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頭族調查報告匯總十篇

時間:2022-04-29 12:59:38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低頭族調查報告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篇(1)

2015年,微信從發紅包開始,接過微博的接力棒,繼續把逐漸審美疲勞的用戶綁在手機上。這個趨勢在2016年并沒有改變的跡象。

可怕的是,微信開通的支付功能強大到出門終于不用帶錢包了。吃飯、買菜、買瓶飲料買包瓜子,都可以刷個微信支付,支付寶也把爪子伸到無數商家……總之,我們不用再刷銀行卡,手機就能搞定一切。

更不用說朋友圈大量信息來源和向好友各種秀讓微信用戶欲罷不能,誰要是一天沒帶手機出門,這一天肯定坐立不安。

更多人開始創業了,圈子里誰沒幾個開微店的朋友啊。

網購大軍被官方承認為拉動內需的重要力量,關鍵是手機網購經常還有特別優惠。

每個銀行都在推自己的APP客戶端和微信公眾號,把原先線下的成本逐漸轉移到了手機上,不斷升級換代,生怕落后于時代。

2015年網絡視頻使用行為調查報告顯示,移動端用戶與PC端用戶的流量比已經接近7:3。網絡視頻行業正在大步奔向手機用戶,行業的發展方向將是更適合手機終端觀看。

微信走出國門、聯系國內外家人朋友的強大功能,幾乎讓國際長途電話業務完全失去市場。這一劃時代的技術,把中老年群體也強制拉進微信的群里,讓他們與國外或者外地的子女實現了實時互動。

誰說中國人不愛閱讀?地鐵上幾乎所有的人都在低頭看手機,碎片化閱讀也是閱讀啊。如果移動互聯網上出現更多優秀而便于閱讀的內容,那才是低頭族的福音。

篇(2)

此前,智聯招聘曾一份針對全國28個主要城市白領進行的手機指數調研。結果顯示,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以及智能手機自身功能的加強,白領在很大程度上被手機“控制”,近八成白領患上了手機依賴癥。其中北京白領使用手機時長最長,每天6.72個小時,其次為西安白領,為6.15個小時,其次為上海白領,5.45個小時。公關、營銷等行業白領為了工作,手機保持24小時開機。“如果手機沒電了,會心神不寧,怕漏掉客戶重要的電話,也會覺得沒意思了,手里沒有玩兒的工具了。”

谷歌一項調查顯示,港人每天使用智能手機上網的比率達96%,高于日本的94%以及新加坡的93%,為亞洲第一。另一項調查顯示,11%的香港人甚至頻密到平均3分鐘就查看一次手機。搭上港鐵,環顧四周,十有八九都是低頭玩手機、ipad。甚至在朋友聚餐、家人團聚的時候,仍有“低頭族”忙于聽音樂、查郵件、上社交網絡、玩游戲,而懶得與周圍的人溝通交流,就算說話也是敷衍了事。可以說,手機已經成為香港人身體的一部分,沒有手機就像缺胳膊少腿似得,渾身不自在。前不久,一個關于香港手機使用率的調查報告,有受訪者認為手機比戀人還重要。

朋友聚會,給大家當面交流提供了機會,可是手機將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變遠,最終演變為“無言的結局”。朋友相見時氣氛熱烈,但是落座之后沒過一會,就開始有人低頭戳手機了。一開始大家還聊得很熱絡,但是上菜以后,大家就開始邊吃飯邊玩手機。說話的人越來越少,更多的人開始低頭看手機屏幕,刷微博、聊QQ、發微信、玩游戲。當一張桌子上大部分人都在低頭玩手機的時候,聚會的目的已經消失殆盡了,無怪乎有人曾經說想念沒有手機的時代。

科技綁架了人們的生活方式

技術是柄雙刃劍,這是無需重申的常識。手機普及后,已經從純粹的通訊工具演變為能體現人某種價值的器物,蘋果手機的風靡,與其說人們所追求的是某類新款的手機,不如說是在追趕技術時代的某種符號、潮流。通俗而言,就是技術對人的綁架,使人養成了對工具的深度依賴。當然,手機依賴癥也只是現代社會種種工具依賴癥的縮影,現在很多人沉溺于電視節目,離開了鍵盤就不會寫字,習慣了以車代步,人對技術的使用轉變為技術對人的占據與控制,選擇生活方式的自主性和能力則逐步喪失。

人有各種心理需求,包括安全、愛、尊重和自我實現等,手機中的社交網絡使獲取“自我實現”變得空前容易,發表個人觀點、轉發并評論、曬個人生活,能以零成本迅速得到別人的反饋。同時,窺視親朋好友甚至陌生人的生活,從而得到心理滿足。此外,人們渴望擁有信息權,不停刷屏,時刻關注最新的動態,尋找與人交流的共同話題。互聯網信息爆炸的時代,通過手機上網查看資訊更為便捷,亦滿足人們對各類信息的需求。

“手機病”背后是自我存在感的現實焦慮

在高節奏、加速度的社會運轉節奏下,生活變成了適應,它是格式化了的,是按部就班地執行某種既定流,上班、下班,上課、下課,單位、家庭,教室、寢室,這種失控的生活狀態下,人的價值被削弱,存在感得不到應有的體現。深切的迷茫使得人們轉向對技術工具的依賴,將自己封閉起來,與外界的嘈雜、緊張隔離。在自我建構的狹小空間里,通過對工具的使用來找尋自我的價值,用玩手機、上網等低能耗方式獲取寧靜。現代人總是熱衷于追逐流行,他們所追趕的,是依托于符號之上的存在感與自我價值。

當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沉迷于自己的手機世界里樂不思蜀,則必然會逐漸把自己封閉起來,和現實世界隔斷了聯系,等到需要處理現實中的問題時,人就會無所適從。這實際上是人的社會能力的一種退化,“手機依賴癥”是一種應該被克服的“社會病”。

一個正常的“社會人”,不應沉迷于手機等電子產品,而錯失和親人朋友面對面交流溝通的機會;不應讓人與人之間的親密感,成為“遺失的美好”,畢竟,“人機關系”永遠取代不了“人際關系”。

讓手機回歸“工具”的角色

篇(3)

一、新媒體背景下高校德育教學面臨的困境

高校德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我國高校德育教學延續了傳統的教學方法,堅持以理論灌輸的課堂教學為主。雖然在新課改的背景下,應素質教育要求,高校德育教學以課堂教學為主、實踐教學為輔,但一直以來,高校德育教學實效性不明顯,尤其是在信息技術迅速發展的今天,德育課堂教學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壓力,教育主客體的變化、教育載體的更新以及教育環境的復雜化等都在影響著高校德育的效果。以新媒w為背景,具體來說,有以下幾點困境。

1.多媒體技術的廣泛應用沖擊著傳統德育課堂

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我們迎來了以網絡媒體、移動媒體和數字媒體等為代表的新媒體時代,在這種社會背景下,高校德育話語權式微已經成為一個不爭的事實。具體來說,首先,網絡開拓了教育新領域,使得網絡課程開展成為可能,微課、慕課等新一批教學模式興起,這一新興教學模式以與時俱進的教學內容、生動活潑的教學語言、新穎的教學手段等優勢博得廣大學生青睞的同時,也大大降低了傳統課堂教學的吸引力。傳統的德育課教學主要是通過學生提前預習課本、教師講解課本、課后學生練習以期實現教育目標,但事實上,學生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憑死記硬背來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并未將課堂所學內容內化于心,因此也很難做到外化于行,以至于出現在實踐中“言行不一”的現象。傳統德育課堂確實存在很多值得反思的問題,也有很大的改進空間。自媒體時代的到來逐漸打破了這種格局。一方面,與時俱進的教學內容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生動活潑的教學語言甚至網絡化語言吸引了學生的眼球,這種新穎的網上在線授課學生方式受到學生青睞。另一方面,這也沖擊了傳統的德育課堂,學生對枯燥乏味的課堂講授漸漸產生了逆反心理,造成課堂上“低頭族”現象盛行。

其次,網絡平臺的資源共享性,降低了德育工作者的權威性。網絡提供了一個資源共享平臺,在這個平臺上,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和互動是平等的,由于網絡的虛擬性,教育主客體之間的溝通是一種虛擬的、在線的交流,雙方避免了面對面交流的“尷尬”和“不好意思”,交流的語言就會更加詼諧幽默,內容也會是雙方感興趣的話題,這種以網絡為中介建立起來的師生關系必然會超越傳統的師生關系而顯得更加和諧。由于資源共享,隨手觸動鼠標,隨之而來的就是海量信息,并且,新一代尤其是“90后”學生,對網絡上的新內容比較敏感,在某種程度上,學生了解到的時事新聞和其他領域的知識要多于教師(特別是一些五六十歲的老教師),一些固守傳統教學方式的教師,儼然已經成為新媒體浪潮下的“犧牲者”,尤其在課堂上,與學生之間產生了不可逾越的鴻溝,不能夠理解學生的行為的同時也不被學生理解,甚至被嘲笑是“裝在套子里的人”。正是由于學生獲取知識渠道由一元化向多元化轉變,這就降低了傳統德育工作者在信息掌握上的權威性和優越性。

最后,網絡的超時空性,使得西方國家的價值觀念、文化意識和社會思潮的涌入和滲透成為可能,對我國主流價值觀傳播和主流意識形態安全構成了威脅,讓傳統德育教學有效開展“雪上加霜”。此外,新媒體還宣揚形式自由、個性奔放,并且呈現出網絡各種資源魚龍混雜的態勢,傳播的價值觀念也是泥沙俱下,大學生往往會有一種不想做而又不得不做即跟風的矛盾心理,盲目從眾進而陷入心理機制錯亂、文化取向紊亂和選擇混亂的困局。因此,網絡的快速發展,開辟了高校德育教學新路徑的同時,也帶來了新挑戰。此外,網絡文化發展和網絡思潮泛起,對大學生的思想觀念、道德素質和政治立場也產生了無法預測的影響。

2.新生代大學生對傳統德育課的積極性不高

在湖南師范大學三百多份抽樣調查中,有76%的學生表示對本校開展的思想道德課不感興趣或興趣一般,僅有20%的學生表示喜歡。這一調查結果值得深思。原因分析中,學生普遍反映對德育課內容不感興趣,認為高校德育普遍存在政治化和理想主義化傾向,更多的是強調道德規范教育、理想信念培養,而忽視了道德的生活實踐指導意義。這種局限于抽象推導和理論灌輸的教學內容,游離于學生的現實生活之外,是很難讓學生內化于心的。此外,新生代大學生多指“90后”,與上一代人比,他們生活在一個信息更發達的時代,網絡成為他們獲取信息的一個重要來源,甚至更具有吸引力,動動手指,隨之而來的就是海量信息,相對于課堂教學而言,他們更愿意將時間投入虛擬空間中。因此,了解當今新生代大學生的學習特點,利用網絡實現德育課堂內容搬家,這是提高德育教學實效性的一個重要突破口。

3.教師專業素養制約了傳統德育課堂的發展

由于學生科層結構的原因,學校各個學院是相互獨立的,各個部門之間各司其職,部門之間缺乏緊密協作,而學生道德教育這一重要任務就落在了任課教師(主要是思想政治教育課教師)和輔導員身上。據了解,一些思想政治教師和輔導員并非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出身,很多是跨專業轉過來的,并沒有系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理論知識。并且,人們普遍有一個錯誤認識,認為學校道德教育沒有過高的專業技能要求,任何其他學科的教師,只要熟讀課本都能勝任,于是就出現了不同專業的教師從事思想政治課理論教學的現象。然而,在調查研究中被問到“教師的言傳身教對道德教育的影響大嗎?”時,319份調查報告中,有89%的學生回答影響很大。試想,如果教師的專業素養不高,專業知識參差不齊,學生又如何會對德育課感興趣?這將直接影響德育課的實效性。在調查報告中還反映出了一個重要問題,即師生之間缺乏必要的交流與溝通。319份抽樣調查中,只有34位學生在回答“在學校里,老師是否會經常主動找你談心”這一問題時給出了肯定答案;在問及“你認為輔導員對你學習、生活等各方面情況的了解”時,僅有40位學生說“很多”,而有186位學生回答“一點也不了解”。究其原因,現在很多高校教師普遍關注自己的科研工作,無暇顧及學生。難道科研的目的不是為了學生嗎?在實際學習生活中,學生們也只是在課堂有限時間內了解老師的德行與人格,而這種了解也將在下次課到來這段“漫長”的時間等待中逐漸褪去,德育課老師也變成了他們“熟悉的陌生人”。

二、新媒體視域下的高校德育教學方法創新

1.堅守課堂教學主陣地,增強德育授課吸引力

先進的理論是要從外部灌輸進去的,課堂教學這一傳統理論灌輸形式對于高校德育來說無疑是最主要和有效的。教師是德育教學的主體,是影響帶動整個課堂的靈魂人物,對增強教學吸引力和實效性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德育教師要不斷完善自身專業素養,提高專業技能,培養人格魅力。

首先,德育教師要不斷增加知識儲備,提高專業素養。德育課是一門綜合性學科,教學內容更新速度快,教師必須通過及時和廣泛的閱讀,增加自己的知識儲備,才能確保占領知識的高地,只有讓自己疏通知識脈絡,了解學科前沿知識,才能不斷地造血,讓思想保持新鮮,進而讓授課變得生動。作為德育工作者,要培養自覺學習的習慣,只有這樣,才能從容自信地面對各種教學困難,才能不斷提升處理課堂突發事件的能力。此外,德育教師要與時俱進,注重“潮人”思維的培育。“每一時代的理論思維,從而我們時代的理論思維,都是一種歷史的產物,在不同的時代具有非常不同的形式,并因而具有非常不同的內容。”新媒體視域下,人們的思維方式也發生了改變,教師與學生之間要營造對話平臺,擁有“共在”的場所,這需要教師在增加自身知識儲備、提高專業素養的同時,更需要去反思、去了解,在實踐中不斷探索、總結經驗,在教學中提高媒介素養。

其次,德育教師要注重授課技巧,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雖然我們強調以理論灌輸為主的課堂教學的重要性,但并不意味著德育課就是教師進行枯燥無味的宣教。這就要求德育課教師應由“能教”向“會教”轉變,增加課堂教學的趣味性。體現在教學設計上,需要教師認真熟讀教材,明確知識框架,區分重難點,在把握教材整體基礎上認真思考如何實現“兩個轉換”,即教材語言向教學語言轉換、教材體系向授課體系轉換。要實現這兩個轉換,就要從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上設計教學,從宏觀上把握教學目標和重難點,微觀上則細化知識點,具體到每一個知識點該以什么圖片呈現、以什么案例分析、以什么樣的方式表達出來等。體現在課堂組織上,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要不斷關注學生的參與度和反應。課堂教學如同一場演出,教師是“導演”,而學生是“演員”,需要師生互動才能完美收官。因此,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反應,適時調整授課方式,進而激發學生聽課的積極性。

最后,德育課教師要完善自身人格魅力,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所謂“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對于德育工作者來說,這點就顯得尤為重要。在調查中發現,教師的性格特點、言談舉止、價值觀念、思想境界對學生以及授課效果的影響都很大,尤其是新生代大學生,他們逆反心理要比上一代人強,“吃軟不吃硬”,這就對德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一言堂”的時代已經過去,取而代之的是在一個民主和諧的氛圍中,教師要以知識素養、能力素養、品德素養去感化學生、塑造學生。但值得注意的是,課堂教學不是以取悅學生為目的而教,也不能人云亦云、信口雌黃甚至嘩眾取寵,內在的知識素養和文明修身所散發出來的人格魅力才是一個教師在課堂上保持長久吸引力的方法。

2.合理運用慕課平臺,著力改進德育教學方法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各種優質資源能夠在互聯網平臺上共享,教學也不再受時空限制,慕課、微課、翻轉式課堂等新的教學模式興起,受到師生們的青睞。慕課主要是以15~20分鐘的微課的形式在線介紹知識點,與傳統授課形式不同,它不是完整地講解一章或一內容,而是將每章節知識點進行分解,有針對性地在線講解核心知識點。此外,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知識結構選擇學習,可以反復觀看學習,這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并且不同學校之間可以共享優質資源,學生們可以享有同等接受教育的機會,這對于大眾化的高等教育在德育教學領域提高教育水平是有益的嘗試。

由于慕課、微課的出現,今天出現了一種新的教學模式,即“翻轉式教學”,這是一種把課堂教學與慕課平臺相結合的創新教學模式。在這一教學模式下,學生以自學為主,可以在家提前預習,完成基本知識學習,而課堂則成為師生之間和學生之間交流互動的場所。生動活潑的課堂氛圍碰撞出知識火花的同時,也聯絡了師生之間的情感,從而達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因此,德育教學可以借助慕課平臺,實現德育課堂的翻轉式教學,同時也可以探索和借鑒其他學科的教學模式,比如“課堂―網絡―實踐”這一混合式教學模式就受到很多學科教師的青睞。

3.開展豐富多彩的實踐教學,切實提高德育教學實效性

與課堂理論知識講授相比,實踐教學具有氣氛生動活潑、形式豐富多樣、學生廣泛參與等特點,是對課堂教學的有益補充,能夠讓“高大上”的德育課“接地氣”。調查報告顯示,在問到“你喜歡何種授課方式”時,有61.7%的學生選擇了小組討論,有62.3%的學生選擇了課堂實踐活動,可見,學生們普遍愿意教受這種教學方式。

教學實踐分兩種形式,即課內實踐和課外實踐。德育課實踐教學則以課內為主,因為教學組織起來更方便,更具有可操作性。教師可以根據不同年級、專業、課程內容,結合時政話題來設計教學活動。比如,時政熱點大家談、兩會PPT 案例大賽、紅色詩文賞析等,這些以德育內容為主題的實踐活動能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并且能鍛煉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針對一些教學內容,比如“中國夢我的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宣傳”等,如果以純理論灌輸的形式開展教育,只會讓學生產生抵觸情緒,更不用提融入他們的精神世界。只有將課堂教學與這一主題實踐活動相結合,才能促使學生在認知基礎上深入思考。課外教學實踐著重以開展各種文化藝術活動、精品文化活動為主,可以將課堂教學內容延伸到課外,并且通過不斷擴大受眾群體、影響范圍,渲染一種積極向上、健康、和諧、包容的文化氛圍,從而達到使學生樹立正確“三觀”的教學目標,并且增強其對主流價值觀的認同感和向心力。

實踐教學對提高德育教學實效性有明顯的效果,但在具體操作中也要注意兩個問題:一是注重與教學內容配 合。課內外的實踐教學其最終目的是為德育教學服務的,因此要與課堂教學內容銜接好。二是要注意做好實踐教學的記錄和總結,尤其是做好關于教學效果、學生參與度、存在問題分析等方面的工作,做好相關記錄。

總之,在新媒體背景下,要提高德育教學實效性,就要分析新形勢下德育教學面臨的困境,分析教育主客體、教學環境、教學載體的變化,并提出有針對性的建議。但同時我們不能輕視德育教學內容而一味強調教學方法創新,只有將兩者結合起來,才能從根本上提高德育教學效果。

篇(4)

[中圖分類號] G64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7)03-0158-05

智能手機和互聯網正在前所未有地改變和影響著世界。截至2015年12月,中國網民規模達到6.88億。網民的上網設備正在向手機端集中,手機網民達6.20億。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人群占比由 2014 年的 85.8%提升至90.1%。[1]智能手機的普及極大地改變了當今人們的生活方式,給人們帶來了巨大的便利和樂趣。然而,沉迷手機的現象(“低頭族”/“拇指族”/“手機控”)也引發了一些生理、心理健康和社會等方面的問題。[2]玩手機現象在大學課堂上也越來越多,給課堂教學秩序和教學效果帶來嚴重影響,引起了不少教師的重視,近年來已有不少關于手機對高校課堂教學影響的調查研究。[3-16]但是很多高校和教師對此現象仍然束手無策。放任不管不行,管理卻又沒有良策。況且,手機及其軟件的更新換代頻繁迅速,手機的使用及對課堂的影響日新月異。該現象不僅是現在,也是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高校課堂教學面臨的最大挑戰,迫切需要引起更多高校管理者和教師的高度重視。本文在最近的問卷調查基礎上,結合前人的調查研究,探討高校學生課堂使用手機的情況,并提出一些應對的措施,供廣大高校管理者和教師參考。

一、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訪談和問卷調查分析法進行研究。在前人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結合最新大學生手機使用的實際情況,初擬調查問卷,對10名大學生進行預調查。根據預調查結果對問卷進行修改和完善,形成正式調查問卷,并上傳到問卷星在線問卷調查平臺。然后通過微信、QQ等社交軟件散布問卷鏈接,邀請大學生進行在線問卷調查。問卷結果的統計及圖表的生成在問卷星平臺上在線完成或在Excel中處理。

調查的主要對象為廣東嘉應學院本科生,共收回有效問卷440份。其中男生144人(占32.73%),女生296人(占67.27%)。大一、大二、大三和大四學生分別占總人數的31.36%、49.55%、12.5%和6.59%。專業涉及理工、文科、藝術、體育和其他,分別占53.86%、36.82%、2.05%、1.14%和6.14%。

二、調查結果

手機已經成為大學生每天生活的重要部分,約90%的學生每天使用手機超過2小時,約58%的學生超過4小時(圖1),說明學生對手機有較強的依賴。事實上不僅僅是大學生,現在很多人都如此。[1]在這個問題上不同性別、專業和年級差別不明顯。

絕大多數學生上課會玩手機。其中14.32%的學生每節課必玩手機;42.05%的學生大多數課會玩手機;選擇少數課和極少數課玩手機的分別有29.77%和11.36%;只有2.5%的學生上課不使用手機

在每節課(45分鐘)使用手機的頻次上,選擇0~5次、5~10次的學生占大多數,分別為55%和25%(圖3)。而每節課玩手機的時長則多在20分鐘以內(圖4)。其中0~5分鐘、5~10分鐘和10~15分鐘分別約占總人數的28.86%、28.18%和25%。可見雖然使用的次數不多,但每次時長可能不短。數據顯示大一學生表現稍好,而不同性別和專業的差別仍然不大。

調查顯示學生課堂使用手機主要用于以下幾大方面:社交(77.5%),輔助學習(45.45%),瀏覽網頁(39.77%),休閑娛樂(38.64%),工作聯系(30.45%)。除社交之外,男生在其他幾項上都高于女生。大一學生除了在輔助學習方面較高,其他幾項幾乎都低于高年級。文科生除了在輔助學習方面較高,其他幾項幾乎都低于理科生。主要使用的軟件包括微信、QQ、微博、網頁、短信、詞典、學習、網購、游戲等。男生在QQ、游戲、看電影、視頻、瀏覽網頁、瀏覽新聞等方面高于女生,而女生在微信、微博、電話、短信、拍照、網購、詞典、學習等方面高于男生,此前有相關調查結果[3]大體與此相似。大一學生在幾乎所有選項上都低于高年級學生,尤其在游戲、看電影、電視劇、瀏覽新聞、網購、兼職方面。不同專業學生的差別不明顯。

關于課堂玩手機的原因,最多學生選擇的是“對課堂內容不感興趣”和“課堂內容聽不懂”,分別占了55.45%和38.41%;對學習沒興趣或者所講內容已懂則分別占11.36%和13.64%;用手機對課件拍照、學生活動的聯系分別高達35.45%和28.41%。此外,有32.27%的同學認為自己已經形成了看手機的習慣,課上課下都對手機有依賴。與此相反的問題“較少使用手機的課”結果顯示:感興趣的、老師講課幽默生動、通俗易懂的、自己比較有好感的老師的課,學生往往較少玩手機;課堂比較緊張充實、老師要求嚴格或者提問較多的,學生一般沒有時間玩手機。在這個問題上不同年級和專業的差別不明顯。但女生對于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似乎^男生高,表現為較多女生選擇“老師要求嚴格”、“課堂比較充實”和“老師提問較多”。

三、討論

(一)高校學生課堂手機使用時長及頻率特征

(二)嚴格要求,恰當提醒

課程考試要求嚴格,考試方式合理,試題盡量能真實反映學生上課認真程度和知識掌握水平。盡量避免平時上課不聽講,考試前機械背書也能及格甚至拿高分的現象。[8]針對課堂手機泛濫的現象,一些高校或中學采取了屏蔽信號、扣分,或設置手機收納袋,甚至沒收手機等措施。有些措施取得了一些效果,但很多也行不通或者治標不治本。教師課堂上的舉措要盡量避免簡單粗暴,以免起到反效果。從調查結果中(圖9)可以看出,大多數學生能夠認識到課堂使用手機的不妥,也希望教師在課堂上能適當提醒使用手機或長時間使用手機的學生。這說明學生也是有一定自律意識的。有調查表明教師的適當干預可取得一定的效果。[7]尤其是對自制力較差的學生,任課教師恰當的提醒是有必要的。提醒的方式可以多樣,比如口頭或是眼神,或者偶爾走下講臺到座位中間走動,等等。

(三)引導合理使用手機

手機并非洪水猛獸,不必一律否定。智能手機既然能夠給人們在生活上帶來方便,只要應用得法,自然也可以給教學帶來便利。例如把一些課堂資源(PPT等)通過手機傳遞給學生,讓學生在課前預習和課后復習鞏固知識,并可隨時隨地地查閱相關內容。再如,課前或課后可將思考題或知識點通過QQ、微信發送給學生,讓學生在課堂中積極參與,發揮其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16]又或者在課堂上提出一些問題,讓學生通過手機上網查找資料,然后進行課堂討論。還可以利用通訊和社交軟件進行提問搶答游戲。搶答的方式可以是隨機提供一個校園短號(免費通話),先打通者獲得答題機會,答錯扣分,答對加分。或者在班級微信群或QQ群上搶發答案,第一個輸入正確答案者獲勝。筆者曾在課堂教學中嘗試運用了以上方式,效果不錯。尤其是討論和搶答等,活躍了課堂氣氛,也達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總之,手機僅是一種工具,本身沒有好壞之分,只要教師合理引導學生使用,也可以對課堂教學起促進作用。

[ 參 考 文 獻 ]

[1]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第3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2016-01-28.

[2] 任秀芹,劉穎,顏士科.手機媒體傳播對大學生的影響及應對策略分析――以云南財經大學為例[J].云南財經大學學報,2011(2):153-160.

[3] 劉素娜.手機上網后大學生課堂行為變化的現狀及性別差異――以湖北省十堰市高校為例[J].荊楚理工學院學報,2013(6):47-51.

[4] 殷永貴,尹發利,程家國.大學生課堂使用手機的現狀與對策[J].教育教學論壇,2015(8):46-47.

[5] 金敏,于曉明.手機成癮對大學課堂的影響及對策探析――基于商洛學院大學生手機使用狀況的調查研究[J].商洛學院學報, 2015(3):67-71.

[6] 董少校.手機“入侵”課堂 大學如何應對?[EB/OL]中國教育報,2012-12-03.

[7] 張文靜,鄭紅娟.大學生課堂使用手機情況調查與對策研究[J].南通航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4):97-99.

[8] 谷大海,趙海洲,項勛,等.手機對大學生課堂學習影響的研究[J].大學教育, 2013(14):130-131.

[9] 許國成,黃黎,魏莉莉,等.大學生手機依賴與課堂學習效率的關系研究[J].浙江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6):535-538.

[10] 許悅,崔基哲.大學生手機依賴性問題分析及教學對策研究[J].科教導刊旬刊,2014(17):92-93.

[11] 向海霞,王焱軍,趙星悅,等.反思高校課堂教學――由大學生課堂手機依賴現象引發的思考[J].教育教學論壇,2015(16):205-206.

[12] 夏媛媛,梅經玉.網絡背景下本科生課堂手機依賴行為現狀調查――以河南科技學院為例[J].亞太教育,2015(28):2720.

[13] 劉立娜,江夢茜,李雁勇.大學生課堂使用手機的情境因素研究[J].吉林省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5(5):68-69.

[14] 方家勝.大學生課堂使用手機問題調查與引導路徑――以南京某高校為例[J].北京城市學院學報,2014(3):98-104.

篇(5)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5)12-0259-01

角色原指戲劇演員在舞臺上依據劇本所扮演的某一特定人物,而后它也是一個社會學范疇的概念。應用文寫作中對學生角色意識的剖析就是要關注到對學生角色地位、相應角色行為規范以及對角色賦予的權利義務等的認知、理解與體驗。一個合格大學生,除了掌握專業理論知識外,也要培養適應社會需求的各種技能。應用文寫作是基礎課,也是一項不可或缺的技能。高職學生作為未來的勞動者和管理者不僅要具有專業技能,還要有較高的應用文寫作能力。因為只有具備了深厚的文化知識的功底才能夠厚積而薄發,才能夠適應社會的進步技術的更新,才能使自己在日益激烈的職場競爭中不被淘汰。

學生本是學習的主體,其主要的任務就是學習,但是應用文寫作課的學生由于群體特征、課程特色、時代因素等使自己的特點更加鮮明突出。

一、文化課基礎差,沒有學習習慣

高職院校的學生比普通高校的學生構成復雜。他們是普通高考的學生和三校生。即使是讀完普通高中,經過全國統一高考進入高職院校學生,盡管和其他高校錄取的學生不存在招生錄取上的形式差別,但是錄取分數線非常低。而三校生學生的基礎就更薄弱,識字能力差,很多常見字、常用字,學生不僅不會寫,甚至不會讀,更別說錘煉文章的能力了。這部分學生當初升學考試的時候語文試卷的難易程度基本就是中考的難易程度,作文僅僅是不低于600字。他們學習被動,思維懶惰,缺乏基本的聽課、作業等學習習慣和正確的學習方法。很多學生就是上課抱著手機的低頭族,缺乏自我約束力,缺少基本的紀律、待人接物的常識,只愿把熱情和光陰消耗在手機上。更有個別學生寧愿整天在寢室睡覺也不愿意來上課;在課上瞪著空洞洞的大眼睛,無所事事的閑呆著,屏蔽老師所發出的一切教學信號,他們就是“默默無聞”的坐著,沒有嚴重違紀行為,但是卻實實在在地消解了學習的意義。

二、接受被動學習,又要學會主動學習

學生的本質含義就是承擔學習任務的主體。應用文寫作課的學生一定要積極接受主動學習。應用文有很多的章法和規定,又需要基本的寫作知識。所以應用寫作的學習者,理應在課堂上積極努力學習,接收老師傳遞的學科知識。但是人又是有積極的能動性,調動一切要素來學習往往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信息高度發達的今天,知識的獲得途徑可以多樣化,獲得途徑可以個性化。作為學習者,可以選擇適合自己的,自己感興趣的學習方式來學習,比如有人喜歡讀紙質書籍,比如有人喜歡看電子書籍,比如有人喜歡在有情節、有氛圍的影視劇中感受應用文的效果,比如電視劇中的高頻應用文:合同、市場調查報告、總結、人才招聘方案、開幕詞、閉幕詞、歡迎詞、競聘演講、產品說明書、離婚協議書、求職信等等。學生課下可以從自己的興趣出發主動獲得知識,彌補課堂的統一性教學的缺點,打造個性化的學習內涵;可以不斷挖掘潛在的獨立學習能力,在學習過程中制定計劃、靈活調整,不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

三、學會合作研究,成果共享

馬克思認為,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個人必定與他人存在各種各樣的關系。各種社會關系決定了人需要合作、離不開集體。這種關系主要就是合作或者是對抗,兩者還可相互轉化。處于一定社會關系之中的個體都在按照社會賦予的身份承擔著一定的義務和責任,并且力求在這種相互關系中創造并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應用文,是指國家機關、黨政部門、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人民群眾在工作、學習、生活中為了處理各種公私事務而使用的具有使用價值和規范格式的文書。按照行文方向可以分為上行文和平行文和下行文。而應用文本身的這些內涵特色恰恰決定了學生在學習應用文的時候,需要和多個部門打交道,需要他人的配合,需要團隊的合作。所以學習應用文寫作的學生在習作的過程中往往需要真實的處理一些人員、部門之間的關系。在處理信息時,學生間可以資源共享;在信息傳遞過程中,學生之間可以互相填補信息的差別。學生要學會接受和欣賞他人的個性,樹立團隊思想,做到協調一致,各負其責,共同進步,共享勞動成果。

四、積極實踐,把理論轉化為應用

學生學習應用文寫作的根本目的是應用于日常生活、工作中,所以應用文的學習決不能紙上談兵,也決不能閉門造車。學生要熱情相應老師的號召,積極完成實習、實踐的任務。

學生實習是在教師或實際工作者的指導下, 參加一定的實際工作,把在校期間學到的應用文理論知識通過寫作實踐加以檢驗與強化,從而積累實踐經驗,最終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實際問題的寫作能力,縮短其與職業需求之間的距離,提高自身的就業能力。比如在實際的工作環境中體會文種的選擇,感受文種之間的細微差別。也能在實踐中感受到老師平時上課中反復強調的易錯點是那么的突出,那么的高頻率發生。比如公文版式的那些細碎的要素,那些必須遵守的格式規定,對于學生而言,單純的反復記憶,是特別難以記住的,即使花了大量功夫記住了,也特別容易忘,而在實踐中,因為有情況的真實性,就會讓自己的神經特別警醒,即使是平時的理論學習中壓根就沒記住,恰恰是因為反復的操作,而強化了記憶。在實踐中,學生還會遇到一些自己非常陌生的問題,一些模糊使用、界線不清問題,這些可能是老師在課堂上沒有講過的細節,通過實踐的,可以更好的完善自己的應用技能。

在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都扮演著不同的社會角色,每一種角色都有它內在的行為規范。應用文寫作由于多種因素的制約,教學和學習的過程中往往形成一種老師不愛教,學生不愛學的尷尬局面。作為學生理應根據時代形勢,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樹立明確的學習目標,改正自己的缺點,把應用文學會,會寫,會用,使之成為工作學習中一項扎扎實實的基本技能。

參考文獻

篇(6)

摘 要:農村作為城市發展的重要基地,其穩定一直是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農村的有組織犯罪仍然時有發生,并且隨著社會的發展呈現出了不同于以往的新特征和趨向,這不僅對農村的安定構成威脅,也直接關系到整個社會的和諧發展。因此,分析農村有組織犯罪的原因和特點對研究合理有效的措施預防和治理農村有組織犯罪格外重要。

關鍵詞:組織犯罪;農村;特點

農村有組織犯罪的概念:有組織犯罪的定義和外延在學界上一直有爭議,有的學者主張共同犯罪說,認為有組織犯罪是指兩個以上的人為了某種具體的犯罪目的,組織起來共同實施的犯罪活動。有組織犯罪與法律意義上的共同犯罪基本相同。[1]有學者認為其不是簡單的共同犯罪,而是多人組成的具有復雜分工的犯罪。[2]此外,還有集團犯罪說,黑社會犯罪說和概括說等。筆者更傾向于從廣義的范疇來理解有組織犯罪,即以非法牟利為目的而相互勾結作案的犯罪團體,包括已經形成了固定組織,或者未形成固定的組織但是經常共同犯罪。臨時勾結,一次作案就散伙的一般化共同犯罪除外。[3]判斷是否為農村有組織犯罪的標準就在于犯罪的發生地點是否在農村。

一、 農村有組織犯罪發生的原因

(一) 經濟原因

早在中國古代,人們即論及了貧窮、人口、分配等經濟因素與犯罪的關系,“饑寒起盜心”就是對貧窮與犯罪的真實寫照。[4]由此可見,農村經濟貧困落后,有著孕育以謀取經濟利益為主要犯罪目的的先決土壤,困窘相較于平和富裕的生活狀態促使人們傾向于采取暴力或者其他手段獲取財富。且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相對落后,各家各戶多以平房和獨居的方式居住,這也一定程度上為犯罪提供了便利。受經濟等利益的驅使,個體容易逐漸認識到獨自犯罪的缺陷,容易拉幫結派,形成農村地方惡勢力。

(二) 文化原因

自古以來,中華民族有著優秀的古老文化,就比如尊老愛幼,對禮節的重視,對道義的遵守。但是不可否認的是也存在一些糟糠文化,比如專制,奴性,封建義氣等等。這些都會潛移默化的加大有組織犯罪產生的可能性和維系的穩定性。[5]在實際生活中,網絡和電視等傳媒的普及讓人們受到更多元化價值的影響,其中包括很多負面的價值取向。比如爭斗暗算,稱王稱霸,兇殺暴力等等。據調查,青少年所在的學校就有拉幫結派且對其他同學施以暴力的現象發生,在某市的教育部門提供的一份官方調查報告中顯示,在青少年群體中,景仰黑惡勢力老大的學生是崇拜父母人數的兩倍。[6]

(三) 法律原因

農村地區,法律約束機制不到位,人們法律意識淡薄也一定程度上促使了農村組織犯罪的產生發展。在農村打官司難的現實不但對人們的法制意識有限制,更促進了人們不愿接觸法律和不想接觸法律的意識。

二、 農村有組織犯罪的特點

(一) 主體多為社會閑散人員或者受過違法和犯罪經歷的人。

1、隨著家庭承包責任制的實施和鄉政村模式的建構,農村社會結構逐漸向市場整合轉型。與之相伴而行的是農村社會系統震蕩的危險與機遇,農村秩序的失范與重建。[7]由此,農村勞動力安置不再固定在土地上,農民有了更多的謀生方式,一部分勞動力分流到城市里面成為農民工,還有一部分勞動力彌留在農村,其中少數仍在從事土地種植。

2、有過違法和犯罪經歷的人也比較容易走上有組織犯罪的道路,并且其中相當一部分人很可能成為組織犯罪當中的中心和骨干。主要原因在于這部分人將坐過牢當做自己“炫耀的資本”,通過吸引別人來建立“威信”,從而形成相對穩固的組織。加之對社會不滿情緒強烈,作案經驗豐富和反偵察意識相對較強,都是其在有組織犯罪當中發揮巨大作用的重要條件。如重慶市的龔剛模黑社會性質組織,21名成員中9名有犯罪前科,占43%,2名組織領導者和2名骨干成員均包括在內。2008年底,海口警方破獲的二梁領導的農村黑社會性質案件當中,梁姓兄弟二人就曾經因為故意傷害等罪被判刑入獄。南昌破獲的新建縣龍崗村黑社會組織案中,其“老大”歐陽龍喜曾因盜竊罪被判刑。

(二) 成員內部關系緊密,體現為“鄰里鄉親”發展的組織形式。

農村是鄉土人情社會,且居住方式是聚村而居,平日里的相處模式就是互通互助。就拿解決糾紛的方式來看,“家長里短”式的糾紛比較多,且發生糾紛以后,很少人愿意通過訴訟等方式來解決,而都是因為熟人圈子,大家抬頭不見低頭見,找人說說理,調解一下就解決了。如果說理不能解決,有時候會結伙兩三個人尋釁滋事,動手打架等粗暴方式解決。這就體現了有事找“熟人”商量,大家一起解決的習慣。基于這樣的風氣和習慣,成員之間也會有點“沾親帶故”,這樣能夠保障組織內部的基本信任關系,也符合“熟人社會”的特點。

(三)農村黑惡勢力內部成員文化層次普遍較低,從事的犯罪多為暴力犯罪,多依附于同鄉、同業或同家族。

如河南省虞城縣何長利黑社會性質組織中,何長利系該縣利民鎮副鎮長,該鎮47名人大代表中有22個組織成員是何長利的結拜兄弟,7個村支書有5個支部書記是該犯罪的組織成員。很多作案團體當中,不僅有結拜關系,還有兄弟關系,叔侄關系,甚至父子關系,剛才提到的梁姓兄弟團伙就是其中的一種體現。

(四)農村黑社會組織多與地方政權機關相牽連。

為了更好的謀取經濟上的利益,農村犯罪的爪牙也逐漸伸向了政治領域。有了政治做防護外衣,能夠更安全的保障犯罪活動。其表現不僅在于利用復雜的關系網賄賂和腐蝕地方官員,套取信息等資源,有的甚至將地方村官等拉攏入伙,或者犯罪組織頭目搖身一變,通過各種途徑自己就任擁有政治權利的要職。以松原村主任哈某為例,其作為涉黑村霸,2005年當選村委會主任就是通過賄選、暴力威脅村民等手段實現的,就職后,有了合法身份做外衣,其更加大肆侵占村集體資產和公款,短短幾年聚斂了巨額財富。南昌以新建縣龍崗村歐陽龍喜涉黑組織,也是在其哥哥歐陽茶喜在龍崗村當上了村主任之后,勢力一度壯大,甚至凌駕于當地政府之上,他自己也成為夢山水庫管理所的副所長。利用這些優勢,又干起了強開賭場、聚眾斗毆、敲詐勒索、強占工程的勾當。

(五)發展趨勢,跨地域作案的趨勢明顯。

當今社會,網絡時展迅速,獲取并詳細知曉其他地區的相關信息變得容易許多,所以有些地區犯罪也逐漸變成了跨領域犯罪。同時,不可否認的是跳躍式的流竄作案相較于固定的方式作案會加大公安等機關的偵破難度,今年轟動全中國的周克華案中,主犯周克華之所以逍遙法外8余年正是因為其認識到了異地作案能加大辦案難度,因此其穿梭于蘇湘渝等地連續作案近十起。

綜合以上特點分析,目的是要為農村有組織犯罪的相關預防對策提出借鑒意義,具體對策比如加強農村的法制觀念建設,針對跨區域犯罪的特點來加強科技上的預防措施,宣傳正面、減少影視作品對青少年的影響,重視并加強農村政權組織的監督制度等等,本文在此就不一一贅述了。(作者單位:西南大學法學院)

參考文獻

[1] 陳顯容等:《犯罪與社會對策――當代犯罪社會學》,群眾出版社1992年版,第190頁。

[2] 轉引自康樹華主編:《犯罪學大辭書》,甘肅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69頁。

[3] 盧建平《有組織犯罪比較研究》,法律出版社2004年6月版,第13頁。

[4] 莫洪憲《中國青少年犯罪問題及對策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12月第一版。

篇(7)

“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是我國高等工程教育的一項重大改革,其目標是培養一批既能面向工業生產一線,又能全面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創新型高素質人才。“卓越計劃”采用校企聯合培養模式,強調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與創新意識的培養[1]。國際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是保障工程教育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途徑,倡導以學生為中心、以產出為導向和持續改進理念[2]。考試是教學培養中的重要環節。而傳統的課程考核制度和評價體系往往限制了學生創新思維和工程實踐能力的培養[3]。我校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專業(以下簡稱裝控)2013年獲批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專業,并于2018年1月正式通過了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本文以《過程裝備控制工程基礎》課程為例,介紹了在工程教育背景下工科專業基礎課程的考試改革探索經驗。

一、現狀分析

《過程裝備控制工程基礎》課程是面向裝控專業的學生在大三上學期開設的一門必修專業基礎課,屬于專業控制類課程模塊的核心單元。該課程旨在使學生熟練掌握經典控制理論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深入理解和認識控制系統穩定性、準確性和快速性的重要性、影響因素和改進方法,學會運用時域和頻域方法進行控制系統的分析和設計,以及控制系統設計和校正的基本方法。課程理論性強、抽象性高、知識面廣,尤其涉及大量的計算分析。該課程傳統的考核方法“重結果輕過程、重理論輕能力、重記憶輕創新”,帶有應試教育的種種弊端,難以實現工程教育的培養目標。

(一)考試目標定位不準確

由于考試成績與學生綜合測評、工作、保研等息息相關,導致學生為考而學、平時不學、非考不學,學生功利化趨向明顯,一味追求考試分數,僅對考試知識點死記硬背,忽視了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難以激起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動力。

(二)考試形式單一

考試評定主要以期末閉卷考試為主,參考部分平時成績。這種期末集中考核的方式,催生了部分學生臨考突擊抱佛腳的惡習。平時成績僅包括出勤和作業,由于有少數同學是課堂上人到心不到的低頭一族,也時有互相借鑒抄襲或抄襲參考答案的應付作業現象,難以做到合理評價與督促管理。這種以單一集中考試為主的考核方式,難以評價所有學生的全過程學習效果,更難以客觀考察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工程素養。

(三)考試內容單一

考試內容側重于知識檢驗,而忽視能力考核。考試的內容一般多呈現對教學內容的考核,比如基本概念、一階和二階系統動態特性分析、穩定性分析與誤差分析等,對于學生的實踐能力尤其是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創新能力等綜合素質的考察不足。這種考試以再現課堂所學知識為主,強調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容易導致學生死記硬背應付考試,從而限制了學生創新思維、實踐能力和知識綜合運用能力的發展。

(四)缺乏過程監督

過于偏重課程結束時的測評,著重于通過懲戒的方式督促學生學習,忽略了對課程學習進展過程的監管。課程的學習過程是一個動態持續的過程,因此考核評價活動應貫穿于整個教學活動中。通過建立全過程的考核機制,才能夠及時掌握學生在課程學習的整個過程中的學習情況,獲取改進教學的反饋信息,持續引導、督促、監督、激勵學生學習與能力培養。

二、改革理念及實施方案

根據工程教育的培養目標與本門專業課程的教學目標,針對上述傳統考核方法的不足,本課程考試改革采用了基于過程考核的多元化考核方法,分階段、全過程檢驗學生的理論知識綜合運用能力、分析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引導學生從注重知識的應試學習向注重解決工程問題、培養創新能力轉變,建立以考察學生實踐能力與創新精神為重點的考核評價體系。具體而言,改革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突出過程監督的多元化考試方法改革

將平時基于能力素質鍛煉培養的過程性考核與期末的綜合性考試有機結合,對學生學習狀態、學習效果和教學目標的達成情況全面動態監控。平時成績除了包括考勤和作業之外,增加隨堂測驗、期中考試、調查報告、工程實例控制仿真分析等多元化的考核形式,設計了全過程監督的考試評價方案。

(二)知識檢驗與能力考核并重的考試模式改革

專業課既要考查學生對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況,更需要注重考查學生工程實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必須及時將基本知識點與工程應用實例結合地引入教學與考核評價中來。因此,從考試內容著手,優化考試試題設計。首先,在試卷結構上,減少選擇、填空、判斷等客觀題比例(不超過20%),增加實際工程案例分析與系統設計應用類題目比例。其次,由于課程理論性較強,計算分析多,需要學生記憶的公式也多。因此,在試卷形式上,可直接在卷后附上拉普拉斯變換數學公式、二階系統性能指標計算公式,引導學生重視知識理解和應用。最后,結合工程實例,精心設計試卷題目的考核點。以二階系統動態特性為例,課程教材[4]的例題習題是以零初值求解,而以實際工程問題為背景的試題題目中均是非零初值的,考核學生能否在深刻理解傳遞函數概念中“零初始條件”的基礎上,綜合應用所學的時域分析基本方法,分析解決復雜工程問題并獲取有效結論的能力。

(三)強化分析與設計能力培養的仿真實踐考核改革

工程教育一直重視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一方面,教學院系近年來購置了多臺套的過程裝置控制綜合實驗設備,以提供給學生更多的動手實踐訓練;另一方面,計算機仿真由于其方便快捷、靈活直觀的特點,能在較短時間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目前,在自動控制領域,MATLAB軟件因其具有可視化編程能力、良好的圖形用戶界面和強大的繪圖功能、豐富的工具箱及Simulink控制仿真平臺,是國內外控制工程基礎課程學習的首選工具[5]。以往的教學過程中由于受制于授課學時有限,所設置的仿真實驗簡單驗證類題目多而分析設計類題目少,很多學生照葫蘆畫瓢,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目前,借助于我校統一的石大云課堂平臺,將教材[4]上MATLAB軟件控制仿真的基本使用操作及命令函數,錄制成相應的教學播客單元,由學生線下學習并完成相應的簡單驗證類題目,線上根據教學進度安排隨堂討論。同時,結合工程實例設置綜合分析與設計類題目,例如三相分離器控制分析與仿真、連續攪拌加熱罐的動態特性分析與溫度控制等,考察學生的實踐創新應用能力。

(四)綜合考核評分方法改革

篇(8)

一、引言

自2008年金融危機席卷全球以來,世界經濟總體趨向低迷。中國作為一個躋身于世界經濟前列的大國卷入這場風暴更是一個必然事件。從2008年至2016年中國經濟從“舊常態”開始進入“新常態”,經濟增速由9%逐漸下降至6.7%,國內生產總值由30萬億元增長至70萬億元。總體來看,中國經濟增長穩中求進,但是眾所周知經濟增長不意味著經濟發展。截止2016年,中國經濟在發展過程中的病癥逐一顯現出來,煤炭、鋼鐵、有色金屬等行業產能過剩、房地產行業投資增速回落,投資乏力、出口疲軟等因素導致中國經濟增長內生不足,政府財政形勢嚴峻,經濟下行壓力使得中國經濟增長進入一個艱難時期。

就業率是衡量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指標之一。從1999年起我國連續擴大招生規模,2001年全國高校畢業生為115萬,之后每年高校畢業生數量逐年上升,截止2106年全國高校畢業生已達705萬。加之近幾年我國經濟發展不景氣,高等教育人才出現了供過于求的現象同時伴隨著就業信息不稱,就業崗位與學生所學專業不對口等結構性矛盾,致使大學生就業形勢十分嚴峻。

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得益于政府高頻率出臺鼓勵大學生創業的政策,一部分大學生跳出了找工作大軍之列,開始自主創業。數據顯示,2014年我國大學生創業人數占當年畢業總數的2.9%;智聯招聘的《2015年應屆畢業生就業力調研報告》顯示,當年的畢業生中選擇自主創業的比例達6.3%。2016年的大學生創業趨向理性,但也維持在較高水平。2017年2月16日教育部出臺修訂版《普通高校學生管理規定》,《規定》提出高校學生可以申請休學創業,參加創新創業等活動以及、獲得專利授權等與專業學習、學業要求相關的經歷、成果,可以折算為學分等一系列鼓勵學生創業政策為學生創新創業提供制度支持,這也為大學畢業生的創業熱情添柴加薪。

然而在浩浩蕩蕩的創業大軍之中成功率卻不盡如人意。中國創業數據統計:中國創業企業的失敗率高達70%以上,而大學生創業成功率只有2%-3%。70%的企業活不過一年,平均企業壽命不足三年。究其原因,一是創新創業意識不強,二是創新創業能力不足。

關于大學生創業能力與創業意識對其創業的影響,國內外學者展開大量的研究,也得出一些重要結論。然而對掌握更多商業知識的民族地區經管類專業大學生的創業意識和創業能力與其他群體的差別卻很少有人進行專門調查研究。迄今為止,對創業能力進行全面系統研究的首推創業學領軍人物杰弗里?蒂蒙斯(Jeffry A.Timmons),,他在其論著《創業者》中通過訪談、文獻梳理等方法歸納了創業者所具備的特殊品質,指出了一名優秀的創業者所具備的兩大方面的優秀品質,Chandler用創業者自我評估的方法分析和構建了創業能力及其指標,他認為個體在整個創業過程中需要完成三個角色的工作,及創業的角色、管理的角色和技術技能方面的角色。中國學者在借鑒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針對個體的創業能力及其構成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觀點。例如高桂娟、蘇洋(2013)通過概念與實證構建了由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組成的大學生創業能力的三維結構圖。但更多的研究及時開門見山直接上升到措施層面。對于創業意識的研究更多的是通過略談大學生創業意識現狀進而重點落在如何培養創業意識和創業教育模式改進措施上,因此導致創業者不能對其創業意識進行全面地了解,進而不能對癥下藥。雖然有少部分人對少數民族地區經管類大學生的創業意識與創業能力進行過調查研究(例如李凡、謝立仁、張明親,2008;海麗其姑麗?亞森,2013;陸廷益,2015),但僅僅圍繞某一民族地區展開調研,不能反映所有民族地區普遍狀況。

本文以北方民族大學經管類的學生為調研對象,通過問卷調查的形式對其現階段的創業意識與創業能力進行調查研究,分析經管類專業少數民族學生是否具有創業想法以及創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據此進一步探討如何提高民族地區經管類學生的創業成功率。

二、樣本構成情況

本次共發放卷500份,有效問卷427份,回收率85.4%。如圖表一,漢族有100人,占總人數23%,回族173人占總數的41%,土家族29人占7%,苗族、維吾爾族各15人各占4%,其他各少數民族共95人,占總數的22%。

三、經管類學生創業意識現狀分析

(一)就業觀念片面

調查數據顯示(見表1),多數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意識欠缺,就業觀念片面,從而形成一種思維定式,他們認為就業就是到國企、私企、外企以及政府部門工作并且有固定的收入。當提到自主創業則認為是一種高風險的投資活動,大多數人屬于風險厭惡者,自然選擇安于現狀。在427個樣本數據中,有153人畢業后選擇自己找工作,占樣本總數的35.83%,這一部分人對于未來的發展方向比較盲目,或是對未來的就業形勢過于樂觀,創新創業意識薄弱。有106人選擇報考研究生,通過提高自身專業素質在未來日趨嚴峻的就業形勢下能更勝一籌,占總數的16.63%。有71畢業后選擇穩定、可靠、穩妥公務員崗位,獨立創業意識十分欠缺。在此次調查中,畢業后選擇自主創業的人有89人,占總體的20.84%(該數據為保守統計,調查中包括一部分大一新生,對于自主創業并未全面、系統的了解,不夠理性。因此我個人認為未來該數據會有下降趨勢。)

(二)對自身缺乏正確、理性的認識,盲目創業

截至目前,畢業后選擇自主創業的學生人數呈現上升趨勢,然而很多人在做出創業決定前并未對結合自身狀況進行仔細斟酌,抑或是恰逢好的創業機遇便草率決定創業,這些都可能是加劇了創業風險,導致創業成功率低的重要因素。我們在對大學生產生創業想法或選擇創業的出發點進行調查時數據顯示(見表2),有33人表示創業只是為了賺錢,占到調查總人數的45.83%。同樣有45.83%的人和61.11%人將創業視為積累經驗和鍛煉自己能力的一個途徑,對于最終創業成功與否并不是很在意,還有23%的人之所以選擇創業只是為了解決眼前的就業問題或者是不適應被管理,選擇自己開辟新天地。在所有的被調查者里面,僅有約33%的人選擇自己感興趣或者擅長的一面,并將自身能力和個人理想等綜合考量最終選擇創業。

從以上數據可以得出如下結論:大學生創業想法的誕生太過輕率,風險意識和中長期規劃意識薄弱,對自身能力缺乏全面和正確理性的認識,抱著一種“創業成不成功,先試試再說,說不定就成功了呢”的僥幸心理。這種盲目性的創業是對有限資源的一種浪費,也是一部分人創業失敗率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

(三)對創業環境的了解程度不夠

要想創業成功,首先得有市場意識并且在行動上有所體現,做一個生活中的有心人,要學會了解消費者對某一產品或服務的需求狀況、消費者偏好及產品結構,知道哪些東西是在市場上所受歡迎的并且有有較大的市場空間的。其次要想創業,必須要關注國家所出臺的有關創業優惠政策,了解國家為創業者所提供的創業環境,有了好的創業平臺和創業制度保障,才能更好地為創業者創業保駕護航。但是,數據顯示這兩方面都未能引起許多創業者的重視。如表3,當問及是否經常關注政府對大學生創業相關扶持政策,67.68%的受訪者都表示不經常主動去了解,3.28%的受訪者回答一點也不關注,僅有10.54%的人經常關注并且很清楚國家政策。如表4,在問到是否每周都會去了解市場變化,只有5.15%的人表示每周都會去周邊市場看看,了解某些a品價格和市場需求變化等。

通過以上數據,我們可以發現,大多數學生創業都對創業的理解存在誤區,他們只知道埋頭干,卻不知道自己的產品或服務是否迎合市場需求,不知道國家對自己創業的領域是否鼓勵支持,有沒有相關的政策扶持從而降低創業風險和創業成本,這也是盲目創業的另一個體現。

四、經管類大學生創業能力現狀

經管類大學生在大學生群體中占有很大比重,而且他們的知識結構和培養方向決定了他們是創業群體中最有潛力的一支隊伍。研究經管類大學生的創業能力可以了解到其創業過程中所欠缺的地方,找出不足據此對經管類課程體系進行調整,填補知識的空白,從而更好的為經管類學生創業服務。

依據不同的標準可以把創業能力劃分為很多種,本文所研究的創業能力主要包括管理與技術才能、利益協調能力、創新創意能力、人際關系和談判能力、風險意識評估能力。

(一)能夠積極運用專業知識,管理與技術才能較強

管理技術與才能主要指行政管理、法律要和稅收、市場營銷等方面的技能。如表5數據所示,有50%左右經管類專業大學生能夠熟練運用所學過的專業知識,如熟悉基本做賬流程,了解工商部門注冊登記程序,懂得資金籌集、運用和資金分配、了解商品倉儲運輸、運輸環節及熟練運用電子商務操作平臺進行商品銷售工作等技能,通過創業將所學專業技能很好的運用于實踐,從而很好地提高自身專業技能。

(二)利益協調能力欠缺,亟待提升

數據顯示(見表6),在創業過程中約12%的被調查者不認為自己能夠很好的協調個人與團隊的利益關系,32.32%的人覺得他們不確定能不能協調好個人與團隊利益關系,僅有16%的學生對自己協調利益關系的能力很自信。這表明經管類大學生在創業過程中協調個人與團隊利益這一能力還有所欠缺,在后期的學習和實踐過程中需加以培養和提升。

(三)缺乏創新創意能力,不善于變通思維

具備創新能力是創業的關鍵,在關于創新能力的調查中,調查數據顯示(見表7),約18%的經管類大學生認為自己非常缺乏創新能力,做事比較循規蹈矩,30%的學生對自己是否具備創新能力持中立態度,而僅有17%的人認為自己非常喜歡“頭腦風暴”,做事常常能夠從多方面進行思考,探索可能性,而不是固定在一種思路或局限在某一方面,具有較好的創新能力。這表明大部分學生創新能力非常欠缺,建議多參加學校的創新活動,慢慢培養自己的創新性思維。

(四)缺乏人際交往和談判能力

人際交往能力就是能夠與他人進行良好的溝通并保持良好的關系。斯坦福研究中心曾經發表一份調查報告,結論指出:一個人賺的錢,12.5%來自知識,87.5%來自人脈。一個人事業的成功,80%歸因于與別人相處,20%才是來自于自己的心靈。由此可見人脈是一種資源和資本,創業者能否編制出一張高效和良好的人際網絡也是決定創業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調查數據顯示(見圖2),除了近20%的人認為自己人際交往能力非常差沒有人脈以外,不清楚自己是否具備較好的人際交往能力的人占35.6%,僅有近一半的人覺得自己的用于廣泛的人脈和良好的人際關系。

談判能力指能夠有效的進行談判,展現自己的優勢,獲得他人的認可。掌握好的溝通技能亦是創業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種能力,然而好的溝通能力與好的人際關系并不能畫等號,隨著互聯網的飛速發展,網絡通訊工具逐漸代替傳統的面對面交談,大學生已然成為“低頭族”中的主要成員,語言表達能力的每況愈下也成為導致創業者談判能力薄弱的原因之一。體現在調查數據中(見表8),在所有的被調查者中,有55%的學生在不同程度上缺乏談判能力。因此經管類學生只有充分培養出談判、說服的能力,才能在創業過程中化解與周圍的分歧與矛盾,助力創業成功。

(五)初步具備一定的風險評估能力,但仍需加強培養

對于剛跨出校門步入社會的大學生而言,創業時個人意識、國家政策、資金籌集、這些市場、知識能力以及社會資源等都是其在創業過程中所不可避免的風險因素,而這些不確定性因素對他們創業成功大打折扣。因此,具備一定的風險u估能力對于更好的規避創業風險具有重要作用。以資金籌集為例,我們對經管類大學生進行調查,當問到通過何種渠道籌集創業初始資金時,數據顯示(見表9),78.45%的學生選擇政府設立的創業專項資金或優惠貸款,58:48%的人選擇去銀行等金融機構貸款,80%的人選擇自由資金或父母親友的資助,另有14.5%的人通過風險投資來獲取創業資金。通過數據分析我們可以看出,經管類大學生已經初步具備一定的風險評估能力,知道哪些屬于高風險投資,哪些屬于穩健投資,從而有效的降低了創業風險系數,但仍有由少部分人風險意識不強,評估風險的能力較低,需要進一步加強培養。

五、基于經管類大學生創業意識與創業能力現狀所提出的幾點建議

鼓勵大學生積極創業是帶動解決目前我國高校畢業生就業困難這一問題的一劑良藥,也對積極響應國家“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的號召和走創新驅動發展道路具有重要意義,是為我國經濟發展注入新動力的重要舉措。但是通過對經管類大學生創業意識與創業能力現狀的調查,我們發現大學生創業能力和素質非常低、創業意識薄弱,導致創業率低下。因此當前首要任務就是加強對經管類大學生正確的創業意識創業能力的培養。本文基于此提出以下幾點措施:

(一)繼續強化對大學生創業的財政資金扶持和政策保障

調查發現,大學生創業訴求中,首先呼聲最高的仍是創業資金問題,90%大學生創業者希望地方政府可以為大學生創業者提供更多的資金,同時降低金融機構對大學生創業貸款的門檻,讓他們有錢可創。其次,政府還需出臺更多大學生創業的鼓勵性政策以及能夠降低創業風險的政策,為大學生創業提供制度保障,讓他們可以毫無顧慮的創業。

(二)做好企業與高校大學生創業定向培養的有效對接

對于大多數企業而言,利字當頭,考慮到培養大學生創業者不僅不會給企業帶來利益反而會導致企業內部資源外流,因此他們不愿意承擔起培養和強化大學生創業能力這一社會責任,更不樂意與大學生創業者共享創業成功的秘笈。本文認為經管類大學生創業者和企業可以達成如下協議:企業可以將其先進的創業技能和經驗傳授給優秀的大學生創業人才,同時提供創業場所和一部分資金作為投資,讓其盡情施展創業才能,然后達成協議,所創立公司必須為企業所用若干年以后即可獨立。

(三)學校應不斷完善創業教育課程體系

高校是培養大學生創業者的主要場所,以往高校的創業課程多為理論教育,學生往往紙上談兵,不能將所學理論知識付諸實踐。因此高校在設置創新創業課程是應注意:

一是理論課與實踐課程的有機結合,例如商務談判、ERP沙盤模擬、帶領學生深入企業實地參觀學習等。

二是將創業課程與經管類專業課程相互滲透,將創業知識與專業知識巧妙融合。最后,創業課程應該只針對有興趣創業或有創業想法的學生開設,從而提高課程質量和效率,使得有限的資源得到最高效的利用。

篇(9)

高職院校工商企業管理專業定位是困擾各個院校的比較難解決的問題,學生在校學習期間,對專業要求實踐性強,與工作崗位能否有效對接,但在學習過程中如何將管理學的思想與內容更好地傳遞給學生,卻是要解決的根本問題。因此,迫使各個開設有工商企業管理專業的高職院校不斷提升建設的內涵,著力打造特色專業,加大教學改革的力度。工商企業管理專業是我院的龍頭專業,具有很強的品牌效應,本文著重解決如何把我院工商企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質量,提升專業特色,打造成廣西區內有一定影響力,為我區及全國各高職院校專業建設提供相關借鑒作用,現將我院工商企業管理人才培養中的問題及解決辦法進行闡述。

一、工商企業管理專業術科班簡介

廣西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工商企業管理專業于2007年開始招生,是學院重點建設、重點打造的拳頭專業,2013年獲得中央財政支持項目,2015年獲“工商企業管理示范特色專業及實訓基地”項目。自2012年9月開設工商企業管理專業術科班,從2012級級工商企業管理專業學生中遴選37名學生組建術科班,進行教學改革實驗,為做好對比實驗研究2013級再次組建術科班。改革實驗將工商企業管理專業課程的內容設置分為基本知識、職業素質、職業能力三個模塊,課程教學主要以講授法和案例分析法為主,基本流程是:教師講授企業管理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方法,學生在課堂上主要是針對教師提供的案例進行演練,最后再由教師通過點評向學生傳授企業管理專業知識,要求教師對術科班教學以培養學生職業能力為主,加大學生的訓練力度。經過幾年的教學改革實踐,該課程教學已形成相對固定的模式,同時也顯現出一些問題。

二、工商企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一)人才培養定位方面

調查2012級和2013級工商管理畢業生100人的職業現狀,為人才培養定位提供依據。方法是以廣西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工商管理畢業生為調查對象,以班級為單位,隨機抽取100名畢業生進行調查,50名普通班,50名實驗班。結果顯示非實驗班的50名工商管理畢業生的職業錨多傾向于生活型和挑戰型,男女生只在管理型和創造和創業型。實驗班的50名畢業生男、女生職業現狀差異性不明顯,均傾向于挑戰型和創造型。根據調查也顯示出問題:實驗班的學生由于在校期間的教學方式采用術科以實踐為導向的教學模式,人才培訓定位傾向于中層管理者,而非實驗班的學生人才定位傾向于基層管理人員。兩者的差異從學生的就業導向可以看出,問題存在于兩個方面:首先,實驗班的同學在就業能力從理論上較本科生存在差距,本科層次人才定位為中層管理者(根據南寧市5所開設工商管理專業的本科院校人才培訓方案得出),其次,依據調查分析實驗班的學生實踐能力指標在畢業的2年左右時間段內尚未發現與普通班學存在顯著的差異,這也說明實驗班的學生就業質量尚未達到人才培養的預期。

(二)畢業生就業情況

2016、2017屆工商企業管理專業畢業生人數分別為296人、405人,畢業人數逐年增長。2016、2017屆工商企業管理專業畢業生就業率分別為94%、93%,就業率一直保持在93%左右,就業形勢保持良好。

本校2017屆工商企業管理專業畢業生就業去向分布中,受雇全職工作的比例為77.8%,受雇半職工作的比例為1.2%,自主創業的比例為8.0%,畢業后入伍的比例為0.6%,畢業后讀本科的比例為4.9%,無工作繼續找工作的比例為5.6%,無工作及其他的比例為1.9%。

(三)教學體系建設方面

教材體系建設問題主要存在課程建設規劃、課程內容和課程標準這3個方面,方面存在具有學生調查表統計顯示:

(1)課程建設規劃方面,由于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周期較長,定性類型的研究方法運用較多,定量的方法采用較少,在崗位要求與課程設置存在錯配性的可能。

(2)課程內容方面存在以下問題:一是創新創業內容存在明顯的不足。100名同學有90%不具備創業的基本理論,對開設創業課的課程類型不多,課時較少反映比較強烈。二是實踐內容上,實驗班的同學具備認為內容與就業崗位要求存在差別。三是師資大部分來源學校老師導致課程內容與就業市場具備一定的滯后性。比如:實驗班的同學很多就業于共享經濟的企業,教師可能對共享經濟的模式都不是很了解,更談不上就業前的指導與培養。

(3)課程標準上,由于課程的授課方式,內容未形成統一的標準;課程教學大綱存在不一致的現象;教師在課程講授方面存在差異等等問題未形成統一意見。

(四)教學方法方面

在制定教學計劃時,一般要求理論與實踐課是3:7比例,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學方法還是停留在灌輸式教學階段居多,大多數知識的教授以書本為中心、以教師為主體,以滿堂灌講授方法為手段,使學生完全處于被動學習狀態,雖有實驗班的學生訓練與練習,但占比比較小,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能動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因不能以實操為主,所以,學習的主動性欠缺,沒有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體作用,教學過程已然變成了學習主體缺失的純粹教師講授灌輸行為。

(五)學生接受方面

現在的教學手段多以多媒體教室PPT展示授課為主。即使利用實訓室授課,多數教師對實訓室的多功能掌握較少,教學仍然以播放、講解PPT為主,教學軟件、教學資源庫等共享資源未廣泛應用于教學實踐中。此外,教學中涉及到的很多問題,例如虛擬建立企業、構建組織結構圖、戰略制定、決策、物力管理、信息管理、市場分析、市場投標等知識還是需要借助于特定職業情境教學來完成的。如果缺少了這些真實情境,對于學生來說對知識的掌握,對實際問題的解決仍停留在抽象的理論思維上,學生缺乏生動直觀的實踐感受,導致學生遇到實際問題解決的實際能力相對不足。

三、工商企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策略研究

(一)重新定位工商企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方向

我院這幾年立足廣西區域經濟發展,以服務廣西經濟建設培養管理類人才為定位,大量走訪廣西企業,充分了解企業對工商企業管理類專業人才的實際需求情況,認真分析工商企業管理人才社會需求的知識能力和綜合素質要求,進一步明確工商企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方向定位,結合學院的實際,立足于行業特色,設計出工商企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分方向培養模式(見下表:工商管理人才培養分方向培養列表)。

提出此方案是基于以下分析得出:

專業發展方向與專業定位:

(1)專業培養方向定位:適應廣西社會經濟發展需求,服務面向北部灣經濟建設,面向中小型企事業單位,為區域經濟建設和發展培養社會急需的工商管理類專業人才。

(2)人才培養目標定位:按照“知識+素質+技能”的要求,培養具有扎實的理論知識,具備良好的管理類職業崗位所需的綜合素養,具有扎實的管理類技術技能知識,富有創新創業精神的應用技術技能型人才。

(3)服務面向定位:立足服務廣西地方經濟,主要面向中小型企事業單位,培養具有寬口徑、強實踐、有創新創業能力的工商企業管理專業人才。

(二)構建基于工作崗位職業能力的課程體系

根據調研結果,管理類專業學生畢業后,所從事的工作基本上是以1-2年基層業務型工作,3-4年逐步走上管理崗位,擔任班長、組長、基層部門的負責人等,5-6年成長為企事業單位的中層領導。基于這個成長路徑制定基于工作崗位的程序化、系統化、科學化的課程體系,縮短學生的成長時限,增強學生的發展后勁為突破口,開發課程體系,與企業共同形成課程標準,總結各階段所需的知識結構,構建適應學生成長的實踐教學體系。

1.制定切實可行、規范合理的教學計劃

現在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如果還是以課堂教學為主的話,普遍會出現“三多”現象,即上課不能專心聽課學的知識少的多、上課看手機的低頭一族多、上課中人到心不到神游的多,這樣教學效果不能很好地實現。所以制定的教學計劃考慮學生的實際接受能力,以實訓課為主,以教師教,轉變為學生學為主。注重學生知識、能力、素質綜合協調發展,增加戶外課程,按照到企業學習、職業情境模擬、學生崗位角色扮演等要求設置課程,堅持加強理論聯系實際、實踐訓練,注重創新能力培養。

2.制定詳細完整、富有創造性的課程教學大綱

高職院校工商企業管理專業教學大綱的制訂要堅持課程體系整體設計和教學基本要求,充分考慮“知識+能力+素質”三者要求的現實需求,特別是要兼顧學生就業后的3-5年內的能力培養和個性化發展需要,能夠實現人才培養規格的多元化。據調研結果分析,畢業5年后,走向中層領導崗位的學生占培養當年培養學生人數的30%左右,所以,大綱修訂時要進行優化、整合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適應不同的學生的學習要求,培養方向要兼顧課程之間的銜接,使教學內容能夠符合人才培養目標要求。

3.充分研討、積極開展課程標準建設工作

課程標準的建設是人才培養的最終落腳點,以《現代企業管理》課程為例來說,因為教學對象不同,學生的接受能力不同,考慮學生的就業方向,所講授的內容也有所不同,但這門課程是工商企業管理專業來說,是比較難上的,理論知識偏多,學生學起來比較難理解,所以課程標準的建設相對難。但總體思路可以是:立足課程要解決的實際問題,分析培養人才的規格和基本要求,將所有課程串起來,根據培養方案分析每門課程要教會學生什么,再分析具體一門課程要如何完成要教會的內容。在課程結構整體優化前提下,調整、合并、重組教學內容與課程體系,不斷深化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的改革。同時,還要考慮在課程建設上,要加強教學團隊建設,開展集體備課會,加強教師梯隊建設。以優化教學大綱為依托,注重課程內容的重組、優化,以自編教材為突破口,要求教師開展教材編寫工作。工商企業管理專業課程在教學中應要求每門課程均需設置一定比例的案例討論課,教師應適當編寫適合課堂教學的課程案例供學生討論使用。要采用現代教育手段,不斷提高課程質量和效果。

4.加強校企合作,加大工商管理類專業實踐基地的建設力度

管理類專業離開企業的支持與合作,就象無根之水,難以進行下去。所以要加大與企業的深度合作,建立穩定的校外實習基地,充分滿足教師實踐教學的需要。財經商貿類企業與院校合作中存在的難度比較大,主要是企業以經營獲利為主,學生去企業往往以現場參觀、企業工作人員對流程進行講解為主,學生實際參與經營并不多,所以對于開展一門課程的企業實踐還需要創新,通常以半個學期或者3個月綜合實習為主進行開展,這對教師也提出了要求,如果教師個人對企業工作流程不熟悉,那么教學過程就比較枯燥,所以,也要求教師本人積極到企業實踐,同企業建立聯系,形成教師實踐——學生實習——學生就業的校企合作模式。學生通過具體工作崗位的實習,強化了學生的實踐能力。

5.加強產教融合,構建實踐教學體系

根據工商企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過程要求,需要將課堂教學、在校實訓、校外實訓、社會實踐、頂崗實習、畢業設計(綜合實踐報告)、預就業等實踐環節有機地貫穿起來,以加強學生綜合實踐能力和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為出發點,將學生在校三年的學習時間分階段進行合理規劃和安排。實行“2+1”或者“2.5+0.5”培養模式,從目前實踐的結果來看,把學生三年學習時間分成三個階段,一是在校學習階段、二是校外學習階段、三是預就業階段,通過三個階段學習,學生能力得到有效提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得到進一步加強。同時,還要充分考慮寒暑假的安排,一般以完成專題調研報告為主,學生在假期與企業有效溝通,對社會問題有效分析,學習能力有所提高。

(三)轉變教學方法,以“要我學”變成“我要學”

如何增強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已經變成一個共性問題,現在的學生對知識獲取的渠道相對比較多,對教師上課的要求進一步提高。如何把握學生的學習心理,引導他們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成為需要共同探討的問題。通過對現階段工商企業管理人才培養模式中教學管理和教學效果的研究來來看,原有的“填鴨式教學”、“問答式教學”已經很難適應現在的教學要求。充分運用現代技術手段,實施啟發式、討論式、角色扮演法等教學方法,可以給學生更多的思考空間,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

以《現代企業管理》課程為例,教師在授課過程中,以小視頻引出要學習的內容,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思考,或者以案例開篇,引導學生自己查找資料或進行調查,自主地發現和提出問題、討論和解決問題。從實踐的結果來看,學生普遍接受的教學方式有案例分析、課堂討論、職業情境模擬、公開展示、角色扮演、社會調研等等互動式學習,這樣容易使學生由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提高學習效果。結合課程到企業參觀考察也比較受學生歡迎。比如《門店經營管理術》課程,要求學生針對某一運營中的門店,開展調查實踐活動,寫出詳細的社會調查報告。再比如《營銷管理》課程,布置學生聯系實習單位進行產品服務質量調查分析,并寫出調查研究報告。開展研究型學習活動,使學生逐步形成獨立思考、善于發現、勇于創新的實踐能力。

參考文獻: 

[1]張詠梅.高職院校工商企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討合作經濟與科技[J].2017(8),108110. 

[2]韓紅蕾.國際視野下高職院校工商企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新模式[J].時代金融,2017(9),322. 

[3]周媚.高職工商企業管理人才實踐教學體系的改革研究[J].中國商論,2017(5),183184. 

[4]龍昱.信息化環境下高職學生的職業核心能力培養的實踐與思考——以湖南網絡工程職業學院工商企業管理專業為例[J].教育現代化,2017(10),304305+31. 

篇(10)

人類社會在發明文字以前,一直沿襲“口口相傳”的方式傳播文化,無論是先秦時期的《詩經》,抑或兩漢以來的《漢樂府民歌》都是通過這種最原始的閱讀方式代代相承,彰顯著中華傳統文化強大的生命力。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文字被大量篆刻于竹簡、布帛之上,人類才真正開始進入物質載體的閱讀時代。誠然,這一閱讀載體的物質化廣泛而又深刻的影響著社會的閱讀需求,但在某種程度上卻又制約了閱讀場域的大范圍推廣,對社會文化理論體系的范式建構產生了極大的限制性。自宋以后,造紙術和印刷術的發明開創了一個新的閱讀時代,幾千年歷史文化的承繼與延展都是以紙質書本為依托,且一直延續至今。毋庸置疑,傳統的紙本閱讀習慣已滲透進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逐漸衍變為一種貫穿社會生活的文化現象。然而,現如今數字網絡技術的迅猛發展,科技意識不斷浸潤于大眾文化的深層構建與價值取向,大眾文化閱讀需求的表征樣式與審美維度也發生著重大轉變,紙本閱讀儼然已滿足不了人類潛意識中的閱讀需求,而借助電子媒介進行的可移動式閱讀卻在不斷擴張的文化語境中凸顯,人類的閱讀方式再一次發生了顛覆性的變革。手機、電視、平板電腦、電子閱讀器等移動設備逐漸進入大眾視野,這種“無紙化”的閱讀方式,標識著人類社會開始進入“讀屏時代”。手機閱讀更是以其輕便易攜、及時性強、傳播快捷等特點受到大眾的追捧,作為文字、圖像、聲音、視頻等感覺媒體綜合一體的移動閱讀設備,手機閱讀高度契合了當下人們的精神訴求與文化心理,從而呈現出獨特的審美向度與文化意義,對人們的工作、學習、生活及娛樂方式都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因此,在現代文化語境下探討手機閱讀所蘊含的內在審美表征與深層次的審美價值,對剖析當下閱讀文化審美取向的內在意蘊,推進人們認知視野、思維模式以及審美方式的轉變,都有著頗為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現代文化語境下手機閱讀的現狀分析

手機閱讀最先發展于日本,2000年一部名為《深愛》(Deep Love)的系列小說在日本青少年讀者中引起極大的轟動。以往在手機上發送的小說最先都是以書籍的形式出版,而《深愛》的創作者卻一反常態,一開始就選擇直接通過網絡發送到手機,讓廣大受眾第一次感受到了“無紙化”的手機閱讀方式。而在我國,2004年,千夫長4200字的手機小說《城外》則是以短信連載的形式進行創作與傳播,國內版以18萬元的高價被成功拍賣,而且海外版的價額更勝一籌[1]。手機閱讀逐漸吸引著廣大受眾、媒體、運營商的目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加入手機閱讀這一龐大的隊伍中來,探索著手機閱讀內在的價值與其獨特的審美新特征。

近年來,手機閱讀作為移動閱讀的一部分,在這快節奏的社會里異軍突起,成為閱讀市場的中堅力量。隨著手機閱讀市場的長足進步與發展,手機對人們來說早已不僅僅是通訊交流的工具,更是認識世界、了解世界的窗口。o論男女老少,都漸漸習慣于用手機閱讀各類作品,隨時隨地瀏覽信息資源,第一時間閱讀自己感興趣的文字、小說、新聞、資訊,手機儼然已成為一個小型的移動圖書館,備受廣大受眾的熱捧。相較傳統的紙質閱讀而言,手機閱讀以雨后春筍般的勢力迅猛發展,這種“等待時間”里的“瀏覽式”閱讀頗受廣大消費者的喜愛[2]。盡管,傳統的紙質閱讀在各類實驗對比中也沒有呈現出十分明顯的下降趨勢,但在這高速發展的信息時代,傳統的紙質閱讀所面臨的嚴峻挑戰是不言而喻的。

據《2016年移動閱讀報告》最新數據顯示,移動閱讀已成為國民閱讀新趨勢。2014年國內數字化閱讀率首次超過圖書閱讀率,2015年數字化閱讀率進一步提高至64.0%。2015年有60.0%的成年國民進行手機閱讀,人均每天手機閱讀時長也首次超過1小時。可以看出,我國一半以上的國民已漸漸傾向于用手機隨時隨地的瀏覽資訊、小說、雜志,這種閱讀方式帶來的獨特的審美感受與體驗,不斷改變著人們傳統的閱讀方式,成為文化主流。

同時,在《2016年中國網民數字閱讀狀況調查報告》中發現,我國各地區的網民中使用手機端進行數字閱讀的比例最高, 占63%,有七成以上網民每天的手機閱讀時長為1-3小時。其中,我國18―29歲人群數字化閱讀接觸率近90%,我國中青年群體更青睞數字化閱讀,電子書閱讀量更高。從這些數據可以看出,在手機閱讀群體中,受眾絕大多數為90后,90后作為從小生長于互聯網時代下的原住民,是信息爆炸時代的優先體驗者,他們對手機閱讀頗為關注。在互聯網懷抱中長大的90后,對網絡有著極大的依賴心理,這一代張揚的個性,強烈的消費觀念,對新事物和新潮流的追求,對娛樂化生活方式的享受,成為推動手機閱讀迅速發展的強有力后盾。手機除了可以幫助他們查閱相關的學習資料外,更多的是滿足他們對手機小說、雜志、新聞娛樂資訊等方面的閱讀需求。在他們的思想觀念中更傾向于認為在未來的時間和空間里,數字化閱讀終將會取代紙質閱讀成為主流的閱讀方式,這為如今的手機閱讀市場帶來極大的發展機遇。

手機閱讀不斷成為國民閱讀地新時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2016年1月22日的《第3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止2015年12月,我國手機網民規模達6.20億,較2014年底增加6303萬人,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人群占比由2014年的85.8%提升至90.1%[3]。新增網民的上網設備主要是手機,使用率為71.5%,手機是帶動網民規模增長的主要設備。以手機閱讀終端為載體,借助互聯網,隨時隨地的瀏覽閱讀信息資源成為我國閱讀市場發展新趨勢。手機閱讀一改傳統的紙質閱讀習慣,對各類閱讀軟件中提供的電子書進行相關下載或在線閱讀,這種節約而又便捷式的移動閱讀成為國民閱讀的新寵。

在這個信息爆炸時代,各大數據似泉水般噴涌而出,以最直接的方式展現了我國手機終端用戶的龐大規模和日益增多的手機閱讀人數。在這現代化快節奏的生活中,手機閱讀更容易滿足國民在碎片化的時光里漫長等待的需求,這讓手機閱讀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以其獨特的和前所未有的優勢,在閱讀市場占據一席之地。

二、手機閱讀的審美表征及其文化意義

手機閱讀的出現打破了傳統的以紙質書本為依托的閱讀方式,這種圖書閱讀方式的變革是人類科技取得突破進展的標志性產物。手機閱讀所呈現出的審美表征樣式的意義生成體系,以其獨特的意蘊內涵無形中轉變了人們的審美價值取向,對當下閱讀文化的審美范式構建產生著深遠影響。

(一)手機閱讀文本內容的“陌生化”表征

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翻新出奇、避陳去俗逐漸成為手機閱讀文本創作主體的重要價值追求。為契合當下的審美需求,創作者愈來愈推崇于后現代主義中的“陌生化”創作技巧,并將其廣泛的運用于手機閱讀文本的創作中。“陌生化”,Defamiliarization,原由俄國形式主義評論家什克洛夫斯基提出,指在對事物的內容和形式的描述呈現出一種違反習見的常情、常理的狀態,以完全陌生的概念來對事物進行相應的解讀。在藝術上實現超越常境、打破常態,達到以“震驚”代替“靈韻”的獨特審美效應。“陌生化”的創作技巧在手機閱讀中的運用,極大的增強了文本的可讀性與沖擊力,通過完全陌生的眼光以及陌生化的語言如實的描繪事物,使讀者產生新奇的審美感知。

現代的文本接受者,尤其是互聯網時代下的數字原住民早已不滿足閱讀文本中傳統的語句修辭,他們更樂于接受創作者新穎獨特的表達方式,以嶄新的語言視野接受和感知文本的內容。由此而產生的越來越多的反傳統語句的文學作品開始通過手機閱讀進入大眾的視野。打開手機閱讀和瀏覽各類作品、雜志、資訊等,都能從中發掘與傳統文學方式不一樣的文字表達,創作者大都運用“陌生化的技巧”將同樣的事物以不同的方式呈現在讀者的視野中。或是獨具個性化的表達,或是通過年齡差視角闡述某一概念,或是運用當下最潮流的詞匯語言描述傳統的事物,改變習慣化的規則與方式,讓讀者發掘出最新鮮有趣的閱讀體驗。手機文學的創作者將人們日常生活中司空見慣的事物及語法規則,化為一種具有時代意識的新的審美形態,緊跟社會潮流,以最新穎、獨特的語法組合或修辭,改變具體事物的能指性,又能讓讀者在閱讀過程中輕松有趣的感知其所指,變習見為新異,化腐朽為神奇,手機閱讀文本的創作者與接受者的自主性和個性化為“陌生化”在手機閱讀中的出現創造了良好的條件。手機文本中“陌生化”的概念以新奇的視野帶給讀者新鮮的閱讀體驗,給人以感官或情感上的震動,這種極具“震驚”的審美效應成為現代人生活追求的重要審美指向。

(二)手機閱讀承載方式的“微型化”傾向

“微型化”是當今科技追求的卓越目標,越來越多的科技發明開始傾向于微型、輕薄,以更加簡潔的姿態呈現在大眾視野當中。因此手機閱讀承載方式的“微型化”也在大眾文化的審美范式構建的文化語境下逐漸導向凸顯,成為社會中頗具導向性與影響力的文化形態。

首先,以手機終端為載體而對文本進行的“碎片化”閱讀是手機閱讀“微型化”的重要特征之一。“碎片化",Fragmentation,原意為完整的東西破成諸多零塊,常出現于上世紀80年代研究“后現代主義"的文獻中[4]。在這快節奏的社會,速度成為社會個體乃至整個人類社會不可撼動的主宰,個體的人把自我空間置于一種膨脹的裂變體系當中,也進入到一個不斷加速運轉的生活鏈中。被速度所控制的社會個體傳統的日常生活被消解,取而代之的是一種碎片化的生存模式,而手機閱讀場域和時空的“碎片化”恰恰彌合了當下的生存模式,這種在“等待時間”里的“瀏覽式”閱讀,既節約了時間又滿足了現代人的閱讀需求。值得一提的是,當人們對微型碎片化文本內容接受后的重組,必然會呈現出后現代主義中“非線性”的創造思維,讀者經由自身獨特的審美感知對其進行疊加拼湊,最終呈現出的是具有讀者自身獨特思維的產物,在一定程度上說也呈現出了文本接受的終極意義。

其次,就手機本身而言,作為可移動式的閱讀載體,輕便易攜是其主要特征,極大地滿足了人們隨時隨地讀的需求心理。相較于電視、電腦或是傳統的紙質書本,手機閱讀因其屏幕的限制,閱讀視線更易集中于微小的界面上,成為現代社會最為矚目的普泛化閱讀現象。此外,承載手機閱讀內容的字數也普遍呈現出“微型化”的特征。利用手機閱讀瀏覽的信息、資訊、小說一般都是快餐式的結構,承載手機閱讀內容的字數一般都比較短小精簡,容易讓接受者在等待的時間里瀏覽到更多的訊息,在短時間內瞬間捕捉重點,理解文本內容。在如此快節奏的生活中,短小精悍的微創作迎合了大眾對快餐文化的需求,以微小元素為基礎而形成微創作的文本內容給大眾帶來不一樣的審美感知,這也標識著“微型化”逐漸成為大眾閱讀的一種審美傾向。

(三)手機閱讀接受方式的“人性化”體驗

保羅?萊文森在《手機――擋不住的呼喚》一書中曾寫道“手機滿足了人類的需要,這個需要和人類的歷史一樣古老――就是走路和說話的需要,移動和交流的需要。”[5]和傳統固定不動的紙質閱讀不同,手機閱讀沖破了時空限制的枷鎖,無論身處何地人們只要動動手指,滑動手機屏幕,就可以實現與大千世界的“無縫對接”,給人們帶來獨特的“人性化”審美體驗。

其一,手機閱讀具有互動性特征。以手機終端為載體的閱讀,通過線上的閱讀討論、評論、交流等方式,打破了傳統紙質閱讀封閉僵化、無法互動交流等的弊端,最大限度地使讀者跟帖自由發揮,闡釋自己的觀點,甚至可以直接同創造者隔空對話,對文本進行二度、三度體驗,索取文本深層次的內蘊,進行審美再創造。手機閱讀的互動性是相較于傳統的紙質閱讀最大的特征之一,對于連載小說的創作者來說,還可以通過這一互動性特征將評論者的意見融入創作當中,滿足更多受眾的閱讀需求。

其二,手機閱讀滿足了閱讀本身的個性化訴求。審美趣味因人而異,手機閱讀的個性化設置則滿足了不同讀者的閱讀需求,人們不再受限于固定僵化的閱讀模式,而可以根據自身的喜好進行設置。一般的閱讀軟件在功能上都可以實現縱向式滾動閱讀和橫向式翻頁閱讀的任意挑選,護眼模式和夜間模式的隨意切換。字體字號的大小、行間距的寬窄、閱讀背景的顏色、亮度的調控、自動保存書簽、休息提醒等都可以因人而定,保持自身的個性化審美傾向。近年來,聲音閱讀這一更為人性化的設置逐漸成為手機閱讀市場上的新寵,將閱讀審美體驗從視覺切換到聽覺,給大眾帶來一種全新的閱讀感知。

其三,手機閱讀接受主體的自主選擇性較強。隨著數字科技的高速發展,人們可以通過掃二維碼的方式直接定位文本,進行下載或在線閱讀,相較于傳統的閱讀讀者不再是盲目、被動的接受,而是具有自主選擇性的個性化閱讀。不少讀者都選擇對自己喜愛的閱讀內容進行收藏、保存或分享,這一做法能讓更多的人參與到作品的審美再創造當中,實現作品的最終價值。手機閱讀越來越多的人性化審美特征滿足了廣大用戶的不同審美趣味,讓人們在接受文本的過程中更加愉悅輕松,享受手機閱讀所帶來的全新審美體驗。

(四)手機閱讀傳播方式的“快捷化”特質

手機閱讀所容納的海量內容往往能在一時之間傳遍五湖四海,這就是因為手機閱讀傳播的“快捷化”特征所決定的。網絡時代下手機閱讀極強的傳播速度和極具震驚效果的傳播內容,給大眾帶來巨大的震撼力與沖擊力。與大眾文化傳統的傳播方式比較而言,手機閱讀的文化傳播方式更像是一種微傳播,以更加精準的傳播對象、快捷的傳播渠道、眾多的傳播主體,將手機閱讀內容在全國乃至全球范圍內傳播開來。當然,從另一個層面來看,手機閱讀傳播效果的決定因素不是用什么媒介來傳播,而是傳播什么內容,傳播關鍵價值越大,傳播的范圍和森度越大。[6]也就是說,在當下的網絡信息時代,傳播內容才是決定傳播價值與效果的關鍵,無論通過是數百字對事件進行高度概括的手機閱讀的微型內容,抑或是契合當下審美價值取向的長篇手機閱讀文本,都能在短時間里吸引廣大受眾的目光,讓接受主體最大程度的消化并接受閱讀信息達到最大的傳播效果,而這恰恰就是手機閱讀的重要特征。

以手機為移動終端連接互聯網而形成的信息傳播平臺已成為當下最快捷化的傳播方式,手機閱讀的傳播機制就是對短小精悍的文本信息從傳播者到受眾再到接受主體反饋的一整套傳播過程。而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手機閱讀的反饋者最終會轉變為新一級的傳播者,通過轉發、分享或評論對文本內容進行二級傳播,讓手機閱讀的傳播速度呈現出一種的螺旋式上升,進而不斷提高手機閱讀文本的傳播效率,擴大受眾范圍。此外,手機閱讀傳播的“快捷化”特征讓閱讀文本還表現出極強的時效性,在極短的時間里借助手機閱讀以幾何倍數遞增的傳播速度席卷全國,面向更多的受眾,極大的增強了文本的影響力,其作品背后的商業價值也會迅速攀升。當下流行的網絡小說所改編的影視作品如《瑯琊榜》、《七月與安生》等,就是抓住了手機閱讀的這一快捷性特征,將近期最受熱議的網絡小說以立體的形式呈現在大眾視野當中,并通過“快捷化”的手機閱讀傳播方式吸引更多的受眾以此獲得極高的收視率,成為成功的典范。

三、手機閱讀內在審美意蘊的理性反思

在“讀屏時代”下,手機閱讀作為閱讀市場異軍突起的一部分,顯示出與傳統紙本閱讀本質上的不同,并逐漸衍變成一種普泛化的社會閱讀現象。大眾主體對手機閱讀這一電子媒介的運用滲入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以80、90后為主體的互聯網原住民對這類綜合聽、說、讀、寫、看等各項功能一應俱全的“超級文本”產生依附心理,成為手機閱讀市場的主力軍與潛在的消費動力。從這一層面說,手機閱讀的發展無疑是高度彌合了當下人們的審美取向、閱讀訴求的結果,其蓬勃與興盛無可厚非。然而,如果撇開作為純粹的大眾審美體驗,而是將手機閱讀的內在審美文化意蘊置于當下社會大眾文化的語境下,手機閱讀所引發的理性思考便具備了深度意義。

首先,手機閱讀為迎合大眾的文化心理,其文本內容應具有的審美屬性喪失了主體地位,逐漸被現代人“娛樂至上”的觀點所取代,文學的審美性轉變為娛樂化的表達。在現代快節奏的社會中,以手機為載體的“碎片化”式閱讀作為“讀屏時代”的一種流行趨勢,其地位已然遠遠超過真正意義上的傳統紙本閱讀。這種利用零散化時光的閱讀審美表征成為現代人共同的價值追求,既節約了時間又滿足了大眾的閱讀需求,進而讓手機閱讀逐漸衍化為以“低頭族”為代表的社會群體性的共,構筑了極具現代性的閱讀現象。然而,透過手機閱讀所折射出的文化現象我們可以發現,人們在追求“碎片化”閱讀這一審美表征的同時,往往容易忽略閱讀中最本質的人文價值追求,一味的追求速度而忽視文化內涵,極力崇尚感官刺激與文字游戲,對文本內容缺乏深度的探索,讓閱讀的審美文化意蘊在滑動的屏幕上一點點消解。

其次,對接受主體來說利用手機終端進行的閱讀多是一種瞬時學習,極易受到外界的干擾,也容易造成對文本理解的斷帶,這種碎片化的記憶片段在接受主體的疊加重組后可能會對閱讀內容產生曲解,讓閱讀作品在傳播與接受的過程中引發一系列社會問題。從某種意義上說,一部分現代人所追求的手機閱讀偏離了原先的軌道,身陷于膨脹的裂變體系當中不能自拔。換句話說,手機閱讀原是為彌補現代人閱讀缺失的遺憾而成為一種風靡全社會的文化閱讀現象,然而這一社會現象卻造成了其他某種程度上的缺失,人文關懷與精神內涵這些內在的審美維度不再受到世人的矚目,社會的閱讀文化現象呈現出亞健康的狀態。當一個社會從意識形態層面出現集體性表層的“淺閱讀”現象時,其引發的精神思考應是不容樂觀的。

最后,在F代消費語境下,無論是傳統的紙質出版閱讀還是手機閱讀都難以做到獨善其身,閱讀本身的“無功利性”在消費意識肆意橫流的社會中不斷失去原有的“韻味”。現如今,手機閱讀帶來的商業契機,成為各大網絡出版商關注的焦點,讓傳統的出版社面臨著巨大挑戰,進而越來越多的手機閱讀作品也貼上了產業化、商業化的標簽。為迎合大眾的閱讀文化需求,創作主體出于功利性的目的,對不同年齡、地域、階級的消費群體進行劃分,從而創作出符合大眾口味的閱讀內容,這種純粹出于功利性的目的催使者創作主體的性質發生了畸變。如此一來,商品化、經濟化便成了消費時代的中心,而人的主體地位卻漸漸喪失,這種本末倒置的文化現象引人深思。此外,創作主體與出版商的市場化與功利性也將手機閱讀的消費性與商業化推到了極致,真正意義上的閱讀被消費意識過度包裝,其審美向度與閱讀本身的精神訴求已然背離,手機閱讀本身的審美韻味與意義價值是否還能保持原貌?這是在當下手機閱讀在文化消費語境下不得不思考的現實問題。

誕生于現代數字科技高速發展下的手機閱讀,作為一種普泛化的閱讀現象,以其獨特的審美表征與意蘊內涵克服了傳統紙本閱讀的缺陷,在滿足接受主體感性化的閱讀體驗與娛樂化的心理訴求的同時,又推動著當下人們閱讀審美方式的嬗變與閱讀文化的轉型。手機閱讀文本中所蘊含的內在審美表征的范式構建對當下人們的感知模式與思維習慣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正是帶著這種極富理性批判的文化功能,手機閱讀具備了傳統閱讀所沒有的審美意蘊,引發眾人的理性反思,對現代閱讀審美文化的構建都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肖鋒.補充、分化及異化――從網絡文學到手機文學的嬗變[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11:1.

[2][4]江葉嬋.手機閱讀內容研究[M].安徽:安徽大學出版社,2011:1,27.

上一篇: 班組先進事跡材料 下一篇: 競聘副班長演講稿
相關精選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欧美日本另类 | 亚洲熟女中文字幕 | 伊人久久亚洲国产嫩草影院 | 中文字幕乱偷电影 | 亚洲国产精品第一区 | 尹人香蕉久久99天天拍久女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