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3-20 07:15:18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服務業發展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一、旅游業與現代服務業的關系
現代服務業是我們國內的提法,先后在黨的報告和政府文件中正式使用,但沒有給出明確的定義,我國國民經濟統計體系中也沒有確認現代服務業的界定范圍。提出“現代服務業”這一概念,有著特定的理論和現實意義,它實質上反映的是在我國經濟轉型和產業升級過程中對于服務業發展的一種新認識。一般認為,現代服務業是在工業化比較發達的階段產生的,主要依托信息技術和現代管理理念發展起來的、信息和知識相對密集的服務業,與傳統服務業相比,更突出了高技術含量、高人力資本、高附加值的特點。相當于20世紀90年代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劃分的知識密集型服務業,又稱戰略業[1]。也有人認為,現代服務業主要是生產業,即為生產、商務活動和政府管理而非直接為最終消費者提供的服務,其可包括金融業、保險業、房產業、經紀業、廣告業、律師業、租賃業、通訊業、物流業、咨詢業、會展業、后勤業等眾多行業[2]。根據以上界定,旅游業是否屬于現代服務業是有爭議的。有的認為,旅游業是一個勞動密集型產業,高科技和知識性含量較少,受信息革命的影響,部分行業采用了一些信息網絡技術,但從總體上看,旅游業并不具備現代服務業的特性。其次,旅游業發展成為大眾性的產業,至少是19世紀中下葉,并不算新興產業,應該屬于傳統服務業。有的認為,旅游業是一項綜合產業,它涉及的行業很多,其中有一部分是依托現代新技術、新業態、新方式發展起來的,如會展旅游、獎勵旅游、商務旅游等,應該屬于向社會提供高層次、高知識產品的現代服務業。同時,旅游業也屬于信息密集型產業,旅游活動的組織和進行,高度依賴信息源和信息流,特別適合現代信息和網絡技術的應用,因此,是符合現代服務業特征的。旅游業與現代服務業究竟是一種什么關系?需要作深入的辨析。首先,旅游業從屬于服務業,一直都是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是眾所周知的。如同服務業的產生與發展是有歷史階段一樣,旅游業在形成期就是一個集吃、住、行、游、購、娛等要素于一體的相互關聯的傳統產業集群。旅游產業的部門(行業)結構中最基本的構成形式,包括旅游交通、旅游游覽、旅游住宿、旅游餐飲、旅游購物、旅行社和休閑娛樂等部門,顯然應該歸之于服務業中比較初級的生活服務業。隨著半個世紀以來旅游業的迅猛發展,旅游業進入到成長期,一方面,旅游業的原有基礎部門需要得到現代化的改造和提升,以適應現代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如傳統的酒店、旅行社等旅游企業面臨著現代管理理念和運營方式以及高科技和信息化的洗禮,有一個逐步轉型的過程。另一方面,隨著工業化后期的產業延伸和擴展,現代企業制度的普及和生產職能外包,旅游業的服務對象也擴大到了生產者,出現了許多會展旅游、獎勵旅游、商務旅游、公務旅游、節事旅游、拓展培訓旅游和旅游咨詢、旅游規劃與策劃、旅游信息服務等新興業態。因此,旅游業不能簡單和籠統地劃歸為傳統服務業或現代服務業。旅游業是依附著服務業的發展而發展的,同樣有一個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的過程,必須進行動態分析。其次,旅游業是綜合性極強的產業,除了傳統的核心業態之外,旅游業是眾多相關產業交叉重疊的行業部門,與其他產業部門關聯度很高,如需要通訊、電力、金融、保險、物流、中介、設備、環衛、地產等產業部門為其提供生產資料和要素服務。尤其在現代服務業加速發展的階段,旅游業更是受到生產服務業、專業服務業、信息服務業、技術服務業、創意服務業的明顯影響,出現了產業融合的趨勢。產業融合是在工業經濟時代高度產業分工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是對原來形成的產業固定化邊界進行一定程度調整的結果[3]。現代服務業的迅速崛起,導致產業之間更多的相互滲透與融合。產業融合必然引致旅游業內部結構論文格式向更高層次升級,優先發展生產者服務,從而真正納入現代服務業體系。旅游業正處在由傳統服務業向現代服務業轉化的過程中,目前,旅游業總體上依然包含了傳統服務業的內容和現代服務業的元素,有著顯著的二元結構特征,即當先發的或傳統的產業部門還在發展的時候,后發的或現代的產業部門就出現并發展了。以發展的眼光看,旅游業的現代服務業特征會愈益凸顯,旅游業部分或整體轉型升級為現代服務業的趨勢還將進一步顯化。我們要以積極的態度,精心培育和加快發展現代旅游服務業。
二、現代旅游服務業發展的動因與要素特征
現代旅游服務業的發展,本質上來自社會進步、經濟發展、社會分工的專業化需求。旅游業是二戰以后發展起來的產業,在中國是與改革開放伴生的。由于社會經濟發展所帶來的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改善和提高,可支配時間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加上旅游交通、通訊工具的革命,大眾旅游得以興起,這是旅游業成為一個新的產業的主要推動力。隨著社會生產力的迅速增長和工業化程度的提高,旅游業繼續以其迅猛的發展勢頭,受到世界各國的廣泛關注和大力扶持,成為世界經濟中頗具生機和活力的強勁產業。旅游業從面向大眾的生活服務業向新興的生產服務業轉變,是社會化分工的必然產物,因為只有生產社會化程度的提高,企業才會將其運營活動的一部分職能外化,從而導致諸如會展旅游、獎勵旅游的興起。現代旅游服務業在很大程度上是為了滿足企業和其他社會組織商務活動(公務活動)的功能強化與職能外化的需要而發展起來的,是“服務內部化”向“服務外部化”轉變的結果。因為,企業或社會組織利用現代旅游服務業來完成這些職能,在效益和成本上能優于企業或社會組織自身來完成。其次,服務經濟的快速發展和消費需求的多樣化又從市場的角度提出了對現代旅游服務業的要求。現階段旅游者的經濟實力與消費水平普遍提高,享受型消費和發展型消費傾向非常明顯,因此,如何及時向旅游消費者提供快捷、方便、靈活、周到、健康、舒適的高技術含量和高知識含量的旅游服務,便成了傳統旅游服務業升級換代的市場驅動力。信息化和智能化技術特別有利于對偏重生活服務業的
旅游業傳統供給方式的改變,無論是以設備為基礎的旅游服務,如自動查詢和預訂系統、分時度假交換系統、旅游電子商務;或以人為基礎的旅游服務,如導游服務、飯店服務、餐飲服務、旅游交通服務等;還是作用于人的有形服務,如旅游接待服務、登記和結賬服務等;作用于物的有形服務,如飯店的行李寄存服務、洗衣服務等;作用于人的無形服務,如旅游信息服務、旅游教育服務等;作用于物的無形服務,如旅游保險和貸款服務、旅游匯兌支付服務等,無不滲透著現代新理念、新技術和新運營方式的改造和影響,這是提升傳統旅游服務業素質的必然途徑。現代旅游服務業的形成和發展,是現代經濟社會中的新生事物,我們對此要有足夠的認識。綜括現代旅游服務業的要素特征,主要有以下幾點:1.高增值性由于現代旅游服務業同樣具有高技術性、高知識性和高人力資本等現代服務業要素,因此決定了在同樣的產出水平下,無形智力投入較高而有形資產投入較少,其增值途徑除了直接創造價值外,還有降低經營成本、提升經營效益、增加無形資產等間接途徑和作用。如現代企業的一些非核心業務的外包,使旅游業為生產者提供第三方會展、商務等專業服務成為可能,從而形成某種經營功能的規模化效應,促使企業經營成本的大幅度下降。又如旅游規劃或策劃、旅游咨詢和信息服務,可使企業的經營效益大幅度提高,創造可觀的價值。再如會展的策劃和營銷、旅游廣告的宣傳運作,致使企業的品牌聲譽和社會形象得到明顯改善,無形資產的價值也就隨之上升。現代旅游服務業的服務半徑大于傳統旅游服務業,對經濟的拉動更為廣泛和顯著,因此,具有更高的增值性和附加值。2.高層次性如同世界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服務業是產業經濟高度化進程中的必經階段,現代服務業是服務業內部結構中的優化升級。現代旅游服務業則是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旅游業內部結構的進一步優化升級。不可否認,旅游業從一開始就是以普通的勞動密集型服務為主,屬于技術含量比較低端的生活服務業。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技術的進步,旅游業總體上不斷趨向高端化,然而,傳統的服務業態畢竟長期占主導地位,旅游業內部存在著明顯的低質結構,亟待調整改變。以生產業為核心的現代服務業快速發展,為旅游業的內部結構調整和高度化發展帶來了機遇,如會展、獎勵、商務旅游的高端性是毋庸置疑的,以此為契機,現代旅游服務業自然登上了一個更高的臺階。現代旅游服務業的高層次性還表現在服務對象轉而成為生產者主體,如企業和社會組織職能外包的旅游消費者,無論是會展和獎勵旅游者還是其他商務旅游者,在中國都是極具成長性的高端市場主體。3.高功能性如果說工業經濟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產出經濟”,那么,服務經濟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則是“功能經濟”。因此,相比較而言,服務業更注重服務功能或效用而不是物質數量。現代服務業的作用更是表現為其在為現代經濟和社會活動服務中的特定功能。如會展旅游、獎勵和培訓旅游等,應是企業的內部職能,現在卻可以委托旅行社或專門的會展公司來做,獨立為一種專門的服務業。隨著某種經濟或社會活動中某項局部功能的需求不斷擴大,使得專業化運作的成本優勢和規模效應得以體現時,該功能就會從營運主體中分離出來,形成專業的服務機構,為需要該功能的營運主體提供服務。以會展、獎勵旅游為主的現代旅游服務業即具有這樣的專業分工帶來的強化功能,體現為生產者服務提高勞動生產率的很大效用,使企業或社會組織越來越對其產生一定的專業依賴性。4.高技術性現代服務業是依托高科技和信息化發展起來的,同樣,現代旅游服務業也是需要高水平的專業技術支撐的,特別是在新經濟時代,以互聯網為核心的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極大地推動了旅游產業的發展。“信息技術革命對旅游產業的管理有著深刻的影響,因為信息是旅游產業的血脈。”[4]如旅游活動的組織和進行,旅游企業的經營管理,本質是對各種信息資源的收集、整合及判斷,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旅游業是信息資源密集型和信息技術依賴型產業。一方面,現代旅游服務業是由信息技術與專業知識催生的,如會展、商務旅游等,另一方面,信息和網絡技術也在不斷地改變著傳統旅游服務業態,如旅游飯店的現代化設施和網絡預訂系統、旅行社現代管理運營流程、旅游景區或主題公園開發建設的高科技項目等。其次,高技術性還反映在先進的經營管理技術得以廣泛運用,推動了旅游現代企業制度的建設與現代旅游產業的健康發展。5.高知識性現代旅游服務業同樣是知識密集型產業,比起傳統的勞動密集型服務,更需要高人力資本的投入。這是因為對現代旅游服務業所發揮的特有功能只有具有較高文化素質的經營管理者才能有所認識,同時,企業的一部分內部職能之所以會進行外包,除了降低經營成本之外,就是因為這些職能需要高水平的專業技術人才勝任。現代旅游服務業強調的就是服務的知識含量和文化體驗,這已貫徹到整個旅游活動的前、中、后各階段。如對旅游網站和咨詢服務或導游服務的評估,一個重要方面就是看能否提供高知識含量的服務。至于為生產者服務的會展旅游、獎勵旅游或商務旅游更是知識和智力密集的高端服務產品,是現代旅游服務業發展的新亮點。超級秘書網
三、現代旅游服務業的新增長點
當前,我國旅游業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新的高端生產力正在積聚,新的業務增長點逐漸形成,出現了旅游產業高度化發展、融合化發展、專業化發展的趨勢。最能反映這一狀況的就是代表生產業的旅游新業態的興起。1.會展旅游會展產業起源于歐洲與北美,如今已毫無疑問地成為最具活力的全球性產業之一。盡管我國會展業只是在改革開放后才逐步出現,但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對外開放的進一步擴大,特別是申辦2008年奧運會和2010年世界博覽會成功之后,我國會展業更以年平均20%的增幅迅猛發展,成為中國經濟的新亮點。會展旅游是會展業與旅游業的結合,是由于會展活動的舉辦而產生的一種旅游活動形式,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會展旅游是以會議和展覽為目的的旅游,屬于公務或商務旅游的范疇,這是典型的為生產者服務的被用作進一步生產的中間服務。在中國,會展旅游是新興服務業,一些大型旅行社或旅游企業已從原來主要為市場終端旅游消費者服務,轉向中間服務的會展旅游業務,紛紛成立專門的旅游會展公司。連最大的旅游網絡商攜程有限公司也在傳統的機票、酒店、度假業務之外,新增了集團服務。上海最近還專門成立了旅游會展推廣中心,以爭取更多的國際會展。所有這些都說明,會展旅游正在成為我國旅游新業態。2.獎勵旅游獎勵旅游是從廣義的會展旅游中脫穎而出的專項生產。它肇始于國外發達國家,近年來越來越受到國內企業界和旅游界的青睞和重視。獎勵旅游是現代旅游業發展到一定程度的高級產品形式,也是服務經濟與生產業日益成熟的表現。獎勵旅游的對象不是家庭或個體消費者,而是現代企業的集體生產者,因此它屬于生產或生產者服務范疇。它不同于最終消費,而是作為生產要素投入到生產過程之中,從而產生新的使用價值。獎勵旅游作為“生產性”旅游
,由企業或其他組織出資購買,經常是一種豪華的、由旅行社全部代辦的綜合包價旅游,是現代旅游業介入發展生產力和促進經濟增長而拓展的新業務,有其不可估量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在我國,隨著不少大型外資企業紛紛涌入,獎勵旅游也逐漸被人們所熟知,現今一些大中型國有企業和較大規模的民營企業也開始以獎勵旅游的方式來作為對員工的激勵和褒獎,因此,開展論文格式獎勵旅游業務的旅游企業和專業公司越來越多。但我國獎勵旅游還只是初露端倪,作為當今世界旅游業發展的一個新走向仍需要大力扶植[5]。31商務旅游是指有別于會展獎勵旅游的一般商務旅游活動,是建立在商務活動基礎上的以專業人士為主的一種具有工作性質的專項旅游形式。商務旅游成本由公司而非個人支付,因此,它仍然屬于生產者服務范疇。商務旅游客戶具有逗留時間長、往來頻繁、消費水平高等特點,相對大眾旅游屬于高端旅游客戶群體。由于現代商務活動涉及面廣,技術含量高,專業知識密集,旅游企業要向商務目標客戶提供系統的全方位服務,不僅含有傳統旅游服務內容,如交通、住宿、餐飲、導游等,還包括咨詢、設計、管理等更多更全面的增值服務,特別是融入電子商務技術,一系列商務流程都能通過網絡業務方式來實現。以最大限度滿足商務旅游的企業或組織的個性化要求,提供量身定制的專業旅游產品。近年來,中國國際旅行社、康輝國際旅行社、錦江國際集團先后與美國著名旅游集團運通、羅森布魯斯、英國BTI合作,借鑒國外較成熟的商務旅游運作方法和模式,開辟我國極具成長性的商務旅游市場。據不完全統計,我國每年的商務旅行及相關費用高達103億美元。隨著我國社會經濟活動日益增多,對外開放進一步擴大,商務旅游必將有更大的發展。此外,為社會組織或政府部門的公務差旅提供專業化管理,也是商務旅游業務發展的趨勢之一。41節事旅游在國際旅游研究中,節事活動專指以各種節日和盛事的慶祝和舉辦為核心吸引力的一種特殊旅游形式。節事旅游大多屬于政府或社會服務性質,如國際旅游節、國際藝術節、傳統節假日慶典、重大體育比賽等。但其中很大一部分內容都同企業化運作和生產者服務有關,或者說是對生產者服務的一個有效的必要的補充。與常規旅游活動相比,節事活動吸引旅游者為某一觀看或慶祝目的從各地短時間內聚集到旅游目的地,具有旅游團體規模大、停留時間長、消費水平高等特點,使得舉辦活動的城市或地區旅游設施和文化場所的綜合利用率大幅提高,產業聯動效應十分明顯,對一個城市或地區的國民經濟和社會進步產生很大的影響。近年來,我國各地積極開發形式多樣、各具特色的地方和民族節事活動,吸引了國內外很多旅游者。隨著杭州休閑博覽會、北京奧運會和上海世博會的成功申辦,我國節事旅游的發展前景更加廣闊。51咨詢旅游咨詢旅游是指近年來異軍突起的旅游項目規劃、策劃和設計類的創意產業。它是為了滿足企業與社會組織職能外包的需要而發展起來的專業性生產者服務。當前,旅游經濟正在成為公認的注意力經濟、形象力經濟和創造力經濟。加快和全面提升中國旅游的規劃與策劃水平,已成為中國建設旅游強國、實現中國旅游業新的跨越的當務之急。旅游業歷來被稱為“點子”產業、“注意力”產業和“創新”產業。特別是在新經濟時代,過去偏重以資源、資金、設備等有形資產投入為主的旅游業,現在知識、智力、管理、創新、品牌等無形資產開始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甚至決定著企業在市場競爭中的勝負存亡。旅游業越來越需要以智力來貫穿策劃、規劃、設計、投資、開發、運營、營銷、管理等各個環節。隨著全國各地旅游業的蓬勃發展和旅游景區的加快建設,以文化創意見長的我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其他社會組織,紛紛成立專門的旅游規劃發展研究中心或旅游咨詢公司,承接大量全國各地的旅游發展規劃或策劃。旅游咨詢業作為現代旅游服務業中的新增長點,正以前所未有的勢頭迅猛發展。
[參考文獻]
[1]孔德芳.訪現代服務業發展科技問題研究組組長胡啟恒[N].科技日報,2004-06-29.
1推動服務業跨越式發展是漳州實現又好又快發展的客觀要求
(1)加快服務業發展是漳州實現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的現實選擇。加快服務業發展是發達國家乃至福州、廈門、泉州等先進地市近年來經濟發展的啟示,也是漳州實現又好又快發展的內在要求。發達國家乃至福州、廈門、泉州等先進地市近年來經濟發展歷程顯示,在工業化進程中,經濟要保持持續快速增長,必須由第二產業尤其是工業、服務業共同推動。“十五”期間漳州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7.6%,均高于全省的14.1%、泉州的14.4%、福州的14.7%,但由于漳州服務業增長一直乏力,制約著漳州經濟的快速增長(GDP年均增長10.5%,低于廈門15.3%、泉州12.3%、福州11.5%)。2006年服務業增幅回升到11.8%,但僅高于三明、寧德而居全省第7位,依然是漳州經濟快速增長的軟肋。縱觀近年來漳州經濟發展軌跡,可以發現漳州經濟增長主要由第二(尤其是工業)、三產業共同推動的,1992-2006年三次產業對GDP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17.6%、49.4%(工業為46.2%)、33.1%。今后發展也只能靠第二、三產業兩輪同時驅動最后達到由第三產業為主推力。但2006年漳州服務業占GDP的比重只有34.1%,低于全國的39.5%、全省的39.1%,服務業的發展已經滯后于生產發展的需要。三是壯大地方財力的現實要求。2006年漳州地方級財政收入僅為泉州的36.9%,其中營業稅也只占泉州的36.2%。
(2)加快服務業發展是構建小康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推動漳州全面小康社會建設,必須增加農民收入,這就要求盡快有序地將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到非農產業,這對于農業地市的漳州來說相當重要;新農村建設,農村環境的整治,都離不開服務業的發展。2006年漳州城鄉居民恩格爾系數分別為40.3%與46.6%,分別比2000年下降7.5、5.1個百分點;但高于全省的39.3%與45.3%、全國的35.8%與43.0%。
(3)加快服務業發展有利于降低能耗和增加就業。一是改革開放以來漳州服務業吸納了49.1%新增從業人員。而目前漳州農業從業人員比重達48.2%,同時隨著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工業對就業的吸納能力會下降,服務業必將成為新增就業的主渠道。二是要完成“十一五”規劃節能降耗12%的目標,也要依賴服務業比重的大幅提高。2006年漳州單位GDP能耗下降2.1%,沒能完成下降2.4%的目標,究其原因在于工業快速增長(2006年全國規模工業單位能耗是服務業的6倍多)。同時近年來漳州工業投資呈高速增長,必然帶來能源消耗的增加,為此,漳州節能降耗不僅需要從工業等單耗中挖掘潛力,更要依賴服務業比重的大幅提高。
(4)加快服務業發展可助推漳州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在現實條件下,利用優惠政策把投資欲望強烈的社會資金引向發展服務業,這既可擺脫投資困局又能刺激消費需求上升,從而起到培養和帶動消費需求增長的作用,最終是經濟增長在平穩發展中完成投資與消費兩大力量的轉換。這對于消費率遠低于全省、全國的漳州而言尤其重要。
2發揮中心城區強大的內聚力和輻射力是實現漳州服務業跨越式發展的關鍵
(1)中心城區在區域經濟發展中具有“極化效應”與“擴散效應”。中心城區是區域經濟發展的心臟所在。因其特殊的區位、交通、文化等良好條件,對于生產要素集聚、人口集聚、產業集聚和市場發展起著“磁吸”作用。可以對外部區域產生極大的吸引力,即“極化效應”。另一方面,隨著城市的發展壯大,城市對周邊區域輻射半徑也不斷擴大,有力地帶動了周邊經濟社會發展,即“擴散效應”。2006年漳州市區服務業占全市的比重從1985年的17.7%上升到2006年的35.1%,GDP所占比重也由15.5%上升到25.2%。
(2)中心城區是服務業發展的主要載體。服務業已成為城市的重要經濟支柱和服務業發展的主要基地,2006年市區服務業比重達49.0%。城市具有組織城鄉商品流通,向外輻射流通服務的功能;科教文衛體等服務部門聚集在作為科研中心、教育中心、文化中心、醫療中心的城市、城鎮;為社會公共需要服務的部門都以城市、城鎮為基地。2006年市區批發貿易業、科教文衛體及公共服務業增加值分別占全市的37.2%、36.3%、31.3%。
(3)服務業對經濟增長影響力大大增強。長三角、珠三角發展顯示,服務業的差異越來越大,已超過農業和工業,成為發展差異最大的產業。服務業的產出增長對GDP增長的影響遠遠大于農業或工業的影響,且服務業增長速度對GDP增長速度的影響也大于農業和工業。各地區服務業發展水平存在很大的差距,這必然會加大經濟發展差距。
(4)漳州中心城區已進入服務業加速發展期。經濟學研究中普遍認為,人均GDP3000美元是一個重要的發展臨界點。20世紀60年代初,世界主要發達國家人均GDP達到3000美元后,經濟重心開始轉向服務業,產業結構呈現出“工業型經濟”向“服務型經濟”轉型的總趨勢。2006年漳州市區人均GDP達到3946美元,經濟增長進入由工業帶
動逐步轉向由第二產業和服務業共同帶動,服務業將逐步成為推動城市向縱深推進的后續動力。
3中心城區服務業規模小層次低,制約著輻射與帶動作用的發揮
自1985年撤地設市以來,漳州這個閩南中心城市致力于改革與發展,加快中心城市產業發展,經濟總量不斷壯大,城市面貌日新月異,中心城區在推進海峽西岸生態港口城市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使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現代氣息與古城風韻融合,城市經濟的特色彰顯。但由于中心城區規模不大,服務業量小層次低,對全市服務業發展的輻射力與影響力不足。
(1)經濟總量偏小,對縣域帶動作用不夠明顯。2006年市區GDP僅為廈門的15.5%、福州的22.5%、泉州的44.4%、莆田的52.5%,其中服務業增加值分別為四個市區的17.7%、20.0%、53.1%、86.0%;地方財政收入總量僅占廈門的13.1%、福州的18.8%、泉州的48.8%,居第4位,經濟影響力還較小,核心地位不突出。同時第一產業比重明顯高于其他中心城區,而二、三產業發展偏小,第三產業比重持續回落,影響輻射力與帶動力。
(2)現代服務業發展滯后,產業綜合競爭支撐不夠。一是金融保險業規模偏小,支撐力不足。2006年市區金融保險業增加值僅為廈門的5.7%、福州的8.3%、泉州的20.8%,占服務業的比重也低于這些地市。二是房地產業總量不大,帶動力仍不夠。2006年市區房地產業增加值只占廈門的12.5%、福州的15.6%、泉州的44.4%,由于市區地域空間的狹小,公共設施建設受到影響。市區的劇場影劇院、公共圖書館圖書總藏量、公共汽車營運車輛數、客運總量分別居全省各市區的第7、5、8、9位。三是高技術領域進展較慢,推動力不強。市區普通高等學校3所、低于泉州市區的10所。2006年市區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教育、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查業增加值分別為泉州的23.2%、61.2%、87.9%,與福州、廈門更不可比。(3)空間狹小人流量不大,消費拉動作用較為有限。近幾年漳州中心城區在規模擴大和城市框架拉開進展較為緩慢,2006年市區常住人口58.87萬人,僅高于南平居全省第八位,而且城鎮人口擴大的速度大大低于泉州與莆田。空間狹小使得貿易規模不大,2006年市區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僅為泉州的46.8%、廈門的25.1%、福州的14.3%;旅游消費輻射力不夠,接待過夜旅游人數與福州、廈門、泉州、南平較快增長形成鮮明對比。
3做大做強中心城區,推動漳州服務業發展
(1)加快現代服務業發展,不斷提升中心城區競爭力。一是要繼續圍繞建設海峽西岸區域性物流中心的目標,加快現代物流業發展步伐,重點在龍文區培養一批物流園區,整合建設一批功能全、檔次高、輻射廣的大型專業、綜合批發市場。二是積極構建以濱海渡假旅游為龍頭,形成以市區文化商貿旅游為核心,以生態、朝圣旅游為輔助,以特色旅游為重點的漳州旅游產業格局,提升漳州旅游業發展水平。三是進一步提升環境吸引力,加快人才的培育和集聚,要大力引進各類人才尤其是高層次人才和急需緊缺的電子信息、船舶修造、汽車制造等重點產業的人才,為做大做強臨港工業、落實依港興市培育人才,聚集人才,提供智力支持。著力提高服務業比重。
(2)按照“產業做強、規模做大、功能做優、環境做美”的要求,盡快做大建成區規模,推進城市化進程。一是要按照漳州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和定位(閩東南花都,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生態工貿港口城市)做好城市建設,以新區建設為突破口,強化中心區的輻射功能。重點建設與發展市區小城鎮,盡快做大市區建成區規模,建設大漳州。爭取在較短時間內,配合實施新市中心東移的發展戰略,抓住新市行政中心即將東遷的契機,龍文區4個城鎮建成區要嚴格按市區規劃,以自身功能定位,主動成為新市區的有機組成部分。
(3)加快工業產業集聚,重點培育總部經濟,成為實現經濟持續發展的動力引擎。漳州市區目前有產業集群7個(全市13個),但規模小、具有帶動能力的大型名牌企業不多。為此,要大力發展高科技、高附加值、低污染、低能耗的工業,加快產業集群尤其是重化和高新產業的培育、發展、壯大,積極引導城區工業企業向工業集中區集聚。扶持發展總部經濟、研發中心、企業生成和服務中心等,使中心城區成為創新型企業家的沃土、科技型企業的搖籃、先進生產力的孵化器,將其培育成為撬動漳州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發動機”!
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發達國家經濟發展的重心開始向服務業轉移,服務業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以及服務業就業比重日益擴大,全球產業結構呈現向服務經濟轉型的特點。建國以來,我國的服務業發展緩慢,產值比重和就業比重較低。改革開放后,我國的服務業得到快速發展,產值比重和就業比重均得到提高。截至2005年,服務業的產值比重達39.9%,比1978年增長15.7個百分點。2005年就業比重達到31.4%,比1978年增長19.2個百分點。而我國的發達城市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的服務業產值比重和就業比重的增長更為迅速,說明服務業已成為經濟發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我國發達城市服務業的就業現狀
2005年,上海服務業的產值比重達50.5%,比1978年增長31.9個百分點。2005年就業比重達55.6%。新增崗位產業分布呈現“三二一”格局,第三產業創造崗位的比重繼續提高,現代服務業創造崗位的能力上升,部分傳統服務業創造崗位的能力明顯下降,2005年,廣州服務業的產值比重達57.8%,就業比重達46.2%。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125.58億元,增長4.0%;第二產業增加值2081.21億元,增長14.1%;第三產業增加值2908.96億元,增長12.6%。第一、二、三次產業增加值的比例為2.46:40.68:56.86。三次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0.8%、46.6%和52.6%。可見,第三產業對經濟增長和就業的貢獻越來越大。2006年,深圳服務業的產值比重達47.4%,就業比重達42.3%。第一產業完成增加值6.97億元,下降30.50%。第二產業完成增加值3049.53億元,增長16.4%。第三產業完成增加值2757.06億元。增長17.0%。三次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0.4%、52.9%和47.5%。三次產業結構由2001年的0.9:54:45.1變為2006年的0.1:52.5:47.4。
二、北京市服務業就業現狀和發展趨勢
改革開放后,特別是進入20世紀90年代后,北京市服務業發展速度加快,服務業產業結構不斷優化,服務業尤其是現代服務業對經濟發展的引擎作用日益明顯。在吸納就業、帶動經濟增長及提高經濟效益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一)服務業是推動勞動力就業結構轉變的主要動力。北京市服務業比重由1990年的40.6%提高到2005年的66.6%,增加26個百分點。而北京市就業崗位自1990年以來共增加250.9萬個,其中服務業增加了329.9萬個,第一產業減少28.5萬個,第二產業減少50.5萬個,服務業就業比重提高了26個百分點。可見,服務業成為推動北京市勞動力就業結構轉變的主要動力。
(二)服務業是北京市吸納勞動力的主渠道。北京市第一產業就業彈性波動較大,表現出忽高忽低的特點,尤其從2000年開始直到2004年,就業彈性為負,而且下降幅度很大,這說明到2004年北京市第一產業就業已基本達到飽和,不僅不能吸納勞動力,而且表現出向第二產業、服務業轉移勞動力的趨勢。2005年,第一產業的就業彈性小幅上升,這是由北京市汽車制造業等第一產業相關行業迅速發展帶來的。第二產業的就業彈性從1996年到2005年較為平穩,但大多數年份數值為負,僅2001、2002年數值為正,而且2003年大幅度下降,說明第二產業吸納的勞動力不斷減少。服務業就業彈性的特點最為鮮明,1996年至2005年的就業彈性呈上升趨勢,大多數年份的數值較高,而且穩定性較強,表明發展服務業對就業增加不僅具有促進作用,并且明顯大于第一和第二產業,是北京市吸納就業的主要渠道。
(三)服務業的比較勞動生產率不斷上升,對經濟的推動作用越來越大。從比較勞動生產率的變動趨勢看,北京市服務業的比較勞動生產率不斷上升,而第一、二產業的比較勞動生產率不斷下降。1991年北京市服務業比較勞動生產率首次突破1,2001年服務業比較勞動生產率超過第二產業,這表明服務業對經濟的推動作用越來越大。
三、北京市服務業在解決就業上的潛力
服務業作為北京市的重要產業,隨著其占經濟總量比重的不斷上升,將為北京市就業提供很大的增長空間。但北京市服務業內部不同行業就業彈性差異明顯,從對經濟增長和就業增長的貢獻看,現代服務業遠遠超過傳統服務業。轉(一)現代服務業的就業潛力巨大。第一,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產值增長率保持穩定快速增長趨勢,就業增長率也穩定增長并保持高水平。與其他行業相比,這些行業就業彈性具有平穩的增長態勢,彈性值也較高,對北京市服務業的發展和就業增長具有戰略意義。第二,金融業2004年產值增長率為5.4%,2005年為15.1%,就業增長率2004年為22.0%,2005年為7.7%。就業彈性2004年為4.07,2005年為0.5l,就業彈性保持較高水平。這表明金融業在對服務業增長貢獻較大的同時,就業潛力也較高。第三,房地產業產值增長率2004年為15,7%。2005年為2.0%。2004年就業增長率27.1%。2005年就業增長率為2.7%。就業彈性也保持很高的水平,2004年為1.72,2005年為1.35。這表明房地產業對服務業發展和就業的增長具有強勁推動作用。第四,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探業產值增長率保持較高水平,由2004年的6.6%增至2005年的17.9%,就業增長率由2004年的-17.6%增至2005年的6.2%。就業彈性也呈現快速增長趨勢,由2004年的-2.67增至2005年的0.35,就業的絕對人數也較高。與信息傳輸和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相似,該行業對北京市服務業增長和吸納就業具有巨大的促進作用。第五,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與衛生、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業產值增長率保持快速增長勢頭,就業彈性穩定。衛生、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行業就業絕對數量高于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行業,而且就業彈性值相對較高,具有一定的就業增長潛力。第六,文化、體育和娛樂業產值增長率由2004年的5.3%增至2005年的18.6%,就業彈性大幅度增加,2005年高達2.66,說明文化、體育和娛樂業增長潛力和就業潛力很大。第七,教育業產值增長率保持較高水平,就業彈性2004年為0.52,2005年下降為-0.04。公共管理和社會組織行業就業彈性不高,但保持穩定狀態,產值增長迅速,2004產值增長率達30.6%,2005年也保持很高水平,對經濟增長總量貢獻較大。無論從對經濟增長還是從對就業增長的貢獻看,現代服務業對經濟增長和就業的貢獻遠遠超過傳統服務業。現代服務業中的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軟件業、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探業、金融業、房地產業等對北京市經濟增長和就業增加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二)郊區縣的服務業就業具有增長潛力。北京市服務業就業在空間分布上極不平衡,服務業就業人數過分集中于市區。2004年,全市88%的服務業就業崗位集中在市區,其中以海淀區、朝陽區、西城區、東城區最多,占北京市服務業總就業人數的70%,其余18%分布在豐臺、宣武、崇文和石景山區,而十大遠郊區縣的服務業從業人員只占12%。隨著遠郊區縣基礎設施的完善、人口規模的膨脹,服務業中商業、餐飲、居民服務業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會緩解就業壓力。
(三)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等行業就業潛力較大。就業容量相對較大的有以下幾個行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2005年就業人數42.3萬人,交通運輸和倉儲郵政業就業人數33萬人,批發零售業34.3萬人,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探業26萬人,房地產業就業的絕對人數為19.6萬人,金融業的絕對人數也較高。
(四)奧運將帶動北京市服務業就業的增長。與2008年北京奧運會關系密切的體育和會展等文化產業及相關營銷與商務服務業將提供大量的就業崗位。從2004年開始到2008年奧運會開幕期間,奧運將為北京市提供超過180萬個就業崗位。奧運會的舉辦將給北京市的經濟發展帶來重大機遇,將使北京市經濟總量的增長速度平均每年多增加0.8個百分點。而奧運的帶動作用更多集中在服務業上。隨著奧運會的臨近,北京市的服務業比重將進一步提高。
四、我國發達城市服務業的發展對策
在今后一段時間內,經濟發達城市應把發展現代服務業作為促進就業的核心戰略。
(一)重視教育與人才,促進現代服務業就業。與農業和制造業相比,現代服務業是人力資本密集型產業,高水平人力資本的投入是提高現代服務業生產率水平的基本途徑。我國豐富的人才資源將成為發達城市現代服務業發展的最有利因素。
1.整個江蘇的科技中介服務機構還沒有形成體系完整、分工明確的中介服務體系,且缺乏骨干科技中介服務機構,缺少有影響的品牌業務
目前江蘇的科技中介服務機構的業務領域發展和地域之間發展均不平衡,沒有能夠從全省范圍內形成分工明確、上下聯動、左右互動的科技中介服務體系。一方面,各類機構之間的功能交叉重復,某些機構的服務能力過剩。另一方面,企業的需求得不到滿足,服務能力與江蘇高技術產業快速發展的需求不相匹配,如先進制造方面的技術服務和支持、技術轉移等功能還仍由政府操作。另外,目前大多機構對政府有很強的依賴性,缺少生存的競爭壓力,缺乏提升服務能力的動力和主動服務的意識,導致江蘇目前還沒有業務上過硬的具有一定規模的骨干科技中介服務機構,缺少有影響的品牌業務。
2.目前江蘇各類科技中介服務機構自主發展的機制還沒有完全形成
江蘇省的科技中介服務機構大多屬政府出資或撥款的事業單位,其管理體制基本沿用計劃經濟的管理模式。在運行機制上,還沒有形成企業化管理、市場化運作的機制。投資結構比較單一,除了申請上級資助和政府撥款外,缺乏其他社會投入渠道。目前江蘇的各類科技中介服務機構中能夠結合自身業務發展和區域特點,摸索出自主發展的運行機制的還不多。
3.江蘇科技中介服務機構的服務能力有待提高
目前江蘇的科技中介服務機構中低水平的簡單的“牽線”中介方式仍占主導地位,尚不能提供深層次的服務功能,資源整合能力有限,且服務的有效性還不夠強,不能根據科技型中小企業的實際需要提供針對性強的服務,也不能適應科技型中小企業的特點和經濟能力進行合理收費,難以使服務對象滿意和信任。
4.行業的組織和管理規范、行業技術標準有待制定和完善
科技中介服務業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的地位尚不明確,涉及到科技中介服務機構規范、管理的法律、法規基本處于空白,大多數類型的科技中介服務機構的法律地位、經濟地位、管理體制、運行機制等還不明確。且目前江蘇針對科技中介服務業的扶持政策還很少,僅有技術市場“四技”活動稅收減免等少數政策措施。在組織管理上,江蘇科技中介服務行業協會的組建剛起步,行業標準有待研究和解決。
5.江蘇科技中介服務業的國際化程度不高
同高新技術企業相比,科技中介服務機構的對外開放意識和涉外業務開拓明顯落后,咨詢業中介與融資中介雖相對進入較早,但也受到國家某些規定的限制,發展緩慢。江蘇常州的技術轉移中心和蘇州的APEC技術轉移中心近年在科技中介服務機構與國際化業務方面取得一定的進展,但從整個江蘇來看,科技中介服務業的國際化程度還很低。
二、江蘇科技中介服務業的發展現狀
江蘇科技中介服務業的發展現狀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
1.江蘇科技管理部門非常重視發展科技中介服務業
江蘇省科技廳于2003年了《關于加快發展我省科技中介服務機構的意見》,出臺了《江蘇科技創新服務體系建設項目管理辦法》。江蘇省科技廳推動的院省合作項目取得了顯著成效;各市科技管理部門積極舉辦各類技術成果交易活動,有力促進了企業與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合作;在科技中介服務機構建設上的投入也逐年增加,各級科技管理部門還扶持或興辦了一批科技中介服務機構。
2.江蘇科技中介服務體系的架構基本形成
到2003年底,江蘇全省共有生產力促進中心49家,其中國家重點示范生產力促進中心1家,國家級示范生產力中心5家,居全國首位,各省轄市都建立了市級生產力促進中心;各類科技孵化器共28家,其中國家級10家,專業型孵化器2家,國家級孵化器數居全國第一;情報所近70家,建成了覆蓋全省各市縣的科技信息網絡;全省共有技術市場20家。各類科技中介服務機構在資源整合、技術推廣和轉移上正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3.江蘇正積極摸索科技中介服務機構的體制改革,探索市場化運作的模式
從投資機制上,正逐步從開始階段由政府投資創辦為主向政府與民間多元化投資并存邁進。從經營方式上,由原來完全依靠財政撥款的事業費、項目費轉向自收自支為主差額撥款為輔的多種形式。江蘇已有多家科技中介服務機構在社會化和市場化運作方面取得了寶貴的成功經驗。如江蘇省生產力促進中心大型儀器協作服務網絡,一方面,江蘇省的大型儀器設備資源得以整合和充分利用,另一方面,機構本身也從服務中獲得了生存空間。蘇州的滄浪創業服務中心則摸索出了科技孵化器的營利模式。
4.江蘇科技中介服務業已具有了一定的服務能力
經過十幾年的發展,江蘇科技中介服務業已具有了一定的服務能力,2003年參加統計的379家科技中介服務機構的科技中介服務收入達到20954.4萬元,占其總收入的3.37%;從業人員近年來快速增加,相比2002年,參加統計的科技中介服務機構平均擁有從業人員由62.95人增加到148.41人,增長率為135.76%。為了提升科技中介服務機構的服務能力,江蘇科技管理部門非常重視信息網絡平臺和相關數據庫的建設,到2002年底,組織全省數十家研究院所和市、縣科技局分中心,共建成了120多個數據庫和大量Web信息資源,為江蘇科技中介服務業提升服務能力提供了很好的信息支撐。
三、江蘇科技中介服務業發展的內外部環境分析
1.江蘇科技中介服務業發展的外部環境
在江蘇政府越來越重視科技中介服務業發展的情況下,江蘇科技中介服務業發展的外部環境越來越好,主要體現在:
(1)江蘇科技中介服務業的市場需求越來越旺盛
到2003年底,全省累計認定民營科技企業3000多家,高新技術企業2176家,隨著這些企業逐步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對科技中介服務會有越來越多的需求;經濟的全球化和越來越激烈的市場競爭,要求江蘇今后在經濟上必須由投資驅動型向創新驅動型發展,這必然拉動企業的技術需求,科技中介服務的需求也將隨之增加;江蘇有著非常豐富的科技資源,2003年全省共登記各類科技成果1268項,這些成果的轉化和產業化離不開科技中介服務機構的支持,并且隨著科研院所的改革,企業的改制,技術的供需雙方都對科技中介服務提出了更多的需求。另外,江蘇處于沿海地區,近年來改革開放和快速發展的經濟吸引了很多國外的技術向國內轉移,如常州和蘇州技術轉移中心近年來的成功運作,證明了是科技中介服務業新的市場需求。
(2)江蘇科技中介服務業發展的技術設施越來越完善
科技中介服務業的發展需要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需要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基礎設施的支撐。江蘇省近年來加大了對各類基礎設施的投入,不斷改造已有的基礎設施,新建各類新型設施,加強信息化建設,已基本建成覆蓋全省市、縣的科技信息網絡,省情報所已建成多個數據庫可供全省范圍內各類科技中介服務機構共享。
(3)江蘇科技中介服務業發展所需的人力資源越來越豐富,質量越來越高
一方面,江蘇省一直是我國經濟、教育和文化大省,各類知識型服務人才資源豐富。同時由于江蘇省的經濟和文化優勢,吸引了全國各地的知識型服務人才到江蘇從事科技中介服務業。另一方面,江蘇科技中介服務業從業人員數量增加的同時,從業人員的素質正在不斷提高。受過高等教育的科技中介服務從業人員數占總從業人員數的比重越來越高,一大批具有碩士、博士學位的高學歷人才以及各類專家學者都不斷參與科技中介服務業的研究和發展工作。
(4)江蘇國際化程度的不斷提升將加快其科技中介服務業國際化程度的提升我國加入WTO后為科技中介服務業的國際化提供了很好的機遇,特別是江蘇這樣一個外資企業很多,對國際標準化的科技中介服務具有很大的認同度,必將會吸引外資科技中介服務機構的進入,這些都有利于提升江蘇科技中介服務業的國際化程度。
由于我國科技中介服務業是在政府職能改革的過程中逐步發展的,雖然總體來說發展環境是越來越好,但仍存在多方面不利于科技中介服務業發展的因素:科技中介服務機構在社會服務體系中的功能定位和法律地位有待進一步明確,需要在政府的支持和引導下有序發展;與國內其他地區一樣,江蘇科技中介服務業發展所需要的資金投入力度不強,渠道單一,科技中介服務業發展的信息獲取、法律法規和市場等軟環境有待進一步完善。
2.江蘇科技中介服務業發展的內部環境
從江蘇科技中介服務業內部來看,經過這么多年的發展,其自身已形成了一定的優勢:
(1)江蘇科技中介服務業初步形成了省、市、縣比較完整的組織體系,建成了一批具有一定規模和實力的科技中介服務機構
經過多年的發展,江蘇科技中介服務業已經初步發展形成了覆蓋省、市、縣三級的組織體系,形成一批有一定規模的服務機構。如:在江蘇全省范圍內已建成了省、市、縣三級的生產力促進中心,建成國家重點生產力促進中心1家,國家級示范中心5家,2003年全省生產力促進中心服務收入超過1000萬元的有3家;江蘇科技孵化器的發展也已經達到了一定的規模,2003年底各類孵化器的孵化面積達到112.7萬平方米,在孵企業數近2500家。
(2)江蘇科技中介服務的從業人員素質和專業化水平不斷提高
經過近幾年的快速發展,江蘇科技中介服務業已經擁有一批辦事認真、敬崗愛業的科技中介服務人員,這批人員在實踐中專業化的服務水平得到不斷提高。同時,江蘇一些主要科技中介服務機構整合社會人力資源的能力也在不斷加強,如揚州苗木科技信息網就整合了江蘇甚至全國范圍內一些苗木方面的專家,徐州生產力促進中心建立了企業信息化方面的專家庫。
(3)江蘇科技中介服務機構已經形成了一些具有影響和特色的中介服務業務,為廣大客戶提供了一批有價值、能產生比較大社會影響的科技中介服務
江蘇科技中介服務業在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中正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如江蘇的科技孵化器已經成功孵化大批企業,2003年底已累計畢業企業876家,吸引了大批留學回國人員,轉化了一批成果;江蘇各級生產力促進中心在提供綜合服務的同時,不斷結合區域特點開拓一些特色化的服務,如省生產力促進中心的大型儀器協作共用網絡的建設,蘇州生產力促進中心的APEC技術轉移中心,南通生產力促進中心紡織行業信息化服務等,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為江蘇科技中介服務業的進一步快速發展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和促進作用。
雖然江蘇科技中介服務業發展的內部條件越來越好,但是也要清楚地看到,其內部也存在許多不利因素制約著其進一步快速發展。主要體現在:(1)江蘇科技中介服務業中的具體業務還缺乏規范,各類機構的業務功能定位不明確,業務發展和選擇上往往帶有盲目性;(2)江蘇科技中介服務機構的內部運行機制和管理體制尚待建立和完善;(3)江蘇科技中介服務業中缺乏有效的人才培養、考核與激勵機制;(4)江蘇科技中介服務機構在創新方面的投入不夠。
四、江蘇科技中介服務業的發展目標和戰略
目前江蘇科技中介服務業的發展尚處于初級階段,在今后的發展過程中,還會遇到許多困難和挑戰,必將經歷一段較長時期的艱苦奮斗的歷程。為此,需要明確目標,確定有效的發展戰略。
1.江蘇科技中介服務業的發展目標
江蘇科技中介服務業發展的遠期目標:立足服務于科技創新、科技發展,支持區域社會、經濟、科技和人的全面協調發展和江蘇兩個“率先”的實現,基本建成基于先進網絡技術,功能比較完善,基本適應市場經濟要求,滿足社會、經濟發展中中小企業創新服務需求的高效、安全、可信、開放的現代科技創新服務網絡體系。
江蘇科技中介服務業發展的近期目標:建立符合市場經濟發展要求并與科技中介服務業特點相適應的政策法規體系、組織管理模式和運行機制;形成體制合理、機制靈活、競爭有序、誠信經營的良好發展環境;培育一批具有較大業務規模和較強核心競爭力的重點骨干機構,使江蘇科技中介服務業的總體規模再上一個臺階;建成自主流暢、開放的技術轉移平臺和共性技術服務平臺;造就一支具有豐富從業經驗和良好職業道德的高素質的科技中介服務專業人才;基本構成開放協作、綜合配套、高效運行、能基本滿足區域科技創新需求的科技中介服務網絡體系,為創新、創業提供有力支撐。
2.江蘇科技中介服務業的發展戰略
(1)差別化、錯位發展戰略
從政府方面來看,需要從區域創新體系建設長遠的戰略目標出發,分類給予引導和扶持。具體確立科技中介服務業在科技創新體系中的地位,將科技中介服務作為一個產業,構建江蘇科技中介服務的行業體系框架,制定相關的行業政策,明確各類科技中介服務機構的功能,確定各類機構的管理模式,制定出各類科技中介服務業務的規范和標準,協助建設全省范圍內科技中介服務行業的組織管理體系,使各類機構錯位協調發展。
從科技中介服務機構方面來看,隨著江蘇經濟的快速發展,對科技中介服務的需求會越來越多,對服務的要求也會越來越高,應圍繞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特點,充分利用有限的資源,集中自身的人才、技術、硬件等方面優勢,準確分析市場需求,找到突破口,形成自身的特色業務,同時要考慮機構自身的業務與區域內其他機構業務之間的互補性和差別化,從而使各類機構之間錯位發展,相互協作,構成江蘇科技中介服務網絡體系。
(2)品牌戰略
為了使江蘇的科技中介服務機構在科技創新過程中盡快發揮其應有的作用,提升江蘇區域科技創新能力,解決江蘇科技成果多,但轉化率不高的問題,讓更多的企業主動要求科技中介服務。江蘇省政府應從全省范圍內,整合資源,培育出一些骨干科技中介服務機構,形成一批有影響的科技中介服務業務品牌。對科技中介服務機構來說,在綜合區域經濟特征形成特色業務的基礎上,加強從業人員的能力建設,提升服務的專業化水平,使特色化業務盡快為市場所認同,形成自己的品牌。
(3)平臺提升戰略
科技中介服務業是知識密集型行業,其業務的開展需要信息、知識、設備場地等支撐,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知識更新速度越來越快,為使區域創新服務主體真正給企業的創新提供有價值的服務,降低創新的成本,提高創新的效率,必須為科技中介服務業提供其運作所需要的支撐平臺。圍繞創新過程中所需要的公共資源、公共技術,集中全省力量,整合資源,建設一批公共服務平臺,為科技中介服務機構業務的開展提供有力支撐。
(4)人才戰略
1引言
2008年9月15日,隨著擁有158年歷史的美國第三大投行雷曼兄弟轟然倒地,華爾街在短短數日內完成了積淀已久的金融危機的井噴似爆發。這場“盛況空前”的金融危機很快席卷全球,造成了世界范圍內的經濟大蕭條,中國作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也未能幸免。GDP增速下滑、出口額銳減、中小型企業大量倒閉、出現大量農民工返潮和大學生失業問題,這一切嚴重阻礙和影響了我國貫徹科學發展觀,實現經濟的持續平穩發展以及建立和諧安定社會的發展思路。
盡管金融危機給我國的實體經濟造成巨大的損傷,但是我們也應該清楚地認識到: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產業轉移升級,正推動服務外包加快進行。在當前金融危機的影響下,將有更多跨國公司和金融機構將其非核心業務外包給低勞動力成本的國家,以降低成本、增強競爭力,這給我國承接外包業務帶來更多發展機遇。因此,我國企業應當在穩定現有市場的同時,積極主動尋找以服務外包為重點的國際產業轉移新機遇。
2全球服務外包市場潛力巨大
由于服務外包可以大大降低成本、優化產業鏈、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因此近年來全球服務外包發展極其迅猛。據聯合國貿發會議估計,未來幾年全球服務外包市場將以每年30%至40%的速度增長。有資料顯示,2004年和2005年總值已經分別達到3000億美元和5850億美元,2007年全球外包市場總值更是高達1.2萬億美元。
2007年,我國服務貿易為2000多億美元,僅占我國貿易額的10%左右,遠遠低于19%的世界平均水平。以軟件外包出口為例,2007年我國軟件服務外包的出口額首次突破10億美元,而目前全球離岸外包的潛在市場規模已經達到了4650億美元,到2010年,全球離岸外包的潛在市場規模可望增長到6000億美元。由此可以預見我國在服務外包市場上將大有所為。
3發展服務外包市場的經濟與社會效應
3.1促進產業升級
大力發展服務外包業,能夠一定程度上促進我國產業結構的升級。眾所周知,盡管我國近年來產業結構變化較大,但是第二產業仍然占據主體地位,三次產業比例同經濟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很大的差距。據國研網的統計數據,2007年美國第三產業比重高達76.7%。而中國僅為41.1%,這一比例與世界平均水平的69%也差距很遠。同時,第三產業雖然有所發展,但也主要是集中在低端的加工服務,作為現代服務業的服務外包市場在我國第三產業中的比重卻很小。由此可見,積極爭取和承接國際服務外包業務將大大改善我國的產業結構,朝著更加合理和高端的方向發展。
3.2增加就業渠道
就業問題不僅是一個涉及經濟增長的問題,更是一個關乎民生的大事。然而受金融風暴影響我國企業不得以開始紛紛裁員,2008年底大量農民工提前返鄉以及畢業大學生就業難現象成為媒體和社會關注的焦點。中國社會科學院日前的報告稱,2008年受金融危機影響而失業的農民工高達2000萬,中國城鎮失業率已經攀升到9.4%。2009年610萬名大學畢業生中就業困難的比例可能占到1/4。我認為,除了國際市場需求減少的原因外,結構性矛盾突出和就業渠道狹窄是失業增加的重要因素。
服務外包業的發展可以一定程度上解決這個問題。出于勞動力套利的動機,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將其非核心業務發包到勞動力廉價的發展中國家,據麥肯錫的分析,全球范圍內49%的軟件工程、44%的信息技術服務、25%的金融業、19%的保險業以及13%的制藥業崗位都可以轉移到低工資國家。一項研究表明,美國潛在的服務外包將給承接服務的國家創造高達1400萬個就業崗位,僅在金融服務業,服務外包就給東道國帶來了200萬個就業機會。
3.3有效擴大內需
一方面,正如上所分析的,服務外包業的發展可以增加就業,尤其是大學畢業生群體的就業渠道,而這群人是我國當局不可忽視的一塊消費群體。
另一方面,服務外包業也存在很多關聯產業,如該行業通常會大量使用計算機和網絡平臺,從而促進通訊信息產品的消費;該行業還會租用甚至買下大量高檔寫字樓,從而促進當地房地產業的發展。
3.4緩解能源壓力
盡管總體上看我國是一個能源大國,但是人均能源可采儲量則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其次我國能源技術依然落后,能源效率明顯偏低。
因此,作為我國目前支柱產業的工業,雖然發展迅猛,但基本上是以能源的過度消耗為代價的。在目前全球能源緊張,諸多能源如石油、天然氣、鐵礦石等價格飛漲的大背景下,如果我們仍然不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不著手產業升級,那么可以預見經濟增長將不可持續。而服務外包業,作為知識密集型服務產業,可稱得上是微耗能產業。因此,服務外包業的發展不僅能給我國帶來新的經濟增長點而且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我國經濟發展所面臨的能源瓶頸。
3.5減少環境污染
伴隨著我國工業化進程,環境污染也日益嚴重。水質污染、空氣污染、土地污染、噪音污染以及生態的破壞,已經愈來愈成為阻礙我國可持續發展的因素之一。因此,尋找和發展低污染、高附加值的產業一直成為我國當局努力的方向。而服務外包業務作為高端服務產業,其涉及的服務性工作(主要包括信息技術外包ITO和業務流程外包BPO)完全可以通過計算機操作完成,并采用現代通信手段進行交付,是一項徹徹底底的“清潔產業”。
4我國發展服務外包業的優勢與制約因素
雖然我國服務外包業起步較晚,目前規模很小,但是從我國的整體條件來看,具有其他發展中國家不可比擬的優勢。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勞動力正在迅速成熟,為發展服務外包奠定了良好的技術基礎,同時我國勞動力具有誘人的“價格優勢”。據統計,目前我國IT行業大約有75萬的各種中高級技術人才,40萬的軟件工程師。此外,每年又大約有4~5萬科學和工程方面的畢業生加入這支隊伍。同時,國內工程師平均每人月工資水平約500美元左右,而印度為700美元左右,美國則高達4000美元。美國《商業周刊》指出,中國的低成本富有才干的軟件技術人才是開展IT服務外包的一大優勢。
(2)服務外包的投資環境良好,吸引外商直接投資的能力明顯增強。我國經濟經過20多年的飛速發展,已經形成門類齊全的工業和服務體系,投資環境特別是軟環境(包括政府產業政策以及法律制度等)不斷改善,使我國企業具有大規模承接服務外包的客觀環境。
(3)依托制造業優勢,服務外包內外需求旺盛。我國已成為全球制造中心,被稱為“世界工廠”。事實上,惟有制造業的發達,制造企業才有可能將服務外包出去,才能產生對服務外包的需求。而我國的制造業基礎雄厚,我國在大力吸引國際服務外包的同時,更可以利用自身的制造業優勢積極發展我國本土制造企業的服務外包。較強的本地制造業實力成為我國發展服務外包的有力支撐。可見,我國自身經濟的迅速發展,對于服務外包的需求是“域內外包”的內需和“離岸外包”的外需雙重疊加。
(4)另外,我國社會政治穩定,宏觀經濟持續平穩增長、良好的基礎設施(鐵路、公路交通以及通訊、信息和網絡發展水平都遠遠高于其他發展中國家)等都為承接國際服務外包提供了有利條件。盡管如此,我國發展服務外包業仍然存在不少制約因素。首先,我國服務外包型企業競爭力不足。與印度、愛爾蘭等承接服務外包的強勢國家相比,我國服務外包企業普遍規模小,國際化經驗不足。其次,我國員工英語溝通能力較差,不能和歐美發包方進行及時有效的溝通。再次,我國相關法律體系還有待健全,這主要表現在知識產權保護力度不夠(全國僅北京和上海兩座城市有知識產權法庭),而這正是發包方所十分看重的軟環境。另外,我國外包企業對西方商業慣例及文化的不熟悉、不適應等都嚴重制約著我國服務外包的發展。最后,受到金融危機的沖擊,貿易保護主義重新抬頭,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國服務外包業的發展速度。
5政策建議
在這方面,國內很多專家學者已經提出不少好的對策和建議如:政府制定優惠的稅收政策;構建有利于服務外包企業發展的金融環境,建立起產業風險投資機制,鼓勵對服務外包產業的風險投資。我認為以下幾點格外值得當局重視:(1)加大力度保護知識產權,完善知識產權立法。構建誠信的商業環境是承接國際服務外包的重要因素。信息安全已成為服務外包轉移方選擇承接方的一個重要標準。我國應加大對軟件盜版等侵害知識產權行為的打擊力度,引導企業誠實守信,嚴格履行合同,保守客戶商業機密,遵守國際上的信息保密規則,建立有效的數據安全機制來規范金融服務領域的商業秩序;(2)加強語言、IT、金融等相關領域的國際化人才培養。服務外包業不同于一般服務業,是知識密集型產業,其從業人員需要較高綜合素質。國際服務外包的主要接包國印度、菲律賓、捷克的經驗表明,合理的人才結構是服務外包發展的關鍵之一。為了大力開拓美國外包市場,菲律賓教育體系采用美國模式,在政治、經濟、文化、法律、社會體制等方面都與美國相通,并分派專業人員到美國接受培訓。這使得菲律賓擁有一批精通英語、熟悉美國客戶要求的專業人員。而這方面人才匱乏正是我國外包行業發展的主要障礙之一。因此,需要“兩結合”:學校教育與社會培訓的相結合,英語水平與專業技能的相結合。(3)充分重視國內服務外包市場的開拓。從此次金融危機的沖擊中,我們不難看出,但凡過分外向型企業均受到嚴重打擊。服務外包市場也同樣如此,盡管歐美、日本等海外服務外包市場規模龐大,但同時也是不穩定的。一方面,發包國具有“游動性”,他們隨時都可能將辦公室遷移到勞動力成本更低、服務效率更高的國家;另一方面,海外市場極易受到諸如金融危機、戰爭、天災等不確定因素的影響。因此,政府應鼓勵本土企業將自己非核心業務進行外包,加大其在我國服務外包業中的比重。這樣不僅可以穩定我國服務外包市場的規模而且也將提升本土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從而優化我國的產業結構。(4)政府加大對全國外包示范城市的宣傳力度,提高其知名度。進一步完善這些城市的軟硬件設施,并通過產業政策的引導,積極爭取國內外投資。
參考文獻
(一)征信體系分為公共征信與私人征信兩種模式
公共征信與私營征信是以經營征信業務的主體來劃分的兩種征信經營管理模式。公共征信是指由政府出資建立的信用信息系統。主要特點包括:一是覆蓋面較廣;二是由中央銀行或金融監管部門作為系統的管理者;三是實際運作大多為非營利性;四是信用信息主要來源于金融機構,服務對象也主要限于金融機構。公共征信模式以歐洲大陸多數國家為代表,在一些國家只有公共征信,而沒有私營征信。西歐國家的社會信用體系主要是為了防范金融信貸領域的違約風險,西歐國家的中央銀行在社會信用體系中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社會信用體系采用以中央銀行建立公共信貸登記系統為主體的政府主導型模式。公共征信由于數據庫高度集中,有利于保護金融系統的信息安全,也能在較大程度上保護個人隱私;數據庫覆蓋面較廣,既能為金融機構信貸決策提供服務,也能為金融監管和貨幣政策提供服務。
歐洲征信系統是由私營征信局和公共信用信息登記系統組成的。私營征信局一般從事個人征信業務,公共信用信息登記系統屬于中央銀行管理,主要收集銀行信貸信息。但具體到每個國家征信機構設置又有所不同。例如,英國的征信機構是私人部門所有,德國和意大利既有國有的公共征信系統又有民營征信系統。由于這兩個系統之間存在一定的業務競爭關系,歐洲征信體制采取了一些制度調節機制,貸款信息匯報起點等。此外,歐洲征信模式最初是由政府推動的,公私征信系統都離不開中央銀行的金融信用信息,造成歐洲征信系統呈現了另一特點,即企業征信與個人征信制度結合緊密。美國征信業的主要特點是以市場為主導。征信機構基本都是市場運作的企業。
(二)企業與個人信用數據來源與保護適用不同規則
個人信用記錄涵蓋內容廣泛。在美國,每個企業、居民都有一個社會保障號碼(SocialSecu-rityNumber),其中包括姓名、出生日期、電話和住址等個人信息。個人信用檔案一般包括兩方面:一是借款人向銀行申請借款時提交的貸款申請表,包括貸款歷史、居住、收入、婚姻等方面的信息;二是信用管理的專門機構提供的與借款人信用歷史有關的資料,包括未償還的債務、信用卡透支情況,在其他金融機構的貸款記錄等,而且都有各自的評分標準。通過對消費者住房情況、居住年限、職務、工作時間、銀行開戶情況、信用透支賬戶數目、信用額度利用率等指標對消費者進行評分。不良信用記錄會保存5-10年,有不良記錄的人將很難再取得工商注冊、銀行貸款和信用卡服務。在英國,個人資信評估有三方面指標:穩定性(是否擁有住房、工作時間長短);態度(知識和技能,是否愿意留在收入穩定的工作崗位)和安全性(個人預算、個人資產負債情況)。
企業信用記錄來源于企業內外部。在國外,對企業的資信調查通常采用實地考察、查閱信用報告和財務報表等形式。企業資信調查公司的數據信息來源渠道主要有:公開的電話號碼簿、政府免費提供的工商、法院訴訟信息、上市公司信息、客戶企業主動提供的信息以及互聯網信息。目前,企業征信機構可以在15個工作日內完成對世界200個國家和地區有限責任企業的資信調查。
由于信用記錄保存時間長,影響面廣,一旦發生不良的信用紀錄,對個人的工作生活,對企業的經營都會產生消極影響,所以,發達國家的個人和企業都十分重視信用紀錄。出于保護個人隱私的目的,對于消費者個人信用數據的傳播,法律制定了限制條款。一般情況下,美國三大信用局主要通過以下渠道免費獲取消費者的信息:一是銀行、信用卡公司、公用事業部門、零售商提供的消費者付款記錄的最新信息;二是雇主提供的消費者職業或崗位變化情況;三是政府公開的政務信息。在美國,信用局收集消費者個人信用信息不需要經過被記錄者同意,大多數授信機構也會將消費者的不良記錄主動提供給信用局,使失信消費者的信用記錄增加負面信息。美國法律對于取得企業資信調查報告沒有任何限制,有商業合同、委托書等文件,就可以購買其他公司的信用報告。在英國,企業財務報表數據都是公開的,根據《公司法》規定,上市公司的財務報表必須在本財政年度結束后的10個月內公開,以方便社會各界對該企業的信用和償債能力進行確認。
(三)信用評估機構針對機構與個人定位不同
美國目前從事信用服務的企業主要分為消費者信用評估機構和機構信用評估機構兩大類。
美國的個人信用調查及資料的搜集工作既可以由銀行進行,也可以由專門的資信調查機構來做。后者是美國信用調查的主要形式。在美國的資信調查機構是信用局或叫消費信用報告機構,都是專業化的公司。信用局是向需求者提供消費者個人信用調查報告的供應商。信用局的基本工作是收集消費者個人的信用記錄,合法地制作消費者個人信用調查報告,并向法律規定的合格使用者有償傳播信用報告。信用局按其經營的區域和規模可分為地方性信用局(也稱信用事務所)和全國性信用局。其中全國性消費信用局主要有三個,即美國投資者控股的全聯公司(TransU-nion)、艾貴發公司(Equifax)和英國投資者控股的益百利公司(Ex—perian)。這三大消費者信用局對消費者個人信用信息進行收集、加工、評分并銷售信用報告,其信息數據庫幾乎涵蓋美國所有成年人,每個人的信用關系平均有8-12個,每份個人信用資料兩三天更新一次。這三家機構的運作方式和服務領域有所不同。其中,益百利公司專門向具有一定規模和聲望的客戶提供征信服務,其信息來源主要由與其簽訂協議的各個會員(即客戶)提供,每個會員一般每月將與自己打交道的消費者的各種信息提供給益百利公司;全聯公司的業務主要是建立有關消費者信用狀況的信息網絡。全聯公司與其擁有的信用事務所和簽署協議的地方性信用事務所一起組成覆蓋全美的消費者信用信息網絡。艾貴發公司與上述兩個公司具有不同的特點,該公司是以專項調查的方式為客戶提供服務。當客戶要求了解某一消費者的信用狀況時,該公司將派專人辦理。地方性信用局主要為合伙制或個人所有,其服務對象為本地區的各類客戶,包括銀行及非銀行金融機構、零售商、各種服務提供者以及其他需要了解消費者信用的企業和機構。目前,美國的地方性信用局有1000多家。負責對個人信用資料進行搜集、加工整理、量化分析和售后服務,這些地方信用機構絕大多數都隸屬于三大征信局,其數據系統覆蓋全美,有1.7億人的信用記錄。隨著個人信用征信業務的發展,各地方性信用局又成立了自己的行業組織——聯合信用事務所(AssociatedCreditBureaus)。聯合信用事務所的主要業務是為其成員相互交換不同地區消費者的信用資料提供服務,并且制定信用報告的標準。
對國家、企業和機構等進行信用評估的機構可分為兩類:一是資本市場上的信用評估機構,即對國家、銀行、證券公司、基金、債券及上市大企業的信用進行評級的公司;二是對中小企業資信進行評級的機構。目前美國從事資本市場信用評級的公司主要有三家,即穆迪、標準普爾和菲奇公司。這三家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信用評級公司,據國際清算銀行的報告顯示,世界上所有參加信用評級的銀行和公司中,穆迪的業務涵蓋了80%的銀行和78%的公司,標準普爾涵蓋37%的銀行和66%的公司。菲奇公司則涵蓋27%的銀行和8%的公司。鄧白氏集團公司已發展成為美國乃至世界上最大的全球性征信機構,它也是目前美國唯一的中小企業評級公司,在美國市場占主導地位。
此外,除了專門的信用評估機構,銀行和金融機構也會對企業和個人客戶進行內部評級。成功案例有美國的花旗銀行、大通摩根銀行、美國銀行、美林證券、高盛投資銀行等。大企業中較為成功的有IBM、福特汽車公司、通用電氣、AT&T等。
日本最早的企業征信公司為商業興信所,成立于1892年,有會員31家,年調查件數為1200件,主要面向銀行提供資信調查。在日本,消費者信用評估有銀行的“全國銀行個人信用信息中心”系統,郵購系統的“CIC”以及消費金融系統的“全國信用信息聯合會”三家機構。信用信息機構的信息主要是通過會員提供,要求會員提供客戶的借款情況、賬戶和信用卡的使用等情況。對借款情況要特別注明貸款的執行、還款情況、是否提前還款、拖欠債務、呆賬、倒閉等,如遇情況發生變化時要及時更改。這三家信息機構實行信息共享,相互交流信息。信用局每年要出具5億份信用報告,這對于信用支付起到了快速、簡化和安全保障的作用。目前,日本征信市場已發展到相當規模,征信行業呈現出集中壟斷性,帝國數據銀行和東京商工兩家占據了60-70%的市場份額。
(四)建立信用數據登記系統推動企業利用信用數據
國外的應收賬款登記系統發展較早。在英國,企業簽訂合同前,有權了解借款人曾咨詢過的信貸咨詢機構的名稱和地址,提交書面申請并支付1英鎊的費用后可以要求信貸咨詢機構提供有關檔案的副本,而且在必要的情況下有權采取措施,補充或更正檔案的副本。1901年,美國國際金融、信用及商業協會(FCIB)針對國際貿易提供信用信息交換,屬于非營利性的組織。
香港也有商業信貸資料庫,商業信貸資料庫專門收集中小企業(年營業額不超過5000萬港元)的信貸資料,如中小企業獲得貸款機構提供的信貸安排的宗數、有關的信貸額度及拖欠還款的資料,并讓認可機構查閱。有關公司的資產或公司持有人的個人財富等資料不屬于收集范圍。貸款機構只會在批出、檢討或續批中小企業信貸時才可使用上述資料。截至2008年9月底,資料庫已擁有3萬多個賬戶,已有約72%的中小企業客戶同意貸款機構將其相關資料錄入資料庫。資料庫內資料的儲存、交換及運作由鄧白氏(香港)委任的香港銀行同業結算所負責,由金管局監管。資料除了可提供給貸款機構作信貸決策參考外,中小企業客戶也可取得自己的信貸資料以作查證及核實。商業信貸資料庫的成立對香港銀行業界、中小企業及香港整體經濟發展都將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對銀行來說,可以提高銀行的信貸風險管理,減少銀行呆壞賬撥備,同時也可摒棄過去偏重抵押、質押品的信貸模式,讓銀行可以更靈活、有效地提供貸款。對中小企業來說,可強化企業與銀行的議息能力,避免優質企業支付高息以補貼不良企業壞賬的情況,提高優質企業融資能力。
(五)商賬追收機構依法追收到期債務
在發達國家,威脅客戶信用是僅次于法律訴訟的追賬武器。對一個企業來說,如果有追賬行為發生,就意味著其失信行為將被記錄到信用公司的信用數據庫內,全世界的信用機構、企業和個人都可以方便查詢。這種方式最大限度地壓縮了欠賬企業的發展空間。
商賬追收行業是為債權方提供應收賬款回收服務,追收的手段主要是電話催收、依法交涉、威脅客戶信用、法律訴訟等。商賬追收服務機構的營業收入主要來自對被追回賬款的提成,而且一般不追回欠款決不收費。只要委托專業追賬公司追賬,被追回的賬款會先收到追賬公司的賬戶上,然后再由追賬公司將賬款轉給其委托人。
收費標準一般是按照逾期賬款的賬齡收取不同比例的費用。對于海外追賬,從事商賬追收的信用機構通常會預收300至500美元委托費,目的是為委托人墊付國際通訊、證據郵寄和應收賬款診斷費用。如果追賬成功,委托費將從收費提成中扣除。
在美國,成立商賬追收公司需要向政府注冊部門交納抵押金。據美國收賬者協會統計,美國共有6000多家追賬公司,每年接手數百萬件追賬請求,受托追討的海外欠款最高達上百億美元。其中,ABC公司是美國最具威望的國際商業信用風險管理及國際商賬追收服務機構。下設專業從事國際商賬追收服務的美國追帳局(AmericaBureauofCollec—tions)和專業從事商業信用審核、貿易風險評估和企業應收賬整體管理服務的AmegaGroup。其全球的商賬追收服務始于1960年,業務擴展到全球140多個國家。企業可以通過數據庫查詢來了解買家公司是否曾被ABC記錄過債務方面的負面信息,這種查詢迅速、簡便,相比專門的資信調查費用低廉,對貿易額比較小或暫時不需要進行詳細背景信息調查的企業來說,是一種最基本和迅捷的方式。需要注意的是只有注冊付費會員企業才能查詢,付費會員企業可享有每年免費查詢50次的優惠。
在德國也有專業的商賬追收公司,據德國收賬者協會統計,2005年德國收賬公司一共接手了100多萬件追賬業務,總金額達到幾十億歐元。另外,德國政府建立了海外企業信用預警機制,每年都會一份海外企業的“信用黑名單”,以此來提醒外貿企業。對于貨款已經被拖欠的企業,德國政府會提供援助。
國際著名信用保險公司裕利安宜、安卓和科法斯也都有商賬追收的業務。當所承保的損失事件發生時,裕利安宜主要通過集團的國際網絡,根據不同國家、貿易行業和遲付原因,采取最適當的商賬追收措施。
二、我國信用服務業促進政策體系設計
參考國際測算標準,人均GDP達到2000美元后,國家將進入信用經濟時代。2008年,中國人均GDP超過了3000美元,這標志著中國已經進入信用經濟時代。我國應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發展和完善適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特點的信用服務業促進體系。
(一)培育信用交易市場需求
國外信用服務業的發展得益于政府為信用產品應用創造的巨大市場需求,利用多種手段引導更多的交易者參加信用評級或利用評級結果,使市場對信用產品的需求越來越旺盛。例如,許多公司要依靠評級機構所作的信用等級來確立在金融市場上作為借款人或擔保人的可信度,許多消費者要依靠自己的信用等級獲得消費信貸。目前中國信用產品的市場需求十分有限。除了對發行企業債券有評級要求外,我國使用信用產品的領域很小。因此,政府要通過法規和政策來積極引導企業對信用服務的需求。一方面以政府立法、行業組織行規來引導全社會對信用產品的需求,增強各類社會主體的信用意識,使信用產品的運用成為經濟社會活動中必不可少的環節,政府有關機構在辦理工商注冊、行政審批、資質認定、質量監督等事項中,要按規定查詢企業信用報告。另一方面鼓勵信用服務機構開發適銷對路的信用產品。
(二)完善信用服務行業管理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的主要角色是規則的提供者和監管方。由于信用活動的廣泛性和復雜性,決定了信用立法是一個龐大、復雜的系統工程,信用法律體系不可能一蹴而就。在美國和歐洲信用法律建設的進程中,都是先在市場流通和金融領域制訂一些級別較低的信用規章,然后在執行過程中不斷修改,最終成為比較完善的法律,融入國家信用體系法律框架。鑒于我國的信用發展現狀及信用需求的迫切需要,可以根據商業信用交易的特點與需求,先行制訂和頒布程序法律級別較低的信用管理規章,如《信用信息公開條例》、《企業信用信息管理辦法》、《建立企業信用管理制度指導意見》、《不良信用信息披露辦法》和《商賬追收試點管理辦法》等,以解決當前市場流通領域信用管理法律空白的緊迫之需,為下一步建立更高層次的信用法規提供經驗、奠定基礎。
在信用體系發展的初期,需要政府的推動和規范;而在信用體系發展的后期,則應主要依靠行業自律。正如“證監會”、“保監會”是國家用來監督和保證銀行業和保險業健康發展一樣,信用服務行業也需要建立相關的監督執法機構。目前國家對信用服務行業并沒有明確的主管部門,應根據商業信用交易發展的特點,分別設立銀行信用管理部門和非銀行信用管理部門,并對各自的管理職能進行明確分工。在市場、法制環境相對成熟后,應考慮由行業協會發揮自律作用,強化會員的守信和維權意識,引導征信企業健全信用管理制度;制訂各行業的信用發展規劃,創造條件建立行業信用信息數據庫,并開展行業內的聯合征信活動;提出有關的立法建議;建立行業內的失信懲戒機制,合法地對嚴重失信者予以懲罰,改善行業內的信用秩序。
(三)推動現有征信系統開放
各國經驗表明,在一個國家內有兩家或以上的信用局,會通過競爭降低信用報告的成本,提高信用報告的質量,同時會提供更多符合使用者需要的信息增值產品。雖然我國已經建立了三級征信體系,但是由于信用數據一般僅限于征信部門內部使用,信用數據的價值沒有得到充分發揮。征信體系條塊分割,信息數據交換困難。借鑒美國征信數據的開放式管理,建議我國對于征信數據管理機構在體制上改為事業單位或企業,在數據征集和使用方面,應鼓勵其市場化運作,促進其數據庫開放、共享和使用。支持民營征信企業,建立市場化的私營信用征信系統,促進信用信息整合和共享,穩步推進我國征信體系建設。
目前我國開展商賬追收的企業很多,但是通過合法手段追收,并取得較好追收效果的較少。要依法規范組建行業性、區域性和權威性的商賬追收機構和保理機構,改變過去游擊式、地下式的做法。此外,還要鼓勵應收賬款保理業務的發展。保理公司通過一系列管理措施監控賬款,對銷售的貨物和客戶實時監控,保證貨物和銷售程序的安全。在賬款過期后,要按照程序不斷施加壓力,保障賬款按時回收。一旦賬款逾期,立刻分階段加緊追收。
科技服務業作為現代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推動力量,在國民經濟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近年來,國家和社會對科技服務業發展的關注與支持逐漸提高。隨著現代服務業的快速發展,中小城市紛紛加快了科技服務業發展步伐。
一、中小城市科技服務業發展現狀
隨著服務業經濟規模的持續擴大,中小城市科技服務業也呈現出強勁發展勢頭。中小城市科技服務業雖已具備了一定的規模和服務能力,總體來看,中小城市科技服務業還處于初步成長階段。1.發展速度加快,規模持續擴大。目前,中小城市科技服務業主要由科技服務載體,科技服務中介機構、研發機構、專業檢測機構等組成,包括孵化器、工程中心、綜合服務機構、各類平臺、科技金融服務公司、知識產權服務機構等。隨著服務業的快速發展,中小城市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發展速度不斷加快,對地方經濟貢獻率日益加大。2.服務載體不斷加強,空間布局日趨擴大。以生產力促進中心為骨干的綜合科技服務機構、科技風險投資公司,知識產權服務機構、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機構不斷聚焦,大學科技園、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科技孵化器服務能力日益增強,已成為推動服務業發展的生力軍。科技企業孵化器、眾創空間發展迅速,實現了市縣區的全覆蓋。3.服務能力不足,區域差異較大。中小城市科技服務機構有針對性地為產業集群提供了研究開發、技術轉移、科技咨詢、知識產權和科技金融等科技服務,但全方位的科技服務仍然不到位。從市場規模和完善度看,區域差異較大,發達地區在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發展迅猛,出現了線上線下相結合的集成化服務模式,個別區域發展仍然比較落后。
二、面臨的問題和挑戰
當前,我國大多數中小城市科技服務業普遍面臨著諸多瓶頸制約和現實難題,主要表現在:1.總量偏小,服務體系不完善。科技服務機構數量不足,科技服務業總體規模偏小,在產品檢測、科技評估、科技成果轉化、高新技術企業孵化、技術交易、高層次人才培訓等專業領域,只有少數以政府為投資主體的機構,法律咨詢、知識產權服務、審計、風險投資等業務機構較少。區域性信息網絡尚未形成,公共信息資源共享不足。2.內容單一,服務程度較低。科技服務業中的政府背景比重較高,民營科技服務機構相對較少,科技服務業發展活力不足、動力不夠。科技服務內容相對比較單一,綜合性、高層次幫助企業解決科技創新的科技服務機構相對匱乏。3.管理體系不健全,發展環境有待改善。機構和從業人員的準入、淘汰機制尚未建立,缺少行業機構評估機制和約束機制,不同機構的服務水平、服務方式、服務能力、服務信用參差不齊。科技服務機構自律組織、自律機制發展相對滯后。
論文關鍵詞:服務外包,戰略
有關數據表明:20世紀90年代以來,全球FDI總額的一半以上流向了服務業,每年FDI新增流量中服務業約占2/3,2005年服務業在全球FDI總存量中占60%,與此同時,制造業所占比例從1990年的41%下降到2005年的30%;目前,全球1,000強企業中有95%制訂了服務外包戰略。可見,國際產業轉移的重點正由制造業轉向服務業,全球服務外包市場將不斷擴大,服務外包將成為經濟全球化的重要標志和全球新一輪國際產業轉移的重點。伴隨著制造業的國際轉移,很多為制造業服務的一些服務業價值鏈也跟著轉移。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度不斷加深,制造業國際轉移的規模越來越大,對服務業的轉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為了滿足制造業的要求以及提升服務業本身的國際競爭力,服務業價值鏈也開始走向了大規模的轉移,走向了專業化的道路,開始在全球范圍內配置資源。
在這樣的國際背景下,任何一個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要想融入全球化,分享國際分工的好處,就必須以積極的姿態迎接服務業國際轉移和發展服務外包。對于中國來說,中國要以比承接制造業外包更加積極、快速、堅決的態度來承接服務外包,進而抓住經濟發展的新機遇。各級政府和其他社會各界要特別重視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制定國家級發展戰略
服務業是新一輪國際產業轉移的重點,我國如果要想抓住新一輪國際產業轉移的機遇,大力發展服務外包,就必須借鑒我國承接制造業外包的成功經驗,從國家層面上制定發展服務外包的戰略。從我國承接制造業外包的歷程來看,1978年我國明確把對外開放作為基本的國策,1992年進一步明確加快對外開放的步伐,每一次外貿政策和外資政策的變遷都是圍繞加快對外開放、大力發展加工貿易、積極利用外資、承接國際制造業轉移等目標展開的。總的來看,國家層面制定的各種戰略政策是我國承接制造業外包取得巨大成功的基本保障。因此,我國也應該根據對服務業轉移的趨勢進行深入研究,結合中國經濟發展的現狀、基本國情以及比較優勢,盡快制定國家層面的發展服務外包的戰略,有重點、有選擇地承接服務外包業務。根據我國改革開放的經驗,發展服務外包不能遍地開花,應該有選擇地把部分省市培育成承接服務外包的重點地區,不同的省市發展不同的業務,使不同的省市成為我國各類服務外包的集聚地,這樣就可以從源頭上避免地區問的無序競爭,提高我國在國際上的整體競爭力。
2、大力發展服務業
服務貿易發展滯后是影響我國服務外包發展的因素之一,而服務貿易的發展滯后又是由于我國服務業發展水平的滯后。從中國服務業發展的現實來看,1991服務業產出占GDP的比重為33%,2007年所占比重增加到39%,16年僅增加了6個百分點,發展速度較慢且明顯低于同等發展水平的國家。所以說,我國要想發展服務外包,就必須發展服務業,服務業是承接服務外包的產業基礎。另外,服務業發展比較滯后,效率比較低下,成為制約我國未來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有關對跨國公司在華投資企業進行的一項調研表明:服務業發展滯后已成為影響制造業競爭力的重要因素,特別是分銷、物流、融資和其他生產業發展明顯滯后,成為影響其在中國投資企業競爭力最主要的原因之一。這也要求我國盡快發展服務業。
3、制定戰略性承接策略
(1)承接方式戰略。我國承接服務外包的經驗比較缺乏,起步比較晚,因此,在服務外包市場上,我國在承接戰略上就要有策略性,如同制造業外包一樣,服務外包一級承包商在獲得一級發包商提供的發包合同后,可能把有關業務進一步分解并向下一級廠商發包,形成二級甚至更多層次的外包關系。因此,中國內資企業可以選擇從二級或三級承包商做起,這樣比較容易以較快的速度融入外包市場。少部分實力比較雄厚、國際競爭力比較強的企業也應該主動地與一級發包商接洽,直接以較高的起點融入國際市場。
(2)承接國別戰略。目前,在開拓歐美外包市場的進程中,我國企業存在著一定的弱勢,例如,既懂專業技術又精通外語的綜合性人才較少,缺乏完善的銷售渠道和營銷網絡,美歐的市場已經被印度、菲律賓、愛爾蘭和捷克所占領,競爭十分激烈。因此,在承包國的選擇上,我國應該以開拓亞太地區市場為主,充分發揮與日本、韓國、臺灣以及鄰近的其他新型工業化經濟體在地理上鄰近、文化上相通、經濟上頻繁往來以及中國有200萬會講日語和韓語的語言人才的優勢,積極承接這些國家和地區的服務外包業務。另外,還可以和印度互相外包,充分發揮各自在服務外包方面的優勢,在和印度的合作過程中學習印度的先進經驗,推動中國承接服務外包的業務發展。
4、大力培育本土品牌
與制造業相比,服務業外包更重視質量,因此,發包商在進行發包時,更重視承接企業、行業或國家的品牌因素。例如,馬來西亞共享服務和外包產業的蓬勃發展就是得益于多媒體超級走廊品牌。由于這個獨一無二的走廊,馬來西亞繼續吸引著世界主要的信息及通信技術企業將其業務落地在多媒體超級走廊,從事研究、開發新產品、新技術,并以此作為出口基地。目前,入住的跨國公司、外商獨資和馬來西亞的國內企業已達900多家。中國承接服務外包的優勢因素極為明顯,但是,中國的最大問題在于缺乏服務外包的品牌企業。中國企業沒有品牌效應,這種現狀讓中國企業在與國際同行競爭時處于不利的地位,嚴重影響了我國承接服務外包的速度和數量。因此,我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應該聯合起來,承擔起扶持和培育本土外包品牌企業和產業的重任。
5、完善知識產權環境
與制造業外包相比,服務業外包對知識產權具有較大的依賴性,因此,歐美發包商在選擇承包商時,對于東道國的管理水平、商務和法律的國際規范有著很高的要求,歐美商家對知識產權保護問題尤其關注。因此,我國應該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為大規模承接服務外包營造良好的環境。從現實來看,發包商主要關心知識產權法律環境和信息安全、企業知識產權的管理、知識產權中介服務支持等問題,因此,在企業層面上,我國企業應尊重國外的知識產權,知法、守法,在政府層面上,要加強對知識產權的宣傳,加大對違反知識產權的懲罰力度,加快發展外包產業發展所需的知識產權高端中介服務,推行外包企業知識產權管理標準認證,為服務外包產業發展創造良好的知識產權環境。
服務貿易是將一個國家所具有的服務品生產能力轉變為可貿易的“無形商品”或“無形資產”,轉變為貿易的價值形態,以獲得增值價值的貿易形式,是占用較少資源實現更多財富的貿易途徑。當前,世界經濟正在向服務型經濟轉型,大力發展服務貿易,可促進對外貿易增長方式的轉變,從而推動我國從貿易大國向貿易強國的邁進步伐。
一、我國服務貿易的發展現狀
伴隨著三十年改革開放,我國的服務貿易保持了迅速發展勢頭,規模不斷擴大,國際地位也得到了提升。事實上,我國的自然資源和初級勞動力資源相當豐富,服務貿易出口結構以資源和勞動密集型為主,并且長期以來在國際旅游業、海洋運輸和建筑業等產業方面都具有一定優勢,但同時在咨詢服務、金融保險和專利技術等知識密集型的服務領域內卻還處于競爭的劣勢,發展稍顯不足。因此,我國雖已經發展成為一個貿易大國,但從種種方面看,還不能被稱為服務貿易強國,其具體體現如下:
1.服務貿易規模偏小
據WTO統計,2007年中國服務貿易出口占全球服務貿易出口總額的3.4%,雖比2005年提高了0.4個百分點,但仍排名世界第八位,而進口排名也保持第七位,服務貿易與貨物貿易的比重極不相稱。
2.服務貿易差額擴大
在我國服務貿易數量迅速增長的同時,服務貿易的逆差也成逐年擴大的趨勢。這些逆差主要存在于運輸、保險、專利特許、咨詢和電影音像等服務項目中。一直以來,運輸業都是我國服務貿易逆差的主要原因。隨著我國加入世貿組織、服務貿易領域開放的擴大,以及保護知識產權力度的加大,我國保險服務、專有權利使用費和特許費、咨詢業項下的貿易逆差也呈逐年擴大趨勢,逆差的長期存在和擴大將嚴重影響到我國服務貿易未來的發展。
3.服務貿易結構不合理,競爭力較低
一直以來,我國服務貿易結構都是以勞動和資源稟賦密集型服務貿易為主。雖然近年來新興服務貿易的比重有所增加,但服務貿易格局仍然呈現出低水平發展的態勢。以2004年的貿易結構為例:旅游、運輸和其他商業服務的比重分別為33.35%、27.2%、18.15%,而保險、金融、計算機與信息服務、技術專利使用和特許費用等新興服務貿易產業比重分別為4.83%、0.17%、2.14%、3.54%。這種貿易格局與歐美發達國家正好相反,表明我國處于服務貿易國際分工中附加值較低的環節,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國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較低的現狀。
4.管理體制與法制建設不夠完善
管理體制不完善,我國對服務業的管理不夠統一;法制建設比較滯后,雖然我國先后頒布了《海商法》、《商業銀行法》、《保險法》等一批涉及服務貿易領域的重要法律法規,但卻未能形成完整的服務貿易立法體系,已有的法律法規和內部文件立法層次較低且缺乏協調性,與GATS的接軌也尚未實現;基礎設施和信息化建設還不夠,雖然就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交通、電訊、文教、能源等基礎設施都有了較大的改觀,但總的來看仍與世界發達國家水平存在一定差距。
二、國際服務貿易的發展趨勢
1.國際服務貿易發展迅猛,增長速度高于貨物貿易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一體化的發展.世界經濟復蘇增長,企業和個人對服務的需求更加強烈,服務的國際間流動逐步興起,使得服務貿易成為新的貿易增長點。1980年~2006年,世界服務貿易出口額從3650億美元增至27559億美元,26年間增長了6.6倍,占世界貿易出口總額的比重從七分之一上升到近五分之一。但與服務業的GDP占比相比,2006年,服務貿易在全球貿易中的比重仍較小,表明全球服務貿易還不夠發達,全球經濟競爭的重點還處于從貨物貿易轉向服務貿易的初始階段。同時也說明,服務貿易還是一片未充分開發的“處女地”,并注定成為各國競相圈地的焦點地帶。
2.新興服務行業不斷涌現,服務貿易結構進一步調整
服務貿易發展速度驚人,規模不斷擴大,涉及的部門越來越多,涉足的領域也日益廣泛。隨著全球科技產業化浪潮的不斷發展,高新技術廣泛應用到服務產業,會計、咨詢等專業服務,建筑設計服務,計算機信息外包服務等新興服務行業不斷涌現并迅速擴張。正是由于這些新興服務業的興起,世界服務貿易結構得到了進一步凋整。據有關數據顯示,長期以來占世界服務貿易額60%左右傳統服務項目,如運輸、旅游服務在發展中份額現在正逐年呈下降趨勢,而其他新型服務(包括通訊、金融、信息、專利許可和其他商業服務等現代服務行業)則增長較快,其所占比重不斷上升。
據《華爾街日報》稱,IBM準備把美國本土4730個編程工作崗位轉移到印度、中國等國家,即將編程服務外包到成本更低的地方,同時將高薪職位大量輸往海外。惠普、甲骨文、埃森哲、美國在線、英國諾維奇保險公司等大型跨國公司也都計劃將部分服務業務轉移到印度或中國。
3.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發展仍不平衡,但差距正在縮小
目前,發達國家在世界服務貿易中仍占主體地位。從規模上看,發達國家在服務貿易上對發展中國家存在大量順差。而從結構上看,發達國家憑借其技術與經濟實力、制度優勢,以及規則的制定權利,在發展迅猛的知識含量高的新興服務貿易領域存在絕對的比較優勢。發展中國家在總體結構上存在明顯劣勢,只是在競爭日益激烈的旅游及運輸等傳統服務貿易部門有一定的競爭能力。比較樂觀的是,發達國家有逐步向發展中國家轉移服務貿易的趨勢,這一趨勢使發展中國家在國際服務貿易中所占的比重不斷上升。
三、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發展我國服務貿易的對策建議
1.大力發展國內服務業
國際服務貿易的迅速發展是以強大的國內服務業為前提保障的。目前我國國內服務業相對發展落后,嚴重制約了服務貿易的發展。應有重點、有步驟地大力優化服務行業結構。首先,對于投資少、收效快、就業量大、與經濟發展和人們生活密切相關的行業,如商業、物資業、金融業、保險業、飲食業、旅游業、房地產業、居民服務業和文化衛生業等,國家需對其進行重點扶持、加大發展力度。其次,加大對技術、知識密集型服務行業人才培養的投入,加速發展與科技進步相關的新興行業,如咨詢業、信息業和各類技術服務的行業。再次,堅決發展對國民經濟發展具有全局性、先導性影響的基礎行業,如交通運輸業、科學研究事業、教育事業和公共事業等。此外還應重視農村第三產業的發展,特別是農業產前、產中、產后服務行業的發展。同時,發展服務業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要調動各方面積極性,努力提高服務質。服務產品質量不僅對服務企業本身的發展和經濟效益的提高有決定性的作用,也是提升我國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的基礎。2.實施以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為導向的發展戰略
根據比較優勢理論,我國可以按照服務業各行業的國際競爭力地位確定產業結構和行業發展順序,同時根據競爭力的變化調整產業結構,以實現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的全面提升和優化,從而獲得動態比較利益。盡管我國的服務業總體上落后于各發達國家,但在某些勞動密集型和資源密集型的服務領域仍具備一定優勢。因此,可根據服務產業部門在經營規模、市場份額、增長速度和比較優勢等方面的排序,確定發展服務貿易的戰略重點,同時逐步開放國內服務市場,引進國外競爭,促進國內服務業行業學習先進技術經驗。但是服務貿易自由化是個漸進過程,在開放國內服務市場時,應結合國際服務貿易發展趨勢,根據我國服務業的具體情況,有重點、有步驟地開放。
3.建立和完善我國服務貿易管理體制,轉變政府職能
服務貿易涉及許多部門,與國家和國家經濟安全密切相關,因此,有必要建立和完善科學的服務管理體制,確定統一協調的服務貿易進出口政策。政府對服務貿易的管理,主要是建立和完善市場競爭環境,規范市場競爭秩序,提供優質服務,搞好投資軟環境建設。首先,要明確服務貿易的管理范疇。我國商務部是對外貿易政策的管理部門,其管理職能主要是規劃進出口的發展戰略,參與制定貿易法律、法規,對外協調與其他國家的服務貿易關系,并落實GATS的有關條款。其次,要繼續規范服務貿易進口,把握好對外商投資服務貿易必要的審批權,避免和防止對我國經濟和產業的損害。再次,繼續完善對服務貿易出口的管理,防止服務貿易出口外匯的流失。應該把占我國服務貿易外匯收入比重達70%的旅游外匯管理、國際貨運管理和境外承包工程外匯收支管理作為重點,加強檢查和管理的力度。同時,加大扶持我國國際服務貿易的出口力度。我國的服務貿易一直處于逆差,因此應注意發揮我國經濟的比較優勢,進一步拓寬勞務輸出市場,擴大境外承包工程和勞務輸出規模,多渠道增加服務貿易出口收入。
4.制定適度的服務貿易保護措施
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同程度地對服務貿易實行保護。我國服務業基本上屬于“幼稚產業”,除了一些勞動密集型的建筑、旅游、運輸等傳統產業外,涉及知識和資本密集型的服務業發展都不夠成熟,目前還無法與外國匹敵。GATS對發展中國家做出了很多保留與例外,特別是在國民待遇、最惠國待遇、市場準入、逐步自由化,以及對發展中國家服務業發展援助方面予以很大的靈活性。因此,要認真研究掌握GATS的各項規則,充分利用這些例外,這些保護“幼稚產業”,提高發展速度。
5.加強我國服務貿易法律、法規建設
服務貿易的發展和市場有著嚴格的法律法規,在制定法律法規時。應加強對GATS、WTO有關條款的研究,盡快建立健全既符合本國經濟發展目標又不違背國際法準則的法律法規。對服務市場準人原則及服務貿易的稅收、投資、優惠條件等以法律形式確定下來,以增加我國服務貿易的透明度。在立法的同時,要注意與國際接軌,在指導原則、立法精神等方面,向國際標準靠攏,廢除妨礙市場經濟體制建立的法規,修改、完善不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法率和法規。
綜上所述,隨著世界新一輪產業結構的調整和貿易自由化進程的繼續推進,服務業和服務貿易在各國經濟中的地位還將不斷上升。但就服務業在全球經濟中的地位而言,全球服務貿易的發展尚不成熟,世界服務貿易利益新格局還尚未形成。為順應這一趨勢,我國需不斷調整國內經濟政策,爭取打破服務貿易壟斷,擴大對外交流與合作,同時要加快法務立法,建立系統的法規體系,并加強服務貿易人才的培養,提高從業人員的素質。
參考文獻:
[1]鄧世榮:中國服務貿易的國際競爭力[M].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200403)
[2]鄭吉昌:國際服務貿易.中國商務出版社,(200405)
[3]趙永寧:淺析我國國際服務貿易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經濟師,2001,(8):182-183
[4]馬牧云:國際服務貿易發展趨勢及我國的對策[J].黨政干部學刊,2002,(9):19-29
在國際上,物流業已是一個全新的概念,可以這樣講,在生產與再生產過程中,除生產過程以外的其它過程都可以包涵在物流過程中,物流業包括運輸業、倉儲業、裝卸業、包裝業、加工配送業、物流信息業、郵政業等等,是服務業中的一個新興產業。
對這個產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如何定位,我認為:
宏觀定位: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產業和新的經濟增長點。
中觀定位:是流通業的基礎。
微觀定位:是企業第三利潤源泉。
二、中國的物流業要不要有一個總體規劃
我認為很有必要,理由如下:
1.鑒于物流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重要地位,物流業一方面可以按市場經濟規律自我發展,但物流業需要培育。2.如何讓物流業成為一個重要產業,如何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需要有目標、有措施、有分階段實施步驟。要作為一個重大戰役來打。
3.物流業既是一個知識密集型產業,更是一個資本密集型與勞動密集型產業,需要國家的投入,也需要吸引民間資本的投入,加上我國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各地經濟有其特色,要按物流的需求來發展物流業,防止一哄而上,重復建設,造成浪費。
4.根據國外的經驗,政府都介入物流業的發展,不同的是介入的程度不同而已。
三、政府對物流業的發展要承擔什么責任
我認為,中國物流業的發展,政府、企業、中介組織要發揮各自的作用,政府的主要作用在于推動,企業的主要作用在于運作,中介組織的主要作用在于協調。在物流業起步階段,政府的作用特別巨大。
政府干什么?我認為主要是以下五個方面:
1.制定物流業發展總體規劃,并納入國民經濟總戰略目標之中。
2.制定物流業發展的產業政策,如市場準入、土地使用、稅收、技改貸款、項目審批、口岸設立、培育大物流企業與鼓勵中小物流企業發展等等。
3.加大對物流基礎設施的投入。
4.強化與協調物流標準化建設。
5.推動物流教育與物流科技發展,用信息化帶動物流現代化。
四、中國物流業發展規劃基本思路
(一)中國物流業發展規劃指導思想
1.總體上是一個指導性意見,但在項目建設上又是一個指令性意見。
2.市場化運作,向國內全部開放,向外國按加入WTO的承諾執行。
3.規劃是粗線條的,要發揮各部門、各地方特別是企業的積極性,不是把大家搞死。
4.中國物流業的發展要以城市為中心。
5.在注重工業品物流的同時,要特別關注農產品物流。
6.中國物流業的發展,開始就要提倡綠色物流,堅持可持續發展。
7.中國物流業的發展要從中國的實際出發,從各個城市,各個企業的實際情況出發,不提倡一切都要高起點,不提倡一切都要新建,要充分利用原有資源。
(二)中國物流業發展規劃的框架
中國物流業發展規劃應包括以下內容:
1.五種運輸方式總體規劃。這一規劃實際上已經制定,但要按物流需求變化及時加以調整。并服從于物流的總體設計。
2.城市物流中心規劃。包括港口進出口物流,公、鐵、水、航結點集散物流,城市社會物流等,形成點、線、面為一體的物流網絡系統。
3.物流現代化規劃。包括信息化推進、物流技術開發、物流標準化推進、物流管理現代化開發、物流信息統計體系建設等等。
4.物流人才規劃。據預測,未來10年內,國內需高級物流管理與技術人才3-4萬人。需要教育部、人事部、勞動部的配合。
5.物流企業發展規劃。包括培育國內大型物流企業,引進國外物流企業,扶持國內中小物流企業發展,鼓勵生產與流通企業把物流活動分離出來。
(三)中國物流業發展規劃如何運作
1.要有一個運作的組織,建議成立“中國物流產業發展協調小組”,由計委、經貿委、交通部、鐵道部、信息產業部、民航總局、國家郵政局、科技部、教育部、統計局等部門參加。
吳邦國副總理曾指出:“現代物流是一項跨行業、跨部門、跨地區,甚至跨越國界的系統工程,國家經貿委要會同有關部門抓緊研究制定相關政策措施,大力推動此項工作。”按邦國副總理意見,中國物流業由國家經貿委牽頭,國家經貿委如何牽頭要組織落實。我們不希望出現各自為政、互相牽扯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