家指導,逐步編制社團活動教材,逐步形成富有本校特色的校本課程。建立校本課程科學的評價體系,以學校課程資源為基點,以開發與實施過程為主線,以學生發展為目的,評價校本課程開發的程序和內容,評價教師和學生在課程實施過程中的行為和體驗。

(三)推進計劃:

2017年9月——2018年8月:豐富學科特色課程內容,形成特色學科的校本課程。培養有學校特色共識的教師群體,形成合力。圍繞學校特色,規劃社團整體工作。

2018年9月——2019年8月:探索特色教育的學科滲透,開展特色教學研討課,深化學科拓展型課程建設品牌。繼續開展校本培訓,提高體育、音樂、美術、科學、語文和數學等學科教師的專業技能。編制《剪紙》校本課程。

2019年9月——2020年8月:培養一批批特長學生,在科藝體等多項比賽中成績突出,每學年獲獎人次占學生數10%以上。

(四)成功標志:

1.涌現出一批批有特長的學生,每學年獲獎人次占學生數10%以上。

2.形成規范、完善的校本課程體系。

八、后勤服務與校園建設

(一)領域目標:

增強后勤人員的服務意識,提高服務質量。裝修專用教室,完善校園文化布置;繼續籌劃建設科技活動室、舞蹈室、心理健康室、智能教室、美術室、閱覽室、圖書室、實驗室等各科室,提升軟、硬件設施的層次,創建平安校園、現代化學校。

(二)實施策略:

1.加強后勤內部管理,完善后勤管理制度。

2.加強校園環境建設,完善教學樓的走廊文化,提升文化氛圍,美化校園環境。

3.完善教學裝備,重視信息化建設。

(三)推進計劃:

2017年9月——2018年8月:建設科技活動室、舞蹈室、心理健康室。完善教學樓的走廊文化,提升文化氛圍,美化校園環境。

2018年9月——2019年8月:繼續籌劃學校智能教室、美術室、閱覽室、圖書室、實驗室、網絡中心的建設,學校網絡、教學設備等維修保養良好,后勤安全管理到位。

2019年9月——2020年8月:環境布置顯“大氣、儒雅”。檔案管理、財經管理工作規范之中顯優化。學校平安單位創建工作再上新臺階。關注工作細節,提升服務滿意率。

(四)達成標志:

1.校園美化、綠化到位,校園特色文化建設明顯提高。

2.學校教育教育設施設備達到現代化學校要求,使用和維護良好。

3.后勤服務各盡職責,高效運作,師生滿意。

第五部分 保障措施

一、思想保障

實施和管理本規劃是一項系統工程,學校將定期召開各級會議,積極學習本規劃,以取得全體教工的共識,將本規劃作為學校內部教育教學工作的行動綱領,在工作中貫徹執行。

二、組織保障

成立以校長為組長的規劃管理領導小組,具體實施“三年規劃”的全程管理,各分管領導、處室、教研組具體落實,全員參與。管理小組根據總目標和階段目標,負責本規劃的全程實施和管理。

1.規劃領導小組

組 長:雷顏俊

副組長:趙廣明、顧興榮、周艷春

組 員:毛文、靳強、陳輝明、王義勇、王琰、李文濤及各年級組長和教研組長

2.項目工作小組

全體教師

在學校規劃領導小組的部署下,根據本《規劃》的工作任務,落實校長全面負責規劃實施制,副校長具體分管制,中層部門執行責任制。

3.責任分工

教導部門:提升教育質量,探索有效教學的評價機制。

科研部門:負責課題運作,教師的專業化發展。

政教部門:完善德育管理機制,建立家庭、學校、社區三位一體的德育管理新模式。

信息中心:提高教師的信息素養,為數字化校園提供技術支撐。

總務部門:提供強有力的后勤保障支持。

財務部門:做好財務規劃,科學籌劃資金分配。

三、制度保障

1.暢通信息渠道,加強監督反饋。

在規劃的具體實施階段,學校規劃管理領導小組和各部門做好規劃的咨詢指導、檢查控制和調節平衡工作,及時糾正偏差的管理行為,形成領導接受老師監督的工作機制,齊心協力,保障三年規劃的順利實施。

2.測評成效,利益掛鉤。

及時作好規劃各階段的檢查測評工作。通過建立一套科學的評價標準,對各部門及個體的短期目標行為進行評估,將行為績效與實施獎懲結合,鼓勵先進,激勵全體,真正提高學校組織的整體效應。

四、環境保障

1.外部環境

協調好學校與上級主管部門、社區、家庭的關系,努力爭取政策支持、財力支持、輿論支持,爭取更多的專項資金,為學校發展創設優越的外部環境。

2.內部環境

充分發揚民主,積極調動全體教職工的主人翁意識,廣泛聽取教職工的合理化建議,上下一心,同心協力,積極營造和諧奮進的內部環境。

五、師資保障

上一篇: 勞動關系協調師論文 下一篇: 教學與研究論文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欧美人与动甡交欧美精品 | 亚洲一区精品人人爽人人躁 | 在线观看亚州精品 | 日韩亚洲欧美在线v | 亚洲欧美中文字幕图片区 | 日韩呦呦一区二区精品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