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品分析實訓總結匯總十篇

時間:2022-05-25 22:42:17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紡織品分析實訓總結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紡織品分析實訓總結

篇(1)

南通紡織職業技術學院“現代紡織技術”專業于2001年12月獲準成為國家級專業教改試點專業,2002年12月被列為國家級精品專業建設項目。近幾年來,課題組在學院專業教改試點工作領導小組的領導下,認真制定本專業教學改革方案,勇于探索,大膽實踐,扎實地開展了一系列專業建設和教學改革工作,取得了顯著成績,該項目于2004年底榮獲江蘇省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

一、以教學觀念改革為先導,積極探索產學研合作教育人才培養模式

“產學研”合作教育是高職教育發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加強專業建設與改革的必由之路,深刻認識“產學研”合作教育的本質內涵,就是要求社會、企業真正參與到學校人才培養的全過程。為此,學院聯合紡織行業主管部門、企業以及科研院所成立了“學產研”合作教育領導小組。本專業一開始就建立了具有廣泛行業和地區代表性的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并定期開展活動。他們幫助分析本專業崗位(群)應具備的職業素質與專業技能,確定人才培養的具體業務規格,按照知識、能力和素質結構的要求來設置課程、構建課程體系,直至形成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保證了人才培養方案的科學性。他們還參與對人才培養方案的動態修改,自2001年專業教改以來,先后對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進行了三次調整,保證了專業教學改革的順利進行。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對專業人才培養過程的直接參與表明,他們是行業最新發展狀況和社會對人才需求的信息員;是學校設置新專業、調整專業結構,確定專業培養目標和人才規格的指導員:是學校加強與企業聯系的聯絡員;還將是學校人才培養工作和畢業生質量的評判員。

南通市經評估招標在我院設立的“南通市紡織服裝技術服務平臺”,下設的“紡織工藝技術中心”、“紡織品設計技術中心”、“紡織品檢測技術中心”三個技術服務中心,與本專業三個專業方向相對應,保證專業教學內容與生產實際緊密聯系,成為“產學研’:合作教育的一個窗口。目前,省級“家用紡織品實訓基地”、省級“家用紡織品工程中心”又相繼在本院建立,為本專業的建設與改革提供良好的平臺。同時與紡織行業有代表性的企業簽訂合作協議,本著“真誠合作、優勢互補、互惠互利、共同發展”的原則,建立了校企合作機構,將專業實訓基地、暑期社會實踐基地、就業基地、技術開發與服務基地相結合,建立了十多家“四合一”的綜合基地。其中與南通東帝色織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色織新技術研究開發室;.,與南通英瑞集團合作,成立了新型紗線開發室;與南通華業紡織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紡織產品研究開發室,為專業教師進行工程實踐創造了良好的環境。校企合作機構的建立,不僅擴大了學校的影響,提高了教師對企業的滲透力,而且也密切了與行業、企業的聯系,形成了校企雙贏的機制.成為緊密型校企合作關系,初步成為“利益共同體”,企業更加主動地關心并參與到學校人才培養工作中來。本專業教師主動服務地方經濟,近年來對社會和企業開辦了十多期的“紡織品知識”、“色織工藝”、“劍桿織機維修”等各類技術培訓班,為企業和社會培訓了近千名技術人員和生產骨干。經批準設立了“國家職業技能鑒定所”,為紡織企業和在校學生提供職業技能鑒定。在課程設計、畢業設計等實踐教學環節中,明確要求學生從企業生產實際中尋找課題,目前學生的畢業設計基本上做到“產品化”設計,不少畢業生的設計課題已被企業采納,其中01級學生的畢業設計獲省首屆優秀畢業設計二等獎。

二、以就業為導向,設計專業人才培養方案

“現代紡織技術”專業采用大類化招生,分設“紡織工藝”、“紡織品設計”和“紡織品檢測與經貿”三個專業方向。以技術應用能力和綜合職業素質為主線, 采用“CPTM”(Communal Platform& Technology Model目p公共平臺與技術模塊)模式進行課程體系設計。CP為三個方向的基礎性和公共課程的組合,以滿足素質教育與專業基礎的基本要求。TM是以技術應用為主線的確定專業方向的課程組合。以職業核心技能為基礎,構建核心課程模塊與就業方向課程模塊相結合的選修課程組合模塊,將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有機地融合,促進課程與職業資格證書在課程體系上的結合,構建綜合素質、職業能力、崗位技術“三位一體”的課程目標模式。在教學組織上采用“1.5+l+0.5”三段式,第一階段為一年半時間,主要學習三個專業方向公共平臺的內容;第二階段為一年時間,在學生根據社會需求確定專業方向后,學習技術模塊內容.進行針對性專業內容學習和技能培訓,完成上崗前的知識和能力準備,達到本專業方向“精”,其它專業方向“通”的要求;第三階段集中半年時間,讓學生到企業進行崗位實習,努力達到畢業生就業的零適應期。這樣不僅能更好地滿足社會需求,主動適應地區產業結構的調整,而且有利于解決好專業口徑的“寬”與“窄”問題,拓寬學生的就業適應面。

三、以教學內容改革為核心,加強課程建設

教學內容的改革是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主要落腳點,也是教學改革的重點和難點。本專業在確定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教學內容時.做到以紡織產品為龍頭,以典型產品為分析對象,根據產品風格的特征、生產過程的技術要素來分解、梳理相關的專業理論知識點,對教學內容進行大力度的增刪,改革教學內容體系,整合成相應的課程。建立課程建設負責人制和重點課程建設立項制,《紡織機械基礎》、《紡織應用化學》、《紡織應用數學》、《紡織纖維》、《現代織造技術》等課程或課程群的建設項目作為院級教科研項目立項。其中《紡織纖維》課程代表學院參加省廳優秀建設課程評選,并獲“省優秀課程二等獎”。

在教材建設方面,本專業的許多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程采取先自編講義,經試用并修改成熟后再逐步過渡為教材的辦法。在教材編寫過程中,我們按照職業崗位技術應用能力的要求,尊重學科但不恪守學科化,在廣泛聽取專業指導委員會委員們意見的基礎上,重組教學內容體系,精選教學內容,突出介紹企業需要的實用生產技術、經驗和方法,并增加大量的生產實例。《紡織應用化學》打破了傳統的化學課程體系,大量增加了與專業密切相關的諸如纖維、漿料、染料等內容,并以專業需要為體系編排章節,大大地增加了應用性;《紡紗工藝與設備》、《新型機織工藝與設備》、《色織物設計》等教材在編寫過程中,對于一些計算公式,淡化公式的理論推導,強調公式的具體運用,并增加了簡單實用的經驗公式.更好地與企業實際生產相接軌;《紡織品性能與檢測》直接將一些實驗實訓的要求與方法編寫在有關章節中,作為教學內容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從而使教材更具有針對性、實用性。目前已完成了《紡織機械基礎》、《紡織應用化學》、《毛紡概論》、《棉紡產品設計與質量控制》、《紡紗工藝與設備》、《新型機織工藝與設備》、《紡織纖維與紗線》、《色織物設計》、《紋織CAD教程》、《紡織品性能與檢測》等一系列校本教材,在專業教學中廣泛應用。其中《紡織應用化學》和《新型機織工藝與設備》等教材施教數輪經修改后已正式出版。與此同時,還積極開發了一系列多媒體課件類的電子教材,完成了《紡織纖維》、《紡紗設備》、《機織設備》、《織物 CAD》、《機織工藝》和《紡織品性能與檢測》等電子教材的編寫與制作工作,其中有多只課件在省級課件比賽中獲獎。

四、以“教學做一體化”為主要教學形式,努力提高教學效果

積極探索教學方法及教學手段的改革。教師根據各課程的特點采用導課式、案例式等教學方法的同時,大力推行“現場教學、講練結合、精講多練”為主要形式的“教學做一體化”的教學模式,不但可以讓學生在最短的學習時間內學到更多有用的知識,而且能擠出更多的時間來充實實踐教學環節.培養學生的技術應用能力,本專業學生職業技能社會化考核合格率達到100%。在教學過程中做到了“三個淡化”,即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內容的淡化、理論教學教師和實踐指導教師身份的淡化、教室與實驗實訓室場所的淡化。《紡織纖維》課程不再分理論課和實驗課,整個教學過程在實驗室進行.在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教學中,盡可能地做到能在車間或實訓基地講的課就決不在教室里講。《紡紗設備》、《機織設備》、《紡織機電技術》等課程,通過在現場結合設備、結合實際操作的講解,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對于在生產現場無法看清楚的機構及其運動情況則通過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來實現,如劍桿織機劍頭運動速度極快,肉眼根本無法看清其動作過程,通過多媒體課件反復慢速播放,看清其動作過程,獲得很好的教學效果。

五、以提高技術應用能力為重點,大力加強實訓基地建設

實驗實訓室建設是提高高職教育質量的物質保證。高職教育強調實踐教學,努力提高學生的專業實踐能力和綜合技術應用能力。本專業國際先進水平的新型織機實訓中心.織物CAD實訓中心等,在此良好實驗實訓條件的基礎上,近兩年又投資數百萬元,購置了電腦測色配色儀、電子顯微鏡、電子提花小樣機、電子大提花劍桿織機、毛巾織機、噴氣織機等中高檔儀器設備,建成紡織標準實驗室等。在努力保證儀器設備先進性的同時,兼顧了設備的臺套數。紡材基礎實驗室是目前為止全省高職院校中首批申報并獲得通過的基礎實驗室,實驗室內不僅可以完成六十多項紡織品性能的檢測訓練,而且還能進行紡織新材料、新產品的科學研究,承接社會和企業紡織材料的各類測試任務。充分利用新落成實訓大樓的良好條件,高起點地進行實驗實訓室的規劃設計。專業實驗實訓室在布局上模擬企業生產實際,按工藝流程布置設備.體現了“從低級到高級,從簡單到復雜,從單一到綜合”的特點,從而有效地提高了校內實踐教學的效果。如紡紗工藝實驗室規劃建立一個從梳棉、并條、粗紗到細紗的生產模擬車間;機織工藝實驗室規劃建立一個從計算機產品設計到小樣試制再到大樣投產試制的全過程模擬工廠。加上各實驗實訓室之間采用通透式設計,具有寬敞明亮的視覺效果,讓人產生前后銜接、上下配套、渾然一體的感覺。這不僅能對實際生產流程一目了然.讓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也有利于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的培養.還能從總體上更好地熟悉生產工藝和操作。

在已有良好的校內實驗實訓條件的基礎上,充分利用社會資源,進一步加強了校外實訓基地建設,努力提高實踐教學效果。與江蘇大生集團、南通二棉集團、江蘇聯發集團、中國華芳集團等十多家企業簽訂協議,使之成為穩定的校外實訓基地,這樣有效地彌補了校內實訓基地受實驗實習設備投資大、更新快、訓練項目單一、缺少企業氛圍、不利于綜合職業能力培養等的缺陷。

篇(2)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672-1578(2012)09-0031-02

近年來,大學生就業難問題日益凸顯,據統計,2011年高校畢業生接近700萬,就業壓力加大。筆者認為,要提高畢業生的就業率, 必須提高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高職學生考取相關職業資格證書是提高就業競爭力的一個有效途徑。[1]

但目前大多數高職紡織類專業培養目標定位不準確,傳統的紡織綜合實訓課程教學不合理,導致學生的知識、能力和素質結構不能適應市場需求,傳統的職業教育模式不利于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結合,不利于專業課程各教學環節的相互配合,不利于造就“雙師型”教師隊伍,不利于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為適應現代社會需要,職業教育教學改革應緊緊圍繞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要對高職高專的課程進行改革與教學模式的創新。[2]

1 研究的意義

高職高專教育最顯著的特點是強化學生技術應用能力,注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針對國內外紡織檢驗職業要求,提升符合紡織檢驗發展需求和紡織品檢驗行業第一線的需要,理論、技能和實踐能力同步發展的高級技能型人才。

高職高專教育雖是學歷教育,但單純持有高職文憑與本科生、研究生進行學歷的競爭并不具有優勢。用人單位也更看重畢業生專業技能的高低。高職高專教育只有以就業為導向,對學生在校期間開展職業資格培訓,促使他們及時學習和掌握與所學專業相關的技術,提前了解該專業在當前生產第一線的各種技能要求,積累職業技能經驗,才能提高他們的就業能力和適應職業變動的能力,才有利于拓寬就業渠道和增加就業崗位。此外,越來越多的崗位要求持有相應的從業資格證書才能從事相關工作。學校對學生的培養更突出職業性和實踐性,突出技術應用能力的培養,側重于知識的靈活運用及操作水平的提高。學生通過參加職業技能的培訓,對所學專業有更真實、更具體的了解,有利于他們培養專業興趣,提前進入職業角色,縮短就業上崗后的適應期。[2、3]

2 紡織綜合實訓教學模式存在的問題

重理論,脫離實際。紡織綜合實訓是操作性非常強的一門綜合實訓課程,企業在招聘紡織檢驗員的時候往往要求有一定的實踐工作經驗。而傳統的教學中,教師多數采用講解的教學方法為主,加入一些實驗,而部分實驗已經脫離了實際,學生也只是為了實驗而做實驗,沒有主動理解實驗的原理和意義,不能達到教學的目的。

教材不夠新,不夠用。多數高職院校選用的教材是本科教材,有的教材比較陳舊,有加上最近國際和國家標準修訂的較多,所以老的教材不能適應高職的需要[4]。

理論教學與實驗教學結合不緊密。理論教學與實驗教學結合不夠緊密,理論教學偏難,學生喜歡做實驗,但實驗的效果不太好,因為他們不能將理論與實訓結合,解決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較差,而且自學能力也較差[4、5]。

3 紡織綜合實訓課程與考證結合的教學模式設計

3.1設計的總體思路

紡織類課程的綜合實訓是紡織類專業的重要實踐環節。本課程的設計理念是以學生的職業能力為中心,以職業活動為導向,突出能力目標,以學生為主體,以項目任務作為載體進行能力實訓,實行理論實踐一體化的課程教學。本課程的能力目標通過實踐,使學生加深對紡織材料包括纖維、紗線以及織物的理解,獲得與其相關的檢驗檢測的操作方法,并在此基礎上,用正確的理論指導實踐活動,強化學生的知識實踐意識,提高其實際動手能力,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和創新能力,將知識性內容穿插在項目訓練過程中,實現理論實踐一體化教學,并制定了企業式考核制度。課程的教學內容與企業檢驗員崗位實際以及全國紡織纖維檢驗工的職業考證相結合,體現“課證結合”思想,努力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

3.2實訓課程設計簡介

本實訓課程共開設必做實訓項目8個,強化技能綜合性實訓項目4項,綜合性實訓項目2項。

3.2.1基礎性實訓項目包括

(1)紡織纖維、紗線、織物的基本結構和性能;(2)部分應用新一代測試技術的物理機械性質實驗;(3)與生產實踐銜接檢驗和測試項目。

3.2.2加強技能實訓項目

以《紡織纖維檢驗工》中級工的國家職業標準的能力要求為實訓的主要的內容,學生通過該項目的實訓,可以參加中級《紡織纖維檢驗工》職業資格的鑒定,并獲得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

3.2.3綜合性實訓項目

與生產實踐相吻合的紡織纖維、紗線、織物品質評定。

3.2.4基礎性實訓項目的設計(如下表)

4 考核方案

本課程將采用項目化教學法,對學生學習評價也作了改革,針對項目化教學的特點,用項目化的過程性考核代替了傳統的筆試考核方式。考核參考了企業對員工的考核方式,將平時表現考核、工作記錄考核、階段匯報考核、成員自評與互評等帶有企業考核特點的方式引入到課程考核中,希望可以收到較好的效果。

4.1根據項目開展過程中的表現評分

教師對學生在項目開展過程中的表現評分,對于積極主動、善于思考問題、操作規范熟練、總體表現突出的學生加分。對于態度消極、濫竽充數、操作錯誤多的學生扣分。

4.2根據工作記錄評分

在項目化教學中,各項目組都是完成真實的工作任務,因此必須做好工作過程的記錄,包括項目實施方案設計,實施過程記錄、結果記錄、數據處理、結論等各個方面。根據工作記錄的完整性、規范性和條理性評分,對于弄虛作假者,一經查實,根據情節輕重,對個人或項目組扣分。

4.3根據項目完成情況和項目報告評價

每個大項目完成后,各項目組要撰寫項目報告,總結項目的完成情況。教師根據項目報告的撰寫和匯報情況評分。

4.4項目組成員自評、互評

項目組長對成員表現和貢獻評分,項目組成員互相評價,作為教師評價的參考。

參考文獻:

[1]黃東.高職專業課程與職業資格考證 培訓相結合的授課模式淺探[J].廣西教育(C版),2011,(4).

[2]李開勤;蔡燕生等.職業資格認證融入高職人才培養全過程模式在電力類專業的應用[J].中國電力教育,2009,(22).

[3]趙俊英. 高職會計電算化專業“課證融合”教學模式改革的調研報告[J].經濟師,2012,(8).

篇(3)

針對我國紡織產業特點及產業升級對高質量工程技術人才培養的新要求,通過成立紡織職教聯盟,提出“一個目標、兩種能力、三個融合、四個落實、五項措施”的高職本科銜接培養卓越工程技術人才的新思路,并以鹽城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和鹽城工學院“高職與本科3+2分段培養”為例,探討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設定、課程體系和課程內容的銜接、基于國家職業標準對課程標準的修訂、“多方同評、閉環控制”人才培養質量保障體系的構建和高職本科轉段條件制定,總結取得的經驗。

關鍵詞:

紡織產業升級;高職本科協同培養;卓越工程技術人才;3+2分段培養

一、紡織產業升級對高質量工程技術人才培養的新要求

目前,我國紡織纖維加工總量和紡紗錠數占世界總量的一半以上,紡織服裝貿易總額占世界總量的三分之一以上,已經成為世界第一紡織品生產和出口大國。然而近年來,隨著紡織行業用工成本和綜合成本不斷提升,我國紡織企業的利潤空間受到嚴重擠占。此外,以越南、柬埔寨、孟加拉國等為代表的第三世界國家,用工成本僅為我國的三分之一,大大沖擊了我國傳統的低中檔紡織產品的優勢,普梳棉紗、針織服裝低中檔紡織產品的生產逐漸向這些國家轉移。同時,美、英等原紡織大國利用原料優勢(如美國的棉花優勢)、人才和技術優勢,推行紡織“再工業化”,對我國的紡織產業造成了新一輪沖擊[1]。在當前多種挑戰下,我國紡織產業只有不斷升級,才能實現健康平穩發展,而紡織產業升級必須依靠各級各類高素質人才引領和支撐。目前我國紡織人才培養主要依靠以紡織為特色的職業技術學院和地方本科院校,但由于我國的高等職業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相對封閉,造成高職學生畢業后幾乎沒有銜接升學的可能。此外,我國普通高等教育多采用學科型教學模式,造成了本科畢業生的工程實踐能力不強。因此,面向我國紡織產業升級對人才培養的新要求,必須探索高職和本科的“對口貫通”,依靠雙方的相互銜接,切實提升學生的工程能力和創新能力,協同培養卓越紡織人才,建設一支適應傳統紡織產業升級需要的人才隊伍。

二、紡織專業卓越人才培養的目標定位與思路

“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以下簡稱“卓越計劃”)是教育部在高等工程教育領域實施的重大改革項目,到2014年,全國簽約實施該計劃的企業達到一萬多家,高校和社會力量協同對接產業,面向市場進行專業人才培養,強化了學生工程實踐教學環節,學生學習的針對性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基于此理念,國內部分高職院校嘗試“卓越技師教育培養計劃”,以培養具有一定工程意識、工程素質和工程實踐能力,有獲得技師職業資質或技師職稱潛力的后備技師。如何將“卓越技師”和“卓越工程師”貫通培養,進一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推動紡織產業升級,對高職院校和應用型本科院校提出了新要求。鹽城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原鹽城紡織職業技術學院)是一所以輕紡為特色的高職院校。近年來鹽城工業職業技術學院以教育部“卓越計劃”的要求為指引,加強與培養本科層次應用型紡織人才的本科院校———鹽城工學院的聯系和合作,對高職本科協同培養卓越人才進行研究和探索。鹽城工業職業技術學院針對江蘇省紡織產業特點及產業升級對人才培養的要求,明確“立足鹽城、面向蘇北、服務沿海、輻射長三角”的辦學定位,提出基于“一個目標、兩種能力、三個融合、四個落實、五項措施”的卓越人才培養思路。“一個目標”是指校校、校企聯合培養能推動紡織產業升級的卓越技師和卓越工程師。“兩種能力”是指培養的人才具有良好的工程能力和創新能力。“三個融合”是指專業建設與產業需求融合、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融合、學校文化與企業文化融合。“四個落實”是指高職本科協同培養卓越人才實施的組織、制度、資金和條件落實。“五項措施”是指建設融“人生導師、專業教師、技能訓練工程師”為一體的“三師型”隊伍;共享集約型實驗實訓基地建設;師生全員參與專業技能競賽、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開展一體化項目教學,實施產學研一體育人;成立紡織職教聯盟,發揮聯盟內政府機構、企業、行業協會的作用。

三、高職本科協同培養卓越人才的探索

鹽城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和鹽城工學院合作成立了“高職與本科3+2分段培養”組織機構,并牽頭成立了鹽城市紡織職教聯盟,出臺了《關于大力實施“人才強校”戰略進一步加強人才隊伍建設的意見》《大學生實踐創新訓練計劃實施管理辦法》《鹽城市紡織職業教育聯盟章程》等一系列文件。在實踐教學條件方面,以中央財政支持的紡織服裝實訓基地、江蘇省財政支持的紡織技術實訓中心、現代紡織機電技術實訓基地等,江蘇省生態紡織工程技術研發中心和紡織行業特有工種職業技能鑒定站為基礎,聯合企業,校企雙主體共建了紡織檢測中心、紡織品設計中心、紡織生產中心和技能鑒定與培訓中心等校內技能訓練平臺,建成了集技能訓練、技能鑒定、項目研發和創新創業功能于一體的紡織服裝實訓基地。此外,充分依托悅達紡織集團等相關企業的校外實訓基地,落實了紡織專業卓越人才培養實施所需的實踐條件。同時,充分利用江蘇省品牌專業、優秀教學團隊和科技創新團隊,以及鹽城市紡織創新服務平臺等優勢資源,推進紡織教育與紡織產業對接,為提高學生的工程能力、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培養卓越人才奠定了基礎。

1.培養目標設定

紡織業是江蘇省的傳統優勢產業之一,規模以上紡織服裝企業總產值占全國總量的比值居全國首位。近年來江蘇省以塊狀經濟產業集群為主的紡織產業組織形態,在我國紡織行業發揮了很好的示范帶頭作用,形成了一定的區域品牌影響力,如蘇州吳江盛澤的絲綢產業、無錫江陰的毛絨和毛紡產業、南通海安的色織產業、南通疊石橋的家紡產業、鹽城東臺的紡機產業、鹽城阜寧的過濾材料產業等。但是江蘇省紡織塊狀經濟產業集群也存在層次低、創新弱、投入少、轉型升級慢等素質性和結構性矛盾。因此,江蘇省紡織產業必須加快轉型升級步伐,不斷提高工藝、技術和裝備水平,提升高附加值產品比重。“卓越計劃”具有行業企業深度參與人才培養全程、學校按通用標準和行業標準培養工程技術人才、強化培養學生的工程能力和創新能力的特點。鹽城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和鹽城工學院不僅按照通用標準和行業標準培養工程人才,而且凸顯服務江蘇省紡織產業升級的定位,根據區域內紡織行業對“卓越人才”的需求,以“五年一貫制制訂培養方案,分段培養能力和提高素質”為指導思想,對人才培養方案進行了系統設計和詳細論證,確定了人才培養目標,即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良好的職業素質、實踐能力和創新創業意識,面向紡織生產企業、紡織品檢測機構和紡織品流通領域以及相關企業,掌握紡織工藝設計與質量控制、紡織材料及其質量檢測能力、紡織新產品設計與開發、紡織企業生產成本控制方面專業知識,有較強實踐動手能力,并具有從業職業資格證書,能從事紡織工藝設計、紡織試驗及質量分析、紡織生產調度、紡織生產核算統計、紡織試驗、紡織跟單與銷售、紡織產品研發、技術革新、生產管理等技術工作,適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富有社會責任感和創新創業精神的應用型人才。同時,明確了鹽城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按照“打基礎、重應用、強實踐,注重學生職業素養培養”的要求培養“卓越技師”;鹽城工學院按照“重實踐和理論結合,強化學生的創新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要求培養“卓越工程師”的具體培養目標。

2.課程設置與銜接

鹽城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和鹽城工學院在制訂“五年一貫制”高職本科協同培養卓越人才計劃時,著重對課程體系進行了優化,合理設置了各類課程,對課程標準、課程內容進行了修訂。

(1)高職與本科課程體系和課程內容的銜接。根據高職與本科不同階段的培養目標要求構建課程體系。高職階段課程按照“打基礎、重應用、強實踐,注重學生職業素養培養”的原則,本科階段課程按照“重實踐和理論結合,強化學生的創新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原則,將本科的部分實踐教學環節(如紡織生產實訓等)前移到高職階段,將原高職的部分專業課程后置到本科階段,確立科學合理的教學順序和實施路線,既避免高職、本科課程內容的重復,又拓寬和加深課程內容,真正實現課程體系和課程內容銜接的連續性、邏輯性和整合性。此外,考慮到生源多元化以及學生知識結構多樣性和層次性的特點,可以根據學生的基礎知識掌握程度進行分層,根據學生的職業興趣、職業能力和職業性格等進行分類。通過對接國家職業標準,構建基于職業特性的“職業通用能力+專業菜單”分層分類課程體系,通過學分制柔性管理實現高職與本科課程有效對接。

(2)基于國家職業標準修訂并完善高職與本科課程標準。課程標準是課程的基本規范和質量要求,是教材、教學、監控評價和考試命題的依據,是實現高職與本科課程體系有效銜接的重要保證。《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明確規定:“國家確定職業分類,對規定的職業制定職業技能標準,實行職業資格證書制度”。職業標準通過工作分析方法,描述了勝任各種職業所需的能力,反映了企業和用人單位的用人要求,是職業教育課程開發的重要依據。紡織行業作為我國的傳統支柱產業,國家早在2002年就頒布了《紡織行業特有工種職業技能鑒定實施辦法》,紡織行業職業技能鑒定指導中心也組織專家和專業技術人員制定了紡織行業職業國家標準。鹽城工業職業技術學院于2006年經過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的認證、評估,入選全國首批“紡織行業特有職業技能鑒定站”。建站以來,鹽城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根據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6〕16號),積極推進“雙證書”制度,推進課程標準和職業技能標準相銜接,實現了學歷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的“雙證融通”。在“五年一貫制”高職本科協同培養卓越人才時,高職、本科作為兩個不同的培養階段,雖然其學歷不一樣,要求掌握的知識與技能也不一樣,但課程標準應適應不同層級的職業(工種)的崗位需求。以現代紡織技術(紡織工程)專業為例,學生在高職階段進行高級工培訓,至少應獲得針紡織品檢驗工、紡織設備保全工、紡織面料設計師等職業(工種)四級以上職業資格證書中的一種;在本科階段進行預備技師培訓,至少應獲得針紡織品檢驗工、紡織設備保全工、紡織面料設計師等職業(工種)三級以上職業資格證書中的一種,為走上工作崗位后獲取技師職業資格證書奠定基礎。以“機織工藝設計與質量控制”課程為例,鹽城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根據筒并搖工、整經工、漿紗工、穿經工、織布工、紡織設備保全工等相關國家職業標準,重新制定了包括課程定位、學習目標、課程內容和要求、課程實施方法、課程評價策略等方面的課程標準,其中的課程定位和課程內容對比見表1。

3.建立“多方同評、閉環控制”人才培養質量保障體系

人才培養質量是職業教育的生命線,加強人才培養評估、建立健全人才培養質量保障體系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性舉措。基于此,高職與本科院校必須按照系統性、科學性、社會需求適應性的原則協同構建卓越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建立評價—反饋—調整—評價的控制系統,通過構建“多方(學生、教師、社會、專業機構、技能鑒定站和競賽機構)同評、閉環控制”的人才培養質量保障體系,對人才培養開展全方位、綜合性的評價。“多方同評,閉環控制”人才培養質量保障體系如圖1所示。

4.高職、本科轉段條件制定

高職本科協同培養卓越人才的流程圖如圖2所示。學生在高職階段學完規定的課程,達到規定的畢業學分,取得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思想品德經鑒定符合要求的準予畢業,但是能否順利進入本科階段學習,還要符合轉段要求。以鹽城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現代紡織技術專業為例,學生必須通過江蘇省高等學校英語應用能力考試和江蘇省計算機等級考試(一級),并獲得相應的高級工技能證書;此外,3門職業核心能力課程“紡織材料檢測”“紡紗工藝設計與質量控制”“機織工藝設計與質量控制”必須通過鹽城工學院統一組織的考核方能轉段。轉段條件的設置充分保證了卓越人才的培養目標。

四、結語

基于教育部“卓越計劃”人才培養理念,通過產業升級驅動設定人才培養目標,根據高職與本科不同階段的培養目標要求,系統構建課程體系。基于國家職業標準修訂完善課程標準,建立健全“多方同評、閉環控制”人才培養質量保障體系,設定高職、本科轉段條件,全方位體現高職和本科人才培養的一貫性,破解了高職與本科銜接過程中的關鍵難題,滿足了學生可持續發展的需求。近年來鹽城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和鹽城工學院紡織專業群學生100%獲得了高級工職業資格證書,一大批學生參加全國紡織面料檢測、紡織面料設計和紡織服裝外貿跟單技能大賽,獲得一、二、三等獎和“技能標兵”稱號。鹽城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生也以過硬的職業技能水平四次蟬聯全國高職高專院校紡織面料檢測大賽團體一等獎,在2015年更是以專科組總分第一名的成績獲得全國大學生外貿跟單(紡織)職業能力大賽團體一等獎。

參考文獻:

[1]姚穆.我國紡織產業面臨的挑戰與對策[J].棉紡織技術,2014(2):1-5.

篇(4)

要做好實踐教學,首先應該從辦學理念上著手。[3]

目前的實踐教學考核,仍然以理論學習成績為主,因而無法對教師的實踐教學能力和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作出公正而科學的客觀評價。南京工業大學食品與輕工學院輕化工程系從實際出發,針對輕化工程專業人才的培養目標,對實踐教學環節進行了改革和探索,把能力培養作為人才培養的根本點,把實踐教學作為理論與實際、知識與能力的融合點,從實踐教學環節上全面培養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

通過調研反饋和認真分析,學院教師密切關注染整和皮革等輕化工業對現代應用型人才的需求變化,以專業教學中專業主干課程的教學、專業實驗課、認知實習、生產實習、畢業實習與畢業設計等環節作為基礎,以開放科研實驗設施、參與創新實驗、研究成果作品化等方式作為突破口,通過課程體系改革與實訓方式改革的有機結合來改革和完善專業教學,構建并實踐了適合現代工業發展要求的提高工科大學生工程實踐創新能力的立體體系(圖1)。

二、強化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教師的工程素質和工程實踐能力

2007年8月,主席在《在全國優秀教師代表座談會的講話》中提出:希望廣大教師勇于創新,奮發進取。教師從事的是創造性工作。教師富有創新精神,才能培養出創新人才。[4]加強實踐教學環節,師資建設和建立雙師型教學隊伍的重要性已經是大家的共識。但以實踐經驗和“雙師型”來解決高校師資隊伍中存在的問題,實際操作中卻存在很多困難。結合江蘇省社會經濟發展的現狀、南京工業大學傳統的辦學優勢和我院輕化工程專業的教學特點,我們走出了一條提高教師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的特色之路,教師隊伍的工程實踐能力得到了整體提高。

首先,充分發揮老教師的作用,通過“傳、幫、帶”全面培養新進青年教師,重視傳承學院實踐教學的優良傳統。學院每一位教學經驗和工程實踐經驗豐富的老教師,都會作為特定的指導教師幫助新進青年教師解決在專業課講授、實驗課和畢業實習及設計指導時所遇到的困難,積極吸納青年教師加入到自己的科研團隊中,大家共同完成科研項目和工程設計項目。

其次,積極創造機會,把青年教師送到企業進修學習,使其獲得現場交流鍛煉的機會,熟悉本專業知識在工程實際中的應用情況,了解市場的實際需求和本行業的最新研究進展,提高其實踐教學水平、工程服務能力和科研工作能力。另一方面,多渠道從國內外大中型企業和研究設計院引進具有豐富工程實踐經驗的高級工程技術人員對青年教師“言傳身教”,為青年教師的專業課講授提供豐富的工程實踐素材,有效提高他們的工程實踐能力和實踐教學效果。

最后,注重教師科研,積極尋求與企業的多方面合作,一方面對企業生產中遇到的實際工程問題進行攻關,一方面對企業新上項目進行項目規劃和設計。我院輕化工程專業教師每年都會承擔企業委托的研發項目和工程設計項目,在開展科研和工程服務的同時,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同時,這也有效地培養了青年教師,使其在較短的時間里迅速獲得大量的工程實踐經驗。

三、優化輕化工程專業課程設置、更新教學內容

通過調研和走訪畢業生就業單位及相關企事業單位,我們在分析社會對輕化工程專業人才需求的基礎上,確立了“厚基礎、寬口徑、重能力、高素質”的培養目標,培養“具有全面的綜合素質、合理的專業知識體系、掌握本專業學科前沿和發展趨勢,具有應用、開拓、創新意識和能力”的輕化專門人才,汲取“專業規范”的研究成果,系統進行主干課程和相關特色課程的設置、規劃與建設,注重專業特色和社會發展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學生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相結合的培養方式。為適應輕工業“原料加工最終產品”產業鏈對知識的需求,借助南京工業大學的學科優勢,將專業特色和相關學科有機結合,設置了幾個柔性的專業方向:功能紡織品、數字化技術應用、染整理論與實踐、清潔染整加工技術、生物技術和高性能物理技術在染整加工中的應用、新型紡織材料及其應用、皮革整飾技術、輕化有機合成、表面活性劑的合成與復配設計等。增設了生態紡織品加工、紡織品生物酶處理、紡織品標準與檢測、測配色、紡織品藝術染印、輕化材料分析、皮革整飾工藝等課程,舉辦了染整新技術、紡織品染整加工技術、新型纖維材料、高技術紡織品和納米材料在紡織品上的應用、應對REACH法規的輕工技術要點等講座。各門課程緊跟輕工行業技術發展調整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做到與時俱進,使學生了解本專業的學科發展前沿,培養創新意識和高新技術產品的開發能力。

針對不同學生的不同特長和愛好等自身情況,我們實行了“厚基礎、寬口徑、分層次、個性化、開放式”的人才培養模式。本科生教育按照“3•5+0•5”或“3+1”的培養模式設置課程,實現分層次和多模式教學。“3•5+0•5”模式即三年半理論課程學習、半年畢業實習、畢業論文實踐環節,主要為滿足考研學生加強理論學習的課程設置;“3+1”模式即三年課程學習、一年實驗科研等實踐和畢業實踐環節,加強實踐環節的教學和導師制科研課題研究等實踐活動,立足于應用型人才培養。學生可根據自己的優勢和就業意向分別選修課程。

四、加大實踐教學環節,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學術交流活動

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實踐的目的在于改變世界以滿足人的需要,實踐的發展促使科學成果層出不窮。高校是科研實踐的陣地,每年國家有大量的資金、項目投入高校,成為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重要資源之一。高校學生特別是大三、大四的學生,經過一段時間的理論學習和積累,在基礎知識、知識結構和人文修養方面已經具備了參與科研實踐的基本素質,可以吸收他們參與到科研項目的研究和開發工作中來。參與一些具體性的科研實踐工作,能提高學生對理論學習的認識,激發對科研工作的興趣,培養科技創新意識。

輕化專業具有實踐性強、工藝和設備等更新快等特點,企業需要的是有實踐經驗和動手能力強的技術人才。因此,我們以適應社會的需求和實踐創新能力的培養為改革切入點,鼓勵本科生提早進入實驗室,參加科研和學術交流活動;加大實踐環節的課程設置和學時數,重點培養學生的理論應用能力、問題解決能力、開發能力和創新能力,讓他們獲得自由探索的機會。我們把實踐教學環節設計為遞進式實驗教學體系,由驗證實驗、綜合實驗、開放實驗到實際生產設計等教學模塊構成。我們通過幾大模塊由淺入深、由簡單到復雜的教學過程,實現既定目標的培養,既培養學生專業的基本實驗技能,又注重他們的產品綜合設計和開發研究能力,以及解決復雜工藝問題的能力。我們將課內教學實驗、綜合實驗、開放實驗、實習、科技創新活動、專業性學生染藝社團等實驗實踐環節有機結合起來,建立了一套培養創新、應用型人才的專業實踐實驗教學體系。學生須運用所學理論、方法和技能切實解決輕工領域中的某些實際問題,并對新技術做出快速反應,在創新實踐過程中發揮主動性。如:開放實驗為學生建立了發揮個人專業興趣的平臺;課程設計實驗為學生提供了從模擬來樣分析,到做出合格產品的全程工藝設計的實踐平臺,由學生全程自主設計方案。學生按照任務書的要求,完成從原材料至成品的生產方法、工藝流程、工藝條件及生產設備類型的設計,并加以分析論證,說明技術和理論上的依據及可行性。我們要求學生應用所學的理論知識,在查閱資料的基礎上,設計出技術合理、工藝可行、產品質量合格、成本低、污染小的加工工藝。課程設計教學環節使學生既提高了專業興趣,又提高了綜合分析能力和適應生產實際的能力,對知識的理解和學習主動性都得到了提高。

在培養學生實踐和創新能力的過程中,我們充分發揮本科生導師的作用,將實踐教學和培養學生科技創新能力緊密結合。本科生結合自身需求和專業特長選擇導師,參與科研活動。導師制的科研活動和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在提高學生科研能力的同時,還有利于發現和解決學生在專業學習上的困難,深化教學效果,促進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和運用。近年來,在指導學生科技創新競賽活動中,輕化工程專業多次獲得市、校級獎勵,多名本科生在各級學術期刊發表學術論文,并開創了我校本科生發表SCI論文的先河。

五、推進校企科研合作,強化現場實習實踐

篇(5)

摘要:為適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新疆輕工職業技術學院開設了基于項目化教學的“紡織材料與檢測”課程。本文介紹了高職“紡織材料與檢測”課程近年的教學實施與改革歷程,探討了高職院校專業課程的教學實施方法,指出教學實施中出現的問題并提出了解決對策。

關鍵詞 :項目化教學;紡織材料與檢測;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5727(2014)12-0086-03

“紡織材料與檢測”課程是紡織類專業一門重要的核心專業課程,其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認識紡織原料和產品的品種,正確處理紡織原料結構與產品性能的關系,具備正確操作紡織檢測設備并進行數據處理等相關職業能力。

該課程依托項目化教學和新疆輕工職業技術學院自治區棉紡織公共實訓基地進行改革。項目化教學是通過師生共同實施一個完整的項目工作而進行的教學活動,它是“行為導向”教學法的一種,它強調職業工作的整體性和工作過程的完整性,并將方法能力、社會能力的培養與專業能力的培養融為一體。

基于項目化教學的課程體系開發

基于項目化的課程體系開發首先要確定課程設計理念與思路,然后進行教學設計,最后進行教學實施。“紡織材料與檢測”課程遵循校企共建課程體系的課程設計理念與思路。課程設置依據新疆紡織行業發展與職業崗位要求,結合企業需求,共同確定課程典型工作任務,以纖維、紗線、織物常規性能檢測等技能為核心,將素質教育和職業能力培養融于教學內容。在課程設計開發過程中,將工作過程中的任務轉化為學習領域的課程,其課程開發步驟見圖1。

(一)學習項目設計

該課程根據生產實際和工作能力重組教學模塊,重構學習情境,改革實訓教學體系。新的“紡織材料與檢測”課程體系打破了傳統的講授理論知識+實驗操作的教學方式,采用項目化的教學模式。每個學習任務都是以典型產品的性能檢測與應用為載體,以職業活動為基礎,以實際工作任務重構課程內容,將知識、技能、素質訓練融合于實際產品的檢測過程中。我們初步確定了五大學習項目,見下頁圖2。

(二)教學流程設計

“紡織材料與檢測”課程的教學流程設計依照項目化教學要求,按教學準備、解釋任務和方法、確定重點與提出問題、確定小組和工作時間、學生加工信息、學生展示工作結果、討論與評價、保證工作結果的正確性八個階段有序進行。

在教學過程中,我院“紡織材料與檢測”教學保持了教學工作過程的完整性,即八個教學階段缺一不可,同時在給學生安排任務時,注意工作的全面性,做到“六明確”:工作任務明確、工作對象明確、工作方法明確、勞動組織明確、工作進度明確、工作成果明確,使教學過程能保質保量完成,防止項目化教學流于形式。

(一)課程項目總體實施

在“紡織材料與檢測”課程的實施過程中,一共設計了五大學習項目,九個單元,每個項目都是相對獨立和完整的學習(工作)單元。課程主要以“纖維、紗線、織物”等三個方面的鑒別、檢測、性能評定以及它們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作為項目載體,項目設計的典型性既要有普遍應用的含義,又要有效地促進學生職業能力發展,同時也要兼顧學生獲取相關職業證書的要求,考慮學生畢業后可持續發展的需求,我們構建了由易到難、由基礎到綜合的項目化課程體系,逐步遞進實施教學,課程項目總體實施過程見圖3。

(二)課程具體實施過程(以紡織纖維的鑒別項目為例)

課程實施的準備工作 (1)在上課前教師安排本次課程的主要任務,派發課程的工作頁、任務書,闡述課程的基本要求。(2)向學生提出項目任務。該項目最終要求學生在5分鐘內能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鑒別出10種以上的纖維。(3)學生分成若干個學習小組。小組成員要強弱搭配,每組4~6人,設組長一名,協調本小組成員的學習和任務的完成,并對組員完成課程任務的情況給予初步的評價。(4)實驗設備及材料的準備:酒精燈、鑷子、小刀片等及10種或10種以上的纖維(包括天然纖維和化學纖維)。

課程實施過程 (1)課程導入:教師首先向學生講清楚工作任務的內容、條件和目標,并通過對工作任務的提示,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要求教師要用貼切而精煉的語言、正確巧妙地導入新課,把學生帶入已設計好的學習情境中,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完成教學任務創造條件。(2)嘗試完成工作任務:教師先給出幾種比較易分辨的纖維,在簡單演示如何鑒別化學纖維和天然纖維后,即讓學生嘗試完成任務,教師適當指導。教師在這個過程中就要注意觀察,留心學生的錯誤,在學生判斷完成后再指導學生修正錯誤。如果學生由于缺乏必要的知識準備而難以完成任務,那么就應當盡快轉入第三個階段。(3)提出問題:所提的問題要精心設計,循循善誘,注意啟發性和針對性。例如,教師此刻就可以提出天然纖維和化學纖維的光澤有何區別,二者的手感有何區別等問題。(4)查閱并理解和記住理論知識:引導學生通過閱讀教材或查閱其他資料,或通過教師講解來獲得完成工作任務所需要的專業技能和專業知識,并理解和識記。教師可適時地介紹纖維鑒別常用的方法、注意事項等理論知識。(5)回歸工作任務:讓學生把所獲得的知識與任務聯系起來,在掌握了專業知識后,再對纖維進行鑒別,看學生能否把任務完成得更好。(6)成果展示:該項目的成果就是由每小組派代表,或由教師指定學生在指定的時間內完成任務。教師和其他小組要對其成果進行客觀的評價。(7)檢查評估:先由學生對自己的工作結果進行自我評估,再由教師進行檢查評分。師生共同討論、評判項目工作中出現的問題,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以及學習行動的特征,最后總結纖維鑒別的步驟。通過對比師生評價結果,找出造成結果差異的原因。(8)評估應用:作為項目化的教學成果,應盡可能具有實際應用價值。因此,應把項目工作的結果歸檔或應用到學習或教學實踐中。例如該項目課程結束后,可由教師提供部分面料,由學生嘗試分析面料的成分,或由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自己經常接觸的紡織日用品成分。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是平等的,其主要職能必須從“授”轉變成“導”,即引導、指導、輔導,要檢查學生項目的進行情況,要不斷激勵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要對自己的學習負責任。

課程能力的應用

基于項目化的教學著重培養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創新能力、信息檢索能力、人際交往、團隊合作精神,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培養學生的產品質量控制和安全的意識,對此我們進行了以下改革。

(一)注意課程能力的后續課程應用

“紡織材料與檢測”課程作為專業基礎課,后續課程有“現代棉紡技術”、“機織技術和織物組織與分析”等,在課程能力培養過程中,我們對比同種纖維、紗線、織物檢測的連續性,既可得到企業中常規纖維、紗線、織物的檢測報表,也可得到一套完整的檢測樣品檢測數據,這些數據可支持后續課程的實訓。

同時,我們增加了“紡織材料綜合檢測實訓”項目,進行兩周的集中實訓,培養學生將纖維性能的檢測(如細度、長度、馬值等)和紗線性能檢測(如紗線強力、捻度、毛羽、線密度等)能力應用到“現代棉紡技術”課程中;將織物性能檢測(組織分析、經密、緯密等)能力應用于“機織技術和織物組織與分析”的課程中。通過該項目的實施,不僅能加強學生對各種紡織材料的檢測能力,對后期課程的學習也有極大的幫助,尤其是為學生考取“針紡織品纖維檢驗工”職業技能證書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注意課程能力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按照教學計劃,“紡織材料與檢測”課程安排在第一學期,此時,其他相關專業課程還未開設,學生專業理念尚未形成,難以將企業實際生產引入課堂。作為彌補,教師在教授課程的過程中應充分利用紡織材料貼近生活的特點,運用理論知識分析日常生活的例子。例如,為什么潮濕的布條會比干燥的布條難撕破,剛洗完頭發順著摸較光滑,但逆著摸感覺毛躁,北方的窗戶為什么會用雙層玻璃等日常生活問題,引導學生對專業理論的理解,培養學生對日常紡織品應用的觀察能力,同時也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教學實施過程中的思考

在整個課程實施過程中,學生通過完成任務實現與實際工作的“零距離”對接,是學習者、工作者、任務完成者;教師則要“扶著學生走”而不是“牽著學生走”,是學習的監督者、指導者、輔助者。

在每項教學活動的開始時要強調對時間的控制,明確整個教學活動的時間表,每個過程、階段臨近結束前要作出提示,要求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任務,這對提高學生學習效率,培養學生能力十分重要。

在授課過程中,最好學生人數控制在30人左右。目前,我院紡織專業的學生每班人數在40人左右,人數較多,會出現渾水摸魚的現象,這就要加強組長對組員的管理,充分發揮每個學生的主動性。

為了完成項目,學生要把不同專業領域的知識結合起來,需要在課后查閱很多課外資料,同時我們還要仿照紡織企業檢測實際環境設置課程實訓,使得學生在工作過程中完成學習,教師與學生充分互動,學生通過完成工作任務產生成就感。

結語

“紡織材料與檢測”課程的教學改革實踐說明,“項目化”的教學方法能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強化學生的學習動機,使學生緊跟最新標準的步伐,主動學好課程并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并主動將所學知識應用于日常生活中。

參考文獻:

[1]張倫超.基于工作過程的項目化課程開發實踐——以《公路施工技術》課程為例[J].滁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12(3):31-33.

[2]潘志娟,李春萍,楊旭紅.紡織材料實驗的教學改革與探索[J].紡織教育,2011,26(2):149-151.

[3]朱進忠,毛賢慧.本科院校紡織材料學實驗教學的改革[J].紡織教育,2010,25(4):56-59.

[4]李岳.高職《紡織材料及試驗室操作》課程改革初探[J].科技創新導報,2010(32):181.

[5]劉梅城,張冶.“紡紗工藝設計與實施”課程的項目化教學設計與實踐[J].紡織服裝教育,2012,27(3):280-282.

篇(6)

江蘇省教育廳組織開展大學生實踐創新訓練計劃,旨在促進高校人才培養模式和教學方法的創新,鼓勵和支持大學生盡早參與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和社會實踐等創新活動,不斷提高大學生的創新創業精神和實踐能力;激發大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新潛能,培養大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提高大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創業就業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1]實踐創新訓練計劃與高職院校高技能人才培養方向總體目標相一致,滿足區域經濟產業調整、產業優化對實踐創新人才的需求,也是學校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體現。大學生實踐創新訓練項目作為培養學生實踐創新能力的重要載體之一,也是為提升創新能力搭建的平臺。通過項目計劃的實施,即是知識的綜合運用和拓展,也是培養創新能力和實踐動手能力的良好方式。學生在實踐創新項目訓練過程中,不僅是將所學知識綜合運用,更是不斷發現、解決新問題,開拓視野,培養溝通協調、團隊合作精神的綜合實踐過程,有利于學生今后很好地適應高技能創新型就業崗位,獨立承擔相應的工作任務。通過開展該項活動,培養了學生創新思維、獨立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今后順利走向工作崗位奠定了良好的發展基礎。因此,實踐創新訓練項目活動的開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 大學生實踐創新訓練實踐平臺

如何驗證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及掌握程度,并能靈活運用,都離不開實踐環節,培養大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必須有良好的創新實踐平臺。實踐創新基地的建設、良好的師資力量及指導教師有效的過程指導,是大學生實踐創新訓練計劃項目順利完成的基礎。

2.1 實踐創新基地建設

重視實踐創新活動基地建設,是活動順利開展的前提和保證。就我院紡織類高職院校為例,學生在進行實踐創新活動中,不僅需要掌握理論知識,更需要培養解決實際問題的實踐能力,并在過程中能夠有意識地采用新的理論、方式或技能,從而形成實踐創新能力。學院根據紡織服裝學科要求與產業發展緊密相連的特點,為了更好地開展大學生實踐創新訓練,建立了江蘇省高職紡織品創新實訓基地,并以此為平臺,依托常州市紡織服裝生產和加工基地的區域優勢及校外緊密型企業、校外實訓基地,開展創新實踐活動,為學生開展實踐創新提供了保證。在紡織品創新實訓基地這一平臺上,能完成從紡織纖維到織物整理的所有性能測試;從紡織原料的選擇到織物整理的工藝試驗;部分生產型教學環境;CAD軟件進行產品的設計;都能較好地滿足實驗、實訓教學及實踐創新活動的需要,為高技能人才的培養和學生實踐創新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平臺保障。近幾年,我們在此平臺中,完成了各項大賽的訓練及多項實踐創新項目,并成功組辦全國高職院校的技能大賽任務,良好的平臺,保證了實踐創新活動的順利開展。

2.2 具有創新理念的師資隊伍建設

實踐創新活動的順利進行,創新型和雙師型師資隊伍的建設尤為重要。指導教師要具有創新思想和意識,改革教學理念,在教育教學中,注重理論與實踐相融合,著重培養學生善于思考和創新思維的能力,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實踐,在實踐中善于發現問題,能用所學的專業知識分析問題、并付諸于實踐進一步解決問題,及時總結,使學生的綜合能力得以提升,從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加強指導教師雙師型隊伍的建設,指導教師不僅自身需要具備知識面廣、具有本領域前沿的知識和信息,更要努力成為具有豐富實踐教學經驗和實踐工作經歷的“雙師型”教師,加強與社會和企業的聯系力,以便更好地進行實踐創新的指導,達到提高培養創新人才的教育質量。

2.3 教師的過程指導

大學生在進行實踐創新活動過程中都離不開教師的有效指導,否則將流于形式達不到預期的效果或無法完成。指導教師要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新性,同時也要幫助學生對項目的選題和查新、方案設計制定、實施、分析及總結等過程進行有效的指導,并能及時為學生所需實踐創新活動的場地進行聯系和銜接,為學生更好地開展實踐創新活動創造條件提供平臺保證。

在選題時要指導學生注意與所學專業相關,并根據項目內容組合團隊,以便在活動中能夠分工合作,保證項目有效實施;其次,指導學生學會查新,對所進行的項目有一定的前瞻性,符合時代潮流,同時也是團隊成員共同感興趣的內容,既具有挑戰性,又有吸引力。例如在江蘇省大學生實踐創新訓練項目《銅氨纖維紡織面料及其服飾的開發》項目選題和查新中,根據紡織服裝與人們社會生活密切相關,低碳、環保、舒適、時尚是當今人們生活理念的特點,選題的方向結合了新型纖維與傳統纖維的組合進行工藝等的改進和創新,從服用性能的測試分析,結合面料性能進行創新思維和設計等內容展開,對產品的開發和新型纖維的推廣應用都能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學生在所選項目和查新過程中,前沿知識得到了拓展,培養了創新意識,并為后續實踐創新活動的開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制定可行性方案這一過程中,指導教師要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密切溝通,相互協調,從材料、半成品、設計、制作、后整理、測試分析整個流程中發揮團隊人員各專業優勢,提出各自實踐活動方案,并將時間安排和團隊各自的進度規劃好,對材料預算、實驗場所等提出規劃要求,指導教師需對方案進行審核,從合理性和可操作性等方面對學生加以指導,對材料、場地申請等學生無法完成的內容幫助學生完成,從而保證活動能順利實施。通過這一過程的實踐,有利于學生對整個活動的內容及流程有一個充分的認識和準備。培養學生的方案設計和活動規劃能力,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鍛煉和提升。

項目實施過程就是創新實踐過程,是學生不斷發現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對于創新活動項目中包含較長的工藝過程,如材料實驗、產品性能分析;服裝面料工藝設計及工藝優化、產品制作;染色及后處理等項目,涉及的專業面較廣,跨專業組 合團隊,能更好地完成產品的全過程,因而團隊人員合理組合的優勢凸顯出來。活動實施階段,也是學生真正開始創新實踐活動階段,既是專業知識綜合運用,分析和解決問題階段,也是溝通協調等綜合能力的一種鍛煉,既有分工,又要合作。例如在《銅氨纖維紡織面料及其服飾的開發》項目中,項目團隊成員包含紡織、染整和檢測跨專業組合,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既有利于產品的完成,也有利于各專業知識的融合及滲透,行業前后道工序的相關性得到真實的演練,對學生今后盡快進入高技能創新型崗位角色提供良好的實踐平臺。在實施過程中,指導教師要多參與學生的活動,既要注重專業知識、實踐活動方法及動手能力的培養和指導,也要注重創新思維、研究方法的指導,培養學生在實踐創新活動中求真務實的科學精神及善于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定期組織參與活動的學生交流和研討,促進學生相互學習共同進步。在此期間,指導教師要盡力為學生實踐創新活動提供包括實驗場地、實驗儀器設備、相關軟件等必要的條件,為學生的創新活動提供相應的資源保障。

通過前期的實踐創新活動,有了一定的結果及產品,指導教師更要經常參與活動指導及點評,組織學生專業間的溝通和學習,要求學生將各類結果進行認真歸納總結,寫好結題報告,分析成敗,總結經驗,暢述成果,體驗收獲,不斷激發學生實踐、探索、創新的欲望和勇氣,培養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專業素養和自身綜合素質得到提高,并在創新活動中成長,體驗其中的樂趣。

3 結語

大學生創新活動的開展,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實踐創新訓練項目不僅能培養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同時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對工作程序、設計方法、項目規劃、市場形勢有了更多的了解,團隊合作、人際交流、溝通協調等多方面能力都能夠得到鍛煉和提升。指導教師著重培養學生善于思考和獨立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主張學生的個性張揚,鼓勵發散性思維,強調良好的道德品質和團結合作精神,重視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的培養。

大學生實踐創新活動中,大部分同學都能投入極大的熱情、時間來完成項目的任務,但也存在一定的困擾。因實踐創新活動是利用學生業余時間來完成的,若團隊是跨專業組合,活動時間及內容的合理分配及溝通協調會受到制約,因而也是對溝通協調、團隊合作精神鍛煉的考驗,這都需要指導老師精心指導和有效協調以及團隊成員的共同努力,才能保證項目的圓滿完成。

篇(7)

會計頂崗實習工作總結

 

一、實習概述

 

1、實習單位簡介

 

2、實習崗位簡介

 

會計作為一門應用性的學科,是一項重要的經濟管理工作,是加強經濟管理,提高經濟效益的重要手段,經濟管理離不開會計,經濟越發展會計工作就顯得越重要。

 

會計工作在提高經濟在企業的經營管理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其發展動力來自兩個方面:一是社會經濟環境的變化;二是會計信息使用者信息需求的變化。前者是根本的動力,它決定了對會計信息的數量和質量的需求。本世紀中葉以來,以計算機技術為代表的信息技術革命對人類社會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信息時代已經成為我們所處的時代的恰當寫照。

 

在這個與時俱進的時代里,無論是社會經濟環境,還是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要,都在發生著深刻變化。會計上經歷著前所未有的變化,這種變化主要體此刻兩個方面:一是會計技術手段與方法不斷更新,會計電算化已經或正在代替手工記賬,而且在企業建立內部網狀況下,實時報告成為可能。二是會計的應用范圍不斷拓展,會計的變化源于企業制造環境的變化以及管理理論與方法的創新,而后兩者又起因于外部環境的變化。

 

會計電算化是會計史上嶄新的一頁。電子計算機的應用,首先帶來數據處理工具的改變,也帶來了信息載體的變化,電算化會計后對傳統會計方法、會計理論都將發生巨大的影響,從而引起會計制度、會計工作管理體制的變革。會計電算化促進著會計的規范化、標準化,通用化促進著管理的現代化。

 

實習單位是以半手工、半電算化方式進行會計核算的,手工核算的主要有材料的核算、產品成本的核算。工資核算及報表的編制透過數據的匯總主要以電算化來實現。

 

3、實習任務完成狀況

 

此次實習的具體資料如下:

 

1、據經濟業務填制原始憑證和記賬憑證

 

2、據會計憑證登記日記賬

 

3、根據記賬憑證及所附的原始憑證登記明細賬

 

4、根據記賬憑證及明細賬計算產品成本。根據記賬憑證及明細賬用逐步結算法中的綜合結轉法計算出產品的成本

 

5、根據記賬憑證編科目匯總表

 

6、根據科目匯總表登記總賬

 

7、對賬

 

8、根據給出的相關資料編制本月的資產負債表和利潤表

 

二、實習過程

 

會計專業作為應用性很強的一門學科、一項重要的經濟管理工作,是加強經濟管理,提高經濟效益的重要手段。

 

在實習期間,我主要學習一些會計日常業務處理、銀行及稅務相關工作處理。公司財務部主要有材料會計、成本會計、銷售會計、總賬會計、稅務會計以及出納。在日常會計業務處理中,公司主要利用用友財務軟件進行會計處理,同時也借助單位網上銀行進行收付款業務查詢及處理,在稅務處理工作方面,只要利用稅務局相關軟件進行納稅管理,如登錄網上辦稅大廳、abc3000等稅務軟件進行納稅申報以及稅收抵扣等業務。

 

稅務處理是公司財務處理的重要部分。稅務會計主要公司稅務的申報以及辦理公司稅務的繳納、查對、復核,辦理稅務登記及變更事項,編制相關稅務報表以及相關分析報告,申請開具紅字發票,辦理相關免稅業務等。在實習過程中,我們主要利用網上辦稅大廳進行申報以及增值稅認證抵扣,利用abc3000進行稅務報表的填制,并對于本期應交及未交稅金進行查對和復核。

 

月底是公司出具財務報表的時候。總賬會計即主管會計,主要負責公司主要財務報表的出具。在實習期間,我主要學習了資產負債表、現金流量表、損益表、利潤表、所有者權益變動表以及各種附表,并對財務報表進行分析,計算出本期應納稅所得額并進行納稅申報。透過編制財務報表還能對公司的資產負債率以及銷售利率等財務指標進行分析。財務報表需一式三份,上交給國稅及地稅各一份,本公司自己留底一份。

 

公司財務部還設有出納及增值稅發票開具處,出納主要管理日常現金收付業務,編制現金及銀行存款日記賬等,開具收款收據以及票據的辦理,專用收款收據需到稅務局領購,且每次只能購買一本。透過出納崗位的實習,我還了解到真實的現金支票、轉賬支票的開具以及銀行承兌匯票的辦理。在增值稅專用發票的開具中,務必核對單位的每一項稅務信息,包括稅號、名稱、電話、地址等,在開具過程中,務必真實準確,如發生錯誤的增值稅發票,需向稅務局提出申請,開具紅字發票等。

 

三、實習工作總結

 

實習真的是一種經歷,只有親身體驗才知其中滋味。

 

課本上學的知識都是最基本的知識,不管現實狀況怎樣變化,抓住了最基本的就能夠以不變應萬變。如今有不少學生實習時都覺得課堂上學的知識用不上,出現挫折感,但我覺得,要是沒有書本知識作鋪墊,又哪能應付這瞬息萬變的社會呢

 

經過這次實習,雖然時間很短。可我學到的卻是我三年大學中難以學習到的。就像如何與同事們相處,相信人際關系是現今不少大學生剛踏出社會遇到的一大難題,于是在實習時我便有意觀察前輩們是如何和同事以及上級相處的,而自己也盡量虛心求教,不恥下問。要搞好人際關系并不僅僅僅限于本部門,還要跟別的部門例如市場部等其他部的同事相處好,那樣工作起來的效率才會更高,人們所說的“和氣生財”在我們的日常工作中也是不無道理的。而且在工作中常與前輩們聊聊天不僅僅能夠放松一下神經,而且能夠學到不少工作以外的事情,盡管許多狀況我們不必須能遇到,可有所了解做到心中有數,也算是此次實習的目的了。

 

會計本來就是煩瑣的工作。在實習期間,我曾覺得整天要對著那枯燥無味的賬目和數字而心生煩悶、厭倦,以致于登賬登得錯漏百出。愈錯愈煩,愈煩愈錯,這只會導致“雪上加霜”。反之,只要你用心地做,反而會左右逢源。越做越覺樂趣,越做越起勁。梁啟超說過:凡職業都具搞笑味的,只要你肯干下去,趣味自然會發生。因此,做賬切忌:粗心大意,馬虎了事,心浮氣躁。做任何事都一樣,需要有恒心、細心和毅力,那才會到達成功的彼岸!

 

會計頂崗實習工作總結

 

一、實習單位及崗位介紹

 

(一)單位概況

 

XXX匯才創新時尚紡織品有限公司位于新華路北大街頤和居53號,是工商和稅務部門核準注冊成立的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綜合紡織品服務商之一。該公司以專營商務休閑、牛仔面料為核心業務的紡織品公司,公司以提供特殊后整理、特殊印花面料等高附加值產品的業務,不斷為客戶創造更大的價值,致力將我們完美的產品、合理的價格、極致的服務提供給客戶。

 

(二)崗位介紹

 

實習期間,我擔任會計一職。工作主要以手工賬為主,主要負責應收款項、應付款項、費用以及庫存等科目的日常登記工作,因為我們是以銷售為主的公司,所以,平常應收賬款科目和應付賬款科目應用比較平凡。費用主要是日常經營所需的管理費用和財務費用。庫存主要根據每天進貨和銷售情況計算出實際的存貨,月末編制出報表,通過一個月的經營,算出月末的資產和本月的利潤。由于是個體企業,所以沒有年報和半年報。

 

二、實習內容及過程

 

20XX年11月25日我踏出校門開始實習,并一直在本單位從事會計工作。

 

(一)實習前的準備工作

 

不一樣的生活,有些期待,帶著這種心情,我踏上了崗位工作,想象中的忙忙碌碌,想象中的自我價值的實現都浮現在眼前,我想這里應該是我展示自我的平臺了。

 

學校實訓接觸過的記賬等內容,使我對工作并不陌生,但我知道這和工作并不完全一樣,理論聯系實際最好的詮釋便是將自己的理論知識糅合到崗位中,因此對待這份工作,我更多了一份小心謹慎。

 

期待但有些悸動,興奮的心情難以阻擋我滿腔熱血,走上了工作崗位,新鮮的環境也是我時刻告誡自己,體現價值更是學習知識的時候到了。

 

(二)實習主要工作內容

 

作為個體小型企業,單位在職人員并不多,工作開始,財務主管給我講述了我工作的大致內容:每天根據庫房的出庫單、入庫單和銷售單據記賬。賬本的樣式為借貸余三欄式賬本,具體內容為:根據廠家的出庫單和庫房的入庫單登記應付賬款科目;根據庫房的出庫單和銷售單登記應收賬款科目;根據憑證登記銀行存款日記賬、應收、應付科目和費用賬;根據庫房的庫房的出庫單和入庫單登記庫存。

 

記賬完畢必須做好賬目的整理工作,廠家的出庫單、銷售單、退貨單、拉車費憑證要分類整理,銷售單分3聯,第一聯白色單據為存根,第二聯紅色單據為客戶單,第三聯藍色的單據記賬單,另外客戶簽字和沒有簽字的分別整理;布料分為厚料和薄料兩種,所以厚料和薄料的單據也要分別整理。

 

月末做報表,在做報表之前必須和財務主管對賬,將我們的數目和主管掌握的應收應付科目賬和銀行存款日記賬進行核對,如果數目不同就表示出現錯誤,應盡快查找并更正。每個月向給廠家對賬單,所有準備工作都準備充分后開始做月報。每個月4號出月報的同時將上一個月經營的所有單據裝袋封存,5號開始下一個經營。

 

為了更好的盈利我們還積極進行了產品的更新與開發,針對此項我為自己設計了一張開發費用表,其中包括日期、樣板、剪板、做褲、放樣、出差、其他科目,簡介直觀,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其次的工作就是根據客戶的需求向廠家下訂單,以及日常的統計工作。

 

(三)其他相關工作內容

 

篇(8)

【摘要】 廣西紡織工業學校紡織技術及營銷專業結合課程體系改革和人才培養目標,構建了行業、企業、社會、學校和職業技能鑒定機構等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的“多方參與、分項考核”的多元考核評價體系。經過兩年的實踐探索,專業教學質量得到明顯提升,教學成效顯著。企業認可度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全面提升。

關鍵詞 多方參與;分項考核;評價模式;改革

Doi:10.3969/j.issn.2095-0101.2015.03.026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0101(2015)03-0068-03

收稿日期:2015-04-24

作者簡介:劉梅(1972- ),女,廣西紡織工業學校紡織工程系主任,高級講師。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和教育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財政部《關于實施國家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范學校建設計劃的意見》(教職成[2010]9號文),對國家示范校建設作出了規劃和指導,其中改革評價模式是七個重點建設任務之一,要求堅持“以就業為導向,以職業能力培養為核心,以綜合素質訓練為主線”的人才質量觀和人才評價觀,構建以提高“綜合素質”為核心的學生學業考核評價體系。我校紡織技術及營銷專業作為國家示范校重點建設專業,在全面分析廣西紡織區域經濟和紡織行業發展對人才需求情況,深入、廣泛調研和反復論證的基礎上,編制了《紡織技術及營銷專業評價模式改革方案》,經過兩年的改革實踐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提高了紡織人才培養的質量。

1 紡織技術及營銷專業評價模式改革的思路

加大學校、企業、社會和學生共同參與的多元評價的力度,通過過程考核、常規考試、技能競賽和德育考察,綜合評價學生的知識、技能和素養。在專業教學、生產實訓、頂崗實習和教學實習等環節引入企業對學生的評價;通過勞動部門的面料設計師、針紡織檢驗工的考證,引入社會評價;通過學生自評、互評,使其真正參與到課程學習及考核全過程中來。通過科學的評價方式來發掘和展示每個學生的特長與優勢,讓學生體驗成功,增強自信。

2 構建紡織技術及營銷專業評價體系框架

紡織技術及營銷專業項目團隊結合課程體系改革和人才培養目標,構建了行業、企業、社會、學校和職業技能鑒定機構等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的“多方參與、分項考核”的多元考核評價體系,形成了由項目/任務式課程評價、理實一體化/實訓課程評價、考證評價、實習評價等不同的評價模塊組成的評價體系文件。紡織技術及營銷專業多元化考核評價模式結構圖見圖1。

2.1 項目/任務式課程評價

大部分核心課程如《紡織材料鑒別》、《紡織面料設計》等課程均采用項目/任務式教學模式,評價模塊由過程性評價、成果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組成,過程性評價占60%,成果性和總結性評價占40%,將學生作品、成果、參與各類技能比賽的成績和社會活動效果納入課程成果性評價。見表1。

項目/任務式課程的過程性評價(占60%比重)主要考核學生完成任務或項目的情況,由若干個任務/項目組成,每個任務的評價內容包含綜合素質占30%,專業能力占70%。綜合素質主要考核學生的考勤、衛生安全操作規范、學習態度、課堂紀律及團隊合作等;專業能力主要考核項目工作過程熟練程度、工作進度和產品作品質量等等,具體專業能力項目可根據不同課程進一步細化。每一項考核指標均確定分值比重并采用學生自評20%、組評30%和師評50%的評價方式,邀請企業技術人員對學生項目任務進行評價,學生對本次項目任務過程及課程表現進行記錄和自我評價,指導教師根據學生綜合素質、專業能力及企業評價對項目進行綜合評定。

2.2 專業理實一體化/實訓課程評價

理實一體化/實訓課程的評價由4個模塊組成(知識運用能力20%、實踐技能20%、學習能力30%和綜合素質30%),注重過程考核,可以采取百分制或等級制的方式。以理論基礎知識運用為依據,以行業標準為測評標準,通過實操訓練,使學生掌握操作技能,在對應崗位職業能力方面得到提升,從學生對基本知識的應用能力、基本實踐技能和學習能力等方面進行綜合評價,評價的對象可以是學生自評、互評、教師評價和企業專家評價相結合。

2.3 專業理論課程評價

學生理論課程評價由3個部分組成(綜合素質占30%,學習能力占30%,知識能力占40%)。知識能力通過階段性測試、課堂練習、段考和期考等方式進行綜合評價,學習能力主要考核學生完成作業及課堂表現、活動表現情況。其中每項的細化比重由任課教師根據課程的特點自行設計。

2.4 考證課程評價

紡織技術及營銷專業相應考取工種為紡織面料設計師、針紡織品檢驗工和織布工,理論考試和實操考試各占100分, 理論和實操都達到60分以上方能獲得相應技能等級證書。

2.5 頂崗實習評價

紡織技術及營銷專業頂崗實習的評價方法根據學校制訂的《學生學業評價辦法》實施。專業實習成績由實習階段小結成績、實習報告成績和實習鑒定成績3部分按30%、50%、20%比例組成,以百分制計分,實習企業全程參與學生實習成績的評定。

3 考核評價體系實施情況

3.1 選擇實踐班并指導實施

項目組選擇了紡織12、紡織13兩個班級作為試點班進行實施,首先召開全體專業教師會議,對考核評價指標進行解讀、宣傳和說明答疑,統一認識。召開學生動員會,就學生考核評價的目的、意義及實踐操作注意事項進行講解說明,并就企業參加評價的相關事宜與企業技術專家達成了一致意見。

3.2 開展實踐研究并適時監控對比

2013/2014年上學期對紡織12、紡織13班進行了一個學期的試行,每個評價模塊選擇一門課程進行實施,并與2012/2013年下學期的學生表現進行對比。2013/2014年下學期開始,在紡織專業全部課程進行實施并進行實施前后對比。2014/2015年上學期,將該評價模式推廣至針織工藝專業和棉檢絲綢專業的部分核心課程實施。通過對比,總結新的考核評價體系實施的效果,對存在的問題及時改進,以確保考核評價體系的有效實施。

4 完成情況及成效

經過兩年的實踐探索,使用新的考核評價模式以后,專業教學質量得到提高,教學成效顯著。企業認可度得到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全面提升,學生綜合測評合格率達98.2%,企業對學生評價優良率達85.0%,畢業生雙證率達99.0%。

4.1 課堂教學效果改善和學生學習積極性明顯提高

過程性評價方式的實施,使學生的總評成績有很大一部分取決于平時參加各個項目、各個任務及作業、課堂等方面的表現,不再單純以期中或期末考試作為評價結果,學生意識到平時過程表現的重要性,學習態度逐步端正,逐漸自覺遵守上課的規范要求,促進他們認認真真上好每一堂課、完成每一次作業和項目。

以過程性評價為載體的學生新的考核評價體現了對學生日常工作行為的管理和評定,讓學生自覺約束自己的行為,從而達到教育的目的。同時,通過評價,學生很好地了解自己的成長記錄,認識到自己通過努力獲得的成果,看到自己的進步,在教師的鼓勵下,學生充滿自信,比以前更努力地投入到學習中。從各班級的《項目任務評價》中學生的“過程記錄”和“課堂表現”反饋的情況看,大部分學生選擇了“滿意”和“非常滿意”的評價,說明了新的評價方式有效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引導學生積極向上。

4.2 實施新的評價促進了學生技能水平和綜合能力的提高

大部分課程強化了學生實踐操作技能的評價,將學生平時任務完成情況、項目完成情況和實驗操作等納入考核的范圍,增加了社會活動、作品質量和競賽成績的比重,學生積極參加各項任務,體驗完成作品的喜悅。通過社會活動和生產/操作實踐,學生養成踏實嚴謹、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積極思考、敢于探索的動手能力,在小組合作中互幫互助,團隊合作意識、創新意識和溝通協調能力普遍提高,大部分學生能夠在模擬生產崗位情境中初步獲取和建構職業能力。學生技能水平穩步提高,在2013年全國職業院校學生作品展恰會上,紡織專業學生獲民族技藝比賽一等獎1項,優秀學生技能作品二等獎2項,三等獎1項。2014年11月紡織專業學生參加第六屆全國紡織服裝類高職高專院校學生紡織面料設計技能大賽,參賽作品融入壯錦元素獲得專家好評,獲三等獎2個,優秀獎2個。

4.3 評價主體多元化實現了開放寬松的評價氛圍

企業(行業)、社會、學校、學生和職業技能鑒定機構等多元主體共同參與學生學習的評價,形成了開放寬松的評價氛圍。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老師鼓勵學生自評、互評,幫助學生在自我評價、互相評價中不斷反思、認識自我,能讓學生發現自己的優點和不足,形成有效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習能力、培養自控意識,從而實現自主學習和發展,在健全學生的人格方面起到重要作用。而互評可以起到互相督促、互相學習的作用;企業參與評價突出了社會實踐和專業技能的重要性,使學生的作業活動標準與企業標準對接,使學生能順利實現學生到員工的轉化,明確專業技能的重要地位。

4.4 評價體系改革促進了老師專業成長

教師在參與改革實踐過程中,不斷將改革設想和目標滲透在教學評價設計過程中,積累了大量教學案例與實踐經驗,編寫了專業技能實訓教材,初步構建了有效的職業能力評價體系的基本架構以及可操作的評價方案。而項目任務式課程評價和理實一體化課程評價的有效實施,需要教師掌握熟練的崗位操作技能,改變傳統的教學評價理念,這將促使教師不斷學習、不斷完善自身知識結構,在反思與探索中,教師實現了理論的升華與能力的提升,為課程改革的進一步深化開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4.5 評價體系改革突出了關鍵能力培養

學生學習能力、運用信息能力和人際協調能力、表達能力等關鍵能力在中職人才培養目標中具有重要的位置,評價改革實踐通過探索項目教學、案例教學、小組合作學習、情境教學等促進關鍵能力發展的教學模式,將以上能力作為評價內容的重要方面,并將之滲透在評價方案和評價指標的設計思路中,使教學評價更適應行業發展的需要,更符合企業的需求。

5 評價體系改革的問題與思考

5.1 在考核評價的實施過程中進一步關注學生個體差異

篇(9)

《實用英語寫作》是高職院校商務英語和應用英語專業開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其內容涵蓋了文秘、商貿、法律、旅游等多方面,是實用性非常強的一門課程。上好這門課程,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英語寫作與應用能力,提升學生的專業素質,增強學生的就業競爭力。但本課程涉及面廣、內容繁雜,如果按照傳統的講授定義、技巧等理論―分析例文―學生仿寫的授課方式,教師往往吃力不討好,因為學生聽得迷迷糊糊,無從下筆。究其原因,我認為是沒有對癥下藥,高職學生本身的特點和本課程的特點在這種教學模式下沒有很好地結合。一方面,老師一味地“講”,忽視了高職學生愛“動手”的特點,限制了他們特長的發揮,沒有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與創造性,另一方面,《實用英語寫作》要落實到“寫”上,應該以“練”促學,而不應以“講”代教。

基于以上分析,結合課程與學生的特點,我在《實用英語寫作》的教學當中探索出了情景模擬與機房實訓相結合的教學模式。經過實踐,我發現,這種教學模式能較好地調動學生的能動性,讓他們在課堂上始終保持活躍并積極完成寫作任務,真正達到能寫會寫的教學目的。

1.情景模擬

情景模擬是《實用英語寫作》教學的有效途徑和方法。情景模擬,指的是模擬真實的工作場景,設置寫作背景,要求學生扮演各種文書所對應的涉外秘書、外貿業務員、涉外法律工作者等各種角色,以完成相應任務。通過對課程的改造,原本生硬死板的寫作變得生動直觀,富有人性化和故事性,使學生易于接受。

情景模擬教學的具體方法如下:

(1)根據不同的工作領域與崗位,設置相關教學模塊。首先,教師要根據職務與崗位的不同,把教學內容分成若干個教學模塊,如涉外文秘寫作、外貿函電寫作、涉外法律寫作等。每個模塊下設置若干平行的文書(這些文書視作項目)。例如,在涉外文秘寫作這一模塊下,設置會議安排、出差安排、報告、會議記錄、計劃和總結等若干個獨立但卻又緊緊圍繞秘書工作流程的寫作項目。這些項目各自獨立,但互相依存。學生在完成這些項目的寫作后,不僅能提高相關寫作能力,而且能清楚地了解秘書這一崗位的工作范圍,提升對該崗位的職業認識,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文秘職業素質,更重要的是幫助學生把該模塊與其它模塊進行有效區分,從而在頭腦中形成清晰的模塊――項目示意圖。這樣,原本分散的教學內容通過崗位的具體工作項目或流程便被串聯起來,幫助學生對寫作內容形成立體直觀的認識,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對不同崗位的職業認識。因為所學與職業目標直接建立聯系,學生學得明白,學習動機被有效激發,教學效果當然提高。實踐證明,學生對這種直觀、清楚、立體的模塊教學是非常認可的。

(2)模擬崗位的具體工作或流程,設置仿真的寫作任務。這一步,實際上就是情景模擬下的任務驅動,是組織與實施教學的關鍵。比如,在外貿函電這一模塊的建立貿易關系項目下,教師就可以創設這樣的情境:假設你是我省星辰紡織品外貿公司的新入職業務員,業務主管要求你給美國Rainbow公司寫一封建交函,寫完交由主管審閱之后即可發出。在這個情境當中,學生扮演業務員的角色,教師扮演主管的角色,寫作任務生動具體,因而學生能帶著職業角色積極投入到寫作當中。在這一過程當中,學生完成的不是寫作而是工作,學習興趣被有效激發。

在此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作用是引導、評點,而不是講授,學生的課堂行為是模擬寫作而不是做筆記。教師要突破傳統,不要告訴學生寫什么、怎么寫,而應設置問題和活動引導學生,通過閱讀典型范例,讓他們主動發現寫什么、怎么寫,然后教師及時給予確認或修訂,讓學生帶著角色模擬寫作,實時進行指導,最后挑出幾篇典型的學生作品(應包含較差的和突出的)進行全班點評(學生先評點,教師最后總結)。這樣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在各個環節都有了發揮和施展的空間,課堂氣氛活躍,寫作課變得生動有趣。寫作課真正落實到學生的“寫”,再也不是教師的“講”,學習效率得到很大提高。

2.機房實訓

要很好地實現情景模擬的教學效果,機房實訓必不可少。它的作用是很明顯的,首先,上機操作能提高學生對計算機和網絡的熟悉程度,而這絕對是學生將來謀生的必備技能,寫作課為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提供了一個平臺。其次,上機操作也為學生的個性化多層次學習提供了機會。雖然教材和教學課件向學生提供了學習素材和范例,但畢竟針對的是全體學生,而有特殊要求的學生也可以通過網絡自主學習滿足要求。這一點對優秀學生來說尤其重要。最后,機房實訓能很好地把全體學生連接起來,有利于學生比照學習和教師組織課堂。通過網絡鄰居,學生可以很容易地看到其他同學的作品,有利于他們對自己作品的完成情況作出評判;教師也能很方便地組織課堂點評和學生互評,完成對錯誤的及時修改。

學生對到機房上課很感興趣。雖然最初可能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但經過幾節課的磨合,這些問題都能得到解決。實踐證明,機房實訓不僅能有效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而且能明顯提高學生的計算機操作技能,有助于自主學習意識的樹立。

通過實踐,我發現,情景模擬和機房實訓結合下的《實用英語寫作》教學能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的主動性,盡可能地發揮他們的自主性和創造力,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并且把專業學習與職業素質、職業意識的培養有機地結合起來,延伸教學的寬度與廣度,契合高職教育的要求。當然,任何教學方法都有發展的過程,這種教學模式還要經過不斷探索與實踐,才能逐漸成熟和完善。

篇(10)

(Guangxi Textile Industrial School,Nanning 530007,China)

摘要: 專業課程開發是提高中職學校教學質量的重要舉措。本文根據工作過程導向的課程開發流程,探索了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中職民族印染技藝課程開發,并結合教學實踐體會,總結歸納了民族印染技藝課程開發關鍵步驟的工作內涵,為中職染整技術專業課程建設提供參考案例。

Abstract: The professional course development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the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According to the curriculum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he working process orientation,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course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printing and dyeing techniques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based on the working process orientation. Combined with the teaching practice, it sums up the work connotation of key steps of the cours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printing and dyeing techniques to provide the reference cases for the professional cours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printing and dyeing techniques in the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關鍵詞 : 中職;民族印染技藝;扎染;蠟染;課程開發

Key words: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national printing and dyeing techniques;tie-dyeing;batik;course development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4)34-0252-03

基金項目:本文是2013年度廣西中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一級立項項目《〈民族印染技藝〉品牌課程和教學資源庫建設》(桂教職成〔2013〕44號)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潘蔭縫(1962-),男,廣西合浦人,廣西紡織工業學校高級講師,高級染色技師,主要研究方向為中職染整技術專業教學及紡織品顏色復制方法。

1 民族印染技藝課程開發價值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強調要“加強社會主義主要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完善中華優秀文化教育”。2013年5月,教育部、文化部、國家民委聯合下發了《關于推進職業院校民族文化傳承與創新工作的意見》,要求職業院校把“授業”與“育人”有效結合,推動民族文化融入學校教育全過程。以培養專業技能為重要目標的職業教育是民族文化傳承創新的重要載體。推進職業院校民族文化傳承與創新有助于加強職業教育專業建設和內涵發展,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提高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

民族印染技藝主要是指以絞纈(扎染)、蠟纈(蠟染)為代表的手工印染制作技藝,經過長期的發展,形成了技法多樣、表現豐富的具有民族特色的獨特技藝。民族印染產品韻味氣息獨特,形式豐富多彩,具有鮮明的地域性和民族性,蘊藏著深刻的文化內涵,具有較高市場價值,這為學生創業提供了市場空間。

廣西紡織工業學校染整技術專業利用染整專業的技術優勢,開發民族印染技藝課程,是對民族文化的自信和堅持。除了傳承扎染蠟染傳統技法外,還探索利用現代數碼印花技術,拓寬技法和作品內涵,達到傳承和創新,為我區民族印染技藝行業培養人才,使具廣西民族特色的扎染蠟染技藝得以發揚光大。同時,豐富專業教學的內涵,拓展學生的創業視野,提高學生的創業能力。

2 社會調研

該校是國家中職改革發展示范學校立項建設單位。染整技術作為重點建設專業,為服務民族地區特色經濟,發揮職業教育傳承民族文化和技藝的作用,將開發民族印染技藝傳承課程作為一項建設任務。根據工作過程導向課程開發流程,成立課程開發團隊,組織教師對廣西、云南、貴州等地的扎染蠟染產業情況進行實地調研,并通過網絡、查閱相關文獻調研民族印染技藝傳承和教學現狀,邀請廣西區內外民族印染技藝方面的能工巧匠研討訪談,了解扎染和蠟染的人才需求現狀、崗位工作任務及其工作過程。

2.1 人才需求 扎染和蠟染是在我國部分地區仍然保留的民族印染技藝。一些民族印染工藝保留較好地區同時也是旅游熱點地區,如云南的大理、貴州的安順、湖南的鳳凰等地都保留了較好的傳統扎染、蠟染工藝。廣西各族群眾都有對織好的布料進行扎染、蠟染等加工傳統。其中,蠟染以隆林、融水苗族居住主要地為多,扎染則以樂業、靖西等地應用較廣,其它民族地區也有不同程度的分布,但均因人才缺乏制約了規模的發展。

我區制作的扎染蠟染產品圖案紋樣非常豐富。除了動物紋樣、植物紋樣、人物紋樣和幾何紋樣等,還有花山巖畫、壯錦圖案、銅鼓紋等特色裝飾圖案,并且各民族均有各自喜好的吉祥圖案,這為民族印染技藝產品表現提供了豐富的民族特色元素。扎染蠟染除了用于服飾、包、袋等制作外,還用于家庭裝飾,如窗簾、床上用品、椅墊、臺布、壁掛等產品制作,市場前景看好。然而,企業普遍反映熟練制作工缺乏,年輕的制作工則是更少,原有的制作工主要是通過師傅帶徒弟的方式來培養。廣西具有豐富的繭絲綢原料和民族文化元素等扎染蠟染制作的資源優勢,加上豐富的旅游資源正在不斷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旅客前來觀光旅游,這為民族特色旅游產品的制作和銷售提供了資源和市場。民族印染技藝是制作民族特色旅游產品的重要技藝,要滿足市場需求,發揮資源優勢,急需培養熟練制作工。

2.2 扎染蠟染制作 扎染和蠟染的原理都是通過防染手段形成圖案花紋。扎染,主要通過縫扎捆綁等緊結性措施來阻礙染液滲透織物而達到防染目的,形成白色紋樣,如再配以靈活的白地著色技法,則可以獲得豐富多彩的圖案紋樣效果。蠟染,則通過在織物表面涂布防水性蠟質來控制染液滲透而達到防染目的,并且還因脆性蠟質的龜裂,形成風格獨特的圖案紋樣。根據上蠟程度、涂布方式的不同,也可以獲得樣式獨特多變的圖案效果。

扎染蠟染加工采用的技法染法較多,可以根據所要形成的圖案特點靈活運用,獲得變化多樣的色紋。如結合現代數碼印花技術,則更能制作出新穎別致、題材多樣的服飾產品。一件優秀的扎染蠟染作品,需要精致的技法,巧妙的構圖設色,是嫻熟運用各種技法染法的結晶。

2.2.1 工作過程 扎染和蠟染的原理相似,但制作工藝有明顯區別。扎染產品制作工作過程為:選擇面料—設計圖案—將圖案描繪于布料—手工縫扎—冷水浸泡—染色—水洗—拆線—水洗—晾干—燙平;蠟染產品制作工作過程為:選擇布料—圖案設計—將圖案描繪于布料—上蠟—冷水浸泡—染色—水洗—去蠟—晾干—燙平。

2.2.2 職業能力要求 一線制作員要熟悉民族印染產品制作環節,掌握扎染蠟染制作的常用技法及關鍵技能,能夠根據圖案形式靈活運用技法,獨立制作扎染蠟染作品。能夠采用涂印、復寫或描稿法復制圖案,并具有能夠進行布局和圖案設計處理初步能力。

民族印染技藝制作產品具體、直觀,比較適合中職生學習。中職生經過系統學習和訓練,可以成為熟練制作員。但制作過程中有很多細節需要留意并積累經驗。要求制作員要細致、耐心,具備環境保護、知識產權保護意識。

3 學習內容選取與序化

根據民族印染技藝崗位工作任務特點及職業成長規律,本課程開發成項目導向、任務驅動、工學結合的課程。對于課程內容選取,要做到專業性、實用性和課程培養目標相結合,根據扎染蠟染產品制作的工作過程、職業能力分析,確定課程目標和課程內容。

3.1 學習內容選取 要學會制作扎染蠟染作品,首先要知道必要的相關知識,如所需的工具、材料、技法及制作流程。了解基本技法后,進行技法體驗練習,通過學做一體,在教師指導下循環訓練。再通過自主制作訓練,能夠熟練運用多種技法綜合制作產品。

扎染蠟染制作的工作過程中,面料選擇、染料選用、圖案復制、技法運用、染法運用等是重要的工作要素;圖案描繪復制、圖案扎制或上蠟、產品染制則是關鍵環節;圖案復制、縫扎或上蠟、染色工藝實施是核心技能。崗位專業能力可以歸納為圖案復制能力、技法運用能力、染色工藝設計和實施能力。要實現課程培養目標,學習內容主要安排為:工具與材料認識、基本技法練習、染色技法練習和作品制作,再結合數碼印花技術,安排數碼印花仿蠟染作品制作、數碼印花技術與扎染蠟染技藝綜合運用制作作品,以拓展民族印染技藝的應用,在傳承的基礎上進行創新。

考慮到中職染整技術專業學生一般無素描造型的基礎,圖案設計復制能力較為薄弱,雖然在批量生產上對制作工的圖案復制能力要求不高,但作為扎染蠟染制作的主要內容,在圖案復制環節上重復安排一些簡單的民族元素圖案復寫或描稿,讓學生循環練習,使學生逐步掌握簡單圖案的描繪手法,為職業成長打下基礎。

將工作過程主要環節按照知識、技能和情感態度等三維目標進行融合,突出職業性、強化實踐性,形成課程的主要內容。

3.2 學習內容序化 大部分中職學生對純粹的課堂講授不感興趣,但對產品制作等實際操作卻充滿好奇、興趣濃厚。課程內容的序化就要針對中職學生學習特點和興趣,遵循職業能力培養的基本規律,以民族印染技藝制作工作任務及其工作過程為依據,整合、序化教學內容,按照“項目導向,任務驅動,技法變換,過程循環”的原則進行序化,先扎染到蠟染,再到與數碼技術的結合應用,以項目包含學習任務的形式呈現,學習內容安排從易到難,由簡單到復雜,由單一到綜合。經過反復研討、論證,中職民族印染技藝課程主要內容以及排序如表1所示。

4 課程標準編制

該校染整技術專業開發民族印染技藝課程的目的是利用染整技術優勢為區域民族特色產業服務。通過介紹民族印染技藝的基本技法和知識,訓練學生綜合運用民族印染技藝的基本技法制作民族元素的服飾制品,使學生掌握民族印染基本技法和知識,具備運用民族印染技藝開發制作新產品的能力,達到傳承和創新民族印染技法目的,具備相關創業能力,并提升審美能力。課程標準按學做一體化課程要求來編制,成為實施課程教學的綱領性文件。

以“傳承民族印染技藝,運用傳統技藝制作民族元素產品,提升審美能力”為依據確定課程目標,根據民族印染技藝產品制作崗位的工作需求和能力要求來設計課程內容,以民族印染技法習得和應用為主線設計課程教學。配置多元教學資源,建設建全師資隊伍、實訓基地等教學條件,保障教學條件能夠滿足課程教學的要求。以作品為載體,采取多元評價方式,通過學生的作品參展或交流,拓寬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的鑒賞力、理解力和自信心。再通過產品銷售和創業展望,激發學生自主學習和刻苦訓練的積極性。

5 學習任務設計

學習任務是職業工作任務和職業行動領域在教學過程中的具體反映,是課程的具體實施方案。

科學設計學習性工作任務,將崗位行動領域轉換為學習領域,以任務形式呈現,把知識點技能點貫穿起來,形成從基本知識的認知、技法體驗,到產品制作的技能訓練過程,以實用的民族風格產品為載體,以工作任務為中心,學生通過完成多個任務,從作品的模仿制作的生產體驗,到作品的設計制作的創新活動,既積累了經驗,又掌握了技能,提高創新與創業能力。

5.1 學習任務設置 通過分析扎染蠟染制作行業發展需要和典型工作任務需要的知識、能力、素質要求,以產品制作為載體,設計學習項目。在設計項目中的學習任務時,采取“分層遞進,由易到難”的原則,以作品制作過程為中心,并結合生產實際,設置制作工具與材料的認識、基本技法訓練、作品制作等學習任務,由模仿制作掌握基本技能后,再到創新應用開發產品。

5.2 學習任務安排 為了加大學生自主學習時間的比例,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動手機會,學習任務安排采取課內課外相結合的指導思想。課內學習任務的安排,除了認知基本知識外,主要訓練基本技法及其運用,通過模仿制作來掌握技能。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產品為導向。在產品制作層次上,先安排布片(制作小提包用)的扎染制作,再進行絲巾T恤的扎染制作。通過“樣品展示—技法講解—制作練習—作品點評—總結反思”五個步驟來開展教學,讓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對扎染蠟染產品制作流程中的“圖案復制、技法運用、染法實施”等主要節點進行探索和體會,掌握民族印染技藝制作的知識和技能。

課外學習任務的安排,主要是對課內已學知識和技能的鞏固和提升。以學生為主體,自主探索、創新,教師做輔導。作為課內學習任務的補充,剛開始時可以對沒有完成的課內作品進行續做、重做。但隨著學生技能的提升,經驗的積累,鼓勵學生自選感興趣題材制作或創作,并嘗試作品交流和銷售,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鞏固所學知識技能,培養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然后,再安排難度更高的民族服飾的扎染制作,目的是訓練多種知識技能的綜合應用,培養團隊協作精神。

理實一體化教學結束后,與合作企業協作,在校內校企共建的民族印染技藝實訓室、數碼印制實訓室安排一定課時的生產性實訓,按訂單要求制作民族服飾產品。通過生產實踐,讓學生體會民族印染技藝的價值,培養職業認同感。

6 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和手段是教學內容轉化的重要途徑,是學生掌握知識和技能的必要條件。本課程是一門以實際操作為主的課程,在教學過程中立足于民族印染技藝的實際操作技能的培養,通過基本技法訓練到多種扎染作品、蠟染作品的實際制作,使學生在訓練中逐步掌握扎染蠟染的制作方法和步驟,并熟練掌握和運用各種操作技巧。

在產品制作教學過程中,按照工作過程的“咨詢、決策、計劃、實施、檢查、評價”六步法實施教學。根據技法變換、產品升級的任務設置以及產品制作過程采取案例教學法、講授法、演示教學法、任務驅動法、實訓作業法等多種微觀教學法,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作用。因材施教,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提高學生民族印染技藝制作技能。

在教學手段方面,重視網絡信息資源的利用,參考學習他人的技藝技法和制作體會,利用多媒體進行展示演示,提高產品制作的直觀性和趣味性,增強學生的想象力。

7 師資隊伍

民族印染技藝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必須有一支熟悉扎染蠟染產品制作崗位的能力需求、生產情況并具有嫻熟的操作技能的“雙師素質”教師團隊。民族印染技藝課程的“雙師素質”教師團隊建設,采取專兼結合方式,通過派送教師到相關企業培訓學習和聘請能工巧匠,成立名師工作室,聘請扎染蠟染方面專家主持工作,培訓教師、指導教學和進行制作示范。

充分利用校企合作條件,發揮民族印染技藝方面的名師作用,實施校本培訓和企業培訓相結合。定期安排教師到企業一線學習培訓,了解和掌握作品形式、生產技藝和對技能的要求,不斷豐富教學內容。對已有一定制作基礎的教師,進一步安排專項培訓學習,到扎染蠟染專業廠家跟班培訓。通過多看、多練,組織作品展示交流,名師指點,以提高教師的制作水平和藝術素養。

8 教學資源開發

教學資源是支撐課程教學的重要條件。為了落實課程教學,根據民族印染技藝課程特點和學習要求,開發和建設課程系列教學資源:扎染蠟染制作指導書、項目任務書、工作頁、操作技法視頻、課件、扎染蠟染技法及其效果圖例、民族印染技藝實訓室、紡織品數碼印制實訓室等。

本課程作為實訓類課程,實訓條件是重中之重。校內實訓基地的建設要參照企業生產環境,根據場地大小按一定生產規模的要求來設置布局,設備工具添置要同時滿足教學和生產需要。校外實訓基地的建設,選擇扎染蠟染生產齊全、作品種類多樣的生產企業進行合作,校企雙方能夠根據教學需要或生產需要,師生、員工能夠雙向互派,角色互換,使民族印染技藝教學實現工學結合。

9 結語

民族印染技藝是傳承多年的民族特色文化,將民族印染技藝開發為中職染整技術專業的一門專業課程,課程內容選取要體現民族印染技藝的核心要素,學習任務設計要基于工作過程導向,滿足崗位工作需求和能力要求,適合中職學生的學習特點。課程開發是個動態過程,要經過多次應用檢驗和調整修訂,才能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開發團隊在教學實踐中要收集多方信息反饋,充分發揮合作企業和能工巧匠作用,不斷探索、實踐、完善,努力把本課程辦成我校的特色課程,使之成為民族文化傳承的品牌課程。

參考文獻:

[1]辜東蓮.基于工作過程中學習任務設計[J].中國培訓,2013(8).

[2]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辦公廳.一體化課程開發技術規程(試行)[J].人社廳發[2012]30號文.2012年3月.

[3]何小妹.廣西隆林苗族蠟染工藝調查[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 年7月.

[4]李駿.淺談蠟染及扎染藝術的圖案風格與印染技法[J].工會論壇,2009(5).

[5]馬金強.中等職業教育改革與傳統技藝傳承問題的探討[J].職業教育研究,2007(11).

上一篇: 網站建設畢業論文 下一篇: 主管護師崗位工作計劃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中文字幕在线精品视频入口一区 | 网站不卡在线观看资源精品 | 亚洲αv在线精品糸列 | 中文有码亚洲视频精品一区 | 婷婷久久五月综合色国产 | 亚洲成Aⅴ人片在线影院八 亚洲人人夜夜澡人人爽 |