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4-22 08:29:57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國際保險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高職院校具有為社會培養適用人才和為個體發展服務的雙重目的。為此,在國際保險專業課程時,可以參考和運用學術界已有的課程設計理論,結合國際保險業務的發展狀況,其專業課程設置原理如下:
(一)課程設置體現國際特色
國際保險教育的培養目標就是要培養學生具有國際化視野和國際意識,熟悉國際保險運營和保險知識與技能,培養學生熟練掌握至少一門外語,具有良好的國際交往能力和溝通能力。課程設置要注重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才能運用外語了解學術研究前沿,用于指導工作實際,實現前瞻性發展。課程設置時,可以利用中外合作資源、保險行業協會的資源與優勢,與行業專家共同切磋課程設置的合理性,促成學生參加職業能力考試認證、甚至是國際認證,與國際標準課程相通,以核心課程建設為牽引,引入行業企業的新知識、新成果和國際通用的技能型人才職業資格標準,培養外向型的國際化人才,加速實現與國際先進水平和標準接軌。
(二)課程設置的系統性
課程主干論認為在縱橫交錯的課程體系中,存在著樹狀的主干與枝葉的關系。樹干代表主干課程,枝葉代表拓展課程,“樹干”與“枝葉”的有機結合,也即強調課程內容的科學性、系統性和連貫性,才形成合理的課程系統。注重課程之間的銜接。課程體系中,每門學科具有相對的獨立性,但實際上課程與課程之間具有很強的連貫性和邏輯關系,每門課程應該開設在第幾個學期和哪個階段,每門課程的前后應該設置什么課程才能有利于知識的銜接和學生的掌握程度,避免前后倒置或知識點的重復都是課程體系建設中應考慮的方面。平衡課程的深度和廣度。保險學是一門專業學科,所以保險專業課程是整個專業體系內的必備課程,使學生掌握具有一定深度的專業知識。同時,保險學的綜合性很強,它與其他金融領域的內容交叉很多,如營銷、管理、金融、會計等一系列廣泛的課程知識應在體系設置中得以體現。在課程設置時,除了開設專業課程加強學生的基礎深度外,還應該開設靈活多樣的選修課,為滿足多樣化的社會需求和學生的個體成長需求,平衡課程知識的深度和廣度。原則上講,必修課要少而精,選修課應該多而全,增設與學生就業方向相關的、學生感興趣的以及反映當前經濟發展趨勢和前沿問題的選修課程,豐富課程門類,改變專業課程為主體的選修課程格局,為學生提供更多自由選擇課程的機會與余地,增強課程設置的彈性和靈活性。
(三)課程設置加大實踐環節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指出:“職業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會,著力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職業技能和就業創業能力。”也就是說高職教育是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為社會和企業培養技術應用型人才。依據保險從業人員資格標準和職業崗位的任職要求,高校可以組織專業教師、保險公司一線高管,制定用于課程教學資源開發、課程教學實施的職業崗位能力標準,并把該標準融入課程體系中建立相應的課程標準,加大實踐教學的比例,理論與實踐課程交替進行,直觀和抽象在課堂中交錯出現,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和專業技能,解決用人單位普遍反映的部分學生崗位實操技能低等問題,造就應用型人才,促進畢業生與崗位的迅速對接和社會融合的速度。
三、國際保險的課程設置
結合以上對國際保險相關崗位群所需的能力和知識的分析,相應的課程可以從國際化、職業化、模塊化三個方向來進行設置。
(一)國際化的課程
國際化的工作崗位決定了國際保險專業課程的國際化特色,國際交流、國際市場、國際營銷、國際財務等國際特色鮮明的課程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提升國際競爭力。國際視野的課程教學可以使用國際先進的教材,課程教學可安排雙語教學或英文授課充分體現國際化特色。國際保險課程體系還可以在公共基礎課和素質修養課中開設國際教育課程,如商務英語交流、金融保險英語、國際貿易、宏觀經濟學等,同時在本專業、本學科的教學內容中及時補充國外最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和科技成果。
一、建立治理結構、制約機制和市場競爭機制健全的監管環境
要想取得良好的制度管理,必須要求保險公司制定適當的經營戰略,建立一支有能力、負責任的管理隊伍。應當鼓勵保險公司建立一種能夠加強利益相關者監督作用的所有翻結構。為了加強對管理成效的監督,限制不良動機,避免外界對保險機構商業活動的干預,應當在良好的財務狀況基礎之上,建立股權多元化的保險機構。保險機構應當具備良好的制度管理,制定內容廣泛的內部控制和決策程序,由經驗豐富的人員實施,由管理部門進行監督。在履行職責過程中,即使是能力很強的管理部門也難免犯錯誤,因此,有效的風險管理非常重要,保險機構應當具備衡量、監督和控制不同風險的有效手段和措施。市場化的改革有利于促使保險機構增強自主意識和責任意識,有利于改善資源配置,提高市場效率,有利于更好地保持供需平衡,以合理價格提高服務質量。在加強謹慎監管的前提下,應當逐步取消不必要的限制,創造保險市場開展廣泛開放的競爭氛圍,允許業績較好的保險機構展示他們優勢,應當繼續推進對外開放政策,嚴格履行人世承諾,積極引進外國保險機構,逐步豐富中國保險市場。
二、建立符合國際規則的審慎監管規章框架體系
通過保險監管法律、規章和標準的推行,使市場參與者確信,保險市場的規則和作法是可靠的,進而增加市場的透明度和參與者的信心。應當經常檢查和改進保險立法工作,以便適應新的市場情況。由于中國的保險監管正處于新舊體制和觀念交替參雜的特殊階段,因此在制定適合市場環境的法律制度方面,也面臨著特殊的挑戰。通過比較可以看出,當前中國的保險監管法規雖然從內容上講,在很多方面已經基本符合保險監管核心原則的評估標準,但是我們還沒有形成一個系統、清晰的保險監管法律和監管規章體系框架。特別是我們的監管規章和規范性文件紛繁雜亂,它們之間,以及它們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之間缺乏鉤稽關系,不能明確反映出立法者所遵循的監管理念和邏輯。一個非常重要的缺陷是沒有審慎監管的概念,應當參照《保險監管核心原則》的要求,對現行紛繁雜亂的監管規章和各種規范性文件進行徹底清理、歸類、調整和歸并,給經營者和監管者一個清晰的線索,以便大家能夠很容易地了解和掌握。盡快建立一個適合我國保險業經營與監管需要、符合國際慣例、比較完備的保險監管法律、規章體系,使我國的保險經營和監管活動完全納入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糾的法制化軌道。
三、建立符合國際規則的保險監管會計、審計和精算制度
為了能讓投資者、消費者、經營管理人員和其它一些對保險公司擁有實際或潛在利益的有關各方對公司的運營效率作出合理的評價,并對其未來前景作出理性預測,就應當向他們提供所必需的信息。在這個方面,會計制度發揮著主要作用。能夠反映保險業特殊性的保險會計制度,是實施有效監管的基本條件,是保險機構內部管理的有效手段,對其它有關各方而言,也是一種重要的資源。事實上,只有當擁有了實施法規所必需的有效信息的時候,保險法規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如何確保能夠獲得保險機構的可靠信息,是中國保險監管機構面臨的一個突出問題,因為如果缺乏這種獲取可靠信息的機制,就很難及時發現保險隱藏的財務問題,一旦到了惡化的地步,就會付出很大的代價。會計制度和相關規定應該適用于所有的保險機構,并且與國際認可的會計標準保持一致。會計核算應當能夠真實反映保險公司的經營狀況,準確披露公司的經營業績,為此應當對每個會計項目進行明確的界定,而且還要闡明準確的評估方法。
為確保保險機構遵守會計制度和有關規定,遵守內部控制程序,應當建立有效的外部、內部審計和保險精算制度。要充分發揮保險機構內審部門和精算師的作用,從制度上保證內審和精算工作的獨立性和超脫性。應當建立健全保險機構審慎會計制度、外部審計制度和信息披露制度。研究建立符合保險業特點的審慎會計制度。保險機構必須聘請符合資質要求的專業會計、審計機構,對其報送監管機構和對公眾披露的報表資料公允性進行獨立審計。
四、建立現代化的保險數據庫和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
掌握可靠的基本數據資料對保險經營和監管都是至關重要的。保險費率是在大數定律的基礎上計算出來的,損失頻率、損失嚴重程度和死亡率等大量可靠的保單數據,是確定保險費率、維持償付能力和市場穩定的重要條件。目前中國的保險機構以往的保險單數量還不足以使其建立可靠的數據庫,甚至尚未建立有效的數據收集系統。因此,應當鼓勵承保人通過相互合作,共同收集數據。中國保監會應當適應保險業信息化發展趨勢,加快監管數據庫和非現場監管基礎建設,加大硬件配備和軟件開發力度,盡早將監管工作由手工操作轉變到充分利用計算機等現代化信息手段上來,切實提高監管效率。逐步提高披露這些信息的標準、質量、及時性和相關性,這對消費者能夠從適當的保險機構選擇適當的產品是非常必要的。最重要的信息主要涉及保險公司的財務狀況、保險產品的性質以及相關保險中介機構的情況。應當建立規范的信息披露制度,逐步提高保險產品和保險機構經營狀況的透明度,為社會公眾選擇保險產品和保險公司提供真實可靠的參考信息,保障保險消費者的知情權和選擇權。要進一步完善投訴制度,強化社會公眾監督。
五、建立靈敏的風險預警系統
應當在完善保險風險監管指標體系的基礎上,借鑒國際經驗和先進做法,建立一套適合我國國情的保險風險評價和預警系統。利用現代化的非現場監管手段和保險風險評價和預警系統,對中資和外資、國有和股份制保險公司實行統一和持續的風險監管。根據監測和分析結果,及時發出預警信號,采取糾正措施。在非現場監管基礎上,建立對保險機構的監管分類評級制度,對違法違規問題突出、內部管理松弛、風險狀況嚴重的保險機構,耍給予密切關注,加大現場監管頻率和查處力度。要針對產險和壽險、中資和外資、國有和股份制以及不同規模保險機構的特點,研究適合中國國情的保險風險處置辦法。建立切實可行的兼并、收購、破產等市場退出機制。對徹底喪失償付能力,嚴重損害被保險人利益、危及整個保險體系安全和社會穩定的,要采取果斷措施,使其平穩退出市場,減少社會震動。
六、建立保險監管交流與協作制度
一、建立治理結構、制約機制和市場競爭機制健全的監管環境
要想取得良好的制度管理,必須要求保險公司制定適當的經營戰略,建立一支有能力、負責任的管理隊伍。應當鼓勵保險公司建立一種能夠加強利益相關者監督作用的所有翻結構。為了加強對管理成效的監督,限制不良動機,避免外界對保險機構商業活動的干預,應當在良好的財務狀況基礎之上,建立股權多元化的保險機構。保險機構應當具備良好的制度管理,制定內容廣泛的內部控制和決策程序,由經驗豐富的人員實施,由管理部門進行監督。在履行職責過程中,即使是能力很強的管理部門也難免犯錯誤,因此,有效的風險管理非常重要,保險機構應當具備衡量、監督和控制不同風險的有效手段和措施。市場化的改革有利于促使保險機構增強自主意識和責任意識,有利于改善資源配置,提高市場效率,有利于更好地保持供需平衡,以合理價格提高服務質量。在加強謹慎監管的前提下,應當逐步取消不必要的限制,創造保險市場開展廣泛開放的競爭氛圍,允許業績較好的保險機構展示他們優勢,應當繼續推進對外開放政策,嚴格履行人世承諾,積極引進外國保險機構,逐步豐富中國保險市場。
二、建立符合國際規則的審慎監管規章框架體系
通過保險監管法律、規章和標準的推行,使市場參與者確信,保險市場的規則和作法是可靠的,進而增加市場的透明度和參與者的信心。應當經常檢查和改進保險立法工作,以便適應新的市場情況。由于中國的保險監管正處于新舊體制和觀念交替參雜的特殊階段,因此在制定適合市場環境的法律制度方面,也面臨著特殊的挑戰。通過比較可以看出,當前中國的保險監管法規雖然從內容上講,在很多方面已經基本符合保險監管核心原則的評估標準,但是我們還沒有形成一個系統、清晰的保險監管法律和監管規章體系框架。特別是我們的監管規章和規范性文件紛繁雜亂,它們之間,以及它們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之間缺乏鉤稽關系,不能明確反映出立法者所遵循的監管理念和邏輯。一個非常重要的缺陷是沒有審慎監管的概念,應當參照《保險監管核心原則》的要求,對現行紛繁雜亂的監管規章和各種規范性文件進行徹底清理、歸類、調整和歸并,給經營者和監管者一個清晰的線索,以便大家能夠很容易地了解和掌握。盡快建立一個適合我國保險業經營與監管需要、符合國際慣例、比較完備的保險監管法律、規章體系,使我國的保險經營和監管活動完全納入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糾的法制化軌道。
三、建立符合國際規則的保險監管會計、審計和精算制度
為了能讓投資者、消費者、經營管理人員和其它一些對保險公司擁有實際或潛在利益的有關各方對公司的運營效率作出合理的評價,并對其未來前景作出理性預測,就應當向他們提供所必需的信息。在這個方面,會計制度發揮著主要作用。能夠反映保險業特殊性的保險會計制度,是實施有效監管的基本條件,是保險機構內部管理的有效手段,對其它有關各方而言,也是一種重要的資源。事實上,只有當擁有了實施法規所必需的有效信息的時候,保險法規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如何確保能夠獲得保險機構的可靠信息,是中國保險監管機構面臨的一個突出問題,因為如果缺乏這種獲取可靠信息的機制,就很難及時發現保險隱藏的財務問題,一旦到了惡化的地步,就會付出很大的代價。會計制度和相關規定應該適用于所有的保險機構,并且與國際認可的會計標準保持一致。會計核算應當能夠真實反映保險公司的經營狀況,準確披露公司的經營業績,為此應當對每個會計項目進行明確的界定,而且還要闡明準確的評估方法。
為確保保險機構遵守會計制度和有關規定,遵守內部控制程序,應當建立有效的外部、內部審計和保險精算制度。要充分發揮保險機構內審部門和精算師的作用,從制度上保證內審和精算工作的獨立性和超脫性。應當建立健全保險機構審慎會計制度、外部審計制度和信息披露制度。研究建立符合保險業特點的審慎會計制度。保險機構必須聘請符合資質要求的專業會計、審計機構,對其報送監管機構和對公眾披露的報表資料公允性進行獨立審計。
四、建立現代化的保險數據庫和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
掌握可靠的基本數據資料對保險經營和監管都是至關重要的。保險費率是在大數定律的基礎上計算出來的,損失頻率、損失嚴重程度和死亡率等大量可靠的保單數據,是確定保險費率、維持償付能力和市場穩定的重要條件。目前中國的保險機構以往的保險單數量還不足以使其建立可靠的數據庫,甚至尚未建立有效的數據收集系統。因此,應當鼓勵承保人通過相互合作,共同收集數據。中國保監會應當適應保險業信息化發展趨勢,加快監管數據庫和非現場監管基礎建設,加大硬件配備和軟件開發力度,盡早將監管工作由手工操作轉變到充分利用計算機等現代化信息手段上來,切實提高監管效率。逐步提高披露這些信息的標準、質量、及時性和相關性,這對消費者能夠從適當的保險機構選擇適當的產品是非常必要的。最重要的信息主要涉及保險公司的財務狀況、保險產品的性質以及相關保險中介機構的情況。應當建立規范的信息披露制度,逐步提高保險產品和保險機構經營狀況的透明度,為社會公眾選擇保險產品和保險公司提供真實可靠的參考信息,保障保險消費者的知情權和選擇權。要進一步完善投訴制度,強化社會公眾監督。
五、建立靈敏的風險預警系統
應當在完善保險風險監管指標體系的基礎上,借鑒國際經驗和先進做法,建立一套適合我國國情的保險風險評價和預警系統。利用現代化的非現場監管手段和保險風險評價和預警系統,對中資和外資、國有和股份制保險公司實行統一和持續的風險監管。根據監測和分析結果,及時發出預警信號,采取糾正措施。在非現場監管基礎上,建立對保險機構的監管分類評級制度,對違法違規問題突出、內部管理松弛、風險狀況嚴重的保險機構,耍給予密切關注,加大現場監管頻率和查處力度。要針對產險和壽險、中資和外資、國有和股份制以及不同規模保險機構的特點,研究適合中國國情的保險風險處置辦法。建立切實可行的兼并、收購、破產等市場退出機制。對徹底喪失償付能力,嚴重損害被保險人利益、危及整個保險體系安全和社會穩定的,要采取果斷措施,使其平穩退出市場,減少社會震動。
六、建立保險監管交流與協作制度
巨災風險通常指具有突發性、不可預測性,給人們生活造成巨大經濟損失和人員傷亡的風險,主要包括洪水、地震、颶風、恐怖襲擊等自然及人為災害。美國保險服務所將巨災定義為損失金額超過2500萬美元的災害事件。巨災的基本特征是:它是一系列能導致巨大損失的災害事件,與一般事件相比,巨災事件發生的概率非常低。
2.認識巨災風險的證券化產品
風險證券化是一種創新融資工具,它使得保險風險能夠在資本市場上交易,提高保險公司和再保險公司用來支付大型災害和其他損失所引起的償付資金。最突出的風險證券化產品是巨災債券,作為一個完全抵押合約,如果合約定義的巨災事件發生,該債券就可以進入資本市場交易,為保險和再保險公司提供資金支持。近幾年,巨災債券市場顯著擴大,雖然巨災債券市場的規模相比全部非壽險再保險市場仍然較小,但與單一的財產險再保險市場相比,它仍然占據主要地位。一些保險業內專家已經觀察到,例如巨災債券、行業損失擔保等非傳統風險融資工具,現在正逐步占據著財產險再保險市場的主要地位。
3.巨災保險市場的現狀
(1)巨災風險是由不同的金融部門共同承擔。
巨災保險通常包括兩個步驟,第一步,個人和企業向保險公司購買保險;第二步,保險公司向全球范圍內的再保險公司購買再保險。通過這種方式,巨災風險在全球范圍被分擔。然而,數據表明:個人和企業并沒有為全部的巨災風險購買保險,大部分風險仍然由被保險人自己保留;類似的保險公司在進行再保險時,僅僅對其中的小部分巨災風險進行了再保險,大部分的風險仍然暴露在外,無法得到保障。
(2)如果保險公司和再保險公司不能夠完全分散巨災風險,那么這些機構必須通過持有足夠的資本金,用來支付其承諾的巨災索賠。
如果原保險公司和再保險公司所持的資本金數額不足以支付潛在的巨災索賠,那么一部分巨災風險就會自然地返還給被保險人,或者通過國家破產救助基金轉嫁給其他保險公司,又或是通過災難援助而轉嫁到全部納稅人身上。事實證明,盡管保險公司的巨災償付能力在20世紀90年代的美國已經有了大幅改善,例如在1998年的巨災事件(合計約1000億美元的保險損失)的索賠中,絕大部分保險標的損失都由保險公司進行了賠償。但是,一方面,仍然有數以億計美元的損失沒有得到保險保障;另一方面,在巨災事件發生之后,大量的保險公司破產,嚴重干擾了保險市場的正常運行。
4.巨災風險領域的研究現狀
近年來,如何應對巨災風險已成為國內外學術界普遍關注的問題,巨災風險造成的巨大損失,使得學者們開始嘗試解決以下3個問題:一是巨災風險的保險保障是否完善,風險的分配和最優風險分擔在實踐中是否一致?二是市場的何種缺陷阻礙了巨災風險的有效分配?三是是否存在公共政策或私人機構的解決方案,使得巨災風險的分配更為有效?正是對保險公司償付能力的擔憂,引發了許多的市場反應和公共政策建議。市場反應主要體現為金融創新,包括引入巨災期權和巨災債券機制。而公共政策建議方面,則包括允許保險公司建立享受稅收延期的巨災準備金制度,以及地方政府與中央政府關于統一再保險計劃的提案。
二、阻礙巨災風險有效分散的因素
1.保險市場自身的缺陷
巨災風險的分配與普通的保險風險一樣,首先要對風險進行分散。對于保險公司和再保險公司來說,損失的償付能力主要受到風險的分散程度和自身資本金兩個因素的制約。對大多數類型的常規保險合約來說,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因素限制了風險的分散程度。盡管可以通過監控等手段,緩解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帶來的問題,但是,在應對巨災風險的不確定性和強大的破壞力時,保險公司往往顯得力不從心。
2.保險人有限的償付能力
為了合理地分配巨災風險,保險和再保險公司通常依靠持有大量資本金來滿足巨災風險對償付能力的要求,盡管超額的資本金可以實現保單更高的價格,但飆升的額外資金管理成本與持有更多資本金所拉升的納稅成本,嚴重限制了保險公司的資本金額度。此外,保險公司相比外部投資者往往擁有更好的市場信息和投資機會,充實的資本金賬戶會減少保險公司的投資,這種逆向選擇的問題一方面會增加新的資金成本,另一方面會限制他們持有超額資本金的意愿。巨災事件發生后有關各方的表現,加劇了保險公司能否應對巨災引起的巨額賠付的擔憂。行業的共識是:目前保險行業的資本金額度是不足以應對可能發生的巨額賠付的。特別是對那些仍有部分巨災風險暴露在外的保險公司來說,巨災事件的發生將意味著無法支付的高額賠款和眾多保險公司的破產。
三、國際金融產品創新實踐
1.巨災期貨合約
1992年,為了應對巨災風險,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引入了巨災期貨合約,該合約以22家財產保險公司構成的保單池承保責任損失為基礎指數,由一個國家指數和3個區域指數構成。假如巨災事件的發生造成保單池的損失,這會導致指數上升,此時,保險公司可以交易一個期貨長頭寸用來對沖巨災風險造成的價值波動。這類巨災衍生品的主要優點在于索賠支付是基于指數,不會受市場參與者活動的影響。相反,典型的再保險合約是基于保險公司的損失,這會引起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的問題。巨災期貨所具有的優勢也是有代價的,巨災衍生品的收益是基于全行業范圍的損失,而不是特定保險公司的損失,這表明市場中將存在基差風險。事實上,基差風險是最初批評巨災合約期貨的一個主要觀點。另一個批評意見是,盡管交易所具有保證金制度和日結算制度,但是,仍然存在為了獲取不對稱收益而導致短頭寸無限制下跌的信用風險。
2.巨災期權合約
1994年,芝加哥期貨交易所決定用巨災期權來代替期貨合約。巨災期權是基于被保險財產損失預期估值的一類指數合約。此外,芝加哥期貨交易所還為更多特定地理區域開發了專項合約,例如,專門針對災害多發的佛羅里達州和加利福尼亞州的專屬合約。期權合約在市場中可以作為看漲價差來進行交易(一個長期看漲頭寸與一個更高行權價的短期看漲頭寸結合),如果指數的結算價值下跌到兩個期權的敲定價之間,那么購買者可以收到正收益。這樣,購買巨災看漲期權就與購買一個再保險責任產生的效果類似了。
四、成功的巨災風險證券化產品
1.認識巨災債券合約
在過去數十年間,資本市場的衍生金融工具仍在不斷地提高保險公司管理巨災風險的能力,但最成功的一個創新應當是巨災風險的證券化,即如果巨災發生時,保險公司可以優先安排發行股權或者債務。如被廣泛使用的巨災債券,當特定巨災發生,投資者有權同意免除債務工具的部分本金和應付利息;如果巨災沒有發生,那么投資者將獲得他們的本金與利息之和,而且利息通常大于同業拆借利率。例如,1997年的巨災債券承諾其收益率比同業拆借利率高576個基點,1998年發行的巨災債券的利率比同業拆借利率高416個基點。
2.巨災債券的特點
相比保險公司管理巨災風險的其他方法,巨災債券的優點更加明顯。由于債券投資基金通常由大型信托資金持有,所以巨災債券具有更低的信用風險。如同債務融資相對股權融資具有更加明顯的稅務優勢那樣,巨災債券也具有相對股權資本較低的稅務成本。相對于傳統的次級債,巨災債券同樣可以降低基金公司的財務成本,此外,巨災債券還可以減少由于債券發行導致的成本??偟膩碚f,相比再保險和股權運作,發行巨災債券具有更加顯著的優勢,它可以提高保險公司管理巨災風險的能力。不過,美國巨災債券地使用仍然受到監管機制的約束,監管方一般要求債券只能由離岸的特定機構來發行。因此,巨災債券的交易成本可能會受到一定影響。
五、政策建議
對保險公司支付巨災索賠能力的關注,導致了各國政府對巨災保險和巨災再保險項目的討論。事實上,美國的加利福尼亞州、佛羅里達州和夏威夷州早已建立了應對巨災風險的保險和再保險計劃,并且有關聯邦巨災再保險項目的提案也已經提交國會審議,美國政府甚至允許使用拍賣的方式,賣出巨災再保險的高階分保權益。
1.政府主導的巨災風險分擔制度
政府主導的巨災風險分配機制安排是目前主流的一種嘗試,由于巨災風險難以被“橫截面化”分散,因此需要進行“跨期化”分散,跨期風險分擔安排涉及跨越很長一段時間資源轉移,在這一過程中,政府往往能夠實施比私人部門更有效的跨期風險分擔安排。而且相比私人機構,政府有能力得到更低利率的資金支持(由于低信用風險,可以提升其融資能力),能比私人部門更有效率地安排跨期風險分擔的制度安排。
在全球化浪潮中,特別是伴隨我國加入WTO,國內保險將以商業存在??缇辰桓?、自然人流動等方式走出國門,提供境外消費服務。同時國外保險業機構也將以類似方式進入國內保險市場為本國提供消費服務。不可否認,跨境的保險服務形式將給我國的保險監管提出新的課題,研究我國保險監管戰略調整的意義之二在于探索如何增加保險監管機構對保險實施有效管理。
當今世界是一個科技進步、經濟管理方式不斷革新的時代,保險業的經營管理模式也在不斷調整。世界主要發達國家的銀行、證券。保險等金融機構紛紛相互融合,業務相互滲透,逐步由分業經營走向混業經營。但是就我國而言,完備的分業經營分業監管體制才得以確立不久.需要探索如何使國內目前的分業經營分業監管體制與國際的混業經營混業監管體制相協調一致,這正是研究我國保險監管戰略調整的意義之三。
伴隨經濟的迅猛發展、保險經營方式的轉變.需要探討與此相伴的監管思路、法律體系、規章制度及監管機構體系等保險監管理念和內容能否適應形勢的變化,這是研究我國保險監管戰略調整的意義之四。
二、美、英、日三國保險業監管之比較
美國、英國、日本是當今世界保險業最為發達的三個國家。其保險監管無論是在理念上還是實踐上都走在世界前列。因此,對美英日三國保險業監管進行比較分析,有助于我國保險業監管的轉型與世界接軌。
(一)相似之處
1.都擁有較為獨立健全的保險業監管體系。無論是美國。英國還是日本,都建立了以政府監管機構牽頭。社會中介機構監管和行業自律為輔、保險公司內控為基礎的一整套完備的保險業監管體系。如美國聯邦保險局州保險署、保險監管協會、保險評級機構組織控制委員會的COSO模型,英國的貿工部、財政部。金融服務局、勞合社董事會,日本的大藏省,金融廳等組織。
2.保險監管法制化。三國保險監管均以完備立法的形式實行。美國務州有自己的保險法,備州保險局在州管轄范圍內行使保險監管權,以保險公司償付能力和保險投保人利益為主要監管內容,且各州保險法對承保過程的各環節都有嚴格的規定,充分體現了美國保險監管的廣泛性和嚴格性。雖然美國各州的保險法多達55部,但在全美保險監督官協會的努力下,內容上已無多大差別,各州法院通過對保險法的司法審查也發揮著一定的監管作用。英國現行保險立法是《保險經紀人法》、《1982年保險公司法》和與之有關的保險條例:《1983保險公司財務條例》、《1981保險公司條例》、《1983年勞合社保險條例》以及貿工部關于收費標準的法律文件《1990年保險公司法律費用保險條例》和《保險公司修改條例》,日本的保險立法主要是《保險業法》,包括對保險業的監督法規和有關經營者的組織及行為的規定。
3.保險監管的內容及方式大體相同。三國保險監管內容包括對保險公司的償付能力、保險合同、財務檢查市場行為,其中核心是保險公司償付能力的監管。監管的方式大多采用現場檢查和非現場檢查方式。
(二)差異之處
1.監管體制不盡相同。美國是聯邦制國家,實行兩級多頭管理體制,中央和地方都有權對保險業進行監管。美國聯邦政府成立聯邦保險局,,只負責聯邦政府法定保險,如聯邦洪水保險、聯邦農作物保險等。根據《麥克云佛戈森法案》。每個州都成立保險署并被賦予監管本州保險業的權力。美國聯邦保險局與各州保險署之間不是隸屬關系,而是平行關系。任何一家保險公司必須獲得州保險監管部門的批準后方可在該州營業。為了對各州的監管進行協調,美國成立了全國保險監管協會,其主要職責是討論保險立法和有關問題,并擬定樣板法律和條例提供各州保險立法參考。英國采取的是一級監管體制。1997年以前金融業的監管由九個機構分別承擔,其中的貿工部負責對上市公司的監管,其下屬保險局負責對保險機構的監管。1998年金融服務管理局成立,將英國原有的八個金融機構合為一體,集銀行、證券和保險監管于一體。英格蘭銀行作為中央銀行,不再承擔對商業銀行的監管職責r”。日本屬于集中單一的監管體制。大藏省是日本保險業的監管部門。大藏大臣是保險監管的最高管理者。大藏省下設銀行局,銀行局下設保險部,具體負責保險監管工作。由于日本金融危機加劇,金融機構倒閉頻繁,為了加強金融監管,日本成立金融監管廳,接管了大藏省對銀行、證券、保險的監管工作。后金融監管廳更名為金融廳,將金融行政計劃和立案權限從大藏省分離出來。金融廳長由首相直接任命以確保其在金融監管方面的獨立性。
2.保險監管基于的理念不同。美國的監管以嚴格的法律為基礎。美國的兩級多元、分權制衡的保險監管模式現實決定了美國對保險業的監管是建立在嚴格而完備的法律基礎之上的。美國的聯邦政府及州政府都有權制訂相關的法律。全美50個州、哥倫比亞特區和4個托管區均有自己的保險署.都有權通過立法調整州內的保險業。這些立法包括對保險公司的設立、業務范圍、準備金率、保費率、保險資金運用、市場退出等監管范圍都有嚴格的規定,各州保險公司都必須在嚴格遵守各州保險法律基礎上實施日常運營。聯邦保險公司按照聯邦保險法律實施運營。英國的保險監管以高度自律為基礎。英國的保險業發展歷史悠久,自律管理的理念已深入保險行業。正是因為英國一貫存在高度的自律管理,政府部門的行政監管則采取了較為溫和、寬松的方式,即政府監管部門只通過立法規定保險人償付能力的最低標準和計算方法、保險人必須公開接受監督,其他則依靠行業自律。日本對保險業的監管則主要依靠行政手段來實施。日本是保險業最為發達的國家之一,但其保險監管卻量具行政色彩。長期以來,日本的大藏省對國內保險行業實行嚴格的行政管制,保險業長期嚴格的市場準入約束.使得保險市場一直控制在少數保險公司手中,外資保險公司很難進入日本市場開展保險業務。
3.保險混業經營趨勢下的混業監管體系不同。保險混業經營突出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財產、人壽險業采用子公司的形式相互滲透;二是銀行、證券,保險和信托投資之間相互滲透。美國在1999年出臺了《金融服務現代化法案》,標志著美國進入了銀行、證券、保險混業經營的新時代。同時《金融服務現代化法案》對新的監管模式作了如下規范:規定美聯儲為銀行控股公司的傘型監管人(Umbrellaregulator),負責銀行控股公司的綜合監管.同時銀行控股公司附屬各類金融機構由功能監管人分頭監管。即證券、保險,貨幣監理署等監管部門按業務功能分別負責監管銀行控股公司的特定子公司。銀行監管與中央銀行分離,也為實現混業監管定了基礎,這樣既可以適應銀行、證券、保險業務相互滲透、交叉的發展趨勢,又可以避免監管真空或重復監管,合理利用監管資源,提高監管效率r41。英國1997年10月以前.英國政府對金融業的監管是按照分業模式進行的,其中保險監管是由當時的貿工部負責的,之后過渡到財政部。1999年1月1日再由財政部委托給新成立的金融服務局(FSA),金融服務局由過去分別監管銀行。證券、保險等。8個行業的監管機構合并組成?,F在FSA一共監管著全英國550多家銀行,70家住房協會,650家信用合作社、270家友好合作社、820家保險機構、4100個財務顧問、1300家投資銀行,1100家基金管理公司、8個市場及證券交易所等各類金融機構”,。至此,英國金融監管體系前后經過3年的調整期從分業走向了統一。英國統一監管模式強調用最節約和有效地使用資源的方式實行監管,減少了監管成本。日本在1996年11月以后也逐步由分業經營走向混業經營,其金融業的監管一直實行統一監管模式即由現在的金融廳對銀行、證券,保險等金融業務實行全面監管。
三、我國保險業監管的國際借鑒及戰略調整思路
每個國家的保險監管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都與一個國家的文化背景、保險業的發展歷史長短有關?,F代意義的保險業在我國是一種新興產業,保險業監管歷史較短,但是目前我國的保險業卻面臨著市場經濟轉型、加入世貿、國際化接軌等新的形勢和背景,過去的保險監管在理念、目標、思路以及監管實踐等方面與國際化、市場化格格不入甚至;中突。因此,當務之急應是借鑒一些國家保險監管的先進做法以靈活應對我國國情。
(一)保險監管理念應從依重行政監管轉變為依靠法律來實施監管。從前述三國的保險監管理念來看,英國高度保險自律的傳統在我國這樣一個保險業新興國家暫時還不存在,日本濃厚的行政監管卻是我國正在所揚棄的。在實踐中,美國的相關保險法規已經過多年的改革與完善,日趨成熟,無論是在監管機制,監管內容,監管方式,監管責任等方面都有明確的規定,保證了保險行業的健康發展。因此,我國可以借鑒美國以完備的法律作為實施監管基礎的理念,依靠完備的法律制度來加強保險業監管。但就我國目前實際情況而言,保險立法還明顯滯后于社會。經濟的發展,尤其是我國即將加入WTO,外資保險機構的大量涌入將對我國保險業提出嚴峻挑戰:其一,如何對外資保險機構進行監管?我國目前對外資保險機構監管的專門法規只有1992年《上海外資保險機構暫行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缺乏全國性的、專門性針對外資保險機構監管的法規。并且《辦法》的有些規定明顯和WTO規則與我國入世的承諾不相符合,還有一些條文與其后制定的保險法不相協調,造成內外資保險監管法規的不統一,其二,保險法的一些規定,如償付能力監管、再保險監管、保險投資監管、保險公司高級管理人員任職資格的審查和保險違規的處罰等如何落實。對此,保險法的規定過于籠統,又沒有相應的配套措施或實施細則,在保險實踐中可操作性不強。這些都表明,我國的保險監管法律法規有待進一步完善。因此,我國要加快制訂保險業法的步伐,把所有的業務都逐步納入法制化軌道,如制定有關保險電子商務等新興領域的法律,以免造成法律的空白;有針對性地制定監管方面的法律法規,全方位地對保險監管部門的監管行為進行規范;完善保險監管責任制,進一步量化保險監管工作目標,實施嚴格的責任追究制度,促進保險監管部門和監管人員增強責任意識,提高監管水平,避免無作為和越權行為的發生;保險監管機構要與當地金融監管部門建立穩定的磋商制度,把保險執法逐步納入國家法律體系。
一、國際保險發展趨勢及變革
(一)國際保險組織形式及變化
1.股份制保險組織形式。在世界50強保險公司排名榜中,大部分為股份制保險公司,而且跨國經營的保險公司也大多為股份制形式。從發展趨勢看,股份制形式的保險公司還會有進一步的發展。
2.合作保險組織形式。它是由需要保險的個人或單位共同出資組織起來的保險實體。合作保險組織通常也采取公司形式,它以相互保險公司的形式活躍在保險市場上。
3.個人承保經營保險組織形式。個人承保經營方式主要為英國倫敦勞合社保險市場所采用,個人承保有300多年的歷史。根據勞合社法規,繳納規定的保證金,并以其全部資產作為履行責任的擔保,個人成員組合成辛迪加,接納專項業務。不過,勞合社市場近年來也引入了有限責任公司形式,并引導個人承保商組成有限公司。
(二)國際保險業務范圍及發展
1.主要財產保險??萍及l展推動了運輸業的發展,汽車運輸保險、鐵路運輸保險和飛機運輸保險相繼產生并發展,進而成為財產保險中的主要險種,同時各險種的責任范圍也得到完善。
2.保險種類延伸。社會進步和法律制度的健全,責任保險不斷充實于保險領域:有的成為附加險,以法定形式承保;有的成為獨立險種并加以細化,如公眾責任險分為場所責任險、電梯責任險、個人責任險等。
3.保險責任范圍。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保險責任范圍也不斷擴展。如飛機的飛行速度加快,載客量增加,相應的財產保險和責任保險要求也就增加,保險的責任范圍擴大,形成了飛機機身險、第三者責任險、旅客和貨物責任險、機場責任險及戰爭險等保險體系。
4.無形資產保險。新科技的發展推動了新工業、新工藝的產生。如電力革命帶來了電動機和發電機的廣泛運用,于是財產保險就增添了保險機器安裝和損壞風險的安裝工程一切險和機器損壞險,進而擴展到無形資產的保險,如利潤損失險或營業中斷險的產生。
5.信用保險產生。隨著國際資本的流動、資本輸出規模的擴大和跨國公司的發展,投資者可能遭遇外匯風險和信用風險,尤其是國際付款方式的多樣化,出口信用保險應運而生。
6.人身保險變化。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類壽命的延長,人身保障內容已從生命保障進入到了生活質量和醫療護理方面的保險,保障程度也體現出時代的特征——高額保險。
7.科技保險發展。隨著高新技術的發明和運用,集裝箱運輸的推廣,核電站的建設,航天衛星的發射及計算機網絡的形成,又為保險展示了新的發展前景——集裝箱運輸保險、衛星發射保險和計算機犯罪保險相繼出臺。
(三)保險業務操作技術及運用
1.選擇一攬子綜合保險。為適應現代生活快節奏,既要實行簡便易行的投保方式,又能滿足投保人多種多樣保障需求,保險公司提供了“一攬子綜合保險”,讓投保人簽一份保單便能獲多重保障。
2.增加保險技術選擇度。即基本險的責任范圍相對限制在主要風險上,然后通過各種附加險的配置或特約條款的選擇,使投保人可獲得針對其投保對象特定的和合適的保障。例如,商業企業在投保了企業財產保險外還可特約附加商業盜竊保險。
3.提高核保技術精確度?,F代保險種類繁多,發展快,綜合性強,保險核保人員需掌握多險種知識,以適應因科技進步引發的各類保險險種核保需要,如要適應火險、責任險、勞工補償險等險種內含危險因素的變化,以及承擔責任范圍的調整。所以,對核保業務操作技術要求更細致,以便核保人員技術素質要求更高,不斷提高核保精確程度。
4.科技領先與加強風險管理。當代保險領域的風險管理和損失控制日益顯示出其先進技術的內涵。各國保險公司都能運用先進的電子計算機數據系統和電腦網絡實施業務安排和管理的科學化;在損失控制中,都注重確立“防重于賠”的經營方針,并運用先進的防范技術。
(四)國際保險資金運用及效益
保險基金已成為各國資本市場的重要資金來源。發達國家的保險基金不僅投向不動產,用于購買有價證券和發放貸款,還采用銀行和信托存款的形式投資。有些國家為了更好地實施資金運用原則,還創設了保險資金安全運用保障服務系統??鐕顿Y一般能帶來更大的收益,但同時也面臨著新的金融風險。各國保險人都對全球的金融風險極為重視,對投資取向采取更為靈活的選擇手段,投資結構也更為合理。
二、國際保險關系的發展和變革
國際保險關系是國與國之間發生的保險關系,這種關系形成的主要載體是保險資源要素在國與國之間的流動和保險經營在國與國之間的活動。
(一)世界經濟一體化與國際保險關系發展
1.國際保險關系范圍擴展。世界經濟一體化發展必然會帶動保險要素在國際間的不斷流動,許多國家和地區會不斷參與進來,形成新的國際保險關系,擴展了國際保險關系的范圍。
2.國際保險關系規模擴大。世界經濟一體化發展所帶動的保險要素在國際間的流動,使參與國家或地區不斷形成新的國際保險關系,促進了國際保險關系的量的增加。
3.國際保險關系層次提高。世界經濟一體化推動了兩國或多國間的雙邊和多邊國際保險關系,使國際保險關系層次不斷提高。
4.國際保險關系競爭加劇。世界經濟一體化在帶動保險要素在國際間流動的同時,也加劇了國際保險市場的競
5.國際保險關系發展良好。世界性對外開放潮流的形成促進了保險要素在國際間的合理流動,推動了國際保險關系的發展,使國際保險關系有了進一步發展的空間和良好的發展態勢。
(二)高新科技的進步與國際保險關系發展
1.高新科技進步——網絡保險發展——國際保險關系新的發展。互聯網打破了時空的界限,無限增加了企業與潛在客戶的接觸機會,提高了交易的速度和規模,降低了咨詢和交易的成本,簡化了交易的環節,使快速、便捷的個性化服務和自助式服務成為可能。網絡保險這種新的銷售模式正促成傳統的保險銷售方式出現一種革命性的變化,網絡這一時空的無限性特點將推動著國際保險關系的迅猛發展。
2.高新科技進步——風險國際化——國際保險關系新發展。高新科技的應用所產生的新的系統風險,如核擴散造成的大氣污染等生態環境破壞風險、高新技術在經濟領域的應用所產生的系統風險等,它們通常是超越一國或數國形成區域性的世界性風險,這種風險需多家或多國保險公司聯合承保,從而促進了國際保險關系新發展。
3.高新科技進步——系統風險防范技術——國際保險關系新發展。高新科技提供的先進技術條件使得各種系統風險通過由多國保險公司協作聯合承保而形成復雜的國際保險形式,從而形成新的、高層次的國際保險關系,推動了國際保險關系的進一步發展和層次的提高。
三、國際保險市場發展結構及模式選擇
(一)國際保險市場的一體化和多元化特征
一方面,國際保險市場具有一體化發展趨勢的特征。區域性是目前國際保險市場的主要形式,而國際保險市場的一體化則是其總體的發展趨勢。從世界經濟的發展來看,已經出現并存在著許多的區域性經濟合作發展組織,而這些區域性的經濟合作組織內部所形成的保險市場,就構成區域性的國際保險市場,其中尤以歐盟保險市場為代表。其實,各區域保險市場內部保險自由化和一體化的發展及其進程,以及各區域之間保險自由化、一體化的發展和互動,都會構成國際保險市場上的各種活動,從而使相對獨立,但又相互影響、相互依存和相互協作的保險市場上的保險活動自由化和一體化,進而實現其協調性、規范性和公平競爭性,它需要通過一定形式的組織管理者和進行協調的法律依據和機制建立和完善國際保險市場,國際保險市場的一體化是其發展的內在客觀要求。
另一方面,國際保險市場又具有多元化發展趨勢的特征。國際保險市場是基于各國保險活動的國際化、自由化發展而逐漸形成的跨國界保險活動的場所或領域。由于各國保險市場的對外開放,其它國家保險經營與保險服務主體的進入,使各國國內的保險市場本身與國際保險市場發生了不同程度的融合。而整個國際保險市場在融合中又會體現出地區性的差異,這種差異直接導致了國際保險市場在保險供給與需求,以及在法律體系、監管等方面的多元化發展趨勢。
(二)國際保險市場的結構和內容
國際保險市場由市場的主體、客體和價格三部分組成。市場主體是指國際保險市場上交易活動的參與者,包括國際保險市場上的供給方、需求方和中介方;市場客體是指保險市場上供求雙方具體交易的對象,由于保險是為了在風險損失發生時給予補償或給付的經濟活動,因此在保險市場上交易的客體是保險經濟保障;市場價格是由國際保險市場上的供求雙方所決定的。但是,影響國際保險市場上價格水平的因素還有很多。當然,國際保險市場上供給的力量通常對于價格水平的影響要更明顯一些。
國際保險市場的管理者主要是保險監督管理機構。雖然國際保險市場是跨國界的,但參與國際保險交易的雙方或中介人都分屬于不同的國家,要接受所在國政府以及相關法律的監管和約束。況且作為國際性的保險業務交換不僅要獲得準許,而且還受制于保險本身內在運行規律的要求。其實,在國際經濟貿易的交往中已經形成了不少國際法規、國際公約和國際慣例,并得到了國際保險界.的認同,為維持國際保險市場的正常秩序發揮了重要作用。當然,保險行業自律組織、保險人協會、同業公會、經紀人協會等在加強市場管理方面也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保證了各經營主體在國際保險交易中的規范化運作。
在國際保險市場上,一些國際性保險組織在加強保險專業技術的研究和指導,組織成員國定期交流推廣新技術和新經驗,推動國際保險市場技術水平的提高和交易行為的規范化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如國際海上保險聯盟組織主要研究海上保險的各種技術問題,以提高海上保險業務技術水平;國際信用和投資保險聯盟是從事信用和投資保險業務研究的行業性國際組織,它們專門擬訂為各國共同接受的信用保險經營原則和保險條款,并協調各國信用保險的費率和條款。
國際保險市場包括原保險市場、再保險市場和自保市場。原保險市場是指經營直接業務的保險公司所形成的保險市場,國際原保險市場還包括這些原保險公司在國外開辦的從事直接業務的海外分支公司。其實,在國際保險市場上,還有不少原保險公司從事相互的再保險業務,所以,原保險市場和再保險市場事實上并非是完全分離的。再保險市場是由各種專業再保險公司、兼營再保險公司和再保險集團公司等組成。自保市場主要是指一些自營保險公司。這是按承保方式的分類。如果按業務性質劃分,國際保險市場包括壽險市場和非壽險市場。按照承保方式還可以將壽險業務分成個人壽險(1ndividual)和團體壽險(Group)。各種非壽險產品的交易都是在非壽險市場中進行的,具體包括健康保險、意’外傷害保險、責任保險、財產保險、信用和保證保險等。
(三)國際保險市場變化的模式選擇
一、案情簡介
2003年1月”日,中興通訊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托運人或被保險人)通過北京康捷空貨運有限公司(下稱康捷空)深圳分公司和美國華盛頓國際速遞公司(ExpeditorsInternationalofWssldngton,Inc.下稱華盛頓速遞),承運一批通訊設備,自深圳經香港運抵澳門,然后由華盛頓速遞代表托運人租賃一架IL—763414型飛機,將貨物從澳門空運至東帝汶的包考(Baucau,EastTimor)。康捷空深圳公司簽發了航空運單,運單抬頭為歐亞航空貨物運輸公司(Eum-AsiaAviationAirCargoTrasportation,下稱歐亞航空),另外托運人與美國華盛頓速遞簽訂了一份貨物運輸租賃協議。
2003年1月31日,東帝汶當地時間16時承運飛機在包考市附近撞山墜毀,機上六名人員全部遇難,上述承運的貨物全部毀損。該批貨物在中國人民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分公司(下稱保險公司)處投保了貨物運輸保險,保險公司聘請香港一家公估公司對貨物損失進行了公估,并于2003年12月16日向被保險人支付了保險賠款135.3萬美元,被保險人向保險公司出具了權益轉讓書。保險公司向康捷空及其深圳分公司和華盛頓速遞要求賠償貨物損失,均遭到拒絕。
2004年10月20日,保險公司在廣東省深圳市羅湖區人民法院對康捷空及其深圳分公司提起代位求償權訴訟,要求二被告賠償原告貨運損失612140美元。2005年1月28日,保險公司委托美國律師在美國紐約南部地區聯邦法院,以被保險人及本公司名義對華盛頓速遞提訟,要求被告賠償貨物損失135.3萬美元及利息。由于被告提出管轄權異議,國內法院直到2005年5月9日才進行第一次開庭,7月26日進行第二次開庭,對案件實體問題進行審理。美國法院于2005年3月10日進行初步審理。
二、訴辨雙方的觀點和案件處理結果
保險公司在國內案件中訴稱,被保險人按被告要求填寫了空運貨物托運書,被告以自己的名義簽發了航空貨運單,因此被告是承運人。根據《華沙公約》規定的承運人責任限制,按照每公斤20美元計算,被告應賠償612140美元。保險公司在開庭前提交了《投標邀請書》、《投標書》、《商務報價單》、運費發票,以證明康捷空深圳分公司是貨物承運人。被告康捷空深圳分公司在第一次開庭時辯稱:首先,保險公司已經在美國就同一事實提訟,為防止原告不當得利,國內訴訟應中止審理;其次,康捷空是貨運人而不是貨物承運人,不應承擔貨損賠償責任;再次,康捷空與華盛頓速遞屬于同一集團。在第二次開庭時,康捷空提交了澳大利亞交通安全部對本次事故所作的《空難事故報告》(《AirSafetyOccurrenceReport》),認為本次事故是機組人員嚴重過失造成的,依據《華沙公約》規定,承運人可以完全免責。
保險公司在美國案件申訴稱,被告未能按照其與被保險人簽訂的包租協議的規定,將貨物運送至目的地,原告享有《華沙公約》和有關修訂文件規定的以及判例法確定的有關權利和救濟,被告應賠償全部損失。被告華盛頓國際速遞辨稱:根據“不方便法院原則”和28U.S.C.§2406規定,應駁回本案訴訟;中國法院已經先受理了一個當事人和案件事實都相同的案件,美國法院應該駁回原告提起的訴訟,或將案件移送至一個更合適、更方便的法院審理;根據相關國際公約,被告享有責任限制權利。美國法院法官認為,雖然兩起案件的被告不同,但是涉及同樣的證據,從提高司法效率角度看,應放在一起審理,因此要求原告限期將國內被告追加為美國案件的當事人或更正訴訟請求。
在國內案件開庭以后,兩個案件的被告都主動提出和解,經過多輪磋商,2005年8月初最終達成和解協議:由美國被告賠償保險公司43萬美元,保險公司撤銷美國和國內的兩個訴訟。
三、本案評析
本案是一起典型的國際貨物運輸保險代位求償案件,保險公司采取了少見的跨國平行訴訟的追償策略,取得了較為理想的效果。中美兩國分屬不同法系,兩國法院對于案件程序和實體問題所采取的處理方式非常值得探究。
(一)跨國迫償的訴訟策略
本案保險公司之所以能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成功拿到賠款,與其采取的追償及訴訟策略密不可分,主要體現在以下兩點:
1.積極調查取證,鎖定承運人身份
國際航空貨物運輸中承運及關系較為復雜,保險公司在行使代位求償權時,首先必須分清誰是承運人。本案牽涉貨物運輸的共有三家公司:康捷空是在中國北京注冊的公司,深圳分公司是它的分支機構,是航空運單的簽發人,它們主張自己是人;華盛頓速遞是在美國紐約注冊的公司,從被保險人提供的貨物運輸租賃協議來看,該公司代表被保險人租賃飛機安排貨物運輸,但是協議沒有該公司簽章,航空運單表面上與其不存在直接聯系,該公司也主張自己是貨運人;歐亞航空是在老撾注冊的一家單機公司,事故發生后其償付能力可能成為問題,且老撾的法律和司法制度不太為外國人所熟悉,追償工作無從下手。由于不能拿出有力的證據證明承運人身份,保險公司初期的非訴追償工作處處碰壁,一度陷入困境。在重新與被保險人反復溝通以后,保險公司終于成功地搜集到《投標邀請書》、《投標書》、《商務報價單》、運費發票等證據,基本上可以證明康捷空深圳分公司就是貨物承運人。保險公司決定首先在國內提訟,將追償重點放在康捷空身上。在訴訟時效快要屆滿的最后幾天內,保險公司又在美國對華盛頓速遞提訟。
2.正確選擇訴訟策略,規避漫長而又復雜的跨國訴訟程序
跨國訴訟追償必須考慮到送達和判決執行問題,否則很可能陷入一場前途渺茫的馬拉松式的訴訟。按照1965年生效的《海牙送達公約》,向外國被告送達的程序相當復雜,很多案件經過多年還沒完成初次送達程序。判決以后,境外執行在目前的國際司法協助環境下也是一個幾乎難以解決的難題。本案的訴訟策略有幾種選擇:第一種是以康捷空、華盛頓速遞和歐亞航空為共同被告,在國內或美國和第三國提訟,優點是可以將相關當事人一網打盡,不會遺漏真正的責任人,勝訴把握較大;缺點是無法逾越涉外送達和執行障礙,很難在短時間內對被告形成訴訟壓力。第二種選擇是單獨或同時就單一被告在被告所在國提起國內訴訟,優點是國內訴訟程序簡單、時間短、訴訟結果可預測性強;缺點是一事多訴浪費訴訟成本,并有可能形成平行訴訟,而一事一訴又會錯過訴訟時效,放跑真正的責任人。在綜合平衡各方面因素后,保險公司決定采取第二種方式,確立以國內訴訟為主、境外訴訟為輔、以訴促和的追償方案。事實證明該方案是非常成功的,境內外法院都在較短的時間內進行了多次開庭,使得案件事實得以水落石出,責任人無處遁形,最終促成和解。
(二)國際航空運輸承運人責任歸責原則和責任限制
由于對國際航空運輸承運人責任制度的理解以及掌握的證據不同,保險公司在國內外兩個訴訟中提出的賠償金額相差巨大,而國內外兩個被告的抗辯主張和舉證策略也是大相徑庭,由此可以看出,了解和掌握國際航空運輸承運人責任制度的相關法律規定和國際公約對追償工作就顯得尤為重要。隨著航空科學技術水平以及承運人防范航空風險能力的不斷提高,承運人責任制度經歷了歸責原則從寬到嚴、責任限額從低到高的發展歷程。現行國際航空運輸承運人責任制度是通過1929年制定的《華沙公約》及其后多次修訂所形成的華沙體系確立的,1999年在華沙公約體系的基礎上制定了《蒙特利爾公約》,該公約于2003年11月4日生效。我國于1975年加入《華沙公約》及《海牙議定書》,《蒙特利爾公約》于2005年7月31日對我國生效。
承運人責任歸責原則從最初的過錯責任逐步過渡到嚴格責任,最終發展到雙梯度歸責原則?!度A沙公約》及《海牙議定書》確定的是推定過錯歸責原則,即除非承運人能夠證明存在法定的免責事由,否則,它就必須承擔賠償責任。1929年《華沙公約》第17條規定:“因發生在航空運輸期間的事故,造成托運的行李或者貨物毀滅、遺失或損壞的,承運人應當承擔責任”。第20條和第21條規定,承運人如能證明存在下列三種情況,則可以不承擔責任:一、承運人或其受雇人為了避免損失的發生,已經采取一切必要措施,或者不可能采取此種措施的;--、損失的發生是由于領航上、航空器的操作上或導航上的過失;三、損失是由于受害人的過錯造成或促成的。1955年《海牙議定書》刪除了第20條關于航行過失免責的規定。《蒙特利爾公約》實行嚴格責任制度,該公約第18條第1項規定:“對于因貨物毀滅、遺失或損壞而產生的損失,只要造成損失的事件是在航空運輸期間發生的,承運人就應當承擔責任”,《華沙公約》及海牙議定書規定的法定免責事由在《蒙特利爾公約》不復存在。對于旅客運輸,《蒙特利爾公約》實行雙梯度歸責原則,即10萬美元以下實行嚴格責任、10萬美元以上實行過錯責任。
承運人責任限額在旅客運輸方面變化最大,從最初的1萬美元、2萬美元,到7.5萬美元,再到10萬美元,最終到雙梯度無限額。貨物運輸責任限額則一直變化不大,《華沙公約》規定承運人對于貨物的賠償責任以每公斤250法郎(約20美元)為限,《蒙特利爾公約》規定以每公斤17特別提款權(約22.5美元)為限。雖然措詞稍有不同,但是《華沙公約》及《海牙議定書》和《蒙特利爾公約》均規定:如果損失是由于承運人、受雇人或人故意或明知可能造成損失而輕率的作為或不作為,承運人不得享受責任限制。如果托運人向承運人聲明貨物價值并加繳附加費,承運人必須按照聲明的價值或承運人可以證明的貨物實際價值賠償,也不能享受責任限制。
我國和美國都是《華沙公約》及海牙議定書的會員國,本案航空事故發生時《蒙特利爾公約》還沒有生效,我國也尚未批準加入該公約,航空貨運單約定適用《華沙公約》及承運人責任限制。保險公司在提起國內訴訟時,是按照《華沙公約》規定的責任限制計算訴訟請求金額的。在提起美國訴訟時,保險公司根據最新掌握的《空難事故報告》,認為機組人員存在重大過失,承運人不能享受責任限制,于是按照全部損失和保險賠償金提出索賠金額。華盛頓速遞主張享有責任限制權利,而康捷空在國內訴訟中援引《空難事故報告》進行了免責抗辯,該公司沒有注意到海牙議定書已經刪除了《華沙公約》關于航行過失免責的條款,其錯誤的抗辯主張和舉證不當反而為保險公司打破承運人責任限制,進一步追加訴訟請求提供了依據。當然,如果原告要成功打破責任限制,還需在證明機組人員的航行過失構成“明知可能造成損失而輕率的作為或不作為”方面作進一步努力。
(三)中外保險代位求償訴訟程序比較
通過上述案件國內外訴訟比較,我們發現案件的兩個原告身份并不相同,在國內訴訟中保險公司作為原告,而在美國訴訟中被保險人和保險公司作為共同原告,并且被保險人作為第一原告。名義的不同體現出英美法和大陸法兩大法系對于保險代求償權認識上的差異。
在英美法系國家,保險代位求償權作為一項衡平法原則而被廣為接受,他們認為被保險人是權利人,只不過為了防止被保險人不當得利和第三人白白免責等衡平因素,才適用代位原則。在英國法下,保險人在對全損或部分損失作出賠償后取得代位權,但保險人僅有權以被保險人的名義,代位權并不使保險人產生獨立以自己的名義或提訟程序的權利。當然,被保險人必須允許保險人以他的名義,否則,法院可以判決強制他允許。美國作為英美法系的重要一員,其保險代位原則承襲英國法,但自《1873年司法法》以后,保險人可以以自己的名義,把被保險人列為共同原告。美國法院的這一做法并不為國內業界所熟悉。
在大陸法系國家,保險代位求償被普遍認為是一種法定的債權轉讓,在保險人支付保險賠償金之時,向第三人請求賠償的權利就自動轉讓給保險人,保險人作為權利人當然地可以以自己的名義提訟。至于保險人取得代位權益后,還能不能以被保險人的名義,國內理論界存在爭議。筆者認為,被保險人在獲得保險賠款時就已經喪失了向第三人的求償權,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因此以被保險人的名義沒有法理依據,在實務中,借用他人名義訴訟也存在諸多掣肘因素及不便之處。
我國立法和司法實踐中都支持保險人以自己的名義提訟,禁止以被保險人名義進行訴訟。如《海事訴訟特別程序法》以及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該法的若干問題意見都規定:保險人只能以自己的名義,以他人名義的,法院不予受理或駁回;如果被保險人已經提訟,保險人在取得代位權后可以向法院申請變更當事人;保險賠償只能彌補被保險人部分損失的,保險人和被保險人可以作為共同原告提訟。在非海上保險代位求償案件中,地方各級法院對于上述規定的大部分做法都予以采納,唯獨對于被保險人先的情況下保險人申請變更當事人的做法不予支持,他們一般都要求被保險人撤訴或駁回,由保險人另行提訟。這種做法有百害而無一利,既浪費國家訴訟資源,又增加當事人訴訟成本,還有可能耽擱訴訟時效,因此,筆者強烈建議在非海上保險代位求償案件中采納海事訴訟的先進立法經驗,準許保險人直接申請變更當事人。
(四)平行訴訟
國內外兩個被告的抗辯理由都包含平行訴訟,平行訴訟問題也是中美兩國法院要繼續推進訴訟程序都必須首先解決的問題。平行訴訟,是指相同當事人就同一爭議基于相同事實以及相同目的在兩個以上的國家或地區進行訴訟的現象。實踐中有兩種具體形態:一種是相同原告在不同國家對相同被告提訟的,另一種是兩方訴訟當事人在不同訴訟中互為原、被告。在國內民事訴訟中,各國為了節約訴訟資源、防止濫訴和矛盾判決,都禁止重復訴訟。在國際民事訴訟中,由于涉及國家司法,國家之間民事管轄權的積極沖突難以調和,國際社會也缺乏關于國際民事訴訟管轄權的普遍性法律制度,平行訴訟的現象經常發生。但是由于平行訴訟助長當事人挑選法院,影響國際民商事交往和國際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多數國家都對國際平行訴訟采取限制措施,主要有兩種處理方法:英美國家的比較衡量法和德國、瑞士等國家的判決預期法。
判決預期法遵循先訴法院優先原則,如果外國法院受理在先,并且其判決將來有可能得到本國法院承認與執行,本國法院就應中止對案件的審理。比較衡量法主張由法院綜合分析案件的各種情況,衡量本國法院或外國法院哪一個是更合適的法院,然后對不合適的法院的管轄權進行限制。具體包括“不方便法院”原則、“未決訴訟”原則和“禁訴命令”三種方式?!安环奖惴ㄔ骸痹瓌t是指本國法院從訴因、當事人、證據及法院等方面判斷,如果審理案件極不方便,由具有管轄權的外國法院審理更為合適時,就拒絕行使管轄權?!拔礇Q訴訟”原則是指為支持外國訴訟而主動中止本國法院訴訟的程序性方法?!敖V命令”是指法院命令禁止本國屬人管轄的一方當事人參加外國訴訟。1999年海牙國際私法會議起草的《民商事管轄權及外國判決公約》(下稱《海牙公約》)兼采兩大法系國家的做法,以先受訴法院管轄為主,輔以判決承認預期理論,同時以協議管轄和專屬管轄以及不方便法院原則作為例外。
紐約南區聯邦法院法官在審理本案的過程中表達了不支持平行訴訟的觀點,從案件的具體情況來分析,美國法官援引“不方便法院”原則拒絕管轄的可能性較大,一是因為本案運輸行為、事故發生地、證據等均不在美國,與美國的唯一聯系是被告是在美國注冊的公司;二是從美國的司法實踐看,存在對外國原告歧視的現象,他們認為本國原告作為納稅人,有享受本國的司法救濟權利,法院一般不得以不方便法院為由拒絕管轄,但是對于外國原告則不存在此優先權。當然也不排除法官適用“未決訴訟”原則先中止美國訴訟的可能性。
我國屬于對國際平行訴訟不加限制的少數國家之列,根據最高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306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法院和外國法院都有管轄權的案件,一方當事人向外國法院,而另一方當事人向中華人民共和國法院的,人民法院可予受理。判決后,外國法院申請或當事人請求人民法院承認和執行外國法院對于本案作出的判決、裁定,不予允許。但雙方共同參加或簽訂的國際條約另有規定的除外。”從上述規定中可以看出,我國法院奉行“本國法院優先”原則,國內訴訟不受國外訴訟的影響,外國判決國內不予承認和執行。因此,羅湖區法院法官并沒有理會被告中止訴訟的申請,而是徑自推進訴訟程序,法院判決指日可待。應該說,國內法院對于平行訴訟的態度給被告施加了極大的壓力。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我國對國際平行訴訟不加任何限制的做法不符合國際潮流,沒有考慮到國際禮讓和協調,一味地拒絕承認外國司法管轄權和外國判決,必然會引致外國法院的對等報復,影響中國的對外經濟合作和交往,因此,很有必要借鑒《海牙公約》的規定修改和補充我國民事訴訟立法。
(一)保險國際化的方式
從目前看,保險國際化方式主要有三種:
1.投資國外保險市場。即通過在國外建立分公司或子公司的方式,向外國保險市場滲透,這種方式是目前保險國際化的主流。但是,由于世界各國保險市場開放程度不同,開放方式各異,因此,設立分公司或子公司的難易程度也不相同。
2.投資國外資本市場。即將本公司的資金運用到國外資本市場,分散投資風險,尋求資本收益。這種方式一般受本國保險法關于保險公司資金運用規定的限制。
3.開放本國保險市場。通過完善保險法規,逐步開放本國保險市場,允許外國保險公司參與本國保險市場,國內保險市場經營主體的國際化和本國風險管理的國際化。
(二)實際分析
從目前情況看,歐洲經濟及保險一體化就是保險國際化的一個實例。為了推動歐洲共同體保險市場一體化進程,1994年7月1日,歐洲第三代保險決議生效。決議的主要內容是:(1)統一歐洲共同體保險業執照、確立本國控制的監管原則和取消對保險業的高度監管;(2)統一執照將允許共同體成員國保險公司在本國注冊,在歐洲共同體的任何地方從事保險業務;(3)由保險公司注冊國負責對保險公司的監管。償付能力的執照由保險公司的注冊國來頒發,但所有共同體成員國都必須認可這次改革最重要的內容是保險人和被保險人可以自由決定費率和條件,監管局的監管目標只限于保持保險公司的償付能力。
通過這次改革,過去在許多歐洲大陸國家中實施的保險條款和費率需獲得保險監管部門事先批準的要求已不再存在。從歷史的角度來看,這次管理制度的改革幾乎是一場革命,為了達到預期目的,立法者必須處理好以下主要問題:
1.必須克服各國過去不同的保險監管方式所形成的障礙。長期以來,不少成員國一直規定保險合同的條文必須得到監管機構的批準,認為這樣具體的監管可以增加市場的透明度,最大程度地減少公司之間的不同之處,并方便消費者比較和選擇不同的保險產品。對于保險準備金,雖然所有的成員國都分析保險準備金是否充足,但各國對如何平衡指令性的調控和精算師的職責有很大的分歧,這一分歧在人壽保險中最為明顯。還有些國家一直通過法律和監督人的方式,對保險準備金的具體細節加以規定。在這些國家里,批準保險費的同時一般也要批準技術性指標(預定利率,死亡率)。在整個合同有效期內,這些技術性指標都被用來計算保險準備金。在投資方面,許多國家規定了投資范圍,并且規定在一定類別內最大的投資限額。由于各個成員國對監管方式有不同的看法,因此,各個成員國一般都不愿支持徹底提供服務的自由。
2.事后控制。有些國家的監管制度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對每個保險產品和費率的事先批準。有些國家規定,每個保單用語都必須事先和監督機關達成協議。新保單形式的提議需由一些主要保險公司成員組成保險管理理事會傳閱。提議被批準后,任何希望銷售這種產品的保險公司都可以使用。但是,歐洲委員會指出,事先批準的程序不適合開放的競爭市場的要求,因為事先批準措施是為了減少競爭,并很可能給地方保險公司帶來優勢。因此,成員國必須廢除事先批準的規定。
3.共同認可。為了開創一個充滿活力和競爭性的市場,保險產品和保險費率的事先批準,甚至備案性通知的要求都被禁止。從現在開始,著重于統一執行的標準及對保險準備金、資產的充足性與最低償付能力差額的監管。保險公司即將有選擇在哪個國家設立總公司,在哪種監督制度下開展業務的自由。
二、國際保險監管總目標的調整與監管發展趨勢
保險國際化的發展使全球保險市場逐步融為一體,本國保險市場日益成為全球保險市場的一個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獨立性相對減弱。在這種情況下,各國保險業的發展不僅要受本國政治、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影響,也要受到國際政治、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影響。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程度的加深,影響的程度將越來越大。
由于一國保險市場同時受國內和國際形勢的影響,所以,可以預見,21世紀,各國保險業波動的可能性將進一步加大。為了熨平保險波動周期,促進本國保險業的健康發展,世界上絕大部分國家,尤其是發達國家都相應調整了宏觀保險監管目標??偟膩砜?宏觀保險監管目標主要有四個:一是保持社會對保險制度體系和機構體系的信任;二是增進社會公眾對保險體系的了解和理解;三是在適當程度上保護保險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四是減少和打擊保險犯罪。在實現上述宏觀監管目標時,各國法律一般要求保險監管部門做到:(1)維護本國保險市場的穩定;(2)依法監管,尊重保險機構的經營自;(3)平衡消費者和保險行業間的利益,以及加予保險機構的負擔和限制;(4)加快本國保險業的改革與創新;(5)在保險國際化形勢下,通過有效監管,增強本國保險業的國際競爭力;(6)堅持市場化原則,保護公平、公正和公開的競爭。
在宏觀監管目標和法律要求的指導下,各國保險監管發展趨勢表現為:
1.混業監管體制將全面取代分業監管體制。20世紀末,金融業發展的新動向就是混業經營。在保險方面,這種混業經營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產、壽險業采用子公司的形式相互滲透,并存在一種產、壽險公司交叉經營的第三保險業務領域;二是銀行、證券、保險和投資之間相互滲透。在混業經營的情況下,保險市場和資本市場、貨幣市場的聯系越來越密切,相互之間的互動效應將越來越大。為了適應混業經營的趨勢,解決混業經營所產生的問題和新的需要,不少國家都對本國的金融監管法律進行了修訂,對保險監管體制也進行了相應的改革,目的在于加強對保險業的監管,防范和化解金融市場波動對保險業造成的風險。
2.產品監管的市場化趨向明顯。產品的市場化突出表現為保險合同自由和保險費率市場化。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國家采用市場經濟體制。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各國保險監管部門普遍認為商定保險合同內容和保險產品價格(保險費率)是保險公司與投保人雙方的事情,應由雙方自行解決,政府不應過多干預。同時認為,政府應該通過讓市場最大限度地發揮作用來實現自由競爭和保險產品創新。從目前看,大部分國家已不再審批保險條款和保險費率。在實行產品市場化的同時,各國仍保留對保險條款和保險費率的否決權,即如果保險監管部門認為保險條款和保險費率違反了法律、法規和社會公共道德標準,或有不公平行為,有權要求保險公司予以糾正。在放松保險產品監管的同時,各國保險監管部門普遍加強了對保險投訴的監管,注重研究網絡經濟對保險業發展的影響,加大了對網上保險產品銷售行為的監管力度。
3.償付能力監管日益成為監管工作核心。近年來,保險監管重點越來越偏重于償付能力監管。而且,隨著保險業的發展和信息技術的進步,償付能力監管不斷被賦予新的內容,監管方式也日新月異。盡管各國的監管方式不同,但毫無疑問,全球保險公司償付能力監管正在由傳統的靜態監管向現代的動態監管轉變,正在由業務和財務分離監管向業務和財務一體化監管的方向轉變。
4.保險信息公開披露制度日臻成熟。向社會公開保險公司的信息越多,越能幫助投保人正確選擇保險公司以轉嫁風險,越能減少信息不對稱形成的市場失靈所造成的經濟損失。同時,大部分國家的保險監管部門認為,向社會公開保險公司的信息,可以通過社會的力量強化對保險公司的監督,有利于保險公司加強自律。基于此,各國保險監管部門普遍建立了保險信息披露制度,定期向社會公開保險公司信息,以便于社會各單位和個人了解保險公司的經營狀況。
5.依法監管走強。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保險監管也注定應依法監管。目前,各國都有保險監管法規,通過法規對保險監管部門的職責和權限進行規定。這些法規同時也要求為保險監管部門錯誤的監管行為給被監管對象造成經濟損失后,必須依法進行賠償。在具體監管實踐中,普遍增強了監管法規的透明度,大幅度地減少了“暗箱”操作行為。
三、我國保險監管政策建議
(一)現行保險體制評估
從體制方面看,我國保險業發展與世界保險業的發展有一些較為明顯的區別:一是世界保險業正在走集團化、綜合化發展道路,購并活動頻繁;我國則在實施分業發展戰略,這種分業不僅表現在銀行、證券、保險間的絕對分業,同時也表現為人身保險與財產保險間的絕對分業。二是世界上正在實施混業監管的金融監管體制創新,而我國則在落實分業監管方案。近幾年我國保險業的大踏步發展,在一定程度上也得益于分業經營和分業監管。但隨著我國經濟開放度的加深,尤其是隨著我國加入WTO,我國經濟必然會被納入世界經濟大循環之中。在未來開放條件下,現行的保險體制對21世紀我國保險業的發展將會產生何種影響,應從現在開始研究,適時提出完善方案,這樣才能有備無患。
(二)實施開放性監管戰略
開放性監管戰略條件下保險監管的目的主要有三個:一是在國內保護保險人和被保險人的合法權益,保障我國保險市場的穩定與發展;二是在國際上全面提升我國保險業的國際競爭力;三是采用市場手段與政府監管相結合的方式,兼顧保險市場的效率與公平。為達到監管目的,建議:第一,中國保監會應與國際保險監管組織和他國保險監管部門建立國際保險監管支持體系,通過該體系監管國內保險市場上的外資保險公司和國際保險市場上的本國保險公司,以及接受本國分保業務的國外再保險公司。第二,與中國人民銀行和中國證監會建立監管信息通道,以監管保險市場與資本市場和貨幣市場的互動性。第三,加速本國保險業市場化的建設,適當增設中資保險公司,培育全國性保險市場,適當發展現有保險公司的分支機構,培育地區性保險市場;建立市場退出機制,淘汰償付能力嚴重不足的公司,優化市場主體結構。通過發揮準入與退出機制的作用,建立適度競爭的完善的中國保險市場體系。第四,建立合規性監管與風險性監管并重的新的監管體制,加強對保險公司風險管理制度和體系的過程控制,防范和化解保險風險。
(三)實施優質發展戰略
保險深度和保險密度是反映一個國家或地區保險業的發展程度與市場潛力的主要指標。1998年我國保險深度只有1.4%,保險密度只有約100元。而同期發達國家的保險深度已超過10%,保險密度已超過5000美元;發展中國家如印度等國,保險深度也已達到5%,保險密度也達到100美元的水平。在現有GDP水平下,如果用發展中國家保險深度平均水平衡量我國保險業,1998年我國保費總收入應該達到3997億元,而實際上我國保費收入只有1247億元。另外,雖然我國保險業已發展了50年,但新險種開發、老險種升級換代等工作做得還很不夠,保險產品尚未形成優質品牌效應。如在世界上已流行多年的壽險投資連結產品和職業責任保險在我國則剛開始嘗試。由此可以看出,無論從保險業務規模,還是從保險產品結構來看,我國保險市場潛力巨大。因此,目前應通過加強保險監管實施保險發展戰略。首先,應抓住我國“入世”機遇,認真研究國際保險慣例和WTO有關保險業的規則,充分利用國外先進的保險技術,引進先進的保險產品和經營方式,實現“跳躍式”發展。其次,要深化改革,銳意創新,苦練內功,大力挖潛,合理開發和使用保險市場資源。第三,要以“保障經濟、穩定社會、促進改革、造福人民”為總服務方向,大力調整保險產品結構,積極理順費率體系,不斷拓展服務領域。
(四)提高保險信息化水平
我們所處的時代已是信息化時代,信息化和信息資源的利用不僅成為保險公司生存的基礎,而且是保險公司在保險市場競爭中克“敵”致勝的法寶。對我國這樣一個保險業發展落后的國家來說,保險信息化程度將是決定我國保險業在未來開放性中國保險市場上生存的基本條件。因為在未來開放性的保險市場中,“本國”與“外國”不再是投保人選擇保險公司的重要參照條件,只依靠投保人的愛國熱情是不能維護保險公司生存的。在未來保險競爭中,可以依靠的只能是投保人對保險產品和保險公司的服務質量和效率的選擇。要創造品牌效應和提高保險服務的質量和效率,就必須加速保險業信息化建設,提高信息化程度。當前,建議中國保監會牽頭制定行業信息標準,提出行業信息化建設要求和目標,通過建設保險行業公共信息網和各單位專用信息網,并適當聯結保險行業公共信息網和各單位專用信息網的方式,建成中國保險業信息網。
(五)完善保險公司償付能力監管
保險市場結構是決定保險產業組織競爭性質的基本因素。目前中國保險市場結構不盡合理,其表現在于:一是保險供給主體數量少且分散;二是保險商品差別化特征不明顯;三是保險新企業的進入和老企業的退出存在著壁壘障礙;四是缺乏保險市場需求的價格彈性等。解決這些問題的出路是對現有保險市場結構進行調整,包括以下三個主要方面:
一、對現有保險市場的主體格局進行調整。
首先,增加內資保險公司的數量。
據統計,截至1999年底,中國內地共有保險公司28家,其中國有獨資及股份制保險公司僅有13家,而合資及外資保險公司卻已達到13家。這種外資公司數量超過內資保險公司的情況,不僅不適應保險市場發展的需要,而且不利于民族保險業的發展;因此保險市場的開放,首先應該是對內的開放。
增加內資保險公司數量的方式有兩種:一是組建一定數量的新保險公司,但要關注新公司的資本狀況,保證新公司的質量;二是將現有的大型保險公司中部分省級分公司子公司化,即有選擇地將部分符合條件的省級分公司改組為具有獨立法人地位的子公司,以有效地增加較成熟的主體數量。
其次,放寬內資保險公司組織形式的限制。
按照現行《保險法》的規定,保險公司的組織形式只能是兩種:國有獨資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這種規定,明顯帶有計劃經濟體制的色彩,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保險市場的發展。因此中國急需盡快放寬對保險公司組織形式的限制。
另外,改革現有內資保險公司的體制。繼續貫徹內資保險公司分業經營的政策。
二、進一步發展保險中介市場
在整頓保險人不規范行為的基礎上,發展兼職保險人市場。
抓緊培育保險經紀人、保險公估人市場。
在培育中國保險經紀人、保險公估人的同時,也應注意發揮注冊會計師、審計師、律師、資產評估機構、船舶檢驗機構、技術測量機構、衛生檢疫機構等職業人員在保險中介中的作用,盡快縮短與國際保險中介市場接軌的時間。
盡快建立電子商務保險網絡。
保險銷售直接化是國際保險市場出現的新趨勢之一。電子網絡在保險中的使用,改變了傳統保險業制造產品和提供服務的方式。新興的網絡保險,將傳統保險業與電子信息相連接,為保險業帶來重大變革,這一重大變革不僅使保險業的發展跟上了知識經濟時代的步伐,而且讓消費者感受到嶄新的與時代脈搏同步的服務理念。網絡保險的興起為中國保險業的發展提供了一個契機,中國可以利用其發展中國家的后發優勢,通過網絡保險直接進入現代保險直接銷售階段。
中國的網絡保險可以分層次進行,第一階段建立“保險信息網”;第二階段建立“保險銷售網”;第三階段建立“保險服務網”。待條件成熟,實行三網合一,使之成為保險銷售的主渠道,為客戶提供全方位的保險服務。目前中國已有多家保險公司開始了網絡保險的新嘗試,建立了“保險信息網”和初級的“保險銷售網”等等。三、試辦專屬自保公司。
專屬自保公司是指由母公司設立的專門負責承保其母公司、集團公司或其他相聯公司保險業務的保險公司。
中國建立專屬自保公司,是增加保險市場供給主體的現實選擇。中國有比較好的建立專屬自保公司的條件,但不可盲目發展??梢栽跅l件比較成熟的行業或大型企業集團進行試點,比如航空、鐵路、郵電、航運、石化集團、糧油系統等,待取得經驗后再推廣。新成立的專屬自保公司應該完全按商業方式運作,并與普通的保險公司和再保險公司有機地聯系起來。
“入世”后中國保險業務亟待拓展市場空間
中國加人WTO,面對外資保險公司在產品開發、市場拓展以及制度等方面的優勢,中國保險業應從新產品開發和保險業務空間拓展等方面采取一些應對策略。
首先,促進傳統保險產品向現代保險產品轉變。
目前,中國保險市場還是以傳統保險產品占主導地位的保險市場。不僅保險產品數量少,而且作用單一,不能適應消費者日益變化的需要,缺乏市場競爭力。加入WTO后,這種滯后的市場狀況明顯不利于保險業的發展。改變這種被動局面的出路,就是盡快實現由傳統產品向現代產品的轉變。
其次,開發新險種,發展新市場。
加入WTO后需要開發的新險種、新市場很多。國內保險公司在近期需要大力開發的主要有以下幾種大型保險業務:補充養老保險市場、健康保險市場、再保險市場等業務。
一、中國保險產業競爭力的現狀與不足
近年來,我國保險業得到快速發展,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與作用有所提高,但與國際對比有比較大差距。
(一)保險業務持續快速增長,但發展的總體水平低下。自19肋年恢復國內保險業以來,全國保費收入年均增長33.8%,大大高于同期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8.3%的速度。2001年,全國保費收入2109.4億元,同比增長32.2%,其中,財產險保費收入685.4億元,同比增長14.6%,人身險保費收入1424億元,同比增長42.8%.截至2001年底,保險公司總資產4591億元,比上年增長36.1%.然而,與國際對比,目前我國保險產業發展的總體水平十分低下。從保險深度看,2000年,世界保費收入占GDP的比重平均為7.84%,其中,南非16.86%,英國15.78%,韓國13.05%,瑞士12.42%,日本10.92%,而我國僅為1.79%,世界排名第61倍。從保險密度看,2000年,世界人均保費385.4美元,其中瑞士4153.9美元,日本3973.3美元,英國3759.2美元,美國3152.1美元,而中國僅為15.2美元,世界排名第73位。
(二)保險市場主體不斷增加,但市場壟斷程度依然過高。自1992年引入外資保險以來,我國保險市場主體逐步增加。截止2001年底,我國有法人保險公司27家(包括國有獨資保險公司5家,股份制保險公司11家,中外合資保險公司8家,待合資中資公司3家)。若加上外資保險分公司、當時正在籌建的保險公司,也不過近50家,與國外對比,我國保險經營主體過少。如1996年,美國有保險公司5162家,英國814家,德國690家,中國香港220家。由于主體偏少,目前我國保險市場壟斷程度較高。2001年,在產險市場方面,中國人民保險公司的市場份額為77.33%,太平洋保險公司11.22%,平安保險公司7.8%,三家公司占整個保險市場的份額達%.35%,其它公司僅占3.65%;在壽險市場方面,中國人壽保險公司市場份額為65.34%,平安保險公司22.32%,太平洋保險公司8.02%,三家公司占整個市場的份額達95.68%,其它公司僅占4.32%.而從國外看,1998年,日本前5家壽險保險公司占60.4%,非壽險公司占53.6%;韓國前5家壽險公司占78.7%,非壽險公司為71.5%;馬來西亞前5家壽險公司占70.7%,非壽險公司為27.9%.
(三)市場體系趨向完善,但市場結構失衡。目前,我國開始形成以直接保險市場為主體、中介市場和再保險市場為輔助的市場格局。然而,從總體看,各市場之間發展很不均衡。一是直接保險市場組織形式單一。目前我國保險組織形式只有兩種:國有獨資保險公司和股份制保險公司,而國外普遍采取的合作與相互保險組織、自保公司等尚未納入商業保險體系。二是在外資大量準入的同時中資保險公司發展過慢。1996年以來一直沒有批設新的中資保險公司。三是中介保險市場發展滯后。截止2001年底,我國頒發營業許可的保險中介機構170家,其中已開業保險公司47家,保險經紀公司9家,保險公估公司5家。四是再保險市場尚未形成。目前,我國只有1家再保險公司,再保險市場缺乏競爭。
(四)保險改革穩步推進。但保險公司的運營機制仍比較落后。近年來,我國保險體制改革邁出了重大步驟。確立了保險與銀行、證券分業監管的模式,成立了獨立的保險監管部門。實行產、壽險分業經營,原中國人民保險公司被改組成產、壽、再三家獨立的專業公司;中國太平洋保險公司改組成保險集團公司,下設產險、壽險兩家子公司;新疆兵團保險公司主要經營產險業務,對壽險業務實行了分離。允許民營資本、外資參股,股份制保險公司股權結構得到優化。通過改革,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保險經營管理體制初步形成,但也存在不少問題。從國有獨資保險公司看,企業制度落后,產權不清,所有者缺位,法人治理結構尚未形成,缺乏所有者對經營者的有效監督;經營機制不活,用人、用工、分配等缺乏自,難以充分調動職工的積極性;公司創新能力不足,適應市場的能力較差,缺乏核心競爭力。從股份制保險公司看,普遍存股權單一、國有股“一般獨大”、缺乏內部控制與自我約束和外部有效監督與融資機制的問題。
(五)保險經營管理有所加強,但經營效率始終不高。近年來,中資保險公司在加強管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按照保監會關于內控建設指導原則,各保險公司普遍建立起核保核賠制度,加強財務管理和投資管理,企業經營效率有所好轉,保險風險得到一定程度控制,但經營效率比較低下。2001年,保險費用總額(包括營業費用、手續費和傭金)461億元,費用率21.8%.2000年我國保險企業人均保費98萬元(約合11.2萬美元),而1999年OECD國家保險企業人均保費61:8萬美元,是我國的5.5倍。
(六)保險監管有所加強,但監管方式還不適應現代保險業發展的需要。1998年保監會的成立,標志我國保險監管進入新的歷史階段。保監會成立后,確立了市場行為監管與償付能力監管并重的方針,加強現場檢查,加大查處力度,保險市場秩序明顯好轉。但是,目前我國保險監管方式與現代保險業發展還有一定的差距:監管的手段還比較落后,非現場監控系統尚未建立;行政審批過多,沒有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監管力量薄弱,機構體系不完善,監管的權威性不夠;保險監管的信息系統滯后,尚未建立起風險預警系統和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
(七)保險技術水平有所改善,但隊伍素質亟待提高。近年來,各保險公司在開發新產品、借鑒和吸收了國外先進的產品營銷技術和經營管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但與國際對比,仍有很大的差距。在技術方面,目前全國聯網的保險信息系統尚未建立起來,一些企業的業務處理還沒有實現電子化。在人力方面,目前近80%的銷售人員保險知識不夠;精算人員嚴重不足,全國具有精算師資格的只有42人,符合監管要求的壽險精算人員不足100人。
(八)保險產業政策環境不斷改善,但保險投資渠道與稅收政策仍是制約保險業發展的瓶頸。從保險資金運用的角度看,近年來,在國務院及有關部門的支持下,保險公司可以投資證券投資基金和買賣部分中央企業債券;可以同商業銀行試辦5年期以上的大額協議存款,并可申請成為銀行間同業拆借市場成員,辦理現券和國債回購業務等。這些措施為提高保險公司資金運用水平,防范和化解壽險業務利差損起到了一定作用。但與國外相比,我國保險企業的投資渠道仍比較狹窄。國外保險資金運用渠道一般包括債券、股票、抵押貸款、貸款和房地產等。如美國,1996年保險資金運用中各類投資的比重分別為:債券69.78%,股票10.6%,抵押貸款8.63%,貸款4.02%,房地產1.97%;日本1995年各項投資比例分別為:貸款30.78%,股票24.73%,債券23.88%,房地產5.4%,抵押貸款3;66%,其它11.56%;韓國1996年各項投資比例分別為:貸款45.47%,債券14.08%,股票13.47%,房地產8.02%,抵押貸款0,22%,其它18.75%.從稅收角度看,國務院決定從2001年開始,將保險公司的營業稅從8%逐步降到5%,這對于提高保險企業自我積累能力會發揮重要作用。但與國外對比,我國保險公司的稅負仍比較重,如美國各州保險公司的營業稅一般為2—3%.o此外,我國尚未建立起對個人或團體購買商業保險特別是補充養老保險、醫療保險等實行延遲納稅制度或扣稅制度,一定程度上制約了保險業的發展。
二、提高中國保險業競爭力的戰略思考
今后五到十年是中國保險業發展的關鍵時期。為適應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特別是應對加入WTO,中國保險業應堅持以發展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防范化解風險為核心,加強管理、改善服務,走集約化、集團化、市場化、國際化的發展道路。
(一)完善市場體系,促進公平競爭。發展直接保險市場。放寬保險公司市場準人,批設新的中資保險公司,特別是發展區域性保險公司和專業化保險公司;培育和發展保險(金融)集團,允許壽險公司設立產險子公司,產險公司設立壽險子公司;發展多種保險組織形式,允許設立合作保險組織、相互保險公司、專屬自保公司以及農業保險等政策性保險公司。培育保險中介市場。創建一批信譽好、專業技術強、服務水準高、管理與國際接軌的保險中介機構,引進國際知名的保險精算師事務所和保險評級機構;順應國際金融一體化發展趨勢,鼓勵保險公司與不同行業包括銀行、證券等建立長期穩定的戰略合作關系。建立再保險市場。增加商業再保險競爭主體,發展專業再保險公司;研究建立多層次的國內分保體系,完善國內優先分保機制。
(二)調整產品結構,提高服務水平。重視產品創新。大力開發商業補充養老、補充醫療等保險產品,發揮商業保險在社會保障體系中的作用;研究開發健康保險、責任保險和住房按揭保險,穩妥開發分紅保單和投資連接型產品,滿足人民群眾對保險的不同需求;配合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開發適合西部開發的工程險及符合西部地區特點的各種財產和人身保險產品。強化服務意識。堅守誠實信用的服務原則,維護保險公司和行業信譽;加強管理,改進服務手段,成立專門的保險客戶投訴處理中心,建立全國統一的客戶服務網絡系統;積極探索與發展保險電子商務,鼓勵有條件的保險公司積極開辦電子商務,為投保人提供安全便捷的網上保險服務。
(三)照現代企業制度要求,深化保險公司體制改革。優化保險公司股權結構。在堅持國家控股的前提下,對國有獨資保險公司實行股份制改造,引進民營資本和外資參股,實現股權多元化,真正建立起約束和激勵機制;鼓勵股份制保險公司增資擴股,支持符合條件的規范上市,增強保險公司資本實力。切實轉換保險公司運營機制。健全法人治理結構,規范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經理層運作模式和工作程序;引進獨立董事制度,建立健全內控機制、激勵約束機制、投資決策機制和風險管理機制;試行職工持股和高級管理人員期權制,提高保險公司凝聚力。
(四)加強管理,防范和化解經營風險。轉變業務增長方式。堅持以效益為中心的經營指導思想,轉變過去單純追求規模和市場份額的粗放經營模式,注重業務質量,增強企業長期發展的后勁,實現企業可持續發展;加強企業發展戰略研究,制定和實施適應市場的產品創新戰略、技術創新戰略、管理創新戰略和市場營銷戰略,形成各具特色的競爭優勢。健全企業內控機制。實行嚴格的核保、核賠制度,建立風險分攤機制;實行全額預算管理,嚴格執行保險機構高級管理人員和重要崗位人員的離任審計制度,建立直屬總公司獨立的內部稽核機構;加強對資金運用的集中統一管理,將資金運用業務與保險業務嚴格分離,實行專家理財,建立獨立、有效的投資決策機制、投資風險評估機制和投資行為的監督與制約機制。
(五)完善法律法規,加強和改善保險監管。根據加入WTO協議,借鑒國際經驗,進一步清理與WTO基本原則和對外承諾不相符的法規和規章;修改《保險法》,并制訂與《保險法》相配套的行政法規和規章,包括《機動車輛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條例》、《保險違法行為處罰辦法》、《外資保險公司管理條例》等。轉換保險監管方式,由目前注重市場行為監管逐步向國際通行的償付能力監管方式過渡,減少行政審批,推進費率市場化,保險公司分支機構的設立、高級管理人員的任職資格管理等逐步過渡到備案制;建立信息披露制度,提高監管的透明度;完善監管組織體系,充實監管力量,提高監管的權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