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文學鑒賞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2-03-28 17:01:21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外國文學鑒賞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外國文學鑒賞論文

篇(1)

外國文學是世界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葆有了人類文化的精華,現行高中語文教材中的外國文學作品則是其中的精品,這些作品可以為學生打開一扇了解異域文化的窗戶,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文學素養和多元文化觀念,因此,外國文學是高中語文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高中的外國文學教學應該依據教學《大綱》,改變教學觀念,積極引導學生感悟作品濃郁的文學內涵,體會藝術魅力,激發學生閱讀、欣賞外國文學名著的興趣,提高學生文學欣賞的能力。同時,要引導學生尊重異域文化,使學生懂得從他者的眼光透視本民族文化,逐漸樹立多元文化的觀念。

二、注重外國文學教學的文學性教育,培養學生鑒賞外國文學作品的能力和人文素養。

2003年春頒布的修訂《全日制高中語文教學大綱》的一個重大變化就是重視語文的文學教育,《大綱》指出語文科的目的是使學生“具有初步的文學鑒賞能力”,“培養高尚的審美情趣和一定的審美能力;引導學生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提高文化品位;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發展健康個性,形成健全人格”。《大綱》規定了選文的標準以及比例,“課文要具有典范性,文質兼美,題材、體裁、風格應該豐富多樣,富有文化內涵和時代氣息”,“……在全部課文中,文學作品可占60%”。新大綱對語文文學教育的重視既符合國內外重視文學教育、人文素質教育的大趨勢,也為高中語文的外國文學教學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和廣闊的前景。高中外國文學教學應該遵循文學規律,以現行高中語文教材中的外國文學作品為范本,并向世界文學名著輻射,培養學生鑒賞外國文學的能力,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和人文素養。

1、引導學生體驗、感悟文學形象,“鼓勵學生積極地、富有創意地解構文本意義”。

文學是以審美形象的形態存在的,與科學活動的概念相比較,文學中的審美形象具有假定性、不確定性或模糊性,文學作品的意義往往是多重的、變動的。波蘭現象學家羅曼?英加登認為,文學作品的諸層次結構中,……表現的客體層和圖式化方面,帶有虛構的純粹意向性特征,本身是模糊的、難以明晰界說的。至于思想觀念及其形而上的蘊含,更是混沌朦朧的,文學作品的最終完成,必須依靠讀者自己去體驗、去“填空”。中國古代文論所強調的“興味”同樣認為讀者借助自己的想象和體味,可以在有限的文字中得到無限豐富的意蘊和旨趣。高中的外國文學教學應該遵循這一規律,積極引導學生進行文學鑒賞的再創造活動,而外國文學內涵本身的多義性、模糊性更需要教師為學生提供多向解讀的空間。因此,在教學外國文學作品時,教師不要做定性的解讀,應該積極引導學生走進作品體驗文學形象的情感、思想,讓學生自主地與作品對話,從而獲得自己對文本的獨特感受。比如:七、八十年代的教科書以及評論界對莫泊桑《項鏈》及其主人公瑪蒂爾德的評價幾乎是眾口一詞,即小說揭示了瑪蒂爾德的愛慕虛榮,指出了作者對瑪蒂爾德的諷刺和嘲笑態度。但是只要我們深入作品認真研讀就會發現,女主人公身上具有遠比愛慕虛榮更為豐富的內涵,比如她的單純、不滿足于現狀、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在丟失項鏈后對命運堅毅的抗爭。而作者對瑪蒂爾德的態度也具有極大的包容性,在諷刺中更包含有深切的同情。這些意義的獲得,只能以學生走進作品、深入體驗文學形象為前提。荒誕派戲劇《等待戈多(節選)》中的戈多是誰?戈多的意義何在?戈多是否會來……所有這些,都必須通過學生自己的閱讀與感受,調動想象和聯想去“對話”、去“填空”。

“閱讀文學作品的過程,是發現和建構作品意義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只能適時的點撥,努力為學生營造閱讀、理解文學作品的良好環境,積極鼓勵學生批判質疑的精神。同時,外國文學是不同于中國文學的異質文化,不同的社會文化背景阻礙了學生對外國文學作品的接受,教師應該引導學生查閱作品的文化背景、作家生平思想以及相關文學流派主要特征等資料,幫助學生理解作品。

2、適時開展中外文學比較,知曉文化差異,感受文學魅力。

比較文學是跨民族、跨文化、跨語言、跨學科的文學研究,它打破了一切人為的界限,在多元文化語境中研究世界文學。比較文學的觀念使我們在閱讀和欣賞文學作品時,具有世界文化的宏觀視野,嘗試從不同角度理解作品。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引進比較文學的基本原理,可以打破一元封閉的教學模式和認識局限,拓寬學生思路,培養學生站在世界文學的高度理解、評價外國文學作品。但是,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引進比較文學,不是去講解比較文學的理論和將中外文學進行全面的比較研究,而是立足于外國文學作品的形象,進行適時、適當比較。比如:卡夫卡的《變形記》與蒲松齡的《促織》是不同國家、不同時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作品,但是它們卻有相似的主題。《變形記》以人變成甲蟲的荒誕形式、《促織》以人變成蟋蟀的情節都表現了人性異化的問題。但是由于時代的差異,蒲松齡和卡夫卡在表現人性異化的層面上是有區別的。蒲松齡只是從現實的層面無意識地涉及到了“異化”,因此,作品中的蟋蟀并沒有失去自我后的焦慮、孤獨、恐懼和痛苦,而是一只善于討好、馴順的蟋蟀,并以此給成名一家帶來了的美好結局。而卡夫卡則是從哲學的層面有意識地觀照了覺醒后的現代人的生存狀態。這種比較可以為學生提供多視角審視外國文學作品的平臺,尋求中外文學的相同和相異之處,從而更深刻地理解外國文學作品的意蘊,感受其不同于中國文學的藝術魅力。

類似的比較頗多,如貝克特的荒誕派劇本《等待戈多》與的《雷雨》的比較、《邊城》與《百年孤獨》的比較、《守財奴》中的葛朗臺與《儒林外史》中的嚴監生的比較等??傊咧姓Z文教材中的一些中外文學作品的可比性是很強的,教師應該充分利用這些作品,為學生營造多角度感受外國文學作品的環境,在中外文學的比較中知曉文化差異,培養學生多向思維的能力和適應多元社會的外國文學素質。

培養學生欣賞外國文學作品能力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既可以引導學生欣賞外國文學作品的藝術技法,品味語言,也可以撰寫讀書筆記和小論文、進行課堂討論、放映外國文學名著電影等等??傊?,在教學中教師應該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自覺遵循文學規律和教學規律,積極引導學生閱讀、感悟、欣賞外國文學作品,真正實現《大綱》“初步鑒賞文學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領悟作品豐富內涵,體會藝術表現力”的目標。

三、開設外國文學名著選修課,進行名著導讀。

《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將高中語文課程分為必修課和選修課兩部分,并對選修課的開設、教學要求、教學評價等提出了可操作性的建議和要求。這不僅克服了傳統課程結構整齊劃一的弊端,體現了世界母語教育課程結構設計的總體趨勢,也為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開設外國文學名著導讀的選修課提供了可靠的保證。

高中外國文學名著導讀設課的目的是指導學生閱讀一些外國文學名著,提高學生欣賞外國文學作品的能力,養成閱讀外國文學作品的習慣。為此應該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l、外國文學名著導讀所選篇目要以課程目標為準繩,選講篇目可以依據《全日制高中語文教學大綱》附錄三課外讀物建議中推薦的篇目,同時兼顧其他作品。

2、不講授外國文學史和進行文學評論,重在指導學生閱讀、欣賞作品。外國文學歷史悠久,流派和作品眾多,教師一個學期可以選擇一、二部作為范例,進行具體的閱讀、欣賞指導,但不求全面和深入。在教學時教師可以介紹作品的背景材料,梳理情節概貌,進行精彩片段欣賞,以點帶面地引導學生感受作品的思想內涵,體會作品的文學技法,把握文學形象。為了鞏固學生在課內所學知識,教師可以規定學生在課外自讀自己喜歡的一部作品,并通過靈活多樣的方式進行督促,比如,組織討論、寫讀后感和欣賞短文等。

3、充分運用現代教學技術,采用多媒體教學,輔之以外國文學名著電影欣賞,讓學生更直觀地感受作品。

四、高師外國文學教學與高中外國文學教學的銜接與互補。

高等師范院校漢語語言文學專業是培養高中語文教師的重要基地,高中語文教師的文學素養與高師學生的文學素養存在著一定的因果關系。因此,提高高中語文教師的外國文學素養,樹立文學教育的觀念,需從源頭入手。

首先,改進高師外國文學教學,培養學生外國文學素養。

高師外國文學教學存在著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經過應試教育走進高校的學生文學鑒賞能力薄弱,外國文學素養尤其欠缺;由于專業化的制約和功利化的思想,高校學生的文學興趣淡薄。二是高師外國文學教學觀念陳舊,王采麗在《清理與反思》中就指出:“外國文學名著的一些教學提示和指導材料有許多內容原封不動地保留了幾十年的興無滅資的時代思潮影響下的某些觀點……而有些教學者仍然當著千真萬確的定論灌輸給學生,這是很可悲的。”教學形式單一、僵化。教與學的局限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學生對外國文學的接受。為此,高師外國文學教學應該以課堂教學為契機,激發學生在課余閱讀、研究外國文學作品的興趣,讓學生在自主閱讀和研究中培養外國文學素養,樹立文學教育的觀念。課堂教學是教學過程的重要環節,是激發學生喜愛和探究外國文學的重要途徑。因此,課堂教學的重點應該是引導學生感受、體會外國文學作品情感、內涵和藝術技法。教學時,要打破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模式,以重點作家、作品為核心,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手段,比如,學術觀點的展示、師生平等的對話,充分運用多媒體教學,電影精彩片段、圖片、音響、相關文字資料的插入等,從視覺、聽覺、情感、思想等方面調動學生參與欣賞作品的積極性,讓學生真正深入到作品中,感受外國文學獨特的藝術魅力,獲取欣賞外國文學作品的方法。在教學中教師還應該引導學生自覺地運用文學、心理學、美學等理論透視剖析作品,引進外國文學學術動態,讓學生的視野更寬,眼界更高。

其次,與高中語文教材中外國文學作品銜接。

高師的外國文學教學一方面要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樹立學生文學教育的觀念,另一方面還應該指導學生將文學教育的觀念和外國文學知識和方法運用、滲透到今后的語文教學實踐中。因此,高師外國文學教學應該堅持學以致用的原則,將高師外國文學教學與高中外國文學教學適當地結合,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

從現行高中語文教材看,選入其中的外國文學作品都是文學史上重要的作家作品,比如巴爾扎克的《守財奴》,莫泊桑的《項鏈》,契訶夫的《裝在套子里的人》,普希金的《致大海》、莎士比亞的《羅密歐與朱麗葉》以及西方現代派作品等等,這些作品都是高師外國文學教學的重點。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該自覺地將高師外國文學教學與高中語文教學有機結合,對高中語文教材中的外國文學作品進行重點指導。但是,這種教學決不能與語文教學法等同。教師既要引導學生站在文學的高度,運用文學理論深入研究這些作品,使學生具有較高的外國文學功底;又要指導學生從深奧的理論中走出來,站在高中語文教學的角度欣賞這些外國文學作品。同時,為學生提供教學實踐的舞臺,安排適當的時間,讓學生自己研讀高中語文教材中的外國文學作品,自己備課,自己講課,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2003年頒布的《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強調對多元文化的尊重和理解,既順應了全球化發展的趨勢,又有利于形成學生博襟和眼光的人類意識,培養學生民族意識與人類意識統一的精神品格。從這個意義上講,外國文學在陶冶情趣、開闊視野、豐富精神文化、培養學生全球意識等方面具有不可取代的價值,因此,外國文學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地位尤為重要。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接受外國文學,如何培養學生欣賞外國文學的能力,如何培養學生多元文化意識和世界主義的精神品格,是每一個外國文學工作者和高中語文教師應該認真思考和探索的問題。

參考文獻:

[1]童慶柄.文學理論教程(修訂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陳悖.比較文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劉獻彪.比較文學教程[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1.

[4]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5]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6]郭天行.“文學教育學科教學原則”研究與實踐的階段成果――《文學啟蒙教育論稿》、《文學啟蒙藝術》、《文學啟蒙教育個案精選》出版座談會綜述[J].重慶教育學院學報,2004.(6)

[7]潭晶華.高校專家建言:外國文學教育值得開發[J].作文世界,2003,(7).

篇(2)

    學大綱規定要培養文學鑒賞能力。當前,要給中學的文學教育定位,促進文學教育,提高語文教育效率。

    一、英、美、德、原蘇聯等國的文學教育

    英、美、德、原蘇聯都十分重視母語教育中的文學教育,法、日等國雖然不單列文學教育的課程和

    內容,但是也重視培養學生對文學作品的鑒賞能力和審美情感。

    英國,在1985年頒布的《普通中等教育證書國家標準·英語》中指出:“英語可視為一門學科,也

    可以看作英語和英國文學兩門課程?!痹谟⒄Z學科中,有語言教育,包括聽說、閱讀、寫作、拼寫、書

    寫等,有文學教育,指導學生閱讀英國文學、美國文學和翻譯的外國文學作品,學生能夠從作品主題、

    人物、語言、表現手法等方面鑒賞文學作品,并且交流閱讀文學作品的感受和個人反應。

    美國,沒有全國統一的教學計劃和課程。一般地說,英語課程包括語法、閱讀、寫作和作文;語言

    藝術課程包括美國文學、英國文學、世界文學和比較文學。指導學生逐步熟悉古今文學代表作,能夠欣

    賞語言藝術,評論文學作品,并且養成閱讀文學作品的習慣。

    德國,一個州的德語教學大綱規定:“德語的任務是對年輕人進行語言上的和文學上的教育,這是

    它的獨特的使命?!边€規定,要培養學生的文學興趣,要學生了解文學體裁和結構,了解德國的經典文

    學作品。

    原蘇聯,從40年代到90年代初解體實行語言和文學分科教學,從4年級到11年級分三段進行文學教育:

    祖國語言——祖國文學——俄羅斯文學和當代蘇聯文學。講授文學理論、文學史知識,培養鑒賞、評論作

    家作品的能力。在中學進行文學教育,在世界上原蘇聯是最認真、最堅決的國家。

    世界上許多國家,都重視在中學對學生進行文學教育,為什么呢?

    美國學者認為:閱讀和研究文學作品使學生開闊眼界,使他們能身臨其境地閱歷一些地方、人物和

    事件,增加他們對日常生活的情趣和探索意識,從而給學生的生活增加一個特別的天地;從文學作品中

    了解人類自身的動機、沖突和價值。

    德國學者認為:應當了解文學作為自我表現的產物,作為滿足美感的手段,作為反映現實生活的鏡

    子的奇妙作用;通過學習和分析古典和現代的文學作品,擴充自己的語言能力,“在社會基儲美學表現

    形式和哲學理論設計方面開拓我們文化的語言空間”。

    原蘇聯學者認為:“文藝能給學生以最深刻的美的欣賞,培養學生的藝術興趣和創作的能力?!?/p>

    (凱洛夫語)教學大綱中也指出:“文藝作品是認識生活的源泉,是對學生進行思想和道德教育、形成

    學生世界觀和性格的強大手段?!贝缶V設定文學課的目的是:使學生獲得有關俄羅斯古典文學、蘇聯文

    學和外國文學的知識;培養對語言藝術和文學形象以及社會關系的認識能力;發展學生運用語言和自覺

    閱讀的技巧;培養愛國主義的思想和審美能力。

    這些學者都認識到文學教育的價值,即認識、審美、教育的價值。文學教育,可以使學生認識社會

    生活,占有一片新的天地;可以吸收文化價值觀念,學習民族精英和民族精神;可以對自然、生活、藝

篇(3)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120X(2016)35-0073-02 收稿日期:2016-05-06

作者簡介:張冰潔(1980―),女,西安翻譯學院講師,西北大學碩士,研究方向:英美文學、英語教育。

對于教育來說,其關鍵在于教育質量的發生,而教育質量發生情況的好壞則在于考核的結果,因而教育考核的辦法事實上有著極為重要的引導作用。對于人文社科教育來說,無論是英語專業的學生,還是中文專業的學生,外國文學都是一個極為重要的陣地,相對于中國傳統文化中以集體主義為核心的人文精神來說,外國文學則注入了另一股血液,那就是以個人為中心的人文精神。

在新世紀的今天,中國也進入了全球化的范疇之中,人才的培養是關鍵,因而必須對西方的文化也有一個較為深入的了解,而外國文學則成為了其中較為關鍵的一個環節,自然外國文學課程的考核方式,無論是對于英語專業的學生來說,還是對于中文專業的學生來說,都是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而目前開設的外國文學課程有著不可避免的缺陷,那就是考核方式的陳舊與落后,導致了教育質量得不到最終的提高,有鑒于此,筆者立足外國文學教學,從中文專業的角度,來談談外國文學課程考核方式的改革。

一、以能力培育為目標的改革理論基礎

考核方式的改革,從實際上來說,并不是對一次考核的改革,而是對外國文學教育的改革,因為從考核方式的改革來說,這是不合時宜的,教育質量的發生,是一個連續而持久的過程,如果單就考核方式這個內容來改革,那無異于緣木求魚,故要從考核的基礎來先進行相應的教學改革,也就是對外國文學教育的過程進行改革,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地探討考核方式的改革。

1.文本細讀與文本闡釋綜合

對于外國文學課程的教學來說,其目標在于引導學生走進外國文學的文藝作品,而不僅僅是一個走馬觀花地對課本的傳輸,但目前存在著極為廣泛的現象即沒有文學作品的細讀環節。不可否認,現在是一個信息高度發達的時代,也正是因為這樣一個信息時代的到來,文學成為一門邊緣的藝術,對于當今的大學生來說,其文學作品的閱讀數量與教師這代人來說,有著較大的差距,眾多的大學生其外國文學作品的讀量都是極為缺乏的,而這種閱讀量的缺乏導致如果僅僅是從課本的解讀和文學理論的直面宣講來說,對他們無異于天方夜譚,因而這對于文學作品鑒賞能力的提高、審美特質的把握,就更是一種揠苗助長了,故在外國文學的教學過程中,必須有一個新的環節,那就是文本細讀。

從文學教育來說,文本細讀本來就是對文藝理論的要求,它是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興起于美國的新批評理論的一種文學主張,其主旨在于對文學作品的言外之意進行挖掘,要求批評家對于文本中的每一個詞進行批評注釋,然后從詞句的搭配等多個方面,找出隱含于文學作品之內的作者所要表達的每一個細節信息量,從而真正地達到對其作品的解讀,在這個基礎上確定文學作品的藝術價值。自然這對文學批評來說,是一個新的發展方向,從而筆者認為這對外國文學教學來說,在當下有著不可估量的借鑒意義,事實上筆者所認為的文本細讀對外國文學教學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優點:一是它可以帶領學生走向文學作品,親身研讀文本,當然這也不是對每一個學生都是切合實際的,但是可以采取分組的方法使得學生加深對文學作品的閱讀,從而在一定的基礎上增強其文學作品的感受能力;二是可以引導學生對外國文學有全新的理解,盡管這樣的文本細讀或許也只能增加其一小部分的閱讀量,但是卻能使他們對外國文學有一定的了解,甚至還可能帶動一部分人的興趣,從而培養其閱讀和學習的興趣;三是一個極為關鍵的部分,即在這個基礎上,教師能夠更好地深入作品,挖掘異域的文化內涵,提高學生的藝術審美能力,而不至于使得學生產生過于盲目的感覺。

但是對文本的細讀只是教學的一個方面,相對來說,更為重要的則是對文本的闡釋,因為文本的闡釋有助于其理論的深化,從而達到對課程的深度和意義的多層次的解讀,使得多種可能性和多種解釋出現,這才是外國文學的教學目的,對于外國文學的教學來說,不僅是一種文學的教學,而且也是對文藝理論的一種深入與闡釋,如果失去了這個高度,自然也就失去了外國文學教學的意義,從而對外國文化的了解不能實現質的提升。

2.理論與實踐結合提升其文化理解的能力

外國文學的教學,實際上是文學史的教學,而對于外國文學的本質來說,也就是文本來說,卻在一個極為次要的位置,這是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且身處信息時代的今天,文學藝術邊緣化的加劇,使得這個現象更為嚴重,因而筆者才在上文中重視起文本的細讀,但是這個細讀的過程以及與文學理論相結合的過程,依舊不能解決一個文化傳遞的過程,故必須更加深入地對文化進行理解,從而找出西方文化發展的內在脈絡,真正地完成對現代西方文學走向的理解,因此這就要求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從文學作品入手,理解和深化對外國文學的理解,從而開闊學生的視野。

對于學生能力的形成來說,外國文學教學不僅僅在于其對外國文學的文本理解的能力,故要真正地了解外國文化,僅僅從文學文本入手是遠遠不夠的,還得了解其相關的闡釋,這也就是文藝理論家對相關文本的闡釋,從而使得學生掌握文學理論,理論知識是學生能力實踐的基礎,又是其轉化成為自己能力的一個重要的環節,從一定的程度上來說,這便是外國文學課程開設的根本意義,因而需要有相應的理論實踐過程,而這個過程綜合外國文學的特性來說,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方面是在外國文學的文本基礎上進行二次創作,這個二次創作的過程,實際上就是要求學生在每個學期內,閱讀十到十五部外國文學作品,然后在這其中選擇學生自認為最優秀的作品進行再創作,即可以表現為讀書筆記,也可以表現為以全新的藝術形式呈現,如戲劇、評書等表現形式,從而使得學生對自己的理解有了進一步的深化,然后組織相關的讀書交流會,交流會中,將學生們的成果展現出來,或者是鼓勵理論掌握比較深入的同學進行論文的寫作,從而對其向理論性研究轉變的學術培養。

另一方面是在老師的引導下進行專業的設置轉型,對于大多數中文教育教學來說,其最為普遍的職業選擇也在于教師的培養,因而在外國文學的教育教學中,可以進行相關的解讀和講課,也就是在進行相關的教育教學內容中,教師可以組織對相關的文學教材中的文學作品進行詳細的解讀,然后再進行教育教學的比賽。

二、以能力為核心視域的外國文學課程考核方式改革思路

以能力為核心視域的外國文學課程考核,不能再與傳統方式一樣,而應是一個信息過程的傳遞和一個能力過程的傳遞,因而應注意考核思路的制訂與考核的過程性理念的加入。

1.多元化的考核方式改革思路

對于多元化的考核方式來說,則應該注重幾個方面的多樣化,首先是目標的多元化,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知識的目標。知識的目標是一個不可或缺的部分,是傳統考核方式的主要部分,不論怎樣都是不應該缺乏的。這對于外國文學教育來說是一個重要的方面,然而對于傳統的來說,卻成為了全部,故顯得不夠科學。

(2)能力的目標。能力的目標對于外國文學來說,則是最為主要的,即是一個鑒賞力的培B,主要考查學生對于外國文學文本獨立分析的能力,而這主要包含了學生分析問題能力的培養、閱讀習慣的養成,以及準確地把握文本處理的能力。

2.過程化的考核思路與理念的制訂

對于教學質量的生成來說,誠如上文所言,這是一個過程化的東西,因而這也是一個多元化思路的過程。對于外國文學的考核方式來說,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進行改革:(1)主體的多元化,即教師不再是考核的主體,而只是一個內容的提供者,而具體的考核內容與方式的制訂,則可以是多樣化的、全面化的,例如對于內容來說,可以從文學史的角度來制訂,也可以從文本解讀的角度來說。(2)鑒賞力與能力的考核,在很大的程度上,既是一個知識信息的考核,又是上文所說的知識的考核。而鑒賞力的考核,則是一個能力的考核,對這種內容的考核來說,可以通過文章的形式表現出來,也可以通過教育教學設計以講課或者是說課的形式呈現出來。這樣的思考,是一個過程化的改革,因為從主體來說,對考核方式的思考,如果沒有在學習中進行思考,是呈現不了東西的,而鑒賞力的考核則更是一個長期形成的過程,尤其是對外國文學,這更是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的一個雙重結合,如果這兩者之間缺少了一種文化的理解,就不能有水平地表現出來,因而對于外國文學教育來說,就必須進行一個過程化的考核與過程化考核理念的加入。

參考文獻:

趙世舉.中文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與時間.中國大學教育,2011,(11).

袁文平.外國文學課程教學改革探索.中國成人教育,2007,(10).

篇(4)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12-0136-02

文化不僅影響人對事物的認識,而且還能加深人們對事物的理解,這就是它最大的力量。中西方人群有著不一樣的思維模式,這是中西方文化之間產生差異的主要原因,也是“跨文化”現象產生的根本原因。隨著社會歷史的發展變遷,文化一直貫徹在其發展過程之中,在不同的背景下,產生的文化元素也將截然不同,而且文化會在歷史的變遷中,不斷地累積,不斷地更新,最終會產生自身所獨有的文化現象與思維模式。一般情況,在形成思維模式后,通常個體事物會受到忽視,但是會讓特殊社會群體里的認知放大,情感的色彩會夾雜在這種態度里面,并且被固化,還不易被扭曲。有時候定式思維是不正確的,因為在不斷變化的內外環境中,只用一種不變的思維是很難應付各種變化的。但需要清楚認識的是,有的時候定式思維又是正確的,雖然只能說是一種經驗總結,但是勝算的概率還是很大的??傊?,思維模式影響文化,還影響人對文化的認知與理解,最后就會形成中西文化的差異。

一、“文化”與“跨文化”

對于“文化”這個概念,胡文仲先生認為“文化”中包括了“軟物品”與“實物”,“軟物品”是指思想、信條、智慧等事物,“實物”指器械、工具等,它們是人類在勞動中創造出來的,并且可以不斷傳承與更新。胡文仲先生認為“文化”并非天生就有,而是需要在后天的學習中才能獲得的,而且行動受到“文化”的指導,“文化”在人們的生產生活中可以提供解決的方法。

文化因為擁有其獨特的價值觀念而具有獨特性,不同的價值觀念會產生不同的文化。在文化的交流發展中,西方的文化價值觀念進入中國,在這個信息化時代傳播得更廣更快。所以,在不同的國家、民族與文化間的社會交流也不斷增加,這就需要多與西方人增加交流以加深對他們社會文化的理解。但這并非易事,在面對陌生的文化、思維方式、行為方式時,在與他們的交流之中,難免會產生文化上的沖突,這就是“跨文化”語境。

二、跨文化語境中的外國文學翻譯

1.增加對文化差異的了解,讓文化優勢形成互補。在翻譯文學時,不能將文化背景獨立在語言之外,要加在文學翻譯里面,它能幫助讀者更好地體會與理解文學。文化背景與文學翻譯需要共同作用,才能將語言表達思想與交流情感的功能很好地發揮出來,才能提高欣賞跨文化翻譯文學的能力。眾所周知,無論哪一種文化都有其自身的特點與發展歷程,加深對它們之間差異的了解能夠形成優勢互補,更加接近,兩者之間的相互影響與滲透會在中西方文化不斷增強的交流之中不斷加強。

2.加強西方文學作品的翻譯工作。文學是一種大眾化的綜合藝術,它包含了不同的藝術手段。文學不僅能夠抒發感情,還能夠傳播信息,讓讀者在閱讀作品中獲得美的享受。然而,我國的外國文學翻譯工作相對薄弱,翻譯的作品質量不是很好,并且不夠重視翻譯工作,也缺乏專業的翻譯人才,導致的最終結果就是外國文學作品翻譯成中文時無法保證原汁原味,而本國作品在翻譯時也體現不出自身特色,并且不符合西方人的思維模式與閱讀習慣。在翻譯文學作品時,還會涉及文學審美及審美情緒,但是在翻譯時又受到作者與翻譯者的限制。如何在翻譯時準確地傳達作者的意思,對翻譯者的功力來說是一個考驗。所以,亟需加強西方文學作品的翻譯工作,可以讓翻譯者深入了解西方的審美觀念,增加兩者的了解與交流,以促進文化的交流與傳播。

3.提高欣賞西方文學作品的能力。在欣賞西方的文學作品時,講解者具有關鍵作用。所以,在教授或講解西方文學作品時,不要僅限于教授外國文學的語法及詞匯,還要讓學生學會運用西方語言,加強在跨文化語境中交際的能力。即使不是學生而是普通人在欣賞外國文學作品的過程中,也需要提高自己的素養,改變自己的觀念,提高對外國文學作品鑒賞的能力。

三、跨文化語境中的外國文學分析

1.在跨文化語境中尋找中西文化的共融。在國際文化加大交流的背景下,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注意外國文學,而文學作品的翻譯為人們欣賞外國文學作品提供了條件。因此,翻譯外國文學的作品面臨著更高的挑戰。要分析外國文學作品,第一要在跨文化語境中找到中西文化的共融。在翻譯時,不只是簡單地將中文與外文之間進行互相翻譯,而且要將文學氣息帶入其中,可以說是用客觀審美的態度進行二次創作。

2.在跨文化語境中體現中西民族文化。不同的民族擁有其自身的文化語言與思維方式,因此文學作品都帶有很強的民族性或地域特色。在欣賞外國文學作品時,要了解這個國家的民族文化背景,因為不同的地區與民族看待同一事物的態度是不同的,如此我們就能從根源上對各種理解與見解進行剖析。從文學藝術角度來說,文學作品是一種生動的呈現,有的文學作品單從名稱就能體現其民族文化及背景,這是由民族文化與地域文化決定的。

3.凸顯跨文化語境中中西方的傳統文化?!饵S河絕戀》與《泰坦尼克號》分別屬于中國與外國同時期的電影,它們的題材都是以愛情為主,但是它們在文化受眾中有著完全不同的反響。《泰坦尼克號》的思想性非常深刻,它用人性的光輝讓觀眾折服,但是在奧斯卡評審中,中國的《黃河絕戀》卻被淘汰出局,二者是完全相反的結果,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中西方的傳統文化存在較大的差異?!短┨鼓峥颂枴分阅茉趭W斯卡角逐中獲得成功,是因為作品產生的背景是美國經濟高速發展的時代,在利益驅使下,人與人之間諸多紛爭,相互之間的關系是一種漠然與戒備的狀態,雙方之間缺乏信任及安全感。而《泰坦尼克號》中的愛恰恰溫暖了人的內心,讓人們體會到生命的珍貴與感人的愛情。這個主題契合了以財富為中心的西方中產階級的文化價值觀,但是中國的價值觀中心是自然山水,與西方的價值觀是背離的。

總之,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導致交流阻礙,最終會由于缺乏共鳴導致作品欣賞受到影響。所以,要對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進行剖析,吸收對方的精華部分,促進文化的雙向交流。

篇(5)

研究型教學借鑒自西方教育界,從德國威廉•洪堡的通過研究進行教學到美國杰羅姆•布魯納的發現式學習,經國內教育者本土化探索發展后,有了多種理解。本文的理解主要基于以下兩點。首先,教學與科研相結合,但教學為本,研究為用。研究型教學是高校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采用研究的方法教給學生知識、培養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其中,研究是一種方式,目的是教學,知識是教學的內容載體,目標是培養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教師要把握主要目的不是為了研究成果的獲得去教學,而是為教學去展開研究、為培養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而自然獲得新知識新見解,“授人以漁”而非“授人以魚”,更重要的是考量學生在教師用研究型教學方法學習知識的過程中主觀能動性、實踐能力與創新精神的培養狀況。教師會把自己適合的科研成果轉用到教學中去,而學生在研究式教學過程中推陳出新所得到的學術結論也可以轉化為公開的科研成果。所以,在這個教學模式中,科研與教學緊密結合,科研與教學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對于研究型教學模式,我們應明確其是一種教學模式而不是一種科研模式,即教學為本研究為用。其次,師生之間是獨立平等的對話關系,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研究型教學模式,是讓學生自主學習的一個教學過程。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不是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模式中講授與被動接受的關系,師生之間必須是獨立、平等的兩個主體。教師設計、預設了教學中各個環節并和學生一起執行課程教學方案,但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退居一旁,讓學生獨立完成教師交給的學習任務,讓學生的自主學習占據教學過程的主置,教師觀察,以平等的話語方式與學生討論,提示、引導學生完成學習過程,最終讓學生自己得到結論獲取知識。研究型教學,從詞義結構上分析是一個偏正詞組,“研究型”限定“教學”這一中心詞。從詞組結構高校研究型教學是一個教育教學的系統工程,包括教學理念的確立、教育教學機制的建設、課程體系的設置、教學模式設計、評價體系的構建、教學團隊的培養、教學管理制度的建設,等等;各方面需要一個長期的理論與實踐間的循環推進發展完善的過程才能使研究型大學最終建立。作為課程任課教師,在研究型大學建設暨人才實踐能力創新精神培養的過程中,應依據本課程特點,設計出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培養實踐能力、激發創新能力的研究型教學方式方法,為研究型教學模式貢獻建設性思路。不同的課程或一個課程的不同內容即不同教學類型都應該有不同的教學方案來實踐研究型教學理念,這些與教學類型相應的教學方案及相關的教學理論包括研究型教學形式、教學方法、教學步驟等通而用之即形成一種研究型教學模式。本文立足于《外國文學》課程,從教學形式到教學方法、從教學步驟到教學內容類型到典型教案的設計來探索研究型教學模式,嘗試《外國文學》課程的研究型教學改革,此為本課程教學尤其是文學課程教學改革拋磚引玉、為創新性人才培養提供基礎思路、為研究型大學的建設鋪墊基石。

二、《外國文學》研究型教學的形式、方法、步驟

《外國文學》研究型教學的實施可采取的形式多種多樣:課程教學,課程論文,學年論文,學位論文,專業采風,參與教師課題研究,大學生科技創新競賽等。這些教學活動或競賽活動都可以實施研究型教學,而其中課程教學是最主要的,是占本科生學習過程的主要部分。每一種教學形式都可靈活選擇、組合多種教學方法。比如,課堂專題講授式,問題式,討論式,讀書報告式,情景再現式,互動輔導答疑式。課堂專題講授,教師把某部分教學內容統括在一個論題之下,分解為幾個有機的小主題,通過課堂教學逐一講解,最終完成對這一部分教學內容的深刻系統的了解。這一教學方式的目的是給學生展示一個基本的研究性思路與學習過程,起示范作用,從而啟發學生更好地完成研究型學習或自主設計研究型學習內容。問題式,教師提前將教學任務交付給學生,學生廣泛查閱相關書籍資料,整理出關于教學題材的重要論題和疑難問題,然后將之提交給教師,師生在提出充分理由及證據的基礎上共同商討確定要集中精力解決的論題和疑難問題,學生課外獨立思考及查閱資料獲得各自的答案,并以小論文形式上交教師,教師根據學生小論文觀點與理論運用的創新性、論述邏輯及語言進行評價。這一方式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創新意識,訓練學生學術研究的全面素養,而學生獨立思考、創新表達的小論文也有可能是質量可靠的科研成果。整個過程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參與學生討論起到一個引導作用。討論式,學生深入閱讀作品及廣泛了解各種觀點、提出與教學題材相關的主要論題,課前學生就論題深入閱讀并準備好發言內容,課堂上學生見智見仁各抒己見,不求見解一致,只需自圓其說、觀點明確、思維清晰,教師亦據此進行評價。這一方式,鍛煉學生就某一論題提煉論點及論據,鍛煉論辯能力與口才。讀書報告式,主要是學生在自行閱讀作品后,將所感所思提煉并用文字表達出來并在課堂上報告。這個報告不需要長篇深入闡釋,也不需要得出一個令人信服的結論,只需要真實表達能給人啟發即可。這一方式鼓勵創新、鼓勵學生抓住閱讀瞬間的感受與靈感。情景再現式,主要是針對文學作品中有人物動作與對話來設計的,比如小說、戲劇,通過模擬動作與對話來表演從而體驗作品人物情感、理解人物形象,還有詩歌通過朗誦,也可以再現作者的情感。這一方式以身臨其境的方式讓學生領會作品,同時借此培養學生在朗誦或表演方面的興趣愛好、讓學生了解與文學相關的其他藝術形式?;虞o導答疑式,師生在課后面對面或通過網絡來討論問題,或老師解答學生的疑問。這一方式保證學生在日常學習隨時能與教師溝通、交流,增強學生主動學習的時空。不論哪種教學形式、采用何種教學方法,其步驟都是大同小異的:備課———教學———檢驗效果———反饋、改進。教師備課,是整個研究性教學的總設計階段,選擇適于研究型教學的課程內容,設計學生自主學習的各個環節,根據不同的內容選擇相應的教學方法。教學階段是學生在教師總設計框架內自主完成教師布置的學習任務的過程,教師退隱,在這一過程中充當觀察者,適當的時候起一個引導者、糾偏者的作用,但采用的是平等對話的方式。教學過程結束,師生共同檢驗教學效果,學生談收獲體會,教師總結,將經驗運用到下一輪教學改進中去。

三、《外國文學》研究型教學的類型

《外國文學》課程內容豐富復雜,時空跨度大,包含的文化種類多樣,批評方法跨學科跨領域;學生學識水平參差不齊、對外國文化文學相對陌生缺乏感性體驗;因此,不是所有的課程內容都適于讓學生自己來完成,需要選擇相對自成體系且適宜操作的課程內容來作為研究型教學模式下學生自主學習的對象。不同的內容根據其自身特點及其被批評研究的狀況進行教學設計,即每一種教學類型相對囊括某種類型的知識內容、傾向于訓練某種類型研究技能和思維、展現某種研究模式;每一種教學類型具備充分的學術空間,攜帶多層次的專業信息,而且展現出不同維度的研究視野;每一種研究類型選擇相應的一種或多種研究型教學方法。根據課程內容的實際狀況和教學的要求,研究型教學模式下的《外國文學》教學內容大致可以分出以下幾種類型:原著閱讀鑒賞型。這一類型是選取相對接近通俗文學一類的作品來進行研究性教與學,倡導重視文本細讀,體會文辭之美且嘗試獨立提煉作品的內涵與特色。如《偽君子》《巴黎圣母院》《紅與黑》《安娜•卡列尼娜》等,也有必要選擇文字簡潔易懂的英文原著一類比如莎士比亞的戲劇、狄更斯及馬克•吐溫的小說等。要求學生精讀某幾部作品原著,然后寫作讀書報告。讀書報告的內容依據學生的喜好可以關注任何一方面,語言表現力、細節、人物特征、作品思想及人文內涵;可以用情景再現方式表演戲劇或小說經典情節以加深體會。這一類型是最基礎的教學類型,適合于對作家作品展開精讀,引導學生根據自己對文字的理解進行判斷歸納。作家生平、社會現實與文學創作之間關系探討型。閱讀了解作家所有作品,將它們與作家人生經歷殊經驗與獨特情感傾向或時代思潮放在一起比較,梳理其創作中的規律性的思想或藝術特色,探尋作品與作家個人經驗及社會思潮之間的關聯。適于作品與作家經驗、時代思潮關系明顯的文學現象。可以選擇問題式或討論式來完成此項內容。文學現象多元闡釋類型。二十世紀西方文學批評理論層出不窮,對文學現象的闡釋極其多元化。選擇一些蘊涵多面、有爭議文學現象,進行多元闡釋以及前沿理論的最新解讀。采用問題式方法,讓學生研讀作品及各種評論,提煉出重要議題與難題以供師生在課堂上討論,關注各種批評理論解讀的得與失。此后,要求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該文學現象的某一論題,運用某一文學批評理論對之進行自圓其說的解讀并能形成小論文。這一類型,目的是在學生細讀作品和研讀批評理論的基礎上,多角度理解作品,深入了解文學批評理論,學會將文藝批評理論運用到文學閱讀的實踐中去。相似文學現象橫向比較或縱向歸納類型。將跨越時空的文學現象放在一起考察,追問文學現象背后的文化根源,引導學生將文學現象置于文化的廣闊視野中來審視;關注某一類型文學現象的縱向發展軌跡,梳理文學現象發展脈絡,把握文學演變的內在規律。這一類型針對相似文學現象,意在總體上把握文學與外在文化的關系及歸納文學自身的發展規律。這一類型由于綜合性比較強,可以采取課堂專題講授型方法來完成,也可以問題形式讓學生完成局部內容。文學名著與改編影視作品比較類型。外國文學里有較多作品被改編搬上銀屏,對同一個作品的兩種文本進行比較,找出各自的亮點并挖掘源于文本形式的原因??梢圆捎糜懻撌交騿栴}式來完成這種類型內容的教學。

篇(6)

英國文學其歷史淵源很深,經歷了漫長時期的、復雜的演變和發展。在這個演變過程中,文學受其本身以外的各種現實的力量侵蝕,受歷史的、政治的影響,受文化的熏陶。英國文學受其自身的內部規律影響著,歷經盎格魯―撒克遜時期、文藝復興時期、新古典主義時期、浪漫主義時期、現實主義時期、現代主義時期等諸多不同歷史各個階段。

一、英語文學在英語教學中的重要性

1.英語文學教學可以有助于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培養學生對英語的感受力及用英語思維的習慣

文學語言來源于生活、體現生活,親切自然通俗,便于學生吸收,而通過講解英美文學作品可以為學生提供極佳的語言學習環境,英語語言的發展和各時期許多名著淵源很深,比如,喬雯的故事、還有莎士比亞的劇本、狄更斯的小說等英語文學作品。對于學習英語的專業學生,需要豐富的英美文學作品積累,否則,說得再流利的英語、再正確的語法、再標準的語調也會因缺乏文學素養及智慧幽默而無味。在英美文學的作品中蘊含著豐富的貼近生活、貼近社會,具有各個時代特性,各個階層、各個民族、各個作家不同的語言風格的材料,在英語文學教學中,可以采用多種形式來講解鑒析外文作品,在課堂上可以將上述文學材料向學生輸入滲透,為學生展現豐富的英語文學作品,使學生有效地了解英語文學常識,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和提高學生運用英語語言的能力。

2.英語文學教學有助于更好地領會目的語的文化內涵,促進跨文化交際

語言作為文化的載體,它承載著目的語言的國家和地區的文化,學習語言就是要能講解這種文化。而教師采用多種教學方式,對學生滲透輸入英美國家的不同文化,是學生掌握英語文化的有效手段之一,并幫助學生更好地進入英語世界,領受其豐富的文化內涵,文學是體現一個民族思想文化的精髓,是人類寶貴的精神財富,并蘊含著一個民族經濟、政治,還有社會風俗等諸多文化,要學習掌握一種外語,既要有它的可用性,又要有它的陶冶性,即反映學生對文學及文化的修養及敏感。外語專業學生不僅要求具有英語的聽、說、讀、寫、譯的綜合語言能力,在涉外交際頻繁的今天,更需要了解掌握英美國家的思想文化、風俗習慣,以避免對文學產生沖突和誤解,使英語交際活動順利進行。

3.英語文學教學可以促進學生的素質教育、德育教育

通過英語文學教學,可以極大地提升受教學生的個人的綜合素質與修養,經過教師對英美文學作品的講解鑒析,可以進一步開闊學生視野,陶冶情操,培養對英美文學的鑒賞力,從而獲得跨文化交際能力。在英語文學教學中,通過教和學,學生可以感受到豐富的英美歷史背景,及其文化發展的歷程。

二、英語文學教學現有教學模式及改革思路

當前,多數學校的英語文學教學課采用“文學史加選讀”的這種模式。在上文學史課的過程中,教師對一大堆文學史知識和背景進行羅列,還經常滲透一點文學選讀知識,作為對文化史的補充。采用如此 “語錄”式地節選,極大地破壞了文學作品具有的完整性。學生只是淺嘗輒止,盡管上文學課程有一兩年了,可是卻沒有學習過一部完整的小說,也沒有學過完整的一部劇本,無法學會怎樣鑒賞外國文學作品,也不會分析文學原著。因此,就此問題提出一些建議和改革思路僅供大家參考選擇:

1.讀完整的作品

作品選讀雖然對經典作品的精華部分和主要部分進行了篩選,但是畢竟選取的還是部分片段,極大地破壞了原著作品的完整性、整一性,不可避免地具有支離破碎的感覺。在英語文學教學中,必須對一本文學原著作品認認真真完整地鑒賞,學生才能對外國文學作品的創作特色真正有所掌握和了解,從而才能讓學生寫出有自己獨到見解的評論文章。在閱讀文學作品中,只有從文學作品的整體上進行感受和體驗,學生心理才會產生震動,智慧才能有所啟迪。

2. 講解欣賞作品的方法

如今已經進入信息時代了,學生很容易地通過網絡、光盤和百科全書等途徑尋找搜索外國文學資料。所以,教師應把英美文學課的教學重點放在指導學生如何欣賞文學原著及精辟分析文學原著作品方面。以英美小說為例,在經過閱讀作品的基礎上,教師要求學生對主題表現手法進行分析、對人物塑造進行探究、對情節安排進行探討、對敘述角度進行研究、對象征細節和語言風格進行剖析等。

3. 寫閱讀心得

讀書最可貴的是學生有自己的心得體會。通過鑒賞文學作品可以為學生提供寫作題材及寫作內容,學生又可以通過寫作來深化對原著文學作品的理解和消化,要做到兩者互相補充。文學最重要的是體現在語言藝術方面,許多作者名家都是語言精練的大師。學生通過大量的閱讀,可以受到很好的熏陶,要把學生自己的親身感受通過寫論文的方式表現出來。按照如此的教學方式思路來組織教學工作,英美文學課程才能真正發揮培養學生各種素質以及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作用。

總之,英語教學中應用英語文學,對英語教學改革提供了一定的幫助,現在英語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已經不能滿足現有社會對英語的高級人才需求,英語文學的應用有助于學生了解英國的文化特色,對學生提高學習英語興趣,提高交際能力都有一定的幫助。

篇(7)

2000年3月頒布的高中語文新大綱(試驗修訂版)強調,應使學生“具有初步的文學鑒賞能力”,“培養(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和一定的審美能力”。2000年3月版的高中語文新教材(人教版)“說明”指出“全套書編排的文學作品,約占課文總數的60%”。近十年高考文學作品閱讀考查出現頻繁,分值漸增??梢娢膶W教學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但是“文學鑒賞一直是語文教學和語文教材的最大難點(甚至是盲點)之一”(劉真福)。那么,如何高效優質地培養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呢?本文試結合接受美學來進行探討。

接受美學,亦稱接受理論,發軔于20世紀60年代的德國,其代表人物是姚斯和伊瑟爾。他們反對作者中心論、本文中心論,而強調作品的意義只有在閱讀過程中才能產生,它是作品與讀者相互作用的產物。閱讀并非被動地反應,而是主動地參與,與作品進行交流、對話,從而建立了一門全新的“讀者學”。其中姚斯承襲海德格爾的“前結構”,伽達默爾的“理解視野”和皮亞杰的發生認識論原理提出的“期待視野”概念,對提高中學生文學鑒賞水平有很大借鑒價值。

“期待視野”指閱讀前讀者的大腦并非呈“白板”狀態,而是有一個“預成圖式”,即閱讀文學作品前先行具備的一種知識框架和理論結構,也即既定的先在視野。正如魯迅先生所說:閱讀文學作品“讀者也應有相當的程度。首先是識字,其次是大體的知識,而思想和感情,也須大抵達到相當的水平線。否則和文藝即不能發生聯系?!保ā段乃嚨拇蟊娀罚┛梢?,閱讀文學作品,首先要有語言文字知識和文化生活知識。只有積累了一定的語言文字知識和文化生活知識,才能初步讀解文學作品。如讀《詩經·伐檀》第一章。首先,穡(sè)、廛(chán)、縣(xuán)、huán@①(huán)等字音要會讀。坎坎(砍樹聲)、干(河岸)、稼(種植)、穡(收獲)、廛(一畝半地)、爾(你)、縣(通“懸”)、彼(那)、素餐(白吃)等詞義能解。“置之河之干兮“即置之于河之干兮”這個省略句式能懂。其它如知道伐檀、@②獵是怎么回事。這就告訴我們必須扎實地學習古今漢語知識,廣泛深入地體驗生活,使語文生活化,生活語文化,“加強語文實踐”(新大綱),來完善自己的認知心理結構。

但是,文學作品是用描述性語言表達一定的思想感情,如“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白發三千丈”“雪花大如席”,依現實生活邏輯看這是荒唐怪誕的,但這種文學語言卻極富審美功用。因為“文學是運用語言媒介加以表現的審美意識形態?!比绻麅H憑語言文字知識、文化生活知識,我們讀出的只是《伐檀》的表層意思,而讀不出深層意味。讀解文學作品必須能對其內在的人、事、物、景及思想、感情、哲理等內容美與語言、結構等形式美進行感知、理解、評析,也即審美。所以,必須構建審美心理結構。姚斯提出的“期待視野”就是由此而發的。他認為“期待視野”由幾方面因素構成:“類型的先在理解”“已經熟知的作品形式與主題”“詩歌語言與實踐語言的對立”。這就告訴我們:(一)要熟知并掌握詩歌、散文、小說、戲劇、傳記文學、報告文學、影視文學等文體的主要特征。這樣閱讀時就會有選擇地采用一定的方法去解讀作品。如不能用讀戲劇的方法去讀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不能用讀詩歌的方法去讀魯迅的小說《阿Q正傳》,也就是說平時教學應讓學生掌握一些文學體裁知識。如高中語文新教材第三、第四冊主要是文學作品。我們可在作品教學前讓學生閱讀《中國文學鑒賞》(袁行霈)、《談讀詩與趣味培養》(朱光潛)、《散文的藝術魅力》(佘樹森)、《現當代小說鑒賞》(楊義)、《古代小說鑒賞》(吳小如)及《現當代戲劇鑒賞》、《古代戲劇鑒賞》等知識短文,也可選修《文學鑒賞常識》、《戲劇影視欣賞與評論》、《美學常識》等課程。(二)充分了解某一類作家及其作品或某一類作品的內涵、形式包括題材、情節、主題等,即需要一定的文學史知識。新大綱中也強調要“了解課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識,了解中國文學發展簡況”。新教材第四冊也附錄了《中國古代文學概述》(方智范)和《20世紀中國文學概述》(殷國明)。另外,還可選修《文史常識》等課程。需要指出的是教材中仍有16篇外國文學作品,所以也應介紹相關的外國文學簡史。因為任何一部作品都是處于一定的時空之中,具備一定的文學史知識即建立了一個參照系。(三)積累一些文學創作經驗。“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劉勰《文心雕龍·知音》)。雖然新大綱沒有要求學生進行文學作品創作,但近年高考作文規定文體不限,即可寫成詩歌、散文、小說、戲劇等,所以平時不能只要求學生寫作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應用文等實用文體。嘗試文學創作,更能把握作者的匠心,有利于文學鑒賞。只有具備以上三點才能真正認識到文學作品的內在美和外在美。這三方面形成“一種既定的先已構成的期待視野……它可以引導讀者的(大眾的)的理解,造成全面接受”(《接受美學與接受理論》)。

篇(8)

從高中學段來看,語文教學的審美教育過程是有階段性的。這里有兩層含義:一是指從高一至高三時間意義的階段;二是指從審美感知力到理性思維及創造力的審美能力本身演進的階段。本文要探討的階段既不單指時間意義的階段,也不單指審美能力本身演進的階段,而是二者的有機融合。這絕非是將二者生拉硬扯在一起,因為已在全國展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新課改下的高中語文新教材突出了審美觀照下的人文精神陶冶,把認知活動和情感體驗有機整合在教材中,其注重選文審美情趣和文化內涵的特點,從整體安排的隱性序列上為二者的融合提供了可能。

新教材高中一年級安排的是理清思路、概括要點、揣摩語言、篩選信息等閱讀基本能力培養;二年級安排的是文學作品鑒賞;三年級安排的是研討、評析。其中,不但顯示出閱讀能力層級的提高,而且隱含著從審美感知力到審美想象力到審美創造力的審美能力發展的階段。在新教材中,每年級段閱讀能力層級的訓練和審美能力層級的培養是吻合的,可以將二者結合起來去規劃高中語文教學中審美教育的過程。

一、突出審美感知力培養的高一階段

學生由初中升入高中,由少年期進入青年期,其心理趨向是從經驗型向理論型發展。高一正是這樣一個過渡銜接的階段。在語文學習上,大綱要求學生把握內容,既要消化課文中所涉及的知識,還要變作者的認識為自己的認識。這就需要學生學會從整體上感知、理解課文內容,從木見林、窺斑見豹。從教材而言,高一新教材“與高

二、高三相對有別,既注意與初中銜接,在初中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學生的語文能力,又為高二的文學鑒賞教學打下一定的基礎”。此時,要變初中階段較為淺顯文章的學習為對內涵豐富作品的領悟,思維也由淺入深,這就為學生提供了更為豐富的審美對象和更深入的審美活動,并對其感性認識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感性認識的發生離不開審美感覺和審美知覺。學生首先要對課文中意象的色彩、形態、聲音、節奏等單個屬性產生感覺。有了初中三年的語文學習基礎,學生能夠通過各種感官形成這些感受,而對意象的認識有賴于在頭腦中將其單個屬性整合為統一體,才能整體把握意象。這種由單個到整體的變化,就是由審美感覺上升到審美知覺,我們稱之為審美感知。

高一階段,應利用新教材與初中銜接的優勢及現代和古代散文為主體的教材資源,著力于學生審美感知能力的培養,重點放在體味文章意義、意境和情味上,逐步優化學生的語言感知力。同時強調意象各特點間的內在聯系,要求學生整體地體味意象,領悟貫通整體的內在血脈,從而深入其中,舍形得神吸收精髓。讓學生在課內學得整體感知的方法、習得整體感知的能力,并通過閱讀教學反復印證和提高,不斷擴大和充實,能自己感受文章的妙處。

二、突出審美能力培養的高二階段

高中三年,高二是承前啟后的階段,既能把審美感受引向深入,又能為理性思維及審美創造力的培養做好鋪墊,加強審美想象力成為高二語文教學的主要任務。

高二是在高一基礎上的提高。學生通過一年的語文學習,“日常性情感逐漸發展為審美性情感,他們能對作品所隱含的情感和意味在審美感受中達到直覺性的把握”,在全面感知課文內容的同時,也感受到了拓展、豐富意象的需要。從教材方面看,以現當代中國文學作品為主,兼顧傳統戲曲和影視文學,選讀中國文學發展史上主要時期的代表作家、作品,這些全部都是文學作品,而且以詩歌、散文、小說為主。文學作品本身就是一個模糊性、多義性的集合體,且大都十分講究含蓄,常常是紙短意長寫而不滿,或弦外有音、或思想深刻,在行文中形成了若干空白和契入點,極具有限中富含無限的藝術效果。這就為集中進行審美想象力的培養提供了可能性和必然性。隨著審美想象的豐富,學生在學習中潛在的創造思維逐漸上升到意識表層,加之審美想象本身就是一種對作品的再創造,這就使學生在審美教育中培養理性思維及審美創造力成為水到渠成的一步。

三、突出理性思維及審美創造力培養的高三階段

篇(9)

高一階段,應利用新教材與初中銜接的優勢及現代和古代散文為主體的教材資源,著力于學生審美感知能力的培養,重點放在體味文章意義、意境和情味上,逐步優化學生的語言感知力。同時強調意象各特點間的內在聯系,要求學生整體地體味意象,領悟貫通整體的內在血脈,從而深入其中,舍形得神吸收精髓。讓學生在課內學得整體感知的方法、習得整體感知的能力,并通過閱讀教學反復印證和提高,不斷擴大和充實,能自己感受文章的妙處。在起始階段就要強調胸中有全文,根據這一整體的直覺感受,再對文章精要部分作深入探討。只有在高一突出了審美感知力的培養,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去揣測、琢磨,才會在頭腦中儲存下大量的表象;感性認識能力的發展為學生積累了初步的審美經驗,學生才會具有審美想象的原料,才能在審美想象的工廠中加工生產出五彩繽紛的精神產品,并為高二的文學作品鑒賞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高二階段――突出審美能力的培養

高中三年,高二是承前啟后的階段,既是把審美感受引向深入,又是為理性思維及審美創造力的培養做好鋪墊,加強審美想象力成為高二語文教學的主要任務。高二是在高一基礎上的提高。學生通過一年的語文學習,“日常性情感逐漸發展為審美性情感,他們能對作品所隱含的情感和意蘊在審美感受中達到直覺性的把握?!痹谌娓兄n文內容的同時,也感受到了拓展、豐富意象的需要。從教材方面看,以現當代中國文學作品為主,兼顧傳統戲曲和影視文學,選讀中國文學發展史上主要時期的代表作家、作品,這些全部都是文學作品,而且以詩歌、散文、小說為主。文學作品本身就是一個模糊性、多義性的集合體,且大都十分講究含蓄,常常是紙短意長寫而不滿,或弦外有音、或思想深刻,在行文中形成了若干空白和契入點,極具有限中富含無限的藝術效果。這就為集中進行審美想象力的培養提供了可能性和必然性。審美想象是審美反映的樞紐,教師要善于啟發學生巧妙聯系同一作者的類似作品去強化感受,適當用某作家的作品來補充另一作家的作品,自覺而自然地融入自身的見聞感受,甚至是跨時空的、跳躍性地重組積累的意象以幫助學生探幽發微,形神兼備地領會作品的意象及深層意蘊。隨著審美想象的豐富,學生在學習中潛在的創造思維逐漸上升到意識表層,加之審美想象本身就是一種對作品的再創造,這就使學生在審美教育中培養理性思維及審美創造力成為水到渠成的一步。

三、高三階段――突出理性思維及審美創造力的培養

隨著知識面的拓寬和基礎的扎實,高三學生的思維具有了充分的獨立性、批判性和內省性,其辯證邏輯思維與推理能力日趨成熟,智能發展上再體現出漸次向以抽象思維能力發展為主的方向。而且,在審美感受、審美情感、審美想象的共同作用下,學生對作品的深入認識達到了審美理解,逐步能從美學的意義上去體味和認識作品。學生作為鑒賞的主體越來越需要把握作品的精髓、需要賦予對象以不落俗套的內涵。如果缺乏一種深層的抽象思考的自覺性,就無法滿足這一需要。換言之,沒有學生理性思維的注入,作品還只是獨立于學生以外的事物,對作品的理解和詮釋便無從實現。學生越來越呼喚評價性閱讀。

篇(10)

高校英語專業除了培養學生的英文基本功之外,應當把提高學生基本的人文素質放在首位,以此為基礎發展專業技能。因此,文學課程的設置,不管是中國文學還是英美文學,在教學大綱中都處于必修課程的首選。但是,在當前經濟大潮的沖擊下,許多英語專業的學生在高年級選擇專業方向的時候,大多對實用性較強的翻譯或商務英語情有獨鐘,而對立身之本的英美文學敬而遠之。英語專業的學生步入社會,居然會屢屢出現被問及英美文學代表人物而不知所云的尷尬場景。

我們首先探求英語專業學生的學習心態。是什么使得他們對文學課程不屑一顧呢?一方面,商業社會下的“文學無用論”造成部分學生心態浮躁。另一方面,文學本身的深奧枯燥也使部分學生望而卻步。學生普遍認為文學課沒意思而且脫離實際,就這樣,英美文學課逐漸被丟棄在一個無人問津的角落里。

究其根本,還是我們文學課程的教學出了問題。在英語專業英美文學的教學中歷來存在著兩種傾向,一種主張以史為主,認為讓學生了解文學史的發生、發展是文學課的宗旨,零散文本的閱讀不利于學生對系統知識的掌握;另一種則認為文學貴在文本的分析和欣賞,提倡側重具體的作品選讀。就這樣,第一種傾向造成一種局面,一學期下來,學生只知有史,未知有文;第二種則相當于給學生多開了一門高級閱讀,結果就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就這樣,兩種傾向導致了兩個極端。

而在教學過程中,教學方法的恰當與否也同樣影響著教學效果。傳統的教學方法過于老套,難以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改革后的多媒體教學極大提高了學生的活躍氣氛,但卻轉移了文學課教學的根本。如何才能獲取二者的平衡,成功地進行英美文學課的教學成為教師們應該深思的問題。

1文史結合

2000年頒發的《高等學校英語專業教學大綱》強調了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并且指出“文學課程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閱讀、欣賞、理解英語文學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學批評的基本知識和方法。通過閱讀和分析英美文學作品,促進學生語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質的提高,增強學生對西方文學及文化的了解”(26)。英美文學課的目的不僅僅是讓學生獲得必要的文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文學鑒賞力和審美能力,以及對生活的敏銳感受能力和認知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對文學基本知識的介紹和個別作品的獨立分析都是不可缺少的。以史為主的文學教師大多是中國教師,在課堂講授中往往拿起一個作品便將作者的社會背景、生活經歷甚至一些與作品毫無關聯的逸事旁征博引。以文為主的文學教師則大都是外籍教師,他們更多注重的是作品本身傳達信息的分析。在課堂教學中,他們大多隨心所欲,或根據歷史順序,或完全拋開歷史,憑個人喜好選擇作品布置學生課下閱讀,然后進行課堂討論。兩者皆有利弊。歷史背景個人經歷對作品的創作固然有很大影響,然而拋開作品本身談背景則毫無意義;作品分析雖是文學研究必需的過程,但歷史背景的缺乏也勢必會對文本分析帶來一些負面影響。

筆者認為,鑒于英美文學課的獨特性,教學中應該首先使學生從宏觀上了解和把握文學經緯。在理清了文學史的線索,獲得一個整體的文學發展觀念和整體態勢后,再加以文學精品的賞析,通過細讀的方法加強對學生的文學鑒賞、審美能力和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從而使他們更加透徹地理解和欣賞每一部文學作品。

2文論結合

要深入理解英美文學作品,必須了解一些基本的文學批評理論,包括一些哲學理論和心理學觀點。如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和意識流。沒有基本文學理論的支持,簡單的文本分析就會流于膚淺,難以深刻揭示人物性格、角色沖突、社會矛盾,進而更深層次的了解作品內涵。而由于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理論影響了勞倫斯和喬伊斯等許多作家。在教學中如果不介紹這些心理學家和哲學家的理論,學生就不能更好的了解原文和分析作品。

但是,英語專業本科教學作為文學研究的初級階段,絕不能把文學理論凌駕于文本之上而去作專門研究,畢竟文學理論的根本還是用來分析文學作品。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處理好文與論的關系。畢竟本科生處在學習語言的階段,英美文學的教學目的依然還是語言教學,文學研究和文學批評只應處在一個初步的啟蒙時期。

3講讀結合

英美文學教學課堂上,傳統的教師主講學生記筆記的方法早已落伍。文學作品浩如煙海而文學課的課時卻少之又少。在有限的時間內,就算是想講完課本上的選讀材料亦不可能。教師除了講授文學史料和作品創作背景外,還要充分傳達對于文學閱讀、欣賞和分析的各方面的技巧,文學、哲學和美學的基本常識以及初步的文學批評理論,引導學生進行主動思考和課后閱讀。

學生自主進行課外閱讀并非毫無組織。教師除了指定一些必讀書目,定期檢查之外,每堂課還要請幾名學生介紹自己一周來的讀書心得體會,通過互相交流以起到互相促進的效果。指導,閱讀實踐,討論相結合,形成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

4中英結合

文學和語言一樣是相通的,不分國界。學習英美文學首先要求我們具備基本的文學素質和修養,而這些基本則是我們的中文基本功。如果連本國的文學都一無所知,沒有任何文學底蘊,又如何去學習其他國家的文學呢?

我們要積極幫助英美文學專業的學生樹立重視本國文學的意識,引導他們去了解并熱愛中國文學。在教學過程中不妨采用中英結合和對比,生動的教學方式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通過中英結合的學習方法,學生會對英美文學作品本身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從而實現以培養學生語言能力提高文學修養為出發點的根本目的,真正提高英美文學課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程愛民等.關于我國高校英美文學教學現狀的調查報告(II)[J].外語研究,2002,(6):12—14.

上一篇: 村委婦聯主席工作總結 下一篇: 物業小區保安工作計劃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在线观看韩国免费A∨网站 真实国产乱子伦对白在线播放 | 最新日韩中文有码在线 | 亚洲综合一区二区三区人妖 | 思思99思思久久最新精品 | 日本深夜福利在线观看不卡高清 | 亚洲福利站免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