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03 15:47:47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小學科研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摘 要】藝術教育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手段,對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多年來,社會各界人士積極呼吁關注藝術教育,特別是農村學校的藝術教育問題。努力做好農村小學藝術課程教學工作是每一個藝術教育工作者應重視的問題。文章針對目前農村小學藝術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就如何更好地完成藝術教學任務、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學生健康發展、改進農村小學藝術教育提出了建議。
【關鍵詞】農村小學 藝術教育 現狀 對策
藝術教育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手段,對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多年來,社會各界人士積極呼吁關注藝術教育,特別是農村學校的藝術教育問題。農村小學受各方面因素的制約,藝術教育非常薄弱,藝術教育現狀與現代化教育的要求相差甚遠,在實際實施過程中往往得不到重視,給農村學校的健康發展帶來了阻力。農村藝術教育得不到普及和發展,學生的素質就得不到提高,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就成為一句空話。下面就相關文獻對農村小學藝術教育狀況進行綜述。
一 農村小學藝術教育教學的現狀
1.對藝術教育的重視不夠
不少學校對藝術教育重視不夠,缺乏正確的認識,認為藝術課可上可不上,隨便對待,簡單應付。有的學校雖然開設了藝術課,但形同虛設,隨意性較強,經常被主課占用,一學期沒有上過幾節藝術課,使學生不能接受應有的藝術教育,造成大多數的農村孩子缺乏藝術知識和技能,學生的藝術素養低。
2.專業師資隊伍緊缺
從一定意義上講,教師的質量決定著學生的質量,教師的水平決定著學生的水平。藝術課程師資力量嚴重缺乏是造成現狀的原因之一。農村小學,受過藝術專業化、系統化教育和培訓的教師為數甚少,很多藝術課教師都是半路出家,對音樂、美術等專業知識了解甚少。有的學校藝術課教學基本上是由非藝術學科老師兼任,由于教師水平有限,嚴重制約了小學藝術課程的發展,使得藝術教育發展不平衡。沒有一支合格的師資隊伍,又怎能實現藝術教育的正常化?
3.條件制約,教學設備短缺
全國政協委員于海曾這樣感慨:“我國有50多萬所農村中小學校,1.4億多中小學生,80%以上的學校沒有藝術課的專用教室,因為沒有藝術教育經費的投入,所以根本沒有能力添置藝術教育器材。”學校對藝術教育的經費投入甚少,藝術教學設備簡陋、配置不足,有的學校能有電子琴、畫夾、顏料等教學用具就不錯了,更不用說能配備音樂、美術專用教室;有的學校管理不善、使用不當,不能保證教學的正常開展,嚴重阻礙農村藝術教育的開展,更談不上開展藝術實踐活動。
二 農村小學藝術教育教學的對策
針對上述農村小學藝術教育的現狀,我認為從以下六個方面入手效果較好。
1.轉變觀念,提高對藝術教育的認識
學校藝術教育是面對全體學生的普及教育,學校領導和教師應堅定信念,建立起正確對待藝術教育的思想,從思想認識上到位,充分認識藝術教育在實施素質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和突出地位,尊重藝術,尊重藝術教育,愛護藝術人才,形成良好氛圍。 2.保證經費投入,加強教學設施等硬件建設
器材的配置是開展藝術教育的重要條件之一,也是順利實施藝術教育的物質基礎。多渠道爭取藝術教育投入,加大器材設備的配備力度,改善教學條件,為藝術教育工作的開展提供硬件保障。學校可充分調動藝術教師的積極性,鼓勵他們自制一些適合自身教學特點的藝術教學用品,補充教學設備的不足,為農村孩子也能走入高雅的藝術殿堂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3.健全組織機構,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配好藝術教育師資,建立相對穩定的、合格的藝術師資隊伍。一方面是針對現有藝術教師,加強培訓工作,提高教師的教學技能和水平,使教師盡快適應學校藝術教育的長遠需要;另一方面錄用教師時以專業技能為標準,同時兼顧錄用人的綜合素質。采用多渠道培養方式,壯大藝術教師隊伍,建設一支有敬業精神、有較強業務能力的骨干教師隊伍。
4.深化改革,狠抓藝術教學質量
課堂教學依然是藝術教育的主渠道,學校應嚴格按照國家規定的教學目標與計劃要求開足藝術課程,經常檢查督導,保證藝術教學落到實處。教師應認真鉆研《藝術課程標準》,樹立先進的教學理念,明確藝術學科的教學目的,深化藝術教育改革,加強藝術教學研究,積極開展藝術教研活動,相互交流經驗,運用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和先進的教學手段,構建生動活潑的藝術課堂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藝術學科教學質量。
5.活躍校園文化活動,為藝術教育營造良好的氛圍
提高學生的音樂素質,需要學校為他們營造一個良好的氛圍。通過校園文化活動提高學生的音樂素質是有效的途徑。學校可成立各種興趣小組,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相應基礎、特長和愛好自愿參加,經常性地開展豐富多彩的藝術活動;定期舉行校園藝術節,開展歌唱、舞蹈、繪畫、工藝制作等多種形式的藝術活動,為學生個性化和全面發展提供廣闊的天地。此外,組織學生積極參加各級各類比賽、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把課堂教學與課外藝術實踐緊密結合起來。通過這些活動,豐富學生的精神生活,使學生在實踐中不斷發展特長,學生的音樂素質在耳濡目染中得到提高。
6.利用資源,因地制宜地開展農村藝術教育
農村的自然環境是寶貴的藝術教育資源,學校應充分利用內部和外部環境所蘊含的藝術功能,切合當地實際,在日常的課堂學習中考慮學生的本體特性,從他們熟悉的藝術形式入手開展有效的藝術教育活動。如:結合當地的風景等進行素描活動。平時可向社會和家長展示藝術教育的成果,宣傳藝術教育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地位。通過這些資源,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的藝術水平,為學生個性化和全面發展提供廣闊的天地。
農村藝術教育的起點較低,決定了農村小學的藝術教育之路更艱難。我們要從實際出發,創造條件,營造良好氛圍,著力特長師資隊伍的建設,讓農村小學的孩子與城市的孩子一樣接受藝術的熏陶,享受優質教育,走在同一起跑線上,讓藝術之花開遍農村小學校園。
參考文獻
1.貴陽市烏當區羊昌鎮中心小學
該小學從“衛星教學資源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方法和案例研究”著手,探討合理運用衛星教學資源、充分發揮遠程教育資源優勢、提高學生閱讀能力有效性教學的基本方法,從而進一步提高語文學科的教育教學質量,促進教師向專業化方向發展。課題組的全體教師通過對課例深入分析、反思,找到了教師在運用衛星資源中存在的弊病:首先,教學目標把握不到位(目標過于籠統分散,應集中到點上);其次,根據教學目標的要求適時選取有效的教學資源;第三,資源的選取要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最后課題組總結出衛星教學資源應用的途徑:分析與掌握教學目標+分析與處理衛星資源+分析與服從學生特征。通過對以上課例的研究分析,課題組教師達成共識:即在每一個課例中,重點解決一到兩個問題,不求面面俱到,但求有所突破。在此原則的指導下,課題組教師重新制定了衛星教學資源應用的策略。余光宏老師在上《小蝌蚪找媽媽》一課時,課題組組織教師進行集體備課,仔細分析了衛星教學資源和教學內容以及實驗對象,確定了本節課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和閱讀理解能力、提高學生的普通話朗讀水平。目標明確之后,教學設計很快完成了。余光宏老師在這堂課一開始時并不是急著播放課件,而是先用猜謎語導入新課,然后提出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觀看動畫課件。觀看過程中一邊學生看,一邊讓學生認真聽:把學生引入生動的故事情節中,從而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和閱讀欲。同時,把課件應用到教師對課文內容的分析講解中,學生通過邊看課件、邊讀課文、邊聽老師講解,很容易理解了小蝌蚪變成小青蛙的生長過程,體會到小蝌蚪找媽媽的急切心情和心理變化,最后讓學生朗讀課文,最終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在課題研究過程中,該校課題組基本采用以上的研究方式,通過循環的“教學計劃——行動——觀察——反思”,不斷針對教育活動和教育實踐中的問題,在行動研究中不斷探索、改進,使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和學生的閱讀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螺旋上升,從而達到預期的課題研究目標。
2.貴陽市烏當區水田鎮中心小學
該校開展的是《衛星教學資源在小學語文學科中的教學應用方法和案例研究》,依托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資源開展情景教學,通過探究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培養學生“主動參與,探究發現,合作交流”的能力,最終形成運用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資源,構建新型課堂教學的方法。在課題研究前期,課題組通過調查了解到許多教師在使用遠程教育資源中存在許多問題,如:把光盤當電影看、全課件式上課等。針對這些問題,該校開展了多次教師培訓,讓教師們認識到遠程教育資源的使用方法多種多樣。研究后期,該校教師對遠程教育資源應用的認識和積極性明顯提高,教師們感受到運用遠程教育資源的好處,使用起來方便、輕松、高效。為了課題研究的需要,該校教師參加了校內和校外17次培訓。通過培訓轉變了教師的教育觀、教學觀,提高了教師的信息技術素養和能力,使教師在研究中學會研究,有效地促進語文教師整體素質的提高,促進了教師專業化發展。學校建立了自己的資源庫,廣泛收集資源,認真“整理”資源,并提倡教師自主開發教學資源,然后把開發的資源存入資源庫,讓所有的教師共享。課題組通過舉行課堂教學應用大賽,及時發現課堂中出現的優點及不足,通過研討交流,完善應用方法理論。通過不斷的探索和總結,現已形成了符合該校實際的遠程教育資源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方法,教師們能較好地將遠程教育資源和語文教學進行整合,有效指導語文課堂教學實踐,充分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效益。
二、分析比較課題學校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問題
通過以上兩所學校的研究情況,我們可以看出利用農村中小學通過現代遠程教育資源確實可以大大提高農村學校的教學水平,推進農村中小學的教育教學改革,促進農村教師信息技術能力的提高,開闊學生眼界。下面比較分析以上兩校開展課題的研究方法、研究過程、存在的問題。
1.研究內容
貴陽市烏當區羊昌鎮中心小學主要開展的是“衛星教學資源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方法和案例研究”。該校將這一課題分解為三個子目標:l.衛星教學資源在培養學生閱讀興趣中的應用方法和案例研究;衛星教學資源在引導學生閱讀理解課文內容中的應用方法和案例研究;衛星教學資源在引導學生用普通話有感情朗讀課文中的應用方法和案例研究。這樣的劃分有針對性,便于抓住問題的實質,從點上人手,降低了研究的難度,使研究工作具有可操作性。但是從該校的研究報告中并未完整、清晰地反映出這三個子目標的具體研究情況,使我們無法從清晰的研究過程中看到研究的實效,不失為一個缺憾。貴陽市烏當區水田鎮中心小學開展的是“衛星教學資源在小學語文學科中的教學應用方法和案例研究”,內容涉及到整個語文學科,覆蓋面大,難度也增大了。但是該校在整個研究過程中,注意對教師的培訓與指導,使得教師的研究能力、研究水平有所提高。但是,由于語丈學科涉及到許多內容,不僅有文化知識的教學,更有文學素養、人文品質的培育,因此在整個課題研究過程中,如果能將課題有針對性地分解成幾個子項目來有針對性地進行,研究成果一定更具有針對性、操作性也更強,也便于總結和推廣研究成果。在這一點上,兩個學校都做得不夠細致。
2.研究方法
在三年的研究過程中,兩所學校基本上都主要采用了以行動研究法為主,以文獻分析法、問卷調查法、案例研究法、研討法為輔,使研究更直觀,更有針對性,效果也很明顯。兩校都在研究前期進行了調查研究,了解了本校教師在使用遠程教育資源中存在的問題,在此基礎上,制定出有指導、可實施、有評價、可修改的具體計劃,再運用對比研究法、案例研究法、研討法等方法進行“教學實踐活動”,使研究具有較強針對性。但是在研究的過程中,貴陽市烏當區水田鎮中心小學在課題前期準備工作中,在教師的培訓工作方面做得更扎實、反映出的結果就是該校教師取得的教學成果、獲得的獎勵更多一些。同時在研究中兩校教師都很好地運用了“情境教學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能全身心投入到教學過程中。
3.研究過程
在研究遠程教育資源與課程整合結構的規律中,兩校都經歷了研究設計、具體實施、經驗總結三個階段,其中經驗總結也穿插在研究的整個過程中。但是在研究報告中,貴陽市烏當區羊昌鎮中心小學只以余光宏老師的教學情況作為例子進行說明,對其三個子課題的研究情況、研究方法、研究成果沒有進行翔實說明,使研究成果顯得單薄了一些。貴陽市烏當區水田鎮中心小學以顏麗老師的閱讀教學為例進行闡述,內容翔實,但在語文教學的其他方面的研究情況說明的不夠詳細具體,無法使我們看到整個語文教學在課題研究的總體研究情況。這是該校在研究報告中反映出來的主要問題。
4.研究成果
迎接新挑戰,解決新課題,必須全面推進以德育為核心的素質教育。以德育為核心,必然要求發揮德育在素質教育中的動力、導向和保證作用,實現德、智、體、美各育之間的良性互動,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首先,必須重新審視教育的價值。教育價值的科學定位,不是定在專業知識上,不是定在具體教育目的上,而是定在人的全面發展上,人的整體素質提高上。未來青少年一代是具有高度文化修養與高尚道德的全面發展的人,良好的道德觀念和品行是合格的未來一代的重要標志。塑造德才兼備的青少年一代,必須把道德教育作為教育的崇高目的。教育概念首先應當是一個道德觀念。傳播知識,增強生活及生存能力,只是教育的部分使命,并非全部,教育肩負的更為重要的使命是陶冶人性,鑄造健康飽滿的人格,培養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如果不著眼于人的全面發展,我們培養出來的人,將可能是有智商沒有智慧,有知識沒有文化,有文化沒有修養,有欲望沒有理想,有青春沒有熱血,這是十分危險的。
一、研究設計與方法
本研究采取質性方法,深入研究現場,對實際發生的情況進行具體考察,了解實施過程中教師的想法和做法,進而認識課程實施的特征。
質性研究在選定學校參與觀察前后歷經三個多月的時間,主要采用三種搜集資料的方法,即訪談、觀察和查閱文件資料。根據研究目的,事先準備了訪談和觀察提綱,以此為線索,對學生和教師進行深入的觀察和訪談。此外,也深入了解學校的情況,并參加學校和年級組有關的教育教學活動,如學校每周的教育研討課、學區和學校的教育專題講座、教師會議、年級組的集體備課、英語晚會等活動,還在研究者觀察的兩個班級實施了一次由研究者自編的小型問卷調查,以了解學生對英語課程和教師教學的評價情況。查閱文件資料主要包括教師的教案、備課記錄、作業和學校日常規章制度等。
本研究的個案學校為向陽小學(化名),研究對象為該校兩名英語教師A和B,對象的選擇系依據Berliner(1988)對專家教師與生手教師的定義來選取的。(注:Berliner,D.C:TheDevelopmentOfExpertiseinPedagogy.CurriculumInquiry,28(5),1988.)本研究中專家教師A為校長推薦、學校公認的優秀英語教師,也是學生公認的好老師及學校英語科的召集人,曾榮獲珠海優秀教師稱號,小學高級職稱;生手教師為教學二年以內的教師。課程實施的觀察是在A、B兩位教師任教的六年級(2)班和(4)班進行的,學生情況大致相同,有關資料見下表:
性別職稱教學年齡教學年級學生人數
專家教師A女高級十二年六(4)53(男26,女27)
生手教師B女無第一年六(2)53(男25,女28)
二、研究結果與討論
本研究遵循質性研究方法和程序,對觀察、訪談及文件收集的資料進行了綜合分析,對小學英語專家教師與生手教師在課程實施中的表現差異有了比較深入的認識,主要結果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在教師知覺課程層面
1.英語教學觀
本研究中,A、B兩位教師均認為語言是一種資源,是用以獲得知識及與人溝通的工具。因而,語言的學習首要的就是讓學生會聽、會說,并且培養其學習英語的興趣。在語言學習中教師與學生均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師是教的主體,學生是學的主體,這兩個主體并不是矛盾的,教是為了不教,因而教師在教學中主要扮演協助、提供信息者的角色,培養學生獨立學習、主動學習的能力。但在面對學校生活及現實壓力方面,B教師由于經驗不足,其理想的教學觀在實際中遇到一些困惑和挫折,不能及時、有效地解決教學問題。
2.教學計劃
A教師由于對教材內容比較熟悉,對學生各階段應學習的內容也有一個大致的規劃藍圖,因而雖然其教學計劃沒有B教師的詳細具體,但她既能依照進度,一步步地培養學生應具備的能力,又能視課堂中學生的反應程度及發問的問題,評估學生學習進展的情形,從而適時地調整教學計劃和教學時間,所以其教學計劃更具彈性和靈活性。
(二)在教師運作課程層面
1.教學組織過程方面
(1)教學流程
與生手教師B相比,A教師每日必進行的例行事務(如小組競賽、角色扮演、分組討論等)有一套規則及程序,學生們也都非常熟悉。因而,當有活動轉換時,學生能迅速地達成教師的指令,而很少擾亂上課秩序,或中斷課程的進行,因而教學流程比較順暢、自然。
(2)教學組織形式
在這方面,講述、板書、問答、討論是A、B兩位教師常用的教學方式,但在講述的時間、內容和效果上,A教師講述的時間一般控制在20分鐘以內,其內容條理清晰,富有組織性和邏輯性;而教師B的講述時間則略顯過長,且缺乏有效的組織,因而講述比較混亂。在板書的設計上,A教師的板書布局合理,主板書和輔助板書分配恰當,使得教學內容主次分明、重難點突出。在問答的技巧上,A、B兩位教師都會在課堂上大量使用問答,但在運用的時機、方式和次數上,A教師則較多、較靈活、較多元化。在小組討論上,A教師的討論時間比較充足,其分組形式和組織安排也比B教師靈活、多樣。
2.了解教學對象方面
相比B教師,A教師能積極地尋求多種渠道,了解學生的需求和困難,并以不同的教學方法與態度適應學生的個別差異。為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興趣,A教師還靈活地掌握學生注意力的時段,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傳球問答、角色扮演、小組競賽等多樣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學習英語。
3.班級管理方面
在班級情境中,教學和管理是教師必須同時完成的兩項任務。研究發現生手教師由于在掌握學生學習上經驗不足,因而不能恰當地處理好管理和教學的關系,往往會花比較多的時間用在常規管理上。而專家教師A則通過建立明確的常規,使學生清楚地了解教師的期望及教師所要進行的活動,因而教學能有效地進行。
(三)在學生經驗課程層面
1.在考試成績方面
通過三次考試成績的比較,我們可以看出專家教師A所帶的六(4)班學生的學習成績明顯高于生手教師B所帶的六(2)班。另外,兩個班的學生在注重考察記憶方面的客觀題的回答上差距不大,但在注重考察學生的組織、理解、創新能力方面的主觀題方面,六(4)班的學生得分明顯高于六(2)班。
2.在學習興趣和學習方式方面
通過問卷調查及課堂觀察紀錄,我們可以看到專家教師A所帶的六(4)班學生的學習興趣明顯高于生手教師B所帶的六(2)班。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而六(4)班的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度也高于六(2)班,其使用英語的機會和信心也逐步增強。而在學習方式的比較上,由于A教師的放手與信任,六(4)班的學生傾向于主動式的學習方式,他們能夠把自己的生活體驗及過去所學的知識和新知識結合起來;而六(2)班學生的學習方式則是被動的,與自己的生活體驗和舊知識相脫節。
3.在課堂氣氛和師生交往方面
A教師基于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心理特點采取游戲教學、情景教學等教學方式,尊重學生的主體性,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參與意識,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積極性和主動性,因而六(4)班的課堂氣氛活躍,師生關系融洽和諧。而B教師的教學具有明顯的教師中心傾向,又加上教學管理經驗不足導致課堂教學易放難收,既影響了教學進度,學生們對其也不滿意。
三、幾點建議
本研究對象雖然只有兩名教師,但我們可以從這個個案所表現出來的特征中,比較深入地認識小學英語專家教師與生手教師在課程實施中的差異,并從研究得出的結論中思考與小學英語課程實施有關的問題,對當前小學英語課程改革,師資培訓機構的課程設置,促進生手教師的專業成長方面提出一些建議。
(一)立足素質教育,優化課堂教學
課堂教學是落實素質教育的主渠道,優化英語課堂教學結構,提高課堂教學效果,使課堂教學由單純的知識傳授向多方位的智能開發轉變,是英語素質教育的重點和發展方向。為此就要優化教育教學觀,優化教案和教學
過程,優化師生關系,優化教學目標,以學生的發展為宗旨,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教師由知識的傳授者和管理者轉變為學生發展的幫助者、促進者和引導者。
(二)加強職后教育,提高教師素質
A教師教學成功的原因,主要在于其認真學習與敬業樂業,對學生不斷付出關愛,讓學生能感受并樂意接受教師的教導。因而,作為一名英語生手教師應不斷充實有關語言教學與學習的理論性學科教學知識,并配合學生的需求以及自己的教學風格和教育理念,選擇合適的方式,靈活地運用于教學當中。在教學中為了引起學生的學習動機、維持學生的注意力、營造積極的學習環境以及使教學流程流暢,英語教師應借助多種渠道,深入了解學生的不同需求和個性特質,設計不同的教學活動、教學內容和教學策略,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以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做到因材施教。
(三)增加生手教師班級管理方面的訓練
本研究中發現,生手教師由于對實際教學情境的處理能力經驗不足,所以對自己的教學也較沒有信心,尤其在教學管理方面有比較大的挫折感。學科專業訓練固然重要,但若生手教師具有較強的班級管理能力,更可以輔助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應為生手教師提供更多的實際班級管理方面的訓練,例如:練習如何檢查、指派學生的家庭作業,檢核學生的出勤率,學習如何訂立教室常規,以及練習當學生違反常規時,如何確實執行這些規定等,以保證更順利地進行教學。
(四)改革師資培訓課程,注重理論聯系實踐
本研究中的生手教師,雖然在大學所受的教育已很扎實,但在踏入教學行列時,卻發現學校所學的仍難以應付眼前的挑戰。鑒于此,研究者認為師資培訓課程應該理論與實際并重,并讓資深教師帶領實習生,幫助實習生了解應如何進行實際教學與管理班級,使他們有能力面對不同年級與班級的挑戰。良好的實習經驗能夠深刻影響未來準教師們的教學行為與教學態度,幫助他們的專業成長,使生手教師在實際教學現場中,能盡快地適應教學情境變化,發揮教學熱情,提高教學質量。
的確,小學教師所面對的教育是基礎教育中的正處于人生中發展最快、變化最大時段的學生。在這一時段內,不但學生的生理發生巨大變化,其心理也隨之變化。因此,對于不同群體學生特點的研究就成為小學教師做工作的前提。其次,教學有法,教無定法,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對自己的教學方法進行研究。教師的教學方法沒有固定的標準,教學本身及教學環境的復雜性要求教師進行深入的思考,怎樣啟發引導學生,怎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怎樣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思想品德,怎樣組織教學,等等,都需要教師進行創造性的思考,在領會教學理論精髓的基礎上作出決定與判斷。為保證作出正確的判斷,并盡量減少負面影響,教師有責任審慎自己的教學實踐,對自己的教學進行反思,從這個意義上說,小學教師應該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
2.社會文明的進步,對小學教師素質提出了新的要求。
時代在發展、在變化,環境系統已從超穩定的一端移到了劇變的一端,在現實條件中取得成功的條件已完全不同,信息時代需要新的素質品格。曾經,小學教師在學生的心目中是知識、信息來源的重要途徑,甚至可以說是唯一途徑,但是如今已是信息時代,有了網絡媒體,學生完全可以從網絡上學到許多知識,而且小學生的可塑性很強,如何把小學生從外面多彩的世界拉回到課堂上來,如何在小學生的心目中再塑光輝形象,這對小學教師將會是一個挑戰。面對這一挑戰,傳統的經驗或教育是招架不住的,當傳統教育慌亂地企圖還以經驗方式應付信息社會的時候,很快就會發現陷入了拼時間和拼經歷的境地,因此,小學教師需要提高自身的素質。
二、小學教師進行教育科研的誤區
1.科研至上。
綜觀目前我國一些中小學的教育科研,我們不難發現,其中相當數量不是在默默無聞地為提高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作貢獻,而是在大張旗鼓地為樹立學校的社會形象,擴大學校的“知名度”做廣告,在素質教育轟轟烈烈開展的背景下,教育科研成為某些學校之間相互攀比的籌碼,成為花瓶或擺設。在有些小學,教育科研甚至成為教師評優的敲門磚。隨著國家對教師專業素質要求的不斷提高,教育科研成為教師晉升評優的附加條件,有些教師熱衷于搞科研,就在于教育科研的光環效應,而是否對自身素質有所提高,對教育問題能否解決則不重要了。
2.重虛而不重實。
許多小學或小學教師在搞科研時忽視了科研與教學的結合,重理論不重實踐,科研形態有了,卻沒有直指教學的痼疾。有了科研的行為,卻沒有真正解決教學的實際問題,往往是轟轟烈烈地“科研”一番,但教師的行為依然如故,學生的狀態仍同往常,其結果是為了研究而研究,為了課題而課題。這樣,雖然學校也忙于申請種種課題,但課題研究的成果并不能為學校所用。雖然各小學也倡導教師投入研究陣營,但這樣的研究并不能切實地改變教師的課堂行為,應該說,這是小學教育科研中最值得關注的一個問題。
3.跟著潮流走。
小學教師在從事教育科研時往往缺乏主題意識,缺乏對自我面臨問題的捕捉能力和洞察力,一旦出現了一些新的動向或“潮流”,有些教師就聞風而動,作相應的各式各樣的研究。例如:創新教育一出現,不少小學教師就以創新為題申報課題,好像課題名稱沒有創新就無法實現創新人才的培養一樣,使得小學教師的教育科研沒有針對性,也無法解決實際的教學問題。
三、小學教師教育科研的對策
1.培養小學教師的科研意識,改變其陳舊的思想觀念。
在小學開展教育科研對許多小學教師是一種新要求,因而必然會存在一些思想障礙,長期以來,只重視“教”,輕視“研”,只重視“考分”,輕視“素質”的提高,把學校看作是單純傳授書本知識的場所,把教學的功能片面歸結為教師傳授書本知識。在這種思想觀念的支配下,教學工作形成了一套僵化的模式,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寫、學生抄,教師考、學生答。其結果使學生缺乏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缺乏獨立思考和創造性思維,只會死啃書本,習慣于重復他人思想,大大限制了學生的個性發展。只有改變傳統的陳舊的觀念,才能找到教育科研的突破口,才能在教學指導思想上,從升學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在教學質量的評比上,由單純依賴分數、升學率向學生全面發展轉變;在課堂教學結構上,從教師為中心向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相統一的方向轉變。也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廣大小學教師從事教育科研的欲望,才能提高教師的科研興趣,才能提高教師的教育理論和教育科研水平。
2.讓小學教師身臨其境地感受到教育科研的優勢,使他們由被迫到自覺地進行教育科研。
通過教育科研,教師可以了解國際國內教育發展的現狀和發展趨勢,接受現代教育思想,樹立新的教育理念,找出其自身存在的不足,及時加以改進;教師通過教育科研可以不斷改進教育教學方法,創造性地選擇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的個性和特長,使自己的教育教學效果不斷提高;教師參與教育科研可以提高教師的素質,使教師在實踐中鍛煉,在改革中成長。
3.選擇合適的方法。
教育科研需要以科研的方法為支撐,科研方法是完成科研課題所采用的程序、途徑、手段或規則,在課題研究實踐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運用恰當的方法,能使課題運行步驟清晰,成果有推廣價值,這與常規教學中的經驗總結不同,它是在科學方法指導下開展的教育教學研究活動,是以客觀事實為依據。而常規經驗總結輪廓模糊,又易受主觀因素的干擾,科學性較差,所以小學教師學習運用科研的基本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參考文獻:
[1]金春蘭.教師,你是一個研究者.黑龍江教育,2001,(11).
[2]陳平.引導新教師走上教學研究這條幸福之路.人民教育,2001,(1).
二、開展演示實驗活動,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對小學生來說,科學實驗課程教學中的知識內容不便于直觀理解,尤其是一些比較抽象的知識。因此,在開展科學實驗教學活動之前,教師應做好實驗的演示,在傳授知識過程中,要一邊演講一邊講解,采用直觀的教學工具將比較抽象的理論知識演示給學生,以達到潛移默化的教學效果。開展演示實驗教學,既充分體現了教師的主導性,也充分體現了學生在教學中主體作用的發揮。例如,教學《光和影》一課時,為了使學生充分了解影子是怎么產生的,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演示各種各樣的手影展現給學生看,讓學生充分了解影子的三個特點(包括影子的大小與物體和光源之間的距離有關;影子隨著光源位置的變化而變化;影子的形狀與光源所照射的物體側面的形狀有關)。在演示過程中,應放慢演示的速度,給予學生充分的觀察和思考時間,使學生深刻理解影子的產生原理,從而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在每次合作學習中,可由小組選出一名本組代表,向全班展示他們的合作成果。由于學習內容的不同,每次要求的不同,代表的變化,每個學生都有可能成為本組代表,使每位學生都有機會獲得一種成就感。這樣既可激發學生合作學習的愿望,也可增加學生合作的信心。
學生分組討論時,教師要深入各組側耳傾聽、仔細觀察,及時了解各組討論的情況,在巡回中就如何清楚明白地表達交流等巧妙指點,有針對性地耐心細致地輔導,想方設法激勵學生參與討論的積極性,鼓勵學生大膽發言,提高合作學習的效益。
2.發揮合作功能,把握合作學習時機
合作學習并非所有內容所有時間都要合作,它需要具備一定吸引力,是有價值、有挑戰性的學生感興趣的主題。根據我們語文教學的特點,可從以下幾方面來讓學生合作參與。
2.1參與預習之合作;課前預習,可以淡化教學難點,減輕課堂教學負擔。小組合作學習,更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精神的重要手段。如小組合作查閱相關資料,組內交流,大大提高了學習語文的積極性。例如,布置預習《田忌賽馬》時,先激發學生預習的愿望。我說:“戰國時期齊國舉行賽馬比賽,齊威王每個等級的馬都比田忌的強,可是在孫臏的幫助下后來卻輸了。這是為什么呢?在預習的過程中,不明白的字詞在小組內解決。另外,你們小組還能想出什么辦法幫助田忌取勝?”學生感覺很有趣味,很自覺地做著預習工作,小組長更是積極自讀、督促組員。在檢查預習效果中,每組對字詞掌握都過關,并出現了思維火花。如有一組積極地探究合作,說到幫助田忌取勝時這樣提出:科技發達了,可以讓田忌的馬腿進行轉基因,變成豹子腿,那齊威王的馬只能望塵莫及了。此想法令人拍案叫絕,學生不由自主為他們小組鼓掌。在融洽的學習氛圍中,小組合作完成了預習任務。
2.2共戰課堂之合作;小組合作學習要想在課堂上發揮其應有的作用,教師應該努力創設合作學習的情境,營造積極探究的氛圍,激發學習熱情。
在課堂學習時,學生常會遇到有一定難度的問題,這是一個艱苦的創造性思維過程。此時,教師應先讓他們獨立思考,再合作學習。在充分討論過程中,學生根據自己的思維,結合小組其它成員思路,常常會相互受到啟發而豁然開朗,茅塞頓開,使創新能力得到培養。《跳水》一課理清人與猴子的聯系能幫助深入理解課文內容。我讓學生小組討論合作用示意圖表示,學生異常活躍。整個教學中,學生不僅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理解了課文內容,也學會了在集體中相互協調、團結探索的規則和方法。
2.3課外拓展之合作;語文無所不在,它在課本里,也在生活中。課堂教學中的語文合作學習,是教師統一調控的,要想讓學生進一步增強合作意識,提高合作能力,就必須拓展學習空間,增加實踐機會,構建一個開放的學習語文的世界。課外的生活是學生合作學語文、用語文的廣闊時空領域。
在學完《將相和》后,學生對廉頗、藺相如兩個人物有了印象,為加深對人物性格的理解,我布置了這樣一個課后合作練習:在“負荊請罪”這個故事中沒有對人物的言行進行刻畫,請小組借助插圖進行討論,同時合作表演。在這一過程中,小組成員之間相互配合、分工合作,彼此信任。“人非圣賢,孰能無過”“男兒膝下有黃金”等名言警句充分運用。“郁郁蔥蔥的樹林之間,云雀嘖嘖”的話外配音更是讓師生動情。這樣的合作學習,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書面語言表述能力、在公共場合的表現能力、協作精神等各方面都得到了鍛煉和提高。
一、討論小組的建立要合理
以往的討論一般按原先的座位同桌討論,或者是前后排的學生討論,這樣可能導致有的小組學習力量強,有的小組學習力量弱的局面,針對這種情況,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學習成績,學習習慣、性格、興趣、需要等因素加以分組,分組時不僅要重視學生智力因素的發展,而且要重視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每組各個層面的學生都應兼顧,這樣才能取長補短,同時教師可設計不同層次的問題讓學生討論,使每個學生生動活潑的、主動的發展。
二、調動學生的“思維參與”
新課程倡導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性學習,都是以學生的積極參與為前提,沒有學生的積極參與,就不可能有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實踐證明,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參與的深度與廣度,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的效果。正如有的專家所說,“沒有學生的主動參與,就沒有成功的課堂教學”。
為此,應當創設情景,巧妙地提出問題,引發學生心理上的認知沖突,使學生處于一種“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狀態。同時,教師要放權給學生,給他們想、做、說的機會,讓他們討論、質疑、交流,圍繞某一個問題展開辯論。教師應當給學生時間和權利,讓學生充分進行思考,給學生充分表達自己思維的機會,讓學生放開說,并且讓盡可能多的學生說。條件具備了,學生自然就會興奮,參與的積極性就會高起來,參與度也會大大提高。只有積極、主動、興奮地參與學習過程,個體才能得到發展。
三、討論的時機要恰當
對問題的討論應把握時機,過早學生的認知水平沒有達到最近發展區,學生找不到解決問題的切入點,白白地浪費時間而一無所獲。過遲學生對問題已基本弄懂,討論的意義不大。教師還應設計多層次的問題滿足各層面學生的多元需要,把握好學生思維的,及時提出問題讓學生討論,以激發學生思維的火花。此外,討論時應把握“跳一跳,能摘到”的原則,在討論的效果上做文章。
四、討論的方法要科學
常見教師把題一呈現,便馬上讓學生討論,討論了兩三分鐘,教師便草草收場,只留于表面形式,沒有注重效果。教師不能由于時間關系,相互交流未充分展開就終結,應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廣大空間。在教學實驗中,我曾經把班上的學生分成三組,第一組對問題直接討論,第二組獨立思考,第三組先獨立思考然后討論,經過多次實驗結果發現:第三組學習效果最好,第一組效果最差。
第一組的學生容易注意到別人的意見,思維活動受到了束縛,容易得出一些傾向性的結論;第三組表現在它的“預熱效應”上,學生有各自不同的思維活動,出現了多種解決問題的途徑,有利于學生積思廣益的學習。第三組的學生無論是在解決問題的途徑上、質量上都優于其它兩組。可見,討論的方法很值得推敲。
五、討論的氛圍要和諧
討論應營造一種氛圍,使每位學生不用擔心自己的意見被批評,而是堅信自己的觀點是受歡迎的,小組中的成員不是批評別人的意見,而是傾聽、補充、完善所提出的問題解決方案,教師應鼓勵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觀點、觀點即使錯了,在教師的指引下學生才能真正明白問題的關鍵所在。只有這樣,學生討論起來,才心無疑慮,才能互相啟發,取長補短,不同層次的學生才能各有發展。
六、要培養學生“三會”
“體驗”《數學課程標準》提出:“要讓學生在特定的數學教學的具體情境中,認識到學習對象的特征,從而獲得體驗。”在數學教學中,學生體驗式的親歷,不但有助于學生在活動中拓展思維,獲取數學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其能夠逐步理解并熟練掌握數學的一般規律和方法。實踐是認識之源,在實踐中體驗知識,探索知識,獲取知識,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必不可少的將體驗轉化為認知的親歷實踐過程。正是基于此視角,我們不難知道“體驗”在新課程理念中所占的重要地位,與舊課程相比,新課程在實施上最具特點的變化即在體驗上。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把數學的抽象知識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將數學置于生活中,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思維能力、對知識的理解與表達能力,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在書本的基礎上實現超越。開展數學興趣實驗活動與實踐活動,培養學生動手動腦、注意觀察、勤于思考的意識和習慣,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如小學三年級數學的“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計算”課程中,教師可以采取體驗式學習來進行教學:先讓每個學生自制幾個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然后小組進行合作,運用自制的學具擺長方形、正方形。在推導長方形面積公式時,要求:①拿出每人自制的小正方形;②擺出長和寬不同的長方形;③一邊擺圖形一邊完成下面表格;④小組合作后,觀察表格的數據,思考長方形的面積跟它的長和寬之間存在的關系。學生經過操作后,得出了規律:長方形的面積=長×寬、正方形的面積=邊長×邊長。這樣,學生通過自己的實踐得出了計算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公式,并且在操作中體驗到了學習數學的樂趣,激發了學數學、用數學的興趣。
二、從數學學科的本質看“體驗”
數學學科是一門抽象思維的學科,對其的學習需要將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畫相結合,通過逐步地抽象概括形成一套方法和理論,并在實踐中進行廣泛應用。如此時有三個人,身高一個比一個高,怎樣用數學表示出來?先由實物表現為圖示,又由圖示簡化為符號。如果是四個人呢?需要將符號進一步抽象為數字,比如1231、1232、1233、1234從數學學科的本質看,這類數學演化是一個抽象思維的過程,要讓學生深刻地理解這個演變的內涵,就需要讓學生參與體驗。再如,在教學三年級數學“平年和閏年”時,因為這是歷法知識和自然科學相結合的數學知識。為了讓學生去體驗歷法知識的規律,掌握其中的知識,教師在課前應收集到2004年2月~2012年2月的月歷表。在教學時,分小組進行統計平年和閏年2月的天數。學生經過自主探究、合作學習之后,發現每隔3年就有一個閏年,非整百的年份用除以4的方法找出閏年,了解了每4年一閏的規律,加深了對歷法知識的理解。最后再播放地球圍繞太陽轉的動畫,明白了閏年的來歷。這種體驗式的教學,融入了數學學科本身的特點在里面,體現出數學知識的科學化。通過體驗式學習,體驗人類怎樣運用數學來理解自然界。通過體驗式學習,學生對數學知識就能更深層次的去理解、去感悟,亦能運用數學理解自然界。
三、從優化學習效果重“體驗”
在小學生學習數學的活動中經常碰到學生思維定勢的消極影響,其產生的原因是什么,又該如何克服呢?
一、思維定勢消極影響產生的原因
1.日常生活概念的干擾。
例如在幾何初步知識教學中,學生往往易受詞的生活意義的影響,假如詞的生活意義和幾何概念的科學意義一致,有利于概念的形成,反之則起負遷移功能。
如“垂直”在日常概念中總是下垂,是由上而下,所以當學生在接受“自線外一點向直線作垂線”時就由于日常生活經驗的干擾,只能理解點在上方,線在下方這一種情況,以致產生認為點在其它方位時作垂線是不可能的錯覺。
2.原有書寫格式的干擾。
不同內容的知識,都有規范格式的書寫要求。但對于小學生來說,由于其思維缺少批判、開拓的品質,往往輕易產生書寫格式的錯誤干擾,表現為短時間內的不適應。常見的錯誤有摘要:①計算小數乘法時列豎式②求4的倒數是多少列式為4=1/4;?③將60分解質因數為2x2x3x5=60;④解方程受遞等式的影響摘要:4X=80=80/4=20等等。
3.已有知識經驗的干擾。
小學生受年齡和認知心理的局限,對數學的本質屬性理解不深,輕易被非本質屬性所述惑,由于已有知識經驗的積累限制,對后面新知識輕易產生思維障礙。
如低年級學生學習實際數(量)進行比較的方法,小明比小英高13厘米,則小英比小明矮13厘米,到高年級學習分率比較時受前面知識的干擾,看到甲數比乙數多25%,則錯誤地推導出乙數比甲數少25%。
4.已有認知策略的干擾。
學生利用遷移規律通過已有知識的推導學習新知識,由此及彼,觸類旁通,不失為提高教學效率的一種捷徑。思維過程中的正遷移固然對學習有啟迪功能,但已形成的認知策略對后繼學習的消極影響也不可忽視。如有學生這樣計算,產生錯誤的原因在于受已學過的帶分數加減法法則摘要:“整數部分、分數部分分別相加減”的影響,結果誤入歧途。
5.新知識對舊知識的后攝干擾。
如學生接連演算幾道進位加法后,出現不進位的加法,有些學生仍然在前一位上進上1后再加,?即先前的演算經驗形成一種動力狀態,支配了眼前的演算思維而產生錯誤。再如學習了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后對正方形的周長計算產生了負功能,部分學生分不清公式的適用范圍。
6.教師教學習慣的干擾。
某些教師的教學習慣有時也會成為消極定勢的根源。低年級教師往往因知識比較簡單,教學中總是按照固定的思路(模式)講課,學生被動地按照一定的程式機械重復地進行某種練習。心理學實驗表明摘要:某種單一的信息反復刺激大腦,就會產生思路上的慣性,勢必造成知覺偏差,易導致定勢的消極效應。如在二年級教學除法應用題時,某教師作這樣的小結摘要:列除法算式時總是較大數除以較小數,以致學生認為“3元錢買6支鉛筆,平均每支鉛筆多少錢?”列為“3÷6”是錯誤的。
二、克服思維定勢消極影響的辦法
1.建構促進調整。
消極心理因素的影響是隨著熟悉結構的擴充和更新而產生,并又隨著認知結構的更新和完善逐漸地部分地得到克服。只有建構才有利于“同化”、“順應”,有利于消除思維定勢的消極影響。如教學周長和面積時,可讓學生比較左圖中甲和乙誰的面積大?誰的周長長?以防學生受“面積大,周長也較長”這一不正確的經驗的影響。因此教師應及時幫助學生擴充完善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
2.變式防止泛化。
小學生對于相似刺激往往輕易產生泛化,這就要求應用變式的規律組織學習。
如“頂”和“底”的教學,可以畫出不同位置的等腰三角形,使底邊在頂角的上方、右方和其它位置,學生通過這些變式圖形,就會排除“底”一定在“頂”下邊的定勢干擾,防止了思維僵化,從而正確理解幾何圖形中“底邊”、“頂角”這些概念的本質。
3.比較掃除障礙。
有比較才有鑒別,有鑒別才能避免定勢的負效應,把干擾及時消滅于萌芽狀態之中。教師要善于指導學生運用比較方法,通過比較分析、找出異同、發現新問題,使學生對知識的可利用因素和易混的因素進行辨析分化,這是最有效的方法。
如“一根鐵絲長5米,?①截下去1/2米,還剩多少米?②截下1/2還剩多少米?”
可啟發引導學生主動參和比較,提高自覺克服負效應的積極性。
4.反饋利于強化。
一般地說,學生初步練習時產生的錯誤在教師的指導下比較輕易糾正和克服。
因此教師應及時地糾正學生的不良思維習慣,強化正確的思維方法。
5.反思克服惰性。
教學中要幫助學生形成反思和評價的習慣,善于從策略上、方法上評價和反思,?可使學生不拘常規、不死套模式,加速思維的優化和暢通。(1)鼓勵學生多思、多想、善思、會想,如教學4600÷1500時,可啟發學生想摘要:①怎樣算簡便?
②余數是100還是1??為什么??這樣可以提高學生思維的深度,提高思維質量。
(2)?多角度多方向的解題。學生解題時常會按習慣了的單一思路去思索數學新問題,教學中要鼓勵學生多角度變換思維方向。比較2/17、3/19、5/23的大小,可另辟捷徑用統一分子的方法去解決,以克服思維的依靠性、呆板性、懶惰性,提高思維的靈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